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发展的时代,挑战的时代,激烈竞争的时代。中华民族要实现她的伟大复兴,务必要求全民素质的提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要求,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新课程、新教材是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编制的,每个教师都要有一个深入学习、理解和适应的过程,都要经受新课程的洗礼。随着不断的学习以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实践尝试,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了初步的理解。

一.新课程改革将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发展,我国学校的课程体系暴露出“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对书本知识的热衷追求,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厌学情绪不断加重,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等等。显然,如果不根治这些弊端,素质教育就不能顺利推行。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以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时期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如下。

(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新课程中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的转变。

长期以来,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控制者,是绝对的权威。在大多数的课堂上,往往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动地静静地听或记,教师习惯于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纳入自己设计好的教学轨道之中。新课程则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实践中学习。教师应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基于这一认识,近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尝试。这充分说明,教师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境,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学效果显著。

又如,在一次班会活动课上,我谈到了座右铭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的意义时,抛砖引玉地举证了一些受座右铭激励、造就的成功人士的例子。要求每位同学确立自己的座右铭,并将它们进行汇编,在全班进行交流、探讨,起到相互激励、监督、鞭策的作用,同学们从不同座右铭中学习如何立志、如何奋斗、如何修养、如何学习、工作、如何惜时、如何处理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等。通过这次班会活动,我发现该班班风、学风和同学们的精神风貌都有明显的改善。这一例子说明教师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要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关注学生全面地发展,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新课程还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强调教师应尊重、赞赏学生,强调教师的“教”的本质是在于帮助和引导学生的“学”。由于新课程强调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强调教学中学生的中心位置,因而,也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教学过程中将出现一些无法预见的、甚至从未见过的教学情境,而这些情境一般具有挑战性的。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及时、自动的反思,才能使教学活动高质量地进行,而且,还要求教师进行教学后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后进行反思,写好教学后记,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此外,由于新课程新的教育理念,新课程知识综合化,决定教师应富有合作精神。首先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合作和联系,才能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其次,不仅要求同科级教师要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培养学生,还要求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进行合作,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团结互助。从而使各学校、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保证教学的连续性、渐进性以及高效的教学质量。

三.关于新课程中课堂纪律的思考。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敢于提问、敢于质疑的学习方式,倡导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交流的学习过程。这势必要改变过去井然有序的课堂纪律,教师不能对学生管得太死、太严。但是,随着而来的可能出现一些顽皮的学生乘机起哄、吵闹,干扰和影响正常的教育秩序。如果教师缺乏驾驭课堂的能力,那么教学过程将无法顺利进行。这是来自广大教学第一线教师的顾虑,诚然,这种顾虑不是多余的。新课程试验实施过程肯定会有消极的一面,信息网上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打油诗(潮语):“老师跟形势,上课象做戏;气氛看似浓,学生变顽童;走进新课标,各人展花招;误区当真理,学生空欢喜;实在不实在,老师叹无奈。”这是新课程实施过程出现的消极现象的写照。那么,如何看待和把握新课程的课堂纪律呢?

新课程专家认为,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课堂纪律,课堂确实需要纪律,但课堂气氛更加重要。在开心的环境里,学生会觉得学习愉快,学习的效率也一定能提高。相反,教师过于威严,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心情就会受到压抑,纪律再好也不会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所以课堂纪律应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一种十分宽松和谐的氛围。当然,对于个别课堂上哗众取宠、逗笑,故意作乱的学生要当堂给予批评或警告,有必要的课后还要进行批评教育。但要求教师在进行批评教育时,要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真诚关爱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使其改正不当行为,养成遵规守纪的好习惯。正所谓:真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就不存在课堂纪律问题了。这正是新课程给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所以说,当我们“走进新课堂”的时候,才可以说真正“走进新课程”;当我们通过“新课堂”来展示“新课程”时候,才可以说真正实施了“新课程”。

创新的活力是我们民族的灵魂。面对新课程,今后中考、高考的命题中应加强能力考查,才能引导教师加强过程教学;应注重知识的有机综合,才能引导教学形成知识网络;应注重开放性试题,联系生活、生产实际试题,才能引导教学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探究能力。欣喜的是,今年中考、高考的试题已经在这方面有所体现。

以上几点是本人对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肤浅认识,本人将继续认真学习和不断探索,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这场改革大潮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