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工设备玻璃部分-第四章浮法玻璃成型原理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浮法玻璃成型原理
1.浮法玻璃成型机理
浮法玻璃的成型是在锡槽中进行的。玻璃液由熔 窑经流槽进入锡槽后,其成型过程包括自由展薄、 抛光、拉引等,为此讨论以下四个相应问题: (1) 玻璃液在锡液面上的浮起高度。 玻璃液与锡液互不浸润、互无化学反应。锡液的 密度大于 玻璃液,因而玻璃液浮于锡液表面,如 下图所示。其浮起高度为h1 ,沉入深度为h2,玻 璃的自然厚度为h,他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经计算及生产实践表明:玻璃带沉入锡液中的 深度只有玻璃带厚度的 1/3。
(3) 玻璃在锡液面上的抛光时间
玻璃液流到锡液面上形成正弦状波纹
通过公式估算浮法玻璃的抛光时间为 68.5秒 。 生产实践表明,若流入锡槽的是均质玻璃液,则它在抛光 区内停留时间为 1min 左右,就可以获得光亮平整的抛光 面,所以上述估算与生产实践相符。
(4)玻璃的拉薄
A、拉薄方法:高温拉薄法与低温拉薄法 。 后者更适合拉 制薄玻璃
4 .1 概
述
4.1 浮法玻璃的工艺概况
1、英国的皮尔金顿PB法 (PB) 英国Pilkington兄弟在20世纪50年代对浮法玻璃生产技术 的发明和为之所付出的坚持不懈的努力,自1953年开始到 1959年取得成功,共耗时7年,投入了400万英镑巨额费用。 2、美国的PPG法(LB) 除了英国 Pilkington公司的浮法 技术之外,还有美国 Pittsburgh技术比较有名。1975年, 美国 Pittsburgh 平板玻璃公司宣布,他们在 Pilkington 工艺基础上,采用把玻璃液流道和流槽相结 合的 宽玻璃液输送系统,使流入锡槽的玻璃液带
2.保护气体
使用锡液作浮抛介质的主要缺点是 Sn 极易氧 化成 SnO 及 SnO2 ,它不利于玻璃的抛光,同时 又是产生虹彩、沾锡、光学畸变等玻璃缺陷的主 要原因。 为了适应玻璃成形的需要,必须保持锡槽内锡 液面的光洁,因此锡槽空间要导入还原的保护气 体,以防止空气进入锡槽内使锡发生氧化反应。 锡液的性质决定了需在锡槽内通入大量的高纯 氮气(N2)和高纯氢气(H2)组成的保护气体。 在生产中,严格控制保护气体成分、用量,稳 定压力,采用正确的进气方法和锡槽的密封方法, 防止保护气体的外逸是提高浮法玻璃质量的重要 工艺之一。
浮抛液在玻璃成型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托浮和 抛光玻璃,在选用的各种金属及合金中, 尤以金 属锡液最符合浮法工艺的成型条件。 由下表可知,锡中所含各种杂质都是组成玻璃 的元素, 它们可以在玻璃成型过程中夺取玻璃中 的游离氧成为氧化物,这种不均质的氧化物成为 玻璃表面的膜层;当金属锡中的含铁量 达 0.2% 时会在锡液表面形成铁锡合金 FeSn ,它增加锡 液的“硬度”;Al2O3 含量过多会在锡 液表面生 成 Al2O3 薄膜使锡液表面呈现不光滑;杂质 S 能 生成 SnS ,是形成浮法玻璃缺陷 的原因之一。 以上都会影响玻璃的抛光度,因此,对于浮抛玻 璃用锡液其纯度要求在 99.90 %以上,为此常选 用特级锡。
(5)拉边器的配置
A、原理:通过调节拉边器安装位置、角度、运转 速度、压入深度等方法调节玻璃带的厚度。 B、数量:与厚度有关。
(5)拉边器的配置
挡墙拉边机法
(6)厚玻璃的生产方法
(1)拉边机法(简称 RADS法,也叫倒八 字拉边机积厚法) (2)挡墙拉边机法 (简称DT法)
4.3 浮抛介质的选择
4.锡液液面位置和锡液深度
锡槽中的锡液是用来承托玻璃带的。因为锡液 的密度几乎比玻璃大两倍,玻璃带沉入锡液中的 深度只有玻璃带厚度的 1/3,所以锡槽不需要很 深。 当然,在确定锡槽深度时, 不只是从能漂浮 玻璃带这一角度来考虑的, 还必须考虑到生产中 在局部区域向锡液中插入冷却水包和扒渣的需要, 以及锡液均匀冷却玻璃带,玻璃液流入锡槽时免 于沉底等因素。为了节省锡的用量,根据生产工 艺要求,在锡槽的不同部位做成不同的深度。
dt = 6.7g /cm3 、dg = 2.5g /cm3 , 把上述各
值代入公式 ,得 H= 7mm ,它与实测相近。
(3) 玻璃在锡液面上的抛光时间
玻璃液由流槽流入锡槽的过程是在重力场中发生 的,除玻璃液在流槽上具有的动能外,位能也转 变为动能,流到锡液面上玻璃液的动能部分地被 锡液所吸收,剩余的动能激起了玻璃液的表面波, 它同一般的液体表面波相似,是一种正弦波纹。 玻璃液在进行横向扩展的同时向前漂移,此时正 弦状波形纹将逐渐减弱, 处于高温状态下的玻璃 液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下,表面波逐渐消失,也 就是玻璃带得到了抛光,其过程所需时间即为抛 光时间。
(4)玻璃的拉薄
徐冷拉薄法的优缺点
徐冷法取消了急速冷却带和重新加热区,纵向温度曲线 没有马鞍形,而是平缓地下降 特点是: 为了使纵向拉引力均匀地传递到抛光区,并减轻拉边机 和其它器件对玻璃抛光区的影响,在抛光区后设立了徐冷 区,温度由抛光区末段1000℃降至 850℃以下,玻璃液的 黏度大约为104.35Pa· s。这时黏度已经很大,由于表面张 力的作用而产生的横向增厚力明显下降。在受拉力后,玻 璃带容易伸展变薄。拉薄主要在此区进行,因此,称为主 要拉薄区。在主要拉薄区设置拉边机,利用拉边机的节流 作用,阻止拉力向抛光区传递。由于避免了热冲击,玻璃 温度比较均匀,拉薄过程对表面质量没有明显的影响。 我国浮法生产均 采用徐冷拉薄法。
4.2浮法玻璃成型原理
浮法: 是指熔窑熔融的玻璃液在流入锡槽后在熔融金属 锡液的表面上成型平板玻璃的方法。
配合料在熔窑经熔化、澄清、冷却成为 1150 ~ 1100 ℃ 左右的玻璃液,通过熔窑与锡槽相连接 的流槽,流入熔融的锡液面上,在自身重力、表 面张力以及拉引力的作用下,玻璃液摊开成为玻 璃带,在锡槽中完成抛光与拉薄,在锡槽末端的 玻璃带已冷却到 600 ℃ 左右,把即将硬化的玻 璃带引出锡槽,通过过渡辊台进入退火窑。
宽度与成品玻璃的宽度相近,这样可以缩 短玻璃液在锡槽锡液面上的横向摊平和展 薄时间,使玻璃具有更好的内在质量和横向平直性。
4.1 浮法玻璃的工艺概况
3、中国洛阳浮法工艺 1981 年,我国科技人员在经历了十多年试验 和探索之后宣布,“洛阳浮法技术”作为世界第 3 种浮法玻璃工艺技术诞生。 4、浮法玻璃成型工艺的特点 浮法玻璃与普通玻璃的成型工艺,有共同点, 也有特殊点。其共同点都是要掌握玻璃液的一定 粘度,当玻璃的化学成分一定时,就是要掌握其 成型温度;其次是要借助外加引力,即控制其拉 引速度来达到生产不同厚度的玻璃。
玻璃液
(2)浮法玻璃的自由厚度 自由厚度的概念: 当玻璃液浮在锡液面上,除重力和表面张 力外,不受到任何外力作用时所形成的厚 度(H)。 它决定于下列各力之间的平衡:玻璃液的表面张力
σg
、锡液的表面张力σt 、玻璃液与锡液界面上的
表面张力
σgt,以及玻璃液与锡液的密度
wk.baidu.com
dg 、 dτ 。
2.保护气体
3.锡槽内压力制度
3.锡槽内压力制度
锡槽内应维持微正压,一般以锡液面处的 压力为基准3--5Pa。有时甚至维持在10Pa 左右, 进出口在实际生产中要控制到20-30Pa.
影响锡槽压力制度的因素
影响锡槽压力制度的因素
(3)锡槽的密封情况 直接影响压力制度, 密封的好,保护气体泄漏的量就少,压力 稳定。
2.保护气体
氮、氢保护气中的氢用量:在 4%~8%之间。 保护气体用量随锡槽的密闭性,锡槽的不同部位 及操作水平而异。 锡槽密闭性好,漏入的空气、烟气少,含氢量可 少些; 操作水平高,操作孔开的次数少,时间短,漏入 的空气少,也可少用氢; 锡槽首 尾二端,操作孔口较多,漏入空气可能性 大,保护气体中的含氢量要高些,其他部位可低 些。 密闭及操作较好的锡槽的保护气中 氢的含量如下: 首、尾部 6%-8%,中部 4%~6%,常用最大为 8%,事故最大10%。
2
1、锡的物理性质
1、锡的物理性质
1、锡的物理性质
由上表可知,锡的密度大大高于玻璃的密 度 ( 2.7g /cm 3 ),有利于对玻璃托浮; 锡的熔点 (231.96) ℃ 远低于玻璃出锡槽 口的温度 (650~700 ) ℃ ,有利于保持 玻璃 的抛光面;锡的导热率为玻璃的 60~70 倍有利于玻璃板面温度的均匀等; 锡液的表面张力 [(462~502)×10-3 N/m] 高于玻璃的表面张力 [(220~380)×10-3 N/m],有利于玻璃的拉薄。
其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 g ——重力加速度。
(2)浮法玻璃的自由厚度
计算举例: 应用上述公式可对浮法玻璃的自由厚度 H 作如下 估算: 当成型温度为 1000 ℃ 时,
σg =340 × 10-3 N/m 、 σt =500 × 10-3 N/m 、 σgt=550 × 10-3 N/m 、
4.锡液液面位置和锡液深度
锡槽抛光区的玻璃液入口处要深一些,因为玻璃液从流槽 流下时对锡液有冲力,使玻璃液有往下沉的趋势。在这里 玻璃液尚未摊开, 其厚度要比玻璃带大得多。 为了避免 玻璃液沉底, 根据生产实践经验, 此处的锡液深度不得 小于 90mm,锡液面到槽壁顶面的距离为 20mm左右。所以 抛光区锡槽的深度为 110mm。 徐冷区在生产中有可能在锡液中插水包,锡液深度为 60~65mm,槽深 80~85mm。 为了节省用锡量,抛光区的后半部深度也可以与徐冷区的 深度相同。拉薄成型区和冷却一区的锡液深度为 40mm 左 右,锡槽深度为 60mm 左右。冷却二区即锡槽尾部, 在 生产中可能要扒渣, 其深度要大于冷却一区, 一般与徐 冷区相同, 锡液深度为 60~65mm, 槽深 80~85mm。
高温玻璃液的粘度小,流动性好,有利于拉薄,但拉 薄的结果是厚度变化很小,宽度却大大收缩,例如:在 103Pa· s的粘度时拉薄厚度从7mm减薄到6.17mm,宽度却从 3m收缩至0.85m,宽度的变化远大于厚度的变化,事实证 明,高温拉薄不可能生产出更薄的玻璃。
(4)玻璃的拉薄
B、强冷重热拉薄 方法:玻璃在离开抛光区后,进入强制冷却区, 使其温度 降到700℃,粘度为107Pa· s;而后玻璃 进入重新加热区,其温度回升到850℃,粘度为 105Pa· s,在使用拉边器情况下进行拉薄,其收缩 率达30%左右。 C、徐冷拉薄法 方法:玻璃在离开抛光区后,进入徐冷区,使其 温度达850℃,粘度为105Pa· s,再配合拉边器进 行高速拉制。这种方法的收缩率可降到28%以下。
中国洛阳浮法
我国浮法生产工艺从 1965 年开始实验室试验, 到 1971 年生产性试验线建成投产并取得成功, 用了近 7 年时间。 在试验线投产时只能生产 6mm 厚的玻璃。 1972 年能够比较稳定地生产出 4~~ 9mm玻璃,并 试拉了 3mm玻璃; 1978 年,对试验线进行了熔窑改烧重油、扩大生 产能力的扩建; 1980 年,国内仅有的一条试验线已能稳定地生产 出 3 ~~10mm 厚度的 浮法玻璃; 1981 年 4月,试验线采取的生产技术通过国家级 技术鉴定,获国家银质发明奖。 由于该生产试验 线是在原洛阳玻璃厂试验成功,故命名为中国 “洛阳浮法玻璃工艺技术”。
4.锡液液面位置和锡液深度
从理论上讲,锡液面位置应尽可能和锡槽沿口 平齐,实际上为了避免锡液的溢出和 生产时被玻 璃带带出锡槽,通常锡液位置低于沿口 20mm 左 右。因此要求锡槽在设计、施工甚至在烧烤后上 沿口应很整齐且保持水平,不得出现不平整或缺 口,以防止锡液从缺口处溢出。 锡槽内锡液深度,一般在 50~100mm范围内。 槽内锡液深度常采用阶梯形深度。根据玻璃成型 需要,增设槽底挡坎,控制锡液液流,底结构较 复杂,但减少了用锡量,减少了锡槽各部位锡液 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