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最核心的教育改革,改革传统的传输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一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最后还提出了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六个要点。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实施要点

一、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却一直把学习已有的工业文明成果作为大学生培养的首要目标,注重知识的传授,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大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忽视了学生潜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

观念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先导。高等教育应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育人为本”的机构。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以及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变化,促进了大学从组织形式到办学功能不断拓展,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始终是大学办学的根本。科学大师钱学森一直非常关心培养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他去世后,“钱学森之问”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研究的一个时代课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笔者认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大学的使命。当前学生的个性特长、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对未来角色定位、求学意愿、态度、价值观等都呈现出明显多样化趋势,高校生源结构和毕业生流向也显得日益复杂和多元,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内在特殊规律性的必然反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首先要坚决冲破传统教育观念,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理念;其次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般来讲,人才培养模式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制约,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都会有所不同。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照搬了前苏联的专才教育模式,强调专业教育,形成了一套窄、专、深的专业课程体系,这在当时人才紧缺的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的专才人才培养模式的弱点也逐渐暴露出来。在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那些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差、创新能力低的大学生越来越难找

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因此,重新审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改革势在必行。早在1983年,邓小平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明了我国新时期教育的方向,其核心就是教育改革与教育创新。今天,在以人才为第一资源的21世纪,对人才素质及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走出一条21世纪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之路。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含着理念、内容、制度、技术等内容。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有四个,即: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教学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在这四方面下工夫。高校必须在深刻认识培养重要性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环境深入思考,制订出适合学校发展且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出创新人才的方案,把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在实施过程中还要不断完善,使教育质量得到保障和提高。

二、明确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是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具体要求,也是大学人才观的集中反映。从组织管理角度看,培养目标是大学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管理始于目标,也终于目标的实现。因此,大学教育的质量首先取决于大学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的质量。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确保大学人才培养应有质量的前提。在人才培养目标问题上,我们首先要坚持培养目标的共性要求。

(1)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人类、社会、环境及国家负责的精神;(2)具有国际视野、世界胸怀和国际社会适应能力;(3)有自我发展和创业、创新的能力;

(4)有高尚的情操和职业道德等。然而就目标个性而言,则必须体现本专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必须体现大学自身的历史、传统定位和条件等。譬如,斯坦福大学的培养目标是“造就有文化教养的、有实用价值的公民”,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目标是“培养能改变世界的人”,牛津大学立足于培养各行各界的领袖人物,等等。这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对这些大学的要求以及这些大学自身办学的历史条件及传统。这就是培养目标的作用。

培养创新人才,首先我们必须有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然而,当前我们对创新人才素质还缺乏深刻准确的研究,也并不太清楚。而美国大学就不一样。他们不仅关心人才培养目标,并且能与时俱进地研究培养的标准。譬如,普林斯顿大学在本科生培养目标的12项标准设计中就包含了创新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具有清楚的思维、表达与写作的能力:具有以批评的方式系统推理的能力;具有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敢于创新及独立工作的能力: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具有判断什么意味着彻底理解某种东西的能力;具有辨识重要的东西与琐碎的东西、持久的东西与短暂的东西的能力;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具有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相关之处的能力;具有一生求学不止的能力。针对这一具体明了的培养目标,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不仅有的放矢,而且有依可循、有据可查。美国大学的经验对我们具有借鉴作用。

三、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1.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在实践中形成的将教学活动诸要素联结起来的结构和实施教学的程序和方式。传统的传输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基于认识论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基础发展形成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将其概括为五段教学法,即:预备、想象、联合、概括和应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由教师通过口头讲解、文字阅读、直观演示等手段传递知识,学生则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练习巩固、领会运用等手段接受知识,最后由教师考核和学生自我检查来检验掌握知识的情况。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在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受到了不断置疑,得到了不断改进。但它至今仍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基本人才培养模式。

传输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过程完全由教师控制,可根据预设的学生共同认知规律进行操作;教学效率高,可同时对大批学生实施同一内容的教学;知识传授系统,可在较短体在于学,教之目的在于学,教之效果在于学,教师天职为教,其责为学,有教无学,无异于不教,教与学不可分家。

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的六个要点如下:

一是教师要既从事教学,又从事科研。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里,不从事教学的教师,不能称其为教师;不从事科研的教师,不能成为好教师。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师从事科研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甚至将科研视为“主业”的现象仍比较突出。教授不教和教授教不好的问题也比较严重。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里,教师搞科研并不难,但教师特别是著名学者、教授投入教学比较困难。要解决这一问题需从政策导向、评价和聘用机制以及分配制度等多方面考虑。

二是科研资源要向大学生全面开放,包括各级各类科研实验室、各种科研仪器与设备、各种科研信息与资料等。将科研项目向大学生开放,让他们参与其中,亲历科研过程,感悟科研思想,激发科研兴趣,训练科研能力。要鼓励科研实验室,利用优质科研资源,为大学生开设科研体验课,把学生带到学术前沿,让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