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一类肉眼看不到货看不清,必需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生命现象及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细胞膜:紧贴着细胞壁内侧,包裹着细胞质的一层柔软的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薄膜。细胞质:细胞膜内具有一定流动性的除原核以外所有透明的、颗粒状或胶体状物质的总合。
原核:又称核质体、拟核、核区等,是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结构的原始细胞核。它只有DNA,不与组蛋白结合。
内含物:细胞质内的颗粒状、胶质样物质的总称。
异染颗粒:又称迂回体,最初是在迂回罗军中发现的被美兰或甲苯胺兰染成红紫色而得名,为五级偏磷酸的聚合物。
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常丝状、波曲的蛋白附属物,据运动功能。
芽胞: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胞内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壁厚、质浓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
荚膜:某些细胞表面包被着的一层具有固定层次的透明的胶状物质。
菌落由单个微生物细胞经过繁殖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微生物集落,在平板上的称菌落
菌苔:,菌落由单个微生物细胞经过繁殖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微生物集落,在斜面上的称菌苔。
质粒: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能独立复制,为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量比染色体小,每个菌体内有一个或几个质粒,它分散在细胞质中或附着在染色体上。
菌丝:丝状真菌的结构单元,是一条具有分枝的管形丝状体,外由细胞璧包被,里面充满原生质和细胞核。幼时无色,老后常呈各种不同的颜色。
13、菌丝体:菌丝在基质上或基质中不断伸长和分枝,并由许多菌丝连结在一起所组成的整个营养体称菌丝体。
14、革兰氏染色:丹麦科学家Gram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发明的一种细菌染色法。染色方法为:在一个已固定的细菌涂片上用结晶紫染色,再加媒染剂 ---碘液处理,使菌体着色,然后用乙醇脱色,最后用蕃红复染。显微镜下菌体呈紫色者为G+细菌,菌体呈红色者为G-细菌。
15、LPS:脂多糖,G-细菌细胞壁外层的主要组分由类脂A、核心多糖、O-特意侧链三部分构成。
16、DAP:二氨基苯二酸,G-细胞壁太聚糖中存在的一种特殊氨基酸。
17、PHB:聚 -羟基丁酸,某些细菌中存在的一种可作为碳源和能源储藏物质。
18、异型胞:丝状蓝细菌中存在的一种特殊细胞,缺乏PSII,可进行不产氧的光合作用,细胞透明,壁厚具有固氮能力。
19、核糖体:核糖核蛋白体是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的大分子化合物,是多肽和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20、16S rRNA:原核细胞核糖体小亚基中的一种核糖核酸分子,沉降系数为16 S,
可作为原核生物进化的分子钟。
1、古生菌:又称古细菌或古菌是在进化途径上很早就与真细菌和真核生物相互独立的生物类群。
2、放线菌: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3、支原体: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细胞内寄生间的最小型原核生物。
4、衣原体:一类真核细胞内专性能力寄生的小型G-原核生物。
5、立克次氏体: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原核生物,细胞较大无滤过性。
6、假单胞菌、固氮菌、埃希氏菌、根瘤菌、芽胞杆菌、梭菌、鱼腥蓝细菌
1、真菌:丝状真菌的结构单元,是一条具有分枝的管形丝状体,外由细胞璧包被,里面充满原生质和细胞核。幼时无色,老后常呈各种不同的颜色。
2、真菌菌丝在基质上或基质中不断伸长和分枝,并由许多菌丝连结在一起所组成的整个营养体称菌丝体。
3、无性孢子:未经性细胞(核)结合,直接在营养体上产生的孢子。
4、有性孢子:通过两性细胞的结合而产生的孢子。
5、担子:担子菌亚门的有性孢子。由担子经核配、减数分裂形成的单倍体细胞。生长在担子的前端,有梗与担子相连。
6、同宗配合:某些真菌,其有性生殖发生在同一个菌体中,是一种自身可孕的结合方式。
7、异宗配合:某些真菌必须由不同交配型的菌丝相结合才能产生有性生殖的性亲和方式。
1、病毒: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的,没有细胞结构的,专性寄生于活细胞内的微生物,在细胞外具有大分子特征,在活细胞内部具有生命特征。
2、噬菌体:是侵染细菌,放线菌的病毒,具有一般病毒的特征。
3、溶源细胞:含有温和噬菌体的寄主细胞称为溶源细胞,或叫细胞溶源化,溶源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以极低的频率(10-6)发生自发裂解,在用物理或化学方式处理后,会发生大量裂解。
4、温和噬菌体:有些噬菌体在侵入细菌后,并不像烈性噬菌体那样立即大量复制繁殖,而是将它们的核酸整合在寄主染色体上,同寄主细胞同步复制,并传给子代细胞,寄主细胞不裂解,这类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
5、烈性噬菌体:噬菌体侵入细菌后,在细胞内进行复制,产生大量新的噬菌体粒子,并导致宿主迅速裂解的噬菌体。
6、原噬菌体:整合在溶源细胞染色体上的噬菌体核酸称为原噬菌体,或前噬菌体。
7、类病毒:是含有侵染性RNA分子,没有蛋白质外壳的一类植物病毒。
8、一步生长曲线: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噬菌斑数为纵坐标所绘制的曲线,用以测定噬菌体侵染和成熟病毒体释放的时间间隔,并用以估计每个被侵染的细胞释放出来的噬菌体粒子数量的生长曲线称为一步生长曲线。
9、逆转录病毒:这一类病毒含有逆转录酶,在该酶的作用下,能以病毒自身的(+)RNA 为模扳,合成(-)DNA,,再以(-)DNA为模板合成(+)DNA,(+)DNA可以作为模板转录mRNA后合成蛋白质。
10、噬菌斑:在双层平板固体培养基上,释放出的噬菌体引起平板上的菌苔点性感染,在感染点上进行反复的侵染裂解形成透明的圆斑,称噬菌斑。
1、培养基:人工配置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2、化能自养型:以有机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为能源;以CO2为唯一或主要碳源的营养类型。
3、化能异养型:以有机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为能源,以有机物为碳源的营养类型。
4、光能自养型:以光为能源,以CO2为唯一或主要碳源的营养类型.
5、光能异养型:以光为能源,以有机物为碳源的营养类型。
6、生长因子:指那些微生物生长所必需而且需要用量很小,但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以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的有机化合物。
7、氧化磷酸化:物质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形成的NADH和FADH2可通过线粒体内膜和细菌质膜上的电子传递系统将电子传递给氧气或其他氧化型物质,在这个过程总偶联着ATP的合成,这种产生ATP的方式称为氧化磷酸化。
8、底物水平磷酸化:指在被氧化的底物水平上发生的磷酸化作用,即底物在被氧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某些高能磷酸化合物的中间产物,这些高能磷酸化合物的磷酸根及其所联系的高能键通过酶的作用直接转给ADP生成ATP。
9、光合磷酸化:生物的光和系统将捕获的一部分光能转化为ATP的磷酸键能的过程。
10、发酵:微生物将有机物氧化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中间产物,同时释放出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
11、无氧呼吸:某些厌氧或兼性厌氧的微生物以一些氧化物为电子受体所进行的呼吸获能过程。
1、纯培养物:经过反复分离纯化后,在平板上挑取的由单个菌落繁衍的微生物后代。
2、纯培养技术:获得纯培养物的过程。
3、世代时间:单个细胞完成一次分裂所需的时间。
4、细菌生长曲线:当细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培养时,如果以培养的时间为横座标,以细菌数量变化为纵坐标,根据细菌数量变化与相应时间变化之间的关系,可以作出一条反应细菌在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这种曲线称为生长曲线。
5、致死温度:在一定条件下( 如10分钟),杀死某种微生物的最低温度。
致死时间:
6、致死时间:在一定条件下(如60℃)杀死微生物所需要的最短时间。
7、分批培养:将微生物置于一定容积的培养基中,经过培养生长,最后一次收获,此称为分批培养。
8、连续培养:细菌纯培养生长曲线表明,细菌培养物的最高得率在对数生长期。通过控制环境条件,使细菌的生长始终保持在对数生长期,从而可以获得更多的细菌培养物,这种方法称为连续培养。
9、消毒:消毒是杀死或消除所有病原微生物,达到防止病原菌传播的目的
10、灭菌:灭菌是杀死所有微生物。
1、遗传:子代(子细胞)与亲本(母细胞)之间表现出的相似性。
2、变异:子代(子细胞)与亲本(母细胞)之间表现出的差异性。
3、突变:从分子水平上讲,DNA或RNA中每一种可遗传的、稳定的变化称为突变。
4、颠换:DNA分子中嘌呤与嘧啶之间的替换成为颠换。
5、转换:DNA分子中嘌呤与嘌呤或嘧啶与嘧啶之间的替换成转换。
6、结合:遗传物质通过细胞间的直接接触从一个细胞转入到另一细胞而表达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