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三部曲式15 歌曲曲式
单三部曲式结构分析
![单三部曲式结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9ce683bf12d2af90242e663.png)
单三部曲式结构分析作者:韩雪来源:《黄河之声》2018年第14期摘要:三部性曲式可能以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和并列式三部性结构两种形式出现。
由于在音乐作品中,再现是音乐美学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所以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在器乐作品中占绝大多数,尤其是以独立形式存在时更是如此。
关键词:单三部;曲式;作曲结构;分析单三部曲式可以看作是由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变化而来。
当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的中间部分;扩展为乐段规模,再现乐句也扩展为乐段规模的时候,曲式结构就演变为单三部曲式。
一、单三部曲式的第一部分第一部分为呈示段,其性质与单二部曲式的第一部分相仿,也是由单一调性的乐段或转调乐段组成,很多乐段既可以作单二部曲式的呈示段,又可以作单三部曲式的呈示段,相对而言,单三部曲式的呈示段在曲调进行髙度上及强弱不平衡上更为突出,以此为契机,曲式及主题材料展开的空间更大。
如柴可夫斯基《四季》之《十月一一之歌》。
本曲选自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中的第十首,单三部曲式,第一部分及再现时均变奏一次。
作品没有直接模仿深秋的风声、雨声等自然音响,而是描绘了对深秋寒意的内心感受,音调悲凉、飘逸。
第一部分(1~16):A乐段为4+4的方整性结构,两个对比性乐句。
前乐句又可以分为两个乐节,第二个乐节的音乐材料含有了对第一个乐节模进、倒影,两个乐节的和声终止式以下属与属的关系相呼应。
后乐句和声功能连续进行,一气呵成,旋律可以分为两个句读,形成两个对应的乐节。
前乐节由两个平行的乐汇组成,旋律小调级进式上升,引入三连音因素;后乐节以旋律的波浪式下行为主要特征,收束于主调的完满终止。
二、发展中都(引申型)单三部曲式的中部可能是第一部分主题的发展,也可能是新的主题。
第一部分主题发展形成的中部叫“发展中部”,所构成的单三部曲式归类为“单主题单三部曲式”。
顾名思义,作为第:一部分主题的延续与展开,发展中部又叫“展开性中部”、“引申性中部”。
这时,中部与第一部分的对比可能体现在和声与调性布局上,也可能体现在乐思的陈述方法上。
音乐作品曲式分析
![音乐作品曲式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5d0b6c267ec102de3bd8981.png)
中国优异创作歌曲1、《花非花》是一首单乐段构造的作品。
音域:九度 d —e 。
2、《长城谣》由四个复合句组成的“起、承、转、合”构造的作品。
音域:十度d—f3、《二月里来》全曲是典型的“起、承、转、合”构造四句体乐段构造。
各句节奏安排各不同样。
音域:十一度 c — f4、《延水谣》这是一首多句体乐段构造的作品。
音域:九度e—#f5、《绣红旗》该作品为单二部曲式构造。
音域: b b— f6、《半屏山》作品为单乐段构造。
音域:十一度c—f7、《牧羊姑娘》这是一首单乐段构造的作品。
音域:十度f—b a8、《海洋啊,故土》这是一首单二部构造的作品。
音域:九度 c —d9、《思乡曲》(夏之秋曲)属乐段构造(带有变奏性质)的分节歌。
郑秋枫的《思乡曲》是“起承转合”四句体乐段构造。
音域:九度d—e10、《金凤吹来的时候》作品为单二部曲式构造。
音域: :九度b b—c11、《故土的小道》作品为单二部曲式构造。
音域:十一度 a — d12、《月之故土》作品属于多乐段带变奏性质的四句头构造。
音域:十一度c—f13、《红叶红了的时候》作品为两段体构造. 。
音域:十度 c —e14、《妹妹找哥泪花流》作品采纳了上下句式变化而成的构造,单乐段。
音域:十度 d — f。
15、《绒花》作品为两段体构造。
音域:九度g —a16、《小草》作品为两段体构造。
音域:17、《绿岛小夜曲》这是一首单三部曲式构造的歌曲。
音域:十三度a—f。
18、《教我怎样不想他》作品采纳了分节变奏的曲式构造。
音域:十二度 b —#f19、《铁蹄下的歌女》作品为三段体构造。
音域:九度c—d20、《点降唇、赋登楼》作品采纳平行构造的形式。
音域:十一度 b — e 。
21、《梅娘曲》作品为分节歌构造。
音域:九度 d —e 。
22、《天下黄河十八弯》23、《草原夜色美》这是一首单乐段构造的作品。
音域:十三度 f —d24、《漂亮的草原我的家》这是一首单二部曲式构造的作品。
常见的歌曲曲式结构
![常见的歌曲曲式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b83096c9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c0.png)
常见的歌曲曲式结构歌曲曲式结构是指一首歌曲在演唱中各部分以何种顺序排列的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听者的情感,更能让歌曲更加动听。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歌曲曲式结构。
1. 诗歌式(AABB)曲式也称为圆周式,在中国古典音乐中非常常见。
这种曲式结构比较简单,同时控制好曲调的表达和歌词的演唱,以达到最佳的音乐效果。
2. 奏鸣曲式(ABABA)这种曲式结构比较严谨,主要有德国古典音乐中应用。
整首曲子由两个主题构成,第一个主题被称为“A”,该主题为展示性的,又称为“唱诗”或“乐曲”,第二个主题通常被命名为“B”,这个主题比较短暂,一般称作“回文”。
ABABA的曲式在世界音乐史上可以查询到相当多的作品。
3. 三部曲式(ABA)这种曲式通常是建立在一首中国古典音乐的基础上的,三部曲式是由两个结构相同的“a”部分中间夹一个“b”部分而来的。
这种曲式结构也非常常见,结构清晰,节奏明快。
4. 经典前奏曲式这种曲式是在12世纪出现的,由19世纪的法国作曲家开发成为独立的形式,称为“前奏曲”或“奏鸣曲”。
这种曲式的主体是由一个大的演出奏鸣体(A),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称为练习曲(exposition),第二个部分通常是改变和平静的中间过渡(F),第三个部分通常是结束的结尾(coda)。
在过度部分,有着强烈的矛盾性,但是也强调了主题的升华。
以上就是常见的歌曲曲式结构,总体来说,每种曲式都有着固定的结构,无论在什么样的音乐作品中,都有很多元素都是可以应用到这些基本结构中。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学习这些曲式的基本优点,以及相应的演唱方法,更好地欣赏、理解和创造音乐。
单三部曲式
![单三部曲式](https://img.taocdn.com/s3/m/408f464ac850ad02de80412b.png)
二、单三部曲式的类型
(2)中部类型: )中部类型: ①移调中部——A 乐段主题旋律原样在属调陈述。 乐段主题旋律原样在属调陈述。 移调中部 ②展开中部——A 乐段主题碎片的变化展开。 乐段主题碎片的变化展开。 展开中部 ③派生中部——B乐段主题与 乐段主题保持某些共性。 乐段主题与A 派生中部 乐段主题与 乐段主题保持某些共性。 ④对比中部——新材料构成。 新材料构成。 对比中部 新材料构成 ⑤混合中部——前述② ③ ④两者的混合。 混合中部 前述② 两者的混合。 前述
二、单三部曲式的类型
(3)A 乐段再现 称为部再现部。 ) 乐段再现——称为部再现部。 称为部再现部 再现部类型: 再现部类型: ①静止再现—严格再现。包括 Fine 严格再现。 静止再现—严格再现 D.C
②动力再现—变化再现。表现在:旋律装饰、改变织 体、 变化再现。 动力再现 变化再现 表现在:旋律装饰、 和声、结构扩充、综合中部主题材料等方面。 和声、结构扩充、综合中部主题材料等方面。
二、单三部曲式的类型
2、并列单三部曲式 、 基本图示 基本图示: ┌──A──┐┌──B───┐┌──A──┐ a a1 b b1 c c1 ──┼──┨┠ ┨┠──┼──┨ ──┼──┨ ┠──┼──┨┠──┼──┨ ┠──┼──┨ (1)结构特征: )结构特征: A 乐段 乐段——一般由常规乐段构成。 一般由常规乐段构成。 一般由常规乐段构成 B乐段 乐段——新材料构成,仍具有中部相对的不稳定性。 新材料构成, 乐段 新材料构成 仍具有中部相对的不稳定性。 C乐段 乐段——新材料构成,但在调性、速度、力度等方面可 新材料构成, 乐段 新材料构成 但在调性、速度、 能有再现因素。 能有再现因素。
一、概述
单三部曲式由三部分组成,每部分为乐段或相当于乐段的 单三部曲式由三部分组成, 结构。 结构。 由于单三部曲式的结构平衡点处在曲式的中部,所以,单 由于单三部曲式的结构平衡点处在曲式的中部,所以, 三部曲式的结构规模与乐思容量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灵活 性。 单三部曲式可作为独立作品应用,也可作为其它曲式的组 单三部曲式可作为独立作品应用, 成部分。 成部分。
曲式分析
![曲式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277ec70a26925c52cc5bfd0.png)
一、三段曲式(单三)1、定义:由三个相对独立的乐段(或相当于乐段的段落),按三部性原则组合而成的曲式称为单三部曲式。
2、特征:单三部曲式是在单二部曲式,特别是在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单三部曲式必须是具有三部性结构特征的。
也即是说,单三部曲式的第三段必须是第一段的再现(或变化再现)。
3、结构图示: a b a (a`)呈示段中段再现段4、单三部曲式是音乐作品中最常见的曲式之一。
它不但可以把主要乐思初步呈示出来,而且还能将基本乐思作进一步的发展或引入对比因素;而最后的具有再认和结论性质的再现部分,也大大有助于整体结构的完整、统一,从而使这种曲式成为具有严谨的逻辑性的有序结构。
5、单三部曲式既可作为独立乐思的曲式,也可作为由更大规模曲式构成的乐曲中的次级结构。
因而它一单一、单二曲式一样,是一种重要的基础曲式类型。
6、单三部曲式无论在声乐或器乐体裁中,都是同样普通适用的,由于单三在写法上灵活多变,使得它能更广泛适用各种不同内容、风格、体裁的音乐创作。
单三部曲式的呈示段1、单三部曲式的第一部分为呈示段。
它与单二的第一部分相仿,是一个呈示性的乐段。
2、单三部曲式的第一段以平行乐段最为常见,在调性方面,可以是收拢或开放的结构也可以是转调(和声较为单纯,调性较为稳定。
)二、三段曲式的分类及三段式的中段1、三段式可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别:①、根据呈示段的主题材料加以变化展开的中段,称为引申型中段。
②、以新材料写成的中段,称为并置型段。
③、以呈示段的材料结合新材料写成的中段,称为综合型中段。
2、三段式中段①、引申型中段:根据呈示段的主题材料加以变化展开的中段,称为引申型中段。
其基本特征就是它的中段没有新主题出现对比,而是呈示段的展开。
也称单主题中段②、并置型中段:以新主题材料与两端部分形成对比写成的中段,称为并置型中段。
并置型中段特征:由于引进新的主题,也称为双主题中段,又由于常常采用呈示性的写法,至少开始的部分具有明显呈示性,它也常常是从属调上进行,故常常引进调式对比。
门德尔松《无词歌》两首单三五部曲式作品音乐结构分析
![门德尔松《无词歌》两首单三五部曲式作品音乐结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462d3b7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aa.png)
6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14因此,可以称之为三部五部曲式①。
虽然杨儒怀教授对三部五部曲式结构的定义非常清晰明确,实际分析中还是缺乏一定操作性。
定义中突出了再现三部曲式特殊的反复,特殊的反复范围极为广泛,何种特殊的反复才能导致再现单三部曲式演变为单三五部曲式结构,并没有明确的提示。
中央音乐学院范乃信教授在其著作《曲式精要》中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给出了更为详细的定义:单三部曲式常见的反复大约有三种……如果反复的B+A 两段发生了结构(扩充或缩减)的变化,使之无法与原B+A 两段重叠吻合……可以界定为五部结构(不再是单三部的简单反复或变奏反复),由于它源自单三部曲式的联合反复,所以名为三部五部曲式,亦可称单三五部曲式。
②这个定义明确了反复的B+A 段主要是结构上面发生了扩充或者缩减,对于分析者辨别单三五部曲式结构和双单三部曲式结构的区别提供了比较好的帮助作用。
三、无词歌第8首音乐结构分析无词歌第8首为门德尔松作品Op.30六首作品中的第2首,速度为很快的快板,创作于1833-34年间,最初于1835年在法国以《Six Romances》出版,同年末,在德国以《Lieder ohne Worte》再次出版。
这首乐曲的结构特点为B 段在重复时没有变化,A 段重复时结构规模获得了明显扩大。
乐曲最开始由b b 小调开始,但最后结束落在了其同主音大调b B 大调上,让听众感受到了调式色彩的变化。
其曲式结构为典型的单三五部曲式结构,作为对比段和再现段的B 段和A 段出现后,紧接着一起再次重复出现。
重复时A 段的第2句进行了明显扩充,由10小节延长为14小节,同时第2句出现还出现了新的材料和新的调式。
该乐曲的曲式结构图如下:乐曲的呈示段A 段是一个8+10的两句式非对称的平行转调乐段。
a 句可平分为两个乐节,前四小节主旋律在中间声部,连续四个短促的F 音在高声部双音分解和弦构成的固定音型衬托下,表现出欢快活泼的气质。
单三部曲式
![单三部曲式](https://img.taocdn.com/s3/m/5f615e808762caaedd33d4f5.png)
第四章:单三部曲式1.单三部曲式(三段曲式)——由三个相对独立的乐段按照三部性结构原则组合形成的曲式。
2.基本特征:呈示乐段——中段——再现乐段。
(ABA)图式:(1)a+a'+a(2)a+b+a(3)a+b+c3.中部:发展中段(引申型)、对比中段(并置型)。
4.发展中段(引申型)的特征:第二段和第一段之间的对比较少,更多的是第一段主题的延伸发展。
(第二段采用第一段的材料)5.对比中段(并置型)的特征:既有新材料的对比并置,又有第一段材料的引申发展形成的中段——综合性三段曲式。
(第二段完全采用新主题新材料,形成和第一段明显的并置对比)6.再现段:(1)原样再现(2)变化再现:变奏再现、动力再现、减缩再现。
7.动力化再现:引进新的乐思.第十章三段曲式摘要:三段曲式的概述,展开性三段曲式的类型和特点,对比性三段曲式。
补充与相似曲式的辨析、三段五段曲式、双三段曲式和多段曲式。
第一节:概述一、定义:以三个功能不同的乐段为基础,按照三部性原则构成的曲式。
基本图式是A=A+B+A或A=A+A′+A(分别叫做呈示段、中段、再现段)二、认识1、称谓:“三段曲式=单三部曲式”(简单与复杂是相对的)命名原则,以一定级别的结构为单位。
乐句——乐段——乐部——乐章——乐曲乐句乐段乐部乐章一句式一段式一部式一章式二句式二段式二部式二章式三句式三段式三部式三章式四句式多段式多部式多章式多句式2、各部分的功能功能 和声调性 结构呈示段呈示性功能,较稳定 较简单,常在主调上完全终止,有时也在属调上完全终止。
并行的二段式 中间段具有不稳定功能, 多出现离调、转调、模进等,不要求用完全终止,有时停留在主调属和声上。
很少是稳定性乐段,常是几个乐句构成的不稳定乐段; 再现段具有再现功能同呈示段。
若呈示段没有结束在主调上,再现段回主调再现。
3、来源⑪ 相同功能三句式乐段的升级; ⑫ 有再现的二段式之再现句的单位升级;⑬ 以乐段为单位的功能性组合所产生的封闭性结果。
浅析门德尔松《无词歌》的曲式结构特点
![浅析门德尔松《无词歌》的曲式结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da7b252cee06eff9aef807dd.png)
第16卷第5期2017年5月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 16 No.5May.2017浅析门德尔松《无词歌》的曲式结构特点李笑珂(南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河南南阳473061)摘要:门德尔松,德国作曲家、指挥家、19世纪浪漫主义代表人物,其钢琴小品集《无词歌》前后创作有15年,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音乐内容侧重于社会生活和自然风光,其音乐精致、典雅、清 新,常以主观感受为主,发展极为灵活和自然,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无词歌》的曲式规模不大,但表现形式多样,作曲家总是根据音乐内容的需要来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结构表现形式,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门德尔松;《无词歌》;曲式结构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费利克斯•门德尔松(1809—1847年),德国人,出生于汉堡一个犹太家庭,集作曲家、钢琴家、中提琴 家、管风琴家、指挥家于一身,是音乐历史上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
《无词歌》是门德尔松著名的钢琴曲集。
无词歌是没有歌词却有歌曲形式的器乐小品。
首批“无词歌”创作于1829年他20岁时,在他的姐姐范尼的日记中有所记载,范尼赞美它为“绝妙的小品”,率先称这些小品为“无词歌”。
随后,陆续写了有15年,《无词歌》分为八套出版,每套各是六首,加起来总共48首,首套编号为作品19,然后是作品30(1835年)、作品38 (1837年)、作品53(1841年)、作品62(1845年),作曲 家逝世后又发表的两套是作品85和作品102。
这些作 品有些无标题,有些带有标题,但每首都不长,每一首都有歌唱性旋律及伴奏,都是完整的歌曲形式,音乐精致、隽永且富有创意,可谓真正的“无词歌”。
《无词歌》的作品数量很多,每部作品的风格特点、题材特点也都大相径庭,但这些作品都有些共同特点,都是在常规的曲式结构原则的控制下进行的,在这 里我们就曲式结构原则进行具体分析。
曲式结构
![曲式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1c7dab9952ea551810a687fe.png)
曲式结构第二章:一部曲式1.乐段——是构成独立段落的最小结构。
速度、节拍、体裁取决于乐段的长度。
2.一部曲式的乐段的特点:(1)由多个乐句组成,有完整的旋律,不是零碎的展开:(2)能表达完整明确的乐思,乐段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3)有明确的终止;(4)一般为稳定陈述。
3.乐段的内部结构:乐段——乐句——乐节——乐汇。
4.乐段的分类标准:(1)以乐段内部乐句的数量作为划分依据;(2)以句子之间的关系作为依据;(3)以构成乐段乐句的数量2的N次方和句子小节2的N次方为标准,可分为方正型和非方正型;(4)以乐段调性变化和终止作为依据;(5)以音乐结构的陈述方式作为依据,可分为呈示型乐段和中间展开或连接型的乐段。
第三章:单二部曲式1.单二部曲式——由两个对比又统一的乐段有机结合形成的曲式。
2.单二部曲式的分类:有再现单二部曲式、无再现单二部曲式(对比式和引申式)。
3.有再现单二部曲式(二段曲式)、四句式上下片乐段(四句式的平行乐段)和起、承、转合式乐段的区别:二段曲式比四句式上下片乐段的第一部分的主调收拢使句读划分更为清晰;二段曲式比起、承、转合式乐段,前两个乐句与后两个乐句的对比性及收拢性使乐段感增强,结构层次更分明。
第四章:单三部曲式1.单三部曲式(三段曲式)——由三个相对独立的乐段按照三部性结构原则组合形成的曲式。
2.基本特征:呈示乐段——中段——再现乐段。
(ABA)图式:(1)a+a'+a(2)a+b+a(3)a+b+c3.中部:发展中段(引申型)、对比中段(并置型)、对比兼发展型①引申型的特征:与第一段之间的对比较少,更多的是第一段主题材料的延伸发展(模进、分裂、压缩)②对比中段(并置型)的特征:既有新材料的对比并置,又有第一段材料的引申发展形成的中段——综合性三段曲式。
(第二段完全采用新主题新材料,形成和第一段明显的对比)◆对比中部的结构长度与第一部分大多相等,出现扩展的情况比发展中部少些,属准备6.再现段:(1)原样再现(2)变化再现:变奏再现、动力再现、减缩再现。
曲式分析中的逻辑性——以单三部、单三部——五部、回旋曲式结构为例
![曲式分析中的逻辑性——以单三部、单三部——五部、回旋曲式结构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0d2accdd5901020206409cec.png)
2018-1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曲式分析作为一门对音乐作品中各种音乐语言、各种音乐要素进行研究的学科,一直以严谨性、逻辑性著称。
但是,对于这样一种严谨的、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在市面上出版的众多教科书中却存在着逻辑用语不严谨的现象,其中不乏国家级教材与规划教材。
本文以单三部曲式、单三部—五部曲式、回旋曲式为例,进行梳理其中的问题,并试图归纳总结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一、概念表述单主题的单三部曲式可以图解为:A A’A,在教科书中解释为:“单主题中部是指单三部曲式中部的主题与第一部分全部相同或局部相同。
这时,中部和第一部分的对比不是主题的对比,而是调性调式的对比,或乐思陈述方法的对比,即展开型和呈示型陈述的对比。
”①“单三部———五部曲式又称二重三部曲式,是单三部曲式的中部和再现部反复一次的结果,图示为:A B A B A,其中第四个部分‘B’即使在调性、结构或主题发展方法上有所扩展,也还未构成另一个新的插部,因而不作为回旋曲式来对待,但是已经比较接近回旋曲式。
”②“基本主题(称‘主部’或‘迭句’)出现三次以上,中间插入互不相同的段落(称为‘插部’)这样的曲式称为‘回旋曲式’。
以A 代表主部,以B、C、D 等代表插部,则回旋曲式的结构有如下图示所示:A-B-A-C-A……”③以上是教科书上对对三种曲式结构的定义,许多教科书对于乐句和乐段的表述都是小写英语字母,为了很好的区分乐句与乐段,本文认为乐段用大写字母,乐句用小写字母更为合适。
二、概念表述分析从教材对单主题的单三部曲式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出,单主题的单三部曲式的特点是中部的材料来源于第一部分,只是在调式调性上做了变化。
如果中部是新材料或者与第一部分的对比较大,就构成了对比主题的单三部曲式,曲式图示标记为:A B A。
我们从教材概念的表述可以看到,同样是单一主题的结构,在单一主题的单三部曲式中,曲式图示标记为:A A’A。
但是,到了单一主题的回旋曲式的曲式图示就变成了:A B A C A。
三段曲式
![三段曲式](https://img.taocdn.com/s3/m/16ab7e3a58fb770bf68a5501.png)
A + B+A
三段式与有再现二段式的关键区别在 于再现是构成乐段还是乐句。
三段式 有再现二段式 A:乐段 A:乐段 B:乐句、乐段、 多个乐段 b:乐句、类似 乐段 A:乐段 a:乐句
三段式中的多种反复:
①‖:A:‖+B+A=(A+A)+B+A(区别于起承转合
四段式)
②A +‖:B+A:‖=A+(B+A)+(B+A)(带回旋
三段式的附加结构
① 引子(Int.):一般不长,目的在于引 出呈示段的主题,不需要完整的结构,所 用材料也无一定之规。② 尾声(Coda): 一般也不长,作为补充终止,或终止式主 功能的延长,有时会引用中段材料,形成 综合性再现。③ 连接(Tr.):篇幅短小, 为段落间的过渡准备。
Hale Waihona Puke 明其潜在关联。综合性三段式
1、特点: 中段既有对比又有展开,常引起结构扩大。 2、两种类型: ① 先展开后对比 ② 先对比后展开
单三部—五部曲式
又称二重三部曲式,是三段曲式的中段 和再现段反复一次的结果,图示为: A +‖:B+A:‖=A+B+A+B’+A 其中第四部分B’在调性、结构或主题发展方 法上有所扩展,因而这种结构比较接近回 旋曲式。
三段曲式(单三部曲式)
以三个功能不同的乐段为基础,按三
部性关系(必须带再现)构成的曲式类型。
① 三段曲式是三句式乐段中具有三部性特点 的那些类型的单位升级。 a+a’+a(展开再现三句式)——A+A’+A
a+b+a(对比再现三句式)——A+B+A
“单三部曲式”的中西对比分析
![“单三部曲式”的中西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07065df14791711cd79172e.png)
“单三部曲式”的中西对比分析关于《“单三部曲式”的中西对比分析》,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单三部曲式是音乐作品中最常见的结构之一,由三个同等重要的部分组成。
它的第一部分是正规的乐段,其他两个部分则可能是乐段,也可能是大致相当于乐段规模的非正规乐段结构。
三个部分的作用各不相同,但组成为完整的统一体。
”①作为被广泛运用的一种曲式结构形式,单三部曲式在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中被广泛运用。
在西方音乐里,单三部曲式不仅是简单曲式中最完整的一种,还可以作为回旋曲式、奏鸣曲式、变奏曲式的主题。
而在以“随机性”为特征的中国传统乐曲中,单三部曲式也是相对类型化的主要曲式结构形式之一。
从整体上看,中国传统的单三部曲式注重展衍,而西方传统的单三部曲式则以对比为主。
一、中西传统单三部曲式的对比分析虽然同为三个乐段组成的曲式结构形式,但中西传统的单三部曲式在音乐发展形式、核心段落布局、对比材料构成、段落再现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音乐发展形式首先,单三部曲式可以分为无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和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在西方,由于受‘正题、反题、正题’三段论影响,再现单三部曲式的应用范围要远远超过并列单三部曲式(无再现单三部曲式)。
而在中国传统音乐观中,由于认为音乐是一种流动过程,它的发挥,完全可以在新的阶段结束,而完全没有必要回到开始,所以无再现的单三部曲式要比再现三部曲式更常见。
”②其次,从单三部曲式三个段落的串联来看,西方的单三部曲式注重开放性,中国的单三部曲式注重收拢性。
西方单三部曲式的第一段和第二段一般都不会结束在主调上,常常结束在属调或属和弦上,只有在第三段才会回到主调上,体现出调性的回归和乐曲的终止。
而中国的单三部曲式,虽然不像西方的单三部曲式有程式性较强的调性布局,但是从音乐结构和旋律走向等还是可以看出三个段落中每一个段落的结束都有较强的闭合性。
最后,中国的单三部曲式三个段落的乐思往往较为统一,多为单一主题发展的单三部曲式,而西方的单三部曲式除了单一主题外,还有强调对比的并置型单三部曲式以及综合了引申和并置的综合型单三部曲式。
曲式常识一段曲式
![曲式常识一段曲式](https://img.taocdn.com/s3/m/faa05180bb68a98271fefae2.png)
课程目录一部曲式单二部曲式单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与复二部曲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奏鸣曲式奏鸣回旋一部曲式导学一部曲式是规模最小的曲式单位,可以表达完整或相对完整的乐思。
它的内部可以划分为乐句、乐节及乐汇等次级结构。
句式构成、结构原则、和声安排、调性布局及方整程度等曲式学中的概念和形式,都能在一部曲式中得到体现,因此,本章是学好曲式课的基础。
一部曲式任务指派一、了解一部曲式的概念、类型,以及次级结构。
二、区分呈示型乐段与展开型乐段的差异。
三、了解复合乐段以及三重、四重复乐段。
四、区分开放性结构与收拢性结构的差别。
五、理解“无终旋律”式乐段的内涵。
六、具有对一部曲式的独立分析能力。
一部曲式一部曲式一、一部曲式的概述一部曲式通常由乐段构成,乐段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乐句。
在音乐作品中,主题往往表现出乐段的结构形态,它通常具有明确、单纯的情绪特点。
主题开始的旋律音调(即“主题头”)往往具有揭示主题性格面貌的结构特征,“主题头”常含有动机的意义,成为整个主题形成的基础与核心。
二、乐段的分类(一)单乐段依据乐段内乐句的数量,结合主题材料的组合关系,可对乐段作如下分类:1、单乐句结构乐段结构中,乐思以一种连续发展的方式,或以分阶段发展方式在形成一定结构规模的段落后结束于完全终止的结构称为单乐句乐段。
由单乐句构成的乐段或多或少因乐思具有较强展开性质,通常具有一气呵成的结构特点。
例1-1 贝多芬《第一交响曲》Op21第三乐章开始主题由于模进、片断重复等关系致使乐段中间没有出现明显的换气间歇,从而没有必要或不便于细分乐句。
例1-2 肖邦《E大调夜曲》首部的再现乐段上例在第3、4小节出现往C大调的离调,又由于第4、5小节是对第2、3小节材料的自由模进,使音乐的进行分不出两个(4+4)乐句。
2、两个乐句构成的乐段(1)由两个乐句构成的乐段是传统音乐中最常见的结构,它表现出音乐结构中最基础的结合关系:在和声终止方面,一般第一句结束在半终止,第二句结束在完全终止(包括从属调性);在主题材料的组合方面,一般体现出两种基本形态:第一种为平行结构,通常用小写英文字母a,a1 标记,指两个乐句开始的主题材料表现出一致性或相似性,从两个乐句为重复关系到仅有主题头材料相同的情况都属于平行关系。
曲式常识一段曲式
![曲式常识一段曲式](https://img.taocdn.com/s3/m/8b0be88ac8d376eeaeaa31b0.png)
音乐作品中的曲式现象是纷繁复杂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一部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都是独特的,因为它的具体音乐内容绝不会和另外一首乐曲完全相同。
尽管如此,曲式作为一种音乐思维的方式,毕竟存在着一些抽象的共同规律。
按照这些共同规律,人类在音乐实践中又创立了某些通用的具体模式化或程式化意义的曲式类型(即某些相对定型的结构格式)。
这些定型化的格式,从具体的音乐内容与风格中抽象出来,其本身形成人类音乐结构思维的传统形式,而在历史上长久持续沿袭。
这种传统格式的沿袭传承,一方面可以确保沿用这类程式写出的作品在形式上具有合理的有序性,同时也便于欣赏者作习惯性的把握。
因此,学习曲式分析,首先要掌握体现共同规律的曲式结构原则与一些最基本最常见的曲式类型,由此出发,进行举一反三的分析实践,进而才能对各种纷繁复杂、变化万端的曲式现象作出的解释。
课程目录一部曲式单二部曲式单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与复二部曲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奏鸣曲式奏鸣回旋一部曲式导学一部曲式是规模最小的曲式单位,可以表达完整或相对完整的乐思。
它的内部可以划分为乐句、乐节及乐汇等次级结构。
句式构成、结构原则、和声安排、调性布局及方整程度等曲式学中的概念和形式,都能在一部曲式中得到体现,因此,本章是学好曲式课的基础。
一部曲式任务指派一、了解一部曲式的概念、类型,以及次级结构。
二、区分呈示型乐段与展开型乐段的差异。
三、了解复合乐段以及三重、四重复乐段。
四、区分开放性结构与收拢性结构的差别。
五、理解“无终旋律”式乐段的内涵。
六、具有对一部曲式的独立分析能力。
一部曲式一部曲式一、一部曲式的概述一部曲式通常由乐段构成,乐段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乐句。
在音乐作品中,主题往往表现出乐段的结构形态,它通常具有明确、单纯的情绪特点。
主题开始的旋律音调(即“主题头”)往往具有揭示主题性格面貌的结构特征,“主题头”常含有动机的意义,成为整个主题形成的基础与核心。
二、乐段的分类(一)单乐段依据乐段内乐句的数量,结合主题材料的组合关系,可对乐段作如下分类:1、单乐句结构乐段结构中,乐思以一种连续发展的方式,或以分阶段发展方式在形成一定结构规模的段落后结束于完全终止的结构称为单乐句乐段。
单三部曲式
![单三部曲式](https://img.taocdn.com/s3/m/d38396a7b0717fd5360cdc81.png)
这首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写成的乐曲,在结构上,音乐材料的处理上发展上都有 一些特点,它有以对比的其他材料构成的引子和结尾。 曲式的第一部分的乐段呈示(5-12小节)后有一次织体稍加变化的反复。 中部依据基本主题的材料以外也应用了引子的材料。中部音乐发展中出现了较明 显的对比,形成了高潮的持续,并直接影响到对再现部的处理。 再现部继续了中部的激动情绪,用改变主要曲调的和声,调性方法使用平行大小 调离调的和声来改变音乐的性格,加以不同的力度和表情,使音乐形象产生 了变化。 再现部的内部结构也有较大的扩充,在下属调性上的流连及引子节奏型的综合, 再现段的音乐体现出动力性的动能。
三部曲式
![三部曲式](https://img.taocdn.com/s3/m/aa89241f0b4e767f5acfcec8.png)
地交替出现,其中,由于其第二首舞曲按常规是使用三件乐器或三个声
部来演奏的,所以才有了“Trio”(即“三声中部”)之称。在演奏完 第二首舞曲后,又再现第一首舞曲,这样,就形成了最初的复三部曲式
Ⅲ、混合性中段的单三部曲式
混合对比展开的中部写法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对比在先,也可以展开在 先,还可以二者交织。但是,当展开和对比采用分阶段陈述,且都具备相当规 模时(如展开和对比各自都相当于单一部曲式时),乐曲就有可能在结构上表 现出向四部结构转化的中介性,甚至导致曲式类型的争论。 例84 :格里格《阿尼特拉舞曲》的中段,其内部实际包含了两个对比、展开层次: a、以对比为主的(4+4)+(4+4)的转调模进段落 b、展开第一部分材料为主的(3+4)+ (3+4)+(4+4+4+4)的模进、模仿 段落。最后停在a小调的属和弦位臵期待再现。
例91:门德尔松《葬礼进行曲》OP.62 No.3
再现单三部曲式
引子(1-4)A(1-24) a +b 4 +4 e:Ⅴ7 - Ⅰ a1+b1 4 +4 B(27-50) c A(从头反复) 尾声(46-49) a2+b2 4+9
G :e
(4 + 4 + 4 )
引子4小节:e小调; 第一部分A:为“4+4”的收拢性乐段。自行反复一次,不改变曲式; 中段B:具有综合展开的特点:先在属持续音上展开第一部分主题材料 (4+4+4),之后又用引子材料作再现前的属准备; 第三部分A1:主体结构为“4+9”的收拢性乐段,回e小调。首先,再现 从最强的力度开始,和声有向G大调的离调,音响更加宏伟、 流动;而后,在第二句的中声部加入引子的材料进行综合,同 时出现结构的扩充。所以该再现部具有某种综合再现和动力再 现的双重特征。最后有4 小节的尾声与引子遥相呼应。
单三部曲式
![单三部曲式](https://img.taocdn.com/s3/m/de58750252ea551810a68757.png)
单三部曲式一、定义:以三个功能不同的乐段为基础,按照三部性原则构成的曲式。
(呈示段、中段、再现段)基本图示:A =A+B+A 或 A =A+A1+A二、各部分的功能三、单三部曲式分类:1、根据中段不同可分为:(1)展开性的三段式(单主题三段式):A + A 1 +A(2)对比性的三段式(双主题/多主题三段式):A + B + A 或A +(BC )+ A(3)综合性的三段式A + BA 1 + A 或 A + A 1 + B2、与再现二段式的“半再现”相比,三段式再现段的“全再现”的突出特点:(1)它在曲式结构地位上更加明确、全面地突出了呈示段的音乐形象和再现时的主导作用(2)在曲式结构地位上、比例上更完整。
明确地体现了该曲式“起、开、合”的结构原则。
(3)有了平衡对称、总结概括作用的“合”部分 就可以使中间与两端的对比幅度加大 甚至可以只有对比 而不要求统一。
(4)使用多种不同的再现,可以进一步表达基本形象内容各种完整有机的发展过程。
功能 和声调性 结构呈示段 呈示性功能,较稳定 较简单,常在主调上完全终止,有时也在属调上完全终止。
并行的二段式 中 段 不稳定功能 多出现离调、转调、模进等,不要求用完全终止,有时停留在主调属和声上。
很少是稳定性乐段,常是几个乐句构成的不稳定乐段。
再现段 再现功能 同呈示段。
若呈示段没有结束在主调上,再现段回主调再现。
1、特点:中段不使用新材料 而是对已有材料作展开性处理。
(1)它所使用的材料,必须是前面已经陈述过的;(2)它不受原形的限制,作可识别的变形发展。
2、展开性中段分析的要点:(1)找出展开材料的“来源”——越具体越好:(可能在内声部或不重要的声部)(2)说明展开的方法:声部换位改变厚薄调式变体(主要指同主音大小调)转调模进截段发展和声变奏五、对比性三段式:1、特点:中段使用新的材料进行对比 即双主题三段式。
2、两种对比形式:派生性对比:(1)中段主题与呈示段主题形成对比的同时,在“主题材料”、“音乐形象”或上述两者和呈示段保持着“潜在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曲15
第四章单三部曲式
一、概念:也叫三段体,它由三个同等重要、规模相近、相对独立且各自具有不同作用的乐段组成。
它也是歌曲中常见的结构,它是单二部曲式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音乐表现较为完整的过程:陈述—展开或对比—收拢结束。
二、类型:单三部曲式有两种结构类型: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标记为“ABA”)和没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标记为“ABC”)。
1、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歌曲的第一部分陈述主题,第二部分与其形成对比,第三部分再现第一部分的材料。
标记为ABA(A1)这是歌曲创作中比较常见的三段式结构。
它的第一部分—A段与单二部曲式A段的结构原则相似,采用呈示性的乐段写法,但是更具独立性和相对的完整性,它担负着全曲第一主题的呈示功能,给人以“先入为主”的印象。
第二部分—B段又称“中部”,是乐思陈述后的对比和展开部分,由于后面的再现段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乐段,那么中段的任务只有一个,就是只担负与主题的对比和展开功能,所以,它比有再现单二部曲式中的对比部分具有更强的独立性,所以在规模和乐思的容量上具有更大伸缩性,中段经常出现新的对比性材料,音乐形象也常有较强的对比。
中段的类型:根据中段所使用主题材料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派生中段:B乐段的主题旋律与A乐段的主题旋律保持着某种联系。
如节奏型、局部音调的统一等。
(2)、对比中段:B乐段陈述一个完全崭新的主题旋律,与A
乐段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
(3)、混合中段:展开和对比兼有的因素,即既有A段主题材料的展开,又有新因素的出现。
(4)、移调中段:即B乐段在调式调性上与A乐段形成对比的中段。
B乐段是全曲最动荡的部分,极不稳定,结构上既可以是完整的乐段,也可以是不完整的乐段,转调、离调和新材料是展开和对比的重要手段,中段的尾声往往落在属功能上做半终止,为A乐段的再现做准备。
第三部分—A段,再现段,要清晰完整的再现A乐段的主题旋律,并形成独立的乐段结构,这是与有再现单二部曲式结构的重要标志。
第三部分既然是第一部分的再现。
当然也包括两种再现情况,一是原封不动地完全再现,标记为:ABA;一是变化、发展的再现,即根据旋律发展与歌词内容的需要作适当的变化和展开,这时第三部分的A,可标记为A1,以区别于完全重复的A。
如《长江之歌》(见谱例)
A段是复乐段结构;B段是A段的派生性对比,旋律在低音区逐渐上行,通过节奏变化推向高潮;第三部分A'段是稍加变化的再现,结尾处扩充了四小节,这样结束更为完满。
如《唱支山歌给党听》(见谱例)
歌曲采用了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A段旋律采用了宫调式(大调式),突出了明郎的色彩。
B段与A段是并置式的对比,出现了全新的音调,在深沉的羽调式(小调式)上用特强音和切分节奏加强力度,使A、B段构成强烈的对比。
再现段A'是变化重复(同头换尾),这是由于歌曲终止的需要。
2、没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是指单三部曲式中的第三部分不再重复第一部分的材料,而采用新的材料构成。
相比之下,没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在歌曲创作中用得较少。
它的创作技巧比较复杂,三个部分的音乐主题各不相同,音乐素材在每个部分又要不断出新,各段落之间的对比经常是逐渐增长的。
它并不强调A、B、C三个部分的独立与完整,而更侧重于它们之间的联系(音调、节奏、调性等),以保持前后的呼应与统一,以保持结构上衔接的紧凑。
无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布局:根据歌词内容的变化,三个乐段的主题在音区、力度等方面,一般按照下列的趋势安排:
A低——B中——C高或A中——B低——C高。
这两种发展趋势都具有越来越奔放的特点,但在创作时要千万注意:全曲的速度、调性和风格等方面的统一,各乐段的规模不宜过大,否则会造成伸张有余,而内聚力不足的现象。
如《解放军进行曲》(见谱例):没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两小节的引子,A为复乐段,B段19小节,C段23小节。
如《松花江上》(张寒晖词曲)采用是没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A段是对家乡的思恋、回忆,旋律用了变化重复的手法。
B段是个双句体乐段,第二句句尾降低了八度(同头换尾),这是呐喊与悲泣,诉说了离别家乡后的痛苦。
C段由两种音调组成:6 6•7 65│6 6-│……;3│2 - 3│2 - 3……,多次反复、交织,变化出现,是对重返家乡的期待和对颠沛流浪生活的悲叹。
尾声综合运用B段的呐喊与C段的悲叹,形成了全曲的高潮。
这种一气呵成式的、更多考虑各段落间连贯、统一的写法,在独唱歌曲中运用得较多。
用单三部曲式写成的歌曲实例很多,如《渔光曲》(安娥词,任光曲)、《黄水谣》(光未然词,冼星海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管桦词,瞿希贤曲)、《小鸟的歌》(金帆词,赵行道曲)、《两颗小星星》(德国电影《英俊少年》插曲)、阿根廷歌曲《小小的礼品》(瓜拉尼词曲)等,都各有自身的特色,限于篇幅,请大家自找歌谱分析,一定会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