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

浙江省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影响力日益加大,已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文化产业成为各国竞相争抢的战略高地。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极大促进了文化产品及文化服务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即文化贸易,其作为一种新的国际贸易形态已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国际贸易体系中,文化贸易额正逐年递增,但在进出口总额中仍显得微不足道。我国目前仍处于文化产业全球分工链的低端位置,具有中国主流价值和现代理念的核心文化产品在国际文化贸易中总量仍然很小。国内外学者针对文化贸易的重要性、发展策略提出各自的观点。

1 国内学者研究现状

1.1 国内早期研究

中国对文化产业的研究起步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研究的热点集中在文化经济上,到90年代才开始对文化产业理论进行探索和研究。国内学术界关于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从大的方面说经历了由否定到肯定、由批判到论证,由论证到认同的过程。

80年代文化产业刚刚在中国萌芽时,占统治地位的观点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主张。其中最典型、最激烈的是刘润为(1997)对文化产业在六个方面的全面批判,并认为“要实现全社会对于经济、文化的共同控制,让他们服务于人的全面自由、健康发展的目的,就必须超越资本主义。”坚持在文化产业问题上划分“姓资姓社”,把文化产业与资本主义捆绑起来,表现出过分意识形态的立场。

从90年代末开始,随着社会环境日益开放和文化产业在中国的迅猛发展,理论界对文化产业的认识逐步发生变化。首先是对文化产业批判的观点开始改变。认识到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基本上不适用于中国,中国的世俗以及大众文化与西方历史的错位使得它具有了西方大众文化所不具备的政治功能与文化功能。其次,论证文化产业并非反文化。周平远(1998)提出,文学艺术的个性、独创性、不可重复性是通过文本的“原件”来体现的,其功能主要表现

为“复制”速度的快与慢和质量的优与劣以及复制成本的高与低。作为一种市场行为,文化产业自然要讲究经济效益,并因此而对“复制”什么有所选择,这种市场导向会影响到创作,但并不能从根本上取消艺术家的创作个性。第三,论证资本的全球化和高科技的发展使文化产业高速发展,并可能导致新的文化革命。王逢振;王宁(1998)等都指出:全球化的直接影响之一是强化一种消费意识形态,它已深入到人的意识深处,使它们推动原有的主体无意识地变成消费的主体。由此,一切文化产品都打上了商品生产的烙印,而文化产业也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商品生产的逻辑。柯可(2001)认为,文化是社会的产物,离不开与生产方式的联系。在当代,特别是资本的全球化与高科技联系十分紧密,应该根据新的条件进行新的解释和运用,而不能以自己的社会标准去衡量其他社会文化的优劣。如果脱离产生该文化的生产方式,脱离世界范围的整体观念必然会导致保守主义和对文明世界主流的拒绝。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WTO,学者们对文化产业理论和政策问题的思考和研究主要集中在应用研究上。研究范围更加广泛,更加深入,更加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1.2 国内研究现状

1.2.1关于文化贸易的意义描述

蒋伟(2003)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纵深发展,世界各国消费结构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变革,文化贸易成为国际贸易中的新领域。美国强势文化承载着其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对世界各国造成了很大冲击,同时由于其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属性,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文化贸易,它将成为国际贸易中竞争激烈的领域之一。

李怀亮;闫玉刚(2005)全面系统地指出,文化经济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经济形态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文化经济对于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际形象以及国际竞争力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伴随着文化经济的发展,文化贸易作为一种特殊的贸易形式,在国际贸易格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者分别从地域、文化贸易的主体、贸易形式和法律规范的角度,深入剖析了当代国际文化贸易的特征及其发展历程,从而提出了中国大力发展文化贸易迫在眉睫,应改善中国文化贸易的严重逆差的状况,提高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1.2.2关于文化贸易的现状评析

祁述裕(2004)运用迈克尔·波特竞争力优势理论,提出一个由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辅助产业、文化企业战略和政府行为等五大系统的构成文化产业竞争力理论模型。他对中国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和主体产业(电影、广播电视、报刊、音像、娱乐及广告等七大产业)竞争力分别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明显处于劣势。

高洁(2005)从对世界范围内文化贸易的兴起和对我国文化贸易的论述入手,深入分析了文化贸易产生的原因及文化贸易保护政策产生的国际大背景,通过对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研究,讨论了中国文化贸易及文化产业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尤为注重从中国知识产权和意识形态方面进行研究,提出相关政策调整意见。

1.2.3 关于文化贸易的发展对策

冯潮华(2005)从文化贸易有利于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文化和有利于开发文化产品的高附加值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发展文化贸易的意义,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针对中国现阶段文化贸易逆差的现状,作者提出了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对策: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加快产业重组,建立大型文化集团;积极引进现代科技进入文化产业;实行品牌战略,着力培养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

花建(2005)指出,文化贸易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跨国文化集团是当代文化贸易的主体,认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关键是创作和研发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作品以及现代科技要与文化创意结合,同时指出了直接商品出口、国际合作研发、委托国际代理及境外兼并控股等七种拓展文化贸易的渠道,强调拥有独一无二文化资源的中国,一定能为21世纪的世界做出巨大的贡献。

张玉忠(2004)主要对我国文化产业体制存在的弊端和体制改革的对策进行了研究,指出我国文化产业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我国文化产业还处于弱小产业的阶段,认清我国现阶段的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势在必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全球化,对我国文化构成了现实的威胁,国家文化安全形势愈加严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