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教学范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情景导学”教学范式
第一部分 策略概要
现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现象普遍存在。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地位,这就是传统教学结构的最大弊病,很难有突破。所以,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应在“以创新精神”为核心和“学生本位”观念的指导下,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的束缚,树立“开放教学”观念,根据创造性学习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开放、自由的教学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度,让每个学生的创造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构建《美术课程标准》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因为新型的教学模式既能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又能体现教师组织教学的技能和方法,是教学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桥梁。
以《美术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通过对数次教学案例理论上的分析和多次反复实验,我们概括出“激趣导入、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拓展延伸”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五步“情景导学”教学范式的活动,建构学生在美术鉴赏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要体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作用,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渗透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之中。
第二部分 范式概览
一、基本流程
二、策略解读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激趣导入是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美术教学活动的兴趣,做好积极学习新课的心理准备的教学环节。学生的兴趣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的,离开了一定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愿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木之本。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须将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以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由于美术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等特点,教师创造问题情境时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选择情绪感染力强,美术形象鲜明的作品来营造课堂的氛围和问题的情境,迅速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
此环节是实现“感受鉴赏美术”的必要条件。当然教师可根据课题的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设疑激趣、鉴赏激趣、情景激趣、故事激趣、视频激趣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课题,在上课的伊始就为学好美术鉴赏知识及技能作好铺垫和伏笔,唤起学生鉴赏美的欲望。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习新课做好良好的情感铺垫;让学生领会新课学习的意图,并以跃跃欲试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比如在欣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的时候,首先观看有关揭露德国法西斯入侵的短片,引起学生对法西斯罪行的痛恨,产生共鸣。然后在背景音乐中出现《格尔尼卡》的画面,学生思考“画
面的内容是什么,表现了画家怎样的情感?”如此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了解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的背景和画面内容,以及画家的表现手法等。
(二)“设疑引导,自主探索”
在美术欣赏中,我们知道学生只有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因此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认真感受作品内涵,积极主动探索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先由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可以从意境、色彩、线条等因素去细致地体味面前的作品。在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很少,但是对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却很大,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
本环节教师可以先利用课件中的优秀美术作品指导学生进行观察,请学生从整幅画中找感觉:找画了些什么,表达什么意思等,让学生逐步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接着请学生再进一步观察,从作品中逐步发现构图的方法、色彩的运用、作品的技巧等,逐步体会到美术作品的每一个细节无一不是画家娴熟技巧的体现,无一不凝聚着画家的思想、阅历的精华。通过这一步步地观察,学生们接受了美的熏陶,体会到作品的情趣,找到鉴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和途径,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和途径去分析一幅新的美术作品,并且发表自己对这种艺术作品的感受。
这部分练习教师是针对全体学生的,要求每个人用自己的方法去鉴赏和分析同一幅作品。与此同时,请几个有代表性的同学讲讲自己鉴赏的方法,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鉴赏能力和水平。这样的鉴赏激趣增强了学生鉴赏美术作品的兴趣,在强烈兴趣的趋使下学生们对探究美的欲望油然而生,他们会感到鉴赏美术作品并不难,自己完全可以去试一试。
(三) “合作探究,点拨指导”
通过上一环节的练习,学生对欣赏美术作品已初步了解,但欣赏美术作品不能只停留于作品的表面,而应该对作品所蕴涵的情感作深层的体验。必要时,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为班级交流欣赏成果作准备。这样的欣赏活动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同时教师指导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协商、交流、讨论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作品的意义和内涵,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活动”学习时,必须注意处理与“自主学习”的关系,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第一位。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尽量多走动和观察、倾听,必要时可进行干预,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当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时,教师适当运用各种点拨方式使学习进一步深入。
例如倪瓒的《六君子图》为例来分析,初看上去这幅画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是画面景色显得气象萧疏,近乎荒凉。学生也是一看而过,这时教师就要启发思考:“为什么要画六君子?”“画家想表达什么情感?”“如果你想表达这种情感你会如何表现?”等等。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主参与,小组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幅画可以从黄公望的题诗中了解,其画的意境可见一斑,诗曰:“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坡陀,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前两句诗是写画中的景象,后两句显然是借景抒情,表达了元代汉族知识分子对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的不满之情。加上元代山水画的用笔,普遍带有个性特征,所以,把这一时期的山水画理解为“有我之境”,即画家的情感和艺术个性在画中鲜明地体现出来了。
(四) “展示交流,释疑解惑”
本环节是学生展示,学习和交流的重要一环。在小组活动中,每个小组成员都充分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