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劝学》情景默写
劝学》情景默写题及答案
劝学》情景默写题及答案1.《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
作者通过“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等比喻,阐述了积累的力量和重要性。
2.《荀子劝学》中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穿堂飞檐”。
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这启示人们要专注于研究,才能取得进步。
3.《荀子劝学》中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XXX的诗句“芳林新叶催XXX,流水前波让后波”也表达了学生可以超越老师,后人可以超越前人的思想。
4.《荀子劝学》中借助挺直的木头被弯曲后,即使又晒干也不能复原的例子,说明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5.《荀子劝学》中“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比喻,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6.《荀子劝学》中强调“日省吾身”,只有每天反省自己,才能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错。
7.《荀子劝学》中以“木受绳则直,XXX则利”为喻,引出研究能够改变人的禀性的结论。
8.《荀子劝学》中体现君子涉猎广泛,能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不足的句子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9.《荀子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研究的句子是“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0.《荀子劝学》中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1.《荀子劝学》中通过对比的手法直接强调了研究的重要性的句子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2.《荀子劝学》的作者把他曾在下平地上抬起脚后跟往远处看与登上高处住远处看两相比较的句子是“视高则明,视下则暗”。
13.《荀子劝学》中强调研究要善于借助外物,连设四喻展开论证,第一个比喻是“犹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14.《荀子劝学》中“人不可无知,不可无欲,不可无信”等句,说明君子与一般人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只是善于利用各种客观条件罢了。
15.《荀子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原因的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事君须臾,命不可违”。
16.《荀子劝学》中,借助风雨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高考64篇《劝学》情景默写及答案
情境默写4月11日早读任务1《劝学》(《荀子》)第一组1.在《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通过后天不断广泛学习获得的。
“金”要锋利,须“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__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用《劝学》中的句子作答) 5.《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答案: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知明而行无过博学而日参省乎己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第二组1.荀子在《劝学》中,引用君子的话,开门见山,提出要不断学习的中心论点的两句是:“,。
”2.荀子在《劝学》中,用“青出于蓝”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
”3.荀子在《劝学》中,用“冰寒于水”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
4.荀子在《劝学》中,用“以木为轮”的比喻,说明学习对于人的巨大改造作用的三句是:“,,。
”5.荀子在《劝学》中,用树木为喻,从反面说明学习可以使人产生本质变化的三句是:“,,。
”答案: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冰水为之而寒于水4.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5.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第三组1.荀子在《劝学》中,用“金”“木”作比,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发生根本变化的两句是:“,。
劝学情景式默写题及答案
《劝学》情境式默写26题及答案1.荀子在《劝学》中,引用君子的话,开门见山,提出要不断学习的中心论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荀子在《劝学》中,用“青出于蓝”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3. 荀子在《劝学》中,用“冰寒于水”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在《劝学》中,用“以木为轮”的比喻,说明学习对于人的巨大改造作用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荀子在《劝学》中,用树木为喻,从反面说明学习可以使人产生本质变化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荀子在《劝学》中,用“金”“木”作比,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发生根本变化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和反省自我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8.《论语》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荀子在《劝学》中,也有两句论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望远的比喻,说明学习的效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
劝学情景默写(涵盖全文)
《劝学》情景默写1.全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能够发展提高,实验超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运用两个比喻,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乎己”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学习能达到的境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劝学》中说想要别人快速找到自己就,__________,即使原本的肢体没发生任何改变,也会有好的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
8.《劝学》中说声音借助风力会增强传播效果,听的人自然也听得清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劝学》中说虽然脚力不佳,但只要借助车马,一样可以1轻松到达远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劝学》中以“借船渡水”为喻说明善于凭借外物来达到目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一般人,并非先天素质高,完全在于善于利用后天的学习获得成功。
《劝学》情景句默写 精练1
《劝学》情景句精练1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2、《荀子·劝学》强调人要广泛学习而且经常反省自己才会智慧明达的名句是:“,。
”3、在荀子的《劝学》中用“朽木”“金石”为喻体阐明学习贵在坚持的句子是:“,;,。
”4、在《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5、《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6、《荀子·劝学》中“,。
”,表明人与人的天资差异本不大,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君子要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7、《荀子·劝学》中指出人要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就会达到“,,。
”的境界。
8、后人常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一熟语出自《荀子·劝学》中“,,。
”9、《荀子•劝学》中,荀子以亲身的体验,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
”。
10、《荀子•劝学》中“,。
”两句是说水的不断积聚就会变成潭,之后龙就会在这里出现。
11、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
“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劝学》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在文中对应的语句是:。
12、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是:,,;,,。
13、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14、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15、《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劝学-默写
;
《劝学》
• 5、积水成渊,
• 6.积善成德, •
;
,
。
7.故不积跬步,
;
8.
,功在不舍,
• 9.
,金石可镂
• 10. •
,用心躁也。
• 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 輮使之然也 。
• 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2、吾尝终日而思矣,
;
• 4.养生丧(sāng)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鸡豚狗彘之畜 • 5、
以食肉矣。
,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
• 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 6.
,
,颁白者不
负戴于道路矣 。
• 7.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
• 1、木直中绳,
,其曲中规;
• 2.
,不复挺者,
。
• 3.故木受绳则直,
,
• 4、吾尝终日而思矣,
蛟龙生焉 • 积水成渊,
而神明自得 • 积善成德, •
;
圣心备焉
,
。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 驽马十驾
,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
• 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 •
, 金石可镂。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
,用心躁也。
《寡人之于国也》
•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
•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
• 3、
,鱼鳖不可胜食也。
• 4.
,王道之始也。
• 5、
• 肉矣。
• 6. 负戴于道路矣 。
,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
,
,颁白者不
寡人之于国也高频默写重点句子
寡人之于国也高频默写重点句子在说到“寡人之于国也”,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一个领导者对国家的责任。
想象一下,一个国君坐在宝座上,手里握着权杖,心里想着:“我可得好好为这个国家考虑啊!”你看,这就像我们平时生活中,父母对家庭的担心,老是想着怎么把孩子养得更好、生活得更舒心。
国君也是一样,得想着民众的安危,国家的未来,不能只顾自己享乐。
说实话,这种责任感可不是人人都能有的,真得具备一种“心系天下”的情怀。
那我们再聊聊这个“高频默写”。
高频听起来就很厉害,对吧?其实就是要常常提醒自己,要时刻关注国家的动态。
比如说,最近疫情、经济波动,这些都是国君需要关注的。
国君得像个护航员,时时刻刻盯着风浪,不让船只翻掉。
这种心态其实就像是学生考试前的复习,反复默写、反复温习,直到那句话烂熟于心。
这样才能在关键时刻稳稳当当,不至于手忙脚乱。
你想想,如果国君不关心这些,那就真成了“睡在风口上的猪”,只等着被风刮走了。
国家的事儿可大可小,简单来说,国君就像是一锅煮粥的厨师,火候、盐量、时间,样样都得控制好。
不能让粥煮得太稠,也不能让它太稀。
煮得刚刚好,才叫绝妙。
这样才能让百姓吃得开心,心情舒畅。
要是锅里出了问题,那可就得不偿失了,百姓不满,国君再怎么努力也难以挽回。
所以,国君得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心里得有个谱。
有时候你会发现,国君的日常就像一场大型真人秀,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稍有不慎就可能成为“话题中心”。
你想啊,网络时代,什么都能被放大,国君的一句话可能就引发热议。
这个时候,国君得学会说话的艺术,得懂得“含蓄”这两个字,别把话说得太直白,免得被误解。
这就像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候说话得绕点弯,才能让人听得舒服,毕竟,和气生财嘛。
国君的责任感,不光是要对内,别忘了还有对外。
像个大厨,要兼顾到每道菜的味道,不光是为了一家人吃得好,也要让邻居们赞不绝口。
比如说,国际关系就像是一个大聚会,国君得学会社交,拉近和其他国家的距离。
别让大家觉得你是个孤家寡人,找不到朋友,没法互动。
《劝学》情景默写(详全含答案)
《劝学》情景默写(详全含答案)高中必背课文14篇之《劝学》1.荀子的《劝学》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研究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2.荀子的《劝学》中,表明作者对“思”与“学”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的《劝学》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印证君子只要广泛研究,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错的道理。
4.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从反面说明要想远达千里之外的地方,就必须一步一步地积累(以行路为喻,论证积累的重要性)。
5.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结论,说的是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来好好研究。
6.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比,从其亲身体验中揭示这样一个道理:空想不如研究。
7.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举木材经过墨绳量过并加工能取直和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会变锋利这两个事例来打比方,目的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做人的道理。
8.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从反面论证了做事情要有锲而不舍的坚持精神。
9.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比,亲身验证了“站得高,见得远”的道理。
10.荀子在《书名号》123中写道,“李记”是一匹能跑的好马,但一个人一次跨过十步是不够的。
劝学理解性默写(情景默写)
✓ 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 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 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 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
4
✓ 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 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 在《劝学》中说“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 千里。”
“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 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 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 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 知明而行无过 ”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三省乎 己 ”,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劝学》
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 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 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 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 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 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 。
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 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 _______,_______ ,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 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 “_______” 的 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劝学情景式默写带答案
8-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是-9.-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 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10.-有时作 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 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11.《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 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
17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的思想一致。-18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 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19、子生非异也-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善假于物也-说明 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20、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 劝学》中则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4.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5.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通过“木”于“金” 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7.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干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17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I-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18苟子 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 过矣-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19、-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 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20、古代诗文 ,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寡人之于国》《劝学》《过秦论》默写
《寡人之于国也》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2.察邻国之政,。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3.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4.“不违农时,。
,鱼鳖不可胜食也。
材木不可胜用也。
5. ,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6.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7.百亩之田,,;8.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9.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10.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
《劝学》1青,,;冰,,。
2故木受绳则直,,,。
3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
4登高而招,,而见者远;,声非加疾也,。
5假舆马者,,而致千里;,非能水也,。
6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圣心备焉7故不积跬步,;不积小流,。
8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9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10蚓无爪牙之利,,上食埃土,,用心一也。
11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过秦论》1、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吞二周而亡诸侯,,,威振四海。
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
3、,却匈奴七百余里;4、,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5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杀豪杰;6、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以弱天下之民。
7、,因河为池,,,以为固。
8、,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9、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10、始皇既没,。
11、,,而迁徙之徒也;12、才能不及中人,,13、,,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14、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5、,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16、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17、,行军用兵之道,。
然而,功业相反也。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情景默写
必修三第三单元情景默写《劝学》1.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
”观点相同。
2.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3.“,,”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4.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5.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
6.《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
”7《劝学》中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
”8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2.孟子根据井田制提出的王道,施仁政的具体措施有,,。
3.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也就是数量不同而实质相同的流传至今的熟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孟子认为在渔业和林业方面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依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做到有所节制的句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提到对百姓进行教育,可实现敬老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写出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劝学情景式默写
《劝学》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 《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 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
“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劝学》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在文中对应的语句是:。
2. 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是:,;,。
3. 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4. 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5.《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6.《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劝学情境默写
《劝学》情境默写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 《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
8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和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
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10、君子生非异也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善假于物也,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劝学》中则用
12
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
14、。
必修三第三单元理解性默写训练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理解性默写训练一、《寡人之于国也》: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梁惠王的疑问是:,孟子则强调:。
孟子告诉梁惠王当君王实行王道仁政的保民教民之后必然会出现:。
2.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找出孟子实行“王道”或者说“仁政”的七种措施的句子:初步措施:①,。
(农业不违农时方面的);②,。
(渔业方面的);③,。
(林业方面的);根本措施:④ , ,。
(纺织方面的);⑤,,。
(牧业方面的);⑥, , ,。
(农业生产粮食方面的);⑦, , 。
(兴办教育)。
前面的1——6是属于从保民角度提出了六条措施,7是属于从教民角度提出了一条措施。
3.在《寡人之于国也》说明君王的态度用了对比的说理方法的语句:“”与“”的对比强调要施仁政。
4.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也就是数量不同,实质相同的流传至今的成语为:。
二、《劝学》: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2、《荀子·劝学》强调人要广泛学习而且经常反省自己才会智慧明达的名句是:“,。
”3、在荀子的《劝学》中用“朽木”“金石”为喻体阐明学习贵在坚持的句子是:“,;,。
”4、在《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5、《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6、《荀子·劝学》中“,。
”,表明人与人的天资差异本不大,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君子要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7、《荀子·劝学》中指出人要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就会达到“,,。
”的境界。
8、《荀子•劝学》中,荀子以亲身的体验,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
9、《荀子•劝学》中“,。
”两句是说水的不断积聚就会变成潭,之后龙就会在这里出现。
《劝学》情景式默写
《劝学》情景式默写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
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7。
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8、荀子在《劝学》中,用“以木为轮"的比喻,说明学习对于人的巨大改造作用的三句是:“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9、荀子在《劝学》中,用树木为喻,从反面说明学习可以使人产生本质变化的三句是: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10、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积累善行能够成就美德,使人达到极高的思想境界的三句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11、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望远的比喻,说明学习的效果的两句是: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12、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招手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13、荀子在《劝学》中,用顺风呼喊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14、荀子在《劝学》中,用车马助行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高考64篇《劝学》情景默写及答案
3.荀子在《劝学》中,用“冰寒于水”的比喻,说明客观 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
,,。
4.荀子在《劝学》中,用“以木为轮”的比喻,说明学 习对于人的巨大改造作用的三句是:
5.荀子在《劝学》中,用树木为喻,从反面说明学习可以 使人产生本质变化的三句是:
答案: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
4.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望远的比喻,说明学习的效果
的两句是:“,<
5.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招手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 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
>>
。
答案: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 矣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吾尝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5.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情境默写4月 早读任务
1《劝 学》(《荀子》)
第一组
1.在《劝学》 中,“,
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2.《劝学》中,“,
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 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 升 自 己 的 两 个 句 子 是 : “
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答案:
1.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 臾之所学也
2.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 矣
4.知明而行无过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5.君子 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第二组
1.荀子在《心论点的两句是:
,。
2.荀子在《劝学》中,用“青出于蓝”的比喻,说明客观 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文中对王道的开端描写的句子是: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4.孟子从渔业方面进行阐述,并符合当下可持续发展观的两句是: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5.《寡人之于国也》中,能体现孟子注重民众教育,通过认真兴办学校,最终达到和谐社会的句子是: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9、《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1、 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
12、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 ,。
高一语文必修三情景默写之《劝学》答案
1、《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高一语文必修三情景默写之《劝学》
1、《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2、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劝学中的“青,,。”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3、“,”,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高一语文必修三情景默写之《寡人之于国也》
1.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作比喻,含蓄地解答了梁惠王的什么疑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对比手法写出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对王道的开端描写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孟子从渔业方面进行阐述,并符合当下可持续发展观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寡人之于国也》中,能体现孟子注重民众教育,通过认真兴办学校,最终达到和谐社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孟子提出的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是:“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7.孟子进一步提出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
10、“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11、 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6.孟子提出的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孟子进一步提出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是:,,;,,;,,。”
5、荀子《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善假于物也。”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7、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积土成山 , 风雨兴焉”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4、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
5、荀子《劝学》中“,”,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6、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7、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2、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4、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8、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9、《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10、,,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12、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8.孟子形象地论证民饥而死,民不加多的根源不在荒年,并提出什么看法?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
9.梁惠王认为自己对老百姓已经尽心尽力的原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10.《寡人之于国也》中,形象生动的描写士兵败走的情形的句子是:弃甲曳兵而走。
11.《寡人之于国也》中,描写战争交战时情形的句子是: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8.孟子形象地论证民饥而死,民不加多的根源不在荒年,并提出什么看法?
,。
9.梁惠王认为自己对老百姓已经尽心尽力的原因:,
, ; 。
10.《寡人之于国也》中,形象生动的描写士兵败走的情形的句子是:。
11.《寡人之于国也》中,描写战争交战时情形的句子是:
,。
高一语文必修三情景默写之《寡人之于国也》答案
1.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作比喻,含蓄地解答了梁惠王的什么疑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