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路易十四的历史简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伏尔泰的简单情况在《路易十四时代》的最后,附录了一份《伏尔泰生平和著作年表》,从这个表里我们能得到如下的关于伏尔泰的情况。伏尔泰的情况,用一个我们相对熟悉的人来比较的话,其作家的命运有点与李敖类似。李敖说,自己写了100本书,99本让政府查禁了,结果使他的书沦落到了与地摊上黄色书刊为伍的地步。伏尔泰的书,具体不知有多少(没数过),但基本上也全是被政府查禁的,有的甚至被政府公开焚毁。他的书在当时之所以出版,多数是在国外被出版或者在法国秘密出版。虽然没有沦落到与地摊上黄色书籍为伍的地步,但却深受盗版书的侵害。当年,《路易十四时代》在柏林匿名出版(1751年,伏尔泰五十七岁,此书之出版当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的支持,腓特烈二世后面说到。),数日售罄,几乎同时,在爱丁堡、伦敦、普鲁士、荷兰等各地出现盗版。至于伏尔泰本人的命运,正好跟李敖相反,李敖几乎是一辈子在台湾,哪都没去。而伏尔泰则大多数时间流亡在国外,即使在法国呆着,也不是化名便是匿名,总之躲躲藏藏。伏尔泰的朋友们,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帮助他的人;另一类是他帮助的人。帮助他的这类人几乎都是当时的牛人;他帮助的这类人几乎都是后来直到现在的牛人。他帮助的这类人,不大用说,因为就是启蒙运动那些,什么狄德罗、卢梭、达兰贝、孔迪亚克等等。帮助他的人应该说一下,首先是他的红颜知己夏特来侯爵夫人。他们相识于1733年的西雷城(应该是在夏特莱夫人的别墅),当时伏尔泰三十九岁,夏特莱夫人二十八岁,倾慕伏尔泰已久。而当时的伏尔泰仍然被迫流亡,此次回到法国是伪装返回法国。夏特莱夫人于当年夏季即向凡尔赛的王室疏通希望王室允许伏尔泰留居巴黎,结果未成。1734年,伏尔泰遭到法国政府通缉搜捕,此时夏特莱夫人收留了他,伏尔泰于是便在西雷的夏特莱夫人别墅留居,一留便是十余年,在这十余年中,伏尔泰与夏特莱夫人共同

读书学习,研讨学问,又现红袖添香之景,而成为一段佳话。著名的《风俗论》便是伏尔泰为夏特莱夫人写的,当时夏特莱夫人说,她读过好多历史书,但是没意思,原来的史书把历史全部割裂成了片段,好像这几千年就是那几个伟人的努力和一些无聊的战争组成的。也就是说历史完全没有了生气,像一潭死水。这样的历史当然没有意思,而我们现在读起历史来也常常有夏特莱夫人当时的感觉,但是伏尔泰理解的历史不是这样的,于是他准备写《风俗论》,写一部宏观、生动的历史教科书,便于他自己学习,也便于夏特莱夫人学习。这同样是一段佳话。其实伏尔泰为夏特莱夫人写的书和文章,或者因为夏特莱夫人而写的著作,还有许多。1737年,法国科学院有奖征文,伏尔泰和夏特莱夫人同时参加,分别准备,伏尔泰写的是《论火的性质》,夏特莱夫人写的是《论文:关于火的性质和火的传播》,结果伏尔泰只有荣誉而没有奖金,而夏特莱夫人对此愤愤不平,认为这是被当时的笛卡尔派所操纵,而把牛顿引力理论视为异端。人生能如伏尔泰如此幸运者又复几人焉?1749年9月,四十四岁的夏特莱夫人去世。当时法国当局对伏尔泰的态度已经很有缓和,在此前的三年,1746年,伏尔泰还当选了法兰西学院院士。夏特莱夫人去世的第二年,伏尔泰便离开法国前往普鲁士,去会见又一位帮助他的当时的牛人已经成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时间如此巧合?还是伏尔泰对夏特莱夫人的特别情感驱使?我更愿意相信后者。夏特莱夫人,这位用半生保护了伏尔泰的红颜知己撒手西去,让伏尔泰不自觉的减少了一些对法国土地的留恋。腓特烈二世确实帮助过伏尔泰,并在伏尔泰到达普鲁士之初给予了伏尔泰超乎规格的欢迎,腓特烈二世宫廷里的普鲁士文化精英悉数到场与伏尔泰会见,甚至在伏尔泰留在普鲁士的第二年,《路易十四时代》便在柏林匿名出版,这本一直无法在法国出版的书如此顺利地在普鲁士出版,恐怕一定有腓特烈

二世的支持。但是说实话,腓特烈二世与伏尔泰的情谊多少有些功利。在腓特烈二世还只是普鲁士太子的时候,他极其虚心的向伏尔泰写信请教各种问题,而伏尔泰也诚恳的予以解答,那时,他们是真正的师生之谊。但在腓特烈二世成为欧洲新兴大国的国王之后,除了最初礼遇伏尔泰,帮助伏尔泰在普鲁士出版法国的禁书,其后便是因为一些小问题埋怨伏尔泰过分使用普鲁士国王所恩赐的尊敬,伏尔泰何等聪明:既然你不待见,我就走人。1753年,伏尔泰离开柏林。其后,他与这位国王学生的联系时断时续,而腓特烈二世对这位曾经的老师一直比较冷淡。伏尔泰当年的高中同学,达让松,后来做到了法国政府的外交大臣,并积极向权势人物疏通,希望伏尔泰能够回到巴黎。这是在伏尔泰离开普鲁士无处可去的时候。而达让松也是后来的“百科全书派”非常尊敬的政府重臣。还有一位帮助伏尔泰的权势人物,是后来担任财政大臣的杜哥(1774年),伏尔泰当时已经八十岁,流亡瑞士多年,风烛残年的老人当然最希望落叶归根,杜哥是知道这一点的。杜哥当时主持他自己心目中的政府改革,诚恳地听取流亡国外的伏尔泰对此的意见,但是政府中的保守派对于杜哥的改革非常不合作并反对这种改革,作为非主流著名人士伏尔泰公开发表言论支持杜哥,这赢得了杜哥真诚的感动,但也更给主流的政府保守派以反对杜哥新政的理由:伏尔泰是什么人?!他支持的改革还能有好的吗?也使得杜哥的改革举步维艰。但是杜哥还是凭借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完成了伏尔泰最后的心愿。1778年,在杜哥等人的努力之下,伏尔泰终于重返法国,重返巴黎,当时伏尔泰已经八十四岁,而也是伏尔泰阔别巴黎二十八年的时间。2月13日,三百余名巴黎市民夹道欢迎伏尔泰回归,杜哥亲自前往迎接,在这些人群当中还有一位我们也很熟悉的人,那就是美国的建国元勋富兰克林,他带着自己的小孙子一起参与了见证伏尔泰回归的时刻。5月30日,周六,

午夜11时,伏尔泰在巴黎去世。距其重返巴黎仅仅三个月稍多。另外一点值得提及的是,伏尔泰是当时欧洲为数不多的中国问题专家,在《路易十四时代》和《风俗论》中都有许多章节涉及中国,而伏尔泰对中国的评价非常之高,当然,他对中国历史的叙述有不少低级错误,但看得出,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精神理解很到位,恐怕许多中国人,包括今天的中国人对中国的理解也未必能比伏尔泰把握的准确。这是因为,伏尔泰那种理性和真挚的文化气质导致的,而这一点在伏尔泰的著作里非常的明显和清晰。伏尔泰1694年出生在巴黎,辉煌的路易十四时代末期。少习法科,后专力为文。1778年去世,享年84岁。

2011-10-07 13:09:31 回应第1页

路易十四时代的政治斗争路易十四时代的政治斗争,所有的根源都是15、16世纪之后兴起的基督教新教派与原来的统治世俗社会的天主教集团争夺世俗统治权的斗争。具体到路易十四即位之后,首先是因为路易十四的爷爷亨利四世明目张胆的保护新教势力在法国的发展,惹起了天主教统治集团(主要是贵族和主教)的不满,所以导致他们发动内乱,这就是投石党运动。现在的马克思主义历史教材都说这是资产阶级对封建社会不满的诉求,不甚准确。在各种妥协之后,投石党运动被平息,此时路易十四仍然幼小,于是出现了首相马扎然(通常译作马萨林)专政,他专政的一个原因就是希望这种宗教信仰引起的动乱不再发生,所以他采取的政策就是铁腕压制宗教派系武斗,进行宗教派系平衡,暗地里不禁止新教活动,明面上支持天主教集团继续统治世俗社会,而其主要精力是进行外交,参加欧洲大战,这样就进一步转移了国内宗教矛盾,使得在马扎然主政的八年里(1653-1661),法国没有再发生严重的动乱。马扎然1661年死后,路易十四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