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微生物:不是分类学上的名词,而是指肉眼难以看清,需要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切微小生物(<0.1mm)的总称。

2.模式生物:背景清晰,基因组小,易于测量和分析,可以从中获得经验,改进技术方法。

例如大肠杆菌和酵母、线虫、果蝇和小鼠。

3.酵母菌: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

4.霉菌:它是丝状真菌的通用名称。

通常指菌丝体较发达且不产生大的肉质子固体结构的真菌。

5.病毒:由一个或数个rna或dna分子构成的感染性因子,通常(但并非必须)覆盖有由一种或数种蛋白质构成的外壳,有的外壳外还有更为复杂的膜结构;这些因子能将其核酸从一个宿主细胞传递给另一个宿主细胞;它们能利用宿主的酶系统进行细胞内的复制;有些病毒还能将其基因组整合入宿主细胞dna,依靠这种机制,或是导致持续性感染发生,或是导致细胞转化,肿瘤形成。

6.病毒颗粒(Virus particle):病毒的细胞外颗粒形式和病毒的传染性形式。

它是一组可以独立复制的遗传物质(DNA或RNA)。

它们被自己编码的蛋白质外壳所包围。

有些人还有一个胶囊,保护他们的遗传物质免受环境损害,并作为载体将遗传物质从一个宿主细胞转移到另一个宿主细胞。

7.衣壳粒:病毒的最小形态单位,由1-6个多肽分子折叠缠绕成的蛋白质亚单位(三级结构)。

8.衣壳(壳):由衣壳颗粒以对称形式规则排列而成的病毒壳。

它含有核酸,形状各异。

9.核衣壳(核壳):病毒蛋白质壳体与病毒核酸的合称,为病毒的基本结构。

10.暴露毒物颗粒:只有核壳基本结构的毒物颗粒称为暴露毒物颗粒。

如烟草花叶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病毒颗粒。

11.包膜毒粒:有些病毒如流感病毒,在核壳外还具有包膜,有的包膜上还有刺突,这类毒粒称为包膜毒粒。

包膜的结构具有高度稳定性。

12.强效噬菌体:在感染宿主细胞后,它可以在细胞内正常复制,最终杀死细胞,形成一个裂解周期。

13.轻度(溶原性)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复制周期无法完成。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1. 微生物:指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 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形态、构造、生理代、遗传变异、生态分类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3. 磷壁酸:是结合在G+细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酸醇磷酸。

4. 原核微生物:即广义的细菌。

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5.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6.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直径约0.5um,长度约0.5~5um),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7. 固质空间:在G-细菌中,其外膜与细胞膜间的狭窄胶质空间(约12~15nm),其中存在着多种固质蛋白,包括水解酶类、合成酶类和运输蛋白等。

8. L-型细菌:在实验室或宿主体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

9. 球状体:又称原生质球。

指还残留了部分细胞壁(尤其是G-细菌外膜层)的原生质体。

10.外膜:是G-细菌细胞壁所特有的结构,位于壁的最外层,化学成分为脂多糖。

11.脂多糖(LPS):是位于G-细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8~10nm)的类脂多糖类物质,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D-特异侧链等部分组成。

12.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13.放线菌: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14. 间体:由细胞膜褶形成的囊状构造,其充满着层状或管状泡囊。

多见于G+菌。

15.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挑选性强的休眠结构。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Microorganism):指一般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微生物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微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原核微生物(prokaryote):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由裸露DNA组成的核区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细菌、古菌、放线菌、蓝细菌等。

真核微生物(eukaryote):是具有核膜、核仁分化,能进行有丝分裂的一类较高等的微生物,其细胞质中有线粒体等细胞器和内质网等内膜结构,包括酵母菌、霉菌、单细胞藻类、原生生物等。

细菌(bacteria):指原核微生物中非古菌类的主要类群。

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特有的成分,由O-侧链、核心多糖和类脂A三部分组成。

周质空间(periplasmicspace)或壁膜空间:在革兰氏阴性细菌中,位于细胞壁与细胞质膜之间的狭小空间。

原生质体(protoplast):在革兰氏阳性细菌培养物中加入溶菌酶或青霉素阻止其细胞壁的正常合成而获得的完全缺壁细胞。

原生质球(spheroplast):指细胞壁未全部去掉的细菌细胞,呈圆球状,可人为地通过溶菌酶或青霉素处理革兰氏阳性细菌而获得。

细菌L-型(L-form of bacteria):是细菌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因基因突变而产生的无壁类型。

荚膜(capsule):有些细菌生活在一定营养条件下,可向细胞壁外分泌出一层黏性多糖。

鞭毛(flagella):某些细菌的细胞表面伸出细长、波曲、毛发状的附属物。

芽孢(spore):某些细菌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阶段,于营养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结构。

菌落(colony):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发育,几天内即可由1个或几个细菌分裂繁殖聚集而形成肉眼可见的群体。

纯培养(pure culture):如果一个菌落是由一个细菌个体生长、繁殖而成,则称为纯培养。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

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糖被:是包被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

分为荚膜、微荚膜、粘液层和菌胶团。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称为芽孢。

DPA-Ca:吡啶-1,6二羧酸钙盐的简称,芽孢皮层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可能与芽孢的抗逆性有关。

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为伴孢晶体。

菌落:将单个微生物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在内层),当它占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并处于适宜的培养条件下时,该细胞就会迅速生长繁殖并形成细胞堆,即菌落。

菌落形成单位:形成菌落的最小活菌单位(个)。

菌苔:由两个以上菌落相连在一起的群体。

放线菌:一类主要呈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革兰氏阳性细菌。

蓝细菌: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但不形成叶绿体)、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生物。

支原体: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细胞内寄生生活间的最小型原核生物。

真菌:具细胞壁,无根茎叶分化,不含叶绿体,靠寄生或腐生方式生活的一类真核微生物,少数单细胞,大多数菌体呈丝状。

真菌无性繁殖:营养体不经过核配和减数分裂产生后代个体的繁殖。

真菌的有性生殖:经过两个性细胞结合后细胞核发生减数分裂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

酵母菌:单细胞,以出芽方式繁殖,细胞壁常含甘露聚糖,常生活在含糖量教高、酸度较大的水生环境中的单细胞真核微生物。

霉菌:菌丝体较发达又不产生大型肉质子实体结构的真菌。

子实体:指在其里面或上面可产生无性或有性孢子,有一定形状和构造的任何菌丝体组织。

蕈菌:能形成大型肉质子实体的真菌,包括大多数担子菌类和极少数的子囊菌类。

碳源:一切能满足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碳元素的营养物。

氮源:一切能满足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氮元素的营养物。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

四、名词解释1.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和。

(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进化地位低,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1.基内菌丝;2.细菌菌落和菌苔;3.质粒;4.芽孢和孢囊;5.革兰氏染色法;6.伴孢晶体;7.荚膜;8.球状体(原生质球);9.古细菌; 10.L型细菌1.生长在固体培养基内,主要功能为吸收营养物,故亦称营养菌丝。

2.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发育,几天即可由一个或几个细胞分裂繁殖聚集在一起形成肉眼可见的群体,称为细菌菌落。

许多菌落相互联接成一片称菌苔。

3.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能独立复制,为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量比染色体小,每个菌体内有一个或几个质粒,它分散在细胞质中或附着在染色体上。

4.某些细菌,在其生长的一定阶段,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结构,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较强抗性的休眠体称芽孢。

有些细菌由营养细胞缩短变成球形,表面形成一层厚的孢壁,称为孢囊。

5.丹麦科学家Gram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发明的一种细菌染色法。

染色方法为:在一个已固定的细菌涂片上用结晶紫染色,再加媒染剂---碘液处理,使菌体着色,然后用乙醇脱色,最后用蕃红复染。

显微镜下菌体呈紫色者为G+细菌,菌体呈红色者为G-细菌。

6.指少数产芽孢细菌,例如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δ内毒素,即为伴孢晶体。

7.指一些细菌生活在一定营养条件下,向细胞壁外分泌出一层黏滞性较大.相对稳定地附着在细胞壁外.具一定外形.厚约200nm的黏性物质。

8.用人工方法部分除去细菌细胞壁后剩下的细菌细胞称球状体。

一般由G-细菌形成。

9.指在细胞壁组成.细胞膜组成.蛋白质合成的起始氨基酸.RNA聚合酶的亚基数等方面与真细菌有明显差异的原核生物。

包括:产甲烷古细菌群.还原磷酸盐的古细菌群.极端嗜盐的古细菌群等。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

1.Plasmid(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的环状双股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2.Colony(菌落):单个细菌经一定时间培养后形成的一个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称为菌落.3.Prophage(前噬菌体):在溶原状态下,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4.Conjugation(接合):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使后者获得前者的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5.Lysongenic conversion(溶原性转变):温和噬菌体的DNA作为一种外源性基因与细菌染色体通过溶原性整合而重组,使细菌的遗传结构发生改变而导致细菌性状的改变.6.Bacteremia(菌血症):在局部生长繁殖的病原菌一过性或间歇性进入血流,但未在血中繁殖,全身中毒症状轻.7.Endotoxemia(内毒素血症):革兰阴性菌侵入血流,并在血中大量繁殖.死亡分解释放出大量的内毒素或细菌在局部繁殖后,分解释放大量的内毒素进入血液,引起如发热,DIC,休克等轻重不同的临床症状.8.Toxoid(类毒素):外毒素可用人工方法处理脱毒,但保留抗原性,用于人工主动免疫的制剂称为类毒素.9.Tuberculin test(结核菌素试验):用旧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为试剂做皮肤实验,通过观察注射局部是否出现红肿,硬节等迟发型超敏反应,判断机体有无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和对该菌的免疫力,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接种过卡介苗者一般都出现阳性反应.10.Inapparent infection(隐性感染):当机体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入侵细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又称亚临床感染.11.SPA(葡萄球菌A蛋白):是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能与人及某些哺乳类动物的IgG分子Fc段发生非特异性结合,与吞噬细胞的Fc受体争夺Fc段,从而降低了抗体的调理吞噬作用,起到了协助细菌抗吞噬的作用.12.Nucleocapsid(核衣壳):病毒核心与衣壳共称为核衣壳,是病毒所必需的基本结构,病毒核酸构成核心,包围在核心周围的蛋白质构成衣壳.13.Abortive infection(顿挫感染/流产性感染):是指有些宿主细胞不能全部提供病毒复制所需的必要因子,致使所复制的病毒为不完整的、无感染性的病毒颗粒或亚颗粒.这种感染过程称称流产性感染.14.Horizontal transmission(水平传播):病毒在人群中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称为水平传播.15.Slow viral infection(慢发病毒感染):病毒或致病因子感染后,经过很长的潜伏期,有的可达数年或数十年之久,以后出现慢性进行性疾病,直至死亡.16.Viral neutralizing antibody(病毒中和抗体):指针对病毒某些表面抗原的抗体,此抗体可与细胞外游离的病毒结合后阻碍病毒吸附,并能消除或减弱病毒感染性,成为中和抗体.17.Antigenic shift(抗原转换):指甲型流感病毒每隔十数年发生抗原性大变异(或质变)而产生新的亚型.抗原转变可分为大组变异(HA和NA均变异)和亚型变异(仅HA变异.而NA未变或小变异)两种.18.HBeAg(乙肝病毒e抗原):由HBV的前C和C基因编码的一种可溶性蛋白,可存在于感染者血液中,其消长与病毒体及DNA聚合酶的消长基本一致,故HBeAg可作为体内HBV复制及血液具有强感染性的一个指标.19.HIV(人体免疫缺陷病毒):属逆转录病毒科,核心为单正链RNA二聚体,含有逆转录酶,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病原体,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垂直传播三种方式传播.20.Prion(朊病毒):又称传染性蛋白粒子.其主要成分是一种蛋白酶抗性蛋白,对各种理化作用的抵抗力强,不含核酸.它具有传染性,潜伏期长,在人和动物中引起以海绵状脑病为特征的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退行性疾病.21.Widal test(肥达氏试验):系用已知的伤寒杆菌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杆菌的H抗原,与不同稀释度的待检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根据抗体的含量和动态变化以辅助临床诊断伤寒、副伤寒的一种血清学试验.22.IMViC test(IMViC试验):吲哚试验(I),甲基红试验(M)、VP试验(V)、柠檬酸试验(C)四种试验常用于肠道杆菌的鉴别,合称IMViC试验.23.TAT(破伤风抗毒素):能中和破伤风毒素的特异性抗体.主要用于破伤风感染的治疗和紧急预防.。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

◎第1章1.微生物(mi cr oor g an is m):通常描述一切不借助显微镜用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

这类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古菌、真菌、原生生物和某些藻类。

2.微生物学(m icr o bi ol og y):指大量的、极其多样的、不借助显微镜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类群的总称。

微生物通常包括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具原核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以及具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原生动物和单细胞藻类。

3.分子微生物学(mo le cu la r mi cro b io lo gy):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4.细胞微生物学(ce ll ul ar mi cr ob i ol og y):重点研究微生物与寄主细胞相互关系的科学。

5.微生物基因组学(mi cr ob ic g eno m ic s):研究微生物基因组的分子结构、信息含量及其编码的基因产物的科学。

6.自生说(s po nta n eo us ge ne ra ti on):一个古老的学说,认为一切生命有机体都能够从无生命的物质自然发生。

7.安东·列文虎克(An to ny va n Le e uw en ho ek,1632-1723):荷兰商人,他是真正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第一人,他利用自制放大倍数为50~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当时称之为微小动物),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界。

8.路易斯·巴斯德(Lo ui s Pa st eur,1822-1895):法国人,原为化学家,后来转向微生物学研究领域,为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主要贡献:用曲颈瓶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生说”,从此建立了病原学说,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研究了鸡霍乱,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以预防鸡霍乱病,其后他又研究了牛、羊炭疽病和狂犬病,并首次制成狂犬疫苗,证实其免疫学说,为人类防病、治病作出了重大贡献;分离到了许多引起发酵的微生物,并证实乙醇发酵是由酵母菌引起的,也发现乳酸发酵、醋酸发酵和丁酸发酵是由不同细菌所引起的,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和工业微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微生物名词解释微生物:指所有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细菌质粒:一般是指存在于细菌细胞质中的一类能自我复制的小型双链闭合环状DNA分子。

失去质粒一般不影响细胞存活,但会失去质粒携带的遗传信息。

目前在真核微生物中也有发现,也发现有RNA质粒。

间体:是细胞膜内褶形成的一种管状、层状或囊状结构。

荚膜:细菌的特殊结构。

是指覆盖在某些细菌细胞壁外、有明显界限的一层胶状物质,主要成分为水以及多糖或多肽。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所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抗逆性休眠体。

伴胞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在细胞内形成的一种菱形或双椎形碱溶性蛋白晶体。

伴胞晶体对昆虫尤其是鳞翅目昆虫的幼虫有毒杀作用。

菌落:将单个微生物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在固体造就基上,在相宜的造就条件下迅速生长繁殖,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央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的仔细胞集团,称为菌落。

菌苔:如果将某一纯种的大量细胞麋集地接种到固体造就基外表,结果长成的“菌落”相互连接成一片,即为菌苔。

L型细菌:一种自发突变形成的细胞壁缺损细菌。

它的细胞膨大,对渗透压敏感,在固体外表形成“油煎蛋”似的小菌落。

原生质体:用人工方法除去细菌细胞壁后,剩下的完全缺壁的细胞叫原生质体,一般由G+细菌形成球状体:用人工方法局部除去细菌细胞壁后剩下的细菌细胞称球状体,一般由G-细菌形成。

疵壁菌:嗜盐菌、产甲烷菌等古生菌的细胞壁中不含有典型的肽聚糖成分,被称为疵壁菌。

菌胶团:有的细菌,它们的荚膜物质互相融合在一起成一团胶状物,其内常包含有多个菌体,称菌胶团。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1. 菌落:单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形成的一个肉眼可见的细胞群体。

2.荚膜:某些细菌在一定营养条件下可向细胞壁表面分泌一层松散透明,粘度极大的胶状物质。

3.鞭毛:起源于细胞质膜内侧的基粒,穿过细胞壁而生出于菌体外的纤细、弯曲、能收缩的丝状物。

4.芽孢:有许多细菌发育到某个阶段,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抗性的特殊结构称为芽孢,又称内生孢子。

5. 质粒:细菌细胞中尚存有染色体外的遗传因子。

为分子量较小的环状DNA分子,能自我复制。

6. 菌胶团:多个细菌的荚膜连在一起的,其中包含着许多细菌。

7.微荚膜:有些细菌的荚膜很薄(20nm)就称为微荚膜。

8. 微生物:肉眼看不见的,必须借助于显微镜才能看见的微小生物。

9.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

10、蓝细菌:是一类进化历史悠久、无鞭毛、含叶绿素a、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的原核生物。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1. 子实体:大型真菌的产孢结构。

2. 同宗接合:接合发生在相同类型的菌丝细胞之间。

3. 异宗接合:接合发生在不相同类型的菌丝细胞之间。

4. 初生菌丝:由担孢子萌发形成的单核菌丝。

5. 次生菌丝:性别不同的两条初生菌丝结合形成的双核菌丝。

6. 有隔菌丝:菌丝管腔中有横隔膜。

7. 无隔菌丝:菌丝管腔中无横隔膜、为一个细胞,内有多个核。

8. 假菌丝:有些酵母菌的芽体成熟后并不脱离母体细胞,而是在成熟的芽体上进一步出芽,形成藕节状的细胞连接体,期间以狭小的面积相连,称之为假菌丝。

9. 吸器:有些寄生性真菌的菌丝在侵入寄主细胞后形成的伸入细胞吸收营养的旁支10. 菌核:高等真菌菌丝形成的抵抗不良环境的颗粒休眠体11. 菌索:菌丝平行排列形成的绳索状结构12. 假根:根霉属真菌的匍匐丝与基质接触分化形成的固着和吸收作用的根状菌丝非细胞型微生物1. 噬菌斑:指在细菌培养平板上接种噬菌体后,出现的透明的溶菌空斑。

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病毒。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
灭菌,灭菌是指利用某种方法杀死物体中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的一种措施。灭菌后的物体不再有可存活的微生物。
抑菌剂,它们能抑制微生物生长,但不能杀死它们,作用机理是这类物质结合到核糖体上抑制蛋白质合成,导致生长停止,由于它们同核糖体结合不紧,它们在浓度降低时又会游离出来,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能力恢复,使生长恢复。
菌丝体,许多菌丝分枝连接,相互交织在一起所构成的形态称菌丝体。
真菌,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一般具有发达的菌丝体,细胞壁多含有几丁质,营养方式为异养吸收型,以产大量无性和(或)有性孢子的形式进行繁殖,陆生性较强的真核微生物。
病毒,为具有独立于其宿主的进化史的绝对细胞内寄生物,它的DNA或RNA基因组被其所编码的蛋白质壳体化。
荚膜,具有一定外形,相对稳定地附着在细胞壁外的粘液状物质,厚度:>0.2m。
微荚膜,粘液状物质较薄,厚度:<0.2m ,与细胞表面牢固结合。
菌胶团,包裹在细胞群体上的胶状物质。
粘液层,粘液物质没有明显的边缘,比荚膜松散,可向周围环境中扩散,增大黏性。
菌毛,又称纤毛、伞毛、线毛或须毛,是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且数量较多的蛋白质类附属物,具有使菌体附着于物体表面上的功能。
营养,微生物获得和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称为营养。
营养物质,能够满足机体生长、繁殖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物质称为营养物质。
水活度,水活度为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溶液的蒸汽压(材料上部蒸气相中水浓度)与纯水的蒸汽压(即纯水上部蒸气相中水浓度)之比。
培养基,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霉菌,通常是指菌丝体比较发达而又不产生大型子实体的真菌。
真核微生物,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细胞器的微小生物。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微生物:通常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群微小生物的总称。

2.capsule(荚膜或大荚膜):粘液状物质具有一定外形,相对稳定地附着在细胞壁外,厚度:>0.2μm3.flagella(鞭毛):从细胞质膜和细胞壁伸出细胞外面的蛋白质组成的丝状体结构,使细菌具有运动性。

4.菌落:将单个细菌细胞接种到适宜的固体培养基中,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细菌迅速的生长繁殖,经过一段时间后,可在培养基的里面或表面聚集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的子细胞群体,称为菌落。

5.假菌丝:酵母菌进行芽殖后,长大的子细胞不与母细胞立即分离,并继续出芽生殖,细胞成串排列,这种菌丝状的细胞串就称为假菌丝。

6.出芽痕和诞生痕:酵母出芽繁殖时,子细胞与母细胞分离,在子、母细胞壁上都会留下痕迹。

在母细胞的细胞壁上出芽并与子细胞分开的位点称出芽痕,子细胞细胞壁上的位点称诞生痕。

7.病毒:是一类不具细胞结构,具有遗传、复制等生命特征的微生物。

8.病毒粒子: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又称病毒体。

9.烈性噬菌体:指感染宿主细胞后,能够使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10.温和噬菌体(或溶原性噬菌体):噬菌体感染细胞后,将其核酸整合到宿主的核DNA上,并且可以随宿主DNA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在一般情况下,不引起寄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11.噬菌斑:将少量噬菌体与大量敏感菌混合培养在营养琼脂中,在平板表面布满宿主细胞的菌苔上,可以用肉眼看到一个个透明的不长菌的小圆斑,称为噬菌斑。

12.原噬菌体(或前噬菌体):即整合在宿主核DNA上的噬菌体的核酸。

13.溶原性噬菌体:同1014.营养(或营养作用,nutrition):微生物从外界摄取对其生命所必须的能量和营养物质,以满足正常生长和繁殖需要的一种最基本的生理功能称为营养。

15.碳源(carbon source):凡是提供微生物营养所需的碳元素(碳架)的营养源,称为碳源。

微生物名词解释全部

微生物名词解释全部

1.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数百至数万倍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正常菌群:指居住在人体皮肤和黏膜表面,正常情况下无害,多具有拮抗外来病原微生物和提供人体所需某些营养物作用的各类微生物。

3.条件致病微生物:正常菌群的细菌等微生物,在寄居部位改变或寄居部位微生物菌群平衡失调,或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等情况下,可导致人体发生感染,这类微生物称为条件致病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是指少数致病力强,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致病的微生物。

4.沙保罗培养基:是培养真菌常用的培养基,成分简单,主要含葡萄可观察到丰富的厚膜孢子形成,可用于白假丝酵母菌的鉴定。

5.芽管形成试验:白假丝酵母菌在动物血清中孢子伸长不断裂,能形成芽管,但并非所有的假丝酵母菌都能形成芽管,借此鉴定酵母样真菌。

6.小培养法:又称微量培养法,是观察真菌结构及生长发育的有效方法。

G试验:G试验检测的是真菌的细胞壁糖、蛋白胨和琼脂》鉴定真菌时通常以在沙保氏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形态为准。

7.厚膜孢子形成试验:将白假丝酵母菌在Tween-80玉米粉琼脂平板上作密划线,置25"C(此点很重要)孵育,在72小时内成分(l,3)-p-D-葡聚糖。

人体的吞噬细胞吞噬真菌后,能持续释放该物质,使血液及体液中含量增高。

该试验可早期诊断多种临床常见的侵袭性真菌感染疾病(侵袭性念珠菌病、侵袭性曲霉菌病及肺孢子菌肺炎等),但不能用于检测隐球菌和接合菌感染。

8.GM试验:GM试验检测的是半乳甘露聚糖( GM)。

半乳甘露聚糖是广泛存在于曲霉菌细胞壁的一种多糖,细胞壁表面菌丝生长时,半乳甘露聚糖从薄弱的菌丝顶端释放,是最早释放的抗原。

该试验能够作为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早期依据,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曲霉菌诊断方法》9.原代细胞培养:新鲜的组织或器官,在胰蛋白酶作用下制成单个细胞悬液,在适宜条件下经37°C培养数天后形成的单层细胞层,称原代细胞培养。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

1.微生物的定义是指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这些微生物体形微小,有的以微米或纳米(m)作为测量单位。

2.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存在于自然界或人体内的一小部分可引起人类与动植物疾病的微生物。

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致病微生物或条件致病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免疫性、实验室诊断和防治原则的一门科学。

3.郭霍原则郭霍在对炭疽芽胞杆菌的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郭霍法则(Koch’s postulate):①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查见,在健康者则不存在;②病原菌能被分离而得纯培养;③纯培养接种易感动物,引发相同疾病;④实验动物体内分离出相同病原菌。

郭霍法则对鉴定病原菌起了重要指导作用。

1.细菌:细菌(bacterium)属于原核细胞型的一种单细胞生物,除细菌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还包括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等。

它们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无成形细胞核、也无核仁和核膜,除核蛋白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2.荚膜:许多细菌胞壁外围绕一层较厚、粘性、胶冻样的物质,其厚度在0.2µm 以上,普通染色不易着色,与四周有明显界限,普通显微镜下可见,称为荚膜。

如肺炎链球菌荚膜。

荚膜的主要功能有:(1)有无荚膜可帮助鉴别细菌。

(2)与细菌的毒力有关。

3.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能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称为内芽胞(endospore),简称芽胞(spore),以别于真菌在菌体外部形成的孢子。

产生芽胞的细菌都是革兰阳性菌,重要的有芽胞杆菌属(炭疽芽胞杆菌等)和梭菌属(破伤风梭菌等)。

4.质粒: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

由双股闭合的环状DNA构成,可自行复制和通过细菌接合或噬菌体转导转移,其上带有控制细菌生物学性状的基因。

如肠道杆菌的R因子质粒上,带有耐药基因,与细菌耐药性产生有关。

5.菌毛: 许多革兰阴性菌和少数革兰阳性菌菌体表面存在着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无关,称为菌毛(pilus或fimbriae)。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微生物:不是分类学上的名词,而是指肉眼难以看清,需要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切微小生物(<)的总称。

2.模式生物:背景清楚,基因组小,便于测定和分析,可以从中获取经验改进技术方法。

如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线虫、果蝇、小鼠。

3.酵母菌: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

4.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一个俗称,通常指那些菌丝体较为发达由不产生大型肉质子实体结构的真菌。

5.病毒:由一个或数个RNA或DNA分子构成的感染性因子,通常(但并非必须)覆盖有由一种或数种蛋白质构成的外壳,有的外壳外还有更为复杂的膜结构;这些因子能将其核酸从一个宿主细胞传递给另一个宿主细胞;它们能利用宿主的酶系统进行细胞内的复制;有些病毒还能将其基因组整合入宿主细胞DNA,依靠这种机制,或是导致持续性感染发生,或是导致细胞转化,肿瘤形成。

6.病毒颗粒(毒粒):是病毒的细胞外颗粒形式,也是病毒的感染性形式。

是一团能够自主复制的遗传物质(DNA或RNA),它们被其自身编码的蛋白质外壳所包围,有的还具有包膜,以保护其遗传物质免遭环境破坏,并作为将遗传物质从一个宿主细胞传递给另一个宿主细胞的载体。

7.衣壳粒:病毒的最小形态单位,由1-6个多肽分子折叠缠绕成的蛋白质亚单位(三级结构)。

8.衣壳(壳体):是衣壳粒以对称形式有规律的排列形成的病毒外壳,内包核酸,形状多样。

9.核衣壳(核壳):病毒蛋白质壳体与病毒核酸的合称,为病毒的基本结构。

10.裸露毒粒:只有核壳这一基本结构的毒粒称为裸露毒粒。

如烟草花叶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毒粒。

11.包膜毒粒:有些病毒如流感病毒,在核壳外还具有包膜,有的包膜上还有刺突,这类毒粒称为包膜毒粒。

包膜的结构具有高度稳定性。

12.烈性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能在细胞内正常复制并最终杀死细胞,形成裂解循环。

13.温和(溶源性)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不能完成复制循环,噬菌体基因组长期存在于宿主细胞内,没有成熟噬菌体产生。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解1.脂多糖: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菌内毒素。

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组成。

2.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遗传物质,结构为双链闭合环状DNA,带有遗传信息,具有自我复制功能。

可使细菌获得某些特定性状,如耐药、毒力等。

3.荚膜:某些细菌能分泌粘液物质包围于细胞壁外,形成一层和菌体界限分明、不易着色的透明圈。

主要由多糖组成,少数细菌为多肽。

主要功能是抗吞噬作用,并具有抗原性。

4.鞭毛:从细菌细胞膜伸出于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见于革兰氏阴性菌、弧菌和螺菌。

5.菌毛:存在于细菌表面,有蛋白质组成的纤细,短而直的毛状结构,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多见于革兰氏阴性菌。

6.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

见于革兰氏阳性菌,是细菌在不利环境下的休眠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

7.细菌L型:有些细菌在某些体内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此现象首先由Lister研究发现,故称细菌L型。

在适宜条件下,多数细菌L型可回复成原细菌型。

8.热原质:即菌体中的脂多糖,由革兰氏阴性菌产生的。

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

9.抗生素:有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可产生一些能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或癌细胞的物质。

10.菌落:由单个细菌经一定时间培养后形成的一个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11.高频重组株(Hfr):F质粒整合到细菌的染色体上,引起宿主菌染色体发生高频转移至F-菌。

12.F,菌:从染色体上脱离的F质粒还会携带相邻的染色体DNA片段13.转化:受体菌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方式。

14.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去,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方式。

15.普遍性转导:供体菌任何片段的DNA都有同等的机会被装入噬菌体内,通过噬菌体进入受体菌内,完成遗传物质的转移过程。

16.局限性转导:有温和噬菌体介导的遗传物质从供体菌到受体菌的转移,只转移与噬菌体接合位点附近的供体菌基因,使供体菌特定位点的基因转入受体菌。

微生物名词解释完整版

微生物名词解释完整版

1细胞的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造成不同程度缺损,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的细菌称为细菌的的L型。

2荚膜:是指某些细菌在生长过程中,向其细胞壁外分泌一层疏松、透明、排列有序且不易被清除的黏液状物质。

3鞭毛:是某些细菌从细胞向外伸出一根或数根细长、波状弯曲的丝状体,是细菌的运动“器官”,具有特殊的抗原性。

4菌毛:许多革兰阴性菌和少数革兰阳性菌菌体表具有的数量众多比鞭毛更细、短、直,类似毛发样的丝状物,称为菌毛。

菌毛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5芽孢:很多革兰氏阳性细菌在一定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形成具有多层膜包裹的的圆形或卵圆形小体叫芽胞。

芽胞对理化因素具有强大抵抗力。

6中介体:多见于革兰阳性菌,是细菌部分细胞折叠形成的囊状物,向陷入于细胞质中,它扩大了细胞膜的面积,其功能类似真核细胞的线粒体,故有拟线粒体之称。

7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环状的双股DNA,带有遗传信息,能自行复制,随细菌分裂转移到子代细胞并非细胞生长所必需。

8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分布广泛,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

9毒性噬菌体:能在宿主细胞复制繁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使细菌裂解的噬菌体。

其增值过程包括吸附、穿入、生物合成、成熟与释放。

10温和噬菌体:溶原性周期是指有些噬菌体感染细胞后不增殖,不裂解细菌,其核酸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并能与染色体一起复制、传代。

11前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整合到宿主菌的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12溶原性细菌:染色体上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13基因转移:外源性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转移至受体菌的过程14基因重组:转移的外源性DNA整合于受体菌DNA中称为基因重组。

15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的游离DNA片段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16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至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一类肉眼看不到货看不清,必需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生命现象及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细胞膜:紧贴着细胞壁内侧,包裹着细胞质的一层柔软的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薄膜。

细胞质:细胞膜内具有一定流动性的除原核以外所有透明的、颗粒状或胶体状物质的总合。

原核:又称核质体、拟核、核区等,是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结构的原始细胞核。

它只有DNA,不与组蛋白结合。

内含物:细胞质内的颗粒状、胶质样物质的总称。

异染颗粒:又称迂回体,最初是在迂回罗军中发现的被美兰或甲苯胺兰染成红紫色而得名,为五级偏磷酸的聚合物。

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常丝状、波曲的蛋白附属物,据运动功能。

芽胞: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胞内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壁厚、质浓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

荚膜:某些细胞表面包被着的一层具有固定层次的透明的胶状物质。

菌落由单个微生物细胞经过繁殖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微生物集落,在平板上的称菌落菌苔:,菌落由单个微生物细胞经过繁殖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微生物集落,在斜面上的称菌苔。

质粒: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能独立复制,为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量比染色体小,每个菌体内有一个或几个质粒,它分散在细胞质中或附着在染色体上。

菌丝:丝状真菌的结构单元,是一条具有分枝的管形丝状体,外由细胞璧包被,里面充满原生质和细胞核。

幼时无色,老后常呈各种不同的颜色。

13、菌丝体:菌丝在基质上或基质中不断伸长和分枝,并由许多菌丝连结在一起所组成的整个营养体称菌丝体。

14、革兰氏染色:丹麦科学家Gram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发明的一种细菌染色法。

染色方法为:在一个已固定的细菌涂片上用结晶紫染色,再加媒染剂 ---碘液处理,使菌体着色,然后用乙醇脱色,最后用蕃红复染。

显微镜下菌体呈紫色者为G+细菌,菌体呈红色者为G-细菌。

15、LPS:脂多糖,G-细菌细胞壁外层的主要组分由类脂A、核心多糖、O-特意侧链三部分构成。

16、DAP:二氨基苯二酸,G-细胞壁太聚糖中存在的一种特殊氨基酸。

17、PHB:聚 -羟基丁酸,某些细菌中存在的一种可作为碳源和能源储藏物质。

18、异型胞:丝状蓝细菌中存在的一种特殊细胞,缺乏PSII,可进行不产氧的光合作用,细胞透明,壁厚具有固氮能力。

19、核糖体:核糖核蛋白体是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的大分子化合物,是多肽和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20、16S rRNA:原核细胞核糖体小亚基中的一种核糖核酸分子,沉降系数为16 S,可作为原核生物进化的分子钟。

1、古生菌:又称古细菌或古菌是在进化途径上很早就与真细菌和真核生物相互独立的生物类群。

2、放线菌: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3、支原体: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细胞内寄生间的最小型原核生物。

4、衣原体:一类真核细胞内专性能力寄生的小型G-原核生物。

5、立克次氏体: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原核生物,细胞较大无滤过性。

6、假单胞菌、固氮菌、埃希氏菌、根瘤菌、芽胞杆菌、梭菌、鱼腥蓝细菌1、真菌:丝状真菌的结构单元,是一条具有分枝的管形丝状体,外由细胞璧包被,里面充满原生质和细胞核。

幼时无色,老后常呈各种不同的颜色。

2、真菌菌丝在基质上或基质中不断伸长和分枝,并由许多菌丝连结在一起所组成的整个营养体称菌丝体。

3、无性孢子:未经性细胞(核)结合,直接在营养体上产生的孢子。

4、有性孢子:通过两性细胞的结合而产生的孢子。

5、担子:担子菌亚门的有性孢子。

由担子经核配、减数分裂形成的单倍体细胞。

生长在担子的前端,有梗与担子相连。

6、同宗配合:某些真菌,其有性生殖发生在同一个菌体中,是一种自身可孕的结合方式。

7、异宗配合:某些真菌必须由不同交配型的菌丝相结合才能产生有性生殖的性亲和方式。

1、病毒: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的,没有细胞结构的,专性寄生于活细胞内的微生物,在细胞外具有大分子特征,在活细胞内部具有生命特征。

2、噬菌体:是侵染细菌,放线菌的病毒,具有一般病毒的特征。

3、溶源细胞:含有温和噬菌体的寄主细胞称为溶源细胞,或叫细胞溶源化,溶源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以极低的频率(10-6)发生自发裂解,在用物理或化学方式处理后,会发生大量裂解。

4、温和噬菌体:有些噬菌体在侵入细菌后,并不像烈性噬菌体那样立即大量复制繁殖,而是将它们的核酸整合在寄主染色体上,同寄主细胞同步复制,并传给子代细胞,寄主细胞不裂解,这类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

5、烈性噬菌体:噬菌体侵入细菌后,在细胞内进行复制,产生大量新的噬菌体粒子,并导致宿主迅速裂解的噬菌体。

6、原噬菌体:整合在溶源细胞染色体上的噬菌体核酸称为原噬菌体,或前噬菌体。

7、类病毒:是含有侵染性RNA分子,没有蛋白质外壳的一类植物病毒。

8、一步生长曲线: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噬菌斑数为纵坐标所绘制的曲线,用以测定噬菌体侵染和成熟病毒体释放的时间间隔,并用以估计每个被侵染的细胞释放出来的噬菌体粒子数量的生长曲线称为一步生长曲线。

9、逆转录病毒:这一类病毒含有逆转录酶,在该酶的作用下,能以病毒自身的(+)RNA 为模扳,合成(-)DNA,,再以(-)DNA为模板合成(+)DNA,(+)DNA可以作为模板转录mRNA后合成蛋白质。

10、噬菌斑:在双层平板固体培养基上,释放出的噬菌体引起平板上的菌苔点性感染,在感染点上进行反复的侵染裂解形成透明的圆斑,称噬菌斑。

1、培养基:人工配置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2、化能自养型:以有机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为能源;以CO2为唯一或主要碳源的营养类型。

3、化能异养型:以有机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为能源,以有机物为碳源的营养类型。

4、光能自养型:以光为能源,以CO2为唯一或主要碳源的营养类型.5、光能异养型:以光为能源,以有机物为碳源的营养类型。

6、生长因子:指那些微生物生长所必需而且需要用量很小,但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以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的有机化合物。

7、氧化磷酸化:物质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形成的NADH和FADH2可通过线粒体内膜和细菌质膜上的电子传递系统将电子传递给氧气或其他氧化型物质,在这个过程总偶联着ATP的合成,这种产生ATP的方式称为氧化磷酸化。

8、底物水平磷酸化:指在被氧化的底物水平上发生的磷酸化作用,即底物在被氧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某些高能磷酸化合物的中间产物,这些高能磷酸化合物的磷酸根及其所联系的高能键通过酶的作用直接转给ADP生成ATP。

9、光合磷酸化:生物的光和系统将捕获的一部分光能转化为ATP的磷酸键能的过程。

10、发酵:微生物将有机物氧化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中间产物,同时释放出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

11、无氧呼吸:某些厌氧或兼性厌氧的微生物以一些氧化物为电子受体所进行的呼吸获能过程。

1、纯培养物:经过反复分离纯化后,在平板上挑取的由单个菌落繁衍的微生物后代。

2、纯培养技术:获得纯培养物的过程。

3、世代时间:单个细胞完成一次分裂所需的时间。

4、细菌生长曲线:当细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培养时,如果以培养的时间为横座标,以细菌数量变化为纵坐标,根据细菌数量变化与相应时间变化之间的关系,可以作出一条反应细菌在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这种曲线称为生长曲线。

5、致死温度:在一定条件下( 如10分钟),杀死某种微生物的最低温度。

致死时间:6、致死时间:在一定条件下(如60℃)杀死微生物所需要的最短时间。

7、分批培养:将微生物置于一定容积的培养基中,经过培养生长,最后一次收获,此称为分批培养。

8、连续培养:细菌纯培养生长曲线表明,细菌培养物的最高得率在对数生长期。

通过控制环境条件,使细菌的生长始终保持在对数生长期,从而可以获得更多的细菌培养物,这种方法称为连续培养。

9、消毒:消毒是杀死或消除所有病原微生物,达到防止病原菌传播的目的10、灭菌:灭菌是杀死所有微生物。

1、遗传:子代(子细胞)与亲本(母细胞)之间表现出的相似性。

2、变异:子代(子细胞)与亲本(母细胞)之间表现出的差异性。

3、突变:从分子水平上讲,DNA或RNA中每一种可遗传的、稳定的变化称为突变。

4、颠换:DNA分子中嘌呤与嘧啶之间的替换成为颠换。

5、转换:DNA分子中嘌呤与嘌呤或嘧啶与嘧啶之间的替换成转换。

6、结合:遗传物质通过细胞间的直接接触从一个细胞转入到另一细胞而表达的过程称为接合。

7、转化:是受体细胞从外界直接吸收供体的DNA片段(或质粒),通过遗传物质的同源区段发生交换,结果把供体菌的DNA片段整合到受体菌的基因组上,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8、转导:转导是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细胞中的DNA片段转移到受体细胞中,使受体菌发生遗传变异的过程。

9、转座子:细胞中能改变自身位置的一段DNA序列10、回复突变:根据突变表型和野生型相比较将点突变分成两类:一类是正向突变,其突变方向是从野生型向突变型;另一种是回复突变,其突变方向是从突变型向野生型。

回复突变可使突基因产生的无功能或有部分功能的多肽恢复部分功能或完全功能。

11、无义突变:由于一对或几对碱基对的改变而使决定某一氨基酸的密码子变成一个终止密码子的基因突变叫无义突变.12、准性生殖:是一种类似于有性生殖但比它更为原始的一种生殖方式,它可使同一生物的两个不同来源的体细胞经融合后,不通过减数分裂而导致低频率的基因重组。

准性生殖常见于半知菌中。

1、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就是研究处于环境中的微生物和与微生物生命活动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环境条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物多样性:生命形式以及生命系统在组成、功能上表现出的多态性成为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景观多样性、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等不同层次上的多样性。

3、极端环境微生物:能生存于极端环境如高温、低温、高酸、高碱、高压、高盐等环境中的微生物。

3、根瘤:根瘤是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植物 -----根瘤菌共生体,具有固氮作用的特殊结构。

4、VA菌根:VA菌根是内生菌根的主要类型,是由于菌根菌丝在根皮层细胞内形成特殊的变态结构泡囊(Vesicule)和丛枝(Arbuscule),而用其英文打头字母得名。

5、寄生微生物:在微生物之间的寄生关系中,凡寄生于另一类微生物体表或体内,并从另一类微生物细胞中获取营养而生存的微生物,称为寄生微生物。

6、腐生微生物:主要从动植物死去的组织、细胞中获取所需营养的微生物。

7、内生菌:在真菌与植物根系形成的菌根中真菌菌丝可以穿透根表皮层,进入皮层细胞间隙或细胞内,也有部分真菌菌丝可穿过菌根的表皮生长到根外,有助于扩大根的吸收,但主要是在皮层细胞间纵向延伸,或盘曲于皮层细胞内。

这种菌根称为内生菌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