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内-内伤发热详解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
分型论治:血虚发热
主症:热势多为低热。 兼症: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白少华,唇甲色 淡。 舌脉:舌质淡,脉细弱。 病机:血虚失养、阴不配阳 治法:益气养血。 主方:归脾汤。 处方: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甘草益气健脾;当归、龙 眼肉补血养血;酸 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木香健脾理气。 加减:血虚较甚者,加熟地、枸杞子、制首乌补益精血;由 慢性失血所致的血虚,仍有少许出血者,可酌加三七粉、 仙鹤草、茜草、棕榈皮。
虚
3、临床表现——发热为主。多以低热或 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为特征
文献记述
内伤发热最早见于《内经》,其中对阴虚发热的论述 较详。《素问.调经论》“阴虚则内热”“有所劳倦,形 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气熏 胸中,故内热。”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里急,悸, 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小建中汤主之。”后世甘温除热法的先声
辨证要点
• 一、辨证候之虚实 1.由气郁、血瘀、湿停所致的内伤发热属实。 2.由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所致的内伤发热属虚。
3.邪实伤正及因虚致实者,则可以既有正虚,又有邪 实的表现,而成为虚实夹杂的证候。
二、辨病情之轻重 病程长久,热势亢盛,持续发热或反复发作,经治不愈,胃气衰 败,正气虚甚,兼夹病证多,均为病情较重的表现;轻症反之。
血瘀发热
主症: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 兼症:口燥咽干,但不多饮,肢体或躯干有固定痛处或肿块, 面色萎黄或晦暗。 舌脉: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病机:血行瘀滞,瘀热内生 治法:活血化瘀。 主方:血府逐瘀汤。 处方:当归、川芎、赤芍药、地黄养血活血,桃仁、红花、 牛膝活血祛瘀,柴胡、枳壳、桔梗理气行气,甘草。 加减:发热较甚者,可加秦艽、白薇、丹皮清热凉血;肢体 肿痛者,可加丹参、郁金、延胡索活血散肿。
中医内科学讲义(三十三)内伤发热
中医内科学讲义(三十三)内伤发热内伤发热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可以是高热。
此外,有的患者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并不升高者,亦属内伤发热的范围。
要点一概述早在《内经》即有关于内伤发热的记载,其中对阴虚发热的论述较详。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以小建中汤治疗手足烦热,可谓是后世甘温除热治法的先声。
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在《内经》五脏热病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五脏热证的用方,钱氏并将肾气丸化裁为六味地黄丸,为阴虚内热的治疗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剂。
李东垣对气虚发热的辨证及治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以其所拟定的补中益气汤作为治疗的主要方剂,使甘温除热的治法具体化。
李氏在《内外伤辨惑论》里,对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作了详细的论述。
朱丹溪对阴虚发热有较多的论述,强调保养阴精的重要性。
《景岳全书·寒热》对内伤发热的病因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张景岳对阳虚发热的认识,足以补前人之所未及。
明·秦景明《症因脉治·内伤发热》最先明确提出“内伤发热”这一病证名称。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发热》将外感发热以外的发热11种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归纳。
《医林改错》、《血证论》二书对瘀血发热的辨证及治疗作出了重要贡献。
现代医学所称的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内分泌疾病和部分慢性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发热以及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在有内伤发热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要点二病因病机(一)内伤发热的病因1.久病体虚2.饮食劳倦3.情志失调4.外伤出血(二)内伤发热的基本病机及转化内伤发热的共同病机是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
以气郁、血瘀所致的发热属实,气虚、血虚、阴虚所致者属虚。
部分患者,可由两种病机同时引起发热,如气郁血瘀、气阴两虚、气血两虚等。
中医内科指导:内伤发热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临床表现】
内伤发热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或有反复发热的病史。
临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也可以是高热,亦有少数患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并不升高。
一般发热而不恶寒,或虽感怯冷但得衣被则冷感即减轻或消失。
发热持续,或时作时止,或作有定时。
发热的同时多伴有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无力等症。
因内伤发热主要由于气、血、水湿的郁滞壅遏或气、血、阴、阳的亏损失调所导致,故在发热的同时,分别伴有气郁、血瘀、湿郁或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症状。
【诊断】
1.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表现为高热者较少。
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
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
2.一般有气、血、水湿壅遏或气血阴阳亏虚的病史,或有反复发热的病史。
3.必要时可作有关的实验室检查,以进一步协助诊断。
【鉴别诊断】
内伤发热主要应与外感发热相鉴别。
内伤发热的诊断要点已如上述,而外感发热表现的特点是: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
发热的热度大多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症。
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证者居多。
中内科学之内伤发热PPT课件
❖ [方药] 丹栀逍遥散加减。 ❖ [针灸治疗] 可选用行间、侠溪、风池、大椎、
曲池、内关,用泻法。
第二节 内伤发热 辨证论治
四、瘀血发热
❖ [证候] 发热或潮热,胁腹刺痛,拒按,痛 有定处,甚则面色黯黑,肌肤甲错,烦躁不 安或如狂,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弦或涩。
❖ [治法]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 [治法] 宣畅气机,清热化湿。
第二节 内伤发热 辨证论治
五、湿阻发热
❖ [方药] 三仁汤加减。头重如裹,加白芷、藁 本。胸闷脘痞,加佩兰、苍术、郁金、陈皮。
❖ [针灸治疗] 可选取合谷、大椎、丰隆、内 关、公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足三里,用泻法。
感谢观看
❖ 阴液亏损 虚内热。
阴不济阳
阳气偏盛 阴
第二节 内伤发热 病机病因
中气不足
❖ 中焦脾胃气虚 虚阳外越 阴火上冲, 或卫外不固 营卫失和 发热
第二节 内伤发热 病机病因
肝郁化火
❖ 肝气郁于内 郁而化火 发热
第二节 内伤发热 病机病因
瘀血内阻
❖ 瘀血内结 热
气血不通 营卫壅遏 发
第二节 内伤发热 病机病因
内湿停聚
❖ 饮食不节 脾胃受损,健运失职
津
液不运,积聚生湿 郁久而化热
第二节 内伤发热 病机病因
主要病机
❖ 阴阳失调 ❖ 气血不足
第二节 内伤发热
辨证论治
第二节 内伤发热 辨证论治
辨治要点
❖ 内伤发热的一般特点:
发热缓慢,病程较长; 发热而不恶寒,或怯冷得衣被则解; 发热时作时止,或发有定时,且多感手足心热; 可伴头晕神倦,自汗盗汗,脉弱无力等。
症状定义
❖ 凡因脏腑气血阴阳虚损或失调而引起的、以 发热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中医关于“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内伤发热主要是因久病体虚、饮食劳倦、情志失调、外伤出血等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所致。
一、病因1.久病体虚由于久病或原本体虚,失于调理,以致机体气、血、阴、阳亏虚,阴阳失衡而引起发热。
若中气不足,阴火内生,引起气虚发热;久病心肝血虚,或脾虚不能生血,或长期慢性失血,以致血虚阴伤,无以敛阳,导致血虚发热;素体阴虚,或热病日久,耗伤阴液,或治病过程中误用、过用温燥药物,导致阴精亏虚,阴衰则阳盛,水不制火,引起阴虚发热;寒证日久,或久病气虚,气损及阳,脾肾阳气亏虚,虚阳外浮,导致阳虚发热。
2.饮食劳倦由于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使脾胃受损,水谷精气不充,以致中气不足,阴火内生,导致气虚发热,或脾虚不能化生阴血,阴虚内热,而引起阴虚发热;脾胃受损,运化失职,可致痰湿内生,郁而化热,进而引起湿郁发热。
3.情志失调情志抑郁,肝气不能条达,郁而化火,或恼怒过度,的,导致气郁发热。
《丹溪心法·火》言:“凡气有金是火”情志失调亦是导致瘀血发热的原因之一。
气为之帅,在气机郁滞的基础上,日久不愈,气不畅则血不行,瘀血内生,导致血发热。
4.外伤出血外伤、出血等原因导致发热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外伤、出血导致血循不瘀血阻滞经络,气血塞遏不通,因而引起瘀血发热。
二是外伤以及血证时出血过多,或长期慢性失血,以致阴血不足,无以敛阳,而引起血虚发热。
二、病机1.内伤发热的基本病机主要为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气血阴阳亏虚,或气、血、湿郁遏化热,病变涉及多个脏腑,包括肺、脾(胃)、心、肝、肾,而以肝、脾、肾为主。
2.大致可归纳为虚实两类。
由气机郁结、瘀血阻滞及痰湿停聚所致者属实,气、血、湿等郁结,塞遏化热,而引起发热;由中气不足、血虚失养、阴精亏虚及阳气虚衰所致者属虚,或因阴血不足,阴不制阳,水不济火而发热,或因中气不足,阴火内生而发热,或因阳气虚衰,虚阳外浮而发热。
3.不同病机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久病往往由实转虚,或因虚致实,后期症见虚实夹杂,疾病由轻转重。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
❖ 1.了解内伤发热的概念2.熟悉内伤发热的病 因病机
❖ 3.掌握临床证侯特征、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 4.掌握证治内容
思考题
❖ 1.何谓内伤发热? ❖ 2.引起内伤发热的病机可以归纳为哪两类? ❖ 3.如何将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相鉴别? ❖ 4.治疗内伤发热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 5.试述肝郁发热、气虚发热,阴虚发热的临
病因病机
❖ 可由一种或多种病因同时引起发热如:气郁 (滞)血瘀、气阴两虚、气血两虚
❖ 病久可相互转化:由实转虚、虚实夹杂。以 淤血日久损及气、血、阴、阳为多见。
诊断依据
❖ 1.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 自觉发热,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 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 汗、脉弱等症。 2.一般有气、血、水壅遏或气血阴阳亏虚的病史, 或有反复发热的病史。
床特点,治法及代表方剂。
内伤发热定义
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 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以发热 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一般起病较缓,病 程长,病势轻重不一。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 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但有时可以是 高热。
定义分析
1、病因——内伤 2、病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 虚 3、临床表现——发热为主。多以低热或 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为特征
❖ 内伤发热与外感发鉴热别均为诊发断热,应相鉴别。
起病 病程 热势
恶寒
兼症
病机 治疗
内伤发热
外感发热
缓慢
较急
较长
较短
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表现为高 大多较高 热者较少
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 得衣被而不减 温
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 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课件
[概述] 范围
发热的病因分类
感染性发热(>59%): 细菌、病毒、真菌
结核、艾滋病
FUO
肿瘤(占第2位):血液系统,实体瘤
血液病:溶贫,出血性疾病,骨髓坏死
非感染性发热 风湿病:SLE, RA等
内分泌疾病:甲状腺疾病,下丘脑综合
征,更年期综合征
功能性低热:感染后低热,术后低热,
神经功能性低热
[概述] 范围
对气虚发热也有所论及,奠定了甘温除大热 的理论基础。
《《素素问问·至·调真经要论大》论“》有“所诸劳寒倦之,而形热气者, • 2.《金取匮衰之要少阴略,”·谷血,气痹“不虚壮盛劳水,病之上脉主焦证以不治制行》阳,“虚光下劳”里。急
……手足脘烦不热通、,咽胃干气口热燥,、热小气建熏中胸汤中主。之”。” — —开甘温除热之先声。
[辨证论治]
治法:疏肝理气、清肝泻热
方药:丹栀逍遥散
临床应用:
胸胁疼痛——加郁金、香附、青皮:行气解郁
热甚、舌红、便秘——去白术、如黄芩、龙胆草: 清肝
泻火
(泻青丸)
持续低热、热伏血分——加地骨皮、白薇:增强退热
月经不调——加泽兰、益母草:活血调经
兼见阴伤——滋水清肝饮、丹栀逍遥合一贯煎
“后半日发烧,前半夜更甚, 后半夜轻,前半日不烧。” “血瘀之轻者… 惟月落前后烧两小时, 再轻者烧一小时”
[概述] 范围:
三、范围 • 凡非感受外邪所致的发热均属于内伤发热。 • 或初有感受外邪,久而导致脏腑失调、气血亏虚
引起发热,亦可按内伤发热辨治。
• 西医: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病 、慢性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及某些原因不明 的发热。
阳气亢旺 阴精亏损:水不制火、阳气偏亢 阳气衰惫:火不归源,虚阳外浮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
郁结壅遏发热 (实证)
阴阳失衡发热 (虚证)
内伤 发热
整理课件
7
辨证论治
整理课件
8
辨证要点
一、首先明确为内伤发热,即非外感因素引 起的发热。
一 般来说,内伤发热的特点是起病较隐袭 ,大多数持续时间较长,可数月或数年, 所以应有长期治疗的思想准备。内伤发热 的表现较多,有的是低热,有的仅自觉发 热,其热时作时止,或上午发,或傍晚发 ,或发无定时等,必须详细询问发热的特 点、发热同时伴有的症状,以利于辨证。
整理课件
19
第一步
首先分清该患者是内伤发热还是外感发热。
根据患者因劳累过度而引起发热,且多为 低热,起病缓慢,持续发热已1年。发热不 恶寒,无鼻塞头痛等表证,而有头目眩晕 , 倦怠乏力,气短懒言等,可诊断为内伤 发热。
整理课件
20
第二步
诊断为内伤发热后应辩明虚证(气血阴阳 虚)所致发热还是实证(气滞、血瘀、湿 热等)所致发热。 根据患者因劳累过度,耗伤中气而引起发 热,并且伴有头目眩晕,倦怠乏力,气短 懒言,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六脉 虚大,按之极软无力等一派虚象可诊断为 虚证发热,且为气虚发热。
景岳的“甘温除热”法,不同于李东垣的补中 益气,而是在填补精血的基础上益以温热 之品,通过温补命门,生发少火,使弱阳 得以与之相接而无根之虚焰自撤,归于“蛰 封之本”,故虚热自退。
整理课件
33
治法当是“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 方用金匮肾气丸。引火归原退热,以治 原阳不足,无根之火浮越于外所致的发热。
当归10g 柴胡10g 升麻6g 龙骨15g 牡蛎30g 甘草10g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河南省名老中医经验集锦》)
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
血虚: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白少华,唇 甲色淡。
舌、脉:舌质淡,脉细弱。 理 血虚失养,阴不配阳。 法 益气养血。 方 归脾汤加减。
血虚较甚,脾运尚健者,可加熟地、制首乌、枸杞等补益精血。 失血所致者,酌加三七、仙鹤草、茜草、棕榈炭等止血。 血去伤气,脾运不佳者,当少滋腻,酌配楂曲二芽之类。 大热、大汗、大烦渴、脉大,状若白虎汤证,但脉芤,属血虚, 当归补血汤。
气、血、湿等郁结,壅遏化热; 气、血、阴、阳亏虚,可致阴血不足,阴 不配阳,水不济火,阳气亢盛而发热,也可 致阳气虚衰,阴火内生,阳气外浮而发热。 病位:脾胃肝肾,以脾肾为主。
病性:以虚为主,亦可见实证,常为虚实夹杂。 虚为脏腑阴阳气血亏虚;实证与气滞、血瘀、 痰湿阻滞等有关。
病势:始则病气,继则病痰湿血瘀,既可由脾 及肾,又可由肝犯脾、由脾及肝,亦可由肝及 肾。
➢ 2.辨病情轻重:内伤发热,一般病程长久, 热势亢盛,持续发热或反复发作,经治不 愈,胃气衰败,正气虚甚,以及兼夹证多 者,为病情较重的表现。
『治疗原则』
➢ 《景岳全书·火证》有“实火宜泻,虚火宜补, 固其法也。然虚中有实者,治宜以补为主,而不 得不兼乎清;……若虚中有虚者,治宜以清为主 而酌兼乎补”之说。
回归热:体温急骤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 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 续数天后规律交替一次。常见于霍奇金病、回归 热等。
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 结核病、风湿热、肺炎及渗出性胸膜炎等。
中医发热:
指自觉或他觉体温高于正常:
他觉发热:面红目赤(视) 、 身热灼手 (切)、体温表测定异常 (检查);
二、病名源流
《内经》即有内伤发热的记载。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有“手足烦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
结缔组 织疾病
内分泌 疾病
慢性感 染性疾
病
原因不 明的发
热
发热
02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病因:体虚久病、饮食劳倦、情志失调、跌仆出血。 病机:内伤发热的基本病机是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
病理性质
大体可归纳为虚、实两类。由气郁化火、瘀血阻滞及内湿停聚所 致者属实;
由中气不足、血虚失养、阴精亏虚及阳气虚衰所致者属虚。
湿郁发热, 湿热阻滞少阳枢机,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呕逆,加青蒿、
治法:滋阴清热。 代表方:清骨散加减。 常用药:银柴胡、知母、胡黄连、地骨皮、青蒿、秦艽、鳖甲。
2.血面白少华,唇甲色淡, 舌象:舌质淡, 脉象: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龙眼肉、酸枣
2.一般有气、血、水壅遏或气血阴阳亏虚的病史,或有反复发热 的病史。
3.无感受外邪所致的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脉浮等症。
04 鉴别诊断
内伤发热的诊断要点已如上述, 而外感发热的特点是: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
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 发热的热度大多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症。外感发热由感
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证者居多。
05 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
实火宜清,虚火宜补。 属实者,宜解郁、活血、除湿,适当配伍清热; 属虚者,应益气、养血、滋阴、温阳。 虚实夹杂者,则宜兼顾之。
分证论治
1.阴虚发热
主症: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 兼症: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 舌象: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 脉象:脉细数。
内伤发热的中医诊治(精)
内伤发热: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 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水湿郁遏或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 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一般起病较缓, 病程较长。
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可以是高热。
临床表现 :内伤发热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或有反复发热的病史。
临床多表现为低热, 但有时也可以是高热, 亦有少数患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 而体温并不升高。
一般发热而不恶寒,或虽感怯冷但得衣被则冷感即减轻或消失。
发热持续,或时作时止,或作有定时。
发热的同时多伴有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无力等症。
因内伤发热主要由于气、血、水湿的郁滞壅遏或气、血、阴、阳的亏损失调所导致,故在发热的同时,分别伴有气郁、血瘀、湿郁或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症状。
治疗原则:实火宜清,虚火宜补。
并应根据证侯、病机的不同而分别采用有针对性的治法。
属实者,宜以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适当配伍清热。
属虚者,则应益气、养血、滋阴、温阳,除阴虚发热可适当配伍清退虚热的药物外,其余均应以补为主。
对虚实夹杂者,则宜兼顾之,正如《景岳全书 ·火证》所说:“ 实火宜泻,虚火宜补,固其法也。
然虚中有实者,治宜以补为主, 而不得不兼乎清; …… 若实中有虚者, 治宜以清为主而酌兼乎补。
” 切不可——见发热,便用发散解表及苦寒泻火之剂。
内伤发热,若发散易于耗气伤阴, 苦寒则易伤败脾胃以及化燥伤阴,而使病情缠绵或加重。
分证论治:·气郁发热症状: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纳食减少,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泻热。
方药:丹栀逍遥散。
本方疏肝理脾,清肝泻热。
方中以丹皮、栀子清肝泻热,柴胡、薄荷疏肝解热,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甘草培补脾土。
气郁较甚,可加郁金、香附、青皮理气解郁; 热象较甚,舌红口干便秘者,可去白术,加龙胆草、黄芩清肝泻火;妇女若兼月经不调,可加泽兰、益母草活血调经。
中医内科学资料—内伤发热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细目一:概述一、内伤发热的概念及源流1.内伤发热的概念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以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水湿郁遏或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
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可以是高热。
2.内伤发热的源流《内经》有关于内伤发热的记载,其中对阴虚发热的论述较详。
《金匮要略》以小建中汤治疗手足烦热,可谓是后世甘温除热治法的先声。
《小儿药证直诀》提出了五脏热证的用方,并将肾气丸化裁为六味地黄丸。
李东垣提出气虚发热的辨证及治疗,以补中益气汤作为主要方剂,使甘温除热的治法具体化。
朱丹溪对阴虚发热有较多的论述,强调保养阴精的重要性。
《景岳全书》对内伤发热的病因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以右归饮、理中汤、大补元煎、六味回阳饮等作为治疗阳虚发热的主要方剂。
《症因脉治》最先提出“内伤发热”这一病名。
《证治汇补》将外感发热以外的发热分为郁火发热、阳郁发热、骨蒸发热、内伤发热、阳虚发热、阴虚发热、血虚发热、痰证发热、伤食发热、瘀血发热、疮毒发热等。
《医林改锗》及《血证论》二书对瘀血发热的辨证及治疗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内伤发热与西医病名的关系西医学所称的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内分泌疾病、以及部分慢性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发热,和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在有内伤发热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内伤发热的常见病因体虚久病、饮食劳倦、情志失调、跌仆出血。
二、内伤发热的病机要点及转化内伤发热的基本病机是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
病理性质大体可归纳为虚、实两类。
由气郁化火、瘀血阻滞及内湿停聚所致者属实;由中气不足、血虚失养、阴精亏虚及阳气虚衰所致者属虚,本病病机比较复杂,可由一种也可由多种病因同时引起发热。
如气郁血瘀、气阴两虚、气血两虚等。
久病往往由实转虚,其中以瘀血病久,损及气、血、阴、阳,分别兼见气虚、血虚、阴虚或阳虚,而成为虚实兼夹之证的情况较为多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认为阴火是由于劳倦、饮食、七情等因素 损伤脾胃之气后形成的内伤发热证,气虚是 本,火热是标,是真火而非假火,治以甘温 补中药与清热解毒药合方化裁。
《金匮要略》:以小建中汤治疗虚劳手
足烦热,是后世甘温除热治法的先声。
李东桓:用补中益气汤——使甘温除热
治法具体化
《症因脉治.内伤发热》:最早明确提出
“内伤发热”这一病证名称。
范围:
凡不因感受外邪所导致的发热,均属内 伤发热的范畴
西医: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 缔组织病、结核病、慢性感染性疾病、 内分泌疾病、某些原因不明的长期低热 等。
6、阴精亏耗
烦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度
热病日久 阴精亏耗,水不制火
过用温燥
阳气偏盛
素体阴虚
发热
7、阳气虚惫
寒证日久 气虚及阳 脾肾阳虚
阳气亏虚 火不归源
虚阳外浮
归纳病机
病因: 内伤为病因。与劳倦、饮食、情志、瘀血、
湿热及脏腑阴阳气血亏虚诸因素有关。情志 抑郁、劳倦过度、饮食失调、瘀血内停,是 本证的主要原因,
6、鉴别诊断
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鉴别:
内伤发热
外感发热
病因 由内伤病因引起
病机 气血壅遏,阴阳失调 虚实 多属虚证 起病 缓 病程 较长,反复发作 特点 低热或自觉发热, 恶寒 不恶寒,怯冷,
得衣被则温存在, 兼症 常兼见头晕、神倦、
自寒、盗汗、脉弱
感受外邪所致
正邪相争 多属实证 急 短 大多高热 发热恶寒同时 得衣被而寒不减 常兼见头身疼痛 鼻塞流涕咳嗽脉浮
的变化 虚----阴阳气血不足(阴阳失衡) 实----气滞、血瘀、痰湿壅结阻遏
1、肝气郁结 情志抑郁 肝失调达 郁而化火
恼怒过度 肝气上逆 肝火内盛
2、瘀血阻滞
情志抑郁 劳倦过度 血行不畅 跌打损伤
郁滞不通 壅而为热
发热
3、内湿停聚
饮食失调 脾胃受损 运化失职 湿邪内生 郁而化热
忧思气结
4、中气不足
气已败,生意已穷”
三、诊断:
1、病史 2、临床表现:起病慢,病程长,反 复,低热多见,偶有高热及虽自觉 发热而体温不高者。 3 、 体 征 : 低 热 ( 37.2°C~38°C ) 或体温正常 4、实验室检查以协诊
5、与西医相关疾病 (1)功能性低热 (2)肿瘤 (3)血液病 (4)结缔组织疾病 (5)内分泌疾病 (6)慢性感染性疾病
一、定义
内伤发热?
外感发热?
内伤发热:是以
内伤为病因,脏腑功 能失调,气血阴阳亏 虚导致的发热,可以 表现为体温升高,或 自觉发热、五心烦热 而体温不高。
外感发热:
是指感受六淫之 邪或温热疫毒, 引起机体正邪相 争,一时失去正
常的平衡,导致 体温升高的病症。
源流:
《内经》:有关于内伤发热的记载,尤其是 阴虚发热
肿瘤、血液病、红斑狼疮,中医疗 效欠佳。(同西医一样)
(二)治疗特点
原则:调理阴阳,补虚泻实 方法:实---行气、活血、化湿;
虚---益气、养血、滋阴、温阳 注意:禁用发散解表(耗气伤津)
慎用苦寒泻火(损伤中阳,化燥伤阴) 单用中医治疗效果欠佳者,结合西医诊断,
中西医结合治疗
(四)分类治疗
•肝郁发热 症状:内伤发热特征+气郁症
病例1:
女,48岁。近二年月经不定期,延期多见。 阵发性哄热、面色潮红、汗出、烦躁易怒、 情绪抑郁,闷闷不乐,易因小事而发怒并哄 热阵热表现更明显。心悸,梦多,口干,舌 红苔薄微黄,脉弦细数。 体格检查未发现异常。 理化检查:性激素水平下降,交感神经兴奋性 明显亢进。
二、病因病机
内伤: 情志、饮食、劳倦、久病——产生虚实
气虚:发热,热势或高或低,
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
血虚:全天发热,多为低热
阴虚: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 欲近衣,手足心热骨蒸潮热
阳虚:发热而形寒怯冷四肢不温, 欲近衣被
3、辨虚实(依据病史、症状、脉象), 4、辨轻重(病程、兼证、胃气盛衰) 5、辨疾病:
原因不明或功能性的发热,中医疗 效好(较西医有优势)
病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 病位:本病的病位涉及多个脏腑。 病性:虚----阴阳气血不足
实----气滞、血瘀、痰湿壅结阻遏
•病机转化: • 实证病久——实转虚; • 轻转重——虚实夹杂。 • 虚证病久——阴损阳;阳损阴;气及血;血 及气——虚上加虚 •预后: •“若内外俱热,而反见溏泻,或饮食少进, 或声微气短,诸虚皆见而反不利温补者,此胃
*身热夜甚——发热以夜间为甚,一般 无汗,舌红绛,为邪热传营,劫烁营阴
* 长 期 低 热 —— 发 热 2 周 以 上 , 体 温 37.2—38度之间。多为气血阴亏,脏腑 功能失调所致的内伤发热。
目的要求
1、熟悉内伤发热的证候特征。 2、理解和熟悉内伤发热的发生与脏 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的关系。 3、掌握内伤发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4、掌握内伤发热的治疗原则及各主 要证候的辨证论治。 5、了解内伤发热的预后及调护。
中医内科
彭卫
概述
发热——是机体对病邪的一种全身性反 应,是机体正气与病邪相争,阴阳失调 的必然现象。发热又能消耗气津,损害 机体,甚至造成不良后果。
发热分为 急性发热—-多为外感病邪所致 长期发热——由内伤而阴阳失调所致。
* 恶寒发热——外感表证的表现
* 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 为邪在少阳,枢机不利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 辨证候特征: 起病较缓,病程较长(发热两周以上),
发热反复,多为低热(37.2°C~38°C ),偶有高 热,或五心烦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
2、辨各证型发热特点
气郁:低热或午后潮热,
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
血瘀:午后或夜晚发热,
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
湿郁:低热,午后热甚,身热不扬
劳倦过度 中气不足
饮食失调 脾胃损伤
久病正虚
阴火内生
5、血虚失荣 久病心肝血虚 脾虚不能生血 长期慢性失血
发热
血虚失养
阴血不足 阳气亢旺
阴火——各种原因损伤脾胃,使脾胃的元气 下降,肝肾的相火离位,上乘脾胃,干扰心 包。即所谓的“阴火”。
有医家认为:
1、“阴火”有两个特性,一为脾胃气虚,二 是内脏偏亢之火,后者建立在前者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