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神经系统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感受器
1.概念
指分布于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 环境变化的特殊结构或装置。
2.分类
刺激来源
外感受器:检测外部环境的变化 内感受器:内脏感受器,检测内部环境的变化 本体感受器:位于肌肉、肌腱、关节等
接受刺激的能量形式
化学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光感受器、机械感受器、压力感受器、 疼痛感受器
3.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1)结构和功能完整性 (2)绝缘性 (3)双向性 (4)相对不疲劳性 (5)不衰减性
4.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
直径:粗>细 髓鞘的有无:有髓鞘>无髓鞘 温度:高>低
二、神经递质
1.概念 2.分类:外周和中枢神经递质
外周神经递质 (1)乙酰胆碱:胆碱能纤维
A、全部交感和副交感N的节前f B、大部分副交感N的节后纤维 C、全部躯体运动N末梢 D、支配汗腺的和骨骼肌舒血管交感N (2)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能纤维
除了上面D中所说的,其他的交感 神经节后纤维 (3)嘌呤类、肽类递质 主要存在于胃肠道壁内神经丛
中枢神经递质
(1)乙酰胆碱 (2)单胺类:DA,NE,E,5-HT (3)氨基酸类 兴奋性:Glu,Asp
第一级神经元
位于脊神经节或脑神经节,外周端和感受器相连
第二级神经元
位于脊髓或脑干内 一部分与运动神经元相连直接构成反射弧完成基本反射 另一部分经多级神经元的接替到达丘脑
第三级神经元
位于丘脑,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
1. 躯体感觉在脊髓与低位脑干中的传入
(1)浅感觉通路
(二)特殊感觉 --嗅觉
嗅神经: 嗅觉感受器为嗅球可以检测气味和化学刺激 支持细胞: 支撑感受器 基细胞: 具干细胞特性,可以替补嗅上皮成分
筛骨的筛状板
固有层
筛状孔
味觉 Sense of Taste
味觉感受器分布于舌头表面特殊结构味蕾表面
丝状乳头 菌状乳头
轮廓乳头 叶状乳头
视觉The Sense of Vision
3.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1)适宜刺激 (2)换能作用:本质是细胞跨膜信号转导过程
将刺激信号转换成感受器电位.
(3)编码作用:对外界刺激质和量的编码。 (4)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快适应感受器(嗅觉)和慢适应感受器(痛觉)
二、躯体感觉
1.触压觉 触压机械刺激→神经末梢变形→机械门控Na+通道开放 →Na+内流→感受器电位→中枢触压觉
枕叶、颞叶、
岛叶
胼胝体 中间块
2.间脑:
丘脑
下丘脑
丘脑、上丘脑、 中脑
下丘脑
垂体
颞叶
3.脑干:
中脑、脑桥、 延髓
4.小脑
脑桥 延髓
脊髓
中央沟 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顶枕沟 枕叶
松果体 四叠体 中脑髓管 第四脑室
小脑
脊髓
1.白质: 传导神经束 2.灰质: 细胞体所在部位,较深 3.中央管: 内含脑脊液 4.从每一个脊髓节段发出脊神经
2.突触前抑制
(1)概念:抑制性N元使突触前N元末梢释放兴奋性递质减少 ,引起突触后膜EPSP减小而造成的抑制。
(2)特征:去极化抑制 (3)机制:中间神经元兴奋 引起前一N元轴突的膜电位减
小 动作电位变小 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减少 EPSP 降低,故突触后N元不能进入兴奋状态而呈现抑制。 (4)意义:减少或排除其他感觉的传入,使感觉功能更为精细
传导皮肤和粘膜的痛觉、 温度觉和轻触觉
传入神经→脊髓背角换 元交叉到对侧,再沿外 侧丘系传入系统上行到 丘脑
(2)深感觉通路
传导肌腱、关节等的本 体感觉和深部压觉、皮 肤的精细触觉
先上行到延髓换元交叉 到对侧再沿内侧丘系传 入系统上行到丘脑
(3)头面部痛觉、温度觉、触觉 和肌肉本体感觉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使突触后N元兴奋性降低。不易去极化 而呈现抑制,这一种抑制称突触后抑制。这种突触后膜上 的电位变化称IPSP。 (2)机制: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上的Cl-通道 开放,引起Cl-内流,从而使后膜超极化。
(3)分类
A.传入侧支性抑制:交互抑制 冲动 兴奋性递质 EPSP 兴奋某一中枢N元
第四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感觉:
大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感觉分类:
一般感觉
温度觉、痛觉、触觉、 牵张、 压觉
特殊感觉
味觉、嗅觉、视觉、平衡感、 听觉
还可以分为躯体感觉和内脏 感觉
内外环境的各种变化 ↓
Receptor感受器 ↓
换能作用 ↓
神经冲动 ↓
大脑皮层 ↓
分析综合产生主观感觉
第二节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反射弧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辐散式:一个 2.聚合式:多个
多个(传入神经) 一个(传出神经)
3.链锁式: 空间加强或扩大范围。
4.环状式:加强了作用的持久性使
活动及时终止。产生“后放电”现象。
5.单线式:精确传递
二、反射中枢内兴奋的传递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概念:突触后膜在兴奋性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使突
第七章 神经系统
内容提要
一、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二、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三、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四、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五、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
神经系统分类
1.中枢神经系统(CNS):包括脑和脊髓 2.外周神经系统(PNS):躯体运动神经和 植物性神经
脑的分区
1.大脑:
额叶、顶叶、 额叶
方式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 功能: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产生传出神经冲动。 ②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由丘脑非特异性核群发出的纤维,以弥散的方式投射到大脑
皮层大广泛区域。 是不同感觉的共同上传途径(各种感觉冲动进入脑干网状结
构后就失去了特异性)
网状结构The Reticular Formation
抑制性:Gly,GABA (4)肽类:神经多肽,如P物质、脑啡肽。 (5)其他:NO、CO等
3.神经递质的受体
(1)概念:一般指镶嵌于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种化学 物质发生特异结合的特殊生物分子。
(2)分类 A.据分布部位分:突触前受体和突触后受体 B.据结合递质分
胆碱能受体:M受体、N受体 肾上腺素能受体:α受体、β受体 中枢递质受体:5-HT、氨基酸类、GABA受体等
(5)后发放 结构基础:环状式联系 (6)局限化与扩散
感受器接受刺激,信号传入中枢后,可扩散到中枢的各个部 位,输出多个不同的效应。 结构基础:辐散式联系 (7)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机体因素的影响,改变突触的传递能力。
三、反射中枢抑制
1.突触后抑制 (1)概念:在突触传导中,如果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即产生
3.大脑皮层感觉区
各种感觉在感觉区的分布 (1)体表感觉区:顶叶 (2)视觉感觉区:枕叶 (3)听觉感觉区:颞叶 (4)嗅觉感觉区:顶叶边缘区 (5)味觉感觉区:顶叶 (6)内脏感觉区:顶叶 感觉区的分布特点 (1)除头、面部外,躯体感觉的分布是对侧性的,(右边的
皮肤感觉器投射到左侧的大脑皮层) (2)敏感的皮肤在大脑皮层的投射区较大。
梭内肌收缩 肌梭的敏感性↑兴奋性↑ α 运动N元(+) 梭外肌收缩 骨骼肌(如伸肌) 处于持续地轻微的收缩状态 意义:保持身体平衡和维持姿势(如站立)
(2)屈肌flexor反射和对侧伸肌extensor反射
概念:当伤害性刺激施予 脊髓动物一侧后肢皮肤时, 会引起同侧肢体的屈肌收 缩,伸肌舒张。当刺激强 度增强时,会引起对侧肢 体伸直。
分布于脑干和间脑中的一些 核群
侧核群 中间核群 红核
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维持或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 状态,使机体处于醒觉状态, 不产生特定的感觉
传入冲动↑→皮层兴奋活动 ↑→动物保持醒觉状态(引 起激动状态)
传入冲动↓→皮层广大区域 转入抑制状态而引起睡眠。
阻断剂:巴比妥类催眠药及 全身麻醉药(如乙醚)
联络核:接受感觉接替核和皮质下中枢来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大 脑皮层特定区域。
非特异性核群:不直接投射到大脑,通过丘脑网状体、纹状体接替 后弥散性地投射到整个大脑皮层,对维持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有重 要作用。
(2) 丘脑的感觉投射系统
① 特异性投射系统 由丘脑特异性感觉接替核和联络核发出的纤维,以点对点的
▪ Cochlea耳蜗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脊髓是实现躯体反射的最基本中枢,存在大量的运动N元 (释放Ach):
α运动N元:支配梭外肌(2/3) γ运动N元:支配梭内肌(1/3),(+),使肌梭敏感性增强 运动单位(motor unit):由一个α运动N元及其所支配的全
光感受器检测光线、颜色和运动等刺激情况
泪囊
泪腺
鼻泪管
水平细胞
听觉和平衡感
内耳骨迷路内侧是膜迷路(膜包裹的内部有液体).
▪ 膜迷路是平衡感和听觉感受器
骨迷路
锤骨 砧骨
镫骨 镫骨肌
圆窗
听觉和平衡感
半规管
椭圆囊 前庭器 球囊
壶腹
骨迷路
▪ Vestibule 前庭 器
▪ Semicircular canals 半规管
冲动沿三岔神经节中继交叉到 对侧上传到丘脑。
2. 丘脑的感觉及其投射系统
丘脑:
可产生粗略的感觉,是重要的感觉中继站,接受除嗅觉外所有的感 觉投射,换元后上传到大脑皮层
(1) 丘脑的核团:据神经联系和功能的不同分3类:
特异性感觉接替核:接受感觉第二级传入纤维的投射,换元后投射 到大脑皮层感觉区。
(屈肌收缩) 侧支兴奋抑制性中间N元 抑制性递质 IPSP 抑 制另一中枢N元(对侧伸肌舒张)
意义:调控不同中枢N元协调活动
B.回返性抑制:负反馈调节 原N元冲动 兴奋性递质 EPSP 兴奋效应细胞
侧支兴奋抑制性中间N元 抑制性递质 IPSP 抑制
意义:调控N元本身,使其活动及时终止 结构基础:环状联系
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增高,此时电位变化称 为EPSP。 产生机制:兴奋性递质与突 触后膜受体结合→提高后膜对 Na+、Ca2+的通透性→ Na+、 Ca2+内流→突触后膜去极化
2.中枢内兴奋传布的特征
(1)单向传布 只能从突触前传到突触后。
(2)中枢延搁 :兴奋在中枢传递时所需时间较长的现象 (3)兴奋的总和:时间和空间 结构基础:聚合式联系 (4)兴奋节律的改变:传出神经与传入神经冲动频率不同
功能: 接受、整合和传递信息
2.分类
(1)据神经元的功能分为 感觉(传入)神经元 运动(传出)神经元 联络(中间)神经元 (2)据引起后继单位兴奋或抑制分为: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元 (3)据释放神经递质不同分为:胆碱能、5-HT能、NE能神经元
等。 (4)据突起的多少分为:多极、双极和假单极神经元
部肌纤维组成的功能单位。
实验研究脊髓的功能
1.脊髓动物: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的动物。 2.脊休克: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断面以下脊髓暂时丧失反
射活动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表现为:肌紧张降低 或消失、发汗反射消失、血压下降、粪尿积聚) 产生原因:失去高位中枢的易化作用。 可以恢复,说明脊髓能够完成简单的反射活动。 3.脊髓反射:脊髓动物所能完成的反射活动。 最基本脊髓反射:牵张反射、屈肌反射
(1)牵张反射
概念:有N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引起受 牵拉的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类型: ①腱反射:由快速牵拉肌腱引起
如:膝跳反射:敲击股四头肌腱时,股四头肌发生收缩,膝 关节伸直。 意义:有助于了解NS的某些功能状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表明反射弧某部位受损)
②肌紧张:由缓慢持续牵拉肌腱引起 机制:高位中枢下传冲动 γ运动N元(+)
2.温度感觉 热量变化刺激→ 神经末梢温度感受器→体温中枢
3.痛觉 机体损伤或炎症→ 神经末梢痛觉感受器引起痛觉
4.本体感觉 来自于躯体深部的肌肉、肌腱、骨膜和关节等结构对躯 体空间位置、姿势、运动方向的感觉。
三、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自学)
(一) 躯体感觉的传入通路:冲动从感受器传到大 脑皮层需三级神经元接替。
背根Dorsal root 腹根Ventral root
神经系统的机能
1.感觉机能 2.运动机能: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内脏器
官平滑肌、心肌运动以及内、外分泌腺 分泌活动的调节 3.高级机能:对信息的整合分析功能
神经组织
1.神经元 2.神经胶质细胞
第一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神经元
1.神经元基本结构与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