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2节 内能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内能教案
第二课时物体内能的改变【知识与技能】1.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升高(或降低),内能改变.2.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3.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4.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3.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2.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重点】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难点】内能与温度有关.知识点一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8-9,完成以下问题:1.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是做功和热传递.2.热传递的三种形式是:热传导、对流、热辐射.【合作探究】演示一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铁锅热得烫手甲棉被被晒得热乎乎的乙1.观察上图中发生的现象,图中铁锅、棉被的内能改变了没?答:图中铁锅、棉被的内能改变了.2.都是通过什么方式改变了物体的内能?答:均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了物体的内能.3.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和这些类似?答:生活中这类现象很多,如烧热的工件放到冷水中,工件会冷却下来,而冷水会变热.演示二做功和内能的改变如图甲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硝化棉,把活塞迅速压下去,观察发生的现象.如图乙所示,烧瓶(或可乐瓶)内盛少量水,给瓶内打气,当瓶塞跳出时,观察瓶内发生的现象.甲乙1.你在实验甲、乙中各看到什么现象?答:图甲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硝化棉会燃烧起来;图乙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瓶塞跳起,瓶内的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滴,出现水雾.2.在上述实验中,通过什么途径改变了玻璃筒和烧瓶内空气的内能?答:图甲中,迅速向下压活塞,活塞会压缩空气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使空气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棉花的燃点时,棉花就会燃烧.图乙中,用力往瓶内打气,对瓶内气体做功,瓶内气体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压强增大;继续打气,当瓶内气体压强足够大时,瓶塞跳起,水蒸气对塞子做功,内能减少,温度降低,瓶内的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液滴,出现水雾.由此可知,以上两个实验均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的.演示三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时的区分甲:由滑梯上滑下臂部会有灼热感乙:搓手取暖丙:钻木取火丁:酒精灯给试管加热分析上图中改变内能的方式,区分有何不同.答:甲、乙、丙三图中是通过做功改变内能;丁图是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区分做功和热传递时主要是从改变内能的条件上来进行区分.做功来改变内能的主要方式是压缩体积、摩擦、敲打、弯折等;而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方式主要是温度引起的内能的转移.【教师点拨】1.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一个物体内能的改变可以是做功的原因,也可以是热传递的原因.2.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是实质是能量的转化,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跟进训练】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A.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发生改变B.热传递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发生改变C.用做功的方法来改变一个物体的内能,就不能同时用热传递的方法来改变它的内能D.改变物体的内能可以同时用做功的方法和热传递的方法2.小萱常用手给奶奶搓背和用热水给奶奶泡脚,都能使奶奶的身体感到暖和.搓背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的,泡脚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的.知识点二热量【自主学习】1.热传递过程中,物体间内能传递的多少称为热量.通常用字母Q表示,常用单位是焦耳,符号为J.2.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合作探究】1.温度、内能与热量三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答:温度是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它是大量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集中体现,对于个别分子毫无意义.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当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增大.热量反映了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数量,是内能转移多少的量度,是一个过程量.2.温度、内能与热量三者之间的联系是什么?答:吸热内能要增加,温度可能不变化;温度升高内能变,吸热做功要分辨;内能改变很麻烦,热、功、温度都相关.【教师点拨】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是一个状态量,常说“具有内能”;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是一个过程量,常说“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不能说“物体具有或含有热量”.【跟进训练】下列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说法正确的是(A)A.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B.物体从外界吸收了热量,温度一定升高C.物体的温度越高,具有的热量越多D.物体的内能增加,则一定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1.改变内能的方式(1) 做功.(2) 热传递.2.热量(1) 定义: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内能的多少.(2) 单位:焦耳符号:J(3)热量、温度、内能的区别完成本课对应训练.教学视频见课件.。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二节内能教学设计
第二节内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知道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观察、实验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与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
3.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和内能变化的关系。
3.通过分析、类比、学会用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
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勇攀科学高峰的理想和志向。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内能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难点: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三、微课设计通过从燧人氏钻木取火到卖火柴的小女孩引出热也是一种能量,与宏观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相类比,一切运动的物体都有动能,分子也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也具有动能;分子间也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也具有势能,引出内能的概念: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
然后对内能和机械能进行比较,找出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
从内能的概念出发进一步理解内能,得出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关于内能的改变,是从两个身边的小事例说起的——搓手和滑滑梯,得出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接着由怎样使一段50cm的铁丝温度升高,得出改变物体内能有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再由两个小实验引出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温度降低。
最后指出热传递的实质是能量的转移,而做功的实质是能量的转化。
四、教学过程环节设计(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师:装着开水的暖瓶有时会把瓶盖弹起来,这是什么能量把瓶盖推动的?(学生讨论,交流彼此的观点)师:暖瓶没有动,所以不是机械能;暖瓶也没有接电源,所以也不是电能,那么这一能量来自哪里呢?(二)、进行新课1.内能师;如图1所示运动的饿足球具有动能,那么运动的分子是否也有动能呢?[学生甲] 运动的分子也具有动能,称为分子动能。
《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学历案-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
《内能》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是《内能》。
内能是初中物理热学部分的基础知识,是理解热量传递、温度变化等物理现象的重要概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的关系以及改变内能的方式。
二、学习目标1. 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掌握温度与内能的关系,理解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加的原理。
3. 了解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并能举例说明。
4. 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并描述物质吸热和放热过程中内能的变化。
三、评价任务1. 通过课堂提问和讨论,评价学生对内能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评价学生对温度与内能关系的掌握情况。
3. 通过实验报告和实验表现,评价学生观察和描述物质吸热和放热过程中内能变化的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之前学过的机械能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能与物体运动的关系,进而引出内能的概念。
2. 讲解内能概念:通过图示和实例,讲解内能的概念,强调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3. 探讨温度与内能的关系:通过实验演示和理论分析,让学生理解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升高时物体内部分子运动加剧,内能增加。
4. 学习改变内能的方式:介绍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改变内能的方式,通过实例说明这两种方式的区别和联系。
5.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描述物质吸热和放热过程中内能的变化。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内能的概念、温度与内能的关系以及改变内能的方式。
五、检测与作业1. 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内能概念的理解及温度与内能关系的掌握情况。
2. 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描述实验过程及观察到的现象。
3. 布置适量作业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学后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思考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及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学生能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学生在进行实验和观察时,能够认真记录数据,尊重实验事实。
-学生在分析问题时,能够严谨求实,遵循逻辑推理,避免主观臆断。
3.培养学生节能环保意识,关注可持续发展。
2.学生总结: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加深对内能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情感升华:教师强调节能环保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为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4.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能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能够知道内能是物体分子间作用力的表现形式,与物体的温度、质量和状态有关。
-学生能够运用内能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物体内能的变化导致温度升高或降低。
2.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内能的影响因素,能进行简单的内能计算。
1.完成课本第十三章第2节后的练习题,重点关注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2.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要求运用控制变量法,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数据分析,并撰写实验报告。
3.观察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如烧水、取暖等,分析其属于哪种热传递方式,并简要说明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以下问题并撰写小论文: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内能的本质,并将内能的概念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际物体现象相结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改变方式:内能的改变可以通过做功和热传递来实现。
做功主要有摩擦生热和压缩气体做功,热传递有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
3. 内能与热量、温度的关系:热量是内能改变的一种量度,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内能大的物体温度不一定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两种改变方式。
2. 掌握内能与热量、温度的关系,能够运用内能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的两种改变方式。
难点:内能与热量、温度的关系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温度计、热量计、气体压缩机等)。
学具:课本、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烧水时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内能是如何改变的。
2. 概念讲解:介绍内能的概念,解释内能的两种改变方式。
3. 实验演示:进行内能改变方式的实验,如摩擦生热实验、压缩气体做功实验。
4. 内能与热量、温度的关系: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讲解内能与热量、温度的关系。
5. 例题讲解:运用内能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解释冬天暖气片的发热原理。
6.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内能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场解答。
7. 板书设计:板书内能的概念、内能的两种改变方式以及内能与热量、温度的关系。
8. 作业设计:布置一些有关内能的作业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设计1. 解释下列现象:(1)冬天用暖气片取暖,暖气片是如何将内能传递给室内的?(2)为什么说“热胀冷缩”?2. 下面哪个选项是正确的?A. 内能大的物体温度一定高B. 内能小的物体温度一定低C. 内能与热量、温度没有关系D. 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了内能的概念和内能的两种改变方式,理解了内能与热量、温度的关系。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 内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点PPT】
【问】同学们,当迅速下压活塞,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点PPT说】我们看到硝化棉燃烧了。
【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说】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来分析一下吧。
【点PPT问】硝化棉燃烧说明筒内气体的温度是升高了还是降低了?
【答】筒内气体的温度升高了,达到了硝化棉的燃点。
【问】由此可知筒内气体的内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向瓶内打气,瓶内气体推动瓶塞做功,气体的内能转化
为瓶塞的机械能,瓶内气体内能减少,温度降低,水蒸
气液化为小水滴,从而瓶塞跳起,瓶内出现“白气”
【点PPT出板书】在这个实验中就是通过气体膨胀对外界做功的方式,改变了气体的内能,使得气体内能减少。
生活中也有类似的现象。
【点PPT】
【说】比如装着开水的暖水瓶,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1分钟
13分钟
6分钟
2分钟
引入
做功
总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开场白】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的于秀齐老师,请同学们准备好学习任务单,和于老师一起开始今天的学习。
【点PPT】
【问】先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回忆一下什么是内能?
【点PPT答】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
【点PPT答】瓶内“白气”消失,说明瓶内小水滴汽化又成为
了水蒸气,因为汽化是吸热过程,所以可知瓶内
气体内能增加,是机械能转化为了内能。相信同
学们一定可以自己来解释这个现象了。
【点PP式改变了物体的内能,不同的是,当外界压缩气体
做功时,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气体内能增加。当气体膨
初中物理《第2节 内能》教案教学设计_人教版
5.3 内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内能的含义。
(2)知道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等因素有关。
(3)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与实验,关注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感受比较、归纳、综合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索改变物体内能方式的实验中,提高团队合作意识,激发探索热情;(2)通过运用物理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激发自身的成就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难点: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三、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铜丝、气球、等。
2.演示实验器材:空气压缩引火仪、火柴头、半瓶水等。
3. 自制摹拟演示 PPT 幻灯片四、教学过程引入1.复习份子动理论里相关概念(1)物体是由份子组成的;组成物体的份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份子运动的剧烈程度的标志是什么?(3)温度越高,份子的运动越剧烈。
新课2.份子动能(1)演示实验小球的运动。
(2)问题运动着的小球具有什么?(3)类比运动着的份子具有什么?结论:份子因为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叫份子动能。
(4)份子动能的影响因素分析得出:温度越高,份子运动越剧烈,即份子运动速度越大,份子动能就越大。
3.份子势能(1)图片压缩(或者伸展)的弹簧。
(2)问题压缩(或者伸展)的弹簧各部相互排斥(或者吸引)具有什么?(3)类比存在相互排斥(或者吸引)的份子之间存在什么?结论:份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势能叫做份子势能。
(4)份子势能的影响因素分析得出:份子间距离发生变化,即宏观上物体的体积、状态发生变化,份子势能发生变化。
4.内能(1)问题份子因为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叫份子动能,由于份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势能叫做份子势能。
物体内有大量的份子,宏观上只研究一个份子的能量没有实际价值,我们类比机械能用一个新的物理量来表示所有份子的能量。
物体内所有份子动能和份子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
内能也是能的一种形式。
(2)单位:焦耳(3)判断与讨论物体的温度为 0℃,它的内能为零吗?物体的机械能为零了,内能为零吗?(4)结论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第2节 内能
第2节《内能》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
3、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3、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3、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教学难点】内能与温度有关。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演示讲解【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情境引入让学生观察图片,体会分子的运动,从而引入物体的结构。
二、进行新课(一)物质结构的基本图像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通过分子与苹果、学生与地球的相对比较,让学生想象感知分子的大小。
引导学习常见的物质都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老师通过课件动画展示“观察与思考”中的小实验,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扩散现象。
学生观察并思考,举出更多生活中的扩散现象,掌握扩散现象的原理。
课件展示“观察与思考”等量的冷水和热水含有的内能大小比较。
师生共同总结:组成物质的分子处于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之中。
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
我们称这种运动为热运动。
3.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P图10-16,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同时,当压缩物体时需要用力,老师引导学生观察10可推知:分子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作用的斥力。
师生共同总结: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都在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这就是物质结构的基本图像。
(二)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征分子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运动状态不同。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2《内能》教案(优质)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2《内能》教案(优质)第二节内能1课时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
3、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XXX。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3、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研究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养成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3、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使学生养成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教学难点】温度、内能、热量概念的辨析。
教学准备】教师用:多媒体、空气压缩器、乙醚、棉花、广口瓶、带导管的橡皮塞、打气筒。
学生用:粗铁丝、酒精灯、烧杯、热水等。
教学过程】主要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创设情境。
播放视频】:蒸汽火车和火箭升空引入新课1寓目视频思考提出问题:推动火车和火箭的能量来自哪里?从而引出新课。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以及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
)二、新课教学一)内能的观点知识回顾】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同学们你能回答出这些问题吗?1、物体由于______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2、物体由于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决定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的_____和________。
3、物体由于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决定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______。
4、分子热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5、分子运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观察比较】1、运动的篮球具有动能,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吗?能小结:分子作无规则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分子动2、树上苹果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具有势能,分子间也存在彼此吸引的力,分子具有势能吗?1、2、3小题回顾机器能便于同内能进行比较研究4、5小题便于得出分子具有动能和影响分子动能大小的因素经由过程比较法得出分子具有动能2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第13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4.小组合作题:
(1)分组讨论:分析内能对物体性质的影响,如内能对物体熔点、沸点等的影响。
(2)小组汇报: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内能对物体性质影响的认识。
5.思考题:
(1)内能能否完全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为什么?
(2)在热传递过程中,内能是如何传递的?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内能的概念及其微观机理:内能是物体内部分子的势能和动能之和,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直观理解。因此,如何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学生能够形象地认识内能,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内能的计算方法:内能的计算涉及物理学和数学知识,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技巧。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公式,进行内能的计算,是教学过程中的另一个重点和难点。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第13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理解物体内部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以及分子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
2.使学生掌握物体内能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内能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物体的温度变化、热传递等。
3.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内能变化的能力,学会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4.分析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出内能的变化规律。
5.应用拓展:运用内能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7.作业:布置具有挑战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思考。
四、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他们对内能知识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2节 内能》教案1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2节内能》教案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2节内能》是学生在学习了力的作用效果、压强、浮力等知识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物体内部能量变化的一节课程。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内能的概念、内能的改变方法、热传递等。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改变方法,了解热传递的实质,为后续学习热力学定律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对物体内部的能量变化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内能的概念,以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方面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将其与内能的改变联系起来,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改变方法。
2.了解热传递的实质,能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内能的概念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2.热传递的实质及实际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内能的概念、内能的改变方法、热传递等。
2.实验器材:热水、冷水、温度计等。
3.练习题:有关内能、热传递的题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介绍内能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内能?内能与机械能有什么区别?2.呈现(10分钟)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热水和冷水的温度变化,引导学生理解热传递的实质。
同时,呈现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内能的改变方法。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
4.巩固(10分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测学生对内能和热传递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内能的改变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举例说明,并进行讨论。
人教版2020年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3章《第2节 内能》教案
《第二节内能》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与物体温度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的过程中,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发生改变。
3.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与物体内能变化的关系。
5.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点1.内能概念。
2.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与热传递。
教学难点对分子势能和内能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1课时内能一、导入新课装着开水的暖瓶有时会把瓶盖弹起来,这是什么能量把瓶盖推动的?暖瓶没有动,所以不是机械能;暖瓶也没有接电源,所以也不是电能,那么这一能量来自哪里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究《内能》。
(板书设计)二、自学互研(一)内能概念自主阅读教材P7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什么是分子动能?什么是分子势能?答:构成物质的分子由于在不停地做热运动所具有的能量叫分子动能;分子之间存在类似弹簧形变时的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也具有势能,叫做分子势能。
2.什么是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是什么?答: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单位是焦耳(J)。
3.阅读教材,结合表格回答问题。
机械能与内能的对比问题1:机械能与内能是不同形式的能,机械能与__整个物体__运动及形变有关,内能与__分子__运动有关;机械运动与温度无关,内能与温度__有关__。
问题2:内能与机械能可否相互转化。
答:在一定条件下,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二)影响内能的因素自主阅读教材P8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4.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物体的内能与温度之间有什么关系?答: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有物体的温度、质量和状态;同一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少,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5.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静止的物体没有内能B.南极的寒冰没有内能C.一杯水的温度越高,它的内能越大D.物体从一楼搬到二楼后,内能会增大三、合作探究对学:分享检测1~5题。
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优秀3篇)
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优秀3篇)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篇一一、思路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做功可以改变内能,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热机的一般工作原理,热值。
就堂而言,主要由五个活动组成,分两时进行第一首先通过弯折铁丝活动从做功能改变物体的内能入手,与上一节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内容相呼应,有助于学生认识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方式之间的异同。
接着通过演示点火爆炸说明内能也可以转化为机械能,为下面进行热机的教学进行了铺垫。
然后重点介绍四冲程汽油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能量转化,而对柴油机和蒸气机则让学生阅读“信息库”,这样做既能突出重点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通过阅读“生活物理社会”——热机的发展历程,展示热机的发展对人类社会明的进程所起的积极作用,使学生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第二时通过比较质量相同的酒精、纸片充分燃烧时放热不同,帮助学生建立热值的概念,并指导学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通过阅读“化石燃料的燃烧和环境保护”一,让学生认识到燃烧排放物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培养自觉的环保意识。
教学中采用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相结合、静态图片与动画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变化过程有清楚地认识,以便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二、教学准备教师:四冲程汽油机模型和空气压缩引火仪演示、点火爆炸演示学生:铁丝三、教学流程(第一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引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先请同学们观察生活中常见的两个情景:铁管靠在高速运转的砂轮上,观察到什么现象?汽车在加油站加油后在公路上行驶(录象)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被高速飞轮磨下的铁屑为什么会火花四溅?汽车加了汽油或柴油燃料后是怎样使发动机工作的?今天的学习将为你揭开这些谜团学生观看、思考使学生产生凝问,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新教学1、学生活动-—研究做功能否改变物体的内能2、演示点火爆炸——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3、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应用——热机4、生活物理社会——热机的发展历程师:同学们手上都有一根铁丝,将铁丝快速反复弯折铁丝七八次,触摸弯折处,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师:铁丝的温度升高,说明铁丝的内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师:同学们再观察一个演示实验——空气压缩引火仪在玻璃筒中放入一小撮干燥的棉絮,用力迅速向下压活塞,注意仔细观察,你看到什么现象?师:棉絮燃烧必须要达到它的着火点,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它的温度和内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师:在刚才两个实验中,铁丝和棉絮增加的内能从何而?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
教案:内能一、教学目标1.了解内能的概念、特征及其与物体温度的关系。
2.掌握内能的计算公式。
3.理解内能转化与守恒的概念。
4.了解内能转化的几种形式并能够应用其实例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1.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2.内能的计算。
3.内能转化与守恒。
三、教学难点1.内能转化的几种形式。
2.内能守恒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入内能的概念,提问学生物体内部是否存在一种能量,并与热相关。
学生可能会提到热能、温度等概念。
2.概念解释(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内能的概念,即物体内部具有的能量。
然后,进一步解释内能与物体温度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内能与温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3.实验示范(15分钟)教师进行一个与内能相关的实验示范,例如将一杯温度较高的水倒入另一杯温度较低的水中,并用温度计测量两杯水的温度变化。
根据实验现象,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温度高的物体冷却时热量的减少及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同时,提出进一步思考:这其中是否存在能量守恒的现象?4.计算公式(10分钟)教师介绍内能的计算公式,即内能等于物体的热容量乘以温度变化。
同时,向学生解释热容量的概念,并进行例题演示。
5.内能转化与守恒(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内能转化与守恒的问题,例如物体的内能如何转化为机械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
然后,介绍内能守恒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内能转化与守恒的实际应用。
6.练习与讨论(15分钟)学生进行内能计算、内能转化与守恒的练习,教师进行讲解并与学生进行讨论。
通过练习与讨论,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引导学生思考内能转化与守恒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7.拓展与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内能转化与守恒在其他场景中的应用,并进行相关拓展讲解。
然后,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五、课堂作业1. 计算题:如图所示,有一块质量为5kg的铁板,温度由25°C升至75°C,请计算铁板的内能变化量。
2.应用题:请思考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解释其内能转化与守恒的过程,并写下你的思考与分析。
人教版初三九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第2节 内能》
2.在下列的选项中,通过做功
实 现 物 体 内 能 改 变 的 是 ( )
A.在炎热的夏天,在啤酒中放 入一些冰块,啤酒变凉 B.太阳能热水器水箱中的水被 晒热 C.行驶的汽车,轮胎会变热 D.划火柴,火柴燃烧 3.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们认为, 在美国东海岸出现的“天空火 球”现象是由于小行星进入了地 球大气层。请同学们尝试解释这 个罕见的现象。
高”或“降低”)。当瓶塞跳起 练 习 来 时 , 可 以 看 到 瓶 内 出 现 水蒸气对瓶塞 能 ,这是因为 ,内
(填“增加”或“较 (填“升 而
少”)。温度
高”或“降低”)。水蒸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成小液滴。白雾未消失时,如果 马上盖上塞子,再次向瓶内打 气,则会看到 。 参与练习,完成题目 检测教学 目标 达成 情况。
难点 教学难点:1.用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本质。 2.了解热量的概念。 教学 方法 教具 学具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列举实例法、学生实验体验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多媒体课件、若干根 50 cm 的细铁丝、压缩点燃演示器、气体膨胀做功演示器 教学过程
引入 引 入
教师活动 向学生展示三幅有关人类对
3.以问题的形式提示学生注意 两个问题。 ①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 动情况有关,内能与物体内部分 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 倾听教师讲解 新 用情况有关,所以内能是不同于 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想一想,冰山有内能吗? 课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提 重点强调 内能 和机 讲 ②因为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 出的问题。 做无规则运动,所以一切物体都 具有内能。冰山也不例外。 授 二、物体内能的改变 1.想一想,根据你所掌握的知 小组讨论。 识,如何判断同一物体内能是否 发生了变化。 本环节的设计, 主要 培养学生 对所 学知 从宏观现象推理出微观机 识的应用能力。 什么 械能的区别, 强调是 分子能量。 防止学习 困难的学 生混 淆概 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第二节《内能》教案
第2节内能【教学目标】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内能和温度的关系。
2.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知道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作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教学重难点】1.重点: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及这两种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2.难点:对内能概念的理解。
【课前准备】教师:烧杯、酒精灯、火柴、压缩空气引火器、硝化棉、烧瓶、打气筒、导管、橡皮塞。
学生:铁丝。
【教学过程】【情境引入】播放“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的视频,“天舟一号”发射成功后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二号”先后进行自动交会对接、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等3次交会对接。
在“天舟一号”发射过程中依靠什么能量做动力呢?【互动新授】内能1.定义:播放运动员踢足球的视频,复习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请同学们说出抛到空中运动的球,其具有的能量:离开地面,具有重力势能;在空中飞行,具有动能。
将分子运动与其进行类比,球内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具有分子动能,而且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因此具有势能,从而总结得出内能的定义: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作物体的内能。
教师补充:内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一样,都是焦耳(J),且各种形式的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内容,提出问题:(1)哪些物体具有内能,为什么?(2)物体的内能和什么因素有关?(3)内能和机械能有什么区别?教师利用课件展示:炽热的铁水、冰冷的冰块。
学生分组实验:取两只烧杯,分别倒入冰水和热水,然后分别把手放入其中进行感受,教师提出问题:能不能说温度高的物体具有内能,温度低的物体不具有内能呢?学生讨论,教师必要时提示可以从内能的定义和分子的状态进行思考。
通过交流讨论,总结得出: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温度高的物体内能大,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教师接着提出问题:一杯热水和一桶凉水,哪个内能大?为什么?学生讨论:无法比较。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2节内能(导学案)教案与反思
第2节内能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课题内能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是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2.理解并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3.能正确理解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4.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5.知道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6.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生活事例.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说明温度和内能之间的关系.2.通过观察、实验、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3.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与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4.学会用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和内能变化的关系.3.通过分析、对比,学会用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勇攀科学高峰的理想和志向.教学重点内能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教具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压缩空气引火仪、塑料瓶(带塞子)、打气筒、乙醚、脱脂棉等学生:铁丝、铁锤、砂纸、火柴、保温水瓶(盛有热水)等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热量的概念,做功和热传递的比较教学课时2课时课前预习1.内能的概念:分子由于不停地做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叫做分子动能.分子之间由于存在类似弹簧形变时的相互作用力而具有的势能叫做分子势能.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2.内能的单位和影响因素: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各种形式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物体的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加;温度降低时,内能减少.4.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两种:热传递和做功,这两种方法在改变内能上是等效的.5.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发生热传递时,高温物放出热量,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备课笔记课外拓展詹姆斯·普雷斯科特·焦耳(JamesPrescottJule,1818年12月24—1889年10月11日),出生于曼彻斯特近郊的沙弗特,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英国物理学家.由于他在热学、热力学和电学方面的贡献,皇家学会授予他最高荣誉的科普利奖章(CopleyMedal).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能量或功的单位命名为“焦耳”,简称“焦”;并用焦耳姓氏的第一个字母“J”来标记热量以及“功”的物理量.焦耳在研究热的本质时,发现了热和之间的转化关系,并由此得到了能量守恒定律,最终发展出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国际单位制导出单位中,能量的单位——焦耳,就是以他的名命名.课前预习6.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则物体本身的内能会减少.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布置的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导入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嫦二号奔月动画视频,让学生观察、思考与交流.利用学生的感官来激发学生求知欲,迅速进入课题思考,同时也让学生为祖国成就自.待学生看完后,教师提问:嫦娥二号发射、进入月球轨道三次制动依靠什么能量做动力呢?学生思考、讨论,发表各自的法.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靠的是燃料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推动火箭做功,把卫星送上月球.燃气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能量呢?这种能量有什么特点?它与前学习的电能、机械能有不同呢?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后,你就会明.好,下面我们开始探学习.备课笔记小组问题探讨:1.内能与机械能有关吗?2.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具有内能?特别提醒:内能的绝对量不能测量,内能的改变量可以测量.一般只研究内能的改变量. 知识拓展:进行新课教师鼓励学生,并进行总结和板书.板书:一切物体内部的分子都在做无规则运动,那么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例1】下列有关物体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0℃的物体没有内能B.内能是物体内部一部分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能C.内能是物体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D.一切物体都有内能解析: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刻任何温度下都具有内能,故选D.答案:D2.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师请同学们思考内能和机械能有什么区别.B.物体举得越高,内能越大C.物体运动得越快,内能越大D.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解析:在分析物体内能大小时,应注意物体的内能与三个因素有关,即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与物体的运动速度和举起的高度无关,物体的速度和举起的高度影响的是机械能,而机械能与内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对于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同种物质,温度相同,状态不变时,质量越大,内能越大,故选D.备课笔记特别提醒:1.由于物体内能与诸多因素有关,有些因素用宏观手段是无法测量的,所以要计算出某一个物体所具有的内能是不可能的,不同物质构成的质量相同的物体之间的内能大小也往往无法比较.事实上,对我们生活、生产实践有意义的只是同一物体在不同情况下内能的改变量.2.内能也叫做热能,这是一种通俗说法.3.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进行新课答案:D物体内能的改变1.热传递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内能,知道了内能与温度的变化关系,知道了内能的影响因素,下面请同学们观看两个实验,想想老师是通过什么方式改变备课笔记小组问题探讨:1.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哪些?2.不同的方式可以同等程度地改变物体的内能吗?知识拓展:热传递发生的条件:不同物体之间或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 小组问题讨论: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时效果是相同的吗?他们的实质相同吗?易错点拨: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可能增加,不发生热传递时,物体对外做功,自身的内能减少.小组问题讨论:内能、热量和温度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知识点拨:做功与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用做功的方式来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其他形式的能和内能间的转化;用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在物体间的转移.答案:C教学板书课堂小结同学们,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收获了不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两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类比法”和“转换法”.我们通过把内能与机械能进行类比,大家知道了内能是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而且还知道了影响内能的因素.我们通过转换法,知道了内能改变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更重要的是明白了内能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在不知不觉地利用它.大家深深体会到,物理是一门有趣有用的科学.只要大家平时多关注生活、留心观察身边的现象,勤于思考,就会轻松地学好物理.好,谢谢大家!教材习题想想议议(P7)装着开水的暖水瓶,有时瓶塞会弹起来.推动瓶塞的能量来自哪里?解:推动瓶塞的能量来自瓶内压缩气体的内能.因为暖水瓶中的开水不断汽化,使瓶内气体的密度不断增大(相当于压缩的气体),瓶内气体压强难题解答【例5】小明和小刚为一件事争论起来.小明说:“零摄氏度的水和零摄氏度的冰的温度是一样的,因此,它们的内能是一样的.”小刚说:“不对,它们的内能是不一样的.”你认为他俩谁说得对?说出你的理由.解析: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之间的作用情况有关,即与物体的温度、质量、状态、体积有关.注意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是水和冰的质量相等.答案:小刚说得对.因为温度和质量相同的水和冰,一个是液态,一个是固态,体积也不一样,所以它们的内能不一样.【例6】冬天手冷时,用嘴向手上“哈气”(即缓慢地吹气),手会感到暖和.若用劲向手上快速“吹气”,手不但不会暖和,反会觉得更冷.都是从嘴里出来的“气”,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觉呢?解析:本题涉及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还要明白哈气和吹气的区别.答案:冬天手觉得冷时,向手上“哈气”是从口中哈出气体中的水蒸气液化时放热,放出的热量通过热传递被手吸收了,手的内能增加,手会感到暖和.若使劲儿向手吹气,则是加快手表面空气流动,使手表面的水分蒸发加快,水分蒸发时从手上吸热,所以手不但不会暖和,反会觉得更冷.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教学反思1.本节课教师首先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联想分子具有动能和势能,在初步给出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基础上,建立内能的概念.2.探究实验及小组讨论来完成本节重要教学内容,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加深他们对物理这门学科的感情,师生共同走进这一神奇的物理殿堂.3.构建宽容和谐的教学氛围.在理解改变内能的方法时,教师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平时利用取暖的做法,体会改变内能的方法.这种事例贴近学生生活,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重要的是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备课笔记思想方法: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想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素材积累】辛弃疾忧国忧民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第2节内能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2节 内能知识目标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玩具回力汽车运动,其动能是从弹性势能转化而来的,而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动能从何而来?原来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能量来源于燃料燃烧释放的内能。
那么,什么是内能?从而引入新课。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内能活动1:出示挂图:展示运动员头顶足球图片和分子运动图片(如图所示)。
活动2:两乒乓球与弹簧模拟两分子作用力。
弹簧形变时具有势能,两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
类比机械能定义,得出内能的定义及单位。
总结: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
活动3:引导学生利用类比法理解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总结: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一个确定的物体,分子总数是固定的,其内能大小由温度和体积决定;如果物体不确定,那么其内能大小由质量、温度、体积、种类来决定。
探究点二做功和内能的改变活动1:让学生相互搓手,说一下感觉。
活动2:如图所示,让一生来回弯折铁丝,感觉一下弯折处的温度变化。
总结: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
活动3:演示,大口玻璃瓶内有一些水,水的上方有水蒸气,给瓶内打气,当瓶塞跳出时,瓶内出现“白雾”。
活动4:让一学生吹气球,吹大了的气球没握住,它叫啸着飞跑了!捡起时气球会发现它的嘴部温度变低。
总结: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变小。
活动5:学生交流、讨论,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实例。
探究点三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活动1:出示课件,分析下列内能改变的方式是否是做功?它们使物体温度升高时的特点怎样?归纳总结:(1)当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接触,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位温度不同时,高温物体的内能减小,低温物体的内能增加。
(2)条件:存在温度差(3)最终结果:直到温度相同。
(4)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
其单位是焦耳,符号是J。
探究点四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的区分活动1:出示课件,让学生分析课件中改变内能的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内能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玩具回力汽车运动,其动能是从弹性势能转化而来的,而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动能从何而来?原来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能量来源于燃料燃烧释放的内能。
那么,什么是内能?从而引入新课。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内能
活动1:出示挂图:展示运动员头顶足球图片和分子运动图片(如图所示)。
活动2:两乒乓球与弹簧模拟两分子作用力。
弹簧形变时具有势能,两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
类比机械能定义,得出内能的定义及单位。
总结: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
活动3:引导学生利用类比法理解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总结: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一个确定的物体,分子总数是固定的,其内能大小由温度和体积决定;如果物体不确定,那么其内能大小由质量、温度、体积、种类来决定。
探究点二做功和内能的改变
活动1:让学生相互搓手,说一下感觉。
活动2:如图所示,让一生来回弯折铁丝,感觉一下弯折处的温度变化。
总结: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
活动3:演示,大口玻璃瓶内有一些水,水的上方有水蒸气,给瓶内打气,当瓶塞跳出时,瓶内出现“白雾”。
活动4:让一学生吹气球,吹大了的气球没握住,它“叫啸”着飞跑了!捡起时会发现它的嘴部温度变低。
总结: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变小。
活动5:学生交流、讨论,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实例。
探究点三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
活动1:出示课件,分析下列内能改变的方式是否是做功?它们使物体温度升高时的特点怎样?
归纳总结:
(1)当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接触,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位温度不同时,高温物体的内能减小,低温物体的内能增加。
(2)条件:存在温度差。
(3)最终结果:直到温度相同。
(4)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
其单位是焦耳,符号是J。
探究点四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区分
活动1:出示课件,让学生分析课件中改变内能的方式。
学生交流得出答案:甲、乙、丙三图中是通过做功改变内能;丁图是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
归纳总结:区分做功和热传递时主要是在改变内能上的条件来进行区分。
做功来改变内能的主要方式是压缩体积、摩擦、敲打、弯折等;而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方式主要是温度引起的内能的转移。
活动2:出示课件,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两位同学的取暖方式(如图)有何不同。
归纳总结:哈气取暖是通过热传递使手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搓手是通过摩擦做功的方式使手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活动3:出示课件,让学生交流、分析。
第二届亚洲青年运动会前夕,主办方通过古老的钻木取火方式,在几分钟内取得火种,并点燃火炬.请你用物体内能改变的方式说明钻木取火的过程。
归纳总结:钻木取火的过程是克服摩擦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燃料的燃点而被点燃,此过程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
探究点五内能概念和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等效性
活动1:一根滚烫的铁棒,一定是在火中刚刚燃烧过。
让学生交流、讨论这个判断正确吗?
通过学生的交流得出答案:不正确,还有可能是做功改变的。
因为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
活动2: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
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你是怎样理解等效的呢?请你通过举例加以说明。
学生交流、讨论得出答案: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即做的功与传递的热量相等时,物体内能的改变量是相等的。
如:对物体做100J的功,物体内能增加100J,对物体传递100J的热量,物体内能的增加量也是100J。
活动3:内能的概念是同学们理解上的难点,根据你的理解,回答下列的问题: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包含的总能量,包括分子的动能(即分子无规则热运动动能)、分子的势能(即分子间相互作用能)、分子内的能量、原子内的能量、原子核内的能量等.在热学中,由于在热运动中上述后三项能量不发生变化,所以内能一般指前两项。
由于分子的动能跟温度有关,分子的势能跟分子间的距离有关,所以物体的内能跟温度、体积都有关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慢慢压缩针筒里的气体,气体内能中哪部分发生变化?
(2)加热针筒里的气体,气体内能中哪部分发生变化?
(3)金属块在受热膨胀时,金属块内能中哪些部分发生变化?
归纳总结:
(1)慢慢压缩针筒里的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变小,气体内能中分子势能变化;
(2)加热针筒里的气体,分子运动加剧,分子动能发生变化,所以气体内能中分子动能变大;
(3)金属块在受热膨胀时,分子间的距离变大、分子运动加剧,金属块内能中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都变化。
探究点六温度、热量内能的区别与联系
学习内能的知识后,大多数学生对这三个物理量(温度、内能、热量)的概念及相互关系不能正确理解,为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把三者的区别和联系总结如下:
1.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从分子运动理论的观点来看,温度是分子热运动激烈程度的标志,对同一物体而言,温度只能说“是多少”或“达到多少”,不能说“有”“没有”或“含有”等。
2. 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内能只能说“有”,不能说“无”。
只有当物体内能改变,并与做功或热传递相联系时,才有数量上的意义。
3. 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其实质是内能的变化量。
热量跟热传递紧密相连,离开了热传递就无热量可言。
对热量只能说“吸收多少”或“放出多少”,不能在热量名词前加“含有”“有”或“没有”。
板书设计
第2节内能
一、内能
二、热量
三、改变内能的方式
1.热传递
2.做功
教学反思
内能是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在教学中我采用了类比的方法,希望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能较好的理解内能概念;这种教学方法是我们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方法,教会学生掌握这方法意义重大。
本课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了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做功;二是热传递。
探究实验帮助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而降低了他们学习本课知识的难度。
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探究教学的作用不容忽视,实验探究不但帮助师生攻克教学中的难点而且实验探究方法的设计及小组交流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造能力及合作精神,本节课就力图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及小组讨论来完成本节重要教学内容,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师生取得良好的教与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