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新闻学 网络传播 第二单元 网络传播典型方式
新闻传播的多元化形式
![新闻传播的多元化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02d74a56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ab.png)
新闻传播的多元化形式在信息时代,新闻传播已经走过传统媒体时代,进入了网络媒体时代。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已经看到了形式多样的新闻报道,例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直播等。
这些新的多元化形式不仅改变了传统媒体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也给受众带来了更多的信息选择。
多元化的文字报道形式文字报道是传统媒体的主要报道形式,也是网络媒体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文字的表达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
例如,除了传统的新闻报道之外,还有很多表现形式,如纪实文学、书评、专栏、问答等等。
这些不同形式的文字报道给读者带来了不同的视角和体验,更加丰富和有趣。
图片报道的多样性图片报道是纸媒和网络媒体共有的报道形式。
在纸媒时代,图片报道无法大规模传播,因为图片是需要印刷的。
但是,在网络媒体时代,图片报道具有独特的优势。
新媒体可以通过互联网将图像传输到世界各地,读者们可以在线观看,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分享各种各样的图片报道。
图片可以表达情感和思想,使受众更能感受新闻事件的深刻性和真实性。
音频报道的多元化形式随着电话、电视、网络技术的发展,音频报道是一种越来越流行的新闻报道形式。
音频报道可以传递消息、评论和政治活动等多种内容。
例如,我们可以听到广播新闻、电台节目、电视和网络媒体。
音频报道不仅为不喜欢看文字的人提供了选择,也为喜欢多样文化、音乐和人文的人提供了更多内容。
视频报道的多元化形式视频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网络新闻报道的重要载体。
视频报道是一种视觉化方式,可以更好地传达人物、事件的真实情况,让观众感受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和深刻性。
视频报道不仅可以让新闻报道更加生动有趣,也让读者有更多的直观感受。
目前视频报道已经越来越多样化,例如新闻记者的采访、直播、短视频等,更能满足不同网民的需求和兴趣。
直播报道的多元化形式直播报道是新闻报道的另一种变革方式。
它可以加强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实时性和互动性。
随着智能手机和网络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直播来进行新闻报道和互动。
网络传播概论
![网络传播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2f4fc26d011ca300a6c39086.png)
⏹1、门户网站:指用户进入互联网的第一个站点,是大型综合性网站,提供新闻、网站指南、天气、音乐等服务,如新浪、百度、搜狐等⏹2、网络广告:是基于网络媒体的一种电子广告形式(后附有详细定义)⏹3、网络新闻:指通过互联网发布、传播的新闻⏹4、网络出版:指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将自己创作或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和编辑加工,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或政协的在线传播行为。
如超星图书馆、万方、维普等(网络出版的优势P327)⏹网络新闻的优势P10⏹1、实时性⏹2、信息的整合性⏹3、有利于深入报道⏹网络广告的优势P14⏹1、传播范围广⏹2、查阅自由方便⏹3、针对性强⏹4、形式多样⏹5、成本低⏹6、实时互动,不受时空限制⏹网络广告的定义是:基于网络媒体的一种电子广告形式,英文称之为net AD⏹网络广告的特点:1,广告传播网络化;2,广告信息数字化;3,实时交互性;4,广告对象的广域性;网络广告与营销一体化。
⏹传统媒体网络版⏹传统媒体网络版也叫上网媒体,是传统媒体在互联网上的延伸,是指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站,利用互联网的功能和优势,在自己的网站上发布自己采编的新闻报道、播放自己制作的节目的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等⏹特点:⏹1、打破了时空限制⏹2、在网上发布新闻方面占主导地位⏹3、拥有强大的资料数据库⏹4、能同时满足大众和小众的需要⏹5、交互性强⏹6、可实现多媒体传播信息的方式⏹7、有精良的记者团队⏹网络自生媒体:指某个组织或者个人利用网站、主页等网络工具定期制作和发布新闻而形成的新的新闻传播媒体,如优酷、土豆、新浪等⏹网络自生媒体的特点:⏹1、内容包括新闻,同时包括受众对新闻的评论及受众对新闻评论的反馈⏹2、更关注受众的需要⏹网络自生媒体的类型:⏹1、新闻媒体:指有正式出版刊号、专门在互联网上创办的电子报刊、杂志,如《神州学人》⏹2、非新闻媒体:商业网站、专业网站、个人网站⏹商业网站——不具备采访权,报道新闻的方式主要是整合传统媒体提供的新闻源⏹其发布新闻的特点;⏹1、时效性强⏹2、依赖传统媒体,信息全面⏹3、提供图片和视频信号⏹专业网站,主要是提供专门化的信息为服务特色,如金融网站、健康网站、体育网站,企业网站等⏹上网媒体与网络自生媒体的比较⏹上网媒体的优势:⏹1、上网媒体是传统媒体品牌的延伸⏹2、传统媒体具有丰富的资料库和节目库⏹3、传统媒体记者编辑经验丰富⏹4、传统媒体有强大的自我宣传能力⏹网络自生媒体的优势:⏹1、对待上网观念上,较传统媒体超前⏹2、资金相对较为充足⏹网络传播的特点⏹一、传播范围开放性与全球性⏹开放性指网络作为一个信息交流平台,是一个开放系统而不是封闭系统。
新闻学中的新闻传播渠道与平台分析
![新闻学中的新闻传播渠道与平台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b9b74bf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52.png)
新闻学中的新闻传播渠道与平台分析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新闻传播的渠道与平台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新闻媒体逐渐面临着互联网时代的冲击和挑战。
本文将从新闻学的角度出发,对新闻传播的渠道与平台进行分析。
一、传统媒体传统媒体是指在互联网时代之前主导新闻传播的机构和平台,如报纸、电视台和广播等。
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其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权威性的特点。
报纸作为最早的新闻传播媒体之一,其较长的发展历史使其在社会中具有一定的公信力。
电视台和广播因其能够进行视听性的传播,更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传统媒体受到了来自网络媒体的冲击。
这主要表现在传统媒体的报纸和广播电视受众的下降,并面临着广告收入减少以及内容创新的压力等问题。
二、网络新闻媒体网络新闻媒体是指在互联网时代崛起的一类新闻传播平台,包括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社交媒体等。
网络新闻媒体的出现使得新闻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信息覆盖范围也变得更广泛。
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等成为了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通过其首页和新闻频道,用户可以快速获取各种类型的新闻信息。
新闻客户端如今日头条、百度新闻等则将新闻推送直接发送到用户的手机上,方便用户随时随地获取新闻消息。
此外,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也成为了新闻传播的重要一环。
在这些平台上,用户可以通过分享、转发等方式快速传播新闻,而且可以对新闻内容进行互动和评论。
三、社交媒体社交媒体是新兴的一类新闻传播平台,其特点是用户参与度高,信息传播快。
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朋友圈、QQ空间等成为了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
在这些平台上,用户可以通过分享、评论、点赞等行为来扩散新闻信息。
社交媒体的特点是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可以自由发布自己的观点、体验和消息。
这种特点使得新闻传播更加民主化和多样化,也增加了新闻传播的可信度和互动性。
然而,社交媒体也面临着信息真实性的问题,因为用户生成的信息可能存在虚假、夸大等情况。
第三章 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
![第三章 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dd316809866fb84ae45c8d66.png)
一、网站传播的主体及其目标
个人: 大多数个人开办自己的网站,其基本出发点,是满足与分享个人兴趣爱好 。与其他主体所办的网站相比,个人网站一般规模小,内容单一,影响力 相对也较小。但也有一些个人网站具有鲜明的特色,且有很高的人气。 有一些个人网站在形成了自己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最 终获得投资,进入商业化运作。
五、博客用户的使用与满足
(一)博客写作者的使用与满足 网民从事博客活动,外在表现有种种不同,但是,他们的内在心理机制是 一致的。从总体上看,博客活动表现为三个层面的需求:一是内在的根本 心理需求;二是对博客平台的直接使用需求;三是对社会报偿的需求。三 者相辅相成,博客活动能否持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三个层面的需求是 否能得到很好的满足,个体也会通过自我调节来尽可能使三者达到协调一 致。个体需求的满足还需要一些其他因素的支持。
二、网络论坛的作用
(一)网络论坛对网民的作用 网民使用社会化媒体的动机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自我表现层 面;第二个层面是社会互动层面;第三个层面是社会报偿层面,包括社会 归属与社会资本获取等。论坛也是如此。由于网络论坛的结构与传播特点, 网民在论坛中的突出诉求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自我表现与表达、获得社会 归属感、获得环境认知、获得社会认同。
二、即时通信传播的特点
点对点的交流结构 同步的交流时效 交流的可控性 丰富、可切换的交流手段
三、即时通信中的关系网络与公共传播
即时通信交流从微观上看是点对点的,但是,从宏观上看,每一个参与交 流的个体都只是某个庞大而复杂的交流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也就是说,每 一个个体都会通过这个网络与他人产生联系。 与那些固定的交流对象的联系,可以说是一种“强联系”。基于强联系进 行的“点对点”传播,人们之间的信任度较高,因此,信息传播会更有效。 除了“强联系”,即时通信交流网络中的个体还可以通过他人的“中转” 与素不相识的人产生联系,这种联系可以说是一种“弱联系”。
4大传播学方式
![4大传播学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cba34c9b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ae.png)
4大传播学方式
摘要:
1.传播学的概念与重要性
2.四大传播学方式简介
3.四大传播学方式的特点与应用
4.四大传播学方式的发展趋势与影响
正文: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的学科,它探讨了信息如何在社会中传播,以及这种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在传播学领域,有四大传播学方式,它们分别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
首先,大众传播是指通过媒体,如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向广大受众传播信息。
这种传播方式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但受众的反馈和互动相对较少。
其次,人际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直接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
这种传播方式的特点是传播速度相对较慢,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深度往往更高。
再次,群体传播是指在特定群体中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
这种传播方式的特点是群体成员间的信息交流更紧密,信息传播的影响力也更大。
最后,组织传播是指在组织内部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
这种传播方式的特点是传播的效率和准确性较高,但受众的范围相对较小。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四大传播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
大众传播的速度和覆盖面变得更加广泛,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渠道也更加多样化。
组织传播则更加依赖于网络和信息技术。
总的来说,四大传播学方式都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影响着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影响着我们理解和处理信息的方式。
传播学的六种传播模式
![传播学的六种传播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e7fd96fc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4d.png)
传播学的六种传播模式
传播学的六种传播模式如下:
1.单向传播模式:也被称为线性传播模式,信息从发送者传递到一个或多
个接收者,传播是单向的,没有反馈或互动。
这种模式常见于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
2.双向传播模式:指信息在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进行双向交流。
这种模式
适用于面对面的交流,例如对话、面试等。
3.互动传播模式:指信息在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进行双向交流,并立即得
到反馈。
这种模式适用于在线聊天、社交媒体等互动性强的传播方式。
4.群体传播模式:指信息在一个群体内进行传播,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交流
和影响。
这种模式适用于会议、讲座等群体活动。
5.大众传播模式:指信息通过大众媒体进行传播,媒体作为中介,将信息
传递给大量受众。
这种模式适用于广告、新闻报道等广泛传播的信息传递。
6.人内传播模式: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
动,例如自我反思、内心独白等。
这种模式是人类认识自我的方式,也是一切社会传播的基础。
这些传播模式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传播场景和目的。
理解这些传播模式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传播过程。
网络新闻传播知识点汇总
![网络新闻传播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86b6688084868762caaed5dd.png)
简答题:一、二章几个概念:1、网络媒体:由报刊社、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等传统新闻机构创办的媒体网站和从事新闻传播的商业网站,以及其他发布新闻信息的各种网站。
2、网络媒体的主体:传统媒体网站和商业网站的新闻中心。
3、网络新闻传播:主要指网络媒体通过互联网而进行的新闻传播活动。
4、网络新闻事业:是网络新闻传播的专门化、职业化形态。
网络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对网络新闻传播的研究;对网络新闻事业的研究第一章网络新闻传播的历程第一节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互联网的本质:将若干LAN(局域网)和WAN(广域网)连成一个大而合一的全球计算机网络。
传播媒介,即传播意义上的媒介,是指承载、传递信息的物理形式。
当计算机(电脑)将信息技术、媒体技术和通讯技术等结合起来形成国际互联网(Internet)时,有人指出,网络化的个人电脑的出现,标志着一场媒介革命的来临。
真正意义上的传播媒介形成——万维网(World Wide Web)计算机网络:将各自独立的计算机处理节点通过线路连接成为计算机系统。
二、计算机网络的形成和发展互联网形成和发展的阶段:1、略具雏形的ARPANET阶段(1969年—1986年)2、在科研教育中发展的NSFNET阶段(1986年—1992年)3、在商业化运作中飞跃的互联网阶段(1992年以来)4、Web 2.0 兴起(2004以来)三、互联网的功能和应用(一)互联网媒体的技术特征:具备信息源、渠道、接受终端三位一体的综合性、一体化的高效功能。
包括多媒体、超文本、分组交换、同步传播和交互性五个方面。
(二)网络媒体的功能:1、多媒体功能2、信息检索功能3、超链接功能此外还包括媒介数据库服务、用户反馈、用户参与新闻报道等功能。
(三)互联网在信息传播中的应用电子邮件、万维网、在线聊天、网上论坛、博客、维基、微博第二节网络新闻传播的产生二、网络媒体的新闻传播网络新闻:报纸、杂志社、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等建立的网站或其他专门化的新闻性网站所发布的新闻。
网络传播特征分析
![网络传播特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d19993931126edb6f1a1018.png)
湖南理工学院姓名:田大映网络时代的“上头条”“上头条”这个词可谓引爆了2013年的网络流行语,在众多网友的齐心协力下,“上头条”也无疑将变成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头条(或称头题)一般指的是一个版上最重要的稿件,通常都入在最显著的版位,并运用各种编排手段加以突出。
电视新闻头条往往指的是暂时间顺序放在最前面播出的那条新闻,或者说列在节目单最前面的那条新闻。
电视头条新闻一般是最具新闻价值,最能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的新闻。
但引爆这个词的既不是习近平主席在新闻联播前五分钟的画面,也不是央视名嘴们天花乱坠的主持,而是一个叫汪峰的平凡歌手。
那么具体事件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来梳理一下这个事件的发展历程。
要说2013年谁是年度悲情明星,相信汪峰是有且仅有的人选。
汪峰上头条简直可以用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
9月13日,汪峰在微博发表万字微博,宣布自己离婚的消息。
同天,亚洲歌坛天后王菲同样发表微博宣布自己与李亚鹏离婚的消息。
一条短短16个字的微博将汪峰硬生生挤下微博热门排行榜榜首。
11月9日,汪峰在数万歌迷面前公开与章子怡的恋情,明星公开表白绝对是娱乐新闻最大的头条,可是广州恒大在亚冠比赛中夺得亚冠冠军让人们再一次忘记了汪峰。
紧接着吴奇隆、刘诗诗、杨幂、刘恺威等港澳台明星同一时间集体爆发,纷纷发表结婚喜讯,硬生生把汪峰要发新歌的消息从头条拉下马。
于是在网上网友们立刻进行了“帮汪峰上头条”的疯狂转发活动,一时间“帮汪峰上头条”瞬间引发逾万网友热议,大家纷纷呼吁“让汪峰上一次头条吧”,并微博转发支持。
甚至某些传统媒体也开始凑起热闹,某都市报官方微博还为此征集网友转发,承诺如果达到一定数量就让汪峰上一次该报头版。
这也再一次体现了网络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向网络媒体的靠拢,利用参与网络媒体发言的机会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从汪峰上头条这个事件中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网络传播活动高度的交互性的特征,交互性是指网络中的信息交流方式表现为实时交互操作的方式。
新闻学中的新闻报道方式与形式
![新闻学中的新闻报道方式与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f0a0c818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7f.png)
新闻学中的新闻报道方式与形式新闻报道是新闻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反映了新闻信息传播的方式和形式。
新闻报道在报道的内容、结构、语言和技巧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方式和形式。
本文将介绍新闻学中的常见新闻报道方式与形式。
一、形式1. 新闻述评型报道新闻述评型报道既报道了事件的基本事实,又附带了作者的评论和观点。
它通常用于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报道,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事件,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例如:某市工业园区因环保问题被曝光,报道中除了对事件进行描述外,作者还会对其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评论工业园区的环境保护政策等。
2. 事实报道事实报道是新闻报道中最常见的形式,它简洁明了地呈现了事件的基本事实和背景信息。
事实报道通常关注的是事件的经过、时间、地点等客观性的内容,避免主观色彩的干扰。
例如:某地发生地震,报道中只会简单而准确地陈述地震的规模、震中、受影响人数等事实信息。
3. 新闻特写报道新闻特写报道主要关注某个事件或人物的细节、背景等个性化的内容。
它通过深度挖掘相关主题,以独特的视角为读者呈现出真实的事件或人物。
例如:某位乡村教师的奉献精神,报道中会详细介绍这位教师的个人经历、教学理念等,以展现其在艰苦环境下的付出和影响力。
二、方式1. 文字报道文字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主要方式之一,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上都有广泛应用。
文字报道通过文字叙述的方式,准确、直观地传递信息,给读者提供全方位的了解。
文字报道要求语言简练、准确,注意结构的合理安排,段落之间流畅过渡,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闻信息。
2. 图片报道图片报道通过图片的方式呈现新闻信息,使信息更生动、直观。
图片可以是事件的现场、人物的表情、物品的细节等,能够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新闻事件的现实性和冲击力。
图片报道要求照片的拍摄角度得当,内容准确、真实,要注意保护被拍摄对象的隐私权和肖像权。
3. 视频报道视频报道以视频的形式呈现新闻信息,通过声音、图像和文字等多种元素的组合,使报道更加丰富、生动。
新闻学中的新闻媒体与网络传播
![新闻学中的新闻媒体与网络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cc3c8115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78.png)
新闻学中的新闻媒体与网络传播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兴起已经改变了新闻媒体的传播方式。
新闻学中的研究也逐渐关注新闻媒体与网络传播的关系,并探讨了二者之间的互动和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新闻学中的新闻媒体与网络传播之间的关系。
一、新闻媒体的定义新闻媒体是指通过各种载体向公众传播新闻信息的机构或媒介。
传统的新闻媒体主要包括报纸、广播和电视。
这些媒体以文字、声音和图像等形式,将新闻内容传递给受众。
新闻媒体在新闻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起到了信息传递、舆论引导和社会监督等作用。
二、互联网对新闻媒体的冲击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传统新闻媒体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信息的获取和传播更加快捷方便,公众可以通过网络实时获取新闻信息。
相比之下,传统新闻媒体的信息获取和传播速度显得滞后和不够及时。
此外,互联网还提供了丰富的互动平台,使得公众可以参与新闻报道、评论和分享。
这种互动性大大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和交流。
三、互联网对新闻学的影响互联网的兴起对新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互联网为新闻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数据和信息资源。
研究者可以通过网络收集大量的新闻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其次,互联网改变了新闻的生产和传播方式,传统的编辑、记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在,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化。
最后,互联网的崛起也对新闻媒体的商业模式提出了挑战。
传统的广告模式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变革,新闻媒体需要通过创新和转型来适应新的商业环境。
四、新闻媒体与网络传播的互动新闻媒体与网络传播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一方面,新闻媒体通过互联网扩大了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传统媒体可以通过建立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等方式,将新闻内容推送给更多人群。
另一方面,互联网也为新闻媒体提供了更多的反馈和参与机会。
公众可以通过评论、点赞和分享等方式,对新闻进行评价和传播。
这种互动性使得新闻媒体能够更好地了解读者需求,提供更加精准和贴近受众的新闻内容。
网络传播
![网络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9c35bc2acfc789eb172dc830.png)
网络传播课程目标和要求目标:随着互联网的崛起,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快速崛起。
本课程围绕网络传播这一核心议题,介绍和讨论网络传播的类型、网络传播中的受众及其行为、网络媒介特性、网络传播效果、网络舆论、网络广告、电子商务等内容。
要求:熟悉网络媒介,结合自身的网络使用,理解网络传播的相关内容;并以此为基础,扩展对网络传播的了解。
及时阅读相关材料。
第一章网络传播概述什么是网络传播网络传播学的学科性质对传播学知识的影响(一)什么是网络传播媒介技术发展与信息传播媒介与传播:每一次媒介技术的突破,都会带来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从而推动社会生活的变革。
媒介与社会:信息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的变革,对人们的思考方式、行为方式、认知能力,以及社会结构、文化形态都会发生深刻的影响。
什么是媒介媒介一词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使用,指使事物发生关系的中介体、手段、工具等(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
广义的媒介指人体的延伸,如麦克卢汉说衣服是皮肤的延伸,车轮是脚的延伸,电话是耳朵的延伸等。
狭义的媒介指传播媒介,包括个人媒介、组织媒介和大众传播媒介等。
媒介即信息因尼斯:媒介的偏向麦克卢汉:真正影响和改变人们的,不是传播媒介中的具体内容,而恰恰是媒介本身。
媒介即信息,社会为媒介的性质而不是媒介的内容所影响。
波兹曼:媒介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梅罗维茨:媒介形塑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媒介在传播中的作用媒介是人类传播活动中,达到传播目标的重要工具。
媒介是影响人们态度、情感、思维和行为的重要变量。
个人形象的建构与发展,受媒介的影响和制约。
媒介有自己的偏好,对传播内容有深刻的影响,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
阅读材料:媒介的影响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举过三个例子,分析媒介对于文化的影响(《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第18-21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没有书面文字的非洲部落如何解决纠纷大学博士论文口试中对于引用的态度苏格拉底的辩护传播的历史关于传播的历史,传播学者唐·彭伯说:我们假定人类现代历史的4万年为一年,此时正值12月31日深夜,该年的最后一天。
4大传播学方式
![4大传播学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729173d3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2e.png)
4大传播学方式四大传播学方式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的学科,通过不同的传播方式将信息传递给受众。
在传播学中,有四种主要的传播方式,分别是口头传播、书面传播、广播传播和网络传播。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四种传播方式的特点和应用。
口头传播是最直接、最普遍的传播方式。
它是通过人的口头语言将信息传递给他人。
口头传播具有及时性和直观性的特点,可以实现双向的交流和互动。
在日常生活中,口头传播广泛应用于面对面的交流、演讲、会议等场合。
在商业领域,销售人员通过口头传播来推销产品或服务,政治家通过演讲来传递政策和理念。
然而,口头传播容易受到误解和变形,因此在信息传递过程中需要注意清晰、准确地表达。
书面传播是一种通过书面文字来传递信息的方式。
它具有持久性和可靠性的特点,可以被保存和传阅。
书面传播广泛应用于新闻、杂志、书籍、公告等载体中。
在商业领域,广告和宣传材料都是通过书面传播来达到推销产品或服务的目的。
然而,书面传播的局限性在于信息传递的速度较慢,而且读者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
广播传播是通过广播媒体将信息传递给大众的方式。
它具有广泛覆盖面和即时性的特点,可以迅速传播信息。
广播传播广泛应用于电视、电台、网络直播等媒体中。
在新闻报道中,广播传播可以及时向广大受众传递重要新闻。
在商业领域,广播广告可以通过电视或广播媒体向大众推销产品或服务。
然而,由于广播传播的信息量较大,受众接收信息的能力有限,因此需要注意信息的简洁和精炼。
网络传播是指通过互联网将信息传递给大众的方式。
它具有全球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递和受众之间的互动。
网络传播广泛应用于社交媒体、新闻网站、电子邮件等平台上。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可以通过发布动态、发表评论等方式来传播自己的观点和信息。
在商业领域,网络传播成为了推销产品和服务的重要渠道,通过网上购物和在线广告等方式来吸引消费者。
然而,网络传播也存在信息真实性和隐私保护等问题,需要注意信息的可信度和个人信息的保护。
传播学中传播方式的定义
![传播学中传播方式的定义](https://img.taocdn.com/s3/m/1b21ac61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18.png)
传播学中传播方式的定义
在传播学中,传播方式是指信息或消息从发送者传递给接收者的方式、途径或方法。
它涉及到信息传播的媒介、技术和手段。
传播方式的定义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来进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播方式的分类:
面对面传播:包括面对面会谈、面对面交流、面对面演讲等直接面对面的沟通方式。
印刷传播:通过印刷媒体,如书籍、报纸、杂志等来传播信息。
广播传播:通过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广播媒体,将信息传递给广大受众。
网络传播: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电子邮件等网络平台,进行信息的传播和交流。
传统媒体传播:包括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形式的信息传播。
新媒体传播:包括社交媒体、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兴媒体形式的信息传播。
口口相传传播:通过口头传播、消息传递等非正式渠道,由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
内容营销传播:通过有针对性的内容创作和传播,将信息融入到受众感兴趣的媒体中。
这些传播方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境和目的进行选择和组合,以实现对特定受众的信息传递和影响。
人大新闻传播学笔记二——新闻学基本理论
![人大新闻传播学笔记二——新闻学基本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8226d77e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2c.png)
人大新闻传播学笔记二——新闻学基本理论第一章新闻一、名词解释1、新闻的起源2、新闻的本源3、好奇说4、群居说5、新闻欲(99新)6、硬新闻和软新闻二、简述1、新闻的特点第二章新闻传播一、名词解释1、新闻的倾向性新闻报道者在报道或评述新闻事实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
这种倾向有时表现得直接而明显,有时表现得含蓄而隐晦,但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倾向性总是客观存在的。
新闻倾向性是通过选择事实和编写新闻表现出来的。
它往往表达一种无形的意见。
新闻倾向性是要受新闻客观性制约的。
2、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为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
新闻价值包含以下基本要素: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
新闻价值是客观的,是一种预测,也是一个综合的标准。
3、新闻的客观性新闻客观性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新闻报道的内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任何企图用虚构、杜撰或者背离事实本身的基本逻辑的报道来表现倾向性,不仅无法说法人,其生命力也必然短暂;二是指对事实的选择一定要符合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既不能为了表现倾向性的需要,把一件有利于自己的、微不足道的小事当作重大新闻来报道,也不能故意回避不利于自己的重大事件。
新闻报道者只能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表现自己的倾向。
新闻客观性制约着新闻倾向性。
客观性与客观主义不同。
某些资产阶级报人标榜“纯客观”、“不党不私”、“不偏不倚”,实际上为了掩盖其阶级立场和报道的倾向性。
4、无形的意见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中某些含而不露的意见。
从表明上看,新闻似乎只在客观地叙写事实,实际上在用词造句之间就隐含着某些观点,形式上的含蓄掩盖着内容上的某一立场。
这种外朴实而内藏机锋的新闻报道的作者乃是新闻记者中的高手。
新闻评论的名家也常用这种手法撰写评论。
5、用事实说话用事实表达意见到新闻写作方法,也是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
这种方法不是通过议论而是通过选择,对比衬托、借人之口、描绘细节等运用具体事实的方法来表现新闻主题或表达作者的观点和倾向。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3ad53035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19.png)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传播的普及,新媒体已经成为了传媒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不再是单向的、封闭的,而是逐渐转向开放、多元、互动、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新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也随之应运而生。
一、基于“互联网+”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各种传统媒体都在积极探索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自身的业务模式流程、内容形式和商业模式。
例如,以视频直播为代表的新闻传播方式成为了一种新的流通方式,许多新闻媒体都开始搭建自己的视频直播平台。
同时,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也让传媒企业更加精准地进行新闻传播,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不断提高用户体验。
此外,还有智能终端的广泛使用为新闻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
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新闻传播途径。
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转发新闻信息已经成为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一个常规方式。
基于社交媒体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主要包括塑造品牌形象、引导用户参与评论、促进新闻分享传播等方面。
通过在社交媒体上建立自己的社交账号,传媒企业可以与用户形成更紧密的联系,了解用户需求,回应用户反馈,增强用户黏度和忠诚度。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闻传媒企业开始朝移动互联网方向发展,并通过移动应用、微信公众号等方式来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的新闻信息服务。
移动互联网为传媒企业提供了全新的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空间,例如手机端的付费阅读、异业合作、地域化运营等模式亦越来越普遍。
同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媒企业还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的特点,实现新闻内容与实时互动、数据分析及智能化、即时推送等多种创新。
虚拟现实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新闻传播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用户身临其境地感受新闻事件,增强用户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通过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传媒企业可以将用户引入到一个完全虚构的环境中,且用户无法从外部干扰,这为新闻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空间。
新闻传播的渠道与方式
![新闻传播的渠道与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51ebf263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5c.png)
新闻传播的渠道与方式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转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统媒体包括电视、广播、报纸和杂志等,而新媒体则主要包括互联网、社交媒体和移动终端应用程序。
本文将探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渠道与方式,并分析其优缺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传统媒体一直在新闻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电视作为最受欢迎的传统媒体之一,以其生动的图像和丰富的音频效果,能够更直观地传达信息。
广播作为另一种传统媒体,具有无线传输的优势,使得信息可以覆盖更广的地区。
报纸和杂志则适用于深度报道和专题分析,提供全面详实的信息。
然而,新媒体的兴起已经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巨大冲击。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和Facebook等,使得用户能够实时分享和传播新闻信息。
移动终端应用程序如新闻客户端和视频直播应用,使用户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最新的新闻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新媒体在渠道与方式上具有一些优势。
首先,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的全球性使得信息传播的范围更广,同时也为传播者提供了更多的获取新闻的渠道。
其次,新媒体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使得受众成为新闻发布与传播的参与者,而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
此外,新媒体的实时性和即时性,使得新闻报道能够更快速地传播,并实时更新。
然而,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不足。
传统媒体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制,不能与新媒体相媲美。
而新媒体虽然能够迅速传播信息,但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也面临着质疑。
此外,由于新媒体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信息的传播容易受到谣言、虚假消息和恶意攻击的影响。
未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将继续相互融合发展。
传统媒体将积极利用新媒体的优势,通过互联网和移动平台向更广泛的受众传播新闻。
同时,新媒体也需提高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注重专业报道,以满足受众对准确信息的需求。
总而言之,新闻传播的渠道与方式正在经历着革命性的改变。
网络时代新闻媒体传播手段分析
![网络时代新闻媒体传播手段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0ce5051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2d.png)
网络时代新闻媒体传播手段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和传播媒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统的新闻媒体形态早已被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所替代,新闻内容也变得更加多元化。
在这个全民连线的时代,网络时代新闻媒体传播手段成为了现代人们获取新闻的首选,从而占据了新闻媒体的主渠道。
一、即时性传播手段互联网的即时性特征为新闻传播带来了更为快速的体验,使得各类高新技术设备在新闻采编过程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
首先,网络图片的广泛应用丰富了新闻报道的形式,丰富了传播媒介。
其次,直播技术的进步,打破了时空限制,使得新闻报道能够更加直观、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最后,智能手机等高科技终端的应用,使得读者对新闻资讯可以更加随时随地的掌握。
二、多媒体融合在互联网时代,新闻媒体通过多媒体的手段来展现新闻,如采用音视频的手段来丰富新闻报道与主题,包括弹幕、动图以及吸引眼球的视频片段等。
今天的新媒体平台,可以让读者通过文字、声音、视频、图像甚至电子书等功媒体形式获取信息,并能随时随地地分享和转载。
这种媒体融合所呈现出来的新闻呈现方式,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多元化地获取信息。
三、社交媒体传播社交媒体是传统媒体以外的一种媒体形态,是互联网传播的一种新方式。
它以社交关系为基础,不需要传统媒体的去中心化管理,使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快速、低成本。
在新闻报道中,社交媒体也深刻地影响到现代传媒。
读者通过各种社交媒体渠道提供丰富的信息,这些信息的来源更加丰富,依靠社交媒体的数据分析技术,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信息还能领先其他新闻媒体。
传播是新闻媒体的存在和发展的生命线,网络时代也将其不断发扬光大。
网络时代新闻媒体传播手段的丰富与多样性,使得新闻报道的呈现方式和报道彰显出更多的智慧。
因此,在网络时代,新闻媒体的传播相比较传统媒体而言更具有活力的传播,且能更好地与读者互动,吸引更多的注意力。
这也让每个人都成为了一位潜在的新闻报道者,促进了媒体信息的精细化。
4大传播学方式
![4大传播学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4bfde890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76.png)
4大传播学方式摘要:一、引言二、四大传播学方式的概述1.个人传播2.群体传播3.组织传播4.大众传播三、各种传播方式的优缺点分析1.个人传播2.群体传播3.组织传播4.大众传播四、传播学方式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1.个人传播2.群体传播3.组织传播4.大众传播五、总结正文:在当今社会,传播学作为研究信息传递与接收的科学,对于我们了解人际关系、组织运作和社会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四大传播学方式:个人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首先,个人传播是指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如日常对话、书信往来等。
这种方式的特点是直接、互动性强,但传递范围有限。
其次,群体传播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群体成员之间进行的交流,如会议、讨论等。
这种方式有利于集思广益,提高群体凝聚力,但容易受到群体心理的影响。
组织传播是指在组织内部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传播活动,如企业内部沟通、商务谈判等。
这种方式具有明确的组织目的和结构,能够实现高效的信息传递,但容易受到组织内部权力关系的影响。
最后,大众传播是指通过大众传媒向广大公众传递信息的过程,如报纸、电视、网络等。
这种方式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深远的影响力,但信息可能受到筛选和操控。
在实际应用中,各种传播方式都有其优缺点。
个人传播虽然范围有限,但能够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群体传播有利于集思广益,但易受群体心理影响。
组织传播能够实现高效的信息传递,但需注意权力关系的影响;而大众传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但信息可能受到筛选和操控。
总之,了解和掌握四大传播学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信息传递与接收。
※网络传播相关概念
![※网络传播相关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f9de0aad336c1eb91b375d98.png)
※网络传播相关概念Web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是由原来自下而上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
其内在动力是将互联网的主导权交还个人。
媒介融合:包括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平台融合、市场融合以及机构融合等几个方面。
其中技术融合是媒介融合的基础,指各种媒体在信息采集、制作与发布等各个环节的技术越来越趋同进而统一。
机构融合是媒介融合的最高层次,它是支持媒介融合的体制性条件。
※新技术条件下受众行为与习惯的变化趋势1.由被动接受信息向主动索取、选择与组合信息发展:通过搜索引擎获得信息,特别是在获得一些信息线索后,他们对于信息的延伸阅读内容,往往是通过搜索引擎来发现与获取的。
网民这种行为方式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网络信息迷宫带来的迷失感、焦虑感和高成本。
2.从“中心式”消费向“分布式”消费发展:在一代互联网,信息消费主要是基于门户网站这样一种模式,那些重要的新闻网站,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权力的中心,控制着信息的集散,也控制着人们信息消费的广度和深度。
但RSS等新技术可能使整个互联网信息消费模式呈现“分裂”特征。
分布式消费也意味着信息服务的个性化,人们将通过更为便捷的途径、更多样化的渠道与终端以及更为自由丰富的信息组合手段来实现个性化的信息需求。
在很大程度上,它也可以被称为定制性信息消费。
3.从独立性消费向社会性消费发展(团购等):传统媒体时代,受众的信息消费行为是独立的,受他人的影响较小,但网络使受众处在一个越来越大的社会化环境中,web2.0带来的这种效应更加突出。
这意味着个体网民的信息消费往往不是基于个体的自主判断与选择,而是在社会氛围作用下的复杂过程。
每个个体的信息消费行为都有可能与他人的行为集合形成强大的社会效应。
4.从网络媒体诉求向网络社会需求发展:人们对网络社会的诉求,首先体现在从简单的信息消费需求发展到多重内容与服务需求。
新闻学中的信息传播理论解析
![新闻学中的信息传播理论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f5ada69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c8.png)
新闻学中的信息传播理论解析在新闻学中,信息传播理论是理解和分析媒体如何传播信息的关键概念之一。
通过研究这些理论,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新闻媒体的作用、影响和效果。
本文将对新闻学中的信息传播理论进行解析,探讨其重要性和应用。
一、信息传播理论的概念及历史发展信息传播理论是指传播学领域中研究信息传递和接收过程的理论框架和概念体系。
早期的信息传播理论主要关注传媒对受众的影响,将受众视为被动接收信息的对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者逐渐意识到传媒与受众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出现了更加综合和复杂的理论模型。
二、传播过程模型1. 传统的传播过程模型最早的传播过程模型是线性模型,也称为传输模型。
该模型认为信息是由媒体经过传输直接传达给受众。
这个简单的模型忽视了受众的主动性和媒体之间的互动。
2. 交互模型和多阶段传播模型交互模型和多阶段传播模型强调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相互作用。
交互模型认为受众对传播信息进行反馈,而多阶段传播模型则关注传播信息在接收过程中的影响和转播。
3. 增强模型和整合传播模型增强模型和整合传播模型更加强调了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个体差异。
增强模型认为受众通过个人社交网络进行信息传递和影响,整合传播模型则认为传播过程是多个媒体和互动渠道的综合结果。
三、影响因素分析1. 个体因素个体因素是指受众接收、处理和解释信息时的个体特征和差异。
个体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态度和价值观等,这些因素会影响受众对媒体信息的理解和作出反应。
2.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指受众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对信息接收和传播的影响。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地位、文化背景、政治制度和社会观念等。
不同的社会因素对媒体信息的认同和接受程度有所差异。
3. 媒体因素媒体因素包括媒介选择、媒介内容和媒介表达方式等。
媒体因素对受众的注意力和兴趣产生影响,也会影响受众对媒体信息的认同和接受程度。
四、实证研究与应用信息传播理论的实证研究主要通过调查问卷、实验和观察等方法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
人际传播(邮件、即时通信、聊天室、博客、 微博……) 群体传播(BBS、网络游戏、博客、维基、微 博……) 组织传播(内联网、网站、博客、BBS、微 博……) 大众传播(网站、即时通信、博客、微博……)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 众传播是融合于各种传播形式的 网络传播的复杂性不是源自某一种传播,而是 因为多种传播的交织
链式结构更体现了社会网络的性质
蝴蝶效应
在这种结构里,成员间一对一的互动对关系的 稳定性影响更大 社区对个体的影响力取决于个体在这种网络中 的关系链条的数量及牢固程度
可以将圈式结构的社区称为传统社区,而链式 结构的社区称为新型社区
(七)网络社区成员的互动关系
社区成员互动关系的稳定性,是社区粘性形成 的基础
一个成熟的社区会有其发展的基本线索,或者 说生命历程,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其独特的文化
社区的生命历程
(五)网络社区的原初动力(维系点 )
兴趣( interest ):人们基于共同兴趣爱好而进 行交流。 关系( relation ):人们分享一些相似经历或经 验而形成某种关系。 幻想(fantasy):人们聚集在一起共同探索幻想 和娱乐的新世界。 交易(transaction) :人们交换关于产品的信息 或进行实质性的商品交换。
对于虚拟社区,瑞恩高德的定义是:网络中相 当多的人展开长时期的讨论而出现的一种社会 聚 合 , 他 们 之 间 具 有 充 分 的 人 情 (human feeling),并在电脑空间里形成了人际 关系网络。 他是基于自己参加‚全球电子链接‛( Whole Earth ‘Lectronic Link, 简称为WELL)这一‚新 闻组‛的体验开始虚拟社区的研究的。
1.从需求角度分析成员关系
从社交类型看成员需求
人的社交类型可以由‚控制指标‛和‚情绪指 标‛两方面来加以衡量。
‚控制指标‛衡量的是一个人的 主动性
可以分为‚主动行为‛和‚被动行为‛两个极端。 主动行为。对于这种行为的描述是:好强的、武断 的、健谈的、爱支配别人的、好打断别人的、不可 抗拒的、强制的、固执己见的…… 被动行为。对于这种行为的描述是:安静的、依从 的、附和的、注意倾听的、随和的、易合作的、平 和的、不肯定的、优柔寡断的……
社区是比社会更具体的由自然意志所创生的人 类的生存单元和生存共同体,具有粘合性,是 以首属群体占统治地位的人类生命单元,而社 会则是理性意志的产物,是陌生、反感特点的 创造结合体,是次属群体占统治地位的人类生 命单元。 ‘社区’强调的是共同的精神状态, 生活方式,它属于精神生活的范畴,地理只是 附带次要的条件。
即时通信网络社会动员的特点
社会动员发起机制的民间性 社会动员网络的扁平性 社会动员的人情基础 社会动员过程的相对隐蔽性 社会动员的高效率
目前的SNS应用在很大程度与即时通信传播相类 似 都是基于人际传播网络 都有利于社会网络的建立和社会资本的获取 SNS互动的方式更多,游戏成为最重要的方式之 一
‚情绪指标‛被用来衡量人际交往 中的情绪成分
可分为两个极端 外向的行为被描述成,开放的、热情的、友善的、 快乐的、感情丰富的、冲动的、善于表达的、合群 的、善交际的、外向的、想象力丰富的、具有创造 性的…… 内向的行为被描述成,封闭的、保守的、谨慎的、 迂腐的、小心翼翼的、没有感情的、井井有条的、 难以交流的、逻辑性强的、守纪律的、神秘的、固 执的……
圈式结构使社区边界明确,社员成员有较明确 的身份意识,社区成员作为一个集体进行的交 往比较多,成员对社区的归属感更容易形成, 因此,这种结构更有利于群体的形成。
这种社区的稳定性与话题的选择、成员多对多 的互动的频率等有较大关系 在这种结构里,成员间的权力关系、群体归属 感、话题等会影响到社区的意见走向
即时通信网络与病毒式传播
病毒式营销六个基本要素:
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 提供无须努力地向他人传递信息的方式; 信息传递范围很容易从小向很大规模扩散; 利用公共的积极性和行为; 利用现有的通信网络; 利用别人的资源。
4.即时通信工具使用 与社会群体分化
MSN与QQ的使用差异
工具的使用对社会分化的作用 即时通信工具形成的交际圈带来人群分化 作为文化符号的即时通信工具的使用带来人群分 化
用两个指标的四个维度,可以将人分成 四种类型:
主动+外向=开创者 被动+外向=促进者 主动+内向=控制者 被动+内向=分析者
外向
促进者 被动 分析者
开拓者 主动 控制者
内向
不同类型的人的需求
控制者:成就、结果、成功、取胜 开创者:被认同、被注意、赞扬 促进者:关系、协调、友谊 分析者:信息、完美、精确
社区的平台
基于新闻组的社区 基于BBS的社群 基于博客的社区 基于即时通信、SNS、微博的社区(社会网络所 维系的新型社区) 其他WEB2.0技术支持的社区(如大众点评、豆 瓣、Flickr、维基百科、视频分享等网站) 基于游戏的社区
网络社区、群体及群体传播
在社会学意义上,群体应该具备以下特征:有 明确的成员关系、有持续的相互交往、有一致 的群体意识和规范、有一定的分工协作、有一 致行动的能力。 网络中有些社区能形成稳定的群体,但也有些 社区不尽然。但是,将人群偶然汇集的社区建 设成为具有稳定关系,有群体意识的社区,是 很多社区努力一个目标
网络社区的传播可以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多个方面,例如,一些 社区内部的通信功能,实现的是人际传播。而 有些社区是组织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但是, 群体传播是社区中最常见最频繁的传播方式。
(二)网络社区的意义
传播的意义 社会结构的意义 文化发展的意义 市场营销的意义 网站建设的意义
2.即时通信传播的特点
点对点的交流结构 同步的交流时效 交流的可控性 (交流对象、个人状态、交流时 间等……) 可并发的交流‚进程‛ 丰富、可变的交流手段 以个人为节点的复杂的交流网络
即时通信已经在网络空间中初步显现了‚社会 网络‛的力量
3.即时通信传播的 大众传播效应
即信通信工具可以通过人际传播连接一个起大 众传播网络 强联系与弱联系
即时通信网络中的舆论表达,更多的是基于简 单的二元取向的态度表达。人们只是简单表示 ‚是‛与‚否‛。但是,具有规模效应的态度 趋同,在很多时候,甚至比复杂的辩论过程更 容易产生舆论的力量,而且也更容易导致从众 现象和沉默的螺旋效果。
6.即时通信传播与社会动员
为了实现既定的社会目标,通常需要通过社会 动员,以整合社会资源,调动各方面的力量, 吸引最广泛民众共同参与到实现目标的社会行 动中来。
恶作剧者
这个交流网络不仅在信息传播方面有较高的效 率,也容易造成群体情绪与社会压力的扩散。 除了人们之间直接的信息传输外,签名档这样 一种传播手段,在情绪与压力扩散方面的作用 也是显著的。
一个网络的节点数越多,它被滥用的风险就越 大,造成的损失也越大。另外,网络越大,网 络的维护成本也就越大。一个网络的大小,并 不一定会直接影响使用者自身对网络的价值判 断。
这个模型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影响社区成员 行为方式及活跃程度的相关因素,而社区的意 见领袖的产生以及整个权力关系的形成,也是 建立在这些因素之上的
另一种分类
追求成就者(Achievers),这类成员的动机,是 满足某种成就感,比如,累积作品,获取地位名 声,或者熟练交流技巧等. 探索者(Explorers),他们不太看重获取,而喜 欢探索环境,以知晓各类秘闻秘事,学习奇巧新 颖秘技,把握群体构成为乐. 社交活动者(Socializers),参加一个网络群体的 目的,是社交.这类成员更注重交流的个体,甚 于交流的内容和方式. 恶作剧者(Killers),这些人往往是一个BBS里 极少数人, 以调侃,骚扰,制造混乱为乐趣. 这种分类的标准,是由‚社区环境‛——‚参与者‛ 维度和‚互动‛——‚表现‛维度为参照进行划 分的:
网络传播首先是对传统大众传播、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组织传播思维的继承,但技术使之 出现发展、变形
从网络传播的典型形式的变化中可以看出网络 发展的内在逻辑
一、Web网站传播 ——基于大众传播思维
利用Web页面来发布各种信息、提供各种服务并与 受众进行互动的一种传播形式
技术上的相对复杂性 传播主体的相对单一高控制权(Widget的挑战) 传播受众的相对不确定性 可互动性 与传统大众传播类似
在中国,目前社区主要的维系点包括: 传统关系 兴趣爱好 特定产品 特殊利益
(六)网络社区的结构
‚圈‛式结构
社区有一个明确的边界,就像画地为牢的圈一 样,社区的活动都在这个明确的‚地界‛内, BBS、QQ群、博客群等就是这种结构的典型代 表。加入某个社区,会有明显的行为标志,如 在社区注册,而每个社区也有一个明确的名称。 人们在这种社区的互动是通过传播动力
1.即时通信传播的功能
个体间交流 信息共享 人脉资源管理(社会资本) 个人信息与情绪披露 印象管理
对于群体而言,即时通信工具对于群体信息的 交流、群体文化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作用。 对于组织而言,即时通信传播的突出功能表现 为内部信息的沟通与协同工作。 即时通信能构成一个强大的社会网络,因此, 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它又具有群体传播和大 众传播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