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浙江省对外贸易现状及其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浙江省对外贸易现状及其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经济都保持着平稳的发展速度,GDP年均增长率高达9.87%,同一阶段内,对外贸易的增长率更是达到了42.66%。
特别是浙江省等几个沿海省份及地区,更是在这股潮流中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一跃成为全国发达省份。
对外贸易作为一种贸易形式在经济的发展中已经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受到各国的重视。
1 国外理论研究状况1.1 乐观主义理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代表作品《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一个著名的“绝对利益”理论。
他主张:“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我们就应该用自己有力的产业生产出来的产品的一部分向他们购买。
”他主张各国英国积极参加国际分工,利用自己的优势来产品来换取自己劣势的产品,使各国都能享受到国际贸易的好处。
他认为一国的国际分工深度收到市场大小的影响,积极扩大国际市场,提高对外贸易程度,是分工得到进一步发展,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经济就能持续增长。
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和赫克歇尔明确提出国际贸易贸易的发生一般取决于各国拥有生产要素相对丰富程度的观点,即要素禀赋理论(H—O模型)。
俄林认为:“对外贸易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一部分”。
他说:“简直不能想象,在过去的一百年中,如果没有国际贸易,经济发展会是什么样子”。
俄林论证了在没有任何贸易障碍和要素不能跨国流动的前提下,国际贸易能够使所有参加贸易的各国或得到利益并增加国民收入。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了其代表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从中阐述了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其理论主要关注封闭条件下的国民经济均衡。
直到20世纪50年代,该理论由哈伯特、劳森、梅茨勒等人进行了扩展,据此提出了开放经济条件下调节国际收支的乘数分析法。
其假定的约束条件是宏观经济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国际资本并不发生流动且商品的价格、汇率都不发生改变,以此为条件来考察一国国民收入与国际贸易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新常态下浙江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研究
新常态下浙江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研究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新常态下浙江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然后揭示了浙江贸易市场范围有限、出口产业结构单一、对外合作结构简单等问题,最后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扩大浙江对外贸易市场规模、加强浙江对外贸易多元发展、拓展浙江新型贸易投资方式、扶持浙江民企对外贸易发展。
关键词:新常态;浙江;对外贸易当前,浙江经济已进入新常态,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如何应对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浙江现阶段亟须解决的关键课题。
一、浙江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分析经济新常态下,浙江对外贸易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5604亿元,比上年增长15.3%。
其中,进口占进出口总额的24.1%,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76.0%,分别增长35.6%、10.1%,可见浙江现以出口为主、进口为辅的经济形式来促进经济增长。
此外,浙江民营企业出口占出口总额的76.9%,增加11.8%,比上年提升1.2%,可见浙江民营企业正在成长发展中。
机电产品出口占总出口43.3%,增长12.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总出口6.5%,增长13.6%,可见出口中机电产品仍占比较大,高新技术产品占比较小,正在逐步提升中。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总计出口额占总出口额32.4%,增长9.2%。
现如今浙江对外贸易结构主体正向服务贸易转型。
依据浙江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年服务贸易进出口额3663亿元,比上年增长15.5%。
其中,进口占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33.7%,增长12.3%;出口占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66.3%,增长17.1%。
二、浙江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问题(一)贸易市场范围有限近年来,浙江出口总值逐年增加,最主要的进出口市场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其次是欧盟和北美洲,其中美国在北美地区的出口总额中占大比例。
2014-2015年浙江对亚太经合组织的出口总额急剧增加,对亚洲地区总出口额也远超其他地区,其中出口东南亚联盟占比较大,但浙江出口大洋洲地区占比最小。
我国文化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文献综述[推荐阅读]
我国文化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文献综述[推荐阅读]第一篇:我国文化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文献综述我国文化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对外贸易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即使在全球经济危机的不利条件下,2008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仍达到25616.3亿美元,贸易顺差2954.7亿美元,外汇储备近2万亿美元。
然而我过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贸易的发展却不尽人意。
虽然文化货物贸易处于顺差状态,但文化服务贸易和核心文化文化贸易的发展却出现严重的逆差,这对于我国维护文化安全很不利。
因此加快文化贸易的发展,扭转核心文化产品逆差状态这一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同时通过对文化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合我国文化贸易发展的现状,从多方面角度提出我国文化贸易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文化贸易;现状;影响因素;对策引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提出了一布局、两目标,所谓一布局是指文化建设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重要一环;两目标是指中期目标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长期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章分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三大主要任务,并对如何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提出具体建议。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包括硬实力的竞争,也包括软实力的竞争,文化力作为软实力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核心文化产品贸易持续出现逆差势必会影响我国文化的安全,而国家文化的安全不仅为一个国家提供稳定的国内政治环境和强大的经济、科技动力,也为人民大众的幸福生活奠定深厚的道德基础。
因此,如何改变核心文化产品贸易逆差,加快文化贸易发展研究成为当务之急。
我国要想更好的发展文化贸易,就须通过对文化贸易的现状和各个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采取相应的对策改善不利的影响因素以扭转核心文化产品逆差的现状。
浙江省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献综述(可编辑)
浙江省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浙江省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二十世纪下半叶,随着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全球经济稳步增长,国际服务贸易呈现出蓬勃发展趋势,在全球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从九十年代开始,服务贸易总协定及其后续谈判给新世纪服务贸易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发展服务贸易,提高服务贸易竞争力逐渐成为各国政府和学者关注的焦点。
1 有关服务贸易的一般概述1.1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的内涵(1)服务业的定义对服务业的定义及其所包括的业界范围,国际学术界还存在很大的分歧,不同学者对服务业所覆盖的行业范围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关于服务概念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从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角度对货物和服务加以区分,将生产物质的、有形商品的劳动视为生产性劳动,而生产非物质的、无形商品的劳动则是非生产性劳动。
他提出服务不是生产性的而是非生产性的,因为服务一旦完成便消失遁形,同时,它不能固着或呈现在可售卖的物品里边。
随后的经济学家,例如萨伊、马歇尔则从效用价值论的观点出发,提出凡是能够创造效用的活动都是生产性劳动,因此创造无形产品的服务活动与创造有形产品的劳动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认为任何时候在消费品中,除了以商品形式存在的消费品外,还包括一定量的以服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
服务这个名词,一般地说,不过是指这种劳动所提供的特殊使用价值,就像其他一切商品也提供自己的特殊使用价值一样;但是,这种劳动的特殊使用价值在这里取得了“服务”这个特殊的名词,是因为劳动不是作为物,而是作为活动提供服务的。
服务无非是某种使用价值发挥效用,而不管这种使用价值是商品还是劳动。
从上述马克思的相关表述中,我们不难得出,虽然从物理特性角度区分,以商品形式存在的消费品是有形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一个物体、一种装置、一件东西,而以服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是无形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是一种行为、一种动作、一种努力。
浙江省文化产品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浙江省文化产品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杨留华来源:《商场现代化》2015年第06期摘要:在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模式不断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也获得飞快性的经济增长。
然而,在对外文化贸易的问题上,我国与国外相比总体增幅还在不断下降,并且,存在着文化产品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存在逆差性。
并在知识产权的问题上也常受到侵权问题,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文化产品发展也不高,所以,为了要减少逆差,促进文化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我们应根据国际贸易组织的要求,保护我国文化产品的知识产权和安全性,从而在适当的情况下转变政府职能,从而拓展文化产品的对外交流模式和渠道,注重技术的创新,从而提高我国文化产品的技术含量,并在对外贸易的发展上提高市场销售额改变和品牌战略,从而不断拓宽文化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的国外市场。
关键词:浙江文化产品;对外贸易;问题;研究对策一、文化产品贸易的意义文化贸易就是与知识产权有关的,与文化产品有关的贸易活动。
文化贸易可以说是对于文化产品的经济交易。
《1994年-2003年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的国际交流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报告,将文化产品分为两类,有形的文化产品服务商品和无形的文化产品服务商品。
而从广义的方面来说,《我国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文化部颁布的为依据文件,将文化产品的贸易外延确定,包括了新闻服务、影视娱乐、出版发行等一些相关的文化商品和服务贸易。
这对一个发展国家而言,文化贸易从经济上看是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加快积累国民财务,而有助于开发文化产品的附加值的经济,扩大外贸的出口,增加经济效益。
二、浙江省文化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1.浙江省文化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情况在我国全球经济的发展下,社会的经济主要发展在民营企业上。
并且,对外贸易是经济发展的增加点,对促进浙江经济发展具有发展性的不可代替的作用。
在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作为民营经济发展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其发展的动力主要是从对外经济贸易为民营经济发展扩张的崛起之路。
浙江省对外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文献综述
浙江省对外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报告一、引言改革开放30多年来,开放的贸易政策与和平的环境推动了浙江省对外贸易和经济的高速发展。
1986年全市生产总值仅为502.47亿元,2012年达到34665.33亿元,26年间基本翻了69倍,浙江省的经济发展速度在我国大陆始终处于前列;进出口总额从1986的12.93亿美元激增到2012年的3124.03亿美元,增长了240多倍,远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
由于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对外贸易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对外贸易的变动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浙江省作为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省份之一,在开辟国际市场方面也走在全国前列。
无论是从纵向的增长速度,还是横向的国内比较,以及结构性的产品升级,浙江省的对外贸易堪称中国外贸奇迹的典型代表。
因此,对浙江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方面的研究:尽管国际贸易理论十分丰富,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
按照大多数文献的处理办法,依据理论产生和发展的演进过程可将国际贸易理论大致分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三个阶段(佟家栋,2000)1.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该理论产生于 18 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
Smith 认为,国与国之间只要按照绝对优势的原则进行分工,就可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贸易和经济的发展。
也就是说,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生产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绝对优势”的产品,这样贸易双方才能在国际贸易中获利。
加快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的战略研究——以浙江为例
● 文/ 志强 查
文 化 企 业 在 运 作 模 式 上 不 再 以生 产 制 造 为 中 心 , 而 是 更 加 强 调创 意 活 动 、 宣传 推 广 活 动 、新 的 营 销 运 营 理 念 。作 为
贸易主体 的企业和 产品推介 的平 台在 文化出 口过程 中都起 着
不 可 或 缺 的 作 用 。 与传 统 的 货 物 贸 易 不 同 , 文 化 出 口 的最 大 障碍 是 文 化 背 景 和 市场 运 作 方 式 差 异 。 由 于 文 化 结 构 的异 质 性 , 文 化 产 品 和服 务进 入 国际 市 场 后往 往 难 以被 海 外 受众 认
美 国 培 育 了其 在 中 国 的 文 化 产 品 市场 , 而 西 方 对 中 国 的 了 解 则 有 极 大 的想 象 成 分 。西 方 文 化 产 品 进 入 中 国时 的 “ 化 折 文 扣 ”较 小 ,而 中 国 文 化 进 入 西方 时 所 遭 遇 的 “ 化 折 扣 ”却 文
提高 认识 加快发展对外文化 贸易
重 要 手 段 。 商 业 化 运 作 对 文 化 贸 易 至 关 重 要 , 其 内涵 包 括 掌
率5 4 ,而 以视听服务和版 权许可费用为主 的核心文化服务 .% 贸易额1 6 亿美元,年增长率 高达 1% 。 40 2 与政府主导 、民间 自发形式的对外文化 宣传和交流相对 照 ,对外文化 贸易强调市场经济 条件下企业主 导的文化产业
劲 的 本 土 市 场 等 。 如 美 国 在 拓 展 文 化 贸 易 方 面 的 资 本 、技 术
信 息、人力投入在全球 独居榜首 ;欧盟成 立 “ 文化产业科 技 创 新风 险基 金 ”和 “ 发展 引导资 金 ”; 日本成 立具 有政 府 背景 的 “内容产 品海 外流通促进机构 ”;韩 国文化产业振 兴
浅析浙江文化对外贸易的瓶颈与解决方案
等 文化 贸 易 的管 理 规 章 。但 在这 些 规章 之 中不难 看 出审批 互 竞 争 ,互 相 压 价 ,从 长 远 的角 度 看不 利 于浙 江 省 对外 文 环 节依 然 过 多 、程 序依 旧烦 琐 、审 批制 度 也 过 于严 苛 ,这 化 贸易 。 因此 ,有必 要 将 诸 多小 型企 业 合并 为大 公 司 ,以 不利 于 文 化 贸易 的开展 。与 此 同时 ,政 府 对 于文 化 贸 易这 规 模 化 的方 式 统一 投 入 国外 市 场 ,借 以提 高效 率 ,增 加 产 领 域 的 税 收优 惠政 策 扶 持力 度 还 有待 提 高 ,相 关 的法 律 能 ,创 造更 多 的收入 。
关键 词:文化 贸易;发展瓶颈 ;文化产 品市场 作者:于凯 、周 夏琪 ,湖州 师范 学院。
一
、
浙江省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浙江省对外文化贸易解决方案
( 一)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
( 一) 市场竞争力较弱, 缺乏品牌性文化产品
虽 然 浙 江 省 打 造 了一 些 具 有 本 省 特 色 的文 化 贸 易 产 浙江 省 乃 中华 文 明 的发 源地 之 一 ,拥 有 深厚 的历史 文 品 ,但 从 总 体 上来 说 产 品较 为 单一 ,特 别是 缺 乏能 够 被 大 化 底蕴 。浓厚 的文 化 积淀 为 浙江 建 设文 化 大 省提 供 了丰富 众 群体 所熟 知 的 品牌性 产 品 。例如 ,2 0 1 4 盔 F 4 月底 在杭 州举 的 资源 。时 至今 日,浙 江 省 各个 城 市都 有 其 特色 文 化 ,诸 办 的国 际动 漫 节 ,由于浙 江 省 目前 尚未形 成 自己的优 势 动 如 ,杭 州 的动 漫 文 化 、绍 兴 的文 人 故居 怀 旧文化 、义 乌小
新常态下浙江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研究
新常态下浙江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研究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常态下浙江对外贸易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形势,浙江对外贸易需要制定有效的对策,加快发展步伐,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本文将从新常态下的对外贸易形势入手,探讨浙江对外贸易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新常态下浙江对外贸易发展的形势分析1. 新形势下的机遇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推进,浙江对外贸易面临着巨大的机遇。
浙江地处珠三角和杭州湾经济区的交汇点,地理位置优越,对外贸易往来频繁。
随着国际市场的开放和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不断放开,浙江对外贸易有望获得更多的机遇和利益。
新常态下的对外贸易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受到了来自其他国家的挤压;其次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一些国家采取了贸易壁垒,影响了浙江对外贸易的发展;国际市场需求不断变化,需要浙江对外贸易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贸易策略。
二、浙江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1. 加强商品质量和品牌建设面对国际市场竞争,浙江对外贸易需要加强产品质量管控和品牌建设。
只有有了优质的产品和强大的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浙江对外贸易企业需要加大对产品的研发和品牌推广力度,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2. 拓展国际市场多元化在新常态下,浙江对外贸易需要对国际市场进行多元化拓展,寻找新的市场机会和潜在客户。
可以通过参加国际展会、拓展新兴市场、与外资企业合作等方式,扩大海外市场份额,降低对某一个市场的依赖度。
3. 优化贸易结构随着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浙江对外贸易需要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加大高级产品和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将传统产业升级换代。
还需要优化贸易结构,加大服务贸易和电子商务等新兴领域的发展,增加对外贸易的多元化。
4. 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为了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浙江对外贸易需要通过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降低贸易摩擦和成本。
可以通过简化退税流程、减少贸易手续、促进国际贸易合作等方式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增加对外贸易的竞争力。
对外贸易与浙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对外贸易与浙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引言从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看,对外贸易始终应作为一国经济发展不可动摇的支柱。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不断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显著提高,成为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但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的对外贸易受到严重影响,增长势头一度放缓,面临的形势十分复杂。
浙江省为我国的一个重要的外贸省份,地处沿海发展前沿地带,经济实力雄厚,对经济外贸政策的执行与反馈必然更加灵敏。
近几年,浙江省对外贸易增速全国领先,规模位居全国前列,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为22832亿元,比上年增长8.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6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184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9827亿元,分别增长2.3%、6.8%和12.5%。
人均GDP为44335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6490美元),增长7.6%。
全年进出口总额为187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1.1%,其中进口547亿美元,下降3.7%;出口1330亿美元,下降13.8%。
主要出口市场逐渐回暖,出口降幅持续收窄,美国仍为第一大出口国,日本重新成为第一大进口来源地。
无论是从纵向的增长速度,还是横向的国内比较,以及结构性的产品升级,浙江的对外贸易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外贸奇迹的典型代表,因而以浙江省为视角,来考察新时期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于最终提出浙江省的外贸发展策略,从而为其他省份及我国的外贸发展策略的调整提供理论与现实的依据是非常有帮助的。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问题自古典经济学以来一直是经济学界研究和争论的一个焦点。
对该问题的讨论和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从理论角度探讨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第二,从经验实证的角度分析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第三,分析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
第三种研究一般先假定对外贸易的增长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并在此基础上收集相关的数据利用各种方法估计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
新常态下浙江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研究
新常态下浙江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研究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浙江对外贸易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和重要贸易大省,浙江的对外贸易发展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新常态下浙江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对于推动浙江经济发展和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分析新常态下浙江对外贸易的形势和特点新常态下,浙江对外贸易面临着一些新的形势和特点。
一是外贸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放缓。
二是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贸易保护主义加剧。
三是全球价值链格局调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放缓。
四是经济结构调整,消费升级,服务贸易增长迅速。
五是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兴起。
六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内需市场不断扩大。
七是国家出台一系列扶持对外贸易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1. 推动贸易结构调整和升级。
结合国家战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浙江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
扩大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贸易的比重,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2. 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
加大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力度,提高浙江商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拓展市场多元化、多层次化,加强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合作。
3. 促进外贸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积极培育外贸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外贸向高端、精品、智能化方向发展。
4. 拓展跨境电商和数字贸易。
加强跨境电商和数字贸易的发展,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外贸增长点,提高浙江对外贸易的规模和效益。
5. 推动外贸合作和交流。
加强与国际贸易组织和相关国家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和贸易谈判,为浙江对外贸易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6. 积极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摩擦。
加强政府引导和企业自主行动,加强对贸易救济措施的应对和适应,维护浙江对外贸易的合法权益。
优化浙江出口贸易结构的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优化浙江出口贸易结构的对策研究浙江的商品出口额高速增长,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意味着浙江产业具有很强的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但是,从出口商品结构来看,大多是低技术含量、价格低廉的低端产品。
对浙江出口贸易结构及其成因进行剖析,有利于更深层次地理解浙江今后的贸易结构调整的方向和依据。
但是我国学者之前大部分都是对全国的贸易结构进行研究,下面主要讲下国外和国内的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亚当·斯密(1776)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亦称绝对成本理论。
他从分工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学说出发,说明国际分工能使贸易双方的产出增加,由此产出贸易利益。
这种国际分工是以生产率费用的绝对低廉为基础,而构成生产费用的是单一的生产要素,即劳动费用。
世界各国均按劳动费用最低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生产和出口本国与别国相比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与别国相比处于绝对劣势的产品,这样贸易双方的生产成本都得到节省,交换所得的产品数量也就增加。
大卫·李嘉图(1817)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亦称比较成本(或相对成本)理论。
他从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出发,认为若两国生产力不同,一国即使生产不出成本绝对低的商品,只要能生产成本相对低的商品,然后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就可与别国进行贸易,并使双方获利。
伊利·赫克歇尔(1919)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论点,他的学生俄林(1933)继承了论点。
要素禀赋是指一个国家拥有的生产资源。
按照要素禀赋理论,各国的要素禀赋条件的差异和各种商品的不同的生产技术系数是国际贸易中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基本原因,是国际贸易及其结构形式的决定因素。
换言之,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劳动报酬相对便宜,因而该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成本相对便宜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资本报酬相对便宜,因而该国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生产成本相对便宜。
由此就会产生要素条件不同的国家之间的比较成本差异。
每个国家都应当出口密集地使用本国较为充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
浙江省对外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文献综述
浙江省对外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文献综
述
《浙江省对外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是一篇关于浙江
省对外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论文,通过实证分析浙江省对外贸易结
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研究。
本文综述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三个方面对《浙江省对外
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进行综述。
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采用了实证分析的方法,通过收集浙江省的对
外贸易数据和经济增长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
证研究。
通过建立经济增长模型,引入对外贸易结构变量,分析其中的相
关因素和关系。
在研究内容方面,本文主要研究浙江省对外贸易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具体内容包括浙江省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对外贸易结构的特点和变
化趋势,以及对外贸易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和路径等。
在研究结果方面,本文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研究结果。
首先,浙江省对
外贸易结构存在一定的特点和变化趋势,特别是在产品结构和地区结构上
的变化较为明显。
其次,对外贸易结构对浙江省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
特别是在产品结构上,不同产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差异。
同时,对外贸
易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路径依赖性,即当前的对外贸易结构
对未来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浙江省对外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是一
篇对浙江省对外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的论文。
通过实
证分析,得出了浙江省对外贸易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一些重要结论。
本文的研究方法较为科学,研究内容丰富,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浙江民营企业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文献综述定稿
本科生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民营企业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班级XX指导教师所在学院外经贸学院201 年12月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加深,资源、技术、资金、人才等在全球围激烈争夺和自由配置。
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市场的局势越发严峻。
作为省经济发展的动力,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的优势在逐步下降。
严峻的环境意味着面临更大的挑战,如何提升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对民营经济乃至经济发展都尤为重要。
作为具有强烈中国特色的民营企业,国外的学者研究的不多,但是国不少学者着力于此研究。
本文对国外有关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为省民营企业对外贸易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供理论指导。
这种研究不仅对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很有意义,而且对推进我国民营企业出口提供借鉴。
本文主要分析我国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文献。
包括阐述出口竞争力,贸易壁垒,企业融资等文献资料。
二、民营企业概述营企业的概念在经济学界有不同的看法。
一种看法是民营企业是民间私人投资、民间私人经营、民间私人享受投资收益、民间私人承担经营风险的法人经济实体。
另一种看法是指相对国营而言的企业,其按照其实行的所有制形式不同,可分为国有民营和私有民营两种类型。
实行国有民营企业的产权归国家所有,租赁者按市场经济的要求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
私有民营是指个体企业和私营企业。
(一)民营企业的概念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丘惠音(2011)提出民营企业中的“民营”是从经营机制上来和其他概念进行区分的,特指的是非国有制企业。
按照中华人民国《公司法》按照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分,企业主要有:有独资、国有控股、XX公司、股份、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等类型。
根据中国的现状,民营企业分为以下几种:(1)自然人股东所有的企业;(2)主体模糊的集体企业;(3)非国家独资所有的社团法人、财团法人及国有参股和控股的企业。
桂花(2011)把民营企业定义为民间私人投资、民间私人享受投资受益、民间私人承担经营风险的法人经济实体。
浙江省文化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题目:浙江省文化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专业:国际经济贸易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文化、经济、科技的相互融合,促使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美、英、日、意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分别达到了12%、10%、16.8%、25%。
目前,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跨国趋势,全球50家媒体娱乐公司占据了世界文化产品市场95%,时代华纳、迪斯尼、索尼等巨无霸主导这全球文化市场。
相对世界市场上的发展。
中国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相对落后。
浙江省境内的文化企业在中国处于相对领先地位,但是,依旧存在这思想认识不足、体制机制落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成立时间短等因素的影响,全省有知名度、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和品牌不多。
国内外文化产业的激烈竞争已经给浙江省文化产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面对冲击大潮,如何正确看清自身位置,认识现状,发挥浙江省发展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和有利条件,认真的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成果,提高自身竞争力,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大力加强和发展文化对外贸易,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对于全面文化建设和现代化建设,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提高对外经济能力,加快国民的财富积累。
1990年以来,知识经济的滚滚浪潮,使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美国电影年销售总额150亿美元,日本动漫产业年销售额1万亿日元。
中国五千的悠久历史,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所以中国发展文化产业是有潜力的,有助于加快财富积累。
第二,有助于传播中国文化,帮助世界了解中国,树立良好形象。
第三,增加文化产品附加值,扩大中国外贸出口。
优良的文化产品可以为其他的制造业、服务业、养殖业和种植业等提供丰富的文化附加值,为其他产业的出口拓宽道路。
一、相关理论(一)文化产品定义及范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品作了如下定义:文化产品一般是指传播思想、符号和生活方式的消费品。
它能够提供信息和娱乐,进而形成群体认同并影响文化行为,基于个人和集体创作成果的文化商品在产业化和在世界范围内销售的过程中,不断复制并附加了新的价值,图书、杂志、多媒体产品、软件、录音带、视听节目、手工艺品和时装设计组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化产品。
自贸区背景下浙江文化贸易发展新途径探讨
自贸区背景下浙江文化贸易发展新途径探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文化贸易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各国的贸易和经济发展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和创新力的地区之一,浙江省在文化贸易领域也展现出了强大的发展潜力和优势。
而在自贸区的开放政策引领下,浙江文化贸易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自贸区背景下浙江文化贸易发展的新途径,以期为浙江文化贸易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一、浙江文化贸易的现状与特点浙江省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环太平洋经济圈的交汇处,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和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
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拥有众多港口和便捷的海陆空交通网络,这为文化产品的输出和输入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浙江省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传统工艺,如丝绸、茶叶、工艺品等,这些都为文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丰硕的基础。
自贸区的建设为浙江文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遇。
浙江自贸区秉承“放管服”改革理念,通过简化审批程序、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优化贸易环境等举措,吸引了更多的外商和文化企业来浙江开展贸易和合作。
自贸区还鼓励企业创新、发展新产品和业态,为文化贸易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灵活的政策支持。
在自贸区背景下,浙江文化贸易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趋势。
文化贸易的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
传统的丝绸、茶叶等传统文化产品依然是浙江文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自贸区的建设,越来越多的新兴文化产品和服务开始成为文化贸易的新亮点,如动漫游戏、数字内容、文化创意产业等,这为浙江文化贸易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化贸易的合作方式呈现多层次发展趋势。
自贸区的建设为浙江文化贸易带来了更广阔的国际合作空间,在传统的合作模式之外,浙江的文化贸易开始加强与国际市场和国际文化产业的合作,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业深入合作,开展文化产品的联合开发、文化创意项目的共建共享等方式,为浙江文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机会和方向。
自贸区背景下浙江文化贸易发展新途径探讨
自贸区背景下浙江文化贸易发展新途径探讨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省份之一。
浙江省不仅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还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中国对外开放的推进,浙江省文化贸易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的自贸区是指国家设立的对外开放的特殊区域,实行特殊的贸易和投资政策。
自贸区的设立旨在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提高产业升级和创新能力。
浙江省作为中国首批设立的自贸区之一,自贸区对浙江文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浙江省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创意产业。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浙江省拥有众多的历史古迹、文化遗产和传统工艺。
浙江省还有发达的电影、电视、音乐、出版等文化产业,以及众多的文化企业和创意园区。
这些文化资源和创意产业为浙江省文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自贸区的设立为浙江省文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
自贸区提供了更为开放和便捷的贸易和投资环境,进一步降低了文化贸易的门槛和成本。
自贸区还推动了文化产业的跨境合作和创新发展,为浙江省文化贸易的国际化进程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自贸区背景下,浙江省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文化贸易的发展。
浙江省可以进一步加强对文化企业的扶持和引导。
通过提供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措施,吸引更多文化企业参与到进出口贸易中。
浙江省还可以加强对文化企业的创新支持,鼓励企业在技术研发和企业管理方面进行创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浙江省可以加强对文化贸易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在自贸区建设过程中,浙江可以加大对文化贸易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力度,培养更多的文化贸易人才。
浙江省还可以通过引进外国专业人才和举办国际文化贸易展览等方式,吸引更多的国际文化贸易人才来到浙江省,推动文化贸易的国际化进程。
浙江省可以加强文化贸易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自贸区的设立为浙江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贸易和合作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和机会。
浙江可以加强与国际文化贸易组织、国际艺术机构等的合作,开展文化贸易项目和展览活动。
自贸区背景下浙江文化贸易发展新途径探讨
自贸区背景下浙江文化贸易发展新途径探讨中国自贸区建设的背景是经济转型升级和对外开放的需要,通过扩大开放、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改革,吸引国内外优质资源,推动区域改革创新,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
浙江省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驱动力之一,自贸区建设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文化产业是浙江省的重要支柱型产业之一,自贸区建设为浙江文化产业提供了发展新的机遇和路径。
首先,自贸区在文化服务方面的开放有助于浙江文化产业渗透中外市场。
浙江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寻求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以适应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
自贸区带来的开放更为全面和深入,为文化产业的上下游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市场和资源,可以借助自贸区的政策优势,积极探索世界文化市场,推动国内文化产业迈向高端市场,并从中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其次,自贸区的营商环境为浙江文化产业开展国际贸易提供了便利。
自贸区建成后,除了实行企业税制改革和人才引进政策等基础性政策外,更将放宽企业市场准入、增加出口退税等一系列具有开放性、便利性和国际标准性的政策,为浙江文化企业的国际贸易创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
同时,通过引入外资和推进本地企业改革,积极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创新能力,为文化产业的国际交流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
第三,自贸区的人文交流激发了浙江文化产业的国际化与本土化交融。
自贸区建成后,浙江省内外的自贸区企业和机构之间建立起了广泛的人才和资源合作,涌现了大量的中外合作和知识产权交流项目。
这些交流和合作的举措使得自贸区文化产业面临国际和本土平台之间的巨大机遇和挑战,浙江文化产业在国际化方面不断拓展,同时在本土化方面也在不断加强与本地传统文化、特色文化的交融,从而实现创新、转型及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自贸区建设为浙江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机会和路径。
浙江文化产业应该以“双轮驱动”模式,既注重找到传统文化脉络的新思维,又注重政策引导和国际合作的新机遇。
通过跟进自贸区政策调整,加强产业网络建设,扩大产业投资和贸易领域,还可以最大程度地挖掘和发挥文化产业投资和交流的潜力,使浙江文化贸易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推动中国文化的“走出去”进程。
自贸区背景下浙江文化贸易发展新途径探讨
自贸区背景下浙江文化贸易发展新途径探讨一、自贸区背景下浙江文化贸易的现状自贸区建设为浙江文化贸易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浙江省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传统文化、艺术品、动漫游戏、互联网文化等多种形式。
但是由于文化贸易受到各种限制,目前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和模式。
浙江省的文化贸易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文化产品出口和服务贸易方面,进口比较单一,文化产业链不够完善,贸易结构相对单一。
自贸区的建设为浙江的文化贸易发展提供了更为宽松的环境和更多的机会。
自贸区内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为文化产品的贸易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支持,使得文化贸易有望在自贸区内得到更大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自贸区建设为浙江文化贸易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自贸区内文化产品的贸易依然受到一定的限制。
由于文化产品本身的特殊性以及一些国际条约的限制,文化产品的贸易依然存在障碍,需要进一步的政策和制度的支持。
浙江省的文化贸易发展模式相对单一,文化产品的质量和创新力亟待提高。
当前浙江省的文化贸易主要以传统的工艺品和文化产品出口为主,对一些新兴的文化产品的贸易和交流较为欠缺。
文化贸易的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有待加强。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浙江省在文化贸易方面的合作和交流有所增加,但整体上仍有待进一步加强,需要更加积极的政策支持和实际行动。
三、浙江文化贸易发展的新途径在自贸区的背景下,浙江省的文化贸易发展需要探索新的途径。
应加强文化产品的贸易便利化和创新。
通过自贸区内的政策和措施,推动文化产品的贸易便利化,降低交易成本,为文化产品的贸易提供更多的支持。
同时加强文化产品的创新,推动浙江省的文化产品走出国门,提高影响力和竞争力。
应促进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自贸区的建设为不同产业之间的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可以通过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产品的贸易和交流。
充分利用自贸区内的资源和平台,促进文化产品的跨境合作和交流。
应加强文化贸易的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国际经济与贸易浙江省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对策研究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影响力日益加大,已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
文化产业成为各国竞相争抢的战略高地。
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极大促进了文化产品及文化服务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即文化贸易,其作为一种新的国际贸易形态已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国际贸易体系中,文化贸易额正逐年递增,但在进出口总额中仍显得微不足道。
我国目前仍处于文化产业全球分工链的低端位置,具有中国主流价值和现代理念的核心文化产品在国际文化贸易中总量仍然很小。
国内外学者针对文化贸易的重要性、发展策略提出各自的观点。
1 国内学者研究现状1.1 国内早期研究中国对文化产业的研究起步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研究的热点集中在文化经济上,到90年代才开始对文化产业理论进行探索和研究。
国内学术界关于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从大的方面说经历了由否定到肯定、由批判到论证,由论证到认同的过程。
80年代文化产业刚刚在中国萌芽时,占统治地位的观点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主张。
其中最典型、最激烈的是刘润为(1997)对文化产业在六个方面的全面批判,并认为“要实现全社会对于经济、文化的共同控制,让他们服务于人的全面自由、健康发展的目的,就必须超越资本主义。
”坚持在文化产业问题上划分“姓资姓社”,把文化产业与资本主义捆绑起来,表现出过分意识形态的立场。
从90年代末开始,随着社会环境日益开放和文化产业在中国的迅猛发展,理论界对文化产业的认识逐步发生变化。
首先是对文化产业批判的观点开始改变。
认识到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基本上不适用于中国,中国的世俗以及大众文化与西方历史的错位使得它具有了西方大众文化所不具备的政治功能与文化功能。
其次,论证文化产业并非反文化。
周平远(1998)提出,文学艺术的个性、独创性、不可重复性是通过文本的“原件”来体现的,其功能主要表现为“复制”速度的快与慢和质量的优与劣以及复制成本的高与低。
作为一种市场行为,文化产业自然要讲究经济效益,并因此而对“复制”什么有所选择,这种市场导向会影响到创作,但并不能从根本上取消艺术家的创作个性。
第三,论证资本的全球化和高科技的发展使文化产业高速发展,并可能导致新的文化革命。
王逢振;王宁(1998)等都指出:全球化的直接影响之一是强化一种消费意识形态,它已深入到人的意识深处,使它们推动原有的主体无意识地变成消费的主体。
由此,一切文化产品都打上了商品生产的烙印,而文化产业也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商品生产的逻辑。
柯可(2001)认为,文化是社会的产物,离不开与生产方式的联系。
在当代,特别是资本的全球化与高科技联系十分紧密,应该根据新的条件进行新的解释和运用,而不能以自己的社会标准去衡量其他社会文化的优劣。
如果脱离产生该文化的生产方式,脱离世界范围的整体观念必然会导致保守主义和对文明世界主流的拒绝。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WTO,学者们对文化产业理论和政策问题的思考和研究主要集中在应用研究上。
研究范围更加广泛,更加深入,更加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1.2 国内研究现状1.2.1关于文化贸易的意义描述蒋伟(2003)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纵深发展,世界各国消费结构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变革,文化贸易成为国际贸易中的新领域。
美国强势文化承载着其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对世界各国造成了很大冲击,同时由于其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属性,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文化贸易,它将成为国际贸易中竞争激烈的领域之一。
李怀亮;闫玉刚(2005)全面系统地指出,文化经济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经济形态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文化经济对于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际形象以及国际竞争力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伴随着文化经济的发展,文化贸易作为一种特殊的贸易形式,在国际贸易格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分别从地域、文化贸易的主体、贸易形式和法律规范的角度,深入剖析了当代国际文化贸易的特征及其发展历程,从而提出了中国大力发展文化贸易迫在眉睫,应改善中国文化贸易的严重逆差的状况,提高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1.2.2关于文化贸易的现状评析祁述裕(2004)运用迈克尔·波特竞争力优势理论,提出一个由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辅助产业、文化企业战略和政府行为等五大系统的构成文化产业竞争力理论模型。
他对中国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和主体产业(电影、广播电视、报刊、音像、娱乐及广告等七大产业)竞争力分别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明显处于劣势。
高洁(2005)从对世界范围内文化贸易的兴起和对我国文化贸易的论述入手,深入分析了文化贸易产生的原因及文化贸易保护政策产生的国际大背景,通过对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研究,讨论了中国文化贸易及文化产业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尤为注重从中国知识产权和意识形态方面进行研究,提出相关政策调整意见。
1.2.3 关于文化贸易的发展对策冯潮华(2005)从文化贸易有利于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文化和有利于开发文化产品的高附加值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发展文化贸易的意义,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针对中国现阶段文化贸易逆差的现状,作者提出了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对策: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加快产业重组,建立大型文化集团;积极引进现代科技进入文化产业;实行品牌战略,着力培养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
花建(2005)指出,文化贸易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跨国文化集团是当代文化贸易的主体,认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关键是创作和研发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作品以及现代科技要与文化创意结合,同时指出了直接商品出口、国际合作研发、委托国际代理及境外兼并控股等七种拓展文化贸易的渠道,强调拥有独一无二文化资源的中国,一定能为21世纪的世界做出巨大的贡献。
张玉忠(2004)主要对我国文化产业体制存在的弊端和体制改革的对策进行了研究,指出我国文化产业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我国文化产业还处于弱小产业的阶段,认清我国现阶段的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势在必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全球化,对我国文化构成了现实的威胁,国家文化安全形势愈加严峻。
同时指出,只有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构建既与WTO原则相适应又符合中国现阶段文化国情和文化发展需要的文化管理与文化产业政策系统,建立文化产业融资体系,才能使得我国文化产业保证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1.2.4 与西方文化产业大国的比较研究李怀亮(2003)用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偏好相似理论解释了文化贸易集中在少数国家的现象,认为规模经济是美国文化领先的原因。
李怀亮;刘悦迪(2005)详细研究了美国文化产业及文化贸易的发展状况,认为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美国国际战略中重要的“软权力”,WTO 已成为其文化输出的重要工具,规模经济、政府支持是美国文化产业成为“巨无霸”的重要原因之一。
1.3浙江省文化贸易及产业研究如今,学者们的在对于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相关问题的研究方向已开始由单纯地分析现状、原因转向政策、战略及国际化路线方面的研究。
对于文化贸易的研究更具有针对性,趋向于将其细化。
针对浙江省的对外文化贸易及产业的研究也开始暂露头角。
童芍素(2008)对于浙江省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特点以及“走出去”的战略做出了分析研究。
报告指出,浙江省的文化“走出去”存在比较突出的困难和问题:对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走出去”的内在动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总量偏小、文化逆差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结构不合理。
为了改善这种现状,增强浙江省对外文化贸易竞争力,同时也为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提供借鉴,学者们提出整改措施。
陈重文(2007)指出,制定和实施鼓励文化产品出口的政策:通过减免税和提供补贴等财政措施鼓励扩大出口;设立各种形式的有权威的综合协调机构;提供出口信用保险;大力扶植文化出口企业和出口品牌项目。
汪俊昌(2008)对于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景与建议,做出了加大开放力度等的一些与浙江省特点相结合的建议。
姜红(2009)对于浙江省文化服务业的对外贸易的现状与发展对策进行了论述。
童芍素(2008)建议重点采取以下一系列措施:培育一批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主体;实施一批对外文化交流活动项目;打造一批具有浙江特色的文化出口精品;建设文化出口渠道和交易平台,出台一批扶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政策法规。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目前文化贸易及产业的相关研究整体上处于起步阶段。
多数学者侧重于国家角度研究,部分学者开始深入到产业层面,但成果有限,从微观角度进行研究的就更少。
如何将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知识有机地融进文化产业研究中,开展跨学科的系统研究,构建完整意义上的文化产业研究体系,特别是对当前涉及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深入的研究,还需要做多方面的努力。
2 国外学者研究现状2.1 关于竞争力研究2.1.1 比较优势理论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首次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此后不久,另一位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原理。
李嘉图认为,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异,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异,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即使一国在两种产品生产上都处于劣势地位,但是两者的不利程度是有所差别的,相比之下总有一种商品的劣势要小一些,即具有相对优势。
根据他的理论,商品的相对价格差异(也就是比较优势)是国家之间进行贸易的基础。
一个国家应专门生产那些自己具有较高生产率的商品,而去交换那些自己具有较低生产率的商品。
其核心观点就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原则。
李嘉图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竞争力概念,也没有说明一国的比较优势与产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但实际上已经指出生产技术的差别是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在生产技术上处于最有利地位的产业,即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及其产品在国际上最具有竞争力。
可以说,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作为竞争力研究的重要的理论渊源,对国际贸易和各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理论的理论指导作用,成为对后期经济发展的影响力最大的理论之一。
2.1.2 竞争优势理论20世纪80年代,迈克尔.波特提出了竞争优势的概念。
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也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优势。
一国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能否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
优势产业的建立有赖于提高生产效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