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传体
纪传体史书
《史记》
•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 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 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 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基本上司马迁写作《史 记》的重要材料来源。
• 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地 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对一些不能 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 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 认真,因此,《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三国志》
• 《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 时就受到赞许。
• 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 志》,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 的著作。
• 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 中,独有陈书能够同《史记》、《汉书》相媲美。 因此,其它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 《三国志》一直流传到现在。
• 唐初修撰《隋书·经籍志》,第一次将“正史”列为史部子目,列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为正史,后称为“前 四史”;
正史集结的过程
• 唐中期增《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 《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 九部史书,合称“十三史”;
• 宋时增《新唐书》、《新五代史》、《南史》、《北史》、 合为“十七史”,十七史之名在宋代很通行;
有了前人的成就,范晔便参考各家内容,融会贯通,写成 《后汉书》。范晔原来想学习《汉书》,写成十志,因为 被害而未如愿。由于范晔的著作叙事简明扼要,内容全面, 因此其成就超过了前人,受到后世的重视。
纪传体概述
一、纪传体概述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的著史体裁,由西汉司马迁创体,以后历代皆有撰述。
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则为断代史。
自《史记》至《明史》的二十四部后朝写前朝的纪传史书,因得到历朝帝王下令颁行,而被称为“正史”。
此外,当代所撰本朝纪传体断代史,如《东观汉记》等,则被称为“国史”。
其余私人撰写的纪传体史书,如《东都事略》、《契丹国志》,数量也不少,一般被列于别史类。
魏晋人将《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合称为“三史”。
到唐代,才以《后汉书》顶替《东观汉记》作为三史之一。
又习惯以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还有将前四史加上《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合称为“十三史”。
宋人校刻历代“正史”,以十三史加《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合称“十七史”。
明代加上《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
清代乾隆初,《明史》成书,加上《旧唐书》和新辑出的《旧五代史》,合刻为“二十四史”。
1921年,柯劭忞(mín)修《新元史》成,于是有了“二十五史”的名称。
还有加上《清史稿》,合称为“二十六史”的。
二十六史总共4042卷4500余万字,系统地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清末大约5000年的历史,不仅是冠盖史坛的巨著,在世界史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纪传体“正史”有清代殿版本,有商务印书馆的百衲本,有开明书店的二十五史本,及各种单行本。
中华书局组织专家校勘、整理、标点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是目前最通行、最便于阅读的本子。
纪传体史书一般由本纪、表、志、世家、列传等五种体例构成。
本纪,或称帝纪,用编年的形式,提纲挈领地写出一个时代最高代表人物(帝王、王室、霸主等)的生平及该时代的大事,以作为全书的纲领。
表,或称谱,是按时间顺序,表列国家兴亡、帝王更叠、制度演变和世系官爵等情况,在书中起提要、汇总、省繁的作用。
纪传体的解释
纪传体的解释
纪传体是指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体裁。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能够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
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载记和史论等的综合。
一、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
二、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
三、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
四、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
五、表,有世表、年表、月表、世系表、人表等多种名称,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
六、载记,记载不属于正统王朝的割据政权的事迹。
七、史论,包括卷首序和卷后论,大量的是关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论,或交代所叙内容的由来与宗旨,而于本纪后论特注重于政治上得失成败、盛衰兴亡的评论,尤能
反映史家的历史见解。
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形式综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互相配合,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
下列哪一部是纪传体史书
下列哪一部是纪传体史书
纪传体史书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新唐书》、《宋史》、《辽史》、《金史》等。
1.编年体,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
按在世皇帝的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
代表作:《资治通鉴》。
此外,编年体史书还有孔子《春秋》、“春秋三传”等。
2.国别体:以国(诸侯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
(共两部)最早的一部春秋时期左丘明作的《国语》;较好的一部是汉代初期刘向编订的《战国策》。
3.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
即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就是为人物立传,代表作《史记》。
例如《三国志》《史记》等都是纪传体。
4.断代史体例,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
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著的《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230年的历史。
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
5.纪事本末,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
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
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间先后加以集中叙述。
纪传体史书
《宋史 》
• 尽管《宋史》存在不少缺 点,但是它卷帙浩繁,仅 《列传》就有二千多人, 比《旧唐书·列传》多出一 倍;叙事详尽,就史料的 学术价值而言详胜于略。
• 范晔,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东南)人,生 于公元398年,即晋安帝隆安二年,做过刘裕之 子彭城王刘义康的参军,后升任尚书吏部郎。 432年,宋文帝即元嘉九年,由于触犯刘义康, 被贬为宣城太守。从此受到压制,便开始著书, 但写完《后汉书》后,又卷入刘义康与宋文帝刘 义隆之争,在元嘉二十二年被杀。
《三国志》
• 《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 时就受到赞许。
• 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 志》,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 的著作。
• 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 中,独有陈书可以同《史记》、《汉书》相媲美。 因此,其它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 《三国志》一直流传到现在。
• 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以编纂得体、材料翔实、叙事稳 妥、行文简洁为史家所称道,是一部水平较高的史书。这 反映出编者对史料的考订、史料的运用、对史事的贯通、 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都达到较高的水平。虽然它的篇幅在二 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但读者并不感到冗长而生厌。
本章结束
《汉书》
• 《汉书》大体上沿袭《史 记》的体例,只是把《史 记》的世家并入列传,改 书为志,共分纪、表、志、 传四类。《汉书》十志的 规模比《史记》的八书更 宏大,其中《刑法》、 《五行》、《地理》和 《艺文》四志,是《史记》 没有的。
国别体,纪传体,编年体分别是什么意思
国别体,纪传体,编年体分别是什么意思
1、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它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2、纪传体,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皇帝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称“传”,特殊情形的人物称“载记”,记载制度、风俗、经济等称“志”,以表格排列历史大事称“表”)的方式记叙史实。
3、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约427年的史实。
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
纪传体名词解释
纪传体名词解释纪传体:又称“纪事本末体”,指用编年体或纪事本末体的写法,把某个历史事件记载下来,然后依照时间先后顺序,一件一件地写出该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
纪传体文学是以史官记载人物为主要体裁,以人物为中心来组织材料的史书。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艺文志》著录“纪十二,表八,书八,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纪传体”是史书的一种体裁。
司马迁创立的纪传体为我国二十四史所沿用,成为历代正史的重要特色之一。
其优点在于作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取和剪裁素材,表现自己对社会生活的思考,抒发自己的政治见解。
但这类史书往往带有纪实性、科学性不强等缺点。
在我国古代史学史上,《史记》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通过叙述典型事例来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体裁。
它从“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组成,以“本纪”记述帝王之事,“世家”记述诸侯之事,“列传”记述大夫和平民的事迹。
它最大的优点就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记事比较真实,叙事较完整,写人也比较详细。
但是,《史记》也存在着以人物为中心,材料繁杂,不够剪裁精当等缺陷。
司马迁曾说过:“《春秋》微而显,《左氏》略而博,《史记》广而能择。
”《史记》的记事范围很广,从黄帝到汉武帝约2500多年的历史,几乎无所不包。
其表现手法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为主,描写十分生动。
纪传体与编年体相比,其最突出的优点就是能够真实、准确地记录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
同时,由于是以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事件,因此可以展示更为丰富的历史画面。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艺文志》著录“纪十二,表八,书八,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纪传体”是史书的一种体裁。
司马迁创立的纪传体为我国二十四史所沿用,成为历代正史的重要特色之一。
其优点在于作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取和剪裁素材,表现自己对社会生活的思考,抒发自己的政治见解。
纪传体名词解释
纪传体名词解释纪传体是一种古代文学体裁,主要用于叙述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品德特点。
纪传体典型地由两个部分组成:《纪》和《传》。
《纪》主要讲述人物的生平事迹,通过对事实的客观陈述来展示人物的行为和成就。
《传》则着重描述人物的品德特点,主要通过对人物的品行评价和道德品质的评述来呈现。
在纪传体中,作者通常会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叙事,采用客观的视角来描写人物的经历。
同时,纪传体文学也允许作者适当加入个人观点和评论,以突出人物的品德和意义。
纪传体文学的写作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性格的描写,通过揭示人物的思想、言行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来表现其真实性和独特之处。
纪传体作品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崇尚和传承道德美德,表达作者对人物的推崇和羡慕之情,同时也会通过对人物的赠词、评述和称颂来完成对读者的启示和教化。
通过展示人物的丰富内在品质,激发读者的道德追求和人格塑造,纪传体文章常常具有道德倡导和人文关怀的特点。
纪传体在古代文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最早的纪传体文学可以追溯到《史记》和《汉书》等史书中的纪传部分,这些作品不仅记载了历代君王和名将的事迹,也通过对人物的品质评价来突出他们的伟大和功绩。
而《资治通鉴》、《古今图书集成》等宏观的编年体史书也广泛运用了纪传体的写作风格。
除了史书之外,纪传体也广泛应用于小说、传记和文言散文等不同文学形式中。
有代表性的作品如《三国演义》中的吕布传、董卓传、《水浒传》中的宋江传、武松传等,通过对英雄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充分展现了人物的形象和价值观。
总体而言,纪传体作品是构建人物形象、传递道德教化和展示时代风貌的重要文学形式。
通过对人物生平和品德的描述,它不仅让读者了解历史人物的风采,也让读者在思想和道德领域得到滋养和启示。
元代的纪传体史书及其特点
元代的纪传体史书及其特点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时期,其文化成就和历史遗产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在元代,除了喜闻乐见的诸如《红楼梦》、《西游记》等长篇小说外,纪传体史书也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
下面,本文将重点介绍元代的纪传体史书及其特点。
一、纪传体史书概述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古代一种规范的历史体裁,形式包括“纪”和“传”两部分。
其中,“纪”是指在时间顺序上叙述历史事件和人物生平事迹的叙述体裁,通俗来说就是纪年或历史记载。
而“传”则是在人物事迹上展开的记忆体裁,主要是从人物生平方面来描述他们的表现和作为。
二、元代纪传体史书的发展与特点在元代,纪传体史书达到了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文风华丽生动元代纪传体史书的作者注重文风的华丽生动,以此增强读者的兴趣。
例如,元代著名史家袁宏道的《大元一统志》、元史编撰委员会编纂的《元史》等公正客观的纪传体史书都是内容丰富、文风华丽的代表作品。
(二)更为注重人物形象描绘纪传体史书中人物的形象描绘对读者的触动极大,元代纪传体史书也不例外。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当属袁宏道的《元史补》,该书在元代以前的《资治通鉴》中的人物形象描绘方式上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在本书中,袁宏道深层次描述了人物表情,将人们的性情、外形特点一一描绘地淋漓尽致。
(三)擅长采用典故寓言、诗词等修饰方式元代纪传体史书中,作者们擅长采用典故寓言、诗词等修饰方式来营造氛围、解释事情的来龙去脉,使其更为具有文学的魅力。
例如,袁宏道在《大元一统志》中,就不断地使用节录、引文,形象地描绘了历史的进程和现实的局面。
总之,元代纪传体史书作为中国古代一种规范的历史体裁,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文学手法,描绘了众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后世留下了一部巨大的历史遗产。
国别体,纪传体,编年体分别是什么意思
国别体,纪传体,编年体分别是什么意思
1、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它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2、纪传体,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皇帝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称“传”,特殊情形的人物称“载记”,记载制度、风俗、经济等称“志”,以表格排列历史大事称“表”)的方式记叙史实。
3、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约427年的史实。
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
选自纪传体的文章
选自纪传体的文章1. 什么是纪传体?纪传体是一种古代文学体裁,它主要用来记载某个人物或某些人物的生平事迹和行为表现。
纪传体的文章以真实性、客观性和史实性为特点,力求还原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展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和行动。
纪传体文章通常由多个篇章组成,每个篇章对应一个人物的生平和经历。
2. 纪传体的起源和发展纪传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左传》。
《左传》以周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主题,通过叙述个人的言行和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展示了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和事迹。
《左传》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成为中国古代纪传体文学的典范。
随着中国文学的发展,纪传体逐渐流传开来。
宋代的《资治通鉴》、元代的《宋史》和明代的《明史》都是纪传体的代表作品。
这些作品记录了历代帝王、名臣、诗人和文士的事迹,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物性格特点。
3. 纪传体的特点和写作方法纪传体文章有以下几个特点:3.1 真实性和客观性纪传体文章注重还原历史事实,尽可能真实地反映人物的言行和行动。
作者通过对历史资料和相关文献的研究,力求还原人物的真实形象。
同时,纪传体文章要求客观分析,不偏袒和歪曲历史事实。
3.2 人物形象的塑造纪传体文章需要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的描写和塑造。
通过对人物的外貌、性格、思想和行动的细致刻画,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人物的个性和价值观。
同时,纪传体文章还可以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变迁。
3.3 叙事环节的设计纪传体文章通常按照人物的生平经历进行叙述,采用时间顺序或者跳跃式的方式来展示人物的成长和变化。
同时,纪传体文章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叙事结构,以增加文章的吸引力和表现力。
4. 纪传体文章的示例下面是一个纪传体文章的示例,以描写中国历史上著名思想家孔子的生平事迹为例: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出生在鲁国济南附近的一个农村家庭,自幼聪明好学,潜心研究礼制和道德教育。
后来,孔子开始游历各国,传播自己的思想和教导。
纪传体的五种体例
纪传体的五种体例
1.年代体:按年代顺序记述人物生平事迹,如《史记》的“列传”和《资治通鉴》的“纪事本末”等。
2. 范例体:以人物为主线,通过对其言行举止、思想情感等多方面的描述,致力于刻画其人格特征和价值取向,如《晋书》的“志士传”等。
3. 逸事体:以人物的逸闻趣事为主要内容,用轻松幽默的笔调来描述人物生活中的点滴,如《醒世姻缘传》等。
4. 评议体:对人物进行评价和评论,既描述其功过得失,也阐述作者的价值观和思想观点,如《史记》的“太史公自序”和《资治通鉴》的“纪年评事”等。
5. 批注体:在原文的基础上,加以注释和评述,增加读者的理解和阅读乐趣,如《古文观止》和《唐才子传》等。
- 1 -。
纪传体的代表作品
纪传体的代表作品纪传体是指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体裁。
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能够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
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载记和史论等的综合。
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
《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起,一直到作者所生活的汉武帝太初年间结束,上下三千年,共计一百三十篇,篇目分别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本纪以历代帝王为中心,表为大事年表,书记礼制、官制及经济制度等,世家、列传记各诸侯国以及武帝以前的各类重要历史人物,少数民族,邻近国家的史实,其中世家与列传就占了一百篇。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
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
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
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中国的官方正史及其它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
这些正史有《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旧唐书》。
纪传体原文与解析
纪传体原文与解析纪传体是一种古文体,主要用于记载历史人物的事迹或传记。
它以客观、详实的描写而著称,被广泛应用于历史学、文学研究等领域。
本文将以纪传体的形式呈现一篇原文及其解析,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一文体的特点与应用。
原文:史记·司马迁序夫戍卒之年七十,刑薪之徒甚至,然而靡所适从而退者寡矣,孰非子冯生也,上将之任任也,政治之道行者也,礼乐之所序者也,奈何先生之论辟、如这矣。
人约神契,而成仁义之教;百家述圣,而作世传之文,是故称贤者为师,人君称宰相。
尊后生,敬先王,德weighted义,典论道;上以儒冠为冕盖,下瞽者为膃然,岂不言哉。
解析:司马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以其著作《史记》而闻名于世。
这篇文章是《史记》的开篇序言,旨在阐述历史记载的重要性和作者的立场观点。
序言以自己年龄已经过半、行军打仗时的艰辛为引子,强调将士们为了国家、为了使命而勇往直前,然而能够安然退伍的却寥寥无几,司马迁使用子冯生、上将等历史人物的事例来说明了自己对历史记载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的看法。
他以“人约神契”的方式阐述了人类与神明之间的契约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仁义道德。
同时,他提到了百家学派对圣人与圣人事迹的述说,以及这些事迹如何成为了世人传承的文化遗产。
在最后的几句话中,司马迁强调了儒学的地位和影响力,将之与神话中的冕盖和瞽者相比较,传达出了他对儒学的崇尚和推崇。
通过这一篇序言,司马迁表达了他对历史记载、文化传承和儒学的重要性的看法,并奠定了《史记》这部史书的基调。
纪传体的运用使得文章具有客观、详实的特点,同时也更好地传达了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传体: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
纪
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
的综合。
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
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
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
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
表,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
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
它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规格。
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
《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起,一直到作者所生活的汉武帝太初年间结束,上下三千年,共计一百三十篇,篇目分别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本纪以历代帝王为中心,表为大事年表,书记礼制、官制及经济制度等,世家、列传记各诸侯国以及武帝以前的各类重要历史人物,少数民族,邻近国家的史实,其中世家与列传就占了一百篇。
司马迁为了写完这一巨著,费时二十余年,多次跋涉全国各地考察古迹民俗,倾尽毕生心血。
〈史记〉的古史资料价值特别高,有许多记载成为今人研究古史的珍贵文献资料;《史记》的史实分析和评价也比较客观,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和科学性,例如肯定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进步作用,用「世家」体裁为之作传,这是古代史家中所罕见的。
《史记》既是不朽的史着,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善用白描手法刻划人物形象,鲁迅甚至把《史记》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但《史记》只写到汉武帝为止,故汉代续补《史记》者丛出,其中以班固撰的《汉书》最为后世推崇,它是一部叙述了西汉二百二十九年史事的纪传体断代史。
自〈汉书〉着成后,以纪、表、志、传为主要形式,以断代为史的史书体例,便成为后世修「正史」的标准形式。
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的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
二十四史还附志、表等作为附录。
朝鲜、日本的一些史书也是以纪传体写成的。
但纪传体也有其弊端,即「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辨」,分头叙述人物,历史事件则被分记到人物传之中,产生重复矛盾的缺陷。
到南宋,始出现了克服编年、纪传二体缺陷而综合其优点的纪事本末体。
纪传体首创于司马迁的《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这种体例,以人物为中心,通
过记叙人物的生平事迹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传都是人物传记。
因而,纪传体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记叙集中而清楚。
自《史记》问世以后,中国史书大多以这种体例写成,从《史记》到《清史稿》的二十五史(除《史记》为通史外余为断代史),可谓纪传体的一统天下。
纪传体深受史家的青睐,这还应归功于其较合理的编排体例。
以《史记》为例,它由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组成。
本纪以帝王事迹为纲,按年代顺序记叙历史大事;世家中的部分内容以朝代或诸侯国的事迹为纲,按年代顺序记叙历史大事。
表又分为世表、年表、月表,是以表格形式,分别按世代、年、月排列的简明大事记,以补纪、传叙述之不足。
书记载典章制度的沿革,分门别类地记叙了礼仪(《礼书》)、音乐(《乐书》)、军事(《律书》)、历法(《历书》)、天文(《天官书》)、祭典(《封禅书》)、水利(《河渠书》)、经济(《平准书》)等方面的知识和发展概况,具有专门学科史的性质。
如此一来,这部史书不仅体例完备,包举全面,规模宏大;而且纲目井然,点线交织,铺陈有方,使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郑樵《通志考》)。
到了《汉书》(第一部断代史),它取消“世家”,并入“列传”,称“本纪”为“纪”,改“书”为“志”,并增加了《地理志》、《艺书志》等纲目。
自此以后,其他纪传体史书虽由于时代特点或史家个人价值取向的差异,在设立条目时有增易,但大都没有跳出《汉书》所创的体例。
自《汉书》以后的纪传体史书,便以纪
为纲,包举大端,以列传和志为目,详述其事,从而构成了一种以线带点,以点补线,较为系统而完备的史书体系。
这样,要了解历史发展的脉胳,可以在纪中找到线索;要掌握人物事迹或事件发生发展的具体过程,可以在传中得知详情;要获得天文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可以查找志中的有关条目(《三国志》分魏、蜀、吴三志,志中只有纪传,体例较独特)。
总之,体例全面、纲目清楚、点线互补便是纪传体史书的第二大优点。
再次,纪传体史书写人时以本人传纪为主,但在他人传说中也能见其踪迹,有时二者互为补充映衬,使人物事迹更为丰富,形象出更趋丰满。
如,在《史纪·项羽本纪》中记项羽焚烧阿房宫欲东归之后写道:“项王使人致命怀王。
怀王曰:‘如约。
’乃尊怀王为义帝。
”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则写道:“项羽使人还报怀王。
怀王曰‘如约。
’项王怨怀王不肯令与沛公俱西入关,而北救赵,后天下约。
乃曰:‘怀王者,吾家顶良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平定天下,诸将及籍也。
’乃佯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
”正是有了《高祖本纪》中的补充,我们才了解了项羽当时对怀王的不满和尊怀王为义帝时的虚假以及他自矜功伐的狂妄。
但是,纪传体作为一种史书体例,也有其难以克服的痼疾。
首先,这种缺憾表现在它在选材上有时就显得捉襟见肘,顾此失彼。
纪传体史书对历史事件的具体记叙一般是散见于人物传记之中,因而对有些历史事件的斜述就难以做到全面、完整、集中,而对事件的前因后果有时也就交待不清。
相反,对于有些重大历史事件,在写与之有关的主要人物时跳不过去非写不可的内容,这就势必造成同一事件在不同人物的传记中重复出现(虽然描写角度、详略时有不同)。
以《史记》写“鸿门宴”一事为例,对这一事件的具体过程描写最为详尽的是《项羽本纪》,但它却在《高祖本记》、《留侯世家》、《樊哙滕灌列传》中逐一出现,只是详略、侧重点和文字上的略有不同而已。
陈寿不屑《史记》的极力铺排,他的《三国志》又以文笔简练著称;但对这一缺陷仍无法避免。
如对赤壁之战一事,《周瑜鲁肃吕蒙列传》中记载最详,但同一史事也散见于其他人物的传记之中。
《魏志·武帝纪》:“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
于时大疫,史士多死者,乃引军退,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蜀志·先帝传》:“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
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至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蜀志·诸葛亮传》:“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
曹公败于赤壁,引军归南郡。
”《吴志·吴主传》:“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诣权,权遣周瑜、程普等行。
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
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
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
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几疫,死者大半。
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守江陵,使乐进守襄阳。
”以上内容,虽互有补充,但大多重复雷同,显得繁冗拖沓,有违史书用笔经济的原则。
而这,却是被历代史家奉为正史的纪传体史书无法克服的通病。
编年体是以年代为线索来编排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
早期的编年体史书要数《春秋》、《竹书纪年》、《左传》等书(均为通史)。
汉荀悦抄撮《汉书》,改纪传体为编年体,写成《汉纪》。
自此以后,断代史编年与纪传并行。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一部空前的编年体通史。
以后,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清代毕沅《续资治通鉴》等书都用这种体例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