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改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改如何看待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732bdae62e3f5727a5e962cd.png)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改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传统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其中种种的哲学思想都给我们当今的现代生活提供了相当程度的启发,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
身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我们所需要的是继承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而不是仅仅把文化吊在嘴上,天天念叨。
并且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并不是让其凝固而无法变迁,这样带来的结果只能是让文化失去其应有的生命力。
1、长期以来的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由于时间久,在若干年时间里又没有及时进行打扫,使糟粕越积越多,给我们民族带来极大损害。
不是崇高创新,不是倡导一代胜过一代,而是推崇守旧,“天可变,地可变,祖宗之法不可变”。
使几千年期间,政治体制、思想观念、科学文化,一直难以进步,终于在近代社会不可避免地落后于国际社会。
我们必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像智、信、忠、孝、礼、义、廉、耻都是几千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是我们民族的灵魂。
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
引导青少年树立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观念。
2、优秀文化的具体标准: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
在 2014 年 5 月 4 日的讲话中习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喻以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等等。
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当代大学生怎样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当代大学生怎样看待中国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ec707729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29.png)
当代大学生怎样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多种多样的看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观点和态度。
首先,许多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古代诗词、书法、绘画、陶瓷、音乐、戏曲等多个方面,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面貌,而且对于世界文化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因此,他们愿意学习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推广中华文化的精髓。
其次,一些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持有批判和反思的态度。
他们认为,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些过时的、不合理的、封建迷信等成分,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价值观念存在冲突。
因此,他们主张对于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和反思,从中吸取优秀的成分,摒弃糟粕,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
此外,还有一些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和认识。
他们可能更熟悉流行文化和现代科技,但却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比较模糊。
他们可能认为传统文化是一种过时的、无用的东西,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不相符,因此不愿意深入了解和学习。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多种多样的看法和态度。
然而,不管他们持有何种观点,都需要注意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传统文化不仅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面貌,而且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文化基石之一。
因此,大学生应该加强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同时也要注重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为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560c9b6c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06.png)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的新生力量,其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道德和智慧,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纽带。
在当今快节奏、信息爆炸的社会背景下,如何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
传统文化认知的现状及影响大学生是社会思想的主要传播者和创新者,其传统文化认知直接关系到文化传承的延续。
当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化,一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模糊、肤浅甚至偏差的情况。
这种现象可能导致大学生对文化传统的疏远,失去了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文化的理解和把握也难以深入。
然而,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对大学生而言,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是继往开来、积淀智慧的重要途径。
传统文化的认知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自信,还能够激发他们的文化创新意识,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
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要提升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引导意识形态教育高校是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通过课程设置和文化活动,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培养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觉传承意识是当前教育的关键任务之一。
开展文化体验活动组织大学生参加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书法、绘画、传统手工艺等,让大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之美,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激发内心对传承的热情。
利用新媒体传播借助当今信息化的优势,运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新媒体手段,将传统文化知识以现代化的形式呈现给大学生,让传统文化融入他们生活的点滴中,使其传承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鼓励创新实践在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和社会实践中,鼓励他们结合传统文化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点,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和活力。
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传统文化感言
![大学生传统文化感言](https://img.taocdn.com/s3/m/68b50ac9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05.png)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转眼间,我在大学的校园里度过了数个春秋。
在这段美好的时光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如同一条长河,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深感自豪,同时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它包含了道德、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多个方面。
在我国,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民间文化等。
这些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文明。
1. 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五常,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
它教导我们要注重道德修养,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2. 道家文化:道家文化主张“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它教导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和,尊重自然,与世无争。
3. 佛教文化:佛教文化倡导“慈悲为怀”,主张“因果报应”,强调修心养性。
它教导我们要关爱他人,宽容待人,追求心灵的净化。
4. 民间文化:民间文化包括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艺术等,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
民间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二、大学生与传统文化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肩负着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任。
在大学这个充满活力的舞台上,我们有机会深入接触传统文化,感受其魅力。
1. 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大学期间,我参加了许多传统文化活动,如古典诗词朗诵、书法比赛、京剧欣赏等。
这些活动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古典诗词中的优美意境,书法作品中的飘逸线条,京剧表演中的韵味十足,都让我陶醉其中。
2. 传承传统文化为了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我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如书法社团、国学会等。
在社团中,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交流心得体会,共同弘扬民族精神。
同时,我们还走进社区,开展传统文化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
3. 创新发展传统文化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创新发展。
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
![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28787196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64.png)
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传统文化逐渐被现代化的理念所取代,大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文化能否在大学生群体中找到共鸣,得到传承和发展呢?本文将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是大学教育重要的一环。
大学生是经过高中教育和入学考试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他们所受到的教育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道德、文化和价值观的灌输。
在大学校园里,学生们常常会接触到各种传统文化的课程和活动,如书法、国画、传统音乐等。
这些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引导,对于塑造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价值观和人生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作为新时代的新一代,大学生们肩负着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重任。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可以引导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更能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根和国家的历史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传承传统文化也能为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然而,现实中还存在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不足的问题。
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大学生们在面临各种新媒体和新文化影响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显得有些松散。
另一方面,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缺失也影响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一些大学课程过于注重专业知识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引导,学生们在学习阶段很难对传统文化形成一个全面的认知。
因此,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和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那么,如何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呢?首先,需要在教育部门增加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设置,将传统文化纳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并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研究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f89a15e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3c.png)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研究在当今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中,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而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未来栋梁,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状况,对于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目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
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和浓厚的兴趣。
他们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参加文化活动等方式,主动探索传统文化的内涵。
例如,一些中文系、历史系的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古典诗词,对古代历史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如数家珍。
然而,另一方面,仍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较为浅显。
在一些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仅停留在表面,如知道一些传统节日的名称,但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却知之甚少。
对于传统艺术形式,如戏曲、书法、剪纸等,许多大学生缺乏亲身的体验和感受,甚至认为这些艺术形式已经过时。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信息爆炸,使得大学生更多地关注当下的流行文化和实用知识,而忽略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其次,学校教育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存在不足,课程设置不够完善,教学方法不够生动有趣,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再者,家庭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参差不齐,部分家庭缺乏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熏陶的意识和行动。
二、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尽管存在认知上的不足,但仍有不少大学生在以自己的方式传承传统文化。
一些大学生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社团,如汉服社、诗词社等,通过组织活动、交流分享,传播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校园文化节上,经常可以看到大学生们展示传统技艺、表演传统节目。
然而,从整体上看,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方面,传承的方式较为单一,多局限于校内活动和网络传播,缺乏与社会的深度融合。
另一方面,传承的力度和持续性不足,一些活动往往只是一时热闹,难以形成长期的影响力。
三、影响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因素1、个人兴趣和意识个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是影响传承的关键因素。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言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言](https://img.taocdn.com/s3/m/b0af2c8a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96.png)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无数代人的心灵。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有幸沐浴在传统文化的光辉之下,深感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以下是我对传统文化的几点感言。
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涵盖了哲学、文学、艺术、历史、民俗等多个领域。
其中,儒家、道家、佛家等哲学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在儒家思想中,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倡导人们顺应自然、和谐共生。
佛家思想则追求“因果报应”,引导人们行善积德,追求内心的宁静。
在文学艺术方面,我国传统文化瑰宝无数。
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明清小说,无不展现了我国人民的智慧和才华。
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更是将传统文化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艺术作品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还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我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哲学思想的深邃: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佛家等,都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这种思想观念,使我们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在现代社会,这种观念对于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文学艺术的独特性: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如唐诗的豪放、宋词的婉约、元曲的通俗、明清小说的细腻等,都展现了我国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创造力。
3. 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文化,如节日庆典、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这些民俗文化,既反映了我国人民的智慧,又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三、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 传承民族文化基因: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是民族文化的基因。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79eea9b1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51.png)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1. 前言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是历史给予我们的瑰宝。
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传统文化逐渐被遗忘和淡化。
因此,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原因以及相关策略,以期推动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到有效传承。
2.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水平提高,大学生接受的教育内容更加多元化,但在传统文化方面的学习往往被忽视。
一项调查显示,在大学生中,只有不到50%的人能准确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
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造成的。
首先,教育体系存在问题。
学校教育普遍注重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却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系统性教育。
部分课程不能真正引导学生了解、尊重和继承传统文化,从而使得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基础认知。
其次,媒体影响力的增强。
在互联网时代,媒体对于塑造年轻人价值观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然而,媒体更注重追求短暂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正面价值观的传播,导致大学生接触到更多商业化、娱乐性质的内容,而非有关传统文化。
此外,家庭环境也是影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的重要因素。
随着社会变迁,很多家庭出现了代际断层,父母辈无法有效地将传统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缺乏家庭环境下的影响和教育,使得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领域知之甚少。
3.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不足的原因3.1 教育体制不完善目前,中国大部分高校注重培养人才对于专业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对于传统文化知识、道德伦理等方面教育。
只是注重理科和工科等一些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专业课程。
这种情况导致大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缺乏系统性、全面性的认知。
3.2 消费主义思潮泛滥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在当今社会中物质价值被过分强调。
消费主义思潮日益泛滥,追求快速、即时、简单等性质居多,并且更容易满足需求,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相对地小部分人才有空余时间去了解了解研究自己国家两千年来总结出来一系列具有高智慧内涵优秀深度思想出来上下五千年赋予这个民族催深得人心共同寻求幸福。
浅谈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浅谈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4ac429d0da38376baf1faec4.png)
浅谈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浅谈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内容摘要: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认在我们小组看来,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传承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当今时代,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满足人民精神期待的重要保证,它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
一个国家如果只注重硬实力的发展,不注重软实力的发展,国家的发展难以持久。
只有二者协调发展,国家才有可能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文化软实力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秩序正在进行调整和重组,在这个过程中,不充分认识文化软实力在国家发展中的意义将会在全球化中坐失良机。
随着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洪流冲击受到排挤.但是任何一个民族的现代化都必须建立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上.如果说文化是整个社会的灵魂,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现代化的活水.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挖掘精华,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不断创新,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
时间的洪流不断地向前,国家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终将有一天需要我们青年大学生去继承、去发扬。
但是,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的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过多少了解呢?对此,我们小组在校内进行了一次比较详尽的问卷调查。
一、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而在此次关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的同学其实根本不重视这一次的问卷调查,由此也可见现在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继承意识的淡薄。
大学生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大学生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a17c8650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a0.png)
大学生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华,沉淀着多年历史的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大学生当中也拥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以我校为例,大学生们都会仔细接受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教育,学校老师也经常
唠叨“学以致用”,郑重提醒学生们要正确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用心领悟其中的文化
底蕴,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
在学习中,学生们怀有深厚的敬意,将中国传统文化视为伟大的思想根源;在生活中,学生们也会多多参考,用实际行动将传统文化的某些核心精神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对于学生们来说,想要“回归传统,回归本源”,应该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理解
其中的文化底蕴。
比如其中的“礼仪”,讲究“仁爱”,有“忠孝”之道,学习使用是一
种社会责任;比如“节俭”,表现出一种“不浪费、爱惜”的生活态度,是一种现实理性
考虑;比如“慈悲”,由涓流而积,是一种穷兵黩武的态度,也是人生智慧的概括。
也有学生会以开放的心态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接受新鲜思想,审视每一项传统文化内容,保留一些有实践价值的东西,把它们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当中,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总而言之,让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负责任的态度,将传统文化中的理念、观念以
及优雅的礼仪等运用到自己的每一个生活环节中,教育自己要有自己的尊严,正确把握中
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去理解领悟,用自身的行为示范态度和习惯,令中国传统文化的
灿烂文化精神在大学生的心中永存!。
大学生传统文化学习心得感悟精选五篇
![大学生传统文化学习心得感悟精选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504ea67b84868762cbaed52e.png)
大学生传统文化学习心得感悟精选五篇大学生传统文化学习心得感悟精选五篇【一】通过我院开课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过去我一直认为文化是一种飘渺虚无的东西离我们很远,通过学习我了解到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生活创造形成的产物。
是指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民族小到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怎能不了解自身的文化呢?虽然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被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但我们仍有必要系统地学习我们的文化。
因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地有新的元素融入到我们生活中如今很多的年轻人为了追求时尚、追求特立独行,在人生进程中已迷失了自身。
哈韩、哈日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我们现在有些年轻人能流利讲出国外的服饰历史以及饮食文化能讲一口流利的外语,却对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不深,甚至不能流利的朗诵一篇孝经。
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给后代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精神财富,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没有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我们会变得野蛮、愚昧,缺少了对传统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将变得浅薄、无知。
但在现代中国人的身上随着一代一代更替,这种传统精神的影子越来越模糊了。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文化气质,开拓我们的人生境界,并能启悟生命的智能,发挥理性的功能。
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高尚品质,是应该得到继承的。
有段时间,我学习了关于《孝经》的知识,父母在最初的时候给予了我们生命,然后他们花了很多时间教我们用勺子和筷子吃东西,教我们穿衣服、绑鞋带、扣扣子,教我们洗脸,等教我们学会了所有东西时候,我们首先回报给他们的是顽皮和顶嘴,我们忘记了父母将你我捧在手心,含在嘴里那些日子,我们忘记了父母是怎样把毕生的心血一点一点的传输给我们。
因此我很庆幸能在这个时候学习到传统文化让我学会了感恩。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f1116e20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c4.png)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在当今时代,传统文化正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和威胁。
大量的社交媒体和新兴文化迅速涌现,给年轻一代带来了诸多选择。
然而,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根基和灵魂,其价值和意义仍然不可忽视。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以及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认知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代表,在高等教育的熏陶下对传统文化有着相对较深的认知。
他们通过历史课程、国学经典、传统节日等途径接触到传统文化。
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等途径获取更多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
因此,他们对中国的封建礼教、儒家思想、古代诗词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之处尽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所认知,但整体而言,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一方面,一些学校对传统文化的教育过于片面,没有全面地介绍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
另一方面,当前社会对物质享受和外在形象过于追求,使得部分大学生忽视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缺乏主动去了解和研究。
这种片面性和表面性的认知使得他们难以真正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思想和精神。
大学生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人群,在接受现代教育的同时往往更容易与新兴文化接触并尝试。
面对传统文化也有选择性地接受或者拒绝。
部分大学生觉得传统文化过于古板、无法适应现代社会;而另一部分大学生则积极主动地去研究、借鉴甚至创新地发展传统文化。
他们通过参与传统艺术、弘扬传统价值观等方式来继承和推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如何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1. 教育改革首先,教育系统应该进行改革,通过全方位地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来提高大学生对其认知。
不仅要将课程设置在校园教育中,还要加强相关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项目,让大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到传统文化中去感受和体验。
2. 多样性与包容性其次,在宣传和推广中应强调多样性与包容性的原则。
由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少数民族拥有自己独特而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
论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论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84633f3b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ec.png)
论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至今的瑰宝,也是我所深深敬仰和热爱的一部分。
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伦理、艺术形式、文化符号等,是中国古代智慧的集结,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性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性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崇尚和谐: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谐。
这种和谐理念在中国的传统建筑、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中都有所体现。
2.尊重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对传统的尊重和传承。
它强调对祖先的敬仰,对传统的维护和延续。
这种尊重传统的态度在中国的文化符号、节日习俗、社会礼仪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3.注重人文: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人文关怀,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以及人的社会责任。
这种人文关怀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哲学思想、道德伦理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4.追求完美:中国的传统文化追求完美,追求技艺精湛。
这种追求完美的态度在中国传统的手工艺、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二、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过程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渐深入的。
小时候,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主要停留在书本和课堂上,对其中的内涵和价值并没有深刻的认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我开始逐渐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在大学期间,我选择了中文专业,通过对古代文学、哲学、历史等课程的学习,我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同时,通过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和实践项目,我也开始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工作后,我继续保持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关注。
通过阅读各种经典著作、观看文艺演出、参加文化交流活动等途径,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逐渐丰富和深入。
同时,我也开始思考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去,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帮助。
三、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的认识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当代大学生怎样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当代大学生怎样看待中国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24ad192f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94.png)
当代大学生怎样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当今的大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相当高的认知:即使不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
对它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怀有十分深厚的心意,以托起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为傲。
首先,大学生非常热衷于加深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引领新一代步入正确的价值观。
大部分大学生都坚信,了解和实践中国传统文化是让学生了解历史、延伸知识、增强素质、发展人文素养的重要方式。
学生会重新审视人文经典,努力洞悉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看
清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谛,从而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
其次,大学生也明白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黑龙江
省国籍和地域文化的重要支柱。
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大学生更加重视精神层面
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留存和传承,这使得他们更多地去思考传统文化,深刻研究传统文化,以领悟传统文化之意。
最后,大学生也希望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起来,使其在国际社会中发挥出足够
的重要性,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形象,以及提升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大学生以及年
轻一代此后都将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路上持续追求,将传统文化中蕴藏的智慧更充分地
溢于日常生活中。
总而言之,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而真挚的情意,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
化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而且也为中国乃至全世界带来了无穷的精神财富。
学
习和实践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未来社会的开放与进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这是大
学生们深刻认识到的真理,也是大学生们心中强烈揣测的主题思想。
当下的大学生一定会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榜样,从中吸取智慧,将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
当代,为推进中国社会文明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与认同
![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与认同](https://img.taocdn.com/s3/m/4edc9dec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a7.png)
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与认同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同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与认同,并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一、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心中的地位在当代大学生心中,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和地位。
首先,大学生普遍认为传统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代表着民族的根源和身份。
其次,传统文化是培养个人修养和涵养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升个人品质和思想境界。
此外,传统文化还能够给予大学生一种人生指导,让他们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二、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然而,尽管大部分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持有积极态度,但也存在一些人对传统文化抱有冷漠和消极的态度。
他们更倾向于接纳和追求新潮的事物,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有所欠缺。
这种态度主要源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社会环境的变迁:随着社会的快速变迁和文化的碰撞,年轻人更容易接触到各种新的文化形式和流行趋势。
这使得部分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
2. 教育体制的改革:近年来,高等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而传统文化的学习与这一目标似乎存在一定的脱节。
因此,一些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浓厚的兴趣。
3. 信息时代的冲击: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使得年轻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全球各地的文化冲击。
这种文化多样性导致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降低。
三、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尽管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持有一定的消极态度,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表达出强烈的认同。
这一认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学生们认识到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它承载着民族的精神传承和文化基因。
这种历史价值使得一些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敬意。
2. 传统文化的审美魅力:传统文化中的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能够让人感受到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演讲稿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演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355a0011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9f.png)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演讲稿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一名热爱传统文化的大学生,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一、传统文化的定义和重要性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文化、哲学、艺术、道德、法律等方面的遗产,是人们长期创造和积累的智力成果。
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灵魂和基石。
二、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表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大学生通过学习古代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课程,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体系。
2. 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如节日庆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文化讲座等,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 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大学生通过研究、创作、表演等方式,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使之与时俱进,焕发新的生命力。
4. 弘扬传统文化价值观:大学生认同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家庭观念、社会责任感等,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风貌。
三、大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意义大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具有以下意义:1. 增强民族认同感: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2. 培养综合素质:传统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丰富人生阅历。
3. 促进社会和谐:弘扬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家庭观念,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等关系的和谐。
4. 激发创新思维:研究传统文化,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
四、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大学生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1. 深入学习传统文化: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2. 参与社会实践:积极参加传统文化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3. 传承和创新: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创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与思考
![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3ddac5b8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3f.png)
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与思考一、中国传统文化(一)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内容中华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产生,发展,创造而形成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称。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常见的中国传统文化即有书法、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兵马俑、玉雕、甲骨文、文房四宝、笛子、古筝、琵琶、龙凤纹样、彩陶、国画、孔孟文学、法家思想等。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传统文化也应与时俱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区分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好与坏。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中值得传承的数不胜数,“先义后利”、推崇“仁爱”原则,讲求和陸相处、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倡导言行一致,强调守诚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成德至善”、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廉洁自律、宽厚待人等至今也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并体现在方方面面。
然而纵观历史我们也发现传统文化中的弊端有缺乏平等性。
人人无法实现平等,甚至裹小足打压女性人格尊严。
当今拜官主义拜金主义也是盛行。
第二个弊端是缺乏科学精神,不利于时代科技创新。
第三个弊端是缺乏法治观念,“潜规则”盛行,严重败坏社会道德与公共秩序。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国门大开,西方文化思潮纷涌而入,人们地注意力往往更多地集中在外来地先进文化上而忽略了本民族地优秀文化传统,加之以上种种历史地原因,使得一代代国民“很少见到、听到”中华文化地精粹,在他们地文化记忆中,更多地是对它地否定与批判,以致于对自己本民族地优秀传统文化感到“陌生”、“反感”、“怀疑”,甚至是“排斥”、“厌弃”、“打倒”.可以说,这一令人堪忧地现状,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地高度重视,近十年来,先后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为宗旨地政策及相关法令,并将其与当前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在一起,推广普及教育,然而时至今日,尽管整个局面有所改善,但总地成效却并不令人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有关这方面地工作有待进一步展开与深入,而另一原因,既是最重要地,也是最易被忽视地,那就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之时往往只注意到突出其精神层面地道德价值,而不注重对其现代价值进行全面系统地挖掘与宣传.其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地。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153fa78c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2b.png)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这个信息快速传播、文化多元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年轻一代的认知方式和文化接受渠道也在发生着巨大的转变。
究竟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着怎样的认知?他们又是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价值?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这个有趣而具有挑战性的话题。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大学生作为时代的新生力量,其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信息爆炸、快节奏的生活和消费主义的浸染,使得许多年轻人更偏向于接受现代化、西方化的文化。
传统文化似乎变得越来越遥远,有些传统文化元素甚至在大学生中逐渐被忽视或遗忘。
然而,正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认知,才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底蕴,找到自己的文化根基,并在当下生活中体现出传统文化的价值。
尽管面临着这样的挑战,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持续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热爱。
他们通过课外阅读、参加文化活动、学习传统技艺等方式,深入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例如,传统文学、绘画、音乐、戏曲等形式,成为了一些大学生追寻内心平静与自我认知的重要途径。
在校园内,也兴起了不少传统文化俱乐部和活动,为热爱传统文化的大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交流经验的平台。
不仅如此,大学生们还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创造,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他们可能会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网络平台传播传统文化知识,引导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传统文化。
在创作、设计、表演等领域,大学生们也将传统文化元素巧妙地运用,为当下的文化产出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既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取决于个人的选择和努力。
重要的是,我们应当珍视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不断学习和传承,使其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
传统文化拥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大学生作为文化传承的一代,应该积极认知与传承传统文化,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与创作中,为文化的多元发展贡献力量。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度的实践报告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度的实践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07ef24b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d7.png)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度的实践报告作为一名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古老的遗产,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根基,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智慧结晶。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呢?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于其价值观念和精神内涵。
比如孔子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贯穿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至今仍然对我们的生活和行为有深远的影响。
这些价值观念不仅是个人修养的基础,更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通过学习和实践这些传统价值观,我们能够更好地面对现代社会中的各种复杂情境,保持心灵的平和和稳定。
传统文化在艺术和文学领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魅力。
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方式,它们不仅仅是审美的享受,更是对心灵深处的启迪。
通过学习和练习这些艺术形式,我们不仅能够提升审美情趣,还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对于个体创造力的激发和引导。
传统节庆和习俗也是我们认知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庆不仅是家庭团聚的时刻,更是文化认同和情感交流的载体。
在这些节庆中,人们通过祭祀祖先、传承民间艺术等方式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凝聚力,这种传统的延续与创新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
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和机遇。
传统文化不应被简单地固化为历史的符号,而是应该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比如传统医药的现代化发展、古典音乐与现代元素的结合等,都展示了传统文化在创新中的生命力和魅力。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以开放的心态去认知和理解传统文化,不断地在实践中发现其丰富的内涵和智慧。
通过学习、体验和创新,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为文化多样性的世界贡献我们独特的智慧和贡献。
这不仅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体现,更是我们作为民族的责任与担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内容摘要: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认在我们小组看来,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传承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当今时代,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满足人民精神期待的重要保证,它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
一个国家如果只注重硬实力的发展,不注重软实力的发展,国家的发展难以持久。
只有二者协调发展,国家才有可能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文化软实力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秩序正在进行调整和重组,在这个过程中,不充分认识文化软实力在国家发展中的意义将会在全球化中坐失良机。
随着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洪流冲击受到排挤.但是任何一个民族的现代化都必须建立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上.如果说文化是整个社会的灵魂,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现代化的活水.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挖掘精华,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不断创新,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
时间的洪流不断地向前,国家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终将有一天需要我们青年大学生去继承、去发扬。
但是,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的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过多少了解呢?对此,我们小组在校内进行了一次比较详尽的问卷调查。
一、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而在此次关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的同学其实根本不重视这一次的问卷调查,由此也可见现在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继承意识的淡薄。
根据调查的结果我们也发现,许多同学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只有大体上的一种模糊的认识。
这里列举的也只是一小部分:(一)被冷落的国粹—京剧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蕴藏着浓厚的文化思想。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我校大学生中流行音乐盛行,歌星、超女大受欢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文化也多元化的发展,传统文化能不能在同学们的心中站稳脚跟,他们是否有心去感受和体会国粹的魅力?京剧的发展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与历史的积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它的博大精深值得广大有知识,有抱负,有热情的在校大学生去发掘与体验。
除此之外,京剧与大学其实在某些方面具有互补性,大学作为莘莘学子求学探索与攀登的殿堂,需要具有更高内涵和素养的文化来丰富和完善,爱因斯坦曾说过:“物理给我知识,艺术给我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所开拓的想象力是无限"。
京剧艺术作为一种高雅文化和艺术,需要更多的高技术人才和精英去诠释与传承它。
因此,让在校大学生在高雅的殿堂欣赏高雅的艺术具有深沉的意义。
就文化而言,京剧本身具有相当的教授作用。
京剧在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当中也在相应的完善,从古至今,蕴涵了我国古代一些具有育人功能的道德观念与价值观.礼,仪,仁,信,无不给于广大学生深刻的思想教育与人文教育。
京剧的创作及发展,传承富有一个时代特有的思想,无论来自自然,社会,还是人际交往中必备的方法技巧,还有做人的原则和所应具备的美德都深蕴其中。
它富有的文化精粹,哲理,原则都需要我门去汲取与升华。
尤为重要的是,京剧作为一种纯文化,对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校园有很大影响.(二)洋节流行,忽略传统节日从2004年开始,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连续三年在两会中提出将传统节日列入法定假日,到2008年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被正式列入法定节假日。
虽然国家在大力推动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扬,但是许多人只是为了那个假期可以得到休息与放松,而忽略了其传统节日的真正内涵,参与传统节日的热情程度与方式还不及一些国外的节日,比如说情人节、圣诞节等等。
洋节日为什么越来越火爆?洋节的文化现象说明了什么?我校大学生应该追求一种怎样的文化价值呢?这些问题值得学校和同学的关注与研究。
我们小组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忘本。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特定的文化、民俗、伦理道德、情感等内涵,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方面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每个人必须加以重视并挖掘其内涵,继承民族文化,保持民族特色。
在港澳台等地,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也多被规定为法定假日,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并且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也都非常重视这些节日。
海外的华人华侨亦然,是不是令我们这些大学生汗颜呢?我们希望大学生们都能行动起来,重视我们的传统节日,爱上我们的传统节日。
(三)鲜为人知的瓷器文化在调查的过程中,说起中国的传统文化,许多同学都不会在第一时间想起“瓷器”这一名词来。
但是,在中国,陶瓷的产生距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经历了由陶到瓷,再陶、瓷齐驱的发展历程。
这种采用手工绘画、手工制作的高温瓷,是在逐渐以自身独特的文化含量和艺术魅力改变并影响世界时被喻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
史料中有这样的记载:“新平治陶,始于汉世。
”中国的瓷器这一“土与火”的艺术是中国人大智、大悟、大巧、大美的智慧结晶。
日本学者三上次男先生在《陶瓷之路》一书中写道:“陶瓷是跨越中世纪东西方世界的一条友谊的纽带,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座往来桥梁。
”大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不要局限与本专业的课程,享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陶冶自身的情操,这时你也会感受到:身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荣誉感和民族使命感。
这也是一种人生美的享受。
(四)传统美德的缺失我国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明也如一颗璀璨的珍珠。
《礼记》中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孟子》中的“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无不昭示着我国的传统道德观念。
教义和礼仪是盛开在我们这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上的道德之花。
现在社会上各种思想复杂,最朴素正确的道德观念往往容易被自私、冷漠、拜金的灰尘覆盖。
而为何一次又一次因排队秩序而大打出手?为何一次又一次的发生寝室电脑被盗案件?为何一次又一次传出虐猫虐狗事件?大学生必须用正确的道德观念要求自己,作为行为的准则。
用勇敢奉献的行为履行正确的道德观。
践行正确的道德观,必须让行为落到实处,掷地有声,要有勇敢的品质,奉献的精神,敢于行动,不怕事,不怵事,用行动扬起道德的旗帜。
用坚定的信念和有效的行动来践行我们正确的传统道德观念,让道德之花绚丽我们的生活的美好。
三、总结和思考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
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一)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后期的封建社会里一定程度上起着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
但仍然有与现代化融合从而促进现代化成功实现的诸多营养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东亚价值观”仍是亚洲各国发展的文化基础。
1.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尽管这个“文化酱缸”在一定时期内束缚了历史的发展,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摒弃糟粕,以史为鉴。
2.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
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载体,要发挥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应实现其“神”与其“形”的现代统一。
因此,一方面要致力于传统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护——经典文本、文物古迹、传统节庆、优良的民间习俗、民间谚语等文化遗产,使之继续发挥作为传统文化其“神”的载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总结传统文化中的“神”,对其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使中国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遗产具有现代生命力。
3.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
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普适性文化元素要大胆地发扬光大,应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等文明成果,要像学习马克思主义一样,吸收、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善。
(二)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
最重要的两个途径是:学校教育和媒介传播。
1.学校教育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国家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
2006年9月国务院发布《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
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我们认为,要系统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学校还应该将其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独立于语文、历史等其他各科。
这门课程应重在介绍中国传统思想、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传统风俗习惯、传统文学艺术等,让学生们在这门课程中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产生敬畏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产生历史认同感和归属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发展的联系而产生自信心;吸收中国传统思想而提高道德修养,学习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而获得美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