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课程作业
gps测量的作业模式
GPS测量的作业模式1.经典静态定位模式(1)作业方式: 采用两台(或两台以上)接收设备,分别安置在一条或数条基线的两个端点,同步观测4颗以上卫星,每时段长45分钟至2个小时或更多。
作业布置如图8-10所示。
(2)精度: 基线的相对定位精度可达5mm+1ppm·D,D为基线长度(KM)。
(3)适用范围: 建立全球性或国家级大地控制网,建立地壳运动监测网、建立长距离检校基线、进行岛屿与大陆联测、钻井定位及精密工程控制网建立等。
(4)注意事项: 所有已观测基线应组成一系列封闭图形(如图8-10),以利于外业检核,提高成果可靠度。
并且可以通过平差,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定位精度。
2.快速静态定位(1)作业方法: 在测区中部选择一个基准站,并安置一台接收设备连续跟踪所有可见卫星;另一台接收机依次到各点流动设站,每点观测数分钟。
作业布置如图8-11所示。
(2)精度: 流动站相对于基准站的基线中误差为5mm±1ppm·D。
(3)应用范围: 控制网的建立及其加密、工程测量、地籍测量、大批相距百米左右的点位定位。
(4)注意事项: 在测量时段内应确保有5颗以上卫星可供观测;流动点与基准点相距应不超过20km;流动站上的接收机在转移时,不必保持对所测卫星连续跟踪,可关闭电源以降低能耗。
(5)优缺点:优点:作业速度快、精度高、能耗低;缺点:二台接收机工作时,构不成闭合图形(如图8-11),可靠性差。
3.准动态定位(1)作业方法: 在测区选择一个基准点,安置接收机工连续跟踪所有可见卫星;将另一台流动接收机先置于1号站(如图8-12)观测;在保持对所测卫星连续跟踪而不失锁的情况下,将流动接收机分别在2,3,4……各点观测数秒钟。
(2)精度:基线的中误差约为1~2cm。
(3)应用范围: 开阔地区的加密控制测量、工程测量及碎部测量及线路测量等。
(4)注意事项: 应确保在观测时断上有5颗以上卫星可供观测;流动点与基准点距离不超过20 km;观测过程中流动接收机不能失锁,否则应在失锁的流动点上延长观测时间1~2min。
《GPS应用》课程习题试题及答案
《GPS应用》课程习题试题及答案工程测量专业适用1、实现GPS定位至少需要()颗卫星。
[单选题]A 三颗B 四颗(正确答案)C 五颗D 六颗2、SA政策是指()。
[单选题]A 精密定位服务B 标准定位服务C 选择可用性(正确答案)D 反电子欺骗3、SPS是指()。
[单选题]A 精密定位服务B 标准定位服务(正确答案)C 选择可用性D 反电子欺骗4、ε技术干扰()。
[单选题]A 星历数据(正确答案)BC/A 码 C P码D 载波5、UTC表示()。
[单选题]A 协议天球坐标系B 协议地球坐标系C 协调世界时(正确答案)D 国际原子时6、WGS-84坐标系属于()。
[单选题]A 协议天球坐标系B 瞬时天球坐标系C 地心坐标系(正确答案)D 参心坐标系7、GPS共有地面监测台站()个。
[单选题]A 288B 12C 9D 5(正确答案)8、北京54大地坐标系属()。
[单选题]A 协议地球坐标系B 协议天球坐标系C 参心坐标系(正确答案)D 地心坐标系9、GPS卫星星历位于()中。
[单选题]A 载波BC/A码 C P码D 数据码(正确答案)10、GPS外业前制定作业计划时,需要使用的是卫星信号中的()。
[单选题]A 星历B 历书(正确答案)C L1 载波D L2 载波11、L1 信号属于()。
[单选题]A 载波信号(正确答案)B 伪随机噪声码C 随机噪声码D 捕获码12、P码属于()。
[单选题]A 载波信号B 伪随机噪声码(正确答案)C 随机噪声码D 捕获码13、消除电离层影响的措施是()。
[单选题]A 单频测距B 双频测距(正确答案)C L1 测距+测距码测距D 延长观测时间14、δ技术干扰()。
[单选题]A 星历数据B 定位信号C 导航电文D 历书数据(正确答案)15、GPS绝对定位的中误差与精度因子()。
[单选题]A 成正比(正确答案)B 成反比C 无关D 等价16、不同测站同步观测同卫星的观测量单差可消除()影响。
GPS测量的作业模式
GPS测量的作业模式1.经典静态定位模式(1)作业方式: 采纳两台(或两台以上)接收设备,别离安置在一条或数条的两个端点,同步观测4颗以上卫星,每时段长45分钟至2个小时或更多。
作业布置如图8-10所示。
(2)精度: 的相对可达5mm+1ppm·D,D为(KM)。
(3)适用范围: 成立全世界性或国家级,成立监测网、成立长距离、进行岛屿与大陆联测、定位及周密工程操纵网成立等。
(4)注意事项: 所有已观测基线应组成一系列封锁图形(如图8-10),以利于外业检核,提高功效。
而且能够通过平差,有助于进一步提高。
2.快速静态定位(1)作业方式: 在测区中部选择一个基准站,并安置一台接收设备持续跟踪所有可见卫星;另一台依次到各点流动设站,每点观测数分钟。
作业布置如图8-11所示。
(2)精度: 流动站相关于基准站的基线为5mm±1ppm·D。
(3)应用范围: 操纵网的成立及其加密、、、大量相距百米左右的点位定位。
(4)注意事项: 在测量时段内应确保有5颗以上卫星可供观测;流动点与相距应不超过20km;流动站上的在转移时,没必要维持对所测卫星持续跟踪,可关闭电源以降低能耗。
(5)优缺点:优势:作业速度快、精度高、能耗低;缺点:二台工作时,构不成闭合图形(如图8-11),靠得住性差。
3.准动态定位(1)作业方式: 在测区选择一个,安置接收机工持续跟踪所有可见卫星;将另一台流动接收机先置于1号站(如图8-12)观测;在维持对所测卫星持续跟踪而不失锁的情形下,将流动接收机别离在2,3,4……各点观测数秒钟。
(2)精度:基线的约为1~2cm。
(3)应用范围: 开阔地域的加密、及及等。
(4)注意事项: 应确保在观测时断上有5颗以上卫星可供观测;流动点与距离不超过20 km;观测进程中流动接收机不能失锁,不然应在失锁的流动点上延长观测时刻1~。
4.来回式重复设站(1)作业方式: 成立一个基准点安置接收机持续跟踪所有可见卫星;流动接收机依次到每点观测1~;1h后逆序返测各流动点1~。
如何使用GPS定位系统进行测绘作业
如何使用GPS定位系统进行测绘作业GP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是一种利用卫星定位技术,能够准确测量地球上任意地点地理坐标的系统。
在测绘行业中,GPS定位系统被广泛应用于测量、绘制和建设等工作中。
本文将介绍如何使用GPS定位系统进行测绘作业,包括仪器准备、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等方面。
一、仪器准备在进行测绘作业前,首先需要准备一台GPS接收机。
现如今市面上有许多类型的GPS接收机可供选择,如单频、双频、高精度等。
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设备进行定位工作。
其次,要确保GPS设备的电量充足,并携带备用电池或充电器,以免在作业中电量不足导致定位失败。
二、数据采集1. 前期准备:在进行测绘作业前,需要事先查看地图、获取目标区域的经纬度范围,并了解周边环境的地形、建筑物等情况。
这可以帮助规划采样点的位置和数量。
2. 设置接收机:将GPS接收机放置在开阔的地方,确保接收到足够的卫星信号。
打开接收机并进行初始化设置,选择合适的定位模式。
通常有实时差分定位、浮点解算和固定解算等模式可选,根据需求选择相应的模式。
3. 采集数据:开始采集数据前,需要设置数据采集的时间间隔和观测时长。
一般建议设置较短的时间间隔以获取更多的数据点。
接收机将会记录下GPS卫星的观测数据,包括卫星编号、观测时间、信号强度等信息。
4. 采集控制点:在采集数据时,还需要安置一些控制点。
这些控制点通常位于目标区域边界或重要地物上,用于后期数据处理和质量评估。
在选取控制点时,要考虑到其位置分布均匀、易于识别和固定等因素。
5. 数据记录:在采集过程中,需要及时记录采样点的具体经纬度、高程等数据。
同时,还可以记录一些现场条件,如天气、测量人员等信息,以便后续数据处理时的参考。
三、数据处理1. 数据导出:完成数据采集后,将接收机中的数据导出至电脑或移动设备中,以方便进行后续的数据处理。
2. 数据验证:在导入数据后,首先进行数据验证,检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GPSrtkcors作业模式实训总结
GPSrtkcors作业模式实训总结在这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孟老师带领我们进行了一次维持三周六节课时的rtk实习测量操作。
在这次实习前,没学过这方面的实践课程,我们从完全不懂得rtk测量的操作,对于仪器的分辨也是一窍不通,去器材室领取器材时,才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对器材的核对。
在实践测量时,很多不懂的地方,老师也给予了耐心的指导,最终完成了这一次测量。
实习测量前,老师专门用一节课,不劳辛苦的带着器材到教室,为我们介绍了rtk测量的仪器,并一步步的演示其安装过程及操作步骤,仔细介绍需要注意的地方。
在介绍手持GPS测量仪时,用摄像头为我们投影显示屏上的具体操作。
在老师细心的介绍下,我们从一定程度上了解了rtk测量仪器的分辨、安装操作及手持GPS的操作,对我们的实习测量的进行打下了基础。
实习测量中,第一周,我们主要对rtk的仪器进行熟悉操作,全组队员一起去器材室领取器材,到开阔的地方架设仪器,老师用了大半的时间为我们现场演示了一遍仪器的安装,并在一些细节处给予提示,在手簿的介绍中,老师叙述的尤为详细。
之后,又让我们集体进行操作一遍,熟悉仪器的安装分辨,在不明白的老师也进行了细心地讲解。
我们也熟悉了rtk仪器的安装操作及手持GPS的操作,这是我们学习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以来的第一次实际仪器操作,虽然第一周的实践时间是短暂的,但我们熟悉了rtk仪器的安装操作及手持GPS的操作,也更加了解了团队的重要性,在实践合作中大家也增加了对彼此的了解。
在后续的实习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操作问题。
比如,由于手簿的蓝牙版本过低,导致在测量时只能一台手簿对应一台测量仪器,由于事先不知,多次蓝牙连接错误,导致了很多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在仪器的移动中,我们组的一个同学错误的直接抬着三脚架移动,老师看到后,纠正了我们的错误,并让我们用一只手去托住仪器,另一只手抬着三脚架。
在实验中有许多的误差,有仪器方面的也有我们实际操作方面的,其中仪器有时能接收的卫星信号数量和质量的不同导致测量误差,周围建筑物对信号的干扰。
gps定位课程设计
gps定位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理解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基本概念,掌握GPS的工作原理。
2. 学生了解GPS在生活、科研等领域的应用,认识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3. 学生掌握使用GPS设备进行定位、导航的基本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操作GPS设备,进行位置信息的采集和处理。
2. 学生能够利用GPS数据,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如规划路线、定位目标等。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GPS项目的实践与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地理信息系统(GIS)及GPS技术的兴趣,提高科学探究的积极性。
2. 学生认识到GPS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
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的能力,提高人际交往素养。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初中地理学科的实践活动课程,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GPS定位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学生特点:初中生好奇心强,对科技类课程有较高的兴趣,具备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GPS定位技术,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提高其学以致用的意识。
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GPS基本概念与原理- GPS的定义与历史- GPS系统组成:卫星、地面控制站、用户设备- GPS定位原理:三角定位法、时间差定位法2. GPS的应用领域- 导航与定位:日常生活、交通、物流等- 地理信息系统(GIS):城市规划、环境监测、资源管理等- 科学研究:地质勘探、气象观测、地球动力学等3. GPS设备的使用方法- GPS设备的认识与操作- 位置信息采集与处理- 导航与路线规划4. 实践活动- 小组合作进行户外GPS定位实践- 利用GPS设备解决实际问题:寻找隐藏的宝藏、规划最佳路线等5.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 第一课时:GPS基本概念与原理- 第二课时:GPS的应用领域- 第三课时:GPS设备的使用方法- 第四课时:实践活动教材章节关联:- 《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第三节 全球定位系统(GPS)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掌握GPS定位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高中地理必修3课时作业6:1.2.1 遥感(RS) 全球定位系统(GPS)练习题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第1课时一、选择题1.下面各项中,适宜应用遥感技术的是()A.人口普查B.森林普查C.交通定位导航D.确定某点高程2.从某一时刻的遥感影像图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A.森林火灾面积B.土地干旱程度C.洪峰流量D.植物病虫害程度3.无论在飞机、汽车上,还是在野外考察旅行,只要拥有手机大小的GPS信号接收机,你就能随时知道()A.自己所处的季节B.自己所在地的天气C.自己所在地的地理坐标D.自己所在地的气候读“不同地物的反射光谱图”,完成第4~5题。
雪地、沙漠、湿地、小麦的反射光谱曲线4.有关图中地物反射率的说法,正确的是()A.雪地反射率最强的波段是红外线波段B.沙漠反射率最强的波段是紫外线波段C.湿地在图示所有波段的反射率都低于5%D.小麦的反射率最高部分集中在可见光波段5.下列地理现象或过程,符合图示原理的有()A.南极成为地球的“寒极”B.撒哈拉沙漠成为全球7月的“热极”C.山区的降水多于平原D.沿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小于内陆下图是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制作的“某城市中心城区月交通事故次数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6~7题。
6.该图的制作与应用借助于()A.遥感技术获取道路网信息,测定监测点分布B.全球定位系统确定事故的位置,预测交通流量C.地理信息系统查询事故频次,分析出警最优路径D.数字地球技术,实现道路与监测点的互换7.根据图中交通网络,可以推断该城区()A.甲地是城市中心商务区所在地B.乙地适宜建大型地面停车场C.对外联系主要通道在西北方向D.商业网点密度东部大于西部GIS技术对商业网点的选址具有明显的作用。
下图示意某地不同行政区(Ⅰ、Ⅱ、Ⅲ区)人口数量、功能分区和地价分布。
同一行政区内每一方格之间,若功能相同,人口数量相等;若功能不同,依商业、住宅、工业人口数量按3∶5∶2比例而定。
读图,完成第8~9题。
8.网格13和22的人口数量分别为()A.3千人、5千人B.3千人、2.5千人C.1.5千人、2.5千人D.6.75千人、5.5千人9.某连锁超市计划在Ⅲ区设立一个分店,最佳地点的网格代码为()A.33B.34C.43D.44二、非选择题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现代导航技术大作业(GPS)
GPS导航综述报告学号:1010200219,姓名:赵玲摘要:本文针对GPS导航技术,由GPS的发展历程进一步介绍了GPS系统的组成部分,基本工作原理和定位方法。
最后,在此基础上指出GPS的特点,并根据其特点列举了GPS的应用领域。
关键词:GPS导航、定位、测距一.引言导航的定义是“使运载体或人员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科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进行某种形式的导航。
驱车去上班或步行去商店需要我们使用基本的导航技能。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这些技能需要我们的眼睛、常识和地标。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需要更精确的知道我们的位置、预期的航向或达到期望目的地所需的时间,此时便需要不同于地标的导航装置。
这些导航装置也许是一个简单的时钟,以确定经过已知距离的速度;或者是汽车的里程表,以随时保持行驶的距离。
其他一些导航装置要发射电子信号,因而更复杂一些。
这些导航装置称为无线电导航装置。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简称GPS)是随着现代航天及无线电通讯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立起来的一个高精度、全天候和全球性的无线电导航定位、定时的多功能系统。
它利用位于距地球2万多公里高的由24颗人造卫星组成的卫星网(即所谓“天网”),向地球不断发射定位及时间信号。
地球上的任何一个GPS 接收机,只要接收到四颗以上的卫星发出的信号,经过计算处理后,就可报出GPS 接收机(目标)的位置(经度、纬度、高度)、时间和运动状态(速度、航向)。
数据会适时地通过无线通讯网链传送至主控制基地中心,而后面具有强大地理信息处理、查询功能的电子地图上进行运动轨迹的显示,并能对准确位置、速度、运动方向、车辆状态等用户感兴趣的参数进行监控和查询,以确保车辆的安全,方便调度管理,提高远营效率。
该系统适用于公安、银行、部队、机场对车辆的监控和调度管理。
二.发展历程1958年底美国海军武器实验室就着手建立为美国军用舰艇导航服务的卫星系统,即“海军导航卫星系统”(Navy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NNSS)。
《GPS测量技术》实训实习指导书.doc
目录前言 (2)实训项目一:GPS控制测量数据采集与处理 (6)实训项目二:GPS-RTK / CORS数字测图 (14)实训项目三:利用RTK进行工程施工放样 (16)前言一、实训目的实训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根据GPS定位的特点来对工程控制网进行测定的过程,它和常规工程控制网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使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巩固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应达到如下要求:1、熟练掌握GPS接收机的使用方法,外业观测的记录要求。
选点、埋石的要求。
2、合理分配时段、掌握星历预报对时段的要求。
PDOP值的大小对观测精度的影响,图形结构的设计及外业工作。
手机或对讲机的合理应用。
3、熟练运用GPS-RTK / CORS进行碎部测量,完成数据的传输。
会用成图软件进行数字成图。
4、培养学生热爱本职工作,关心集体、爱护仪器及工具的良好职业道德以及对工作认真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遵守校纪校规,保护群众利益的社会公德。
通过GPS定位实训,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依据测量工作“先整体后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基本原则,完成G PS控制测量数据采集与处理,熟练运用GPS-RTK / CORS技术进行数字测图和施工放样。
二、实训任务与内容本实训是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学生课堂实习,要求在测区内进行是静态GPS控制测量、GPS-RTK / CORS数字测图。
(一)GPS控制测量数据采集与处理1.实训前的准备工作实训动员,领取GPS接收机及物品,搜集资料。
2.GPS控制网的布设收集、查阅资料、测区踏勘,技术设计、实地选点埋石。
根据已有的坐标点作为已知点,设计GPS控制网,其各项技术要求、技术指标均以GPS规范为依据。
3.星历预报作业组在进入测区观测前,应事先编制GPS卫星可见性预报表。
预报表包括可见卫星号、卫星高度角和方位角、最佳观测卫星组、最佳观测时间、点位图形、几何图形强度因子等内容。
卫星定位测量综合技能实训
《卫星定位测量》课程综合技能训练一、技能要求《卫星定位测量》综合技能训练是高职测量工程专业学生一项重要的实践环节。
学生通过实训,掌握利用卫星定位测量技术进行控制测量、地形测量和放样等测绘工作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了解卫星定位测量定位的特点,工程控制网建立的过程;与常规工程控制网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使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巩固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综合技能训练,应达到如下要求:1.熟练掌握卫星定位测量接收机的使用方法,外业观测的记录,控制网选点、埋石等要求。
2.合理分配时段、掌握星历预报对时段的要求。
掌握PDOP值的大小对观测精度的影响,图形结构的设计及外业采集工作。
3. 熟练掌握各种型号的RTK的操作,包括基准站、流动站的设置、数据的转换、数据的采集和放样的工作,4.培养学生热爱本职工作,关心集体、爱护仪器及工具的良好职业道德以及对工作认真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遵守校纪校规,保护群众利益的社会公德。
通过卫星定位测量综合技能训练,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从外业准备工作开始,测区踏勘、资料收集、人员组织、外业观测计划,GPS网与地面网的联测方案,编写技术设计书并实施。
二、作业内容及要求卫星定位测量综合技能训练时间为2周。
具体内容和时间安排如下表:三、作业程序(1) GPS静态测量A:要求1)等级:国家E级;2)控制网覆盖范围:学院周围;3)点数:至少6个;4) 平均点间距:500m;5) 选点:必选点(2个)6) 成果:以组为单位,完成设计、选点、观测,每人分别制作一个点的点之记。
布点示意图如下:B:已知成果数据(C级GPS成果)利用静态测量的接收机如Trimble5800,莱卡GS15,拓普康等接收机进行数据采集。
1)根据已有的坐标点作为已知点,设计GPS控制网,其各项技术要求、技术指标均以GPS规范为依据。
二等gps控制测量作业流程及注意事项
二等gps控制测量作业流程及注意事项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二等GPS控制测量作业流程与注意事项解析一、二等GPS控制测量作业流程:1. 前期准备:首先,需要进行详细的测量计划,包括选择合适的GPS 接收设备,检查设备的完好性,设置必要的参数,如观测时间、卫星高度角等。
GPS作业习题
※<第一章习题>[1]名词解释:天球;赤经;赤纬;黄道;春分点;岁差;章动;极移;世界时;原子时;协调世界时;儒略日。
[2]简述卫星大地测量的发展历史,并指出其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
[3]试说明GPS全球定位系统的组成。
[4]为什么说GPS卫星定位测量技术问世是测绘技术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5]简述GPS、GLONASS与NAVSAT三种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工作卫星星座的主要参数。
[6]简述(历元)平天球坐标系、(观测)平天球坐标系以及瞬时极(真)天球坐标系之间的差别。
[7]怎样进行岁差旋转与章动旋转?它们有什么作用?[8]为什么要进行极移旋转?怎样进行极移旋转?[9]简述协议地球坐标系的定义。
[10]试写出由大地坐标到地心空间直角坐标的变换过程。
[11]综述由(历元)平天球坐标系到协议地球坐标系的变换过程。
[12]简述恒星时、真太阳时与平太阳时的定义。
[13]什么是GPS定位测量采用的时间系统?它与协调世界时UTC有什么区别?[14]试述描述GPS卫星正常轨道运动的开普勒三大定律。
[15]试画图并用文字说明开普勒轨道6参数。
[16]简述地球人造卫星轨道运动所受到的各种摄动力。
[17]地球引力场摄动力对卫星的轨道运动有什么影响?[18]日、月引力对卫星的轨道运动有什么影响?[19]简述太阳光压产生的摄动力加速度,并说明它对卫星轨道运动有何影响?[20]综述考虑摄动力影响的GPS卫星轨道参数。
[21]试写出计算GPS卫星瞬时位置的步骤。
5※<第二章习题>[1]名词解释:码;码元(比特);数码率;自相关系数;信号调制;信号解调;SA技术。
[2]试说明什么是随机噪声码?什么是伪随机噪声码?[3]C/A码和P码是怎样产生的?[4]试述C/A码和P码的特点。
[5]试述伪随机噪声码测距原理。
[6]试述导航电文的组成格式。
[7]名词解释:遥测字;交接字;数据龄期;时延差改正;传输参数。
[8]简述导航电文数据块Ⅱ的主要内容。
测绘工程第3学期-GPS原理与应用-阶段作业
测绘工程第3学期-GPS原理与应用-阶段作业测绘工程第3学期-GPS原理与应用-阶段作业————————————————————————————————作者:————————————————————————————————日期:GPS原理与应用(专升本)阶段性作业1 单选题(共40分)说明:()1. GPS卫星星座设计的在轨卫星数有 _____(5分)(A) 15颗(B) 18颗(C) 21 颗(D) 24颗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无2. 未经美国政府特许的用户不能用_____来测定从卫星至接收机间的距离。
(5分)(A) C/A码(B) Ll 载波相位观测值(C) 载波相位观测值(D) Y码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无3. 北京时间属于_____(5分)(A) 恒星时(B) 太阳时(C) 协调世界时(D) GPS时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无4. GPS测量中,卫星钟和接收机钟采用的时间系统是_____(5分)(A) 恒星时(B) GPS时(C) 国际原子时(D) 协调世界时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无5. GPS测量所采用的坐标系是 _____(5分)(A) WGS-84大地坐标系(B) 1980国家大地坐标系(C) 高斯坐标系(D) 独立坐标系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无6. PPS是指 _____(5分)(A) 精密定位服务(B) 标准定位服务(C) 选择可用性(D) 反电子欺骗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无7. UTC是指 _____(5分)(A) 协议天球坐标系(B) 协议地球坐标系(C) 协调世界时(D) 国际原子时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无8. 由瞬时地球坐标系转换到协议地球坐标系主要是消除_____的影响。
(5分)(A) 岁差(B) 章动(C) GAST(D) 极移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无判断题(共30分)说明:()9. 总地球椭球在理论上是唯一的。
_____(5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10. GPS属于主动式的定位技术。
《第四章第二节GPS的应用与发展》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7
《GPS的应用与发展》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GPS的应用与发展》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GPS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及发展动态,培养学生分析地理空间数据的能力,并能够运用GPS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地理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作业内容主要围绕GPS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及其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展开。
具体包括:1. 基础知识掌握:学生需查阅资料,了解GPS的发明背景、工作原理及组成部件,并完成一份简要的笔记或总结。
2. 案例分析:选择一至两个GPS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典型应用案例(如导航定位、地形测量等),分析其工作过程、技术应用及作用,形成案例分析报告。
3. 动手实践:利用课外时间,学生在安全环境下使用GPS设备进行实际定位操作,记录操作过程并分析定位精度,撰写实践报告。
4. 未来展望:结合GPS技术的发展趋势,探讨GPS在未来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潜力及可能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三、作业要求1. 作业完成时间:本作业需在课程结束后一周内完成。
2. 格式规范:所有作业需用A4纸打印,字体大小适中,字迹清晰,页面整洁。
3. 内容质量:要求内容完整、逻辑清晰、分析深入,结合具体案例或实践进行说明。
4. 实践部分:实践报告需附上GPS设备操作过程的照片或视频,以及详细的操作步骤和数据记录。
5. 提交方式:学生需将完成的作业通过在线平台或邮寄方式提交给教师。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作业将根据内容的完整性、逻辑性、创新性及实践性进行评价。
同时,对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部分的准确性和深入程度进行评价。
2. 评分比例:基础知识掌握占20%,案例分析占30%,动手实践占30%,未来展望占20%。
3. 反馈方式:教师将对每份作业进行详细批改,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提供改进建议。
同时,将在课堂上进行部分优秀作业的展示和分享。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针对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的共性问题进行课堂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GPS控制测量作业指导书
一、前言 (1)二、 GPS 控制测量概述 (1)三、 GPS 控制测量技术设计的内容和步骤 (3)(一)、采集和分析测区经济地理等情况以及已有的测绘成果成图资料 (3)(二)、确定所采用的坐标系及起算数据 (4)(三)、控制网的网形设计 (4)(四)、部份 GPS 点的水准联测方案的制定 (6)(五)、技术设计书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6)四、 GPS 控制网布设 (6)(一)、野外选点 (6)(二)、埋石 (7)(三)、布设特点 (7)(四)、布网原则 (9)(五)、提高 GPS 网可靠性的方法 (10)(六)、提高 GPS 网精度的方法 (11)(七)、布设 GPS 网时起算点的选取与分布 (11)(八)、布设 GPS 网时起算边长的选取与分布 (11)(九)、布设 GPS 网时起算方位的选取与分布 (12)五、 GPS 控制网布设方案 (12)(一)、同步网(环) (12)(二)、异步网(环) (12)六、 GPS 基线解算 (15)(一)、GPS 基线结算的观测值 (15)(二)、基线解算(平差) (15)(三)、基线解算阶段的质量控制指标 (15)(四)、影响 GPS 基线解算结果的几个因素 (17)(五)、影响 GPS 基线结算结果因素的应对措施 (18)(六)、基线精化处理的有力工具-残差图 (19)(七)、GPS 基线的解算的过程 (19)七、 GPS 基线向量网平差 (20)(一)、GPS 网平差的分类 (20)(二)、GPS 网平差的过程 (21)八、 GPS 控制测量技术总结 (22)(一)、技术总结的作用 (23)(二)、技术总结的内容 (23)一、前言测量工作必须遵循“有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从高级到低级”的原则。
先建立控制网,然后根据控制网进行碎部测量。
控制网又分为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
测定点的平面位置的工作,称为平面控制测量,测定点的高程工作,称为高程控制测量。
GPS简易操作求坐标测量及坐标放样
本文将分三种情况介绍野外实际操作过程(一)用户有已知坐标,基站架未知点1.第一次开始作业2. 关基站或收测后第二次作业(二)用户有已知坐标,基站架已知点1.第一次开始作业2. 关基站或收测后第二次作业(三)用户没有已知点,测自定义坐标1.第一次开始作业2. 关基站或收测后第二次作业(四)坐标文件的转换输出(一)用户有已知坐标,基站架未知点1.第一次开始作业1.1 基准站在测区中央选择地势较高、视野开阔的位置架好基站(不用对中整平、不用量取仪器高,只用架稳就行了),连接好基站、电台、电瓶连线,开机。
Ok!(开机时主机STA和PWR指示灯常亮,达到条件会自动发射,发射时,STA灯1秒闪一次,DL灯5秒快闪2次,电台的TX灯1秒闪一次)主机和电台都由电瓶供电1.2 移动站1.2.1进入工程之星软件,新建工程比如nanning开主机,主机和手簿正常连接后,新建工程,选择北京54椭球,输入当地中央子午线。
中央子午线的算法:假如测量的经度是110度23分30秒,则用110.2330除以3四舍五入取整得到36.7 ->37,再用所得的整数乘以37*3,就得到常用的中央子午线了111。
改移动站天线高点击“设置-其他设置-移动站天线高”进入输入2米,选择杆高,选中直接显示实际高程,点击ok。
注意:每次新建工程后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改天线高1.2.2在没有任何转换参数的情况下测出两个已知点的RTK固定解坐标,并保存。
在固定解状态下,测出已知点A的坐标(对中后,按手簿上的字母A或者向左的方向键,弹出储存的界面,点名输入A,杆高是固定的2米,回车或者确定);同样,到B点扶平对中杆,测量并保存B点坐标。
1.2.3 计算转换参数(至少两个已知点,一个已知点只能求出平移Δx、Δy、Δz)点击设置-> 控制点坐标库,点击增加,把用于求转换参数的点增加到库里面计算参数。
输入刚才所测的已知点A的已知坐标,输入后点击OK进入原始坐标的输入界面:点击“从坐标管理库选点”,如果坐标管理库里面没有坐标,点击“导入”,把刚才所测的原始值导入到临时库里以供选择。
《第四章第二节GPS的应用与发展》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7
《GPS的应用与发展》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加深学生对GPS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的理解,让学生掌握GPS技术的基本知识,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作业内容一、知识回顾与理解1. 学生需复习GPS系统的基本构成,包括空间部分、控制部分和用户部分,并理解各部分的功能和作用。
2. 学生需了解GPS信号的传播原理及如何通过接收信号进行定位。
二、案例分析1. 学生需收集至少两个GPS技术在日常生活或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案例,如导航、测绘等,并分析其应用方式和优点。
2. 学生需思考GPS技术在未来发展中的潜在应用领域,并撰写简短报告。
三、实践操作与探索1. 学生需利用手机或专业设备体验GPS定位功能,并记录下使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2. 学生需设计一个简单的GPS定位实验,如利用GPS设备进行户外定位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四、作业报告与总结1. 学生需撰写一份关于GPS应用与发展的作业报告,包括对基本知识的理解、案例分析的总结以及实践操作的体验和感悟。
2. 报告应条理清晰,观点明确,字数不少于800字。
三、作业要求一、知识回顾与理解1. 学生需在复习后能准确阐述GPS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原理。
2. 理解并能够解释GPS信号的传播方式和定位原理。
二、案例分析1. 收集的案例需具有代表性和实用性,分析应深入具体,指出GPS技术的优势和应用价值。
2. 对未来GPS技术的潜在应用领域需有合理的预测和想象。
三、实践操作与探索1. 实践操作需真实进行,并详细记录操作过程和结果。
2. 实验设计需有创意和可行性,能够体现学生对GPS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作业报告与总结1. 报告应包括对所学知识的梳理、对案例的分析和总结以及对实践操作的反思。
2. 报告语言应流畅,观点明确,逻辑清晰。
四、作业评价本作业的评价将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案例分析的深度、实践操作的认真程度以及作业报告的质量进行综合评定。
GPS 练习题二
《GPS测量原理与应用》练习题二一、名词解释1、同步环由多台接收机同步观测所构成的闭合环称为同步环。
2、重复观测边同一基线边,若观测了多个时段(>=2),则可得到多个基线边长。
这种具有多个独立观测结果的基线边,称为重复边。
3、异步环在构成多边形环路的所有基线向量中,只要有非同步观测向量的,则该多边形环路叫做异步观测环,简称异步环。
4、相对论效应是由于卫星钟和接收机钟所处的状态(运动速度和重力位)不同而引起卫星钟和接收机钟之间产生相对钟误差的现象。
5、大气折射对于GPS而言,卫星的电磁波信号从信号发射天线传播到地面GPS接收机天线,其传播路径并非真空,而是要穿过性质与状态各异、且不稳定的大气层,使其传播的方向、速度和强度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折射。
6、观测时段测站上开始接收卫星信号到观测停止,连续工作的时间段,称为观测时段,简称时段。
7、独立观测环由独立观测所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简称独立环。
8、GPS相对定位的作业模式利用GPS确定观测站之间相对位置所采用的作业方式。
它与GPS接收机设备的软件和硬件密切相关。
同时,不同的作业模式因作业方法、观测时间和应用范围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9、坐标联测点GPS网平面坐标系统转换,通常是采用坐标联测来实现的。
采用GPS定位技术,重测部分地面网中的高等级国家控制点。
这种既具有WGS-84坐标系下的坐标,又具有参考坐标系下的坐标的公共点,称为GPS网和地面网的坐标连测点(简称坐标联测点)。
坐标联测点是显示坐标转换的前提。
10、高程联测点利用GPS直接测定的高程是GPS点在WGS-84坐标系中的大地高,而实际工作中通常需要的是正常高,为实现高程系统的转换,在布设GPS网时,需采用几何水准方法联测部分GPS点,这些被联测的GPS点,称为水准联测点。
11、停测段在某一测站上,若在某一时间段内可测卫星只有4颗,而这4颗卫星的图形分布很差,其几何精度因于GDOP超过了规定的要求,以致无法保证预订的定位精度。
《GPS 的应用与发展》 作业设计方案
《GPS 的应用与发展》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背景全球定位系统(GPS)作为一种先进的导航和定位技术,已经在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不断取得新的发展。
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 GPS 的应用和发展,提高他们对现代科技的认知和应用能力,特设计此作业。
二、作业目标1、让学生了解 GPS 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式。
2、使学生熟悉 GPS 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交通、农业、测绘等。
3、培养学生对科技发展的关注和思考能力,能够分析 GPS 未来的发展趋势。
三、作业内容(一)知识讲解1、安排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网络资料等方式,学习 GPS 的基本概念,包括卫星星座、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等组成部分,以及 GPS 定位的基本原理,如测距原理、坐标转换等。
2、观看相关的科普视频,加深对 GPS 工作过程的理解。
(二)应用调研1、学生分组,选择以下一个或多个领域,调研 GPS 的具体应用:交通领域:如车辆导航、智能交通管理。
农业领域:如精准农业中的农田测绘、变量施肥。
测绘领域:如地形测量、地籍测绘。
救援领域:如地震救援、海上救援中的定位应用。
消费电子领域:如手机导航、运动手环的定位功能。
2、每组学生需整理调研结果,形成一份报告,包括应用场景的介绍、GPS 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带来的效益等。
(三)案例分析1、提供一些具体的 GPS 应用案例,如某城市的智能公交系统、某农场的精准农业实践等。
2、学生分析案例中 GPS 技术的应用方式、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四)发展探讨1、引导学生思考 GPS 技术目前面临的挑战,如信号干扰、精度限制等。
2、鼓励学生探讨 GPS 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与其他导航技术的融合(如北斗导航)、在无人驾驶中的应用拓展等。
四、作业形式1、书面报告:包括应用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报告等。
2、课堂展示:每组学生选择一名代表,在课堂上向全班展示小组的调研成果和分析结论。
3、小组讨论:针对 GPS 的发展趋势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共同观点。
《GPS 的应用与发展》 作业设计方案
《GPS 的应用与发展》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使学生能够:1、深入了解 GPS(全球定位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式。
2、全面掌握 GPS 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3、探讨 GPS 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潜在的挑战。
二、作业内容1、知识回顾要求学生简要阐述 GPS 的定义、组成部分(包括空间卫星星座、地面监控系统和用户设备)以及其定位原理。
让学生解释 GPS 信号是如何从卫星传输到用户设备,并如何被处理以确定位置、速度和时间信息。
2、应用分析请学生列举至少五个不同领域中 GPS 的具体应用案例,如交通运输(车辆导航、船舶导航)、农业(精准农业)、测绘(地形测绘、工程测量)、救援(紧急救援定位)和日常生活(手机定位、运动追踪)等,并详细描述每个案例中 GPS 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针对其中一个应用领域,让学生分析 GPS 技术带来的优势和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3、发展研究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探讨 GPS 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例如更高的定位精度、多星座融合、与其他技术(如5G、物联网)的结合等。
让学生预测未来 5-10 年 GPS 技术可能的发展方向,并阐述其对社会和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
4、案例讨论提供一个关于 GPS 在特定领域应用的实际案例(如基于 GPS 的智能物流配送系统),让学生分析其成功之处和可能面临的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改进建议和可能的创新应用场景。
三、作业形式1、书面报告学生以个人为单位,提交一份不少于 1500 字的书面报告,包括上述作业内容的各个方面。
报告要求结构清晰、逻辑连贯、语言通顺,并引用至少三个可靠的参考文献。
2、小组展示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特定的主题(如 GPS 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GPS 与智能农业的结合等)进行深入研究。
小组制作一份 PPT,并在课堂上进行 15-20 分钟的展示和讲解,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和见解。
3、在线讨论在课程学习平台上开设专门的讨论区,学生可以就作业中的问题、观点和发现进行在线交流和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基GPS探测水汽的发展及气象应用学院:专业:姓名:学号:地基GPS探测水汽的发展及气象应用(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湖北省武汉市430072)摘要:介绍了地基GPS探测大气可降水量在国内外的发展、灾害性天气监测分析预报、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初始场、全球气候变化的监测和分析、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三维水汽场层析分析以及GPS探测水汽在气象领域中应用的现状。
关键词:地基GPS;可降水量;水汽探测;气候监测一、引言水汽是大气中十分重要的参数。
一方面,水汽影响大气辐射和太阳辐射,进而影响大气中的能量和水循环;另一方面,水汽辐合的突然增加与对流的发展关系密切,直接影响灾害性天气的演变。
了解水汽变化和分布情况决定短时预报的成败,湿度场的分析质量会直接影响数值预报中降水预报的准确性,而且大气水汽总量及动态变化是云水资源考察的关键因素。
因此,如何能够迅速准确地了解大气中水汽分布情况,掌握水汽变化趋势,对天气、气候、人工影响天气等的研究及应用都有重要意义。
但是,目前水汽探测手段存在着许多限制,如无线电探空观测站点稀疏、观测时次少,不能满足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中水汽精确的分析研究;星载辐射计和卫星红外辐射计往往受到云和雪盖的限制;水汽辐射仪的设备费用太高;而激光雷达不能全天候观测,难以实现观测业务化等。
GPS定位时大气中的水汽是影响精密大地测量的不易解决的主要因素之一,由此人们开始研究水汽对信号传播的影响并从消除测量学噪声转变为提取气象学信号,发展出一门新型学科——GPS气象学(GPS/MET)。
1987年,Askne等提出了GPS遥测大气的设想,推导出大气湿延迟和可降水量之间的关系。
1992年Bevis等利用地基GPS进行了大气水汽的遥感探测,指出GPS可以准确测定对流层延迟,大气静力学延迟可以利用地面气压和大气模型精确模拟,从而估计出大气的湿延迟部分,利用湿延迟和水汽含量的关系计算出大气可降水量,精度可达2mm,与水汽辐射计以及探空技术相当。
并且GPS探测水汽具有常规方法无法比拟的优点:精度高,时间分辨率高;时效性强;观测方式不受天气条件和时间的限制,能自动、连续地进行水汽测量;仪器性能可靠,维护简单等。
利用其高精度的特点可以细致地了解水汽的演变过程,发现一些新的规律,近几年来成为大气遥感水汽的最有效最有希望的方法之一,在气象研究中开始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应用于中小尺度天气的短时和超短时预报,对改进数值天气预报和气候模式模拟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随着GPS/MET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利用地基GPS探测大气可降水量(简称GPS-PWV)的研究与应用在我国也已经走过了大致3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前期预研,20世纪90年代后期为科学试验,21世纪初开始建立业务试验系统,且有一些地区已进入实时应用阶段,GPS-PWV被广泛应用于天气、气候、人工影响天气等领域的研究和业务。
二、GPS-PWV用于灾害性天气监测分析预报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分析预报,对水汽输送、水汽辐合的分析至关重要。
特别是在雷暴、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演变过程中,水汽变化十分迅速,水汽场的分布、垂直输送和相变是制约其发展的动力机制之一。
所以,高时效、高空间分辨率地获取大气水汽场是准确地分析天气系统的演变、进行监测和预报的关键环节之一。
利用地基GPS探测大气可降水量时空分布的可行性研究,是将GPS-PWV资料引入天气预报的第一步。
我国20世纪90年代进行了大量的预研和科学试验,从GPS探测水汽的原理、精度评定、误差分析以及可行性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成果。
从1995年起,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大学等单位联合开展了利用地基高精度双频GPS接收机信号反演大气积分水汽含量的专题研究,得到精度为2mm左右的GPS大气可降水量和中层1K的温度反演廓线;经详细验证,确认了利用GPS信号反演大气可降水总水汽含量PWV方法的可行性,即GPS获得的PWV与常规探空得到的PWV 之间相对误差小于10%。
1996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和上海中心气象台联合开展了我国首次GPS气象学试验[1],试验收集了覆盖全国的23个站和我国周边的6个国际GPS服务(IGS)基准站为期6天的GPS观测资料,解算得到了精度为1~2mm的可降水量,与探空可降水量的结果基本符合,试验结果初步验证了地基GPS水汽观测为气象服务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在灾害性天气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中,毛节泰等反演了1997年7月31日~8月20日东亚地区台风和强风暴通过时PWV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并与探空资料获得的PWV比较,均方偏差5mm。
证明了GPS测量大气可降水量PWV方法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也指出了提高其精度的途径。
与此同时,上海天文台开展了国内第一个GPS/storm实验[2],考虑到上海地区在台风和气候变化较剧烈的季节因素,选择了1997年8月间的两个观测时段,实验结果表明,地面GPS网有可能获得几乎实时、连续和高精度的可降水量值,它的结果很好地与实时降雨量和降雨过程相对应。
在1998年5~6月的“海峡两岸及邻近地区暴雨试验”(HUAMEX)中,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广东的汕头和阳江设置GPS观测站,进行了小规模的地基GPS长时间持续估测大气水汽总量的外场试验;成功地获取了每30分钟一次的GPS-PWV,与大量探空资料得到的大气水汽总量演变趋势一致,两者偏差的均方差为4.3mm。
并且GPS-PWV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与实际降雨过程存在密切相关同步变化的关系,即一个降雨过程的孕育-降雨-结束,对应着可降雨量的演变过程是上升到高值-保持在高值-递减至低值[3,4]。
以上的试验均证明,用GPS技术可精确测定大气层中的水汽含量和可降水量,可实时连续监测大气层中可降水量的动态变化过程。
因此,,GPS-PWV为提高预报降水精度和灾害性天气的准确性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分析GPS-PWV资料时间变化与实际降水过程的时段、强度和范围,局地环流、地形等因子的关系,对地基GPS资料用于提高预报降水和灾害性天气的准确性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大量的GPS-PWV资料用于灾害性天气(如台风、暴雨、雷暴等)的临近预报(nowcasting)的试验分析表明,预报员可以较好地利用GPS-PWV资料对灾害性天气发生概率作出客观评估,从而提升临近预报的能力。
2000年汛期,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大学和北京市气象局等单位联合在北京地区进行了我国首次利用区域性地基GPS网遥感大气总水汽量的试验(简称GPS/VAPOR 试验),对北京地区夏季水汽进行了组网观测。
研究了北京地区夏季大气PWV的分布和时序变化特征,指出在降雨预报中应综合考虑PWV的前期平均水平、短时增幅和峰值大小等三项条件。
在对强降雨的个例分析中,梁丰等[5]通过制作北京地区PWV值水平分布的三小时差值图分析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差异,曹云昌等[6]结合云图资料进行分析,面上显示的PWV的变化和红外云图资料显示的中小尺度系统的变化是一致的,GPS-PWV可作为台站短期降水预报的一个指标使用。
2002年6~7月,北京大学与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联合在安徽进行的GPS外场观测实验中,也发现单站水汽的持续累积和水汽输送可以通过GPS-PWV的时间变化序列结合NCEP资料计算的水汽通量来估算[7]。
应用上海地基GPS综合应用网提供了空间覆盖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时间间隔30分钟、估算精度优于2~3mm的大气可降水汽量(PWV)的连续变化探测资料,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天气预报和研究中发挥了明显的作用。
PWV时间变化对于预报降水过程有很好的应用,利用上海浦东站2002年12个月PWV时序图,可以发现几乎每一次降水前PWV都有一个急升过程,当PWV达到一定的阈值后降水开始。
PWV的峰点与降水过程有较好的超前对应关系:75%的PWV峰点的0~2小时后出现降水峰值,48%的PWV峰点的1~2小时后出现降水峰值。
图2-1 上海GPS综合应用网站点分布图(横坐标为经度,纵坐标为纬度)此外,上海中心气象台应用上海地区GPS-PWV资料对多次灾害性天气过程进行了有意义的个例分析。
姚建群等人利用2002年9月10~20日的一次大到暴雨过程中的GPS 可降水量资料与实况降水场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了一些对实际降水预报有参考价值的结果。
当可降水量第一次达到及最后一次出现50mm的时间与实际降水的开始、结束时间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而可降水量≥50mm 的持续时间越长,实际降水量也就越大;可降水量的3小时及24小时变化对预报未来降水区域和雨量分布有着一定的指示作用;并且可降水量在降水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趋势变化反映了流场和水汽通量场的变化,这为实际降水预报中水汽的来源及输送提供了更有利的依据[8]。
丁金才等对2002年台风Rama-sun(威马逊)影响华东沿海期间的可降水量变化与台风降水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了PWV的急升时间长短、升幅、量值大小与台风过程降水总量、每小时降水量大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并且PWV急升达到峰值后进入高值波动阶段时PWV时间序列的波动和空间分布特征与台风降水的短时变化和螺旋雨带演变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这些成果对于改进热带气旋降水预报都是十分重要的[12]。
上海气象局对2004年8月31日~9月1日的一次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进行了分析。
此次暴雨先后有西南方向和东南方向两条水汽输送路径,每30分钟一次的GPS-PWV动态分布图能及时、精细、直观地反映大气中水汽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有效地弥补目前常规探测手段对大气中水汽测量的不足。
专门制作的GPS-PWV的散度分布图清楚地反映了大气中强水汽辐合出现在短时强降水前两小时,有助于短时暴雨的监测和预报。
2002年启动的中意国际合作项目“洪水风险规划、监测和实时预报集成系统”,在广东省的滨江流域建立了GPS水汽监测网,试图获得高时空分辨率的水汽数据,为洪水预警预报和防洪决策服务。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应用靠近滨江流域的探空站资料建立Tm局地算式和大气干延迟局地订正模型,可以提高GPS-PWV解算的精度。
他们构建了利用GPS水汽监测网获得的近实时的水汽数据、采用模块开发和系统集成方式、在基于遗传算法的降水预报神经网络模型上进行流域降水预报的系统,为防汛提供科学的气象决策依据。
2004年雨季,香港天文台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基于香港地区12个GPS站的长时间的PWV资料,得出了GPS水汽偏离系数,将站与站之间的系统性差异除掉,凸显大气水汽含量在短时间内与平均值的对比。
透过PWV系数的变化,预报员可以知道水汽的积累和消散,从而估计雨势的增强或减弱;并且透过PWV系数和雨量的关系,得出暴雨临近预报必需条件的客观指标:夏季降水量>30mm/h的暴雨,其GPS-PWV偏离系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