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常见修辞格
语言赏析
![语言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bbc2a6c0b1c59eef8c7b4a4.png)
例2:如“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简括、有力、形象地刻画作者幼年时经历的那种寂寞、清贫、孤独和悲怆的惨境。
例3:如“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形象地勾勒了一幅祖母大限临头的惨苦图。
3、句式。
适当运用一些特殊的句式,能使语言增添亮色,表达特殊效果。
设问句式、反问句式、排比句式,均能增强语言气势。
还有双重否定句式可使句子的语意加重,倒装句式使人耳目一新,能起到强调作用……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例:如果说重庆的地形像一条长长的舌头,那么朝天门就是舌头尖了。
(陈汉元《从宜宾到重庆》)语言运用”假设+比喻”的句式,恰到好处地把握了事物的特点,给人以鲜明的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重庆的地形和它所以成为重要港口的道理。
4、感情色彩。
语言的感情色彩能鲜明地表达出作者的爱憎观点,这也是值得赏析的地方。
例: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朱自清《背影》)语言通过一声叹息,同时运用反语手法,将”聪明”一词褒词贬用,表达了作者深深的自责,恨自己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
5美感人。
但也有的文章语言却质朴简明,通俗易懂,读起来亲切自然,极富生活气息。
还有的文章语言幽默诙谐,生动风趣。
这也是我们值得赏析的地方。
例:总是脏了洗洗,破了补补,穿了一水又穿一水,穿了一年又穿一年。
(吴伯萧《记一辆纺车》)语言运用”洗洗”“补补”“一水”这种口语化色彩浓厚的词语,表达出战士们对自己的劳动成果非常珍惜。
6、言外之意。
语言的言外之意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语言本身含义丰富,充分挖掘,蕴意无穷,留给读者充分想象的余地;二是作品中的人物语言,表面是一种意思,实际还有另外的意义,在剧本中也称为”潜台词”。
例:春江水暧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这是一句含有哲理的名句,它不仅写出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早春景色,而且给人以启迪:鸭子之所以”先知”“春江水暧”,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
在赞美”先知”的鸭子中,蕴含着对人生哲理的思索。
7征、反面衬托、侧面烘托、间接描写、以声写静、以动写静、借景抒情、以物喻人、联想想象、虚实结合……等等。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实例整理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实例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0747ead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72.png)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实例整理修辞手法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它能够提升文章的艺术性和表达力。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学生们需要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以丰富自己的写作表达能力。
下面将为大家整理一些初中语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的实例。
1. 比喻:通过将两种不同事物进行类比,以丰富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例子:“太阳像一面巨大的火球,照耀着人们的生活。
”比喻了太阳和火球的相似之处,形象地表达了太阳的光明和温暖。
2. 拟人:赋予无生命物体以人的思维和行为能力,形象鲜明。
例子:“柳树把绿色的长发随风摇曳。
”通过将柳树比作有长发的女子,形象地描述了柳树在风中摇摆的样子。
3. 对比:通过对比强调事物之间的差异,突出某种特征或情感。
例子:“这个房间冷得像冰,那个房间热得像火炉。
”通过对比冷和热的极端差异,突出了房间的温度感受。
4. 夸张:夸大事物的实际情况,以产生独特的效果。
例子:“我今天走了一百公里,累得连蚂蚁都能把我踩死。
”通过夸大行走的距离和疲劳感,形象地表达了极度疲惫的状态。
5. 排比:通过列举一系列并列的词或短语,强调事物的重要性或表现情感的激烈程度。
例子:“鸟儿飞翔,鱼儿游动,花儿怒放,溪水潺潺。
”通过排比的形式,将鸟、鱼、花、溪水的动态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
6. 借代:用代替的词、短语或句子来表示原词,增强表达力和形象感。
例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使用“鞠躬尽瘁”来代替“尽心尽力”,显示出全力以赴的决心和意志。
7. 比照:将两个事物相对应,突出某种特点或效果。
例子:“月亮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漆黑的世界。
”通过将月亮和明灯进行比照,形象地描绘了月亮的明亮和作用。
8. 倒装:将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的正常语序颠倒,以突出某种情感或句子的语气。
例子:“高高的大山,蓝蓝的天空。
”通过倒装的方式,突出了大山和天空的高远和广袤。
9. 设问: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说话人的情感或增强陈述的语气。
例子:“深夜里,大地酣睡,你还在添油加醋,你何必?”通过设问的方式,表达了质疑和反驳的情感。
初中语文常用修辞格
![初中语文常用修辞格](https://img.taocdn.com/s3/m/4da406e610a6f524cdbf8549.png)
例如:①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的香味儿 来了。
例①“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香味”,这是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先出现 的事。
4 反复 • FAN FU
1.反复的含义和作用
反复是有意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以达到突出某种 感情、强调某个意思、加深读者印象的目的。
1.比喻的含义和作用
比喻的作用有三个: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人容易 理解;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便于使人接受;三是使 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2.比喻的基本类型
根据构成要素(本体、喻体、喻词)不同,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 借喻三大类。
(1)明喻
明喻的典型是形式是:甲像乙。明喻中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 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连接。
设问是一种应用较广的辞格。有的文章直接用设问作为标题, 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使读者更好的领会文章的中心 思想;有的用在一段或一节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能起到承上 启下的过渡作用。在说理文章中,为了使论证深入,在关键 性内容上,设问说理,更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总起来说,设问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 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徐徐的、轻柔的爱抚,那神态,真好像母亲怀中含乳酣睡的婴儿。
先用比拟中的拟人,把“湖水”描写得具有人的神态,“愈发温柔”“愈发安 详”是动词性短语;后用比喻,把湖水的“神态”比作“母亲怀中含乳酣睡 的婴儿”,“母亲怀中含乳酣睡的婴儿”是名词性短语。
3 夸张 • KUA ZHANG
1.夸张的含义和作用
反复。 例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 《纪念刘和珍君》)
110句初中语文修辞手法汇总
![110句初中语文修辞手法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e7d24b3a783e0912a3162a5f.png)
110句初中语文修辞手法汇总(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对偶、反复)比喻:1. 北极星像盏指路灯一样挂在天空2.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
3.皎洁的明月高挂在淡蓝色的天空中,月光像流水一样泻下来,大地一片银白色。
4.春风像个慈祥的母亲,拂着你的脸颊,使你感到舒畅,心旷神怡。
5.云彩像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的飘浮在空中。
6.水仙花很漂亮,像一位站在小河边,穿着白衣服的仙女.7.春天是位魔法师,她融化了冰雪,让小草破土而出。
8.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9.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颗颗宝石缀在湖面之上。
10.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
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11.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12.幸福是染色的画笔,能染红鲜花,也能染绿树叶;能给清澈的湖水染上透明的质感,也能给纯洁的心灵涂抹一层辉煌。
13.这一朵朵菊花,远看像一个个色彩鲜艳的绣球,近抚好似一匹匹细腻的丝绸。
14.天上的云像连绵的峰峦,像湍急的河流,像威武的雄狮,像奔腾的骏马。
15.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一道亮丽的彩虹,像仙女飘舞的裙带,像一座七彩小桥,像一朵朵耀眼,绚丽的云。
16. 春天到了,大地变成了一片绿毯。
17.一艘银灰色的气垫船,像一匹纯种烈马,在金波粼粼的海面上飞掠而过。
18. 远远望去,泰山峰上的松树连成一片,浓浓的,看上去就像人的颧骨上横着的一道剑眉。
19. 鹅毛,像芦花,像棉絮的大雪降落下来。
20. 露似珍珠月似弓。
拟人:1、风儿清唱著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跳舞。
3、船头飞溅起的浪花,吟唱著欢乐的歌儿。
4、秋天到了,树上金红的果子露出了笑脸,她在向着我们点头微笑。
5、海棠果摇动着它那圆圆的小脸,冲着你点头微笑。
6、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7、一个个红石榴就像一个个小姑娘可爱的笑脸,躲在树枝间。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举例知识点整理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举例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91c1510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2d.png)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举例知识点整理修辞手法是语言运用中的一种艺术技巧,能够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有趣,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掌握各种修辞手法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技巧的关键。
本文将从字、词、句和篇章四个层面介绍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一、字的修辞手法1. 比喻:用一个事物的特征来形容另一个事物,增强描写的效果。
例子:她的笑容好像春风拂面,温暖而迷人。
2. 拟人:赋予非人或抽象事物以人的特征和行为,使其更加形象生动。
例子:光芒在夜幕下若有若无地面露出微笑。
3. 夸张:对事物进行夸大处理,突出特点,增强感染力。
例子:她饭量极大,一顿饭能吃掉一头牛。
4. 排比:通过列举一系列相同或类似的词、短语或句子,加强修辞效果。
例子:他要求我们勤奋、努力、坚持不懈地学习。
二、词的修辞手法1. 褒义反义词:通过使用具有褒义或反义的词语,对事物进行评价或对比。
例子:在她简陋的房间里,却有一种优雅的气息。
2. 借代:用一个词代替另一个词,达到简练明了的效果。
例子:他是一头“狼”,嗜血而冷酷。
3. 倍数修饰:用“倍”、“百”、“千”等词修饰表示数量,强调程度。
例子:孩子们欢声笑语,瞬间让这个小屋充满了百倍的幸福。
三、句的修辞手法1.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陈述或命令,增加表达的冲击力。
例子:你说说,谁能不心动呢?2. 省略:在表达中省去某些内容,使语句简练、生动。
例子:他步履轻盈,告别了繁华。
3. 排比句:通过用语和结构的排比,使句子更有节奏感和冲击力。
例子:时光飞快,日月如梭,转眼已到了放假的时候。
四、篇章修辞手法1. 对比:通过对比两个相对立的事物,突出其中的差异,增加文章的张力。
例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两句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烘托出了河山壮丽的景色。
2. 推理:通过列举事实和推理逻辑,引导读者得出某种结论。
例子:这首诗语言精炼,情感深沉,因此可以推断作者是一个有才华且情感丰富的诗人。
初中语文考点之修辞手法分析
![初中语文考点之修辞手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8d70990561252d381eb6e3d.png)
初中语文考点之修辞手法修辞手法也称之为修辞方法,是初中语文考察的重难点。
修辞手法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
我们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对偶、引用、双关。
一、比喻1、比喻是通过表达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描述另一种事物的方法。
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部分构成。
2、通常比喻分成三类:明喻、暗喻、借喻(1)明喻:本体+比喻词+喻体。
例如: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妹妹的脸蛋像个红苹果...。
其中,“月亮、脸蛋”是本体,“像”是比喻词,“小船、红苹果”是喻体。
这类比喻词包括“像、似、宛如、仿佛、犹如、像......一样”等等。
(2)暗喻(隐喻):本体+比喻词+喻体。
只是比喻词换成“是、变成、构成”等隐晦性词语。
例如:到了正午,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
她是夜明珠...,暗夜里,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其中,“广场、她”是本体,“成、是”是比喻词,“海洋、夜明珠”是喻体。
(3)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比喻词统统省略。
例如: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厚障壁”是喻体,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
他摇曳着一头的蓬草,冲出门外去上学去。
“蓬草”是喻体,用来形容凌乱的头发。
注意: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但又具有相似之处的事物才可以,否则就不是比喻句。
二、拟人把不是人的事物当成人来写,赋予人的情感和生命,使语言更加生动活泼。
例如:花儿在风中笑弯了腰。
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笑弯了腰、脸红”更加形象生动。
三、夸张针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特意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述,从而达成突出食物特征的效果。
1、夸大:这辆车开起来就像飞机一样快。
(夸大车速)我们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夸大蹦起的高度)2、缩小:班里静的,连针掉都能听见。
(强调教室静)我住的房间只有巴掌大。
(强调房间小)四、排比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1、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
常见修辞格——初中语文
![常见修辞格——初中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58608bf3af45b307e87197de.png)
扩大的夸张
把人或事物故意往大、多、快、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茨
长、强等方面说,使它超出事物 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本身。
2.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
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安
徒生《皇帝的新装》)
缩小的夸张 把人或事物故意往小、少、慢、 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
1.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 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八岁
事物强烈的感情,从而 引起共鸣。
的侄儿宏儿。(鲁迅《故乡》)
2.还有一问,是:“公理”几块钱
一斤?(鲁迅《“公理”之所
在》)
句1把宏儿写成小鸟儿,能“飞”;
句2把“公理”写成商品,值
“钱”,用的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物。
夸张 特征
例句
(故意言过 (夸张在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中 (1.你看她,尾巴都翘到天上去了。 其实,对人 很常见,如李白的诗句“黄河之 2.老虎一声大吼,震得群山都在发抖。) 或事做扩大、 水天上来”“白发三千丈”“蜀 缩小或超前 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等。有些 的描述,以 成语其实也带有夸张的手法,如 强调或突出 “惊天动地”“气吞山河”“千 某一方面特 钧一发”等。) 点,我们把 这种修辞手 法称之为夸 张。)
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设 设问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用于提醒读 1.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辉煌的成就呢?(首
问 者注意,引导思考,并使文章波澜起伏有 先,在于……)
变化。
2.长江大桥远看也是一道直线,直线美不美?直线是
否更符合新的审美观?(不宜笼统地提问……)。
反 反问也叫“反诘”,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 1.自从六年前的那一次,我何曾再迟到过?
中考语文常出现的八种修辞手法
![中考语文常出现的八种修辞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c74d4c04bb68a98271fefac5.png)
中考语文常出现的八种修辞手法1.比喻: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作用分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2.拟人: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作用】:增强语言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彩。【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作用分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3.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作用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4.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 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例句】: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作用分析】:具体描绘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受,渲染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痛苦、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例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作用分析】:描写了冬季北国气候严寒,冰雪覆盖的壮阔景色,读起来音调铿锵,节奏明快,更增强了表现力。6.反复:根据表达的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一种修辞方法。包括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作用】:可以强调突出某一事物,表达绵绵不断的情思或加强语气,突出感情。【例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作用分析】:“盼望着”一个短语连续反复初中地理,表现对春的喜爱,盼望春天早日到来的急切心情。7.设问:先提出问题,然后紧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的修辞方法。【作用】:可以突出文章的重点,增强语言气势,引起读者注意,发人深思,有助于更好地抒情论理;同时可使行文有波澜,达到生动、不呆板的效果。【例句】: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作用分析】:这个设问突出强调了来的是出使宫市的太监,写出他们骄横的神态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它的特点是用肯定的语气表达否定的内容;用否定的语气表达肯定的内容。【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可以使确定的意思得到增强,不容置疑,语感强,富有感染力。【例句】: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作用分析】:在记叙了志愿战士的英雄事迹之后,用这两个反问句抒发自己的感情,赞扬志愿军战士的英雄行为。用否定的语气表达肯定的内容,启发读者深思。
初中语文都有那些修辞手法
![初中语文都有那些修辞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426ee53c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43.png)
初中语文都有那些修辞手法
初中语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几种:
1. 比喻:用一个事物来形容另一个事物,以便使读者更加形象地理解。
2. 拟人:给非人事物赋予人的性质和行为,以增强形象的生动感。
3. 夸张:对事物的某个特点进行夸大处理,以吸引读者的注意。
4. 对比:通过对事物的相似与不同之处进行对比,以突出主题和表达观点。
5. 排比:将一系列相同结构的语句或词语并列使用,以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和热情。
6. 修辞问答: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7.反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肯定或反对的意思,以增强语言的疑问或氛围。
8. 比肩:将两个或多个同类事物相连以强调类似之处。
9. 借代:用另一事物来代替原事物,以达到意境或修辞的目的。
10. 倍数修饰法:通过加倍修饰,使描述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
11. 省略:在修辞上通过省略一些无关或不重要的内容,使文章更加简洁、有力。
12. 比照:将众多事物以比较的方式相对照,突出事物的特点和优势。
13. 对称:通过对称的结构或表达方式,以增强语言的美感。
14. 直喻:以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或意图,增强表达的力度。
15. 押韵:通过诗歌或歌词的形式,以押韵的方式表达思想和情感。
初中语文24种修辞手法
![初中语文24种修辞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d8433105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27.png)
初中语文24种修辞手法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2、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
它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4、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作用是突出本体的某个特征。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作用:前后对比,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7、(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在记叙文中的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8、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9、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作用是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突出主旨。
10、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初中语文毕业班温习考点及思路点评之“修辞试题”
![初中语文毕业班温习考点及思路点评之“修辞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1a2ba315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8f.png)
初中语文毕业班温习考点及思路点评之“修辞试题”黑龙江省鸡西市第一中学吴振凯1.知识积存运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八种,教材中常显现的修辞格还有借代、引用、反语等。
对要求把握的修辞格,第一要熟记其概念、明白得其要点。
(1)比喻:比喻确实是“打例如”。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练。
用在记叙、说明、描述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最经常使用的仍是生动形象。
(2)借代: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成效。
(3)夸张: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到效,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作用:衬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发。
能够引发丰硕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点,引发读者的强烈共鸣。
(4)对偶:它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拍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归纳力强。
(5)排比: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情感。
用来讲理,可把道理论述得更周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6)设问:“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信答案。
作用:引发读者试探。
用在题目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试探,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发试探外,还有承先启后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切,脉络清楚。
(7)反问: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信的意思,句末一样打问号,有的打感叹号。
作用:以增强语气,增强表达到效,起强调作用。
(8)拟人:把物看成人来写,给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情感,用描述人的词来描述物。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汇总-PPT课件-图文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汇总-PPT课件-图文](https://img.taocdn.com/s3/m/6698e31a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9f.png)
例3: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本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本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饱含热情地赞颂了他们所具有了崇高的意志品质。
你也来练一练
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我还记得来时泥泞的山路,还记得赤足跑过石板的清凉,还记得家里厚重的木门栓,还有,还有我们曾共同相偎走过的那条小巷,那条深深的小巷。 本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本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突出了我对家的记忆无比清晰,饱含着对家的深深眷恋。
朋友们,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又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吗? 本句除了设问外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本句还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突出了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表现了作者对人民子弟兵的拥护和热爱。
谢谢!
夸张
定义:在现实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艺术上的扩大或缩小。 作用:起到高度强调的效果,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夸张的作用答题方式举例
例: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就好像下了火。 本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本句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太阳出来后,地上极度炎热的情况,鲜明地写出了环境的恶劣。
拟人
定义: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人格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语言或行动。 作用:使语言生动形象,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答题方式举例
例: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本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本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种树竞相开花的场景,展现了春天的欣欣向荣的美好。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总结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24e8929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22.png)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总结语文教育是初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修辞手法则是语文学习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修辞手法是指为了增强文章的艺术性和说服力而使用的一系列修辞方法。
下面我将从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和反问六个方面总结初中语文常见的修辞手法。
首先是比喻,比喻是运用相似的形象将一个事物描述成另一个事物。
通过比喻,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让读者更加易于理解。
比如“他像一只游弋在大海上的鱼”,就生动地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在海洋中的自由自在。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可以说是给予初中作文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次是拟人,拟人是将没有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性格、情感和行动。
通过拟人,可以让事物产生情感共鸣,读者更容易投身其中。
比如“风儿说:我要作弄你们,要吹乱你们的头发”,这句话中,通过拟人的形式,使风更加具体化,增强了写作的魅力。
接下来是夸张,夸张是为了增强效果、引起强烈感受而做出的夸大的修辞手法。
夸张在初中作文中常常出现,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比如“他一头扎进书海中”,这句话用夸张的形式,强调了一个人对学习的热爱和投入程度。
排比是将意义相同或相类似的词语、短语或句子并列起来,以达到修辞的效果。
排比使文章更加醒目,增强了语言的统一感和节奏感。
比如“月亮悬在天空中,星星眨着眼睛,大地沉睡在黑夜的怀抱中”,通过排比的方式,使描述更加生动,给读者产生强烈的视觉感受。
设问和反问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问句或反问句,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设问和反问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吸引力,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
比如“是什么让一个人变得成功?是聪明、勤奋还是运气?”这样的设问引发读者对成功的思考,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以上所述的修辞手法只是初中语文中常见的几种,实际上修辞手法还有很多种类,如比喻、对比、反复、渲染等。
运用好这些修辞手法,不仅可以提升写作的表达能力,还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的运用需要根据具体的文章内容和写作目的来灵活运用,不能刻板地背诵和堆砌。
初中语文阅读常用的修辞手法
![初中语文阅读常用的修辞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6985538d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64.png)
初中语文阅读常用的修辞手法初中语文阅读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等。
这些修辞手法可以帮助作者更生动、形象地表达思想感情,提高文章的感染力。
其中,比喻是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形象。
拟人则是将事物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感情或行为方式。
夸张则是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点或程度,以突出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排比则是通过将一组结构相似或意义相关的句子排列在一起,以增强语势和表达效果。
对偶则是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相对应地排列在一起,以增强表达效果。
引用则是引用前人的名言、诗句或故事等,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设问则是通过提出问题并自己回答问题的方式,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则是通过反问句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和表达效果。
反复则是通过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以突出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识别和理解这些修辞手法,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
同时,也可以通过学习和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初中语文常用8种修辞方法详解与辨析!
![初中语文常用8种修辞方法详解与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bd51d134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2e.png)
初中语文常用8种修辞方法详解与辨析!附10题练习比喻1、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
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2、三个要素(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3、常见比喻词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等。
4、典型例句(1)露似珍珠月似弓。
(2)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
(3)云彩好似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地飘浮在空中。
(4)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颗颗宝石缀在湖面之上。
(5)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拟人1、定义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2、表达效果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3、典型例句(1)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2)录音机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叭”地一声,不唱了。
(3)青蛙唱着恋歌,嫩蒲的香味散在晚春的暖气里。
(4)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5)鸟儿将巢安放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排比1、定义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
2、表达效果(1)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2)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3)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总之,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3、典型例句(1)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初中语文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初中语文的修辞手法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9df6b28e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46.png)
初中语文的修辞手法有哪些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对比、借代、反语。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5.借代: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6.夸张: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作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7.对偶:它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8.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9.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10.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归纳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f3383a46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38.png)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归纳修辞手法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为作品增添趣味和艺术性,让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我们会接触到许多修辞手法,下面我将对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进行归纳和解析。
1. 比喻:把一个事物和另一个具备某种特点或特征的事物进行类比。
通过比喻,可以使文学作品形象、生动。
比如:月亮像一只银盘悬挂在天空中。
2. 拟人: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特点和行为。
通过拟人,可以使作品更易于人们理解和接受。
比如:小草欢快地向我招手。
3. 夸张:对客观事物进行夸大描述,以达到强调或引起读者注意的效果。
比如:这个菜又大又圆,能装满一桌子。
4. 暗喻:通过隐晦、间接的方式表达某种含义,增加作品的深度和想象力。
比如:他是校园里的一颗明星,每天都有一群追随者。
5. 反问:提出问题,实际上无需回答,用于强调语气或引发读者思考。
比如:你以为这里是你家吗?6. 排比:通过重复使用同一结构、形式的词语或句子,使句子更加有韵律感,突出所要表达的内容。
比如:我爱你,在日光下的阳台上,我爱你,在硕大的书架前,我爱你,在温暖的阳光下。
7. 过渡修辞:通过加入一个或多个连词或介词,使句子或段落之间进行衔接、转变。
比如:前一句提到炎热的夏天,后一句使用“而”来引导,说到凉爽的秋天。
8. 比较:通过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比,突出事物的不同特点。
比如:父母的爱如同大海一样无边无际,而朋友的爱则如同清泉一般甘甜。
9. 对仗:句子中的词语在结构、形态上相对应,形成一种平衡切换。
比如:春雨洗涤大地,春花点缀园林。
10. 借代:用一种事物代替另一种事物,以便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或引发读者的聪明才智。
比如:你是我的阳光,照亮了我的人生。
11. 象征:用一个具体事物来代表或象征一种更深层次的含义。
比如:白色鸽子在文学作品中往往象征着和平与宽容。
12. 借景抒情:通过描述美丽的自然景色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心情。
比如:明媚的阳光穿过树叶间的缝隙,洒在大地上,恰似漫天金色的花瓣。
初中语文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类型归纳
![初中语文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类型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4315d9c4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ae.png)
初中语文九种常见修辞手法初中语文九种常见修辞手法一、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化冗长为简洁,化深奥为浅显,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明、深刻的印象。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组成。
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一)比喻的种类(一)比喻的种类(1)明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
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天上的云奇形怪状,有的像奔马,有的像狮子。
例如:天上的云奇形怪状,有的像奔马,有的像狮子。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比喻词。
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比喻词。
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代乙。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二)运用比喻应注意的问题(二)运用比喻应注意的问题(1)、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是两个具有相似点的不同类别的事物,而且喻体必须常见、易懂,能使人清楚地了解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比喻和被比喻的关系。
喻和被比喻的关系。
、比喻要贴切,紧紧抓住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2)、比喻要贴切,紧紧抓住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比喻要有感情色彩,应当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比喻要有感情色彩,应当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4)、比喻运用不恰当常常表现为本体和喻体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喻体表达的思想感情不恰当,在运用时应当特别注意避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什么怎么样,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教室里静得出奇,连针掉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教室的特别安静,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练习:
1、品析句子:(父亲)像春燕衔泥般,几经周折,终于盖起了这个属于自己的窝。
答案:A,“春燕衔泥”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父亲建造新房时的不辞劳苦,满怀憧憬,读来真切感人。
反问
运用反问,加强语气,意思是说(改成陈述句),强烈地表达了(什么)之情。
这能全怪我吗?
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意思是说这不能全怪我,父母也有责任,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责备之情。
对比
运用对比手,把和进行对比,突出了+对象+特性。
比较句子,说说其表达效果。
(1)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
(2)胡屠户道:“我那里还杀猪!”
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胡屠户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典型市侩的性格。
反复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强调了什么,强烈表达了什么之情。
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强调了“盼望”,强烈表达了作者渴望春天来到的急切心情,同时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天写活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临近了。
3.品味语言,注意加点词句。
有的时候鸡也会跳上去,在上面叽叽咯咯地叫着,好像那石头是它下的蛋似的。
答案:2.提示A鸡“叽叽咯咯”地叫着,运用拟声词,使读者如闻其声,语言生动;石头好像它下的“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石头可爱,富于想象力,充满童趣。
4.赏析句子:
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
答案:(1)运用拟人及叠词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蔷薇花的不张扬、素雅,并增强语言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答案:3.(1)示例:句中将“绿叶”比喻成“透明的翡翠”,将绿叶上“汪汪点点的水露”比喻成“珍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绿叶的青翠、晶莹,水露的圆润、灵动。
6:赏析句子。
“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答案: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我”与于勒的血缘关系,表现了“我”对于勒的深切同情,刻画了“我”的矛盾心理。
7:文中描写细腻感人。参考示例,从第(7)段描写父亲的【A】【B】两个画线句中选择一句加以品析。(4分)【B】那时候,每当亲友上门,父亲总会喜形于色地拍拍门窗,或者指指屋上的椽皮、横梁,夸他这房子坚固耐用。
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似雪。
采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花的鲜艳美丽,句式整齐、音律和谐、气势如虹,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的喜爱之情。
设问
运用设问,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首先……)
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的注意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1)第④段说霍金“犹如秋天的一片落叶”,结合全段,说说这个比喻好在哪里。
(2)“身子斜斜的,脖子斜斜的,连他的微笑也都是斜着的,我猜想他看到的人与物也都是斜着的,惟独他的心笔直地立在那里。”具体说说“斜”和“笔直”放在一起的表达作用。
答案:(1)这个比喻生动(或形象)地写出了霍金面对荣誉时的从容(或实现人生价值后的无悔)。(2)(2)形成对比,突出了霍金在身体残疾时表现出的坚强乐观(或从容高洁)的精神品质。
拟人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什么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怎么样(的情态)。有时还需加上作者的情感。
小草偷偷得从土里钻出来。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草人格化了,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小草不经意间长出的情态和旺盛的生命力。
排比
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强调了+对象+特性+“使条理分明”或“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富有气势”或“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修辞作用的答题格式
修辞格
答题格式
例句
例句答案
比喻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有时还需加上作者的情感。
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茂盛的藤萝比做瀑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藤萝的茂盛,表达了作者对藤萝花的赞美之情。
答案:“拍拍”、“指指”,运用叠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父亲造好房子后的喜悦、自豪。
8:冬天一到,火炉就被点燃了,它就像冬夜的守护神一样,每天都要眨着眼睛释放温暖”一句意蕴丰富,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此句进行评析。
答案: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火炉的重要,驱走了冬日的严寒,带来了温暖;并且把炉火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炉火跳动的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