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
《经济地理学》第4章
(二) 中心性
概念:中心地对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或发挥中心职 能的程度。
C=B1-B2
C:中心地的中心性
B1:为中心地供给和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B2:为中心地自身供给和提供商品的服务量
(三) 货物的供给范围
商品服务范围上限是由对中心商品的需求所限定的,为 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
第一,均质平原; 第二,便捷交通;
第三,最近中心;
第四,完全竞争; 第五,充分服务; 第六,最大利润。
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形成原理示意图
尚有地区对同样商品与 服务的需求没有满足, 结果怎么办呢?
15
那么,市场区相互重叠的情况下,市场区的边界是 R 如何形成的呢?
R M T R T R M R R T R T M T R T M R T R T M M R T R M M R
特征
中心地等级越高,它提供的中心职能越多,人口也越多; 反之中心地的等级越低,提供的中心职能越少,人口也 越少。 高级的中心地不仅有低级中心地所具有的职能,而且具 有低级中心地所没有的较高级的职能,这些新增加的职 能有较高的门槛值和较大的服务范围。 中心地的级别越高,数量越少,彼此间距就越远,它的 服务范围也就越大。反之,越是低级的中心地,数量越 多,相互间隔越近,服务的地域也越小。
B
A
交通联系 (连接性) 如. 道路
37
A
克里斯泰勒 k=4 (交通) 原则
B A B B B B B B A
A
A
交通联系 (连接性) 如. 道路
38
A
克里斯泰勒 k=4 (交通) 原则
B A B B B B B B A
4经济地理第四章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
二、克氏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假定与思维方法
克氏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假定: 城市即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各等级中心地 与中心职能相对应。 各等级的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
思维方法: 孤立化的思维方法。演绎推理。 克氏认为影响中心地分布的因素有市 场因素、交通因素、行政因素。 克氏分别建立了三因素影响下的中心 地系统空间模型。
三、克氏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观点之一 ——中心地的等级(概念与推理)
1、中心地、中心职能、中心商品、
中心地即周围区域的中心,是能够向周围消费者 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克氏认为,向周围地区提供商品和服务是中心地 的基本职能,称为中心地的中心职能。因此,中心地 也可以称为中心职能的布局场所。而中心地向周围地 区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就被称为中心商品。 中心地的形态: 商业服务业中心、聚落、城市(镇)。
729 243 81 27 9 3 1
4.0 6.9 12.0 20.7 36.0 62.1 108.0
44 134 400 1 200 3 600 10 800 32 400
40 90 180 330 600 1 000 2 000
1 000 2 000 4 000 10 000 30 000 100 000 500 000
注:
门槛人口(贝利和加里森) 是指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 常利润的最低限度人口数量,即某中心职能在 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数量。 克氏的货物供给范围下限也可以看作是达 到门槛人口值时的消费者的空间范围(理性经 济人与均质平原假定)。
3、中心地的供给范围 ——补充区域、市场区域、中心地区域 补充区域——以中心地为中心的区域,也称 市场区域或中心地区域。具体地说,是中心地的 周围从中心地接受中心商品供给的区域。 从理论上说,补充区域的边界也就是货物供 给范围即中心商品服务范围的上限。
商业与服务业区位论
商业与服务业区位论引言商业与服务业的区位选择是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对企业的发展和运营至关重要。
合理的区位选择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降低成本,扩大市场份额。
本文将从商业和服务业两个方面探讨区位选择的重要性,并分析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
商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市场接近性商业领域的区位选择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是市场接近性。
企业通过选择靠近目标市场的区位,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例如,零售企业选择在繁华商业区开设门店,能够吸引更多的潜在顾客,提高销售额。
竞争对手分析商业区位选择还要考虑竞争对手的分布情况。
企业需要评估竞争对手所在区域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避免与竞争对手直接竞争。
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选择与竞争对手位置相距较远的区域,能够降低直接竞争的风险。
成本和效益商业区位选择还要考虑成本和效益。
企业需要评估租金、人工、运输等成本,并且权衡这些成本与所获得的效益。
有时候,企业可能会选择选择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以降低运营成本。
然而,若该地区的市场份额较小,则市场增长空间有限,可能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
服务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地理接近性服务业区位选择需要考虑地理接近性。
例如,在旅游业中,选择在旅游景点附近开设酒店或旅游服务中心,可以为游客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
另外,在物流服务业中,选择在交通便利的地区设立物流中心,能够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人口密度和消费能力服务业的区位选择还需要考虑人口密度和消费能力。
选择在人口密集的地区开设服务机构,可以更好地满足大量顾客的需求。
同时,选择在消费能力较高的地区开设高档服务设施,能够吸引更多的高端客户,提高服务质量和利润水平。
政策支持和市场发展政策支持和市场发展也是服务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政府对于服务业的支持政策,如减税降费、优惠政策等能够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同时,选择在服务业市场潜力较大的地区开展业务,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市场份额。
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除了商业和服务业特定的因素外,还有一些普遍的因素会影响区位选择:交通条件交通条件是影响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地理学》第二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经济地理学》第二版课后思考题答案《经济地理学》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一)概念题《货殖列传》: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史志描述阶段。
《商业地理手册》:1889年,由苏格兰学者奇泽姆(G. G. Chisholm)出版,他先以商品种类为纲,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并以气候与地貌等要素解释这些生产分布的形成原因;之后,以国家为单位,详细描述生产地区分布,以及商业发展的前景。
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商业地理研究阶段。
规范性分析:20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经济区位选定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实证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的计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法,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行为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行为学派在经济地理研究中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结构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哈维为代表的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经济区位形成中的影响作用。
文化转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地增加,地理学家开始重视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
如: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对文化传统、关系、体制等因素的关注。
指导这些研究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女权理论等。
它们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被人概括为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转向”。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二)简答或论述题2、简述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制度)转向。
3、分析企业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变化。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
张 伟
第四章: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
1.中心地理论
2.零售业区位论
3.服务业区位论
1. 中心地理论
背景与目的
时代背景 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使得 城市在整个社会经济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 了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的聚集点。因此,城市研究 日益得到关注,关于城市的社会和经济行为,城市 的形态、空间分布和规模等级等研究不断出现。 理论目的 决定城市的数量、规模以及分布的规律是否存在?
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
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
商品价格P1 交通费用F
空间距离和 交通对消费 者空间需求 的影响
消费量Q
距离K
图A 需求曲线
购买价格P2
图B 随着距离的增加交通费的变化
消费量Q
距离K
距离K
图C 消费者实际的购买价格
图D 空间需求曲线
在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常能形成大型的商业中心
b c B2 d g
A
地价
a b
a :高级商品店 b:妇女服装店 c:宝石店 d:家具店 e:食品店 f:鞋店 g:西装店 A :最高地价点 Bi:街角
B1
f
d
e
距离
图4-5 地价与零售业区位关系
零售业空间模型
零售业空间类型划分 (1)1937年,普劳德福特(M.J. Proudfood) 提出美国零售业的五种类型。该分类侧重于 零售业活动的位置条件和特征。 中心商业区 外围商业区
中心地体系的形成
K=3中心地系统
一级中心地 二级中心地 三级中心地 四级中心地
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
表4-1 市场原理基础上的中心地及其服务范围 中心地 等级 M A K 中心 地数 486 162 54 服务 区数 729 243 81 服务半 径(km) 4.0 6.9 12.0 服务范 围(km2) 44 134 400 提供商品 的种类数 40 90 180 中心地的 人口数 1 000 2 000 4 000 服务区人口 数 3 500 11 000 35 000
第4章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
8
(二) 中心性
◆概念:
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其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性,或者说是 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测度:
中心地供给其周围区域的中心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C = B1-B2
式中:
C——中心地的中心性; B1——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B2——中心地供给中心地自身的中心商品和服务的
数量。
04.07.2021
但是,不同类型的零售业所能支付的地价能 力不同导致区位趋向有差异:高支付地价能力的 企业趋于条件好的区位;低支付能力的企业趋于 地价便宜的区位。——地价倾斜线 (诺斯Nourse)
36
• 3、大型综合超市是指采取自选销售方式,以 销售大众化实用品为主,满足顾客一次性购 足需求的零售业态。
• 4、 便利店(方便店)是满足顾客便利性需 求为主要的目的的零售业态。
• 5、专业店指经营某一大类商品为主的,并且 具备有丰富专业知识的销售人员和适当的售 后服务,满足消费者对某大类商品的选择需 求的零售业态。
04.07.2021
经济地理课件
37
• 6、专卖店指专门经营或授权经营制造商品牌, 适应消费者对品牌选择需求和中间商品牌的 零售业态。
• 7、购物中心指企业有计划地开发、拥有、 管理运营的各类零售业态、服务设施的集合 体。
• 8、仓储式商场指以经营生活资料为主的,储 销一体、低价销售、提供有限服务的零售业 态(其中有的采取会员制形式,只为会员服 务)。
04.07.2021
经济地理课件
24
2.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
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关系为: 1,4, 16,64,256,…。
因此,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
系统也称为K=4的中心地系统。
《经济地理学》教案--第四章
图 4-12 等概率线与购买行为
这样,下列模型可成立。
A d P = ∑( A d
j ij ij n j =1 j
b
b ij
)
Pij 表示在 i 地区居住的消费者选择 j 消费中心的概率。 Aj 表示 j 消费中心的吸引力,一般用商店的规模来表示。 dij 表示 i 地区到 j 消费中心的距离 b 表示距离指数(是经验测定的指数) n 表示消费中心的数量 赫夫模型是从个人的选择行为的现实理论中推导出来的,不同于赖利的经验 法则。该模型对商店选择和零售商圈推定模型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模型 中的 b 值是一个经验值,必须进行详细的调查才可获得[3]。
图 4-5 地价与零售业区位关系 3
二、零售业区位模型
1.零售业空间类型划分 (1)普劳德福特(M.J. Proudfood)划分法 他在 1 937 年研究了美国的零售业空间,将零售业空间划分为五种类型,即 中心商业区、外围商业区、主要商业街、近邻商业街和孤立商店群等。他的划分 主要侧重于零售业活动的位置条件和特征。 (2)美国学者迈耶(Mayer)在 1942 年同样以美国的城市为对象进行了零售业 空间类型划分,但他侧重于零售业活动的规模和形态的研究。 (3)贝利划分法 在普氏和迈氏研究的基础上,1963 年以芝加哥为例,运用多变量分析法研究 了零售业空间类型。他把零售业空间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在中心部存在 一个核心的商业设施,以此为中心商业职能呈同心圆分布,按照商业集聚的规模 进一步可分为 CBD、区域中心地、社区中心地和近邻中心地。第二种类型是沿道 路和街道呈带状分布的零售业空间,根据其位置和规模差异,又可分成传统的购 物街、沿主要干线分布的零售业空间、在郊区形成新的带状零售业空间和高速公 路指向的零售业活动集聚空间。第三种类型是追求类似零售业活动集聚利益和接 触利益在某一地点集中而形成的专业化空间。按照集聚的零售业和服务业的种类 可分为汽车街、印刷区、娱乐区、输入品市场、家具区和医疗中心等。专业化空 间与第一和第二种类型并非是无关独立存在的,有些类型在区域中心地或沿干线 分布的空间也能找到。 同样传统的购物街能看到的零售业在近邻中心地中分布着, 总之,三者的类型划分具有相对性。 2.中心商业区的内部结构 (1)霍伍德(Horwood)和博伊斯(Boyce)提出的中心-边缘模型。 如图 4-6 所示,中心商业区的空间结构由两部分组成,即核心部(core)和边 缘部(frame)。核心部具有高度的土地利用、空间垂直发展、白天人口集中和特殊 职能布局等特征。与其他零售业空间不同,中心商业区的核心部除商业职能外, 也是各种办公机构、金融和行政机关的聚集地。围绕核心部的边缘部土地面积相 对广、土地利用密度也不高,郝氏和鲍氏认为该区域的最大特征是职能的空间分 化。在周边部分布着轻工业、交通站点、具备仓库的批发业、汽车销售和修理业、 特殊服务业(如医疗)以及住宅区,各自不仅相互联系,而且每一个部分与核心
经济地理学第4章-零售业和服务业区位论
2.以企业或行政机关等办公机构为对象,为其 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服务。 各种办公机构集中的城市中心区是最佳区位候 选地,但不同类型服务业也有所差异。广告设计
业、机器维修业
3.具有办公室机构性质功能的服务业。 主要是行使各种管理职能,在中心区布局。
发挥着管理职能的业务中心和办公机构:中心区 企业的子公司和部门中心:次级中心区 从外部支援企业活动的职能:中心区
有利,因为总交通费用最小。
2.当消费者呈较均衡的面状分布时,零售业区位在中 心点最有利,可以使所有地点的总交通费用最小。
3.当消费者沿交叉的交通线分布时,不管分布是否均 衡,交叉点是最有利的零售区位。
4.在交汇的交通网线上,人口呈任意分布,交汇点总 交通费用最小,是最佳的零售区位。
魁恩的模型是抽象出来的,实际情况更为复杂。消费 者在空间上是移动的,如人们每天去上班,可能利用 午休时间去购物,也可能在上下班的路上购物,所以 往往人流最大的地方成为零售业的最佳区位。因此, 城市里公交换乘站、火车站、地铁站等都是零售业集 聚的地方。
2020/4/6
经济地理课件
67
选址失误分析
乐园距离巴黎不足70英里,而巴黎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旅游 胜地之一,这样就使乐园成为人们巴黎游的其中一站。只 有很少游客需要或愿意在乐园停留过夜。
与美国相比,法国的公共交通更为便利,因此游客很自然 的选择在乐园进行一日游以节省昂贵的酒店在住宿费。
此乐园也没有给欧洲游客带来全新的体验,而是重复以往
二、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一) 服务企业对不同城市的选择 (二) 服务企业对城市内特定区域的选择 (三) 服务企业对具体区位地点的确定
(一) 服务企业对不同城市的选择
该城市能够接受企业服务的规模和范围; 服务区的人口数量和消费偏好; 总体消费能力和消费量的分配状况; 不同服务行业的总体消费潜力; 其他竞争者的数量、规模和质量; 竞争程度等。
第4章第3节 服务业区位论
经过该地点的交通状况和交通发展潜力; 相邻企业的基本情况; 停车场的充足性; 在该地点布局的综合费用等。
1.中心地理论
根据提供的服务或产品的等级,企业有不同的门槛和范围。 高级产品或服务要求规模更大的消费或服务市场,受距离 衰减规律的限制也较低,销售商之间的距离也相对较远; 低级产品或服务购买率较高,市场范围小,销售商之间的 距离很近。
第一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第二节 零售业区位论 第三节 服务业区位论
2
[教学目的]:
掌握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的核心思想; 熟悉零售业区位论、服务业区位论
[教学重点]: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的核心思想 零售业区位论、服务业区位论
3
一、类型与区位特征 【生活性、生产性、办公服务业、公共服务业】
根据对银行网点的调查
➢ “交通便利”始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区位影响因素。 ➢ “靠近居民点”和“靠近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影响
也很重要。 ➢ “人均收入水平高” 只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显出其
重要影响。 ➢ “计划体制下的行政命令”因素的影响在三个时段中
出现明显下降。 ➢ 地租、水电所占成本比例很低,对银行区位选择的作
二、区位选择的因素 【营利性服务企业区位选择的层次性(三个层次)】
三、区位选择的理论 【中心地理论、集聚理论】
四、现代服务业的区位选择
1. 金融业的区位选择 2. 创意产业的区位选择 3. 电子商务的区位选择 4. 物流业的区位选择
一、服务业的类型与区位特征
1.服务业
服务业含义:一般不直接从事物质生产,主要从事 信息、管理或服务职能的经济活动。
四、现代服务业的区位选择
(一)金融业的区位选择 (二)创意产业的区位选择 (三)电子商务的区位选择 (四)物流业的区位选择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主要包括中心地理论、环绕理论和园区理论等。
中心地理论是由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韦伯在20世纪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商业和服务业企业会聚集在人口、交通便利的中心地带。
中心地理论有助于解释商业和服务业企业在城市中的集聚现象,并可以指导企业在选择落地地点时考虑人口分布和交通便利度等因素。
环绕理论是由经济学家威廉·勒佩先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商业和服务业企业以中心地区为核心,向周围地区扩散。
环绕理论有助于解释商业和服务业企业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可以指导企业在扩张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发展策略。
园区理论是近年来兴起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商业和服务业企业在特定的园区内进行集聚,通过共享基础设施和资源,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
园区理论有助于解释商业和服务业企业在选择落地地点时考虑区域集聚效应的重要性,并可以指导企业在选择园区时考虑共享经济的概念。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深圳为例,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商业和服务业企业落户。
深圳以其良好的地理位置、完善的交通网络和优质的人力资源成为众多企业的首选。
另外,深圳还利用园区理论,建设了一大批产业园区,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配套设施。
这一系列的成功案例证明了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是对商业和服务业企业选择落地地点的理论体系。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影响因素、区位理论和实践案例等方面,展示了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的研究和应用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数字化的不断发展,商业和服务业区位选择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因此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仍需不断深入。
1.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商业和服务业是现代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商业和服务业企业的区位选择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成功。
第四章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习题解答
第四章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1.概念题中心地:区域的中心,供给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可以指城市、居民点、商业或服务业中心。
中心性:中心性是指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
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货物的供给范围:由中心地供给的货物能够到达的范围。
有上限与下限两种:商品服务范围上限是由对中心商品的需求所限定的,为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最大的销售距离);商品服务范围下限是由中心商品的供给角度所规定的边界。
中心地为供给某种中心商品而必须达到的该商品的最小限度的需要量,叫做门槛值(需求门槛)或最小必要需求量。
门槛人口: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也就是说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
中心地的等级: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有高低等级之分。
中心地的等级取决于其能够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水平,一般能够提供高级货物和服务的中心地等级相对较高,反之则较低。
2.阐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答:克氏认为中心地的空间分布形态,受市场因素、交通因素和行政因素的制约,形成不同的中心地系统空间模型。
(1)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在市场原则基础上的克氏中心地系统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其各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二是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三是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
(2)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
因此,如果同一级的中心地间铺设一条交通线,那么在这条交通线上布局着比它等级低的所有中心地。
(3)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
原因是在行政区域划分时,尽量不把低级行政区域分割开,使它完整地属于一个高级行政区域。
3.举例说明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答:区位主体的性质不同,决定区位选择的因素也不相同。
第四章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
交通原则
交通原则是在交通线合理布置的前提下形成的中心地 体系,这样交通干线应尽可能联系多的中心地。在此 情况下,次一级中心地的分布应位于联接两个高一级 中心地的道路干线上的中点位置。
在这个系统内,市场区数量的等级序列是: ???… 中心地数量的等级序列是: ?????,… 依交通原则形成的交通网,因次一级中心地位于联系
补充区域:
即中心地服务的市场区;之所以称为 补充区域,是为了说明城镇与周围农村的 互补关系;在中心地,中心商品有剩余; 而周围地区中心商品不足;两者供求相等 的区域就是补充区域的范围;
商品与职能等级:
根据中心商品范围的大小可将中心商 品分为不同的等级,范围越大,级别越高; 如首饰、名牌服装为高级别商品;而范围 越小,级别越低,如食品、小百货为低级 别商品;提供高级别商品称为高级职能, 提供低级别商品则为低级职能;
一、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
消费市场状况(人口、收入、购买行为) 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交通费、时间) 零售业间的竞争(霍特林、斯科特) 地价的作用
零售企业间竞争结果
同种行业
相互排斥趋于分散 竞争中产生联合
不同业种
由于互补关系,集聚趋势比分散趋势更明显
二、零售业空间模型
较高一级中心地的主要道路上,被认为是效率最高的 交通网,而由交通原则形成的中心地体系被认为是最 有可能在现实社会中出现的。
从市场区范围来看,高一级中心地是低一 级中心地的4倍;市场区序列为1,4,16, 64, ¨¨¨
从中心地的数量关系来看,有一个高一级 的中心地,就有三个次一级的中心地,有 12个更次一级的中心地;形成序列1,3, 12,48,¨¨¨
图4----3
第四章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 第一节中心地理论
2、According to central place theory, large cities A. have large market areas. B. are few in number. C. sell low-order goods. D. all of the above E. A and B only
4. 商品服务范围
商品服务范围有上限与下限两种:
◆商品服务范围上限是由对中心商品的需求所限定的,为中心地的某 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
◆商品服务范围下限是由中心商品的供给角度所规定的边界。中心地 为供给某种中心商品而必须达到的该商品的最小限度的需要量,叫做门槛 值或最小必要需求量。
4、Suppose you fit a central place model to an area, but when you returned many years later, you found that there were fewer cities. What central place rationale might account for that change? A. The demand for higher order goods increased. B. Thresholds for low-order goods declined. C. The population density of the area decreased. D. all of the above
经济地理学(第3版)第四章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
a:高级商品店; b:妇女服装店; c:宝石店 d:家具店; e:食品店; f:鞋店; g:西装店
A:最高地价点; B1,B2:街角
二、零售业空间类型与结构
(一)零售业空间类型划分 中心商业区
外围商业区
普劳德福特划分法
侧重零售 业位置与
特征
主要商业街 临近商业街 孤立商店群
图4-9 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
四、三原则适合的条件
总体来说,市场原则是基础,交通和行政原则则可看 作是对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修正。
市场原则适用于由市场及其市场区域构成的中世纪的 中心地的商品供给;
交通原则适用于如19世纪大交通发展时期,以及新开 拓的殖民地国家、新开发区、交通过境地带或聚落呈线状 分布区域。在文化水平高、工业人口多的区域,交通原则 比市场原则作用大;
来源:牛亚菲,1989
图4-12 江苏省灌云县中心地体系 结构示意图
来源:牛亚菲,1989
(三)区域规划与城市建设
成功地应用了中心地理 论,但并没有完全按六 边形嵌套的模式布置。
居民点之间的距离大致 相当,高级别的居民点 则布置在较低级居民点 的中间。
图4-13 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规划图
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区位选择特征。
本章要点
中心地、中心性、货物的供给范围、中心地的等级等基本 概念的内涵理解。
在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 系统的各自特征和差别。
对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要素的把握和分析;对零售业区位 模型的理解与零售引力模型的应用。
对现代服务业的区位特征、影响因素的理解和掌握。
系统的变化。 忽视了集聚利益。
经济地理学课程第4章 商业与服务业区位论
第一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2)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特点是:各个中
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 点。比如m-1(m>1)级中心地是布局在两个m级中 心地连接线的中点(如图4—5)。因此,如果同一级 的中心地间铺设一条交通线,那么在这条交通线上布 局着比它等级低的所有中心地。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 成的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具有什么关系呢?
第一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K=4,市场区系列:1,4,16,64…… 中心地系列:1,3,12,48……
第一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3)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不同于市场
原则和交通原则作用下的中心地系统,前者的 特点是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其 来由是在行政区域划分时,尽量不把低级行政 区域分割开,使它完整地属于一个高级行政区 域。
第一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第三,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 中心地与市场区域(也可看作为腹地)间的关系,对 研究区域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区域规划中,按照 中心地理论可合理地布局区域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其它 经济和社会职能。在这方面德国的研究成果和实际经 验可值得参考。
讨论题
对于一个商业服务点而言,其理想服务面应是圆形服 务面,但分散的服务面之间有广大地区得不到服务; 因此随着网点的增多和调整,服务面粘连,圆形之间 的部分并非位于各个孤立服务点的最优服务半径内, 故出现空档地段;为符合弥合性原则,消除空档,服 务面发生重迭,交叉运输,这样总体不呈最优状态; 竞争的结果,为同时符合弥合性原则和服务区周边最 短而面积最大的原则,形成了六边形的市场区。
第四章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
第四章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第二节零售业区位论一、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区位主体的性质不同,决定区位选择的因素也不相同。
决定零售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消费市场状况,如消费者的数量、收入、人口构成和生活方式等;二是购物空间的接近性,一般指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三是零售业间的竞争状况,即在市场区域中同行业竞争者的数量以及发展水平等。
在这些因子中,有的对某种区位起决定作用,而有的对其他区位起决定作用,也有些区位选择是这些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四是地价,不同等级的零售商业中心,能够支付地价的能力也不同,地价是制约零售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一)消费市场状况研究零售业区位的决策必须从市场入手,市场区域的大小、贫富和构成等对零售业态选择和规模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1、消费者指向,即零售业区位与人口的分布密度呈比例。
人口密度大的区域零售业区位一般比较多,而且规模也相对大。
2、消费者收入。
收入的差异主要表示在市场区域的总购买力和收入等级间产生的购买行为模型的差异上。
这种差异产生的结果是对零售区位的类型、数量和规模要求不同。
(二)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1、消费者的购买量随着距零售区位的距离增加在减少,当该距离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因交通费太大,购买量就变为零,此时的距离就是克里斯泰勒所说的货物供给范围的上限或外侧界限。
2、需求空间曲线的空间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城市内部零售区位空间的结构。
如果需求空间曲线变化平缓,即距离费用完全可忽略,说明所有的购物在一个或几个大的零售中心进行,表示零售区位具有极强的空间集聚性;相反,如果需求空间曲线变化很陡,表示市场区域被若干个零售商业中心分割,零售区位趋于分散。
3、交通条件对零售区位的作用可通过交通费用的变化来表示。
一般地,交通设施条件好的市场区域,消费者购物所需要的时间会缩短,空间费用会降低;对于零售区位而言,其商品的销售范围会扩大,商业规模等级也有可能扩大。
因此,在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常能形成大型的商业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第二节零售业区位论一、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区位主体的性质不同,决定区位选择的因素也不相同。
决定零售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消费市场状况,如消费者的数量、收入、人口构成和生活方式等;二是购物空间的接近性,一般指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三是零售业间的竞争状况,即在市场区域中同行业竞争者的数量以及发展水平等。
在这些因子中,有的对某种区位起决定作用,而有的对其他区位起决定作用,也有些区位选择是这些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四是地价,不同等级的零售商业中心,能够支付地价的能力也不同,地价是制约零售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一)消费市场状况研究零售业区位的决策必须从市场入手,市场区域的大小、贫富和构成等对零售业态选择和规模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1、消费者指向,即零售业区位与人口的分布密度呈比例。
人口密度大的区域零售业区位一般比较多,而且规模也相对大。
2、消费者收入。
收入的差异主要表示在市场区域的总购买力和收入等级间产生的购买行为模型的差异上。
这种差异产生的结果是对零售区位的类型、数量和规模要求不同。
(二)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1、消费者的购买量随着距零售区位的距离增加在减少,当该距离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因交通费太大,购买量就变为零,此时的距离就是克里斯泰勒所说的货物供给范围的上限或外侧界限。
2、需求空间曲线的空间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城市内部零售区位空间的结构。
如果需求空间曲线变化平缓,即距离费用完全可忽略,说明所有的购物在一个或几个大的零售中心进行,表示零售区位具有极强的空间集聚性;相反,如果需求空间曲线变化很陡,表示市场区域被若干个零售商业中心分割,零售区位趋于分散。
3、交通条件对零售区位的作用可通过交通费用的变化来表示。
一般地,交通设施条件好的市场区域,消费者购物所需要的时间会缩短,空间费用会降低;对于零售区位而言,其商品的销售范围会扩大,商业规模等级也有可能扩大。
因此,在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常能形成大型的商业中心。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3])(三)零售业间的竞争1、关于区位空间竞争的理论,霍特林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认为,当需求无限且非弹性的条件下,在直线市场上只存在两个企业时,这两个企业应该在距直线市场的端点四分之一处布局;张伯伦认为,当需求是弹性时,两者将分散布局。
克里斯泰勒和廖什则提出了六边形的模型,邻近的企业等距离呈六边形布局。
2、竞争者之间是集中还是分散与企业的经营种类和市场的特性等有关,斯考特(P. Scott)认为,宝石店的布局趋势是分散大于集中,但饮食店通过竞争有利产品的标准化,接近竞争者的布局较明显。
因此,对于新开业的企业来说,必须要分析竞争者的数量、可能占有市场的比率和魅力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与竞争者间的区位空间关系,是接近布局还是相距一定距离布局。
3、同业与不同业种间的竞争,均表现为联合与集聚趋势。
区位间的空间竞争,如果是属于同业种间的竞争,可能会出现两种趋势,一是相互排斥趋于分散,一是在竞争中产生联合,即由于外部规模经济而形成各种专业化的商业中心,在现实中,后一种相对更多。
如果是属于不同业种的竞争,由于彼此间存在着互相互补关系,对于多目的购买行为的消费者是最佳的购物空间选择,因此,集聚趋势比分散趋势也很明显。
(四)地价的作用⏹交通便捷性、空间的关联性和周边环境的满意度影响区位地价。
一般地说,市中心是全市交通网络的辐辏点,具有最佳的交通便捷性和可通达性,同时,空间的关联性也最好,因而地价也达到最高。
随着离市中心距离的增加,通达性和关联性逐渐减弱,地价也会随之降低。
但是,在远离市中心的某些地段,由于环境的综合满足度提高,地价也有上升的可能性。
⏹不同类型的零售业所能支付的地价能力是决定其区位选择的重要因子。
不同的经济活动对地价的支付能力不同,也就是说区位主体不同,在区位空间上,所得到的预期利润也不同。
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实际就是不同的经济活动因取得的利润大小不同,在区位空间上竞争组合的结果。
图4-5是诺斯(Nourse)描绘的沿购物中心某个方向地价的变化与零售业类型的关系。
首先在最大交通流量的区位布局综合性商店,它的地价倾斜线几乎接近于垂直;其次是倾斜度较缓和的妇女服装店、宝石店、家具店和食品店布局。
鞋店在街角布局,它比妇女服装店能够支付更高的地价。
在较远的街角则布局了男装店,因为它比家具店能支付较高的地价。
图4-5 地价与零售业区位关系二、零售业区位模型1.零售业空间类型划分(1)普劳德福特(M.J. Proudfood)划分法他在1 937年研究了美国的零售业空间,将零售业空间划分为五种类型,即中心商业区、外围商业区、主要商业街、近邻商业街和孤立商店群等。
他的划分主要侧重于零售业活动的位置条件和特征。
(2)美国学者迈耶(Mayer)在1942年同样以美国的城市为对象进行了零售业空间类型划分,但他侧重于零售业活动的规模和形态的研究。
(3)贝利划分法在普氏和迈氏研究的基础上,1963年以芝加哥为例,运用多变量分析法研究了零售业空间类型。
他把零售业空间分为三大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在中心部存在一个核心的商业设施,以此为中心商业职能呈同心圆分布,按照商业集聚的规模进一步可分为CBD、区域中心地、社区中心地和近邻中心地。
第二种类型是沿道路和街道呈带状分布的零售业空间,根据其位置和规模差异,又可分成传统的购物街、沿主要干线分布的零售业空间、在郊区形成新的带状零售业空间和高速公路指向的零售业活动集聚空间。
第三种类型是追求类似零售业活动集聚利益和接触利益在某一地点集中而形成的专业化空间。
按照集聚的零售业和服务业的种类可分为汽车街、印刷区、娱乐区、输入品市场、家具区和医疗中心等。
专业化空间与第一和第二种类型并非是无关独立存在的,有些类型在区域中心地或沿干线分布的空间也能找到。
同样传统的购物街能看到的零售业在近邻中心地中分布着,总之,三者的类型划分具有相对性。
2.中心商业区的内部结构(1)霍伍德(Horwood)和博伊斯(Boyce)提出的中心-边缘模型。
如图4-6所示,中心商业区的空间结构由两部分组成,即核心部(core)和边缘部(frame)。
核心部具有高度的土地利用、空间垂直发展、白天人口集中和特殊职能布局等特征。
与其他零售业空间不同,中心商业区的核心部除商业职能外,也是各种办公机构、金融和行政机关的聚集地。
围绕核心部的边缘部土地面积相对广、土地利用密度也不高,郝氏和鲍氏认为该区域的最大特征是职能的空间分化。
在周边部分布着轻工业、交通站点、具备仓库的批发业、汽车销售和修理业、特殊服务业(如医疗)以及住宅区,各自不仅相互联系,而且每一个部分与核心部和城市内部的其他区域、以及别的城市有着职能的联系。
核心-边缘模型不仅在地理学界,而且在城市规划和区域政策等领域也被广泛的应用。
图4-6中心商业区的核心-边缘模式(2)戴维斯的中心商业区空间融合模型1972年,戴维斯(Davies)在总结了贝利等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更一般的中心商业区空间融合模型(图4-7)。
他的模型的基本思路是,在中心商业区的核心部,首先以核为中心各职能呈同心圆布局,在此基础上重叠着沿交通线呈带状分布的零售业区,但这些零售区是按照等级职能的高低由内侧依次布局。
在同心圆和带状相互重叠的模型上,再叠加上特殊专业化职能空间,就形成一个空间融合模型。
该模型意味着即使种类同样,但等级不同,最终选择的区位空间也不同。
图4-7 零售业区位的空间融合模式三、零售引力模型1、赖利零售引力模型赖利(W. J. Reilly)调查了美国150个城市的基础上,归纳出类似牛顿引力定律的零售引力法则,即当在A和B两城市间存在着一个等级相对低的C城市,两城市向B城市吸引的零售额的比率与两城市的人口成正比,与到C城市的距离比的平方成反比。
(1)B a表示城市A向城市C吸引的零售额;B b表示城市B向城市C吸引的零售额;P a表示城市A的人口;P b表示城市B的人口;D a表示城市C与城市A的距离;D b表示城市C与城市B的距离;当城市A和B对城市C吸引的零售额相等,表示这一点是城市A和B对消费者吸引的分界点,靠近A城市一侧的消费由A城市供给,靠近B城市一侧的消费由B城市供给。
即:B a/B b=1时,下式可成立,D a+ D b =D(2)(3)D表示两城市间的距离。
赖利进一步研究认为,如果两个城市的规模差距太大时,向某地的零售引力与其离两城市间的距离比的3次方呈反比。
即: (5)(6)2、赫夫的等概率引力模型消费者选择A、B、C三个购买中心的概率等高线如图4-12所示,概率为0.5的等高线的交点表示无差别地点,即该点在两个中心的购买概率相等。
相对于三个购买中心的无差别地点大约在概率为0.33的等高线的相交处,在此,三个中心对消费者购买行为影响的概率相等。
图4-12 等概率线与购买行为这样,下列模型可成立。
P ij表示在i地区居住的消费者选择j消费中心的概率。
A j表示j消费中心的吸引力,一般用商店的规模来表示。
d ij表示i地区到j消费中心的距离b表示距离指数(是经验测定的指数)n表示消费中心的数量赫夫模型是从个人的选择行为的现实理论中推导出来的,不同于赖利的经验法则。
该模型对商店选择和零售商圈推定模型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模型中的b值是一个经验值,必须进行详细的调查才可获得[3]。
第三节服务业区位论一、服务业的类型与区位特征第一类是以个人和家庭为对象,提供日常服务活动的服务业。
这类服务业具有零售业的特征,由各种店铺组成,如理发和美容院、洗衣店、照相馆和修理店等。
因此,区位布局也类似于零售业,即尽量接近消费者。
第二类服务业以企业(或行政机关等办公机构)为对象,是为其提供运营活动产生的服务性需求的经济活动。
这类服务业代表性的行业有广告业、设计业、信息服务业、复印和复印机的维修业、计算机软件开发和销售业等。
与第一类服务业不同,这类服务业的对象是企业或机关等,因此,在区位布局时,接近居民消费者的区位因子并不重要。
第三种类型是具有办公机构性质职能的服务业。
这类服务业主要是行使各种管理职能,如企业的管理部门等。
这类服务业的区位特点与第二类具有相似性,也主要在中心区布局。
这一类型的服务业从职能上进一步可分为以下三大类:一是发挥着管理性职能的业务中心和办公机构,如各企业的管理总部等。
二是企业的子公司和部门中心,从职能来看,企业以具体的营销管理活动为主,但一般不进行实物的交易活动,这类服务业多布局于城市的次级中心区。
三是从外部支援企业活动的职能,如金融、保险、房地产等行业,这类服务业也具有很强的向心性。
上述的分类并非是绝对的,有些服务业具有多重性质,特别是近年来新产生的一些服务业其表现形态不固定,也正因为这样,目前对服务业的定义和分类仍然不统一,存在诸多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