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学复习
土壤肥料学复习资料
土壤肥料学复习资料1. 土壤圈是处于地球多圈层的界面,是地球多层中最活跃,最富生命力的圈层之一2. 施用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1):增加作物产量。
2:改善作物品质;3.提高土壤肥力;4.增强作物抗性3. 土壤是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
具有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肥力指土壤不断供给和调节植物生长所必须的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4. 土壤具有肥力就成为区别于自然界其他任何物质实体的本质特征5. 土壤是由固相,液相和气相组成的三相多孔体;土壤固,液,气三相是构成土壤肥力的基础6. 自然肥力:指土壤在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肥力。
人为肥力:在人类生产活动下创造出来的肥力7. 我国在土壤肥料科学发展上的贡献:(1):查清了全国土壤资源状况,进行了土壤资源综合考察和全国性大规模土壤普查(2):在全国土壤普查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面积的土地开发利用(3):大面积治理盐渍化土壤(4):解放后先后进行了二次全国范围的化学肥效试验(5):各种肥料应用的研究(6):大力开展有机肥8. 土壤肥料在实现现代化中的主要任务:(1):保护土壤资源,提高土壤肥力。
(2):加强土壤质量与土壤环境的研究,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重视土壤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坚持有机肥和无机肥的配合施用(4):提高化肥利用率,实行优化配方施肥措1. 土壤是由固相,液相和气相组成的三相多孔体2.矿物:指天然产生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化合物或单质,是构成岩石的基本材料。
3.成土矿物氧、硅、铁、钙、钠、钾、镁4.原生矿物;岩浆直接结晶形成的矿物,在风化过程中其化学成分,矿物的晶格、结构未变。
仅受到不同程度的机械破碎而残留下来的原始成土矿物;常见的原生矿物:硅酸盐类(云母、辉石、角闪石、长石、橄榄石)氧化物类、硫化物类、磷化物类。
5.次生矿物:是原生矿物经风化后的产物或由原生矿物彻底风化的产物重新合成的新的矿物6.白云母风化后形成水云母或高岭石等次生矿物并释放出钾,为土壤中钾素的主要来源。
土壤肥料学复习题(含答案)10套
土壤肥料学复习题(含答案)10套土壤肥料学试卷(一)(土壤学部分)一、名词解释(10分,每题2分)1.土壤.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础,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2.最小养分.环境中相对于作物需求而言最缺少的养分。
3.土壤孔隙性.简称孔性,是指土壤孔隙的总量及大、小孔隙分布。
是土壤结构性的反应。
4.土壤宜耕期.是指保持适宜耕作的土壤含水量的时间。
5.土壤地带性.土壤的分布与气候、地形、生物相适应的分布规律。
二、填空(10分,每空0.5分)1. 土壤是由_固、_液、_气_三相组成的,固相约占土壤总体积的__50%______,包括_土壤矿物_和_有机质_。
2. 土壤矿物质来自_岩石___,其矿物组成按其成因可分为_原生矿物 __和__次生矿物______。
3. 土粒根据其大小和性质分为_砂粒 .粉砂粒 .粘粒________三级,其中__砂粒______、__粉砂粒______主要是由原生矿物组成。
4. 土壤胶体是按其成分和来源可分为___无机胶体有机胶体有机-无机复合体__.5. 土壤热量主要来源是太阳辐射能________,同一地区的不同土壤,土壤温度差异较大除了与土壤热量平衡有关外,还与土壤_热容量_______和_导热率_______等热特性有关。
三、选择(5分,每题1分)1. 土壤的本质特性和基本特性是具有(c )A. 土壤矿物质B. 土壤有机质C. 土壤肥力D. 土壤胶体2. 当土壤含水量较低时,导热率与土壤容重的关系是(a )A. 成正比B. 成反比C. 无关D. 不确定3. 不同质地的土壤田间持水量不同,田间持水量最大的土壤是(c )A. 砂土B. 壤土C. 粘土D. 不能确定4. 土壤比重(密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下列因素中的(b )A. 土壤质地B. 土壤矿物组成C. 土壤容重D. 孔隙状况5. 下列几种土壤中最不理想的一种是(b )A. 上为砂土(20cm),下为粘土(60cm)B. 粘质土壤(地下水位高)C. 粘质土壤(地下水位低)D. 壤土四、问答题(25分)1. 土壤水分含量有哪些表示方法, (5分)答:土壤水分含量是表征水分状况的一个指标,又称土壤含水量、土壤含水率、土壤湿度等。
土壤肥料学复习资料
土壤肥料学复习资料一、土壤学基本知识1、土壤的概念和剖面结构?土壤是陆地上具有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等所组成,是地表植物生长的基础。
具有固定植物的作用,并能为植物提供养分、水分、空气和微生物等条件。
土壤剖面结构由上至下分为表土层、心土层和底土层。
表土层又可分为枯枝落叶层、腐殖质层和淋溶层;心土层可分为淀积层和母质层;底土层可分为风化层和母岩层。
2、土壤的肥力特征是什么?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水、肥、气、热等生活条件的能力。
不同类型的土壤,其肥力特征也不同。
自然土壤剖面中,自上而下出现各种不同颜色和不同粒级的矿质颗粒,称为土壤剖面发生层次。
根据这些发生层次可把自然土壤划分为不同的土类。
按我国土壤分类系统,常见的有暗沃土、棕壤、黄棕壤、褐土、黑土、栗钙土、漠土、潮土、盐碱土等。
3、什么是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土壤中不同粒级的矿质颗粒的相对含量。
一般把直径小于0.002毫米的颗粒称为物理性粘粒,把直径大于0.002毫米而小于2毫米的颗粒称为砂粒,把直径大于2毫米的颗粒称为砾石。
根据砂粒(0.002-2毫米)与粘粒(<0.002毫米)的相对含量,可将土壤质地分为以下几类:(1)砂土:砂粒含量在50%以上;(2)壤土:粘粒在20%以下,砂粒在40%以上;(3)粘壤土:粘粒在20-40%,砂粒在40-60%;(4)粘土:粘粒在40-85%,砂粒在15-50%;(5)泥炭质土:腐殖质层厚度大于30厘米。
4、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有何关系?土壤质地是决定土壤水肥供应能力的一项重要因素,对土壤肥力有很大影响。
一般来说,质地粘重的土壤,保水保肥力强,但通透性差,而质地疏松的砂质土壤,保水保肥力弱,但通透性好。
不同质地类型的土壤,其适种作物也有所不同。
二、肥料学基本知识1、什么是肥料?肥料是指以提供植物养分为主要功能,施入土壤中或喷洒于植物体表面,能为植物提供养分或为改善植物生育条件而产生效应的一种人工制品。
土壤肥料学复习重点
土壤肥料学复习重点1.土壤:植物生长的基地,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2.土壤肥力: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土壤能连续地、适时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3.肥料:凡能直接供给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的物质。
4.岩石的风化: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解和分解作用。
5.物理风化:指岩石、矿物受物理因素的作用而逐渐崩解破碎的过程,其特点是大块的岩石变成小块或碎屑,而岩石矿物本身的成分和化学性质不变。
6.化学风化:指矿石、矿物在水、氧、二氧化碳等风化因素的参与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分解作用的过程。
7.生物风化:指在生物的作用下,岩石矿物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分解的过程。
8.黏化过程:指土体中黏土矿物的生成和聚积过程。
9.钙化过程:指碳酸钙在土体中淋溶、淀积的过程。
10.盐化过程:指可溶性盐类在土壤表层的聚集过程。
11.潜育化过程:是土壤长期积水,土体中发生的还原过程。
12、潴育化过程:是指土壤干湿下,土体中发生的氧化还原过程。
13、土壤剖面:土壤在形成过程中,由于成土作用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土壤层次,并由上而下按一定顺序排列组合,我们将这种完整的三维垂直土层序列切面称为土壤剖面。
14、土纲:土纲是最高级的分类单元,是一组共性土类的归纳与概括。
15、土类:土类是高级分类的基本单元,反映土壤的不同发育阶段,每一个土类都有独特的形成过程和剖面形态。
16、土壤纬度地带性:是指封随纬度不同而出现变化的土壤分布规律性。
17、土壤经度地带性:指土壤随经度不同而出现变化的土壤分布规律。
18、土壤垂直地带性:是指土壤随地形高度不同而出现的变化规律。
20、原生矿物:是在风化过程未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
21、次生矿物:是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重新形成的一类矿物。
22、粒级:根据土粒的当量直径把土粒由粗粒到细粒划分成几组,同组的土粒性质基本相近即为粒组或粒级。
土壤肥料学复习资料
土壤肥料学复习资料一、重要概念1、风化作用: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分、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4、土壤: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5、土壤肥力:土壤在某处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6、矿物:一类产生于地壳中且具有一定组成、物理特性和内部构造的化合物或单质◎7、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质量分数叫矿物质土机械组成,根据机械组成的一定范围划分的土壤类型叫土壤质地8、腐殖质:一类组成和结构都很复杂的天然高分子聚合物,其主体是各种腐殖酸及其金属离子相结合的盐类,它与土壤矿物部分密切结合形成难溶于水的有无机复合体。
◎10、土壤容重:指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容积(含土粒及孔隙在内)干燥土壤的质量与标准状况下同体积水的质量之比。
11、母质:裸露的岩石经风化作用而形成疏松的、粗细不同的矿物颗粒的地表堆积体,是形成土壤的母体13、1:2型矿物:由两层硅氧片中障夹一层水铝片叠合而成的层状硅酸盐矿物(主要是蒙脱石类、蛭石类和水云母类)◎14、阳离子交换量:在PH为7时每千克干土所吸收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以cmol/(+)kg表示◎15、复混肥料:掻氮、磷、钾三种养分中,至少有两种养分标明是的肥料。
16、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数量时的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17、同晶置换:是指硅酸盐矿物中的硅氧片或水铝片中的配位中心离子,被大小相近而电性符号相同的离子相取代,但其晶层结构未变。
18、风化作用: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19、土水势:土壤水在各种力如吸附力、毛管力、重力等作用下,与同样温度、高度和大气压等条件下纯自由水相比(即以纯水作为标准,假定其势值为零),其自由能的差用势能来表示,称为土水势20、土壤水吸力是指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21、土壤水的基质势或土壤水的吸力是随土壤含水率变化而变化的,其关系曲线称为土壤水分特征曲线22、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土壤中的氧化态物质几还原态特制在氧化还原电极上达到平衡时的电极电位23、植物通过叶片等地上部分吸收养分的方式,称为植物的叶部营养或根外营养◎24、草木灰是各种作物秸秆、杂草、枯枝落叶及木柴燃烧后的残灰25、根据矿质土粒(单粒)粒径大小及其性质上的变化,将其划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二,可能选择题或填空题1、成土五要素:时间、地形、生物、母质、气候2、土壤基本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质、土壤生物、土壤水分、土壤空气3、腐殖质的划分:黄腐酸(富里酸)、褐腐酸{胡敏酸}、黑腐素(胡敏素),其中主要组成是褐腐酸和黄腐酸,占总量的60%4、土壤质地可分为:砂土、壤土、粘土5、卡庆斯基分级中,将的1~0.01mm粒级划为物理性砂粒,小于0.01mm的粒级则划为生理性粘粒6、生物开始参与风化作用也就意味着土壤成土过程的开始7、生物对岩石风化作用的影响是:机械破碎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8、风华作用的类型有:生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9、土壤矿质有:层状硅酸盐的粘土矿物和铁、铝、硅等的氧化物及其水化物的粘土矿物10、主要成土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形成土壤的母质的主要岩石,特性是一般具有成层性,常含有化石)、变质岩(特征是在构造上具有排列性)11、土壤有机质的基本来源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的残体和有机肥料12、酸性土壤通常用石灰来改良。
土壤肥料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绪论(2)1、土壤学:研究土壤的形成演变、组成性质、开发利用及其培肥改良的一门科学。
2、自然土壤:未经人类开垦自然形成的土壤。
3、农业土壤:在自然土壤的基础上经过人类开垦耕种的土壤。
4、土壤:地球陆地上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
5、土壤肥力:是指在植物生长期间,土壤能持续不断地、适量地提供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等因素及其他生活条件的能力。
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
6、自然肥力:指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育来的肥力,它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7、人为肥力:耕作熟化过程发育而来的肥力,是在耕作、施肥、灌溉及其它技术措施等人为因素影响作用下所产生的结果。
8、有效肥力:指在当季生产上发挥出来并产生经济效果的那一部分肥力。
9、潜在肥力:指在当季生产上未能产生经济效果的那一部分肥力。
矿物质(3)1、矿物:就是存在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
2、原生矿物:由地壳深处岩浆冷凝而形成的矿物。
3、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风化演变而形成的新矿物。
4、岩石:是一种或数种矿物的集合体5、岩浆岩:由岩浆冷凝而成6、沉积岩:由各种先成的岩石经风化、搬运、沉积、重新固结而成或由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岩石称为沉积岩。
7、变质岩:在高温高压下岩石中的矿物发生重新结晶或结晶定向排列而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8、风化作用:岩石在地表受到种种外力作用,逐渐破碎成为疏松物质的过程。
9、物理风化作用:指使岩石产生物理变化而成为碎屑状态的过程,特点是成分未变。
10、化学风化作用:指岩石在水和空气(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参与下进行的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氧化作用等的总称,特点是岩石可进一步破碎成胶体状微粒,使原生矿物成分发生改变,产生在地表条件下比较稳定的次生矿物。
11、生物风化作用:指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分解产物对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
《土壤肥料学》重点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肥料:凡能直接供给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的物质。
复混肥料:含有N、P、K三要素中的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要素的肥料。
枸溶性磷肥(弱酸溶性磷肥):不溶于水,能溶于2%的柠檬酸或中性柠檬酸铵溶液的磷肥,如钙镁磷肥、钢渣磷肥。
能被土壤中的酸和作物根系分泌的酸逐渐溶解为作物吸收,肥效慢。
土壤吸附:指土壤吸收保持气态、液态和固态养分物质的能力,即分子和离子或原子在固相表面富集的过程。
分为交换性吸附、专性吸附、负吸附。
土壤容重:自然状态下单位容积(包括孔隙)中干燥土粒质量与标准状况下同体积水的质量比,单位是g/cm3。
土壤肥力:土壤供给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生活因素的能力。
又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潜在肥力和有效肥力。
有效肥力:可被植物利用并通过土壤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性状表现出来的肥力。
潜在肥力: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土壤中没有被直接反映出来的肥力。
一定生产条件下可转化为有效肥力。
土壤保肥性:指土壤吸持和保存植物养分的能力,其大小受土壤对植物养分的多种作用:分子吸附、化学固定、离子交换的影响。
土壤供肥性:土壤在植物整个生育期内为其持续不断提供有效养分的能力,与土壤养分强度因素和容量因素关系密切。
土壤生产力:土壤产出农产品的能力,由土壤本身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的外部条件共同决定。
土壤腐殖质:是在微生物作用下,在土壤中重新合成的,结构比较复杂的,性质比较稳定的,疏松多孔的一类高分子混合物的聚合物。
腐殖化系数:每克有机物(干重)施入土壤后,所能分解转化成腐殖质的克数(干重)。
C/N:有机物中C总量与N总量的比。
不仅影响有机残体分解速度,还影响土壤有效氮的供应,通常以25:1较为合适。
根圈(根际):泛指植物根系及其影响所及的范围。
根圈微生物与植物的关系更加密切。
根/土比值(R/S):即根圈土壤微生物与邻近的非根圈土壤微生物数量之比。
土壤肥料学复习重点
土壤形成的五大因素
生物的风化作用与土壤形成的关系
第八章植物营养与施肥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种类
营养元素之间的关系,在农业利用上指导作用
植物营养的阶段性临界期和最大效应期
施肥的基本理论或者原理
养分向根表移动的方式
阴阳离子吸收与土壤pH的关系
根据施肥时期将施肥分成哪几种类型
第九章氮营养与氮肥
第十二章微量元素
几种常见微量元素缺乏症状
第十三张复混肥
复混肥料养分计算方法
复混肥料的配置与施用
氮被称为生命元素
氮肥为什么提倡深施
氮素缺乏出现的部位
第十章磷营养与磷肥
磷肥类型,水溶性和弱酸溶性磷肥类型
磷酸退化或异成分溶解
为什么深施与集中施肥
磷肥能否与碱性物质一起施用
第一十章钾营养与钾肥
钾被称为品质元素或抗性元素
土壤中钾形态划分
钾的固定
钾肥高效施用,深施与集中施肥
第十一章钙镁硫营养与相关肥料
元素缺乏症状
第三章土壤孔性、结构性和耕性
土壤孔隙的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土壤结构体中的团聚体结构的稳定性以及其对肥力的调控
第四章
土壤空气
土壤通气性的指标
第五章
田间持水量,长的影响“发小不发老”
电荷产生-永久电荷
阳离子交换量
盐基饱和度
土壤酸度的强度指标,容量指标
酸度与作物生长的关系
土壤肥料学复习重点
绪论
土壤
土壤肥力
土壤生产力与肥力关系
第一章矿物质
岩石化学风化的主要类型
热区土壤中的次生硅酸盐矿物是有何特征
矿物质土粒的机械组成(颗粒组成)
土壤质地
土壤肥料学(最全)
土壤肥料学(最全)土壤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土壤: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2、土壤的基本组成:矿物质、有机质、土壤生物(土壤固相)、土壤水分(土壤液相)、和土壤空气(土壤气相)三相五种物质组成的多相多孔分散体系。
3、土壤肥力:指土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自然肥力: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人工肥力:自然土壤的基础上,通过耕种、熟化过程发展起来。
4、土壤生产力:土壤生长植物并提供产品的能力,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所决定。
5、成土因素: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
第二章土壤矿物质土粒1、矿物:矿物是一类天然产生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化合物或单质。
土壤矿物按矿物来源,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按矿物的结晶状态,可分为结晶质和非晶质。
2、岩石:岩石是指由一种(单质岩)或数种(复成岩)矿物组成的自然集合体。
3、岩石的类型: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具有成层性,常有化石);变质岩(定向排列性)。
4、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物理风化:岩石因受物理因素作用而逐渐崩解破碎的过程。
主要原因是地球表面温度的变化,所以大都属于热力学风化。
物理风化只能引起岩石形状大小的改变,而不改变其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但为化学风化创造了条件。
化学风化:指岩石在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组成矿物的化学成分发生分解和改变,直至形成在地表环境中稳定的新矿物。
特点:不仅使已破碎的岩石进一步变细,更重要的是岩石发生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的改变,产生新的物质。
化学风化一般包括:溶解作用(溶解于水);水化作用(矿物化合为含水矿物,增大体积,降低硬度);水解作用(水解离出氢离子与矿物中的碱金属置换,水的解离程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氧化作用(产生各种酸)生物风化:岩石在生物及其分泌物或有机质分解产物的作用下进行崩解和分解。
土壤肥料学复习资料
土壤:是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土壤肥力:土壤具有供给与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肥料:凡是直接提供给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养分和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的物料。
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固相(矿物质、有机质、土壤生物)、液相(土壤水分)和气相(土壤空气)。
土壤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占95%~98%),构成了土壤的骨骼。
风化作用: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母质:裸露的岩石经风化作用而形成的疏松的、粗细不同的矿物颗粒的地表堆积体,是形成土壤的母体,称为母质从岩石到母质的过程: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形成母质;从母质到土壤的过程:母质通过成土作用形成土壤土壤中最主要的四种化学组成:氧、硅、铝、铁化学风化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风化方式:水解作用母质与岩石、土壤的区别:与岩石相比母质初步具备了水肥气热条件,但是与土壤相比,母质水肥气热条件还不能很好的协调统一海南土壤中的主要的次生粘土矿物类型是高岭石矿物质土粒的机械组成指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数,也称颗粒组成。
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土壤质地分为砂土、壤土、粘土三类各质地土壤的土壤肥力特点:砂质土:蓄水力弱、养分含量少,保肥能力差、土温变化快,但通气性、透水性好,易耕作。
粘质土:保水、保肥性好,养分含量丰富,土温比较稳定,但通气性、透水性差,耕作比较困难壤质土:介于砂质土和粘质土之间的土壤类别,在性质上兼有砂质土和粘质土的优点,即它既有砂质土的良好通透性和耕性,发苗小等优点又有黏土对水分、养分的保蓄性、肥效稳而长等优点,是比较理想的土壤类别。
耕地土壤的有机质来源有两个方面:(1)栽培作物的残留物(2)施用的有机肥。
其中后者起主导作用。
矿化作用:有机质被分解成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如CO2、H2O、NH3等),并释放出矿质营养的过程。
土壤肥料学复习资料(严选内容)
名词解释1.土壤:是地球表面能生长的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P12.土壤肥力:是土壤能连续地、适时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P33.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重量百分数组合P374.土壤质地:机械组成的一定范围划分的土壤类型P375.土壤密度:单位融合剂的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干重P416.土壤容重:单位容积土壤体(包括粒间孔隙)的烘干重P417.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指土壤中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被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并释放矿物质的过程P548.田间持水量:指地下水较深和排水良好的土地上重分灌水或降水后,允许水分充分下渗,并防止其水分蒸发,经过一定时间,土壤剖面所能维持的较稳定的土壤水含量P699.土水势:在一些力的作用下,与相同条件下的纯自由水相比土壤水的势能(或自由能)降低,其差值即为土水势P7010.土壤热容量:单位质量(重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摄氏度所需要(或放出)的热量P8211.硝化作用:土壤中的NH4+,在通气良好的条件下,经过微生物氧化生成NO3-的作用P9212.闭蓄态磷:是由氧化铁或氢氧化铁胶膜包被的磷酸盐。
土壤中的闭蓄态磷在各种土壤所占的比例是相当大的,尤其是在酸性土壤中,往往超过50%,而在石灰性土壤中也可达到15%~30%以上,但这时包被的胶膜可能是难溶性的钙质化合物。
P9513.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相互交换的作用P11214.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PH为7时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总量,即每1000g干土所能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简称CEC P11415.土壤的盐基饱和度: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P115填空1.土壤肥力的四大因素:水分、养分、空气、热量P32.肥力的分类:1)按照土壤肥力的发展过程分为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
2)按照土壤肥力的发挥程度分为有效肥力和潜在肥力P33.世界土壤肥力科学的发展概况中的农业化学学派是以“植物矿质营养学说”为主P114.风化作用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土壤肥料学总复习
3、土壤胶体
1、土壤胶体的概念及种类 2、土壤胶体的性质
4、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
土壤形成因素、五大成土因素及影响 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大、小循环、地质大循环、生 物小循环 土壤发生中的基本成土作用、主要成土过程
植物的钙、镁、硫、硅营养
植物体内的含量、形态和分布 钙和硫在植物体内的移动性( C )(A.较大;B.一般; C.较小);故缺素症状会先在( C )(A.新叶;B.中部 组织;C.老组织)出现。 番茄果实缺钙出现 脐腐 “病”,茶叶缺硫出现 茶黄 “病”,黄瓜缺镁时叶片出现 叶缘尚残留绿 色,叶脉均已黄化 症状。 石灰肥料的作用主要有 供给植物钙素营养 、 中和 土壤酸性,消除活性铝、铁、锰的危害 、 增加土 壤有效养分 、改善土壤物理性状 和 改善作物品质, 减少病害等。常用的石灰是 熟石灰 。 石膏 是碱土的化学改良剂。
退化过程
5、 土壤孔性、结构性与耕性
1 、土壤颗粒密度、土壤比重、土壤容重的概念?
2 、根据土壤容重如何计算某一指定土壤的重量? 3 、土壤孔隙度的概念、分类? 4 、影响土壤孔隙状况的因素?如何调控? 5、土壤阳离子交换的概念、影响因素 6、土壤的酸碱性
6、 土壤水
土壤含水量有哪些表示方法? 土壤水分类型、各自的性质? 有效水、无效水的概念?
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 概念及其特征 土壤剖面的概念及基本发生层次
原始成土过程 有机质积聚过程(humus accumulation) 粘化过程 (clayification)( residual and illuvial clayification ) 钙积与脱钙过程 (calcification and decalcification) 盐化脱盐过程(salinization and desalinization) 碱化与脱碱过程(solonization and solodization) 脱硅富铝化过程 (allitization) 灰化、隐灰化和漂灰化过程 (podzoliation) 潜育化(gleyization )和潴育化过程 白浆化过程 熟化过程
土壤肥料学最齐全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
2.土壤容量:在作物不致受害或过量积累污染物的前提下,土壤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3.腐植质化系数:单位重量有机碳腐解1年后残留的分数,是微生物生化过程,也不排除纯化学过程,或每斤新鲜有机物加入土壤后产生的腐殖质的斤数。
腐殖质形成的两个阶段。
4.土壤母质:在土壤形成之前,岩石风化的产物。
是指原生基岩经过风化、搬运、堆积等过程于地表形成的一层疏松、最年轻的地质矿物质层。
5.土壤肥力:在植物生长发育期间,土壤同时而又不断的供应和调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肥、气、热和其它生活条件的能力6.同晶替代:指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八面体中的硅和铝,被另一个大小相近且电性符号相同的离子所替代,其晶格外形不变,只改变化学组成的现象。
7.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所占的比例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称土壤质地。
8.盐基饱和度: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CEC)D的百分数。
9.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10.土壤保肥性:土壤胶粒一般带负电荷,所以可以吸附阳离子,这样的阳离子被土壤胶粒吸附,就不容易随水分流失,起到一定的保肥作用。
11.土壤水平分布规律:土壤类型沿纬度或经度在地球表面上随生物气候带有规律的水平地理分布。
12.土壤垂直分布规律:指山地土壤随海拔高度的升高或降低,土壤类型相应于生物气候条件的分异而呈带状有规律的更替分布规律。
13.生物小循环:环境中元素经生物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
14.团料结构:土粒胶结成长宽高三轴长度相似、土团直径约为0.25—10mm,近似圆球形的结构体。
15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16土壤肥力:土壤具有能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水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土壤肥料学复习资料
1. 过磷酸钙的退化作用:过磷酸钙由于含游离酸,在潮湿条件下吸水,使磷酸一钙与肥料中的硫酸铁、硫酸铝起反应,生成难溶性的磷酸铁铝,降低了磷肥的有效性。
过磷酸钙与碱性肥料混合生成不溶性或难溶性磷酸盐而降低肥效。
2. 氮肥利用率:指当季作物吸收肥料氮的数量占施氮量的百分数3. 离子的主动吸收:又称为代谢吸收,是一个你电化学势梯度且消耗能量的吸收过程,有选择性。
4. 离子的被动吸收:又称非代谢吸收,是一种顺电化学势梯度的吸收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属于物理的或物理化学的作用。
5. 硝酸还原作用:硝态氮转化成铵态氮的一种氧化还原反应。
指硝酸盐或亚硝酸盐还原为气态氮(分子态氮和氮氧化物)的作用过程。
6. 硝化作用:土壤中的NH4 +,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氧化成硝酸盐的现象指土壤中的铵或氨在微生物得作用下氧化为硝酸的过程。
7. 微量营养元素:凡是占人体总重量的0.01%以下的元素,如铁、锌、铜、锰、铬、硒、钼、钻、氟等,称为微量元素。
就是指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要的微量元素。
8. 植物营养临界期: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某一时期对某种养分要求的绝对数量虽不多,但很迫切,这时养分过多或过少,对作物的生长发育起显著的不良作用,这个时期称作物营养的临界期。
植物对养分供应不足或过多显示非常敏感的时期,不同植物对不同营养元素的临界期不同。
9. 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作物生长快,吸收养分多,施用肥料能产生最大效能的时期。
10. 离子颉抗作用:根系从土壤中吸取养分主要是土壤中的无机态离子养分。
某一离子的存在,抑制另一离子的被吸收,这种关系叫做离子间的拮抗作用。
11. 根外营养:是作物吸收养分的另一种方式植物通过地上部分器官吸收养分和进行代谢的过程。
12. 养分共质体运输:靠胞间连丝把养分从一个细胞转运到相邻的细胞,借助原生质体流动,带动养分运输到中柱、木质部。
主动运转、扩散。
P、K、Cl、S13. 有机肥:有机肥料是农村中就地取材,就地积制的自然肥料的总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土壤:是地球表面能生长的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P12.土壤肥力:是土壤能连续地、适时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P33.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重量百分数组合P374.土壤质地:机械组成的一定范围划分的土壤类型P375.土壤密度:单位融合剂的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干重P416.土壤容重:单位容积土壤体(包括粒间孔隙)的烘干重P417.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指土壤中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被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并释放矿物质的过程P548.田间持水量:指地下水较深和排水良好的土地上重分灌水或降水后,允许水分充分下渗,并防止其水分蒸发,经过一定时间,土壤剖面所能维持的较稳定的土壤水含量P699.土水势:在一些力的作用下,与相同条件下的纯自由水相比土壤水的势能(或自由能)降低,其差值即为土水势P7010.土壤热容量:单位质量(重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摄氏度所需要(或放出)的热量P8211.硝化作用:土壤中的NH4+,在通气良好的条件下,经过微生物氧化生成NO3-的作用P9212.闭蓄态磷:是由氧化铁或氢氧化铁胶膜包被的磷酸盐。
土壤中的闭蓄态磷在各种土壤所占的比例是相当大的,尤其是在酸性土壤中,往往超过50%,而在石灰性土壤中也可达到15%~30%以上,但这时包被的胶膜可能是难溶性的钙质化合物。
P9513.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相互交换的作用P11214.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PH为7时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总量,即每1000g干土所能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简称CEC P11415.土壤的盐基饱和度: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P115填空1.土壤肥力的四大因素:水分、养分、空气、热量P32.肥力的分类:1)按照土壤肥力的发展过程分为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
2)按照土壤肥力的发挥程度分为有效肥力和潜在肥力P33.世界土壤肥力科学的发展概况中的农业化学学派是以“植物矿质营养学说”为主P114.风化作用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影响物理风化的主要因素:温度的变化、冰蚀、水蚀和风蚀等;化学:溶解、水化、水解(最基本作用)和氧化等;生物:机械破碎和化学分解作用P195.中国现行的土壤分类系统: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和土种P306.中国制土粒分类标准:石块、石栎、砂砾、粉粒、黏粒P367.农业生产上最理想的团粒结构粒径是2-3mm P448.土壤在数量上水分保持的力:吸附力、凝聚力、毛管力P659.田间持水量在数量上包括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悬着水P6710.有效水下限:凋萎含水量有效水上限:田间持水量P6811.土水势分势:基质势、压力势、溶质势、重力势P7012.土壤水分运动是由高能态向低能态运动,即水势高向水势低运动,由吸力小向吸力大的方向运动P7413.土壤中的水汽总是由暖处向冷处运动P7514.水汽凝结常出现两种现象:“液潮”现象和“冻后聚墒”现象P7515.在土壤的三相物质组成中,水的热容量最大,气体的热容量最小P82土壤的导热率随水的含量增加而增加,土壤空气导热率最小,固体物质中矿物质的导热率最大P8314.土壤空气的更新(土壤空气与大气交换):整体交换(空气对流)气体扩散(主要方式)P8015.土壤水分的导热率比土壤空气的导热率大P8216.土壤养分有效性划分为:速效养分、缓效养分和无效养分P8817.土壤中无机态氮主要是铵态氮和硝态氮,有时也有亚硝态氮P9018.有机态氮包括水溶性有机氮、水解性有机氮、非水解性有机氮P9119.土壤氮的损失:硝态氮的淋失、反硝化作用、氮的挥发P9220.无机磷多以正磷酸盐形态存在,植物根系主要吸收H2PO4- 离子P9421.土壤氮、磷、钾中钾的含量对多P9722.离子交换作用是影响土壤保肥力性能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P10223.土壤胶体再多时情况下是带负电的P10924.影响土壤CEC的因素:胶体数量、胶体类型、土壤pH P11425.盐基饱和的土壤交换性阳离子均为盐基离子,为中性或碱性P11526.土壤胶体吸附的阳离子分为两类,一类是盐基离子,包括钙离子、镁离子、钾离子、钠离子、铵根离子;另一类是致酸离子,即氢离子、铝离子P11527.土壤总酸度= 活性酸+ 潜性酸土壤总碱度=碳酸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P12128.土壤退化指的是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P129判断题1.土壤生产力就是土壤肥力。
(错)-------土壤生产力包括土壤肥力和外界条件P42.“有效直径”是土粒的真实直径。
(错)--------“有效直径”是理想的球形土粒P353.土壤结构中团粒结构最好。
(对)P444.塑性范围内土壤不宜耕种(对)P495.黏土质宜耕期短,砂质土宜耕期长。
(对)P496.随土壤深度、温度增加,土壤空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
(对)P797.土壤全氮= 无机氮+ 有机氮(对)P908.有机态氮占土壤全氮的主要部分(95%以上)。
(对)P909.土壤的酸性主要决定于潜性酸的数量,它是土壤酸性的容量指标(对)P120简答题1.土壤基本物质组成土壤的基本物质是由固相(包括土壤生物)、液相和气象组成的。
土壤的固相包括矿物质土粒、有机质土粒和多种生物。
其为“土壤骨架”;土壤的液相是指土壤溶液,是水分由地表进入土壤,溶解各种物质(包括养分)形成的一种稀薄溶液,被称为“土壤血液”;土壤气相由各种土壤气体组成,被称为“土壤空气”,一部分由大气层进入土壤,主要有氧气和氮气等,另一部分由土壤内部产生,主要有二氧化碳、水汽和某些微量元素气体P22.土壤肥力和土壤生产力的关系(1)土壤肥力和土壤生产力是两个范畴的概念;(2)两者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3)土壤的生产力是由土壤本身的内在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所决定的,肥力只是生产力的基础;(4)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是指气候、地形、灌排、耕作、栽培以及污染物侵入等条件P43.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形成过程:坚硬的岩石暴露于地表,经过物理风化变成松散的崩解物,由大块变成小块,使其具有通气、透水性能;松散的岩石崩解物中的原生矿物,经过溶解、水化、氧化和水解等一系列化学反应进一步解体,一部分变成可溶性化合物,一部分形成新的黏土矿物,这些黏土矿物具有胶体性质,导致了团聚性土粒的出现,这是水、肥、气、热便得到供给,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开始生存,这就进一步加速了物质风化;植物死亡后,有机残体在一定条件下经微生物的分解、合成,形成腐殖质,使成土母质在原来的基础上产生了营养物质的积累,从而形成了土壤影响因素:物理风化(温度的变化、冰蚀、水蚀和风蚀);化学风化(溶解、水化、水解和氧化);生物风化(机械破碎和化学分解作用)P214.中国土壤水平分布特征P321)土壤纬度地带性是由于太阳辐射从赤道向极地递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称有规律的更替,导致地带性土壤相应地发生袋状更替2)土壤经度地带性是由于距海洋的远近、山脉的走向、风向等差异引起土壤类型的差异5.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及利用(也可作为填空)P401)砂土类:(1)空隙大,小孔隙小,透水性强,保水性弱(2)有机质少,养分少,保肥力差,肥效猛而不稳,发小苗不发老苗,应多施有机肥,使用量少而勤(3)热容量小,易热易凉,昼夜温差大(4)易耕作,阻力小,质量好,在缺少有机质的砂土泡水后易沉淀板实、闭气,且不宜插秧,要边耕边插,混水插秧2)黏土类:(1)孔隙小,多为极细毛管和无效孔隙,故透水性差,通气性差,易产生地表径流,,累积还原性物质,需深沟高畦以利排水通气(2)矿质养分丰富,保肥力强,有机质分解缓慢,昼夜温差小,早春升温土温上升较慢,称为冷性土。
早春土温偏低,植物播种后易缺苗、出苗晚、苗势弱,会出现贪青晚熟,发老苗不发小苗(3)干时坚硬,湿时坚硬,耕作费力,宜耕期短,注意宜耕期耕作3)壤土类:兼具黏质土和砂质土的优点,通气透水性好,保水保肥性较好,养分含量丰富,耕性良好,在生长上既发老苗,又发小苗6.质地层次性对土壤性质的影响P41(1)均砂均黏型(2)上砂下黏型:“蒙金土”,上层透水、透气,易着苗,早发苗(3)上黏下砂型:上层为黏质土,下层为砂土层,着苗困难,漏水漏肥,不发老苗,为“漏风土”,不好,需翻耕(4)砂黏夹层型:黏层与砂层相互交错排列(5)特殊夹层:部面中央有一层特殊坚实层7.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P45(1)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水气并存(2)有团粒结构的土壤养分供应充足(3)有团粒结构的土壤,微生物活动频繁(4)团了粒结构较多的土壤,有利于种子的发芽和根的生长8.土壤质地的改良措施P46(1)增施有机肥,改良土质(2)掺砂掺黏,客土调剂(3)引洪放淤或引洪漫沙(4)因地制宜,培肥改土9.土壤耕性的含义P49(1)耕作时土壤对农具操作的机械阻力,若小,便于耕作和节约能源(2)耕作质量问题(3)宜耕期长短,黏质土宜耕期短,砂质土宜耕期长10.土壤水分类型及性质P66(1)吸湿水具固态水性质,对溶质无溶解能力,不能以液态水自由移动,对植物无效,105摄氏度可烘出来(2)膜状水与液态水性质相似,但黏滞性较高而溶解能力较小,移动缓慢,呼吸困难,可被植物吸收利用(3)毛管水可移动且具有溶解养分的能力,可被植物吸收利用(4)重力水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特别是在水田,旱地,则可能造成内涝11.土水势分势及其特点P70基质势总是负值,土壤含水量越高,则基质势越高,土壤水饱和时,基质势达最大值零,水分不饱和下起主要作用溶质势总是负值,非盐碱土不予考虑,土壤溶质浓度越高,溶质势越低重力势可正可负,以参比标准为准压力势以大气压作为参比标准,水分不饱和时,等于零,水分饱和时起主导作用,为正值12.土壤空气的组成及特点P79组成:主要为大气,少量是土壤中生物、生物化学和纯化学过程产生的气体特点:(1)土壤空气中CO2含量高于大气而O2低于大气(2)土壤空气中水汽含量高于大气(3)土壤空气中还原性气体可能高于大气(4)土壤空气成分随时、空而变化13.为什么砂质土是热性土,黏质土是冷性土P82黏质土是冷性土,是因为这种土壤潮湿而紧实,土壤水分含量多而空气含量少,白天土壤升温慢,而吸热后向下层土壤传热也较快;晚上土壤散热时,下层土壤向上层补充热量多,降温较慢,因而温差小。
黏性土在春季升温慢故称为冷性土。
在相同水土势的情况下,砂质土含水少,热容量比黏质土小,白天接受太阳辐射而增温快,夜间散热而降温也快,所以是热性土14.土壤中氮素的来源P90(1)生物固氮作用(2)大气降水和雷电现象(3)施肥与灌溉15.解释“南氨北硝”的现象P92土壤NO3-的淋失主要取决于雨水条件,我国南方雨水多于北方,NO3-的淋失就大于北方,故在旱地土壤氮肥施用上,一般有“南氨北硝”的趋势16.土壤中钾素的含量P97(1)水溶性钾:直接吸收,土壤供钾能力的强度指标(2)交换性钾:直接吸收(3)缓效态钾:可被植物间接吸收(4)矿物态钾:并不可被植物利用,无效钾17.土壤胶体的特性P103(1)土壤胶体的比表面和表面能(2)带电性(3)土壤胶体的分散和凝聚18.土壤供肥能力P116(1)土壤供应速效养分的数量(2)缓效养分转换为速效养分的速率(3)速效养分持续供应的时间19.土壤酸度类型P119(1)活性酸(2)潜性酸交换性酸和水解性酸20.土壤缓冲作用的机制P124(1)土壤胶体的阳离子交换作用是土壤具有缓冲性能的主要原因盐基饱和度小的土壤,缓冲碱的能力强;盐基饱和度大的土壤,缓冲酸的能力强(2)土壤溶液中弱酸及其盐类的存在也是土壤具有缓冲性能的原因(3)土壤中还存在一些两性物质,这些物质对酸碱均具有缓冲能力21.氧化还原电位对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P125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一般在200~700mv时,养分供应正常,根系生长发育较好;当大于700mv时,植物常发生缺素症;低于200mv时,氧气缺乏,植物根系吸收受阻,根毛减少,甚至发黑腐烂22.土壤质量概念内涵P128(1)土壤肥力质量(2)土壤环境质量——环境保护(3)土壤健康质量——食品安全,促进人畜和植物健康23.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P133(1)代表性(2)灵敏性(3)通用性(4)经济性论述题1. 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P21形成过程:坚硬的岩石暴露于地表,经过物理风化变成松散的崩解物,由大块变成小块,使其具有通气、透水性能;松散的岩石崩解物中的原生矿物,经过溶解、水化、氧化和水解等一系列化学反应进一步解体,一部分变成可溶性化合物,一部分形成新的黏土矿物,这些黏土矿物具有胶体性质,导致了团聚性土粒的出现,这是水、肥、气、热便得到供给,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开始生存,这就进一步加速了物质风化;植物死亡后,有机残体在一定条件下经微生物的分解、合成,形成腐殖质,使成土母质在原来的基础上产生了营养物质的积累,从而形成了土壤影响因素:物理风化(温度的变化、冰蚀、水蚀和风蚀);化学风化(溶解、水化、水解和氧化);生物风化(机械破碎和化学分解作用)2. 试分析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要因素P56(一)土壤生物的组成和活性:(1)土壤动物促进植物残体破碎和运输(2)真菌可促进木质素的分解(3) 细菌和放线菌可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分解(二)土壤特性:(1)质地黏粒含量越高,有机质含量也越高(2)PH值一般为生物最适PH值为6.5-7.5 (3)水分最适湿度:土壤持水量的50-80%,有利于有机质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