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徽州方言的研究与探讨(中文论文)
关于对徽州方言及绵潭戏的浅谈
关于对徽州方言及绵潭戏的浅谈方言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徽州文化又是中国的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当然少不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被文人巧妙的称之为“徽语”。
“徽语”是汉语13种一级方言之一,是一种与普通话差别很大的土语群。
古徽州一府六县,主要有歙县话、绩溪话、休宁话、黟县话、祁门话及婺源话六类方言区;也可细分为绩歙片、休黟片、祁婺片、严州片、旌占片五大片区;根据“徽语”在古徽州的通行特点,又可将其分为东西两大片区,东片区包括有绩溪、歙县,西片区包括有屯溪、休宁、祁门、黟县、婺源;查阅历史记载,“徽语”的使用范围并不局限于古徽州地区,有些分布在严州府大部(今杭州市西南部)、饶州府部分地区(今江西省鄱阳县),使用人口最多时可达400余万人。
分布广,使用人数多的优势促使“徽语”在发展中不断融入各方元素,兼具各方特色,造就了其在中国方言中不可或缺的高地位,同时也突显了其“六邑之语不能相通,非若吴人,其方言大抵相类也”难懂、差异明显等特点。
一、古徽州的地理位置是“徽语”特点形成的第一要素。
其一徽州地处于皖、浙、赣三省边境,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促使着“徽语”不断地与各种方言相互融合,渗透,融合诸多元素。
其二徽州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四面环山,众多的山脉像是巨大的屏障,在古时极有可能阻碍了人们的沟通,于是便形成了“隔山”土话这一重要的特点。
西边黄山,东边搁船尖,北方是障山,主峰清凉峰(海拔1787米),南边牯牛降(海拔1728米)位于婺源与休宁交界处的大鄣山(海拔1629.8米)、横亘在婺源西南部的凤游山(海拔675米)、拔起于休宁西北部的白岳齐云山(海拔585米),丽神奇的天造画境。
最为著名的当属绵亘于歙县、黄山区、休宁、黟县之间的黄山(最高峰莲花峰海拔1860米),峰峦峻峭,劈地摩天,重岩叠嶂,宏博富丽,是闻名中外的风景胜地。
古徽州三分之二的人口是居住在东边---白际山脉即歙县的发祥地(俗称南乡),主峰搁船尖。
——(本段摘自于百度百科)二、“相辅相成”——古徽州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与“徽语”的关系。
徽州方言(休宁话)亲属称谓研究
[ 作者简介】 方 子剑 , 男, 湖北师范学院汉语育文字学专业研究生。
・
2 7・
2 . 同 辈 之 间 相 互 称 呼
普通 话
( 糊 )、 遮蔽 ( 蔽) 、 拥挤 ( 挤) 、 寻找 ( 寻) 、 狭 窄
( 狭) 。单 音 节 占优 势 与 徽 州 地 区 的地 理 位 置 是 密不可 5 J - " 的 。 徽 州 地 区处 于 皖 南 山 区 , 皖浙 赣三 大郎 弟郎
妹妹 姐夫
令妹 姐夫
外, 徽 州 地 区很 少 遭受 战火 的侵 扰 , 人 们 基 本 过
着 日出 而 作 , 日落 而 归 的 与 世 隔 绝 的 生 活 。正 是 这种相 x J , -  ̄ 闭 的 地 理 环 境 使 得 徽 州 方 言 受 北 方
已婚女子称呼丈夫的哥哥
已婚女子称呼丈夫的弟弟
第3 4卷 第 6期
湖北 师范学 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 版)
J o u r n a l o f H u b e i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l a S c i e n c e )
同辈之间相互称呼普通话休宁话哥哥弟弟姐姐妹妹姐夫大郎弟郎姐令妹姐夫伯叔姑娘嫂弟妇令妹夫插米插米舅连襟已婚女子称呼丈夫的哥哥已婚女子称呼丈夫的弟弟已婚女子称呼丈夫的姐妹已婚男子或女子称呼自己哥哥的爱人已婚男子或女子称呼自己弟弟的爱人已婚男子或女子称呼自己妹妹的爱人已婚男女称呼自己的小舅子妹夫和姐夫相互称呼需要指出的是以上称谓中除了大郎弟郎姐姐夫嫂可以直接使用之外其他的只能间接使用即当只有称谓发出者和称谓对象在场的情况下一般是直呼其名而不用这些称谓
关于安徽方言的研究
关于安徽方言的研究安徽方言,是指在安徽省内使用的方言。
安徽地跨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流域,文化南北差异巨大。
省内的方言分部与使用状况与江苏、浙江、江西等周边省份内部多元的方言状况类似,因此,并不存在某种单一体系的安徽方言或所谓安徽话。
尤其是位于长江以南的皖南地区,由于自身复杂的地理因素以及历史上多层次的移民冲击,是中国东南地区方言状况最为多元、最为复杂的地区之一。
目前,除了皖南山区遍布的客籍方言岛之外,在安徽省内自北向南主要并存着中原官话、江淮官话、赣语、吴语、徽语等五大方言体系,亦因方言与文化习俗之别而对应着中原(中原官话)、江淮(淮语)、赣府(赣语)、吴越(吴语、徽语)四大民系族群。
按照语言系属及来源综合分类,安徽方言主要包括中原官话、江淮官话、赣语、吴语、徽语、客籍方言六大类。
中原官话主条目:官话和中原官话安徽省内的中原官话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的阜阳、亳州、淮北、宿州、蚌埠、淮南诸地市,以及淮河以南、江淮分水岭以北的霍邱、寿县、金寨(西部)、长丰(北部)、凤阳等地。
通行中原官话的地区亦属于文化意义上的皖北地区,居民属中原民系。
江淮官话主条目:官话和江淮官话安徽省内的江淮官话主要分布在江淮之间的合肥(长丰县北部除外)、巢湖、六安(西北部除外)、安庆(市区及桐城、枞阳)诸地市,以及长江以南、黄山山脉以北的马鞍山、芜湖、铜陵、宣城、池州等地的城镇地区。
其中除安庆地区的淮语属于黄孝片方言之外,其余皆属于洪巢片方言。
通行江淮官话的地区亦属于文化意义上的皖中或江淮地区,居民属江淮民系。
赣语主条目:赣语、赣语方言和怀岳片安徽省内的赣语属于赣语怀岳片方言,主要通行于安徽西南部的怀宁、岳西、潜山、太湖等地,以及望江、宿松、东至、石台、贵池等地的部分地区。
通行赣语的地区亦属于文化意义上的皖西南地区,居民属赣府民系。
吴语主条目:吴语、吴语方言、宣州片和太湖片安徽省内的吴语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宣城等地乡村地区以及黄山区(原太平府地)。
2023年关于方言的议论文7篇
2023年关于方言的议论文7篇关于方言的议论文1文化与语言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语言是记录文化的符号系统,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和思维工具,通过语言把文明成果,知识,技能巩固保存下来并传播开去,同时语言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我们通过语言研究来揭示积淀的文化,特别是没有被言语作品记录下来的文化,这也即是我们所说的文化中有语言,语言中也文化。
我国文化博大精深,有着广泛的内容,涉及各个方面,因此语言就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语言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各民族间是通过语言系统相互联系在一起的。
对一种语言的调查我们一般都是通过此语言在各个地方的使用来分析它的文化现象。
以方言文化为例,近年来,国家正在大力推广普通话,方言文化似乎渐渐的被人们忽视了;也随着人们交际的日益广泛,方言确实存在逐渐消亡的趋势。
虽然方言只是在一定地域中通行,但其本身也是一种完整的系统。
它们都具有语音结构系统,词汇结构系统,能够满足本地区社会交际的需要。
方言作为语言文化的一部分,有着自身的特点和意义。
方言文化因地域等各种因素不同,各地域方言大放光彩,犹如满汉全席“各味俱全”。
方言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并成为区域文化的密码,它是人文沉淀的产物,是文化认同和身份确认的重要标签。
它的发展影响着整个文化的发展,所以对方言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各地的文化。
当然,方言在学校也是一种促进同学间相互交流的工具,在大学里,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就有着不同的方言。
对方言进行调查,可以了解方言在当前大学中的使用以及它所揭示的文化现象。
此次调查主要是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通过问卷分析发现,备受大家喜爱的东北话,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学校中四川方言学生占有绝对优势,此外山东话、吴方言等在学校中所占比例也相对较大。
这些现象说明了方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已经成为了人与人间交流的一个重要工具,同时这也反映了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不同的文化现象。
方言不仅是区分每个地区的一种标志,更是作为中国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也是含义最深刻的语态。
徽州方言探密之四:“细”与“小”何处分流
歙县人 , 并没有将“ 小 ” 更易成 “ 细 ”
的 习惯 ,他们 叫 “ 细 囡 ” ,依 然 呼之 为
“ 小 鬼 蒂 ” ;而 婺 源 人 则 兼 容 并 收 在 ,
称 “ 细人 ” 的同时 ,也还将 “ 小孩 ” 唤
作 小 “
”
。
“ 。
细”
字
更
是
大
行
其道
“
:
小
儿
子
”
成
了
“
细
儿
变 作 子 小 人 ”
“
”
;
小 孩 了 细 人 “
”
“
;
”
变作 了 “
细
囝”
“
:
小哥哥
”
变作
了“
细
大
郎”
“
;
小妹妹 ”
变作 了 “
细
囡妹
”
;
“
小姨
”
变作了
“
细
姨”
“
;
小老婆
”
变
作了
“
细老婆”
总之
,
凡 ,
是北
方方言
用 “ 小 ” 的地 方 , 徽 州 方 言似 乎都 用
般 的 。 或 不 及 比 较 对 象 的 , 如 小 “
河 鞋 小 点 我 比 你 小 岁 ”
“
、
了
”
“
、
”
一
、
“ 声 音 太 小 ” 。 在 表排行最 末 的 ,如
“
小儿子
”
如
,
妾
指 ,
“
小老婆”
等便都
由“ 小 ” 来作修饰和 限 制 的词 素 。
安徽方言研究综述
安徽方言研E习W I钱锦伟究综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安徽地区的方言是多种方言系统的综合体。
学者对其做了不同的划分。
并且聚焦在徽语上,此外探讨了这种多方言现象存在的原因以及从音韵学的角度对安徽方言进行了研究.探讨古代安徽地区方言的特点。
在此我们将各家的观点做个简单的综述。
关键词:多方言系统徽语移民影响古代安徽方言安徽地区的方言不是单一系统的方言,而是多种方言系统的综合体。
它既有官话方言,又有非官话方言。
对于安徽境内的多种方言,学者有着自己不同的看法:李荣主编的《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把安徽分为皖北、皖南两部分进行研究,认为安徽地区的方言包括:皖北主要是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皖南的方肓较复杂,主要有吴语、徽语、赣语、江淮官话以及由河南和湖北两省来的移民的官话.其中皖南吴语包括太湖片和宣州片。
此外了一下归纳。
下表是具体的分类情况:字母词内容分类表日常电脑医药电子物理经济军事化工内容合计生活网络卫生通讯领域领域领域领域数量1074128187543213百分比50.23%19.25%13.15%S.45%;.29%2.35%I.88%1.4l%100%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字母词出现的最常见的领域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其次是电脑网络。
这说明人们已把字母词当作司空见惯的东西。
同汉语词一样,人们日常生活中已很自然、很熟练地用它来进行交流、沟通等等。
在语言的运用上,并没有因为它们的形体系统跟传统的汉语词不同,而对它们的使用、传播造成很大的障碍。
电脑网络是近些年发展最快、对人们影响最大的领域,这也必然表现在语言上,电脑网络字母词的大量出现就是其中的一个特征。
许多电脑网络的专业名词随着一些专业人士的频繁使用或因不便翻译而大量流传开来。
4.从“汉语字母词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有40个字母词汉语中无相应的汉语形式和其对应。
大约占到总数的19%。
而对于大多数的字母词,是有相应的汉语表达形式与其相对应的,这里面又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
浅谈安徽方言之
• 2、人体部位
• • • • • • • • 头毛——头发 手嘎扑——手臂 指马壳——手指 斗子——肚子 胳膊--噶脯 代马直---大拇指 俺剧—眼睛 谜猫---眉毛 耳刀——耳朵 酸罗坡——膝盖 指马缝——指甲缝 哈扒——下巴 歇哈—胳肢窝 罗锁骨—脚踝 豆七俺—肚脐眼 舌偷—舌头
• 3、衣服类
• 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中古时的汉语中的全浊声母在太湖 话中全部读作送气的清辅音,而普通话几乎全部都读作不 送气的清辅音! • 比如:“共”普通话读为“gong”而太湖话读为“kong”; “鼻”普通话读作“bi”而太湖话读作“pi”;“弟”普通 话读作“di”而太湖话读作“ti”;“字”普通话读为“zi” 而太湖话读为“ci”;“舅”普通话读为“jiu”而太湖话 读为“qiu”。 • 以下是一些常见字的特色读音(相对普通话):
• • • • •
• 6、时间类 • 莫会子——什么时候 上昼——上午 • 哈昼——下午 中时——中午 • 门刀——明天 后到——后天 • 过哈子——等会 天光——天亮 • 莫黑——傍晚 旧年——去年
• 门年—明年
毛香粑
胡玉美辣椒酱
天柱山
天 仙 配
花亭湖
女 驸 马
Welcome to An'qing
• 裤子兜——短裤 • 细裤——小孩的衣服 • 还踏子——拖鞋 还——鞋 手捏子——手帕 热褂—衬衫
• 4、家庭物品
皮哭—橡皮筋 收子—梳子 厨哈——厨房 条把——扫帚 马凳—小板凳 愁偷—锄头 挑—勺子 收子—梳子
•
5、吃的喝的Βιβλιοθήκη 引汤——米汤 玉留——玉米 红玉——山芋 大椒——辣椒 汤巴——汤圆 哭陋——葫芦 蟒瓜——丝瓜 香瓜——南瓜 鸡爪爬——鸡脚
徽州民歌腔韵特色研究
徽州民歌腔韵特色研究徽州民歌是中国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徽州民歌在其表现形式上有独特的腔韵特色,这种特色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语调、节奏、音响效果等方面。
本文将详细探讨徽州民歌腔韵特色的形成原因和表现方式。
一、语调语调是徽州民歌腔韵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决定徽州民歌声韵风格的首要因素。
徽州民歌的语调较为高亢,这与徽州话的语调有关。
徽州话是属于宁波音系的一种方言,而宁波话中的语调又有“快、慢、平、上、下”等多种变化,这些变化同样体现在了徽州民歌中。
徽州民歌中使用的语调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快语调,一种是慢语调。
在快语调中,歌者的喉咙发声较为用力,呈现出明显的上扬和下降的波浪形式,与徽州方言的语调十分相似。
而在慢语调中,歌者的喉咙发声较为缓慢抑扬,表现出一种柔和的气息感。
徽州民歌的语调变化富有韵律感,能够使听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二、节奏徽州民歌的节奏也是其独特腔韵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徽州民歌通常采用二拍子或三拍子的节奏,音乐性鲜明,流畅自然。
不同于西方音乐中的五线谱记号,徽州民歌的节奏通常是通过传统的唱名方式来表示。
徽州民歌节奏的韵律感强烈,能够使听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在唱歌的过程中,歌者会根据节奏的不同变化,加强或减缓喉咙的力度,从而形成不同的音响效果。
这种音响效果与徽州民歌的语调相辅相成,使得整个歌曲的旋律效果更加优美动听。
三、音响效果除了语调和节奏外,徽州民歌的音响效果也是其独特的腔韵之一。
徽州民歌中常用的音响效果包括颤音、发声低沉、声音高亢等。
这些音响效果的运用主要取决于歌曲的内容和情感,能够极大地丰富徽州民歌的表现力。
颤音是徽州民歌中最常见的音响效果之一,可以使歌曲的声音更加明亮且具有穿透力。
颤音的运用可以凸显歌曲中的某些重要词语或情感表达。
发声低沉则适用于歌曲中表达的悲痛、哀怨等情感,能够使听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歌词所表达的情绪。
同时,徽州民歌中的高亢的音响效果可以增强歌曲的表现力,使其更加动听生动。
徽州方言古全浊声母无条件分化成因新探
p h O ¨
p h o
p h o
p h a t s o 5 5 t a u t a 5 5
p h e o 4 4 p h e 4 4 p h o 4 4
p h a t S o e t u 2 1 p h 0 7 2 p h e t s h o 4 4 t s a 4 p  ̄ c ? a 2 t h u 3 3 t h i . g . 4 4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0 — 2 9 7 9 . 2 0 1 5 . 0 2 . 0 0 9
1 引 言
中古 全浊 声 母清 化 后 的分合 类 型在 汉语 方 言 中 呈现 出多样性 ,有 的仍保 留独立的全浊音类 ,有 的并 入全清音类 ,有 的并入 次清音类 ,有的依调类条件 分 归全清和次清音类 ,也有 的则不按音类 条件分归全清 和 次 清音 类 , 即无条 件分 化 。李 小凡 ( 2 0 1 4 )探 讨 了闽粤 方言古 全浊 声母无条件 分化 的成 因 , 本文将 讨论徽 州方 言 古全浊 声母 的无 条件 分化及 其成 因 。 徽 州 方 言 古全 浊 声 母 大 多 数 字 今 读送 气 清 声 母 ,少数 字今 读不送 气 清声 母 。乍看 起 来 ,这种 情 况 似 乎与 多数 字今 读 不送 气清 声母 ,少数字 今 读送 气 清 声母 的 闽语 既相 反而 又类 同 ;但少 数今 读 不送 气 清 声母 的字 在 徽州各 地 并不 一致 ,这 又不 同于 闽 语 “ 一致 的例外 ” 。 儿 舛深入观 察可 以发现 ,徽 州各 地 古全 浊 声 母 的无 条 件 分 化 可 以 分 为 两 种 主 要 类 型 ,不宜 一概而论 。 徽州方 言古全浊 声母今读类 型 的 多样 性 引人 关注 , 学界对 其成 因众 说纷纭 , 莫衷 一是 。 本 文 先简 述徽 州方 言 古全 浊声母 的今读 状况 ,介绍 各 家对其 成 因的既有 说法 ,然 后提 出我们 的看法 。 2 徽 州方 言古 全浊 声 母今读 状 况 徽 州 方 言 古 全 浊 声 母 的 今 读 状 况 学 界 多有 报 道 。刘 祥柏 ( 2 0 0 3 )指 出:“ 徽9 、 1 ' 1 方 言 内部差异 比较 大 ,… …全 浊字 的 声母 今 读 也 有 这种 情 况 。 ” 赵 日新 ( 2 0 0 5 )描述 :“ 古 全浊 声母 清化 ,今 读塞 音 塞擦 音 声母 部 分送 气 ,部分 不送 气 。具体 而 言 ,旌 德 、绩溪 、歙 县 、祁 门、婺 源 、德 兴 、淳安 、遂安 、 寿昌 ( 白读 )古全 浊声 母今 读清 音 声母 ,逢 塞音 、 塞擦 音 不论 平仄 绝 大多 数读送 气 清音 。…… 屯溪 、 休 宁 、黟县 及 今黄 山市 徽州 区 ( 原歙 县岩 寺 等地 ) , 古全 浊 声母 今读 清音 声 母 ,逢 塞 音 、塞擦 音 一部分 读送 气 清音 , 一部 分读 不送 气清 音 ,送气 与 否 ,总 的来 说 ,看不 出规 律 。 ” 据此看 来 ,徽州方 言 古全 浊声母今 读送气与否 ,中部的休 黟片不 同于东西两翼 的绩歙 片、祁婺片 , 不宜一概而 论 。据我们统计 ,
徽州方言与徽州文化传承探析
徽州方言与徽州文化传承探析作者:周蓉蓉来源:《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2016年第07期[摘要]徽州方言既是徽州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承载积淀着深厚的徽州文化。
本文通过对徽州方言与徽州地域历史地理、民俗习惯、文学艺术、社会心理关系的梳理分析,为徽州方言的理据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徽州文化的传承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徽州;方言;文化徽州方言,是在古徽州地域形成、发展、传承的一种地方性语言,目前总使用人口约120余万,使用范围为古徽州地域一府六县,即现今的黄山市屯溪区、徽州区、休宁县、祁门县、黟县和歙县,江西省婺源县及宣城市的绩溪县。
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曾经说过:“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
”如果说语言反映了民族文化,那么方言则反映了地域文化。
具体到徽州方言来说,“是在天时地利人和的自然环境、人口迁徙、经济发展等因素中萌芽和成长起来的,对徽州文化的形成和繁荣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作为徽州文化的载体及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方言就像一面镜子记录着徽州人民的全部文化信息,又像一个窗口揭示着微州文化的一切内容。
一、徽州方言与徽州历史地理徽州方言是在徽州地区长期的历史变迁中逐渐形成、发展的。
因此,它的很多特征必须联系徽州发展史及徽州地理特征才能进行正确的理解。
据考证,古徽州地域的远古居民——“山越”人以山脉、水系等为自然屏障,形成诸多小部落,逐渐形成一些相对独立的方言土语。
这便是成就徽州方言“十里不同音”、“隔山隔水就隔音”的典型特征的最初缘由。
另外,古徽州历史上在西晋“永嘉之乱”后,唐代中后期,两宋之际曾经出现三次大的移民浪潮。
除此之外,一些小的移民潮时有发生。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北方移民的迁入带来了各自的北方方言,这些北方方言与“徽语”区土著方言相互渗透、渲染融合,便逐渐形成了整体上自成体系、内部又有诸多不同的徽州方言。
可以说,一部微州的人口变迁史就是徽州方言驳杂性、离心性的最好注脚。
徽州方言与徽州文化传承探析
a c c u mu l a t i o n o f Hu i z h o u c u l t u r e . Th r o u g h t h e a na l y s i s o f Hu i z h o u d i a l e c t a n d Hui z h o u r e g i o n a l h i s t o r y a n d g e o g r a p h y , f o l k c u s t o ms , 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 a r t , s o c i a l p s y c ho l o g y o f t he c a r d i ng a n a l ys i s o f Hu i z h o u d i a l e c t f o r t h e c a s e s ud t y p r o v i d e s a us e f u l
Zho u Ro ng r o n g
C C P S c h o o l o f X i u n i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n g C o u n t y C o m m i t t e e ,h u a n g s h a n ,2 4 5 4 0 0 , A n h u i ,C h i n a
徽州方 言 ,是在古徽 州地域 形成、发展 、传 承 的一种 地 方性 语言 ,目前 总使用 人 口约 1 2 0 余 万 ,使用 范 围为古徽 州 地域 一府六 县 ,即现 今 的黄 山市屯 溪 区、微 州区 、休 宁县 、 祁 门县 、黟县和歙县 ,江西省婺源县及宣城市的绩溪县 。 英 国语言学家 帕默尔 曾经说过 :“ 语 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 民族 的全部历史 、文化 , 忠实地反映了它 的各种游戏和娱乐、 各种信仰和偏见 。”如果说语言反映了 民族文化 , 那么方言则 反 映了地域 文化 。具 体到徽 州方言来 说 , “ 是在 天时地 利人 和 的 自然环 境、人 口迁徙、经济 发展等 因素 中萌芽和成 长起 来 的 ,对徼州文化 的形成和繁 荣具有极其 重要 的影 响。 ”作 为微卅1 文化 的载体及徽州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 徽州方言就像 面 镜子记 录着徽 州人 民的全部文化 信息 ,又 像一个窗 口揭 示着徽州文化 的一切 内容 。 徽 州方言 与微州历史地理 徽 州 方言 是在 徽 州 地 区长期 的历 史变 迁 中逐 渐 形成 、 发 展 的。因此 ,它 的很 多特征 必须联 系徽 州发 展史及徽 州地 理 特征才 能进行 正确 的理解 。据考证 ,古微州 地域 的远 古居 民一一 “ 山越 ” 人以山脉、 水系等为 自然屏 障 , 形成诸多小部落 , 逐渐形成一 些相对独立 的方言土语 。这便是成就徽州方言 “ 十 里不 同音” 、“ 隔山隔水就 隔音”的典型特征的最初缘 由。 另外 , 古 徽州 历史上在 西晋 “ 永 嘉之乱 ”后 ,唐代 中后期 ,两宋之 际 曾经 出现三次 大 的移 民浪潮 。除此之外 ,一 些小 的移 民潮 时有发 生。不 同时期、不 同地域 北方 移 民的迁 入带来 了各 自 的北方方言 ,这些北方方言与 “ 徽语 ”区土著方言相互渗透 、 渲 染融 合 ,便逐渐 形成 了整 体上 自成体系 、内部又有 诸多不 同 的徽 州方言 。可 以说 ,一 部徽州 的人 口变迁 史就是 徽州方 言驳杂性、离心性的最好 注脚 。 微 州地处皖南山区 ,近代 以前 “ 道途梗 阻 ,交通乏便” 。 境 内丘 陵地貌 特征 明显 , “ 七 山一水 一分 田 ,半分道 路半庄
关于徽州方言的研究与探讨(中文论文)
关于徽州方言的研究与探讨(中文论文)关于徽州方言的研究与探讨摘要:徽州方言,是徽州人云游四海的一块抹不掉、洗不净的“胎记”,也是体现徽州人精神性格的商品标识。
多少年来,人们对这种陌生的语言成因及特点,进行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以求寻找到准确的答案,试图寻找其演变规律。
但这种至今仍充满活力的方言,总是让人难以捉摸,让人难以亲近。
到过徽州的人,首先会被这“怪异”的方言古语所懵懂。
这个似曾相识,又觉陌生的语言世界,撩给人们一个个不解之谜,也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惊奇诧异。
本文在此,对徽州方言进行研究和探讨,有助于客观地认识徽州方言的存在状态及其未来的某些走向,并提出了徽州方言保护的若干措施。
关键词:徽州方言;研究;探讨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nHuizhou dialectAbstract:The Huizhou dialect, is the Huizhou person wanders great-hearted one not to be able to erase, not to be able to clean “the birthmark”, is also manifests the Huizhou wor ldly person divine nature standard commodity marking. How many years, the people to this strange language origin and the characteristic, have conducted the massiv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seeks in order to the accurate answer, catches the evolution rule, and discovered that the Huizhou population migration, the impact which and the change the social structure brings. But this kind still the vital dialect, always lets the human as deep as a well until now, lets the human be intimate with difficulty. Has been to Huizhou's person, first can by this “strange” dialect archaism ignorant. This seems to have met before, also thought that thestrange language world, pulls up for the people each one relentless riddle, also has brought more surprised surprise to the people. This article here, conducts the research and the discussion to the Huizhou dialect, is helpful in knew objectively the Huizhou dialect the existence condition and future certain trends, and proposed Huizhou dialect protection certain measures.Key Words: Huizhou dialect;Research;Discussion引言徽州方言是一种区域方言,颇具特色,是一种与普通话差别很大的土语,包括歙县话、绩溪话、休宁话、黟县话、祁门话、婺源话六类小区方言。
安徽方言的研究报告
安徽方言的研究报告安徽方言的研究报告安徽方言是汉语方言系统中的一支,主要分布在中国安徽省。
在安徽省内,安徽方言又细分为北片、南片、中片三个区域。
本报告将主要介绍安徽方言的发展历史、语音特点和语法特点。
一、发展历史安徽方言源于古代的淮安方言,追溯到汉代以前的战国时期。
随着历史的演变,安徽方言逐渐形成并传承至今。
在长期的言语交流中,受到周边方言和其他语言的影响,安徽方言也不断发展演变。
二、语音特点1. 轻声:安徽方言轻声比较常见,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和量词等的最后一个音节。
例如,“吃饭”读作“tsae”,“好吃”读作“xau tsae”。
2. 送气音:在北部地区,安徽方言有较为明显的送气音现象。
例如,“车”读作“tshe”或“che”,“房子”读作“fau tsuh”或“fa tsuh”。
3. 儿化音:在南部地区,安徽方言存在儿化音的现象。
例如,“爸爸”读作“ba ba”或“ba r”。
4. 唇化音:安徽方言的唇音在发音时具有一种特殊的风味,这是安徽方言与其他方言的一个显著区别。
例如,“川”读作“zwe”或“zu zue”,“纯”读作“dzön”或“dzun dzue”。
三、语法特点1. 重心语序:安徽方言的语序较为特殊,往往将重心词语放在句子的开始或末尾。
例如,“那个人我认识”可以说成“人那个我认识”或“人我认识那个”。
2. 介词的省略:安徽方言中的介词常常被省略或合并到动词或名词中。
例如,“去上学”可以说成“去上”。
这一特点使得安徽方言的表达更为简洁。
3. 量词的使用:安徽方言中有很多特殊的量词使用方式。
例如,“瓜”用“颗”作量词,而“馒头”用“个”。
这与普通话的量词使用方式不同。
综上所述,安徽方言作为中国汉语方言系统中的一支,具有独特的语音特点和语法特点。
通过对安徽方言的研究,加深了我们对中国方言多样性的理解,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安徽方言的文化遗产。
徽方言的发言
徽方言的发言徽方言,即徽州方言,是汉语十大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钱塘江上游的古徽州府、严州府大部以及饶州府部分地区,使用人口约400多万。
徽州方言颇具特色,是一种与普通话差别很大的土语群,包括歙县话、绩溪话、休宁话、黟县话、祁门话、婺源话六类方言区。
各方言区内的方言又互相有差异。
旧时徽州话以歙县徽城话为代表音,严州话则以原建德县城梅城话为代表音。
由于行政中心的变迁,白沙话成为严州话的代表音。
徽州方言跟吴语方言有一些联系,而古徽州区域内各县的方言又互有差异。
徽州方言有某些独特的具有语法作用的语素,其中表示复数的有“人”、“大家”;有的具有结构上的组合作用,表示某方面的人,如“仂”;有的表示领属关系,如“个”;有些独特的介(动)词,义项多,但在句中不模糊。
表示动作重复,除了在谓语前面加副词“再”作状语,有时还在句尾附加“添”来表示,如:“再吃一碗添”。
徽州方言的发音也有其独特之处。
例如,在声母方面,徽州方言的声母系统接近赣语,而在韵母方面,则与南部吴语接近。
此外,徽州方言还保留了一些中古汉语的特征,如入声、次浊音等。
另外,徽州方言的词汇也颇具特色,一些词语至今仍沿用古义,如“先”即“先生”义,“种种”为“短而乱的胡须”,“造化”为“幸运”之义等。
在徽州方言中,还有一些独特的表达方式,例如,玩耍说“嬉”,帮助说“帮衬”,吵嘴说“相争”,节省说“做人家”,送礼说“担恭喜”,道歉说“陪小心”,讲故事说“讲古典”,亲吻说“嗅嘴”,买中药说“点药”,演戏说“做戏”等。
总的来说,徽州方言是一种颇具特色的方言,其发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
虽然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徽州方言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但在一些地方和场合,人们仍然使用着这种古老的方言,传承着徽州文化的精髓。
浅析徽州方言词汇形成的区域民族文化影响
浅析徽州方言词汇形成的区域民族文化影响班级:中文081 学号:070811103 姓名:吴亚楠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是地域文化结构的重要因素,同时,它也是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在特定地域环境中形成的文化,它记录和承载着这方土地上的历史和原住民的情感。
不同的历史和文化等社会因素会产生与其相适应的、具有个性的语言,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及语用等各方面都与民俗习惯、文化观念和审美倾向有着密切的联系。
徽州方言,即徽语,也称徽州话,是古代吴越语系的一个分支,是《中国语言地图集》中新划分出的一种汉语方言。
它是分布于新安江流域的旧徽州府全境、旧严州府大部、江西北部的旧饶州府部分地区的语言,使用人口约436万。
徽州方言作为区域方言,颇具特色,是一种与一般普通话差别很大的土语群,包括歙县话、绩溪话、休宁话、黟县话、祁门话、婺源话六类小区方言。
徽州话保留了很多的古音因素,和北方官话差别大。
和吴语一样,徽州话的强迫式的在句子中连读变调的发音特征是另一个与官话的显著差别。
明嘉靖《徽州府志》载:“六邑之语不能相通,非若吴人,其方言大抵相类也。
”徽州话在语音上的差异很大,互通有难度。
对此史料早有记录,嘉靖四十五年《徽州府志》称“六邑之语不能相通”,已故语言学家罗常培在《徽州方言的几个问题》(民国23年<世界日报>“国语周刊”152期)一文中说:“在我研究过的几种方言里,徽州话算是够复杂的了。
”他还说:“在我没到达徽州之前,我总觉得各乡各县之间的差别只是声调的高低罢了,但是实际的现象,非但县与县之间是截然两个方音,就是一个县里各乡的音有时候也非分成两个系统不可。
”这些史料都印证了徽州方言的复杂性。
但徽州方言在语音上有差异,在词汇、语法方面的差异则不突出,表现出安徽方言内部基础的一致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各地词语运用的相同,不仅反映徽州方言词汇的特色,也反映徽州独特的地域民俗文化特征。
一、徽州语言词汇与悠久而独特的历史人文环境方言的形成基本上与社会文化、人民的迁徙、山川的阻隔及各民族的融合息息相关。
论徽州方言民俗语汇的特点、来源及发展趋势
f o r mi n g o f Hu i z h o u d i le a c t h a s b e e n d e e p l y i n l f u e n c e d b y s p e c i l a r e g i o n l a f o l k c u l t u r e,wh o s e r e l a t i o n
论 徽 州 方 言 民俗 语 汇 的特 点 、 来 源及 发 展 趋 势
殷 隽
3 6 3 0 0 0 ) ( 闽南 师徽州 民俗现 象是 徽州社会 的原 生文 化形 态, 徽州 方言在 民俗 文化传播 中的作 用不 可替代。 然而徽 州方
言词语 与 民俗并不 同步 , 它并不伴随着 民俗 的消失 而消 失, 这 些遗 留的方言 词语是 研 究徽州 民俗 新 的突破 口。 而徽 州方言 的形成深 受特定地 区民俗 文化影响 , 二者的关系 凸显 了徽州 民俗 文化 的地域性特征 。立足 民俗 文化
Ab s t r a c t :Hu i z h o u f o l k p h e n o me n a a r e t he n a t i v e c u l t u r a l p a t t e r ns ,a n d Hui z h o u d i a l e c t h a s p l a y e d a n i n d i s p e n s a b l e r o l e i n s pr e a di n g i t s f o l k c u l t ur e . Ho we v e r ,v o c a b ul a r y i n Hu i z ho u d i a l e c t i s n o t
与徽 州方言语汇 . 在具体 的徽 州 民俗现象 中探 究徽 州方言词 汇与徽 州 民俗 内部关 系, 寻找 形成徽 州方 言语 汇的
徽州方言探密之五:对“新妇”的误听和正名
吴 方 言 对 于 徽 州 方 言 的 影 响 确 实 是 还 只 是 表 象 , 为 人 的 声 带 、 腔 和 如 以 乳 娘 名 尊 称 祖 母 为 “ ” 以 “ 因 口 嬉 , 老 巨 大 的 。 其 主 要 表现 是 徽 州 方 言 中 鼻 腔 发 出 的 种 种 声 音 , 实 际 上 是 无 孺 人 ” 称 呼 外 祖 母 。 统 称 祖 父 为 有 一部 分 方 言词 来 自于 吴方 言 , 如 限 制 的 .所 以 人 们 在 使 用 汉 语 言 的 “ ” 以 古 语 呼 妻 舅 为 “ 米 ” 无 不 朝 , 睦 ,
不 少的营养成分 。
化 作 为 这 个 区 域 内 生 活 的 人 们 代 代 了 一 位 2 0来 岁 的 少 妇 . 人 介 绍 说 : 主
当 然 。 当 中 , 一 部 分 并 不 属 相 传 的 , 系 统 的 习俗 行 为 的 总 体 , “ 是 我 ‘ 妇 ” . 北 方 的 朋 友 自 这 有 有 这 媳 ’这 于 对 外 来 词 的 吸 纳 ,而 是 两 个 不 同 它 的 独 立 性 和 品 位 价 值 ,便 直 接 地 然 犯 了 疑 惑 。因 为 主 人 已 是 5 0岁 的 的 方 言 系 统 都 接 收 了 同 一 个 词 决 定 着 该 区 域 方 言 的 独 立 性 和 品 位 半 老 头 .怎 么 就 讨 了 这 样 的 年 轻 的
1 %。 而 , 于 吸 纳 、 化 和 改 造 其 自 然 选 择 的成 分 超 过 了 人 为 选 择 的 听 , 一 经 正 名 , 又 即 刻 教 人 展 眉 0 然 善 消 而 便
徽语区方言的特点与成因初探
徽语区方言的特点与成因初探
江巧珍;孙承平
【期刊名称】《黄山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3(005)004
【摘要】徽语区各县现存十几种相互不能通用的方言,形成原因是古代北方多次移民带来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北方方言与徽语区土著的方言相互渗透、掺和的结果.而"双语现象"与<乡音字汇>是使多种方言得以保持稳定的重要因素.几十种<乡音字汇>手抄本的面世,为徽语区方言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材料,应经有关专家研究整理后申报世界记忆工程.
【总页数】8页(P46-53)
【作者】江巧珍;孙承平
【作者单位】黄山学院旅游系;黄山学院物理系,安徽,黄山,245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72.4
【相关文献】
1.利用学生方言特点提高普通话教学效率--湘西方言区学生普通话教学初探 [J], 余小红
2.徽语实词词汇特点初探--兼论汉语方言词汇规范化的原则 [J], 汪红艳
3.徽语方言区风土建筑研究的历程与展望 [J], 陈璐;刘涤宇
4.徽语方言区风土建筑研究的历程与展望 [J], 陈璐;刘涤宇
5.论方言岛的形成和消亡——以吴徽语区为例 [J], 曹志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徽州方言古浊声母仄声字背离阳调现象
徽州方言古浊声母仄声字背离阳调现象本文讨论古浊声母仄声字背离阳调现象,分析表明:古全浊仄声今读送气清声母字多数归阳调;而今读不送气音的按照其次方言表现不同,祁婺和绩歙片大部分背离阳调,而休黟片则看不出明确的倾向。
由声母今读和声调归属的关系来看,徽州方言的古浊声母仄声字背离阳调现象很可能来自江淮官话。
标签:古浊声母字背离阳调现象徽州方言江淮官话一、引言本文拟讨论徽州方言古浊声母的声调归属。
讨论的范围限于清代徽州府6县,其中绩溪县、歙县、屯溪市、休宁县、黟县、祁门县今属安徽,婺源县今属江西。
其中,黟县根据池田健太郎(2008)的语料[1],其他方言点则根据平田昌司(1998)的徽州方言研究[2]。
现代徽州方言的声调归属大体如下表:表1:徽州方言古今声调演变情况上表中归纳的声调演变情况只是大体的倾向,虽然古平声字的今读归属较为整齐,而古浊声母仄声字,即使该声调按古声母清浊分为阴调和阳调,也往往读同一古声调的清声母字。
以黟县话的古全浊去声字为例,多数读为阳去调,与古清入字合并,而28字归读阴去调335,占古全浊声母字的12.0%。
本文把这种现象叫作”古浊声母字背离阳调现象”。
赵日新(2002)已经指出过徽语的该现象,说:旌德、绩溪、歙县、祁门、婺源、德兴、淳安、遂安、寿昌(白读)“逢塞音、塞擦音不论平仄绝大多数读送气音”;各点有今读不送气的字,而这些今读不送气的字“除个别字外,大多是仄声字,而且在仄声字分阴阳调的方言中都读阴调”[3](P106-107)。
这种“古浊声母字背离阳调现象”也见于其他方言点。
据北京大学中文系(1962;2003),在广州话的古全浊入声字中91字(88.3%)今阳入调,而10个字(9.7%)今读为上阴入或下阴入。
而如下所见,徽州方言中背离阳调的字比广州方言多一些。
本文试图根据声调归属和声母的送气与否的关系,全面地讨论徽州方言该现象的性质。
二、背离阳调现象和送气与否的关系下文观察徽州方言仄声字背离阳调现象和送气与否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徽州方言的研究与探讨摘要:徽州方言,是徽州人云游四海的一块抹不掉、洗不净的“胎记”,也是体现徽州人精神性格的商品标识。
多少年来,人们对这种陌生的语言成因及特点,进行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以求寻找到准确的答案,试图寻找其演变规律。
但这种至今仍充满活力的方言,总是让人难以捉摸,让人难以亲近。
到过徽州的人,首先会被这“怪异”的方言古语所懵懂。
这个似曾相识,又觉陌生的语言世界,撩给人们一个个不解之谜,也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惊奇诧异。
本文在此,对徽州方言进行研究和探讨,有助于客观地认识徽州方言的存在状态及其未来的某些走向,并提出了徽州方言保护的若干措施。
关键词:徽州方言;研究;探讨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nHuizhou dialectAbstract:The Huizhou dialect, is the Huizhou person wanders great-hearted one not to be able to erase, not to be able to clean “the birthmark”, is also manifests the Huizhou wor ldly person divine nature standard commodity marking. How many years, the people to this strange language origin and the characteristic, have conducted the massiv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seeks in order to the accurate answer, catches the evolution rule, and discovered that the Huizhou population migration, the impact which and the change the social structure brings. But this kind still the vital dialect, always lets the human as deep as a well until now, lets the human be intimate with difficulty. Has been to Huizhou's person, first can by this “strange” dialect archaism ignorant. This seems to have met before, also thought that the strange language world, pulls up for the people each one relentless riddle, also has brought more surprised surprise to the people. This article here, conducts the research and the discussion to the Huizhou dialect, is helpful in knew objectively the Huizhou dialect the existence condition and future certain trends, and proposed Huizhou dialect protection certain measures.Key Words: Huizhou dialect;Research;Discussion引言徽州方言是一种区域方言,颇具特色,是一种与普通话差别很大的土语,包括歙县话、绩溪话、休宁话、黟县话、祁门话、婺源话六类小区方言。
明嘉靖《徽州府志》载:“六邑之语不能相通,非若吴人,其方言大抵相类也。
”徽州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这是造成“隔山”土话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加上徽州处于皖、浙、赣三省边境,各种方言土语易于渗透,尤其是徽商往来的频繁,给徽州方言的形成带来了复杂的影响。
已故语言学家罗常培在《徽州方言的几个问题》(民国23年<世界日报>“国语周刊”152期)一文中说:“在我研究过的几种方言里,徽州话算是够复杂的了。
”他还说:“在我没到达徽州之前,我总觉得各乡各县之间的差别只是声调的高低罢了,但是实际的现象,非但县与县之间是截然两个方音,就徽州话使用范围是一个县里各乡的音有时候也非分成两个系统不可。
”这些史料都印证了徽州方言的复杂性。
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徽州方言的调查研究,了解徽州方言现实状况,有助于客观地认识徽州方言的存在状态。
一、徽州方言的概念徽州方言,即徽语,也称徽州话,是《中国语言地图集》中新划分出的一种汉语方言。
它是分布于新安江流域的旧徽州府全境、旧严州府大部、江西北部的旧饶州府部分地区的语言,使用人口约436万,旧时徽州话以歙县县城话为代表音,现在由于行政中心的变迁,屯溪话成为徽州话代表音。
徽州话保留了很多的古音因素,和北方官话差别大,和吴语一样,徽州话的强迫式的在句子中连读变调的发音特征是另一个与官话的显著差别。
二、徽州方言的形成徽州地区在唐代以前人烟稀少,经过长期的移民、融合,到宋代徽州地区原有的土著居民已经基本消失。
现在的徽州地区的人口构成大都是千百年来移民的后裔。
多元的人口构成构筑了徽州地区文化的多元,作为文化的载体——徽州方言,带有诸多地域方言的特征,形成了徽州方言“多元一体”的语言特色。
据考证,现今的徽州方言中杂有北方方言,及闽、粤、赣、湘、客家等方言语系中的天津、河北、河南、四川、广州、福建、闽南、湖南、南昌、武汉、鄂州等方言词。
经过一千年来的交流、积淀。
至清代中期,徽州方言已经基本成熟。
这种不断同化、异化就形成了以吴方言为基础,自成风格又丰富多彩的徽州方言。
三、徽州方言的地域的特殊性和文化的承传性徽州方言以其地域的特殊性和文化的承传性,很早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汉代许慎就已注意到“丹阳有黟县,盖自秦汉已有此县,应有语言通于古”,特别从语言角度提到了徽州地域和中原文化的关系。
宋代皇宫就有关于徽州方言象“鸟语”一样引起人们关注的记载,王安石过徽州时在诗中也特别写到徽州方言的特点:“山川道路良多阻,风俗谣言苦未通”,对徽州地域不同一般的方言现象作了特别的描写。
清代“说文四大家之一”的徽州黟县人朱俊声、民国语言学家刘半农、魏建功、罗常培等都对徽州方言有专门的研究和论述。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日本的平田昌司、语言学家赵日新、孟庆惠等先后出版了徽州方言研究的专著。
徽州方言和普通话有较大差别,而且是一个内部复杂多样而又有共同规律可寻的地域土语群,作为徽州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重要的徽州记忆,徽州方言已成为徽州学的重要学术研究内容。
徽州方言颇具特色,一方面是因为其本身是一种与普通话差别很大的土语群,另一方面是本方言区内的方言又互相有较大的差异。
明嘉靖《徽州府志》载:“六邑之语不能相通,非若吴人,其方言大抵相类也。
”徽州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这是造成“隔山”土话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加上徽州处于皖、浙、赣三省边境,各种方言土语易于渗透,尤其是徽商往来的频繁,给徽州方言的形成带来了复杂的影响。
历史上的徽州辖属六县,徽州方言实际上是指歙县话、休宁话、黟县话、祁门话、婺源话,但婺源话已划归江西省,现在的徽州方言一般不包括婺源话。
甚至解放后曾划归徽州地区的旌德县、太平县、石台县,其语多属下江官话,一般也不列入徽州方言。
历史上,歙县长期为州治、郡治,统辖休宁、绩溪等地,所谓徽州方言当以歙县话为代表。
可是抗日战争时期,沿海及外地人纷纷迁入屯溪,于是屯溪人口激增,曾有“小上海”之称。
解放后屯溪又长期为地区所在地,是徽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以屯溪话就成了当代徽州方言的代表。
徽州方言颇复杂,县县有别,隔山相异,但它毕竟是单一体系的方言整体,无论语音、词汇、语法诸方面,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共同的特点。
语音上,大多数具有尖音:鼻音声母g,跟k、x为伍,同是标准的舌根音;没有“日[z]母而有[n]”母,n化韵严重,如休宁话“猫”读成“民”;祁门话“猫”读成“棉”;黟县话“猫”读成“命”,这种带n尾的词,在性质功能方面类似普通话的儿化词,所不同的是非卷舌音;徽州方言有不少独特的方言词,但各县有异来源不一。
一些词语至今仍沿用古义,如“先生”义;“种种”为“短而乱的胡须”为“幸运”之义等。
徽州方言有某些独特的具有语法作用的语素,其中表示复数的有“人”、“大家”。
有的具有结构上的组合作用,表示某方面的人,如“仇”。
有的表示领属关系,如“个”。
有些独特的介(动)词,义项多,但在句中不模糊。
如“帝”有“到”、“在”、“被”、“把”等义,在句中如何用一目了然。
表示动作重复,除了在谓语前面烟叶副词“再”作状语,有时还在句尾附加“添”来表示,如:“再吃一碗添”。
下面,我们就音调、语法、语音三个方面来概述徽州方言的特点。
(一)音调特点。
徽州方言语音,是吴方言语音与北方方言语音的结合,形成的独特的语音支系。
尤其是近代以来受北方官话(普通话)的影响很大许多字的读音已于普通话相近或相似。
如“社”、“欣”、“兴”、“几”、“单”、“旗”、“开”、“松”、“财”等。
因此徽州方言中有相当的字可以用“汉语拼音注音”。
据不完全的可拼字统计,有声母20个,韵母20个,整体认读音8个。
在音调上具有如下特点:音同字不同、字同音不同、变调现象、轻声字多、读音不同而异义。
(二)语法特征1、词缀“头”字词缀较多。
作为后缀的有“上头”(上面)、“外头”(外面)、“羼头”(领先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等。
通常附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表示附加意义。
用作前缀的有“头头”、“头一名”等“老”字使用普遍,尤以前缀为多。
如与姓连缀的有:“老程”、“老叶”,与单字连缀成名词的有:“老人”、“老公”、“老婆”、“老太”等此外,用在名词前,缀成:“打老火”、“搭老鼠”、“拆老屋”。
2、动词“添”用作补语3、省略介词及宾语提前4、连词“不过”用在句末5、副词“再”在句末做文句(三)语音特征徽州方言读音声母、韵母和谐,声调流畅、委婉,音色优美动听。
但读音变化起伏较大,即便是同声母、韵母的字读起来仍有差异,因而给注音带来一定的困难。
也许是用音域较宽的国际音标注音会好得多,憾者目前不够大众化,故仍用汉语拼音注音。
用汉语拼音注音,就是以徽州方言为基础,用汉语拼音重新拼注读音。
换而言之,就是用汉语拼音直接拼出或间接拼出徽州方言读音,这样即使是对徽州方言完全陌生的人,也能基本读出,增加对徽州方言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