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市盐业世家有两个李姓

合集下载

四川重庆地区李氏家谱摘要大全

四川重庆地区李氏家谱摘要大全

四川重庆地区李氏家谱摘要大全四川重庆地区李氏家谱摘要大全1、自贡李氏:原籍:湖南长沙(富顺)始祖:李恒泰居住在四川安岳(亦称普州)城南乡慈良桥东李家坝一脉李姓子孙,自开山始祖李恒泰十三岁随母漂泊徙居安岳县以来,已历六世,如今经历一个半世纪后的恒泰后裔已达数百,遍及中华,已成为独立于华夏李氏的一房,此曰恒泰房。

恒泰房始祖李恒泰,其先祖入川落户四川富顺自流井,世代经营盐井盐业,颇具规模。

十八世纪中叶,因泰父参与反清义军(疑为1860年李、兰起义)斗争被杀,族人遂将恒泰始祖全家逐出李氏祠堂,始祖母子二人因之流落至安岳石佛场,寄居戚家堰帮工渡日。

数年后,恒泰始祖迁居相临不远的城南乡慈良桥东贺禹门老宅(现称刘家坝)佃田维生,民国初年置业慈良桥东宁家坝(现称李家坝)定居至今。

经祖辈洒血挥汗,恒泰李氏终能成就一方李氏子孙乐土,使恒泰系李氏后裔得以繁衍,得以生息!百余年来,本房孙众与祖籍自流井族人素无往来,互无音讯。

二零零三年十月,恒泰始祖三世孙李国华、四世孙李亚首赴自流井寻根,访李氏族人、祠堂十余处,终未见恒、鸿、周、国字辈及湖南长沙(又云某地麻柳屋基)籍子孙踪迹,故疑“恒、鸿、周、国”字辈系列为误用字辈,此后又与中华李氏大典中自流井及湖南长沙籍李姓名人信函联络,仍无相关信息,故决定恒泰始祖后裔自成体系,独立建谱。

2、四川安岳县、重庆潼南县部分李氏家族概况原籍;湖北麻城入川时间:乾隆年间始迁祖:李富珠以进川老主李富珠(大约在公元1750年左右)携带五子,从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迁至四川省遂宁县下安里甲潘家沟(今潼南县崇龛镇回龙寺一带)注册,逐代繁衍至今已有12代人了。

直系老祖先:李富珠、李贵俸、李安文、李邦荣、李定禄的安葬地点:现在重庆市潼南县光辉镇(原崇龛镇)回龙寺的牌坊沟后山原《牌坊沟、傅家沟、松林湾李氏族谱》中,字辈排列如下:太司千万应,茂必仁仲志,大慕兴富贵,安邦定国显,世代永朝庭,荣宗吉瑞庆,耀祖获祯祥,孝弟唐虞远,诗书孔孟长。

古代自贡盐商神秘的生活

古代自贡盐商神秘的生活

古代自贡盐商神秘的生活四川大盐商的豪奢,记载甚多,比比皆是,其挥霍仅逊于宫廷,其排场不亚于官府。

四川大盐商之所以如此的奢华,一是拥有富可敌国的财富(这是物质基础),二是斗富、炫耀,满足虚荣心。

在重庆海关的《盐火井总论》(卷23)中说:清代盐业经营中的利润,“在中国商务中,亦可首屈一指”。

林振翰的《自流井盐务琐闻》中则写道:“绅商各界,应酬奢华,为各行首所仅见”。

在《清世宗实录》(卷10)中对四川大盐商们的奢华则这样描述:“衣服屋宇,穷极华靡,饮食器具,备求工巧,徘优妓乐,恒舞酣歌,宴会嬉游,殆无虚日。

金钱珠贝,视如泥沙,甚至悍仆豪奴,服侍起居,同于仕宦……各地盐商皆然。

”云阳县志上对云安盐场的盐商生活的记载是:“道咸之际,盐商豪靡,拟于淮扬……各乡殷阜,豪绅富贾,暨其子弟,岁常入城游止,动经旬月,服用丰美,挥霍偃蹇。

”《自流井盐务琐闻》描写的自流井地区盐商的生活是:“富商出门,跟随护兵轿班……前呼后拥,威武几与前清北京东华门散值之军机大臣相仿。

”不少大盐商家族,还拥有武装,或设家丁卫宅邸,或置盐警押盐儎。

下面我们用几个实例来感受一下盐商们的奢华:衣。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美国学者弗吉尔·哈特在其撰写的《自流井考察记》中描述了自贡商贸的繁荣景象:“店里充斥着不少舶来品……,一派熙熙攘攘的景象”。

在《王三畏堂&李陶淑堂家族史》中谈到李陶淑堂李谨文之独子——李新寿冬天的穿戴:狐皮大褂长袍,套小舔马褂,脚下是毛毡厚底云头陕鞋,头上是紫貂皮,手上还要提一个小铜火炉。

食。

美国人马克·科尔兰斯在其出版的《盐》中就说那时富裕的自流井盐商们吃得格外讲究。

“菜的原料越古怪,烹调方法越神秘,主人就越有身价”。

自流井大盐商吃退鳅显示了唐时杨贵妃吃鲜荔枝的派头。

退鳅是一种产于釜溪河下游和沱江富顺段的一种奇特鱼类,类似江团。

其习性奇特,一年中仅7、8月份约30天中,在洪水退去之后才能在江中捕到。

自贡盐商浓厚的家族意识

自贡盐商浓厚的家族意识

自贡盐商浓厚的家族意识盐商家族都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他们都以自己的家族为荣,形成了很强的家族意识。

他们往往由宗主即族长统领本姓宗人:续修族谱;祭祀祖宗;保护孤寡;解决族内纠纷;制定家规律例。

凡遇重大事情,由长辈在族长主持的会议上做出决定,然后率全族实施,以维护本族利益。

修编族谱,强化血缘与继承关系。

族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盐商作为一个地区的名门望族,人丁兴旺,枝繁叶茂。

因此,无论是炫耀家族的声望,还是理清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保持血统的纯正,维护家族结构,都比一般家族更重视修编族谱。

据《王三畏堂&李陶淑堂家族史》记载,王三畏堂自玉川一人至明字辈,以历8代子孙,约400多人。

其字辈是:“仁义礼智信,五常大典明,诗书延世泽,孝友振家声”。

该书记载的自贡地区的另一大盐商家族李陶淑堂也有子孙300多人。

其字辈为:“元向之本大,文运振明新,学道恢先泽,存仁潜信真”。

李陶淑堂的发迹人是李振亨。

振字辈有兄弟两,即振亨、振修。

兄弟两共有堂名“李陶淑堂”。

约在咸丰初年(1855年),陶淑堂分家各立,振亨堂名五知堂,振修堂又名思永堂,为两大房。

五知堂分家后有八房人,思永堂分家后有四房人,共称十二房。

按明字辈大排行次序,以别房份长次。

长房为退思堂,二房为有余堂,三房为葆仁堂,四房为树滋堂,五房为葆义堂,六房为嘉乐堂,七房为葆礼堂,八房为知足堂,九房缺,十房为葆智堂,十一房为葆信堂,十二房为育真堂,十三房为善成堂。

封建家庭后代分嫡庶,所以五知堂名下又分上三房与下五房。

上三房嫡出:退思、有余、树滋,下五房庶出:葆仁,葆义,葆礼,葆智,葆信。

在此“葆”字五房上又立一总堂——葆真堂。

通过族谱,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的亲疏,辨明长幼,从而决定家族财产和权力的继承。

如:李陶淑堂分家时,将自己拥有的田产收租7千余石,先按两大房平分,然后各房再分,这样五知堂与思永堂各分得3200石,提祠产600石。

你不知道的自贡往事一句俗语揭露盐商望族当年有多牛!

你不知道的自贡往事一句俗语揭露盐商望族当年有多牛!

你不知道的自贡往事一句俗语揭露盐商望族当年有多牛!邓科(文)近日,有新闻媒体邀约我谈家谱辈分与名字等家族文化问题,诱发了我对盐都望族王三畏堂的研究,现以之为例,谈谈自贡盐商家族文化的传承发展问题。

家族文化有三大基本组成部份:家谱、祠堂、字辈。

家谱,又称族谱、祖谱、宗谱等,是记载某个姓氏家族从远祖到子孙世系传承之书本,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作用,可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洞察社会、了解民俗、谋求发展等参考之用。

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民族融合中,各民族都兴起了撰修家谱。

家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家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制定家谱时,必然要提出鲜明的宗旨,其千言万语可概括为:继承先辈遗志,搞好自身建设,希望后裔繁荣。

为达此目的,自然要定出些规章制度,要求所有族人共同遵循不得有违,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家谱族谱中的字辈。

字辈,即字辈谱,又称排行、行第谱,是记载家族世系人名的排行用语句、或对联、或诗文。

后代族人在为子孙起名字时,一般都要遵循字辈谱的顺序规定,头一个字必定是姓氏,或王或李,第二个字必定是该辈分中规定那个“字”,第三个字才是该人具体的“名”,这样才能世次不乱,辈分分明。

字辈是在制定家谱或修订家谱时撰写或续写的,其意均为修身齐家、安民治国、吉祥安康、兴旺发达,总之要寓意吉祥美好。

据考察,最正式的字辈应该是起源于宋太祖赵匡胤,他为其后代规定了十三个字辈,同自己的匡字一共十四个字,构成一幅对联“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

祠堂,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氏、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大都建立有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

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途。

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就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如举行春秋年节重要聚会等;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甚至外姓人等都可在这里上学。

势力强大的自贡盐业帮会

势力强大的自贡盐业帮会

势力强大的自贡盐业帮会如上所述,盐业帮会几乎覆盖所有的行业,所有的人群,而且还有跨行业的帮会。

当时加入各种帮会组织的人占盐工总数的70%至80%。

因此,盐业帮会成为活跃在盐场的一股强大力量,对当时社会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对盐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起着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盐业帮会成为盐场许多行业的控制、垄断者。

如王爷会把持着盐运水路,蔑索业则由袍哥所控制,山陕帮、下江人控制着信贷金融业。

若有它帮别派想染指其间,必然遭到他们的协力抵制、排挤,以保持其自身的高额垄断利润。

而跨行业的袍哥更是一个强势的帮会,即使是地方“公事人”判案诉讼时,对“行家”(即袍哥)要抬三分,而对“空子”(即非袍哥)要压三分,所以许多人出于对袍哥势力的畏惧也要参加袍哥。

盐商和盐工中很多人同时也是袍哥。

袍哥不仅成为乡镇实际上的权威,起到第二政府的作用,而且也控制着盐业的许多领域,袍哥组织向盐商和盐工收取各种规费来维持运作,如果有不服从者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和威胁。

如:自流井的王爷会,是釜溪河运盐橹船的行会组织。

民国十五年(1926),袍哥组织“孝义会”的舵把子(首领 )、自贡地方法院的法警队长陈泽龙,看见橹船每运盐一载,王爷会就可以抽收香钱一次。

于是千方百计挤进了橹船公会,充当会首,接着又用很低的价格接顶橹船。

一般船户实行挨次轮运,来维持业务的平衡,但陈泽龙的橹船却有优先承运的特权,每年轮载次数在八次以上。

而其他一般船户一年也难得轮到一次,只有被迫把船转让给他,许多真正以此为业的船户,则因此而失业。

盐业帮会扮演着盐场工人工会的作用。

盐工们仅靠个人能力来维护利益,其能量是十分有限的,必须组织起来才有力量。

因而,盐业帮会便成为维护工人自身利益的一个重要组织。

这些帮会组织严密,纪律性强,每当发出罢工号令便全体参加,无一退缩。

某井会众罢工,其他盐井的会众即群起支援,为表示斗争意志,他们常把挫井工具悉数抬往火神庙(炎帝宫)中,以示决心,斗争不胜利,决不复工。

自贡沿滩的民间盐业故事

自贡沿滩的民间盐业故事

自贡沿滩的民间盐业故事清朝咸丰年间,四川自贡地区盛产井盐,很多盐商通过经营盐业富甲一方。

盛夏的一天,盐商王远熙刚安排好管家给干活的盐工们补给消暑凉茶,回到家中,尚未坐稳,门外蓦地传来嘈杂声,转瞬,一群衙役如狼似虎地拥了进来。

正在吃惊,只见知县陪着一位身着便服的男人傲慢地踱了进来。

王远熙赶紧上前作揖让座,并问知县为何事前来。

这知县平时也拿了王远熙不少银子,关系不错,悄悄地耳语道:这位是京城盐务司的李照李大人,听说你家有块千年盐宝,想来欣赏一下。

你是聪明人,自己看着办吧。

前不久,王远熙老父七十大寿,在家设宴款待亲朋好友。

快开席时,厨房忽然飘出一股奇特的肉香。

翘首企盼中,各式菜肴汤品陆续呈了上来。

原来,香味正是从此汤中散发出来。

这虽然是道普通的排骨汤,汤色却白而不腻,入口甘甜,鲜香持久,回味悠长。

任是宾客们尝遍山珍海味,无一不对这道汤赞不绝口。

在大家的好奇追问中,有几分醉意的王远熙涨红着脸,得意洋洋地说:汤是寻常汤,不同的是用了千年盐宝涮了一下锅而已!众人大惑不解,这千年盐宝是何方神圣?王远熙兴致很高,开始讲述由来。

话说一个月前,王家在掏一口荒废的老井时,居然掏出了一块通体晶亮且有异香的物件。

王家几代凿井煮盐,却无人认识这物件。

碰巧有位云游的僧人化缘经过,一见此物,惊呼宝贝。

僧人告诉他们,这是沉淀千年而形成的盐宝。

由于吸收了土地的精华营养,盐宝已经不仅仅是盐了,它还具备滋养的功能。

僧人教他们煮汤时放进锅中涮一下,不用再放盐,就美味不可言传。

因为害怕盐宝越用越少,王家非重大喜事绝不舍得取出使用。

按照僧人的吩咐,平时就用盐裹着,还可慢慢生长。

当时,王远熙有些醉意,不知不觉就把镇宅之宝泄了底。

现在看来,这千年盐宝保不住了。

王远熙又惊又恐,万般无奈地取出了盐宝,恭恭敬敬地递了过去。

李照顿时两眼放光,爱不释手地摩挲着盐宝光滑润泽的表面,还不时用鼻子嗅嗅那异香,陶醉不已。

大约过了盏茶时间,知县意味深长地向王远熙使了个眼色。

钟永新·自贡文化世家的风云小史——《往事随笔》简评及王大可老师印象略记

钟永新·自贡文化世家的风云小史——《往事随笔》简评及王大可老师印象略记

自贡文化世家的风云小史——《往事随笔》简评及王大可老师印象略记钟永新与自贡昔日王氏盐商家族的文化交往纯是一种机缘巧合。

2009年春返乡之际,因研究富顺学者宋育仁之故与钟三拜会蜀光中学宋光辉老师,茶间宋光辉告知几日后,在盐都花园有一自流井王氏宝善祠家谱回归展示会,或可参加。

于是与钟三再度赴井观摩,得以领略昔日盐商大族之风采,并观自贡文人赠诗题字之雅风。

其中便见王大可上台宣读《王氏家族的女性》,赞誉家族给予妇女的最大自由——改嫁自由,并以复姓“王余”为例论证,所言颇有见地。

2010年春节期间又受邀作客王大可家,赏观伯乔精舍及私家花园,唯带若干代查资料前往,来者有王氏族人及本地文化人士若干,其书房多经典文学书籍及自贡文献著作,墙壁上有幅乡贤谢韬题赠王大可的书法诗作极显厚重,内容为本书读后感怀,兹摘录以供参阅:《读往事随笔·赠王大可》往事随笔一写真,人生悲乐黯然陈。

平凡儿女平凡事,风暴临头灾祸身。

倾城奉献怀痴梦,彻骨凝寒赤胆心。

升华抛却遗憾恨,满室清风满纸情。

八七翁谢韬 2008年7月15日于北京众人又共赏阅王大可新近搜集的王伯乔先生书法手稿,叹为精美之至。

其后院有一高大叶茂的黄桷树极显灵气,主人言以前于此尚能远观釜溪流水,惜因建修商城而被遮蔽,不过到还是个自流井隐逸之地。

昔日坐中之人有一夫子颇有才华见识,却不知何踪也。

另有一王明全先生能诗会写,甚有儒雅古风,时还展示新作以贺此雅集,并言自贡某地大头菜不错。

近有云大树已为盆景了。

及后2010年夏,谢韬先生去世,王大可与王明全夫妇专程来京送别,又得知诸多蜀中往事。

2012年我赴宜宾参加儒学论坛之后,携《思想家》三书往访,时王大可刚病愈,人较憔悴,仍热情接待并饮茗日本抹茶,又与诸君过自贡一中校园,品笆夯兔。

返归时聊起未得《往事随笔》,于是题签赠我一本,搁置书阁良久,前段阅罢,略有感受如下:一、以家庭故事折射家族风云变迁本书作者王大可乃珍珠寺王氏盐商家族后人,其夫李法勋乃双牌坊李氏盐商家族后人。

自贡盐场的哥老会

自贡盐场的哥老会

自贡盐场的哥老会另外,盐场还有一个跨越行会与工商界的社会组织——“哥老会”,也就是“袍哥”。

近代以来的自贡盐业市场中,袍哥是参与其中的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盐业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这些社会关系的资本市场而得以形成和运行的。

袍哥是哥老会在四川地区的俗称,取《诗经》“与子同袍”之意,表示兄弟情意,又称“汉留(汉流)”,以示汉人的反清宗旨,具有一定反清秘密会社性质。

清末至民国时期,袍哥在四川地区的影响力逐渐增大,以袍哥为主的四川同志军参加了保路运动和辛亥革命,并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时的袍哥红极一时,被称为“点点红”,只要你加入了哥老会就算走运,人人都想当袍哥,城乡各地,新增了很多“公口”,并由秘密会社组织逐渐成为公开的、广泛分布的基层社会组织。

袍哥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五种有高低之分的等级,即“仁、义、礼、智、信”五个辈分。

参加仁字号袍哥组织者以地方士绅为主,义字号以商贾为主,礼字号则较多匪盗、地痞和士兵,智字号多为贫苦农民、手工业者、船夫、车夫,信字号人数不多,是下九流者,即流民阶层,所以智和信字号的袍哥组织很少,绝大多数袍哥都是仁、义、礼字号的。

袍哥势众人杂,其他各种行会、帮会的会众都可参加袍哥,有的甚至是集体参加。

帮、会之间也相互混杂,彼此渗透。

比如陕西庙的会首常让侯,就曾是从善会中数一数二的头面人物。

袍哥孝义会会首陈泽龙既是自贡地方法院法警队长又是王爷会会首。

自贡地区出现袍哥组织是在清代咸丰(1851年)和同治年间,这时由于川盐济楚,自贡的盐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盐业工人数量激增,由下河 (对川东重庆一带的俗称 )来了一个袍哥名叫涂昆山,在自贡开设开西北堂码头,吸收军政商界人士,组织了仁字从善会。

光绪二十年(1894年),从善会大管事王竹溪在自流井地区大坟堡邻近另立仁字号码头,称为“集贤会”。

贡井的仁字联合起来组成了“同仁社”,舵把子是黄象权,下面划分为四个公段共计24个码头,有会员7000多人。

自贡近代盐商四大家族兴衰史

自贡近代盐商四大家族兴衰史

自贡近代盐商四大家族兴衰史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六月,在自贡的“全国国民节约献金”会上,盐商余述怀将平顶的瓜皮帽放下,双手撑在桌上说:“述怀虽长期经营井灶,但是现在仍感资金周转困难,不得卡嚓,国难当头,毁家纾难,义不容辞,决定捐款1000万元。

”……四川自贡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这短短八十余年间,曾经有过两批盐商因战争的爆发而崛起,也由于战争的结束而衰落。

1853年似乎并不是一个平常年份,咸丰皇帝的眉头已经不能舒展多时,太平军已在此时攻陷了南京,两淮盐路断绝,盐税无法征收,两淮百姓也吃不到食盐。

他于当年5月,着户部下了一纸文书:“川粤盐斤入楚,无论商民均许自行贩鬻,……”就这样,多年以来的岸引疆界被打破,第一次“川盐济楚”由此拉开帷幕。

“四大家”这纸文书大大刺激了自贡盐业的发展。

各色人等纷纷筹措资金投入到新盐井的开掘上,一时间自贡经济空前繁荣,百业兴旺。

大批盐商在也此时崛起,“积巨金业盐者一千七百余家”。

在这些盐商中“王三畏堂”、“李四友堂”、“胡慎怡堂”、“颜桂馨堂”实力最为雄厚,被称作“四大家”。

王朗云是“王三畏堂”的发家人。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他利用分房所得田土作抵押,与陕西商人签订了“出山约”,规定:在扇子坝共同凿办盐井,每凿办一新井,主出井厂基地,客出押山银400两和凿办资金,全井收益分30股,主占12股,客占18股,客方分股18年届满后,井厂全部无条件归还主方。

从道光三十年到咸丰十一年(1850年—1860年)王朗云先后复淘改造,新凿成三生、金海、添福等井,使王氏盐产量位居富荣盐场首位。

川盐济楚期间,王朗云乘机开设广生同盐号,并在重庆、宜昌、沙市等地设立分号,专门运销济楚川盐,由此获得数以万计的财富。

获利之后,王朗云大量收购田土乡庄,拥田跨富顺、威远、宜宾等地,年收租谷1。

7万石,后来四川总督丁宝桢称其“富甲全川”绝非过甚之语。

王家祖上为官,和官府关系密切,能为他广开销路提供便利,其它三家虽也和官府有些交道,但此时显然没有王家关系厚实,可他们也有自己的经营之道。

古代自贡盐商的婚丧嫁娶

古代自贡盐商的婚丧嫁娶

古代自贡盐商的婚丧嫁娶
婚嫁。

1940年王三畏堂幺房的三儿子王世桢娶妻,他娶的是李陶淑堂(自流井一大盐商家族)思永堂十三房李绍常的七女李学坚。

在《王三畏堂&李陶淑堂家族史》中说:婚嫁队伍恐怕有一里多长!李陶淑堂的嫁妆有128台箱、48床铺盖、铜锅铁器、鸡笼酒担,还有两个化了妆的鹅儿;有几十个持枪、骑马的三多寨寨丁压礼,并负责通信联络事宜,真是排场非凡、轰动一时;婚宴摆了500多桌流水席;叫花子都来放鞭炮祝贺,叫花子也得大洋、吃饭。

丧葬。

王三畏堂第三届总理,王朗云之堂弟——王达之。

王达之死后,丧葬仪式之隆重,用费之多,不逊于显宦。

停柩在堂期中,头门外悬铜锣一面,男宾至一声、女宾至二声,闻声男女知客者下阶招待。

二门设鼓乐,奏大乐迎宾,小乐跪拜。

雇请妇女之善哭者,穿孝服掩面号泣于帏中。

亲友来吊者辄留饭,饭必筵席,各席海参,随从轿班依次递减,孝家奉送孝衣、孝帕,僧侣诵经荐亡,焚化纸人、纸马、金银、宫室、衣履诸冥物络绎不绝。

孝堂守夜由四五十人轮流,打麻将、吸鸦烟、饮醇酒、唱围鼓以消永夜。

祭奠之日,军、政、绅、商、学各界俱齐,皆头裹白巾、身着白衣,随从、轿班有巾无衣,罗笠农为题主,供以烧烤(全仔猪)席,孝家敬送纹银千两,袍挂衣料,珍贵药品礼物甚丰。

来客中宦绅坐花厅,享受鱼翅席,商学坐大厅,享受海参席,贫民乞丐执香烛来吊,送以白巾裹头,凭此在附近的财神庙内席地蹲于所摆之砖上而饮,吃九大碗,吃后以孝帕出卖他人裹头又去,轮番饮食,自晨至夜依次摆席不辍,数各以百计。

出殡之日,步行执绋者行列长达数里,柩后乘肩舆而送,望不能尽,丧费共达五万余两。

自贡最早的盐业契约与富顺龙门黄氏家族

自贡最早的盐业契约与富顺龙门黄氏家族

自贡最早的盐业契约与富顺龙门黄氏家族作者:刘泽阳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年第16期摘要:黄氏“三房分家约”是目前发现的自贡最早的盐业契约。

契约内容丰富,条理清晰,记述了富顺龙门黄氏家族(简称龙门黄氏家族)三房分配土地、盐井、盐锅的情况,是研究自贡盐业历史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龙门黄氏家族是契约的订立者,其祖先在明洪武初期由湖广迁入四川,明末黄氏一支迁到富顺北洪合乡龙垱井黄家山,形成龙门黄氏。

龙门黄氏家族明末即开始从事井盐生产工作,直至新中国成立后仍有人从事井盐相关工作,是一个盐业家族。

这个家族随着自贡盐业发展而浮沉,见证了自贡盐业的发展历史。

關键词:盐业;契约;黄氏家族自贡是一座因盐而生的城市,有着近两千年盐业历史,是久负盛名的“千年盐都”。

自贡悠久的盐业历史给后人留下了诸多宝贵的盐业文化遗产,如天车、凿井工具、岩口簿、盐业契约等。

其中盐业契约作为一种记录井盐开采、生产、运输、销售等各环节的重要文献资料,以其直观性在自贡盐业历史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是研究自贡盐业历史的重要资料。

本文选取一份目前发现的自贡最早的盐业契约——黄元锦等三房立将祖遗田地井眼及锅口分关合约(因主要内容是清代富顺龙门黄氏三房分配产业事项,故简称黄氏“三房分家约”),结合族谱、墓志铭等文献资料,从盐业契约与盐业发展、盐业家族与盐业契约、盐业家族与盐业发展几个角度探讨自贡盐业发展历史、盐业家族兴衰。

1 黄氏“三房分家约”目前自贡留存的盐业契约有几千件之多,在众多的盐业契约中,有一份契约格外引人关注,这份契约就是目前发现的自贡最早的盐业契约——黄氏“三房分家约”。

这份契约现藏于文物收藏者杨源手中,在自贡市档案馆编《自贡盐业历史档案·契约卷》中对其进行了收录。

契约长37厘米,宽49厘米,全文300余字,字迹清晰,内容完备,保存较好。

契约内容如下:立分关文约人长房黄元锦元鉁元鉽树润二房元鑰元镇树淙三房元钜元锡元铠树湘树濂树洵。

古代自贡的盐商传奇

古代自贡的盐商传奇

古代自贡的盐商传奇四川盐商家族都有一部跌宕起伏,富于传奇的家族发展史。

这是由四川井盐生产发展的大环境和井盐生产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

从大环境看,四川井盐因川盐两次济楚迅速崛起,走向辉煌,又因政府“收复楚岸”,失去销售地而迅速衰败。

从井盐生产本身的特性看,井盐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既包含着丰厚的利润,也潜伏着可怕的危机。

当时,开凿一口井少则数年,多则十余年,每口井的投资多达上万两白银,相当于人民币几百万元。

投资者想通过凿井取卤致富,无异于一场生命的赌博。

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井场选址没有现代的勘测仪器和技术,只能凭经验,风险极大。

如果盐井的位置选择不当,最终将血本全无。

即使选址正确,要用人力凿向地质条件复杂的地下深处,会遇上难于估计的困难、风险,以至于不少投资者费时几年、耗银数万,最后连一滴卤水也不曾看见,只能落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因此,四川盐商家族都在经历传奇的发迹,辉煌的顶峰后,迅速走向衰败。

一个个显赫的家族在经历大约100年左右,便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传奇的发迹。

在自贡,人们只要一提到“川盐济楚”这个词就眉飞色舞,这是自贡最辉煌、最繁荣的时期。

几乎所有四川的盐商发迹,都无一例外的抓住了川盐济楚的大好时机,加上自己的井灶开采又遇上了好运,挖到了家族发展的第一桶金。

如:富荣盐场首富王三畏堂暴富的起点是“天一井的成功开凿。

“天一井”是王朗云分家时得到的财产,他希望通过加深“天一井”得到黑卤,但因经济甚窘,不得已,准备出卖扇子坝(王朗云另一井盐开采区,后来成为其主产区和根据地)给陕西商人开采,以换取银两加凿“天一井”。

当王朗云将陕西商人约至八店街(时为陕帮八大盐号云集之所)立契时,他见陕帮贪其业,卖与不卖内心十分矛盾,乃乘机熬价拖延,犹豫时,托词出街小解,以延长考虑时间。

适时“天一井”管事奔跑而来,告其井已见功出卤,王朗云遂不辞而遁。

“天一井”起推之初,月推卤水二、三千担,当时卤水畅销,灶户每日订购卤水一担即可先收银一百两,因而获利甚丰,经济为之大裕。

最新四川重庆地区李氏家谱摘要大全

最新四川重庆地区李氏家谱摘要大全

四川重庆地区李氏家谱摘要大全1、自贡李氏:原籍:湖南长沙(富顺)始祖:李恒泰居住在四川安岳(亦称普州)城南乡慈良桥东李家坝一脉李姓子孙,自开山始祖李恒泰十三岁随母漂泊徙居安岳县以来,已历六世,如今经历一个半世纪后的恒泰后裔已达数百,遍及中华,已成为独立于华夏李氏的一房,此曰恒泰房。

恒泰房始祖李恒泰,其先祖入川落户四川富顺自流井,世代经营盐井盐业,颇具规模。

十八世纪中叶,因泰父参与反清义军(疑为1860年李、兰起义)斗争被杀,族人遂将恒泰始祖全家逐出李氏祠堂,始祖母子二人因之流落至安岳石佛场,寄居戚家堰帮工渡日。

数年后,恒泰始祖迁居相临不远的城南乡慈良桥东贺禹门老宅(现称刘家坝)佃田维生,民国初年置业慈良桥东宁家坝(现称李家坝)定居至今。

经祖辈洒血挥汗,恒泰李氏终能成就一方李氏子孙乐土,使恒泰系李氏后裔得以繁衍,得以生息!百余年来,本房孙众与祖籍自流井族人素无往来,互无音讯。

二零零三年十月,恒泰始祖三世孙李国华、四世孙李亚首赴自流井寻根,访李氏族人、祠堂十余处,终未见恒、鸿、周、国字辈及湖南长沙(又云某地麻柳屋基)籍子孙踪迹,故疑“恒、鸿、周、国”字辈系列为误用字辈,此后又与中华李氏大典中自流井及湖南长沙籍李姓名人信函联络,仍无相关信息,故决定恒泰始祖后裔自成体系,独立建谱。

2、四川安岳县、重庆潼南县部分李氏家族概况原籍;湖北麻城入川时间:乾隆年间始迁祖:李富珠以进川老主李富珠(大约在公元1750年左右)携带五子,从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迁至四川省遂宁县下安里甲潘家沟(今潼南县崇龛镇回龙寺一带)注册,逐代繁衍至今已有12代人了。

直系老祖先:李富珠、李贵俸、李安文、李邦荣、李定禄的安葬地点:现在重庆市潼南县光辉镇(原崇龛镇)回龙寺的牌坊沟后山原《牌坊沟、傅家沟、松林湾李氏族谱》中,字辈排列如下:太司千万应,茂必仁仲志,大慕兴富贵,安邦定国显,世代永朝庭,荣宗吉瑞庆,耀祖获祯祥,孝弟唐虞远,诗书孔孟长。

共45个字。

自贡的盐业帮会

自贡的盐业帮会

自贡的盐业帮会随着盐业生产的不断发展,盐业队伍不断扩大,盐业分工日趋细密,盐场的社会群体力量逐步形成。

到光绪年间,一家盐商就可雇用数千工人,有井口管事、使牛匠、牛牌子、试篾匠、勾水匠、土木石工、杂工、学徒、山匠、翻水匠、坐皇桶、坐码头、白水匠、马夫、灶头、烧盐匠、桶子匠、打锅匠、车水匠、抬盐匠、伙房等工种。

那时,仅自贡盐场直接和间接从事盐业的人数就达到三四十万人。

在这里从事各种生计的诸色人种,基于他们不同的籍贯、社会地位、经济势力、政治倾向、宗教信仰等,逐步以不同的形式形成了利害相关、利益相同的社会圈。

这种社会圈子也就是在盐场发展史上颇具特色而又十分复杂、力量强大不可小视的行帮组织。

我们将这些与盐业有关的帮会统称为盐业帮会。

其中称“帮”者,一般以所属地域、职业来划分;称“行帮”者,绝对是以所从事行业来称谓;称“会”者一般以各自行业的崇拜神而得名,与会众的信仰有关;帮会组成了一张严密的网,笼罩着盐场这块土地,各种斗争中都渗透着行帮势力的充分表演。

对盐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起着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它影响着一个盐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风气,规范着人们的日常交往活动和行为习惯,甚至左右着盐业的发展。

实际上,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并无专业的盐工,更没有盐业帮会。

当时的井盐生产,多以农民在耕作的同时进行凿井煎盐。

清代才有了盐商和盐工的区别,将业盐者(盐商)称灶户、井户、笕户,将雇佣的盐工称灶丁。

所谓灶户、井户、笕户实际上是按井、灶、笕、号的生产大分工对盐商的进一步划分,即:井户(帮)主要经营盐井开凿,灶户(帮)主要经营制盐,笕户(帮)主要经营卤水运输,而号主要经营盐业运销,银钱帮主要经营钱庄,竹木油麻帮主要为盐业生产提供竹木、油麻。

盐工则按工种划分为:山匠帮(主要负责锉井)、机车帮、车水帮、山笕帮(架设维修输送卤水的笕管)、烧盐帮、牛牌帮(管理盐场的牛)、转盐帮、捆盐帮、装盐帮、杠运帮等十大帮。

对此,清代人李榕在其所撰《自流井》有所记述:“担水之夫约有万,其力最强,担可三百觔。

自贡显赫的盐商家族

自贡显赫的盐商家族

自贡显赫的盐商家族俗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井盐的产、运、销不仅环节多、涉及面广,而且投资大、风险大,很难靠一个人来完成。

因此,在四川以经营盐业而致巨富的,大都以其家族为经营实体。

如:富荣盐场的“王、李、胡、颜”四大家族,犍乐盐场的“吴氏”家族,云安盐场的“陶、郭”两大家族。

所谓家族就是由几个或更多同姓家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构成的一个团体。

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大多有本家族的“堂名”。

高大宽敞的厅堂上,悬挂着书写“堂名”的匾额,每逢年节喜庆之日,还在门前挂起书写着“堂名”的大红灯笼。

当地的老百姓谈论某一家族时,喜欢以“某某堂”来称呼。

如:富荣盐场的“王、李、胡、颜”四大家族,分别叫做“王三畏堂、李四友堂、胡慎怡堂、颜桂馨堂”;犍乐盐场的“吴氏”家族则称“吴景让堂”等。

堂名,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

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性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名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

堂名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在传统宗法社会中,它对于敦宗睦族,弘扬孝道,启迪后人,催人向上,维护家庭、宗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的堂名不可能再产生,但是,旧有的堂名却仍然留在各姓各族人们的记忆中。

近年来,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宗祠被恢复,族谱被续修,堂名再一次被人们抬出来。

不过,今天的堂名,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有的只是给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的积极意义。

堂名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都有促进作用。

对盐商家族而言,堂既是家族的一个徽号,也是一个管理机构。

它是行政上的总部,经济上的总柜房,生活上的总管理处。

有的家族由于人丁兴旺,内部又设立支族堂,设分管理处,但对外均以总堂称之。

在盐场,提到这些盐商家族的堂名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在富荣盐场,就有人仿《红楼梦》中的“护官符”写了一首打油诗来形容“王、李、胡、颜”四大家族:“东海少了白玉床,龙王请来河东王;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河西一家李;莫愁湖,黄金为瓦玉为屋;欢喜颜,翡翠珍珠撒满田”。

自贡盐业契约档案选辑(四)

自贡盐业契约档案选辑(四)

自贡盐业契约档案选辑(四)
林建宇
【期刊名称】《盐业史研究》
【年(卷),期】1992(000)004
【摘要】第17号立出转佃永不赎取昼夜盐油水火井子孙锅分契约人阮钧九,兹将
于民国三十五年以子阮怀学名义买得西门逸农经手自贡市第三区白坭山王小槐堂业内先年以大有井名锉办盐井一眼,共计锅分二十四口,内除十一口半不计外,兹将西门逸农所占子孙锅分三口、张水兰子孙锅分一口、朱源兴裕子孙锅分三口、朱三益堂子孙锅分一口半、曾贯之子孙锅分一口、钟永兴贞子锅分一口、凌鸿运申子孙锅分一口、王伯勋子孙锅分一口,共计锅分十二口半,此锅分现佃与彭敬忠推煎,年限未满,兹将年限满后应有一切权利请凭中证完全转卖与彭敬忠先生名下锉办推煎,子孙永
远管领。

议定卖价国币一百二十万元正,当即亲收入手,并无少欠,亦无货物准折,有收据可凭。

至全井规模所有柜房、碓房车房、楻桶房、牛棚、天地二车、灶房、灶基、站桶、浆桶、人畜出
【总页数】1页(P39-39)
【作者】林建宇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3-09
【相关文献】
1.自贡盐业契约档案选辑(三)——天源——富润——大有 [J], 林建宇
2.自贡盐业契约档案选辑(二)——天源—富润—大有 [J], 林建宇
3.自贡盐业契约档案选辑(一) [J],
4.一本嘉惠学林的经济资料选辑——读《自贡盐业契约档案选辑》 [J], 郑学檬
5.《自贡盐业契约档案选辑》已出版 [J], 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百年盐商宅邸

百年盐商宅邸

百年盐商宅邸自贡因其特殊的地质结构及地势原因,盛产井盐,一向有“千年盐都”的美誉,其得名就是渊源于两座古老的盐井:“自流井”和“贡井”,后因盐设镇建县。

自贡井盐在明代嘉靖以后就有开采,到清朝道光、咸丰年间达至巅峰,不仅成就了一方经济,还改变着这个地区民众的生活和地方文化。

当地人至今流传着那些叱咤风云的盐业巨商的种种传奇。

论及自贡的盐业世家,历来有新老“四堂”之说,或称新老“四大家族”。

在清代,有“王三畏堂”、“李四友堂”、“胡慎怡堂”、“颜桂馨堂”,是为老四堂,领一时风骚。

在民国以后,以侯策名、熊佐周、罗筱元、罗华垓为代表的新四大家族多业兼营,亦盛极一时。

而自贡盐商较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创造“王三畏堂”中兴的王朗云。

王朗云就是王和普的前辈,他在大安寨有府邸,那时王家大院还没有建呢。

据史籍资料记载,王家大院建于清朝光绪末年,1890年动工修建,1896年完成,是盐商王和甫(1867—1930)弟兄5人为纪念父亲王子诚所建的私家宅邸,谓曰“子诚公祠”,外人称之为“王家大院”,距今已有110多年的历史。

当年,在清朝自贡盐业生产的鼎盛时期,糍粑坳虽是一个看来不起眼的小山坳,但作为自流井地区井盐出川的陆路运输第一个必经之地,成群结队运盐的挑夫、马帮天亮在自流井装好盐巴行走到糍粑坳,正好也是吃早饭时分,为这些挑夫、马帮提供了下叙府、云贵、川东等地远行必需的后勤保障,经年累月,人气聚集。

极具战略发展眼光的王和甫把纪念父亲的私家宅邸选址于此,可谓是匠心独运。

王家大院建成后,王和甫经过和弟兄们的慎重商量,大概为了提高乡人的生活水平考,可能也为了自己族人的利益虑,随向富顺县衙提出申请在公祠周围建置“卫里乡”。

申请被县衙特许批准后,王和甫出地在黄金口岸动工修建糍粑坳一条街,供乡人赶场之用,约定农历逢一、四、七为场天。

每逢赶场天,糍粑坳街上是人头攒动,叫卖声时起彼附、不绝于耳,异常热闹。

如今,这条用条石铺就的老街夹在住户的屋舍中间,依然为行人提供着方便;“卫里乡”解放后被卫坪乡——即现在的卫坪镇取而代之。

胡慎怡堂的兴起与衰落

胡慎怡堂的兴起与衰落

胡慎怡堂的兴起与衰落贡井胡元和宅邸胡元和是清代后期富甲贡井之胡姓资本家和地主,是自贡盐场有名的王(三畏堂)、李(四友堂)、胡(元和)、颜(桂馨堂)老四大家族之一。

在其极盛时期,纳款捐官,结交权贵,俨然仕宦人家,对自贡地方曾产生一定的影晌。

因其先辈经营布业元和店发家,故人称胡元和。

余生长此族,受工农厚养,今年已八十二岁了。

现就亲身经历及耳闻月睹,概述胡元和之兴衰,以供研究自贡盐场史实者之参考。

胡元海布业起家清朝嘉庆(1796一1820年)中叶,江西庐陵(今吉安)人胡礼纬(字英俊),原是一个农家大族破落户的子弟,同族人胡生云来四川自流井,赤手起家,稍有积蓄,娶吴姓女为妻,生子女各一人。

不久,礼纬死去,吴氏无力抚孤改嫁。

其子胡元海孤苦无依,随胡仕云遗返江西原岌。

胡元海虽幼孤失学,却粗识文字,自幼贫困,颇知稼墙艰难,持身勤俭,无不良嗜好,对人诚实。

长大成人后,立志成家立业。

赖族人资助,贩少量棉布重来自流井出售(一当时江西帮昔以贩布为业),积得相当资金后,即在自流井新街五皇殿对面买屋,扩大布业经营,牌名元和店。

元海娶同乡开泰布店王姓之女为妻,夫妻协力经营,烙守商业信用,敢人乐与之交往,资金日积益多。

在道光(1821一1850)年,分出一部资金,与人合移经营盐业,又获大利,乃以铜钱八干余串购买贡井大山白泥坳寨子岭水田坡地,约收租谷八十石,其余曾荒地河编,芦苇丛生。

元海就在这块荒地上,着力经营,开凿出水火盐井。

为了便于经营管理,乃于寨子岭下,依山傍水,兴建一正二横房舍,作管理盐业总柜房,其家亦迁居于此。

道光三十年(1851年),太平天国金田起义,淮盐不能上运,川盐济楚,造成自贡盐场飞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当时贡井盐卤东移自流井煎烧,经营井灶更有大利可图,刺激了元海经营盐业的积极性。

元海为人富于心计,在经营井灶上,一是独资经营,不与他人合移,以免一井成功,井彩昔成富有,一旦水火消失,不但井成废墟,而且股黔间亦纠纷不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贡市盐业世家有两个李姓,一个是东汉开国功臣李通的后代,于1349年,迁来四川,李家入川始祖李元庆字子先,河南光州固始县人.这支李家创建的资本集团[李四友堂].创始人是李维基,以四兄弟维均,维基,维坼,维墀的名义创建的.当时大哥维均已过世.[李四友堂]建在现在的{光大街,双牌坊,}原豆油厂,双牌坊大宅子所在的园内占地约7亩.据说是四川数一数二的建筑.老四大家族是指王,李,颜,胡.而以王,李为首,所谓民间流传河东王,河西李.你不姓王.不姓李,老子不怕你,.就是指的这两家.老四大家族的财富任何一家都相当于现在的亿万富翁.就王,老两个资本集团,最鼎盛时应有数百万银俩以上.可见在中国有些地方民营资本已经相达到规模.[而李家总祠堂在大湾井现在的大湾井小学].还不得不说一下,这四家都是亲戚,都相互连:姻姻.据说每年李家都有一次在一起吃饭纪祖等活动。

,而另一个李家是清初,从原籍江西入川.以挖耳井起家创办了[李陶淑堂]也是盐业世家.我由于生在重庆,我有两个哥哥,三个姐姐他们应该都是生在自贡,再加上我父亲是党员,从来不说以前的事,我只知道我老家是自贡,爷爷是工商业主.所以对李家以前的事可以说是一无所知.直到我看了一本名叫[自流井盐业世家]的书,上面有一编[李四友堂兴亡录}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才知道我们老家在自贡双版坊大宅子里.才知道我也是四友堂的后人.我爷爷的爷爷还当过四友堂的第二代总办,就是书中说的李祥奄.我伯爷爷和叔爷爷也当过四友堂总办就是书中说的李星桥和1948年主持分家的李云桥.我们是身家辈.父是乃家辈.我的看了书中文章的来源,几乎每家都有做善事,如修路,修桥,捐款等唯有李家没有,这肯定不是事实.但是每个盐业世家的文章都有后人写的东西仅仅李家没有.还有自贡盐商最值得歌颂和有趣的就是和清朝打盐税官司,书中说四大家族都参与了.也肯定要参与.但只写了王家和颜家的细节,而李家只字未提.所以希望网友能提供一些李家以前的书中没提的事.还有书中一些观点本人是不敢苟同的,不是每一个李家有钱的商人都娶小老妾,比如我亲爷是拿钱捐了官的,但没有娶一个小妾.而且各我祖母很相爱,实际上家里是我姐母说了也不是每一个有钱的商人都腐化.比如听老人们说,王家一个很有钱的,名字我回自贡打听,是非常节约的.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他从来不吃活鱼,老了以后身体差了,后人为了哄他吃鱼,把鱼打死了给他看,他看是死鱼他才吃.当然这本书总的还是写得很好.我把此书的一篇[李四友堂兴亡录]转发出来,希望李家的后代看看我们共同的祖先是如何奋斗,进取.他们也曾为中国的民族工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