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的性质》教案
《分子的性质》 教学设计
《分子的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理解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间隔,且气体分子间隔较大,固体和液体分子间隔较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学会运用对比、归纳等方法总结分子的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增强学生对化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认识,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分子的性质: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
(2)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教学难点(1)对分子运动现象的微观想象和理解。
(2)从微观角度理解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化。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准备1、实验仪器和药品:大烧杯、小烧杯、浓氨水、酚酞溶液、酒精、水、注射器。
2、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展示一杯水、一块糖、一瓶香水的图片。
【提问】同学们,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这些物质,它们都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学生回答】由分子构成。
【引入】没错,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那分子有哪些性质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分子的性质。
(二)新课讲授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展示数据】展示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 3×10⁻²⁶kg,一滴水中大约有 167×10²¹个水分子。
【提问】从这些数据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思考回答】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举例说明】例如,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 3×10⁻²⁶kg,一滴水(以 20 滴水为 1mL 计)中大约有 167×10²¹个水分子,如果 10 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 100 个,日夜不停,需要 3 万多年才能数完。
分子的性质教案初中
分子的性质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包括分子的大小、运动、间隔等。
2. 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3. 能够运用分子的基本性质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分子的基本性质。
2. 分子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分子的大小。
2. 分子运动的观察。
教学准备:1. 分子模型。
2. 显微镜。
3. 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见的到的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2. 学生回答:原子、分子等。
3. 教师总结:正确,物质是由微观粒子组成的,其中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
二、分子的基本性质(15分钟)1. 分子的大小a. 展示分子模型,让学生观察分子的大小。
b. 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分子模型,并描述分子的形状和大小。
c. 教师总结:分子非常小,直径的数量级约为10^-10m。
2. 分子的运动a. 学生观察分子模型,注意分子的运动。
b. 教师提问:分子是如何运动的?c. 学生回答:分子在不断运动。
d. 教师总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3. 分子之间的间隔a. 学生观察分子模型,注意分子之间的间隔。
b. 教师提问:分子之间有间隔吗?c. 学生回答:有间隔。
d. 教师总结:分子之间有间隔,而且间隔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三、分子与物质性质的关系(15分钟)1.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a. 学生观察分子模型,注意分子之间的相似性。
b. 教师提问:同种物质的分子有什么特点?c. 学生回答: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
d. 教师总结:正确,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
2. 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a. 学生观察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模型,注意分子之间的差异。
b. 教师提问: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有什么特点?c. 学生回答: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d. 教师总结:正确,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四、运用分子的基本性质解释现象(15分钟)1. 解释水的沸腾现象a. 学生观察水沸腾的实验。
《分子的性质》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第三节分子的性质[思考与交流]根据图2—28,思考和回答下列问题:1、以下双原子分子中,哪些是极性分子,分子哪些是非极性分子?H202C12HCl2.以下非金属单质分子中,哪个是极性分子,哪个是非极性分子?P4C603.以下化合物分子中,哪些是极性分子,哪些是非极性分子?CO2HCN H20 NH3 BF3CH4 CH3Cl[汇报]1、H2、02、C12极性分子HCl ,非极性分子。
2、P4、C60都是非极性分子。
3、CO2BF3CH4 为非极性分子,CH3Cl HCN H20 NH3为极性分子。
[讲]分子的极性是分子中化学键的极性的向量和。
只含非极性键的分子也不一定是非极性分子(如O3);含极性键的分子有没有极性,必须依据分子中极性键的极性的向量和是否等于零而定。
如果分子结构是空间对称的,则键的极性相互抵消,各个键的极性和为零,整个分子就是非极性分子,否则是极性分子。
[投影小结]共价键的极性与分子极性的关系分子共价键的极性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结论举例同核双原子分子非极性键重合非极性分子H2、O2、N2异核双极性键不重合极性CO、HF、X2H2、N2非极性键非极性分子直线形XY HCl、NO 极性键极性分子直线形XY2(X2Y) CO2、CS2180°极性键非极性分子直线形SO2120°极性键极性分子V形H2O、H2S 104°30′极性键极性分子V形XY3BF3120°极性键非极性分子平面三角锥形NH3107°18′极性键极性分子三角锥形XY4CH4、CCl4109°30′极性键非极性分子正四面体[自学]科学视野—表面活性剂和细胞膜[自学提纲]1、什么是表面活性剂?亲水基团?疏水基团?肥皂和洗涤剂的去污原理是什么?2、什么是单分子膜?双分子膜?举例说明。
3、为什么双分子膜以头向外而尾向内的方式排列?[汇报]1、分子的一端有极性,称为亲水基团。
《分子的性质》第一课时学案
2、共价键有极性和非极性;分子是否也有极性和非极性?
3、由非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中,正电荷的中心和负电荷的中心怎样分布?是否重合?
4、由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中,怎样找正电荷的中心和负电荷的中心?
【达标检测巩固提升】 A级 1.下列四种分子种,只含有极性键而没有非极性键的是( A.CH4 B. CH3CH3 C.CH2=CH2 ) ) D.CH≡CH
2.下列对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A、只含非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非极性分子 C、非极性分子一定含有非极性键
B、含有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D、极性分子一定含有极性键 ) D.NH3、H2O、SO2
3.下列分子中,属于含有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的一组是( A.CH4、CCl4、CO2 B.C2H4、C2H2、C6H6 C.Cl2、H2、性质
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
1.掌握键的极性和分子极性的实质及其相互关系。 2.结合常见物质分子立体结构,判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重点、难点:多原子分子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判断。 教学模式:“三五五”教学模式 Ⅰ、课前: 预案: 1、 键的极性 ⑴极性共价键:由_________原子形成,电子对发生________,两个键合成原子一 个呈_______性(δ+) ,另一个原子呈_________性(δ-) 。 ⑵非极性共价键: 由_______元素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 电子对不发生__________。 2、 分子的极性 ⑴极性分子是指分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分子的某一部分呈 ___________,另一部分呈___________的分子。 ⑵非极性分子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分子。 3、键的极性与分子极性的关系 ⑴分子的极性是分子中化学键的_______________。 ⑵只 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分子___________非极性分子。 . (3)含有极性键的分子,当分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是非极 性分子;否则是极性分子。 4、分子的空间构型与分子极性的关系 分子 空间构性 分子的极 性 O2 CO2 BF3 CCl4 疑惑记录: HF H2O NH3 CH4 分子 空间构性 分子的极 性 教学资源:多媒体等
分子的性质参考教案
分子的性质参考教案第一章:分子的概念与性质1.1 分子定义:物质的最小粒子,具有独立的化学性质。
1.2 分子性质:1.2.1 分子质量小,体积小。
1.2.2 分子不断运动。
1.2.3 分子之间有间隔。
1.2.4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第二章:分子与原子的区别2.1 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2 性质:2.2.1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
2.2.2 分子可以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组成,原子是构成分子的基本单元。
2.2.3 分子具有独立的化学性质,原子通过化学键形成分子。
第三章:分子的组成与结构3.1 原子组成: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3.2 分子结构:3.2.1 线性结构:如氧气(O2)、氮气(N2)。
3.2.2 三角形结构:如臭氧(O3)。
3.2.3 四面体结构:如甲烷(CH4)。
3.2.4 八面体结构:如二氧化碳(CO2)。
第四章:分子的性质与应用4.1 溶解性:分子间作用力与溶解性的关系。
4.2 沸点:分子间作用力与沸点的关系。
4.3 分子间作用力与化学反应:如氢气与氧气的反应。
4.4 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物理性质:如水的熔点、沸点等。
第五章:实例分析与应用5.1 水的分子性质:H2O的结构、性质及应用。
5.2 氧气的分子性质:O2的结构、性质及应用。
5.3 二氧化碳的分子性质:CO2的结构、性质及应用。
5.4 有机物的分子性质:如甲烷(CH4)、乙醇(C2H5OH)等。
本章节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性质、结构及应用,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分子性质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后续章节将继续深入探讨分子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及其相关性质。
第六章: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相态6.1 分子间作用力与固态:分子间作用力强,形态固定。
6.2 分子间作用力与液态:分子间作用力较弱,流动性好。
6.3 分子间作用力与气态:分子间作用力弱,自由运动。
6.4 分子间作用力与等离子态:分子电离,带电粒子运动。
分子的结构与性质教案
分子的结构与性质教案教案标题:分子的结构与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分子的结构和性质的基本概念;2. 掌握分子的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预测分子的性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分子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2.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对性质的影响;3. 分子性质的解释和预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引出分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分子存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2. 理论讲解:介绍分子的结构和性质的基本概念,包括共价键、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等内容,让学生对分子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 实验操作: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不同分子的性质,如溶解性、沸点、密度等,从而理解分子结构对性质的影响。
4.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典型的物质,分析其分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预测分子的性质。
5. 讨论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就分子结构和性质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分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并提出相关的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教学手段:1. 实验器材和化学品;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教学课件和教学实验指导书。
五、教学评价: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分析不同分子的性质差异,并对其进行合理解释。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互动中的表现,包括提问、回答和讨论的积极性和深度。
3. 测验考核:设计一些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考察学生对分子结构与性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分子的性质
学科教师辅导教案学员编号:年级:课时数:学员姓名:辅导科目:学科教师:授课类型S- summarize A- ability S- special 授课主题分子的性质授课日期及时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
2.举例说明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的状态等方面的影响。
3.列举含有氢键的物质,知道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4.能用分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
考点1: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1.键的极性按共用电子对是否偏移,共价键分为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比较如下表:极性键非极性键定义共用电子对偏移的共价键共用电子对不偏移的共价键成键原子不同相同共用电子对发生偏移,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原子一方不发生偏移,不偏向任何一个原子原子电性一个呈δ+,另一个呈δ-不显电性举例HCl、H2O、NH3H2、O2、Cl22.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分子的极性由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的空间构型两方面共同决定。
(1)只含非极性键的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
单质分子即属此类,如H2、O2、P4、C60等。
(2)以极性键结合而形成的异核双原子分子:都是极性分子。
即A—B型分子,如HCl、CO等均为极性分子。
(3)以极性键结合而形成的多原子分子。
空间构型为中心对称的分子,是非极性分子。
空间构型为非中心对称的分子,是极性分子。
3.判断AB n型分子极性的经验规律若中心原子A的化合价的绝对值等于该元素所在的主族序数,则为非极性分子,若不等则为极性分子,如下表所示:分子式中心原子分子极性元素符号化合价绝对值所在主族序数CO2C 4 Ⅳ非极性知识结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1)氢键:溶剂和溶质之间的氢键作用力越大,溶解性越好。
(2)分子结构的相似性:CH3CH2OH中的—OH与水中的—OH相近,因而乙醇能与水互溶;而戊醇CH3CH2CH2CH2CH2OH中的烃基较大,其中的—OH跟水中—OH的相似因素被弱化,因而在水中的溶解度明显减小。
分子的性质 教案
分子的性质教案教案标题:分子的性质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的定义和组成。
2. 掌握分子的性质,包括分子的形状、极性和化学键。
3. 理解分子性质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制作PPT或教学板书,准备实验材料和示范实验。
2. 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了解有关原子和化学键的知识。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利用实物或图片引入分子的概念,让学生思考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
2. 引导学生回顾原子的概念,提问原子是如何组成分子的。
探究(20分钟):1. 分子的定义和组成:a. 解释分子的定义: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微粒。
b. 示意图展示分子的组成,如H2O、CO2等。
c. 让学生自主思考并回答:分子可以由相同的原子组成吗?为什么?2. 分子的形状:a. 解释分子的形状是由原子之间的排列方式决定的。
b. 通过实验或模拟实验展示分子形状的多样性,如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等。
c. 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形状对物质的性质有何影响?3. 分子的极性:a. 解释分子的极性是由分子中原子的电负性差异引起的。
b. 示意图展示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区别,如H2O和CO2。
c.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在溶解性、熔点、沸点等方面有何不同?4. 分子的化学键:a. 解释分子中的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b. 通过示意图展示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的区别。
c.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类型的化学键对分子性质有何影响?拓展(10分钟):1. 布置分组讨论任务: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总结分子形状、极性和化学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 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分子的定义、组成和性质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为什么了解分子的性质对我们理解物质的性质很重要?作业: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回答以下问题:1. 什么是分子?它由什么组成?2. 分子的形状是如何决定的?分子的形状对物质的性质有何影响?3. 什么是极性分子?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在溶解性、熔点、沸点等方面有何不同?4. 请简要解释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的区别。
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分子的性质)教案
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分子的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认识分子的性质、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分子的性质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教学准备(1)准备品红和氨水的扩散实验仪器及药品(2)准备空气与水的压缩实验习题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的原因是(B)A、分子很小B、分子在不断地运动C、分子之间有间隔D、分子是可分的2、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1).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使酒的气味扩散。
(2).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体积小100mL。
分子间有一定间隔,酒精分子和水分子挤占对方间隔。
(3).盛酒精、汽油的瓶子要盖紧瓶塞。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要防止酒精和汽油挥发。
4、下列不能用分子在不断运动解释的是(C)A、楼下老奶奶卖的臭豆腐真香B、爸爸的老白干没盖瓶盖变少了C、早晨听到马路上的汽笛声D、周末回家很远就闻到炖鸡的味道5、某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由固体变为该物质的液态或气态,主要是由于(D)A、分子形状发生变化B、分子质量发生变化C、分子大小发生变化D、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课后讨论:1. 化学反应中,是否分子变了,物质化学性质也变了?分子是怎样变的呢?2.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1)混合物与纯净物(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板书设计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分子的性质一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二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3)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一般来说,气体>液体>固体(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分子的性质教案
分子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的性质以及其在物质中的重要作用;2. 能够描述常见分子的性质,并分析其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 分子的性质:极性、大小和形状;2. 分子在物质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分子的极性与化学反应的关系;2. 分子形状对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所学的有关原子和化学键的知识,提出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是物质的最小单位。
2. 温故知新(10分钟)复习分子的基本概念。
通过示意图或实例,引导学生回忆分子是如何由原子组成的,并强调“分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
3. 理论讲解(15分钟)(1)分子的性质:极性、大小和形状。
a. 极性:通过介绍分子中不同原子间的电负性差异,引导学生了解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区别,并举例说明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b. 大小:解释分子的大小是由原子数目和原子间键长决定的,并给出常见分子的大小顺序。
c. 形状:介绍分子的形状对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并讨论分子形状对物质化学性质的影响。
(2)分子在物质中的作用。
a. 溶解性:通过分子之间的极性相互作用来解释物质的溶解性。
举例说明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溶解特点。
b. 表面张力:介绍表面张力是由分子间的吸引力引起的,且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
举例说明表面张力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水的植物毛细管上升现象和水滴的形状。
4. 练习与讨论(15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与讨论,加深对分子性质和作用的了解。
(1)练习:根据给出的分子结构,判断其极性、大小和形状,并解释其在物质中的作用。
(2)讨论:就分子的性质和作用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教师做适时的引导和点拨。
5. 归纳总结(5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分子性质和作用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实践。
6. 拓展应用(5分钟)通过实例或者视频资料,展示分子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如液体表面张力的应用在纤维素的合成、药物的研发等方面。
初中化学分子的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分子的性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分子的定义和结构;
2. 掌握分子的性质;
3. 能够用实验验证分子的性质。
二、教学重点:
1. 分子的定义和结构;
2. 分子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
1. 如何通过实验验证分子的性质。
四、教学内容及步骤:
1. 引入:请学生回顾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并提出分子的概念。
2. 学习分子的定义和结构:通过课件展示或图解,让学生了解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3. 讲解分子的性质:分子具有一些特定的性质,如分子的大小、形状、极性、稳定性等。
4. 实验验证分子的性质:设计实验,让学生根据分子的性质进行实验验证,如溶解性、熔点、沸点等。
5. 总结:总结分子的定义、结构和性质,强化学生对分子概念的理解。
五、教学资源:
1. 课件或图解;
2. 化学实验器材。
六、教学反馈:
1. 让学生进行小测验,检测他们对分子的理解程度;
2. 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七、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堂练习;
2. 补充分子的性质资料。
八、教学设计理念:
通过引入、学习、实验验证和总结的过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分子的定义、结构和性质,提高他们的化学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分子的性质 说课稿 教案
分子的性质第3课时教学目标1、从分子结构的角度,认识“相似相溶”规律。
2、了解“手性分子”在生命科学等方面的应用。
3、能用分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
4、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5、采用比较、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重点、难点手性分子和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教学过程[复习过渡]复习极性键非极性键,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并举出常见的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碘易溶于四氯化碳而不易溶于水,氨和氯化氢易溶于水,这是为什么呢?[指导阅读]课本P52,让学生说出从分子结构的角度,物质相互溶解有那些规律?[学生得出结论]1、“相似相溶”规律:非极性物质一般易溶于非极性溶剂,极性溶质一般易溶于极性溶剂。
2、若存在氢键,溶质和溶剂之间的氢键作用力越大,溶解性越好。
3、若溶质遇水能反应将增加其在水中的溶解度[巩固练习]完成思考与交流[指导阅读]课本P53~54,了解什么叫手性异构体,什么叫手性分子,以及“手性分子在生命科学等方面的应用。
[设问]如何判断一个分子是手性分子呢?[学生思考并回答]有碳原子上连有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
[教师补充]我们把连有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的碳原子叫手性碳原子[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都知道硫酸的酸性强于亚硫酸,硝酸的酸性强于亚硝酸,这是为什么呢?[讲述]从表面上来看,对于同一种元素的含氧酸来说,该元素的化合价越高,其含氧酸的酸性越强,这与他们的结构有关含氧酸的通式(HO)m RO n,如果成酸元素R相同,则n越大,R的正电性越高,导致R-O-H中的O原子向R偏移,因而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也就容易电离出氢离子,即酸性越强。
如硫酸中n为2,亚硫酸中n为1,所以硫酸的酸性强于亚硫酸。
[巩固练习]1、把下列液体分别装在酸式滴定管中,并使其以细流流下,当用带有静点的玻璃棒接近液体细流时,细流可能发生偏转的是()A 四氯化碳B乙醇 C 二硫化碳 D 苯2、根据“相似相溶”规律,你认为下列物质在水中溶解度较大的是()A 乙烯B 二氧化碳C二氧化硫D氢气3、下列氯元素含氧酸酸性最强的是()A.HClOB. .HClO2C.HClO3 D.HClO4。
分子的性质教案
分子的性质教案分子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分子的定义及特征,了解分子的性质及其相关理论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教学、实验观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实践、思考和探索。
二、教学重点:1. 分子的定义及特征。
2. 分子的性质及其相关理论知识。
三、教学难点:1. 分子的性质及其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 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物质的组成单位,引出本课的主题-分子的性质。
2. 学习活动:(1)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分子的定义及特征。
(2)让学生观察实物,并思考这些实物是由什么构成的,引导学生发现实物是由分子构成的。
(3)通过实验进行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分子的性质,如:分子的运动和排列、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4)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分子的性质,了解分子的运动速度与温度、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物质的性质之间的联系。
3. 实践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下溴水的蒸发速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分子的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4. 拓展与巩固:(1)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分子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与化学反应、物质变化等的关系。
(2)通过练习题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分子性质的理解和掌握。
5. 完成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知识点,并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分子大小与物质的性质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资源:1. 多媒体教学课件。
2. 实验器材:溴水、容器、温度计等。
3. 实验报告纸、铅笔等。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是否能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2. 检查学生通过练习题的掌握情况,是否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3. 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包括对物质组成单位的认识、观察记录的准确性及数据处理的能力等。
七、教后反思:1.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分子的定义及特征有了初步了解,了解了分子的性质及其相关理论知识。
初中化学分子特性教案
初中化学分子特性教案
教学内容:分子的结构与性质
教学目标:
1. 了解分子的基本结构,掌握分子特性的相关概念;
2. 能够区分不同种类的分子,并能够解释其性质的差异;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探讨分子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子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难点:不同种类分子的性质对比与解释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1. 引入分子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分子在化学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2. 利用实例让学生猜测分子的特性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二、概念解释(15分钟)
1. 讲解分子的基本结构和性质,包括分子中原子的结合方式、键的种类等;
2. 引导学生理解分子中电子云的分布、极性、氢键等概念。
三、实验探究(30分钟)
1. 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种类分子的性质,如溶解度、熔点、沸点等;
2.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探讨分子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四、讨论与总结(15分钟)
1.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不同种类分子的特性以及其与结构的关系;
2. 对学生的提问进行回答和解释,确保学生对分子特性的理解和掌握。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探讨分子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可以采用实例来说明;
2. 提醒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复习相关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分子的结构与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但还需要通过更多的实验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化学知识。
初中化学 分子教案
初中化学分子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的定义和特性。
2. 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如大小、运动、相互作用等。
3. 能够运用分子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分子的定义和特性。
2. 分子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1. 分子的大小和运动。
2. 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准备:1. 分子模型或图片。
2. 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分子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分子是什么?2. 学生分享对分子的认识,教师总结并板书分子的定义。
二、分子的特性(10分钟)1. 分子的大小:展示分子模型,让学生观察分子的尺寸,引导学生理解分子非常微小。
2. 分子的运动:解释分子在不断运动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3. 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介绍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引导学生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三、分子的基本性质(10分钟)1. 分子的构成:介绍分子由原子组成,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种类的分子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组成。
2. 分子的性质:解释分子的化学性质,如可燃性、酸碱性等,引导学生理解分子性质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四、生活中的分子现象(10分钟)1. 案例一:酒精的挥发。
解释酒精分子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分子运动的原理。
2. 案例二:酸碱中和反应。
解释酸碱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分子的定义、特性和基本性质。
2. 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理论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子模型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对分子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分析,理解分子的特性和基本性质。
同时,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能够将分子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分子的应用领域,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分子的知识。
分子的性质教案
分子的性质教案教案标题:分子的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的概念及其在化学中的重要性。
2. 掌握不同分子的性质,包括分子的大小、极性、溶解性等。
3. 理解分子的性质与其化学反应和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预测分子的行为。
教学重点:1. 分子的概念及其在化学中的作用。
2. 不同分子的性质及其与化学反应和物理性质的关系。
教学难点:1. 理解分子的极性和溶解性的概念。
2.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预测分子的行为。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白板和标记工具。
2. 分子模型或分子结构图示例。
3. 实验室用品(如试管、烧杯、酒精灯等)。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分子的概念,解释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微观粒子。
2. 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在日常生活和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
探究(15分钟):1. 展示不同分子的模型或结构图,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大小、极性和溶解性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3. 进行实验,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并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总结(10分钟):1. 综合学生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向学生解释分子的大小、极性和溶解性之间的关系。
2. 引导学生理解分子的极性与化学反应和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
3. 强调分子的性质对于理解和预测化学反应的重要性。
拓展(15分钟):1. 提供更多的分子示例,让学生分析其性质,并预测其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
2. 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性质如何影响物质的宏观性质和用途。
3.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观点和发现。
作业:1.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选择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物质,描述其分子的性质并解释其在特定情况下的行为。
2. 要求学生预测某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并给出理由。
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实验中的参与情况。
2. 评估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答案的准确性。
3. 可以设计一份简单的选择题或问答题作为课堂测验,评估学生对于分子性质的掌握程度。
初中化学分子特性教案
初中化学分子特性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 掌握分子的运动、分子间作用力、分子大小等基本概念;3. 能够运用分子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4.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1. 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 分子运动的观察和理解;3. 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4. 分子大小的认识。
教学难点:1. 分子运动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微观解释;2. 分子大小与物质宏观性质的关系。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显微镜、放大镜、分子模型等;2. 教学课件和图片;3. 实验材料:气球、彩带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分子的概念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分子是什么?分子在哪里?2. 学生分享对分子的理解和生活中的例子。
二、分子的基本性质(10分钟)1.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具有体积小、质量轻、不断运动、相互之间有间隔等特点;2. 分子间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相互吸引和排斥的作用力,这种作用力决定了物质的宏观性质;3. 分子大小:分子的大小约为10^-10米,肉眼无法直接看到。
三、分子运动的观察和理解(10分钟)1. 实验观察:用显微镜观察气球、彩带等物体的运动,引导学生认识到分子在不断运动;2. 学生讨论:分子运动的原因和影响因素;3. 分子运动的微观解释:分子之间的碰撞和相互作用导致分子运动。
四、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10分钟)1. 实验观察:用放大镜观察分子模型的排列,引导学生认识到分子间存在作用力;2. 学生讨论:分子间作用力的表现和作用;3. 分子间作用力的微观解释:分子之间的电磁相互作用导致分子间作用力。
五、分子大小的认识(10分钟)1. 学生观察分子模型,了解分子的大小;2. 学生讨论:分子大小与物质宏观性质的关系;3. 分子大小的微观解释:分子大小决定了物质的微观结构和性质。
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运动、分子间作用力和分子大小的知识点;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中的收获和感受;3. 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和建议。
分子的性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分子的性质教学目标1、了解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2、结合常见物质分子立体结构,判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多原子分子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判断。
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境:(1)如何理解共价键、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概念;(2)如何理解电负性概念;(3)写出H2、Cl2、N2、HCl、CO2、H2O的电子式。
提出问题:由相同或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共用电子对在两原子出现的机会是否相同?讨论与归纳: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讨论。
一般说来,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中的电子对不发生偏移,是非极性键。
而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电子对会发生偏移,是极性键。
提出问题:(1)共价键有极性和非极性;分子是否也有极性和非极性?(2)由非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中,正电荷的中心和负电荷的中心怎样分布?是否重合?(3)由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中,怎样找正电荷的中心和负电荷的中心?讨论交流:利用教科书提供的例子,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借助图示以及数学或物理中学习过的向量合成方法,讨论、研究判断分子极性的方法。
总结归纳:(1)由极性键形成的双原子、多原子分子,其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重合,所以都是非极性分子。
如:H2、N2、C60、P4。
(2)含极性键的分子有没有极性,必须依据分子中极性键的极性向量和是否等于零而定。
当分子中各个键的极性的向量和等于零时,是非极性分子。
如:CO2、BF3、CCl4。
当分子中各个键的极性向量和不等于零时,是极性分子。
如:HCl、NH3、H2O。
(3)引导学生完成下列表格一般规律:a.以极性键结合成的双原子分子是极性分子。
如:HCl、HF、HBrb.以非极性键结合成的双原子分子或多原子分子是非极性分子。
如:O2、H 2、P4、C60。
c.以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有的是极性分子也有的是非极性分子。
d.在多原子分子中,中心原子上价电子都用于形成共价键,而周围的原子是相同的原子,一般是非极性分子。
《分子的性质》 作业设计方案
《分子的性质》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目标1、让学生深入理解分子的性质,包括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间存在间隔等。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作业内容(一)知识回顾1、布置学生复习课本中关于分子性质的相关内容,包括分子的定义、特点等。
2、让学生列出分子性质的重点知识点,并举例说明。
(二)实验探究1、设计“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让学生在家中进行操作。
实验材料:两个小烧杯、浓氨水、酚酞溶液、棉花。
实验步骤:(1)在一个小烧杯中倒入约 20 毫升的酚酞溶液,另一个小烧杯中倒入约 5 毫升的浓氨水。
(2)用棉花分别蘸取酚酞溶液和浓氨水,将蘸有酚酞溶液的棉花放在一个大烧杯中,蘸有浓氨水的棉花放在另一个大烧杯中,观察现象。
(3)记录实验现象,并思考原因。
2、设计“分子间间隔”的实验,实验材料:两个注射器、水和酒精。
实验步骤:(1)分别用两个注射器抽取等体积的水和酒精。
(2)将注射器的活塞堵住,用力挤压注射器,观察体积变化。
(3)记录实验现象,并解释原因。
(三)生活中的分子1、让学生观察生活中与分子性质相关的现象,如花香的传播、湿衣服晾干等,并解释其原因。
2、鼓励学生寻找更多生活中的例子,如气球可以被压缩、物质的热胀冷缩等,并用分子的性质进行解释。
(四)拓展阅读提供一些关于分子性质的科普文章或视频链接,让学生自主阅读和观看,拓宽知识面。
(五)创意作业1、让学生以“分子的世界”为主题,创作一幅漫画或手抄报,展示分子的性质和特点。
2、鼓励学生编写一个关于分子的小故事,体现分子的性质。
三、作业形式1、书面作业:包括知识点的总结、实验报告的撰写、生活现象的解释等。
2、实践作业:完成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3、创意作业:漫画、手抄报、小故事等。
四、作业评价1、知识点的掌握:通过学生对知识点的总结和对生活现象的解释,评价其对分子性质的理解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的性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对奇妙的化学世界的探索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导入
【提出问题】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
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
走进微观的世界,一起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
环节二:新讲授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提出问题】已知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那么1滴水中有多少水分子?请查阅本、资料给出答案。
【学生回答】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教师引导】通过情境让学生感受“167×1021”这个数字的大小: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的数,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
【提出问题】说明分子具有怎样的性质?
【学生回答】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
已知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提出问题】实验:0l水和0l酒精混合,总体积是否等于100l?请学生观看视频并解释原因。
【学生回答】总体积小于100l,因为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酒精和水混合时,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相互填充了彼此的空隙,因此总体积小于100l。
【提出问题】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都是有间隔的。
氧气经过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变成液态,由此判断分子间间隔与物体状态有何关系?
【学生回答】分子间间隔:气体>液体。
【教师讲述】分子之间的间隔一般符合以下规律:气体>液体>固体。
3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教师提问】酒精擦在皮肤上会很快消失,原因是什么,这说明分子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回答】酒精会蒸发,说明分子会运动。
【教师引导】接下来通过实验来检验我们的猜想。
已知酚酞和氨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它们溶于水可分别得到酚酞溶液和氨水。
实验——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教师实验1】取一烧杯,注入约20L蒸馏水,然后加入~6滴浓氨水,用玻璃棒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由此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可知酚酞与浓氨水混合变红。
【教师实验2】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加入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下图所示。
观察一段时间,有什么现象发生,解释这一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而烧杯B中的酚酞溶液仍为无色。
说明:中的氨分子运动到了
烧杯A中,所以A溶液变为红色;而烧杯B位于大烧杯外,没有氨分子进入,所以溶液仍为无色。
分子的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
【教师提问】请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学生回答】实验时闻到S2的刺激性气味,炒菜可以闻到香味,桂花飘香……
【教师提问】炒菜只需要几分钟菜就可以变咸,腌萝卜需要很多天,由此可知:分子运动的快慢受哪些因素影响?
【学生回答】分子运动的快慢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
环节三: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的收获:分子的三条性质,并且可以用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并思考,从分子的角度来说,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