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销违法犯罪活动的特征、打击的难点和对策
如何应对非法传销案件的法律打击
如何应对非法传销案件的法律打击非法传销是指以非法手段招募会员并通过发展下线获取利益的活动。
非法传销的涉案金额庞大,影响恶劣,对社会造成了严重损害。
为有效打击非法传销,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对非法传销进行严厉打击。
一、非法传销的构成与违法性质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93条的规定,非法传销罪包括组织、领导传销活动,以及为传销活动提供资金、场所、物品等协助的行为。
非法传销违法性质严重,不仅侵犯了公民的财产权益,也侵害了公民的人身权益。
非法传销不仅违反了市场经济秩序,也破坏了社会稳定和公序良俗。
二、加强非法传销的预防与斗争(一)完善法律法规我国法律体系中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打击非法传销,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
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与时俱进地修订相关法律,以应对非法传销活动的新形式和新动向。
(二)加强执法力量和能力建设加大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法律水平,增强执法力量和能力。
同时,加强执法机构之间的协作配合,形成执法合力,提高对非法传销案件的查处效果。
(三)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非法传销的认识和警惕性。
通过媒体宣传、法制教育等方式,让公众了解非法传销的危害性,引导公众远离非法传销,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三、加强对非法传销案件的打击力度(一)加大侦查打击力度公安机关应当加大对非法传销组织及其成员的打击力度。
通过深挖犯罪线索,加强调查取证,打击非法传销犯罪团伙的核心和骨干成员,破坏非法传销组织的经营秩序,摧毁非法传销组织的恶势力。
(二)追究法律责任对于非法传销犯罪分子,公安机关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93条的规定,非法传销罪的刑罚可达到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三)追缴非法所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50条之规定,对非法传销犯罪分子所获得的非法所得,要依法予以追缴,追缴回的非法所得要及时上交国库。
传销违法犯罪活动的特征、打击的难点和对策
传销违法犯罪活动的特征、打击的难点和对策“传销”一词是从英文Multi Level Marketing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多层次相关联的经营方式。
从商品经营营销学划分,传销也是“直销”范畴,直销是Direct Sale中译,意为:无店铺销售,它分为单层次营销和多层次营销,国际上习惯将单层次营销称为“直销”,将多层次营销称为“传销”。
直销从19世纪中叶在美国出现,一百多年来这种商家和消费者双赢的经营模式,在全球发展迅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这种商业经营模式也进入我国,最早进入内地的一些知名国外企业如“安利”、“雅芳”等取得了很大成功,也带动了国内的这种经营模式的发展。
但“南橘北枳”,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完备,管理手段相应落后,加之这些知名大企业在内地运用的是“店铺加直销员”的多层次营销,按当时的政策称为直销,造成了人们对传销、直销概念上的认识混乱,这种经营方式很快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他们利用传销大肆从事非法经营,集资诈骗,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犯罪活动,导致这种被国外称为“老鼠会”、“金字塔型销售”的传销违法犯罪活动在全国风行,引起经济秩序混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国务院于1998年4月颁布了《关于禁止传销经营活动的通知》全面封杀了中国的直销经营。
但是传销活动沉寂了没多久,很快就改头换面死灰复燃并呈迅速滋生和蔓延之势,手段更加多样化,活动更加隐蔽,组织形式更加严密。
人数更加众多,危害更加严重,致使很多群众受骗上当,引发了到政府部门上访静坐,甚至围攻政府机关和封锁国道等事件,发生了被骗人员因生活无着,实施盗窃、抢劫等犯罪,有的自杀甚至杀死传销组织者的恶性案件,严重破坏了正常的市场和社会秩序。
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温家宝总理、吴仪副总理等领导都对打击传销活动作了重要批示。
由于法律法规滞后,政策界限不清晰,有关职能部门对传销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治理不是很有效,在国务院颁布《禁止传销条例》和《直销管理条例》后,传销活动仍无收敛,还呈猖狂之势,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已经成为一种“经济邪教”。
非法网络传销犯罪研究与对策
非法网络传销犯罪研究与对策网络传销犯罪是一种以虚假宣传和高额回报为诱饵,以建立金字塔式关系为特征的非法经济活动。
它依靠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等手段快速发展、扩大规模,对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心理健康和社会安定造成了极大伤害。
一、传销犯罪的特点网络传销犯罪的特点在于,它不仅具有传销活动本身的一般特征,如虚假宣传、控制多层次的人际关系、对下线进行压力销售等,还利用了网络的优势,例如消息传播快速、覆盖面广、信息量大等。
网络传销犯罪凭借虚拟世界的便利,一路高歌猛进,列入社会危机之列.网络传销犯罪为其参加者提供吸引人的诱饵:高额利润、几乎不用劳动,这些虚假承诺实际上是把人们骗入了传销的“陷阱”。
二、案例分析2018年1月,湖南省娄底市公安局破获了一起网络传销的案件。
该传销组织利用网络平台等方式,吸纳会员数千人,资金涉及上百万元,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此外,2019年5月,在河南省漯河市,警方破获了一个名为“大阿姨”的网络传销组织,受害人多达6000多人,涉及金额约1亿元人民币。
这些案例表明:网络传销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顽疾,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来遏制此类犯罪的扩散。
三、加强监管网络传销犯罪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与传统的实体传销活动一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加强监管成为打击网络传销犯罪的关键。
政府应当加强对互联网以及社交媒体的监管,设立专门的部门来打击此类犯罪活动。
同时,人民法院、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应形成衔接协调、互相支持、共同打击的态势。
对于发现网络传销犯罪活动,应当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四、宣传教育“预防胜于治疗”,宣传教育也是打击网络传销犯罪的重要对策之一。
政府应当加强网络传销犯罪的宣传教育,及时向公众宣传这类犯罪的特点和危害,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防范意识。
此外,应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管理,打击虚假宣传,早期发现和阻截网络传销犯罪活动。
网络传销犯罪活动威胁着人们的财产安全和精神健康,如果不及时加强监管和宣传教育,它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大的破坏。
浅析非法传销案件的特点及对策
浅析非法传销案件的特点及对策非法传销案件一直以来都是大众关注的焦点,针对这类违法行为,各级政府和公安机关采取种种措施加以打击。
然而,非法传销案件仍屡禁不止,且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因此,针对这些特点进行对策制定是有效打击非法传销的基础。
本文将从非法传销案件的特点和对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非法传销案件的特点1. 涉案人员数量大非法传销一般通过虚构高额收益、快速获得大量资金的虚假承诺,以及高额奖金和佣金等手段来吸引被害人参与。
这类案件往往组织有序,人数众多,成员甚至遍布全国。
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化时代,非法传销活动日益高效、隐蔽,导致案件涉及人员规模越来越大。
2. 诈骗手段巧妙非法传销组织一般采用混淆视听、虚构宣传、威胁恐吓等手段向被害人灌输各种虚假信息,涉及广告、社交媒体、短信、电话等多种形式。
同时,部分非法传销组织还采用“奖励制度”等口号,让受害人认为自己不仅可以快速致富,还可以获得额外的高额收益,从而如饥似渴地投入自己的资金。
3. 组织层级分明非法传销组织一般分成不同层级,上层人员掌握更多的权力和资源,而下层人员则负责拉拢新成员和推销产品。
组织层级分明的传销组织如同一个残酷的“平民游戏”,只有最后赢得胜利的人才能够获得最大的利益,而最终的胜利者却并非是少数,而是极为有限的几个人。
4. 难以查证非法传销组织往往是隐蔽的,成员之间信任度高,关系紧密,非常不愿意吐露组织内部的情况,而且大多通过现金交易以及虚拟货币转账进行交易,难以提供具体的交易证据。
因此,调查和打击传销组织非常困难,并且很容易被曝光。
二、非法传销案件的对策1. 加强宣传教育宣传教育对于遏制非法传销活动非常必要。
公安机关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宣传和警示,例如,发布案例、展示被害人的现实案例、制定防传销宣传册、结合电视、网络等广告宣传等,全面向社会传播打击非法传销的决心和态度,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
2. 打造联防联控机制针对非法传销组织,必须采取联防联控制度。
传销犯罪嫌疑人的特点及作案规律
传销犯罪嫌疑人的特点及作案规律传销犯罪是一种以建立金字塔式销售组织为手段,通过非法招募参与者并以招募成员数量为目的的犯罪行为。
传销犯罪嫌疑人通常具有以下特点及作案规律。
1.虚假宣传:传销犯罪嫌疑人往往通过夸大产品效果、利润空间等手段进行虚假宣传,对消费者产生误导。
他们以高额回报、轻松赚钱等诱惑来吸引潜在参与者。
2.高额回报承诺:传销犯罪嫌疑人通常承诺参与者可以获得高额回报,往往以投资产品、销售产品等方式进行。
这种高额回报往往远高于正常的投资或销售利润,对于潜在参与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诱惑。
3.人际关系网络:传销犯罪往往通过建立朋友、亲戚等人际关系网络来招募参与者。
他们通常利用个人信任关系,通过传销组织活动来扩大网络,实现多级营销目标。
4.多级分成制度:传销犯罪往往采取多级分成制度,每个人招募下线成员后可以从他们的销售金额中获得一定比例的分成。
这种制度可以迅速扩大传销组织规模,并激励参与者不断招募更多的下线成员。
6.心理控制:传销犯罪嫌疑人通常通过洗脑、催眠等手段对参与者进行心理控制,使其对组织产生依赖性。
他们控制参与者的思想、行为,使其成为传销组织的忠实执行者。
7.恶性循环:参与传销犯罪的人往往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之中。
他们往往投入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情感,却发现无法得到他们所承诺的回报。
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退出传销组织意味着承认自己上当受骗,失去了面子和信用。
对于打击传销犯罪,需要提高公众对传销犯罪的认识,增强警惕意识。
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力度打击传销犯罪行为,依法追究犯罪嫌疑人的责任,对于参与传销活动的人提供教育和帮助,使其意识到传销是一种违法行为,并引导他们尽快退出传销组织。
简析办理传销犯罪案件的难点及对策探讨
简析办理传销犯罪案件的难点及对策探讨办理传销犯罪案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涉及到多个方面的难点。
首先,传销犯罪案件往往存在隐蔽性和复杂性问题,需要通过调查取证等手段才能揭示真相。
其次,传销组织通常具有强大的组织能力和隐蔽性,涉及多个地区、多个层级的成员,追查和打击难度较大。
此外,被害人面临社会压力和心理困扰,有的甚至产生了依赖和认同,因此拆除传销组织的思维障碍也是一项重要的难点。
对策方面,一是加强预防和宣传教育。
通过广泛宣传禁止传销、宣传传销犯罪的危害和手段,提高公众的辨识能力和警惕,防止被害人沦为传销组织的一员。
二是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加大对传销组织打击力度,完善传销犯罪的量刑标准和法律责任,增加传销犯罪的打击力度,同时对被害人提供法律援助和保护。
三是加强多部门协作和国际合作。
由于传销犯罪案件的复杂性和跨地区性,需要警方、检察机关、法院和有关部门之间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共同打击传销犯罪,形成合力。
同时,需要增强国际合作,加强对跨国传销组织的执法合作,共同打击跨国传销犯罪。
四是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对执法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对传销犯罪的认识和了解,加强取证能力,提高侦查和审判水平。
同时,加强执法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确保执法公正、廉洁,有效遏制传销犯罪的滋生。
五是加强社会支持和帮助。
加强对被害人的心理援助和辅导,帮助他们认清传销的真相,重建家庭和社会关系,避免再次沦为传销组织的一员。
同时,加强对被害人的物质帮助,提供就业、教育等资源,帮助其重新融入社会。
总之,办理传销犯罪案件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通过加强预防教育、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协作合作、提高执法人员素质以及提供社会支持帮助等措施,可以有效应对传销犯罪案件的挑战,在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和被害人权益的同时,打击传销犯罪,维护社会稳定。
传销活动犯罪特点、成因及对策
传销活动犯罪特点、成因及对策近年来,公安部虽然对组织领导传销活动进行了严厉打击,但传销活动犯罪形势依然严峻。
就湖北省枣阳市为例,近两年来,组织领导、参与传销活动的违法犯罪现象愈演愈烈,传销活动犯罪案件呈递增趋势,成为制约枣阳社会治安的一大祸患因素。
而对于基层法检部门来说,传销犯罪也是一种相对新型的犯罪,通过对枣阳市近两年来传销活动犯罪的特点、形势进行分析,以期对传销活动犯罪进行梳理,从而更加有效地打击和预防传销活动犯罪。
一、枣阳市传销活动犯罪的基本态势和特点近两年来,枣阳市检察院共受理组织领导传销案件13件18人。
其中2011年受理1件1人,2012年受理4件7人,2013年1-9月份共受理8件10人。
案件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
1、传销犯罪具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层级结构从该市办理的13件18人传销犯罪来看,传销团伙均是具有一定形式和结构的具体组织,均是以在网上成立某投资有限公司、某投资基金会或某产业公司的形式,以购买股票、加入会员可返取巨额利润为诱饵,引诱股民成为会员,再由会员继续发展下线的模式运作。
并根据发展会员的数量或交纳会费的多少,按顺序组成层级,以直接或间接发展人员的数量作为返利依据,层层计酬。
在该院办理的13件传销活动犯罪中,发展会员最多的达到2万余人,涉案金额最高的达到5000余万元,组织、领导者有5人,成为枣阳地区最高领导的有2人。
2、传销犯罪人员主体具有特殊性一是传销犯罪人员主体以外来人员为主。
在该市办理的18人传销犯罪案件中,本地人仅有3人,其余15人均为来自河北、河南、广东、云南、北京等地人员,比例高达83%。
二是传销犯罪人员以中年人为主。
在18人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仅有3人,年龄在40岁以上的有9人,比例达到传销犯罪人员总数的50%。
三是传销犯罪人员文化程度分散,总体文化程度较高。
在18人中,初中以下文化的有8人,大专以上文化的有6人,占总体涉案人数的三分之一。
四是传销犯罪人员大部分为无业人员。
浅析非法传销的形成、特点及打击对策
浅析非法传销的形成、特点及打击对策【摘要】非法传销是一种通过不正当手段招揽成员并获取利润的违法行为,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非法传销形成的原因、特点和打击对策,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此问题的关注。
非法传销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困难、人们信任心理和缺乏法律意识等因素。
其特点主要表现为高额回报承诺、层级式组织结构和信息封闭等。
为了有效打击非法传销,需要加强监管力度、提高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加强合作与沟通,全社会共同参与打击,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只有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遏制非法传销的蔓延,维护社会秩序和群众利益。
【关键词】关键词:非法传销、危害、原因、特点、打击对策、监管力度、法律意识、合作与沟通、社会参与、法律法规体系。
1. 引言1.1 非法传销的定义非法传销是指以招商引资为幌子,采取虚假宣传、高额回报等手段,通过层层发展下线、推销产品或加盟费用等方式获取利润的一种违法行为。
非法传销活动通常以建立多级层次的销售网络为特点,以拉人头、发展下线为主要手段,不以产品销售为目的,而是依靠组织新会员缴纳加盟费用或购买产品为主要盈利途径。
这种行为不仅侵害了参与者的合法权益,还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如金融风险、公共安全风险等。
在我国法律中,非法传销被视为违法行为,严禁开展。
为了有效打击非法传销行为,必须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提高社会对非法传销的认识和警惕性,加强合作与沟通,全社会共同参与打击,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1.2 非法传销的危害一、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非法传销组织为了谋取私利,常常采用虚假宣传、欺骗手段,以次充好,导致消费者购买到低质量、假冒伪劣产品,甚至遭受财产损失。
二、破坏市场秩序。
非法传销组织通常采取多层次发展模式,通过不断发展下线、招揽参与者来获取利润,这种恶性竞争导致市场乱象丛生,严重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
三、危害社会稳定。
非法传销组织常常在发展过程中涉及暴力、欺诈、恐吓等行为,给社会治安带来一定程度的威胁,甚至会对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
非法传销的特点及打击对策
非法传销的特点及打击对策摘要:自从直销从19世纪中叶在美国出现,这种商家和消费者双赢的经营模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这种商业经营模式也进入我国。
但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完备,管理手段相应落后,这种经营方式很快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他们利用传销大肆从事非法经营,集资诈骗,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犯罪活动。
时至今日,非法传销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有序健康发展的顽疾,极大的危害了公共秩序和安全,在今天这个将传销列入刑法呼声越来越高的时候,本文就合法直销与非法传销的法律界定论述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关键词:非法传销形成特点打击对策一.传销的含义及其表现传销。
传销是指组织者或者经营者发展人员,通过对被发展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或者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扰乱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
非法传销活动的组织不仅组织严密,还充分利用人性的弱点制定出了一整套的工作方法,主要表现为以下二个方面:1、利用人民群众急于发财的心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加快,不可避免的出现了部分地区经济上的差异,犯罪分子充分利用部分人民群众急于发财、想一夜暴富的心理,以高额回报、快速致富为诱饵,利用传销或者非法传销手段,大肆非法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和公众存款,来达到组织者牟取暴利的目的。
2、注重精神麻醉。
从掌握的情况以及已破获案件的情况来看,非法传销的组织非常注重从思想上、精神上来控制、麻醉传销人员思想行为。
非法传销组织无论大小每分支机构必备的两个部门,一是财务部门:主要负责收集整理汇总传销人员缴纳的钱款,统计传销人员所谓的业绩;二是培训部门:主要负责对参与传销人进行思想上的麻醉。
主要采取“奖励兑现会”、“骨干旅游”、“讲座”、“上课”、发视听资料等多种形式进行。
由专职或兼职“讲师”、“业务突出骨干”现身讲课。
宣讲的内容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所运用的市场营销基础理论和商品直销的操作程序,典型事例。
传销案件法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传销,作为一种非法的经济活动,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损害了消费者权益,破坏了社会稳定。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销活动也日益猖獗。
本文将对一起典型的传销案件进行法律分析,旨在揭示传销活动的非法性,探讨打击传销的法律对策。
二、传销案件基本情况本案涉及某传销组织,该组织以“消费返利”、“发展下线”为手段,通过虚假宣传、夸大产品功效等手段,吸引消费者和投资者参与。
传销组织设立多个层级,对下线进行“洗脑”培训,要求下线不断发展新成员,获取收益。
经调查,该传销组织涉及人员众多,涉案金额巨大。
三、传销案件法律分析(一)传销行为的法律定性1.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传销组织通过虚假宣传、夸大产品功效等手段,误导消费者,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关规定。
2.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传销组织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
3.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传销组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假宣传、夸大产品功效等手段,诱骗他人参与,涉嫌构成诈骗罪。
(二)传销组织成员的法律责任1. 传销组织者的法律责任传销组织者明知传销行为违法,仍组织、领导传销活动,涉嫌构成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 传销组织参与者的法律责任传销组织参与者明知传销行为违法,仍参与传销活动,涉嫌构成参加传销活动罪,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传销案件的查处1. 行政处罚对于传销组织的违法行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对其进行行政处罚,包括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等。
2. 刑事追究对于涉嫌构成犯罪的传销组织及其成员,公安机关依法进行刑事侦查,追究刑事责任。
3. 民事赔偿对于因传销活动受到损害的消费者,依法进行民事赔偿。
四、打击传销的法律对策1. 完善法律法规针对传销活动的新特点,及时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传销行为的法律性质和法律责任。
打击直销传销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整改措施
打击直销传销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整改措施直销和传销活动近年来在我国呈快速发展的趋势,对经济秩序、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尽管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了打击力度,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本文将分析当前打击直销传销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1.法律法规不完善目前,我国针对直销和传销行为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导致在打击过程中存在法律空白和模糊地带。
部分不法分子利用法律漏洞,变换手法进行直销传销活动,给执法带来一定难度。
2.监管力度不足在监管方面,存在一定的盲区。
一方面,相关部门的监管力量有限,难以全面覆盖和及时发现直销传销活动;另一方面,监管手段相对单一,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和监测系统,难以对直销传销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和追踪。
3.公众认知度低由于直销传销的欺骗性和隐蔽性,许多消费者对其识别能力有限,容易上当受骗。
同时,部分人对直销传销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参与非法活动。
4.跨境打击困难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直销传销活动逐渐呈现跨国、跨地区的特点。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境外注册、网络营销等手段开展非法活动,给跨境打击带来较大难度。
二、整改措施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议政府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打击直销传销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界定直销、传销行为的法律界限,为执法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
同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法律的震慑力。
2.加强部门协作与信息共享加强公安、工商、商务、海关等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机制。
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形成打击直销传销的合力,提高打击效率。
3.强化技术手段与监测系统建设加大对直销传销监测技术手段的投入,建立和完善监测系统,提高对直销传销活动的发现和预警能力。
同时,加强对网络营销平台的监管,遏制直销传销活动的网络传播。
4.提高公众认知与教育宣传力度通过媒体、宣传册、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直销传销危害性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识别能力和防范意识。
网络传销犯罪分析总结汇报
网络传销犯罪分析总结汇报网络传销犯罪分析总结汇报一、引言网络传销犯罪是指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传销活动并以此牟利的违法行为。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传销犯罪案件不断增加,给社会治安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本文旨在对网络传销犯罪进行分析,总结其特点、危害和应对措施。
二、网络传销犯罪的特点1. 隐秘性:网络传销犯罪分子往往通过虚假宣传和诱骗手法,将传销活动包装成正当商业,并通过虚拟货币等方式掩盖真实目的,使得违法行为隐蔽性强。
2. 快速扩散:网络传销犯罪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宣传,信息传播迅速,能快速吸引更多参与者,迅速形成庞大的传销网络。
3. 涉及面广:网络传销犯罪不受地域限制,可全球范围开展,涉及人数多、跨度广,给社会治安带来更大威胁。
三、网络传销犯罪的危害1. 经济损失:参与网络传销的人往往被诱导投入大量资金,最终导致经济损失。
同时,传销组织通过向下级发展会员来获取利润,从而形成金字塔式的传销模式。
2. 心理压力:网络传销犯罪往往通过洗脑、诱导等手段操纵参与者的思想,使其产生过度依赖,导致心理压力增加,甚至引发心理问题。
3. 社会不稳定:网络传销犯罪组织往往以传销活动为幌子进行非法经济活动,破坏市场秩序,混淆是非界限,给社会治安带来不稳定因素。
四、应对网络传销犯罪的措施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网络传销犯罪的定义和处罚,加大对传销犯罪的打击力度。
2.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对网络传销犯罪宣传教育,引导公众明辨是非,增强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 加强监管措施:加大对互联网平台的监管力度,加强对涉案网站和账户的追踪,及时发现并关闭传销组织的相关活动。
4. 多部门合作:加强警方、工商部门、金融机构等各部门间的合作与沟通,形成打击网络传销犯罪的合力。
五、结论网络传销犯罪具有隐秘性、快速扩散和涉及面广等特点,给经济、心理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危害。
为有效打击网络传销犯罪,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提高公众意识,加强监管措施,并实现多部门的合作,共同维护社会秩序。
当前传销活动的特点及打击传销的对策建议
当前传销活动的特点及打击传销的对策建议当前传销活动的特点及打击传销的对策建议传销作为社会的一大病态和毒瘤,被称为“经济*”和“流行性精神*”,虽然经过不断打击,但是,传销至今屡打不绝、屡禁不止,反而有日益抬头猖獗的趋势,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严重冲击了社会道德体系,给参与者及家庭造成了巨大伤害,严重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和谐稳定。
因此,必须加强对传销犯罪活动的严厉打击。
一、当前传销犯罪活动的主要特点一是传销方式更加隐蔽,传销组织更加严密。
传销组织内部分工明确,纪律严明,实行“家长制”管理,“家长”与上线采取单线联系,互不见面,传销头目躲在幕后,遥控指挥。
“家长”每天组织参与者学习进行“洗脑”,鼓动传销者将亲戚、朋友骗来加入,对参与者实行精神控制,使他们逐渐进入一种痴迷状态,不能自拔。
二是传销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由过去传统的以“介绍工作”、“介绍生意”等骗入加入“拉人头”式有产品的传销活动,到目前的无产品、炒概念式的传销以及利用互联网作为平台进行的*传销。
三是传销人员构成趋向年轻化,从查获的传销人员看,大多数是外地人员,当地人员极少。
年龄在20—40风左右的年轻人居多,一般由同学、同事、老乡、朋友、亲戚构成,主要是农民、无业人员、退伍军人、学生,在职人员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四是传销活动蔓延快,呈现反复。
由于受国内、外经济低迷的大环境影响,大量失业人员、社会闲散人员会被传销*吸收进去。
很多被教育驱散的传销人员被打击后又重新聚集在一起,继续从事传销活动。
五是传销的欺骗性、煽动性更强。
传销的组织者打着“直销”的幌子来欺骗不明真相的群众,以高额回报为诱饵吸引他人加入传销活动。
利用社会上具有一定地位和身份的人现身说法,吸引不明真相群众加入传销组织。
六是参与传销的人员“发财”心切、执迷不悟。
大多传销人员在“一夜暴富”赌博心态的驱使下,心甘情愿加入组织再去欺骗更多的亲人、朋友、同学、同事加入传销组织,认为只有发展下线就能挣更多的钱,就能暴富。
当前打击传销活动的难点及对策建议
当前打击传销活动的难点及对策建议近年来,全国各地工商部门针对各自辖区传销活动的特点及规律,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打击力度,打击传销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在打击传销的过程中,基层工商部门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
打击手段不足。
其一,按照有关规定,工商部门在打击传销时对传销人员只有询问、调查的权力,没有强制手段和措施,因此经常会出现传销人员拒不配合甚至暴力抗法的情形。
其二,传销组织者经常通过其个人账户流转资金,而工商部门对个人账户无权查询,这样就很难掌握传销组织的资金流向与违法所得。
其三,在利用互联网进行传销的案件中,由于缺乏专业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知识,办案人员无法破译密码进入传销组织的营销网站,调查取证存在困难。
传销参与者执迷不悟。
传销组织为了进行精神控制,通常会对传销人员进行“洗脑”,编造暴富神话,使许多人沉溺于发财梦中执迷不悟。
由于传销参与者不配合,没有了证人证言的重要支撑,办案人员的调查取证步履维艰。
针对上述问题和难点,笔者提出以下几方面对策和建议:要健全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传销行为的查处力度。
其一,强化行政执法手段,赋予行政执法机关必要的、强有力的行政权力,如对违法主体银行款项进行查询和强制划拨、冻结的权力等,防止当事人转移资产、逃避处罚等情况的发生。
其二,充分发挥刑事处罚的震慑作用。
进一步细化认定传销行为涉嫌犯罪而移送的标准以及移送的程序规定,防止简单罚款了事,避免犯罪嫌疑人逃避刑事责任追究。
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落实打击传销联合协作机制。
其一,各级地方政府要将打击传销纳入政府平安建设总体规划和综合治理考评范畴,加强专项资金与力量投入,保障打击传销工作顺利开展。
其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打击传销工作的协调与组织领导,牵头做好协调、控制、打击、监管等各方面工作,巩固“政府统一组织、部门联合行动”的格局,做到职能明确、责任清晰,有效提高打击传销的整体合力。
其三,全面落实相关部门打击传销工作责任制与责任追究制,督促各有关部门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加大考核力度,对失职、渎职、违法违纪者要依法追究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针对传销活动新特点加强监管几点建议
针对传销活动新特点加强监管几点建议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经济的变化,传销活动也逐渐发生了一些新的特点。
为了有效地防止和打击传销,必须加强监管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以下是我对加强传销活动监管的几点建议:1.提高监管机构的专业能力:传销活动越来越复杂,监管机构需要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来应对新的挑战。
他们应该对传销模式、传销组织的运作方式和招募策略有深入了解,以便更好地调查和打击传销。
2.加强跨部门合作:传销活动通常涉及多个部门和机构,如公安、工商、税务等。
为了有效地打击传销,这些部门必须加强合作,共享情报和资源,并采取协同行动。
此外,监管机构应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加强对传销案件的协调和指导。
3.加强信息收集和分析:传销活动通常在网络和社交媒体上进行宣传和招募。
因此,监管机构需要建立更强大的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监测和识别潜在的传销活动。
他们还应该与互联网企业和社交媒体平台合作,共同打击传销行为。
4.落实责任追究:对于那些参与传销组织的人员,特别是那些招募和组织传销活动的人员,监管机构应严格追究其法律责任。
通过加大对传销组织的打击,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可以有效地震慑其他人参与传销活动。
5.加强宣传和教育:面对传销活动的新特点,公众需要更多的宣传和教育来提高他们的意识和警惕性。
监管机构应加大宣传力度,向公众解释传销活动的危害和特征,并提供相应的举报渠道。
此外,学校和社区也应该加强对年轻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提高他们对传销的认识和防范能力。
6.完善法律法规:在加强监管的同时,还需要完善法律法规,更精确地定义和界定传销活动。
法律应该明确禁止一切形式的传销,包括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和商业模式进行传销。
此外,应加大对传销行为的处罚力度,使违法者付出更高的代价。
总而言之,为了有效地防止和打击传销活动,必须加强监管并采取多种措施。
这需要政府、公众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共同推动传销监管工作向更高水平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处理传销的对策和建议
处理传销的对策和建议
处理传销的对策和建议如下:
1. 加大监管力度。
政府应该加强对传销组织的打击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
同时,要加强执法部门的协作,形成合力。
2. 加强宣传教育。
公众要提高对传销危害性的认识,自觉抵制传销活动,不参与传销组织,积极举报传销行为。
3. 推进社会共治。
公众要积极参与反传销工作,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4. 加强行业自律。
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要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加强自我约束和管理,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5.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相关部门之间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掌握传销活动的信息和动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打击。
6. 加强国际合作。
各国应加强反传销领域的合作,共同打击跨国传销犯罪活动。
总之,处理传销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只有通过多方面的综合施策,才能有效地遏制传销活动的蔓延。
传销型犯罪的特点丶成因及对策
传销型犯罪的特点丶成因及对策传销型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免费论文下载中心讯)近年来,传销违法活动愈演愈烈,尽管国家不断地加大对传销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但因传销引发的各类刑事案件,层出不群,传销危害不容忽视。
自2010年8月至2011年4月临潼区人民检察院共受理因传销型犯罪案件18件,占同期受案总数的19.6%,涉案人数67人,涉案人数占同期涉案总人数的16%。
该类案件具有以下特点:一、传销型犯罪的特点:1、传销型犯罪所涉主体的文化程度较高,多为青年,且年龄段集中。
首先,涉案犯罪主体的文化程度较高。
在涉案的67人中,大专及其以上程度19人,中专及高中文化程度32人,初中文化程度仅有11人,小学文化程度5人,高中文化程度以上占51人,占涉案人数的76.1%。
其次,涉案的犯罪嫌疑人多为青年,且年龄段集中。
在涉案的67人中,20-30岁之间有55人,30岁以上仅有12人,无未成年人参与传销情况。
与其他刑事犯罪案件的涉案主体相比,其主体的文化程度和年龄存在明显的特点。
2、传销型犯罪所涉被害人具有特定性。
传销活动所涉犯罪的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多为亲朋好友。
在我们受理的六起案件中,四起案件的被害人是被原来一起做工的工友、同学、朋友骗来,一起案件的被害人是被搞传销的儿子骗来的,一起案件的被害人被丈夫骗来的。
在我们接触的其他案例中,也不乏妻子骗丈夫、哥哥骗兄弟的例子。
由于传销活动“恶”名在外,人们常常避而远之,所以传销分子往往就利用人们对亲人、朋友的信任,以找工作等名义,欺骗亲朋好友,使之上当受骗,陷入传销陷阱。
3、传销型犯罪所涉行为具有一定的组织性、整体性。
传销团伙有比较严密的组织,其犯罪行为有一定的整体性、纠合性。
传销组织呈“金字塔”结构,一般共分五级,位于塔尖的是A级总管,其下有B 级经理、C级主任、D级业务代表、E级业务员,并根据发展传销人数的多少,逐级递升。
在传销组织内部,有比较完善的操作规则:一般是新人被骗来之前,传销家庭召开会议,研究新人基本情况,家庭成员进行针对性分析,商定说服新人加入传销组织的方法,最后由家长进行分工安排。
浅析非法传销案件的特点及对策
非法传销罪是以获取钱财为目的,通过被害人参加传销组织、购买传销产品等方式变相聚敛财富、欺诈群众,非法占有被害人的财产,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获取他人钱财。
非法传销犯罪不仅扰乱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给参与者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给其家庭也造成巨大伤害,很容易引发其他刑事犯罪,严重地影响社会稳定,这也是近年来国家对非法传销打击的重要原因。
本文拟结合司法统计数据,对非法传销犯罪作一分析,以期共同探讨打击非法传销、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的良策。
一、案件特点通过统计数据分析,非法传销人员犯罪具有如下特点:罪犯身份复杂。
非法传销案件涉及的被告人全部是外来人员,且大多是农村人口。
其中以安徽、四川等省份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居多。
犯罪人员多为青壮年,绝大多数涉世不深。
同时,罪犯属“三无人员”居多即无法律意识、无固定职业、无谋生手段。
被告人王某系无业人员,听信朋友劝说从湖北来香河县找工作,没想到是来参加某公司开展的非法传销。
王某作为传销的受害者,不仅没有识破上级传销组织的骗局,而且还充当传销组织的下线,从事非法传销活动。
直到犯罪受到打击时,才恍然大悟,只可惜此时醒悟为时已晚。
如抢劫犯王某初中毕业后无业可就,怀着“到外面闯一闯”的心理,轻信同乡的鼓动搞传销,在几千元会费被骗光后铤而走险,走向犯罪。
欺诈性并不明显。
有一些人利用互联网的虚拟性和便捷性,在电子商务等高科技外衣的包装下,炮制出很多蛊惑性极强的致富骗局,极大地提升了非法传销行为的迷惑性和欺骗性,使更多的人民群众在无形中陷入非法传销的骗局,更增大了非法传销活动被发现和打击的难度。
传销人员大多打着推销、直销某种化妆品、高科技产品的幌子,骗取亲戚、朋友、同学、战友、同事等钱财。
这种只发展人头,不传实物的欺诈行为,形成恶性循环,构成了非法传销的犯罪链。
如被告人龙某以至少购买一套化妆品为加入条件直接或间接发展多人加入传销组织,并以此名义收取李某等五十余人近19万元。
结果被判决犯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80000元。
传销犯罪案件的特点与侦查对策
传销犯罪案件的特点与侦查对策
一、传销犯罪特点
传销犯罪是一种以骗取公民财产为主要目的,以特定手段实施组织及系统性的犯罪的行为,是一种具有集团化、组织性,侵害大量公民财产、有历经发展的犯罪现象。
1、办案成本低,投资收益高,形成金钱链条式的犯罪模式。
传销犯罪行为以众多未缴税收、滥用资金、虚报收入收益、向高层逃避税款等活动为表现,呈现出账户变换、金钱分流、组织分工等形式,形成利益链条式犯罪模式。
3、跨境性强,流动性强,形成犯罪网络。
传销犯罪组织相当大,涉及的面也相当广,从国内到外国,犯罪势力可以轻易跨越国境,流窜于欧美、东南亚等国,形成犯罪网络。
二、侦查对策
1、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和监管机制。
应建立完善的传销犯罪预防和侦查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实行严格的监管制度,加强对传销犯罪的控制,加大打击力度。
警惕非法传销活动
警惕非法传销活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销活动这一违法犯罪行为也越来越猖獗。
非法传销活动常常以各种模式和手段欺骗人们,损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秩序。
为了保护人们的利益和提醒大家警惕,我们有必要了解非法传销活动的特点、危害以及如何预防和打击这一问题。
一、非法传销活动的特点非法传销活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需要我们警惕:1. 营销模式复杂:非法传销组织通常以多层次营销模式为基础,通过多级代理、代言人迅速组织和扩大成员规模,形成一个庞大的人力网。
2. 以金钱为纽带:非法传销活动以广告宣传、疯狂造势等手段吸引诱骗人们加入,充满诱惑力,宣称能够轻松致富,但实际上往往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获得实质性的利益。
3. 组织牢固且高度封闭:非法传销组织内部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通常禁止成员与外界进行联系,让人们不能轻易逃脱。
4. 心理控制和洗脑:非法传销组织通过洗脑和心理控制手段,使成员对组织产生盲从和依赖,进而执行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二、非法传销活动的危害非法传销活动对个人、家庭以及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损失:非法传销活动以诱人的高回报为幌子,利用人们的贪婪心理,骗取其钱财。
加入后往往需要购买大量的产品或参与培训,最终导致被骗者财产流失。
2. 人身伤害:非法传销组织对成员进行长时间的封闭和控制,不允许成员与外界接触,严重侵害人们的自由权、人身权和人格权。
3. 精神伤害:非法传销活动对其参与者进行洗脑和控制,严重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导致成员产生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
4. 破坏家庭关系:许多非法传销活动允许成员使用亲朋好友的关系网络,通过亲戚朋友间的互助,发展下线。
然而,一旦事实被揭露,不仅会使得参与者身陷囹圄,也会破坏家庭关系,引发家庭纷争。
三、预防和打击非法传销活动为了预防和打击非法传销活动,我们需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1. 提高公众的意识:加强宣传教育,向公众普及非法传销活动的危害性和特点,提高人们的警惕性和辨别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销违法犯罪活动的特征、打击的难点和对策许珂“传销”一词是从英文Multi Level Marketing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多层次相关联的经营方式。
从商品经营营销学划分,传销也是“直销”范畴,直销是Direct Sale中译,意为:无店铺销售,它分为单层次营销和多层次营销,国际上习惯将单层次营销称为“直销”,将多层次营销称为“传销”。
直销从19世纪中叶在美国出现,一百多年来这种商家和消费者双赢的经营模式,在全球发展迅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这种商业经营模式也进入我国,最早进入内地的一些知名国外企业如“安利”、“雅芳”等取得了很大成功,也带动了国内的这种经营模式的发展。
但“南橘北枳”,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完备,管理手段相应落后,加之这些知名大企业在内地运用的是“店铺加直销员”的多层次营销,按当时的政策称为直销,造成了人们对传销、直销概念上的认识混乱,这种经营方式很快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他们利用传销大肆从事非法经营,集资诈骗,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犯罪活动,导致这种被国外称为“老鼠会”、“金字塔型销售”的传销违法犯罪活动在全国风行,引起经济秩序混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国务院于1998年4月颁布了《关于禁止传销经营活动的通知》全面封杀了中国的直销经营。
但是传销活动沉寂了没多久,很快就改头换面死灰复燃并呈迅速滋生和蔓延之势,手段更加多样化,活动更加隐蔽,组织形式更加严密。
人数更加众多,危害更加严重,致使很多群众受骗上当,引发了到政府部门上访静坐,甚至围攻政府机关和封锁国道等事件,发生了被骗人员因生活无着,实施盗窃、抢劫等犯罪,有的自杀甚至杀死传销组织者的恶性案件,严重破坏了正常的市场和社会秩序。
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温家宝总理、吴仪副总理等领导都对打击传销活动作了重要批示。
由于法律法规滞后,政策界限不清晰,有关职能部门对传销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治理不是很有效,在国务院颁布《禁止传销条例》和《直销管理条例》后,传销活动仍无收敛,还呈猖狂之势,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已经成为一种“经济邪教”。
如何有效地打击传销犯罪活动,笔者对传销的特征、打击查处传销活动的难点和对策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传销活动特征(一)行为极具欺骗性。
传销活动主体绝大多数都是国家注册的合法公司企业,宣称从事的是正常合法的商业经营活动,除早期自称自已是传销外,现演变成用“重复消费”、“框架营销”、“网络倍增”、“连锁经营”、“复合加盟营销”、“消费联盟”、“滚动促销”等等华丽新潮的新名称,打着电子商务,网络经济,下岗再就业等旗号,以“点石成金”,“快速致富”的诱饵,诱骗不明真相的,搞不清“直销”、“传销”为何物的人们上当,参与非法活动。
(二)传销活动的非法敛财性。
传销活动的组织者目的是为了牟取暴利,所以他们不论以何种名目为掩护的传销活动,在发展下线时都要收取费用,有的要参与者购买商品为加入条件,其商品的价格严重背离商品的实际价格,有的更干脆以“加盟费“、“会员费”、“许可费”、“培训费”等直接支付现金为加入条件,组织者和参与传销人员在所谓的“经营”中所获取的收益,并非来源于商品销售或服务所得的合理利润,而是层层盘剥他人加入传销活动时所购买商品的虚价部分或交纳的费用。
所有钱财被金字塔顶尖的几个少数组织者攫取,下层的受骗者除了自已的钱财被骗,亲友的钱财被骗,受害者变成骗人者,不断循环扩张,成为组织者敛财工具,财富对他们来说永远都是个“水中月亮”。
(三)参与人员成分的复杂多样性。
“拉人头”是传销活动最本质特征,参加传销活动的人数众多,老、中、青少年都有,下层大多属于下岗人员、农民、退休职工等低收入者,也有大中学生、教师、医生甚至公务员参与。
主要手法是“杀亲杀熟”,由先加入的人以用工招聘、购销商品、合伙经商等名义,欺骗拉拢自已的亲属、朋友、同学、同事、邻居加入传销活动,上线发展下线,一层一层欺骗拉拢人们参与,呈金字塔型地向下放射发展扩大,成为传销的牺牲品。
(四)组织形式的黑社会、邪教性。
传销活动的组织者在与各职能部门的周旋中,不断总结经验,使之活动更加隐蔽,控制手段更加严密,作案手法更具欺骗性,在组织活动中分工明确,有组织者、管护人员、“讲师”,使用了黑社会手段(有的传销组织本身就控制在黑社会性质组织手里),将参与者集中到一地居住,实行“家长制”管理,24小时监控,隔绝与外界的一切联系,不允许随意外出,不准看电视,听广播,不准看报纸杂志,对一些想退出的受骗者专人看管,非法拘禁,有的施以暴力或暴力相威胁。
在精神上进行强制控制,采用集中上课培训,由所谓“专家”、“业绩突出骨干”上课,强制性地不间断地对参与者进行强制精神灌输,经过反复洗脑,使参与人员坚信人人都能成为富翁。
使部分人中毒很深,沉湎于传销活动。
其组织形式控制手段与邪教组织大同小异,成为名符其实的经济邪教。
(五)传销活动的顽固性。
由于查处打击力度不强,在查获的案件中,对传销组织和骨干分子没有伤筋动骨,不能彻底摧毁。
在暴利驱使下,他们另起炉灶重新开张,造成了甲地被查处后到乙地又聚集的恶性循环。
二、打击传销存在的难点(一)法律滞后影响执法。
直销自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中国,至今短短10多年时间,从正当的经营模式,演变派生成泛滥内地的传销违法犯罪活动,导致经济秩序混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
对这一新的事物,我们建章立法却严重滞后,查处打击传销违法犯罪活动无据可依,现有的法律规定中,没有直接针对传销犯罪的罪名,只能以《刑法》非法经营罪、非法拘禁罪等相关罪名,追究这些在传销活动中发生的犯罪,但是由于犯罪行为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在追究这些犯罪时,法理上还有很多争论,定性定罪产生不少分歧,很少有传销组织者和骨干分子受到追究,因此难以震摄日益严重的传销犯罪活动。
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直销管理条例》和《禁止传销条例》二部法规,也因缺乏有严厉强制力的法律支持,使得二部法规的执行大打拆扣。
(二)慨念混淆认识模糊,影响查禁。
传销究竟为何物,它与直销有何区别?国家是否允许,很多人不清楚,就连部分职能部门的执法人员也不是很清楚。
国家工商总局在97年1月颁布过《传销管理办法》,在政府文件中,媒体宣传上还有个“非法传销”的提法,打开电脑搜索,会出现许多“国务院制订颁布《禁止非法传销条例》”的条目,加之这些进入中国内地的世界知名直销企业,他们经营活动的走调变样,一些国有企业如保险公司,在培训员工、业务会议上的做法与传销组织对参与人员进行的精神灌输形式上差不多,对社会起了很大的误导作用,造成非法传销被禁止的,传销还是允许的误解,人们头脑中存在着“直销”、“传销”、“非法传销”三个模糊慨念,认为自已在搞的与知名正规公司和国家企业一样的,自已在从事的活动也是合法的。
加上新的传销方法不断出现,所以造成了大量不知情群众的积极参与。
执法人员看传销组织从事的活动也是似是而非,在查处上就缩手缩脚, 甚至不敢查处,更使群众误认为这些经营行为是合法的。
(三)调查难取证难,影响打击效果。
在查处传销违法犯罪活动中,由于它的主体合法,人员众多,异地活动,参与人员不配合等特点,造成调查取证困难,查处一处传销活动,当场查获的人员少则十几人几十人,多则几百人,人员来自全国各地,要逐人调查取证,牵制大量的人力物力,而法律又没规定可以长时间限制人身自由,要完成调查取证工作十分困难。
有些案件众多的下层被骗人员四散在各地,要取得这些人的证据,也是项十分艰难的工程。
还有一些只有被骗群众的报案案件,他的上线在异地,有的不知上线的姓名地址,有的上线他推上上线拿走了钱,查处这种案件更是难上加难。
传销活动的一些书证也很难提取,查获的案件中获利行为,不是没有记帐就是帐目不全,有的故意隐匿、销毁,几乎很少能取得完备的证据,使得组织者、骨干分子逃过刑事追究,有的仅以行政处理了事,容易造成死灰复燃。
(四)受害者不合作、抗拒执法。
经过传销组织“洗脑”,部分被骗参与传销活动的受害者中毒太深的,一些陷入传销骗局虽已经了解内幕还企图捞回自已损失的,他们对政府取缔行动不理解,不配合,拒绝解救,对抗调查,有的行为偏激妨害执行公务,有的甚至聚众闹事、哄抢财物、砸毁车辆、堵塞国道,拢乱政府机关工作秩序。
三、打击传销犯罪的对策(一)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认识。
传销至所以能象滚雪球似地快速蔓延扩展,关键是人们对它美丽外衣下的欺骗本质认识不清,我们要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舆论宣传工具,向群众宣传国家对直销、传销经营活动的政策法规,国务院颁布的《直销管理条例》和《禁止传销条例》,对什么是直销,什么是传销的慨念,有了明确的界定,《直销管理条例》第三条规定:“本条例所称直销,是指直销企业招募直销员,由直销员在固定营业场所之外直接向最终消费者(以下简称消费者)推销产品的经销方式。
”《禁止传销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传销,是指组织者或者经营者发展人员,通过对被发展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或者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扰乱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
” 这两个法律定义能使全社会提高识别传销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
还要选择典型案例向人们揭露传销犯罪活动的欺骗性和非法敛财本质,披露那些打着电子商务、网络经济,不断创造着各种看似十分前卫时髦新名词的传销活动的实质,认清传销活动给整个社会造成的不信任危机,以及诱发各种犯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安定的严重后果。
从而增强人们抵制传销的免疫力,自觉做到不参与各种传销活动。
(二)积极履行职能,协同作战,共同治理传销活动。
治理传销违法犯罪活动,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政策性强的工作,各职能机关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在查处中要互通情报,信息共享,对发现的传销活动,必须立即查证落实,坚持露头就打,不让它蔓延。
社区要加强暂住人口管理和出租房屋治安管理,预防传销在社区和乡村活动。
(三) 用好用足法律武器,严惩传销犯罪。
目前法律法规的相对滞后,给打击传销带来一定难度,在国家未对传销犯罪专门设定为“传销罪”罪名情况下,对查获的传销案件,要用好用足现有的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分析研究案件的基本情况和所获取的证据,对涉嫌触犯《刑法》有关条文的,按所涉的罪名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
对组织传销活动的,其获取的财物数额达到构成犯罪标准的,以非法经营罪追究其刑事责任;隐瞒实际情况以返利为诱饵,向下家推销与实际价值高出好几倍产品的,数额较大的,以诈骗罪追究其刑事责任;以收取入会费、加盟费、发行期股等等,符合诈骗、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构成要件的,以诈骗、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惩处;将受害人骗到异地,强制关押“洗脑”,对不听话的人进行体罚,对逃跑的人使用暴力伤害、抗拒妨害有关部门解救的,以非法拘禁罪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