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教材]《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倾向
《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倾向七分事实,三分虚构“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东汉末至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纷扰的年代。
汉末大乱,尖锐的社会矛盾激起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震撼了这个腐朽与濒临崩溃的专制皇朝。
此后,继之以董卓之乱,群雄角逐,继之以天下三分,鼎足而立,继之以曹丕称帝,平定蜀汉,再继之以司马氏代魏,一统天下。
一.《三国演义》中的思想倾向之——拥刘反曹:正统的历史观北方少数民族占据中原民族矛盾尖锐民族情绪强烈要求恢复汉民族的正统地位罗贯中:元末明初,号湖海散人,“有志图王者”希望恢复汉民族地主阶级政权的抱负,要唤起汉民族的强烈民族意识,为推翻蒙元贵族的统治而进行斗争前50回:赤壁之战之前,交代“三国鼎立”的斗争背景50~115回:刘备集团的兴衰成败116~120回:三国先后被灭,西晋统一刘备:标榜恢复汉室王朝的皇室嫡系。
抱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理想。
“仁德及人”“秋毫不犯”“远得人心,进得民望”“但到处,闻刘豫州,皆跪进粗食”“犹鱼之有水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心灵深处所信奉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残忍,阴险,奸诈毫无惜民爱民之心二、《三国演义》在人格构建上的价值取向,是恪守以“忠义”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规范,因此,“忠义”思想是小说的另一个鲜明的倾向。
1、刘、关、张三人至死不渝的兄弟情义。
2、关羽——三国“三绝”之“义绝”,被视为“义”之化身。
(1)关羽对结义大哥刘备的“忠义”。
(2)关羽之义,不仅是对刘备,也有对曹操的“义”。
3、诸葛亮——“忠”之楷模。
三、赞美“智慧”是小说的第三个思想倾向。
1、诸葛亮——三国“三绝”之“智绝”,是“智慧”的化身。
2、善用人才的智慧人物——曹操他把人才问题看作政治斗争中最根本的战略问题,他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曹操形象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三国演义中的文化传统与思想观念
三国演义中的文化传统与思想观念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作为一部描写三国时期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小说,它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蕴含着丰富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的作品。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三国演义中的文化传统与思想观念。
首先,三国演义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忠诚与义理观念。
在小说中,刘备、关羽、张飞等人以及他们的部下都以忠诚和义气为核心价值观。
他们对君主忠诚,对兄弟义气重于一切。
这种忠诚和义气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更是一种社会道德准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诚和义气被视为高尚的品德,被广泛推崇和倡导。
三国演义通过描写这些英雄人物的忠诚和义气,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一价值观念。
其次,三国演义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封建等级制度。
小说中的三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典型代表,各个势力之间的斗争和争权夺利都是基于封建等级制度的基础上展开的。
小说中的人物在追求权力和地位的过程中,不断展现出各种权谋和策略。
这种封建等级制度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权力和地位的重视。
第三,三国演义中强调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选择的重要性。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性格各异,既有忠诚正直的英雄,也有狡诈奸诈的反派。
他们在面对各种困境和选择时,常常需要权衡利弊,做出道德决策。
这种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选择的重要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道德选择的重视。
同时,这也提醒着读者,在现实生活中也要面对各种道德困境,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判断力。
最后,三国演义中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观念。
在小说中,人物之间的相处之道常常以礼仪为基础。
无论是尊重长辈,还是对待朋友和敌人,都有一定的礼节和规矩。
这种礼仪观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视。
通过描写人物之间的礼仪交往,三国演义传递了一种和谐相处和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念。
总之,三国演义作为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作,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
作业浅谈《三国演义》中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三国演义》用“依史以演义”的独特文学样式,描写了自黄巾军起义直到西晋统一的近百年历史。
纵观《三国志演义》全书,作者显然是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心理,表现了对于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太平盛世的明君良臣的希冀。
《三国演义》中把蜀国的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君臣作为理想中的政治道德观念的化身,仁君、贤臣、良将的典范;相反,则把魏国的曹操等作为奸邪权诈、残暴害民的代表。
很明显的,全书具有浓烈的“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从古至今,历史上曹、刘两派孰为正统,向来就有不同的看法。
对于作者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也是众说纷纭。
我认为“拥刘反曹”这一思想倾向体现出来人民的理想和愿望。
自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推行,儒家思想也随之深入人心。
正统思想是封建时代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意识。
在封建社会里,由于时代的局限,生产力低下。
人们对神灵观念笃信不疑,对自然界了解不多,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封建帝王就是他们的“天”,所以每当遭逢乱世,人们总希望有个“真命天子”出世,给他们带来“甘霖”和“阳光”。
加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观念深深扎根于处于封建时代的广大人民心中,在群雄纷争的三国时代,刘备和汉室是远亲,虽是织草履出身,但作为刘室宗亲他多少有点正统的血缘关系,因而作者这一主张是从下层民众的的思想阶层出发的,体现了人民的理想和愿望。
另外,在《三国志演义》(第六十六回) 中提出“天下土地,唯有德者居之。
”(第六十六回)这种“唯有德者居之”的主张,是符合人民大众的愿望的,加之刘备从来以“宅心仁厚,知人善任”著称,作者著书立说表明“拥刘”的立场,更容易被接受。
作者生于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元代末年,他与农民起义军有联系,是“有志图王者”,他以蜀汉为正统,是为抒发他要恢复汉族为主的政权的抱负,这和当时受压迫的汉族人民的愿望是一致的。
这些都说明,提出以蜀汉为正统,都是在民族斗争激烈的时候,用它象征汉族政权作为斗争的武器。
论《三国演义》深刻的思想倾向
争夺“ 王” 魏 的地 位 , 乎 互 相 残 杀 等 , 暴 露 了 统治 阶级 内部 你 死 我 活 的 争夺 。 几 都
收稿 日期 :0 2—0 21 6—1 5
有 目的 地 表 达 了 自己 的 理想 和爱 憎 之 外 ,字 里 行 间也 透 露 了他 的 思 想 倾 向 , 些 思 想 倾 向 的 表 露 大 多 处 这
于 有 意 无 意 之 间 , 体 表 现 主要 在 以下 几 个 方 面 。 具
一
、
比较 真 实 地 反 映 了东 汉 末 年 混乱 、 荡 的 政 局 , 示 出地 主 阶级 的 内部 矛 盾 和 丑 恶 的本 质 动 揭
东汉从和帝刘肇开始 , 以后 的 皇帝 都 是 幼 年 继 位 。这 样 , 中大 权 不 是 宦 官 把 持 , 是 外 戚 独 揽 。宦 朝 就 官 和 外 戚 之 间 一 直 存 在 着 尖锐 的矛 盾 , 廷 的 政 治 混 乱 , 直接 影 响到 地 方 官 僚 机构 。小 说 的第 一 回 就 反 朝 又
杨 占福 , 郑 萍
( 津市 河西 区职 工大 学 , 津 3 0 0 ) 天 天 0 2 3
摘 要 : 罗贯 中有 很 强 的政 治抱 负, 有 丰 富的 斗 争 经 验 , 的 思 想 倾 向 在 《 国 演 义 》 又 他 三 中体 现 得 淋 漓 尽 致 。 比
如 他 对政 局 动 -  ̄ 失 望 、 民生 痛 苦 的 同 情 、 政 治 军 事 外 交 等 方 面 的独 到 见 解 和 他 的 正 统 思 想 。 他 还 在 诸 葛 亮 、 a t , 对 在 刘 备 、 羽 等 人 物 身 上 展 示 了古 代 人 民 的 理 想 愿 望 和 自己 的 爱憎 情 怀 。这 些 倾 向 是 作 者 有 意 或 无 意 透 露 在 字 里 行 间 关
浅析《三国演义》思想论文
浅析《三国演义》思想论文1000字《三国演义》是一部描写三国时代历史的长篇小说,在描绘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
本文将从人性、道德、政治等方面对《三国演义》的思想进行分析。
一、人性观在《三国演义》中,人性被描绘为复杂多面的。
有些人本性善良,如刘备、关羽、张飞;而有些人则本性残忍,如吕布、孙策等。
但是,小说中还有很多角色在经历了困境、遭遇磨难后,个性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曹操开始是一个英俊、有理想的青年才俊,但在磨难中逐渐变得残忍暴戾,最终走上了独裁者的道路。
这说明《三国演义》中的人性观是承认人性的复杂性和变化性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道德观在《三国演义》中,道德观被树立为一种精神追求。
例如,刘备就一直坚持高尚的道德标准,比如“以德服人”、“天下为公”等,这也是他争取民心的一大法宝。
相比之下,曹操则常常逆天而行,对待同室操戈、忘恩负义等行为视而不见。
因此,小说传达的道德观是认为道德是人类追求永恒、良善和正义的基石,也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标准。
三、政治观在《三国演义》中,政治斗争是最为重要的争夺方式之一。
各种政治派别之间相互争斗,因此,政治观念在小说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曹操和刘备的政治意识深入人心。
在政治观念上,曹操认为读书人应该起到领导作用,只有通过认真研究并遵守律法,才能维持政治稳定。
相对而言,刘备则认为,政治稳定是通过人民的支持、参与和共享,才能实现。
因此《三国演义》中的政治观念是重视权力的平衡和公正,而依靠民主的方式达成共识是最为理想的路径。
综上所述,通过对《三国演义》的人性观、道德观和政治观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部小说从各个角度出发,阐释了三国时代人性、道德、政治等众多方面的含义,也传达了一种人文的、和谐的价值观,具有很高的思想意义和历史价值。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而广为人知。
本文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两个方面来探讨《三国演义》的魅力。
一、思想内容1. 忠诚与反腐倡廉《三国演义》以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物为代表,弘扬了忠诚的精神。
刘备忠于国家,始终追求统一天下的理想;关羽一心一意为主公尽忠职守;张飞则为朝廷辅佐立下赫赫战功。
同时,小说也揭示了官场的腐败现象,如贾诩、张让等人的丑恶嘴脸,通过对比,凸显了忠诚与反腐倡廉的重要性。
2. 英雄主义与悲剧人物形象《三国演义》中诸多英雄形象,如曹操、刘备、孙权等,展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
这些英雄人物给人们以无穷的勇气和力量,催生了许多经典场景,如赤壁之战、长坂坡等,这些英雄事迹经久不衰、广为流传。
此外,一些悲剧人物如貂蝉、诸葛亮,更增加了小说的触动力和吸引力。
3. 战术智谋与智勇双全《三国演义》展示了多样化的战术智谋和智勇双全的形象,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诸葛亮。
他智谋过人,巧妙运用木牛流马、借东风等手段,帮助刘备取得了多次胜利;而且他有着远见卓识般的眼光,对周围局势洞察一目了然。
通过对于智谋的描写,小说激发了读者的智慧和洞察力。
二、艺术成就1. 角色形象丰满生动《三国演义》中的角色形象十分丰满生动,人物性格各异,性情鲜明。
刘备仁德仁义,正直而君子;曹操威严而聪明,头脑精明,对政治有着高超的把握力;孙权深思熟虑,善于观察形势。
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形象,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感。
2. 情节紧凑有力《三国演义》的情节紧凑有力,引人入胜。
每个章节都设计了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通过矛盾的冲突、战争的较量、英雄的事迹等各个方面,吸引了读者的关注。
故事的连续性和紧凑性让人无法释怀,深深地将人拉入故事的情节中。
3. 叙事方式生动鲜活《三国演义》采用了生动鲜活的叙事方式,通过对史实与虚构的巧妙结合,给人带来一种虚实交融的感觉。
作者以恢弘的笔墨描绘了一个个动人的场景,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历史之中,感受到了那个战乱年代的沧桑与壮美。
《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倾向
《三国演义》地主要思想倾向七分事实,三分虚构“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东汉末至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纷扰地年代.汉末大乱,尖锐地社会矛盾激起声势浩大地黄巾起义,震撼了这个腐朽与濒临崩溃地专制皇朝.此后,继之以董卓之乱,群雄角逐,继之以天下三分,鼎足而立,继之以曹丕称帝,平定蜀汉,再继之以司马氏代魏,一统天下.b5E2R。
一.《三国演义》中地思想倾向之——拥刘反曹:正统地历史观北方少数民族占据中原民族矛盾尖锐民族情绪强烈要求恢复汉民族地正统地位罗贯中:元末明初,号湖海散人,“有志图王者”希望恢复汉民族地主阶级政权地抱负,要唤起汉民族地强烈民族意识,为推翻蒙元贵族地统治而进行斗争前回:赤壁之战之前,交代“三国鼎立”地斗争背景回:刘备集团地兴衰成败回:三国先后被灭,西晋统一刘备:标榜恢复汉室王朝地皇室嫡系.抱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地理想.“仁德及人”“秋毫不犯”“远得人心,进得民望”“但到处,闻刘豫州,皆跪进粗食”“犹鱼之有水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心灵深处所信奉地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残忍,阴险,奸诈毫无惜民爱民之心二、《三国演义》在人格构建上地价值取向,是恪守以“忠义”为核心地伦理道德规范,因此,“忠义”思想是小说地另一个鲜明地倾向.p1Ean。
、刘、关、张三人至死不渝地兄弟情义.、关羽——三国“三绝”之“义绝”,被视为“义”之化身.()关羽对结义大哥刘备地“忠义”.()关羽之义,不仅是对刘备,也有对曹操地“义”.、诸葛亮——“忠”之楷模.三、赞美“智慧”是小说地第三个思想倾向.、诸葛亮——三国“三绝”之“智绝”,是“智慧”地化身.、善用人才地智慧人物——曹操他把人才问题看作政治斗争中最根本地战略问题,他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曹操形象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公元-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地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国中曹魏地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本为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DXDiT。
论三国演义思想倾向
谈《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内容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中的开山作品。
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
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所叙故事起于黄巾起义,终于晋武帝灭吴,描写汉未近百年的历史中各种社会集团政治、军事、外交之争主要是封建集团利益之争。
表现极其丰富复杂的思想,特别对曹操、刘备两大集团代表人物形象的塑造。
作者是以儒家道德思想为中心,反映出封建正统观念,对统治权威的影响表现复杂的时代背景,是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在复杂的历史思想下人们向往仁政,人格上注重道德的观念。
拥刘贬曹思想贯穿整个小说始未。
作品十分明显流露出对军阀罪恶的痛恨,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关键词拥刘贬曹三国演义思想倾向价值取向一、拥刘贬曹思想倾向形成的历史渊源《三国演义》的成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正如胡适在《三国演义序》中有云:“《三国演义》不是一个人做的,乃是五百年的演义家的共同作品”。
其素材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正史材料,晋陈寿的《三国志》,《三国志》承续中国人志史著述的传统。
尽管没有全面准确反映三国史实,毕竟是三国资料的最早存证,是作者创作《三国演义》重要的史料来源。
南北朝裴松之的注,裴注特点是:量大,博引,生动有趣。
《全相三国志平话》是元代至治年间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这书是民间传说中三国故事的写定本。
已粗具《三国演义》的规模。
不仅拥刘反曹的倾向极为鲜明,而且刘、关、张等人都富有草莽英雄气息,此书对《三国演义》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二是广泛吸收了民间传说和野史笔记中的记载,以及戏曲演唱等民间艺术的内容。
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辑录了一些民间传说中的三国故事;从李商隐的《骄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来看,至迟在晚唐时三国故事已在民间流传;宋代“说话”艺术的“讲史”中有专说“三分”的艺人。
《三国演义》的文学思想解析
《三国演义》的文学思想解析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展现了丰富的文
学思想,包括:忠诚、智谋、英雄主义、权谋等。
以下是对《三国
演义》的文学思想进行解析的主要内容。
1. 忠诚与义理
忠诚是《三国演义》中最重要的文学思想之一。
无论是刘备、
关羽、张飞等正面形象,还是曹操、孙权等反面形象,他们对于自
己的国家、君主以及忠诚的义理有着深刻的追求。
他们以忠诚为,
坚守信义,表现出了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2. 智谋与计策
《三国演义》中的智谋与计策也是其重要的文学思想。
诸葛亮、周瑜等人以其卓越的智慧和策略,为各自的国家谋划着胜利的道路。
他们善于运用智谋,制定出巧妙的计策,解决各种困难和挑战。
3. 英雄主义与武力
英雄主义与武力也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文学思想。
许多英
雄人物如关羽、张飞、吕布等以其勇猛无敌的武力和英雄气概,成
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他们以武力和勇气来维护正义,捍卫自己的,展现出了英雄主义的精神。
4. 权谋与政治斗争
《三国演义》中的权谋与政治斗争也是其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
部分。
曹操、刘备、孙权等人通过各种权谋手段来争夺权力和地位,展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和复杂。
这些权谋与政治斗争的描写,反映
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政治风云。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是一部富含文学思想的经典之作。
其
中的忠诚、智谋、英雄主义和权谋等思想,为读者呈现了一幅丰富
多彩的历史画卷,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浅谈_三国演义_中_尊刘贬曹_的思想倾向
演义小说所要表达的价值观念。
在某种程度上将历史的审视伦理化、政治的评判道德化了。所谓
(一)体现了历史正统观
‘拥刘反曹’的倾向,就是由这一‘道德伦理法庭’的审判而形成的
对血统的尊崇和敬仰正是封建统治奉行的传统观念,也是封 结果。”⑩而通过对“尊刘贬曹”这种思想倾向原因的探究,可以看
建统治阶级用来维护统治的一种理论。刘备出身微贱,势力单 出小说中主张历史正统观、崇尚忠义的人格价值观以及追求仁政
《白光》中的主人公孔乙己、陈士成在童子试中屡考不中,人已老 对千百万家庭教育子女自强进取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科举制
了,还是童生,或称老童生。当然,如果县、府、院三级考试都录取 度也的确为国家选拔了不少治国安邦的有用之才。
了,进入府学、州学或县学的,称为进学,然后到督学进行考试,督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科举制与读书、做官是直接相联的。封
作者简介:王思齐,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2006 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
·教育文化·
2 009. 7(中)
加府、州学院每年举行的岁试,录取者方可获得“秀才”资格。参 度上体现了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即使是最寒微的学子,只
加童子试者,不论年龄,都只能称作“童生”。鲁迅小说《孔乙己》、 要考试及第,就能进入上层社会。科举制对鼓励平民男子进学、
2 009. 7(中)
浅谈《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王思齐
摘 要 “尊刘贬曹”作为《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倾向贯穿于整个小说的始末,特别表现在对刘备、曹操两大集团代表人物
形象的塑造中。作者罗贯中以儒家道德思想为核心,糅合民众情感,不仅反映出封建正统观念对统治权威的影响,更表现了
复杂的时代背景和民族文化背景影响下,人民政治上向往“仁政”,人格上注重道德的价值观念。
浅析《三国演义》的拥刘反曹思想
浅析《三国演义》的拥刘反曹思想“拥刘反曹’,思想是《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中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此书面世以来历代读者争论最多的话题,艺术上又有“七实三虚”的特点,两点互相联系,显示了作者明君贤相的政治理想的寄托和追求。
因此,本文就着重对“拥刘反曹”思想的进行浅析。
关键词:三国演义罗贯中拥刘反曹七实三虚《三国演义》中表现出的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位颇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而《三国演义》中却赋予他“乱臣贼子”的性格特点,把他描绘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艺术典型。
而刘备则被刻画为胸怀大志,礼贤下士、善纳忠言、体恤百姓的一代仁义之君。
“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在毛纶、毛宗岗修改后的《三国演义》中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拥刘反曹”倾向的形成,具有多方而复杂的原因。
封建正统观念的影响是原因之一。
但还不是罗贯中“拥刘反曹”思想倾向形成的主要原因。
我们应看到,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口睹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有感于人民饱受元蒙统治之苦的现实,站在汉族的立场表现历史,评判历史,自然应以蜀汉为正统,以表达自己的民族情感。
我们还应注意到下层群众的审关观念、是非标准对“拥刘反曹”倾向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东坡志林》所载薄劣小儿听三国故事“闻刘玄德败擎壁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说明“拥刘反曹”的倾向在三国故事刚流行时即在群众中形成了。
辽、金、宋、元时期,民族矛盾加剧,汉族政权失败,异族入主中原,人心思汉,这对“拥刘反曹”思想倾向的形成不无关系。
应该说,作者罗贯中的明君贤相的政治理想,才是形成其作品“拥刘反曹”思想倾向的主要因素。
罗贯中有抱负、有理想,并有丰富的政治斗一争经验但一生颇不得志。
清人顾菩《塔影园集》卷四记罗贯中曾“客霸府张士诚所”。
张士诚是元末农民起义的领袖。
政治上的不得志,客观上促进了他的文学创作。
于是,他渊博的学识,远大的理想和胸中的不平便通过文学作品表现出来了。
三国演义中心思想是什么作者是谁
三国演义中心思想是什么作者是谁《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中心思想作品自始至终贯穿着“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体现了人民群众拥护明君、向往和平和憎恶暴君、反对动乱的愿望。
小说一直把蜀汉作为中心来描写,尤其是通过刘备这位仁君的形象和诸葛亮这位贤相的形象,突出了作品“拥刘反曹”的主题,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愿望。
作为蜀汉对立面的一个典型形象,就是曹操:小说中的曹操既是奸雄的典型,也是暴君的象征,作品正是通过对这一人物的针砭,体现了人民群众憎恶暴君的愿望。
但是,作品中曹操是一位“奸雄”,而不是奸臣。
所以,他虽然时常被对手称为“汉贼”,却仍然是文有谋臣,武有勇将,仍然有不少人死心塌地地捍卫他。
与吴、蜀相比,曹魏反而有着不可思议的优势。
正因为如此,小说最后,被人们拥护的明君刘备却命丧白帝城,而被人们视为“汉贼”的曹操却差一点统一了全国。
这是三国的悲剧,也是历史的必然。
这也体现了作品与作者思想上的矛盾性。
《三国演义》读后感书香伴暑假,这个暑假,我有幸见到了刘少康的两本《三国演义》。
看着封面的四个大大的字,我不禁有点儿欣喜,而又害怕。
《三国演义》取材仪东汉末年魏,蜀,吴的历史。
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
一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吴亡为止,将近一个世纪。
曾经,我也看过《三国演义》,但只是草草看了几个著名的故事而已。
但今天这两本长达989页。
充满古文的书使我恐惧万分,完全看不懂。
幸亏老爸有着高中学历。
他引引我看到第二章。
便开始把不会的划下横线,由他讲解。
直到第五,六回,我已能自主看了。
古文版比白话文版难的多的多。
成千上。
摆个不会的字,变成了第二大拦路虎。
谑(xue第四声)傕(jue第二声)谲(jue第二声)拚(pan第四声)攸(you第一声)蹇(jian第三声)……繁体字儁(俊)更是使我大跌下吧。
三国演义的思想研究
三国演义的思想研究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经典的历史小说。
通过描写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英雄豪杰的崛起和人性的善恶,展现了丰富的思想内涵。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三国演义中的思想进行研究。
一、忠诚与背叛的思想在三国演义中,忠诚与背叛是一个重要的思想主题。
各个势力之间的政治角力、家族之间的利益交换,使得人们的忠诚面临各种考验。
赵云作为刘备的忠实战友,始终忠于自己的主公,展现了忠诚的品质。
而曹操麾下的夏侯渊则因受不了曹操的苛刻待遇而背叛了他,具有背叛思想的代表性。
通过这些角色的塑造,三国演义告诫人们要保持忠诚,不能背叛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二、权谋与智慧的思想在三国演义中,各个势力之间的争斗充满了智慧和权谋。
刘备通过与曹操的斗智斗勇,以及与孙权的联盟,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愿景。
诸葛亮作为刘备的谋士,以卓越的智慧和高超的计谋,为刘备夺取天下出谋划策。
曹操则以强硬的手段统一北方,展现了权谋的一面。
三国演义中的智勇双全的人物形象,引发人们对权谋和智慧的思考。
三、仁义与道德的思想仁义与道德是三国演义中另一个重要的思想主题。
通过刘备、关羽和张飞等人物形象的塑造,演绎了仁义的价值观。
刘备始终以仁德为立身之本,关羽和张飞则以忠诚和勇敢赢得了人们的敬佩。
在战乱纷争的年代,仁义成为人们心中的追求,也成为故事情节推进的重要因素。
四、英雄主义与个人成就的思想三国演义中涌现出一批英雄人物,他们以个人的勇气和智慧,创造出辉煌的战绩,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刘备、曹操、孙权等领导者聚集了大批的英雄豪杰,他们通过厮杀和明争暗斗来争取自己的利益,展现了英雄主义的一面。
他们的个人成就既是对自身价值的追求,也承载了人们对英雄的向往和崇拜。
五、道家与儒家的思想碰撞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碰撞。
刘备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重视仁义和礼仪;曹操则以实用主义为主,追求胜利和权力;孙权代表了儒家与道家的结合,他近年仁爱,又注重悟道。
《三国演义》思想倾向及其悲剧精神
《三国演义》思想倾向及其悲剧精神探讨摘要《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具有极其博大而深厚的思想意蕴和文化内涵。
本文主要讨论《三国演义》思想倾向和它的悲剧精神,小说中拥刘反曹的主旨思想倾向是贯穿作品的主线,也与作品的悲剧精神紧密联系,拥刘反曹思想倾向的确立为整部小说奠定了悲剧基础。
“美好事物的毁灭”,这是《三国演义》悲剧性的最生动写照。
关键词:《三国演义》思想倾向悲剧精神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三国演义》是一部演述汉末魏晋时期群雄争霸的历史小说,取材于东汉末年与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开始,一直写到晋武帝太康二年(280年)吴亡为止,真实详尽地叙述了当时各个利益集体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历史。
从纵向上看,它描述了从汉平帝中平元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共九十七年的历史;从横向上看,它描述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斗争,展示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深厚文化蕴含。
这是中华民族古代智慧的结晶,是一部关于社会人生的不可多得的启示录。
它的主题思想与悲剧精神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长期以来深深地影响和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一《三国演义》所体现的思想《三国演义》是一部描写战争、描写英雄的小说,作为一部从古至今不断被人们阅读、欣赏、阐释的小说经典,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种以文学为载体、以文化为传播途径的三国文化系统。
《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是什么?长期以来,人们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论述。
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1 对国家统一的向往罗贯中通过对汉末三国时期历史的艺术再现,表达了拥护仁君、憎恨奸臣、向往仁政的理想,鲜明地表达了广大人民追求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刘备虽为汉室之胄,但起家仅是“贩履织席”之辈,张飞以卖酒屠猪为生,而关羽更是一个流浪江湖的碌碌小贩。
此后刘备连遭困厄,流窜不定而寄人篱下,久而“叹髀肉复生,潸然泪下不住……曰:‘……日月蹉跎,老之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三国演义思想内涵仁义道德忠诚背叛等思想主题分析
三国演义思想内涵仁义道德忠诚背叛等思想主题分析三国演义思想内涵:仁义、道德、忠诚、背叛等思想主题分析《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小说,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之一。
小说以三国时期战乱为背景,通过塑造众多英雄人物的形象,展现了丰富多样的思想内涵,其中尤以仁义、道德、忠诚、背叛等思想主题深受瞩目。
本文将对这些思想主题进行深入分析。
仁义是《三国演义》的核心思想之一。
在小说中,人物关羽、刘备等被赋予了仁义的形象。
关羽有着大义凛然、忠诚正直的品质。
即使在刘备连夜逃跑时,关羽一直没有放弃对刘备的追逐,最终保护了刘备的安全。
这种以义为根基的仁义,成为了关羽在历史上的美誉。
同样,刘备也以仁义为核心价值,在对待各路英雄人物时总是慷慨相待、大公无私,赢得了众多人的敬仰和拥护。
与仁义相呼应的是道德观念。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大多都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
以诸葛亮为例,他深知治国安邦的道理,竭力教诲刘备,劝其务在百姓利益,不贪功好色。
同时,传奇英雄曹操虽有其阴谋诡计,但他也体现了尊重儒家道德规范的一面,如他对待士兵的殷勤照顾、修身养性等。
这些道德观念的塑造,使《三国演义》不仅成为了一个战争故事,更是一部道德修养的教材。
忠诚是《三国演义》中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之一。
尤以诸葛亮、关羽、张飞为代表。
诸葛亮虽是位世人珍爱的贤者,但他将对刘备的忠诚放在首位。
他不仅促成了刘备的统一大业,还以自己的智慧和忠诚为刘备提供了无尽的帮助。
关羽、张飞也是忠诚的化身,他们陪伴刘备历经艰辛,坚定不移地为刘备效力。
这种忠诚精神在小说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成为了中国忠诚精神的典范。
然而,与忠诚相反的是背叛。
《三国演义》以曹操身边的吕布、贾诩,孙权的弟弟孙尚香等角色为代表展现了背叛的主题。
吕布曾与曹操结为兄弟,但由于他心性颇为浮躁,最终背叛了曹操,结果丧命于曹操的阴谋之下。
贾诩也是一个见风使舵的人物,他权衡利益时常常出尔反尔,显示了背叛的一面。
这些角色形象的设置,揭示了背叛行为的丑陋和危害。
《三国演义》文学核心思想
《三国演义》文学核心思想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描绘了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画卷。
本文将深入剖析《三国演义》的文学核心思想,探讨其反映的历史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以及它们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引言《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小说,以丰富的人物形象、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激烈的战争场面为特点,吸引了无数读者。
罗贯中在创作这部小说时,融入了儒家、道家、法家等多种思想,使得作品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广泛的影响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三国演义》的文学核心思想。
历史观《三国演义》以史为鉴,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的独特见解。
小说通过讲述三国时期的兴衰成败,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在罗贯中看来,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既有英雄豪杰的辉煌,也有普通人家的悲欢离合。
历史的发展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人的作用尤为关键。
价值观《三国演义》传递了忠诚、义气、勇敢、智慧等积极的价值观。
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如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崇高的道德品质。
他们为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些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传承和发扬。
道德观《三国演义》展现了作者对道德的深刻理解。
小说中的政治斗争和战争场面,反映了人性的善恶较量。
在罗贯中看来,道德是人类社会和谐的基石,只有遵循道德规范,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作品中对道德的探讨,对现代社会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
政治智慧《三国演义》是一部充满政治智慧的小说。
作品中的英雄人物,无论是刘备、曹操还是孙权,都具备出色的政治才能。
他们善于运用权谋,化解危机,巩固政权。
这些政治智慧对现代政治家和领导者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结论《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古典文学巨著,其文学核心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作品所反映的历史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政治智慧,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智慧,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为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作出贡献。
《三国演义》的文学思想解析
《三国演义》的文学思想解析
摘要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它描绘了中国历史
上著名的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英雄豪杰的故事。
本文对《三国演义》的文学思想进行解析,主要包括人物形象塑造、忠诚与背叛、
智谋与勇武等方面。
人物形象塑造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是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
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品德和性格特点。
例如,刘备被描绘成仁义之君,关
羽被塑造成武艺高强的忠诚将领,曹操则是一个智勇双全的政治家。
忠诚与背叛
《三国演义》中的忠诚与背叛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在这个动荡
的时期,人们的忠诚往往被考验,而背叛也是时常发生的。
通过对
各个人物的描写,作者展示了忠诚的力量和背叛的危害。
例如,关
羽对刘备忠心耿耿,而袁绍的部下颜良、文丑却因私心而背叛了他
们的主公。
智谋与勇武
《三国演义》中的智谋与勇武是不可分割的。
各个角色通过智谋和勇武的较量展示了他们的才华和能力。
曹操的奇谋百出,刘备的仁义之道,孙权的稳重冷静,都是《三国演义》中智谋与勇武的典型代表。
结论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对人物形象塑造、忠诚与背叛、智谋与勇武的描写,展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英雄豪杰的故事。
这些文学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浅谈《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浅谈《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争斗、战争和人物命运,被誉为中国小说中的巅峰之作。
在《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被明显地表现出来,即尊奉汉室皇帝刘备,而贬低曹操及其后代。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人物塑造和价值观等角度,探讨《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一、历史背景下的尊刘贬曹思想倾向《三国演义》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发生在三国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其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都有着很大的变化。
汉朝灭亡后,天下分裂成了魏、蜀、吴三个国家。
而在这三个国家中,以刘备为代表的蜀汉,显然是最得人心的。
因为蜀汉是由汉室皇室后代所建立的,一直以来都有着执掌天下的理想,而这也是尊刘贬曹思想倾向的主要来源。
义烈元年(196年),曹操夺取了汉献帝,开始了他的割据自立。
此后的五十年中,曹操及其后代一直执掌魏国政权,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然而,曹操的统治并不得民心,他的政治手段常常十分残酷,对敌人也十分狠毒,同时还极力鼓吹儒家道德伦理,自封“曹文化”。
相对而言,刘备在人民心目中更具有威望,他率领着黄巾起义军起义,深得百姓拥护。
同时,刘备所倡导的政治思想,民众也更为认同,如“舍生取义”、“仁者无敌”等,具有浓厚的儒家色彩。
因此,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逐渐形成并发展。
二、人物塑造中的尊刘贬曹思想表现《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一个英雄形象,他具有高尚崇高的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力。
相比之下,曹操则被描绘成了一个凶狠、奸诈的反派形象,而且他的儒家思想也被渲染成虚伪、伪善。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分析人物塑造中的尊刘贬曹思想表现。
1、刘备的英雄形象刘备作为《三国演义》的主角之一,其英雄形象被描绘得十分鲜明。
在小说中,刘备被描绘成一个高尚的君子,他有着纯真正直、仁爱之心和舍身取义的精神。
他对朋友和部下很为关怀,经常向他们倾听意见,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安危。
说《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说《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梅河口市山城镇中心校赵长胜《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前后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语言生动、场面宏大、个性鲜明,塑造出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许多不朽的历史人物形象,其出色的文学成就,使它的影响事实上已深入到中国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者是以儒家道德思想为中心,从维护封建统治立场出发,不但承袭了“正史”和平话戏曲中的一些封建意识,而且还根据当时封建统治需要有所强化,反映出封建正统观念,对统治权威的影响表现复杂的时代背景,是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在复杂的历史思想下,他推崇“忠”“义”,主张用“王道”“仁政”治理天下。
向往仁政,反对暴政拥刘贬曹思想贯穿整个小说始未。
一、研究《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需注意两点:1、它是在集体创作的长期过程中形成的。
作者有民间艺人,也有封建文人,他们的政治,艺术观点和创作意图各有差别,在漫长时期的传说和口头,书面的艺术创作里,集纳和熔铸了不同时代的历史内容,所以《三国演义》表现出较为复杂的思想倾向。
2、它是一部历史小说,它虽然有一定的虚构和想象,但又必须受到历史的束缚,即故事的基本历史轮廓,重大的历史事件、主要任务、重大活动都必须符合历史事实,这就造成了作者的思想倾向,有时不免同历史事实产生矛盾。
二、“拥刘贬曹”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既有作者主观思想的因素,也有客观历史原因。
思想倾向即个人主观感情,属于思想领域范畴。
但人是社会的人,不会也不可能孤立存在,他的社会属性,影响着决定着他的思想情感。
任何一种思想倾向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孤立存在的,它必然是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
因此,要探讨“拥刘反曹”思想倾向产生形成的背景,应从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来分析。
浅析 《三国演义》思想论文
浅析《三国演义》思想论文浅析《三国演义》思想论文浅析《三国演义》思想论文浅析《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摘要】《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经历了一个由面见流传过程当中群众整理到后代作价定稿这样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时代不同,阶层不同,作品当中融入的思想就不同。
【关键词】浅析《三国演义》思想一分析《三国演义》思想倾向必须注意的几点第一,《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经历了一个由面见流传过程当中群众整理到后代作价定稿这样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时代不同,阶层不同,作品中融入的思想就不同。
第二,作为一个历史演义小说,它虽然有一定的虚构和想象,但又必须受到历史的束缚,即故事的基本历史轮廓,重大的历史事件、主要任务、重大活动都必须符合历史事实,这就造成了作者的思想倾向,有时不免同历史事实产生矛盾。
二《三国演义》的思想之一“拥刘反曹”仔细阅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看出,《三国演义》是把蜀汉作为中心来描写。
拥护刘蜀唾弃曹魏。
第一,从作品篇幅来看,全书共120回,1~50回主要写赤壁之前,各路诸侯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过程,实际上是交代了“三国鼎立”的来龙去脉和斗争背景。
51~11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兴衰成败的曲折过程。
第16~120回写三国先后被消灭,统一于晋,可以看出,刘备集团兴起的最晚而又衰败的最早,且在三国之洪力量最弱,这是历史事实,是小说作家所无法改变的。
虽然如此,作者在构思时却表现了他的偏爱,将全书的主要篇幅留给了刘备集团。
第二,从三国关系的处置上看:刘备集团是三国当中最弱小的,然而作者却把它作为中心,将最强大的曹魏作为蜀汉的对立面,将孙吴置于从属地位,刘备集团在对付主要敌人曹魏的过程中,对东吴是又联合,又斗争。
全书的这种整体构思和布局就是由小说拥刘反曹的主题思想决定的。
第三,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来看:《三国演义》中塑造了的两个最具血肉感,给人影响最深的人物形象,即:刘备和曹操。
这两个人物形象是作者用心创造出来的,古今中外的任何小说中都很少有像刘备和曹操这样对比如此鲜明的形象,书中鲜明的将刘备写成了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仁君形象,写成了忠厚仁义的化身;而将曹操写成了人民群众憎恶的暴君形象,写成了奸诈残忍的化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摘要】《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经历了一个由面见流传过程当中群众整理到后代作价定稿这样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时代不同,阶层不同,作品当中融入的思想就不同。
【关键词】浅析《三国演义》思想
一分析《三国演义》思想倾向必须注意的几点
第一,《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经历了一个由面见流传过程当中群众整理到后代作价定稿这样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时代不同,阶层不同,作品中融入的思想就不同。
第二,作为一个历史演义小说,它虽然有一定的虚构和想象,但又必须受到历史的束缚,即故事的基本历史轮廓,重大的历史事件、主要任务、重大活动都必须符合历史事实,这就造成了作者的思想倾向,有时不免同历史事实产生矛盾。
二《三国演义》的思想之一“拥刘反曹”
仔细阅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看出,《三国演义》是把蜀汉作为中心来描写。
拥护刘蜀唾弃曹魏。
第一,从作品篇幅来看,全书共120回,1~50回主要写赤壁之前,各路诸侯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过程,实际上是交代了“三国鼎立”的来龙去脉和斗争背景。
51~11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兴衰成败的曲折过程。
第16~120回写三国先后被消灭,统一于晋,
可以看出,刘备集团兴起的最晚而又衰败的最早,且在三国之洪力量最弱,这是历史事实,是小说作家所无法改变的。
虽然如此,作者在构思时却表现了他的偏爱,将全书的主要篇幅留给了刘备集团。
第二,从三国关系的处置上看:刘备集团是三国当中最弱小的,然而作者却把它作为中心,将最强大的曹魏作为蜀汉的对立面,将孙吴置于从属地位,刘备集团在对付主要敌人曹魏的过程中,对东吴是又联合,又斗争。
全书的这种整体构思和布局就是由小说拥刘反曹的主题思想决定的。
第三,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来看:《三国演义》中塑造了的两个最具血肉感,给人影响最深的人物形象,即:刘备和曹操。
这两个人物形象是作者用心创造出来的,古今中外的任何小说中都很少有像刘备和曹操这样对比如此鲜明的形象,书中鲜明的将刘备写成了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仁君形象,写成了忠厚仁义的化身;而将曹操写成了人民群众憎恶的暴君形象,写成了奸诈残忍的化身。
第四,从封建正统思想来看:谈到《三国演义》中的封建正统思想,现在所有的学者都有统一的思想,即“正统”就是与忠君思想有密切联系的“以复帝为中心的历史观。
”在曹操与刘备当中,刘备是汉室嫡系,要继承大统就非刘备莫属,其他任何人一统天下,都被视为篡权夺位。
曹操他抚各汉相,实则是汉赋,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吞并诸侯,一统天下,因此,《三国演义》不仅将曹操作为一个“乱世奸雄”来刻画,更作为一个“乱臣
贼子”来训话。
与此相反,刘备仁德爱民的形象,也是从属于他忠于汉室,是“汉室之胄”这一中心的,书中处处都突出了他“以仁义躬行天下,仁义布于四海”这一特点。
细读《三国演义》我们便会发现,无论是刘备的称王称帝,还是曹操的篡汉自立,本质上都没什么区别,目的只有一个,便是雄霸天下。
唯一不同的便是刘备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而曹操则采用了“秦天子以从众望”的手段。
但这都不过是一种图霸称王地策略手段。
然而作者肯定和歌颂刘备,因为他是“汉室之胄”,夺取天下便是“继承汉统”,是名正言顺的。
同时又时刻不忘否定和批驳曹操,就因为他姓曹,所以便是“篡位逆臣,乱臣贼子”。
三《三国演义》的“忠义”思想
小说一开头就提到“桃园三结义”。
刘玄德、关云长、张翼德三人,采用民间结义形式,撮土为炉,捻草为香,异姓结为兄弟,并誓曰:“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明,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这体现的是民间的“信义”,例如:在26开回“袁本初败兵拆将,关云长挂印封金”中写到曹操谋士“程昱”说“关云长有万夫不敌之勇,希主用智谋收之”。
曹操便设计擒住了关云长,关云长暂住曹营后,曹操因爱才,欲留住关云长,便让张辽前去试探他。
张辽问:“兄与玄德交,比弟与兄交如何?”关羽回答说:“我与兄朋友之交也;我与玄德是朋友而兄弟,兄弟而主臣也,岂可共论乎?”从这一点看来,关羽已经
以君臣关系来看待刘备了。
又如曹操为留住关羽,先是为关羽修宅一座,紧接着又送去金银器皿,自从关羽到许昌后,曹也待之甚厚,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并送美女十人侍奉,然而关羽最终依然弃曹操而去,后人有诗赞曰:威倾三国著英豪,一宅分居义气高,奸相枉将虚礼待,岂知关圣不降曹。
关羽的这种言行,就连曹操也大为赞叹曰:“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并教育他的属下说:“不忘故主,来去明白,真丈夫也。
汝等皆当效之。
”在这里“事主不忘其本,不忘故主”强调的便是“忠”。
关羽曾写信向刘备表达他的赤胆忠心,其中有几个字可视为关羽人生的写照:“义不负心,忠不顾死”。
“义”和“忠”是关羽最为突出的特色,所以可以说关羽便是“忠义”的化身。
再看诸葛亮。
诸葛亮形象的主要特点是“多智”,然而在他的身上也表现出了非常突出的“恩义”和“忠义”思想。
例如在37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中写到刘玄德不顾寒冬雪天,躬请卧龙,卧龙感其知遇之恩,便出山辅佑,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可不出”。
因此,在85回以前,诸葛亮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报答刘备,在三个国家中,蜀国最小,它崛起于蛮荒之野,崛起于夹缝之间,即使到了最艰难的时刻,诸葛亮依然没有弃刘备而去,这其中蕴含的不仅是“恩义”,更是一种“臣子对君主”的“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