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词和辛词之比较分析(正文)

合集下载

(完整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完整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在宋词发展史上,苏轼和辛弃疾同被称为豪放派词人,并称为“苏辛”。

一、苏、辛的豪放词的相似之处
1. 苏、辛词风都有着气势清雄、纵横挥洒的豪迈风格。

2. 苏、辛词都对词体做了创造性的发展,开拓词境。

苏轼神手初试著豪词,开启了南宋辛派词的先河;辛弃疾继承并将豪放词推至宋词顶峰。

3. 苏、辛词都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共同情感。

4.辛弃疾的豪放词是对苏轼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
二、苏、辛的豪放词的不同之处
1. 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则“以文为词”。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语言议论化;辛弃疾"以文为词",使宋词散文化。

2. 苏轼和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程度不同。

3.词风上,东坡旷达,稼轩悲愤。

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评语「稼轩词豪,东坡词旷」
4.苏词语言自然流畅清新;辛词大量用典,略显晦涩。

5.苏轼的豪放词在豪放风格上侧重于“放”,即他的豪放词在思想情感上比较超脱,能想得开,不为自身的不如意所烦,不被官场的黑暗所累。

辛弃疾的豪放词在豪放风格上侧重于“豪”,也就是说他的豪放词在思想情感上比较执着,自始至终都充溢着他心系天下兴亡的壮志豪情,表现了他心中始终坚守着收复国土的夙愿。

比较苏词与辛词异同的作文500字

比较苏词与辛词异同的作文500字

比较苏词与辛词异同的作文500字《苏词与辛词的异同》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苏轼和辛弃疾写的词有啥不一样,又有啥一样的地方。

苏轼的词呀,就像一阵清风,有时候很欢快,像“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读起来让人心情好;有时候又有点小忧愁,可还是透着洒脱。

辛弃疾的词呢,就像战场上的鼓声,特别有力量!比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感觉充满了豪情壮志。

他们相同的地方是,词都写得特别好,让人读了能感受到很多不一样的心情。

而且他们都很关心国家,心里装着大事。

小朋友们,你们更喜欢谁的词呀?
《苏词和辛词的比较》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苏轼和辛弃疾吗?他们可都是很厉害的词人哟!
苏轼的词,有的像甜甜的糖果,比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让人心里暖暖的;有的像美丽的画,像“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辛弃疾的词呢,就像勇敢的战士在大声呼喊,像“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特别有气势。

他们俩啊,都很有才华,写的词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不一样的世界。

不过呢,苏轼的词更自在一些,辛弃疾的词更有冲劲。

你们觉得是不是这样呀?。

苏轼和辛弃疾词的比较

苏轼和辛弃疾词的比较

一、概述苏辛我国宋代的苏东坡和辛弃疾,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词的风格,既有同,又存异,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更是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

二、苏东坡和辛弃疾词风的相同点苏辛词的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有其相同的一面,那就是他们有大量词作描绘了当时的农村生活、山河景色、人生情感、文人雅兴,其内容之冲实丰富,情感之饱满飞扬,显示了词人对生活和祖国人民的无比热爱,豁达的乐观态度,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

正是他们的这种豪情壮志,决定了苏辛词的独特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1.苏、辛词语言丰富多彩而独具个性,皆善于用典。

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

如苏词中《江神子·密州出猎》具有较浓厚的叙事性和纪事性,但写射猎打虎的过程非三言两语所能穷形尽相,而作者用孙权射虎的典故来做替代性的概括描写,就一笔写出了太守一马当先、亲身射虎的英姿。

词的下阕用冯唐故事,既表达了作者的壮志,又蕴含着历史人物和身身怀才不遇的隐痛,增强了词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如辛词《虞美人·赋琵琶》中列举了“昭君出塞”、“贺老定场”许多有关的典故,且所用典故中情事都与词人内心的情感和生活经历有关,与当时时代特点有关,故典故虽多,却不为事所累,且抒情气氛浓郁。

辛词广泛地引用经、史、子等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或是别有妙趣,。

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

苏、辛农村词的比较

苏、辛农村词的比较

苏、辛农村词的比较[摘要]苏轼创造性地“以诗为词”,把农村题材引入词坛,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开一代农村词风。

农村词盛于稼轩时代,辛弃疾以同样的手笔突破了词坛上“绮筵公子”,“词为艳科”之类的形象,挣脱束缚,创作以农村农家生活为题材的新词章。

二人的农村词,既有农村场景的描绘上和农民形象的塑造的相同点,也有风格等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农村词异同点一、苏、辛农村词的相同点多数研究者认为,农村词始于东坡兴于稼轩,有的研究者虽然注意到早在东坡之前,《花间集》中偶有词篇涉及农村,但并不把它们当农村词看。

的确,和万紫千红、春机盎然的农村诗领域相比,农村词的领域显得格外荒凉,幸亏有苏辛两位大词人并不算多的农村词给词领域添得一丝生气。

苏轼以《浣溪沙》组词五首有开创之功,真正把农村词创作推上高峰的是在两宋词坛上和苏轼双峰并峙的大词人辛弃疾,辛弃疾因他的身份和主战的政治主张,使他在政治生活中备受歧视和排挤,两度致仕,隐居农村,第二次闲居江西上饶更长达二十年之久,生活环境的变迁使得他有机会接近农民,目睹农村的风土人情,了解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污浊不堪的官场相比,农村的优美风光和农民的淳朴形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此,他写了不少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以此表现他热爱农民热爱自然的情感,创作了相对较多的农村词。

辛弃疾创作的农村词的数量远远超过前人。

在辛弃疾六百余首词中,据顾京之先生统计和认证,有二十五首可以确定为农村词这在辛弃疾的词作中所占比例虽然并不是很大,但与苏轼的五首《浣溪沙》相比,已是苏词的五倍之多,辛弃疾这些词的创作明显有受苏轼的影响,二者的农村词有相同点,下面我们就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农村场景的描绘上、农民形象的塑造上和表现手法上。

1.农村场景的描绘农村场景的描绘包括描写农村的自然风光以及农民的生活图画两方面。

苏轼不仅是一位具备多种艺术才能和有过杰出革新创造的优秀词人,而且是一位廉正贤明的地方长官。

他在任密州、杭州知府时,曾经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亲自组织领导农民抗水灾,抗旱灾等。

苏辛词异同论

苏辛词异同论

苏辛词异同论苏轼、辛弃疾是我国宋代两位伟大的词家。

苏轼一改词坛“婉约”风格一统天下的局面,树豪放与旷达两种风格,开创了豪放派。

辛弃疾则把它发展到了极至。

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

二人在题材内容、表现手法上对词都有很多开拓,写出了不同于婉约词的刚健气势和峥嵘气象,具有博大的境界。

但二者在同样注重豪放的同时也有不同。

王国维《人间词话》:“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陈毅:“东坡胸次广,稼轩力万钧”。

具体差异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题材内容。

二人都善于写景、写人,写怀古、隐逸之情,但在处理方法上有所不同,苏词偏向旷达之情,辛词偏向豪放之情。

写人。

苏词写叱咤风云的豪壮之士是少数。

更多的是有疏狂异趣特点的形象,达士、隐士、居士、酒徒、迁客等形象都是作者自己的写照,具有“坡仙风采”。

如《念奴娇?大江东去》中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老夫聊发少年狂”等词句都明显带有旷达色彩。

辛词也刻画一些达士形象,“醉扶怪石看飞泉”,但这不是代表,那些意气风发、壮怀激烈的壮伟形象,如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刘裕,“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还有大禹、刘邦、诸葛亮等,他们身上洋溢着惊天动地的、生龙活虎的非凡、豪壮气概,这些才是作者功业理想的人格化形象。

写景。

苏词写清风流水、疏云淡雨、青山碧水等,清旷、古淡、悠远、静洁雅致,体现了“清空”的境界,其中蕴涵着作者对人生的体验与感悟,作者也以此作为表达超脱、旷达之情的载体。

辛词则只在农村词中表达一些清旷、闲适之情,而且不代表辛弃疾的个性特点,那些带有飞动色彩、峥喋气象的景色才是他的主,奔腾飞动的气势表达出了词人豪迈、悲壮的情怀。

怀古。

苏词追怀古人古事,不是引为知己、同调,而是借其境遇表达对人生的看法。

例如,他把周瑜刻画得雄姿英发,但最终“人生如梦”,一切荣辱功过都成为过眼云烟。

作者用超脱的态度对待人和事,用“古今如梦”、“人生如寄”来否定执着于人生的态度,以超脱现实的苦难。

苏轼辛弃疾比较

苏轼辛弃疾比较

3、苏词中虽然也有用典的例子,但词到了辛弃 疾,才开始运用大量的典故,以托古喻今。
苏 辛 词 比 较
词到苏轼手里进一步扩大了题材和意境,建立起豪放的 词风。但豪放词到辛弃疾手里才臻于完善而达到高潮。
苏轼的词:具有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襟,形 成了豪放而飘逸的风格。 辛弃疾的词:既表现出慷慨激昂的感情,跃跃欲试的雄 心,又表现出深沉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悲愤,形成了豪 放而沉郁的风格。
2、在豪放词创作数量派词的创始人, 但纵观他的词作,真正属于豪放一派的词在数量上 并不多见,许多词最终只是旷达一派,如以下词作:
《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 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谷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 不同之处: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 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 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同属于豪放雄阔的风格,苏轼词较偏于潇洒疏 朗、旷达超迈,而辛词则给人以慷慨悲歌、 激情飞扬之感。
“苏东坡词出于《庄》, 而辛稼轩词则出于《骚》

庄子持竿不顾,就是要乐得个人在江湖,无 羁无绊的“逍遥”。苏轼虽对自己的几次贬 谪耿耿于怀,但他能够假景假事假酒假梦假 美人假英雄去努力化解,以豁达的姿态出来。 故王国维说“东坡之词旷”。

辛弃疾,是“以文为词”
。程千帆先生 的《辛词初论》指出:“内容的扩大是 辛词的主要特征之一。这是继苏词之后 又一次的更彻底的扩大。在六百多篇作 品当中,词人反映了政治,发抒了哲理, 刻画了田园山水,描绘了幽怨闲情
2 辛词的艺术成就突出的一点表现在对 爱国形象的塑造,这在苏轼的词中是 没有的。

而辛弃疾是豪放派词的集大成者,比之苏轼, 辛词更生动、更突兀,有时笔墨酣畅,气势 飞舞,那是苏词里没有的豪放之气。

苏辛词比较研究

苏辛词比较研究

苏辛词比较研究高一2班李新琦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词学领域历来以苏轼、辛弃疾并称,他们被视为南、北宋时期词坛上豪放派代表词人。

虽同为豪放派词人,苏辛却同中有异。

一.词风:苏词乐观旷达,辛词慷慨沉郁总体上王国维《人间词话》概括简炼准确:“东坡词旷,稼轩词豪”。

但犹未尽,因为“豪”其实是两人的共同处,而异处在于东坡词豪放旷达、稼轩词雄豪沉郁。

故清代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说“苏之自在处,辛偶能到;辛之当行处,苏必不能到。

”贴切、精当地指出了苏、辛词的主要差异。

苏词的豪放词主导倾向是雄健、旷逸,表现了苏轼雄姿英发、风流倜傥,渴望建功立业的热情,作品格调明净如水又光彩照人,豪放而不显得压抑、飘逸而旷达。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是熙宁八年会猎所作,词人自谓‚老夫‛姑且如少年一样狂放,左手牵猎狗,右手擎猎鹰,武士乘马飞驰;极写了出猎的场景。

词人意气风发大呼让全城人来看我象孙权射虎那样不平凡的身手吧!场面壮阔,词人以孙权比况自己的英武,雄姿英发、热情奔放。

下片以‚鬓微霜,又何妨!‛傲然自信的笔调,希望如魏尚那样立功边疆,其精神积极昂扬。

苏轼就是以健笔劲毫使词从意境、格调、笔势上贯注了豪迈纵放的精神。

此外,苏词具有乐观旷达的境界。

词人在历经挫折、几度沉浮时也表现出身处逆境随遇而安的自得和豁然大度。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这些词名令人精神振奋,充满了对人生的博大超迈的襟怀。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

开篇突兀而起,风雨忽至,穿林打叶声不绝于耳,然而词人却呤啸着徐步前行,虽然竹杖芒鞋,却也轻快无比,词人只需‚一蓑烟雨任平生‛就行了。

苏轼和辛弃疾写词风格的异同

苏轼和辛弃疾写词风格的异同

苏轼和辛弃疾写词风格的异同导语:苏轼和辛弃疾的词的风格有什么异同呢?苏轼和辛弃疾是家喻户晓的文学家,他们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和辛弃疾的词风格的异同,欢迎阅读!苏轼1.苏轼的词.苏轼是北宋继柳永之后第二位对词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词人.但他的词在当时引发了两种绝然不同的争论:一方面,有人充分肯定其对词的开拓和革新之功;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他"以诗为词",要非本色.2.苏轼词在内容方面的突破.苏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的词可分为三类1)抒情词.苏轼的抒情词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2)咏物词.苏轼词中约有30首咏物词.他的咏物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和《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3)农村词.苏轼的农村词约有10多首,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时作者在徐州任上.3.苏轼词在风格上的突破.苏轼词风可分三类1)豪放风格.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代表作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3)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辛弃疾1.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济南)人.辛弃疾早年受祖父辛赞影响,培育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他20多岁时,曾组织了一支抗金义军.并受当时义军统帅耿京的派遣,与南宋朝廷联系,试图里应外合,协同作战.后南下,任江阴签判,在此后四十余年的生涯中,他除了有一半时间辗转在江西,福建等地任地方官外,大部分时间赋闲在家.作为一个主战派,他有勇有谋,但生不逢时,郁郁而终.2.辛弃疾词的分类.辛弃疾的词集名《稼轩长短句》,存词600余首,是宋代存词最多的词人.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1)爱国词.主要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表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懑之情.代表作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2)农村词.主要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以化解现实中的痛苦.代表作有《清平乐》(茅檐低小)等.(3)闲适词与言情词.代表作有《西江月·遣兴》和《祝英台近》(宝钗分)等.辛弃疾词的内容虽有差别,但都贯串着爱国主义的英雄情怀.3.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1)以苍凉,雄奇,沉郁为主导风格,但不拘一格.(2)意境开阔,气势飞动.(3)多用比兴,博征典故,语言繁富.4.苏轼与辛弃疾的异同.相同之处: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不同之处1)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2)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5.辛派词人.在辛弃疾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词人,如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被称为辛派词人.辛弃疾的词《西江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年代:【宋】作者:【辛弃疾】体裁:【词】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苏词和辛词的比较谈

苏词和辛词的比较谈

苏词和辛词的比较谈作者姓名:王菁闫寒陈婕赵彧指导教师姓名:韩彦娜王艳志单位: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摘要: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宋词,异同正文:一、生平比较(1)苏轼生平①苏轼(1037-1101),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次子,谥文忠。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词境界开阔,气势磅礴,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影响极大。

词集有《东坡乐府》。

(2)辛弃疾生平②辛弃疾(1140-1207),南宋大词人。

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现存词六百余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二、词风比较(1)苏轼词风a.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b.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

c.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2)辛弃疾词风a.辛词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b.他的词不仅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而且是任何“意”和“事”都能表达得很自由很充分。

这样,词的创作才完全摆脱了羁绊,进入了自由的境界。

c.词的语言更加自由解放,变化无端,不复有规矩存在。

d.辛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论苏轼的词与辛弃疾词的异同

论苏轼的词与辛弃疾词的异同

论苏轼的词与辛弃疾词的异同北宋的苏轼与南宋的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及杰出人物,他们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苏词的旷达,辛词的豪迈,作家的个性风格表露无遗。

苏轼为豪放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辛弃疾把豪放词推向高峰。

虽然二人都是豪放派词人,但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及个人生活经历的不同,使苏词和辛词表现出的豪放之气风格迥异。

本文将从苏词与辛词的异同及形成原因进行讨论。

苏轼为豪放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辛弃疾把豪放词推向高峰。

他们都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用词娱乐、抒写男女恋情及离愁别绪的传统,扩大了词的意境;丰富了宋词的语言和表现力;他们以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博大的胸襟、奔放的情感、真挚的情怀,开创了豪放一派,奠定了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二人的词存在许多相似处,但由于二人所处的时代、个人生活经历及思想性格的不同,造成了风格的差异。

一、苏轼、辛弃疾的相同点——但开豪放之风苏轼、辛弃疾的词都打破了晚唐五代和宋初文人惯用的用词委婉,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拓宽了词的艺术领域。

尤其是在表现豪放风格方面,词人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鲜明的呈现了出来。

以二人的代表作为例: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词。

词的上片描写打猎的盛况,下片抒发报国之情,表现了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者的爱国壮志。

词以“老夫聊发少年狂”起首,显示出豪放气韵,开篇“聊发”正是作者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而内心深处郁积已久的苦闷无法抑制的迸发;“少年狂”则说明其雄心未灭,壮心不老。

“左牵黄,右擎苍”便将一个威风凛凛、神气十足,左手牵狗、右手托鹰的密州太守勾勒出来,令人产生强烈的印象。

“千骑卷平冈”中的“卷”字,生动准确地展现了威武雄壮的猎队武士强大的阵容和乘马飞驰、席卷山林的气势。

论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论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牡 丹
论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李颖聪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宋代豪放词派的重要代表人 物,他们为宋词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然而,二人 的豪放词派风格又有显著差别。苏词追求现实中的光 明,无论眼前多么黑暗,都在试图发掘其中美好的事 物,给人以鼓励,超越现实去寻求理想。辛词则更注 重表达作者内心的苦闷不堪与愤懑不平,通过描绘现 实中国家分崩离析,人民四处逃亡,亲人流离失散, 表现自己怀抱一颗爱国之心却又感到报国无门,壮志 难酬的悲愤之情难以消磨。苏词和辛词虽同属于豪放 苏词是现实中寻求光明,追求理想,给人以希望;而 一、豁达开朗与抑郁悲愤 苏轼出生于书香门第,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 弟苏辙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足见这个家族的文 化底蕴之深厚。苏轼从小读书刻苦,然而,这位有深 厚文化底蕴的才子,在仕途上却并非一帆风顺,甚至 可以说是波折不断。由于被动卷入朝廷的党派纷争, 苏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排挤与责难,但他并不为此感 到苦闷,即便落入狱中,他也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和对光明的探寻。被贬黄州时,他带领家人到城东开 辟了一片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 便是他在这时起的。被贬颍州时,他又疏浚了颍州西 湖,并且筑堤。此举改善了西湖的生态环境,对人民 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减少了旱涝灾害的频率, 一劳永逸。绍圣四年(1097 年),苏轼被贬谪至徼 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苏轼在这里 兴办学校,教人读书,使儋州地区成为海南岛的一大 文教重镇,人民安居乐业,以读书为乐,以教育为先, 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儋州有很多地方取名为 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等,凡是地名均会带上“东 坡”二字,甚至连语言都有“东坡话”,足见当地的 人民群众对苏轼的敬重和缅怀。可以说,无论苏轼流
落到何处, 他总能找到一种方式让自己过得更加舒适, 他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性格豁达,这也直接影响了他 的词风。 辛弃疾的情况则与苏轼完全不同。南宋的政治 背景相对于北宋更加复杂混乱。在辛弃疾出生时,北 方早已落入金人手中已逾多年。辛弃疾的祖父虽在金 国任职,但他并不愿为金国卖命;相反,他极度仇视 金国金人,把推翻金人王朝作为自己的使命。在辛弃 疾幼年时期,他的祖父也时常带领辛弃疾登高望远, 时期的志向,当他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的统治下过着 了自己的肩上。他要实现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远大 理想,这使他带有一种江湖人士的侠义之气。辛弃疾 来到南方,但他对南宋朝廷的懦弱和胆怯并不知情, 他写下很多抗金北伐的提议,如《美芹十论》等,这 些作品在民间广为流传,获得一致称赞,但南宋的统 治者对战争的态度是冷淡的,他们不想再打仗。尽管 表面上南宋的统治者表现出想要跟辛弃疾一同作战的 态度,但他们更看重的是辛弃疾在谏言中所表现出来 的才干, 于是朝廷将他派到了南方的内陆省担任官职, 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显然,这与辛弃疾的志向大 相径庭,现实的残酷和理想的远大形成了鲜明对比, 辛弃疾无法接受这样的落差,这使得他变得越来越郁 郁寡欢,他深感岁月流逝,人生苦短,而自己却报国 无门,壮志难酬,因此愈发意志消沉,哀伤落寞,内 心极为压抑愤懑,痛苦不堪。 二、一介书生与刀客游侠 苏轼对战争是陌生的,他只能通过想象去描绘。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想象出“谈笑间,樯橹灰 飞烟灭”的场景。词中展现出一个“雄姿英发,羽扇 纶巾”的青年周瑜形象,并用“小乔出嫁了”来反衬 出周瑜的英姿飒爽,意气风发。作者借对周郎在赤壁

苏轼与辛弃疾的词风差异

苏轼与辛弃疾的词风差异

苏轼与辛弃疾的词风差异第一篇:苏轼与辛弃疾的词风差异苏轼与辛弃疾词风差异宋朝两大著名词人——苏轼和辛弃疾,他们的词都以豪放著称,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苏轼继柳永以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突破了词以“艳科”的传统格局,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和词境。

由他开创的豪放一派,后被南宋辛弃疾继承并发展,并且辛派词人把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

后苏轼和辛弃疾并称“苏辛”。

虽然他们都是豪放派词人,但是在词风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缪钺说:“苏东坡词出于《庄》,而辛稼轩词则出于《骚》。

”这句话,无疑是个恰当的概括。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早在欧阳修是文坛盟主的时候,就预言苏轼将来的成就会高过自己,并表示要把领导文坛的责任托付给他。

果然,苏轼不负众望,在他主导文坛的那个时代,宋朝文学多方面的发展都到达了高峰。

而其中苏词的历史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破除了以往诗尊词卑的观念,认为诗词同源。

“微词宛转,盖诗之裔”(《苏轼文集》卷六三)。

他开创了“以诗为词”的表现手法。

这样,诗化的词,使得词的审美价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

在以往,词不过是音乐的一种附属品,充其量只是拥有美丽的艺术价值,而苏轼改革以后,使词拥有了自己更高的文学价值,不仅仅只依赖音符而存在。

这里让人不由想起柳永,他一生致力于词,虽然推高了词的地位,虽然身为苏轼的前辈,然而与苏轼的影响相比,却略逊一筹。

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这首词奇逸缥缈,让人读来有种超现实的感受和想象。

苏轼的很多词都让人有这样的感受,脱俗的浪漫主义色彩和超旷的豪放飘逸风格,他豪放之词风中,带着轻灵,但又不拘泥于红粉佳人之花前月下艳词,他是充满激情和生命力的,不是悲哀的,而是进取和直面人生难以圆满完美的事实的。

苏辛词风异同

苏辛词风异同

苏轼与辛弃疾词风之异同苏轼与辛弃疾同为宋代两大词人,其名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尽管在文学史上,人们把苏辛二人同当做豪放派的代表,但深究两人词风,仍有不同之处。

苏词豪放,豪放中透着旷达;辛词豪放,豪放中却带着几许悲凉。

读苏词有“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超然出世之感;读辛词有“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英雄暮年之悲凉感。

二人之词,异曲而同工,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

下面我将以二人代表作为例,分析他们的词的风格异同。

苏辛之同,同在豪放。

苏轼所处年代为北宋仁宗、神宗时期,此时国家虽承平日久,却积贫积弱,所以那个时代的文人,大多有一股要革除弊病,以天下为己任的气概。

再加之北宋祖训“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宋代皇帝对待文人较为宽厚,读书人皆有跃跃欲试,以科举入仕,一抒己志的心态。

处于这个时代,苏轼词风豪放便不足为奇了。

而辛弃疾处于南宋高宗、孝宗时代,此时的宋廷偏安一隅,面对北方的金屡战屡败,议和纳贡,国家处于危难之中,江山社稷风雨飘摇,辛弃疾活在这个时代,怎能不萌发出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的想法?辛弃疾年轻时曾起兵斩杀叛徒,早年的军旅生涯也给他的词中平添几分豪放之气。

苏辛二人虽然所处时代不同,却在豪放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后人视二人为豪放派代表,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来看二人的两首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密州出猎》写与苏轼任密州知州时。

苏轼在词中用典,自比孙权、魏尚,足见其报国杀敌之志;《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则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豪言壮语,言下之意,便是赞颂孙权身经百战,抵抗北方曹操,取得赤壁之战大捷,而讽刺软弱的宋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抒发自己抗金救国的豪壮之志。

苏词和辛词在内容和词风上的异同

苏词和辛词在内容和词风上的异同

苏词和辛词在内容和词风上的异同?苏辛词在内容和词风上的相似之处(一)苏辛都开拓了词的内容。

晚唐五代词风婉约柔媚,词多写男女之间的离合悲欢。

而自苏轼开始,豪放的感情,豁达的胸怀,广阔的社会生活,都在词中有所呈现,写报国、写仕途、写悼亡、伤春等,词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得以开阔,开创了豪放的词风。

辛弃疾不但扩充了词的内容,还将词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大量吸收各种表现手法,无论是散文,骈文,还是民间口语,他都信手拈来,表达了他的各种情感体验。

(二)苏、辛词中都有着豪迈的风格。

苏辛词中都流露出积极的人生态度,透露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

例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表达了一种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

(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是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抒发的共同情感。

苏轼在仕途上并不如意,由于卷入党派纷争,受到排挤,他一生当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被贬和流放当中度过的.辛弃疾率军南归后虽天生英才却无处可用,或赋闲散居,或沦为下僚,一腔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只能寄托于诗词中。

苏辛词在内容和词风上的不同之处(一)二人对词境的开拓程度不同.苏轼“以诗为词”,使词诗化,怀古、咏史、说理、谈传,甚至还可以抒发思乡爱国之情,扩大了词的意境.而辛弃疾“以文为词”,他在继承苏轼豪放词风的同时,使词涉及的内容更加丰富.他的词把豪放与多种多样的内容、丰富深沉的感情相结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经传等各种文体的表现手法,使词在苏轼之后又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二)作词观不同.苏轼“以文章余事作诗,溢而作词曲",苏轼作词,散文,诗歌,每种文体都有可称道之处,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而辛弃疾不同,他全力作词,一生作词六百余首,是唐宋词人中词作数量最多的一个,词作基本包括了他一生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他个人情怀的同时,又客观地反映了历史.(三)豪放风格的表现不同。

论苏词与辛词的不同

论苏词与辛词的不同

论苏词与辛词的不同及其原因宋词,是中国文化一大特色,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轼和辛弃疾为代表。

然而,细细品味,这同属豪放派的苏辛二人的词却有很大的不同。

王国维曾评价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两人虽同是豪放,但是豪得不尽相同。

苏轼表现出来的是豁达、洒脱,积极向上的;而辛弃疾则是有着旷世的悲情,好像滔滔江水也不够承载他满腔的悲愤!首先,有必要先比较一下苏辛二人人生际遇的。

两人一生都仕途不顺,怀才不遇,都是至情至性之人。

然而,苏轼生于北宋,他的思想兼有佛道儒三种成分,因而它能将仕途与人生分开,从而以一种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人生。

而辛弃疾生于南宋,南宋被金侵略,辛弃疾立志杀敌报国却不得重用,这种为国家安危着想的精神使他无法像苏轼那样豁达,而是一种悲旷的意味。

仔细赏析两人的写人,状景,怀古,归隐方面的词句就会发现这其中的差异所在。

一、写人苏词中的人物不乏柔情的女子和洒脱的隐士,这反映他开朗,凡事淡然处之的态度。

如:“坐中安得弄琴牙。

写取馀声归向、水仙夸。

”(《南歌子》)“梦中了了梦中醒,只渊明,是前生。

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

”(《江城子梦中了了梦中醒》)而辛词中的人物多为建功立业的将军帝王人物,这反映他一心牵挂国家安危渴望光复河山建立工业的情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年健者也曾闲?”(《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二、状景苏词中的景色不乏超然脱俗的山河美景,也有曲径通幽的清新雅致之景。

既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的豪放之景,又有“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的超尘脱俗。

辛词所写之景则大多为征战沙场的豪迈景象,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又如“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三、怀古几乎所有的文人笔下的诗词都少不了怀古类的。

怀古往往是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状的思考。

苏轼辛弃疾比较

苏轼辛弃疾比较


屈原遭忧而发牢骚,自 言自语,梦呓式不停地 说话。企图以美人香草 式的比兴来抚慰支离破 碎的心灵,这一手段, 辛弃疾似乎也学得很到 位。其实,他们更相似 的地方是他们都热情地 抱着冰冷的政治不放, 又无法自我开脱,那么, 失望就在所难免。
பைடு நூலகம்
辛派词人

在辛弃疾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的影响下, 出现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词人,如陈亮、刘过、 刘克庄、刘辰翁等,被称为辛派词人。
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 不同之处: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 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 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同属于豪放雄阔的风格,苏轼词较偏于潇洒疏 朗、旷达超迈,而辛词则给人以慷慨悲歌、 激情飞扬之感。
“苏东坡词出于《庄》, 而辛稼轩词则出于《骚》

庄子持竿不顾,就是要乐得个人在江湖,无 羁无绊的“逍遥”。苏轼虽对自己的几次贬 谪耿耿于怀,但他能够假景假事假酒假梦假 美人假英雄去努力化解,以豁达的姿态出来。 故王国维说“东坡之词旷”。
2、在豪放词创作数量上的比较。

在文学史上,苏轼一直被看作是豪放派词的创始人, 但纵观他的词作,真正属于豪放一派的词在数量上 并不多见,许多词最终只是旷达一派,如以下词作:
《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 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谷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而辛弃疾是豪放派词的集大成者,比之苏轼, 辛词更生动、更突兀,有时笔墨酣畅,气势 飞舞,那是苏词里没有的豪放之气。
(二)艺术手法比较:
1、苏轼是“以诗为词”,辛弃疾是“以文为 词”。 宋人普遍认为词是“诗余”。而苏轼打破了 这一传统,借鉴“诗”的题材与境界入 “词”,做到“诗词一体 ”

苏轼与辛弃疾词的比较

苏轼与辛弃疾词的比较

苏轼和辛弃疾词的比较宋朝两大著名词人——苏轼和辛弃疾,他们的词都以豪放著称,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苏轼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突破了词以“艳科”的传统格局,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和词境。

由他开创的豪放一派,后被南宋辛弃疾继承并发展,并且辛派词人把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

虽然他们都是豪放派词人,但是在词风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缪钺说:“苏东坡词出于《庄》,而辛稼轩词则出于《骚》。

”这句话,无疑是个恰当的概括。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在他主导文坛的那个时代,宋朝文学多方面的发展都到达了高峰。

苏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他的词可分为三类1)抒情词。

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

(2)咏物词。

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和《水龙吟》(3)农村词,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因为从小长于金人占领区,所以那刻爱国之心和收复失地,复仇雪耻的民族英雄气概是和生俱来的。

辛弃疾的词集名《稼轩长短句》,存词600余首,是宋代存词最多的词人。

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1)爱国词。

主要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表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懑之情。

代表作有《破阵子》;(2)农村词。

主要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以化解现实中的痛苦。

代表作有《清平乐》;(3)闲适词和言情词。

代表作有《西江月·遣兴》和《祝英台近》。

辛弃疾词的内容虽有差别,但都贯串着爱国主义的英雄情怀。

在辛弃疾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词人,如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被称为辛派词人。

苏词有诗化的倾向,使词的审美价值上升到崇高的境界。

生动的景物描写生成雄宏壮阔的画面,所能宣泄的激情和义愤,往往以不可遏阻之势表现理想和抱负。

理想和抱负难以实现的怅惘,也显得那么自然和雄放。

苏辛区别谈

苏辛区别谈

苏辛区别谈在宋词的艺术长河中,苏轼和辛弃疾在豪放词方面可以算是两座高峰。

苏辛二人在对宋词意境的开拓上都作出了贡献,都突破了晚唐以来抒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传统,丰富了词的语言和表现力。

在苏辛二人的词中,都彰显出博大的胸襟、奔放的情感、豪放的气魄。

然而,苏辛词在细细的品味过程中,又会发现许多不同之处。

苏词豪放里体现着高旷清雄、浪漫洒脱的风格,辛词豪放里体现着豪壮苍凉、雄奇沉郁的特征。

具体说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方面,从题材上来看,苏轼的词主要抒发文人的情怀,辛弃疾的词主要抒发的是武将征战沙场复国的愿望。

苏轼生于书香世家,思想通达,儒释道三教融通。

苏轼平声受到过两次较大的政治迫害,使得苏轼能够去从容的思考社会和人生。

苏轼生性豁达,无论是被贬黄州还是在杭州,都喜欢与朋友文士相聚,清风明月,把酒言欢。

苏轼的词多表现的是几起几落的封建文人,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内心世界受到压抑后而感叹或者是抱怨世事之苦闷。

例如苏轼的《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都表现了希望积极进取而又受到压抑之后转为苦闷,又力求超脱的心路历程。

展现出了诗人疏狂浪漫而又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

苏词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向内心世界去开拓。

例如苏轼会去感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念奴娇•赤壁怀古》)、“世事一场大梦”(《西江月》)。

辛弃疾平生以英雄自诩,渴望成就英雄伟业,有浓厚的英雄气。

所以说辛词书写出了英雄的精神个性,表现出保家卫国的强烈的使命感。

故国江山,英雄伟业,征战沙场,气势豪迈的气质,便是我们从辛弃疾的词中领略到的。

例如苏轼和辛弃疾都同时写过凭吊赤壁的词,面对三国时期的英雄,两人的态度截然不同。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念奴娇•赤壁怀古》)虽然苏轼也敬仰周瑜的英雄才气,但最后还是发出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感叹,这是文人常有的伤感情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坡之旷达稼轩之豪放——苏词和辛词之比较分析内容摘要:苏轼、辛弃疾都是我国宋朝豪放派的伟大词作家,但由于二者生活的时代、个人经历、思想性格和内在情感等的不同,他们的词作又显示了鲜明的个性差异,苏轼之旷,辛弃疾之豪,作家的个性风格表露无遗。

词风格多样,豪放与婉约各领风骚,作为豪放词风的代表性作家,北宋的苏轼和南宋的辛弃疾是具有重要地位的。

作为豪放词风的开山鼻祖和集大成者,他们的词风有不同的特色。

苏轼、辛弃疾同属豪放派词人,但苏词在豪放中蕴有清旷之意,较偏于洒脱疏朗,旷达雄放;而辛词则在豪情之外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两者相得益彰,共同形成了繁盛而辉煌的豪放词派。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旷达豪放比较苏轼、辛弃疾是我国宋代两位伟大的词家。

苏轼一改词坛“婉约”风格一统天下的局面,树豪放与旷达两种风格,开创了豪放派;辛弃疾则把它发展到了极至。

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

二人在思想内容、个性特点、题材选择、表现手法和心境上都有很多开拓,写出了不同于婉约词的刚健气势和峥嵘气象,具有博大的境界,但二者在同样注重豪放的同时也有不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评价为:“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①作为豪放词风的开山鼻祖和集大成者,他们的词风有不同的特色。

一、思想之比较(一)苏轼的思想特点是主儒术而不迂腐,参佛老而不沉溺。

儒家的忠君爱民,道家的因任自然,佛家的自我解脱都在不同的时候起着不同的作用,共同维护着苏轼的完整人生。

苏轼的性格也有两重性:一方面他是一个耿介正直,坦率真挚,宁失其意不失其正的人,故性格中有极认真极执着的一面;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随缘自适,处逆如顺的人,故性格中又有极随便、极通脱、极放达的一面,这对他的词风影响很大。

以最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就这首词而言,前面表现了积极用世的儒家思想,而结尾回归道家的豪迈旷达超然物外。

(二)辛弃疾的思想特点正因为他经历了许多世事沧桑,积蓄了太多太深的苦闷,深知人生的无奈,才“欲说还休”。

鉴于此,他只能在恬静的田园乡村中为自己的感情寻找寄遇、抚慰,因为他受老庄思想影响很深,在他的思想中有更为深沉的现实,不可能归之于旷达。

以《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为例:“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别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并不意味着辛弃疾悲愤的心随着年岁的增长与生活的闲适而淡化,这只是一时的忘情,也是悲愤的另一种表现。

就二者词的创作成就而言,东坡豪放词稍逊稼轩。

在文学史上,苏轼一直被看作是豪放派词的创始人,但纵观他的词作,真正属于豪放一派的词在数量上并不多见,许多词最终只是旷达一派,如词作《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谷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而辛弃疾是豪放派词的集大成者,比之苏轼,辛词更生动、更突兀,有时笔墨酣畅,气势飞舞,那是苏词里没有的豪放之气。

如其《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二、个性之比较苏、辛词中展现的个性不同。

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

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苏轼是文人,辛弃疾是文人加英雄(偏重于英雄气)。

文人气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多愁善感和英雄豪杰“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万丈豪情均表露无遗。

苏轼把如画的江山和气宇轩昂的英雄叠加在一起,以景衬人,山水壮丽,英雄俊朗。

辛弃疾历数了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诸多英雄好汉的成败旧事,写出了自己对国事的关注和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

苏轼的豪放是很洒脱的,是个性使然。

因为苏轼是一个很达观的文人,虽然他的政治生涯一直很不顺达,但是他的学问他的个性,使他始终能够很洒脱很轻松的看待生命中的挫折和不满意,所以苏轼的豪放是从心里自然而然的一种流露,给人的感觉是飘逸和洒脱,如行云流水。

但是辛弃疾的豪放给人的是壮烈是沉郁,因为辛弃疾本身就是一个很传奇的词人,他最大的愿望是收复北方失地。

但是南宋是一个懦弱的王朝,大部分当权者是主张苟且偷安的主和派,毫无疑问,辛老先生的主战肯定会得罪当权者。

他英雄一样直爽的性格,使他的愿望一直不能够实现,所以在他的作品里就自然充满了一种冲天的豪放感觉,弥漫着一个爱国战士的悲壮和激情。

可是,他的不受重用又导致他的失意,这就在豪放之外多了一些杜甫似的沉郁。

总起来看,苏轼的豪放是达观者的风采轻松而迷人,辛弃疾的豪放是壮志难酬的悲壮之音,沉郁而震撼人心。

三、题材内容之比较二人都善于写景、写人、写怀古隐逸之情,但在处理方法上有所不同,苏词偏旷达之情,辛词偏向豪放之情。

(一)在写人方面。

苏轼写叱咤风云的豪壮之士是少数,更多的是有疏狂异趣特点的形象,达士、隐士、居士、酒徒、迁客等形象都是作者自己的写照,既有“坡仙风采”,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中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又有《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老夫聊发少年狂”等词句都明显带有旷达色彩。

辛词也刻画一些达士形象,如“醉扶怪石看飞泉”,但这不是代表。

那些意气风发、壮怀激烈的壮伟形象,如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刘裕,“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还有大禹、刘邦、诸葛亮等,他们身上洋溢着惊天动地的、生龙活虎的非凡豪壮气概,这些才是作者功业理想的人格化形象。

(二)在写景方面。

苏词写清风流水、疏云淡雨、青山碧水等,清旷古淡悠远静洁雅致,体现了清空的境界,其中蕴含着作者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作者也以此作为表达超脱、旷达之情的载体。

辛词则只在农村词中表达一些清旷闲适之情,而且不代表辛弃疾的个性特点,那些带有飞动色彩、峥嵘气象的景色才是他的主要内容,奔腾飞动的气势表达出了词人豪迈、悲壮的情怀。

(三)在怀古方面。

苏词追怀古人古事,不是引为知己、同调,而是借其境遇表达对人生的看法。

例如,他把周瑜刻画的雄姿英发,但最终“人生如梦”,一切荣辱功过都成为过眼云烟。

作者用超脱的态度对待人和事,用“古今如梦”、“人生如寄”来否定执着于人生的态度,以超脱现实的苦难。

辛词则引古人之同调、知己,在悲慨古人的同时悲自己的境遇,借古言今,与古人同命运、共悲戚,并最终落脚于对现实的批判和讽刺。

(四)在隐逸方面。

苏轼对此是真切向往,以忘却人间不平、现实苦难。

他写这类词,实际上是他实现旷达、超脱的途径。

辛弃疾却不甘隐居,二十年的闲居是其受政治冷遇打击后的无奈之举,写词聊以达观,用曲笔写挫折中的进取和抗争,以求心理平衡,表现了辛弃疾对现实的投入和执着,表达了豪壮之情。

除此之外,苏轼倡导“以诗为词”,也以诗的手法入词,但其笔下诗、词界限仍很明显,诗全方位的反映了北宋社会的生活,词的内容则狭窄的多;辛弃疾则“以文为词”、“以诗如文”,诗、文中所写的内容,在词中也都写了。

所以“无事不可录,无一不可言”的话放在辛弃疾的身上更加准确些。

苏轼的词倾向于从痛苦中求超拔、求解脱,跨越现实的黑暗去追寻理想的光明;而辛弃疾的词则更多地表现了对于现实的苦恨执著和挣扎奋斗,表现了悲愤的呼喊和火一样燃烧的激情。

四、表现手法之比较二人都有意提高词体地位,苏轼“自是一家”,辛弃疾“如诗如文”,他们把诗文丰富的表现手法都移植到词创当中,体现了对词的高度看待。

(一)总的风格基调。

苏轼以清空之笔表达旷达之情,首开豪放词风,他在文坛上有高名而政治上无高位,仕途坎坷,人生际遇多有不幸,他是以文鸣世的士大夫,书写超然的人生态度;辛弃疾则用真情实感写词,描写更多的是博大、飞动的景色,悲壮沉郁的人物,并借以写自身的坎坷境遇、理想落空的痛苦情怀,悲壮沉郁,悲慨凄凉。

(二)艺术手法各见其长。

前人论及苏轼的词,是“以诗为词”。

宋人陈师道评论苏轼词的一段脍炙人口的名言:“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②那么,何谓“要非本色”呢?有人这样评述:“词之为体,要渺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苏词有诗化的倾向,使词的审美价值上升到崇高的境界。

生动的景物描写生成雄宏壮阔的画面,所能宣泄的激情与义愤,往往以不可遏阻之势表现理想与抱负,以及理想与抱负难以实现的怅惘,也显得那么自然与雄放。

放逸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所体验的人生,常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

这种渗透人生感悟的情愫,从激越的冲动终归于深沉的平静。

华丽典雅而又高傲不羁的语言风格,以及其背后所隐藏的佛老思想,使其本来故作矜持的态度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大度。

把喧哗与骚动的人生看作一场大梦的喟叹,超重低音的穿越,打破时空的樊篱,与遥远的圣哲一起,在宇宙中共鸣。

而论及辛弃疾,是“以文为词”。

程千帆先生的《辛词初论》指出:“内容的扩大是辛词的主要特征之一。

这是继苏词之后又一次的更彻底的扩大。

我们说苏轼是‘以诗为词’,我们同样可以说,辛弃疾是‘以文为词’。

到了这位作家手里,才算是将一切樊笼都打破了。

”辛词有散文化的意境,这种笔法有利于表现散乱的心灵。

以炽热的政治情感与崇高的政治理想来拥抱人生,豪爽的英雄本色常常企图与历史上的众英雄相认同。

关注社会现实,往往以时代的歌手自居;执着的爱国热忱与壮志难酬的忧愤悲情相交织,使其内心痛苦不已。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诘问与感喟,使人产生几多悲凉之感。

田园风光所能慰藉的苍凉老境,其温度毕竟还是有限的。

典故所能表达的文化底蕴与口语化的鲜活话语所包装的鲜活而又坚持的思想,以及以后意义的坚持,以及以后的再坚持,是其人生最彻底的悲剧。

至于意象的奔腾耸峙所呈现的阔大境界,只能看作一种故作深沉的虚张声势罢了。

(三)形象塑造各有特色。

辛词的艺术成就突出的一点表现在对爱国形象的塑造,这在苏轼的词中是没有的。

不过,我们不能埋怨苏轼,因为这是由特定的时代造成的。

辛弃疾这类词大气磅礴、气吞山河,写景状物神采飞动,又善于想象,结构上起伏跌宕、跳跃变化,词的分片程序等常被打破。

如《贺新郎》。

(四)引经用典轻重有别。

苏词中虽然也有用典的例子,但词到了辛弃疾,才开始运用大量的典故,以托古喻今。

用典虽有“掉书袋”之嫌,却增强了词的表现力,有了一种历史的厚度。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就这首词而言,有六处用典:①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人道寄奴曾住;③元嘉草草;④封狼居胥;⑤佛狸祠下;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