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力的分解》WORD教案10

合集下载

物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教学设计 力的分解

物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教学设计  力的分解

教学设计案例《力的分解》[教材分析]力的分解是继力的合成之后,对力的等效方式的进一步学习,是以后解决力学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

力的分解和力的合成均是矢量运算的工具,是高中物理的基石,学习本节内容需要的知识有:力的图示、力的合成、平形四边形定则和等效的思想方法。

本节内容从拖拉机拉着耙的生产实例入手,引入力的分解概念,介绍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学生情况分析]通过对力的合成的学习,学生对矢量运算已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认识合力和分力,容易建立分力、力的分解的概念,但力的分解仍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主要体现在学生不知道如何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及要求确定两分力的方向,将一个已知力进行分解。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会用作图法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

3、掌握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的基本思路,并能用来分析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

4、能区别矢量和标量,知道三角形定则,了解三角形定则和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质是一样的。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作用,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通过探究生活实例中力的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3、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的应用,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组织探讨和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2、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反思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培养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教学重点]1、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

2、会分析日常生活中与力的分解相关的问题,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难点]1、在具体问题中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将一个力进行合理的分解。

[教学方法]分析实例,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实践体验,讨论交流。

[教学器材]多媒体课件、细线、重物、轻杆、塑料直尺、木块、橡皮绳、铁块等[教学过程](一)创设物理情境,新课引入:1:课件展示二幅图片:高大的桥;公园的滑梯。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优秀教案--3.5《力的分解》精品教案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优秀教案--3.5《力的分解》精品教案

必修一 3.5 力的分解(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必修一的重点,是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具体应用,是研究力的平衡的基础,也是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力的分解、矢量、标量等概念,以及矢量相加的法则。

本节课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二是一个已知力究竟分解到哪两个方向上去,要根据实际情况,由力的效果来决定。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的含义。

2、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会用三角形知识求分力。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三、重点难点力的分解四、学情分析下作用,这个力有两个效果:沿两弹簧伸长的方向分别对弹簧Ⅰ和Ⅱ施加拉力F1和F2,且F1和F2分别使它们产生拉伸形变,可见力F可以用两个力F1和F2代替.几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跟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如何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把一个力(合力)F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然后依据力的效果画出两个分力的方向,进而作出平行四边形,就可得到两个分力F1和F2.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求和时按照算术法则相加的物理量叫做标量.力、速度是矢量;长度、质量、时间、温度、能量、电流强度等物理量是标量.(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参考导学案)力的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作用效果(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作业:课本P66 1、2、3九、板书设计一、概念:力的分解二、怎样分解一个力1、无数对2、唯一性的条件结论:一个已知力究竟分解到哪两个方向上去,要根据实际情况,由力的效果来决定。

例1、例2、三、矢量相加的法则十、教学反思1、学生对将一个力按照作用效果分解,理解接受较好,困难是怎样确定力的作用效果,老师应该在这个方面下点功夫。

力的分解教案范文

力的分解教案范文

力的分解教案范文教案:力的分解一、教学目标1.了解力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和应用;3.能够通过图示或实例进行力的分解和合成计算。

二、教学内容1.力的概念和特点2.力的分解3.力的合成三、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识1.教师向学生介绍力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示范实验:教师用一个绳子和砝码进行示范,向学生展示力的作用,并帮助学生理解力的效果和方向。

Step 2 力的分解1.引入力的分解的概念,通过示意图向学生展示力的分解。

2.向学生解释和演示分解的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绳子、棍子等道具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力的分解。

3.练习:设计一些力的分解练习题,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思考,提高他们的分解能力。

Step 3 力的合成1.引入力的合成的概念,通过示意图向学生展示力的合成。

2.向学生解释和演示合成的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绳子、棍子等道具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力的合成。

3.练习:设计一些力的合成练习题,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思考,提高他们的合成能力。

Step 4 力的分解与合成的应用1.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分解和合成的应用领域。

2.示范一些应用实例,如静力分析、斜面上物体的运动等,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Step 5 拓展训练1.自主探究:提供一些复杂的力的分解和合成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2.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解决一些实际应用问题。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是否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

2.练习成绩:给学生布置一些力的分解和合成的习题,分析他们的解题能力和思维方式。

3.拓展训练的成绩:评估学生在复杂问题解决和合作学习中的表现。

五、教学反思力的分解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础概念,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和练习,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力的分解和合成的同时,也锻炼了自主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示范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力的分解与合成。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力的分解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力的分解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力的分解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艺1、知道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的含义。

2、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剖析日常生活中的效果。

3、可以区分矢量与标量。

在能量4、会用三角形定那么停止矢量相加〔二〕进程与方法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培育运用数学工具处置物理效果的才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火析日常现象,培育先生探求周围事物的习气。

2、培育先生宣布见地的看法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点:分力与合力的等效替代关系。

教学难点:依据力的实践作用效果停止力的分解。

教学方法:讲授、实验、讨论教学用具:小水桶教学进程:〔一〕引入新课温习提问:什么是合力、分力、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所遵守的法那么是什么?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怎样?引入新课题――力的分解。

〔二〕新课教学1、力的分解展现3.5-1耙的表示图和任务图,引导先生阅读课文并讨论:1、斜向上对杆的拉力F发生了什么效果?2、这样的效果能不能用两个力F1和F2来完成?方向怎样?3、F1和F2与F发生的效果是相反的,那么能个能用F1和F2来替代F呢?在教员的引导下,回答以下效果。

1、一个效果是使耙克制泥土的阻力行进,另一个效果是把耙向上提。

2、一个水平的力F1使耙行进,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2把耙向上提。

3、可以。

教员总结引导:1、F可以用F1和F2来替代,F1和F2就是力F的分力。

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2、而F1和F2的合力就应该是F。

这说明力的分解和力的分解是怎样的关系?说明力的分解是力的分解的逆运算。

既然力的分解是力的分解的逆运算,那么力的分解也肯定遵照平行四边形定那么,即把一个力F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那么,与力F共点的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邻边,就表示力F的两个分力。

而我们知道一条对角线可以做出有数个平行四边形,那么在停止力的分解的时分,可以有有数组解。

〔可以在图中比拟一下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P第2题练习:课本70小结:在以下条件下,力的分解有独一解①两个分力的方向(不在同不时线上)②一个分力大小和方向但在处置实践效果进程中能不能随意分解呢?演示:让同窗一手叉腰,另一同窗按该同窗的肘部,体会上臂和腰部的受力状况来完成。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力的分解》教学设计教材剖析:力的分解与力的分解是处置物理效果的一种方法,平行四边形定那么〔或三角形定那么〕是矢量运算的工具,它们是高中物理的基石。

本节内容引见力的分解异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那么。

经过例题让先生知道一个力可依据实践作用效果来停止分解,最后指出矢量相加的法那么—平行四边形定那么或三角形定那么。

教学对象剖析:对刚进入高中的先生,仍处于从笼统思想向笼统逻辑思想的过渡时期,剖析才干、概括才干、作图才干、运用数学知识处置物理效果的才干有待培育。

先生关于本节内容的困惑主要有:分力能否真实存在?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力?先生对物理量的矢量看法还有待增强。

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艺1.了解分力的概念,明白力的分解是力的分解的逆运算。

2.会用平行四边形定那么作图并能计算。

3.能用力的分解剖析消费生活中的效果。

进程与方法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掌握依据力的作用效果停止分解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育先生观察、剖析、概括才干。

培育先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消费实际的看法和习气。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分解的逆运算,应用平行四边形停止力的分解。

2.依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分力。

如何判别力的作用效果?依据如下:先生在物理情境变化时,不能自觉运用〝等效思想〞处置效果。

虽然已学〝力的分解〞,但对〝分力能否真实存在?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力?〞会感到困惑。

因此在〝等效思想〞上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分解的逆运算应是教学重点。

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一个力先生往往感到笼统,如何判别力的作用效果这是教学难点。

教学战略与手腕首先以提起木块简明温习力的分解,经过一个小游戏引入新课,激起起先生学习新课的兴味。

由于先生初次接触力的分解知识,引入从先生熟习的直观事例—拉橡皮筋动身,使先生在已有的合力、力的分解基础上学习分力和力的分解,经过知识的前后比拟,更容易接受和了解分力、合力的等效性。

让先生领悟用几个分力替代一个力与用合力替代几个分力都是为了处置实践效果方便运用的一种手腕,实践上并没有改植物体原来的受力状况。

物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物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3.5 力的分解【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分力的概念,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认识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2)初步掌握由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力的方法,并能运用力的分解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1)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领略等效替代的思想。

(2)提高观察思考、建立物理模型及运用数学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参与探究实验,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合作探究过程,领略科学探究中“等效替代”的思想,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关注物理与生活相互联系,感觉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及物理世界的和谐联系。

【重点难点】探究力的分解的依据,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的依据,力的作用效果的确定及运用数学知识求解具体问题。

【教学用具】重锤、钩码、支架、细线、长绳、滑块、薄木板、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保证可行性,过程课前可录制下来)[学生活动]请班上两位力气最大同学上来拉住绳子的两端,立正站立。

再请一位个子小的同学上来,交给他一个艰巨的任务,要求他一个人要拉动两个人,他一个小个子能拉动两个大个子的同学吗?小个子的同学在绳子中间用力一拉,两位大个子的同学被拉动了。

[过渡引言]他一个人拉动了两个人,真是四两拨千斤呀,这是怎么回事呢?学习了力的分解这节课后,我们就会明白它的道理。

(二)新课教学1、力的分解概念定义: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

力的合成是用一个力代替几个力的作用效果,那么力的分解呢?力的分解是用几个力来代替一个力的作用效果。

说明: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也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我们知道不论有多少个共点力都可以用一个合力来等效替代,换句话说也就是:力的合成是唯一的。

那么力的分解是否也是唯一的呢?结论:从平行四边形定则来看,各种分解结果都没有错,因为对角线已知,平行四边形可作无数个。

由此可见,力的合成是唯一的,但力的分解却不是唯一的。

力的分解教案(精选7篇)

力的分解教案(精选7篇)

力的分解教案(精选7篇)力的分解教案第1篇一、课标要求通过观察与体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学会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对力进行分解,会用力的分解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分析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学此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力的表示及分类、力学中的三种力、力的合成。

力的分解是等效思想的具体应用,等效思想是物理学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学习力的合成时学生已有所了解,本节教学要注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运用等效思想。

矢量是完全不同于标量的一类物理量,它的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通过力的合成与分解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等矢量的学习、为牛顿定律乃至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高中物理要求的五种基本能力之一,本节内容要求学生要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直角三角形、菱形等数学知识计算分力的大小,因此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综上所述,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也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基础之一。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通过前几节的学习已经对力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形成了一定的认知结构,并通过力的合成方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初步学会了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力学问题,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设计思想课时安排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基础及本节内容的重要性和认知难度,笔者将本节内容分两课时处理,把“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作为该节的第一课时内容。

两类知识及教学策略按照现代认知派关于知识的分类,笔者将本课时的新授知识和需要用到的原有知识分类如下:陈述性知识: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力的分解的概念──已知合力求分力。

其中力的分解的概念是新授课的陈述性知识。

对于陈述性知识,笔者采用的教学策略主要是:根据维果茨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学生原有知识越多就可能学得越多,新学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差异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了让学生高效地掌握新授知识必须在新授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架设好桥梁。

力的分解教案精选3篇

力的分解教案精选3篇

力的分解教案精选3篇力的分解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应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感受数学知识的完整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互动交流的习惯,体会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2.难点:领会因式分解的解题步骤和分解因式的。

彻底性。

3.关键:应用逆向思维的方向,演绎出平方差公式, 对公式的应用首先要注意其特征,其次要做好式的变形,把问题转化成能够应用公式的方面上来。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推进自己的思维。

教学过程一、观察探讨,体验新知?问题牵引】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式。

(1)(a+5)(a-5);(2)(4m+3n)(4m-3n).?学生活动】动笔计算出上面的两道题,并踊跃上台板演。

(1)(a+5)(a-5)=a2-52=a2-25;(2)(4m+3n)(4m-3n)=(4m)2-(3n)2=16m2-9n2.?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两道题目,并运用数学“互逆”的思想,寻找因式分解的规律。

1.分解因式:a2-25;2.分解因式16m2-9n.?学生活动】从逆向思维入手,很快得到下面答案:(1)a2-25=a2-52=(a+5)(a-5).(2)16m2-9n2=(4m)2-(3n)2=(4m+3n)(4m-3n).?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a2-b2=(a+b)(a-b)的同时,导出课题: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平方差公式:a2-b2=(a+b)(a-b).评析:平方差公式中的字母a、b,教学中还要强调一下,可以表示数、含字母的代数式(单项式、多项式).二、范例学习,应用所学?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投影显示或板书)(1)x2-9y2;(2)16x4-y4;(3)12a2x2-27b2y2;(4)(x+2y)2-(x-3y)2;(5)m2(16x-y)+n2(y-16x).?思路点拨】在观察中发现1~5题均满足平方差公式的特征,可以使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必修教材1第三章第10课时教案:力的分解

必修教材1第三章第10课时教案:力的分解

§3-10 力的分解教学内容:力的分解教学目标:1、理解力分解的概念以及力分解是力合成的逆运算,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

2、使学生初步掌握根据具体物理情境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分解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4、联系实际结合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研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方法:启发、探究式教学教学难点:力的实际效果的寻找。

教学过程:观察生活:我们知道当用一个力提东西提不动时,可以用两个力提水,如上右图,其作用效果相同。

当一个人拉煤车拉不动时,可以请一个人到后面推。

如此等等。

分析: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可以分成几个力来完成。

这就是力的分解。

一、力的分解1、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是力合成的逆运算。

2、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3、力分解的原则:按照实际效果来分。

按照平行四边形定则,一个力原理上可分为无数对力,但一般情况下要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分。

那什么是力的作用效果呢?观看录像《力的分解》。

例1: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一个斜向上的拉力F ,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θ,求其分力。

分析:这个拉力有两个效果:一是水平向前拉物体,二是竖直向上拉物体。

因此可以分解成两个分力F 1和F 2。

F 1=Fcos θF 2=Fsin θ♣方法:先分析物体受到的力中要分解的力有哪些效果,再分解这个力。

例2:《教材P 65例》把一个物体放在斜面上,物体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

试分解物体的重力。

分析:重力产生两个效果。

一是使物体沿斜面下滑;二是使物体紧压斜面。

因此,重力G 可以分解为这样两个力:平行于斜面使物体下滑的分力F 1,垂直于斜面使物体压紧斜面的力F 2。

例3:如图所示,用两根绳悬挂一个物体G ,试分析悬点O 的受力,分析重力G 产生的两个分力。

小结:当一个物体受三力平衡时,其中任意一个力的两个分力与其余两个力平衡(即两个分力效果与其它两个力抵消)。

高一物理上册《力的分解》教案、教学设计

高一物理上册《力的分解》教案、教学设计
2.方法介绍:介绍平行四边形法则,通过图示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力的分解。
3.步骤分解:将力的分解过程分解为几个步骤,如确定原力的大小和方向、绘制分解图形、计算分力大小和方向等,逐一讲解。
4.实例演示:通过具体的实例,现场演示力的分解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所学知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7.个性化教学,关注差异: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8.创新评价,激发潜能: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提问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如“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遇到过需要将一个力拆分成几个力的情况?这些情况又是如何解决的呢?”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出力的分解的概念。
-结合课堂学习,让学生在家中寻找力的分解实例,拍照或绘图记录,并简要说明分解过程,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意识。
3.思考作业:
-针对课堂学习内容,提出一到两个思考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鼓励学生针对力的分解的知识点,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见解,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共同提高。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安排以下任务:
1.设计练习题:针对力的分解的知识点,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3.反馈与指导:教师批改学生练习,及时反馈,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指导,帮助他们纠正错误。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篇1一、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实验】“四两拨千斤”(两位大力气男同学分别用双手拉住绳子两端,一位女生在绳子中间只用小手一拉就把两位男生拉动了)二、通过演示实验引入“力的分解”的概念【演示实验】在墙上固定一个松紧绳(带有两个细绳套),教师用一个力把它拉到一个确定点,然后请两个学生合作把它拉到确定点。

得出“力的分解”的定义三、探究“力的分解”方法:探究一:力的分解遵循什么定则?结合伽利略探究的思路:问题-猜想-逻辑(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请学生猜想请学生逻辑推理: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所以它们遵从同样的规律请学生实验验证(思考:如何验证?)利用上面的演示实验的器材,请一位同学用一个绳套把结点拉到一定点O,记下力的大小和方向;而另一位同学用两个力把结点也拉到O,记下力的大小和方向。

从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得出结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探究二:在实际问题中,一个已知力究竟要怎样分解?请学生思考:一个力可以分解成怎样的两个力?分解的结果是否唯一?有多少种可能性?(根据一条对角线可以做无数个平行四边形,所以有无数解)请学生思考:那在实际问题中,一个已知力究竟要怎样分解呢?通过课堂一开始的实验启发学生:为什么一个人可以拉动两个人,她的一个力从效果上来说可以分解成两个沿着绳子的拉力从而把两个人拉动。

因此我们在实际问题中应该根据力的效果来分解已知力。

探究三:如何确定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实例1、在斜面上的物块所受的重力的分解学生猜想:斜面上物体的重力会有哪些效果?实验验证:用海绵铺在斜面上和挡板侧面,把比较重的物块压在上面可以明显看到海绵发生的形变,这就是重力作用的效果根据实验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就可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力的分解教案(5篇)

力的分解教案(5篇)

力的分解教案(5篇)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篇一知识目标1、能够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一个已知力的分力;2、会用三角形法则求解;能力目标1、熟练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2、能够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情感目标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篇二一、引入:1、问题1: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什么定则?2、问题2:力产生的效果是什么?教师总结:如果几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原来的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

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反之,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

引出课程内容。

二、授课过程1、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也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师讲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过程,所以平行四边形法则同样适用于。

如果没有其它限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如图).这就是说一个已知的力可以分解成无数对不同的共点力,而不像力的合成那样,一对已知力的合成只有一个确定的结果。

一个力究竟该怎样分解呢?(停顿)尽管没有确定的结果,但在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时,一般都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

下面我们便来分析两个实例。

2、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

例题1: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一个斜向上的拉力的作用,该力与水平方向夹角为,这个力产生两个效果:水平向前拉物体,同时竖直向上提物体,,因此力可以分解为沿水平方向的分力、和沿着竖直方向的分力,力和力的大小为:例题2: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常把它所受的重力分解为平行于斜面的分量和垂直于斜面的分量(如图),使物体下滑(故有时称为“下滑力”),使物体压紧斜面。

3、练习(学生实验):(1)学生实验1:观察图示,分析F力的作用效果,学生可以利用手边的工具(橡皮筋、铅笔、细绳、橡皮、三角板)按图组装仪器、分组讨论力产生的效果,并作出力(细绳对铅笔的拉力)的分解示意图。

实验过程:将橡皮筋套在中指上,将铅笔与橡皮筋连接,铅笔尖端卡在手心处,体会一下铅笔的重力产生的效果,在铅笔上挂接上橡皮,思考拉力产生的效果?教师总结并分析:图中重物拉铅笔的力常被分解成和,压缩铅笔,拉伸橡皮筋。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必修一 力的分解 教案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必修一 力的分解 教案
(2)通过展示、分析日常生活中应用力的分解的现象,再通过相应的实验,给学生以直观感受,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应用物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知道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现象,发现问题、建立物理模型、用物理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就定则而言,一个力的分解有无数个解,教材通过实例来说明力的分解的依据及如何根据力的实际效果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并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渗透了物理中的等效替代思想和研究方法的教育。本节课把物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物理语言解释生活现象,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效果和设计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归纳问题的能力及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有利于达成教学目的。
新课教学中我用图表展示思维过程和方法,展示引桥和支架等图表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知识运用上播放flash课件师生互动,运用知识,分析探究,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应用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2.观察分析实例,经历力的分解探究过程,判断力的分解依据,提高建立物理模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参与探究实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和价值观
1.经历合作探究过程,体验“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2.初步体会物理学的和谐美和统一美,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科学的研究态
3.分析实际问题,关注物理与生活相互联系,体会交流合作的重要性领略科学探究的意义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 3.5力的分解 教案 Word版含解析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 3.5力的分解 教案 Word版含解析

3、5力的分解一、教材分析高中物理必修1第五章第二节力的分解是在学生学习了前一章力的基础知识及力的合成之后而编排的。

由于分解法是高中物理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它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奠定了基础。

并且它对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作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所以说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

因此,力的分解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也是显而易见的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分力的概念和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并了解力的分解具有唯一性的条件。

(2)掌握根据力的效果进行分解的方法和正交分解法。

过程与方法(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与生产实践的意识和勇气。

三、教学重点(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四、教学难点(1)力分解时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及确定两分力的方向。

五、教学过程[新课教学]一、力的分解师: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力的合成,现在我们学习力的分解,大家根据力的合成的定义方法来定义一下什么是力的分解、生:求一个力分力的过程和方法叫做力的分解、师:求合力的方法是什么?生:(一起回答)平行四边形定则、师:那么求分力的方法是什么?大家大胆地猜想一下、学生探究讨论力的分解的方法生:(小声、不敢肯定,有些犹豫)可能也是平行四边形定则、师:你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是什么?生:从逻辑角度讲,这两个分力的合力就是原来被分解的那个力,所以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因为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那么力的分解也应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师:(微笑鼓励)刚才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好,像这种方法,我们并没有通过实验来验证结论,而是通过逻辑推理进行分析探究,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理论探究、根据这个结论,要分解一个力,我们应该把这个力当成什么?生:我们要把这个力当成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师:当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表示合力时,那么分力应该怎样表示?生:分力应该是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邻边、师:如果对角线确定了以后,根据几何学的知识,它的两条邻边是不是就唯一确定了呢?生:不是,当对角线确定了以后,它相邻的边有很多组、师:同学们在练习本上作出一条对角线,然后作这条对角线相邻的两条边,看能够做多少条、生:有无数组解、师:这样研究一个力的分力显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研究一个力的分力呢?生:可以放在具体受力环境中进行解决、[演示实验]参考实验,可以进行实物投影(图3-5-1)图3-5-1师:一个水平放置的薄木片,在它的上面放置一个小物体,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生:可以看到薄木片被压弯、师:这一个效果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生:是由于物体本身的重力引起的,它产生了一个使物体向下压的效果、师:我们能不能把木片竖直放置而使物体静止呢?如不能,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它静止?生:当然不能,应该用一个绳子拉住物体才能使它静止、师:为了使力的作用效果更容易被观察到,我们用一根橡皮筋代替绳子,当木片竖直放置时,橡皮筋发生了形变,也就是受到了弹力;木片是不是发生了形变?继续演示实验师:仔细观察木片竖直放置时,木片的受力形变情况和橡皮筋的受力形变情况应该是怎样的呢?生:木片不发生弯曲,说明木片没有受到物体力的作用;橡皮筋被拉长了,说明橡皮筋对物体有力的作用、师:使橡皮筋发生形变的力是什么力?生:原因还是由于物体受到重力使橡皮筋发生了形变、师:如果既不竖直放置木片,也不水平放置木片,而是让木片与地面成一角度(图3-5-3),我们再来看一下橡皮筋和木片的形变情况、图3-5-3生:木片和橡皮筋同时发生了形变,说明两个物体都受到了力的作用、多媒体投影例题把一个物体放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物体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但它并不竖直下落、从力的作用效果来看,应该怎样将重力分解?两个分力的大小与斜面的倾角有什么关系?师:大家可以讨论探究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讨论探究,自己独立完成解答过程生:根据刚才的分析,根据重力产生的效果,重力应该分解为这样两个力:平行于斜面使物体下滑的分力F1、垂直于斜面使物体压紧斜面的力F2、师:由几何关系可知,这两个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生:F1=G sinθ,F2=G cosθ、师:由刚才那位同学推导出的公式知,这两个分力的大小与物体本身的重力和斜面倾角θ有关,有什么关系?生:斜面倾角θ增大时,F1和F2都减小、师:下面我们再通过实验验证一下是不是这样、[实验验证] 通过抬高木片的一端使木片与地面间的夹角逐渐增大,通过观察橡皮筋的形变量来看F1的变化,通过观察木片的形变程度的观察来看F2的变化、(注意:如果物体是一个木块的话应该让木块和木片之间的摩擦很小,也可以用小车代替木块来做实验,因为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要小) 动画模拟刚才实验的过程,以便学生能够更为全面地了解两个分力的变化情况投影展示桥梁的引桥,引发问题师:我们知道,桥梁建设得越长,消耗的生产资料越多,为什么桥梁的引桥还要建设那么长呢?生:增大引桥的长度的目的是减小桥与地面之间的夹角,从而使汽车的重力沿桥面方向的分力减小,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师:刚才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为了加深对力的分解的认识,我们看以下的练习题、[课堂训练]1、如果斜拉桥塔柱两侧的钢索不能呈对称分布,如图3-5-4所示,那么怎样才能保持塔柱所受的合力竖直向下呢?图3-5-4X k b 1 、 c o m详细解析:因为钢索的斜向拉力会对塔柱产生两个效果:一方面竖直向下压塔柱,另一方向沿水平方向拉塔柱,故可以把两个斜向的拉力各分解为一个竖直向下的分力和一个水平方向的分力、要使一对钢索对塔柱拉力的合力竖直向下,如图3-5-5所示,只要它们的水平分力大小相等就可以了,即F 1x =F 2x ,而F 1x =F 1sin α,F 2x =F 2sin β图3-5-5所以有F 1sin α=F 2sin β,即αβsin sin 21=F F 、 结论:两侧拉力大小应跟它们与竖直方向夹角的正弦成反比、2、在倾角α=30°的斜面上有一块竖直放置的挡板,在挡板和斜面之间放有一个重为G =20 N 的光滑圆球,如图3-5-6所示、试求这个球对斜面的压力和对挡板的压力、图3-5-6正确答案:3320 N 3340N详细解析:球受到向下的重力作用,这个重力总欲使球向下运动,但是由于挡板和斜面的支持,球才保持静止状态,因此球的重力产生了两个作用效果,如图所示,根据作用效果分解为两个分力:(1)使球垂直压紧斜面的力F 2;(2)使球垂直压紧挡板的力F 1、由几何知识可得F 1与F 2的大小、 如图3-5-7所示,三个力可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图3-5-7由几何关系得,球对挡板的压力F 1=G tan α=3320 N, 其方向与挡板垂直、球对斜面的压力F 2=3340cos =αG N, 其方向与斜面垂直、(注意:以上两个例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其中第一个难度大些,可供学生整体水平较高的班级使用,第二个和我们的例题类似,可以在例题之后直接进行,如果再进一步地研究这个问题,可以使挡板缓慢地逆时针旋转,让学生求解在这种情况下重力的两个分力的变化情况,锻炼学生分析动态变化的问题的能力)二、矢量相加法则师: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力是矢量,力的合成与分解不能简单地进行力的代数加减,而是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来确定合力或者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前面我们学过的矢量还有位移,位移的相加也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吗?我们来看教材69页“矢量相加法则”这部分内容,然后回答有关问题、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定则不仅仅适用于力的合成与分解,同样也适用于其他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物理知识的迁移能力、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师:位移的矢量合成是否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生:位移的合成也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师:什么叫三角形定则?生:把两个矢量首尾相接从而求出合矢量的方法,叫做三角形定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实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一种规律的不同表现形式、师:什么叫做矢量,除了位移和力,我们所学的哪些物理量还是矢量?生: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并且在相加时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的物理量叫做矢量、除了位移和力之外,我们所学过的速度、加速度等都是矢量、师:什么是标量,我们以前所学的哪些物理量是标量?生: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求和时按照算术法则相加减的物理量叫做标量、我们以前所学过的质量、体积、距离、密度、时间等物理量都是标量、六、课堂小结对于力的分解,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而对于力的分解要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解这一点,较难理解、这节课多处增加了学生参与,并通过亲身体会力的作用效果的这个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归纳问题的能力、把物理公式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物理语言解释生活现象、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应用力的分解的现象,让学生知道物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现象、发现问题、建立物理模型、用物理模型解决问题、用物理语言解释现象的能力、对于正交分解的掌握,老师们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进行补充,因为正交分解的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经常用到,是最常见的一种处理力的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节习题课,增加学生对力的分解知识的理解、七、教学后记。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5篇】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5篇】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5篇】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要布置哪些作业内容,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识别出杠杆,并能准确找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相关的计算。

3.能对杠杆进行分类,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杠杆。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2.通过对杠杆的研究,让学生逐步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从生活中的实例,建立杠杆模型的过程,了解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使学生勇于并乐于参与科学探究,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3.通过杠杆分类及应用的学习,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领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学生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对于一些属于杠杆的简单机械已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感性认识,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工具的能力。

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好了铺垫。

这些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但这些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错误。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

杠杆知识是前面几章力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学习滑轮和轮轴等简单机械的基础。

本节内容由“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生活中的杠杆”三部分构成。

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突出教学重点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完成好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在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给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使他们加深体验。

人教版物理高中必修一《力的分解》教案

人教版物理高中必修一《力的分解》教案

人教版物理高中必修一《力的分解》教案一、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艺1.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分解互为逆运算,都是力的等效替代,满足力的平行四边形定那么。

2.了解力的分解具有独一性的条件。

3.掌握按力的效果停止力的分解的方法。

〔二〕进程与方法1.培育先生的观察、实验才干。

2.学习用数学工具处置物理效果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浸透〝等效替代〞的思想。

2.经过力的分解和分解,浸透统一一致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在详细效果中如何确定力的作用效果,依据平行四边形法那么停止力的分解。

三、教学难点1.力的分解具有独一性的条件。

2.如何确定分力的方向。

四、教学预备投影仪、投影片,粘有海棉的木板两块〔或薄塑料板两块〕、铁球一个、木块〔或小车〕一个。

五、教学进程新课导入:1.什么叫力的分解?2.如何求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3.求以下两个力的合力:①F1=30N,F2=40N,且方向相互垂直②F1=50N,F2=5N,且互成120°角先生活动:解答思索题教员:1.区分抽先生用做图法和解析法的求解进程在实物投影仪上评析。

2.在力的分解中,我们知道当几个力的作用效果与某个力相反时,这几个力就可以用这一个力替代,那么反过去也可用几个力来替代一个力的作用效果,这就是力的分解。

新课解说:一、力的分解演示:在黑板上固定一块白色的硬纸板,再在硬纸板上固定一根黑色橡皮筋,在橡皮筋的另一端系上两个结,先用力F把结点拉到O点,再用两个力F1和F2作用于结点,异样将绳结拉到O点。

剖析:F1和F2共同作用的效果与F作用的效果相反。

拓展:能否在O点再作用个数更多的不同的力,使它们的作用效果与F的作用效果相反呢?先生:可以.总结:1.几个力,假设它们发生的效果跟原来一个力发生的效果相反,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的那个力的分力。

2.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3.力的分解是力的分解的逆运算,力的分解遵照平行四边形法那么。

方法:把力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平行四边形的邻边就是这个力的两个分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必修一《力的分解》WORD教案10
【教学目标】:
1.明白得力的分解概念,进一步体会“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明白得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把握一样情形下力的分解依照实际需要来确定分力方向;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

3.会运用力的分解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4.了解三角形定则与平行四边形定则,并拓展至多边形法则;能区别矢量和标量。

【教学重点】:
1.会依照实际需要进行力的分解、求分力,并运用力的分解解决日常生活的有关问题。

2.从所遵循的运算法则的角度认识矢量和标量,能区别矢量和标量。

【教学难点】:
1.运用力的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2.区别矢量和标量
【教学流程】:
复习力的合成及等效替代思想,提出力的分解——应用力的分解讨论物理情形及实际问题——对矢量、标量的再讨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提出力的分解概念
1.从“等效替代”动身,提出力的分解
力的合成,多个分力与一个合力的成效相同,用一个合力来替代几个分力。

是否有如此的情形:一个作用力同时产生几个成效?请举例说明。

(假如学生无法举出恰当例子,可提示教科书上拖拉机拉耙的例子)
假如我们要分别研究作用力产生的各个成效,能够如何样做?
(从力的合成受到启发,用几个力来替代这一个力,分别研究各个分力)
提出力的分解概念,进一步讨论力的分解中的“等效替代”思想,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如何进行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中,合力和分力是如何样的关系?求一个力的分力应该遵循什么运算定则?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也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给定一个力,请学生按平行四边形法则把那个力分解为两个力,并展现分解的结果。

(学生无从下手,或者得出多个不同的结果。

学生讨论得到,不加限制地分解,能够得到许多多个解。

要进行力的分解,需要有一定的目的要求才有意义。


请学生讨论,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一样需要如何样来进行力的分解才有意义呢?
(从前面力的分解引入得到启发,按照力产生的实际成效进行分解。

假如有学生提出,为了解决问题的方便,可按照方便运算的原则进行分解,应该加以鼓舞,同时为正交分解方法的学习做好铺垫。


对力的分解进行小结: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不加限制有许多组解;一样情形下依照实际情形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二、应用力的分解讨论实际问题
1.斜面上物体所受重力的分解
教师实验演示:较柔软的薄木板搭成斜面,小车在薄木板上从静止开释,小车沿木板下滑,下滑过程中木板被小车压弯。

提问:观看到哪些现象?
(小车下滑,木板被小车压弯)
提问:什么缘故小车会下滑,小车会挤压木板?如何从受力的角度分析?
(引导学生自由回答,抓住学生之间产生的冲突,引发自由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辨明该物理情形中的各个力及各个力之间的关系。

明确对小车来说,重力产生了两个成效:下滑和挤压木板;所谓的“下滑力”是重力的一个分力,不是另一个真实的力,再次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和方法。

辨明重力垂直斜面方向分力、压力、支持力之间的关系。

体会受力分析中需要明确选取的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


总结,斜面上物体所受重力的分解。

给出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大桥引桥、盘山公路、装货斜面。

请学生分析什么缘故生活中要做如此的设计和应用。

2.实例拓展应用
出示斧头劈开木头的示意图,请学生分析斧子劈开木头的作用力。

(将外力给斧头的向下的力进行分解,得到两个垂直于斧头面向两侧的较大的力,分析得到斧子的“庞大能力”。


请学生进一步说明什么缘故刀刃的夹角越小越锐利。

(进行力的分解,得到分力与夹角的关系,进行说明)
三、对矢量、标量的再讨论
1.平行四边形定则与三角形定则(或多边形定则)
力的合成与分解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同时平行四边形定则是普遍适用于矢量相加的定则。

前面所学的矢量有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它们的相加都应该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在学习位移时,依照位移的定义,能够得到另一种求合位移的方法。

这种方法与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位移的方法有什么联系?
(学生自己作图,得到两种方法实质是相同的。


总结,求两个矢量的和时,能够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也能够用矢量首尾相连的三角形定则,两种方法等价。

前面学过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多力合成,是否也能够从求多个位移的合位移的方法动身,把三角形定则推广到求多个矢量的合矢量呢?那个方法和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否也能等价呢?
(学生尝试得出多边形定则求多个矢量之和,简单推导与平行四边形定则逐一合成是等价的。


2.矢量、标量的概念和区别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引入了矢量和标量两种物理量,提问:二者的区别在于什么?
(矢量有方向,标量没有方向)
提问讨论:电流是矢量依旧标量?什么缘故?
(学生产生不同意见,进行争辩)
提问讨论:电流的相加遵循代数运算法则依旧几何运算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矢量有方向的“方向”的本质是什么?矢量与标量更重要的区别在哪里?
(在讨论中引导学生认识到“方向”的含义,运算法则是矢量和标量更重要的区别)总结讨论结果,给出矢量和标量的定义。

3.矢量相减的初步讨论
看教科书“说一说”栏目,如何求一小段时刻内速度的变化量?请学生自己作图,体会用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相减的运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