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章-对流传热分析

合集下载

5.4 对流传热

5.4 对流传热

特性尺寸:管内径。
定性温度:除μw取壁温外,均取流体进、
出口温度的算术平均值。
31
一、流体在管内作强制对流
3. 流体在光滑圆形直管中呈过渡流
ReRe=2300 2300 ~ 10000 当 10000 时,对流传热系数可先用
湍流时的公式计算,然后把算得的结果乘以校正 系数。
1 6 105 Re1.8

特性尺寸:传热当量直径。
定性温度:除μw取壁温外,均取流体进出口温
度的算术平均值。
38
三、自然对流
Nu c(Gr Pr)
n
通过实验测得的c和n值列于表5-7中。
39
第五章 传 热
5.4 对流传热
5.4.1 对流传热机理和对流传热系数
5.4.2 对流传热的量纲分析
5.4.3 流体无相变时的对流传热系数
4
一、对流传热机理
图5-12 对流传热的温度分布情
5
一、对流传热机理
当湍流的流体流经固体壁面时,将形成湍流 边界层,若流体温度与壁面不同,则二者之间将
进行热交换。
层流内层 湍流边 界层 缓冲层 湍流核心
传热方式 热传导 热传导和涡流传

涡流传热
6
一、对流传热机理
温度梯度 层流内层 湍流边 界层 缓冲层 湍流核心 较大 居中 较小 热阻 较大! 居中 较小
的因素
2.通过量纲分析确定相应的量纲为一数群(准
数)
3.通过实验确定相应的经验关联式公式。
15
二、对流传热过程的量纲分析
量纲分析基本依据
量纲分析的基本依据是π定理:一个表示n个物
理量间关系的量纲一致的方程式,一定可以转换

传热学-第五章-对流传热

传热学-第五章-对流传热

运动方程可用粘性流体运动微分方程组描述(N-S方程)
29
由层流边界层开始向湍流边界层过渡的距离xc, 称为临界距离
流体外掠平板时流动边界层形成发展及局部对流传热系数 hl的变化
湍流边界层的主流区由湍流主导,但紧靠壁面处,粘滞力会占绝对优势,使粘附于壁面的一极薄 层仍然会保持层流特征,称为粘性底层,具有最大的速度梯度。
[导入的净能量] + [流入净能量] + [内热源能量] = [热力学能的增量] + [对外作膨胀功]
假设:
(1)流体不可压缩—— 流体对外做功 W=0
(1)
21
(2)
(3)
以x方向为例:
同理y方向有:
(4) 将式(2)、(3)、(4)代入式(1):
化简得: 二维坐标系内,常物性,无内热源、不可压缩牛顿流体的能量方程:
第五章
对流传热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1
§5-1 对流传热概述
1. 对流传热的定义 对流传热是指流体流经固体表面时流体与固体表面之间的 热量传递现象。
局限性:未能揭示表面传热系数h与相关物理量之间 的内在关系。
2
本章的主要任务: 揭示对流传热内在的物理本质、数学描述方法,以及进行 实验研究的基本准则 思路:
(3) 边界层内存在较大的速度梯度
边界层区:由粘性流体运动微分方程组描述
主流区:由理想流体运动微分方程—欧拉方程描述 (4) 边界层流态分层流与湍流;湍流边界层紧靠壁面处仍一层极 薄的粘性底层(viscous sublayer) (5) 边界层概念也可以用于分析其他具有类似流动情况下的对 流传热问题如:流体在管内受迫流动、流体外掠圆管流动、流 体在竖直壁面上的自然对流等

对流传热分析

对流传热分析

对流换热分析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应熟练掌握对流换热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边界层概念及其应用,以及在相似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研究方法,进一步提出针对具体换热过程的强化传热措施。

1. 对流换热概述1.1. 定义及特性对流换热指流体与固体壁直接接触时所发生的热量传递过程。

在对流换热过程中,流体内部的导热与对流同时起作用。

牛顿冷却公式q=ℎ×(t w−t f)是计算对流换热量的基本公式,但它仅仅是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h 的定义式。

研究对流换热的目的是揭示表面传热系数与影响对流换热过程相关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并能定量计算不同形式对流换热问题的表面传热系数及对流换热量。

1.2. 影响对流换热的因素(1)流动的起因:流体因各部分温度不同而引起密度差异所产生的流动称为自然对流,而流体因外力作用所产生的流动称为受迫对流,通常其表面传热系数较高。

(2)流动的状态:流体在壁面上流动存在着层流和紊流两种流态。

(3)流体的热物理性质:流态的热物性主要指比热容、导热系数、密度、粘度等,它们因种类、温度、压力而变化。

(4)流体的相变:冷凝和沸腾是两种最常见的相变换热。

(5)换热表面几何因素:换热表面的形状、大小、相对位置及表面粗糙度直接影响着流体和壁面之间的对流换热。

综上所述,可知表面传热系数是如下参数的函数ℎ=f u,t w,t f,c P,ρ,α,μ,l这说明表征对流换热的表面传热系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量,不同的换热过程可能千差万别。

1.3. 分析求解对流换热问题分析求解对流换热问题的实质是获得流体内的温度分布和速度分布,尤其是近壁处流体内的温度分布和速度分布,因为在对流换热问题中“流动与换热是密不可分”的。

同时,分析求解的前提是给出正确地描述问题的数学模型。

在已知流体内的温度分布后,可按如下的对流换热微分方程获得壁面局部的表面传热系数ℎx=λΔt x ðtðy w,xW/(m2·K)由上式可有ℎx=λΔθx ðθðy w,xW/(m2·K)其中θ为过余温度,θ=t w−t f。

《食品工程原理》第五章 传热

《食品工程原理》第五章   传热
第五章
传热
Heat Transfer
第一节 传热概述 第二节 热传导 第三节 对流传热 第四节 热交换 第五节 辐射传热
.
第一节 传热概述
5-1 传热的基本概念
1.传热基本方式
(1)热传导(conduction)
当物体内部或两直接接触的物体间有温度差时, 温度较高处的分子与相邻分子碰撞,并将能量的 一部分传给后者。
G P r 6 r .1 2 6 0 0 6 .4 7 .0 1 4 60 3
查表5-3 a = 0.53, m = 1/4
Nu=a(Pr·Gr)m
N u aL 0. 5(3 4 .1 460 )3 1/ 424.3 λ
αN λ u 24 0.3 .0 7 3.04 W 512/K (m ) L 0.1
δ1
δ2
.
本次习题
p.195
2. 5.
.
5-4 通过圆筒壁的稳态导热
5.4A 通过单层圆筒壁的稳态导热
Φλ2πrLdT
dr
Φ 2π
r2
Lr1
drλT2
r
T1
dT
Φ
2πLλ
lnr2 (T1
T2
)
r1

rmΦ rl2n2δ π rr12r1 m/rLλ T1T δln2rr12r2rδrm1
令 Am 2π rm L
.
M 3 Θ 1 L 1 a L T b M T 1 T 1 c M 3 Θ L 1 d M 3 L e L 2 T 2 Θ 1 f L L T 2 g
按因次一致性原则
对质量M 1 = c + d + e 对长度L 0 = a + b – c + d – 3e + 2f + g

《传热学》第五章--对流换热分析报告

《传热学》第五章--对流换热分析报告
对流换热过程方程:
二、连续性方程
推导依据——质量守恒定律
各方向流进和流出微元体的质量流量:
将以上四式代入质量守恒定律: 得出:
三、动量微分方程式(N•S方程)
推导依据——牛顿第二定律F=ma
1.微元体的质量×加速度: DU 在两个方向的分量分别为:
d
2.微元体所受的外力:(x,y两方向)
将上式在x,y两个方向代入牛顿第二定律,得到Navier-Stokes方程: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换热器蒸汽锅炉水循环系统冷凝器连续肋片管束环肋片管束采暖散热器第一节对流换热概述影响对流换热的因素一流动的起因和流动状态起因自然对流受迫对流流动状态层流紊流混合对流二流体的热物理性质比热容导热系数密度黏度体积膨胀系数等比热容和密度大单位体积流体能携带更多能量导热系数大流体内部导热能力强黏度小流体流动顺畅h增大体积膨胀系数对理想气体re增大h增大定性温度换热中起主导作用的温度以此特征温度确定物性参数可将物性参数按常数处理三流体的相变凝结沸腾融化凝固升华凝华冷凝器锅炉四换热表面几何因素壁面尺寸粗糙度形状及与流体的相对位置对流表面传热系数h的多参数函数定型尺寸换热中有决定意义的尺寸以此特征尺寸作为分析计算的依据能准确反映物体形状对换热的影响对流换热情况分类第二节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对流换热问题总的求解步骤二维不可压缩牛顿型流体速度场温度场已知条件动量方程能量方程过程方程一对流换热过程微分方程式推导依据
二、相似原理
1.相似性质——相似的现象,其同名相似准则必定相等
雷诺准则
——受迫对流中惯性力和黏滞力的相似倍数之比
格拉晓夫准则 普朗特准则
——自然对流中浮升力和黏滞力的相似 倍数之比
——流体动量传递能力和热量传递能力的相对大小
努谢尔特准则

对流传热的内容分析

对流传热的内容分析

对流传热的内容分析化学生物学专业学生:蒲金远指导老师:彭刚摘要对流传热是在流体流动过程中发生的热量传热现象。

工业生产当中遇到的对流传热,常指间壁式换热器中两侧流体与固定壁面进行的热交换,即热流体将热量传给固体壁面,再由固体壁面将热量传给冷流体,这种传热亦常称为给热。

因为它是依靠流体质点的移动进行热量传递的,故对流体传热与流体状况密切相关。

关键词对流传热流体1.对流传热分析在工程上,对流传热是指流体固体壁面的传热过程,它是依靠流体质点的移动进行热量传递的。

因此与流体的流动情况密切相关。

热流体将热量传给固体壁面,再由壁面传给冷流体。

由流体力学知,流体流经圆体壁面时,在靠近壁面处总有一薄层流体顺着壁面做层流流动,即层流底层。

当流体做层流流动时,在垂直于流动方向的热量传递,主要以热传导方式进行。

由于大多数流体的导热系数较小,故传热热阻主要集中在层流底层中,温差也主要集中在该层中。

而在湍流主体中,由于流体质点剧烈混合,可近似的认为无传热热阻,即湍流主体中基本上没有温差。

在层流底层与湍流主体之间存在着一个过渡区,在过渡区内,热传导与热对流均起作用使该区的温度发生缓慢变化。

所以,层流底层的温度梯度较大,传热的主要热阻即在此层中,因此,减薄层流底层的厚度δ是强化对流传热的重要途径。

在传热学中,该层又称为传热边界层。

综上所述,对流传热是以层流底层的导热和层流底层以外的以流体质点做相对位移与混合为主的传热的总称。

为了处理问题方便,一般将有温度梯度存在的区域,即层流底层和过度区称做传热边界层,传热的热阻主要集中在层流底层。

图1-1表示。

2.影响对流热的因素对流传热既有分子间的微观热传导作用, 又有流体宏观位移的热对流作用,是一种复杂的热传递过程, 以牛顿冷却定律Q = A$t 来计算通过传热面的传热量Q, 虽然形式简单, 但影响对流传热的许多因素都归纳到对流传热系数之中了, 使得A的变化错综复杂, 难以确定。

具体地说, 对流传热与以下几方面有关。

传热学 第五章 对流原理.

传热学 第五章 对流原理.

层流边界层 紊流核心区
过渡区 紊流边界层 层流底层 主流区 速度边界层厚度 临界距离
层流
过渡流
湍流
u
y
x

xc

层流底层 缓冲层
根据流体力学知识,层流边界层厚度 xv 5x 5x 5 vf vf x Re x

在层流边界层内的速度分布线为抛物线型; 在紊流边界层内,层流底层部分的速度 分布较陡,接近于直线,而在底层以外 的区域,由于流体微团的紊流运动,动 量传递被强化了,速度变化趋于平缓。

如果流体的流动是由于流体冷热部分的密度不同 引起的浮升力造成的,则称为自然对流。暖气 片的散热,蒸汽或其他热流体输送管道的热量 损失,都与这类换热有关。 一般来讲:强迫对流 换热优于自然对流。
二、 在分析对流换热时,还应分清流体的流态。 流体力学告诉我们,流体受迫在流道内流 动时可以有两种不同性质的流态。流体分 层地平行于流道的壁面流动,呈现层流状 态。但当流动状态到超过某一临界值时, 流体的流动出现了旋涡,而且在不断地发 展和扩散,引起不规则的脉动,使流动呈 现紊流状态。
α =q/(tf-tw) W
对流换热系数 α表征着对流换热的强弱 。
在数值上,它等于流体和壁面之间的温度 差为 1℃时,通过对流换热交换的热流密 度。单位为W/(m2·℃)。 对流换热量以及相应的换热系数的大小,将 更多地取决于流体的运动性质和情况。
一、速度边界层
流体力学指出,具有粘性且能湿润固 体壁面的流体,流过壁面会产生粘性力。 根据牛顿粘性(内摩擦)定律,流体粘性 力 τ 与垂直于运动方程速度梯度 (dv/dy ) 成正比,即: τ=μ(dv/dy) N/m2 (5-2) 式中,μ 称为流体的动力粘度,单位为Pa· s 或kg/(m· s)。

对流传热的实验分析

对流传热的实验分析

对流传热的实验分析导言:热传导是物质内部的热量传递方式,而对流传热则是通过流体的运动来传递热量。

对流传热在自然界和工程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通过对流传热的实验分析,探讨其机理和影响因素。

一、实验设备和方法在对流传热的实验中,我们通常会使用一个加热器和一个冷却器。

加热器中的流体被加热,然后通过管道流动到冷却器中,从而实现热量的传递。

为了控制实验条件,我们需要测量加热器和冷却器中的温度、流速以及热量的转移率。

二、实验结果和讨论1. 温度分布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在加热器和冷却器中放置温度传感器来测量温度分布。

实验结果通常显示,在加热器中,温度随着距离加热源的远离而逐渐降低;而在冷却器中,温度随着距离冷却源的接近而逐渐升高。

这是因为加热器中的热量被流体吸收,并随着流动被带到冷却器中。

2. 热传递率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加热器和冷却器中的温度差来计算热传递率。

热传递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传递的热量。

实验结果显示,热传递率与流体的流速成正比。

当流速增加时,热传递率也随之增加。

这是因为流体的流动可以带走更多的热量,加快热量的传递速度。

3. 流体性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更换不同性质的流体来研究其对对流传热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流体的热导率和比热容对对流传热起着重要作用。

热导率越大的流体,其传热能力越强;而比热容越大的流体,其储热能力越强。

因此,在工程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流体来实现高效的对流传热。

4. 几何形状实验中,我们还可以通过改变加热器和冷却器的几何形状来研究其对对流传热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几何形状的改变会影响流体的流动状态,从而影响热量的传递。

例如,增加管道的弯曲会增加流体的阻力,降低热传递率;而增加表面积可以增加热量的传递速度。

结论:通过对流传热的实验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对流传热的机理和影响因素。

实验结果表明,对流传热是一种高效的热传递方式,其传热能力可以通过流速、流体性质和几何形状等因素进行调控。

第五章对流传热分析

第五章对流传热分析

第五章对流换热分析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应熟练掌握对流换热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边界层概念及其应用,以及在相似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研究方法,进一步提出针对具体换热过程的强化传热措施。

5.1 内容提要及要求5.1.1 对流换热概述1.定义及特性对流换热指流体与固体壁直接接触时所发生的热量传递过程。

在对流换热过程中,流体内部的导热与对流同时起作用。

牛顿冷却公式q h(t w t f ) 是计算对流换热量的基本公式,但它仅仅是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h 的定义式。

研究对流换热的目的是揭示表面传热系数与影响对流换热过程相关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并能定量计算不同形式对流换热问题的表面传热系数及对流换热量。

2.影响对流换热的因素(1)流动的起因:流体因各部分温度不同而引起密度差异所产生的流动称为自然对流,而流体因外力作用所产生的流动称为受迫对流,通常其表面传热系数较高。

(2)流动的状态:流体在壁面上流动存在着层流和紊流两种流态。

(3)流体的热物理性质:流态的热物性主要指比热容、导热系数、密度、粘度等,它们因种类、温度、压力而变化。

(4)流体的相变:冷凝和沸腾是两种最常见的相变换热。

(5)换热表面几何因素:换热表面的形状、大小、相对位置及表面粗糙度直接影响着流体和壁面之间的对流换热。

综上所述,可知表面传热系数是如下参数的函数h f u, t w , t f , , c p , ,,, l这说明表征对流换热的表面传热系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量,不同的换热过程可能千差万别。

3.分析求解对流换热问题分析求解对流换热问题的实质是获得流体内的温度分布和速度分布,尤其是近壁处流体内的温度分布和速度分布,因为在对流换热问题中“流动与换热是密不可分”的。

同时,分析求解的前提是给出正确地描述问题的数学模型。

在已知流体内的温度分布后,可按如下的对流换热微分方程获得壁面局部的表面传热系数由上式可有h xtt x yW/(m 2 K)w,x其中为过余温度,h xxyW/(m 2 K)w,x对流换热问题的边界条件有两类,第一类为壁温边界条件,即壁温分布为已知,待求的是流体的壁面法向温度梯度;第二类为热流边界条件,即已知壁面热流密度,待求的是壁温。

对流传热分析和计算

对流传热分析和计算

对流传热分析和计算传热是物质内部或不同物体之间热量传递的过程,对流传热是其中一种重要形式。

通过对流传热的分析和计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过程,以满足需求和优化能源利用等方面的目标。

本文将介绍对流传热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和计算模型。

一、对流传热的基本原理对流传热是指通过流体(如气体或液体)的运动,将热量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

在对流传热中,流体既可以通过自然对流(由密度和温度梯度引起的流动),也可以通过强制对流(通过外部装置引起的流动)来实现热量的传递。

对流传热的基本原理可以通过牛顿冷却定律来描述,即传热速率与温度差成正比。

牛顿冷却定律的一般表达式如下:q = h * A * (T1 - T2)其中,q表示单位时间内传递给或从物体中传出的热量;h为对流传热系数,代表了对流传热的特性;A为接触面积;T1和T2分别为两个物体的温度。

二、对流传热的分析方法对流传热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实验分析和数值模拟两种。

1. 实验分析实验分析是通过实际测量和观察来研究对流传热的过程和特性。

常用的实验方法包括热电偶测温法、平板法、圆管法等。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获取到对流传热系数、传热速率等重要参数,为其他工程和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2. 数值模拟数值模拟是利用计算机和数值方法对对流传热进行模拟和计算。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采用数值算法和边界条件,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对流传热的各种参数和特性。

常用的数值模拟方法有有限元法、有限体积法和计算流体力学(CFD)等。

三、对流传热的计算模型对流传热的计算模型是通过数学方程和物理模型来描述和计算对流传热的过程。

在对流传热的计算模型中,需要考虑流体的性质、流动的速度和流动的特性等因素。

1. 粘性流体模型在粘性流体模型中,对流传热的计算将考虑流体的黏性和流速的分布等因素。

一般来说,黏性流体模型适用于流速较低、流动较平稳的情况。

2. 湍流模型湍流模型适用于流速较高、流动较复杂的情况。

对流传热的内容分析

对流传热的内容分析

对流传热的内容分析化学生物学专业学生:蒲金远指导老师:彭刚摘要对流传热是在流体流动过程中发生的热量传热现象。

工业生产当中遇到的对流传热,常指间壁式换热器中两侧流体与固定壁面进行的热交换,即热流体将热量传给固体壁面,再由固体壁面将热量传给冷流体,这种传热亦常称为给热。

因为它是依靠流体质点的移动进行热量传递的,故对流体传热与流体状况密切相关。

关键词对流传热流体一.对流传热分析在工程上,对流传热是指流体固体壁面的传热过程,它是依靠流体质点的移动进行热量传递的。

因此与流体的流动情况密切相关。

热流体将热量传给固体壁面,再由壁面传给冷流体。

由流体力学知,流体流经圆体壁面时,在靠近壁面处总有一薄层流体顺着壁面做层流流动,即层流底层。

当流体做层流流动时,在垂直于流动方向的热量传递,主要以热传导方式进行。

由于大多数流体的导热系数较小,故传热热阻主要集中在层流底层中,温差也主要集中在该层中。

而在湍流主体中,由于流体质点剧烈混合,可近似的认为无传热热阻,即湍流主体中基本上没有温差。

在层流底层与湍流主体之间存在着一个过渡区,在过渡区内,热传导与热对流均起作用使该区的温度发生缓慢变化。

所以,层流底层的温度梯度较大,传热的主要热阻即在此层中,因此,减薄层流底层的厚度δ是强化对流传热的重要途径。

在传热学中,该层又称为传热边界层。

综上所述,对流传热是以层流底层的导热和层流底层以外的以流体质点做相对位移与混合为主的传热的总称。

为了处理问题方便,一般将有温度梯度存在的区域,即层流底层和过度区称做传热边界层,传热的热阻主要集中在层流底层。

图1-1表示。

二.影响对流热的因素对流传热既有分子间的微观热传导作用, 又有流体宏观位移的热对流作用, 是一种复杂的热传递过程, 以牛顿冷却定律Q = A$t 来计算通过传热面的传热量Q, 虽然形式简单, 但影响对流传热的许多因素都归纳到对流传热系数之中了, 使得A的变化错综复杂, 难以确定。

具体地说, 对流传热与以下几方面有关。

对流传热的实验分析

对流传热的实验分析

对流传热的实验分析热传导、热辐射和对流传热是物体之间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在这三种方式中,对流传热在自然界和工程应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流传热实验是研究和分析对流传热现象的有效手段,本文将对对流传热实验进行分析。

一、实验目的和原理对流传热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流体中的热传递过程,包括流体的流动特性和传热特性。

实验原理基于流体的运动和传热规律。

在对流传热实验中,我们通常使用热平衡器、热电偶和流量计等仪器设备来测量和记录实验数据。

二、实验装置和操作对流传热实验通常使用实验装置来模拟实际情况。

实验装置包括加热器、冷却器、流体循环系统和传感器等。

实验操作包括设定流体的流速、温度和压力等参数,并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过程中需要保持实验环境的稳定和可重复性,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对流传热实验的结果通常以温度差、传热速率和传热系数等形式呈现。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对流传热的相关规律和特性。

例如,实验结果可能显示随着流体流速的增加,传热速率也增加;或者随着流体温度差的增加,传热系数也增加。

这些结果可以用于改进工程设计和优化传热设备。

四、实验误差和改进措施在对流传热实验中,存在一定的误差。

误差可能来自于实验设备的精度、环境条件的变化以及实验操作的不确定性等因素。

为了减小误差并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可以采取一些改进措施。

例如,使用更精确的测量仪器、控制实验环境的稳定性和增加实验重复次数等。

五、实验应用和意义对流传热实验的应用广泛,涉及到许多领域。

在能源领域,对流传热实验可以用于改进燃烧系统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在建筑工程领域,对流传热实验可以用于改善建筑物的隔热性能和节能设计。

在化工工程领域,对流传热实验可以用于优化化工过程和提高生产效率。

六、实验的挑战和未来发展对流传热实验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实验环境的复杂性和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等。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流传热实验将更加精确和高效。

工程传热学第五章对流换热计算

工程传热学第五章对流换热计算

大温差情况下计算换热时准则式右边要 乘以物性修正项 。 对于液体乘以 f w n


液 体 被 加 热 n=0.11 , 液 体 被 冷 却 n=0.25( 物性量的下标表示取值的定性温 度) 对于气体则乘以: T f Tw


n
气 体 被 加 热 n=0.55 , 气 体 被 冷 却 n=0.0 (此处温度用大写字符是表示取绝对温 标下的数值)。
qw w LT L 层流: t 0.055 Re Pr; t 0.07 Re Pr 热进口段长度: d d
L 紊流 : 50 d
热边界条件有均匀壁温和均匀热流两种。 对于管壁热流为常数时,流体温度随流动方 向线性变化,且与管壁之间的温差保持不变, 有
t f ( x) t 'f 4qw x cpumd
n m
准则的特征流速为流体最小截面处的最大流 速 umax ;特征尺寸为圆柱体外直径 d ;定性温 度除 Prw 按壁面温 tw 取值之外,皆用流体的主 流温度tf ;
Pr f Pr w
0.25
是在选用 tf 为定性温度时考虑热流方 向不同对换热性能产生影响的一个修 正系数。
如果流体流动方向与圆 柱体轴线的夹角(亦称 冲击角)在 30°- 90° 的范围内时,平均表面 传热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如果边界层在管中心处 汇合时流体已经从层流 流动完全转变为紊流流 动,那么进入充分发展 区后就会维持紊流流动 状态,从而构成流体管 内紊流流动过程。
如果出现紊流,紊流的扰动与混合作用又会 使表面传热系数有所提高,再逐渐趋向一个 定值。
Re
um04) — — 过渡区 Re 10
层流流动
紊流流动
0

传热学5-对流换热分析

传热学5-对流换热分析

Mx
M x dx x
M y vdx
单位时间内、沿x轴方向、 经x表面流入微元体的质量 单位时间内、沿x轴方向、经 x+dx表面流出微元体的质量
M x udy
M x M x dx M x dx x
单位时间内、沿x轴方向流入微元体的净质量:
M x M x dx

无论流体流动与否, p 都存在;而 ii只存在于流动时

同一点处各方向的 p 都相同;而 ii与表面方向有关
推导过程见P110 动量微分方程 — Navier-Stokes方程(N-S方程)
u u u p u u ( u v ) Fx ( 2 2 ) x y x x y
M x ( u ) dx dxdy x x
单位时间内、沿 y 轴方向流入微元体的净质量:
M y M y dy
单位时间内微元体 内流体质量的变化:
( v) dy dxdy y y
M y
( dxdy) dxdy
Mx
速度场和温度场由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确定: 质量守恒方程、动量守恒方程、能量守恒方程
2 质量守恒方程(连续性方程) 流体的连续流动遵循质量守恒规律
(x, y) 处取出边长为 dx、dy 的微元体(z方向为单位长度),M 为质量 流量 [kg/s]
从流场中
Mx
M x dx x
M y vdx
热的核心问题

研究对流换热的方法:
(1)分析法 (2)实验法 (3)比拟法 (4)数值法
传热系数大致范围
5 对流换热的影响因素
对流换热是流体的导热和对流两种基本传热方式 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流动起因 (2)流动状态 (3)流体有无相变

化工原理:5-4 对流传热

化工原理:5-4 对流传热
44
三、自然对流
Nu c(Gr Pr)n
通过实验测得的c和n值列于P250表5-7中。
45
第五章 传 热
5.4 对流传热 5.4.1 对流传热机理和对流传热系数 5.4.2 对流传热的量纲分析 5.4.3 流体无相变时的对流传热系数 5.4.4 流体有相变时的对流传热系数 (自学,了解) 5.4.5 非牛顿型流体的传热(选读)
普兰德数 (Prandtl number)
28
二、对流传热过程的量纲分析
3
l3 2gt 2
Gr
格拉斯霍夫数 (Grashof number)
表示由温度差引起的浮力与黏性力之比
因此,有
Nu (Gr, Pr)
自然对流(无相变) 传热时的准数关联式
29
对于流体强制、自然流动,共有4个准 数,切记它们的物理意义。
32
一、流体在管内作强制对流
1.流体在光滑圆形直管内作强制湍流
( 1 ) 低 黏 度 流 体 (≤2 水 ) 可 应 用 迪 特 斯
(Dittus)—贝尔特(Boelter)关联式
Nu 0.023Re0.8 Prn
或 0.023 ( diu )0.8(Cp )n
di
当流体被加热时,n=0.4;当流体被冷却时,n=0.3。
46
练习题目
思考题 P279 3、14
传热过程所涉及到的量纲为一准数的名称、计算 式、含义是什么 ?(P246表5-6)
作业题: P278 11、13
47
(T
Tw
)dS
换热器任一截 面上热流体的
平均温度
换热器任一截面 上与热流体相接 触一侧的壁温
10
二、热边界层及对流传热系数

化工原理_19对流传热机理和对流传热系数

化工原理_19对流传热机理和对流传热系数

通常,凡是有利于气泡生成和脱离的因素均有 助于强化沸腾传热。




二、液体沸腾传热
(2)温度差的影响
温度差是控制沸腾传热过程的重要参数。 一定条件下,多种液体进行泡核沸腾传热时的 对流传热系数与的关系可用下式表达,即
k (t )
n
二、液体沸腾传热
(3)操作压力的影响 提高沸腾操作的压力相当于提高液体的饱和 温度,使液体的表面张力和黏度均下降,有利于 气泡的生成和脱离。
滴状 冷凝
图5-16蒸汽冷凝方式
一、蒸汽冷凝传热
2.膜状冷凝时的对流传热系数 (1)层流膜状冷凝时的对流传热系数 膜状冷凝时对流传热系数关系式推导中作了以 下假设: ①冷凝液膜呈层流流动,传热方式为通过液膜 的热传导。 ②蒸汽静止不动,对液膜无摩擦阻力。
一、蒸汽冷凝传热
③蒸汽冷凝成液体时所释放的热量仅为冷凝潜 热,蒸汽温度和壁面温度保持不变。 ④冷凝液的物性可按平均液膜温度取值,且为 常数。
二、液体沸腾传热
液体沸腾
所谓液体沸腾是指在液体的对流传热过程中,伴 有由液相变为气相,即在液相内部产生气泡或气 膜的过程。
二、液体沸腾传热
液体沸腾的方式
池内沸腾 √ 管内沸腾(流动沸腾或强制对流沸腾)
过冷沸腾
饱和沸腾 √
二、液体沸腾传热
1.液体沸腾曲线
图5-17水的沸腾曲线
二、液体沸腾传热
2.液体沸腾传热的影响因素 (1)液体性质的影响
r g 1.13 L(ts tw )
2 3
14
一、蒸汽冷凝传热
(2)湍流膜状冷凝时的对流传热系数 当液膜呈现湍流流动时可应用柯克柏瑞德 (Kirkbride)的经验公式计算,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UMT-SMCE
10/35
传热学 Heat Transfer
5 对流传热分析
5-2 对流传热微分方程组
4. 能量微分方程 热力学第一定律 Q=∆E+W: [导入与导出的净热量] + [热对流传递的净热量] + [内热源发热量] = [总能量的增量] + [对外膨胀功]
Q Q导热 Q对流 Q内热源
v v v t x y t x y
x u t
Du u u u u v d x y
v v v x v y t t x t y t
y v t
Dv v v v u v d x y
第五章 对流传热分析
5-1 对流传热概述 5-2 对流传热微分方程组 5-3 边界层传热微分方程组 5-4 动量与热量传递类比 5-5 相似理论基础 5-6 对流传热过程数值求解方法
传热学 Heat Transfer
5 对流传热分析
5-1 对流传热概述
1. 对流换热:流体流过固体壁面时由于流体、固体表面温差所引发的热量交换。
CUMT-SMCE
5/35
传热学 Heat Transfer
5 对流传热分析
5-2 对流传热微分方程组
1. 对流传热过程微分方程式
黏性流体:壁面满足无滑移条件
根据对流换热量=贴壁流体层的导热量,建立 h 与流体温度场的关联。
h t t x w f t h t y x x x w, x
(3) 时间条件: 稳态过程不存在(恒定流)
(4) 边界条件: 说明对流换热过程的边界特点 包括:第一类边界条件(tw)和第二类边界条件(qw)
注意:对流换热问题能量方程的边界条件只有第一类、第二类边界条件。
CUMT-SMCE
15/35
传热学 Heat Transfer
5 对流传热分析
5-3 边界层传热微分方程组
u u 1 p 2u 2u u v ( 2 2 ) x y x x y v v 1 p 2v 2v u v ( 2 2 ) x y y x y
动量微分方程:
能量微分方程:
2t 2t t t c p u x v y x 2 y 2
1. 普朗特速度边界层 实验发现:流体近壁面流动时基于粘性力的速度梯度主要存在 于近壁面的薄层,主流区速度梯度很小。
固壁表面附近流体速度剧烈变化的薄层称为速度边界层 ;
速度边界层外的主流区速度梯度视为零。
Ludwig Prandtl 1875-1953
u y 0.99u

u y
a
v v v u v t x y
CUMT-SMCE
8/35
传热学 Heat Transfer
5 对流传热分析
5-2 对流传热微分方程组
3. 动量微分方程(纳维-斯托克斯方程) ② 作用在微元体上的外力
体积力: 重力场、电场、磁场所引起的重力、离心力和电磁力等。Xdxdy、Ydxdy 表面力: 由粘性引起的切向应力、法向应力、压力等。 单位面积上的表面力,称为应力。
对流换热边界条件:1)给定壁面温度;2)给定壁面热流密度。 对流换热中温度场与流体的速度场是相关联的,为求温度场,必须先求速度场。速度场的 数学表达式是连续性方程和动量微分方程,温度场的数学表达式是能量微分方程。
求解思路:
连续性方程 动量微分方程
速度分布
能量微分方程
温度分布
h
CUMT-SMCE
传热学 Heat Transfer
t h x t y w, x x
λ:流体导热系数; ∂t/∂y: 贴壁流体层的温度梯度
t t
w
h x y w, x x
t ht w t f n w
注意与导热问题第三类边界条件的区别
u u u p 2u 2u Xx ( u v ) F ( 2 2 ) x y x x y v v v p 2v 2v ( u v ) F ( 2 2 ) Yy x y y x y
惯性力 体积力 压力梯度 粘性力
7/35
传热学 Heat Transfer
5 对流传热分析
5-2 对流传热微分方程组
3. 动量微分方程(纳维-斯托克斯方程) 作用在微元体上外力的总和=微元体中流体的惯性力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F=am ① 微元体的惯性力(质量×加速度)
DU dxdy d
二维流动:
v v1 ( x x, y y, t t ) v0 ( x, y, t )
1
单位时间沿 y 方向热对流传递到微元体的净热量:
Q Q
" y
" y dy
" Q" Q" (tv) y y Q Qy dy dy c p dydx y y y
" y
2
CUMT-SMCE
12/35
传热学 Heat Transfer
惯性力 u xc u xc Re c 粘性力
x<xc, Re<Rec 层流 x>xc, Re>Rec 湍流
光滑平板: Rec=5×105 光滑圆管: Rec=2300
层流底层(粘性底层):紧靠壁面处,
粘性力占主导地位,使粘附于壁的一
基本假设:
流体为连续介质,流动为二维; 流体为不可压缩牛顿流体; 常物性、无内热源; 忽略黏性耗散热; 忽略辐射传热。 四个未知量:u, v, p, t 需要四个方程:基于质量守恒的连续方程 基于动量守恒的动量方程(x, y方向) 基于能量守恒的能量方程 分析法求解对流换热问题的实质: 如何从解得的温度场计算表面传热系数?
对流项包含流速u、v,所以对 流换热问题中换热与流动密切 相关。
CUMT-SMCE
13/35
传热学 Heat Transfer
5 对流传热分析
5-2 对流传热微分方程组
4. 能量微分方程 二维、稳态、常物性、无内热源、不计重力、不可压缩牛顿流体的 对流换热完整微分方程组: 连续性方程:
u v 0 x y
牛顿冷却公式
研究目的: ① 揭示 h 的影响因素; ② 定量计算表面换热系数 h; ③ 研究强化对流换热的措施。
Φ hA ( t w t ) W
2. 对流换热的研究方法:
分析法;
比拟法;
基于相似理论的实验方法(第六、பைடு நூலகம்章);
数值计算方法(5-6节)。 3. 对流换热的特点: 流体与固体表面直接接触; 存在温差;
1
+
2
t t Q对流 c p u v dxdy y x
二维、不可压缩、常物性、无内热源的能量方程
t t t 2t 2t u v 2 2 x y c p x y
非稳态项 对流项 扩散项
法向应力(normal stress ): 垂直于作用面. 切向应力(shear stress ): 平行于作用面.
σx—x方向法向应力;σy—y方向法向应力 τyx—y面上x方向的剪应力;τxy—x面上y方向的剪应力
X方向面力的合力: yx dydx 1 x dydx 1
y x y Y方向面力的合力: xy dydx 1 dydx 1 x y 二维常物性不可压缩流体:
② 流体的热物理性质
主要参数:比热容、热导率、密度、黏度等;
注意:定性温度(传热中起主导作用的温度)
③ 流体有无相变
传热过程中存在相变,如凝结、沸腾等;
④ 换热表面的几何因素
包括壁面尺寸、粗糙度、形状及与流体相对位置。 注意:定型尺寸(影响传热的关键尺寸) 表面换热系数 h 取决于多种因素,是一个复杂的函数:
E U 热力学能 U K(动能)
假设: 无内热源,低速流动,流体不对外作功
Q导热 + Q对流 = U热力学能
CUMT-SMCE
11/35
传热学 Heat Transfer
5 对流传热分析
5-2 对流传热微分方程组
4. 能量微分方程
Q导热 + Q对流 = U热力学能
单位时间导入导出的净热量:
注意:要获得唯一解,还需要补充单值性条件。
CUMT-SMCE
14/35
传热学 Heat Transfer
5 对流传热分析
5-2 对流传热微分方程组
5. 单值性条件 定解条件:确定方程唯一解或单值反映对流换热过程特点的条件。 完整数学描述:对流传热微分方程组+单值性条件 单值性条件包括:几何条件、物理条件、时间条件、边界条件 (1) 几何条件: 说明对流换热过程的几何形状和大小 如平板、圆管;竖直圆管、水平圆管;长度、直径等。 (2) 物理条件: 说明对流换热过程的物理特征 如物性参数:λ 、ρ 、μ 和cp等,是否随温度和压力变化;有无内热源、大小及分布
yx xy
u v y x
u x v y p 2 x
x p 2
CUMT-SMCE
9/35
传热学 Heat Transfer
5 对流传热分析
5-2 对流传热微分方程组
3. 动量微分方程(纳维-斯托克斯方程) 作用在微元体上外力的总和=微元体中流体的惯性力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F=am
同时存在导热和对流;
近壁面处存在速度梯度较大的边界层。
CUMT-SMCE
2/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