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内-内伤发热详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定义
内伤发热?
外感发热?
内伤发热:是以
内伤为病因,脏腑功 能失调,气血阴阳亏 虚导致的发热,可以 表现为体温升高,或 自觉发热、五心烦热 而体温不高。
外感发热:
是指感受六淫之 邪或温热疫毒, 引起机体正邪相 争,一时失去正
常的平衡,导致 体温升高的病症。
源流:
《内经》:有关于内伤发热的记载,尤其是 阴虚发热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 辨证候特征: 起病较缓,病程较长(发热两周以上),
发热反复,多为低热(37.2°C~38°C ),偶有高 热,或五心烦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
2、辨各证型发热特点
气郁:低热或午后潮热,
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
血瘀:午后或夜晚发热,
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
湿郁:低热,午后热甚,身热不扬
《金匮要略》:以小建中汤治疗虚劳手
足烦热,是后世甘温除热治法的先声。
李东桓:用补中益气汤——使甘温除热
治法具体化
பைடு நூலகம்
《症因脉治.内伤发热》:最早明确提出
“内伤发热”这一病证名称。
范围:
凡不因感受外邪所导致的发热,均属内 伤发热的范畴
西医: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 缔组织病、结核病、慢性感染性疾病、 内分泌疾病、某些原因不明的长期低热 等。
*身热夜甚——发热以夜间为甚,一般 无汗,舌红绛,为邪热传营,劫烁营阴
* 长 期 低 热 —— 发 热 2 周 以 上 , 体 温 37.2—38度之间。多为气血阴亏,脏腑 功能失调所致的内伤发热。
目的要求
1、熟悉内伤发热的证候特征。 2、理解和熟悉内伤发热的发生与脏 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的关系。 3、掌握内伤发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4、掌握内伤发热的治疗原则及各主 要证候的辨证论治。 5、了解内伤发热的预后及调护。
气已败,生意已穷”
三、诊断:
1、病史 2、临床表现:起病慢,病程长,反 复,低热多见,偶有高热及虽自觉 发热而体温不高者。 3 、 体 征 : 低 热 ( 37.2°C~38°C ) 或体温正常 4、实验室检查以协诊
5、与西医相关疾病 (1)功能性低热 (2)肿瘤 (3)血液病 (4)结缔组织疾病 (5)内分泌疾病 (6)慢性感染性疾病
病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 病位:本病的病位涉及多个脏腑。 病性:虚----阴阳气血不足
实----气滞、血瘀、痰湿壅结阻遏
•病机转化: • 实证病久——实转虚; • 轻转重——虚实夹杂。 • 虚证病久——阴损阳;阳损阴;气及血;血 及气——虚上加虚 •预后: •“若内外俱热,而反见溏泻,或饮食少进, 或声微气短,诸虚皆见而反不利温补者,此胃
劳倦过度 中气不足
饮食失调 脾胃损伤
久病正虚
阴火内生
5、血虚失荣 久病心肝血虚 脾虚不能生血 长期慢性失血
发热
血虚失养
阴血不足 阳气亢旺
阴火——各种原因损伤脾胃,使脾胃的元气 下降,肝肾的相火离位,上乘脾胃,干扰心 包。即所谓的“阴火”。
有医家认为:
1、“阴火”有两个特性,一为脾胃气虚,二 是内脏偏亢之火,后者建立在前者基础上
的变化 虚----阴阳气血不足(阴阳失衡) 实----气滞、血瘀、痰湿壅结阻遏
1、肝气郁结 情志抑郁 肝失调达 郁而化火
恼怒过度 肝气上逆 肝火内盛
2、瘀血阻滞
情志抑郁 劳倦过度 血行不畅 跌打损伤
郁滞不通 壅而为热
发热
3、内湿停聚
饮食失调 脾胃受损 运化失职 湿邪内生 郁而化热
忧思气结
4、中气不足
病例1:
女,48岁。近二年月经不定期,延期多见。 阵发性哄热、面色潮红、汗出、烦躁易怒、 情绪抑郁,闷闷不乐,易因小事而发怒并哄 热阵热表现更明显。心悸,梦多,口干,舌 红苔薄微黄,脉弦细数。 体格检查未发现异常。 理化检查:性激素水平下降,交感神经兴奋性 明显亢进。
二、病因病机
内伤: 情志、饮食、劳倦、久病——产生虚实
6、鉴别诊断
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鉴别:
内伤发热
外感发热
病因 由内伤病因引起
病机 气血壅遏,阴阳失调 虚实 多属虚证 起病 缓 病程 较长,反复发作 特点 低热或自觉发热, 恶寒 不恶寒,怯冷,
得衣被则温存在, 兼症 常兼见头晕、神倦、
自寒、盗汗、脉弱
感受外邪所致
正邪相争 多属实证 急 短 大多高热 发热恶寒同时 得衣被而寒不减 常兼见头身疼痛 鼻塞流涕咳嗽脉浮
2、“阴火”包括脾虚阴火和肾虚阴火,前者 多采用炙甘草配合人参、黄芪、白术等组成 的补中益气汤类;后者多用炙甘草配合附子、 干姜等组成的通脉四逆汤之类。
3、认为阴火是由于劳倦、饮食、七情等因素 损伤脾胃之气后形成的内伤发热证,气虚是 本,火热是标,是真火而非假火,治以甘温 补中药与清热解毒药合方化裁。
气虚:发热,热势或高或低,
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
血虚:全天发热,多为低热
阴虚: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 欲近衣,手足心热骨蒸潮热
阳虚:发热而形寒怯冷四肢不温, 欲近衣被
3、辨虚实(依据病史、症状、脉象), 4、辨轻重(病程、兼证、胃气盛衰) 5、辨疾病:
原因不明或功能性的发热,中医疗 效好(较西医有优势)
6、阴精亏耗
烦劳过度
热病日久 阴精亏耗,水不制火
过用温燥
阳气偏盛
素体阴虚
发热
7、阳气虚惫
寒证日久 气虚及阳 脾肾阳虚
阳气亏虚 火不归源
虚阳外浮
归纳病机
病因: 内伤为病因。与劳倦、饮食、情志、瘀血、
湿热及脏腑阴阳气血亏虚诸因素有关。情志 抑郁、劳倦过度、饮食失调、瘀血内停,是 本证的主要原因,
肿瘤、血液病、红斑狼疮,中医疗 效欠佳。(同西医一样)
(二)治疗特点
原则:调理阴阳,补虚泻实 方法:实---行气、活血、化湿;
虚---益气、养血、滋阴、温阳 注意:禁用发散解表(耗气伤津)
慎用苦寒泻火(损伤中阳,化燥伤阴) 单用中医治疗效果欠佳者,结合西医诊断,
中西医结合治疗
(四)分类治疗
•肝郁发热 症状:内伤发热特征+气郁症
中医内科
彭卫
概述
发热——是机体对病邪的一种全身性反 应,是机体正气与病邪相争,阴阳失调 的必然现象。发热又能消耗气津,损害 机体,甚至造成不良后果。
发热分为 急性发热—-多为外感病邪所致 长期发热——由内伤而阴阳失调所致。
* 恶寒发热——外感表证的表现
* 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 为邪在少阳,枢机不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