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复习提纲(含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人教版)1、人口迁移的类型:内迁和外迁。
内迁是指人口在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外迁是指人口跨越国界的流动。
2、人口迁移的原因: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
经济原因是主要的推动因素,如就业机会、收入水平等;政治原因包括战争、政治迫害等;文化原因包括教育、语言、宗教等。
3、人口迁移的影响:对原居地和目的地都有影响。
原居地可能会出现人口减少、劳动力短缺等问题;而目的地可能会面临过多的人口压力、社会矛盾等问题。
4、世界人口迁移的趋势:近年来,人口迁移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迁移。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国家对移民的限制和控制政策。
5、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是城市化和东部地区人口向中西部地区的流动。
城市化带动了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向该地区迁移。
口容量为70亿人左右,而全球人口已经超过了78亿人,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以确保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人口迁移是指人们为了某种目的而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根据是否跨越国界,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在二战前主要是从欧洲流向美洲和大洋洲,以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
二战后,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国际人口迁移变得更加短期和流动化,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中国的人口迁移历史上主要是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流向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等地。
建国初期,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从东部城市迁往西北、东北等边疆地区,目的是为了开发国土。
改革开放后,民工流成为主要形式,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内陆流向沿海、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缓解了地区差异,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人口迁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
自然因素如气候、土壤、淡水和矿产等,社会经济因素如经济、交通、文化、家庭和婚姻等,政治因素如政策、战争和政治变革等。
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一、地球的形状和结构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近似于一个椭球体,由于自转而略呈扁球面,赤道稍胖而极地稍扁。
2.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根据密度的差异分为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四个层次。
二、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1.地球的自转:-自转的方向:逆时针方向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24小时-自转的意义:引起地球日变化和地球上东西时间的分区2.地球的公转:-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公转的周期:365.25天-公转的意义:引起地球季节变化和地球上南北时间的分区3.季节变化的原因:地球公转轨道相对于太阳的倾斜度和地球自转轴的倾斜度导致太阳直射区的变化,进而导致地球季节的变化。
三、地球的气候带1.气候带的划分:-高气压带与低气压带:赤道高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寒带、温带和热带:寒带、温带、副热带和热带-气候带的形成原因:地球纬度的不同决定了太阳斜射角度的差异,进而影响了地球的温度分布2.主要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三、地球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1.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关系:-土壤与植被的相互制约关系: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供应对植被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植被也能保护土壤不受侵蚀。
-水资源与植被的相互制约关系:植被对水分的蒸腾作用影响降水量和水资源的分布。
-气候与植被的相互制约关系:植被可以通过蒸腾作用调节气候,影响气温、湿度和降水量等。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生态系统破坏: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和不合理开发农业导致生态环境破坏。
-水资源过度开发:过度开发水资源导致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
-气候变化:人类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引起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
-垃圾污染: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的不合理处理导致土地和水资源的污染。
四、地球上的水资源1.水资源的分布:地球上总水量很大,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非常有限,主要分布在冰川、湖泊、河流和地下水中。
高一地理必修2第二章提纲及答案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一、城市空间结构(一)城市区位分析1.区位是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也就是指某一地理事物所处的及周围其他对它的。
它有两层含义:(位置)和。
2.城市区位因素(要求整个体系都要掌握,不能只记忆空格内容)地区城市密集:平原地形,土壤层深,利于,人口密度大;利于城市建筑和设施的。
条件较好的;热带地区城市主要分布在气候相对的高原。
主要分布在的地区,因为气候,利于居住。
主要沿江、、湖、分布;水域(河流)对城市的三个功能:;;军事防卫河流有两种区位易于形成城市:①处(三个方向水运优势)②(江海联运)交通资源开发城市商品农业基地边贸基地著名旅游地政策政治中心外交军事宗教发展历史城市沿交通线分布或处于交通线路的处;交通便利,利于商品和人流的集散。
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人口集聚形成城市;如克拉玛依、大庆、鞍山等。
作为而新建的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等可以促进城市的发展;如、重庆等。
3.城市主导区位因素是指城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完成上右图连线题。
4.完成上右图中不同区位形成的城市类型名称。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2.影响城市地租高低的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因素、状况。
若仅考虑与市中心的距离,则城市地租高低和与市中心距离之间的关系是相关。
右图中abc分别表示付租能力、付租能力和付租能力。
人口密集地区;沿河、沿湖、沿海地区;沿交通线、交通枢纽地区;历史文化胜地、旅游地;商品集散地、边境口岸;大型矿产资源的分布区。
——城市——城市——城市——城市(矿业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城市重庆金昌巴西利亚郑州桂林山海关喀什政治中心边境贸易资源开发军事交通运输河流交汇处旅游交通运输越便利,则地租越 。
3.中心商务区,也叫中心商业区,简称 ,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其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建筑物 ,土地利用效率 ; *经济活动最为 , 空间大;*交通通达度很 , 流动量大;*人口数量 差别很大。
(三)中心地理论1.中心地:向周围地区提供各种 和 的地方。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全部知识点(填空版)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第一章,人口与环境1(1)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__死亡率_决定。
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为一条“__J_____”形曲线(2) 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分别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_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_,_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_。
欧洲北美为代表的发达地区属于___低低低(现代型)_,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属于_高低高(过渡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由传统型到现代型的过渡_,但我国、印度、古巴等属于_现代型__。
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是_死亡率_的下降开始的。
目前世界人口自然增长最快的大洲是___非洲_,人口增长过快带来_生态环境压力大_、就业困难、交通堵塞、饥饿贫困___等问题。
解决人口过快增长的措施有_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_、 _提高人口素质___等。
目前世界上人口出现负增长的有意大利,__德国_、__俄罗斯__,_日本_等。
这些国家面临的人口问题有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__ ,解决措施__鼓励生育、接纳移民、完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等。
(3)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社会福利、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但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2(1)人口变动的两个方面,一是人口的自然增长,二是_机械增长_,即迁入人口的增加值。
人口迁移按照其迁移范围可分为_国际人口迁移_,__国内人口迁移__,从四川到广东属于_国内人口迁移_,从北京到纽约是_国际人口_迁移。
人口迁移按照其方向可分为从农村到农村,_农村到城市_,_城市到农村_,_城市到城市__等。
其中_农村到城市_是现代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主要迁移方向。
(2)我国人口迁移(新中国成立以后)80年代中期以前特点__规模较小,频率较低、流动数量较少_,流向_辽宁、山东、上海、四川等省市迁到其他省市(此空了解即可)__,原因__计划经济、户籍管理制度___。
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有答案
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 和死亡率 共同决定的。
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 不断增长的 。
P23、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地区上是 不平衡的 。
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数量受出生率 和死亡率 共同影响。
P3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P5 自然增长率=出生 率-死亡 率。
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P6原始型:出生率高 、死亡率高 、自然增长率 低 。
传统型:出生率高 、死亡率低 、自然增长率高 。
现代型:出生率低 、死亡率 低 、自然增长率 低 。
7、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是死亡率的转变。
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有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和相关的人口政策等密切相关P68、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以俄罗斯和德国为代表)P4人口增长模式是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阶段,世界是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阶段,我国是现代型。
P7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的人口的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P82、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P84、二战后,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主要是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人口迁出地区;西亚、北非地区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
上表5、我国古代人口迁移是由于脆弱的农业经济、频繁的战争、自然灾害等影响,人民不得不大批迁移。
P86、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P922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P10 (1)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淡水、矿产等); (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交通、文化、家庭和婚姻等) (3)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等)8、在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 经济因素 往往起重要作用。
此外, 自然灾害(旱涝、地震、火山喷发) 、交通、文化、家庭和婚姻、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等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答案)-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第一单元人口的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2、回顾历史,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上升的3、世界人口增长的最快速时期是20世纪以来4、目前各大洲人口数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亚、非、欧、拉美、北美、大洋5、目前各大洲人口增长速度由快到慢的顺序是非、拉美、亚、大洋、北美、欧6、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7、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速的主要原因是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卫生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8、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很多发展中国家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9、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这会带来什么问题人口老龄化、社会负担重、劳动力不足10、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死亡率11、人口增长模式的三类型(按发展顺序)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12、原始型的特点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的特点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的特点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13、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传统型;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现代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14、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15、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16、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是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17、二战后,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变为人口迁出地18、我国当代人口迁移,8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80年代中期以后,受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迁移的流量增大,主要流向发生变化(流向沿海发达地区)。
高中地理必修2、3复习提纲及答案
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1.1 人口增长模式1、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为一条“J”形曲线。
2、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3、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但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人口增长模式: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
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
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5、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的原因:①工业化程度较高,劳动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参加劳动的人口年龄较大,劳动力培训费用比较高,对家庭造成的经济压力较大,导致出生率降低;②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程度高,对子女的依赖程度低,人们逐渐消除了“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③妇女的受教育水平高,易于接受少生、优生和优育的新观念。
6、我国60年代后人口数量发生变动的主要原因: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和经济困难,人口死亡率上升,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进入低谷;之后经济发展,死亡率下降,由于补偿性生育导致出生率陡然上升,增长率高,在这以后出生率维持较高水平,人口高速增长;20世纪80年代,前期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使我国出生率略有回升,增长率随之回升,中期以后,计划生育政策使出生率持续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也随之下降。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Ⅱ复习提纲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一、人口增长: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多万的数量在增长。
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
3、差异:时间上——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
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等。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发展中国家速度较快(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长速度趋缓.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问题;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如图: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高"与“低”往往以1%为参照,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二、人口分布:1、世界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90%的人口,而南半球只有10%的人口,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人口分布还有集中于沿海地区的趋势。
人口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在地势低平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少。
bs-qwajc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含答案)
、.~①我们‖打〈败〉了敌人。
②我们‖〔把敌人〕打〈败〉了。
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1、世界各国人口变动的原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的结果,即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①分布:现存于少数落后生产方式的原始群体②特点: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导致低自然增长率③原因:受灾害、战争、疾病的影响;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营养不足和医疗卫生条件落后。
“过渡”模式: ①分布:广大的发展中国家②特点:高增长阶段和增长下降阶段③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
“三低”模式:①分布:多数发达国家②特点: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③原因:主要是推迟结婚、减少生育。
3、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1)劳动力不足,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国防兵力不足;3)社会经济负担加重;4)生活保障,医疗保健,孤独等老年人本身问题增多。
4、大部分发达国家(欧、美)为“三低)模式,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为“过渡”模式,中国为“三低”模式,世界为由“过渡”模式转向“三低”模式的过渡阶段。
第二节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指_人类改变定居地的行为。
2、某一地区人口增长:取决于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和人口的机械增长(人口迁移)。
3、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
例如:经济收入较高的地方吸引人口迁入2)、政治因素:①战争:破坏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引发迁移。
例如:许多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成为难民;②政治迫害;例如:1972年乌干达亚裔被独裁者驱赶迁往英国;③国家政策;例如:50年代黑龙江、新疆等地复原军人建设农垦兵团。
3)、社会文化因素:例如:印巴分治,1 500万穆斯林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
4)、生态环境因素:资源分布和开发产生人口迁移;自然灾害引起饥荒或生态环境恶化使人口迁移。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会考提纲带答案
必修Ⅱ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一、世界人口增长1.人口增长的方式:自然增长、机械增长[会计算人口增长率=(出生人口—死亡人口)/初期总人口]2.世界人口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
读课本P4图1-1-2:世界人口增长折线的“拐点”出现在什么时间?为什么?二、人口增长模式1770年,第一次产业革命;1950年,第三次产业革命,二战结束1.人口增长模式比较(理解课本P5图、P6、7文字)“高高低”模式、过渡模式(高增长阶段、增长下降阶段)、“三低”模式的特征,分布地区,死亡率下降的原因、出生率下降的原因2.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7 %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10 %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读课本P8“图1-1-10”]:怎样从该图中读取每个点的“三率”数值[会阅读“三角坐标图”]:怎样从该图中读取每个点的“三率”数值案例研究:中国人口变化模式(课本P9、10):①新中国成立以后唯一的一次人口负增长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三年自然灾害)②我国出生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是什么?(计划生育)③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什么出现了两次小的增长高峰?(生育高峰期人口进入生育年龄)第二节人口的迁移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分类】永久、季节;自发、有组织;个人、集体;自愿、被迫;国际、国内人口迁移1.国际人口迁移(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2.国内人口迁移(1)历史上:①清代以前:黄河流域 长江、珠江流域 原因:政治因素(战争)②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前:“闯关东”、“走西口”原因: 经济因素(2)新中国成立后:①改革开放前:国家有组织地移民到东北、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地(人口自由迁移少:计划经济、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②改革开放后:欠发达地区 发达地区(内地 沿海城市、工矿区;乡村 城市)原因: 经济原因(3)国内人口迁移的重要形式: 乡村 人口向 城市 迁移和集中, 20世纪初仅局限于工业发达国家,目前为世界各国尤其是 发展中 国家普遍的人口迁移现象。
高考人教版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必背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中国13亿人口(2005/1/6)。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记忆]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1.3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理解]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和 IO :率一 率。
率 率 率 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自然增长率第一章 考试说明要求: 的主要特点。
主要知识点: 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1知道人口增长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2、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 共同决定的。
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 Iff* 1出 H? bO3、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地区上是。
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数量受 自然增长率 和人7、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是____________ 率的转变。
影响人口增 长模式转变的因素有 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 环境、文化观念 人口的变化 1 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 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 原始型: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传统型:出生率 ________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现代型:出生率________ 、死亡率 、自然增长 5、人口增长模式由 历史时期 人口增长特征 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 人口增长极为 缓慢 生产力水平低下,死亡率咼 农业革命期间 人口增长速度 有所加快 生产力水平有了提高,医疗条 件得到改善,死亡率有所下降 工业革命以后 人口增长迅速 生产力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不 断改善,医疗水平空前提高 2、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口增长的主要特征比较 典型国家 人口增长 原因 人口问题 对策 发达 国家 俄罗斯、德 国、日本 缓慢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 育观念转变等人口老龄化 鼓励生育、接 纳移民 发展 中国 家 印度、巴基斯坦、尼日利 亚、孟加拉国很快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 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过 控制人口快,人口数量 过多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同的人口增长比较8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以 和 ___________________ 为代表)人口增长模式是 ______________ 型,大 多数发展中国家是 ____________ 型向 _________ 型过渡阶段,世界是 ____________ 型向 __________ 型 过渡阶段,我国是 _____________ 型。
人教新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2、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3、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4、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或新增人口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5、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类型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6、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7、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巴西、韩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迁移原因特点迁移路线二战前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2.从已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1.欧洲人到美洲、非洲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3.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洲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3、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迁移原因特点迁移方向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1.计划经济体制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改革开放政策自发迁移内地到沿海山区到平原、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4、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高中地理必修2完整的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2完整的复习提纲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的特点:层次性:区域具有等级;整体性: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可变性:区域界线的模糊性。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差异的比较长三角松嫩平原地理位置北纬30度附近,长江入海口北纬43—48度,东北地区中部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土地以经人们长期耕作改造而成的水稻土为主黑土分布广泛矿产资源贫乏丰富(3)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4)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改变而改变——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开发早期:由于经济、技术条件落后,稠密的水系和黏中的土壤成为制约因素,耕作农业发展缓慢发展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农业发展较快农业社会:成为我国粮食、桑蚕、棉花生产基地工商业发展时期:人口密集水系稠密,耕地被分割得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生产,“粮仓”让位于东北华北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1)遥感概念:人们利用一定的仪器,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对遥远的地物进行感知,是人的视力的延伸关键装置:传感器遥感类型:按装载平台: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按探测波段: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等(2)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简称GIS,它能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3)全球定位系统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系统,简称GPS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基座(共24颗卫星分布在六个轨道内,任何地面上空都至少有4颗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测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高程)、速度和时间,并且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复习提纲(含练习题及答案)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数量的变化由该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数量及该地区人口迁移数量构成。
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一、人口自然增长率以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死亡率】作为人口自然增减变化的衡量指标。
只要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人口就是在增加的,反之则是人口在减少。
二、人口增长模式1.分类: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2.人口增长模式变化(由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的原因分析:人口增长模式的变化首先转变的是死亡率的下降,实现最终转变是出生率的下降。
转变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中的人口死亡率并不都是降低的。
人口增长模式进入现代型的国家或地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增长,世代更替变缓,人口年龄结构呈现老年型,即老年人口比重大,而老年人口的死亡率一般较高。
3.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1)根据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判断在进行人口增长模式判断时,无论题目提供的是哪种资料,我们都可以通过资料得出该地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高低,进而进行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
(如下图)①原始型:出生率、死亡率均在3%左右,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
②传统型:出生率一般在3%左右,死亡率在1%以上,自然增长率在2% 左右。
③现代型:出生率、死亡率一般都在1%左右,自然增长率通常在1%以下,接近0,甚至是负值。
注: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多为现代型,发展中国家多为传统型。
(2)根据所处历史发展阶段判断一般地,农业社会及其以前属于原始型;工业化初期属于传统型;后工业化时期属于现代型。
(3)根据人口增长特征判断原始型是“高—高—低”型;传统型是“高—低—高”型;现代型是“低—低—低”型。
(4)根据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发达国家是现代型(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福利好,养老制度完善,社会文化水平高);发展中国家是传统型(经济发展水平低,对劳动力需求大,宗教影响等);原始型出现在落后的原始部落。
中国、古巴等发展中国家人口也进入了现代型;中国实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人口提前进入了现代型。
一般宗教影响下的国家或地区是较难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因为宗教为了扩展影响力,一般不会限制生育,例如印度。
【跟踪训练】下图是“某学校高一学生绘制的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图”。
读图,回答1~2题。
1.③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 )A.1%B.1.5%C.4%D.3%2.④国目前属于哪一种人口增长模式( )A.原始型B.传统型C.过渡型D.现代型1.【答案】B【解析】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从而可计算出③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1.5%。
2.【答案】A【解析】④国目前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故人口增长模式属于原始型。
图A为“甲、乙、丙、丁四国人口增长状况图”,图B为“不同阶段人口增长模式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A中四个国家人口增长特点与图B中人口增长阶段对应正确的是( )A.甲—①B.乙—②C.丙—③D.丁—④4.影响丙国人口增长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有( )①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②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③医疗卫生水平较低④经济发展水平较高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3.【解析】读图A可知,乙国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与图B中的②阶段对应;甲国为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丙国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丁国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
甲、丙、丁三国的人口增长特点与图B中的①③④阶段不对应。
【答案】 B4.【解析】丙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人口受教育程度高,医疗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高,但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
【答案】 C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三、人口问题及对策(一)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1.人口增长过快(1)主要是亚、非、拉地区的大部分发展中国家,(2)原因:出生率高、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导致死亡率大幅下降,人口增长速度过快;(3)影响:资源、环境压力大,医疗卫生、教育、交通、住房、就业条件改善困难等社会问题(4)对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社会生产力,转变生育观念2.人口增长过慢(1)主要是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等发达国家,德国、俄罗斯以及北欧一些国家出现人口的负增长;(2)原因: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完善,生育观念的转变,生活质量要求高。
(3)影响:老龄化问题严重;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4)对策:鼓励生育;接纳移民(二)人口结构与人口问题人口结构主要包括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性别结构、人口文化结构等,人口结构若出现不合理,则会引发人口问题。
1.人口的年龄结构与人口问题人口的年龄结构是指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就目前而言,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年轻化(增长过快)和人口老龄化(增长过慢)。
人口老龄化:国际上通用标准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大于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于7%。
中国应对老龄化的对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延迟退休年龄,鼓励老有所为;改善生育政策,全面放开二孩,改善人口结构。
注意:中国目前已经进入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这是不可逆的,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促使人口保持适度地增长,从而改善人口结构。
放宽生育政策仍然属于计划生育政策。
2.人口的性别结构与人口问题(1)概念:人口的性别结构通常用“性别比”来衡量,即用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衡量。
它用来反映该地区或国家人口的性别结构是否合理或协调。
(2)影响:性别比失衡会造成婚姻、家庭和社会的不稳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对策:加强对非法胎儿性别鉴别的监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妇女地位,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婚育观念。
3.人口的文化结构与人口问题(1)概念:人口的文化结构主要是指各学历层次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2)影响:人口总体文化水平过低,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国家应加大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
四、常见人口统计图(一)人口金字塔图1.判读人口金字塔图的三个步骤(1)读构成: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定类型:年轻型和成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高—低—高”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其中年轻型人口处于加速增长阶段,成年型人口处于增长减缓阶段;老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低—低—低”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3)析变化①从年轻型到老年型的正常转变。
其变化主要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受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由“高—高—低”型→“高—低—高”型→“低—低—低”型转变。
②特殊变化通过对不同年龄段所占比重或数量的计算,可分析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老龄化、人口性别比失调)、人口问题出现的原因(人口增长过快、老龄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人口政策等,人口性别比失调—生育观念、人口政策、工业发展需要、战争等)和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
下图举例说明。
(二)三角坐标图思维过程如下:(1)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出三个箭头,如上图的①②③。
(2)过图中标出的点,分别画出与上述三个箭头平行且延伸方向一致的三条直线。
(3)读出上述直线与三个坐标轴的交点坐标,这就是待求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坐标。
图中待求点的三个坐标,0~14岁约为28%、15~64岁约为55%、65岁及以上约为17%。
(4)验证一下三个比例数值的总和是否为100%。
【跟踪练习】(2017年海南卷)据世界人口组织预測,2050年,世界人口将由2000年的60亿增长到90亿。
下图示意某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
据此完成1—2题。
1.该国可能是A.中国B.美国C.印度D.俄罗斯2.根据预测,从2000年到2050年,该国A.人口增长模式由原始型向传统型转变B.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C.老龄人口数量逐渐减少D.人口数量比较稳定【答案】1.C 2.B【解析】1.读图可知该国2000年和2050年占世界人口的比重都是约为18%,中国人口在2000年占世界人口比重超过20%,所以可以判断该国为印度,美国和俄罗斯人口数量相对较少,占世界人口比重远低于15%。
故选C。
2.根据上题结论,可知印度从2000年到2050年占世界人口比重保持稳定,说明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
根据题干提示,2050年,世界人口将由2000年的60亿增长到90亿,则印度的人口数量也同步增长,老龄人口数量逐渐增加,印度人口增长模式在2000年就已经是传统型。
故选B。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图1示意2015年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结构。
据此完成第3题。
3.与欧盟籍相比,2015年非欧盟籍A.男性人口数量较多B.25~50岁女性比例较小C.劳动人口比例较大D.50岁以上人口比例较大【答案】3.C【解析】3.从图中可以看出,同年龄段的女性比例均大于男性比例,所以非欧盟籍女性人口较男性多,A错。
非欧盟籍25—50岁女性比例约为欧盟籍女性比例的2倍,因此非欧盟籍25—50岁女性比例较大,B错误;欧盟境内非欧盟籍人口年龄主要集中在25—50岁,属于劳动力人口,因此劳动人口比例较大,C正确;50岁以上人口比例欧盟籍比例大于非欧盟籍人口比例,D错误。
故选C。
(2019年江苏卷)图4为“我国某城市不同年份各年龄段人口数量占比图”。
读图回答4—5题。
4.与2000年相比,2016年该城市A.人口总数减少B.老龄化加剧C.平均年龄减小D.劳动力增多5.影响该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自然增长 B.医疗水平C.机械增长 D.生育观念【答案】4.D 5.C【解析】考查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度一般。
4.该图表示的是不同年龄段人口数量的占比而非人口的数量,因此无法判断人口总数的增加或减少,A错误;人口老龄化指的是60岁以上人口大于10%,65岁以上人口大于7% 2016年相对于2000年虽有所上升,但是明显没有超过5%,B错误;与2000年相比,2016年,该城市相对来说低于25岁人口占比下降,而26至50岁人口占比增加,因此整体来说平均年龄成增大趋势,而非减小趋势。
C错误;劳动年龄人口,是指16到64岁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从图中可以看出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相对增多,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