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漂移与板块学说的详细分析

合集下载

板块学说

板块学说

板块学说江发世板块学说是关于地壳运动的一个假说。

板块学说的前身是大陆漂移学说,进一步发展为海底扩张学说,最后成为板块构造学说。

1. 大陆漂移学说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患病在床上,他发现挂在墙上的世界地图,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地相对应,因此在他的脑海里就形成了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在地质时期里曾经是在一起的,大西洋是后来从这两个大陆中间形成的,发生了大陆漂移。

后来,魏格纳又从古生物上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在大西洋两岸大陆相对应的一些位置,有相同的古生物群分布。

在大陆漂移学说提出之前,有人提出陆桥学说来解释这些古生物群相似或相同的现象。

除从大西洋两岸陆地存在的古生物上获得支持大陆漂移的证据外,魏格纳又从大西洋两岸陆地对应的地层岩石和地质构造上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从所搜集到的这些资料,对大陆漂移学说起到了一定的有利证明作用。

在古冰川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冰川资料,也有的学者用来证明大西洋两岸的大陆曾经是连在一起的。

魏格纳通过系统搜集地理、地层、构造、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等资料。

于1915年发表了《海陆的起源》一书,从此大陆漂移学说就诞生了。

魏格纳认为:地球上原来只有一个大陆叫做泛古陆,这个大陆在古生代前是连在一起的,如图1-1。

到了中生代南美洲、非洲、印度、澳洲和南极洲已分离,如图1-2。

到了新生代陆地、海洋分离成为现在的格局,如图1-3。

图1-1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在古生代时的泛古陆示意图图1-2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在中生代时的陆地分布示意图图1-3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在新生代时的陆地分布示意图后来又有人提出和魏格纳不同的见解,认为在原来的地球上存在两个古老大陆,在北半球的叫做劳亚古陆,在南半球的叫做冈瓦纳古陆,见图1-4。

图1-4 大陆漂移学说所划分的南北两个古老大陆图大陆漂移的方向,是向赤道和向西。

向赤道的漂移是由于地球自转时的离心作用而形成的。

大陆向西漂移的作用力来源,魏格纳认为是由于太阳和月亮的引力所产生的潮汐摩擦力引起的。

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

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

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一、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1、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2、海底扩张说海底扩张说认为:密度较小的大洋壳浮在密度较大的地幔软流圈之上;由于地幔温度的不均一性,导致地幔物质密度的不均一性,从而在地幔或软流圈中引起物质的对流,形成若干环流;在两个向上环流的地方,使大洋壳受到拉张作用,形成大洋中脊,中脊被拉开形成两排脊峰和中间谷,来自地幔的岩浆不断从洋脊涌出,冷凝后形成新的洋壳,所以大洋中脊又叫生长脊,温度和热流值都较高;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环流不断向两侧推开,也就是如传送带一样不断向两侧扩张,因此就产生了地磁异常条带在大洋中脊两旁有规律的排列以及洋壳年龄离洋脊越远越老的现象;大洋中脊两侧向外扩张速度(半速度)大约为每年1—2cm,有的可达3—8cm;在向下环流的地方,或在不断扩张的大洋壳与大陆壳相遇的地方,由于前者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便向大陆壳下俯冲,形成海沟或贝尼奥夫带;向大陆壳下面倾斜插入的大洋壳,由于远离中脊,温度已经变冷,同时海底沉积物中的水分也被带入深部,形成海沟低热流值带;另一方面,由于深部地热作用,再加上强大的摩擦,在大约深150—200km处,导致大洋壳局部或全部熔融,形成岩浆,岩浆及挥发成分的强大内压促使其向上侵入,并携带大量热能上升,因此在海沟向陆一侧一定距离处形成高热流值;同时,来自地幔的、以及混杂了重熔陆壳的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和岛弧;这些火山喷出的岩浆,由于混入了硅铝层(沉积物,大陆壳重熔物质)的成分,因此经常是属于中性的安山岩质(在环太平洋区安山岩出露的界线,称为安山岩线)。

对大陆漂移学说或板块构造学说的认识

对大陆漂移学说或板块构造学说的认识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两个重要理论,对于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规律的认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进行认识和解析。

一、大陆漂移学说的认识大陆漂移学说最早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韦格纳在1912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是在地球表面漂移,而不是固定不动的。

韦格纳认为,大陆漂移是由地壳板块的运动造成的,这种运动从而形成了地球上的山脉、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现象。

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对地质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激发了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规律的研究热潮。

1.1 大陆漂移的证据大陆漂移学说得到广泛认可的证据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和陆地形态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通过对不同大陆的地质构造和古生物化石的比较,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似之处,这表明它们曾经是连接在一起的。

古气候学的研究也发现了大陆漂移的证据,例如在南极洲和非洲的部分地区发现了与冰川作用有关的地质特征。

而且,大陆漂移学说还能解释地球上的地震和火山分布规律,这些都为大陆漂移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1.2 大陆漂移的争议和完善尽管大陆漂移学说得到了大量的证据支持,但在其提出之初却受到了激烈的反对。

一些地质学家认为,大陆漂移学说无法解释地壳板块的运动机制,也无法提供合理的动力来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地球物理学和地磁学的进步,大陆漂移学说逐渐得到了完善。

很快,板块构造学说随之提出,成为了对大陆漂移学说的重要补充。

二、板块构造学说的认识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提出的地球科学重要理论,该理论主要包括板块构造的基本概念和板块边界的分类。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上的地壳与上地幔的外层是由许多大大小小,形状不规则的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是地球地壳和上地幔的主要动力机制。

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填补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些不足,为解释地球上的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提供了更加完整的理论体系。

从大陆漂移假说到板块构造学说

从大陆漂移假说到板块构造学说

从大陆漂移假说到板块构造学说大陆漂移学说最初由奥特柳斯在1596年提出,后来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1912年加以阐述,提出“大陆漂移假说”,这个大胆的学说一直被学界忽视,直至1960年代海洋扩张说出现,令大陆飘移说得以发展,后来更阐述为板块构造理论。

“大陆漂移假说”主要内容为远古时代的地球只有一块“泛古陆”或称盘古大陆的庞大陆地,被称为“泛大洋”的水域包围,大约于2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到距今约二、三百万年以前,漂移的大陆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和五大洋的基本地貌。

值得一提的是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有些不同,前者假设推动力是潮汐,后者假想推动力是由于地幔出现对流,拖动板块。

奥特利乌斯在他的地理百科全书中提及美洲是“因地震与潮汐而从欧洲及非洲分裂开去”及“如果有人拿出世界地图,然后仔细观测三大洲的海岸线,就会发现(大陆)分裂的痕迹”。

来自南非的地质学家杜托伊特和英国的霍尔姆斯都支持魏格纳的假说。

可惜到了五十年代,大陆飘移学说仍然得不到普遍接受。

在六十年代前,终于出现转机。

迪茨、希曾,以及赫斯得出一份地质研究报告,这就是海底扩张学说,得出实在的地质证据,解释了三大洲为何分裂,令大陆漂移学说更具说服力。

首先假设地球内部是玄武岩质,而地表则是花岗岩质,而大陆就像冰山浮在海面一样,浮在融熔状的玄武岩上。

大陆因为潮汐的推动而移动分离。

地质构造方面的证据:阿巴拉契亚山脉(和非洲阿特拉斯山脉是同一条)是东北—西南走向,临至大西洋西岸就中断,而地质研究证明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与苏格兰、爱尔兰的山脉是与阿巴拉契亚山脉同源。

另外,有证据证明南非的开普山和布宜诺斯艾利斯山是同出一彻。

可见曾有段时间,美洲、非洲和欧洲是相连。

大陆边缘的吻合,将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拼在一起时,两岸的大陆边缘能十分吻合且完美的贴合。

且经由两岸岩层的研究,发现在非洲某处海岸的岩层,恰与拼合后的南美洲海岸的岩层相同,再度印证两块大陆曾经是相连的。

古生物化石方面的证据:活在约2亿年前的中龙是一种住在陆上淡水沼泽的爬虫类,无法越过大洋。

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

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

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一、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1、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2、海底扩张说海底扩张说认为:密度较小的大洋壳浮在密度较大的地幔软流圈之上;由于地幔温度的不均一性,导致地幔物质密度的不均一性,从而在地幔或软流圈中引起物质的对流,形成若干环流;在两个向上环流的地方,使大洋壳受到拉张作用,形成大洋中脊,中脊被拉开形成两排脊峰和中间谷,来自地幔的岩浆不断从洋脊涌出,冷凝后形成新的洋壳,所以大洋中脊又叫生长脊,温度和热流值都较高;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环流不断向两侧推开,也就是如传送带一样不断向两侧扩张,因此就产生了地磁异常条带在大洋中脊两旁有规律的排列以及洋壳年龄离洋脊越远越老的现象;大洋中脊两侧向外扩张速度(半速度)大约为每年1—2cm,有的可达3—8cm;在向下环流的地方,或在不断扩张的大洋壳与大陆壳相遇的地方,由于前者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便向大陆壳下俯冲,形成海沟或贝尼奥夫带;向大陆壳下面倾斜插入的大洋壳,由于远离中脊,温度已经变冷,同时海底沉积物中的水分也被带入深部,形成海沟低热流值带;另一方面,由于深部地热作用,再加上强大的摩擦,在大约深150—200km处,导致大洋壳局部或全部熔融,形成岩浆,岩浆及挥发成分的强大内压促使其向上侵入,并携带大量热能上升,因此在海沟向陆一侧一定距离处形成高热流值;同时,来自地幔的、以及混杂了重熔陆壳的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和岛弧;这些火山喷出的岩浆,由于混入了硅铝层(沉积物,大陆壳重熔物质)的成分,因此经常是属于中性的安山岩质(在环太平洋区安山岩出露的界线,称为安山岩线)。

大陆漂移学与板块构造学

大陆漂移学与板块构造学

大陆漂移学与板块构造学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在地球科学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为我们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运动以及地貌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两种学说的起源、发展、核心内容以及对地球科学的影响。

一、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20世纪初提出。

魏格纳通过观察全球各地的地质和古生物证据,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地球上的大陆块曾经是一个整体,称为“泛大陆”,但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它们逐渐分离并漂移到了现在的位置。

这一学说的核心证据包括:一是各大陆边缘的吻合性,例如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能够较好地拼接在一起;二是古生物和古气候的一致性,魏格纳发现远离的大陆上存在相似的古生物化石和古气候记录,这暗示它们在过去可能曾紧密相连;三是地质构造的连续性,不同大陆上的岩石类型和地层结构也存在相似性。

然而,魏格纳的学说在提出之初并未得到广泛认可。

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地壳是固定不动的,而魏格纳的学说挑战了这一传统观念。

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例如,海底扩张的发现、古地磁学的应用以及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的进步,都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通过对海底地形、地震活动以及地热流等数据的综合分析,逐渐认识到地球表面并非固定不动,而是由多个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在地球内部力量的驱动下不断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的核心内容包括:一是地球表面被划分为多个板块,这些板块包括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二是板块之间的边界存在不同类型的相互作用,包括汇聚边界(如地震带和山脉的形成)、离散边界(如海底扩张和新洋壳的生成)以及转换边界(如转换断层和洋中脊);三是板块运动的动力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对流和地幔对流。

板块构造学说为我们理解地震、火山喷发、山脉形成等自然现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板块构造学说的三个基本观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三个基本观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三个基本观点想必您对板块构造学说的三个基本观点感兴趣,下面我将为您详细解释和分析。

一、坚定的大陆漂移论者在板块构造学说中,坚定的大陆漂移论者主张大陆漂移是地球上板块运动的主要驱动力。

该理论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韦格纳于1912年提出,并在近期得到了更多科学证据的支持。

这一观点认为地球上的大陆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像一块巨大的拼图,由一系列移动的板块组成。

大陆漂移是这些板块相对移动所引起的。

大陆漂移论者提出了一些证据来支持他们的观点。

大陆间沿海线形状的相似性。

南美洲的东岸和非洲的西岸有明显的形状对应,可以看出它们曾经是连接在一起的。

化石和古生物的分布。

同一种化石在不同大陆间的地层中被发现,表明它们曾经是连通的。

岩石和地球的磁场也提供了支持大陆漂移的证据。

二、坚定的海洋地质学论者与大陆漂移论者相对立的是坚定的海洋地质学论者。

他们认为,板块构造的主要驱动力是海洋地质学过程,特别是海底扩张。

该理论由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哈利·哈马奇于1960年代提出,并在此后获得了广泛的支持。

海洋地质学论者认为,海底地壳在中位脊处不断形成并向两侧扩张,导致板块运动。

他们提出的主要证据是海底磁异常带和地震分布。

海底磁异常带是指海底地壳上呈现出的正负交替的磁化特征。

这些磁异常区域的分布与中位脊的形态和海底地壳的扩张速率密切相关。

海底地震带的分布也支持海洋地质学论者的观点。

三、坚定的变形构造论者变形构造论者认为,板块构造的驱动力主要是地球内部的力学变形过程。

这一观点认为,板块的移动是由地表以下的应力和地壳变形所引起的。

变形构造论者强调地壳变形的重要性,特别是造山作用和断裂带的形成。

造山作用是指地球上山脉的形成过程,它与板块碰撞和挤压有关。

变形构造论者认为,在板块碰撞和挤压的作用下,地壳会发生变形和抬升,从而形成山脉。

地壳中的断裂带也被认为是板块运动的证据。

通过研究断裂带的形态和性质,可以揭示地球内部的变形过程。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1. 引言:地球的奇妙旅程大家好,今天咱们要聊的可是一个超级有趣的话题——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听到这些名字,可能会觉得有点儿“高冷”,但其实它们就像是地球的“变脸秀”,让我们看见了咱们这个星球的奇妙变迁。

你有没有想过,地球上的那些高山大川、海洋陆地,怎么在历史的长河中“大变身”?其实这背后有两个重要的学说在“推波助澜”呢。

接下来,就跟着我一块儿“溜达溜达”,看看这些地球上的大秘密吧!2. 大陆漂移学说:地球上的“拼图游戏”2.1 大陆漂移学说的“初见”咱们先聊聊大陆漂移学说。

这一说法最早由一个名叫魏格纳的德国科学家提出。

他在上世纪初就开始“打破砂锅问到底”,研究大陆怎么“飘”来飘去的。

魏格纳发现,地球上的大陆看起来像是一个巨大的拼图,拼在一起好像很合适。

他提出,所有的大陆曾经都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叫做“盘古大陆”的超级大陆。

然后,盘古大陆在几亿年前“裂变”开来,各大洲才慢慢分开,漂流到了现在的位置。

2.2 大陆漂移的证据:神奇的“线索”魏格纳的发现可不是空穴来风。

他根据一些看得见的证据,比如说不同大洲的相似岩石和化石,就像侦探在找线索一样,找到了大陆漂移的证据。

比如,非洲和南美洲的东海岸线形状几乎可以拼在一起,就像是一对老朋友在打电话时说:“哎,你别走啊,咱俩真的有缘!”此外,还有类似的古代植物和动物化石被发现于远隔重洋的地方,这简直就是地球的“探险故事”!3. 板块构造学说:地球的“内斗”剧3.1 板块构造学说的“重磅登场”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发现大陆漂移学说有些地方需要“升级”。

于是,到了20世纪中叶,板块构造学说“登场”了。

这一理论告诉我们,地球的外壳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很多“板块”组成的。

想象一下,你的书桌上有很多拼图块,它们拼在一起但又可以移动。

地球上的这些“拼图块”就是板块,它们在地球表面“漂浮”并且相互碰撞、挤压,形成了山脉、海沟等各种地理现象。

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一、引言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两个重要理论,它们对于解释地球上的地壳运动和地质现象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进行介绍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地质构造。

二、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说,也被称为大陆漂移学说,是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于 1912 年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地球上的陆地块体并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在地球表面上漂移和移动的。

根据魏格纳的观点,地球上的大陆是通过“漂移”现象从一个原始大陆分裂而来的。

他提出了“大陆漂移”这个概念,认为地球上的大陆类似于巨大的浮冰,漂浮在地球表面的岩石圈上。

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证据有:大陆形状的拟合、植物和动物化石的分布、岩石和地层的对比以及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分布等。

这些证据表明,地球上的大陆在过去的地质时期曾经存在过相对位置的变动,并且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大陆分布格局。

三、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 20 世纪 60 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地球科学理论,它是对大陆漂移说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岩石圈被分为多个板块,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的核心概念是“板块”,它是指地球上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块体,由地壳和上部的岩石圈组成。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球上的板块分为大陆板块和洋壳板块。

大陆板块主要由大陆地壳组成,而洋壳板块则主要由海洋地壳组成。

这些板块之间通过三种不同类型的边界进行相互作用:构造边界、转换边界和扩张边界。

构造边界是指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对于彼此的垂直运动。

转换边界是指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对于彼此的水平运动。

扩张边界是指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对于彼此的扩张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证据有:地震活动的分布、地表形变、磁性条带和地热活动等。

这些证据表明,地球上的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并且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地震、火山和地壳形变等地质现象的主要原因。

大陆漂移学与板块构造学

大陆漂移学与板块构造学

大陆漂移学与板块构造学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在地球科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它们为我们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运动以及地形地貌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本文将对这两种学说进行详细的介绍和探讨,并分析它们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发展历程以及对现代地质学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大陆漂移学说。

这一学说起源于20世纪初,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

魏格纳在观察世界地图时,发现南美洲和非洲的海岸线形状非常吻合,这引发了他对大陆之间可能存在相对运动的猜想。

他进一步通过古生物、古气候和地质学等多方面的证据,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他认为,地球上的大陆原本是连在一起的,形成了一个超级大陆——盘古大陆。

后来,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和地球内部物质的流动,盘古大陆开始分裂并漂移至现在的位置。

然而,大陆漂移学说在提出之初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

当时的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大陆是固定不动的,地壳是一个坚固的整体。

直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海底扩张理论的提出和海底磁异常现象的发现,大陆漂移学说才逐渐得到证实。

海底扩张理论认为,海底地壳不断从大洋中脊处产生并向两侧扩张,这使得相邻的大陆板块逐渐分离。

同时,海底磁异常现象也支持了地壳板块的运动性。

接下来,我们探讨板块构造学说。

这一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更全面地描述了地球地壳的运动和变形。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地壳被划分为若干个巨大的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地球的上地幔之上,并相互之间发生运动。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俯冲、碰撞、分离等,这些作用导致了地震、火山喷发、山脉隆起以及海沟形成等多种地质现象。

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得到了多方面的证据支持。

首先,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分布与板块边界的位置密切相关。

大多数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处,尤其是俯冲带和转换断层。

火山活动也主要集中在板块边界附近,特别是在大洋中脊和岛弧地区。

其次,海底地形和地貌特征也反映了板块运动的影响。

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

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

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关于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
行阐述:
1. 起源
大陆漂移假说最初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于1912年提出,他认为地球上的大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漂移,最终形成今天的
地理形态。

而板块构造学说则是20世纪60年代才被证明和广泛接受的,其基本思想是地球上的地壳由若干个板块组成,它们不断地运动,相互碰撞、分离、变形。

2. 关系
大陆漂移假说是板块构造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关系可以理解
为前者的“漂移”现象是后者“板块运动”的具体表现。

通过对板块运动的研究,科学家发现了大陆漂移的原因和规律。

3. 证据
大陆漂移假说最初的提出并没有得到学界的广泛接受,因为当时缺乏
足够的证据来支持它。

直到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通过地震、磁
场和岩石等方面的研究逐步累积了证据,证明了大陆漂移的存在和重
要性。

而这些证据也为板块构造学说的证实提供了支持。

4. 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也在不断发展。

比如,科学家们通过GPS等技术手段精细测定了板块运动的速率和路径,揭示了地球内部物质的流动和分布规律等新的知识。

综上所述,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是相互关联、互为支持的科学理论。

它们为我们深入了解地球内部运动和地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证依据。

大陆漂移与板块运动

大陆漂移与板块运动

大陆漂移与板块运动大陆漂移是地球地壳演化的重要过程之一,它与板块运动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大陆漂移与板块运动的关系,阐述它们的定义、原因及影响。

一、大陆漂移的定义与原因大陆漂移指的是地球上大陆陆地的运动现象,即大陆板块相对于地壳其他部分的移动。

它的发现与提出背后有着许多科学家的贡献,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1912年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

魏格纳的假说认为,地球表面的大陆板块是浮在地幔上的,它们像浮冰一样随地壳运动而漂移。

大陆漂移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地壳运动”引起的,即地壳的板块构造运动导致了大陆板块的移动;第二是“地壳演化”引起的,即地球内部岩浆的上升和下沉作用推动了大陆板块的漂移。

二、板块运动的定义与类型板块运动是指地球上一系列板块(包括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

根据板块间相对运动的类型,可以将板块运动分为三类:边界对称运动、边界非对称运动和内陆底流。

边界对称运动既包括板块的推移性运动,也包括板块的相互接触和碰撞。

主要代表性地质现象有:构造地震、火山活动、山脉形成等。

其中著名的例子就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带。

边界非对称运动指的是板块之间的相对位移不完全对称,比如两个板块之间的平移、旋转和转角等。

非对称运动导致了地质构造上的错动,造成了地震和构造地貌的形成。

内陆底流是指板块内部地幔物质的上升和下沉带动板块运动。

它是板块运动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对大陆漂移具有重要影响。

三、大陆漂移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大陆漂移与板块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大陆漂移是板块运动的一部分,而板块运动则是大陆漂移的根本原因。

首先,板块运动是大陆漂移的基础。

大陆板块作为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它的漂移与其他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密切相关。

板块运动的种类和方式影响了大陆板块的漂移速率和方向。

其次,大陆漂移也影响着板块运动的发展。

大陆板块的漂移引起了地壳的变形,导致了板块间的摩擦力增加,从而影响了板块的运动速率和方向。

大陆漂移学与板块构造学

大陆漂移学与板块构造学

大陆漂移学与板块构造学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科学中的两个重要理论,它们对解释地球的地质历史、地壳运动和地表形态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一、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又称“海底扩张说”或“大陆漂移或板块构造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该学说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1912年提出。

魏格纳在对比大西洋两岸即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时,发现它们可以拼合在一起,于是他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观点包括: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包括地球自转的离极力和潮汐力,以及地球内部可能存在的热对流。

大陆漂移学说在提出之初,由于缺乏足够的证据和机制解释,受到了许多科学家的质疑。

然而,随着地质学、古生物学和地球物理学等领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了这一学说。

例如,古生物化石、岩石地层和古地磁等方面的证据表明,不同大陆之间确实存在紧密的联系。

大陆漂移学说对地球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改变了人们对地球表面形态和地壳运动的认识,为后来的板块构造学说奠定了基础。

同时,该学说也推动了地球科学各个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促进了地球科学体系的完善。

二、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更全面地解释了地壳运动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被分割为许多构造单元,这些构造单元被称为板块。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圈之上,可以相互移动。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包括:地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和其他小板块,这些板块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运动。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俯冲、碰撞、分离等,这些作用导致了地震、火山、山脉等地质现象的形成。

板块构造学说还解释了地壳的形成、演化和消亡过程,以及地壳物质循环的规律。

板块构造学说的证据主要来自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古生物学等方面。

详细解释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快运动三大学说

详细解释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快运动三大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dà lù piāo yí shuō大陆漂移的设想早在19世纪初就出现了,最初的提出是为了解释大西洋两岸明显的对应性。

直到1915年,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的《大陆和海洋的形成》问世,才作为一个科学假说受到广泛重视。

在这本不朽的著作中,魏格纳根据拟合大陆的外形、古气候学、古生物学、地质学、古地极迁移等大量证据,提出中生代地球表面存在一个泛大陆(Pangea),这个超极大陆后来分裂,经过二亿多年的漂移形成现在的海洋和陆地。

由于当时受对地球内部构造和动力学的知识局限,大陆漂移和动力学机制得不到物理学上的支持。

魏格纳学说的不幸遭遇在于他倡导大陆漂移的同时却认为大洋底的稳定。

直到他去世的20年后,抛弃洋底稳定不动的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人们对大陆漂移的兴趣又复萌了。

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魏格纳以倡导大陆漂移学说闻名于世,他在《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这部不朽的著作中努力恢复地球物理、地理学、气象学及地质学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因各学科的专门化发展被割断——用综合的方法来论证大陆漂移。

魏格纳的研究表明科学是一项精美的人类活动,并不是机械地收集客观信息。

在人们习惯用流行的理论解释事实时,只有少数杰出的人有勇气打破旧框架提出新理论。

但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大陆漂移由于缺乏合理的动力学机制遭到正统学者的非议。

魏格纳的学说成了超越时代的理念。

魏格纳去世3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由此可见到:一种正确的理论在其初期阶段常常被当作错误抛弃或是被当作与宗教对立的观点被否定,后期阶段则被当作信条来接受。

但无论如何,人们至今还纪念魏格纳的,不是他生前冷遇与死后热闹,而是他毕生寻求真理、正视事实、勇于探索和不惜献身的科学精神。

板块构造 第一章 大陆漂移 全面详细

板块构造 第一章  大陆漂移 全面详细

观 20 点世 的纪 动地 向球 动 力 学
大陆漂移学说的复活
大陆漂移学说的复活并为地学界普遍接受是50年 代中期以来地球物理学取得巨大进展后实现的。越 来越多的古地磁资料表明,大陆相对于地极的位置 发生过重大改变;上地幔低速层的发现及其缓慢流 动的塑性性质的确定,使岩石圈可以在软流圈上滑 动,(并非Wegener的Si-Al在Si-Mg层上滑动,也 不是Holmes的地壳在地幔上的滑动),海底扩张说 的确立为大陆漂移提供了驱动机制。同时,地质学 家积累了更丰富的资料来证实大陆漂移的存在,于 是大陆漂移说在新的基础上复活和发展,而成为板 块构造理论的主要支柱之一。
二、大陆漂移的证据
随着布拉德等人对大西洋两缘所作 拼接获得成功,使得人们进而考虑其它 大陆的拼接问题,提出了多种拼接方案, 下图是迪茨和霍尔登在1970年提出的一 种联合古陆拼合方案。拼合结果形成联 合古陆,可以合理地解释一系列问题。
(二)、大陆漂移的证据
随着布拉德等人对 大西洋两缘所作拼接获 得成功,使得人们进而 考虑其它大陆的拼接问 题,提出了多种拼接方 案,下图是迪茨和霍尔 登在1970年提出的一种 联合古陆拼合方案。拼 合结果形成联合古陆, 可以合理地解释一系列 问题。
地球的磁场
地磁南极 地理北极 D 水平面 H I Z 垂直面 F L 地理北极
北 地磁南极
a.
地理南极 地磁北极 图 3—12 地磁场及其基本要素
b.
L—地磁力线;F—总地磁场强度;H—地磁场水平分量;Z—地磁场垂直分量;D—磁偏角;I—磁
• 磁偏角(D):与子午线的夹角 • 磁倾角(I):与纬度相关
一、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
1.主要观点 2.反对意见及漂移说的衰落
二、大陆漂移的证据

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

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

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大陆漂移是指地壳上陆地的整体移动。

它是地球地壳板块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板块构造理论是用来解释大陆漂移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

本文将介绍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地球表面形态和地质活动的影响。

1. 大陆漂移的概念大陆漂移是指地球上陆地的移动过程。

最早的大陆漂移理论由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他观察到南美洲和非洲大陆的东岸形状非常相似,推测它们曾经是相连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分离。

魏格纳认为,地壳上的陆地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地球内部运动的作用下发生漂移。

2. 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是关于地球上地壳板块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理论。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地壳被分为多个块状的板块,它们可以水平滑动、相互碰撞或远离。

这些板块与地球上的构造和地质活动密切相关。

3. 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的关系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是紧密相关的。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地壳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导致了大陆漂移。

例如,当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其中一个板块会被迫下沉,形成深海槽,而另一个板块则会上升形成山脉。

这种板块碰撞造成了地球上的陆地移动,即大陆漂移。

4. 大陆漂移和地球表面形态大陆漂移对地球表面形态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板块的运动和碰撞,山脉、高原、盆地和其他地形特征不断形成和变化。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是由于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

大陆漂移还会导致地壳的抬升和下沉,形成地震、火山和地热活动。

5. 大陆漂移和地质活动大陆漂移也与地球上的地质活动密切相关。

随着板块的运动,地震、火山喷发和地热活动都会发生。

例如,环太平洋地震带就是因为太平洋板块和其他板块交界而形成的。

大陆漂移还会导致板块边界的摩擦和应力积累,最终可能引发地震或火山爆发。

综上所述,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密不可分。

板块构造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解释大陆漂移的框架,揭示了地球地壳上陆地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对地球表面形态和地质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深化我们对地球演化的认识。

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

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

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大陆漂移是地质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解释了地球上大陆的运动与分布。

而板块构造理论则是与大陆漂移密切相关的概念,它描述了地球上陆地和海洋地壳组成的不同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

本文将详细介绍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的原理和影响,并探讨它们对地球演化的意义。

一、大陆漂移的概念与原理大陆漂移是指地球上的大陆陆地板块在地质时间尺度上的相对运动现象。

早在20世纪初,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韦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理论。

他发现南美洲和非洲大陆的东岸线形状非常相似,且相同动物化石的分布也非常一致,由此推断两者曾经连接在一起。

韦格纳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板块并非固定不动的,而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不断运动。

大陆漂移的原理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是地壳构造中的板块运动,即板块构造。

地球地壳被划分为若干个大型板块,它们像巨大的拼图一样拼接在一起,不断地相互推移和碰撞。

第二是地球内部的热对流,即地幔对流。

地球内部的热量通过对流传递到地壳,推动板块运动。

二、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与类型板块构造理论提出了地球的外壳是由若干个板块组成的,并且这些板块是相对运动的。

该理论的提出对地质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并被广泛接受。

根据不同的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板块构造可分为三种类型。

1. 边界构造边界构造是指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

根据板块间相对运动的性质,边界构造又可分为三类:构造边界、转换边界和消减边界。

- 构造边界:两个板块产生挤压、拉伸等力导致的变形和地壳破裂。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就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构造边界。

- 转换边界:两个板块产生相对水平滑动的运动。

例如,圣安德烈亚斯断裂带是太平洋板块和北美板块之间的转换边界。

- 消减边界:两个板块其中一个板块向下俯冲到地幔深处。

例如,太平洋板块在环太平洋地区与其他大陆板块发生消减,形成了日本群岛、安第斯山脉等地形。

2. 内陆构造内陆构造是指板块内部的地壳运动,它包括内陆推覆、地壳伸展和地壳挤压等现象。

地球板块漂移学说(3篇)

地球板块漂移学说(3篇)

第1篇一、引言地球板块漂移学说,又称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地球科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

该学说认为,地球表面不是一整块,而是由多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不断运动,从而导致地震、火山、山脉、海沟等现象。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球板块漂移学说的起源、发展、主要内容及其对地球科学研究的贡献。

二、地球板块漂移学说的起源1. 大陆漂移假说20世纪初,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他认为,地球上曾经存在一个名为“泛古陆”的超级大陆,后来由于地球内部的热力作用,泛古陆逐渐分裂成多个大陆,并在地球表面漂移。

这一假说在当时并未得到广泛认可。

2. 地球板块漂移学说的诞生20世纪50年代,地球科学家通过对地震、火山、山脉、海沟等现象的研究,发现地球表面并非一整块,而是由多个板块组成。

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不断运动,从而导致各种地质现象。

于是,地球板块漂移学说应运而生。

三、地球板块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1. 板块类型地球表面大致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欧洲-非洲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

此外,还有一些较小的板块,如阿拉伯板块、菲律宾板块等。

2. 板块运动板块在地球表面运动的方式主要有三种:①水平运动,即板块沿地球表面水平方向移动;②垂直运动,即板块沿地球表面垂直方向上升或下降;③旋转运动,即板块围绕某一点旋转。

3. 板块运动的原因板块运动的动力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力作用。

地球内部的热流会导致岩石圈发生形变,进而引发板块运动。

此外,地球自转产生的科里奥利力也会影响板块运动。

4. 板块边界板块边界是板块相互接触的区域,主要有三种类型:①俯冲边界,即一个板块向下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下方;②张裂边界,即两个板块相互远离;③走滑边界,即两个板块沿水平方向相对滑动。

5. 地质现象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地震、火山、山脉、海沟等现象都与板块运动密切相关。

例如,板块俯冲边界附近常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板块张裂边界附近形成裂谷和海沟;板块走滑边界附近形成断层和山脉。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引言: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两个核心理论,它们对于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等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就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展开探讨,旨在深入了解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

一、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大陆漂移学说最早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1912年提出。

他通过对地球表面地质现象和地貌特征的研究发现,地球上的大陆似乎在远古时期曾经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超大陆,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超大陆分裂成了现在的多个大陆,并且不断漂移着。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引起了当时地质学界的广泛争议,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新的证据的出现,大陆漂移学说逐渐得到了认可。

二、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认为地球的外部壳层由若干个相对稳定的“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不断运动和碰撞。

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科学家利用新的测量方法和仪器,发现地球表面上存在着不断运动的地震带和火山带,这些现象无法用传统的地质学理论解释。

于是,科学家们开始思考地球表面的运动机制,并逐渐形成了板块构造学说。

三、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大陆漂移学说为板块构造学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大陆是在地球表面上不断漂移的,而板块构造学说则进一步解释了大陆漂移的机制和原因,即地球表面的板块不断运动和碰撞导致了大陆的漂移。

因此,可以说大陆漂移学说为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支持。

板块构造学说进一步完善了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只是简单地描述了大陆的漂移现象,而没有给出明确的机制和原因。

而板块构造学说通过研究地球的地震、火山和地壳运动等现象,提出了地球表面板块的存在和运动,从而更加全面地解释了大陆漂移的原因和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34
大陆漂移与板块学说
(4).生命的摇篮——水圈
• 地球表层水体的总称。 • 地球的自由水有97.3%形成海洋,另有2.1%以冰的状态固结在 两极。其余部分则以河流、湖泊及地下水的形式存在。大量液 态水的存在是地球的一大特点。
海水平均含溶解的盐类约0.35%,主要为氯化钠。雨水及 河水中的溶解物不多,大部分为碳酸氢钙,而呈碱性。
据此,可以判断和划分地球内部圈层。
7/34
大陆漂移与板块学说
地球内部结构与地震波速的变化
8/34
大陆漂移与板块学说
地球剖面图
9/34
大陆漂移与板块学说
2. 地球内部结构
(1). 地球的外壳——地壳
包裹整个地球内部的薄壳。质量只占全球的0.2%。 大陆地壳与海底地壳有明显的差别。 • 洋壳极薄,厚度2~11千米(包括海水),平均约 7千米,密度3~3.1g/cm3,主要由玄武岩和辉长岩 组成,上面有极薄的深海沉积物覆盖。 • 陆壳较厚,约15~80千米,平均35千米,密度 2.7~2.8g/cm3,由火成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组成。 • 地壳与下层的地幔之间的分界面称为莫霍面。
14/34
大陆漂移与板块学说
(5).地球的天棚——大气圈
• 在距地表60~500KM(或1000KM)高度范围内为电离层。 其中由于电离作用而使部分原子和分子带电,形成离子与 自由电子共存的状态。电离层之外为磁层,即地球磁场影 响的最外部分。在此层中离子化最完全,致使形成等离子 体,并受地球磁场的影响。 • 在3000KM及1500KM高度上具有特高的强度,形成范 艾伦带。
• 面波 (M波) 只在地球表面传播,对固体地球表面 的破坏作用最强。
5/34
大陆漂移与板块学说
纵波、横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方式
6/34
大陆漂移与板块学说
地震波速的变化 ■波速的变化意味着介质的密度和弹性性
质发生了变化 ■地震波可以发生反射和折射(波速突变)
不同介质界面: 不连续面(物态突变) ■地球不是均质的 ■地球组成物态不是一致的
3/34
大陆漂移与板块学说
一、地球的构造—— 地球的内部圈层
•利用地震波可探测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 •固体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3个圈层 •地幔主要由密度中等的固态富镁硅酸盐岩石所组成 •地核主要由高密度的铁镍合金所组成,外核呈液
态、内核呈固态 •地球内部各圈层的运动速度都不相同 •地球岩石圈是不安稳的,地震就是其表现形式之一
10/34
大陆漂移与板块学说
(2). 地球的夹层——地幔
•地球内部位于地壳与地核之间的构造层。 •地幔的成分主要岩石为橄榄岩类。400KM和670KM深度上的 两个不连续面,将地幔分为三部分: ①上地幔,由莫霍面至400KM深度; ②过渡层,在400~670KM深度之间; ③下地幔,深度在670~2891KM之间。 •岩石圈:比较刚性和温度较低的地壳和地幔顶部。
4/34
大陆漂移与板块学说
1.利用地震波可探测地球内部圈层构造
地震波
• 纵波 (P波) 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 传播时只引起物质疏密的变化,不要求物质具有 固定的内部结构,因此在气态、液态或固态物质 中都可以传播。
• 横波(S波) 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相垂直的波。 在液态或气态物质中,质点没有固定的位置,并 且间距较大,无法传递剪切变形,横波只能在固 态物质中传播。
大陆漂移与板块学说
大陆漂移与板块学说
• 地球人在地球上生 存繁衍了许多万年, 但地球人只是最近才 看到作为行星的地球。 • 自1961年加加林的 首次环球飞行后,在 1969年人类才得以在 电视屏幕上目睹从月 球上拍摄的地球。
2/34
大陆漂移与板块学说
• 1904年用物理学的放射性元素半衰期方法测定岩 石,才确定地球的年龄在45亿年左右。 •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适宜生命存在的天体。 • 地球是一个三轴椭球体,赤道处略为隆起,两极 略为扁平,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 20 多公里。地球的 赤道半径为6 378 137m6.378 106m,地极半径为 6 356 752m6.357 106m。 • 地球有丰富的水,5.1亿平方公里的表面上有 70.8%的海洋。 自转周期:23小时56分4秒,即8.616104s。 • 地球的质量大约为6 1024kg。
大洋部分在洋中脊的最新部分只有6~8KM,在最老的 部分则约100KM;大陆岩石圈则在大约100~400KM之间。 •岩石圈下较热而刚性,较软,能够长期缓慢变形的部分称为 软流圈。
11/34
大陆漂移与板块学说
(3).地球的核心——地核
• 地球内部位于地幔之下的核心部分。 • 地幔与地核的界面深度定为2891KM,在此深度上P波速度由 13.7KM/S突然降到8KM/S,在此界面之下,S波不能透过。到 5149KM深度,P波速度又有所增加,这个界面被认为是地球内 核的上界。 • 据推测外地核可能由液态铁组成,其中可能含镍约10%,并有 大约15%较轻的元素,如硫、硅、氧、钾、氢等。内地核应为 刚性很高的,在极高压(3.31011~3.6 1011 帕)下结晶的固 体铁镍合金组成。 •地核质量占地球全部的33%.此外,推测在4750~5149KM深度之 间还有一个过渡带。
地球外部的气体包裹层。它与水圈相互作用。由地面 至约15KM高度的大气层为对流层,其上至50KM高度的大气层 为平流层。由平流层顶面向上至80~85KM为中间层。更向上 到500KM左右高度为热层。500KM高度以上为外逸层。 • 大气圈主要成分为氮、氧、氩、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下部100 KM范围内成分稳定。大气密度在地面大约为1.2 kg/m3,在100KM高度降为10-6 kg/m3。 • 在距地表10~50KM间为臭氧层。在此层中臭氧虽属次要 成分,但可以滤去来自太阳的大部分紫外线辐射。
雨水可由大气及工业废气中吸收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和 二氧化硫,形成酸雨。
河水每年平均可由其流域中每平方千米带走100吨的物质, 其中约20%在溶液中。 • 水圈与地壳的上部有较大程度的重叠。地下水可以环流到地 壳内数千米的深度,受热并与岩石发生岩溶反应。
13/3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大陆漂移与板块学说
(5).地球的天棚——大气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