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理论

合集下载

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

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

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摘要本文旨在阐述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应用。

首先,本文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定义进行了梳理和解析,并分析了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管理和企业治理之间的关系。

其次,本文探讨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基本原则和实施步骤,并介绍了内部控制评价和改进的方法。

最后,本文结合具体案例,阐述了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企业管理、企业治理、目标、原则、评价、改进正文第一部分企业内部控制的定义和理论基础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内部各个环节和部门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的制度、规程和措施。

它包括管理控制、风险控制、运营控制和信息披露控制等方面,不仅是一种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更是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和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

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内部控制框架”和“风险管理”两个方面。

内部控制框架是2004年由美国公认会计师协会(AICPA)制定的标准体系,一共分为五个方面,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价、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察机制等,是评价和改进企业内部控制的标准依据。

风险管理则强调了在企业经营中,要把风险和机会考虑进去,通过统筹规划和合理控制,最大化收益,同时尽量避免和缓解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第二部分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管理、治理的关系企业内部控制、企业管理和企业治理是密不可分、互为补充的概念。

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管理过程中关键环节的把握和控制,保证企业活动的规范化进行。

企业管理是操纵和掌控整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而企业内部控制则是保障企业管理的效果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

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治理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

企业治理是一种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管理过程,它包括董事会、授权和监督机构、股东会等多方面因素。

企业内部控制是有机整合到企业治理中的核心要素,保障了企业治理的完善和专业性,同时为企业治理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反馈。

第三部分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和基本原则企业内部控制的总体目标是保障企业活动的合法性、效率性和安全性,达成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目标。

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提纲.doc

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提纲.doc

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提纲提纲内部控制作为公司治理的关键环节和经营管理的重要举措,在企业发展壮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及实施情况的好坏,是企业生产经营成败的关键。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的机遇与风险剧增,单纯依赖原有的内部控制理念已难以应对激烈多变的市场经济,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的理念需要得到创新。

一、内部控制的内涵与构成要素(一)内部控制的内涵(二)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1.控制环境2.风险评估3.控制活动4.信息与沟通5.监控二、内部控制的发展简史三、我国内部控制的现状四、信息技术对企业内部控制要素的影响(一)控制环境得到改善(二)控制风险加大(三)控制活动发生变化(四)信息与沟通方便快捷(五)监控任务增加五、内部控制理念的创新(一)企业内部的观念创新(二)企业内部的制度创新(三)企业内部的管理创新(四)科学技术的创新六、创新点1.建立信息技术运用到内部控制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针对信息技术,建立新的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对企业的控制,分成两个方面:外部和内部。

外部控制是来自于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控制。

它要维护的是社会公众、债权人、行业和国家的利益。

我国重新修订实施的《会计法》规定,会计师事务所、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督等部门有权依法“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

这是从会计角度对企业实施的外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来自企业管理部门的控制。

从企业内部控制的不同视角观察,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内容不同。

(一)根据权限特征,分为股权控制和经营管理权控制股权控制,是指企业资产所有者在股权结构中,占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份额,以确立自己的企业所有者地位,从而获得企业经营的根本决策权。

经营管理权控制,是指企业所有者通过选择经营者和职能管理者来贯彻其意图、落实其目标、维护其利益。

(二)根据控制范围,分为战略控制和经营控制战略控制是对企业经营范围、经营模式、组织架构、激励制度、重要人事调动和长期投资所进行的具有全局性、长期性特点的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知识

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知识

1.4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1988年、审计准则委员会 第55号《审 计准则公告》
内部控制结构是指为了对实现特定
公司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而建立的一系列
政策和程序构成的有机总体,包括控制
环境、会计系统及控制程序这三个部分。
(1)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
策和程序效率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 (2)会计系统
目 前, 上 市 公 司 大 股 东 侵 占 小 股 东利 益 主 要 表 现 在 三 方 面: 一 是 上 市 公 司 从广大股民那里募集的资金被大股 东 大 量 占 用, 母 公 司 将 其 上 市 的 子 公 司 看 作 钱 柜, 从 其 身 上“ 抽 血”; 二 是 上 市 公 司 为 其 大 股 东 担 保; 三 是 无 本 发 股, 替 大 股 东“ 圈” 中 小 股 东 的 钱。
建立“三会四权”的刚性治理结构 利用产品市场、经理人市场和股票市场(“用脚投 票”)进行控制 利用基本政策约束经营者 面向经营者的激励政策
股东会---出资者所有权 董事会--- 法人财产权 监事会---出资者监督权 经理层—法人代理权
基本政策
基本财务政策
基本筹资政策 ( 注册资本政策、负 债 政 策、 筹 资 方 向 政 策、 担 保 政 策 等〕 基本投资政策 ( 投 资 产 业 政 策、 投 资 方 向 政 策、 投 资 限 额、 投 资 收 益 率、 特 殊 资 产 配 置 等〕 基本盈利分配政策
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 题,人们对于内部控制的理论探讨先后 经历了内部牵制阶段、内部控制概念阶 段、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阶段、内部控 制结构阶段和一体化结构阶段,其中每 一阶段的发展都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内部牵制仅仅抓住了内部控制的部分内容,较为 狭隘,于是内部控制概念取代了内部牵制。由于 内部控制概念没有划分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亦 无法满足审计人员承担与会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 制的关注责任,它又被随后提出的内部会计控制 和内部管理控制概念所取代。这种取代被管理人 员认为是审计准则制订者的武断行为,是“将一 块美玉击成了碎片”,于是内部控制结构概念产 生了。由于控制结构中控制程序这一要素并不能 与控制环境及会计系统相并列,这一概念很快被 一体化控制结构所取代。从内部控制的一般层面 来理解的话其逻辑应当是严密的,但是如果从操 作层面上来理解的话,一体化结构所描述的内部 控制显然缺乏可行性。

内部控制理论与企业经营管理

内部控制理论与企业经营管理

内部控制理论与企业经营管理一、内部控制理论内部控制是指企业的治理机制和管理体系,旨在保障企业经营活动的规范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内部控制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风险评估、控制措施和监督管理。

1、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的基础,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必须深入分析内部和外部风险因素,针对不同风险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从而有效地保障企业资产安全和业务稳定。

2、控制措施控制措施是内部控制的核心。

企业需要建立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和标准化流程,保障经营活动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市场要求。

同时,企业还需要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实现前端风控和后端监控。

3、监督管理监督管理是内部控制的保障。

企业应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明确监督职责和权限,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行为和管理漏洞。

监督管理应涵盖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既包括企业内部的自我监督,也包括外部监管机构和市场的监督。

二、企业内部控制与经营管理企业内部控制与经营管理密切相关,是企业保持良性运营和实现长期发展的关键。

以下从三个方面介绍企业内部控制与经营管理的关系。

1、控制经营风险企业经营面临很多风险,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经营流程风险等。

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并控制这些风险,保障企业的经营活动顺畅进行。

例如,企业可以建立健全的信息化系统,实现实时风险监控和数据分析,预警潜在风险,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2、提高决策水平企业的发展和经营决策需要利用大量数据和信息,但如果信息不准确或者不完整,就会导致决策错误。

内部控制可以强化企业财务、会计、审计等方面的信息披露、核算、报告,为管理层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提高决策水平,降低管理风险。

3、促进内部协同一个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不同人员之间的沟通、协作问题,经常会导致企业内部的管理混乱、效率低下等问题。

通过内部控制的推行和实施,企业可以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流程与制度,让每一个员工都遵循同一套规范与标准,并不断地完善与改进之,从而保障企业内部各工作的协同性,带来更好的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效果。

内部控制理论简介

内部控制理论简介
益和民主的足够重视; ——以个人忠诚为基本管理关系纽带,用人有明
显的感情关系; ——重视可见资产和短期利益,忽视隐形资产和
长远利益; ——习惯于封闭式管理方式,漠视环境变化的影
响;
31
内部控制要素及评价
——唯上级的指令和红头文件为管理依据,忽视 客观规律和员工的主观能动作用;
——唯行政隶属关系为管理关系纽带,忽视产权 关系、科学与法制;
12
内部控制基本框架
五、内部控制类型 1、预防性控制:防止错弊和损失的发生 例如:对客户信用进行审核以减少坏帐发生;采用招标
方式选择理想的供应商等。 2、检查性控制:将已经发生或存在的错误检查出来 例如:核对银行对帐单,检查预防性控制的执行情况等
。 3、纠正性控制:对检查出来的错误进行更正 例如:当计算机检查出输入有误的供应商号码,可以从
内部控制要素及评价
1-4 检查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生成的记录和 凭证;
1-5 实地观察,针对关键控制点; 1-6 对具有代表性业务进行穿行测试; 1-7 调查表法
34
内部控制要素及评价
2、 内部控制调查举例:采购业务循环的 内部控制调查
2-1 业务流程描述 采购业务是组织从外部获得商品或劳务并
支付价款的过程。该循环通常包括: (1)提出采购申请,由采购部门或仓库部
29
内部控制要素及评价
六、存在的问题: 1、 组织内控制度实务中存在的多种
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 ——无章可循,内控制度不健全; ——有章难循,内控制度脱离企业实际; ——有章不循,缺乏制度执行机制; ——违章不纠,缺乏必要奖惩制约。
30
内部控制要素及评价
2、传统管理观念的负面影响: ——以“家长制”为主的管理构架,缺乏对员工权

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和方法浅析

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和方法浅析

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和方法浅析首先,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主要包括机制理论和代理理论。

机制理论强调通过建立适当的机制,使企业内各部门和个人的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相一致,从而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

机制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的机制,包括信息披露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等,这些机制可以规范企业内部各方行为,提高内部控制的效果。

代理理论则强调在现代企业中,存在着代理问题,即代理人与委托人的利益不一致。

代理理论认为通过建立正确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可以解决代理问题,强化内部控制。

其次,企业内部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风险评估、流程控制和信息技术控制。

风险评估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它通过对企业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确定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影响因素,为企业制定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流程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它通过规范企业各项业务活动的流程和操作规范,确保企业各个环节的合规性和高效性。

信息技术控制则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企业的信息进行收集、处理、传输和存储,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准确性。

此外,企业内部控制还可以采用内部审计和内部管制两种方法。

内部审计是指企业内部控制的一种评估和监督方式,它通过对企业各个环节的审核和检查,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内部管制则是指企业通过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制度约束,对企业内部行为进行规范和控制,保障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综上所述,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和方法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机制理论和代理理论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风险评估、流程控制和信息技术控制等方法为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提供了实际指导。

此外,内部审计和内部管制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

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理论和方法,不断完善和强化内部控制,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及其借鉴意义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及其借鉴意义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及其借鉴意义【摘要】内部控制理论是企业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通过对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基本内容、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其在实践中的借鉴意义。

内部控制理论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财务审计到如今的全面风险管理。

其基本内容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要素。

内部控制理论在各行业广泛应用,可以有效防范和减少企业风险,提升经营绩效。

未来,内部控制理论将更加注重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和创新实践。

本文认为,加强内部控制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对企业管理具有深远意义。

内部控制理论的不断完善将为企业发展提供更为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关键词】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借鉴意义、历史演变、基本内容、应用领域、发展趋势、意义、前景1. 引言1.1 内部控制理论的重要性内部控制理论的重要性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内部控制理论作为企业管理的基础,对企业的良好运作和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内部控制理论有助于规范企业内部管理体系,确保企业各项业务活动按照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从而降低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

内部控制理论可以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加强内部监督和控制,有效防范业务风险,提升企业内部运营的透明度和合规性。

与此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还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增强企业的市场信誉和品牌形象,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资源。

内部控制理论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和稳定运营具有重要意义,是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现状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现状可以说是非常活跃的。

随着企业管理环境日益复杂和风险不断增加,内部控制在企业中的作用愈发凸显,也促使学术界对内部控制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

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要素、内部控制目标以及内部控制的设计和实施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在国际上,美国的《萨巴尼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的实施,对内部控制的要求更加严格,这也推动了内部控制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近年来,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在学术界和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先于其他国家进行了相关研究和实践,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模型和规范,为其他国家的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提供了参考。

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使得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得到进一步明确。

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风险管理、运营效率、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合规性等方面。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使得这些目标得到了更加具体和系统的界定,并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实践提供了指导。

通过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企业可以更好地管理风险,提高运营效率,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合规性,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其次,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推动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建立与完善。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是为了指导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而制定的一系列准则和要求。

通过制定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可以为企业提供明确的实施指南,帮助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

在这一过程中,学术界通过研究和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为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企业必须根据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再次,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企业内部控制评估方法和标准。

企业内部控制评估是指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全面和系统的评估,以发现和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企业内部控制评估的方法和标准是根据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可以帮助企业科学评估内部控制的状况,发现内部控制方面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通过企业内部控制评估,企业可以及时了解内部控制的状况,及时调整和改进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部控制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总结起来,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对于企业的内部控制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进步与启示引言: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度、方法和措施对内部各种资源、行为和环境进行监督、管理和规范的一种制度打算。

随着经济的进步和全球化竞争的加剧,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不息进步,为企业提供了保障和启示。

一、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进步历程:1. 传统内控理论:传统内部控制理论始于二十世纪初,强调内部控制是为了预防和发现错误和舞弊行为而建立的,主要关注财务方面的控制和外部调查审计。

2. 美国《萨珊斯法案》的出台:200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萨珊斯法案》,要求上市公司加强内部控制,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企业内部控制的进步和探究。

3. 风险管理理论的兴起:近年来,风险管理理论的兴起为企业内部控制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风险管理理论突出了风险的主动管理和控制,强调企业内部控制需要依据风险状况进行设计和实施。

二、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启示:1. 内部控制是企业进步的基础:企业进步离不开内部控制的管理和规范,只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确保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和有效实施。

2. 内部控制需要与企业战略相一致:企业内部控制需要与企业的战略和目标相一致,只有这样,内部控制才能有针对性地为实现企业的进步目标提供支持和保障。

3. 内部控制务必与风险管理结合: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结合是企业有效控制风险的关键。

企业需要依据风险状况来设计和实施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从而最大程度地缩减风险的发生和影响。

4. 内部控制是全员参与的:内部控制不仅仅是管理层的事情,而是全部员工的共同责任。

企业应该加强内部控制意识的培育,让每个员工都明白内部控制对企业的重要性,并主动参与到内部控制工作中。

5. 内部控制需要持续改进:企业内部控制需要不息改进和完善,随着企业进步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应该准时调整内部控制制度,以保持与外部环境相匹配的有效控制效果。

结论:为企业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

企业应该把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依据实际状况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不息改善和完善,以实现企业的稳定进步和可持续竞争优势综上所述,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企业的正常运营和有效实施至关重要。

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与实践

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与实践

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与实践一、前言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内部控制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企业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元化和复杂化。

企业内部控制在防范风险、保障企业利益、提高企业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和实践展开阐述。

二、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1. 定义和内涵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和使命,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要求,建立的一种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以识别和评估相关风险,防范和控制不利影响,保障企业资产安全和规范经营行为的一系列控制活动。

2. 意义和目的企业内部控制的意义在于为企业创造一个完善的控制环境,帮助企业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保障企业利益和稳定经营。

其目的是建立一套有序的控制程序和机制,实现企业重要目标的有效实现。

3. 基本原则和框架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原则是风险导向、过程控制、内部监督、持续改进和全员参与。

其框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通讯和监督检查等五个方面。

三、企业内部控制实践1. 控制环境建设企业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是控制目标实现的基础和保障。

企业应该在组织结构、文化氛围、管理层面上建设健康、透明、诚信的控制环境。

例如,建立“严谨”“规范”“诚信”的管理文化;建立组织与职责清晰、职掌协调的内部管理机制;建立与业务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系统。

2. 风险评估与控制活动企业需要在风险评估和控制动态中保障关键流程、应急事件和纠正问题的执法力度。

企业应当对自己的运营流程、风险缺陷和受控监管项目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完善规章制度、明确有限等策略。

例如,建立风险辨识机制、统一审批制度及权力分配、制定下发风险奖惩制度、制定招聘培训和奖惩制度、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和内部授权控制方法。

3. 信息披露和通信机制企业需要保障内外部的联系和信息共享,共同应对各种风险和机遇。

企业应该建立与股东、投资者和其他利益关系者的联系、建立有效的内部沟通渠道、制定完善的信息披露政策、公开重要信息并及时调整方向、完善保密制度,例如信息披露和沟通重要事项,提高公司治理。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概述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概述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概述企业内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是指企业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上级部门的要求,有计划地、有组织地、经常性地进行的控制活动,以达到保护企业资产和利益,提高经营效益,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目的。

控制环境是指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包括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态度、伦理道德、企业文化等因素。

一个良好的控制环境能够为企业提供有力的支持,使得内部控制得以有效地运作。

风险评估是指企业对内外部环境中可能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威胁进行识别、评估和处理的过程。

通过风险评估,企业可以确定重要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

控制活动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控制手段和方法来管理和控制各种风险,确保企业的目标和政策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控制活动包括控制策略的制定、控制程序的设计、控制手段的选择以及具体的控制措施的执行。

信息和沟通是指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中各种信息的获取、传递和共享的过程。

通过有效的信息和沟通,可以使企业管理层及时了解企业的运作情况和风险状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监督是指企业对内部控制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的过程。

监督包括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监督机制,如内部审计、监事会、独立性审计、监管机构等。

通过监督,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内部控制缺陷,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持续改进。

首先,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通过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可以及时识别、评估和处理风险,减少企业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其次,可以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

通过制定和执行有效的控制程序和控制措施,可以规范和优化企业的运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再次,可以保护企业的资产和利益。

通过控制活动和监督机制,可以有效管理和保护企业的资产,避免财务舞弊和不当利益输送。

最后,可以提高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信息和沟通的有效运作,可以及时获取和传递各种重要信息,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企业内部控制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是企业管理和运营的基础和保障。

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

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

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摘要】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相关理论包括内部控制的定义与特点、理论基础、原则和要素、分类以及发展趋势。

内部控制的定义是指企业为达到经营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控制措施和程序,其特点在于能够帮助企业有效管理风险、保护资产和确保信息准确性。

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风险管理理论、行为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等。

内部控制的原则和要素包括有效的风险评估、控制环境、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

根据内部控制的不同对象和目的,可以分为财务内部控制和运营内部控制两大类。

未来,企业内部控制将更加注重信息科技的应用、风险管理的规范和持续改进的推动。

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相关理论、定义、特点、理论基础、原则、要素、分类、发展趋势、总结1. 引言1.1 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概述企业内部控制是保障企业利益、确保财务报告可靠性、遵循法规规定的一种管理实践。

其相关理论涉及管理学、会计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在企业运营和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包括对内部控制的定义与特点、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内部控制的原则和要素、内部控制的分类、以及内部控制的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究。

这些理论不仅帮助企业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还为企业持续改进提供了理论指导。

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相关理论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内部控制的本质和作用,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不仅能够帮助企业规范管理制度,提高风险控制能力,还能够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和壮大。

企业应当充分认识和应用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不断完善和强化内部控制体系,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 正文2.1 内部控制的定义与特点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组织措施和制度安排。

内部控制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内部控制是为实现企业目标而设计的。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理论和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理论和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企 业 内 部 控 制 应 用 指 引
组织架构 发展战略 人力资源 社会责任 企业文化 资金活动 采购业务 资产管理 销售业务 研究与开发 工程项目 担保业务 业务外包 财务报告 全面预算 合同管理 内部信息传递 信息系统
企 业 内 部 控 制 评 价 指 引

流程图法


调查问卷法 小组讨论和访谈法


3.风险评估
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计量、分析、判 断并排序。根据评估结果,管理层根据风险重要性 决定如何管理。 企业进行风险分析,应当充分吸收专业人员,组成 风险分析团队,按照严格规范的程序开展工作。 评估方法




损失概率评估 损失程度评估

要点:“一、一、二、三” 一个观念:管理层应当以风险组合的观点看待 风险,并将风险控制在容量范围内。 一个目标:除了经营效率效果、财务报告和法 规的遵循目标外,增加了战略目标。 两个新概念: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 三个风险管理要素:
1.1.4中国本规范
1、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及理论演进 2、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1.1企业内部控制概念及理论演进
1.1.1什么是内部控制? 1.1.2内部控制为什么受到重视? 1.1.3内部控制理论的演进 1.1.4中国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

1.1.1什么是内部控制
(1)是什么? 理论上讲,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内部采取 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 系列方法、手段与措施的统称。


2.内部环境的组成部分
(1)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 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制企业的基石,决定内部控制 的方向和具体落实。 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建立 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明确决策、执行、 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 和制衡机制。

零售企业内部控制理论

零售企业内部控制理论

零售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简介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达成特定目标,通过制度、方法、程序和措施等,对企业内部经营活动进行规范、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管理手段。

对于零售企业而言,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是实现经营目标、提高管理效能、减少风险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介绍零售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

我们将从内部控制的定义开始,了解其组成要素和相关原则,并探讨零售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实施步骤。

内部控制定义和组成要素定义内部控制是一种组织、制度和方法,通过规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以确保企业运营活动的正常进行,保护企业利益,预防和控制各类风险的一种管理手段。

组成要素1.控制环境:指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框架,包括企业领导层的意愿和承诺、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人员素质和能力等。

2.风险评估:指对企业内部和外部风险的辨识和评估,以确定应对措施和优先级。

3.控制活动:指企业为实现企业目标而采取的控制措施,包括控制的策略和方法、过程和制度等。

4.信息与通讯:指企业内部控制的信息流动和沟通,包括信息的获取、处理、传递和使用等。

5.监督活动:指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价,包括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和合规性等。

零售企业内部控制原则有效性原则内部控制必须能够预防、识别和纠正错误、玩忽职守、欺诈行为和其他不当行为。

它应该为企业提供一个安全保护的框架,确保企业的财务报告真实可靠。

适用性原则内部控制应该基于零售企业的规模、风险和管理需求,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它应该根据企业的需求定制并灵活应用。

整体性原则内部控制应该涵盖企业各个层面和领域,包括财务、运营、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等。

它应该基于企业整体的目标和战略进行设计和实施。

风险导向原则内部控制应该通过风险评估和管理,识别和应对潜在的风险。

它应该根据企业的风险情况,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和措施。

零售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零售企业面临着众多的风险,包括经营风险、市场风险、供应链风险等。

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对于零售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部控制理论百科名片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报告中,对内部控制首次作了权威性定义:“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

这些方法和措施都用于保护企业的财产,检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企业坚持执行既定的管理政策。

”目录内部控制的涵义内部控制的目标内部控制的基本假设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内部控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内部控制的涵义内部控制的目标内部控制的基本假设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内部控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内部控制的涵义什么是内部控制?理论界存在各种观点。

由于表述众多,本文仅选择几个权威定义进行分析。

1992年,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由美国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国际内部审计人员协会、财务经理协会和管理会计学会等组织参与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发布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即“COSO报告”)。

该报告将内部控制定义为:是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职员的影响,目的在于取得经营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适当的法规等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过程。

我国1997年开始实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九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定义是:“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

”上述三个定义具有几个共同特点:一是都将内部控制解释为一种政策或程序(过程);二是都在定义中说明了内部控制的目标;三是都是从审计的角度做出的定义。

笔者认为,这些定义普遍存在以下几个缺陷:1、定义出发点过于狭隘。

控制是一个应用非常广泛的概念,有生产控制、人口控制、经济控制、军事控制等,从不同的角度(学科)出发,会给出不同的控制概念。

虽然内部控制与审计存在密切的联系,但是,不论从内部控制的产生,还是内部控制的现实需要来看,内部控制都应该属于管理范畴。

“可以肯定地说,内部控制最初是在组织中内生的,而不是外力(外部管制、规范的要求;审计)催生的。

”(方红星,2002)并且,我国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直接目的也不是为了审计需要,而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单位内部管理的迫切要求。

过去,由于一直把内部控制与审计相联系,企业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缺乏积极性,甚至产生抵触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

如果我们从管理学的角度重新认识内部控制,把它作为单位内部管理的手段和方法,相信内部控制必然会得到各单位的高度重视,从而自觉地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2、没有明确内部控制的主体和客体。

任何一种控制系统,都既应该有施控主体,也应该有受控对象(客体)。

一般认为,内部控制的客体是人、财、物及其在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组合关系和组合形式。

这一点几乎没有争论。

存在争论的主要是内部控制的主体问题,第一种观点认为,内部控制主体是单位经营者。

但是,经营者如何界定,又存在五种观点:①包括董事长、总经理;②包括董事会成员、总经理班子;③包括董事会成员、总经理班子、党员班子;④包括董事会成员、总经理班子、党委班子、监事会成员;⑤包括董事会成员、总经理班子、党委班子、监事会成员、工会主席。

第二种观点认为,单位内部经营管理者和广大职工群众在内的所有员工都构成内部控制的主体,单位中每一个员工既是内部控制的主体,同时又是内部控制的客体(课题组,2001);第三种观点认为,内部控制主体既包括所有者(股东),也包括经营者,分为两个层次(阎达五、宋建波,2002)。

但有的学者将董事会纳入所有者范畴,有的学者则将董事会作为经营者;第四种观点认为,内部控制主体包括股东、经营者、管理者和职工四个层次(郑石桥等,2000)。

笔者认为,要正确认识内部控制的主体,首先必须区分单位内部控制主体和单位外部控制主体。

我们可以借鉴财务会计(外部会计)和管理会计(内部会计)的划分方法,股东(或股东大会)属于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只能作为单位外部的控制主体。

股东、监事会、董事会和经理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公司治理结构加以解决。

不能混淆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的关系,不能把内部控制的范围无限扩大化。

监事会作为股东监督企业的代表,属于外部监督,也不应纳入单位内部控制主体。

董事会虽然是所有者的代表,但同时也是企业的经营者,是企业的法人权力机构和法人代表机构,因此董事会应该作为重要的内部控制主体。

另外,企业的经理人、管理者和广大职工也都是内部控制主体。

一般认为控制仅指上级对下级的控制,这其实是误解。

控制是相互的,上级控制下级,下级(职工)也可以控制上级(经营者和管理者)。

中国企业提倡的民主理财、群众监督就是一种很好的、以职工作为控制主体的内部控制方式。

3、忽视了控制主体不同,内部控制目标存在差异的客观现实。

内部控制是控制主体意志的体现,控制主体不同,控制目标也会有所不同。

并且,控制目标还要受到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即使控制主体相同,控制环境发生变化,内部控制目标也会发生相应改变。

例如以董事会作为控制主体的内部目标和以一般职工作为控制主体的控制目标显然是不同的。

在目前所流行的内部控制定义中,都把内部控制目标固定地、不分控制主体地加以笼统表述,似不科学。

综上分析,笔者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单位内部控制主体为了达到其特定目标所采用的一系列的管理程序和方法。

内部控制的目标目前会计界对内部控制目标的研究缺乏针对性。

一般都在内部控制的定义中对内部控制目标加以笼统阐述。

在现代企业中,内部控制主体包括董事会、经理人、管理者和广大职工。

内部控制目标应该针对控制主体不同存在差异。

1、以董事会为主体的内部控制目标。

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董事会既是股东代表,也是企业的经营决策者,因此,其内部控制的目标既包括对外目标,也包括对内目标,对外目标是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如英国和美国)或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如日本、德国)。

对内目标是保证公司经营的有效性和合法性、保护公司财产安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完整。

由于董事会的双重身份,两个目标时常会发生冲突,董事会在内部控制结构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目前董事会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内部人”手中,经营者实质上控制了董事会,作为股东代表的控制目标很难实现,损害广大股东的利益也就不足为奇,因此应该对董事会的职责和人员组成进行改革。

2、以经理人为主体的内部控制目标。

经理人受聘于董事会,是经营执行者,是法人之代理人。

因此,其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就是完成董事会的各项受托责任,包括:保证公司经营的有效性和合法性、保护公司财产安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完整。

该内容与董事会的内部控制目标基本一致。

3、以管理者为主体的内部控制目标。

管理者是企业内部各个责任中心的负责人,是经营者的受托人。

其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是完成各项责任目标。

4、以职工为主体的内部控制目标。

职工是企业中委托代理关系的最后一层,其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就是完成其岗位责任。

总之,内部控制体系由上述四个层次共同构成。

在四个层次中,以董事会为主体的内部控制处于最高层次,同时,由于董事会是企业的法人代表机构,董事会的内部控制目标代表着企业的内部控制目标,也是其他控制主体的直接或终极控制目标。

内部控制的基本假设目前会计界尚未提出内部控制假设这一命题。

笔者认为,内部控制是建立在一定假设基础之上的,这些假设包括单位实体假设、可控假设、复杂人性假设和不串通假设。

离开了这些假设,内部控制就不能存在。

控制实体假设控制实体是指内部控制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或部门。

控制实体假设是对内部控制活动的空间范围所作的限定。

它要求内部控制应当以特定单位或部门的人、财、物及其在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组合关系和组合形式进行控制。

控制实体由于控制主体的不同而不同,可以是企事业单位,也可以是单位内部某个部门。

可控性假设内部控制是控制主体对控制客体所实施的控制。

相对于控制主体而言,控制客体必须是可以控制的。

否则,内部控制将形同虚设。

在确定各级控制主体的控制范围时,只有主体能够控制的对象,才能够纳入内部控制体系。

各项内部控制制度都是在这一前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人性假设内部控制的实质是对人进行约束和激励的一种机制。

这种机制必须建立在对人性假设的基础之上。

人性假设就是关于人的本质是什么的假设。

1965年,薛恩(E.H.Sein)将此前关于人性方面的观点归为三类,即理性—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假设。

薛恩在分析了这些人性假设理论之后提出复杂人性假设,他认为,人性是复杂的,人们的需要与潜在欲望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这些需要会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动而不断改变。

不串通假设内部控制的核心是内部牵制,即不相容职务恰当分离。

这样可以避免或减少一人单独从事和隐瞒不合规行为的机会。

但是,如果两个或更多的人串通舞弊,则可以逃避控制,使内部控制形同虚设。

这既是内部控制的局限之一,也是其建立的基本前提或假设。

离开了这一假设,内部控制(特别是内部牵制)根本无法建立。

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包括:(一)合法性原则内部控制活动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包括《公司法》、《会计法》,以及财政部发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等。

例如《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并对其具体内容作出了规定。

各单位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应当符合法定要求。

否则,便会被视为违法,这样既有损企业经济利益(被给予处罚),而且也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二)相互牵制原则就是指对一项完整的经济业务,必须分配给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职位或人员分别完成,从而形成相互制约。

其理论依据在于,几个人发生同一错弊而不被发现的概率是每个人发生该项错弊的概率的连乘积,因而将降低误差率。

《会计法》规定:“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这就体现了相互牵制原则。

相互牵制原则贯穿于内部控制的全过程。

(三)程式定位原则是指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应该根据各岗位业务性质和人员要求,相应地赋予作业任务和职责权限,规定操作规程和处理手续,明确纪律规则和检查标准,以使职、责,权、利相结合。

岗位工作程式化,要求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职,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以此定奖罚,以增加每个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四)系统全面原则内部控制是一个系统,其内容涉及单位的各个部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系统全面原则要求,一方面,内部控制的内容应当全面,不能遗漏,否则便会被不法份子“趁虚而入”:另一方面,内部控制的各部分内容应当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形成有机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