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活动中的审美性表现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L04·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教学设计库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一、教学目标与重点(一)目标1.理解并掌握文学的含义。
2.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3.认识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4.掌握文学的价值系统与功能系统。
(二)教学重点1.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有哪些表现?2.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的典范形态有哪些?3.文学的价值系统与功能系统是什么?二、课堂教学的思路与设计1.让学生理解文学的各种含义,突出强调文学具有的特殊的审美属性,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组织。
2.讲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首先需要明确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理解它与经济基础和其他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其次需要突出强调文学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更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具有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再次理解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审美的、社会的各种内涵是通过话语蕴藉而体现出来的;最后理解和把握文学作为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特殊的审美教育功能。
3.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是重点要讲解的内容,从以下三个方面讲解:(1)无功利与功利。
让学生理解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即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
无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功利性的手段。
(2)形象与理性。
文学直接地是形象的,但在深层又具有某种理性。
这是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的显现。
(3)情感与认识。
在文学中,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智认识则是间接的。
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
通过以上三点的学习,明白文学的属性决不是单一的而总是双重的;其次,文学的审美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复杂地缠绕在一起。
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双重属性:既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
4.掌握话语和话语蕴藉的概念。
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含的五个要素:(1)说话人;(2)受话人;(3)文本;(4)沟通;(5)语境。
而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1)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
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文学作品是人们用文字表达思想、情感和艺术审美感受的作品。
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体现着作者的独特观点和审美追求。
而这种审美特征的体现,使得文学作品成为了艺术创作的一种独特形式。
本文将从情感表达、形象描绘、叙事结构和语言运用四个方面来探讨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
一、情感表达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之一是情感表达。
情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心理活动,而文学作品正是通过表达作者或人物的情感来引发读者的共鸣与思考。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精妙的笔触和描写,将内心的情感情绪转化为文字,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其中蕴涵的情感力量。
例如,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中展现了主人公的孤独和迷茫,使读者对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做出了深入的思考。
二、形象描绘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之二是形象描绘。
通过形象描绘,文学作品能够将抽象的思想和情感直观地呈现给读者。
作家通过对人物形象、环境景物等的描写,创造出丰富的艺术形象。
这些形象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深刻的内涵,使得读者能够在作品中感受到真实而鲜活的世界。
例如,杨绛的《洗澡》中,作者通过对洗澡这一日常生活场景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内心的矛盾,使读者对于生活中琐碎的细节也能有更深入的感悟。
三、叙事结构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之三是叙事结构。
叙事结构是文学作品中作者安排事件发展和情节变化的方式。
恰当的叙事结构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和思考,让读者更加深入地参与其中。
通过巧妙的安排和布局,作者能够将复杂的故事情节展开,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紧张、悬疑或扣人心弦的情节发展。
例如,乔治·奥威尔的《1984》通过紧凑的叙事结构和跌宕起伏的情节推动,将读者深入带入一个黑暗和恐怖的未来世界。
四、语言运用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之四是语言运用。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载体,也是作者表达思想与情感的工具。
作者通过巧妙的语言运用,能够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语言的美与哀、宏与微、简与繁,都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体现。
优美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比喻和丰富的词汇选择,能够赋予作品以丰富的意象和强烈的感染力。
文学理论——浅谈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表现——以铁凝《哦,香雪》为例分析
浅谈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表现——以铁凝《哦,香雪》为例内容摘要: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在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中早已经深入人心。
在中国文坛上许多作家的作品中都有意识或无意地流露出审美意识形态。
作家铁凝在小说《哦,香雪》中用自己特有的审美视角,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纯真无邪、淳朴善良的香雪和一个贫困落后却人性淳朴的台儿沟,讴歌了她们的人性美、人情美。
本文通过对《哦,香雪》文本的具体分析,探讨了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在小说文本中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哦,香雪》;审美意识形态;表现正文:审美是人类在文化发展中形成的一种普遍需要,在现实社会结构中成为人基本精神需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古人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①”情不自禁是情感活动的规律,表达情感的审美活动。
在人们的文化意识中几乎成为人本能的欲望和需要。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在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中早已经深入人心。
在中国文坛上许多作家的作品中都有意识或无意地流露出审美意识形态。
《哦,香雪》是当代著名女作家铁凝的代表作,曾于1982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及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
小说以一位青年女作家独特的视角,以清新隽永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物质和文化生活贫乏落后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小山沟;以火车在台儿沟停留的一分钟展开描写,塑造了以香雪为代表的,一群血管里躁动着青春的炽热,渴望和追求现代物质文明和现代文化生活的农村姑娘群像。
1、文学作为意识形态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
作者铁凝对《哦,香雪》的写作缘由这样解释到:创作灵感来源于二十几年前她在一个偏僻贫穷的小山沟——苟各庄的所见所闻。
“破败的小学校:没有玻璃、没有窗纸的教室门窗大敞着,一群衣衫褴褛的小学生正在黄土院子里作着手势含混、动作随意的课间操,几只黑猪白猪就在学生的队伍里穿行·······这里的百姓年复一年地在困顿中平静的守着日子,没有怨恨,没有奢求,也没有发现一只鸡和一斤挂面的价值区别·······女孩子们精心梳洗打扮,只是为了去看每晚7点钟在村口停留一分钟的一列火车。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审美体验的载体。
以下是一些方法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多元文本阅读:引导学生阅读各种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等,让他们接触不同风
格和题材的作品,培养对不同文学形式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文学鉴赏课程:安排专门的文学鉴赏课程,教导学生如何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语言运
用、意境表达等,让他们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3.诗词赏析:通过教学经典诗词的赏析,让学生领略古人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培养他
们对诗词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4.创意写作:鼓励学生进行创意写作,让他们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培养他们
对语言艺术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5.文学活动和比赛:组织文学朗诵、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表演和朗诵来感受
文学作品的魅力,增强他们的审美体验和表达能力。
6.艺术欣赏课程:开设艺术欣赏课程,介绍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让学生从多个
角度感受艺术的美感和情感表达方式。
7.古典文化传承: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和
艺术价值,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在欣赏文学作品、表达情感和思想时,能够更加深刻地体验语言艺术的魅力和美感。
文学的审美属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文学的审美属性具体表现在哪些
方面
题目题型:简答题难度:★★★★★ 13万热度
文学的审美属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如下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还有其特殊的审美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的统一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1、情感性:文学的情感性是指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文学作为审美活动是人的心灵的自由的活动情理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文学的审美活动并不只是一种局限于感性心理范围的愉悦和快意它始终和理性的理解连接在一起 2、形象性:文学的形象性是指文学创造具体生动的文学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文学的情感性侧重于审美主体而言文学的形象性则偏重于审美对象来说形象性是文学艺术之美的重要体现文学形象是有创造性、有生气、有意蕴的形象 3、超越性:文学的超越性是指文学通过艺术想象和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获得心灵自由的特性①对人与自然现实关系的超越②对人与社会现实关系的超越③对人自我的超越
本题目为简答,请认证思考题目并简单回答!。
浅谈文学活动中的审美性表现
浅谈文学活动中的审美性表现浅谈文学活动中的审美性表现◆秦桂敏(邢台学院)【摘要】审美是文学区别于一般意识形态的特征,文学活动离不开审美,文学活动中的审美具有特殊性,其特殊性表现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关键词】文学活动审美性表现文学以活动的方式而存在,是整个人类活动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审美是其鲜明的特性,无论是作家活动还是读者活动都具有审美的特性,属于审美精神活动的范围.文学活动中的审美性具有特殊性,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文学活动中的审美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它既包括作家的创作活动也包括读者的接受活动.然而,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文学活动都是人的审美意识的体现,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就作家的创作活动而言,作家的创作首先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它一方面要再现世界,另一方面又要融人自己的主观意识,客观生活进入作家的视野就不再是原本的世界,而是作家眼里的世界,作家描绘的是世界对我显示的样子,是作家与世界交流的结果.说到读者的欣赏活动,其主观差异性更为明显,西方谚语中早就有"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鲁迅则认为,"道学家看到淫,阴阳家看到《易》,革命者看到排满……".这就告诉我们,不管创作还是阅读都是人的本己性精神交流,创作是作家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阅读是读者与作品的本己性精神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人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再富有诗意的生活,如不进入作家的视野,也不能称之为创作材料;再好的作家创作,没有经读者阅读检验之前也不能称之为作品.同一生活进入不同作家的视野,则会形成不同的创作素材.北宋末年宋江农民起义,进入施耐庵笔下就成了梁山好汉; 进入俞万春笔下荡寇志则成了贼寇."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年轻人不能体会人到暮年的心情,初中生读不懂《围城》,而在经历过一些感情,经历过冲动与无奈后,则渐渐读懂了方鸿渐,看懂了他的生活,读懂了围城心情.这就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二,文学活动中的审美是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文学活动首先是一种精神活动,且是最具个性化的审美活动.它把感性,个别性作为自己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它是现实的审美活动的能动性的实际承担,是审美活动能力素质的具体表现者.审美活动不同于物质活动,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审美活动是以情感为中介的活动,其他活动则不以情感为中介."情感"即对象能否满足你的需要而引起的一种体验,并由此产生的一种态度, 它意味着对象与主体之间的一种精神交流.情感是只有个体才具有的,所以说审美活动具有个性化的,如上所述,施耐庵可以把宋江等写成好汉,俞万春可以把宋江等好汉写成贼寇;同样是写愁, 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还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欣赏亦是如此,鲁迅对"旧红学"的各家各派的种种奇谈怪论作出卓越的评判.鲁迅说,对于《红楼梦》的看法"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读《红楼梦》,你可以欣赏林黛玉外貌才气, 也可以欣赏花袭人的善解人意,还可以欣赏刘姥姥随风飘香的稻谷之美.审美作为精神活动是自由的,是最具个性化的.三,文学活动中的审美是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所谓审美无功利,是说审美并不以有限目的为目的,而是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但审美活动又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就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讲审美活动是有限无功利性,甚至包含着"大功利".这种大功利是以人的自我完善为目的的,也有人称之为最高功利,因此,我认为审美活动是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艺术作品的产生和欣赏有助于我们成为更完美的人."审美活动的最高标准就是净化,就是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审美活动对人的影响首先是心境上的影响,是使审美主体较大程度上超越个体眼前的某种功利和有限性,达到相对自由的状态.其具体表现是:情与景,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即中国美学所说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其次,从接收效果上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无限对有限的超越,达到自由自在,无拘元束的状态.其中,有限的是景和物,无限的是情,思,想象和韵味.这种无限的情思和想象中,生成了包蕴着无限韵味的意蕴,从而比日常生活中一般的审美更自由无碍,更有内涵,更耐人寻味,更具审美价值.无功利的审美与有功利的审美不是孤立的,无功利的审美要服从于最高功利性的审美;而最高功利性审美受到有限无功利性审美的制约和影响.这就其统一性.四,文学活动中的审美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所谓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当作者怀着欣赏的心境欣赏潘金莲时,潘金莲就会成为冲破封建牢笼,追求自由爱情的新女性;当作者怀着批判的心境塑造潘金莲时,潘金莲就会成为人们心目中不守妇道的淫妇.所谓审美又具有他律性,是指审美活动并不是一个封闭孤立,与世隔绝的世界,它往往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有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文学作品的内容.在封建婚姻观及道德意识下,刘兰芝和焦仲卿只能一个举身赴清池, 一个自挂东南枝,而绝不会拿起法律的武器扞卫自己的爱情;而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的元代,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也只能弯弓射大雕,却不能欣赏什么影视艺术,也不会对春晚进行任何评价;从文学活动的实际看,审美的自觉程度和广阔程度就是人丰富的内在本性在现实中不断生成和在范围上不断扩大的一种人化的尺度,文学活动既有自律性又有他律性,文学活动中的审美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参考文献:[1]童庆炳.西方文论专题十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2]孟庆枢.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127《斓。
文学理论——浅谈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表现——以铁凝《哦,香雪》为例
浅谈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表现——以铁凝《哦,香雪》为例内容摘要: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在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中早已经深入人心。
在中国文坛上许多作家的作品中都有意识或无意地流露出审美意识形态。
作家铁凝在小说《哦,香雪》中用自己特有的审美视角,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纯真无邪、淳朴善良的香雪和一个贫困落后却人性淳朴的台儿沟,讴歌了她们的人性美、人情美。
本文通过对《哦,香雪》文本的具体分析,探讨了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在小说文本中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哦,香雪》;审美意识形态;表现正文:审美是人类在文化发展中形成的一种普遍需要,在现实社会结构中成为人基本精神需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古人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①”情不自禁是情感活动的规律,表达情感的审美活动。
在人们的文化意识中几乎成为人本能的欲望和需要。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在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中早已经深入人心。
在中国文坛上许多作家的作品中都有意识或无意地流露出审美意识形态。
《哦,香雪》是当代著名女作家铁凝的代表作,曾于1982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及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
小说以一位青年女作家独特的视角,以清新隽永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物质和文化生活贫乏落后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小山沟;以火车在台儿沟停留的一分钟展开描写,塑造了以香雪为代表的,一群血管里躁动着青春的炽热,渴望和追求现代物质文明和现代文化生活的农村姑娘群像。
1、文学作为意识形态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
作者铁凝对《哦,香雪》的写作缘由这样解释到:创作灵感来源于二十几年前她在一个偏僻贫穷的小山沟——苟各庄的所见所闻。
“破败的小学校:没有玻璃、没有窗纸的教室门窗大敞着,一群衣衫褴褛的小学生正在黄土院子里作着手势含混、动作随意的课间操,几只黑猪白猪就在学生的队伍里穿行·······这里的百姓年复一年地在困顿中平静的守着日子,没有怨恨,没有奢求,也没有发现一只鸡和一斤挂面的价值区别·······女孩子们精心梳洗打扮,只是为了去看每晚7点钟在村口停留一分钟的一列火车。
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
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
首先,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是个性化与创新性的。
艺术家和作家通过他们独到的视角和感知力来表达自己的个性与思想,使得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而创新则是艺术家不断探索和实验的结果,他们通过创造力和想象力来打破传统的束缚,创作出新颖、独特的作品。
其次,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是与情感和情绪紧密相关的。
艺术的力量在于它能够唤起人们的共情和共鸣,让人们产生情感共鸣和共同体验。
艺术作品通过表达个体的情感和情绪,能够在观众或读者的内心引起共鸣,从而使其产生共同的情感体验。
最后,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也展现出时代性和多样性。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审美趋势和倾向,也有不同的艺术流派和样式。
无论是古代的经典作品,还是现代的先锋艺术,都展示了不同时代的审美特征和风格。
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地域也会对艺术的审美特征产生深远影响,使得艺术作品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以一个作品为例谈文学的审美性和社会性
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一片叶子落下来《一片叶子落下来》是美国的演说家和作家利奥••巴斯卡利亚留下的唯一一部绘本作品。
这是一个关于生命的童话,作者以一片叶子经历四季的故事讲述了生与死之间的微妙平衡。
下面我就以这个作品为例来谈谈文学的审美和社会的双重属性,将分别从形象和理性以及情感和认识两个角度来探讨。
从方式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处处以形象感人,但也包含有某种理性。
文学是形象的,这是由文学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的;同时文学又蕴含某种理性,即文学创作、阅读及形象本身都可能与某种间接的或深层的理性考虑有关,这是由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的。
首先科学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分析和综合,是以理论的形式掌握世界;而文学则通过形象以审美的方式掌握世界,即文学的特殊存在方式是形象。
这里的形象是指审美形象,是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换言之就是指表达文学作品的特殊内容所采取的一种诉诸感觉的、感性的形式。
在《一片叶子落下来》这个作品中,作者在阐述生命的意义以及在探讨生与死之间的问题的时候,所采取的并不是枯燥的说教抑或各类数据的证明,而是通过一片名为弗雷迪的叶子来讲述了他和他的同伴们所经历的四季的变化,其中还包括一片比较年长的叶子丹尼尔对生命中各类现象的解释,从而告诉千千万万的读者生命的意义在于经历美好的食物,在于给别人带来快乐,而死亡也并非代表了一切的毁灭,恰恰是另一种形式的新生。
作者在这部作品中所借助的形象便是这片名为弗雷迪的小叶子和那片名为丹尼尔的大叶子,以拟人的口吻将作品的主旨娓娓道来,这正是文学通过形象以审美的方式掌握世界的体现。
其次,由于以形象形态存在,文学必然地表现为直觉方式,因为直觉往往只在直觉的瞬间才真正活现出来。
简单的说,直觉是主体对于对象的不依赖概念而获得的瞬间领悟,特指审美直觉。
它是感性的而不是的推理的,是直接的而不是间接的,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
弗雷迪对生命的理解是由丹尼尔一个个慢慢地解释给他听的,是弗雷迪通过感性的思维直接体验到的。
文学的审美
文学的审美文学是人类的感情、思想与智慧的结晶,文学就是语言艺术,它和音乐一样能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文学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培养我们高尚的品德;它还可以启迪我们的智慧,培养我们的想象力;使我们在面临考验的时候,变得坚强。
文学中最重要的审美表现在对自然物象、事件的选择、取舍,并对这些素材进行再创造。
比如,我国古典文学作品《诗经》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谁谓河广?一苇杭之”等等,都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纯正的民族特色,作者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抒发感情。
无论是华丽优美的辞藻、抑扬顿挫的韵律,还是清新流畅的意境,都对读者产生着强烈的吸引力,都具有审美价值。
这些作品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从欣赏者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1)欣赏文学作品,要注意把握人物形象,这是文学欣赏最基本的要求,人物形象的塑造对欣赏活动至关重要。
(2)要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这是文学欣赏的核心。
文学欣赏的过程是审美的过程,而文学欣赏的真正目的,则在于领悟和掌握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以及其他人文精神。
(3)注意文学的语言风格。
文学欣赏同语言风格有着极密切的关系。
因此,要准确理解作品内容,首先应该了解作家的语言风格。
( 4)注意阅读材料的组织安排。
阅读材料包括叙述性的文字和描写性的文字,如果是后者,那么它所呈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往往和前者不同。
(5)注意对作品所营造的意境进行分析。
文学作品的主题必须通过作品中的意境才能表现出来,而这种意境也只有通过相应的艺术形象才能呈现给读者。
所以,对作品意境的理解常常需要联系作品中的形象加以分析。
( 6)注意对作品中人物的描写。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有各自独特的个性、复杂的心理、丰富的感情世界。
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欣赏者要注意捕捉这些,仔细体味。
如果文学是生命,那么它就会更加绚丽多彩;如果文学是生活,那么它就会更加丰富多姿;如果文学是希望,那么它就会更加充满活力;如果文学是太阳,那么它就会更加光芒四射!。
什么是古代文学中的艺术特色和审美追求
什么是古代文学中的艺术特色和审美追求
古代文学中的艺术特色和审美追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形式美:在古代文学中,形式美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追求。
在诗歌创作中,韵律与格律的运用是关键,要求音韵和谐,字句精练,整篇诗歌的结构和节奏感要得到保持。
在散文创作中,古代文学家追求文字的流畅和韵律感,注重段落的过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戏剧作品要求舞台表演与剧本文本的完美结合,形成独特的节奏和音韵美感。
2. 情感真实:古代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对人性、情感和命运的真实描写,使人们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
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是真挚而深刻的,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心境和体验。
无论是爱情、友情,还是悲痛、欢乐,古代文学都能充分展现出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和多样性。
3. 辞章与文采:中国古代文学注重辞章、文采的运用,技术含量极高,语言色彩鲜明且具备强大的表现力。
诸如宋代《南渡北归词》、明代《长恨歌》等作品,都是对语言和文化运用的高峰,展示出中国文化独特的审美标准。
4. 人文与自然:中国古代文学对人文和自然方面的高度重视和思考也是其艺术特色之一。
中华文明倡导至善至美,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也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文学作品中对自然界的描绘与赞美常常占据重要地位,同时对人类社会的道德、伦理、政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总的来说,古代文学中的艺术特色和审美追求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深入探索和感悟。
审美的范畴
审美的范畴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所涉及的各种美的类型和范围。
在不同的文化和时代中,审美的范畴可能会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审美的范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优美:优美是审美中最为常见和广泛的表现形式之一,通常指柔和、细腻、轻盈、婉约等美感。
优美的对象可以是自然景观、艺术品、文学作品等,给人们带来平静、舒适和愉悦的感受。
2.壮美:壮美是指宏伟、壮观、雄浑、豪放等美感的表现形式。
壮美的对象通常是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自然景观或人造建筑,如高山、大河、巨大的雕塑等,给人们带来崇高、庄严和敬畏的感受。
3.悲剧美:悲剧美是指通过描绘人物的悲惨命运和英勇牺牲来引发观众的悲痛、同情和崇高感的审美表现形式。
悲剧美通常在文学、戏剧、音乐等艺术形式中表现出来,给人们带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4.喜剧美:喜剧美是指通过幽默、讽刺、戏谑等手法来引发观众的欢笑和愉悦感的审美表现形式。
喜剧美通常在电影、电视剧、相声等艺术形式中表现出来,给人们带来轻松愉快的感受。
5.丑陋:丑陋是指审美中不和谐、怪异、畸形等美感的表现形式。
丑陋的对象可以是自然景观、艺术品、文学作品等,给人们带来厌恶、反感或不安的感受。
审美的范畴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它涉及到美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多个领域。
在不同的文化和时代中,审美的范畴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它们都是人们对于美的感知和认知的表现形式。
论述文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
论述文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
1、文学审美活动具有更大包容性。
文学的这一特点充分地反映在文学审美活动上。
审美活动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
审美可以融化生活的一切,所以文学的审美最为辽阔丰富,文学的审美对象中有美,也有丑,有悲,也有喜,有崇高。
就是说在文学的审美活动中,人们可以以自己的情感或拥抱或排斥或喜爱或憎恨一切,生活里的一切都可以当作审美观照的对象,都可以成为作家和读者的诗意的过滤,文学审美活动所具有的包容性,是别的艺术不可能达到的。
2、文学的审美活动具有思想的深刻性。
并非物质性材料,具有实质性内容的词义是一种眼前外在事物,而永远是在心领神会,使人们能够心领神会直接趋向认知、思考,便于对生活进行理性、深入的把据。
所以,我们不能不说文学是所有艺术中最富于思想性的艺术,甚至可以直接称为思想的艺术。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话语: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概念,是将现代“话语”概念与我国古典文论述语“蕴藉”相融合的结果。
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有两层意思: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作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形象:指艺术形象,即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它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
与人们认识活动中的感性形象不同,审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同时又渗透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精神过程。
与科学活动中的理性概念不同,文学中的审美形象总是假定的,不确定的和模糊的。
由于以形象形态存在,文学必然地表现为直觉方式。
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直接的而不是间接的,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
语言与言语:这是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的一种区分,这里的语言与我们常用的语言概念是不同的,有时也翻译为语言系统、语言结构。
指使用语言的总体规则,社会普遍性语法系统,而言语则指个人的实际语言行为。
1.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属性就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文学理论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讲解
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作为意识形态,文学具有普遍的属性,也具 有特殊的属性,普遍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特殊性在于,它是审 美意识形态。
1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要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首先需要了解意识形态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社会结构由两个基本层面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与社会上层建设。
文学与话语蕴藉
文学作为话语,与日常话语、哲学话语、政治 话语、政治话语、科学话语、新闻话语等一般 话语不同,具有”蕴藉“的特点,从而具体表 现为话语蕴藉。
何谓蕴藉
➢ “蕴藉” 指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 状况
➢ 蕴藉包容性的含义:多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话语状况
中国古典美学中论蕴藉
形象与理性 文学的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了文学是形象 的。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文学蕴含某种理性。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表现文学直接 地是形象的,在深层具有某种理性。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 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 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双重属性:既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 阿多诺 这种双重属性存在于其特有的具体语言组织所形成的话 语蕴藉之中,通过话语蕴藉显现出来。 阿多诺:艺术的本质是双重的:一方面,它摆脱经验现 实和效果网络即社会;另一方面,它又属于现实,属于 这个社会网络。于是直接显示出特殊的美学现象:它始 终自然地是审美的,同时又是社会现象的。
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第一节文学的含义
1文学的文化含义 2文学的审美含义 3文学的通行含义 4文学与非文学
1文学的文化含义
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 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谈谈文学接受过程中都有哪些审美体验
(简答题)
谈谈文学接受过程中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评价。
正确答案
1、审美体验:指读者在阅读文本、重新创造艺术形象的同时,对重建的艺术形象进行审美的感知、领悟和欣赏。
①经过读者能动创造重新建构的文学形象,同作家创造并试图表达出来的形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②文学形象的构建还包括对于文学文本字里行间涌动着的情感的创造性体验。
2、审美评价:对作品思想性、艺术性、审美价值等作出理性的判断和评价。
①审美感受和审美评价相互交织,但又有所不同。
②审美感受是文学接受的初级阶段,以感性心理为主。
审美评价则是文学接受活动的高级阶段,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理性因素更多。
文学的审美和娱乐功能举例
文学的审美和娱乐功能举例文学的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都是怎么体现的?文学的娱乐功能主要表现在文学使人们获得赏心悦目的快感和愉悦的享受。
换言之就是人们通过文艺欣赏从而暂时摆脱实际生活的束缚,在超现实的环境中获得一种自由自在的精神享受,此所谓文学的娱乐功能。
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说说文学艺术是如何体现审美和娱乐功能的是审美教育功能。
文学是主体审美意识的语符化显现,属于审美意识形态,有其特殊的功能。
对文学功能的认识,经历了从实用到审美的过程,文学的审美功能是文学最基本、最常规的功能,它包括审美认识功能、审美教育功能和审美娱乐功能,最终它们构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扩展资料: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所谓的审美意识形态,就必然是审美与意识形态复杂的组合形式”(注: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65页。
)。
而这里的“意识形态”已与“人类意识的外在化形态”大相径庭:“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于政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如哲学、伦理学、宗教、文学及其它艺术等。
”“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文学又是人类的一种审美活动。
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与文学的审美特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就产生‘质变’,产生了作为文学的根本性质的‘文学审美的意识形态’”作为文学属概念的意识形态又不是“话语活动”了。
文学的审美功能包括审美认识功能、审美教育功能和审美娱乐功能,它们构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1、审美认识功能文学以其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给人们以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知识,从而扩大人的视野、发展人的智能,帮助人认识社会和人生,这就是文学的审美认识功能。
2、审美教育功能指文学通过所反映的生活内容及渗透于其中的是非判断和爱僧倾向,对人们的政治思想、道德情操、精神性格等所产生的影响。
3、审美娱乐功能文学作品通过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意境、健康的趣味使人精神上得到审美愉悦、生理上得到休息快适的功能就是审美娱乐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文学活动中的审美性表现
[摘要]:审美是文学区别于一般意识形态的特征,文学活动离不开审美,文学活动中的审美具有特殊性,其特殊性表现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关键词]:文学活动审美性表现
文学以活动的方式而存在,是整个人类活动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审美是其鲜明的特性,无论是作家活动还是读者活动都具有审美的特性,属于审美精神活动的范围。
文学活动中的审美性具有特殊性,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学活动中的审美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它既包括作家的创作活动也包括读者的接受活动。
然而,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文学活动都是人的审美意识的体现,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就作家的创作活动而言,作家的创作首先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它一方面要再现世界,另一方面又要融入自己的主观意识,客观生活进入作家的视野就不再是原本的世界,而是作家眼里的世界,作家描绘的是世界对我显示的样子,是作家与世界交流的结果。
说到读者的欣赏活动,其主观差异性更为明显,西方谚语中早就有“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
鲁迅则认为,“道学家看到淫,阴阳家看到《易》,革命者看到排满……”。
这就告诉我们,不管创作还是阅读都是人的
本己性精神交流,创作是作家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阅读是读者与作品的本己性精神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人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再富有诗意的生活,如不进入作家的视野,也不能称之为创作材料;再好的作家创作,没有经读者阅读检验之前也不能称之为作品。
同一生活进入不同作家的视野,则会形成不同的创作素材。
北宋末年宋江农民起义,进入施耐庵笔下就成了梁山好汉;进入俞万春笔下荡寇志则成了贼寇。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年轻人不能体会人到暮年的心情,初中生读不懂《围城》,而在经历过一些感情,经历过冲动与无奈后,则渐渐读懂了方鸿渐,看懂了他的生活,读懂了围城心情。
这就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二、文学活动中的审美是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文学活动首先是一种精神活动,且是最具个性化的审美活动。
它把感性、个别性作为自己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它是现实的审美活动的能动性的实际承担,是审美活动能力素质的具体表现者。
审美活动不同于物质活动,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审美活动是以情感为中介的活动,其他活动则不以情感为中介。
“情感”即对象能否满足你的需要而引起的一种体验,并由此产生的一种态度,它意味着对象与主体之间的一种精神交流。
情感是只有个体才具有的,所以说审美活动具有个性化的,如上所述,施耐庵可以把宋江等写成好汉,俞万春可以把宋江等好汉写成贼寇;同样是写愁,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还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欣赏亦是
如此,鲁迅对“旧红学”的各家各派的种种奇谈怪论作出卓越的评判。
鲁迅说,对于《红楼梦》的看法“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读《红楼梦》,你可以欣赏林黛玉外貌才气,也可以欣赏花袭人的善解人意,还可以欣赏刘姥姥随风飘香的稻谷之美。
审美作为精神活动是自由的,是最具个性化的。
三、文学活动中的审美是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所谓审美无功利,是说审美并不以有限目的为目的,而是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
但审美活动又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就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
从这个意义上讲审美活动是有限无功利性,甚至包含着“大功利”。
这种大功利是以人的自我完善为目的的,也有人称之为最高功利,因此,我认为审美活动是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艺术作品的产生和欣赏有助于我们成为更完美的人。
”审美活动的最高标准就是净化,就是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
审美活动对人的影响首先是心境上的影响,是使审美主体较大程度上超越个体眼前的某种功利和有限性,达到相对自由的状态。
其具体表现是:情与景、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即中国美学所说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其次,从接收效果上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无限对有限的超越,达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
其中,有限的是景和物,无限的是情、思、想象和韵味。
这种无限的情思和想象中,生成了包蕴着无限韵味的意蕴,从而比日
常生活中一般的审美更自由无碍、更有内涵、更耐人寻味、更具审美价值。
无功利的审美与有功利的审美不是孤立的,无功利的审美要服从于最高功利性的审美;而最高功利性审美受到有限无功利性审美的制约和影响。
这就其统一性。
四、文学活动中的审美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所谓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
当作者怀着欣赏的心境欣赏潘金莲时,潘金莲就会成为冲破封建牢笼、追求自由爱情的新女性;当作者怀着批判的心境塑造潘金莲时,潘金莲就会成为人们心目中不守妇道的淫妇。
所谓审美又具有他律性,是指审美活动并不是一个封闭孤立、与世隔绝的世界,它往往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有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文学作品的内容。
在封建婚姻观及道德意识下,刘兰芝和焦仲卿只能一个举身赴清池,一个自挂东南枝,而绝不会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爱情;而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的元代,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也只能弯弓射大雕,却不能欣赏什么影视艺术,也不会对春晚进行任何评价;从文学活动的实际看,审美的自觉程度和广阔程度就是人丰富的内在本性在现实中不断生成和在范围上不断扩大的一种人化的尺度,文学活动既有自律性又有他律性,文学活动中的审美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童庆炳.西方文论专题十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
[2]孟庆枢.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
[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