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苏科版
苏教版八年级(下)语文复习之文言文阅读
苏教版八年级(下)语文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一《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各句中的“食”读音和意义都相同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食不饱,力不足。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2、翻译。
⑴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采用的写法是_________________。
文中的“伯乐”是比喻__________;“千里马”是比喻________________;“食马者”是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
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写千里马的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论证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7、“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A、策之不以其道B、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C、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D、不以善小而不为8、各用一句话概括各段段意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对本文写作意图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借千里马因不遇伯乐而被埋没于世的故事,说明了识别和选拔人才的困难及其严重危害。
专题09文言文阅读-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考期末总复习(江苏苏州专用)原卷版
专题09文言文阅读(原卷版)一、课外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核工记【清】宋起凤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
全核向背皆山。
山坳插一城,雉历历可数。
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
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
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
松下凿双户,可开阖。
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状,左右度之无不宜。
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
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
核侧出浮屠七级,距滩半黍。
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
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
舣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
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余兴乃尔。
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
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
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计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卒一。
宫室器具凡九:城一,楼一,招提一,浮屠一,舟一,阁一,炉灶一,钟鼓各一。
景凡七:山、水、林木、滩石四,星、月、灯火三。
而人事如传更,报晓,侯门,夜归,隐几,煎茶,统为六,各殊致殊意,且并其愁苦、寒惧、凝思诸态,俱一一肖之。
(有删改)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五分许.(左右)B.如延.纳状(邀请)C.维.一小舟(栓系)D.计人凡.七(凡是)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主要写了作者最小的弟弟所雕刻的一件精美的桃核微雕工艺品。
B.文章主体部分是按照由上至下、由中心至边缘的空间顺序来写的。
C.在这个“长五分许,横广四分”的桃核上雕刻着人、建筑、器物和风景。
D.这件微雕作品是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诗歌意境的形象再现。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松下凿双户,可开阖。
(2)俱一一肖之。
4.有同学读了《核舟记》后,觉得文末一句“嘻,技亦灵怪矣哉!”用在本文结尾也非常恰当,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为什么?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三游洞①记(清)刘大櫆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②也。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专题复习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专题复习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②)以水沃(③)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④)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选自《宋明臣言行录))注:① 昏怠:昏沉困倦。
② 辄:就。
③沃:浇。
文中有“洗”之意。
④重:兼有两种(事物)。
1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的词语。
(4分)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③ 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谪:②录毕,走送之走:④ 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妻子:17•用现代汉语写出乙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2分)答:18•甲乙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 2分)答:[甲]既加冠,……卒获有所闻。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庶几]差不多。
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⑥[勉]勤勉,努力。
8、以下4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 既加冠若既不出户 B •故余虽愚虽有子羔、原宪之贤C.俯身倾耳以请夫以孔子之圣,D .益慕圣贤之道曾益其所不能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A. 或遇其叱咄 B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_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D .若既不出丄1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古诗词复习资料.doc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古诗词复习资料一、《马说》世冇伯乐,然后冇千里马。
千里马常冇,而伯乐不常冇。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Z手,骈死于槽栃Z间。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冇千里Z 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Z不以其道,食Z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Z,曰“天下无马!”呜呼I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才美不外见同“现”显露(2)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3)策之不以其単卫迭 ______________ (4)只辱于奴隶人Z手______________ 受屈辱•2.下列加点字词意思一样的是(B )A.故虽有名马虽冇千里Z能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Z不能尽其材. •C.马之千里者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虽冇千里Z能,安求其能• • • • 千里也3•表示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世冇伯乐,然后冇T里马”。
文屮揭示千里马悲惨命运的句子是“只辱丁奴隶人Z手,骈死丁•槽栃Z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是“食马者不知英能千里而食也”。
4.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尚且想普通的马等同也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H行T里呢? _________________(2)策之不以其道,食Z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_5.课文说的是马,其实论的是人,想一想“千里马” “伯乐”“食马者”各比喻彳卜么。
芸汰了作者仁样的史木目丿成Ko指人才,识别人》的人:'话骯人才的人。
表达作者对朝廷淹没人才的愤慨不满。
__6.千里马只冇靠伯乐的慧眼才能被发现吗?谈谈你的看法。
一方而要冇千里马的才能,述要善丁抓住机遇,也离不开伯乐的赏识二、《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015-2016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3》苏教版
《课外文言文阅读3》一郑人惜鱼郑人有爱惜鱼者, 计无从得鱼, 或汕①或涔②, 或设饵笱③之。
列三盆庭中, 且实水焉, 得鱼即生之。
鱼新脱网罟④之苦, 惫甚, 浮白而喁⑤。
逾旦, 鬣尾始摇。
郑人掬而观之, 曰:“鳞得无伤乎?”未几, 糁麦而食, 复掬而观之, 曰:“腹将不厌乎?”人曰:“鱼以江为命, 今处以一勺水;日玩弄之, 而曰‘我爱鱼, 我爱鱼’, 鱼不腐者寡矣!”不听。
未三日, 鱼皆鳞败以死, 郑人始悔不用或人之言。
君子曰:“民扰鱼也, 今之治民者皆郑人也哉?”(选自《燕书》) 【注释】①汕( shàn):用汕网捕鱼。
②涔(cén):这里指用积水成坑诱鱼。
③笱(gǒu):竹制的捕鱼器具。
④罟(gǔ):网。
⑤喁(yóng): 鱼口向上露出水面呼吸。
【阅读提示】选文作者宋濂, 字景濂, 号潜溪, 元末明初文学家, 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学者称“太史公”。
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选文写郑人想使鱼活着, 却恰好害死了鱼的故事, 意在讽刺封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腐败政策。
文末的“民犹鱼也, 今之治民者皆郑人也哉”就是凭证。
【自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计.无从得鱼() (2)列.三盆庭中()(3)日.玩弄之() (4)鱼不腐者寡.矣()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郑人掬而观之, 曰:“鳞得无伤乎?”(2)未三日, 鱼皆鳞败以死, 郑人始悔不用或人之言。
3.这则寓言故事除了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外, 还揭示了怎样的道理?二买鸭捉兔昔有人将猎而不识鹘①, 买一凫②而去。
原上兔起, 掷之使击。
凫不能飞, 投于地。
再掷之, 又投于地。
至三四。
凫忽蹒跚而人语曰:“我鸭也, 杀而食之乃其分③, 奈何加我以掷之苦乎?”其人曰:“我谓尔为鹘, 可以猎兔耳, 乃鸭耶!”凫举掌而示, 笑以言曰:“看我这脚手, 可能搦④得他兔否?”(选自《艾子杂说》) 【注释】①鹘(hú):打猎用的凶猛的鸟, 是鹰的一种。
苏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阅读
苏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阅读一.《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才美不外见.同“现”显露(2)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3)策之不以其道.方法(4)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2.下列加点字词意思一样的是( B )A.故虽.有名马虽.有千里之能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不能尽其材C.马之.千里者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3.表示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文中揭示千里马悲惨命运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尚且想普通的马等同也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5.课文说的是马,其实论的是人,想一想“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指人才,识别人才的人,淹没人才的人。
表达作者对朝廷淹没人才的愤慨不满。
6.千里马只有靠伯乐的慧眼才能被发现吗?谈谈你的看法。
一方面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还要善于抓住机遇,也离不开伯乐的赏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
苏教版八年级下文言文归类 课内文言文主要有《马说》、《陋 室铭》、《山市》、《活板》、 《核舟记》 《口技》、《送东阳 马生序》
一、通假字: “见”同“现”,显现。 1、才美不外见: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饲”,喂养。 3、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同“才”,才能。 “邪”同“耶”,吗。 4、其真无马邪: “板”同“版”,雕版。 5、板印书籍: 6、若止印三二本: “止”同“只”,只,仅。 6、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已”同“以”,以后。 7、舟首尾约八分有奇: “有”同“又”,表示零数。 “诎”同“屈”,弯曲。 8、诎右臂支船: 9、左手倚一衡木: “衡”同“横”,跟竖相对。 10、盖简桃核修长者为之: “简”同“拣”,挑选。 11、满坐寂然: “坐”同“座”,座位。 12、四支僵劲: “支”同“肢”,肢体。 13、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同“披”,穿。 14、与之论辨: “辨”同“辩”,辩论。 15、裁如星点: “裁”同“才”,仅仅。
12、手自笔录 (名词作状语,动手、用笔) 13、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14、一食或尽粟一石 (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形容词作动词,使……乱) 15、无丝竹之乱耳 (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 16、无案牍之劳形 (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验的水) 17、有龙则灵 (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18、京中有善口技者 (使动用法,使……尽) 19、食之不能尽其材 (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20、是可谓善学者矣 21、遥闻深巷中犬吠 (形容词作状语,远远地)
是;古义为“这”;今义为“判断动词” 古义为“奔向”;今义为“趋向” 18、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 趋: 19、不敢出一言以复 复: 古义为“辩解”;今义为“又、重复”
20、主人日再食
再:
苏教版2017-2018学年(下)八年级语文期末专题《课外文言文》
2017-2018学年(下)八年级语文期末专题《课外文言文1》(一)游东坡①陆游十九日早,游东坡。
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
东起一垄颇高,有屋三间。
一龟头②曰“居士亭”,亭下面南一堂颇雄,四壁皆画雪。
堂中有苏公像,乌帽紫裘,横按筇杖③,是为雪堂④。
堂东大柳,传以为公手植。
正南有桥,榜曰“小桥”,以“莫忘小桥流水”之句得名。
其下初无渠涧,遇雨则有涓流耳。
旧止片石布其上,近辄增广为木桥,覆以一屋,颇败人意。
东一井曰“暗井”,取苏公诗中“走报暗井出”之句。
泉寒熨齿,但不甚甘。
又有“四望亭”,正与雪堂相直。
在高阜上,览观江山,为一郡之最。
(节选自《入蜀记》) 注释①东坡:苏轼被贬黄州时,开辟了一处荒地,名为东坡。
②龟头:形容垄头昂起,上建小亭,有如龟头。
③筇杖:竹枝。
④雪堂:苏轼在东坡建筇室时,天下大雪,于是在堂壁绘雪,题堂名为“雪堂”。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A.地势平旷开豁.豁:开阔B.传.以为公手植传:相传C.旧止片石布.其上布:分布D.正与雪堂相直.直:直接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自州门而.东而:表修饰B.以.“莫忘小桥流水”之句得名以:因为C.旧止片石布其.上其:涓流D.近辄增广为.木桥为:为了3.翻译句子。
(4分)(1)亭下面南一堂颇雄,四壁皆画雪。
(2)泉寒熨齿,但不甚甘。
4.作者采用了怎样的顺序来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二)游记二则【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①翠之工,山岚设色②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③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注释①染:染成。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四)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四)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四)一、程门立雪杨时见程颐于洛。
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那么门外雪深一尺矣。
参考译文: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
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
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
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
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2、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答:(参考答案1.离开睡醒2.杨时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学习。
)二、凿壁借光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日:“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参考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 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与其佣作③资给以书④遂成大学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译文: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译文:3、与句中“资给以书”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何以战D.必以分人4、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用四字短语作答)(参考答案1.①到,及②雇用③供给,资助④大学问2.见译文3. D4.凿壁借光;凿开墙壁,借邻居家的灯光读书勤学苦读。
)三、七录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苏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苏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总复习课文翻译一、《马说》译文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了名马,也只能在马夫手里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马来喂养。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特长也就显现不出来。
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懂得它的意愿。
拿着马鞭,走到千里马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二、《陋室铭》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验了。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茅,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它们虽然都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三、《活板》译文用雕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
五代的时候才(用雕板)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就是雕板印刷的本子。
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
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
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一类东西覆盖好。
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便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微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
如果只印刷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刷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
专题09:文言文阅读-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考期末总复习(江苏苏州专用)原卷版
专题09文言文阅读(原卷版)一、课外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核工记【清】宋起凤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
全核向背皆山。
山坳插一城,雉历历可数。
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
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
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
松下凿双户,可开阖。
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状,左右度之无不宜。
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
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
核侧出浮屠七级,距滩半黍。
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
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
舣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
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余兴乃尔。
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
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
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计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卒一。
宫室器具凡九:城一,楼一,招提一,浮屠一,舟一,阁一,炉灶一,钟鼓各一。
景凡七:山、水、林木、滩石四,星、月、灯火三。
而人事如传更,报晓,侯门,夜归,隐几,煎茶,统为六,各殊致殊意,且并其愁苦、寒惧、凝思诸态,俱一一肖之。
(有删改)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五分许.(左右)B.如延.纳状(邀请)C.维.一小舟(栓系)D.计人凡.七(凡是)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主要写了作者最小的弟弟所雕刻的一件精美的桃核微雕工艺品。
B.文章主体部分是按照由上至下、由中心至边缘的空间顺序来写的。
C.在这个“长五分许,横广四分”的桃核上雕刻着人、建筑、器物和风景。
D.这件微雕作品是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诗歌意境的形象再现。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松下凿双户,可开阖。
(2)俱一一肖之。
4.有同学读了《核舟记》后,觉得文末一句“嘻,技亦灵怪矣哉!”用在本文结尾也非常恰当,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为什么?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三游洞①记(清)刘大櫆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②也。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 文言文阅读 苏教版
期末复习讲义(文言文阅读)★《马说》(P14-16)【基础复习】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
世有伯乐,然后(这以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所以)虽(即使)有名马,①只(只是)辱(受屈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并列而死)于槽枥(马厩)之间,不以(拿,用)千里称(称呼,称作)也。
马之(表定语后置,不译)千里者,一食(吃)或(有时)尽(吃尽)粟一石。
食(同“饲”,喂养)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也。
是(这样的)马也,虽(虽然)有千里之能,食(吃)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见”同“现”,显现),②且(尚且)欲与常马等(等同,一样)不可得(能够),安(怎么)求其能千里也?③策(驱使)之(它)不以(按照)其道(方法),食之不能尽其(它的)材(同“才”,才能),鸣之(音节助词,无实意)而不能通(通晓)其意(意思),执策(握着鞭子)而临(到(它)跟前)之(它),曰:“天下无马!”呜呼,④其(难道,表反问语气)真无马邪(同“耶”,表疑问语气)?其(表推测,“恐怕”)真不知马也。
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①只能在马夫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②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③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到他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
④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课文要点】1.文学常识:作者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字退之,与柳宗元共倡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2.文体知识:“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与现代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本文通篇皆用比喻,属论说文体。
3.内容:(1)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论述的是识别和发现人才的问题。
作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伯乐”是指能发现并赏识任用人才的人或是知人善任的贤君。
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期末复习讲义(文言文阅读)《马说》【基础复习】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①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之间,不..()于槽枥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①②③④【课文要点】1.文学常识:作者,著名文学家,字退之,与柳宗元共倡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2.文体知识: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与现代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本文通篇皆用比喻,属论说文体。
3.内容:(1)本文采用“”的写法。
论述的是的问题。
作者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
(借千里马被埋没,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懑,揭露了的现象。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强化训练】一、解释加点的多义词。
虽:虽.有名马虽.有千里之能策: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食:食.之不能尽其材一食.或尽粟一石其: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策之不以其.道之:虽有千里之.能马之.千里者执策而临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二、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全文主旨)是: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3.千里马不被人赏识可能有怎样可悲的遭遇:4.文中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5.有一个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我们联想到本文中的一句话是(人们也常用这两句话概括自己怀才不遇):三、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语文八年级下苏教版文言文阅读题期末复习(精)
文言文阅读题:《送东阳马生序》宋濂1.本文作者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浙江金华人。
明初散文家,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指临别送别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崇,赞许2、本文中的两个通假字是:1四支通“肢”肢体2皆被绮绣通“披”,穿着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4、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幼时求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6、本文的主旨句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这句话说明学业,道德上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取决于主观上是否努力。
马说1.辱: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2 骈(pián)死:并列而死。
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3不以.千里称也:把。
4或:有时 5食(sì):通“饲”,喂养。
6 是.马也:.这样,指示代词。
7、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表现;显现。
8且:犹,尚且。
9 欲:想要。
10 等:等同,一样。
11 不可得:都做不到。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2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3 策:名词活用作动词。
14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
15材:通“才”,才能。
16鸣之.:无意义。
17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2):恐怕,表推测 18虽:故虽(即使)有名马虽(虽然)有千里之能活版:1板.印书籍板,通“版”,名词作状语,用雕版。
2尚:还 3盛为之:大规模地做这种事4已后:以后。
已,通“以”。
5布衣:平民。
6每字为一印.:印模。
7令坚:使坚硬。
8和(huò):混合。
9冒:蒙、盖。
10持就火炀(yá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
就,靠近。
11字平如砥(dǐ):字像磨刀石那样平。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题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乙】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④代乎?正⑤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司马光《资治通鉴》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
②封德彝:人名。
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④异:其他的。
⑤正:只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策.之不以其道策:(2)正患.己不能知患: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A.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 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安可诬一世之.人C.骈死于.槽枥之间岂借才于.异代乎 D.鸣之不能通其.意其.真不知马也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4.甲乙两文在使用和选拔人才方面给我们哪些启示?二、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
”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④处,赐好说⑤不若己者。
不知其子,视⑥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
”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⑦矣。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2》苏教版
《课外文言文阅读2》一贾人渡河济①阴之贾人②,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③之上,号焉。
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④也,能救我,予尔百金。
”渔者载而升诸⑤陆,则予十金。
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⑥?”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⑦而退。
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⑧于石又履,而渔者在焉。
人曰:“盍救诸⑨?”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
”立而观之,遂没。
(选自《郁离子》) 【注释】①济:河流名。
②贾人:商人。
③浮苴(jū):水中浮草。
④巨室:有势力的富贵之家。
⑤诸:相当于“之于”。
⑥无乃不可乎:恐怕不行吧?⑦黯然:失望的样子。
⑧薄:迫近,这里指撞击。
⑨盍救诸:为什么不去救他呢?盍,何不。
诸,他。
【阅读提示】人无信不立。
既然向别人许诺,事后就要兑现承诺。
言而无信,必失信于人。
“济阴之贾人”就是因为不信守承诺,当他再次遇险时,渔夫没有再去救他,“贾人”最终丢掉了自己最为宝贵的生命。
【自主训练】1. 释下列加点的词。
(1)渡河而亡.其舟( ) (2)而骤.得十金( )(3)舟薄于石又覆.( ) (4)是许.金而不酬者也(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我济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
(2)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3.第二次渔者见死不救,你认为他做得对不对?请说说你的理由。
二金壶丹书景公游于纪①,得金壶,乃发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②,勿乘驽马。
”公曰:“善哉,如若言!食鱼无反,则恶其鳋③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
”晏子对曰:“不然。
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④乎!”公曰:“纪有书,何以亡也?”晏子对曰:“有以亡也。
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于闾⑤;纪有此言,注之壶,不亡何待乎?”(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纪:原是一个诸侯国,后为齐国吞并。
②食鱼无反:吃鱼不要翻面。
③鳋:通“臊”,这里指鱼腥味。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 苏科版
《课外文言文阅读1》一田父得玉魏田父有耕于野者,得宝玉径尺①,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
部人阴欲图之,诈之曰:“此怪石也。
畜②之弗利其家,弗如复之③。
”田父虽疑,犹录以归,置于庑④下。
其夜玉明,光照一室。
田父称家大怖,复以告邻人。
邻人曰:“此怪之征,遄弃⑤,殃⑥可销。
”于是遽而弃于远野。
邻人无何⑦盗之,以献魏王。
魏王召玉工相之。
玉工望之,再拜却立,曰:“敢⑧贺大王得此天下之宝,臣未尝见。
”王问其价。
玉工曰:“此玉无价以当之。
五城之都,仅可一观。
”魏王立赐献玉者千金,长食上大夫禄⑨。
(选自《尹文子·大道上》) 【注释】①径尺:直径一尺。
②畜:收藏,保留。
③复之:把宝玉放回原处。
④庑(wǔ):廊。
⑤遄(chuán)弃:赶快丢弃。
⑥殃:灾祸。
⑦无何:没过多久。
⑧敢:谦辞,有“冒昧”的意思。
⑨长食上大夫禄:永远享用上大夫的俸禄。
【阅读提示】选文与“卞和献玉”的故事颇为相近。
尹文子认为是非、真伪从长远看,并不会被混淆,但有时候,真正的好东西却因不被了解而无法体现其价值,如文中的宝玉被诬为怪石而遭丢弃。
作者把深奥抽象的问题引入日常生活,与具体的社会问题密切结合,更具通俗性和实际意义。
【自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置.于庞下( )(2)光照一.室( )(3)复.以告邻人( ) (4)仅可一观.(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以.告邻人(连词,就)B.邻人阴欲图之.(代词,指宝玉)C.犹录以.归(介词,把)D.敢贺大王得此天下之.宝(代词,这)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田父虽疑,犹录以归,置于庑下。
(2)敢贺大王得此天下之宝,臣未尝见。
4. 魏田父得到宝玉又失去宝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各是什么?二去奢克俭齐桓公谓管仲曰:“吾国甚小,而财用甚少,而群臣衣服舆驾甚汰①,吾欲禁之,可乎?”管仲曰:“臣闻之,君尝之,臣食之;君好之,臣服之。
今君之食也必桂之浆②,衣练紫之衣,狐白之裘。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专题复习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专题复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专题复习2008年怀化市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②)以水沃(③)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④)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选自《宋明臣言行录))注:①昏怠:昏沉困倦。
②辄:就。
③沃:浇。
文中有“洗”之意。
④重:兼有两种(事物)。
1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的词语。
(4分)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③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谪:②录毕,走送之走:④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妻子:17.用现代汉语写出乙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2分)答:18.甲乙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2分)答:16.①假:借;②走:跑;③谪:降职远调;④妻子:妻子和儿女。
(每词l分,共4分)17.读书的人(贤德的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先”“后”l分,句意1分,共2分)18.家境贫寒;刻苦读书。
(每点1分,共2分)2008年南京艺术学院附属高中招生(10分)[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文言文阅读1》一田父得玉魏田父有耕于野者,得宝玉径尺①,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
部人阴欲图之,诈之曰:“此怪石也。
畜②之弗利其家,弗如复之③。
”田父虽疑,犹录以归,置于庑④下。
其夜玉明,光照一室。
田父称家大怖,复以告邻人。
邻人曰:“此怪之征,遄弃⑤,殃⑥可销。
”于是遽而弃于远野。
邻人无何⑦盗之,以献魏王。
魏王召玉工相之。
玉工望之,再拜却立,曰:“敢⑧贺大王得此天下之宝,臣未尝见。
”王问其价。
玉工曰:“此玉无价以当之。
五城之都,仅可一观。
”魏王立赐献玉者千金,长食上大夫禄⑨。
(选自《尹文子·大道上》) 【注释】①径尺:直径一尺。
②畜:收藏,保留。
③复之:把宝玉放回原处。
④庑(wǔ):廊。
⑤遄(chuán)弃:赶快丢弃。
⑥殃:灾祸。
⑦无何:没过多久。
⑧敢:谦辞,有“冒昧”的意思。
⑨长食上大夫禄:永远享用上大夫的俸禄。
【阅读提示】选文与“卞和献玉”的故事颇为相近。
尹文子认为是非、真伪从长远看,并不会被混淆,但有时候,真正的好东西却因不被了解而无法体现其价值,如文中的宝玉被诬为怪石而遭丢弃。
作者把深奥抽象的问题引入日常生活,与具体的社会问题密切结合,更具通俗性和实际意义。
【自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置.于庞下( )(2)光照一.室( )(3)复.以告邻人( ) (4)仅可一观.(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以.告邻人(连词,就)B.邻人阴欲图之.(代词,指宝玉)C.犹录以.归(介词,把)D.敢贺大王得此天下之.宝(代词,这)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田父虽疑,犹录以归,置于庑下。
(2)敢贺大王得此天下之宝,臣未尝见。
4. 魏田父得到宝玉又失去宝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各是什么?二去奢克俭齐桓公谓管仲曰:“吾国甚小,而财用甚少,而群臣衣服舆驾甚汰①,吾欲禁之,可乎?”管仲曰:“臣闻之,君尝之,臣食之;君好之,臣服之。
今君之食也必桂之浆②,衣练紫之衣,狐白之裘。
此群臣之所奢汰也。
《诗》云:‘不躬不亲,庶民不信。
’君欲禁之,胡③不自亲乎?”桓公曰:“善。
”于是更制练帛之衣,大白之冠,朝一年而齐国俭也。
(选自《说苑·反制》) 【注释】①汰:通“泰”,奢侈。
②桂之浆:桂花调制的汤。
③胡:怎么,为什么。
【阅读提示】选文是齐桓公与管仲的一段对话,其中管仲引用《诗经》中所说的“不躬不亲,庶民不信”的名言,一语中深刻揭示了治国必躬亲的道理。
“朝一年而齐国俭也”,不仅反映了齐桓公躬亲治国的成效,也彰显出齐桓公善于纳谏的品格。
【自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吾欲.禁之( ) (2)衣.练紫之衣( )(3)此群臣之所.奢汰也( ) (4)朝.一年而齐国俭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吾欲禁之.B.狐白之.裘C.今君之食也必桂之.浆D.此群臣之.所奢汰也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诗》云:“不躬不亲,庶民不信。
”(2)于是更制练帛之衣,大白之冠,朝一年而齐国俭也。
4.你从齐国“去奢克俭”这个故事中,除了悟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道理外,还受到什么启示?三管鲍之交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①,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②,知我不遭③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④,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⑤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⑥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释】①贾:做买卖。
②不肖:不才,不贤。
③遭:遇到,逢。
④死之:为公子纠而死。
⑤世禄:世代享有禄位。
⑥多:称赞。
友谊是世间最珍贵的东西,志同道合者可以称为君子之交、莫逆之交。
而选文中的管仲与友人鲍叔牙的故事,更是演变为成语“管鲍之交”,其成为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好朋友的代名词。
【自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 (2)吾尝三战三走.( )(3)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 (4)以身下.之(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鲍叔不以.我为贪以.袭拥覆(《送东阳马生序》)B.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C.子孙世禄于.齐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D.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马之.千里者(《马说》)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2)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4.天下人为什么“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请结合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并联系本文有关内容回答。
四孙谦治蛮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
谦年十七,伯符为豫州刺史,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
父忧去职,客居①历阳,躬耕以养弟妹,乡里称其敦睦②。
泰始初,擢为巴东建平二郡太守。
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
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
谦曰:“蛮夷不宾③,盖待之失节耳。
何烦兵役,以为国费。
”固辞不受。
至郡,布恩惠之化,蛮獠④怀之,竟饷金宝,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
及掠得生口,皆放还家。
俸秩⑤出吏民者,悉原除之。
郡境翕然⑥,威信大著。
(选自《梁书》) 【注释】①客居:暂时寄居。
②敦睦:亲厚和睦。
③不宾:不臣服。
④蛮獠:旧时对西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⑤俸秩:官员所得的薪金、俸禄。
⑥翕然:安定的样子。
【阅读提示】孙谦自十七岁为官,历仕宋、齐、梁三朝,直被朝廷召为光禄大夫,他廉洁奉公,为民谋利,留下了良政廉迹,成为继诸葛亮之后的又一位鞠躬尽瘁的官员楷模。
选文主要写孙谦出任巴东、建平二郡太守后,采用安抚政策,境内安定,威信卓著,突出表现其“为官一地、造福一方”的风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 以治干称.( ) (2) 恒.以威力镇之( )(3) 固辞.不受( ) (4) 悉.原除之( )2.下列句子中有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A. 伯符为豫州刺史B. 蛮獠怀之C. 客居历阳D. 郡境翕然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妹,乡里称其敦睦。
(2)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
何烦兵役,以为国费。
4.孙谦治理蛮夷有哪些举措?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五安国寺记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①亭榭。
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②所以生而不可得。
一念清净,染污③自落,表里翛然④,无所附丽⑤,私窃乐之。
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
寺僧曰继连为僧首七年得赐衣。
又七年,当赐号⑥,欲谢去,其徒与父老相率留之。
连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卒谢去。
余是以愧其人。
(选自《苏轼文集》) 【注释】①陂(bēi)池:池塘。
②罪垢:指罪孽。
③染污:烦恼。
④翛(xiāo)然:自由超脱的样子。
⑤附丽:附着,依附。
⑥赐号: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封号和赐衣制度。
【阅读提示】选文是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政敌迫害从而被贬到湖北黄州时所写的一篇抒情表意的文章。
安国寺位于古城黄州城南长江边上,距离江堤约一里远。
作者在文中以简练笔墨写了安国寺周边的景观,主要写自己常去寺中读经思过后的感慨以及与寺僧继连交往的情况。
【自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间一、二日辄.往( ) (2)则物我相忘.( )(3)私窃乐.之( ) (4)卒谢.去(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
(2)连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3.选文与课文《记承天寺夜游》出自同一作者,两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之处?六扁鹊投石医扁鹊①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②,扁鹊请除。
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君以告扁鹊。
扁鹊怒而投其石③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
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选自《战国策·秦策》) 【注释】①扁鹊:春秋战国时期名医。
②示之病:把他的病情告诉了扁鹊。
③石:石针,古时治病用的工具。
【阅读提示】这则寓言故事按传统的理解是说,不论办什么事情,要与精通业务的人去商量、研究,如果被似是而非的错误意见所左右,就会误事。
选文中的秦武王较之《扁鹊见蔡桓公》中的蔡桓公,在对待病的问题上,不再“讳疾忌医”,而是主动“示之病”;然而,一旦面对周围人的建议和劝阻,他又犹豫不决了,结果被扁鹊讥讽奚落了一番。
【自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医扁鹊见秦武王( ) (2)武王示之病( )(3)君与知之者谋之( ) (4)使此知秦国之政也(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君之.病在耳之前B.目之.下C.君与知之.者谋之D.使此知秦国之.政也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2)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
4.“君以告扁鹊。
”秦武王告诉扁鹊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以秦武王的口吻概括。
5.扁鹊的话是分别针对什么而言的?七为民请命青文胜,字质夫,夔州人。
仕①为龙阳典史。
龙阳濒洞庭,岁罹②水患,逋赋③数十万,敲扑死者④相踵。
文胜慨然诣阙上疏⑤,为民请命。
再上,皆不报。
叹曰:“何面目归见父老!”复具疏,击登闻鼓⑥以进,遂自经⑦于鼓下。
帝闻大惊,悯其为民杀身,诏宽龙阳租二万四千余石。
邑人建祠祀之。
妻子贫不能归,养以公田百亩。
万历十四年诏有司⑧春秋致祭,名其祠曰“惠烈”。
(选自《明史》) 【注释】①仕:做官。
②罹( lí):遭遇。
③逋(bū)赋:拖欠赋税。
④敲扑死者:受鞭挞之刑而死的人。
⑤疏:给皇帝的奏章。
⑥登闻鼓:古代统治者为了表示听取臣民谏议之言,特在朝堂外所悬之鼓。
⑦自经:上吊自杀。
⑧有司:指官吏。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阅读提示】明朝初年,承袭元代苛政,田赋极为繁重。
龙阳“濒洞庭”,西南高峻,易遭干旱,东北低洼,连年洪水为灾。
百姓如牛负重,在死亡线上挣扎,郡、县长官不但不加体恤,反而加紧勒索,凶恶的税吏窜扰四乡,趁机劫掠。
百姓无以纳税,有的被关进监狱,有的逃走他乡,老弱病残活活饿死。
选文写青文胜甘冒越级呈诉的罪名,向洪武皇帝连番上疏,为民请命。
在奏章如石沉大海的情况下,他不忍坐视民困,敲击登闻鼓上诉,并上演了鼓下上吊自尽的悲剧,其行可谓“惊天地泣鬼神”!【自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龙阳濒.洞庭( ) (2)为.民请命( )(3)击登闻鼓以进.( ) (4)悯.其为民杀身(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