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式课例研究的探索与实践
主题式课例研修解读
主题式课例研修解读摘要:主题式课例研修就是在一定时间内围绕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某一个共性问题以课例为载体展开全校性的研修活动,整体推动,分步实施。
旬阳县城关二小在探索中逐步形成了“‘目标先导’主题式课例研修”的校本研修模式,实现了校本研修序列化、规范化、常态化、效益化。
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有效研修需要找准一个好抓手、选择一个好载体、构建一个好机制。
关键词:主题式课例校本研修校本研修对于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正因为如此,各级教育行政和教研、师训部门均十分重视此项工作并强力推动,各中小学、幼儿园的校本研修工作也是如火如荼。
不过,实践却常使决策者们陷入尴尬的境地,校本研修多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作为研修主体的教师对此有很多“微言”,有兴趣者并未占到多数。
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学校这个层面没有找到有效抓手,研修的目标任务不明确,方法措施不得当,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老师们忙于“活动”,而收效甚微。
如何增强校本研修的“有效性”?大家都在思考、在探索、在总结,但至今在学校层面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做法和经验还不多见。
带着这个问题,假如去旬阳县城关第二小学看一看,或许有很好的启示和启发。
一、主题式课例研修的内涵旬阳县城关第二小学是由镇办九年制学校分设的完全小学。
“场地狭小、校舍紧缺、条件简陋、生源复杂、师资缺乏”是二小的基本办学条件。
新课改以来,学校新的领导班子巧借东风,锐意进取,全力推动校本研修,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2012年被教育厅确定为“陕西省校本研修实验校”。
“‘目标先导’主题式课例研修”是城关二小在探索中逐步形成的校本研修模式,也是它们实现了校本研修序列化、规范化、常态化、效益化的基本经验。
“目标先导”,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目标为先。
教学理念增强目标意识,从本质上说,“有效教学”就是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制定准确(符合课标要求)、准确(符合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和明确(具体、可行、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先决条件;教学活动必须明晰教学目标,目标不明确等于无目标,无目标的教学活动必然是随意的和低效的。
小学数学跨学科的主题式和项目式学习的实践路径
随着信息时代知识的爆炸式增长和知识经济的不断扩张,社会变化加剧。
改革教育模式、重塑新一代人才的跨学科素养结构成为教育改革的战略目标。
2022年4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正式颁布,预示着教育改革进入新时期。
新课程方案在“基本原则”中要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在“科目设置”上强调“综合实践活动侧重跨学科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在“课程标准编制”上首次提出“探索主题、项目、任务等内容组织方式。
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
在数学学科,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内容结构”上提出“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在“课程内容”上强调综合与实践“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适当采用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也就是说,落实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改革课程跨学科素养结构,强化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特征,是新时代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1],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该如何实施跨学科主题式和项目式学习呢?一、小学数学跨学科的主题式和项目式学习的实践策略(一)厘清概念。
项目式学习与主题式学习(主题式课程)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课程的内在结构上:主题式学习比较多地指向“多学科、多领域”。
作为一个主题,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主题,各学科、各领域之间是割裂的。
项目式学习更多地采用跨学科方式,通过学科之间、领域◇孔凡哲赵欣怡小学数学跨学科的主题式和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和持续性的探究来达到对问题的解决。
就问题的性质而言,项目式学习中所研究的问题更偏向于真实世界,以及在真实世界中如何运用这种思维方式、思维技能来解决问题。
而且基于问题的学习和探究学习更加抽象,并不特别强调最后产生人工制品的成果,最后的结论可以是开放的。
小学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教学课例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在小学教育中,提高教学质量是永恒的主题。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我们开展了此次小学教学课例研究。
本次研究以具体学科的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典型课例的深入分析,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改进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研究目标1、观察和分析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情况,探索有效的互动策略。
2、研究教学方法的运用效果,寻找最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
3、分析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三、研究对象选取了学校名称年级班级的学科课程作为研究对象,任课教师为教师姓名。
四、研究方法1、课堂观察由研究团队成员深入课堂,对教学过程进行详细观察和记录,包括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表现、课堂氛围等方面。
2、学生访谈课后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课堂教学的感受、理解和困惑。
3、教师反思任课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与研究团队分享教学中的得失。
五、课例描述本次研究选取的课例是具体课题名称。
在这节课中,教师首先通过导入方式引出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授环节,教师运用了教学方法 1和教学方法 2,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在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了练习形式,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最后,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拓展。
六、课堂观察结果与分析1、师生互动情况优点:教师能够关注到学生的反应,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
提问具有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
不足:互动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为主,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机会较少。
2、教学方法运用效果优点: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易于学生理解。
例如,在讲解具体概念时,教师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概念的内涵。
不足:在某些知识点的讲解上,教学方法的选择不够恰当,导致学生理解困难。
如具体知识点的讲解,教师采用了直接讲授的方法,学生参与度不高。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1)课例研究主题的确立
课例研究主题的确立传统的教研活动多是“就课论课”,研讨的主题往往并不明确,甚至极为泛化。
与之不同,课例研究作为一种分享的研究方式,旨在通过研究化解教学难题,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
在课例研究中,教师通常要经过疑问—规划—行动—观察—反思的循环过程。
“疑问”表现的是大家在教学活动中共同面对的困惑或难题。
所以,明确研究的主题就成为课例研究的起点。
实践说明,围绕某个主题所展开的课例研究不但有利于提升研究的效果和品质,而且共同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意愿更有利于课例研究小组结成研究共同体。
一、研究主题的特征。
1. 源于现实。
课例研究是教师对真实的教学问题所展开的合作性研究,它专注于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所以其研究的主题不是来自某种现成的理论,而是来源于教师的教学实践。
也就是说,课例研究致力于以科学的研究手段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由此,诸如“个体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的关系如何”、“脑科学对课堂教学的影响”等从理论出发的问题是不适合作为课例研究的主题的。
而教师日常教学中的言行举止、具体教学场景中的切身体会、教师与同伴对教学疑难问题的真诚讨论等就成为课例研究中问题的主要来源。
如师生、生生的互动问题、教师的提问艺术、如何组织学生展开合作学习或探究学习,等等。
实际上,面对现实的课堂教学,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教师去思考,进而通过研究来提升自身的专业判断和实践智慧。
2. 始于反思。
教师虽身处现实的教学情境,但能否确定切实可行的研究主题还取决于其是否具备深刻的反思水平,是否擅长捕捉和提炼真实的课堂教学问题。
课例研究的问题能够是编者按:当前,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师都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新的困惑、新的挑战,而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一味靠原有的经验已经不能奏效了,需要借助于研究找到新的途径与方法。
课例研究是一种教师所擅长的、基于实践情境的反思性研究。
在课例研究中,教师用自己的研究方式将方法与实践联盟,对教学活动实行深入分析,从而实现教学的改进和精神的成长。
幼儿园研究性学习案例分析与实践
幼儿园研究性学习案例分析与实践一、引言在幼儿园教育中,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引导幼儿通过实践来建构知识。
幼儿园教师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时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实践。
本文将对幼儿园研究性学习案例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在实践中促进幼儿的综合素养发展。
二、案例选择在幼儿园研究性学习中,案例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可以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与幼儿亲近的主题,比如“春天里的小动物”、“家庭周边的植物”等。
选择案例时需要考虑到幼儿的芳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以便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三、案例分析一旦确定了学习案例,教师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了解幼儿在这个主题中可能涉及到的问题和需要培养的能力。
选择了“春天里的小动物”这个主题,教师可以从动物的种类、生活习性、饮食习惯等方面展开分析,明确幼儿在这个主题中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
也要考虑到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惑和疑问,以便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进行探究和实践。
四、实践过程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时,教师需要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环境,比如图书、实物模型、户外探究等。
也要引导幼儿运用各种途径进行自主探究,比如观察、实验、讨论等。
在“春天里的小动物”这个主题中,可以组织幼儿去动物园观察动物、制作小动物模型、种植一些适合小动物生活的植物等活动,以促进幼儿的综合素养发展。
五、总结与展望通过对幼儿园研究性学习案例的分析与实践,可以发现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幼儿的综合素养发展。
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继续选择丰富多彩的学习案例,鼓励幼儿进行自主探究和发现,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六、观点和理解研究性学习是符合幼儿发展特点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强调幼儿在实践中建构知识,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
在选择学习案例和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开展探究性学习。
也要注重学习成果的评估和反馈,及时纠偏,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作为一名教研员,我们经常进行的教研活动大概就是观课、议课、了。
在教研中,我们常常带领教师反观课堂现象,追忆课堂环节,回望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和教师们一起提出对本节课的看法和建议。
仔细想想,由于我们听课时间比较随机,听哪位同志的课也常常受制于学校的安排。
这样,我们的教研活动大多就变成了“就课论课”,研讨的主题往往显得不够明确。
那么,怎样引导教师借助课例开展校本研究,使我们的工作效益倍增呢?我想和大家分享三个话题,分别是:《似曾相识燕归来——走近课例》《纸上得来终觉浅——怎样进行课例研究》《绿阴不减来时路——怎样撰写课例》第一个话题《似曾相识燕归来——走近课例》一、什么是课例“课例”是一个实际的教学例子, 是对一个教学问题和教学决定的再现和描述, 即“讲述教学背后的故事”。
1.课例与教案、课堂实录的区别课例与教案的显著区别是,教案是预案,借用英语中的说法是“将来时”;课例是已经发生过的,是“过去时”。
课堂实录是对实际发生的课堂进行客观地、逐字逐句地文本记录,是真实的课堂再现。
课例不仅仅是最后的课堂教学实录, 还要交代之所以这样教学的思路、想法、理由和认识, 要有研究的成分在其中。
2.课例与案例的区别课例仅是教育案例的一种。
课例和教育案例有一个相同点——均有一个研究的“主题”。
课例是以学科教学的内容为载体、具有某个研究主题的教学实例,而非一般性的教育问题。
其中“主题”正是课例所要表达的灵魂( 研究的成分) ,“载体”正是课例表达观点和思想的媒介。
3.课例与思辨或经验论文的区别这一种情况很容易甄别。
需要说明的是, 课堂实录片段配以点评类型的文章不是课例。
对同一节课的不同片段做出点评时, 往往对每个片段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评析, 如果从全盘来看, 则发现这类文章分析课堂的视野比较宽泛、点评比较发散。
还有的文章是具有一个大的研究观点, 但选取了不同的课堂片段每次从一个更小的视角加以剖析, 就每个片段而言, 读者无法了解这个片段对应的原课究竟具有怎样的一个整体授课思路。
浅谈“主题式”课例研究
一
、
“ 主题 式 ”课例研 究 的基本 程序
起 。 以 问题 研 究带 动课 堂 教学 , 以课
1 .主题 确 定。研究始 于 问题 ,只 有
① 向量 的数量积是 向量吗?为什 么?
实根 矢△ (2 ) 4b c (- ) O 。b= 2 口 " a (+) c b= : a+ 。c。 所 谓 “ 故 而 知 新 ” 知 识 一 定 要 经 过 一 : 温 。 所 以, B △A C是 等 腰 直 角 三 角 形 。 阶 段 性 的 复 习 才 能 真 正 地 得 到 内 化 和 延 以上 证 明 说 明我 们 对 条 件 的 预 示 是 正 伸 。 所 以教 师 必 须 经 常 指 导 学 生 在 学 习数 确 的 、 程 序 是 有 效 的 , 但 不 是 高 效 的 、 学 过 程 中 经 常 进 行 阶 段 性 回 顾 与 反 思 , 促 经 济 的 。 因 为条 件 … 开始 我们 并 不 知 道 谁 使他 们查缺补漏,形成更适用于 自己的新
证 B C是等腰 直角三角形 。一般学生会给 以把 以前 的作 业 、讲 义 、试 卷 找 出,对 力,适应新课程改革 的要求 ,让学生在反 于 其 中做 错 了 的题 目不妨 再 做 一 遍 ,反 思 思 中真 正领 悟数 学 的思 想 、 方法 ,优 化 、 出如 下证 法 : 自 己当 时 为 什 么 会 做 错 , 若 能 再 对 条 件 、 数 学 认 知 结 构 , 发 展 数 学 思 维 能 力 , 培
…
u
一
所 谓 “ 题 式 ”课例 研 究 ,就 是 以 学 问题研 究 的一 种非 常有 效 的方 式 , 它 堂 教学 促进 问题 研 究 。研 究 了 问题 即研 主 当前学校学科教学 中存在 的急需解 决的突 以 研 究 问题 为 主 旨 , 以课 堂 教 学 为 载 究 了教 学 ,研 究 了教 学 即研 究 了问题 。 出 问题 为主 题 ,开 展 的专题 性 的课 例研 体 ,将 问题研 究 与课 堂教 学紧 密 联系 在 究活 动 。主 题 式课 例研 究 是进 行课 堂 教
基于主题式复习的高三复习课课例研究——以“氮及其化合物的复习”为例
2020年12月1日理科考试研究•综合版• 53 •(1) 形象思维切入——写出水解得到的对应的酸Na2C03C6H5ONa N a H C O,H C O;C6H5O H H2C〇3(2) 逻辑思维突破——根据“越弱越水解”推出 结论.酸性:H C O f <c6h5o h< h2c o3碱性:Na2C03 > C6H5ONa > N a H C03(简记为“倒过来”)(3) 经验思维防错——没有掌握比较水解形成的 弱电解质的酸(碱)性强弱的方法;没有记住常见弱酸(弱碱)的相对强弱.强调如下:课本上出现过的反应要记住.如:C H3C O O H与CaC03反应,产生 C02—酸性 C H3C O O H >H2C03;C6H5 - O N a溶液中通入C02,生成C6H5 - O H,且不论C02多少另一产物均为N a H C03^—H2C O, >C6H5 -O H> H C O;.多无弱酸的酸式酸根是比该多元弱酸更弱的一个弱酸——酸性H2c o3 > h c o3_.类型相同的弱酸(弱碱),直接比较电离常数K,尺值越小电离程度越小,酸(碱)就越弱,如:& (H2c204)=5.4xl〇-2[61,^(H2C03) =4.4xl〇-7——酸性H2C204 >H2C03;A:2(H2C204) =5.4 x K T5,尺2(H2C03) =4.7 xl(T11—酸性H C204_ > H C03.注意K值类型不同不能直接比较,应转化为c(H+ )再作比较.5小结本模型的“形象思维切人”能帮助学生快速地联系到要用的知识,并为逻辑推理提供直观的材料和平台,不至于“读后边的忘前边的,重读前边的又忘后边的”;“逻辑思维突破”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得出结论;“经验思维防错”通过学生关注易错点、利用思维定势,形成经验思维,提前知道“坑”,从而有效地防止入“坑”.学生使用时,问题集中在推理过程,原因分析如下:目前的逻辑学知识仅在数学上有一点点,演绎推理的主要方法“三段论”学生没有学习过,导致学生难以进行推理、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所以老师要给学生补一补简单的逻辑学知识,如:演绎推理中的三段论,归纳推理中的简单枚举法、反证法等.化学上解题模型还有很多,解题时“坑”也不少,值得师生总结.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3] 王光明,丁玉梅,周学智.形象思维研究的现状与思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1(02) :52 -57.(收稿日期=2020 -09 -23)1于主题式复刁的高三复课课例砑堯—以“氮及其化合物的复习”为例金芳芳(浙江省柯桥中学浙江绍兴312030)摘要:以“氮及其化合物主题式复习”为例,呈现在高三二轮复习课堂中运用“主题式复习”的流程和意义,希望能探索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渗透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切实提升高三复习课的有效性.关键词:主题式复习;氮及其化合物;复习课1“主题式复习”及其提出的背景 内容多、节奏快,承载着“回顾与整理、深化与提升”的复习课作为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课型,它 重要功能.特别是高三二轮复习,由于学生之前已经基金项目:2020年度绍兴市柯桥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主题式教学”在高三化学复习课中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K G H20018).作者简介:金芳芳(1989 -),女,浙江绍兴人,本科,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化学核心素养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54 •理科考试研究•综合版2020年12月1日经历过相对详细的一轮复习,若教师还是一味地采用“练习-讲解-归纳”的传统教学模式,虽有助于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却也难免让学生在复习课堂中产生无精打采、效率低下等情况,也不利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实.在具体的高三二轮复习中如何有效处理零散知识与系统化整合的关系、基础知识与能力提升的关系、已有知识与学生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无疑是值得我们每一个高三老师思考与研究的问题.新课程倡导我们“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以“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这个思想不应只局限于新授课,同样也要落实到平时的复习课中.而“主题式复习”正是通过围绕一个复习主题,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自主探究、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以达到高效、系统的复习模式.“主题式复习”可将复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有效结合,打破教材中的原有条框束缚,将同一主题的知识整合在同一节课中复习,通过组建一个有序的、系统的知识链,帮助学生更好地内化吸收.基于此,在高三复习课堂中运用更富实效、更有针对性的“主题式复习”模式显得尤为重要.2教学案例构思浙江新高考以来,含氮物质一直是选考考查的高频考点,具体总结见表1.表1近年来浙江省选考中含氮物质相关考点选考时间含氮物质相关考査内容2016年4月围绕N2H4,考查化学方程式、PH计算、盖斯定律等2017年4月I N H3的还原性(还原氧化铜)2018年4月NH4+检验的实验方案设计2018年11月以合成氨为背景,考查化学反应原理相关知识2019年4月氨气与氯气的氧化还原反应2020年1月NH3的球棍模型、铜氨溶液的制备、用NaN02检验火柴头中氯元素以N02、N204转化为背景,考查化学反应原理相关知识基于含氮物质种类众多,高考考查形式多样等特点,笔者对照考试说明要求特将此块内容进行整合,以一节区级公开课为契机,进行了基于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氮及其化合物主题式复习的实践,精简教学环节,将复习内容串联起来,引领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问题.3教学过程的实施3.1自主构建含氮物质的价类图【PPt展示】从“天上”“人间”“地下”三个角度呈现常见的含氮物质,了解其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并请学生按照化合价和物质类别对常见含氮物质进行自主整理.设计意图:通过含氮物质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图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出主题,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复习课堂中,整理完成如图1所示的含氮物质的价类图,熟悉其中的相互转化,使知识系统化.图1常见含氮物质的价类图3.2 由浅入深,深入主题活动1:性质用途知多少【PPt展示判断题组】(1)“雷雨发庄稼”属于氮的固定中的自然固氮;(2)人体中极少量的N O会促进血管扩张,防止血管栓塞;(3)N02和某些碳氢化合物等是造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污染物;(4)氮的氧化物排放是造成硝酸型酸雨的主要原因;(5)利用催化剂可减少汽车尾气中有害气体的排放;(6)工业上可以用液氨作制冷剂;(7)工业上制备硝酸是利用乂和〇2直接反应生成N O,进一步转化为^)2和H N03……活动2:化学用语我会写让学生书写N H3、一N H2、N2H4、N H4+的电子式,离子反应正误判断如铜与稀硝酸的反应:Cu +4H++2020年12月1日理科考试研究•综合版• 55 •N 03_ =Cu2+ +N 02 +H 20,用碘化钾淀粉溶液检验亚 硝酸钠中 N 02_ 的存在:2N 02_ +2r +4H + = 2N O T + I 2 +2H 20 等.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节选或改编自课本原话及 课后习题的判断题,帮助学生对含氮物质的性质及用 途进行有效辨析,提醒学生考前回归课本,强化巩固 基础知识.通过对常见含氮物质的电子式、结构式、比 例模型等书写和离子反应正误判断,强化化学用语的 规范表达,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活动3:物质推断我能行【PPt 展示】某化合物X 有三种元素组成,某学习小组进行了如图2所示实验.(红棕色) (恰好中和,消耗a 〇4m 〇nCOH )图2(1) 化合物X 的化学式为_____.(2) 混合气体N 通人足量的N a O H 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一种盐,其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__•(3) 黑色固体Y 与N H 3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处理题干已知信息,结合定性和定量的双重分析,利用已有化学知识去解决新 情境下的陌生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其构 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有效落实证据推理的化学学科核 心素养并在此基础上概括总结出解决该类题型的一 般解题方法.3. 3知识拓展,提升主题【案例分析1】以N 2H 4的结构与性质为例,设计以 下问题链.(1)N 2H 4的沸点高达113T ,比C 2H 6高得多,易溶于水,试分析原因.(2) 肼-空气燃料电池是一种碱性环保电池,写出该电池放电时负极的电极反应式.(3) N 2H 4是一种高能燃料,有强还原性,可通过N H ,和N a C I O 反应制得,写出该制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 发射火箭时N 2H 4为燃料,双氧水作氧化剂,两者反应生成氮气和气态水.已知3.2g N 2H 4(1)在上 述反应中放出64. 22k J 的热量,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 方程式.【案例分析2】以N H ,的结构与性质延伸拓展,设 计以下问题链.(1)液氨和水类似,存在微弱的自身电离平衡:2N H ,^=^N H 2 _ + N H 4 +,已知N a 和液氨反应也可置 换出氢气,类比N a 和水的反应,书写其对应的化学反 应方程式.(2)羟胺(N H 2O H )是N H 3分子中的H 原子被羟基取代后的衍生物,已知它是一种一元弱碱,写出对 应的电离方程式.(3)氨水与铁离子、铝离子的反应与氨水和铜离子、银离子的反应是否一样?银氨溶液的配制如何 配制?设计意图:从N 2H 4和N H 3这两个学生相对较熟 悉的物质出发,多角度设置问题链,侧重于提升学生 的信息处理及运用能力,引领学生不断思考,提高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教学反思在高三复习阶段,如果一味地对照知识条目讲 解、跟着复习用书做题,往往容易造成学生化学知识 的碎片化和思维的钝化,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在复习课 堂中的学习兴趣,使得复习效果不理想.而“主题式复 习”模式可以更好实现不能模块知识间的协调和衔 接,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主题,让原先分散的知识点连 成线,形成面.本堂课围绕氮及其化合物展开“主题式 复习”,突出细节,提升能力,让学生对高三复习课堂 重拾新鲜感,从中体会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并收获解 决新情境问题时的学习满足感.在新课改大力推进的今天,要更好地践行“素养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实化学核心素养,需要我们教师多去潜心研究教材、学生及当前的社会热点,精心选择和设计有深度、有广度的问题,让学生真正理解各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会类比、整理、归纳、记忆,将课本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形成较完善的知识体系,而“主题式复习”无疑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适合在高三复习中运用实践.(收稿日期:2020-06-16)。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学习心得
通过分析教学案例,教师可以发现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 效果。
及时反馈与改进
课例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 进行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提升教学水平
通过课例研究,教师可以学习到其他优秀教 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 水平。
增强反思能力
践发展。
主题应具有可行性
03
主题应考虑到研究的时间、资源、能力等方面的限制,确保研
究的可行性。
设计研究方案
01
明确研究目的和意 义
在研究方案中明确阐述研究的目 的、意义和价值,为后续的研究 提供理论支持。
02
设计研究方法
03
制定研究计划
根据研究主题和研究目的,选择 合适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调 查法、实验法等。
入发展。
多元化与包容性
未来的课例研究将更加注重 多元化和包容性,以适应不 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 教育需求,促进教育的公平 与质量提升。
05
个人感悟与反思
对课例研究的认识变化
01
开始时,我认为课例研究只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记录和反思,但在实际操 作中,我逐渐认识到它是一种系统化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典型课堂案例的分析 和改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它以真实的课堂教学为基础,以教师为主导,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强调问题 解决和教师专业发展。
课例研究的重要性
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深入研究和改进教学实践,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堂管理 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课例研究能够帮助教师深入理解 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升教学反思 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 师的专业成长。
主题式校本研修的实施策略与方法
主题式校本研修的实施策略与方法摘要:从学校角度而言,展开主题式校本研修,是提高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推动教师不断成长的重要方法。
通过主题式校本研修,教师在专家学者的引领下,通过与其他教师的合作交流,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校打造出一支更好的教师队伍,从而推动学校教学力量的提高。
本文从四个角度对主题式校本研修的实施策略与方法进行探讨,希望可以借此为此课题探究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词:校园建设;校本研修;主题教学一、设置主题式校本研修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革新,学校在进行校本培训计划制定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校的校情,保证校本培训的特色性与有效性,秉承着有效梳理重点内容,及时整合核心要点的理念展开[1]。
在实际的工作展开中,将校本培训与学校主题课程进行有机的结合,使校本培训的工作可以与其他工作进行有机的整合,保持培训的工作与学科组的实际需求是相吻合的,争取降低教师的学习负担,提升校本培训的工作效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展开校本培训前,首先通过问卷的形式对教师的需求进行了解,有针对性的设置“提高教师幸福感”主题校本培训。
在展开校本培训过程中,试图通过更专业化、层次化、系列化的教学,使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主动获取职业幸福感,更好地投身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通过对教师需求的充分了解后,将校本培训的相关体系进行细致化安排,以期满足教师的基本需求。
以信息技术培训为例,在展开培训前,将设置的课程内容分发给教师,并将简要的课程信息传递到教师手中。
之后借助微信这一工具进行培训学习群的设置,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入到不同的微信群中参与培训活动。
由于在展开教学前,教师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的微信群,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会受到自身学习驱动力的影响,而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培训中。
教师可以在微信群中交流培训心得,分享培训中遇到的问题及获取得知识,从而使教师的参与感达到满足。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极大地调动教师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分层次分项目的展开,有针对性的培训,可以使教师根据自身情况查漏补缺,并通过培训获得有效的知识,与其他同行进行交流时或许更多的启发,在研讨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2]。
主题教研 课例研究
主题教研课例研究主题教研:深入探讨课例研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主题教研和课例研究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详细阐述课例研究的内涵、方法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例研究的内涵课例研究是指以一堂课或一组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教学实践进行深入分析、反思和总结,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一种研究方法。
课例研究强调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课例研究的方法1.选择研究对象: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课例进行研究,可以是一堂成功的课,也可以是一堂存在问题的课。
2.收集资料:通过课堂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与课例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资料。
3.分析与反思: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深入分析,找出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结合教育教学理论进行反思。
4.总结与提升:在分析与反思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5.撰写研究报告:将研究过程和成果进行整理,撰写成研究报告,以便交流和推广。
三、课例研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1.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课例研究有助于教师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通过反思和总结,提高教学水平。
2.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课例研究可以揭示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实践基础。
3.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课例研究,教师可以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借鉴优秀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4.增强教师团队协作:课例研究要求教师共同参与,共同分析、讨论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增强教师之间的团队协作。
5.丰富教育教学资源:课例研究可以积累丰富的教育教学案例,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和借鉴。
总结:课例研究作为一种深入探讨教学实践的研究方法,对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园园本课程主题探究方案 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园本课程主题探究方案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幼儿教育的深入发展,幼儿园课程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和探索。
园本课程作为幼儿园的核心课程之一,对幼儿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幼儿园园本课程的主题探究方案展开论述,希望能够为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1. 主题的选择主题是园本课程的核心,其选择直接关系到整个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在选择主题时,需要考虑幼儿的芳龄特点、兴趣爱好和身心发展需求,同时兼顾社会现实和学科发展的要求。
可以选择与幼儿身边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如家庭、食物、交通工具等,也可以选择与自然环境和社会实践密切相关的主题,如四季、动植物、社会角色等。
主题的选择应当多角度考虑,注重引导幼儿积极参与、体验和探究,促进他们的综合素养和个性发展。
2. 主题的拆分在确定主题后,需要对主题进行合理的拆分,以便于具体的课程设计和实施。
在拆分主题时,可以考虑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求,逐步引导他们深入探究主题的不同方面。
在探究“家庭”主题时,可以拆分为“家庭成员”、“家庭环境”、“家庭生活”等子主题,每个子主题都可以进行具体的活动设计和实施,让幼儿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发展。
3. 跨学科整合园本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当充分考虑跨学科整合的需求。
通过跨学科整合,可以促进幼儿的多元智能和综合素养的发展,提高课程的实效性和创造性。
在课程设计中,可以将语言、数学、科学、艺术等学科内容融入到主题探究中,让幼儿在探究中获得多方面的经验和成果。
在探究“交通工具”主题时,可以结合语言表达、数学计量、科学探究和艺术创作等内容,让幼儿全面地了解和把握这一主题。
4. 教师的角色在园本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
教师不仅需要拥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和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主题探究方案的设计中,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幼儿的发展规律和个性特点,注重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和积极性,引导他们自主地学习和探究。
主题式校本研修的实践与思考
主题式校本研修的实践与思考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研修已经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但是,以校为本的研修一体化模式的形成与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少学校的校本研修活动有的流于形式,有的缺少针对性,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真正有效的校本研修,应该是一个学习进修、实践锻炼和反思式教研活动不断推进、相互结合的过程。
一、校本研修的现状调查及分析校本研修以教师所在的学校为场所,以课堂为主阵地,关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的热点问题,立足儿童研究,充分发挥教师个体的创造力和教师群体的合作力,以改善教育教学行为,提升专业素养。
但在当前的实施过程中还不尽如人意,20年初,我们对全校109名教师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发现了一些问题。
1.无明确的目标。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中认为所属教(科)研组开展的校本研修活动“无目标性”和“目标性不强”的占68.8,对校本研修活动效果“不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占53.2。
这些数据说明:我们目前的校本研修活动目标不明确,主题不突出,活动不深入,研修活动想到什么就开展什么,往往流于形式,或者活动背离计划,缺乏整体的规划和引领。
2.无集中的论题。
教师中认为开展的校本研修活动“无主题”或“主题不明确”的占71.5,认为校本研修活动形式“单一”或“无新意”的占64.2,55的教师认为校本研修缺乏连续性和主题性,更多的只是教学工作的布置与检查。
出现这样的调查结果并不偶然,教研组在活动计划制定的过程中如何将教研活动和科研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确保研修活动有一个明确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尽可能避免“大杂烩”现象,应该是我们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3.无互动的热情。
有51.4的教师认为当前校本研修活动存在“有活动、无互动”的情况,“假、大、空”的现象普遍存在:“假热闹”,活动面面俱到,实际上往往都不深入,研讨的内容停留于教学目标和理念层面,缺乏深入细致的思考和总结;“大话题”,开展课堂教学研讨缺乏明确的研究主题,研讨的内容漫无边际,缺乏明确的思考方向;“空研讨”,很多教师觉得教研组活动是组长的事情,自己只是一个配合者,缺乏参与研究的热情与动力。
主题探究课程实施方案
主题探究课程实施方案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主题探究课程正逐渐成为学校教学中备受关注的一部分。
主题探究课程是一种以学生学习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通过跨学科整合、问题解决和实践探究等方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的课程模式。
为了更好地实施主题探究课程,我们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主题探究课程的目标。
主题探究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等。
因此,我们需要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确保学生在主题探究课程中能够获得全面的发展。
其次,我们需要设计合适的课程内容和活动。
主题探究课程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因此课程内容和活动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重跨学科整合,让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进行综合性的学习和探究。
接下来,我们需要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
主题探究课程的评价应该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量,而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传授和掌握程度的考核。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项目作业、展示演讲、实践探究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
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主题探究课程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备跨学科整合能力、项目设计能力、学生指导能力等。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培训和交流等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确保他们能够有效地实施主题探究课程。
最后,我们需要积极与家长和社会资源合作。
主题探究课程强调学生的实践探究和问题解决能力,因此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资源的共同支持。
我们应该积极与家长沟通合作,让他们了解主题探究课程的意义和重要性,同时也需要积极寻找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
综上所述,我们的主题探究课程实施方案包括明确目标、设计课程内容和活动、建立评价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积极与家长和社会资源合作等方面。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我们相信主题探究课程将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教育意义,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课例研究式主题教研活动
课例研究式主题教研活动
课例研究式主题教研活动是一种通过典型教学过程的分析来学习教学方法与技能的教研方式。
这种教研活动以“提高教师新课改的执行力”为目标,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
在课例研究式主题教研活动中,教师们会共同进行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上课、评课等活动。
课例研究式主题教研活动主要有以下三种活动方式:
1. 请全国有名的特级教师对各门学科开设的研究课进行会诊型分析。
2. “同课异构”,让教师与专家“共上同一堂课”,在真实的课堂上“以课会友”。
3. 利用典型课例进行“有效教学模式”的研讨。
这种教研方式的优势在于:
1. 植根于具体情境中的课例,是教师专业知识激活或重构的“触媒”。
2. 源于真实问题的课例,能为教师们提供一个共同探索、分享相关教学技能与教学经验的平台。
总的来说,课例研究式主题教研活动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是一种受到教师们欢迎的教研方式。
课例研究实施方案
课例研究实施方案简介课例研究是一种以实际课堂为研究对象的教育研究方法,其目的是通过对特定课堂案例的深入观察和分析,来探究教学的有效性和改进方法。
本文将介绍课例研究的实施方案,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步骤、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等内容。
研究目的课例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特定课堂中的教学情境,探究教学中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
通过课例研究,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某高中英语课堂的情境和教学效果,以指导教师改进教学策略。
研究步骤1. 选择研究课例根据研究目的,选择一个符合特定要求的课堂案例作为研究对象。
可以考虑选择一个教学效果好的课堂案例,或者选择一个存在教学问题的课堂案例。
2. 观察和记录课堂情境对选定的课堂进行观察并记录相关的课堂情境,包括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教学资源和环境等。
可以使用观察记录表或录像等方式进行记录。
3. 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与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教学情境和教学效果的主观感受和评价。
可以采用半结构化的访谈方式和设计合适的问卷进行数据收集。
4. 收集和整理课程资料收集和整理与研究课例相关的教材、课件、作业、考试等课程资料,了解教学内容和目标,为后续的数据分析提供依据。
5. 数据分析和归纳对观察记录、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出教学情境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总结出改进教学的建议。
可以使用统计分析软件或手动分析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6. 撰写课例研究报告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撰写课例研究报告,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数据分析结果和改进建议等内容。
报告应具备清晰的逻辑结构和详细的论证过程。
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数据收集和分析是课例研究的关键步骤,合理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能够保证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以下是常用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数据收集方法•观察记录:通过观察课堂实际情境,记录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互动和表现。
可以使用观察记录表或录像等方式进行记录。
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式情景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式情景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主题式情景教学:指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和主题,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2.学科核心素养:指小学学科教育的核心要素,包括知识、能力、素质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价值认同、守规意识、生活参与、个性品质等方面。
3.情境教学:指通过创设情境和主题,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促进学生的研究效果和研究成果的有效途径。
四、课题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式情景教学的实践效果进行评估和分析,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研究成果。
同时,本研究还将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对研究结果进行验证和完善。
自2016年起,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的“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将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这是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将“法治”二字纳入义务教育阶段的政治课程名称中。
青少年是法治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因此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以家庭、学校、自然、社会四大生活场域为背景,引导儿童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感知生活中的法律,培养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惯。
主题式情境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创设积极、愉快的研究氛围,引导学生在情境活动中进行体验、自主、合作、探索、交流、反馈、评价等一系列活动,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全面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主题式情境教学可以根据研究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经验,设置一连串的有衔接的“子”情境,构成一个有鲜明内容的、有教育意义的单元主题情境。
浅谈“主题式”课例研究
浅谈“主题式”课例研究
王志坤;韩彩霞
【期刊名称】《吉林教育》
【年(卷),期】2008(000)030
【摘要】所谓“主题式”课例研究,就是以当前学校学科教学中存在的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为主题,开展的专题性的课例研究活动。
主题式课例研究是进行课堂教学问题研究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它以研究问题为主旨,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将问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
以问题研究带动课堂教学,以课堂教学促进问题研究。
研究了问题即研究了教学,研究了教学即研究了问题。
【总页数】2页(P43-44)
【作者】王志坤;韩彩霞
【作者单位】抚松县教育科研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8
【相关文献】
1.小学高年级语文主题式阅读课例研究
2.聚焦主题的"四构三研"课例研修的实践研究r——以Y区思想品德课教师活动设计价值与策略主题式研修为例
3.聚焦主题的“四构三研”课例研修的实践研究——以Y区思想品德课教师活动设计价值与策略主题式研修为例
4.主题式课例研究:提升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古猗小学推进幸福课程的实践探索
5.数学教学中基于主题式课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式课例研究的探索与实践
主题式课例研究是以校为本教研活动的有效载体,是引导教研组成员共同投入智慧,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
笔者就它的实施策略谈点管见。
一、主题式课例研究的特定含义
主题式“一课二上三讨论”课例研究是指围绕一个主题,选择一个教学内容由同一位教师先后上两次课(前后两次上课的也可以是不同的教师),教研组成员对这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三次讨论。
通过行为跟进和问题追踪,执教者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全体教师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最终达到个个有收获,人人有提高。
二、操作流程及实施策略
主题式“一课二上三讨论”课例研究不是简单的听课、评课活动,而是选择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组织展开探究。
它不仅仅是一次活动,而且是一个运用理论,探讨问题,深入反思,修正实践的活动过程。
其操作流程如下:
第一次讨论:选择主题,集体备课;
第一次上课:课堂实施,行为跟进;
第二次讨论:评议提升,形成新案;
第二次上课:再次施教,连环跟进;
第三次讨论:提炼总结,形成案例。
其具体的步骤和实施策略是:
1.选择主题,集体备课。
主题的确定是“一课二上三讨论”课例研究有效实施的保障。
确定研究主题要依据新课程理念和总体目标,突出学科特点,密切关注当下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焦点问题。
如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单一、孤立、封闭地就语文学语文的现象,我们确定“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整合其
他学科内容品读导悟”这一主题开展研究。
又如,针对语文课堂过分注重教材分析,忽视引导学生品读感悟的现象,将“阅读教学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以读为本、以读悟情、以读悟语”作为研究的主题。
主题确定之后,选定一个教学课题,确定一位执教老师,全体成员围绕主题和教学内容收集相关资料,共同探讨,形成初案。
2.课堂实施,行为跟进。
在“一讨论”形成初案之后,执教老师第一次上课。
全体成员围绕研究主题全程参与课堂观察,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将教学过程进行全程录像,便于进一步分析、研究。
3.评议提升,形成新案。
“一上”结束后,全体参与者立即开展第二次讨论。
讨论要紧扣研究主题和既定目标进行。
先由执教者进行教学反思,谈课堂实施的得与失,然后大家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中畅谈听课感受,并与“一讨论”中达成的共识进行对照,重点是找出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有针对性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新的教学预案。
4.再次施教,连环跟进。
连环跟进是主题式“一课二上三讨论”课例研究的特征。
因此,将“二讨论”形成的新案,由同一位教师进行第二轮教学(也可以是不同的人),是连环跟进的关键环节。
在第二轮教学中,全体成员再次有目的地参与课堂观察,作好相应的课堂记录,并与“一上”进行认真对比,着重检验在“二讨论”中提出的问题改进方案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5.提炼总结,形成案例。
“二上”结束后,全体教师仍围绕研究的主题进行讨论。
“三讨论”更多关注的是对前后两次讨论和上课的情况进行分析比较,追踪反思,进一步明晰问题的解决策略,总结规律,形成经验,指导今后的教学。
同时,将研究过程中的教案、课堂实录和评议资料进行整理、提炼和总结,形成案例报告。
三、主题式课例研究的现实意义
1.促进教师不断反思,提升自我。
自我反思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基础,校本教研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觉意识和行为,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在主题式课例研究过程中,全体参与教师通过不断反思,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促进了教学行为的改进,提高了自身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教师更加明确自身现有的发展水平,正确看待外界对自己的评价,更有助于明确自身今后的专业发展方向。
2.促进教师之间的平等交流与有效合作。
主题式课例研究为教师提供了平等交流与合作的平台,让每一位教师都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研究中,每一位教师都是活动的设计者与实践者,他们提供原有经验,又获得新经验,这种新的教研氛围和教研文化,促使教师群体从封闭走向开放,为教师创设了一种新的职业
生活方式。
3.促使学校逐渐成为蕴含生机与成长的学习组织。
以主题式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方式,完善了学校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创设了一种教师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交流的文化氛围,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真正形成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共同体”。
四、问题与思考
在实际操作中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1.研究主题不鲜明。
主题是“一课二上三讨论”课例研究的核心,它能使研究活动朝着既定的目标和方向进行,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在确定主题时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主题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二是学科特点不突出,不利于参与者集中精力进行课堂研究和行为跟进。
例如,“语文学科如何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或“关于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等主题,前者过于宽泛,后者既宽泛又没有突出学科特点。
2.行为跟进与研究主题脱节。
受以往的教研活动方式影响,参与者在进行课堂观察和讨论时,往往会不自觉地撇开研究主题,又回到了“就课论课”的阶段,导致行为跟进停滞或失效,无法将研究主题进一步深化。
3.总结提升缺乏专业引领。
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得以深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其实质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但由于缺乏专家的引领和指导,教师在对研究课例进行讨论和总结时往往会低水平反复,始终在原地踏步。
要保证教研活动的效果,提升课例研究的层次,专家的引领必不可少,专家的深度参与能够避免讨论的低水平重复、并能从理论的高度对课例进行剖析,带给一线老师全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