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一单文精练五城市文脉非连续性文本
2018版初升高语文衔接校本教材:专题05-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答案)
![2018版初升高语文衔接校本教材:专题05-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fdbcf36cfc789eb172dc8fd.png)
5.2018初升高语文衔接专题5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相关知识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以文字、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这些材料从不同角度呈现事物或主题,单独看是完整的,合在一起又能够综合地表达意义。
其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实用性特征明显。
学会从非连续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阅读能力。
多材料作文也是非连续性文本。
常见样式文本类图表类图文类特点:大量信息碎片状呈现、缺少连续性,在众多跳跃的信息中感知文本。
命题热点l、筛选提取有效信息,概括主要内容。
2、分析、比较文本资料,进行综合、归纳,写出探究结果。
3、整合多种信息,得出结论。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命题特点从选材来看:有一个共同点:围绕一个大话题由多则材料构成的非连续性文本,并且其中一则材料包含图表,这几则材料既各有侧重,又密切相关。
从题型来看:非连续性文本自身特点来看,信息的分析综合能力是重点考查的能力,其热点题型是选择题、归纳概括题和比较材料异同题。
主题一致化(相互补充,相互干扰;选择题设错方式简单,信息相对比较散,信息量很大)图文并存化(图表中的术语都有详细注释,文本长度在1000字左右。
示意图选项代替文字选项,难度不大)选文陌生化(都是选择现在社会中的一种现象为话题,有很强的时代感,但不强调时效性。
紧扣“实用”两个字)思维多向化(图表使平面思维变成立体思维,阅读文字使形象思维在对信息进行筛选、整合、评判后,发展为理性思维。
主观题都是概括题,难度较小)如何失分:读不懂审不清答不准关键点未找准答题思路乱答案有重复表述不清楚答题对策1.带问题读文本,题干引导答题。
2.整体阅读,不落图表,分层概括。
3.比对区间,敲定关键词,合并同类项。
4.合理使用原文词句,言简意赅。
5.防错、缺、乱、费,求准、全、清、简。
答题技巧学会筛选概括整合有效信息一、快速扫描,整体感知1、关注标题,提取中心句2、理清层次,寻找关键词(句)3、归纳总结,概括主要内容读懂图表注意事项:①读标题,看注释。
第一单元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现代文+名著+诗词曲+文言文(二)(解析版)
![第一单元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现代文+名著+诗词曲+文言文(二)(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4c9e8bce964bcf84b8d57bac.png)
第一单元非连+现代文+名著+诗词曲+文言文(二)[材料一]近年,中国高铁的发展速度突飞猛进,已渐渐成为广大旅客首选的出行交通工具,那么,高铁究竟为何如此受旅客们的青睐呢?从最初的绿皮车到快速列车,速度的提升缩短了旅程,拉近了人们的距离。
至于高铁,速度更是在快速列车的基础上翻了一番,在这个生活节奏愈来愈快的时代,跟时间赛跑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坐过高铁的都知道,高铁舒适度高,服务质量跟航空不相伯仲,细节也是追求尽善尽美。
不仅提供无线wifi、充电插座、沙发床、平板电脑等用品,而且商务座还有乘务员贴心服务。
说到服务,就要谈一谈价格了。
众所周知,同里程的高铁价格是低于航空价格的,出行千里仅百元。
近期铁路集团投入的高铁快运服务,货运价格也低于其他快递行业,而且朝发夕至,效率可见一斑。
[材料二]我国遵循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指导方针,高铁技术实现了引进技术——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三阶段跨越式发展。
中国高铁,已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最具全球影响力的代表符号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创造的最佳诠释。
尤其是,高铁的核心部件——牵引电传动系统和网络控制系统,已成功实现百分之百的中国创造。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高速铁路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中国高铁,这个最美的国家名片正快速走向世界。
[材料三]4月21日起,铁路部门对东南沿海部分高铁票价进行优化调整。
以福州至厦门北高铁为例,调整前二等座执行票价为71.5元,调整后为84.5元,上涨18%;一等座由85.5元调整至134元,上涨57%。
[材料四]周女士(高铁旅客):高铁速度真快,5个半小时就能到广州了!我有很多亲戚朋友在广州,这下方便了。
傅先生(广州一家IT公司的执行董事、股东,金东傅村人):我经常出差,在全国各地跑来跑去。
以前到深圳出差得自己开车去,自从开通高铁后,我就选择坐高铁列车了。
在大城市,高铁、地铁附近势必会形成商圈、社区,房产升值优势明显。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项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教学PPT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项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教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37f4530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f7.png)
受人脑的启发,科学家构建了一种在结构、工作原理和功能上都模拟人 脑神经系统的计算模型,称之为“人工神经网络”,简称“神经网络”。在 机器学习领域,神经网络指由很多人工神经元相互连接构成的系统,这些人 工神经元一般被称为节点,每个节点本质上是一个函数。神经网络不同节点 间的连接被赋予了不同的权重,每个权重表示一个节点对另一个节点影响的 大小。每个节点的“兴奋”或“抑制”,由来自其他来自其他节点的数据信 息与节点间的连接权重综合计算得到。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一、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区别
1、连续性文本:由句子和段落构成的文本,它们承载信息的媒体 是文字或符号。呈现方式:诗歌、散文、小说、剧本、论文、政史地 课文,都属于连续性文本。
2、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 而言的阅读材料。呈现方式: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如数 据表格、图表和图解文字、调查报告、广告、公告、计划、产品介绍、 使用说明、保修单据、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地图等。
注文字材料中的观点,也要注意图表材料的内容,整体了 解文意,勾画出和主题相关的信息。
3.提取信息 信息有虚实、隐显之分,明显的信息容易获取,而隐含
信息分辨较为困难,要善于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 抓住文中负载信息的关键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 余信息。
4.读懂图表 在非连续性文本中,文字和统计图表结合是常见的文本
④注释性文字。要重视审读配合图表而出现的注释性文字内容, 图标和文字结合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把握图表所要传达的重要养,关注说明书、广 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非连续性文 本的其他呈现形式。
解题方法 一、整体把握,微观勾画
1.阅读原文后,可提出如下问题:本文说明或论证的对象是什么?有 什么最新成果或最新观点?今后的发展前景如何?作者对此新成果或新观 点的态度和看法如何?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实用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实用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fc44ffc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37.png)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实用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练习题汇编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文后题目。
(24分)科技中学初三年1班开展了“致敬航天英雄·奔向星辰大海”综合性学习活动。
下面是各小组的成果汇报资料。
【发展历程】自2003年10月,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以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辉煌成就。
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从空间交会到天宫合体,从太空短期停留到中长期驻留……中国航天人一次次突破技术难关,实现了载人航天工程跨越式发展,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一次次在浩瀚太空刷新“中国高度”。
【名称揭秘】问:为何国外叫“宇航员”而中国叫“航天员”?答:宇航,顾名思义,带有宇宙航行的概念,而宇宙包括的范围很广。
“航天”一词由“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首先提出,钱老认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类的宇宙航行活动只能局限在太阳系内,“宇航”的说法不免夸大。
由此可见,“航天”二字中蕴含着一种精神,那就是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问:还有别的原因吗?答:有,也是受毛主席的诗句“巡天遥看一千河”的启发,又从航海、航空“推理”而成。
【精神探源】【致敬英雄】【调查问卷】“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出征太空,让很多青少年对航天事业燃起了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
中国青年报社对2047名14~35岁青少年进行了专项调查,结果图示如下:(数据源自2021.7.8《中国青年报》“青年调查”专栏)【天宫课堂】3月23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二课正式开讲。
“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演示了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等,再次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一堂精彩的太空科普实验课。
……太空抛物实验: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压轴登场,迎来太空之旅的“高光时刻”。
王亚平水平向前抛出“冰墩墩”摆件,一向憨态可掬的“冰墩墩”姿态格外轻盈,接连几个“空翻”画出了一条漂亮的直线,稳稳站在了叶光富手中。
2021版高考语文总复习集训提升练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1版高考语文总复习集训提升练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含解析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7b127180242a8956aece478.png)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2分)材料一:来自美国市场调研公司Forrester的数据显示,在阿里巴巴和京东等电商平台的推动下,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规模预计将在2022年达到1。
8万亿美元。
从Forrester发布的《中国的电子商务: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的趋势和前景》报告来看,到2022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将达到1。
8万亿美元,这一市场规模将是美国7 130亿美元的两倍多,是日本1 590亿美元的10倍。
到2018年年底,中国的电子商务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1万亿美元,成为全球首个价值万亿美元的电子商务市场。
然而,目前中国电子商务的渗透率只有38%,Forrester认为中国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到2022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规模预计将以8。
5%的年复合率稳步增长。
而阿里巴巴和京东两大电商巨头仍将在中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拼多多、小红书等新兴电子商务平台也处于快速发展中.(摘编自李文瑶《外媒:2022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将达美国两倍》,环球网2018年8月21日)材料二:过去几年,电商扶贫推动了乡村产业兴旺。
阿里巴巴旗下农村淘宝业务,是被官员们提及最多、期待最大的核心玩家之一。
农村淘宝持续调整和迭代自己的业务模式,从去年开始逐渐摸索出了一条更适合“农产品上行”,真正能够使电子商务的“赋能”作用落在实处的方式方法。
农村淘宝通过搭建上、下行的双向供应链、物流、冷链等商业基础设施,帮助当地梳理、明确和培育出适合本地发展的产品、产业,使当地经济实现产业兴旺,让农民可持续、稳定获得经济收益,实现减贫、脱贫、致富.很多农作物其实并不能满足城市消费升级需求.但农村淘宝通过大数据,将城市餐桌需求和城市消费升级需求,反馈到乡村种植和生产端,帮农民选品、选苗.在生产过程中,借助农业技术专家、农业科技以及高质量的农资农具实现有质量增长.在新时代振兴乡村,必须借助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动能”。
浙江省2020版高考语文第一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一单文精练五城市文脉(非连续性文本)(含解析)
![浙江省2020版高考语文第一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一单文精练五城市文脉(非连续性文本)(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850c93503d8ce2f01662315.png)
单文精练五城市文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美国城市学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指出:“人类用了5000多年的时间,才对城市的本质和演变过程获得了一个局部的认识,也许要用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弄清它那些尚未被认识的潜在特性。
”人类对于城市的认识还十分有限,目前为止,要给城市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仍然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城市既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和空间的概念,又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方方面面的综合的概念,因而对城市及其历史发展的研究就涉及了多种学科,因此要对城市作出较为科学的定义,就必须超越已有的各种学科对城市的定义的局限,抽象出城市所具有的最为一般的特征。
(摘编自毛曦《试论城市的起源和形成》) 材料二:城市功能的生命力很大程度地体现在城市的文脉上。
所谓“城市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的文化及文化传统——不仅仅是指当时存在的文化,还包括过去的文化。
因此与城市的功能是否延续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这两者是延续的,那就形成了一种传统;如果两者是不同的,或者以往有过这样的不同,这种传统就中断了,难以形成文脉。
一座城市,尽管现在的文化很发达,如果过去的文化已不复存在,或者从来没有这样的文化,要形成文化传统必定要假以时日,形成自己的文脉则更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绵延。
另一方面,只有形成了自己的文脉,并且得到延续,城市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有可能推到极致。
文脉不仅是城市的基本设施、名胜古迹、文物遗址的积累,更是一代代城市人的文化和智慧的结晶,足以保持城市的记忆,提供调节人地关系和适应变化发展的经验。
(摘编自葛剑雄《城市应该有延续文脉的自觉性》) 材料三:但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城市都能保持不变的功能,特别是在变革的时代,受到天灾人祸的摧残,一些城市的功能被强制改变,城市被破坏殆尽,延续数百上千年的文脉就此中断,幸而不绝如线,也已岌岌可危。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国的绝大多数城市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城市功能的同化、泛化,都要具有经济功能,要以生产为主;都要破旧立新,将传统当垃圾清除,立新却缺乏创新。
2024北京高三一模语文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2024北京高三一模语文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232a8476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30.png)
2024北京高三一模语文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现代文阅读(2024北京石景山·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什么是文明?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是什么?西方学术界比较流行的标准是“三要素”,即冶金术、文字和城市,这是根据西亚的两河流域文明和北非的埃及文明归纳出来的。
但是,世界上也不乏未同时具备“三要素”的文明,如中美洲的玛雅文明被公认为文明社会,但该文明就没有制造和使用金属器;而辉煌的印加文明是没有文字的文明。
可见,这“三要素”并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准。
中国古代史籍把黄帝和炎帝时期作为中华文明的肇始,但其中关于炎黄时代的记述有不少带有神话色彩,并不能作为信史。
因此,学术界一直以来都有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者。
国内史学界很多人认为中华文明开始于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朝,国外部分学者和国内个别学者则怀疑甚至否定夏朝是真正存在过的王朝,认为古代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时间只能从符合国际学术界“三要素”标准的商朝后期开始算起。
要想消除学术界存在的疑问,非常重要的是依靠考古发掘获得的新资料来研究和证实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过程。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田野考古获得一系列重大发现,如在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发现了大型宫殿,在辽西的红山文化区发现了规模宏大的坛庙家第。
加之考古学家夏鼐先生、苏秉琦先生提出了各自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思路,促使学术界进一步关注中华文明起源问题。
200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牵头,国内众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参与的“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探源工程”)正式启动。
探源工程以考古调查发掘为主要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目前研究工作已经进入第五阶段,取得了丰硕成果。
这一工程所揭示的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浙江省2020版高考语文第一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二Ⅱ群文通练二大数据(非连续性文本)(含解析)
![浙江省2020版高考语文第一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二Ⅱ群文通练二大数据(非连续性文本)(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fdc704b02768e9950e7380c.png)
群文通练二大数据(非连续性文本)主题解说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大数据”这个词语,可究竟什么是大数据?大数据在今天的信息社会有怎样的作用?它又如何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下面四篇文章,会为你解开疑团。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2017年3月,由中南民族大学教授王兆鹏与搜韵网站共同打造的《唐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正式上线,仅两天,网络点击量就达220万次。
登录平台,点击诗人名字,即可看见他一生行迹的文字版和路线图,点击路线图中的任一个地点,能看到他在这里的生活轨迹,留下的作品,该平台利用大数据打造了一张“文化版”中国地图。
这之前,文学研究几乎没有利用过大数据,该地图第一次打通了历史的时空隔阂,将唐宋诗人请出了“格子间”。
这并非王兆鹏第一次将大数据和文学连接在一起。
上世纪90年代,他就利用大数据给唐诗宋词排名次,结果遭到一片骂声,但王兆鹏却还是选择相信数据,他觉得在将来的文史研究中,作品的好坏评价“必须要有数据作支撑”。
该地图还引起了海外研究者的关注,哈佛大学相关项目组也发来邮件,希望合作共享数据。
(摘编自翁佳妍《用一张地图,将唐宋诗人请出“格子间”》) 材料二:我们生活在一个任何人都无法摆脱数据的大数据时代。
数据越多,人们做出的分析就越多;人们分析得越多,制造的烟幕弹也就越多。
因此不能单看数据的表象,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以美国交通部关于对阿拉斯加航空公司和美国西部航空公司的飞机晚点率统计分析为例:自1987年起,美国交通部就要求航空公司上报每个月的晚点记录。
在最近的报告中,美国西部航空公司是表现最好的一家,晚点率最低。
在竞争对手纷纷倒闭的情况下,形势一片大好。
但1991年的夏天,美国西部航空公司却宣布破产,这与分析人员统计分析有关。
分析人员统计分析时只关注四个对象:客机、到达机场、客机数量和晚点频率。
而忽视了天气条件、载客率等,又加之在统计平均数时,对某些指标进行过度加权后,两个公司的平均晚点率就完全走向了反面。
论述类文本的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论述类文本的阅读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0343b47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20.png)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_关于论述类文本的阅读题及参考答案① 斑驳的墙壁上,苔藓丛生,悠闲的常青藤爬满回忆,地上的方形石块已经磨平;街角的一家老店,让你不经意间与历史遭遇……② 冯骥才逛完巴黎发出赞叹:“巴黎的历史感,并不仅仅来自于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卢浮宫和巴黎圣母院。
那是旅游者眼里的历史,或只是历史的几个耀眼的顶级的象征。
巴黎真正的历史感是在城中随处可见的那一片片风光依旧的老街。
”③而此时,在以历史悠久著称的中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改造,“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破旧立新”、“不破不立”得到广泛呼应与奉行。
④ “城市记忆是在历史长河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从文化景观到历史街区,从文物古迹到地方民居,从传统技能到社会习俗等,众多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都是形成一座城市记忆的有力物证,也是一座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
”单霁翔说。
⑤身为文物保护专家,单霁翔对一些城市在“旧城改造”、“危旧房改造”中的作为痛心疾首。
“由于急功近利作祟、经济利益驱使等人为因素,实施过度的商业化运作,采取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致使一片片积淀丰富人文信息的历史街区被夷为平地、一座座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被无情摧毁,一处处文物保护单位被拆迁和破坏的事件屡见不鲜。
由于忽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这些历史性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社区邻里的解体,最终将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
”⑥一位德国历史学家针对北京的旧城改造曾说:“我们现在有的,你们将来都会有;而你们现在有的,我们永远不会有。
”如今再回头看这句意味深长的话,实际上提醒了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审视对待旧城的观念。
⑦随着意识的增强和法律法规的健全,有些名气的遗址和遗迹已经没有人敢强拆,然而如果没有整体风格的保持,最多只是多了一些城市孤儿,高楼大厦包围下的古建筑,已经没有生命。
⑧ 单霁翔指出,对于历史文化城市的保护,现在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对整个城市加以保护,像埃及的开罗、意大利的罗马、德国的吕贝克等。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一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一单文精练五城市文脉非连续性文本含解析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一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一单文精练五城市文脉非连续性文本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e7c6012fe4733687e21aac4.png)
单文精练五城市文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美国城市学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指出:“人类用了多年的时间,才对城市的本质和演变过程获得了一个局部的认识,也许要用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弄清它那些尚未被认识的潜在特性。
”人类对于城市的认识还十分有限,目前为止,要给城市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仍然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城市既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和空间的概念,又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方方面面的综合的概念,因而对城市及其历史发展的研究就涉及了多种学科,因此要对城市作出较为科学的定义,就必须超越已有的各种学科对城市的定义的局限,抽象出城市所具有的最为一般的特征。
(摘编自毛曦《试论城市的起源和形成》)材料二:城市功能的生命力很大程度地体现在城市的文脉上。
所谓“城市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的文化及文化传统——不仅仅是指当时存在的文化,还包括过去的文化。
因此与城市的功能是否延续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这两者是延续的,那就形成了一种传统;如果两者是不同的,或者以往有过这样的不同,这种传统就中断了,难以形成文脉。
一座城市,尽管现在的文化很发达,如果过去的文化已不复存在,或者从来没有这样的文化,要形成文化传统必定要假以时日,形成自己的文脉则更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绵延。
另一方面,只有形成了自己的文脉,并且得到延续,城市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有可能推到极致。
文脉不仅是城市的基本设施、名胜古迹、文物遗址的积累,更是一代代城市人的文化和智慧的结晶,足以保持城市的记忆,提供调节人地关系和适应变化发展的经验。
(摘编自葛剑雄《城市应该有延续文脉的自觉性》) 材料三:但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城市都能保持不变的功能,特别是在变革的时代,受到天灾人祸的摧残,一些城市的功能被强制改变,城市被破坏殆尽,延续数百上千年的文脉就此中断,幸而不绝如线,也已岌岌可危。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国的绝大多数城市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城市功能的同化、泛化,都要具有经济功能,要以生产为主;都要破旧立新,将传统当垃圾清除,立新却缺乏创新。
2018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精选15篇含答案解析)
![2018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精选15篇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c8e22ff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7e.png)
2018⾼考语⽂实⽤类⽂本⾮连续性⽂本阅读训练(精选15篇含答案解析)2018⾼考语⽂实⽤类⽂本⾮连续性⽂本阅读训练(精选15篇含答案解析)1.阅读下⾯⽂章,回答⽂后各题。
材料⼀: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民⽣活⽔平的提⾼,⽣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壤、⽔的环境造成污染。
⼤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害化处理费⽤,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有⼈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
但我国的垃圾分类⼯作⼀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约四分之⼀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材料⼆:笔者所在的⼩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表⽰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
可是⼤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起,⼀扔了之。
问及原因时,有⼈说:“我⾟⾟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起运⾛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分配套衔接,才能⾼效运⾏。
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
分类投放是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分类的⽬标和途径不⼗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
但是,这⼀⽅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
我们应当认识到,⽣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
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为。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单元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一)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单元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一)](https://img.taocdn.com/s3/m/2effce1c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5b.png)
4. 材料二中说“要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去呵护好这些 革命文物”,请联系你的参观游览经历,谈谈对这句 话的认识。
运用举例论证,列举“青海原子城将文物、历史景 观与现代环境艺术充分结合”和“国家文物局、湖北省 文化和旅游厅……联合推出……武汉革命文物线上展示 月”这两个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革命文物的展示 传播与当代科技手段、艺术形式正在实现‘无缝对接’” 这一观点。
3. 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说说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和利用 革命文物。
示例:我曾经参观过渡江战役纪念馆,观看了里面的革 命文物。看着那些革命文物,我仿佛看到了“百万雄师 过大江”的壮烈场景,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和洗礼,激 发了我强烈的爱国之情。革命文物是一代代革命英雄们
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他们保家卫国、流血牺牲 的悲壮证明。我们在参观游览时,要讲文明,要保护革 命文物,敬畏革命先烈。
B.据了解,全国共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6万处,国有 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超过100万件/套,革命类纪念馆、 博物馆超过1 600家,红色文化资源丰富。
C.许多革命文物散落民间,没有得到有效保护的主要原 因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
D.革命文物是指革命先辈曾经血染的地方、用过的物品 等,它承载着悲壮的历史,唤起时代记忆,传递信仰中共惠州市惠城区 委组织部申报的,而是中共惠州市惠城区委宣传部 等单位申报的;B项,“全国共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3.6万处”应为“日前全国共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6 万余处”;C项,说法过于绝对,无依据。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及答案解析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721ce43fab069dc5122010d.png)
非连续性文本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中有明确要求“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非连续性文本”是一个新鲜的名词,它来自国际“PISA”阅读素养测试项目。
连续性文本是由句子和段落构成的文本,例如小说、散文等,非连续文本包括图表、表格、清单等。
当前,图表以越来越高的频率不断地介入我们的生活,这就需要增加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机会,在教学中建构适当的教学策略。
非连续性文本(一)关于“方言和普通话”的主题阅读一、民间的声音关于“绍兴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1楼:昨天跟5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绍兴本地话。
再看看16岁的儿子,也是在绍兴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还会说几句绍兴本地话,但那种老绍兴的俚语是一点不懂了。
儿子还说,他的同学和他也差不多。
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
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2楼: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绍兴话她连听都听不懂了3楼:方言还能活多久?那要看我们还能活多久!4楼: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5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绍兴话太土,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
6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
7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绍兴话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8楼:文物也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是只能欣赏吗?甲骨文更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还用甲骨文写字吗?(摘自“绍兴E网”论坛,有删改)二、学者的言论1.“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
浙江省2020版高考语文第一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一单文精练三传统节日(非连续性文本)(含解析)
![浙江省2020版高考语文第一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一单文精练三传统节日(非连续性文本)(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7d380d3172ded630b1cb649.png)
单文精练三传统节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的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
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
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
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这些细节,让日常生活有了更多的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的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地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
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地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摘编自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 材料二:20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
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
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创造出许多动人的习俗。
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的月饼,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
第一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一单文精练六审美文化非连续性文本
![第一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一单文精练六审美文化非连续性文本](https://img.taocdn.com/s3/m/7a802ad8f121dd36a22d8209.png)
单文精练六审美文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官文化建筑的代表当然就是皇家的宫殿。
这种建筑非常注重“象征”作用,并以其象化的自然形态与之对应,比如阴阳、五行、八卦及其象、数都是其“勘舆”“相地”的理论根基。
以天体地貌作为象征的外化。
更重要的是,这种建筑要“象征”出皇家的至尊无上、气度非凡和能力无限。
这种建筑最后一种成熟的风格,就凝聚出现在北京的明清故宫上面了,它体现出一种“雍容大度,严谨典丽,肌理清晰,而又富有人情味”的风格。
当然,颐和园、圆明园、避暑山庄这种气派宏大的皇家园林也是建筑的瑰宝,它们往往将国内建筑名胜熔为一炉,甚至吸收了外来园林文化的精华。
(摘编自刘悦笛《试论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内在结构》) 材料二:自汉唐以来,中原汉文化的审美似乎一贯而下。
特别是明代的审美雍容大气、敦厚沉静,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汉之博大与唐之沉雄。
然而到了清代,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们对生活文化表面化奢华的欲求,驱使整个社会的审美发生了变异。
特别是乾隆盛世,审美的繁缛与炫富感走到了极致,完全脱离了传统审美的厚重与含蓄。
可是到了清代中期之后,国力的衰败便使这种奢华的追求无法企及而日渐粗鄙,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遭到破坏。
此后则是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在“不爱红装爱武装”时代,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已不被提倡。
当整个社会由传统农耕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时,我们已经无所依据、无所凭借。
社会审美像没头苍蝇般乱撞。
或是呆头呆脑地仿古,或是跟着洋人亦步亦趋地做“现代秀”。
如何在审美上从传统向现代过渡,成了当代文化的大难题之一。
没有现代审美,也就提不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化。
(摘编自冯骥才《粗鄙的“暴发户审美”充斥着我们的社会》)材料三:在北欧,尤其是奥斯陆的大街上,你会感到城市有一种非常舒服的整体性。
它没有历史与现代的断裂与分离,而是和谐地浑然一体。
这不仅是建筑外部,连建筑内部乃至家具风格也是一样。
今天的他们依旧喜欢用新鲜的原木把屋顶装饰得像昔时的农舍,喜欢木头立柱,喜欢没有花纹雕饰的桌椅,喜欢用光洁的木板组合起来的衣柜与书架;但这不是不动脑子地去模仿传统,而是加进去一种后工业时代崇尚的简约美与现代科技能力包括精细的切割与抛光的技术,而使其成为现代审美中一种自己的文化主体元素。
高考语文:实用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训练(20页,Word版,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实用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训练(20页,Word版,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a718b285a8102d276a22f37.png)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材料一:从“家祭”到“国祭”【新华网南京12月13日电记者蔡玉高、蒋芳】12月1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家祭活动在纪念馆启动;13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举行。
从“家祭”到“国祭”,中国近代史上最沉痛的一页,正不断加固于整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中。
降半旗、奏唱国歌、拉响警报、全城默哀、敬献花圈……首个国家公祭日,高规格的祭奠仪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与无尽思考。
77年前的12月13日,南京城陷,在那之后的1个多月时间里,侵华日军血腥屠杀30万放下武器的士兵和手无寸铁的平民,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多年来,南京一直铭记着这段灾难的历史。
1985年8月,建立在“万人坑”遗址上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馆。
1994年12月13日,纪念馆首次拉响警报并举行集体悼念活动,此后,每年的这一天,纪念馆都会举行悼念活动。
纪念馆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对外交流场所。
(选自“新华网”,2014年12月13日)材料二:映照历史点亮和平青砖墙上白色的花圈中写着大大的黑色“奠”字;1213支蜡烛被点燃,跳动的火焰,映着一张张严肃的脸庞。
昨晚6点,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守灵仪式暨和平烛光祭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祭场举行。
来自南京江东门小学、南京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学校的100多名青少年学生,中日韩三国僧侣以及来自美国、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的约150名国际友人,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守灵祈祷。
满头银发的林伯耀一直低着头,表情严肃。
这个生在日本、长在日本的福建籍第二代华侨,在日本经常会去跟一些当年参加战争的日本老兵交谈,“他们承认当年的屠杀,也觉得中国人会骂他们,但完全没有反省的举动,这让我特别难过。
”林伯耀说。
(选自《南京日报》,2014年12月14日)材料三:四海共祭家国魂旧金山举办南京祭【人民网旧金山12月13日电记者韩莎莎】自1996年起,每年的12月13日,旧金山当地华人华侨都会举办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南京祭”活动,如今已是第19年。
实用类非连续性文本陈平原《文学的都市与都市的文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实用类非连续性文本陈平原《文学的都市与都市的文学》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9350faa5acfa1c7ab00cc54.png)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美国学者理查德•利汉在其所著的《文学中的城市》中,将“文学想象”作为“城市演进”利弊得失之“编年史”来阅读。
在他看来,城市建设和文学文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因而,阅读城市也就成了另一种方式的文本阅读。
这种阅读还关系到理智的以及文化的历史:它既丰富了城市本身,也丰富了城市被文学想象所描述的方式。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所极力理解并欣然接受的“北京”“上海”或“长安”,同样也是城市历史与文学想象的混合物。
并不只有“通过城市的社会经济的研究”,才能揭示城市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
除了讨论都市人口增长的曲线,或者供水及排污系统的设计,在拥挤的人群中漫步,观察这座城市及其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保留想象与质疑的权利,同样可以帮助我们进入城市,研究城市,不是纯粹的研究城市的史地或经济,而是城与人的关系,兼及“历史”与“文学”。
文学中的城市,必须兼及作家、作品、建筑、历史、世相、风物等,在文化史与文学史的多重视野中展开论述。
如此“关注”,自然不会局限于传统的“风物记载”与“掌故之学”,对城市形态、历史、精神的把握,需要跨学科的视野以及坚实的学术训练,因此,希望综合学者的严谨、文人的温情以及旅行者好奇的目光,关注、体贴、描述、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这一个”城市,诸如抗战中的重庆与昆明,具体而微的成都杜南草堂。
城市文学研究必须把“记忆”与“想象”带进来,这样,这座城市才有生气,才可能真正“活起来”,只有斑驳的百姓家,只有来去匆匆的燕子,还不够,还必须把“旧时王谢”的历史记忆带进来,这个画面才完整,才有意义,把人的主观情感以及想象力带入都市研究,这个时候,城市才有了喜怒哀乐,才可能既古老又新鲜。
当我们努力用文字、用图像、用文化记忆来表现或阐释这座城市的前世与今生时,这座城市的精灵,便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
“驰骋想象”,这个让历史学家深感头痛的话题,很可能在文化史家那里如鱼得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文精练五城市文脉(非连续性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美国城市学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指出:“人类用了5000多年的时间,才对城市的本质和演变过程获得了一个局部的认识,也许要用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弄清它那些尚未被认识的潜在特性。
”人类对于城市的认识还十分有限,目前为止,要给城市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仍然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城市既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和空间的概念,又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方方面面的综合的概念,因而对城市及其历史发展的研究就涉及了多种学科,因此要对城市作出较为科学的定义,就必须超越已有的各种学科对城市的定义的局限,抽象出城市所具有的最为一般的特征。
(摘编自毛曦《试论城市的起源和形成》) 材料二:
城市功能的生命力很大程度地体现在城市的文脉上。
所谓“城市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的文化及文化传统——不仅仅是指当时存在的文化,还包括过去的文化。
因此与城市的功能是否延续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这两者是延续的,那就形成了一种传统;如果两者是不同的,或者以往有过这样的不同,这种传统就中断了,难以形成文脉。
一座城市,尽管现在的文化很发达,如果过去的文化已不复存在,或者从来没有这样的文化,要形成文化传统必定要假以时日,形成自己的文脉则更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绵延。
另一方面,只有形成了自己的文脉,并且得到延续,城市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有可能推到极致。
文脉不仅是城市的基本设施、名胜古迹、文物遗址的积累,更是一代代城市人的文化和智慧的结晶,足以保持城市的记忆,提供调节人地关系和适应变化发展的经验。
(摘编自葛剑雄《城市应该有延续文脉的自觉性》) 材料三:
但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城市都能保持不变的功能,特别是在变革的时代,受到天灾人祸的摧残,一些城市的功能被强制改变,城市被破坏殆尽,延续数百上千年的文脉就此中断,幸而不绝如线,也已岌岌可危。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国的绝大多数城市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城市功能的同化、泛化,都要具有经济功能,要以生产为主;都要破旧立新,将传统当垃圾清除,立新却缺乏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又经历了急剧扩张和大拆大建,城市功能同化、泛化的趋势加剧,甚至盲目确保不现实的发展目标。
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
大量城市人口成为移民,能够传承城市文化的本地人口迅速减少。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具有延续城市文脉的自觉性,不采取特殊的措施,文脉的断绝是不可避免的。
(来源同材料二) 材料四:
城市文脉是城市赖以生存、发展的有机时空背景。
不同城市的显性因素及隐性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城市文脉的差异性及多层次性。
城市文脉的显性因素是指能够为人所感知的外在城市特征,直观上表现为城市实体及城市空间。
城市显性文脉中所体现反映的深层文化内涵即是城市文脉的隐性因素,它包括政治、经济、宗教、社会心理等多方面因素。
从总体来看,任何城市都是各种显性和隐性因素混合组成的,而从城市的某一区域、局部来讲可能就具有比较完整的文脉关系,如视觉上的连贯性、空间形态的完整性、社会生活方式及群体意向的统一性。
这种有序的文脉关系也许会在更小的范围内表现出来。
如上海外滩、天津一些早期租界地、南京夫子庙一条街等。
(摘编自吴云鹏《论城市文脉的传承》)
1.下列对材料中“城市文脉”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在过去积累的文化以及由此形成的传统。
B.城市文脉能否形成与城市的文化传统是否延续无关。
C.一座城市只要保持自己的文脉不中断,就能充分发挥城市功能,并且会把它推到极致。
D.城市文脉是城市的记忆,它不仅是物质的积累,更是精神的结晶。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限于人们对城市的既有认知程度以及不同学科、不同认知视角的差异,难以形成对城市的公认定义。
B.一座城市如果只有现在的文化,而缺乏历史意蕴,则短时间内难以形成自己的文脉。
C.城市的文脉不是一成不变、自动延续的,在特殊情况下如果不主动采取措施,文脉将会有断绝之殇。
D.城市文脉是宏观的,是直观的城市空间和隐性的文化内涵的统一体,因而只能在更大的空间中显示出来。
3.概括城市文脉断绝的原因。
答:
1.下列对材料中“城市文脉”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文脉体现了城市功能的生命力,它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及文化传统的结合体。
B.城市的过去文化和现在文化需要有序链接,否则城市文脉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C.城市文脉能保持城市的记忆,也能起到调节人与自然和适应变化发展的作用。
D.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而本地人口大量迁徙,大大影响了城市文脉的形成。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不仅体现历史、空间文化,还体现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的文化。
B.城市的功能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由于外在的因素,被强制地改变了。
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功能发生巨大变化,出现了同化、泛化现象。
D.有序的文脉关系,在更小的范围内表现出来。
诸如上海外滩、南京夫子庙。
3.简要分析城市文脉的显性和隐性因素。
答:
答案精析
第一组
1.D [A项漏掉了“当时存在的文化”这一要素,原文是“不仅仅是指当时存在的文化,还包括过去的文化”。
B项原文是“因此与城市的功能是否延续有密切的关系”,虽然选项中有“文化传统”一词,而所摘原文中似乎没有,但根据上下文可以断定“城市的功能是否延续”中的“功能”就是“文化”的体现。
C项将原文的必要条件变成了充分条件,原文是“只有形成了自己的文脉,并且得到延续,城市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有可能推到极致”。
]
2.D [D项曲解文意,原文是“这种有序的文脉关系也许会在更小的范围内表现出来”。
]
3.(1)因受到天灾人祸的摧残,城市被破坏殆尽,城市的功能被强制改变。
(2)每个城市都要有经济功能,以生产为主,城市功能同化、泛化,摒弃传统,又缺乏创新。
(3)急剧扩张和大拆大建,加剧了城市功能的同化、泛化趋势,发展目标不现实。
(4)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大量移民,能传承城市文化的本地人口急剧减少。
第二组
1.B [A项忽视了原文中“很大程度”这一关键词。
C项“人与自然”张冠李戴,原文是“提供调节人地关系和适应变化发展的经验”。
D项“而本地人口大量迁徙”曲解文意,原文是“大量城市人口成为移民”。
]
2.D [D项忽略了原文中的关键词“也许会”。
]
3.(1)显性因素:城市实体及城市空间。
(2)隐性因素:政治、经济、宗教、社会心理等。
(3)显性和隐性因素混合:视觉上的连贯性、空间形态的完整性、社会生活方式及群体意向的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