掇山叠石——园林艺术中的精髓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园林堆山叠石1

中国古典园林堆山叠石1

苏州留园
苏州网师园
壁山 依墙壁叠石或就墙中嵌山石。《园冶》中说“峭 壁山者,靠壁理也。籍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
苏州怡园
楼山 叠石为楼阁的基础。或叠石成石洞、石屋建楼阁 于高处,便于眺望,丰富主体构图的变化。也可叠石成自然 的踏跺,作为楼阁的室外楼梯。
十笏园
池山法
苏州的冠云峰、皱云峰、瑞云峰,上海的玉玲珑, 北京的青芝岫、青莲朵、青云片等都是著名的峰石。
上海玉玲珑
苏州留园冠云峰
2、 群置
应用多数山石互相搭配成群布置。由于 山石的大小不等体形各异,布置时高低交错, 疏密有致,前后错落,左右呼应,形成丰富 多样的石景,点缀园林。
苏州狮子林
苏州拙政园
3、 散置
堆山叠石的设计手法
一、堆山
堆山也可以称作叠山、掇山、假山艺术。 堆山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特点之一,是民族形 式和民族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中国造园艺术的 历史发展进程,也可以用人工造山的发展过程为 代表。 1、堆山用石 堆山用石因用量较大,故以就地取材为宜。 堆山的材料有湖石、黄石、房山石、青石、英石、 黄蜡石和各种石笋。古典园林一般多用湖石,其 次为黄石。
1)堆山以土石山为宜,有石有土。有石可成形,有土可生 草木。可以有土包石,也可以有石包土。
苏州个园秋山
苏州个园春山
2)宾主分明 要突出群山的主山和主峰,要有主、次、配分 明,宾主的关系不仅表现再一个视线方向上,而且要在视线 的范围内。
苏州织造署的瑞云峰
苏州网师园
3)层次深远 群山要有层次
苏州怡园
黄山秀丽,以云海、怪石、奇峰、 温泉著称。有国画始祖之称。
泰山稳重
华山险峻
庐山的云雾
雁荡山的云瀑
北方山水雄伟

造园艺术|掇山

造园艺术|掇山

造园艺术|掇⼭“掇⼭”出⾃中国明代造园理论专著《园治》,⼜称叠⼭,堆⼭,与理⽔,建筑,花⽊构成中国古典园林的四⼤要素,“掇”字源于吴地⽅⾔,沿⽤⾄今…中国园林是⼀种⾃然式⼭⽔园林,源于⾃然是中国园林的基本特征。

由于私家园林空间的局限性,造园并⾮简单地利⽤或模仿⾃然界的原始状态,⽽是经过概括,提炼,在有限的空间中表现“⾃然的⼈化”。

追求对⾃然⼭⽯艺术的摹写,置⽯掇⼭设计“有真为假”地在创作上以⾃然⼭⽔为原型,在⾃然的基础上表现出“作假成真”的艺术效果,故在造园中掇⽯叠⼭被列为造园的第⼀要素,这就要求造园者充分利⽤空间造出咫尺⼭林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之⽯掇⼭设计理法是以“借景”为中⼼,分为“相地合宜,构园得体”,“问名⼼晓,以实符名”,“章法严谨,布局灵活”,“远看有势,近看有质”,“余韵⽟成”等通过⼭⽯,流泉的巧妙布局来彰显“追求⾃然,⾼于⾃然”的审美情趣,达到“虽由⼈作,宛⾃天开”的艺术境界园林中的⼭⽯是对⾃然⼭⽯的艺术摹写,故⼜称为“假⼭”,它不仅师法于⾃然,⽽且⼜凝结着造园家的艺术创造,⽽且除形神兼备外,还具有传情的作⽤,《园冶》所说:“⽚⼭有致,⼨⽯⽣情”就是这个意思。

⼭⽯选择各有不同,所体现的审美趣味也⼤不⼀样,《园治·选⽯》中评太湖⽯,'其质纹理纵横“;昆⼭⽯”其质磊块“;宜兴⽯”质粗,质嫩者“;龙潭⽯;“质坚,性坚”;观⼭⽯“清润⽽坚”;英⽯“其质稍润”;锦川⽯“⾊质清润”;六合⽯⼦“温润莹彻”,鉴赏不光依靠视觉也依赖触觉,才能全⾯的展现选⽯的意义,“⽔以⼭为⾯,⽔得⼭⽽媚”,造园必须有⼭,⽆⼭难以成园。

造园往往选址于⾃然⼭⽔佳境,外借⾃然⼭林成景,当⽆⾃然⼭⽔可借,只得掇⽯叠⼭。

在不太⼤的空间范围内,典型地再现⾃然⼭⽔之美,⼜不落⼈⼯斧凿痕迹,达到“虽由⼈作,宛⾃天开”,在咫尺之地,创造出“多⽅胜景,咫尺⼭林”的园林艺术。

掇⼭可以作为园林的主景和地形⾻架,也可以作为园林划分空间和组织空间的⼿段,置⽯掇⼭还可以起到连接诸多造园要素的功能,利⽤其陪衬建筑物和点缀空间,能达到虽由⼈作宛⾃天开的艺术境界。

掇山置石│中国古典园林的假山工程

掇山置石│中国古典园林的假山工程

掇山置石│中国古典园林的假山工程展开全文●威●海●园●林●敬安共济│ 和谐家园冠云峰(留园)中国自然山水园林中的置石掇山之法,自西汉武帝时期建章宫太液池三神山蓬莱、瀛洲和方丈始有记载,到东汉禁苑中“少华山”和魏明帝曹睿芳林园的景阳山,再到唐宋时期皇家园林的最高水平的艮岳,最后到明清时期私家园林的成熟。

西汉武帝建章宫平面图中国自然山水园的置石掇山由历代文人和匠师的共同努力,从理论到实践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山崖、洞谷、山脚、山顶等形象和各种岩石的组合,以及土石结合的特征融会贯通,创造出雄奇、峭拔、幽远、平远的意境。

展开剩余97%西湖一池三山1.假山石的品类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地质差异大,这就为置石掇山提供了优秀的物质条件。

宋代杜绾的《云石林谱》收录石种就有116种之多,明代林有麟的《素园石谱》中也有百余种石材,这些大多数属于盆玩石,不一定适合于掇山。

而明代造园大师计成的《园冶》收录的15种山石,其中大多数可以用来堆山。

根据产地(如太湖石)、色彩(如青石、黄石)或形象(如象皮石)等来命名。

接下来就根据这几个方面介绍一下常见造园用石的品类。

①太湖石右图为冠云峰(留园)太湖石因为出产于太湖一带而得名,在江南私家园林中运用非常普遍,也是历史上开发较早的一类山石。

太湖石是一种经过熔融的石灰岩,石质坚而脆,扣之有微声。

由于风浪和地下水的熔融作用,石面上勾缝坳坎,纹理纵横。

好的太湖石有大小不同、变化丰富的窝或洞,有时窝洞相套,疏密相通,很自然地形成沟、缝、穴、洞,玲珑剔透,蔚为奇观。

玉玲珑(豫园)太湖石水中和土中皆有所产。

水中的太湖石色泽于浅灰中露白,比较丰润、光洁,也有青灰色的,具有较大的皴纹与又少又细的皴摺;产于土中的湖石于灰色中带青灰,性质比较枯涩而少有光泽,遍多细纹,像大象的皮肤一样。

岘山石(镇江)和太湖石相近的还有宜兴石、南京附近的龙潭石和青龙山石、济南仲宫石、镇江岘山石等。

②房山石北太湖石(山东费县)房山石产于北京房山一带的山上,因而得名。

传统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

传统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

传统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传统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本文将从艺术形式、设计原则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探析。

传统园林叠山置石艺术具有独特的形式特点。

它通过巧妙的石头安排和山丘模拟,营造出具有立体感的山水景观。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它具有虚实结合的特点,通过精巧地安排山石的位置和形状,使得山水景观看起来非常逼真,融入了自然山水的美感;它注重整体布局和比例调和,使得园林中的山石互相衬托、点缀,形成了和谐的整体效果;它强调山石与水的互动,通过将山石与水体结合,使得景观更具变化和生气。

传统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五个方面:首先是景深原则,即通过安排前山、中山和后山等不同层次的山石,形成景深感,使得园林更具立体感和空间感;其次是轮廓原则,即通过让山石在形状、高低和角度等方面产生变化,形成多样的轮廓线,增强园林的趣味性和观赏性;第三是林石原则,即通过让山石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趋势和规律,使得园林更具有秩序感和层次感;第四是奇石原则,即通过选用形态奇特、纹理独特的石头,使得园林更富有个性和独特性;最后是移景原则,即通过合理地布置山石,使得景点从一个角度转换到另一个角度,增加视觉的变化和惊喜。

传统园林叠山置石艺术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山水的崇拜和热爱,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士人追求自然、超然和寂静的审美理念;它体现了中国人对格局的追求,强调整体和谐、良序美的价值观念;它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阴阳五行思想,通过布置山石的位置和形状,来体现阴阳、五行的平衡和相互作用;它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通过创造出理想中的山水景观,给人带来心灵的慰藉和愉悦。

传统园林叠山置石艺术以其独特的形式特点、设计原则和文化内涵,成为中国园林建筑中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

它不仅仅是一种景观布置的手法,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浅析园冶的掇石叠山之法及在园林中的运用

浅析园冶的掇石叠山之法及在园林中的运用

浅析《园冶》中的掇山之法及在园林中的运用水以山为面,水得山而媚;山者,天地之骨也。

因而,造园必须有山,无山难以成园。

自然园林往往选址于自然山水佳境,外借自然山林成景;私家园林往往建在村镇人口密集之处,无山水可借,只得掇石叠山。

因而,私家园林往往在不太大的空间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有不落人工斧凿痕迹,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在咫尺之地,创造出多方胜景,咫尺山林”的园林艺术。

故山景是构成中国园林的五大要素之一,五大要素(叠山造景,理水造景,建筑造景,花木造景,动物造景)。

正如计成所说:余七分之地,为垒土者四,高卑无论,栽竹相宜(《园冶》卷一)。

正是这些特性,才表达出园林中山景的无穷魅力。

作为园林中独特一景——山景,与水景一样有着它独特的观赏价值。

中国园林叠山造景手法及应用。

一、嵌理壁岩艺术在江南较小庭院内掇石叠山,有一种最常见,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在粉墙中嵌理壁岩。

正如计成在《园冶》卷三的《掇山。

峭壁山》中说道:“峭壁山者,靠壁理也,借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

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

”这类处理在江南园林中很多见,有的嵌于墙内,犹如浮雕,占地很小;有的虽于墙面脱离,但十分逼近,因而占地也不多,其艺术效果与前者相同,均以粉壁为背景,恰是一幅中国山水画,通过洞窗,洞门观赏,其画意更浓。

苏州拙政园海棠春坞庭院,于南面院墙嵌以山石,并种植海棠慈孝竹,题名海棠春坞。

中国园林刻意追求诗情画意,这便是最好的佐证。

这种艺术处理手法,占地少,花钱也少,效果还好。

二、点石成景艺术点石于园林,或附势而置,或在小径尽头,或在空旷之处,或在交叉路口,或在狭湖岸边,或在竹树之下。

要求高低错落、自由多变,切记线条整齐划一或简单地平衡对称。

多采用散点或聚点,做到有疏有密、前后呼应、左右错落,方能产生极好的艺术效果。

如在粉墙前,宜聚点湖石或黄石数块,缀以花草竹木。

这样,粉墙似纸,点石和花木似笔,在不同的光照下,形成一幅幅活动的画面。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是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通过对自然的模仿和再现,创造出独特的自然景观,给观赏者带来美的享受。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基本要素、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对园林叠山置石艺术进行探析。

一、历史背景园林叠山置石艺术起源于中国古代园林建筑,最早可追溯到汉朝时期。

在后来的唐、宋、元、明、清等时期,园林叠山置石艺术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成为园林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基本要素1.山:山是园林叠山置石艺术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它代表着大自然的力量和气魄,能够为整个园林增加层次感和深度感。

2.石:石是园林叠山置石艺术中的另一个重要元素,它代表着稳重、坚定和耐久。

石头的质地、形状、色彩等特点是创造园林景观的重要因素。

3.植物:植物是园林叠山置石艺术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它可以为整个园林提供生命力和活力,增加整体的美感。

4.水:水是园林叠山置石艺术中的另一个重要元素,它可以为整个园林增添动感和柔美的气息,同时也有助于调节园林环境。

5.建筑:建筑是园林叠山置石艺术中的最后一环,它可以为整个园林提供舒适的空间和框架,同时也可以强化整个景观的主题和风格。

三、艺术表现手法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造型技巧:通过对山石的大小、形状、外观等方面进行精心的搭配和组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山石景观,体现出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与统一。

2.布局手法:通过对山石、植物、水、建筑等要素进行组合和布局,打造出和谐、美丽、有序的整体景观。

3.色彩运用:通过对山石、植物等要素的色彩搭配,营造出适宜自然环境的美丽和谐氛围。

4.创新设计:在传承传统艺术的同时,通过创新设计手法,加入新的元素和概念,使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综上所述,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是中国园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模仿自然山水景观并加以修改和提升,创造出独特的、令人心驰神往的状况。

在今天,园林叠山置石艺术仍然是园林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了中华园林文化的重要遗产。

浅谈中国园林中的掇山和理水

浅谈中国园林中的掇山和理水

浅谈中国园林中的掇山和理水作者:蔡蕾来源:《名城绘》2020年第05期摘要:掇山和理水是中国造园艺术中的重要特色,掇山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专门的技艺,因为中国的私家园林大多是在城市的平地上建造,很少借用自然景观,所以挖地堆山造景就成为了首要的问题,这和西方的造园方法大不相同,西方造园一般先考虑用植物造景,而中国园林是受到山水画的影响而形成的造园技法。

理水则是在园林中用水再现其大自然的原型,艺术化的表现出湖、涧、溪、泉、瀑布等水的状态。

关键词:中国园林;掇山;理水一、掇山中国园林中的假山按照材质分为土山、石山、和土石相间三种,但是全部用土堆建而成的假山比较少见,一般都是土石相间的假山为多。

而在小庭院中则常用石山点缀,称为叠石,或者将有特质的石块散布于庭院或山坡中,称作置石。

土石相间的假山石既便于塑造山形,也节省石料和人力。

其做法是石在外、土在内,层层堆叠而成。

石的作用石挡住泥土外流,也使外观嶙峋多姿,有土则能种树,年代久长以后,树根深入土中,盘根错节,与石、土混为一体,便宛如天然而有画意了。

叠造石山的最重要原则是就地取材,可以节省人力物力,石材有湖石、黄石和青石三大类,另外还有石笋类。

真正的太湖石产自苏州洞庭东山和西山一带,而一般太湖石均属石灰岩,有南太湖与北太湖石之分。

江南的文人园林多用前者,北方园林则用后者。

在掇石之前必须先对每块石材进行观察,称之为“相石”。

古代造园师对于“相石”这一程序是非常重视的,要做到对每块石材透彻了解,使之各得其所,才能事半功倍。

石材的拼接、凹凸的处理,是掇山的重要技巧,假山要能“远看势,近看质”,质的特征就是由拼接技巧决定的。

石的拼接依照石材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纹理,由石拼缝的疏密和凹凸造成的阴影,产生具有神韵感的画意,这是在把石材回归到它的天然原型的过程中人工艺术的升华,是中国造园传统之精华。

叠石假山以造洞最难,但山腹中若有洞室婉转便顿然玲珑有致,生发幽趣,且能节省大量的石材。

浅析掇山置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

浅析掇山置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

2021年第10期现代园艺浅析掇山置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蔡宇威,陈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00)摘要:我国古典园林是世界园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掇山与置石是我国古典园林重要的造园手法之一,在整个园林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掇山出自《园冶》一书中,也称为叠山,掇山这一词顾名思义为掇石成山。

掇山置石从古至今在造园理法中,不仅仅停留于理性设计分析的层面,更注重于工匠内心的感性色彩,二者缺一不可。

通过对我国古典园林掇山置石的调研与总结,结合其鲜明与独树一帜的特点进行剖析,尝试寻找掇山置石艺术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应用。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理法;掇山;置石1掇山与置石的历史发展与研究意义1.1掇山与置石的历史发展自古以来,我国园林都对自然充满着向往,虽说以小见大,但往往造园的基础无外乎还是选择对真山真水的抽象理解与模仿。

从先秦苑囿至清中叶,清末园林达到登峰造极,园林从未离开人们的生活与视线,而掇山置石可以说几乎贯穿了整个主轴线。

唐代之后就出现了“假山”一词,那时候已经有人工的造山活动,即“掇山”,也可以称为“叠山”。

而置石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存在,直至唐代人们才逐渐有了“置”的概念。

1.2掇山与置石的研究意义我国古典园林以悠久的历史本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意境特点而文明于世界。

若谈到我国古典园林造园之秒,则不得不提如何借用人工力量,将自然景观再现于园林之中,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然而掇山置石则正是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实现人间天堂的重要方式之一,也可以说是我国造园理法之精华,占据着重要地位。

“无园不石,无石不奇”就是对我国古典园林最好的诠释。

如果说在山水园林中,理水展现的是园林阴柔之美的优雅内涵,掇山置石就是园林中阳刚之气的磅礴风骨,是园林中其他要素无法比拟与之相提并论的。

掇山置石正是这浩瀚园林史发展的见证者,又是现代园林发展的继承者。

2掇山与置石造景的艺术手法及其特点2.1掇山2.1.1掇山在《园冶》中的分类。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追求。

它以自然山水为基础,通过巧妙地运用山石等材料,打造具有视觉美和精神意境的园林景观。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技术特点和艺术价值三个方面来探析园林叠山置石艺术。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起源于中国古代宋代,当时人们对山水的追求和造园的热情达到了高潮。

受到佛教石窟艺术的影响,他们开始将自然山水搬到园林中,并将石头堆砌成山峦和山川的形象。

这种艺术形式逐渐演变为叠山置石,成为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技术特点主要包括选石、摆放和组合。

首先是选石。

选石是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基础,它要求石头质地坚硬、纹理清晰、韵味独特,并且形状适合叠山和置石的需要。

其次是摆放。

摆放是指将选中的石头放置在园林中的特定位置,起到点缀景观、烘托氛围的作用。

最后是组合。

组合是指将多块石头巧妙地搭配在一起,形成山峦、山川或者其他景观的形象。

这些技术的运用需要艺术家对自然山水和石头的特性有深入的了解,同时也需要细心、耐心和创造力。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再现自然。

通过叠山置石艺术,园林艺术家能够将自然山水的美妙再现在园林中,使人们能够在有限的空间里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壮美。

其次是烘托意境。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可以营造出与自然山水相似的精神氛围,使人们产生宁静、舒适的感觉,有助于放松身心、陶冶情操。

最后是表达情感。

通过巧妙地运用石头和山川的形象,园林叠山置石艺术可以表达人们对自然和山水的深深眷恋,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中国园林置石掇山设计理法论

中国园林置石掇山设计理法论

中国园林置石掇山设计理法论中国园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置石掇山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赋予了园林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置石掇山通过巧妙地运用石头、山石等元素,将自然山水浓缩于方寸之间,令人在咫尺之间领略到自然山水的韵味。

本文将对中国园林置石掇山的设计理法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置石掇山是指在中国园林设计中,利用自然山石、水景等元素,经过精心设计和布局,创造出模拟自然山水的景观。

其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师法自然:中国园林追求“师法自然”,置石掇山也不例外。

设计时应当尊重自然,彰显自然之美,通过模仿自然山水形态和质感,营造出清新、自然、优美的视觉效果。

(2)追求意境:中国园林不仅注重景观的视觉效果,更追求深层次的意境。

置石掇山时要考虑园林的整体氛围和主题,以石头、山水的组合表达出独特的意境和情感。

(3)巧于因借:置石掇山时要善于利用周围环境因素,因地制宜,借景生情。

通过合理借用园内外景物,丰富园林空间层次,形成优美的景观效果。

(4)小中见大:中国园林以小见大,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设计,以有限的面积创造出无限的空间感。

置石掇山时,应注重空间层次和透视效果,使游客在咫尺之间感受到自然山水的深远和博大。

这种设计理法主要是通过对自然山形水势的模仿,创造出具有自然韵味的置石掇山。

例如,苏州拙政园中的“狮子林”,通过模仿狮子山丘陵地貌的形态,结合石头的摆放和植物的配置,呈现出一种雄浑、自然的景观效果。

同时,利用水景的营造,使游客感受到自然山水的意境和韵味。

在中国园林中,轴线与对景关系的运用是置石掇山的重要设计理法之一。

通过合理的轴线布局,使置石掇山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突出园林空间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例如,北京颐和园中的“万寿山”,利用轴线布局将主景置于中轴线上,形成视觉焦点,同时利用对景关系使景观相互呼应,增强了整体景观效果。

在中国园林中,文化元素和典故传说是置石掇山设计的常见理法。

中国园林置石掇山设计理法论

中国园林置石掇山设计理法论

中国园林置石掇山设计理法论一、本文概述《中国园林置石掇山设计理法论》一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园林艺术中置石掇山的独特设计理念和技法。

中国园林,作为东方美学的瑰宝,其置石掇山的设计艺术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工艺水平。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设计原则、技法应用以及现代发展等多个方面,对中国园林置石掇山的设计理法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论述。

文章将追溯中国园林置石掇山的历史渊源,探讨其在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中的起源与发展。

通过对历代园林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揭示置石掇山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设计特点和艺术风格。

本文将详细阐述置石掇山的设计原则。

这些原则包括“因地制宜”“借景生情”“以石喻德”等,它们是中国园林置石掇山设计的核心指导思想。

文章将对这些原则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揭示其在园林设计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文章还将对置石掇山的技法应用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对传统掇山技艺的挖掘和整理,总结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置石掇山技法,包括石材的选择、堆叠技巧、空间布局等。

同时,文章还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这些技法在园林设计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效果。

本文将关注置石掇山设计的现代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园林置石掇山设计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文章将探讨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使置石掇山设计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观念的变化。

《中国园林置石掇山设计理法论》一文旨在全面系统地论述中国园林置石掇山的设计理法,以期对现代园林设计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二、中国园林置石掇山的历史演变中国园林置石掇山的设计理法,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园林置石掇山的设计理法大致可以划分为起源期、发展期、成熟期和创新期四个阶段。

在起源期,园林置石掇山的设计理法尚未形成独立的体系,而是作为宫殿、祭祀建筑等附属空间的一部分存在。

这一时期的置石掇山多以模仿自然山水为主,尚未形成系统的设计理论和手法。

中国园林的叠山堆石艺术

中国园林的叠山堆石艺术

中国园林的叠⼭堆⽯艺术中国园林的叠⼭堆⽯艺术摘要:模⼭范⽔,是中国园林的创造主旨,宋代郭熙就有“⼭得⽔⽽活,⽔得⼭⽽媚”的画论。

可见,园林⼭⽔关系的处理,关系到园林整体意匠的形成。

“叠⼭”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如⼴为世⼈所向往的“⼀池三⼭”形式等等。

叠⼭艺术也⼴泛运⽤于中国造园中。

Abstract:Mould mountain van water,which is the creation of Chinese garden motif,GuoXi song dynasty said"Mountain and water, water to live and mountain mei".It is thus clear that ,the manage of Garden landscape relationship is relation to the form Garden wholehave.Pile up hills and dredge waterway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lassic Chinese Garden , also is national form and national style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Such as widely the world yearning "a pool three mountain" forms, etc.Fold mountain art also widely used in garden made.关键词:叠⼭;中国园林;⼭⽯;意境Key word :rockery design ;classic Chinese Garden ; rockery ; artistic conception正⽂:中国园林历史源远流长,商代就已经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园林形式-囿,距今约有四千余年,汉代宫苑⼜开创了“⼀池三⼭”形式之先河。

江南古典园林掇山置石布局手法与意境表达 ——以瞻园与狮子林为例

江南古典园林掇山置石布局手法与意境表达 ——以瞻园与狮子林为例

2020年第10期现代园艺1绪论假山作为古典园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园林的艺术成就具有很大贡献,可以说无园不石、无园不山。

掇山之佳构者,不仅姿态奇异,搭配巧妙,而且凝聚了自然山川的美于一隅庭院中,引人入胜,是园林匠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传统中国文化的具象体现。

为追求这种“一卷代山,一勺代水”“作假成真,宛自天开”的艺术形式,必然要求掇山造景的匠人们具有高超的置石技巧和审美能力[1]。

传统的掇山置石手法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其置石手法与布局理念值得欣赏和探究。

假山为园林整体意境的营造起到了实与虚两方面的作用。

通过恰当合理而具有美感的掇叠石头土层等假山物质性材料,建构微缩的自然山水,营造实境。

实境形成了多样化物质空间。

通过游人在假山物质空间中的体验及视线观赏,结合游人对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观的理解,产生了丰富的意境内涵。

因此,假山也为由实转虚的意境体验提供了依托。

中国古典园林历来以自然写意的山水独特景观著名,这种写意表现出来的悠长意境需要虚景的营造。

通过取法山水画“咫尺万里”的写意手段,堆土叠石,摹写山川,对空间进行自由的收缩,将自然界中的奇峰叠岫、崇山深壑浓缩进园内,这些具有峰、岩、壑、洞,风格各异的假山唤起人们对崇山峻岭的联想,使游赏其中的人自感身处自然山中,应目会心,神游山川,感受咫尺山林到衍生出的虚的意境。

假山自成一景,同时又是分景、隔景的手段和借景的对象。

通过掇山置石的巧妙设置,使得本来一览无余的有限空间变得迂迴曲折、趣味横生。

既增加了景观层次,使景观更有趣味,同渗透园林虚景,丰富了观赏者的心理意境感受。

2案例选择瞻园是南京现仅存的两座明清古典园林之一,素有“金陵第一园”的美誉。

乾隆帝南巡曾驻跸此园,并以欧阳修诗“瞻园玉堂,如在天上”之意为此园命名,并御笔题“瞻园”匾额。

瞻园自古就以假山石驰名。

园内假山大致可分为四处,即北假山、西假山、南假山以及北假山北侧。

北假山被学界公认为明代湖石假山佳例,且瞻园园景历经兴废更迭,北假山基本格局并无根本变化,故而选取瞻园北假山为主要分析对象。

古典园林之叠石造山

古典园林之叠石造山

中国古典园林之叠石造山作者:卢家卫(建筑工程学院,建筑111,201101624113)指导教师:宋晓庆摘要:园林中的山石因其具有形式美、意境美和神韵美而富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被认为是“立体的画”、“无声的诗”。

叠山以山石,土为材料,以自然界中的山川形态为模本构筑的假山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法之一。

叠山手法在古代造园中着悠久的历史,经过长期的演变,成为园林造景的重要手段和独特技艺。

堆山叠石是营造古典园林的重要手法,它师法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园林中的山石不同于一般的自然山石,它除了兼备自然山石的形与神外,还有传情的作用,古典园林常借山石抒发情怀。

关键词:山石、园林、意境、师法自然、写意1.历史沿革1.1、起源于秦汉秦汉之际秦、汉之际人造假山之风大为盛行,而且规模很大,这时的假山是远景式的土山和土、石相结合之山。

《三秦记》记载,秦始皇派徐福入海到海上三神山求仙药未果,于是在咸阳凿长池,引渭水,在水中堆蓬莱山,以求仙人降临。

《史记・封禅书》记载,继秦始皇之后,汉武帝又在长安建宫内凿太液池,池中仿海上三神山,营造了方丈、蓬莱、瀛洲3座人造神山。

这种海岛神山之说虽来自方士求仙的编造,但它对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发展,特别是对皇家园林的布局变化有着重大的意义。

1.2、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西晋和南北朝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

文人、士大夫大都崇尚玄学和清谈风,否定现实,寄情山水,秉承了庄子逍遥避世的思想,讴歌自然景物和田园风光的诗文涌现文坛,山水画开始萌芽。

此时,人们对自然美有了更深的认识,促进了自然山水式园林向更高水平发展以及造园活动的频繁开展,私家园林应运而生。

未经加工的天然美石,姿态奇异,俏丽挺拔,深受文人雅士喜爱。

他们常选美石,孤植于园内,以作足不出户地恣情欣赏。

南北朝时,置石立峰还被写入正史,可见,此时置石立峰已经较为普遍。

1.3、发展于唐宋时期唐宋两朝是我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文学、书画等艺术的辉煌时期。

掇山叠石——园林艺术中的精髓优秀课件

掇山叠石——园林艺术中的精髓优秀课件

常 用 十 大 景 石 类 型
29
2020/4/13
10.龟纹石 产地:安徽 运用:水景驳岸、植物置石
常 用 十 大 景 石 类 型
30
2020/4/13
常 用 十 大 景 石 类 型
31
2020/4/13
常 用 十 大 景 石 类 型
32
2020/4/13
掇山叠石
一、常用十大景石类型
二、石景在园林中的应用
64
6 、日本枯山水
2020/4/13
现代园林石景艺术的风格与特点


在城市园林建设中,园林是形成一种人与所生存的土 在
地的关系,建筑拉远了二者的关系,园林拉近了二者 园
的关系,让人参与到自然中来,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 林
,从人的角度出发,用自然的山石、植物和树木分隔 空间,密切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人文主义的关怀。
常 用 十 大 景 石 类 型
24
2020/4/13
常 用 十 大 景 石 类 型
25
2020/4/13
常 用 十 大 景 石 类 型
26
2020/4/13
9.千层石 产地:安徽 运用:水景驳岸、假山流水
常 用 十 大 景 石 类 型
27
2020/4/13
常 用 十 大 景 石 类 型
28
2020/4/13
人造假山 石 景 在 园 林 中 的 应 用
37
2020/4/13
石 景 在 园 林 中 的 应 用
38
2020/4/13
石 景 在 园 林 中 的 应 用
39
2020/4/13
石 景 在 园 林 中 的 应 用
40

苏州古典园林掇山叠石的生态性体现

苏州古典园林掇山叠石的生态性体现

苏州古典园林掇山叠石的生态性体现刘明欢;马建武;杨倩【摘要】作为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核心要素之一,掇山叠石从园林营造的一开始就体现着古人的生态智慧.文章以《园冶》等造园艺术理论为依据,从掇山选材,布局营造,山与理水、建筑、植物的交融等几个角度,探讨了其中表达高度协调的"天人合一"生态意识与理念,其实,掇山叠石技法仅是我国博大精深园林艺术中朴素生太观点的一部分,园林设计工作者应结合时代内涵要求不断创新,让根植于中华大地文化土壤的园林之花再次发光彩.%As one of the core elements of classical garden art, from the beginning to create a garden, the pilings of rockeries reflects the ecological wisdom of the ancients. Based on gardening art theory like Yuan Ye, the material from heaping rockery to lay out and construct, as well as the blending of rockery arts water arts, construction and plants have been made a thorough inquiry, which contains highly coordination between artificial architecture and the nature In fact, the pilings of rockeries is just part of the simple view of the extensive and profoud garden art in China. As a garden designer, we should continue to innovate in light of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and let the essence of garden that are rooted in the soil of Chinese culture shine again.【期刊名称】《福建建筑》【年(卷),期】2018(000)007【总页数】5页(P65-69)【关键词】古典园林;掇山叠石;生态城市【作者】刘明欢;马建武;杨倩【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6.10 引言作为表现我国传统园林的精湛艺术和丰富手法之一的掇山叠石,不仅鲜明地映照出“意在象外”的艺术文化和意境之美,同时也蕴含着自然朴素的生态哲学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园林石景艺术的风格与特点
石 景 在 在城市园林建设中,园林是形成一种人与所生存的土 地的关系,建筑拉远了二者的关系,园林拉近了二者 园 的关系,让人参与到自然中来,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 林 ,从人的角度出发,用自然的山石、植物和树木分隔 空间,密切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人文主义的关怀。 中 的 应 从各地园林优秀的石景艺术作品看来,现代园林石景 存在一些共同的风格与特点,可试概括为以下几点: 用
夏天的意境,则多用玲珑四通的湖石,构成深涧绝谷、 峭壁危峰、山脚清流环绕、山顶乔木成荫、盘根垂蔓 等清意幽深的意境。
石 景 在 园 林 中 的 应 用
秋天则采用黄石来创作其峰峻峭之势、其色苍古之 貌,创造出山石耸立、气势磅礴的意境
石 景 在 园 林 中 的 应 用
冬天多采用色泽洁白、石体圆浑的雪石,叠置于墙的北侧, 产生出积雪未化的艺术效果。

古典园林常借山石抒发情趣,如扬州个园以山石为 景,而分别象征春、夏、秋、冬四季景色。
石 景 在 园 林 中 的 应 用
为了表达春天的意境,常用竹子,配置竖瘦的石笋, 清竹虽直,但低弯的尖梢使石笋藏其身而露其头,产 生虚实的变化,以此表达春意;再植以四季常青的桂 花,给人以青春常在的感觉。
石 景 在 园 林 中 的 应 用
石 景 在 园 林 中 的 应 用
特点二
石 景 在 园 将美学中视觉要素运用到石景设计中,在环境中体现 了韵律、秩序、均衡、对比与和谐的原则,在道路两 林 旁,并置形态各异石景小品,即取得了视觉上的均衡 中 感,又有排列而产生的秩序感及高矮大小的对比。而 石景之于花木一刚一柔,一动一静,本身就是一种鲜 的 应 明的对比。 用
1.太湖石(象皮青) 产地:北京、济南、苏州、桂林 运用:水景驳岸、假山
常 用 十 大 景 石 类 型
常 用 十 大 景 石 类 型
常 用 十 大 景 石 类 型
2.房山石 产地:北京房山区 运用:水景假山、驳岸
常 用 十 大 景 石 类 型
常 用 十 大 景 石 类 型
常 用 十 大 景 石 类 型
石 景 在 园 林 中 的 应 用
特点八

掇山置石,因地制宜,体现地方特色
石 景 在 园 林 中 的 应 用
特点九
结合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具有纪念意义的事件等人 文因素进行石景设计、以山石为物质媒介,创造意境 ,引人遐思。 为纪念中日建交30周年,日本雕塑家空允秋利用30 块黄石石料堆置的雕塑。
一点:“池上理山,园中第一胜也。若大若 小,更有妙境。就水点其步石,从巅架以飞 梁;洞穴潜藏,穿岩径水;峰峦飘渺,漏月 招云。莫言世上无仙,斯住世之瀛壶也”。
盘旋出入的奇巧取胜,素有假山王国之誉。 园中的假山,大多依水而筑。
苏州狮子林,以湖石假山众多著称,以洞壑
石 景 在 园 林 中 的 应 用
7.河卵石 产地:各地 运用:水景驳岸、池底
常 用 十 大 景 石 类 型
常 用 十 大 景 石 类 型
常 用 十 大 景 石 类 型
பைடு நூலகம்
8.黄蜡石 产地:广东 运用:水景驳岸、植物置石
常 用 十 大 景 石 类 型
常 用 十 大 景 石 类 型
常 用 十 大 景 石 类 型
9.千层石 产地:安徽 运用:水景驳岸、假山流水

石 景 在 园 林 中 的 应 用
掇山叠石
一、常用十大景石类型
二、石景在园林中的应用



1 、假山的种类 2、中国古典园林石景设计的基本手法 3、现代园林石景艺术的风格与特点 4、石景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 5、石景在景观中的局部处理 6 、日本枯山水
假山种类
石 景 假山按材料可分为土山、石山和土石相间的山(土多 称土山戴石,石多称石山戴土)﹔按施工方式可分为 在 筑山(版筑土山)、掇山(用山石掇合成山)、凿山(开凿 园 自然岩石成山)和塑山(传统是用石灰浆塑成的,现代 林 是用水泥、砖、钢丝网等塑成的假山,业内简称塑石 假山。按在园林中的位置和用途可分为园山、厅山、 中 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室内山、壁山和兽山。 的 假山的组合形态分为山体和水体。山体包括峰、峦、 应 顶、岭、谷、壑、岗、壁、岩、岫、洞、坞、麓、台、 用 磴道和栈道﹔水体包括泉、瀑、潭、溪、涧、池、矶
石 景 在 园 林 中 的 应 用
无锡寄畅园石景小品
石 景 在 园 林 中 的 应 用
石 景 在 园 林 中 的 应 用


嵌理壁岩
园有大小,在较小庭院内掇石叠山,受空间的限制,不宜掇 置大体积的山石。有一种最常见手法,就是在粉墙中嵌理壁 岩。如计成在《园冶》卷三的《掇山· 峭壁山》所云:“峭 壁山者,靠壁理也,藉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 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 宛然镜游也”,这同中国山水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刻意追求诗情画意的中国园林,特别是江南园林,嵌岩石于 墙内,犹如浮雕,再配置花卉嘉树,既减少占地面积,又达 到了“似有深境”的感觉。有的虽然于墙面脱离,但十分逼 近,因而占地也不多,其艺术效果与前者相同,均以粉壁为 背景,计白当黑,以墙面之素白,衬托出石景的体感,如诗 如画,领人陶醉。如苏州拙政园海棠春坞庭院,于南面院墙 嵌以山石,并种植海棠、慈孝竹,题名海棠春坞。
常 用 十 大 景 石 类 型
常 用 十 大 景 石 类 型
常 用 十 大 景 石 类 型
10.龟纹石 产地:安徽 运用:水景驳岸、植物置石
常 用 十 大 景 石 类 型
常 用 十 大 景 石 类 型
常 用 十 大 景 石 类 型
掇山叠石
一、常用十大景石类型
二、石景在园林中的应用
列在一起作为一个群体来表现,称之为“聚 点”。
石 景 在 园 林 中 的 应 用
石 景 散点乃是一系列若断若续,看起来好象散乱,实则想 连贯而成为一个群体的表现。 在 园 散点或聚点式较为多用,几块石头置于园中,或附势 林 而置,或在小径尽头,或在空旷之处,或在交叉路口, 中 或在池湖岸边,或在嘉树之下,高低错落,随势而安。 做到有疏有密、前后呼应、左右错落,方能产生极好 的 的艺术效果。如在粉墙前,宜聚点湖石或黄石数块, 应 缀以花草竹木。形成一幅富有诗意的画面 用
石 景 在 园 林 中 的 应 用
点石成景 点石成景主要对置石而言,其手法有单点,
聚点和散点。
单个石块姿态突出,或玲珑,或奇特,立之
可观时,就特意摆在一定的地点作为一个小 景或局部的一个构图中心来处理。这种理石 方法称做“单点”。
摆石不是一块,而是两三块,甚至八九块排
石 景 在 园 林 中 的 应 用
石 景 在 园 林 中 的 应 用
苏州狮子林
石 景 在 园 林 中 的 应 用
石 景 在 园 林 中 的 应 用
石 景 在 园 林 中 的 应 用
掇山叠石
一、常用十大景石类型
二、石景在园林中的应用



1 、假山的种类 2、中国古典园林石景设计的基本手法 3、现代园林石景艺术的风格与特点 4、石景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 5、石景在景观中的局部处理 6 、日本枯山水
中国古典园林石景设计的基本手法
山石传情
园林中的山石是对自然山石的艺术摹写,它不 仅师法于自然,而且还凝聚着造园家的艺术创 造.因此,园林中的山石除兼备自然的形神外,还 要具有传情的作用。《园冶》所说“片山有致,寸 石生情”就是这个意思。经造园家独具匠心的营造, 不同的石种在园林又可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石 景 在 园 林 中 的 应 用
特点六

随行就势,注重 景观效果与使用 功能的统一.例 如在做水体的驳 岸时,置石可随 地形变化,有起 有伏,丰富景观 层次,并有护坡 作用。不规则布 卵石做驳岸,兼 具造景、护坡用 。
石 景 在 园 林 中 的 应 用
特点七

山石造景重在表 “意”,追求神 似,不拘于形。 常在大范围、大 面积的植物造景 或以植物造型为 主的环境中点缀 置石,创建“片 石多致、寸石生 情、小中见大” 的自然景观 。



1 、假山的种类 2、中国古典园林石景设计的基本手法 3、现代园林石景艺术的风格与特点 4、石景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 5、石景在景观中的局部处理 6 、日本枯山水

追求自然是中国园林最基本的一个特点,而自然之 中最具普遍意义、最能寄托中国传统审美情思的自 是自然山水这一因素。而在园林中若无外借自然山 景,也莫不与私家园林一样,只得掇山叠石。 假山与石景景观是自然山地景观在园林中的艺术再 现
掇山叠石
——园林艺术中的精髓
主 制 讲: 作: 齐张南 任海楠 齐张南 卢 秦

员:
齐艳菊 刘 一
掇山叠石
一、常用十大景石类型
二、石景在园林中的应用



1 、假山的种类 2、中国古典园林石景设计的基本手法 3、现代园林石景艺术的风格与特点 4、石景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 5、石景在景观中的局部处理 6 、日本枯山水
石 景 在 园 林 中 的 应 用
石 景 在 园 林 中 的 应 用
留园冠云峰
石 景 在 园 林 中 的 应 用
豫园玉玲珑
依托水体,堆石成山
所谓“山脉之通,接其水径;水道之达,理
其山形”,“石令人古,水令人远”,两者 一刚一柔、一静一动,相映成趣。
计成在《园冶》—《掇山》卷中多次谈到这

石 景 在 园 林 中 的 应 用
石 景 在 园 林 中 的 应 用
拙政园海棠春坞
石 景 在 园 林 中 的 应 用 苏州新博物馆片山假石.清晰轮廓.剪影效果
独石构峰成景
这种手法多用在掇山当中,讲究“稍点玲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