四年级语文《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案例及反思

合集下载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案例及反思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案例及反思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案例及反思
新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主体充分参与、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阅读教学强调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独立的创造性的进行学习活动。

把教学本位定位在师生交往上,确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题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将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主体的内在需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行为。

本课教学,教师让学生先自学,自主尝试,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

在个人充分自学、领悟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

学习过程运用了确定目标、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五步教学法。

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真正成为了教学过程中的劳动者,求索者和设计者。

教师能充分运用农远教育资源辅助教学,努力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能优化课堂教学,准确地处理好教与学。

语文《颐和园》教学反思(5篇)

语文《颐和园》教学反思(5篇)

语文《颐和园》教学反思(5篇)《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美丽,而且条理清晰,特殊是本课的写作挨次很明显,写作方法很值得学生学习。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以游者的身份走进文本,感受颐和园的漂亮风光和精致的语言文字。

一、自渎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巡游挨次。

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学习游记课文的阅历,因此在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找出“课文写了哪几处景点?你从哪些句子知道的?”这样学生通过读书很快就找到了每个自然段的第一个句子,并且从中知道了些了哪些景点,本文的写作挨次也就很清晰了。

二、以导游的身份自主、合作学习,培育学生的口语表达力量。

教学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合作学习,一个当游人,一个当导游,选取自己喜爱的课文段落,把课文读美,把景点特点介绍出来,然后在班上沟通。

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很快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展现时,许多同学不仅把课文读美了而且还依据自己的理解,向游人介绍了颐和园景点的特点。

在分段学习展现时,我发觉学生能够把自己选取的段落清晰的介绍出来。

通过分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气氛中,争论沟通,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学生充分发挥了同伴互助的作用,他们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沟通,更充分地表达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使学生资源共享了。

三、课后延长,稳固学习。

在感知了颐和园的美之后,我让学生对全文写一篇导游词,并加以此来达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培育学生写作力量的目的。

通过这节课教学,我觉得懂教师不仅自己要读懂课文理解课文,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怎么样走进文本,让学生自己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升华情感。

语文《颐和园》教学反思篇2多媒体计算机帮助教学,具有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声音的力量,拥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较好的受控性、交互性,经过完整演示、形成合理教学构造的过程。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正确的学习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从而自主地参加到学习中来。

颐和园教学反思(最新9篇)

颐和园教学反思(最新9篇)

颐和园教学反思(最新9篇)颐和园教学反思篇一《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

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

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较深刻全面的理解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教学。

一、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文美。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摘抄课文中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词句,来体会颐和园的美丽。

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

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加强自主、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文第四自然段是重点段落。

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按照读、看、讲的学习方法分组进行自主、协作学习。

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

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学生利用互联网、校园网查看相关资料,增加表象积累,这样学生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说话训练,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通过分小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一节课学生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中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学得轻松而愉快,游览了颐和园的美景。

颐和园教学反思篇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声音的能力,拥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较好的受控性、交互性,经过完整演示、形成合理教学结构的过程。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它以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借助多媒体,多场景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颐和园的迷人风光,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和作者一起去欣赏美丽的风光。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表达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培养学生搜集材料,整理材料,想象作画,学写广告词,编写顺口溜等综合能力。

设计特色:感情朗读,读中体会,搜集材料,想象作画。

学习重点:1、了解课文按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同学们都去过哪些地方游玩?谈谈自己的感受。

今天我们就到富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的颐和园去走一走、看一看那里的美丽风光。

板书课题。

快坐上小火车,向北京出发啰!二忆:作者重点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按什么顺序介绍的?在课文中把二至五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三观:1、指导学生观看长廊的风光片。

2、指导学生谈观后感。

师:景色美,作者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让我们从作者的描写中再次感受长廊的特点。

四读: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

边读边画自己印象深刻的词语、句子。

2、与同桌交流,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3、引导学生探究,加深感悟长廊的特点:①此处可让学生搜集有关长廊的图片,来进一步理解长的特点,以及长廊内部和外部的特点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②通过与自己身边事物作比较,如700米长的马路来体会作者运用数字描写的好处。

五悟:运用学习上一自然段学习方法去感悟一下第三、四自然段的内容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万寿山的图片资料,谈感受。

2、观看佛香阁与排云殿的风光片,谈感受。

3、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得优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4、讨论分析重点词语:如耸立、一排排、金碧辉煌、黄、绿、朱红滑过为什么不用划过。

重点句子:①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②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5、练习朗读,注意语调。

分页标题#e#六说:学习第五自然段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扮成小导游员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分组进行导游,向游客们介绍碧波浩渺的昆明湖,最后评出优秀导游员。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案例及反思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案例及反思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案例及反思第1篇:《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案例及反思【摘要】新的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即从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以适应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广大教师积极转变观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

特别是作为农远学校教师,要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运用农远教育资源,并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方法。

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农远阅读教学自主合作探究【主题与背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颐和园》这一课是笔者在课改年级上的一节公开课。

笔者打算就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一些有益地探索。

因此,我将《颐和园》一课的教学主题定位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和课文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依据学生过去积累的学习经验,以《颐和园》为例,在学习过程中使之具体化,最终达到教学既定目标。

课前,我充分利用学校远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四年级语文《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案例及反思【摘要】新的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即从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以适应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广大教师积极转变观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

特别是作为“农远”学校教师,要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运用“农远”教育资源,并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方法。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逸夫小学教师:邹瑜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

能力目标:了解作者游览顺序,学习过渡句。

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培养学生审美爱美地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游览顺序,学习过渡句。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方法:1、情境再现法:课堂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对照,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共同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2、以读促悟法: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理解课文。

用声音读出美、用心灵感受美。

3、读、看、讲写结合,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加强读写结合。

一、教学过程:你去过哪些地方?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参观“颐和园”,欣赏颐和园美景,说说你的感受。

二、简介颐和园三、理清课文顺序: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作者是按怎么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四、细读课文,体会感悟。

A、课文一段讲什么?是什么句?点明颐和园是人————B、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长廊的“长、美”。

1、找出描写长廊的句子读一读,读后交流感受。

2、谈感受:长廊怎么样?(长、美)(1)感受长廊的长:抓重点词句-----出示长廊图片,直观感受-----有感情朗读,读出长廊的长。

(2)感受长廊的美:画、花【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感悟景点的特点】3、再读句子,读出长廊的长和美。

(齐读)C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

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3、小结:作者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山上的佛香阁、排云殿。

《颐和园》教学反思(优秀3篇)

《颐和园》教学反思(优秀3篇)

《颐和园》教学反思(优秀3篇)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主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在《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始终让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教师则更多的成了引导者、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整个教学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始终是平等对话的过程。

2、创建了和谐的对话场境教师角色的转换,使我从课堂的独白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激活者。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在教学《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充分利于我们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在导入新课时,展现了学生在颐和园的照片,教学过程中,好几次播放了颐和园的实景录像,三番四次地把学生带入情境场,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生视美、爱美的情感,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欣赏,达到了和谐对话。

3、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4、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颐和园》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览性的课文,不仅文章内容美,而且在写法上也很有特点。

教学之前,我就设想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充分记忆课文的内容,练习表达。

于是,讲课时,我根据本文的特点及学生喜欢旅游的特点,学习设计了让学生当小导游这一情境。

但是由于时间的原因,没有使全部学生融入到导游这个角色中,没有真正走到文本中去。

5、重视课文表现形式的教学自实施新课程以来,很多教师重视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课堂花样增多了,教学过程变得热闹了,但是一些成功的语文教学经验也被丢弃了。

如,读写结合的经验。

阅读教学只重内容理解,忽视写法指导的现象还较为严重。

针对这种现象,在教学时,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写作特点,学习它的写法。

如全文的先总述后分述最后总结的写法,以及第二段抓住特点写长廊的写法。

我现在的体会是:如果能进行一次小练笔会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写游记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但遗憾的是这次小练笔没有时间进行。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第二课时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第二课时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至第5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展开想象,感受颐和园的美丽;学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颐和园美景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

2.感受颐和园的美,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颐和园》的第一课时,大家对颐和园有了初步的了解。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颐和园》,感受颐和园的美。

二、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1.请大家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注意理解课文内容。

2.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第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3.指导学生理解“画中游”的含义,体会作者对颐和园美景的喜爱之情。

4.请大家齐读第2自然段,感受作者的语言美。

三、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1.请大家默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2.指导学生理解“长廊”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长廊的喜爱。

3.请大家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长廊的美丽。

4.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四、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1.请大家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注意理解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理解“佛香阁”和“昆明湖”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这两个景物的喜爱。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五、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1.请大家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注意理解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理解“万寿山”的特点,体会作者对万寿山的喜爱。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2.颐和园的美体现在哪里?3.作者通过什么方式表达了对颐和园的喜爱?七、作业布置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至第5自然段。

2.选择颐和园中的一个景物,用自己的话描述它的美。

八、课后反思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颐和园的美景,大家能否谈谈自己的感受?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认为自己有哪些收获?3.课后希望大家能够多观察身边的景物,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提高写作水平。

小学四年级语文《颐和园》教学教案二:课前启发讨论

小学四年级语文《颐和园》教学教案二:课前启发讨论

小学四年级语文《颐和园》优秀教学教案二:课前启发讨论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阅读《颐和园》这一短文,学生能够了解颐和园的历史、地理位置和建筑特色,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2. 能力目标:通过课前启发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树立文化自信,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关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课前启发讨论,引导学生了解颐和园的历史、地理位置和建筑特色,了解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瑰宝。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丰富语言交际能力,掌握正确的讨论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

三、教学过程1. 教师主导引入教师用图片或视频介绍颐和园的概况,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提出问题:你们都听过或者去过颐和园吗?你对它了解多少?让学生自由发言,提出自己对颐和园的认知和感受。

3. 教师引导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深入讨论。

如:颐和园是哪个时代的建筑?有哪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与它有关?它有哪些特色和建筑风格?4. 学生合作讨论教师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内继续深入讨论。

每组选择一名组员代表学生发言汇报小组讨论结果。

5.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提问,让学生更加深入思考问题。

6. 教师总结教师总结本次讨论环节的结果,强调颐和园的重要性和地位,激发学生对文化遗产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板书设计颐和园历史、地理位置和建筑特色五、教学反思本教学环节采用了课前启发讨论的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思维、口语和合作能力。

通过讨论,学生了解了颐和园的历史、地理位置和建筑特色,为下一步的教学内容铺垫了基础。

教师在讨论环节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深入思考,同时让学生学会了解和尊重不同的观点,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四年级语文《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反思四年级语文《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反思我,一个乡村小学的语文教师,有机会参加全县小学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感到十分高兴。

在这次优质课评选中,我执教的是人教版现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18课《颐和园》(第二课时)。

虽评选结果不尽如人意,但在这次活动中,使涉足讲台不久的我受益匪浅。

我观摩学习了我县其他乡镇的16位教师讲授的语文课。

通过说课评课,我对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引起了对我所执教的《颐和园》一课的反思。

一、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

的确如此,甚至教师自身需要更多的“水”。

教学《颐和园》这篇课文,既要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

为了上好这节课。

我在备课中查阅了大量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在授课前我又鼓励学生收集相关资料。

这一课前活动,我认为能起到培养学生课外独立学习知识和收集资料能力的作用。

我自认为从“教”和“学”两方面的准备还是较充分的。

可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出现了一段“小插曲”。

当我展示颐和园中的长廊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长廊的“长”时,一个学生问道:“请问老师,长廊横槛的大匾上写的什么字?这个问题让我始料未及,不知所措。

我自认为准备充分,但在实际教学中,才知道对这样更细微的问题,我的准备还是有疏漏。

尽管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与落实本课的学习目标关系不是十分大,但在以学定教、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中,还是应该做到问有所答。

这也说明了我的临场应变能力还学要加强。

学生的思维是十分活跃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都可能课前预设到的,要解决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问题,只有教师课前准备得充分,再充分,对知识的积累丰富,再丰富。

二、教育资源的利用要服务于课堂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课程资源越来越丰富,课程资源的利用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变得丰富多彩。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doc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doc

反思: 学生的美读 与背诵花了 好多时间, 在 比喻句的知 识点上孩子 的掌握较为 牢固, 并能举 一反三。
教学目标 3. 学习按地点转换顺序记叙的方法,尝试运用写作。 时间 预计效果: 教师与学生活动 15 分 二、课文游览了哪些地方?板书 三、作者从一处景点走到另一处景点,是如何写的?划出相关的句子。 ①小组合作划句子。 ②小组代表汇报: ③齐读句子。 ④小结:这就是按照地点转换顺序来记叙。 ⑤学生仿写:
教学目标 4. 学习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时间 预计效果: 教师与学生活动 2分 作者是怎样开头和结尾的?出示句子 小结:用首尾呼应的方法,使内容更完整。
设备资源: 出示句子:①颐和园是 一个美丽的大公园。 ②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 的景色,说也说不仅, 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 赏。
反思: 在作文是我 们也能够运 用首尾呼应 法, 比如写动 物的, 景物的 作文, 孩子易 于理解。
设备资源: 出示相关句子: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 绕过大殿,就来到了有 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 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 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 和园的景色尽收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昆明湖。
反思: 这是本课的 一个重点和 难点, 孩子能 够简单理解 地点转换, 在 仿写时较为 简单, 能够正 确运用方位 名词, 但是还 有小部分的 学生搞不清 方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生演讲、诵读经典《大学》 时间 预计效果: 5 (同一课时) 教师与学生活动 设备资源: 反思:
教学目标 2. 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用详实数据、用词(形容词)准确、修辞(比喻)的手法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时间 预计效果: 教师与学生活动 设备资源: 8 一、复习生字:齐读 ①PPT 出示相关句子: ①自主学习:喜欢哪处景物,划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原句与缩句“葱郁的树 ②小组代表汇报: 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 ③美读加背诵 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 ④这条长廊有 700 多米长,分成 273 间:是怎样写具体的? 墙。 师小结:数据说明了长廊的长。 树丛掩映屋顶和宫墙 ⑤葱郁的树丛, 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美读加背诵) 师小结:用词准确,将景物具体。 ⑥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美读加背诵) 师小结:使用比喻手法,将景物描写具体 师总结方法: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数据说明、用词准确、加上比喻的手 法,将景物写具体

《颐和园》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

《颐和园》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

《颐和园》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教学目标】:1、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2、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谈话引课】:你们喜欢旅游吗?到过颐和园吗?想不想去那旅游?今天我们将乘坐健康快车直达颐和园。

一起去领略那儿的山光水色。

(板书课题:颐和园)【课文欣赏】:请大家边看录像,边听课文朗读。

看看课文主要写了颐和园的哪几个地方?师用简笔画画出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浏览顺序)【文章学习】:屏幕向我们展示了颐和园的美丽动人,作者又是怎样用文字来表现这种美丽的呢?1、学习长廊段(第2自然段)⑴找出写长廊的段落自由读一读,想想写了长廊的什么特点?⑵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长廊的长、美的?(找出读一读)⑶让我们再从屏幕上欣赏欣赏这金花彩画、五彩缤纷的长廊。

(课件展示图片)⑷长廊这样的长、这样的美,让我们再来美美的读一读它。

(齐读该段)2、学习万寿山段:走完长廊,我们来到了万寿山脚下,万寿山上又有些什么雄伟的建筑呢?(学习第3自然段)⑴学生默读写万寿山段落,找出写了哪些主要建筑。

(佛香阁、排云殿)⑵师简笔画出“佛香阁”和“排云殿”⑶“佛香阁”有什么特点?(雄伟、高)你是从哪知道的?(耸立)可否找词替换?(矗立)“排云殿”又有什么特点?(大)你从哪体会到的?(一排排)⑷从屏幕上看图领略建筑物的雄伟壮观。

3、学习写昆明湖段:佛香阁那么雄伟壮观,那我们登上它,看看能领略到什么美景。

⑴指名学生请第4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并简单说说理由。

⑵出示佳句,品析: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两个比喻的连用,体现了昆明湖的静、绿。

(板书:静、绿)齐读句子,注意读出自己的感受。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颐和园教案二教学案例反思

颐和园教案二教学案例反思

18颐和园教案二教学案例反思—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3自然段,掌握了课文的生字词的读音,理解了课后的第①个问题,用耸立造了句,练习背诵了第二自然段.这一节我们继续把剩下的4 6自然段学完,请同学们看看课后要求,想想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

)ﻭ2。

出示目标树,并板贴。

⑴能回答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⑵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ﻭ⑶掌握背诵的方法。

ﻭ⑷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ﻭ二、前提测评ﻭ哪位同学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二、三自然段.板贴在目标树的树根部:学习方法:⑴明地点。

⑵看景色。

⑶理解欣赏。

ﻭ三、导学达标ﻭ(一)用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课文录音。

练习:①用画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②用 ~~ 画出登上石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的句子。

2.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订正,并板书: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3.出示句子,并理解欣赏.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指名读。

ﻭ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图片。

体会颜色美:A、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一片绿色)ﻭB、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绿色、朱)ﻭ体会形态美:A、掩映是什么意思?ﻭB、掩映一互相遮掩、互相衬托。

ﻭC、指导看图: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ﻭ指导朗读。

要求掌握好: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

ﻭ4、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ﻭ指点名读。

ﻭ出示昆明湖的、图片。

ﻭ把昆明湖比作什么?(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静、绿)ﻭ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颐和园》教学反思(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

《颐和园》教学反思(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

《颐和园》教课反省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只文字优美,并且条理清楚,
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也是我要达到的一个教课目的。

这篇课文的教课,先由我来讲描绘长廊的那部分内容,我设
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找出自己喜爱的句子读一读,谈谈从中领会到什么?学生经过读课文的第二小节都选择了自己
喜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说出自己的感想,我便随机让他们归
纳出特色来。

在这一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会了自己找句子,
领会句子并归纳出特色来。

因此在接下来学生自主学习“佛香阁” “排云殿”“昆明湖” 等内容时,学生很快的找到了它们的特色,并能领会出句子的含义。

这篇课文还有一个教课目的就是要浸透作者的写作方法,感
到遗憾的是这个目标达成的不够好。

一个是由于时间的原由,主要仍是我在写作方法的指引上还不够。

我想学生并无真实的懂得作者这样写的利处,作者写每个景点的方法。

这是我此后在教课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经过这节课使我懂得教课设计不过讲堂教课的一个预设,在讲
堂教课中还有很多不行料想的状况,教师一定依据这些状况进行
调整自己的教课,这叫讲堂的生成性。

好的教师不不过是将教课
设计设计得很美丽,他还会注意讲堂教课的生成性成效。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四篇)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四篇)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反思作为我校语文组合作教学整体构建的实验课,我讲授了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颐和园》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课后结合董主任的讲评,反思如下: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学习,欣赏颐和园的美,感受颐和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与此同时学会默读课文,学习遣词造句的准确,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领悟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习并体会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同时我又抓住“仰望——俯视——东眺”这一写作顺序,使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的写作顺序思路清晰。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根据合作教学整体构建的教学模式,这节课分为五个教学环节:1、明确目标,导入新课;2、初读课文,整体扫描;3、自学合作,层层推进;4、总结全文,激发情感;5、交流资料,拓展延伸。

在这一课时中我首先安排了出示本单元知识树,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再展示本课的知识树,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然后由复习导入,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出示自学提纲一,在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

再出示自学提纲二,指导学生用读一读、议一议的方法分组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在分组自学过程中,分别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纲引领学习。

细读课文时,注重引导学生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

本文用词准确,语句优美,从重点词句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体会到,长廊、佛香阁、昆明湖等景物的特点不同,作者描写的方法也不同。

教学过程中安排的两个拓展练习,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描写顺序,激发学生无尽的想象力,积累优美词语。

在教师总结全文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次感知文章的优美语言与写作顺序时,运用配乐朗读的形式,读出欣赏、赞美、陶醉的情调,形成情感共鸣。

颐和园教学设计及反思1

颐和园教学设计及反思1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材分析:《颐和园》一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

一写长廊的景色。

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

二写万寿山的景色。

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

三写昆明湖的景色。

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

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赞美之情。

课时划分:针对本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这篇课文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写作顺序。

第二课时:品读美文,欣赏美景,激发情感,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根据本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文段。

2、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3、感受景色美和语言美,受到情感熏陶,从而培养爱美情趣并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受到情感熏陶。

2、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难点:体会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齐读课题。

2、上节课,孩子们随着老师走马观花初游了颐和园,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汇报。

板书追问:这是课文的第——自然段。

3、课文的首尾段都在赞美颐和园,这种写法叫(首尾呼应),那中间呢?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赏颐和园的,谁来回忆一下。

生汇报,师板书。

4、作者的这种按游览顺序,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在以后的习作中可以尝试。

这节课我们将随着作者去细细游赏颐和园,体会它的美丽所在。

二、学习长廊。

1 首先,我们来到了有名的长廊,请孩子们静心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长廊有什么特点?(拿起你的笔把重点的词句勾画出来)谁发现了长廊的特点?(一)长1、你很会读书,这么快就发现了长廊的特点之一——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语文《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案例及反思【摘要】新的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即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以适应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广大教师积极转变观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

特别是作为“农远”学校教师,要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运用“农远”教育资源,并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方法。

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农远阅读教学自主合作探究【主题与背景】【案例描述及分析】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颐和园》。

首先让我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板书课题:颐和园生:作者先是游览了长廊;然后来到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和排云殿;接着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面向下望,看到了昆明湖的景色;然后下山,观赏了著名的十七孔桥。

师:看来作者的游览顺序即写作顺序大家都清楚了。

那么这节课,老师就想帮助同学们通过组内同学之间和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协作学习来深刻理解课文,进一步领略颐和园迷人的风光。

这是一种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方法,大家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尝试一下?那么,请同学们首先按老师教给大家的方法自己确定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

生:我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这是我们学习每篇课文都应该争取做到的。

生:我想知道颐和园中长廊是什么样的?生:我想读读描写昆明湖的这一部分,看看昆明湖美在哪儿。

生:我想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生:我想背诵课文。

师:下面老师归纳一下同学们提出的学习目标。

看看是不是这几个:一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必选的);二是体会园中景物的特点(各组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来学习,不必都选);三是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写作的方法;四是背诵课文。

(评析: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学习所需确定学习目标,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这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辅导者,体现出对学生学习主体充分的尊重。

)师:如果没有问题,就请各小组迅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目标组织学习。

大家可以结合以前的学习,选择你喜欢的方法,也可以自己创造新方法。

一会儿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

(小组学习)(评析:课上,教师注意激励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自觉地把自己定位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学习结果的评价等都由学生自己完成,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师: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

接下来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颐和园之行吧!哪个小组先来汇报?生:我们小组学习了描写长廊的这一部分,我们采取的'是“找特点,谈感受”的方法。

我们先来读读这部分课文。

媒体出示“农远”资源:长廊画面和文字片段,学生朗读。

师:是呀!体会得真深刻!谁愿意再来读读这部分,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读课文。

生:我接着介绍长廊,我觉得长廊的环境也很美。

读句子。

师:你读得真美!有谁愿意向她学习,再来读读这两句话。

生读课文。

师:同学们请看,这就是长廊。

(看投影)走在长廊里,长廊那独具特色的建筑,长廊上数以千计的彩绘,再加上长廊外昆明湖的美丽景色,真是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让我们一起配上音乐再读一读这一部分,共同感受长廊美丽的景色。

齐读。

(评析:充分利用“农远”教育资源中的媒体资源辅助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学习,扩展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感悟后,指导学生美读,并注意给全体学生朗读的机会,调动所有学生朗读、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师:我们不知不觉走完长廊,来到万寿山脚下。

抬头一看──(引读)哪个组接着汇报?生:我们小组游览了佛香阁和排云殿,我们选择的是第二种方法“查资料,深入体会”。

我先来汇报。

通过读课文,我们认为佛香阁非常高大宏伟。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生:从“耸立”一词能看出来,“耸立”的意思就是高高的直立。

生:从“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可以感受到佛香阁很高。

生:我通过上网查资料知道佛香阁高41米,是颐和园里最宏伟的建筑。

园内所有景观都是以它为中心建造的。

通过这个资料我更感到佛香阁非常宏伟,有气势。

生:我知道排云殿是慈禧太后过生日时庆祝的地方。

这个地方一定是非常华丽、光彩夺目的。

(评析:学生通过拓展阅读,查阅了关于佛香阁、排云殿的相关资料,丰富并加深了对课堂阅读内容的理解。

开发和利用课外学习资源,拓宽了知识面。

)师:(运用“农远”资源展示佛香阁图片)这么宏伟的建筑,让我们再一次通过朗读来体会它的壮观好不好?(生齐读课文)大家想不想登上万寿山欣赏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哪个小组学习的是这一部分?谁来汇报?生:我们小组学习的是这一部分,我们选的是“有感情朗读”这种方法。

下面我们请一位代表来读读课文。

师:老师为你配上音乐。

好,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美丽的画面,看他能不能把我们带到万寿山上。

请你开始吧。

生朗读。

师:你们感受到什么了?谁来说说?生:我感到昆明湖景色非常美。

生:听了她的朗读,我感到昆明湖非常的静,也非常的绿。

我也想读一读这一句。

生:作者分别用“镜子”和“碧玉”来比喻昆明湖的静和绿。

生:我通过“滑”字,体会到昆明湖显得更静了,更美了,让人回味无穷。

师:你的发言太精彩了!你感悟出“滑”字的妙处,把书读活了!你能把这种体会读出来吗?生朗读。

师:(请刚才的小组代表)你来评一评,她读得怎么样?生:我觉得她读得不错,但声音再轻一点就更能表现出昆明湖的静了。

师:你指导得很好。

我也想向你学一学,读读这句话行吗?(评析: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体会到了昆明湖的意境美。

教师尊重学生的感悟及心理感受,学生感到亲切,使学生感受到了阅读成功的乐趣。

)师:(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你来评评,老师读得怎么样?生:我觉得老师比我读得还好。

师:谢谢你的夸奖。

我们都来练一练,看看谁比老师读得还要好。

练读。

(评析:教师看似普通的一句话,是对学生能比老师读得还好的一种心理暗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教师的诙谐以及自身的文化素养也是学生学习、探究的动力。

)师:这么美丽的景色,大家想不想把它留在记忆里呀?好,让我们试着背一背。

(评析:教师对背诵的意义有深刻的认识。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鼓励学生背诵精美的课文片段,符合新大纲重视背诵、积累语言的要求。

)师:昆明湖的景色的确很迷人。

让我们移步下山,到昆明湖去看一看吧。

接着汇报。

生:我们学习的是十七孔桥这一部分,我们采用的是“当小导游”的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为大家介绍。

学生结合画面介绍长堤、小岛、十七孔桥等景物。

(评析:语文的性质之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

此处学生创设的当小导游的情境,是学生调动以往的语言储备加以运用和创造,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师:颐和园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

(引读)其实,园中景物不只作者介绍的这几处,还有许多,你们知道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踊跃发言,介绍得绘声绘色,座位上的同学听得津津有味。

师出示课件:颐和园风光图片。

(评析:重视“农远”教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化了阅读教学,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

同时,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对颐和园产生留恋和向往的情感。

)师:(在音乐声中)同学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既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也有梦幻般神奇的境界。

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它不愧是我国园林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希望同学们有机会去北京,亲自到颐和园细细游览。

【教学反思】新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主体充分参与、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阅读教学强调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独立的创造性的进行学习活动。

把教学本位定位在师生交往上,确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题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将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主体的内在需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行为。

本课教学,教师让学生先自学,自主尝试,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

在个人充分自学、领悟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

学习过程运用了“确定目标、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五步教学法。

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真正成为了教学过程中的劳动者,求索者和设计者。

教师能充分运用“农远”教育资源辅助教学,努力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能优化课堂教学,准确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意识,轻轻松松引导学生自己去获取信息,分析、加工信息,进行交流与创新,使课堂教学变得活泼而高效,有效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