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名词解释、问答题.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复习过程
1、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例如,
0.9%NaCI溶液
和 5%葡萄糖溶液。 简答题:
3、什么叫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其生理意义如何 ? 答: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吸水能力。晶体渗透压:概念:由晶
体等小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
3、房室延搁:兴奋在房室交界区的传导速度很慢,兴奋通过房室交界区,约为
0.1s ,称为 房- 室延搁 。
4、正常起搏点:窦房结是正常心脏兴奋的发源地,心的节律性活动是受自律性
最高的窦房结所控制,故把 窦房结称作心脏的正常起搏点 。
5、有效不应期:由动作电位 0 期去极化开始到复极化 3 期膜内电位为 -60mV这
段不能再次产生动作电位的时期称为有效不应期。
简答题:
1、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及形成机制。
答: ①特点:心室肌细胞兴奋时,膜内电位由静息状态时的 -90mV 迅速去极
到 +30mV左右,即膜两侧原有的极化状态消失并出现反极化,构成动作电位的上
升支。历时 1-2ms,此期电位变化幅度约 120mV。
②机制: 0 期的形成原理:在外来刺激作用下,心室肌细胞膜部分
Na+
通道开放引起少量 Na+内流,造成膜轻度去极化。 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 (-70mV)
时,膜上 Na+通道开放速率和数量明显增加, 出现再生性 Na+内流, 导致细胞进一
步去极化,使膜内电位急剧升高。 1 期( 快速复极初期 ) :主要由 K" 快速外流形成。 2 期(平台期):Ca2+内流和 K+外流同时存在, 缓慢持久的 Ca2+内流抵消了 K+外流,
生理学名词解释和问答
生理学名词解释和问答第一名词解释第一章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其方向与控制信息一致,可以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其方向与控制信息一致,可以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体液:机体含有大量的水分,这些水和溶解在水里的各种物质总称为体液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之为内环境稳态: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以及免疫系统的调控下,使得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第二章原发性主动转运:是一种具有酶活性的Na+-K+依赖性的ATP酶的蛋白质。
他所需的能量是由ATP 直接提供的,这种主动转运过程称为原发性的主动转运复极化:在动作电位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从反极化的状态的电位恢复到膜外正电位、膜里负电位的静息状态,称为复极化电化学驱动力:浓度梯度产生的内正外负的电位差去极化: 在电解质溶液或电极中加入某种去极剂而使电极极化降低的现象阈强化:能引起组织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阈电位:当膜电位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就出现膜上的Na﹢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的这个临界值称为阈电位兴奋性: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过特性。
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而只有张力增加,这种收缩称为等长收缩前负荷:心肌收缩之后所遇到的阻力或负荷后负荷:是指肌肉在收缩过程中受到的负荷。
与之相对的是前负荷第三章血沉:将抗凝血放入血沉管中垂直静置,红细胞由于密度较大而下沉第四章正常起搏点:P细胞为窦房结中的起搏细胞是一种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具有很高的自动节律性是控制心脏兴奋活动的正常起搏点血脑屏障:指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屏障可限制物质在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自由交换故对保持脑组织周围稳定的化学环境和防止血液中有害物质进入脑内有重要意义其形态学基础可能是毛细血管的内皮、基膜和星状胶质细胞的血管周足等结构。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与参考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第1章绪名词解释:1、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或能力称为兴奋性。
2、阈值: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该组织的阈强度,简称阈值。
3、反射: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第2章细胞的基本功能名词解释:1、静息电位:是细胞末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2、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细胞接受适当的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快速而可逆的电位倒转或波动。
3、兴奋-收缩-偶联:肌细胞膜上的电变化和肌细胞机械收缩衔接的中介过程,++是偶联因子。
称为兴奋-收缩偶联,Ca第3章血液名词解释:1、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
例如,0.9%NaCI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
简答题:3、什么叫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其生理意义如何?答: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吸水能力。
晶体渗透压:概念:由晶体等小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对维持红细胞内外水的分布以及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起重要作用。
胶体渗透压:概念: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可吸引组织液中的水分进入血管,以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衡和维持血容量。
4、正常人血管内血液为什么会保持着流体状态?答:因为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共同作用,使凝血过程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的溶解从而维持血液的流体状态。
5、ABO血型分类的依据是什么?答:ABO血型的分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分为A型、B 型、AB型和O型4种血型。
6、简述输血原则和交叉配血试验方法。
(增加的题)答:在准备输血时,首先必须鉴定血型。
一般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才能输血。
对于在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的Rh血型相合,以避免受血者在被致敏后产生抗Rh抗体而出现输血反应。
即使在ABO系统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ABO输血,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问答
生理1.何谓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如何维持的?稳态有何生理意义?答:内环境是机体细胞直接浸浴并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稳态是一种复杂的、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调节多个器官系统的活动所维持的动态平衡,主要依靠反馈和自身调节的作用.内环境稳态所起的作用是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理化条件,因而细胞的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才能正常进行;内环境同时也为细胞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尾产物2.试述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答:静息电位指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其形成原因是膜两侧离子分布不平衡及膜对钾离子有较高的通透能力,细胞内钾离子浓度和带负电的蛋白质浓度都大于细胞外(而细胞外钠离子和氯离子浓度大于细胞内),但因为细胞膜只对钾离子有相对较高的通透性,钾离子顺浓度差由细胞内移向细胞外,而膜内带负电的蛋白质离子不能透出细胞,于是钾离子外移造成膜内变负而膜外变正.外正内负呃状态一方面可随钾离子的外移而增加,另一方面钾离子外移形成的外正内负将阻碍钾离子的外移(异性电荷互相吸引,同性电荷互相排斥),最后达到一种钾离子外移(因浓度差)和阻碍钾离子外移(因电位差)相平衡的状态,这时的膜电位称为钾平衡电位,实际上就是(或接近于)安静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3.试述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及其影响因素组织液是血液经毛细血管壁滤过生成的,其生成量主要取决于有效滤过压.生成组织液的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由于近微动脉端毛细血管内血压高于近微静脉端毛细血管的血压,因此毛细血管动脉端有组织液滤出,而静脉端则有组织液被重吸收.另外,有少量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因此,上述与有效滤过压有关的四种因素中任一因素的变化,均可影响组织液生成:①毛细血管压:当微动脉扩张或静脉回流受阻时,毛细血管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②血浆胶体渗透压:不同原因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如:肝硬化白蛋白减少)时,有效滤过压将增大,组织液生成增多.③淋巴回流:当淋巴回流受阻(如:丝虫病的幼虫堵塞淋巴管)时,组织间隙中组织液积聚,使组织液静水压上升,进一步使有效滤过压上升,组织液生成增多,可出现水肿.④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在烧伤或过敏反应时,毛细血管壁通透性明显升高,一部分血浆蛋白滤出,使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结果使局部组织液生成增多,发生水肿.4.试述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答:心输出量取决于心率和搏出量,凡影响心率和搏出量的因素均能影响心输出量.(1)搏出量对心输出量的影响:搏出量的多少又取决于心室肌收缩的强度和速度.心肌收缩愈强,速度愈快,射血量就愈多.因此,凡是能影响心肌收缩强度和速度的因素都能影响搏出量.1)前负荷:前负荷增大,通过异长自身调节使搏出量增加.2)心肌收缩能力:心肌收缩能力增强,搏出量增加3)后负荷:心室肌后负荷是指动脉血压而言.在心率、心肌初长度和收缩能力不变的情况下,如动脉压增高,则等容收缩期延长而射血期缩短;同时,心室肌缩短的程度和速度均减小,射血速度减慢,搏出量减少.另一方面,搏出量减少造成心室射血后心室内余血量增加,通过异长自身调节,使搏出量恢复正常.随着搏出量的恢复,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加强心肌收缩能力,使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也恢复到原来水平.(2)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心率在每分钟40-180次范围内,心率增快,心输出量增多.心率超过每分钟180次时,心室充盈时间明显缩短,充盈量减少,心输出量亦开始下降.心率低于每分钟40次时,心舒期过长,心室充盈接近最大限度,再延长心舒时间,也不会再增加心室充盈量,尽管每搏输出量增加,但由于心率过慢而心输出量减少.5.试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⑴每搏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增多时,射入动脉的血量增多,收缩压升高.由于收缩压升高,使血流加速,使舒张期末大动脉内存留血量增加不多,故舒张压升高不明显而脉压加大.⑵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加快则心输出量增加,动脉血压升高.由于心率加快心舒期缩短,心舒末期主动脉内存留血液增多,故舒张压升高明显,脉压减小.⑶外周阻力:若心输出量不变而外阻力增大时,主要以舒张压升高为主.因在心舒期血液流向外周速度主要决定于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增大,动脉血向外周流速减慢,心舒期动脉内存留血液增多,故舒张压升高,脉压减小.外周阻力主要与小动脉口径和血液粘度有关.⑷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大动脉管壁的可扩张性和弹性具有缓冲动脉血压的作用,可使脉压减小.当大动脉弹性减弱时,其可扩张性减小,对血压的缓冲作用减弱,使收缩压升高,脉压加大.⑸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的关系:正常情况下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是相适应的,由于失血使循环血量减少时,可致血压下降;如果循环血量不变,血管容积增大时,血压亦下降.6.试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答:1)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是滤过作用的动力,它等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减去血浆胶质渗透压各肾小囊内压之和,三个因素中任何一个发生改变,就会使有效滤过压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肾小球滤过.2)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通常情况下它变化不大,但在某些肾脏疾病的情况下,滤过膜面积减少,出现少尿,其通透性增加,将会出现蛋白质尿甚至血尿.3)肾血流量.肾血流量增大,具有滤过作用的血管长度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增大.5 慢波睡眠与异相睡眠不同点答:慢波睡眠:①脑电波呈同步化慢波②感觉功能暂时减退,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减弱③交感神经系统功能活动有所下降,但相当稳定④刚入睡时持续80-120分钟,以后逐渐减少⑤生长激素释放增加,有利于生长、促进体力恢复。
生理学名词解释,问答
? 名词解释? 内环境、阈刺激、兴奋、兴奋性、正反馈、负反馈、阈电位、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第二信使、受体、动作电位、静息电位、兴奋-收缩耦联。
? 问答题1、何谓内环境稳态,生理意义是什么?2、易化扩散的特点3、Na+-K+ATP酶的作用和生理意义4、第二信使物质包括那些?5、试述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过程6、试述神经细胞RP和AP的产生机制,改变细胞膜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RP和AP幅度如何变化?为什么?7、局部电位的特点是什么?8、试比较动作电位和局部电位9、试述N-M接头兴奋传递的过程10、试述动作电位是如何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11、试述影响肌肉收缩的因素? 名词解释? 血液凝固生理性止血纤维蛋白溶解血型红细胞凝集渗透脆性等渗溶液? 问答题1,血浆蛋白的功能和血浆渗透压的作用2,红细胞为何能稳定的悬浮于血浆中, 何因素可影响血沉?3,影响红细胞生成的因素有那些?4,血小板的生理功能5,试述血液凝固过程并比较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6,试述纤维蛋白溶解过程7,肝素的作用是什么?8,输血的原则是什么?9,ABO血型凝集素的特点?10.血管内的血液为何不凝固?? 名词解释有效不应期、窦性节律、心动周期、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心力储备、中心静脉压、微循环、组织液? 问答题1、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是什么?2*、试述心室肌细胞和窦房结P细胞动作电位的发生机制、并进行对比。
3、心肌有效不应期长的生理意义?4、窦房结P细胞如何控制整个心脏的活动?动作电位在心脏的传导路径?5、何谓房室廷搁?生理、病理意义?6*、试述心脏泵血过程及心室和动脉的压力变化。
7、心肌的前负荷如何影响心肌收缩力?8、何谓心肌收缩能力?试举二例说明何方法改变心肌收缩能力,并说明其机制.9、心率的变化如何影响心输出量?10*、试述动脉血压形成及其影响因素,试举二例日常生活中出现血压变化的例子,并说明其机制.11、试述组织液生成及其影响因素12*、心交感和迷走神经兴奋心脏的活动如何变化?试述其机制。
生理学名词解释问答题
名词解释:1.稳态:细胞外液是机体的内环境,稳态是机体的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单纯扩散:小分子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的自行跨膜转运,属于最简单的一种物质运输方式,不需要消耗细胞的代谢能量,也不需要专一的载体。
3.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性物质,如氨基酸、糖和金属离子等借助细胞膜上的膜蛋白的帮助顺浓度梯度或顺电化学浓度梯度,不消耗ATP的跨膜转运。
4.兴奋性: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5.阈刺激:在刺激延续时间和对时间变化率保持中等数值下,引起组织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为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
6.阈电位:当膜电位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就出现膜上的Na+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的这个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7.血浆渗透压:包括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血浆渗透压主要由晶体渗透压构成。
8.生理性止血:是由血管、血小板、血液凝固系统、抗凝系统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共同完成的。
小血管损伤,血液从血管内流出数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
用出血时间表示,反映生理止血功能的状态。
9.血型:指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10.凝血酶原激活物:凝血酶原激活物为Ⅹa、Ⅴa、Ca2+和PF3复合物,它的形成首先需要因子x的激活。
根据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始动途径和参与因子的不同,可将凝血分为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两条途径。
11.期前收缩:在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达前,心室受到一次外来刺激,则可提前产生一次兴奋和收缩。
12.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会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
13.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由于心室在心脏泵血活动中起主要作用,所以心动周期通常是指心室活动周期。
14.自律性:心肌细胞能够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
15.心输出量:每分钟左心室或右心室射入主动脉或肺动脉的血量。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问答题
名词解释新陈代谢(metabolism):机体不断从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以合成为自身的物质,同时又不断地分解自身的物质,并将其分解产物排出体外。
机体这种不断破坏和清除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的吐故纳新过程称为新陈代谢。
阈强度(threshold):将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只改变刺激强度,刚能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对控制部分的活动产生抑制作用,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减弱,这种反馈称为负反馈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控制机制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指在膜蛋白的参与下,细胞依靠自身耗能过程,逆电-化学势跨膜转运物质的过程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是指间接利用细胞代谢储备的生物能而实现的主动转运过程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瞬时,可逆的跨膜电位波动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细胞未受刺激而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血浆(plasma):抗凝血超速离心后上层的淡黄色液体,即全血去除血细胞后的液体部分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血液从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的过程,实质就是血浆中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可溶性的纤维蛋白过程血型(blood group):位于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抗体的类型期前收缩(premature systole):正常心脏按窦房结的节律而兴奋,如果在心室有效不应期之后受到人为刺激或窦房结以外的病理性刺激时,则可在下一次窦房结正常冲动传来之前产生一次正常节律外的收缩,称为期前收缩代偿间歇(compensatory pause):期前兴奋也有它自己的有效不应期,当紧接在期前兴奋之后的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传到心室时,如果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则不能引起心室兴奋和收缩,形成一次兴奋和收缩的缺失,必须等到再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传来时才能引起兴奋和收缩。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及参考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第1章绪名词解释:1、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得特性或能力称为兴奋性。
2、阈值: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得最小刺激强度,称为该组织得阈强度,简称阈值。
3、反射: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发生得规律性反应。
第2章细胞得基本功能名词解释:1、静息电位:就是细胞末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得电位差。
2、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就是细胞接受适当得刺激后在静息电位得基础上产生得快速而可逆得电位倒转或波动.3、兴奋—收缩-偶联:肌细胞膜上得电变化与肌细胞机械收缩衔接得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偶联,Ca++就是偶联因子。
第3章血液名词解释:1、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得容积百分比。
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得称为等渗溶液。
例如,0、9%NaCI溶液与5%葡萄糖溶液。
简答题:3、什么叫血浆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其生理意义如何?答: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得吸水能力。
晶体渗透压:概念:由晶体等小分子物质所形成得渗透压。
生理意义:对维持红细胞内外水得分布以及红细胞得正常形态与功能起重要作用。
胶体渗透压:概念: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所形成得渗透压。
生理意义:可吸引组织液中得水分进入血管,以调节血管内外得水平衡与维持血容量.4、正常人血管内血液为什么会保持着流体状态?答:因为抗凝系统与纤溶系统得共同作用,使凝血过程形成得纤维蛋白不断得溶解从而维持血液得流体状态.5、ABO血型分类得依据就是什么?答:ABO血型得分型,就是根据红细胞膜上就是否存在A抗原与B抗原分为A型、B型、AB型与O型4种血型。
6、简述输血原则与交叉配血试验方法。
(增加得题)答:在准备输血时,首先必须鉴定血型。
一般供血者与受血者得ABO血型相合才能输血。
对于在生育年龄得妇女与需要反复输血得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得Rh血型相合,以避免受血者在被致敏后产生抗Rh抗体而出现输血反应.即使在ABO系统血型相同得人之间进行ABO输血,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第1章绪名词解释:1、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得特性或能力称为兴奋性、2、阈值: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得最小刺激强度,称为该组织得阈强度,简称阈值。
3、反射: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发生得规律性反应。
第2章细胞得基本功能名词解释:1、静息电位:就是细胞末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得电位差。
2、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就是细胞接受适当得刺激后在静息电位得基础上产生得快速而可逆得电位倒转或波动、3、兴奋-收缩—偶联:肌细胞膜上得电变化与肌细胞机械收缩衔接得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偶联,Ca++就是偶联因子。
第3章血液名词解释:1、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得容积百分比、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得称为等渗溶液。
例如,0.9%NaCI溶液与5%葡萄糖溶液。
简答题:3、什么叫血浆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其生理意义如何?答: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得吸水能力。
晶体渗透压:概念:由晶体等小分子物质所形成得渗透压。
生理意义:对维持红细胞内外水得分布以及红细胞得正常形态与功能起重要作用、胶体渗透压:概念: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所形成得渗透压。
生理意义:可吸引组织液中得水分进入血管,以调节血管内外得水平衡与维持血容量。
4、正常人血管内血液为什么会保持着流体状态?答:因为抗凝系统与纤溶系统得共同作用,使凝血过程形成得纤维蛋白不断得溶解从而维持血液得流体状态、5、ABO血型分类得依据就是什么?答:ABO血型得分型,就是根据红细胞膜上就是否存在A抗原与B抗原分为A 型、B型、AB型与O型4种血型。
6、简述输血原则与交叉配血试验方法。
(增加得题)答:在准备输血时,首先必须鉴定血型、一般供血者与受血者得ABO血型相合才能输血。
对于在生育年龄得妇女与需要反复输血得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得Rh血型相合,以避免受血者在被致敏后产生抗Rh抗体而出现输血反应、即使在ABO系统血型相同得人之间进行ABO输血,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第4章生命活动得调控神经部分:名词解释:1、突触:指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得部位。
生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 28道简答题一、名词解释1.兴奋性:机体、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2.兴奋::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安静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增强。
近代生理学中,兴奋即指动作电位或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3.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称为内环境。
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称为内环境的稳态。
即细胞外液。
4.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感受体内外环境的某种特定变化并将这种变化转化成为一定的神经信号,通过传入神经纤维传至相应的神经中枢,中枢对传入的信号进行分析,并做出反应通过传出神经纤维改变相应效应器的活动的过程。
反射弧是它的结构基础。
5.正反馈:受控部分的活动增强,通过感受装置将此信息反馈至控制部分,控制部分再发出指令,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再增强。
如此往复使整个系统处于再生状态,破坏原先的平衡。
这种反馈的机制叫做正反馈。
6.负反馈:负反馈调节是指经过反馈调节,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它原先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发生改变的反馈调节。
7.稳态:维持内环境经常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即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
8.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按单纯物理学原则实现的顺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跨膜转运。
9.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或某些离于借助于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蛋白)的帮助所实现的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属被动转运)10.主动转运:指小分子物质或离于依靠膜上“泵”的作用,通过耗能过程所实现的逆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行主两类。
11.继发性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在逆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时,不直接利用分解ATP释放的能量,而利用膜内、外Na+势能差进行的主动转运称继发性主动运。
12.阈值或阈强度当刺激时间与强度一时间变化率固定在某一适当数值时,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阈强度或阈值。
阈强度低,说明组织对刺激敏感,兴奋性高;反之,则反。
2.生理学习题集问答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l.兴奋性2.刺激3.反应4.兴奋5.阈刺激6.阈值7.绝对不应期8.内环境9.反射10.负反馈一、名词解释1.兴奋性是指机体感受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2.刺激是指能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
3.反应是指由刺激引起的机体功能活动的改变。
4.兴奋是指机体接受刺激后由相对静止变为活动,或者活动由弱变强的过程。
5.阈刺激是指刚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刺激。
6.阈值是指刚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的刺激强度。
7.绝对不应期指组织兴奋后兴台性暂时消失,对任何强大的刺激都不起反应的时期。
、8内环境是指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9.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入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
10.负反馈是指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相反,维持入体的功能相对稳定。
第一章绪论四、问答题1.试举例说明何谓刺激、反应与兴奋性,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2.给你两个坐骨神经一腓肠肌标本,你如何证明它们是活的组织标本?如何鉴别哪个标本的兴奋性高?3.当组织受刺激而兴奋时,其兴奋性会发生哪些规律性的变化?四、问答题1.能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称为刺激;机体感受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机体接受刺激后,功能活动的改变称为反应。
反应有两种形式,机体受刺激后,如果由安静状态转入活动状态或活动状态的加强称为兴奋;如果由活动变为相对静止,或者活动由强变弱称为抑制。
刺激是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条件,但是要引起机体发生反应刺激的强度必须达到或大于阈值。
反应是刺激引起的结果。
兴奋性是有生命的机体对刺激产生反应的内在因素,如果组织细胞已经死亡,没有了兴奋性,那么再大强度的刺激也不会引起反应。
例如针刺手指皮肤,入会立即反射性产生缩手动作。
在这里,能为机体所感受的外界环境的变化是“针刺”这种物理性刺激,机体在接受刺激后立即产生一个缩手动作,即屈肌由静止变为活动,称为兴奋。
此现象说明机体能接受刺激发生反应,故具有兴奋性。
生理学部分名词解释及问答题(青鸟服务协会)
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机体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
稳态(homeostasis):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的状态。
神经调节(neuroregulation):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形式。
反馈:在人体生理功能自动控制原理中,受控部分不断的将信息回输到控制部分,以纠正或调整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影响,从而实现自动而精确的调节,这一过程称为反馈。
反射(reflex):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体液调节(humoral refulation):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调定点(set point):自动控制系统所设定的一个工作点,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只能在这个设定的工作点附近的一个狭小范围内变动。
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
前馈控制:干扰信号在作用于受控部分引起输出变量改变的同时,还可以直接通过感受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使输出变量在未出现偏差而引起反馈性调节之前得到纠正。
这种干扰信号对控制部分的直接作用,称为前馈控制。
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后,膜去极化到能使Na+通道大量开放并进一步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内正外负的电位差。
肌肉收缩能力:不依赖于负荷而决定肌肉收缩效果的肌肉内在特性。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兴奋性:机体、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得能力.兴奋::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安静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增强。
近代生理学中,兴奋即指动作电位或产生动作电位得过程。
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得环境称为内环境。
内环境得各种物理化学性质就是保持相对稳定得,称为内环境得稳态。
即细胞外液。
反射:就是神经活动得基本过程.感受体内外环境得某种特定变化并将这种变化转化成为一定得神经信号,通过传入神经纤维传至相应得神经中枢,中枢对传入得信号进行分析,并做出反应通过传出神经纤维改变相应效应器得活动得过程。
反射弧就是它得结构基础。
正反馈:受控部分得活动增强,通过感受装置将此信息反馈至控制部分,控制部分再发出指令,使受控部分得活动再增强。
如此往复使整个系统处于再生状态,破坏原先得平衡。
这种反馈得机制叫做正反馈。
负反馈:负反馈调节就是指经过反馈调节,受控部分得活动向它原先活动方向相反得方向发生改变得反馈调节。
稳态:维持内环境经常处于相对稳定得状态,即内环境得各种物理、化学性质就是保持相对稳定得.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按单纯物理学原则实现得顺浓度差或电位差得跨膜转运。
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或某些离于借助于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蛋白)得帮助所实现得顺电--化学梯度得跨膜转运。
(属被动转运)主动转运:指小分子物质或离于依靠膜上“泵” 得作用,通过耗能过程所实现得逆电-—化学梯度得跨膜转运。
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与继发行主两类。
继发性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在逆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时,不直接利用分解ATP释放得能量,而利用膜内、外Na+势能差进行得主动转运称继发性主动运。
阈值或阈强度当刺激时间与强度一时间变化率固定在某一适当数值时,引起组织兴奋所需得最小刺激强度,称阈强度或阈值。
阈强度低,说明组织对刺激敏感,兴奋性高;反之,则反.兴奋: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安静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增强。
生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答案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二、名词解释1. 阈电位: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骨骼肌细胞的阈电位约为-70mV .P332.后负荷:肌肉在收缩过程中所承受的负荷,称为阈电位。
课本p332. 后负荷:肌肉在收缩过程中所承受的负荷,称为~。
P423. 继发性主动运输:是指驱动力并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而进行的物质逆浓度梯度与(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方式。
P144. 终板电压:在静息状态下,细胞对Na离子的内向驱动力远大于K 离子外流,从而使终板膜发生去极化。
这一去极化的电位变化称为~。
P365. 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称为~。
P236. 前负荷:肌肉在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
它决定了肌肉在收缩前的长度。
P417. 第二信使:是指激素、递质、细胞因子等信号因子(第一信使)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细胞内信号分子。
P188. 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
P25三、问答题1. 神经干动作电位与单一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形成原理与特点有何不同?参阅课本P23-25参考答案: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具有两个主要特征:(一)“全或无”特性,即动作电位幅度不随刺激强度与传导距离而改变。
引起动作电位产生的刺激需要有一定强度,刺激达不到阈强度,动作电位就不出现;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后就引发动作电位,而且动作电位的幅度也就达到最大值,再继续加大刺激强度,动作电位的幅度不会随刺激的加强而增加;(二)可传播性,即动作电位产生后并不局限于受刺激部位,而是迅速向周围传播,直至整个细胞膜都依次产生动作电位。
因形成的动作电位幅值比静息电位到达阈电位值要大数倍,所以,其扩布非常安全,且呈非衰减性扩布,即动作电位的幅度、传播速度与波形不随传导距离远近而改变。
动作电位幅度不随刺激强度与传导距离而改变的原因主要是其幅度大小接近于K+平衡电位与Na+平衡电位之与,以及同一细胞各部位膜内外Na+、K+浓差都相同的原故。
生理学名词解释问答答案
氧饱和度:Hb氧含量占Hb氧容量的百分比称为氧饱和度。
等长收缩:是指当肌肉收缩时,仅产生张力的增加而长度不变的收缩形式。
博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液量。
阈电位:在外加的有效刺激(阈刺激或阈上刺激)的作用下,使膜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时,爆发一次动作电位,这个临界膜电位的数值,称为阈电位。
静息电位:指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也称为跨膜静息电位。
射血分数:博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肾小球滤过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量。
呼吸运动:呼吸肌收缩与舒张引起胸廓节律性扩大和缩小,称为呼吸运动。
中心静脉压:是指胸腔大静脉和右心房内的血压。
其正常变动范围为4~12cmH2O。
通气-血流比值:是指每分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
正常成人安静是约为4.2L/min. 基本电节律:又称为慢波,是消化道平滑肌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出现的缓慢、节律性自动去极化波,可在此基础上激发动作电位,控制胃肠肌肉收缩的基本节律问答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就是以下过程,(1)去极化过程:动作电位0期,膜内电位由静息状态下的-90mV迅速上升到+30mV,构成动作电位的升支。
Na+内流(2)复极化过程:①1期(快速复极初期):膜内电位由+30mV 迅速下降到0mV左右,0期和1期的膜电位变化速度都很快,形成锋电位。
K+外流②2期(平台期):膜内电位下降速度大为减慢,基本上停滞于0mV左右,膜两侧呈等电位状态。
K+外流、Ca2+内流③3期(快速复极末期):膜内电位由0mV左右较快地下降到-90mV。
K+外流(3)静息期:4期,是指膜复极完毕,膜电位恢复后的时期。
Na+、Ca2+外流、K+内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时,为什么不能骤然停药: ACTH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肾上腺皮质增生和糖皮质激素的合成与释放,而糖皮质激素对腺垂体ACTH的合成与释放又具有负反馈抑制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兴奋:生物机体因受刺激而产生的反应。
阈值:是在一定的刺激持续时间作用下,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绝对不应期:在细胞或组织接受一次有效刺激而兴奋的一个较短时间内,它无论再接受多强的刺激也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暴发的一次迅速,可逆,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阈电位:对神经细胞和骨骼肌而言,造成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终板电位:是终板膜处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
局部电位:阈下刺激也可以引起膜的去极化,但这种去极化电位只局限于受刺激部位,只能作电紧张性扩布。
兴奋收缩-耦联:把肌膜电兴奋和肌细胞收缩过程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
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缩短而无张力变化的收缩形式。
_\$^_]/^M$M_w'W兽医教学参考|兽医临床交流|犬病辅助诊断系统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的增加而无长度缩短的收缩形式。
兽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晶体或胶体溶颗粒所形成的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是血浆中的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容积与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渗透脆性是指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
抵抗力大的脆性小,反之则脆性大。
血浆:是血液除血细胞外的液体部分血清:是血液凝固后,血凝块回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在纤维蛋白酶的作用下,被降解液化的过程。
血型:根据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凝集:血小板彼此聚合的现象称为凝集。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
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基础。
有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牵张反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可引起受牵拉的肌肉反射性收缩,称为牵张反射。
脊休克:当脊髓与高位中枢突然离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会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的状态。
学习:指人和动物接受外界信息获得新的经验的过程。
记忆:是将学习到的信息在脑内储存和读出的过程。
牵涉痛:是某些内脏疾病引起体表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者痛觉过敏的现象。
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一类是现实的具体信号,如灯光、声音食物的形状等,这些信号称为第一信号;另一类是抽象信号,即语言和文字,称为第二信号。
能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质功能系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另者为第二信号系统。
条件反射:经后天学习和训练形成的,可以改变的高级反射活动。
非条件反射:生来固有的形式,以较固定的低级的本能运动。
神经递质:指在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中枢延搁:兴奋通过神经中枢时往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通常把刺激作用于感受器起到效应器开始出现反射活动为止所需的时间。
运动单位:由一个神经元及其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
姿势反射:由中枢神经元系统通过调节骨骼肌的紧张度或产生相应的运动以保持或改正身体的位置。
激素: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的活性物质,在体内作为信使传递信息,并对机体生理过程起调节作用的物质称为激素。
10内分泌:某些腺体或细胞能分泌高效生物活性物质,通过血液或其他细胞外液途径作用于靶细胞,调节它们的生理活动,这种有别于通过管道排出分泌的现象,称为旁分泌。
动物医学论坛_? ux8_1c_L_Z_b x_V_{旁分泌:激素通过细胞外液扩散而作用于邻近靶细胞的作用方式。
靶器官和靶细胞:被激素作用的器官和细胞称为靶器官和靶细胞。
第一信使与第二信使:应激反应:机体在受到各种有害刺激(如感染、中毒、缺氧等)时,可引起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糖皮质激素也相应增多,并产生一系列非特异性的全身反应,这种现象称为应激反应。
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心率:每分钟心搏的次数称心率。
每搏输出量:一次心搏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
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安静状态健康成人的射血分数为55-65%。
心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收缩射出的血量。
它等于每搏输出量*心率,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心输出量为5L/分。
心指数: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心指数为3。
0-3。
5L/分。
平方米。
心力贮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也称泵功能贮备,包括心率贮备和搏出量贮备。
自动节律性:组织细胞能够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地发生节律性的兴奋的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
窦性节律:由窦房结控制的心跳节律。
异位节律:由窦房结以外异位起搏点所引起的心脏的节律。
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也即压强,通常以毫米汞柱表示。
脉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为脉搏压。
平均动脉压: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约等于舒张压加三分之一脉压。
有效滤过压:液体通过毛细血管时有滤过,也有重吸收,滤过的力量和重收的力量之差即有效滤过压。
生成组织液的有效滤过压等于毛细血管压加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减血浆胶体渗透压减组织液静水压。
降压反射:指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这一反射过程引起的效应是使血压下降,故称降压反射。
呼吸:生物体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需不断外界环境中摄取氧气,排除所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
外呼吸:外界环境与机体肺部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
内呼吸:指组织毛细血管的血液与组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肺通气:外界空气与肺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潮气量:指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正常成人约400-500毫升余气量:最大呼气尚存留于肺内不能呼出的气体量。
功能余气量:平静呼气末,肺内仍余留的气体量。
肺活量:指用力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呼出的气体最大的量。
正常成人男性约为3.5升女性约为2.5升。
兽医教学参考,兽医临床交流,犬病辅助诊断系统_g_L'i3?_J_S时间肺活量:用力吸气后,再用力并以最快的速度呼气,计算吸呼气开始第1秒,第2秒和第3秒末呼出的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比。
正常成人第1秒末约占肺活量的83%,第二秒占96%,第三秒占99%。
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新鲜空气量。
肺泡通气量等于(潮气量-解剖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功能余气量:平静呼气末,肺内仍余留的气体量。
通气/血流比值:每分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
正常成人在安静时为0.84。
顺应性:弹性组织扩张的难易程度。
容易扩张即顺应性大,反之则小。
氧解离曲线:是表示血氧的分压和血红蛋白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肺牵张反射:由肺的扩张或缩小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
消化:食物在消化管内被加工分解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通过消化道的运动将食物磨碎,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搅拌并将食物向消化道远端推送的过程。
化学性消化: 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分解为小分子物质。
吸收:经过消化分解后的小分子物质透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
紧张性收缩:胃壁平滑肌经常处于一种持续微弱的收缩状态,称为紧张性收缩。
蠕动:消化管的基本运动形式。
分节运动:以小肠壁环行肌的收缩和舒张为主的节律性运动。
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刺激口腔、咽和食管等处的感受器,反射性的引起胃底和胃体平滑肌的舒张。
胃排空:食物他、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
肾小球滤过率: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毛小球细血管血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原尿:通过肾小球的滤过生成原尿。
终尿: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后的小渗液。
球管平衡:近端小管(对钠离子和水)的重吸收率与肾小球滤过率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影响的平衡关系。
肾糖阈: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
渗透性虑尿:由肾小管中溶液浓度增高而导致的利尿作用。
能量代谢:通常把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的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的过程称为能量代谢。
食物的热价:1g氧化时所释放出来的热量称为食物的卡价或热价。
食物的氧热价:某食物氧化时,每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该食物的氧价热。
呼吸商: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在同一时间内二氧化碳的产生量与耗氧的比值称为呼吸商。
非蛋白呼吸商:指不包括蛋白质在内的糖和脂肪混合氧化时的呼吸商。
基础代谢率: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每小时的产热量。
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食物能刺激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作用,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体温:之集体深部组织的平均温度,也叫体核温。
体温调定点:在体温调节控制系统中就是指触发热敏神经元放电活动增减的温度值。
视野:单眼固定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范围,称为视野。
色盲:色盲是一种先天性色觉障碍疾病。
色盲有多种类型,最常见的是红绿色盲。
简化眼:又称简约眼或模型眼,是一种简化眼的折光系统而成像的模型眼。
近点:当眼高度调节时即用最大的调节力所能看清的最近一点,称为近点。
视力:是指视网膜分辨影像的能力。
暗适应:人从亮处进入暗室时,最初看不清楚任何东西,经过一定时间,视觉敏感度才逐渐增高,恢复了在暗处的视力,这种现象称为暗适应。
明适应:人从暗处突然进到亮处,起初感到一片耀眼光亮,不能视物,只有稍待片刻才能恢复视觉,这种现象称为明适应。
听阈:人耳刚好能感觉到其存在的声音的声压称为听阈。
听力:是指启动听觉器官,接收语音信息的一种能力。
试述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答:上段曲线,说明氧分压变化对血红蛋白氧饱和度影响不大,高空活动不至于发生明显的低氧血症;中段曲线较陡,说明氧分压变化对血红蛋白氧饱和度影响明显,氧分压降低,会有较多的氧释放供组织应用;下段最陡,说明氧分压变化对血红蛋白影响很明显,当组织细胞活动增强时有大量的氧释放。
简述呼吸节律形成的机制。
答:P116简述CO2 、H+ 和缺O2在呼吸调节中的相互作用。
答:(1)CO2浓度增高,加强呼吸作用最强,因为CO2浓度增加时,H+浓度也增加,两者作用发生总和。
(2)H+浓度增加,加强呼吸作用次之,因为H+浓度增加时,肺通气量增加,使CO2排出增加,CO2分压降低,抵消了部分H+的作用。
(3)O2减少,对加强呼吸作用最弱,因为氧分压降低时,呼吸加快,使CO2排出增加,CO2分压降低,H+浓度下降,抵消了部分CO2和H+的作用。
8、简述运动时呼吸运动增强的机理。
答:(1)由于运动时长期形成的条件反射,会反射性的引起呼吸增强。
(2)运动时对呼吸肌本体感受器刺激增加,使呼吸肌本体感受器冲动增多,引起呼吸增强。
(3)运动时,肌肉耗氧量增加,动脉血氧分压下降,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的加强呼吸,使通气量增加。
(4)运动时,肌肉产生CO2量增加,动脉血CO2分压增高,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反射性的加强呼吸,使肺通气量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