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漂移与板块学说的详细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4
大陆漂移与板块学说
一、地球的构造—— 地球的内部圈层
•利用地震波可探测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 •固体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3个圈层 •地幔主要由密度中等的固态富镁硅酸盐岩石所组成 •地核主要由高密度的铁镍合金所组成,外核呈液
态、内核呈固态 •地球内部各圈层的运动速度都不相同 •地球岩石圈是不安稳的,地震就是其表现形式之一
大陆漂移与板块学说
大陆漂移与板块学说
• 地球人在地球上生 存繁衍了许多万年, 但地球人只是最近才 看到作为行星的地球。 • 自1961年加加林的 首次环球飞行后,在 1969年人类才得以在 电视屏幕上目睹从月 球上拍摄的地球。
2/34
大陆漂移与板块学说
• 1904年用物理学的放射性元素半衰期方法测定岩 石,才确定地球的年龄在45亿年左右。 •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适宜生命存在的天体。 • 地球是一个三轴椭球体,赤道处略为隆起,两极 略为扁平,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 20 多公里。地球的 赤道半径为6 378 137m6.378 106m,地极半径为 6 356 752m6.357 106m。 • 地球有丰富的水,5.1亿平方公里的表面上有 70.8%的海洋。 自转周期:23小时56分4秒,即8.616104s。 • 地球的质量大约为6 1024kg。
地球外部的气体包裹层。它与水圈相互作用。由地面 至约15KM高度的大气层为对流层,其上至50KM高度的大气层 为平流层。由平流层顶面向上至80~85KM为中间层。更向上 到500KM左右高度为热层。500KM高度以上为外逸层。 • 大气圈主要成分为氮、氧、氩、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下部100 KM范围内成分稳定。大气密度在地面大约为1.2 kg/m3,在100KM高度降为10-6 kg/m3。 • 在距地表10~50KM间为臭氧层。在此层中臭氧虽属次要 成分,但可以滤去来自太阳的大部分紫外线辐射。
据此,可以判断和划分地球内部圈层。
7/34
大陆漂移与板块学说
地球内部结构与地震波速的变化
8/34
大陆漂移与板块学说
地球剖面图
9/34
大陆漂移与板块学说
2. 地球内部结构
(1). 地球的外壳——地壳
包裹整个地球内部的薄壳。质量只占全球的0.2%。 大陆地壳与海底地壳有明显的差别。 • 洋壳极薄,厚度2~11千米(包括海水),平均约 7千米,密度3~3.1g/cm3,主要由玄武岩和辉长岩 组成,上面有极薄的深海沉积物覆盖。 • 陆壳较厚,约15~80千米,平均35千米,密度 2.7~2.8g/cm3,由火成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组成。 • 地壳与下层的地幔之间的分界面称为莫霍面。
• 面波 (M波) 只在地球表面传播,对固体地球表面 的破坏作用最强。
5/34
大陆漂移与板块学说
纵波、横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方式
6/34
大陆漂移与板块学说
地震波速的变化 ■波速的变化意味着介质的密度和弹性性
质发生了变化 ■地震波可以发生反射和折射(波速突变)
不同介质界面: 不连续面(物态突变) ■地球不是均质的 ■地球组成物态不是一致的
14/34
大陆漂移与板块学说
(5).地球的天棚——大气圈
• 在距地表60~500KM(或1000KM)高度范围内为电离层。 其中由于电离作用而使部分原子和分子带电,形成离子与 自由电子共存的状态。电离层之外为磁层,即地球磁场影 响的最外部分。在此层中离子化最完全,致使形成等离子 体,并受地球磁场的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在3000KM及1500KM高度上具有特高的强度,形成范 艾伦带。
12/34
大陆漂移与板块学说
(4).生命的摇篮——水圈
• 地球表层水体的总称。 • 地球的自由水有97.3%形成海洋,另有2.1%以冰的状态固结在 两极。其余部分则以河流、湖泊及地下水的形式存在。大量液 态水的存在是地球的一大特点。
海水平均含溶解的盐类约0.35%,主要为氯化钠。雨水及 河水中的溶解物不多,大部分为碳酸氢钙,而呈碱性。
大洋部分在洋中脊的最新部分只有6~8KM,在最老的 部分则约100KM;大陆岩石圈则在大约100~400KM之间。 •岩石圈下较热而刚性,较软,能够长期缓慢变形的部分称为 软流圈。
11/34
大陆漂移与板块学说
(3).地球的核心——地核
• 地球内部位于地幔之下的核心部分。 • 地幔与地核的界面深度定为2891KM,在此深度上P波速度由 13.7KM/S突然降到8KM/S,在此界面之下,S波不能透过。到 5149KM深度,P波速度又有所增加,这个界面被认为是地球内 核的上界。 • 据推测外地核可能由液态铁组成,其中可能含镍约10%,并有 大约15%较轻的元素,如硫、硅、氧、钾、氢等。内地核应为 刚性很高的,在极高压(3.31011~3.6 1011 帕)下结晶的固 体铁镍合金组成。 •地核质量占地球全部的33%.此外,推测在4750~5149KM深度之 间还有一个过渡带。
雨水可由大气及工业废气中吸收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和 二氧化硫,形成酸雨。
河水每年平均可由其流域中每平方千米带走100吨的物质, 其中约20%在溶液中。 • 水圈与地壳的上部有较大程度的重叠。地下水可以环流到地 壳内数千米的深度,受热并与岩石发生岩溶反应。
13/34
大陆漂移与板块学说
(5).地球的天棚——大气圈
4/34
大陆漂移与板块学说
1.利用地震波可探测地球内部圈层构造
地震波
• 纵波 (P波) 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 传播时只引起物质疏密的变化,不要求物质具有 固定的内部结构,因此在气态、液态或固态物质 中都可以传播。
• 横波(S波) 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相垂直的波。 在液态或气态物质中,质点没有固定的位置,并 且间距较大,无法传递剪切变形,横波只能在固 态物质中传播。
10/34
大陆漂移与板块学说
(2). 地球的夹层——地幔
•地球内部位于地壳与地核之间的构造层。 •地幔的成分主要岩石为橄榄岩类。400KM和670KM深度上的 两个不连续面,将地幔分为三部分: ①上地幔,由莫霍面至400KM深度; ②过渡层,在400~670KM深度之间; ③下地幔,深度在670~2891KM之间。 •岩石圈:比较刚性和温度较低的地壳和地幔顶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