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食品化学第8章 色素

合集下载

第八章色素及着色剂ppt文档

第八章色素及着色剂ppt文档
肉内固有还原剂 2NO + 2H2O或 3 HNO2
歧化 HNO3 + 2NO + H2O
Mb NO NOMb(氧化氮肌红蛋白) 加热 氧化氮肌色原
(紫红色)
(鲜桃红)
(鲜桃红)
还原剂
MMb NO NOMMb(氧化氮高铁肌红蛋白)
(褐色)
(深红)
NOMb, NOMMb, 氧化氮肌色原统称为腌肉色素,其颜色更加 鲜艳,性质更加稳定(对热、氧)。
看见的有色物质,或者本来没有颜色而能通过化学反 应呈现颜色的物质。
(二)性质
1、基本性质
脂溶性:叶绿素a、b都不溶于水,而溶于乙醇、丙酮、氯仿 苯等有机溶剂。
对光、热敏感 酸性条件下镁易被氢取代 与蛋白质结合,叶绿体 镁离子可被铜、锌、铁等取代
2、叶绿素的降解与色变
(绿色,水溶性)脱植叶绿素
-Mg2+ 酸/热
脱镁脱植叶绿素遇 Cu2+ ,Zn2+可生成铜(锌)代脱植 叶绿素,色鲜艳且稳定,是良好的水溶性食品着色剂。
• (4) Aw: • Aw很低时,组织中的H+不易迁移,故叶绿素不易脱镁而保绿,
且Aw 很低时酶活被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受到抑制(产酸),有 利于保绿。 • (5)气调护绿: • 气调使水果的呼吸跃变延缓,叶绿体及叶绿素也较慢地被破坏。 • (应6减)少加。盐:分别加入NaCl、MgCl2、CaCl2可使烟叶中脱镁反 • 盐的作用可能是作为静电屏蔽剂,阳离子中和叶绿体膜上的脂 肪酸和蛋白质具有的负电荷,从而降低质子透过膜的速度。
(3)食品加工中产生的: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由于天然酶及湿 热作用的结果,常会发生酶促的氧化、水解及异构等作用,会 使某些化学成分产生变化从而引起色泽的变化。如红茶、绿茶 的颜色;美拉德反应、焦糖化反应等。

第八章 色素

第八章 色素

亚硝酸钠肉制品罐头:0.15g/kg
第八章
b.
色素
细菌活动产生的过氧化氢H2O2,直接氧化肌红蛋 -CH-OH
白的卟啉环,生成绿色的羟基卟啉胆绿蛋白。 -H-C= +H2O c. 当-SH、O2、H2O2同时存在时,可将S直接加 在血红素卟啉环的α-亚甲基上,使血红素转变为巯基卟 啉血素,肌红蛋白相应地转变为巯卟啉肌绿蛋白及巯卟啉 血绿蛋白。刚宰的新鲜肉中,因有过氧化氢酶的活动,不 会有H2O2的积累,所以不会因血红素的氧化而变绿。肉 久存后,肉中因H2O2酶消失,H2O2可能发生 积累而使血 红素氧化成绿色素。
色素
第八章
色素
目前已知的花青素有20余种,其主要差异在于环上的羟 基与甲氧基的位置与数目不同,最常见的有6种。 A. 天竺葵色素(Pelargonidin): 2-(4’-羟基)苯基-3,5,7,三羟基-苯并吡喃。 B. 矢车菊色素(Cynidin):3’-羟 基天竺葵色素。 C. 飞燕草色素(Dulphinidin): 3’,5’-二羟基天竺葵色素。 D. 芍药色素(Peonidin): 3’-甲氧基天竺葵色素。 E. 牵牛色素(Petunidin):3’-甲氧基-5’-羟基天竺葵色素
含有这些基团的分子其最外层电子从基态激发到激发态 所需要的光波长在近紫外与可见光区(190nm~700nm),即 它们能吸收这些波长的光,使物质呈现出其吸收互补色光的颜 色。如果分子中除了有这些基团外,还表现出共轭结构,则此 分子吸收光的波长会向长波方向移动。如果分子虽然含有多个 生色基团,但不呈现共轭结构,则对吸收波长没有多大的影响。
C. 离体叶绿素不稳定。光、热、酸均能使其脱镁形成脱镁叶 绿素(暗褐色、绿褐色)。 叶绿素 脱镁 叶绿酸 脱镁

第八章 色素

第八章 色素
⑴都是中小分子有机物 ⑵结构中包含多个共轭双键 ⑶含有发色团(吸收可见光的结构) 发色团是由多个-C=C-双键构成的共轭体系,
也常含有多个-C=O、
-N=N-、-N=O或-C=S等带有杂原子的双键

共轭链中双键数增加,吸收光波长将向长 波移动

每增加一个-C=C-双键,吸收光波长约增
6、食品色素的加工特性
天然色素对光、热、pH、氧气等敏感, 可导致食品在加工贮存中变色或褪色; 合成色素颜色鲜艳稳定,但安全性较差。
一、四吡咯色素


基本单位是4个吡咯构成的卟啉环P295。
在4个吡咯环中间的空隙里以共价键和
配位键和不同的金属离子结合从而形成各
种的色泽。

有叶绿素和血红素,以叶绿素为代表
⑸光与氧的影响
光和氧存在时,叶绿素可发生光解 生成一系列小分子如乳酸、柠檬酸、虎珀 酸、马来酸和丙氨酸等。
二、多烯色素(类胡萝卜素)

自然界中最丰富的天然色素 红色、黄色、橙色,黄色常常被叶绿
体的绿色所覆盖
类胡萝绿素的组织也富含类胡萝卜素
目前已知有560多种类胡萝卜素
基本结构:多个异戊二烯结构首尾相连的大 共轭多烯

共轭双键越多,色素的吸收波长就越向长 波方向移动其颜色就越偏向红色
分为两类 纯碳氢化合物——胡萝卜素类 氧合类胡萝卜素(叶黄素类) 结构
有很多衍生物
羟基化的类胡萝卜素的脂肪酸酯
顺,反异构体
1、以胡萝卜素类为代表介绍
铜和锌离子存在时,它们可取代镁离子,形 成非常稳定的绿色的叶绿素铜或锌复合物,铜代 叶绿素的色泽最鲜亮,对光和热较稳定,是理想 的食品着色剂 加入钠、镁、钙的盐酸盐能降低叶绿素脱镁 反应的速度 绿色蔬莱在加工前用石灰水或Mg(OH)2 提 高pH,有利于保持蔬菜的鲜绿色 还有高温瞬时灭菌和气调保鲜技术等能护色。

食品化学第八章色素(一)

食品化学第八章色素(一)

食品化学第八章色素(一)引言概述:食品色素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它能够为食品赋予各种各样的颜色,提高食物的视觉吸引力和吸引消费者的欲望。

本文将介绍食品化学第八章中关于色素的内容,包括色素的定义、分类、应用、安全性以及检测方法等。

正文内容:一、色素的定义1. 色素是指能够为食品提供各种颜色的化合物,可以天然获得或通过合成获得。

2. 色素在食品中广泛应用,包括糖果、饮料、糕点等,能够增加食品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色素的分类1. 天然色素:包括植物色素和动物色素,如胡萝卜素、叶绿素、虫红素等。

2. 合成色素:经过化学反应合成的色素,如亚硝基染料、偶氮染料等。

3. 食品添加剂色素:经过安全评估合格的色素,如苏丹红、塔尔红等。

三、色素的应用1. 提供颜色:色素能够赋予食品各种颜色,满足消费者对食品外观的需求。

2. 增加稳定性:某些色素具有抗氧化和抗光的性质,能够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3. 修饰食品质感:色素能够改善食品的质感,增加其口感和口感的层次感。

四、色素的安全性1. 国际食品安全机构对食品色素的使用有一系列的规定和标准,以确保其安全性。

2. 食品色素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过量摄入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3. 消费者应注重食品色素的选择,选择符合规定和标准的色素。

五、色素的检测方法1. 化学分析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法等,可以对食品中的色素进行定量分析。

2. 光谱分析方法:如紫外-可见光谱法、近红外光谱法等,可以对食品中的色素进行快速检测。

3. 生物传感器法:利用生物分子或细胞对色素进行检测,具有快速、灵敏的优点。

总结: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了解了食品化学中关于色素的基本概念、分类、应用、安全性以及检测方法等相关内容。

色素作为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对于提高食品的外观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我们也要注意色素的安全性,并选择符合规定和标准的色素来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健康。

第八章 色素

第八章   色素

引 言 (3)
共轭链中双键数增加, 共轭链中双键数增加,吸收光波长将 向长波移动 每增加一个-C=C-双键, 每增加一个-C=C-双键,吸收光波长 约增加30nm 约增加30nm 含有助色团, 4、含有助色团,即与发色团直接相 连有-OH、 OR、 NH2、 NR2、 连有-OH、-OR、-NH2、-Br 、 -NR2、 SH、 Cl等官能团 -SH、-Cl等官能团 不同色素的颜色差异和色素的变色主 要就是由发色团和助色团的差异和变 要就是由发色团和助色团的差异和变 化引起的
四吡咯色素(6) 8. 1 四吡咯色素(6)
3.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完全排除氧气能将血红素的氧化 (Fe2+ Fe3+)降低到最小程度 血球蛋白的存在能降低氧化速度 pH低时氧化反应进行较快 pH低时氧化反应进行较快 痕量元素特别是铜会促进自动氧化 Mb相比 相比, 与Mb相比,MbO2 自动氧化速度较低
四吡咯色素(11) 8. 1 四吡咯色素(11)
(2) 酶促反应 叶绿素酶是唯 一能使叶绿素 降解的酶,使 植醇从叶绿素 及脱镁叶绿素 上脱落。 上脱落。 最 适 温 度 60 ~ 82. 82.2℃。
四吡咯色素(12) 8. 1 四吡咯色素(12)
热与酸——脱镁反应 2.2 热与酸 脱镁反应 pH会影响叶绿素的降解 pH会影响叶绿素的降解 的条件下,叶绿素不稳定, 在pH 3.0的条件下,叶绿素不稳定, 氢离子置换镁离子, 氢离子置换镁离子,使叶绿素变称 脱镁叶绿素,再变成焦脱镁叶绿素, 脱镁叶绿素,再变成焦脱镁叶绿素, 颜色即由绿色变为黄褐色。 颜色即由绿色变为黄褐色。
8.2 多烯色素 (2)
类胡萝卜素是一类脂溶性色素 存在: 存在: 富含叶绿素的组织也富含类胡萝卜 素 目前已知有560多种类胡萝卜素 目前已知有560多种类胡萝卜素 560 基本结构: 基本结构: 多个异戊二烯结构首尾相连的大共 轭多烯 共轭双键越多, 共轭双键越多 , 色素的吸收波长就 越向长波方向移动其颜色就越偏向 红色

食品化学教案—第8章 色素与着色剂(一)

食品化学教案—第8章  色素与着色剂(一)
主要参考资料:1 教材之外其它版本食品化学著作的相关章节。
2 食品科学方面的国内外学术期刊的相关文章。
3 食品卫生相关法规、标准。
教学后记:
授课题目:
第8章 色素与着色剂(一)
课时安排
学时:2
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次
第13周
课 序
第 14次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掌握血红素化合物、叶绿素类的稳定条件及转化途径,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种类及其日允许摄入量;熟悉国内外允许使用合成色素的结构与理化性质;了解合成色素的来源及潜在危害。
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内容:第一节:引言;第三节:我国允许使用的合成食品着色剂;第四节:国外使用的食品着色剂,第二节:食品中的天然色素(一)。
重点:1血红素化合物,2叶绿素类,3 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种类及其日允许摄入量。
难点:血红素化合物与叶绿素类的稳定条件及转化途径。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设计
先由学生讨论食用色素的潜在危害、相关法规标准3~5min,教师引导并总结。介绍国内外市场对色素的担忧与需要。
血红素结合肉类产品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同颜色、消费者的评判分析讲解。
叶绿素先提问复习,再结合学生在毕业论文中出现的错误分析讲解。
第一节:引言:10 min
第三节:我国允许使用的合成食品着色剂:20 min
第四节:国外使用的食品着色剂: 10 min
第二节:食品中的天然色素(一): 50 min
讨论、作业和思考:1食品中血红素类化合物有多少种存在形态,呈现何种颜色,对食品品质影响如何,相互之间如何转化?2 自然界有多少种形态的叶绿素,如何相互转化,呈色如何?3 目前食品加工中有哪些护绿措施,各自有哪些优缺点?

食品化学课件8色素

食品化学课件8色素

食用色素是食品添加剂的一种,主要用 于给食品着色,提升食品的感官品质和
吸引力。
在食品加工中,食用色素发挥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能够增加食品的多样性,满
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在特定食品中,食用色素还具有一些特 殊的应用价值,例如在糖果、巧克力、 冰淇淋等食品中,通过使用食用色素可
以改善产品的外观和口感。
食用色素的安全性问题和应对措施
食用色素必须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法规的要求,无毒、无害、无异味,且在规定的使 用范围内使用。
食用色素可以来源于天然或合成,根据其溶解性质可分为水溶性和油溶性两类。
02
食用色素的种类
天然色素
天然色素是从植物、动物或微生 物中提取的,具有天然的色彩和 香味,如叶绿素、胡萝卜素、花
青素等。
天然色素安全性较高,对人体无 害,且具有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
代谢机制研究
了解食用色素在人体内的代谢机制,有助于评估其安全性和潜在的健康风险。未来,代谢 机制的研究将更加深入,为食用色素的安全性评估提供更多依据。
安全性评估标准
随着研究的深入,食用色素的安全性评估标准也将不断完善。未来,将制定更加科学、严 格的安全性评估标准,确保食用色素的安全使用。
06
结论
食用色素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食用色素的安全风险评估
评估食用色素在食品中的实际摄入量与限量标准之间的差异。
分析食用色素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稳定性、与其他食品成分的相互作用 以及在人体内的代谢情况。
综合考虑食用色素的安全风险,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如加强监管、 标识说明等。
05
食用色素的未来发展
新型食用色素的开发
01 02
新型食用色素
THANKS

第八章 色素

第八章 色素

酯 + ( 香 无 豆 色 素 ) 衍 生 物 降 解 或 聚 合褐 沉 色 淀 物
*SO2的影响:
S O 2H +(H 2 O )
H S O 3- 花 色 苷H O
o
O H HS O 3 H
O H
*金属离子的影响: 花色苷与Al3+、Fe2+、Fe3+、Sn2+等金属离子可以形成
配位化合物,而使颜色变深而发生变化。如:
25
Mb NO NOMb(氧化氮肌红蛋白)加热 氧化氮肌色原
(紫红色) (鲜桃红)
(鲜桃红)
还原剂
氧化剂
还原剂
MMb NO NOMMb(氧化氮高铁肌红蛋白)
(褐色)
(深红)
NOMb,NOMMb,氧化氮肌色原统称为腌肉色素, 其颜色更加鲜艳,性质更加稳定(对热、氧)。
但过量的亚硝酸根可和肉中存在的仲胺进行反应26, 生成亚硝胺类的致癌物。
❖ **加工条件中使pH上升,无色的黄烷酮或黄 烷酮醇可变为有色的查耳酮类。
❖ **发生酶促褐变的中间生成物可氧化类黄酮 而产生褐色物质。
❖ (3)单宁(鞣质) ❖ 单宁是植物涩味的主要来源。 ❖ 性质: ❖ ①具有吸潮性,在空气中氧化生成暗黑色的氧化
物,碱可增强这一氧化作用; ❖ ②单宁易与金属生成蓝黑色物质,因此加工富含
❖ 组成:由叶绿酸、叶绿醇和甲醇构成的二醇酯,四吡 咯衍生物,中心的金属原子为镁。
在高等植物中, 叶绿素a:b≈3:1。
1)叶绿素的性质
❖ 脂溶性 ❖ 活细胞中与蛋白质结合,合成叶绿体 ❖ 游离叶绿素对光、热均敏感 ❖ 酸性条件下Mg易被氢取代成暗橄榄褐色的脱镁叶绿
素,加热加速进行 ❖ 镁离子可被铜、锌、铁取代

食品化学 第八章 色素

食品化学 第八章 色素

二、红曲色素
红曲色素是一组由红曲霉菌丝所分泌的微生物色素, 属酮类色素。这组色素共有六种,分别为红斑素、红 曲红素、红曲素、红曲黄素、红斑胺、红曲红胺,实 际应用的是前两种。 红曲色素是暗红色粉末,可溶于水,色调不随pH值变 化,热稳定性高,几乎不受金属离子的影响,也几乎 不受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影响,但在阳光直射下色度降 低,着色力强,可用于畜产品、水产品、酿造食品等 。
*结构特点:均具有大的π, π共轭体系及一定数量的 助色团。
*性质特点:由于含有多个π 键及官能团,容易与氧 化剂、亲电试剂等发生化学反应,也容易在光、热作用 下发生结构变化。
2、作用:食品色泽是决定食品品质和可接受性的重 要因素。
二、食品色素的分类
按化学结构分为:四吡咯衍生物、多酚类衍生 物、异戌二烯衍生物、酮类 衍生物等。
按来源分为:天然色素和人工合成色素两大类
8.2 四吡咯色素
一、叶绿素
1、结构、物理性质及应用 食品中的叶绿素,常为脱镁、脱植醇后的产物与铜、 锌或铁离子结合形成,性质稳定,水溶性较好。 天然叶绿素由a、b两种物质组成,a为青绿色,b为 黄绿色。均不溶于水,溶于丙酮、乙酸乙酯等有机溶剂。
加工中,叶绿素变化后会产生几种重要的衍生物。
*光解:加工储藏中的食品或食品原料,其中所含的 叶绿素很易受光作用而分解褪色。
3、护绿技术
中和酸而护绿:中和酸的重点是绿色植物内部不 断产生的酸性物质,所以要长期保持体系中pH接 近中性,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方法,如缓慢释放的 碱等 高温瞬时杀菌 绿色再生:绿色再生技术是利用一定的方法将叶 绿素中的镁置换为锌 其它方法
5
O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OH
原花色素是黄烷-3,4-二醇的二聚物、三聚物甚至多 聚物。

食品化学_色素1

食品化学_色素1

H+,加热
亚硝基Heme
[H]
[H]
硝基Mb
RNH2 + NaNO2
H R N N O + Na+ + H2O
发色的影响因素
亚硝酸盐数量:稍微过量为好,数量过大产生绿 色物质,硝基高铁肌红蛋白(
pH:弱酸性促进发色,如乳酸促进亚硝酸的形成 还原剂:促进亚硝酸盐转变成一氧化氮,如Vc 光照:促进转变为肌红蛋白和肌色原,发生褐变 氧气:促进肌红蛋白氧化为褐色物质
肉类发色的机理
NO3NO2- + H+
[H] pH5.4-6.0
NO2HNO2
3HNO2 2HNO2 NO +Mb
HNO3+2NO+H2O
[H]
2NO+H2O
加热
MbNO
dMbNO
过量的亚硝酸盐可能导致产生硝酸高铁肌红蛋白 亚硝酸盐可能与胺结合产生致癌物亚硝胺
绿色产物和致癌物的形成
MMb NO2- 亚硝酰MMb HNO2 硝基MMb
发色剂过量,产生游离亚硝酸盐,可与胺类形成 致癌的亚硝胺。
7.1.2 叶绿素chlorophyll
叶绿素的结构:叶绿素母环、叶绿酸、植醇、甲 醇和Mg2+构成。
存在于叶绿体中,与类胡萝卜素、类脂和脂蛋白 形成复合物
不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
叶绿素的结构
叶绿素在储藏加工中的变化
酶的作用
食品化学
第八章 色素 1
食品当中的色素 四吡咯色素
类胡萝卜色素
7.0 食品当中的色素
色泽的产生:食品中发色物质对可见光波的吸收 和反射。
色素:能吸收和反射可见光,使食品呈现颜色的 物质

食品化学第八章色素

食品化学第八章色素

O
2' '
1
3' 4'
O
6 ' 5'
OH O
R1 OH
HO R2
OGL
OH
C:查尔酮(无色)
R1
OH
O OH
HO
R2
OGL
OH
B:甲醇假碱(无色)
锦葵色素-3-葡萄糖苷不同pH时的结构变化
34
第二节 食品中的天然色素
Natural Pigments in Food
受 pH 变 化 的 影响,在 pH0.71 时 为 深 红 色 , pH 升高色素转 变成蓝色醌 式碱。
Natural Pigments in Food
+ N O 3 - 细菌还原作用 N O 2 - H O 2 + N O 2 - H+pH5.4~6.0 最适 H N O 2
++ 岐化反应
H 3 N O 2
H N O 3 N O 2 H O 2
+ H 2 N O 2 肉内固有的还原剂 N 2 OH O 2
第一节 概述
Introduction
人肉眼观察到的颜色是由于物质吸收了可见光区(400~800nm)的 某些波长的光后,透过光所呈现出的颜色。即人们看到的颜色是被吸收 光的互补色。
食品质量与颜色 食品的颜色与消费者 色素、护色、染色
3
第一节 概述
Introduction
食品呈色的机理
色素——能够吸收或反射可见光进而使食品呈现各种颜色的物质。
31
第二节 食品中的天然色素
Natural Pigments in Food
2、性质 水溶性:花色苷>花青素; 颜色差异由于取代基种类和数量; p310 花色苷的羰基有时被脂肪族或芳香族的有机酸酰化; 植物中所含的种类数量差异很大。

食品化学练习题

食品化学练习题

食品化学练习题第八章食品中色素和着色剂一、名词解释1、发色团2、助色团3、红移4、蓝移5、定绿6、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7、氧化作用8、氧合作用9、多烯色素10、酶促褐变11、叶绿素12、类胡萝卜素13、单宁14、茶多酚15、互补色16、α-电子17、π电子18、离域π键19、非键轨道二、写出下列各物质的结构或名称及其功能1、叶绿素2、血红素3、肌红蛋白(氧合肌红蛋白,变肌红蛋白)4、亚硝基(酰)肌红蛋白5、花青素(母核)6、无色花青素7、黄酮(母核)8、黄酮醇、黄烷酮、黄烷酮醇、异黄酮、查耳酮、黄烷-3-醇、双黄酮9、山萘素、槲皮素、杨梅素、异鼠李素10、番茄红素,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γ-胡萝卜素14、愈疮木酚(阿魏酸) 15、棉酚 16、芦丁三、判断题1、分子结构中含有的双键越多,该物质的呈色越深。

()2、助色团中都含有孤对电子,即n电子,非键合电子。

()3、紫外可见光谱的产生是分子中电子跃迁的结果。

()4、叶绿素是水溶性的,有A、B两种结构,其结构中存在一个大的共扼体系。

()5、叶绿素能溶于乙醇、乙醚、丙酮、石油醚,是脂溶性的。

()6、叶绿素在加酸,或加碱的反应中随温度升高,反应速度是加快的。

()7、含叶绿素的食品应用不透明容器包装,否则易发生光氧化而变色。

()8、在肌红蛋白结构中,CO,CN-配位能力强于O2,O2强于H2O。

9、肌肉中红色完全由肌肉细胞中的肌红蛋白(Mb)提供。

()10、腌肉工艺中,MNO2作为发色剂,L-抗坏血酸,烟酰胺作为发色助剂。

()11、鲜桃红色的NOMb比、O2-Mb对O2和热更稳定。

()12、花青素是一种脂溶性色素,很不稳定。

()13、自然界中游离的花青素较少,而是与糖形成了苷。

()14、花青素与糖成苷位置在C3、C5位上。

()15、因花青素同时具有酸性和碱性,故随环境的pH而变化。

()16、花青素开环形成查尔酮型,颜色变深。

()17、SO2可与花青素发生加成反应,使颜色减褪,除去SO2后,颜色不能复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⑤ 金属离子 – 叶绿素铜钠鲜亮、稳定
(4)、果蔬的护绿技术
①稀碱处理 (0.1%Na2CO3、碱性钙盐或镁盐)
②烫漂(60~75℃)排除组织中的氧,防止氧化
③加入Cu2+、Fe2+、Zn2+等离子 ④添加叶绿素铜钠(0.5g/kg) ⑤低温、冷冻干燥脱水 ⑥低温、避光贮藏
8.2.1.2 血红素 Haemachrome
8.3 着色剂 Colorants in Foods
为保持或改善食品的色泽,需对食品进行人工着色。
(一)天然色素Natural
pigment
(1) 叶绿素铜钠盐Chlorophyll (2) 胭脂虫色素Carminic acid 胭脂红酸是一种蒽醌色素,存在于胭脂仙人掌上寄生的胭脂虫 (cochineal)。
–异构化:热、酸或光的作用下很容易发生异构化,204页。
• 应用 – 广泛用于油质食品的着色,如人造黄油。
8igments
种类及结构
– 多酚类色素的分子结构的基本母核是苯并吡喃衍生物。
– 由下列几种类型:花色素、黄酮素、儿茶素、丹宁
• 性质 • 1、花色素
% 高 铁 80 肌 红 60 蛋 白 40 20
0
1
2
3
4
5
6
O2%
• 以上可逆变化与O2浓度有关,一般O2为1~4%时,易变为 高铁(变)肌红蛋白。 新鲜肉放在空气中,因为细菌繁 殖,内部O2 ↓,→褐色↑
② 与亚硝酸盐作用
• 肌红蛋白(Mb)(桃红)与NO结合生成鲜桃红色的亚硝基 亚铁肌红蛋白(NOMb)。 • 亚硝基肌红蛋白受热(蛋白质变性)生成较稳定的鲜红色 亚硝基血色原 –Mb+NO→NOMb(桃红)→加热→亚硝酰血色原(鲜红) • 由于亚硝基肌红蛋白对氧、热比氧合肌红蛋白稳定,基于 此原理,肉食加工中,为保持肉的鲜艳颜色而加入亚硝酸
(1)、结构 • 血红素是高等动物血液和肌肉中的红色色素。
血红素是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辅基。
存在状态:肌红蛋白、血红蛋白,见198页表8-2
(2)、性质
① 颜色变化 (氧合作用,氧化反应)
P N N
珠蛋白P
P N N N
N
Fe2+
Fe2+
Fe3+
N O2 •
N H2 O
N OH
N

氧合肌红蛋白 鲜红
(2)、 叶绿素的性质
–叶绿素在植物体内与蛋白质、脂类、结合为叶绿体。 (P—卟啉环—植醇末端—脂类) –植物细胞死亡后,叶绿素游离出来。 –游离的叶绿素很不稳定,对光、热敏感,不溶于水,溶于 乙醇、丙酮。 –在酸性条件下,Mg原子被H取代,→(绿)褐色脱镁叶绿 素(共振结构位移)
–在稀碱液中可水解为绿色的叶绿酸盐+叶绿醇+甲醇(加热 υ↑) (叶绿酸盐溶于水、较稳定,叶绿醇又称为植醇)
盐。
• MNO2的作用:(1)发色(2)抑菌(3)产生腌肉制品特 有的风味。但过量使用安全性不好,在食品中导致亚硝胺 生成;肉色变绿。(硝酸钠<0.5 g/kg(+Vc),亚硝酸 钠<0.15g/kg)
肉及肉制品的护色
肉色变绿
8.2.2 异戊二烯衍生物(类胡萝卜素 Carotenoids)
(1)结构 异戊二烯衍生物为共轭多烯的一类色素。
8.2 食物中原有的色素
8.2.1 四吡咯衍生物类(Porphyrin) • 共同特点:四吡咯构成卟啉环,与金属元素以共价键或
配位健结合
• 代表物质 – 叶绿素 – 血红素 – 胆红素
叶绿素 Chlorophylls
(1)、结构
– 有叶绿素a,3位为甲基 – 有叶绿素b,3位为醛基
a:b=3:1
(5)姜黄色素Curcumin
• 姜黄色素(curcumin或turmeric yellow) 主要成分为姜黄素、
脱甲基姜黄素和双脱甲基姜黄素。 – 姜黄色素不溶于水,溶于醇或醚,显鲜艳黄色,
–在碱性溶液中呈红色,经酸中和后仍恢复原来的黄色。 – 着色性(特别是对蛋白质)较强,不易被还原.
– 对光、热稳定性较差,易与铁离子结合而变色。
8.3.2 合成色素(Artificial color)
• • • • • • • • 苋菜红、 胭脂红、 赤藓红、 新红 柠檬黄、 日落黄、 亮 蓝、 靛蓝
(三)色淀 1、概念
– 将可溶于水的色素沉淀在可使用 的不溶性基质上所制备的一种特殊 的着色剂。 –基质为氧化铝的为铝色淀,还有氧 化锌、碳酸钙、二氧化钛、滑石粉
(3)紫胶虫色素laccaic acid
(4)红曲色素 – 红曲色素(monascin)为红曲菌(Monascus sp.)产生 的色素,为混合物,属于氧茚并类化合物。 – 红曲色素均不溶于水,溶于乙醇水溶液、乙醇和乙醚
等溶剂。
– 红曲色素可具有较强的耐光、耐热等优点,并且对一 些化学物质有较好的耐受性。 – 红曲色素是我国食品卫生法规定允许使用的食用 –色素之一,广泛用于肉制品、豆制品、糖、果酱和果 汁等的着色。
–在适当条件下,叶绿素分子中Mg2+可被Cu2+、Fe2+、Zn2+取 代,较稳定,其中叶绿素铜钠为食品着色剂。
(3)、影响叶绿素稳定性的因素
① 叶绿素酶的影响
– 酯酶,可水解叶绿素脱植醇
② 热处理的影响 – 镁被氢离子取代,变褐色
③ pH的影响
– 叶绿素在酸性介质中易降解 ④ 光影响
– 光敏氧化
• (5)橙皮素,芦丁(芸香苷)等黄酮具有 降低血管渗透性作用,为Vp组分,具有降 血压作用。类黄酮具有抗氧化作用。
• 3、单宁 Tannin
• 存在于柿子、茶叶、石榴等植物中,具有收敛性涩味。 结构复杂,水解后生成葡萄糖没食子酸,及其它多酚酸 (鞣花酸)。易溶于水,无色→黄色,水溶液呈酸性, 涩味,遇碱↓ • +Fe3+↓(黑or蓝、绿);+P(蛋白质)↓(去单宁)
• 2、黄酮类

Flavonoids
(1) 呈浅黄色主要有黄酮、黄酮醇、黄烷酮、查 耳酮及衍生物。 (2)类黄酮羟基呈酸性。 • 遇三氯化铁可呈兰、紫、蓝黑、棕色。在碱性条 件下,黄酮易开环生成查尔酮型结构呈黄色(橙、 棕),在酸性条件下,又恢复闭环结构,颜色消失, 如:马铃薯,小麦面粉、稻米、芦笋、荸荠等在碱 性下烹煮变黄。 • (3)黄酮可与金属离子生成络合物。 • (4)类黄酮色素在空气中久置,易氧化生成褐色 沉淀。
8.1.2 食品中色素的分类
1. 按来源分类 – 动物色素(血红素、虾、蟹皮类、胡萝卜素) – 植物色素(绿、红、紫)(来源丰富、应用最多) – 微生物色素(红曲素) 2. 化学结构 – 卟啉(四吡咯)类衍生物(叶绿素、血红素) – 异成二烯类衍生物(类胡萝卜素) – 多酚类衍生物(花青素、儿茶素) – 酮类衍生物(姜黄、红曲) – 醌类衍生物(虫胶、胭脂虫红) 3. 溶解性 – 脂溶性色素 – 水溶性色素
Anthocyans
• • • • • • • • •
(1)pH值影响颜色的改变 如:矢车菊色素(花青素) pH≤3.0 pH=8.5 pH=11 红 紫罗兰 蓝 (2)与Mn+作用 与Ca2+、Mg2+、Mn2+、Fe2+、Al3+等络合生成深色色素。 (3)与氧气的作用颜色变成暗棕色 (4)光加速降解 (5)二氧化硫,退色、漂白
第八章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 Chapter 8 Pigments and Colorants

8.1 概述(Introduction)
8.1.1 食品中色素的来源 – 食品中原有的色素成分——天然色素
– 食品中添加的色素成分——食品着色剂
• 天然食品着色剂
*
• 人工合成的食品着色剂 – 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色素成分
– 一般用于咖喱粉和蔬菜加工产品等着色和增香。具体允许 使用量参见我国GB2760-1996《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规定。
(6)焦糖色素Caramel pigment
–焦糖色素是糖类化合物,由蔗糖、糖浆等加热脱水生
成的复杂的红褐色或黑褐色混合物,是我国传统使用
的色素之一。 –我国已经明确规定加胺盐制成的焦糖色素因毒性问题 不允许使用,非胺盐法生产的焦糖色素可用于罐头、 糖果和饮料等。
肌红蛋白 紫红
高铁肌红蛋白 褐
• 氧合作用 Oxygenation——(肌红蛋白)血红素中的亚铁 与一分子氧以配位键结合,而亚铁原子不被氧化,生成鲜红 色的氧合血红素,这种作用被称为氧合作用。 • 氧化作用 Oxidation——(肌红蛋白)血红素中的亚铁与 氧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棕褐色的高铁血红素的作用被称 为氧化作用。
2、作用
–增强水溶性色素在油脂中的分散性, 提高耐光、耐盐性
3、应用
–粉末食品、油脂食品、糖果、包衣 等
• 按结构及溶解性可分为两类:
– 胡萝卜素类 共轭多烯(四萜类)
– 叶黄素类
共轭多烯含氧衍生物
叶黄素类
• 叶黄素类共轭多烯烃的含氧衍生物、呈浅黄、橙、黄等色。
• 主要有:叶黄素、玉米黄素、隐黄素、蕃茄黄素、 辣椒红素、 柑桔黄素、虾黄素
8.2.2.2 性质
–类胡萝卜素具有亲脂性、溶于石油醚。 –类胡萝卜素耐pH值变化,耐热、耐Mn+,与蛋白质结合态时 稳定。提纯后,对光、氧、热敏感。脱水后类胡萝卜素稳 定性下降,褪色。 –氧化反应而褪色(自动氧化、光氧化、偶合氧化) • 亚硫酸盐或金属离子的存在将加速β-胡萝卜素的氧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