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 名词解释大题 必备 必考
神经病学期末复习大题、名解、填空
一、填空1.一般感觉包括浅感觉、深感觉、复合感觉。
2.头不能向左侧偏以对杭检查者的阻力是右侧胸锁乳突肌瘫痪。
3.左眼不能闭合,示齿时口角向左歪是右侧周围性面神经瘫。
4.视野检查发现,左眼视野图为○,右眼为○,其视通路病变部位在左侧视神经。
5.病员说话吐词不清,吞咽困难,伸舌受限,舌肌萎缩,是由于舌咽、迷走、舌下等神经损害。
6.右侧胸4至胸12痛觉消失,触觉存在是由于脊髓右侧后角损害。
7.舌前2/3及舌后1/3的味觉分别由面神经、舌咽神经支配。
8.巴彬斯基(Babinski)氏征是由锥体束损害引起。
9.右耳传导性聋时,韦伯(Weber)试验偏向右侧。
10.剪刀步态见于脊髓或脑性瘫痪病人。
11.双颞侧偏盲病变部位在视交叉。
12.耳鸣是听神经的刺激性症状。
13.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表现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病理反射阴性、肌萎缩和肌群瘫痪。
14.高血压脑出血最易发生的部位是基底节。
15.脊髓胸7节段对应的椎体为胸椎5,胸12节段对应的椎体为胸椎9。
16.典型失神小发作的特征性脑电图表现是每秒3次的棘慢波组合。
17.运动性失语的病变部位在左半球额下回后部。
18.症状性癫痫是由于脑部病损和代谢障碍,原因有先天性疾病、脑外伤、感染、中毒、颅内肿瘤、脑血管疾病、营养代谢疾病、低血糖等。
19.脑出血的常见部位在内囔(基底节)、脑叶白质、脑桥和小脑。
其中以内囔出血为最常见。
意识活动包括觉醒状态和意识内容。
20.左侧视束病变引起右侧同向偏盲。
21.右角膜反射减弱,右脸裂变大,右眼睑闭合无力是右侧面神经损害。
22.左胸3-胸10痛觉消失,触觉存在,是左侧后角损害。
23.病员吞困难,吐词不清,舌不能伸出中外,无舌肌萎缩及震颤,是双侧皮质延髓囊或锥体囊束损害所致。
24.病员左侧外展及左面神经下级性瘫痪,右侧上下肢上级性瘫痪,病变部位在桥脑。
25.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症见于锥体外系统损害。
26.颈交感神经损害时瞳孔缩小,动眼神经损害时瞳孔扩大。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重点
神经结构损伤症状:缺损症状、刺激症状、释放症状和断联休克症状脊髓由含有神经细胞的灰质和含有上、下传导束的白质组成运动性语言中枢位于优势半球外侧裂上方和额下回后部交界的三角区水平切面上,内囊形成尖端向内的钝角形分为前肢、后肢和膝部三偏综合征:完全性内囊损害,对侧病灶出现偏瘫、偏盲和偏身感觉障碍丘脑综合征:对侧感觉缺失和(或)刺激症状,对侧不自主运动,并可有情感与记忆障碍闭锁综合征locked-in syndrome又称去传出状态,双侧中枢性瘫痪,双侧面瘫舌、咽、构音及吞咽运动障碍,不能转颈耸肩,可有双侧病理反射大脑脚综合征weber syndrome患侧除外直肌和上斜肌外所有眼肌麻痹瞳孔散大;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和上下肢瘫痪脊髓前脚主要参与躯干和四肢的运动支配;后脚参与感觉信息的中转Horner征:眼裂缩小、眼球轻微内陷、瞳孔缩小或伴同侧面部少汗或无汗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 syndrome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Willis环:由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大脑后动脉借前后交通支连通形成动眼神经麻痹:上睑下垂、眼球向外下斜视,不能向上、向内、向下转动,复视,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均消失一个半综合征one and a half syndrome一侧脑桥背盖部病变,引起脑桥侧视中枢和对侧已交叉过来的联络同侧动眼神经内直肌核的内侧纵束同时受累动眼危象:上丘上半刺激性病变可出现发作性双眼转向上方亨特综合征hunt syndrome膝状神经节损害,表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舌前2/3味觉障碍及泪腺、唾液腺分泌障碍,可伴听觉过敏,耳后部剧烈疼痛,骨膜和外耳道疱疹延髓麻痹/球麻痹:舌咽、迷走神经同时受损,表现为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及咽反射消失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无肌肉萎缩;部位分为皮质型、内囊型、脑干型、脊髓型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无病理反射,肌肉萎缩;部位分为脊髓前脚细胞、前根、神经丛、周围神经一般感觉分为浅感觉、深感觉和复合感觉意识Consciousness个体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感知能力失语Aphasia神志清楚、意识正常,发音和构音没有障碍的情况下,大脑皮质语言功能区病变导致的言语交流功能障碍Broca失语/运动性失语:优势侧额下回后部病变引起。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
神经〔名解〕1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病变侧损伤平面以下深感觉障碍及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对侧损伤平面以下痛,温觉缺失,见于髓外占位性病变,脊髓外伤等。
2 Horner综合征:霍纳综合征表现为患侧瞳孔缩小、眼裂变小、眼球轻度内陷可伴同侧面部无汗。
为颈上交感神经径路损害及脑干网状构造交感纤维损害。
3 亨特综合征Hunt~:膝状神经节损害,表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舌前三分之二味觉障碍及泪腺、唾液腺分泌障碍,可伴有听觉过敏,耳后部剧烈疼痛,鼓膜与外耳道疱疹,称亨特综合征,见于膝状神经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4 强直性阵挛发作GTCS:意识丧失、双侧强直后出现阵挛是此型发作的主要临床特征。
可由局部性发作演变而来,也可一起病即表现为全面强直-阵挛发作。
早期出现意识丧失、跌倒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因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脑功能缺失或视网膜功能障碍,临床病症一般持续10~20分钟,多在1小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病症,构造性影像学检查无责任病灶。
6 闭锁综合征locked-in~:病变位于双侧脑桥基底部,又称去传出状态,主要见于基底动脉脑桥分支双侧闭塞。
患者大脑半球与脑干被盖部网状激活系统无损害,意识清醒,语言理解无障碍,出现双侧中枢性瘫痪,只能以眼球上下运动示意,眼球水平运动障碍,不能讲话,双侧面瘫,舌咽构音及吞咽运动均障碍,不能转颈耸肩,四肢全瘫,可有双侧病理反射,常被误认为昏迷。
7 大脑动脉环Willis环:由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大脑后动脉借前后交通动脉连通形成,使颈内动脉系与椎-基底动脉系相交通。
8 脊休克spinal shock:脊髓严重横贯性损伤急性期表现损伤外表以下呈缓慢性瘫痪、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病理征不能引出与尿潴留等,一般持续2-6周后逐渐转变为中枢性瘫痪,出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与反射性排尿。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神经病学名词及问答题1、神经病学: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
2、定位诊断:即确定神经系统损伤的部位、如脑、脊髓、周围神经还是肌肉,并应判断病变为弥散性、局灶性、多灶性还是系统性。
3、定性诊断:是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根据病史、主要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进一步确定疾病的病因及性质。
4、上运动神经元:即锥体系统,包括额叶中央前回运动区的大椎体细胞及其轴突组成的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
功能是发放和传递随意运动冲动至下运动神经元,并控制和支配其活动,损伤后可产生中枢性瘫痪(痉挛性瘫痪)。
5、下运动神经元:包括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轴突,是接受锥体系统、锥体外系和小脑系统冲动的最后通路,是冲动到达骨骼肌的唯一通路,损伤可产生周围性瘫痪(迟缓性瘫痪)6、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为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表现为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阳性以及玻璃体下片状出血。
7、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特征为发作性、多为偏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一般持续4-72小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对声光刺激敏感,安静环境、休息可缓解,特异性药物为麦角类制剂和曲普坦类药物。
8、癫痫: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具有发作性、短暂性、重复性和刻板性的特点。
9、痫性发作:是指癫痫临床上每次发作或每种发作的全过程,一个患者可有一种或多种形式的痫性发作。
10、癫痫综合征:是指在癫痫中由特定症状和体征组成的特定癫痫现象,包括各类痫性发作的组合。
11、癫痫持续状态(SE)指癫痫连续发作之间意识尚未完全恢复又频繁再发,或一次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未自行停止,称“癫痫持续状态”或“癫痫状态”。
12、急性脊髓炎(Acute myelitis)是非特异性炎症引起脊髓白质脱髓鞘病变或坏死,导致急性横贯性脊髓损害,也称为急性横贯性脊髓炎,以病损水平以下肢体瘫痪,传导束性感觉障碍和尿便障碍为临床特征。
神经病学爱考的名词解释
神经病学爱考的名词解释在神经病学领域,一些特定的术语和名词经常在考试中被提及。
这些名词对于了解和理解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您解释一些神经病学中常见的名词。
一、神经元(Neuron)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它是一种特殊的细胞,负责将信息从一个部位传递到另一个部位。
神经元有三个主要部分:细胞体、树突和轴突。
细胞体包含细胞核,负责合成和存储蛋白质。
树突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号。
轴突则将信号传递给目标神经元或肌肉。
通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神经系统能够传递信息、控制各种生理功能,以及感知和响应外部刺激。
二、突触(Synapse)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特殊结构。
它位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和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之间。
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当一个神经脉冲到达突触前膜时,神经递质(例如多巴胺、谷氨酸等)会从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然后,这些神经递质会与下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后膜结合,并触发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三、脑干(Brainstem)脑干位于大脑和脊髓之间,是连接大脑和脊髓的重要结构。
它包含许多关键的脑神经核和神经纤维束,控制着呼吸、心跳、消化和其他自主神经功能。
脑干还包括中脑、桥脑和延髓。
中脑负责处理视觉和听觉信息,并控制眼球的运动。
桥脑在大脑和脊髓之间传递信息,并调节呼吸、咀嚼和吞咽等功能。
延髓与心脏、血压和消化有关。
四、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脑脊液是一种清澈的液体,充满在脑室和脊髓管中。
它起到支撑和保护神经系统的作用,并为大脑提供营养和免疫功能。
脑脊液还帮助排除过多的代谢产物和细胞垃圾。
通过脑脊液,医生可以进行腰穿和脑脊液检查,以帮助诊断和治疗一些神经系统疾病。
五、皮层(Cortex)皮层是大脑的外部层,由灰质组织组成。
它是大脑功能高级化的核心区域。
人类皮层有两个半球,每个半球由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组成。
皮层是认知、感知、记忆和运动的中心。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和重点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及重点感觉障碍。
(包括面部)感觉障碍,偏瘫及同向性偏盲。
瘫痪、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
病变时产生Horner征,表现为眼裂缩小、眼球轻微内陷、瞳孔缩小或伴同侧面部少汗或无汗。
A起始段、两侧颈内A末端、两侧大脑后A借前、后交通A连通形成,使颈内A系与椎-基底A系相交通。
正常情况下动脉环两侧的血液不相混合,当某一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时,可一定程度通过willis 环使血液重新分配和代偿,以维持脑的血液供应。
后交通A和颈内A交界处、前交通A和大脑前A的连接处是动脉瘤的好发部位。
~,主要表现为①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前庭神经损害)②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低垂及咽反射消失③病灶侧共济失调④Horner综合症(交感N下行纤维损害)⑤交叉性感觉障碍→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
常见于小脑后下动脉、椎基底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缺血性损害。
, 导致运动笨拙和不协调, 并非肌无力,累及躯干、四肢和咽喉肌时可引起身体平衡、姿势、步态及语言障碍。
共济运动由小脑、脊髓、前庭、锥体外系共同参与协调。
病变位于脑桥基底部,双侧锥体束和皮质脑干束均受累。
患者意识清醒,因运动传出通路几乎完全受损而呈失运动状态,眼球不能向两侧转动,不能张口,四肢瘫痪,不能言语,仅能以瞬目和眼球垂直运动示意与周围建立联系。
可由脑血管病、感染、肿瘤、脱髓鞘病等引起。
,由优势侧额下回后部病变引起,以口语表达障碍最突出,电报式语言,讲话少,讲话费力,找词困难,发音\语调障碍,语法差,口语理解相对保留,复述\命名\阅读\书写障碍.,由优势侧颞上回后部病变引起,以严重听理解障碍为特点,表现为患者听觉正常,但不能听懂别人和自己的讲话,口语表达流利,语量多,发音和语调正常,但言语混乱而割裂,较多语义错语,难以理解,答非所问,复述障碍与听理解障碍一致, 存在不同程度的命名\阅读\书写障碍.,由优势侧颞中回后部病变引起,主要特点为命名不能,找词困难,赘语,在供选择名称中能选出正确的名词,听理解\复述\阅读\书写障碍轻.~,表现为双眼视力下降或完全消失\眼底正常\双眼瞳孔对光反射正常.III、IV,脑桥V~VIII,延髓IX~XII,还有传导深感觉的中继核(薄束核、楔束核)及与锥体外系有关的红核和黑质等大题部分1.一般感觉:浅感觉(痛\温\触觉)来自皮肤\粘膜;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来自肌肉\肌腱\骨膜\关节;皮质感觉(复合感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重量觉)。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
1. 感觉过敏(hyperesthesia)①轻微的刺激即引起强烈的感觉②因对触觉、痛觉的敏感性↑或感觉阈↓引起2. 感觉过度(hyperpathia)①刺激阈↑与反应时间延长,刺激须达很强程度才有感觉,刺激后需经一潜伏期才能感到强烈、定位不明确的不适感②患者不能辨明刺激的部位、性质与强度③可感刺激点向四周扩散并有“后作用”,即持续一段时间后才消失。
3. 感觉异常(paresthesia)①没有外界刺激而发生的感觉异常②例如麻木感、蚁走感、触电感、针刺感等。
4. 放射痛(radiating pain)①神经根或神经感受病变刺激时,疼痛除出现在刺激部位外,尚沿该受累感觉神经扩散到其支配区②如后根受肿瘤压迫时引起的神经根痛,腰骶神经根受脱出的椎间盘压迫时引起的坐骨神经痛等。
5. 牵涉痛(referred pain)①内脏病变时同罹病内脏相当的脊髓节段所支配的体表部分也发生疼痛②如心绞痛时引起左胸及左上肢内侧疼痛等。
6. 灼性神经痛(causalgia)①一种烧灼样的强烈疼痛②常见于正中神经或胫神经不完全损伤的患者,患者常用冷水浸泡患肢以减轻疼痛③交感神经传出纤维与无髓鞘的C纤维形成假突触,发生短路。
7. 幻肢痛(phantom limb pain)已经截肢的残端发生疼痛。
8. 闪电痛(lightening pain)①最多见于脊髓痨患者,胸段及腰骶段后根受累,下肢发作性短暂性触电样剧痛②若伴有支配内脏的神经损害而出现内脏功能的障碍称为危象。
胃危象最为常见。
9. 失联络(diaschisis)①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在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时消失②例如脑休克(内囊出血→对侧偏瘫、深浅反射↑)、脊髓休克等③断联期过后,受损组织的功能缺损症状和释放症状会逐渐出现。
10. 核间性眼肌麻痹由于内侧纵束联系一侧展神经核与另一侧司内直肌运动的动眼神经亚核;内侧纵束受损,使两眼球水平同向运动(侧向凝视);内侧纵束的上行束或下行束受损时眼球水平侧向(同向)凝视就有困难;①一侧内侧纵束上行纤维受损,造成前核间眼肌麻痹。
神经病学 名词解释及简答
1.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系:包括上、下两个运动神经元。
上运动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大脑皮质躯体运动中枢的锥体细胞,这些细胞的轴突组成下行的锥体束,下行至脊髓的称皮质脊髓束,至脑干运动神经核的纤维为皮质核束。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可引起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高,深反射亢进,可出现病理反射,早期不出现肌萎缩。
2.下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胞体位于脑干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它们的轴突分别组成脑神经和脊神经,支配全身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下运动神经元受损时,出现弛缓性瘫痪,肌张力降低、肌萎缩,深反射消失。
3.视神经萎缩(optic atrophy):是指任何疾病引起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其轴突发生病变,致使视神经全部变细的一种形成学改变,为病理学通用的名词,一般发生于视网膜至外侧膝状体之间的神经节细胞轴突变性。
4.一个半综合征(one-and-a-half syndrome):又称脑桥麻痹性外斜视,若一侧桥脑侧视中枢(外展旁核)及双侧内侧纵束同时受到破坏,则出现同侧凝视麻痹(一个),对侧核间性眼肌麻痹(半个),即两眼向病灶侧注视时,同侧眼球不能外展,对侧眼球不能内收,向病灶对侧注视时,对侧眼球能外展,病灶侧眼球不能内收,两眼内聚运动仍正常。
5.帕里诺综合征(Parinaud综合征):又称上丘脑综合征、中脑顶盖综合征、上仰视性麻痹综合征。
由中脑上丘的眼球垂直同向运动皮质下中枢病变而导致的眼球垂直同向运动障碍,累及上丘的破坏性病灶可导致两眼向上同向运动不能。
6.阿-罗瞳孔(Argyell-Robertson瞳孔):发生在神经梅毒病人中,在半数左右的脊髓痨或者麻痹性痴呆病人中出现,主要是瞳孔缩小、光反射消失、而调节反射存在(调节反射是在看东西有远向近时,两眼向中间辐辏、瞳孔缩小)。
7.艾迪瞳孔:又称强直性瞳孔,其临床意义不明。
表现一侧瞳孔散大,只在暗处用强光持续照射时瞳孔缓慢收缩,停止光照后瞳孔缓慢散大。
调节反射也缓慢出现喝缓慢恢复。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和重点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及重点感觉障碍。
(包括面部)感觉障碍,偏瘫及同向性偏盲。
瘫痪、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
病变时产生Horner征,表现为眼裂缩小、眼球轻微内陷、瞳孔缩小或伴同侧面部少汗或无汗。
A起始段、两侧颈内A末端、两侧大脑后A借前、后交通A连通形成,使颈内A系与椎-基底A系相交通。
正常情况下动脉环两侧的血液不相混合,当某一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时,可一定程度通过willis 环使血液重新分配和代偿,以维持脑的血液供应。
后交通A和颈内A交界处、前交通A和大脑前A的连接处是动脉瘤的好发部位。
~,主要表现为①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前庭神经损害)②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低垂及咽反射消失③病灶侧共济失调④Horner综合症(交感N下行纤维损害)⑤交叉性感觉障碍→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
常见于小脑后下动脉、椎基底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缺血性损害。
, 导致运动笨拙和不协调, 并非肌无力,累及躯干、四肢和咽喉肌时可引起身体平衡、姿势、步态及语言障碍。
共济运动由小脑、脊髓、前庭、锥体外系共同参与协调。
病变位于脑桥基底部,双侧锥体束和皮质脑干束均受累。
患者意识清醒,因运动传出通路几乎完全受损而呈失运动状态,眼球不能向两侧转动,不能张口,四肢瘫痪,不能言语,仅能以瞬目和眼球垂直运动示意与周围建立联系。
可由脑血管病、感染、肿瘤、脱髓鞘病等引起。
,由优势侧额下回后部病变引起,以口语表达障碍最突出,电报式语言,讲话少,讲话费力,找词困难,发音\语调障碍,语法差,口语理解相对保留,复述\命名\阅读\书写障碍.,由优势侧颞上回后部病变引起,以严重听理解障碍为特点,表现为患者听觉正常,但不能听懂别人和自己的讲话,口语表达流利,语量多,发音和语调正常,但言语混乱而割裂,较多语义错语,难以理解,答非所问,复述障碍与听理解障碍一致, 存在不同程度的命名\阅读\书写障碍.,由优势侧颞中回后部病变引起,主要特点为命名不能,找词困难,赘语,在供选择名称中能选出正确的名词,听理解\复述\阅读\书写障碍轻.~,表现为双眼视力下降或完全消失\眼底正常\双眼瞳孔对光反射正常.III、IV,脑桥V~VIII,延髓IX~XII,还有传导深感觉的中继核(薄束核、楔束核)及与锥体外系有关的红核和黑质等大题部分1.一般感觉:浅感觉(痛\温\触觉)来自皮肤\粘膜;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来自肌肉\肌腱\骨膜\关节;皮质感觉(复合感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重量觉)。
《神经病学》常考名词解释
Hunt综合征:表现为耳后、乳突剧烈疼痛,外耳道疱疹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伴有泪腺、唾液腺分泌障碍,见于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膝状神经节炎。
Brown-sequard综合征:脊髓半切征,病变侧损伤平面以下深感觉障碍和上级运动神经元瘫痪,对侧损伤平面以下痛、温度觉缺失。
见于脊髓占位性病变、脊髓外伤。
Gerstman综合征:四主症,即计算不能(失算)、手指失认,左右侧认识不能,书写不能(失写),见于优势半球顶叶角回皮质损伤。
三偏综合征:内囊完全损伤导致病变对侧偏瘫、偏盲和偏身感觉障碍,常见于脑出血和脑梗塞。
wallenberg综合征:①眩晕、恶心、呕吐、眼震(前庭神经核损害),②真性球麻痹: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麻痹及咽反射消失(舌咽、迷走神经及疑核损伤),③病灶侧肢体共济失调(绳状体、部分小脑损害)④Horner综合征(颈部交感神经受损)⑤同侧面部痛、温度觉丧失,触觉存在,呈核性分布(三叉神经脊束核受损)⑥对侧痛温度觉消失(脊髓丘脑侧束损伤)⑦呃逆(网状结构中呼吸中枢损伤)Millard-Gubler综合征:脑桥腹下部综合征,表现为①病变侧展神经麻痹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②对侧中枢性偏瘫,③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见于脑桥基底部的展神经、面神经、锥体束、脊髓丘脑侧束及内侧丘系损伤。
Weber综合征:①病变侧动眼神经麻痹,②对侧肢体中枢性偏瘫,主要见于损害大脑脚底,影响了动眼神经和锥体束。
Benedict综合征:红核综合征,表现为①病变侧动眼神经麻痹,②对侧肢体不自主运动或共济失调。
动眼神经、黒质、红核受损而锥体束未受损。
吉兰-巴雷综合征:又称为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是一组急性或亚急性发病,病理改变为周围性神经炎性脱髓鞘,临床表现为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伴有手套或袜套样感觉障碍及脑神经损害的自身免疫病,实验室检查有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及神经电生理异常。
foster-kennedy综合征:表现为病变侧因肿瘤压迫而出现视神经萎缩,对侧颅内压增高导致视神经乳头水肿。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
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康复;预防的科学..感觉Senses是感受器接受到的各种形式的刺激在大脑中的综合反映..瘫痪:是指骨骼肌的收缩能力肌力的减弱或丧失..瘫痪是由运动神经元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脊髓休克:瘫痪肢体肌张力降低;深;浅反射消失;病理反射引不出;尿潴留..颈膨大:颈部上肢神经出入处形成膨大;相当于C5~T2;在C7 处最宽;发出神经支配上肢. 腰膨大:腰部下肢神经出入处形成膨大;大小次于颈膨大;相当于L1~S1节段;L4处最宽;发出神经支配上肢.马鞍回避:髓内病变;感觉障碍由内向外扩展;骶部保留;直到病变后期;才影响骶部的感觉..霍纳Horner综合征:颈8~胸1节段侧角细胞受损;瞳孔缩小病损同侧;眼球内陷眼眶肌麻痹;眼裂变小眼睑肌麻痹;同侧面部出汗减少;癫痫:一组由已知或未知病因所引起的;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且异常放电常具自限性所导致的综合征.癫痫三要素:脑部持续存在的癫痫反复发作的易感性;至少一次癫痫发作的病史;发作引起的神经生化、认知、心理及社会功能障碍.癫痫发作:癫痫发作是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活动所引起;由不同症状和体征组成的短暂性临床现象..癫痫发作三要素: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的异常活动;特殊的临床现象;发作的短暂性.自限性发作:癫痫发作最常见和最典型的发作表现.突出特征:病人的发作能在短时间内自行终止;多数病人发作持续时间少于30分钟.癫痫持续状态:癫痫全面性或部分性发作在短时间内频繁发生;全面性发作在两次发作之间神经功能没有恢复到正常基线;或单次发作超过这种发作类型大多数患者平均持续时间.自动症automatism 癫痫复杂部分性发作的一种类型;在意识模糊的情况下出现发作性行为异常;看起来有目的;但实际上没有目的;发作后意识模糊;不能回忆发作中的情形..假性发作 pseudoseizures是一种非癫痫性的发作性疾病;是心理因素引起运动、感觉、情感和体验异常;可出现发作性行为异常、四肢抽动;呼之不应等;①假性发作持续的时间较长;常超过半15min ②发做表现多种多样③发作时意识存在;没有真正的意识丧失④发作时脑电图上无痫性放电⑤抗癫痫药治疗无效..Jackson发作:异常运动从局部开始;沿皮质功能区移动;如从手指-腕部-前臂-肘-肩-口角-面部逐渐发展;称~..Todd氏麻痹:局灶性运动性发作表现为身体的某一局部发生不自主的抽动..大多见于一侧眼睑、口角、手或足趾;也可涉及到一侧面部或肢体..严重者发作后可留下短暂性肢体瘫痪;称为Todd麻痹..偏头痛: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颅内外血管神经功能障碍导致的;以发作性单或双侧头痛为特征的疾病..发作性头痛;自发性缓解;反复发作;间歇期正常是偏头痛的主要临床特征..帕金森病: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和路易氏小体形成为突出病理特征的慢性疾病;机制主要与多巴胺和乙酰胆碱递质的平衡失调有关..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障碍是主要临床表现..疗效减退:长期服用左旋多巴胺出现的并发症;每次用药有效时间缩短;症状随血药浓度发生规律波动..开关现象:长期服用左旋多巴胺出现的并发症;症状在突然缓解开和加重关间波动;开期常伴异动症;多见于病情严重的患者;与患者服药时间;药物血浆浓度无关;故无法预测..异动症:长期服用左旋多巴胺出现的并发症;舞蹈症或手足徐动样不自主运动;肌强直或肌痉挛..脑底动脉环WilliS环:两侧大脑前动脉之间由前交通动脉;两侧颈内动脉与大脑后动脉之间由后交通动脉连接起来;构成脑底动脉环Willis环.. 这一环状动脉吻合对调节、平衡颈动脉与椎-基底动脉两大血供系统之间、大脑两半球之间的血液供应以及当此环某处血管狭窄或闭塞时形成侧支循环极为重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脑动脉一过性供血不足引起局限性神经功能缺损;出现相应症状和体征.. 特点:未发生脑梗死的一过性脑缺血;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超过24小时即完全恢复;常有反复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的类型..通常指脑动脉的主干或其皮层支因动脉粥样硬化及各类动脉炎等血管病变;导致血管的管腔狭窄或闭塞;并进而发生血栓形成;造成脑局部供血区血流中断;发生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缺血半暗带:急性脑梗死病灶是由中心坏死区及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缺血半暗带内因仍有侧支循环存在;可获得部分血液供给;尚有大量可存活的神经元;如果血流迅速恢复;损伤仍为可逆的;脑代谢障碍可得以恢复;神经细胞仍可存活并恢复功能..腔隙性脑梗死:是指发生在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小穿痛动脉闭塞引起的缺血性小梗死灶..因脑组织缺血;坏死;液化并由吞噬细胞移走而形成腔隙;约占脑梗死的20%..腔隙状态lacunar state:多发性腔隙性梗死累及双侧锥体束;锥体外系.严重精神障碍;痴呆;假性球麻痹;双侧锥体束征;类帕金森综合征;尿便失禁等..重症肌无力MG:是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特征为全身或部分骨骼肌病态易疲劳;通常在活动后症状加重;经休息和胆碱酯酶抑制剂ChE I治疗后症状减轻..重症肌无力危象crisis 如肌无力累及呼吸肌而不能维持正常换气功能出现呼吸困难时; 称为重症肌无力象..肌无力危象:最常见;因抗胆碱酯酶药剂量不足引起..部分患者有呼吸道感染、过量用镇静剂或神经肌接头传导阻滞药物;但多数无明显诱发因素..胆碱能危象:抗胆碱酯酶药使用过量;除肌无力加重外;还有肌束颤动及毒覃碱样反应瞳孔缩小、心动过缓、流涎、多汗、腹痛、腹泻等..反拗性危象:MG治疗时;因机体突然对抗胆碱酯酶药不敏感引起;滕喜龙试验无反应;此时应停止抗胆碱酯酶药而用输液维持;过一段时间后如抗胆碱酯酶药有效时再重新调整剂量..蛋白-细胞分离现象:指脑脊液表现为蛋白增高而细胞数正常或接近正常;称蛋白-细胞分离现象;是吉兰- 巴雷综合征特征性改变之一..病程3~6周蛋白增高最明显..1.感觉通路由三级神经元及两个突触组成: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背根神经节或三叉神经节;第三级神经元位于丘脑腹后外侧核;第二级神经元交叉..传导痛觉温度觉和一般触觉的第二级神经元位于脊髓后角;其中枢纤维交叉至对侧组成脊髓丘脑束上行;终于丘脑腹后外核..传导面部痛觉温度觉纤维的第二级神经元位于三叉神经核;其中枢纤维交叉到对侧..传导关节位置觉、压觉、精细触觉纤维在脊髓后柱中上行至薄束、楔束核第二级神经元;其中枢纤维交叉至对侧成内侧丘系;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深、浅感觉传导通路的共同点:均为三级神经元;一次交叉部位不同;均通过内囊后肢.. 区别:1感受器不同:浅感觉--皮肤、粘膜;深感觉--肌肉、关节、肌腱..2第2级神经元位置不同:浅感觉--脊髓后角; 深感觉--薄束核、楔束核延髓下部..3交叉部位不同:浅感觉--脊髓前连合交叉;深感觉--延髓丘系交叉..2.有先兆性偏头痛典型偏头痛Classic Migraine:好发于青年女性;发作前有以视觉症状为主的先兆..a. 先兆:主要是视觉先兆;如闪光、偏盲、视野缺损和黑朦;还可有半身麻木等;可持续数分钟至1小时..b.头痛:疼痛常从眼眶或额颞部开始;逐渐加剧波及一侧头部..常为单侧和搏动性..也可有双侧或枕部痛、上下楼或摇头可使症状加重、50%的病人每周少于1次发作;每次持续2h以上、1 天以内..c. 伴随症状:恶心、呕吐、羞明、惧声、激惹、嗅觉异常和倦怠是常见的伴随症状..部分伴有短暂神经功能缺失;如偏瘫、偏身感觉丧失、语言或视觉功能障碍等;伴随或持续至疼痛缓解..3.帕金森病:多见中老年;平均55岁;男稍多于女;缓慢起行;逐渐进展 ..主要症状运动症状:静止性震颤震颤频率为4~6 Hz ;休息时明显;运动时减轻或消失;故称静止性震颤;;肌强直铅管样强直:被动地做伸屈肢体时遇到的阻力;齿轮样强直:肌强直合并震颤所致;运动迟缓患者有不同程度主动运动减少和随意运动迟缓;姿势障碍姿势反射障碍:容易向前或向后倾斜而跌到;躯干屈曲;弯腰曲背;膝、肘和掌指关节屈曲;.. 次要症状非运动症状:精神症状情绪障碍;焦虑或抑郁;语言障碍;认知功能障碍记忆减退;执行能力下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心血管反射异常;直立性低血压..睡眠障碍入睡困难;早醒..辅助检查:脑脊液CSF:CSF常规检查正常;尿:血、尿常规检查正常;影像学:颅脑CT检查正常..4.鉴别髓内、髓外硬脊膜内、髓外硬脊膜外病变⑴髓内病变:根性神经痛少见;症状常为双侧性;常为分离性感觉障碍;有鞍区回避;节段性肌肉瘫痪与萎缩明显;括约肌功能障碍出现早且严重.⑵髓外硬脊膜内病变: 神经根刺激或压迫症状出现早;脊髓损害自一侧开始;逐渐发展为横贯性损害;感觉障碍自足开始呈上行性发展;括约肌功能障碍出现较晚.⑶髓外硬脊膜外病变:多见局部脊膜刺激症状;因硬脊膜的阻挡;脊髓受压症状出现较晚;多在椎管已有明显或完全梗阻后才发生;感觉障碍亦呈上行性发展;受压节段肌萎缩不明显;5.脊髓半切损害后角:节段性;分离性浅感觉障碍..后根:节段性感觉障碍;根痛..灰质前联合:两侧对称性节段性浅感觉障碍..后索损害:病变平面以下同侧分离性深感觉障碍;感觉共济失调脊髓痨锥体束损害:病变平面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脊髓丘脑束损害:病变平面以下对侧浅感觉障碍;6.脊髓横贯性损害:产生病变平面以下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各种感觉障碍;大小便障碍;脊髓反射消失.①高颈段颈l~4四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病变平面以下全部感觉丧失;大、小便障碍;四肢及躯干无汗.②颈膨大颈5~胸2上肢为下运动神经元瘫痪;下肢呈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病变平面以下各种感觉丧失;括约肌功能障碍;霍纳Horner综合征:颈8~胸1节段侧角细胞受损;瞳孔缩小病损同侧;眼球内陷眼眶肌麻痹;眼裂变小眼睑肌麻痹;同侧面部出汗减少..③胸段胸3~12 两下肢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病变平面以下各种感觉丧失;出汗异常;大、小便障碍;腹壁反射的消失有助于定位;④腰膨大腰;至骶:腰1~2病变:屈髋障碍、踝反射亢进、巴氏征阳性;感觉障碍等症状;腰3~骶2病变 :下肢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腹壁反射正常;⑤圆锥骶3~5和尾节鞍状感觉障碍;分离性感觉障碍;无根痛;大、小便失禁或潴留;肛门反射消失;下肢肌力正常;⑥马尾腰2至尾髓诸节神经根马尾与圆锥病变的临床表现相似;单侧或不对称;根性疼痛多见;下肢可有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膝、踝反射消失;大、小便障碍不明显或出现较晚.. 6.癫痫发作 2 个主要特征:⑴临床表现:①共性:发作性、短暂性、重复性、刻板性;②个性:不同类型癫痫所具有的特征;⑵脑电图:痫性放电..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一起病即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早期出现意识丧失;跌倒..①强直期:表现为全身骨骼肌强直性收缩;②阵挛期:从强直转为阵挛;③发作后期:醒后部分病人有意识模糊;失神发作:病人活动突然停止;发呆;呼之不应;手中物体落地;部分可机械重复原有的简单动作;每次发作持续数秒钟;每天可发作数十、上百次;醒后不能回忆;复杂部分性发作:①自动症:反复咂嘴、噘嘴、咀嚼、舔舌、磨牙或吞咽;反复搓手、抚面、不断穿衣、脱衣、解衣扣摸索衣裳等看起来有目的实际上没有目的的行为;发作后意识模糊;不能回忆发作中的情形..②仅有意识障碍;③先有单纯部分性发作;继之意识障碍;④先有单纯部分性发作;后出现自动症..单纯部分性发作:发作后能复述发作的生动细节.诊断和鉴别诊断:1.首先确定是否是癫痫:①病史是诊断癫痫的主要依据;a. 癫痫的共性;b. 癫痫的个性②脑电图是诊断癫痫的重要佐证;③排除其它疾病; 2. 明确癫痫发作类型:不同类型癫痫需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发作类型诊断错误;可导致药物治疗失败;3. 确定癫痫病因:继发性癫痫应进一步寻找病因; 病因关系到患者的预后; 全身性疾病:低血糖、低钙、脑部疾病:头部CT、MRI、脑血管造影 ..治疗去除病因;控制或减少发作.目标:完全控制惊厥;没有或只有轻微的副作用;保持正常生活方式..单次发作治疗 : 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癫痫发作有自限性;多数患者不需特殊处理.持续状态治疗 : 癫痫状态是急诊;预后与病因和成功治疗时间有关.发作超过1小时;体内环境稳定性破坏;将引发中枢神经系统许多不可逆损害..保持生命体征稳定;终止发作是治疗的关键;减少发作对脑部神经元的损害;用药原则:大剂量、静脉、推注.. 终止发作后用药维持;去除病因和诱因;处理并发症.发作间歇期治疗①用药时机选择:一般主张发作 2 次以上;开始用药..下列情况时;首次发作后就可用药;a. 有癫痫家族史;b. 脑电图上有明确癫痫放电;c. 有导致癫痫反复发作的病因.②用药选择:根据发作类型和不良反应选用药物;选择有稳定来源的药物;③剂量选择: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达到能控制发作;又无明显不良反应.不能达此目的;不出现不良反应; 可监测血药浓度;④单一用药:是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单独用药易于明确该药物是否有效;每个剂量均有达到显效的时间;最大耐受量无效时;才改用他药治疗;用药前后须作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⑤逐渐换药一种药物无效;逐渐更换他药; 换药期间应有5~7 天的过渡期;个体不同;药物的剂量不同;耐心寻找有效的药物和有效的剂量..⑥联合用药部分患者单药治疗无效;多数联合用药不能明显提高疗效;可增加药物不良反应.有下列情况;可进行合理的联合用药;a. 有多种类型发作;b. 针对药物的副作用;c. 针对病人的特殊情况;d. 部分单药治疗无效患者可考虑联合用药..联合用药应注意:a. 不要联合使用药理作用相同的药物; b. 尽量避免联合使用副作用相同的药物;c. 不能将多种药物作广谱抗癫痫药联合使用;d. 应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⑦长期用药:突然停药可诱发癫痫持续状态;自行停药;癫痫复发;原药原剂量有时却不能象以前一样很好地控制发作.一般癫痫发作完全控制3 ~ 5年;失神发作完全控制 6 月以后;才可考虑逐渐停药;大多数正规治疗后可终身不再发病;不需终身服药.⑧缓慢停药:临床 3 年不发; 脑电图正常脑电图异常不妨碍药;停药后复发可能性较小; 停药必须缓慢减量;病程越长;剂量越大;用药越多;停药越需缓慢; 一般停药过程不应短于1年~1年半;小发作不应短于半年.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无效的难治性癫痫可考虑;根据病情酌情选用;半球切除术、软脑膜下横断术、病灶切除术、胼胝体切开术等.6.脑血管疾病CVD:是指在脑血管壁病变或血流障碍的基础上发生的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障碍..分类:急性脑血管病:TIA;脑卒中脑血管意外或中风出血性:脑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缺血性: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慢性脑血管病:脑动脉硬化症;血管性痴呆 ..7.TIA:好发中老年人50-70岁;男性多于女性;突然起病;呈反复发作性;每次发作的症状相对较恒定..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多于2分钟内达到高峰;持续时间短<24小时;恢复快;不留后遗症状..常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和高脂血症病史..颈内动脉系统TIA的表现:常见症状:对侧单肢无力或轻偏瘫;可伴有对侧面部轻瘫; 系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或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前动脉皮层支的分水岭区缺血的表现.. 特征性症状:眼动脉交叉瘫病变侧单眼一过性黑蒙或失明、对侧偏瘫及感觉障碍.. Horner征交叉瘫病变侧Horner征、对侧偏瘫.. 主测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语症.. 可能出现的症状:对侧单肢或半身感觉异常;如偏身麻木或感觉减退;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缺血的表现.. 对侧同向性偏盲;较少见..为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后动脉皮层支或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后动脉皮层支分水岭区缺血而使顶、枕、预交界区受累所致..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表现:常见症状:眩晕;平衡失调;大多数不伴有耳鸣;为脑干前庭系缺血表现;少数可伴耳鸣;系内听动脉缺血致内耳受累..特征性症状:跌倒发作:表现患者转头或仰头时;下肢突然失去张力而跌倒;无意识丧失;常可很快自行站起;系脑干网状结构缺血所致..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症:发作时出现短时间记忆丧失;病人对此有自知力;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发作时对时间、地点定向障碍;但谈话、书写和计算能力保持;是大脑后动脉颞支缺血累及边缘系统的颞叶海马、海马旁回和穹隆所致..双眼视力障碍发作:因双侧大脑后动脉距状支缺血而致枕叶树皮层受累;引起暂时性皮质盲..可能出现的症状:吞咽障碍;构音不清;共济失调;意识障碍伴或不伴瞳孔缩小;一侧或双侧面;口周麻木或交叉性感觉障碍;眼外肌麻痹和复视;交叉性瘫痪..8.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占全部脑卒中20%-30%..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病因 :高血压;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病白血、再障、血紫;脑淀粉样血管病变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发病机制小动脉瘤或微夹层动脉瘤形成;当血压骤然升高时;血液自血管壁渗出或动脉瘤壁直接破裂;血液进入脑组织形成血肿..病绝大多数高血压性ICH发生在基底节的壳校及内囊区..临床表现:多发在50-70岁..男性略多见;冬春季发病较多..常在活动和情绪激动时发生..大多数病例病前无预兆;少数可有头痛;头晕;肢体麻木等前驱症状..临床症状常在数分钟到数小时内达到高峰..常在发病时突感剧烈头痛;瞬即呕吐;数分钟内可转入意识模糊或昏迷..A. 基底节区出血:约占全部脑出血的70%;壳核出血最为常见;约占60%;丘脑占10%..由于出血常累及内囊;并以内囊损害体征为突出表现;故又称内囊区出血;壳核又称为内囊外侧型;丘脑又称内囊内侧型出血..壳核出血:系豆纹动脉尤其是其外侧支破裂所致..表现突发的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缺失和同向性偏盲..双眼球向病灶对侧同向凝视不能..主侧半球可有失语..出血量大可有意识障碍;出血量较小可仅表现纯运动、纯感觉障碍;不伴头痛、呕吐;与腔隙性梗死不易区分..丘脑出血:由丘脑膝状动脉和丘脑穿通动脉破裂所致..突发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甚至偏盲等内囊性三偏症状..其与壳核出血不同之处是:上下肢瘫痪均等或基本均等;深浅感觉均有障碍;而深感觉障碍更突出.. 可有特征性眼征;如上规障碍或凝视鼻尖、眼球偏斜或分离性斜视、眼球会聚障碍和无反应性小瞳孔等;意识障碍多见且较重;出血波及下丘脑或破入第三脑室则出现昏迷加深、瞳孔缩小、去皮层强直等中线症状..如为小量出血或出血局限于丘脑内侧则症状较轻..尾状核头出血:也属基底节区出血;较少见..临床表现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颇相似;仅有脑膜刺激征而无明显瘫痪;头痛、呕吐及轻度颈强、Kernig征明显..可仅有头痛而在CT检查时偶然发现;临床上往往容易被忽略.. B. 脑桥出血;C. 小脑出血;D. 脑叶出血;E. 原发性脑室出血诊断依据高血压性脑出血 : 50岁以上中老年高血压患者.. 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 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缺失症状出现迅速;并很快达高峰.. 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出现早而明显.. 早期即有血压明显增高.. 头颅CT检查可提供脑出血的直接证据..治疗目标: 挽救患者生命; 减少神经功能残废程度; 降低复发率..原则:脱水降颅内压;减轻脑水肿; 调整血压;防止继续出血; 脑保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防治并发症.治疗:保持安静;防止继续出血;积极抗脑水肿;减低颅内压;调整血压;改善循环;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外科治疗;康复治疗;病因治疗;防治再出血治疗:1.调整血压最为关键;2.避免诱因突然用力;情绪激动;3.劳逸结合;4.多进食蔬菜水果..9.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先天性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动脉瘤;脑底异常血管网..临床表现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青少年多见..发病前多有明显诱因;如剧烈运动、过劳、激动、用力、排便、咳嗽、饮酒等前驱症状:动脉瘤未破裂时常无症状..约1/3的SAH患者动脉瘤破裂前数日或数周有头痛、恶心、呕吐等“警告性渗漏”症状..后交通动脉瘤易压迫动眼神经而致麻痹症状..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易损害Ⅲ、Ⅳ、Ⅴ、Ⅵ脑神经..大脑前动脉瘤可出现精神症状.. 大脑中动脉瘤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抽搐.. 椎-基底动脉瘤可出现面瘫等脑神经瘫痪..脑血管畸形病人常有癫痫发作..典型临床表现:突然发生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有短暂意识障碍、项背部或下肢疼痛、畏光等..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出血、视乳头水肿..约25%患者可见玻璃体膜下片块状出血;发病1小时内即可出现;是急性高依压、眼静脉回流受阻所致;有诊断特异性..辅助检查 :颅脑CT:是确诊SAH的首选诊断方法..CT检查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出血征象.安全、敏感;可早期诊断.CSF检查:常见均匀一致的血性CSF;压力增高;蛋白含量增加;糖和氯化物水平多正常..腰椎穿刺有诱发重症病例脑疝形成的危险;常见并发症:再出血..是SAH致命的并发症..出血后1个月内再出血危险性最大; 2周内再发率占再发。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
1.神经病学 (Neurology): 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
的学科,主要关注诊断和治疗与神经系统有关的疾病和障碍。
2.脑卒中 (Stroke): 脑卒中是由于脑部供血中断导致的脑功能损害,常见症状包括瘫痪、言语困难和认知障碍等。
3.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行
性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症状包括肌肉僵硬、震颤和运动迟缓。
4.癫痫 (Epilepsy): 癫痫是一种由大脑发生异常电活动引起的慢
性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意识丧失、抽搐或异常行为。
5.脑膜炎 (Meningitis): 脑膜炎是指脑膜发炎的疾病,常见症状
包括剧烈头痛、发热、颈部僵硬以及恶心呕吐等。
6.多发性硬化症 (Multiple Sclerosis): 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自身
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攻击神经纤维髓鞘,造成运动、感觉和认知障碍。
7.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进
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症状为记忆丧失、认知能力下降和行为异常等。
8.脑瘤 (Brain Tumor): 脑瘤是指脑组织内发生的肿瘤,会导致
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症状包括头痛、呕吐、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等。
9.脊髓损伤 (Spinal Cord Injury): 脊髓损伤是指脊髓受到外力损伤,造成下半身瘫痪、感觉丧失和膀胱功能障碍等症状。
10.神经退行性疾病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类疾病,其特征是神经细胞逐渐死亡或退化,例如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
神经病学必考大题与名词解释
神经病学必考⼤题与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 Brown-Sequard综合征:⼜称为脊髓半切损害,表现为病侧损害节段的根性疼痛和感觉过敏带,病侧损害平⾯以下的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和深感觉消失,对侧痛、温觉缺失。
常见于髓外肿瘤、外伤、脊髓⾎肿等。
(2) 闭锁综合征:⼜称去传出状态,是双侧脑桥基底部病变,典型临床症状为意识清醒,咽部、四肢不能活动,仅以眼部的某些动作与外界交流(3) Horner征:由于颈上及脑⼲⽹状结构等交感纤维损害,临床表现为病侧眼球凹陷、瞳孔缩⼩、眼裂变⼩,可伴有同侧⾯部少汗或⽆汗。
(4) Broca失语:损伤部位在额下回后部,⼜称运动性失语。
临床特点以⼝语表达障碍最为突出,呈典型⾮流利型⼝语,⼝语理解相对较好。
(5) Wernicke失语:即感觉性失语,受损部位位于优势半球的颞上回后部。
表现为对⼝语⽆法理解,但运动性语⾔正常(6) 低颅压头痛:是脑脊液压⼒降低(<60mmHg)所致的头痛,多为体位性,患者通常在直⽴15分钟内出现头痛或头痛明显加重,卧位后头痛缓解或消失。
(7) 痛性抽搐: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发作时疼痛可引起反射性⾯肌抽搐,⼝⾓牵向患侧,并有⾯红、流泪和流涎,称痛性抽搐。
(8) Hunt综合征:病变在膝状神经节时,除了有周围性⾯瘫、⾆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还有患侧乳突疼痛、⽿廓和外⽿道感觉减退或异常,外⽿道或⿎膜出现疱疹。
(9) Bell⿇痹:是指茎乳孔内⾯神经⾮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瘫(10) Bell征:⾯神经炎时出现周围性⾯瘫,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外上⽅转动显露出⽩⾊巩膜。
(11) 脑脊液蛋⽩细胞分离:脑脊液中蛋⽩含量增⾼明显⽽细胞数⽬正常,在格兰-巴雷综合征中此现象是该病的特征之⼀(12) 多发性神经病:是四肢远端对称性感觉障碍、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和⾃主神经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13) 短暂性脑缺⾎发作(TIA):是指因脑⾎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脑功能缺失或视⽹膜功能障碍,临床症状多在10~20分钟,多在1⼩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消失,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构性影像学检查⽆责任病灶。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整理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整理1. 感觉过敏(hyperesthesia):①轻微的刺激即引起强烈的感觉②因对触觉、痛觉的敏感性↑或感觉阈↓引起2. 感觉过度(hyperpathia):①刺激阈↑与反应时间延长,刺激须达很强程度才有感觉,刺激后需经一潜伏期才能感到强烈、定位不明确的不适感②患者不能辨明刺激的部位、性质与强度③可感刺激点向四周扩散并有“后作用”,即持续一段时间后才消失。
3. 感觉异常(paresthesia):①没有外界刺激而发生的感觉异常②例如麻木感、蚁走感、触电感、针刺感等。
4. 放射痛(radiating pain):①神经根或神经感受病变刺激时,疼痛除出现在刺激部位外,尚沿该受累感觉神经扩散到其支配区②如后根受肿瘤压迫时引起的神经根痛,腰骶神经根受脱出的椎间盘压迫时引起的坐骨神经痛等。
5. 牵涉痛(referred pain):①内脏病变时同罹病内脏相当的脊髓节段所支配的体表部分也发生疼痛②如心绞痛时引起左胸及左上肢内侧疼痛等。
6. 灼性神经痛(causalgia):①一种烧灼样的强烈疼痛②常见于正中神经或胫神经不完全损伤的患者,患者常用冷水浸泡患肢以减轻疼痛③交感神经传出纤维与无髓鞘的C纤维形成假突触,发生短路。
7. 幻肢痛(phantom limb pain):已经截肢的残端发生疼痛。
8. 闪电痛(lightening pain):①最多见于脊髓痨患者,胸段及腰骶段后根受累,下肢发作性短暂性触电样剧痛②若伴有支配内脏的神经损害而出现内脏功能的障碍称为危象。
胃危象最为常见。
9. 失联络(diaschisis):①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在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时消失②例如脑休克(内囊出血→对侧偏瘫、深浅反射↑)、脊髓休克等③断联期过后,受损组织的功能缺损症状和释放症状会逐渐出现。
10.核间性眼肌麻痹:由于内侧纵束联系一侧展神经核与另一侧司内直肌运动的动眼神经亚核;内侧纵束受损,使两眼球水平同向运动(侧向凝视);内侧纵束的上行束或下行束受损时眼球水平侧向(同向)凝视就有困难;①一侧内侧纵束上行纤维受损,造成前核间眼肌麻痹。
(完整word版)神经病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三偏综合征:内囊损害时,出现对侧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双眼同向偏盲,简称三偏综合征,常见于脑血管病时。
2、交叉性瘫痪:即同侧颅神经周围性瘫痪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是脑干损害的特征性表现。
3、脊髓休克:急性脊髓横贯损害时,病人出现双下肢软瘫,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病理反射引不出,小便潴留,称为脊髓休克。
4、癫痫持续状态:癫痫持续状态是指癫痫强直一阵挛发作(GTCS)若在短期内频聚发生,以致发作间隙中意识持续昏迷者。
5、放射性疼痛:神经干,神经根或中枢神经病变刺激时,疼痛不仅发生于刺激局部,且可扩展到受累感觉神经的支配区,称为放射性疼痛。
6、运动性失语:又名Broca失语,由左侧额下回后端方语运动中枢病变引起。
病人不能讲话,或只讲1─2个简单的字且不流利,用词不当,对别人的言语能理解。
7、感觉倒错:非疼痛性刺激诱发出疼痛感觉,例如轻划皮肤而有痛感,冷觉刺激当作热觉刺激等。
8、脑栓塞:栓子经血循环流入而致胸动脉阻塞,引起相应供血区的脑功能障碍。
9、拉塞格(Lasegue's)氏征:脑脊液蛋白量增高,而细胞数正常,称为蛋白-细胞分离,是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特点之一,也可见于脊髓压迫症。
10、贝耳现象:病人仰卧,双下肢伸直,检查者将病人一侧,下肢抬起,使髋关节屈曲,膝关节伸直,若在70度范围内出现疼痛,称为阳性。
故又名直腿抬高试验,是检查从骨神经痛的方法之一。
11、霍纳(Horner)综合征:颈交感神经麻痹时,出现病变侧眼裂缩小,瞳孔缩小同侧眼球内陷和面部出汗减少,称为Horner综合征。
12、贝耳(Bell)麻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时,眼睑不能闭合或不全,试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见耳现象。
13、布朗-塞卡(Brown-sequard)综合征:脊髓半横贯损害时,可出现同侧相应节段的根性疼痛及感觉过敏带,损害平面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及深感觉缺失,对侧痛温觉缺失,称为布朗-塞卡综合征。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大题(含答案)神经病学部分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大题(含答案)神经病学部分1. 脑电觉醒:人的觉醒状态是由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系统释放介质引起的电刺激维持的,脑电这种唤醒作用称为脑电觉醒。
2. 递质共存:指一个神经元内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递质(包括调质)的现象。
3. 条件反射:出生后通过训练而形成的反射,它可以建立,也能消退,数量可以不断增加。
4. non-synaptic chemical transmission:非突触性化学传递,指递质通过轴突末梢的曲张体释放通过弥散发挥作用,这种作用不同于经典的突触,所以称为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5. α-僵直:由于高位中枢的下行性作用,直接或间接通过脊髓中间神经元提高a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从而导致肌紧张加强出现的僵直。
6. mixed synapse:混合性突触,指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共存在于一个突触中。
7. muscle spindle :肌梭,是一种感受肌肉长度变化或感受牵拉刺激的特殊的梭形感受装置。
8. 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抑制是中枢抑制的一种,是通过轴突一轴突型突触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而实现的突触传递的抑制。
例如,兴奋性神经元A的轴突末梢与神经元B构成兴奋性突触的同时,A轴突末梢由于另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C构成轴突—轴突突触。
C虽然不能直接影响神经元B的活动,但轴突末梢C所释放的递质使轴突末梢A去极化,从而使A兴奋传到末梢的动作电位幅度减少,末梢释放的递质减少,使与它构成突触的B的突触后膜产生的EPSP减少,导致发生抑制效应。
9. 神经生长因子:是一种由三个亚单位组成的蛋白质,其结构与胰岛素相似,它是神经元生成的营养性因子。
10. spinal shock:脊休克: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在手术后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
主要表现为:在横断面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减低甚至消失,血压下降,外周血管扩张,发汗反射不出现,直肠和膀胱中粪尿积聚。
11. I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由抑制性突触兴奋引起的突触后神经元膜发生的超极化膜电位变化。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大题必考
医学院的同学们子名词解释超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是指因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功能缺失或视网膜功能障碍;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20分钟;多在1小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构性影像学CT MRI检查无责任病灶脊髓休克:由于脊髓横贯性损害;出现损害平面以下弛缓性瘫痪;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病理反射阴性及尿潴留;一般持续2~4周古茨曼综合症:Gertmann 为优势侧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有:计算不能失算症;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左右失认症;书写不能失写症;有时伴失读脊髓压迫症:是一组椎管内或椎骨占位性病变所引起的脊髓受压综合症;随病变进展出现脊髓半切综合症和横贯性损害及椎管梗阻;脊神经根和血管不同程度受累缺血半暗带:位于急性脑梗死灶周围;其仍存在侧支循环;可获得部分血液供应;尚有大量可存活的脑神经元;如果血流迅速恢复;使脑功能改善;损伤仍然可逆;脑神经仍可存活并恢复功能痴呆:是由于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持续性智能损害综合症;可由脑退行性改变AD;额颞叶变性等引起;也可由其他原因脑血管病;外伤;中毒等导致..癫痫: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具有发作性;短暂性;重叠性;刻板性的特点重症肌无力:MG 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由于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受损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无力和极易疲劳;活动后症状加重;经休息和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后症状减轻眩晕: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造成人与周围环境空间关系在大脑皮质中反应失真;产生旋转;倾倒及起伏等感觉晕厥:是由于大脑半球及脑干血液供应减少;导致的伴有姿势张力丧失的发作性意识丧失;可很快恢复扳机点;触发点:患三叉神经痛时;患者口角;鼻翼;颊部或舌部为敏感区;轻触可诱发Jackson发作:异常运动从局部开始;沿大脑皮质运动区移动;临床表现抽搐自手指—腕部—前臂—肘—口角—面部逐渐发展脊髓半切综合症:脊髓半侧损害;亚纶引起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再灌注损伤:脑血流的再通超过了再灌注时间窗;则脑损伤继续加剧贝尔征:由于面神经瘫;眼轮匝肌无力;闭眼时双眼球向外上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见于面神经炎意识障碍:中枢对刺激作出应答的能力减退或消退;包括觉醒度下降;表现为嗜睡;昏睡;昏迷;以及意识内容变化;表现为意识模糊;谵妄开关现象:症状在突然缓解开期与加重关期之间波动;开期常伴异动症;与服药时间;血浆药物浓度无关;处理困难肌无力危象:呼吸肌受累时出现咳嗽无力甚至呼吸困难;需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是致死的主要原因..口咽肌无力和呼吸肌乏力者易发生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吉兰—巴雷综合症GBS临表:1、感染、接种史;急性或亚急性起病2、四肢对称性驰缓性瘫;呼吸肌麻痹3、未梢型感觉障碍;主观重于客观4、脑神经麻痹:常见双侧面神经瘫;其次是延髓麻痹5、自主神经症状:多汗、皮肤潮红、手足肿胀及营养障碍等6、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治疗:1血浆置换 2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 3皮质类固醇 4抗生素 5辅助呼吸 6对症治疗并预防并发症重症肌无力辅助检查:1血;尿;脑脊液检查正常;常规肌电图检查基本正常;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2重复神经电刺激具有诊断价值 3单纤维肌电图4AChR抗体滴度的检测 5胸腺CT MRI检查 6其他检查有助于诊断试验:1疲劳试验Jolly试验嘱患者持续上视出现上睑下垂或两臂持续平举后出现上臂下垂;休息后恢复则为阳性 2抗胆碱酯酶药物试验脑梗死诊断要点:1发病年龄多较高 2多有动脉硬化及高血压史 3病前可有TIA 4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病 5症状多在几小时或更长时间内逐渐加重6意识清楚但神经系统局灶体征明显 7 CT或MRI可有梗塞灶治疗原则:1超早期治疗:力争发病后尽早选用最佳治疗方案 2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年龄;缺血形卒中类型;病情严重程度基础疾病等采取最适当的治疗 3整体化治疗:采取针对性治疗时;进行支持疗法;对症治疗和早期康复治疗;对卒中危险因素及时采取预防干预治疗方法:一般治疗:主要对症治疗;包括维持生命体征和处理并发症 1血压:缺血性卒中中急性期血压升高通常不需特殊处理;收缩压>220mmHg;舒张压>120;平均动脉压>130;慎重降压 2吸氧和通气支持 3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4感染:呼吸支持和和抗生素 5上消化道出血:常规静脉抗溃疡药物;6发热:物理降温;人工亚冬眠 7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性药物肝素 8血糖:控制在8.3mmol/L以下9水电解质平衡紊乱10心脏损伤:减轻心脏负荷11癫痫:一般不预防;相应处理特殊治疗:1静脉溶栓 2动脉溶栓 3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4抗凝治疗 5脑保护治疗 6血管内治疗 7外科治疗 8其他药物治疗 9康复治疗延髓内测综合症:主要表现为1病灶侧舌肌瘫痪及肌肉萎缩舌下神经损害2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椎体束损害 3对侧上下肢触觉;位置觉;振动觉减退或丧失内侧丘系损害可见于椎动脉及其分支或基底动脉后部血管阻塞癫痫持续状态:SE或称癫痫状态是癫痫连续发作之间意识尚未完全恢复又频繁再发;或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未自行停止治疗目的:保持稳定的生命体征和进行心肺功能支持;终止呈持续状态的癫痫发作;减少癫痫发作对脑部神经元的损害;寻找并尽可能根除病因及诱因;处理并发症.. 一一般措施:1对症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必要时做气管插管或切开;定时进行血气分析;生化全项检查 2建立静脉通道: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 3积极防治并发症:脑水肿用20%甘露醇125~250ml快速静滴;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高热给予物理降温;纠正代谢紊乱如低血糖;低血钠;低血钙;高渗状态及肝性脑病;纠正酸中毒;并给予营养支持治疗二药物选择:药物特点能静脉给药;可快速进入脑内阻止癫痫发作;无难以接受的不良反应在脑内存在足够长的时间以防止再次发作 1地西泮 2地西泮加苯妥英钠 3苯妥英钠 410%水合氯醛 5副醛三维持治疗脑出血治疗:原则为安静卧床;脱水降颅压;调整血压;防治继续出血;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以挽救生命;降低死亡率;残疾率和减少复发一内科治疗:一般治疗 1一般应卧床休息2保持呼吸道通畅3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4调整血糖 5明显头痛;过度烦躁不安者可酌情适当给予镇静止痛剂;便秘者可选用缓泻剂 /降低颅内压 /调整血压 /止血治疗 /压低温治疗 /并发症的防治感染;应激性溃疡;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症;脑耗盐综合症;痫性发作;中枢性高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肺栓塞二外科治疗手术宜在超早期进行考虑手术:1基底节区中等量以上出血 2小脑出血10ml;或合并明显脑积水 3重症脑室出血三康复治疗晕厥临表:1晕厥前期:先兆症状乏力;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大汗;视物不清;恍惚;心动过速 2晕厥期:意识丧失;伴有血压下降;脉弱及瞳孔散大;心动过速转为心动过缓;有时伴尿失禁 3恢复期:患者得到及时处理很快恢复后;可留有头晕;头痛;恶心;面色苍白及乏力症状;休息后症状可完全消失神经系统的定位诊断遵循下述原则1. 首先应确定病变损害水平2. 其次要明确病变空间分布:局灶性;多灶性;弥漫性;系统性3.遵循一元论的原则4. 高度重视病人的首发症状帕金森临表:1静止性震颤;2肌强直;3运动迟缓;4姿势步态障碍5 其他症状 Myerson征;言语缓慢;多汗;便秘;“脂颜”治疗原则是小剂量开始;缓慢递增;用最小有效剂量;采取个体化方案..常用药抗胆碱能药物、金刚烷胺、左旋多巴④DA受体激动剂:如溴隐亭、培高利特;通常与美多巴合用;年轻患者可单用;⑤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⑥儿茶酚一氧位一甲基转移酶抑制剂晕厥分类:反射性;心源性;脑源性;其他病原进入中枢神经系统途径:血行感染;直接感染;神经干逆行感染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再出血;脑血管痉挛;急性或亚急性脑积水重症肌无力危象根据病因分:肌无力危象;胆碱能危象;反拗危象吉兰巴雷脑脊液改变:蛋白增高;细胞数正常—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神经系统诊断包括:定性和定位诊断脊髓半切综合症主要特点: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癫痫诊断步骤:首先明确发作性症状是否为癫痫发作;其次是哪种类型的癫痫或癫痫综合症;最后明确发作的病因是什么运动神经元病分型:进行性脊肌萎缩;进行性延髓麻痹;原发性侧索硬化;肌萎缩侧索硬化ALSHorner征:眼裂缩小;眼球轻微内陷;瞳孔缩小;伴同侧面部少汗或无汗脑出血好发部位:基底节的壳核及囊内区大脑中动脉深穿支豆纹动脉..脑叶;脑干及小脑齿状核出血..丘脑出血..脑桥或小脑出血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好发部位:大脑颞叶;额叶及边缘系统高血压好发:豆纹动脉;旁正中动脉周期性瘫痪分型:低钾型;高钾型;正常钾型Fisher综合症三联症: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腱反射消失神经结构病损按表现分:缺损症状;刺激症状;释放症状;断联休克症状脑缺血:24h前CT无改变;24~48h后出现低密度灶;蛛网膜下腔脑出血致死原因:脑血管痉挛内囊三偏症: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系统性眩晕由前庭神经系统病变引起;非系统性由前庭系统以外病变引起三叉神经痛首选药物:卡马西平癫痫持续结状态用药:最大剂量椎体束所致肌无力特点:瘫痪时肢体远端肌肉受累较重;尤其是手;指;面部等;而肢体近端症状较轻..动眼神经麻痹症状:完全损害时表现为上睑下垂;眼球向外下斜视;不能向上;向内;向下转动;复视;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均消失滑车神经麻痹症状:单纯损害表现为眼球位置稍偏上班向外下活动受限;下视时出现复视展神经麻痹症状:患侧眼球内斜视;外展运动受限或不能;伴复视腔隙综合症分类:1纯运动性轻偏瘫 2纯感觉性卒中 3共济失调性轻偏瘫4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症 5感觉运动性卒中。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1. Broca失语:损伤部位在额下回后部,又称运动性失语。
临床特点以口语表达障碍最为突出,呈典型非流利型口语,口语理解相对较好2.Wernicke失语:即感觉性失语,受损部位位于优势半球的颞上回后部。
表现为对口语无法理解,但运动性语言正常。
3.. 传导性失语(conduction aphasia):①额、顶、颞叶深部弓形纤维的阻断,特别是岛叶附近病变②特征为复述困难。
4.. 失读(alexia):①左侧缘上回附近病变②不失明但对视觉性符号的认识能力丧失,不识词句。
图画。
常与失写同时存在。
5.失写(agraphia):①左侧或主侧额中回后部②无手部肌肉瘫痪但书写不能,抄写能力保存。
6.失用症(apraxia):①左侧大脑半球广泛病变(右利手者)②肢体无瘫痪、感觉障碍及共济失调但不能准确完成有目的的动作,对所出示的物品虽能认识但不能应用。
7.古茨曼综合症(gerstmann synrome):优势半球顶叶角回皮质损害所致。
临床表现有四主症:计算不能,手指失认症,左右辨别不能,书写不能。
8.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 syndrome):病变位于延髓上段的背外侧区,常见原因为小脑后下动脉或椎动脉血栓形成。
表现为:⑴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前庭神经核损害);⑵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表现为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低垂及咽反射消失(疑核及舌咽,迷走神经损害);⑶病灶侧共济失调(绳状体损害)⑷霍纳综合症(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⑸交叉性偏身感觉障碍,即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三叉神经脊束及脊束核损害),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脊髓丘脑侧束损害)。
9.闭锁综合征(locked-in syndrome):又称去传出系统,是脑桥病变所致。
主要见于脑干的血管病变,多为基底动脉脑桥分支双侧闭塞,导致脑桥基底部双侧梗塞所致。
患者表现为不能讲话,有眼球水平运动障碍,双侧面瘫,舌咽及构音,吞咽运动均有障碍,不能转颈耸肩,四肢全瘫,可有双侧病理反射。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1、Horner综合征:表现为一侧瞳孔缩小。
眼裂变小、眼球内陷,可伴有同侧面部少汗。
2、感觉过度:由于刺激阈增高与反应时间延长,刺激必须达到很强的程度方有感觉,在刺激后需经一潜伏期才能感到强烈的定位不明确的不适感,且持续一段时间才消失。
3、感觉过敏:表现为轻微的刺激即引起强烈的感觉,系因对触痛觉的敏感性增强或感觉阈值降低所致。
4、假性球麻痹:又称假性延髓麻痹,两侧皮质延髓受累时出现舌咽,迷走神经麻痹症状,表现为发音嘶哑,吞咽困难,咽反射消失。
5、运动性失语:Broca失语,口语表达障碍突出,理解相对好,主要累及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
6、感觉性失语口语理解严重障碍为其突出特点,故以往称为感觉性失语。
患者对别人和自己讲的话均不理解,或仅理解个别词或短语;口语表达有适当的语法结构但缺乏实质词,表现为语量多,讲话不费力,发音清晰,语调正常,短语长短正常,即所谓流利型口语,病变位于优势半球Wernicke区(颞上回后部)。
7、缺血半暗带:急性脑梗死病灶是由中心坏死区及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组成。
而缺血半暗带内因仍有侧支循环存在,可获得部分血液供给,尚有大量可存活的神经元,如果血流迅速恢复,损伤仍为可逆的,脑代谢障碍可得以恢复,神经细胞仍可存活并恢复功能。
8、TIA:指反复发作的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的突发、短暂、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9、闭锁综合症(Locked-in syndrome):见于双侧脑桥基底部损害。
患者意识清楚,但四肢及面部瘫痪不能张口说话和吞咽,仅保存闭眼和眼球垂直运动功能,并以此表达自己的意愿。
10、Weber综合征(中脑腹侧综合征):中脑病变导致同侧动眼神经瘫痪,对侧中枢性偏瘫。
11、Wallenberg综合征(延髓外侧综合征):系椎动脉阻塞,狭窄或小脑后下动脉阻塞引起的临床症状。
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眼震,病灶同侧软腭及声带麻痹/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病灶同侧共济失调,病灶同侧Horner(,病灶同侧面部浅感觉障碍,对侧半身浅感觉障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茨曼综合症:Gertmann 为优势侧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有:计算不能(失算症),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左右失认症),书写不能(失写症),有时伴失读
脊髓压迫症:是一组椎管内或椎骨占位性病变所引起的脊髓受压综合症,随病变进展出现脊髓半切综合症和横贯性损害及椎管梗阻,脊神经根和血管不同程度受累
缺血半暗带:位于急性脑梗死灶周围,其仍存在侧支循环,可获得部分血液供应,尚有大量可存活的脑神经元,如果血流迅速恢复,使脑功能改善,损伤仍然可逆,脑神经仍可存活并恢复功能
痴呆:是由于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持续性智能损害综合症,可由脑退行性改变(AD,额颞叶变性等)引起,也可由其他原因(脑血管病,外伤,中毒等)导致。
癫痫: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具有发作性,短暂性,重叠性,刻板性的特点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是指因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功能缺失或视网膜功能障碍,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20分钟,多在1小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构性影像学(CT MRI)检查无责任病灶
脊髓休克:由于脊髓横贯性损害,出现损害平面以下弛缓性瘫痪,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病理反射阴性及尿潴留,一般持续2~4周
重症肌无力:MG 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由于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受损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无力和极易疲劳,活动后症状加重,经休息和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后症状减轻
眩晕: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造成人与周围环境空间关系在大脑皮质中反应失真,产生旋转,倾倒及起伏等感觉
晕厥:是由于大脑半球及脑干血液供应减少,导致的伴有姿势张力丧失的发作性意识丧失,可很快恢复
扳机点,触发点:患三叉神经痛时,患者口角,鼻翼,颊部或舌部为敏感区,轻触可诱发Jackson发作:异常运动从局部开始,沿大脑皮质运动区移动,临床表现抽搐自手指—腕部—前臂—肘—口角—面部逐渐发展
脊髓半切综合症:脊髓半侧损害,亚纶引起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
再灌注损伤:脑血流的再通超过了再灌注时间窗,则脑损伤继续加剧
贝尔征:由于面神经瘫,眼轮匝肌无力,闭眼时双眼球向外上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见于面神经炎
意识障碍:中枢对刺激作出应答的能力减退或消退,包括觉醒度下降,表现为嗜睡,昏睡,昏迷,以及意识内容变化,表现为意识模糊,谵妄
开关现象:症状在突然缓解(开期)与加重(关期)之间波动,开期常伴异动症,与服药时间,血浆药物浓度无关,处理困难
肌无力危象:呼吸肌受累时出现咳嗽无力甚至呼吸困难,需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口咽肌无力和呼吸肌乏力者易发生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吉兰—巴雷综合症GBS临表:1、感染、接种史,急性或亚急性起病2、四肢对称性驰缓性瘫,呼吸肌麻痹3、未梢型感觉障碍,主观重于客观4、脑神经麻痹:常见双侧面神经瘫,其次是延髓麻痹5、自主神经症状:多汗、皮肤潮红、手足肿胀及营养障碍等6、腱反射减低或消失
治疗:1血浆置换 2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 3皮质类固醇 4抗生素 5辅助呼吸 6对症治疗并预防并发症
重症肌无力辅助检查:1血,尿,脑脊液检查正常,常规肌电图检查基本正常,神经传导速
度正常 2重复神经电刺激具有诊断价值 3单纤维肌电图 4AChR抗体滴度的检测 5胸腺CT MRI检查 6其他检查有助于诊断试验:1疲劳试验(Jolly试验)嘱患者持续上视出现上睑下垂或两臂持续平举后出现上臂下垂,休息后恢复则为阳性 2抗胆碱酯酶药物试验
脑梗死诊断要点:1发病年龄多较高 2多有动脉硬化及高血压史 3病前可有TIA 4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病 5症状多在几小时或更长时间内逐渐加重 6意识清楚但神经系统局灶体征明显 7 CT或MRI可有梗塞灶
治疗原则:1超早期治疗:力争发病后尽早选用最佳治疗方案 2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年龄,缺血形卒中类型,病情严重程度基础疾病等采取最适当的治疗 3整体化治疗:采取针对性治疗时,进行支持疗法,对症治疗和早期康复治疗,对卒中危险因素及时采取预防干预
治疗方法:一般治疗:主要对症治疗,包括维持生命体征和处理并发症 1血压:缺血性卒中中急性期血压升高通常不需特殊处理,收缩压>220mmHg,舒张压>120,平均动脉压>130,慎重降压 2吸氧和通气支持 3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4感染:呼吸支持和和抗生素 5上消化道出血:常规静脉抗溃疡药物,6发热:物理降温,人工亚冬眠 7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性药物肝素 8血糖:控制在8.3mmol/L以下9水电解质平衡紊乱10心脏损伤:减轻心脏负荷11癫痫:一般不预防,相应处理特殊治疗:1静脉溶栓 2动脉溶栓 3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4抗凝治疗 5脑保护治疗 6血管内治疗 7外科治疗 8其他药物治疗 9康复治疗
延髓内测综合症:主要表现为1病灶侧舌肌瘫痪及肌肉萎缩(舌下神经损害) 2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椎体束损害) 3对侧上下肢触觉,位置觉,振动觉减退或丧失(内侧丘系损害)可见于椎动脉及其分支或基底动脉后部血管阻塞
癫痫持续状态:SE或称癫痫状态是癫痫连续发作之间意识尚未完全恢复又频繁再发,或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未自行停止治疗目的:保持稳定的生命体征和进行心肺功能支持,终止呈持续状态的癫痫发作,减少癫痫发作对脑部神经元的损害,寻找并尽可能根除病因及诱因,处理并发症。
一一般措施:1对症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必要时做气管插管或切开,定时进行血气分析,生化全项检查 2建立静脉通道: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 3积极防治并发症:脑水肿用20%甘露醇125~250ml快速静滴,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高热给予物理降温,纠正代谢紊乱如低血糖,低血钠,低血钙,高渗状态及肝性脑病,纠正酸中毒,并给予营养支持治疗二药物选择:药物特点能静脉给药,可快速进入脑内阻止癫痫发作,无难以接受的不良反应在脑内存在足够长的时间以防止再次发作 1地西泮2地西泮加苯妥英钠 3苯妥英钠 410%水合氯醛 5副醛三维持治疗
脑出血治疗:原则为安静卧床,脱水降颅压,调整血压,防治继续出血,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以挽救生命,降低死亡率,残疾率和减少复发 (一)内科治疗:一般治疗 1一般应卧床休息2保持呼吸道通畅3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 4调整血糖 5明显头痛,过度烦躁不安者可酌情适当给予镇静止痛剂,便秘者可选用缓泻剂 /降低颅内压 /调整血压 /止血治疗 /压低温治疗 /并发症的防治感染,应激性溃疡,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症,脑耗盐综合症,痫性发作,中枢性高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肺栓塞 (二)外科治疗手术宜在超早期进行考虑手术:1基底节区中等量以上出血 2小脑出血》10ml,或合并明显脑积水 3重症脑室出血 (三)康复治疗
晕厥临表:1晕厥前期:先兆症状乏力,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大汗,视物不清,恍惚,心动过速 2晕厥期:意识丧失,伴有血压下降,脉弱及瞳孔散大,心动过速转为心动过缓,有时伴尿失禁 3恢复期:患者得到及时处理很快恢复后,可留有头晕,头痛,恶心,面色苍白及乏力症状,休息后症状可完全消失
神经系统的定位诊断遵循下述原则
1. 首先应确定病变损害水平
2. 其次要明确病变空间分布:局灶性;多灶性;弥漫性;系统性
3.遵循一元论的原则
4. 高度重视病人的首发症状
帕金森临表:1静止性震颤,2肌强直,3运动迟缓,4姿势步态障碍5 其他症状Myerson 征,言语缓慢,多汗,便秘,“脂颜”治疗原则是小剂量开始,缓慢递增,用最小有效剂量,采取个体化方案。
常用药抗胆碱能药物、金刚烷胺、左旋多巴④DA受体激动剂:如溴隐亭、培高利特,通常与美多巴合用,年轻患者可单用;⑤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⑥儿茶酚一氧位一甲基转移酶抑制剂
晕厥分类:反射性,心源性,脑源性,其他
病原进入中枢神经系统途径:血行感染,直接感染,神经干逆行感染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再出血,脑血管痉挛,急性或亚急性脑积水
重症肌无力危象根据病因分:肌无力危象,胆碱能危象,反拗危象
吉兰巴雷脑脊液改变:蛋白增高,细胞数正常—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神经系统诊断包括:定性和定位诊断
脊髓半切综合症主要特点: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
癫痫诊断步骤:首先明确发作性症状是否为癫痫发作,其次是哪种类型的癫痫或癫痫综合症,最后明确发作的病因是什么
运动神经元病分型:进行性脊肌萎缩,进行性延髓麻痹,原发性侧索硬化,肌萎缩侧索硬化ALS
Horner征:眼裂缩小,眼球轻微内陷,瞳孔缩小,伴同侧面部少汗或无汗
脑出血好发部位:基底节的壳核及囊内区(大脑中动脉深穿支豆纹动脉)。
脑叶,脑干及小脑齿状核出血。
丘脑出血。
脑桥或小脑出血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好发部位:大脑颞叶,额叶及边缘系统
高血压好发:豆纹动脉,旁正中动脉周期性瘫痪分型:低钾型,高钾型,正常钾型Fisher综合症三联症: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腱反射消失
神经结构病损按表现分:缺损症状,刺激症状,释放症状,断联休克症状
脑缺血:24h前CT无改变,24~48h后出现低密度灶,蛛网膜下腔脑出血致死原因:脑血管痉挛内囊三偏症: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
系统性眩晕由前庭神经系统病变引起,非系统性由前庭系统以外病变引起
三叉神经痛首选药物:卡马西平癫痫持续结状态用药:最大剂量
椎体束所致肌无力特点:瘫痪时肢体远端肌肉受累较重,尤其是手,指,面部等,而肢体近端症状较轻。
动眼神经麻痹症状:完全损害时表现为上睑下垂,眼球向外下斜视,不能向上,向内,向下转动,复视,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均消失
滑车神经麻痹症状:单纯损害表现为眼球位置稍偏上班向外下活动受限,下视时出现复视展神经麻痹症状:患侧眼球内斜视,外展运动受限或不能,伴复视
腔隙综合症分类:1纯运动性轻偏瘫 2纯感觉性卒中 3共济失调性轻偏瘫 4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症 5感觉运动性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