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社会课题.
九年级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
九年级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及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3. 分析丝绸之路带动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及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3. 分析丝绸之路带动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教学准备:
1. 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2. 家庭作业本;
3. 录音机、CD等音频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呈现丝绸之路地图,引导学生思考:丝绸之路是什么?为什么叫做丝绸之路?在哪条路上?有何重要性?
二、阅读(15分钟)
学生阅读有关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三、讨论(20分钟)
1.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讨论丝绸之路带动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丝绸之路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四、小组活动(15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展开讨论:如果你是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你会选择携带什么商品?你会如何与其他文化交流?学生撰写小组讨论总结。
五、展示与总结(10分钟)
每个小组派代表陈述自己的讨论结果,进行展示与总结,教师进行点评。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完成家庭作业本中与丝绸之路相关的问题;
2. 阅读附加资料,加深对丝绸之路的理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重要性及影响有一定的了解,激发了学生对历史与社会文化交流的兴趣和思考。
但是,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提高对丝绸之路的理解和认识。
初中历史教研活动课题(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历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在初中阶段,历史教学不仅是传授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素养。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为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本课题旨在探究历史发展脉络,提升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二、课题研究目标1. 通过探究历史发展脉络,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历史分析、历史归纳、历史判断等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4. 优化历史教学方法,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三、课题研究内容1. 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1)中国古代史: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梳理我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重点介绍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历史特征。
(2)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梳理我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脉络,重点介绍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
(3)世界史:从古代文明到近现代世界,梳理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重点介绍古希腊、古罗马、印度、阿拉伯、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国家的重大历史事件。
2.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1)历史分析能力: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
(2)历史归纳能力:通过归纳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历史认识。
(3)历史判断能力:通过判断历史事件的正误,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3. 历史素养的提升(1)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我国历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历史责任感:通过了解历史,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历史责任感。
4. 历史教学方法的优化(1)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
(3)开展历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第1课时《苏联的发展与改革》教案设计
存在主要问题:
1. 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时候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某些环节过于紧凑,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苏联改革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 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苏联改革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苏联改革的影响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六、教学资源拓展
1. 拓展资源
(1)书籍:《苏联历史》、《苏联的改革与发展》、《斯大林模式研究》等。
(2)文章:引导学生阅读关于苏联改革与发展的学术论文、评论文章,以加深对苏联历史的理解。
(3)影像资料:推荐学生观看与苏联历史相关的纪录片、电影,如《苏联的解体》、《改革之路》等。
过程:
讲解苏联发展与改革的定义,包括其主要事件和改革措施。
详细介绍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内容和影响,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苏联改革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苏联改革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苏联改革案例进行分析。
(2)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如模拟苏联经济改革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改革带来的变化。
(3)游戏:设计有关苏联历史的互动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了解苏联改革的过程及其影响。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三课资本主义的扩展》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三课资本主义的扩展》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教案针对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三课资本主义的扩展》进行设计。
该教材讲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资本主义制度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并对全球化、市场经济等课题进行探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现代经济意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历程、特点和趋势,了解全球化、市场经济等现代经济课题。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历史思维分析当下经济现象,理解经济运行的本质和规律。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现代经济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增强对历史的认同感和对世界的认知。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5分钟)通过投影或黑板,展示资本主义国家的地图,引入资本主义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哪些国家是资本主义,以及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
3.2 学习环节(30分钟)1.让学生自主或分组阅读教材P21-P24的内容,重点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定义、碳酸饮料的例子以及全球化与市场化的概念。
2.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以下问题: - 什么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其主要特点有哪些? - 全球化与市场经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它们对经济发展的意义是什么?3.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对学生的作业内容进行点评和补充,引导学生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思考和探讨。
3.3 总结复习(10分钟)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 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是什么?它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 全球化与市场化是什么概念?它们对经济发展的意义是什么?3.4 拓展应用(10分钟)通过分组方式,让学生选择以下有趣的题目进行讨论: -为什么开放市场经济对经济发展有好处? - 全球化和城市化是什么关系? - 自由市场经济是否真的可以公平竞争?拓展应用环节,以启发性的问题为主导,鼓励学生自由探究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反思本次教案为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带入到了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之中。
初中历史与社会优质课教案
初中历史与社会优质课教案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历史和社会的定义和关系
2. 掌握历史和社会对我们的影响
3. 能弄清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教学重点:
1. 掌握历史和社会的基本概念
2. 了解历史和社会对我们的影响
3. 了解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教学内容:
1. 历史和社会的定义和关系
2. 历史和社会对我们的影响
3. 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或实例等方式向学生展示历史和社会的关系,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讲解历史和社会的定义和关系(15分钟)
1. 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讲解历史和社会的定义。
2. 分析历史和社会对我们的影响。
3. 让学生理解历史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三、探究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与变迁(20分钟)
1.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与变迁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总结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规律。
四、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再次理解历史和社会的关系。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请学生根据课堂讲解,撰写一篇关于历史和社会的论文。
教学反思:
这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历史和社会的基本概念,并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未来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强历史和社会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认识历史与社会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人类社会的形成1. 人类社会的产生2. 人类社会的进步3. 农业文明的兴起第二章:国家的产生与演变1. 国家的产生2. 国家的演变3. 国家的类型第三章:阶级与阶级斗争1. 阶级的产生与划分2. 阶级斗争的作用3. 阶级社会的演变第四章: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1. 社会发展的阶段2. 社会发展的动力3. 社会发展的趋势第五章: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1. 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2. 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道路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历史事实等。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事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现象。
4. 参观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等,感受历史与社会的发展。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作业、课堂表现等。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
3. 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整个学期所学内容的综合运用能力。
4. 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小组讨论、参观考察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历史与社会》2. 参考书目:为学生提供拓展阅读的材料。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4.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1. 中华民族的起源2. 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脉络3. 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与成就第七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3. 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与成就第八章: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 改革开放的背景与意义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与路径3. 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第九章:中国的经济制度与经济改革1. 中国的经济制度演变2. 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与意义3. 中国经济的发展与挑战第十章: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1. 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系2. 国家治理的理念与实践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地传授知识,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案3篇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案3篇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也许的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穿着装扮、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旅行的条件;文化消遣活动、节庆风俗等方面。
通过了解过去的社会生活史,提高熟悉和改良现代社会生活的力量。
了解历史上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熟悉我们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制造性地改良物质文化生活的力量。
通过对于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熟悉,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生活方面,包括衣、食、住、行四项内容,一是精神生活方面,包括消遣活动和节庆活动两项内容。
从教材表达绽开的程度来看,服饰和瓦子可以视为重点内容。
同时,服饰问题涉及到国内各民族间在文化上和生活方式上的相互影响;瓦子属城市商业富强的问题,也可以视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导入:提问和引导学生回忆和概括已经学过的宋朝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进展和商业进展的史实,导入本课的教学内容,阐释社会生产的进步促使人民的日常生活发生新的变化,使学生熟悉到宋朝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进步根底。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1、衣: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缠足。
观赏《清明上河图》等宋代的插图,描述画面中人物的服饰,或者通过不同的服饰分析人物的身份地位。
留意三个问题:第一,宋朝服饰特点的历史变化,从王朝初年的简朴到王朝末年的浪费,一方面说明了社会经济的进展,另一方面也说明白统治阶级的日渐腐朽。
其次,宋代的服饰中明显地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影响,朱熹说:“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领衫,靴鞋之类,先王冠服扫地尽矣。
”这是长期以来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结果,使学生熟悉到,民族之间的文化沟通起到了丰富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作用。
第三,在宋朝消失的缠足陋俗,说明当时统治阶级价值观念的腐朽和妇女地位的低下,引导学生批判性地熟悉这些历史现象。
梅山中学历史与社会学案
梅山中学《历史与社会》学案年级学科: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课题:第六单元第二课《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第三课时)课型:新课主备人:许耿珊审核人:刘超强审定人:李波[第3课时]:挑战与回应本节针对“挑战”、“回应”进行选材,挑战──西方工业文明和殖民掠夺使亚非拉国家面临严峻的挑战;回应──以海地和日本为例,说明亚非拉国家面对挑战进行了积极的回应。
由于这两个国家面对的挑战不同,回应的结果也不一样,但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条件。
[学习目标]:通过日本明治维新的例子,认识面对整体世界的形成,我们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主动顺应工业革命的发展潮流,实现民族振兴,从而培养国际意识和竞争意识[教学重难点]:1、西方工业文明和殖民掠夺使亚非拉国家面临严峻的挑战;2、亚非拉国家面对挑战进行了积极的回应。
[教学关注点]: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日本明治维新的例子,认识面对整体世界的形成,我们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主动顺应工业革命的发展潮流,实现民族振兴,从而培养国际意识和竞争意识。
[学法指导]: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学习两种回应的不同。
【预习导学】:1、前面所讲印度的例子是个别现象吗?2、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和殖民掠夺的冲击,假如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会选择逃避、投降、被动接受,还是奋起抗争、积极进取,或者其他做法?说说你的理由。
3、海地取得成功的经验是什么?4、日本取得成功的经验是什么?5、世界最终成为一个整体的时间?【合作探究】:一、亚非拉国家面临挑战小组合作:1、前面所讲印度的例子是个别现象吗?2、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和殖民掠夺的冲击,假如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会选择逃避、投降、被动接受,还是奋起抗争、积极进取,或者其他做法?说说你的理由。
(只有直面挑战、积极进取才是惟一出路。
)二、海地革命和日本明治维新师生互动:多媒体补充海地、日本维新资料。
海地位于加勒比海海地岛的西部。
1492年12月,哥伦布到达海地岛,将它取名为“小西班牙”,1502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
人教版 初三年级 《历史与社会》专题探究诉说黄河的故事
人教版初三年级《历史与社会》专题探究诉说黄河的故事中图分类号:A752课程标准掌握黄河的基础地理知识,了解黄河的文明演进,明确黄河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题是初中《历史与社会》九年级第六单元第三课的第一个专题探究,本探究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探明黄河的自然环境与黄河文明演进的客观联系,引导学生回顾历史,关注社会,学以致用。
2、学情分析本班学生经过三年《历史与社会》的学习,具备进行专题探究的知识和能力基础;通过长期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践,学生们具备一定的分工学习合作探究的素养。
同时,学生们熟悉多媒体的操作与运用。
这些实际的学情,便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样化方式呈现方式进行本专题探究。
3、教学设计思路本专题探究主要以有关黄河的诗歌为线索,以学生广泛参与为主要形式,分别引导学生探究黄河的在中华民族文明起源、文化演进中的作用及付出的沉重代价,引发学生对黄河问题的人为原因进行反思,并就当前黄河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措施。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回顾黄河的基础地理知识,梳理黄河流域的文明演进历程,明确黄河的环境和资源现状既解决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专题资料的收集与呈现,培养学生有效处理资料的能力;通过基础知识回顾,培养学生知识迁移与运用的能力;通过问题探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专题探究,帮助学生树立广阔而贯通人文主义素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意识,养成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情怀。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探究的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对黄河历史的回顾,梳理黄河在文明发祥与演进中所付出的环境代价,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本探究的教学难点在于理解黄河的植被消退与文明演进的关系,明确其中的人为因素对黄河流域环境的破坏。
教学准备1、图片:黄河流域图,黄河流域古人类遗址图,黄河流域朝代疆域图,黄河流域现状图。
(上课时适时引用)2、资料:有关黄河的诗歌。
黄河改道及流域内历史气候的资料。
初中历史与社会研究性学习方案
初中历史与社会研究性学习方案篇一:历史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历史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1234篇二:浅谈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浅谈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自主选择确定主题,主动进行研究和学习的过程。
作为一种科学主动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能够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为学生自主地学习和独立探究提供广阔空间,在“动口”“动脑”又“动手”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均衡发展,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开展研究性学习对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生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积极投入到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改革浪潮中,从校情、学情出发,结合自身特点,努力做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课堂内外的和谐统一,把新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贯彻到日常的教学生活中。
一、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具有教育意义。
自主、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有较好的自学能力和积极表达欲望,能主动思考,主动参与分析。
学生参与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创造性和探究性,因此教师首先要具有勇于探索、善于创新意识。
教师要科学整合开发课程教育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分层次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研究,不断创新。
同时,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还应该是学习的促进着、组织者和指导者。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爱护和尊重学生,师生之间要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教师成就了学生的同时,学生也成就了教师。
师生之间密切加强相互交流合作,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二、立足课堂,多样教学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锤炼思维、提高能力的主阵地。
历史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既要张扬学生的个性,又要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必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搭建研究平台,指导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学习。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历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2)掌握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探究历史问题;(2)学会利用资料、图片等资源,提高研究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感强的情感;(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品质;(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1课内容的简介1. 课题: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2. 重点:了解我国历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3. 难点:掌握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2)举例说明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5.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2)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小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2)学生复述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7. 课后作业:(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2)学生认真完成作业,提高学习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掌握程度;3. 考试成绩:评估学生在考试中的表现,分析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2. 图片资料: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等;3. 视频资料: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事件视频片段;4. 网络资源:查阅相关历史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课教学问题调查及策略研究
内容摘要:《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课的目的是:“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共七节综合探究课内容。
这些探究内容都是经过精心选择,很有探究价值。
笔者通过开展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课学生问卷调查、备课组教师研讨,并结合几年来教学实践经验,对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课存在的教学问题、产生原因、教学策略等三方面作了粗浅研究。
关键词: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课;教学问题;调查;研究《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鼓励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体验、探究、实践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创新精神,使学习成为学生获得积极、愉快、成功体验的过程。
”这意味着综合探究课的设置是一种能力锻炼,一种实践尝试,一种学习方式的革新。
八年级《我们传承的文明》共有七节综合探究课,包括了《保护我们身边的传统》、《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在生活中感受工业文明》综合探究内容,这些探究内容都是经过精心选择,均是对前面教学内容的很好延伸,有很高的学习价值。
那么,教师如何去上好一堂综合探究课?实施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问题?有哪些教学的经验和教训?为此笔者深入到学校八年级备课组、班级和学生中,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课的教学问题、产生原因、教学策略等三个方面作了认真的调查和研究,以期指导和帮助教师更好地达成综合探究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一、抽样调查:综合探究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问题一:课前准备不足,学生参与度不高。
在对我校八年级三个班的抽样调查的中,“综合探究课老师要求你课前准备吗?”(见图一)这个问题上,回答“有”同学仅占8%,这说明综合探究课教师事先基本不布置,也不发动学生,把此课当成一堂新授课。
学生在课堂很少有探究、体验和实践的机会,更少获得“积极、愉快、成功体验的过程。
”图一问题二:课型和方法上与平时教学没有太大的区别。
初中社会课题研究报告:在八年级历史与社会课中融入项目化学习的运用探索
在八年级历史与社会课中融入项目化学习的运用探索一、为什么要改进?(问题的描述)随着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支持与促进,以及全球范围内对素养研究和实践的深入,传统的教育形式正在发生变革。
2016 年,我国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提出: 学生应具备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在这一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导向下,强调培养学生多元能力的项目化学习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在传统历史课堂,部分教师采取“灌输式”方法展开教学,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够,对于其个性发展造成限制。
新课改下,需要将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重点,教师要秉承新课改教育理念,以生为本,尊重学生兴趣和个性,巧妙运用项目化学习,赋予历史课堂更多生机,关注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培养,以突出重点学习项目,运用新型理念,高效教学。
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探究、分析等能力不断增强,能够理论联系实践,不断提高核心素养。
项目化学习是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个新提法和新做法,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笔者决定进行相关的实践研究。
项目化学习源于国外,简称为PBL,是一种以问题情境为核心要素的教育形式,近几年在教育领域可谓是“炙手可热”。
项目化学习朝向核心素养,其包括项目设计、项目分析、项目实施、项目总结等多个环节。
项目化学习是一种将问题情境作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作为最终目标,展开项目的设计、分析、实施以及总结等。
在此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
所以,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合理设计问题,引导其运用所学知识。
因此,在项目化学习模式中,赋予学生高度的自主性,并让其对具体问题展开批判思考,从多个角度展开问题探究,最终吸收知识,高效学习。
二、改进什么?(原因分析)初中生有着思想多变、好动等特点,为了构建高效课堂,教师应当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充分把握学生的特点,基于此合理应用项目化学习,不断优化历史与社会课堂,确保学生的课堂学习更具趣味性、多元性。
【课题申报】《社会发展与初中历史课程》
《社会发展与初中历史课程》《社会发展与初中历史课程》课题申报范文一、课题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历史课程的教学也不再仅仅强调对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忆和了解,而是要求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深入分析并理解其中的社会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
因此,建设一门以“社会发展”为核心的初中历史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本课题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历史课程的调整和改进,探讨如何将社会发展融入到初中历史教学中,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培养其辨析历史现象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通过课程改革,旨在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历史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中国特色的时代新人。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一)研究目标1. 分析社会发展与历史课程的内在连接,探索适合初中历史课程的社会发展融入方式;2. 通过政策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历史课程改革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提升他们的历史认知和综合素养;4. 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和历史事件的敏感性,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研究内容1. 社会发展与历史课程的关系研究1.1 历史课程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分析1.2 社会发展对历史课程的影响和启示1.3 整合社会发展要素的方法探究2. 历史课程改革研究2.1 历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2 内容设置与教材编写的革新2.3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3. 学生历史思维培养研究3.1 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3.2 提升学生历史认知和综合素养的方法3.3 社会问题与历史教育的融合4. 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4.1 社会问题意识的培养4.2 引导学生正确树立历史观和价值观4.3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三、研究方法与步骤(一)研究方法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历史教育和历史课程方面的文献资料,分析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2. 调查问卷法:设计问卷,调查学生、教师对历史课程改革和教学效果的看法和评价,获取实际情况。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设计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设计
主题:古代文明的发展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掌握主要古代文明国家的基本情况。
2.通过对比不同文明国家的特点,理解文明的多样性和交流。
教学重点:
1.古代文明国家的基本情况。
2.不同文明国家的特点和文化传承。
教学难点:
1.理解文明多样性和深度交流的意义。
2.掌握古代文明发展的整体历程。
教学准备:
1.教案、PPT、图片资料。
2.黑板、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不同古代文明国家的图片和简单介绍,引导学生对本节课主题的了解。
二、展示古代文明国家的基本情况(15分钟)
1.通过PPT展示埃及、中国、印度和希腊等古代文明国家的地理位置、时期和主要成就。
2.引导学生讨论这些古代文明国家的特点和影响。
三、讨论不同文明国家的特点(15分钟)
1.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取一个古代文明国家进行深入了解,然后与其他小组分享该文明国家的特点。
2.教师指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进行讨论。
四、总结文明多样性和交流(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古代文明的多样性和交流,以及文明传承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撰写一篇短文,比较两个不同古代文明国家的特点和影响。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不同古代文明国家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培养他们对文明多样性和深度交流的理解和尊重。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作业布置,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写作能力。
初中历史与社会优秀教案
初中历史与社会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作用。
2. 掌握丝绸之路在古代文化、经济和交流方面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理解丝绸之路的形成原因。
2. 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和起讫地点。
3. 理解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1. 教科书、图片资料等教学辅助材料。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步骤:
一、引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入主题,让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讲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主要内容。
2. 讲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和起讫地点。
3. 讲解丝绸之路在古代文化、经济和交流方面的作用。
三、讨论与互动(15分钟)
1. 讨论丝绸之路在文化、经济和交流中的重要性。
2. 分组讨论丝绸之路对各国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四、总结归纳(5分钟)
通过总结归纳使学生对丝绸之路的重要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阅读书籍等方式,深入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及影响。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同时,也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初中历史与社会微课教案
初中历史与社会微课教案学段:初中学科:历史与社会课时:30分钟授课目标:1. 了解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2. 知道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以及其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作用。
3. 掌握明清时期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的情况。
教学重点:1. 四大发明的内容和影响。
2. 丝绸之路的形成和作用。
3. 明清时期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的事件。
教学难点:1. 四大发明的相对关系和对世界的影响。
2. 丝绸之路的多样性和综合性。
3. 明清时期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与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准备:1. 资料:图片、视频、PPT等。
2. 教具: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及丝绸之路。
2. 引导学生思考:四大发明和丝绸之路对古代中国和世界的影响是什么?二、学习内容(15分钟)1. 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火药)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2. 分析丝绸之路的形成原因、起讫地、贸易品、文化传播等方面,引导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多样性和综合性。
三、拓展延伸(5分钟)1. 讲解明清时期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的情况,探讨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2. 启发学生思考: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异同。
四、小结(3分钟)1. 复习本课内容,强化学生对四大发明、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
2. 概括本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五、作业布置(2分钟)1. 要求学生总结本课内容,写一篇文章或制作一份PPT。
2. 提醒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古代中国的文化传播。
六、课堂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总结教学经验,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教学案例就以上这个,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探究性问题链的设置与运用
“探究”一词,辞海解释为“深入探讨,反复研究”,即研究讨论,而研究讨论需要二个人以上的合作进行,由此说明“探究”是一种需要二个人以上参与讨论、反复论证的方法。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探究”一词的解释是“探索追求”。探索,即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这说明“探究”又是一种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追根溯源的方法。综合上述两种解释,可能看出,探究是一种即可以合作进行,又可以个人进行的一种学习方法。所以我们可以对探究性学习下如下一个定义:“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是对知识技能进行主动探求,并认为问题链是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要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困惑,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一连串的教学问题,是一组有中心、相对独立而又相对关联的问题。探究性问题链是教师为学生独立自主的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设计的富有思考性的一连串问。
(4)问题链设计的探究性与生成性
2.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及学情,科学运用问题链
(1)问题链的呈现时机及方式
(2)不同类型问题链的巧用策略
(3)问题链探究的有效导引与生成
五、研究过程
2016.3资料查阅及确立课题方案;2016.4——6探究性问题链设计与运用的实践与研究,同行或专家指导,研究调整;2016.9——10探究性问题链的设计与运用在实践与探究,同行或专家指导;2016.11资料梳理与总结分析;2016.12论文撰写。
1.教师
(1)从教师的思考角度看,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能从问题时什么、如何设问、怎样设问、怎样分析问题、怎样解决问题等多方位考虑问题。
初中历史与社会公开课教案
初中历史与社会公开课教案
目标:让学生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时间:45分钟
教学内容:
1. 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介绍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古代文明的起源、发展和成就。
2. 古代文明的交流与交融:探讨古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交融,以及文化传播的影响。
3. 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讨论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古代文明的壮丽景观,引发学生兴趣。
2. 概念介绍(10分钟):简要介绍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不同古代文明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并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4. 总结(10分钟):学生汇总各小组的讨论结果,总结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5.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展开更深入的探究,比如写一篇论文或制作一
份展示板。
教学资料:
1. 图片和视频:展示古代文明的景观和遗迹。
2. 文章和书籍:提供有关古代文明的相关资料,供学生深入学习。
评估方式:
1. 学生的分组讨论成果。
2. 学生对古代文明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3. 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表现。
教学反思:
1. 鼓励学生独立探究,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3. 结合现代社会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与社会课堂图片引导和启发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坎山镇中陈飞一、课题的意义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拿到2013年新版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课本,小镇水乡的封面图片呈现在我们面前。
七年级下册的《历史与社会》主要包括四个单元——《中华各民族的家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的变化》《文明探源》。
本册主要学习的是人们的生存生活环境,封面的小镇风情展示了水乡地区人们的生活景象,贴合本册内容。
可见,图片是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与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在《历史与社会》中,图片的类型主要有地图、景观图、历史资料图、人物头像语言图和数据图表等几大类。
各类图片承载了大量的知识信息和思想内容,在课本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新教材的一大特点和亮点。
图片在课本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主要表现为数量多,占幅面大。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课本,全书分为四个单元,设有编号的图片就对多达两百多幅。
具体分布在各个单元为:第五单元50幅,第六单元101幅,第七单元26幅,第八单元53幅。
其他,还有一些没有编号的图片多幅。
如课本封面上,各单元前言的插图,一些人物头像语言图和课本后面附录上的图表等等。
课本每篇课文,每一页上都有一幅或几幅图片。
课本中的图片,以其色彩鲜艳,图面美观,直观性、形象性强,内容丰富,且贴近生活,反映社会现实等独有的特点,紧紧地吸引学生。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启迪学生的创造力等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图片与课本紧密结合,图文并茂。
图片也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料,并为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学生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师生互动等教学活动构建了良好的平台。
2、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据教育心理学专家研究发现,一节课40分钟时间,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在20分钟左右。
那么,剩下的20分钟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更好地完成教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就是教师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注意力理论告诉我们,注意力分为随意注意与不随意注意。
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不随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在课堂教学上需要随意注意与不随意注意的完美结合。
不随意注意的影响因素包括客观的刺激本身的特点以及人本身的状态。
当学生注意力开始涣散的时候,适当的刺激能够唤回学生的注意力,例如颜色鲜艳、形象生动、趣味十足的图片。
同时,读图教学是《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着手,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读懂图,读活图,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宋代郑樵说:古之学者,左图右书,不可偏废。
读图能力的培养,在《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中尤显重要。
七年级历史以地理知识为主,地理的学习离不开各类型的地图与图片,地图上贮存的信息,有些是学生可以直接从地图上获得的,如居民点、山脉、河流的分布等;有些是需要学生经过分析判断,利用思维活动才能获得的,如学生看地形图,就可以通过分析等高线的疏密来判断山坡的陡、缓等。
这就意味着通过地图,学生不仅可以知道图上点线符号的意义,山川河流的位置,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而且可以从符号中发现地理规律,总结区域差异、区域联系和发展等更为复杂的东西,使学生的地理能力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一些难以解释的知识点,相较于讲解,图片有更大的优势。
第一图片更生动,更加容易接受;第二,对于简单的图片更容易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各抒己见,对于图片的理解也可以促进师生交往互动、沟通交流;第三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推动学生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问。
3、教师自身教学水平提高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力、知识储备等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
传统“老夫子”教学方式被彻底摒弃,需要教师探索更多优秀的教学方式、方法。
同时在“减负”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成为一个需要攻克的难关。
教材的改革,新教材的编写为教师们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书本上众多的图片是潜力巨大的教学材料。
图片教学引导可以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用复杂的文字进行教学,而变成用丰富的图片和简单的言语进行讲解,有利于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二、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新课程实施多年,在全国各地教师的努力之下有了巨大的成就。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对于图片教学也有了很多专业、科学、深入的研究。
但本人作为新教师,各方面教学能力有待提高与精进。
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新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材、吃透教材,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成长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教师。
三、课题的界定《历史与社会》课堂中的图片运用与学习主要针对教材中图片运用是否充分、恰当。
对于不同类型的图片能否按照图片特性加以区别处理。
对于一些图片是否可以探索出富有新意的处理方法。
教师在课前深入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将课文图片合理地加入教学设计之中,让图片成为课堂教学重要的一部分,帮助学生更好、更形象地理解书本内容。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遵循教育学注意力的科学理论,合理分配随意注意与不随意注意,利用图片等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1、关注备课,选择恰当的图片。
2、通过图片吸引学生的不随意注意,提高学生的听课积极性。
3、通过图片来引导和启发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探索出教师利用图片有效传授历史与社会知识的策略,以期形成较为系统的图片使用方法与原则。
4、通过教师各种途径的培养,提高初中学生读图、辨图的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历史与社会课堂图片引导和启发的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
1、图片设计的研究。
主要研究教材中图片选取与设计的意义,设计符合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教学环节与使用方法。
注意设计的科学性、艺术性、准确性等。
2、图片功能的研究。
分析教师课堂引导学生理解图片的实际情况。
我们认为图片引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吸引学生注意力;第二,体现教学内容,揭示教学任务;第三,激发高层次思维活动、控制教学节奏以及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等。
3、在图片的选择中必须注意图片数量的合理性,切忌贪多、花哨。
4、图片出现后主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路,正确时,让学生思维自由发散;偏差时,藉由老师的语言等手段进行逆向引导,让学生思维步入正轨。
六、课题研究的措施和研究方法(一)本课题研究措施:在课堂教学中,每个教师都积极推广新课堂教学,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通过课堂实践进行深入研究有效学习的方法、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发展学生的思维。
具体落实下列措施:1、理论学习作支点从四方面着手,一是学习新课程的有关理论知识,尤其是教师角色的转变,倡导教学的民主;二学习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只有了解学生的现实状况才能对症下药,合理安排;三是课堂引导学习类型和技巧,通过多种渠道的学习来充实自己;四是边发现问题边进行演绎归纳,然后开展研究。
2、深入研究教材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材料的使用必须严谨、合理,只有了解教学材料才能更好更充分地安排使用这些教学材料。
作为新教材,教师对于教材的认识还有待加强,深入研究教材是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
对于教材的研究不能只停留教材的设计思路、书本线索等文字上,书本中占有大量篇幅的图片也是非常重要。
对教材的研究不能只看到教科书,在《历史与社会》的学习中,图册与作业本是教学设计与研究的一大重点。
七年级地理学强调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区域特征,图册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资料拓展学生的视野。
通过系统分析教材用图的几大特点,使我们可以更清醒地认识到,历史与社会教师不仅要熟悉和研究教材,还必须认清地理、理解地理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历史、理解历史发展空间环境,辨明政治、行政运行流程等,不断地加强对历史、地理和其他社会学科的学习,并通过日常教学活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的影响。
为实现有效课堂学习,教师应该针对具体问题设计具体的引导方式,选择相适应的图片引导。
同时,慎选图片,注意图片的准确性、典型性、社会性等。
3、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教师在进行课堂引导时,在图片展示或问题提出,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独立思考是学生提高思维能力、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
如何读图、辨图是一种需要学习的技能,学生的读图能力在独立思考中慢慢锻炼与提高。
在图片引导和教学之中,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分析,耐心等待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读图技能并加以熟练内化,完善其知识结构与技能。
能力的获得才是学习的重点。
(二)本课题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文献法、比较法等方法进行。
1、行动研究法。
根据实际情况,在任教的班级中进行实验性教学并作好记录、整理工作。
2、调查法。
实验前期、中期、后期用问卷、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3、文献法。
搜索并学习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情况,不断补充、完善本课题。
4、测评法。
在课题进行到某一阶段的时候,针对参与课题的班级进行测评以获取阶段性数据与实验结果,提高课题结果的科学性。
七、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现代社会印刷技术、绘图技能的不断进步都为图片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教育技术在知识表示这一基础方面的重大突破。
知识可以用文字、图像、动画、视频、图形等多媒体表示。
当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记忆是大脑系统活动的过程,一般可分为识记、保持和重现三个阶段。
根绝研究,记忆课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每一种记忆当中都有图像编码,这就说明图像、图片在记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有些儿童通过视觉较容易认识和记忆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些则通过听觉以及教科书较容易认识和记忆所要学习的内容,每个学生都有其特殊性。
因此现代教学论认为教科书应当利用认知心理学的这一研究成果,全面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觉器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专业能力,合理设计与安排学生的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触发学生的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八、课题研究对象坎山镇中七年级(4)(9)、八年级(7)(8)(9)。
九、课题的研究步骤及分工本课题将进行为期两年的研究:2013年5月---2014年9月1、准备阶段:2013年5月---2014年9月主要工作:(1)制定课题方案及实施计划。
(2)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
(3)查看搜索相关文献资料,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4)调查教师课堂图片引导和启发现状及分析。
2、实施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3月主要工作:(1)按实施计划进行课题研究。
(2)理论学习和研究。
(3)做好阶段总结工作。
3、总结阶段:2014年4月---2014年9月主要工作:(1)总结调查教师课堂图片引导和启发现状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