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中石《行书书论析要》
欧阳中石老师十四句真言,带你书法不走弯路!
欧阳中石老师十四句真言,带你书法不走弯路!01字如其人立品为先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
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
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固当熟之于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于身,德而熟之于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
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
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
欧阳中石作品02临摹入门循序渐进麓台云: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入路。
初学不外临摹。
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
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
凡临古人书,须平心耐性为之,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浅尝辄止,见异思迁。
学书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时人。
学古人须得其神骨,勿图貌似。
先资政公曰:凡书未成家者,宜日与古帖为缘,无论何帖,皆足以范我笔力。
初学书类乎本,缓笔定其形势,忙则失其规矩。
临摹古人不在对临,而在神会,目意所结,一尘不入,似而不似,不似而似,不容思议。
自运在服古,临古须有我。
两者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
03形神相依意境为重形者,神之质地;神者,形之用也。
是则形称其质,神音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可绍于古人。
古人作书,于联络处见章法;于洒落处见意境。
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
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有发于意者,有发于无意者。
发于无意者为上,发于意者次之,发于笔者又次之,发于墨者下矣!欧阳中石作品04笔墨技法熟而后巧执笔之法,实指虚拳。
运笔之法,意在笔先。
执笔欲紧,运笔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笔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知执。
孙过庭有执、使、转、用之法:执谓长短深浅;使谓纵横牵制,转谓钩环盘纡;用谓点画向背。
字划承接处,第一要轻捷,不着笔墨痕,如羚羊挂角。
学者功夫精熟,自能心灵手敏。
文心书面——《欧阳中石谈书法》序一
文, 又, I 、 s " 书面 回
欧 阳 中石 谈 书 法
“ Wr i t i n g "B e t we e n t h e L i n e s
— —
P r e f a c e i of On C a l l i gl a p h e b y Ou y a n g Zh o n g s h i
主任 、l 9 8 5 年创 办首都 师范 大学书 法专 业 、 1 9 9 3 年 成 为 我 国第 一 位 书 法 博士 生 导 币、
教学安 排上 ,都 非常突 出传 统文 化的 分量 ,
书写实 践上 强调 的则是 基本 功的 训练 。沙 孟
1 9 9 8 年又担 任我 国第 一位书 法博 士后 导师的 海 先 生 在 主 持 研 究 生 教 育 时 ,也 语 重 心 长
“ 正楷 功 夫应加 重视 ” , “ 潘 、陆 二先 生创
的 书法 教材和 授课 笔记 。这 些文稿 不 仅见证 办这个 专业 ,有 远大 的理想 ” 。这 “ 远 大的
了他在 当时 突然 涌起 的书法 大潮 面前 的清醒 理 想 ” ,对 他 们 这 些 已到 垂 暮 之 年 的 人 来 见识 、从容把 握和 无私 的奉 献精 神 ,而且体 说 ,纯粹是 一种 时 代的担 当 ,是 一 种历 史的
邮购电话/ 01 0… 5 7 3 5 0 3 7 0
由晓 鸣 兄 引 荐 ,我 与 欧 阳 公 中石 先 生 现 出在培养 目标 、知 识结 构和 教学程 序 上与 见过 一次面 。那是 在北 京 他那 间并不宽 敞 的 他此 后所 从事的 全部 高等 专业 书法 教育 的一 寓所 ,好 像当时 我们 没来 得及说 多少 话 ,就 贯性 。 因此 ,这 部 文稿 比较完 整而 真实 地记 插 进来 两拨 客人 ,我 们便 前客让 后客 地告 退 录 了近3 0 年 间欧 阳先 生热 情洋 溢地 投身 高等
欧阳中石书学思想蠡测
·敬老崇文CHINESE A RTISTS I N P AINTING & C ALLIGRAPHY 2021 02.总第 期136欧阳中石书学思想蠡测□ 吴高歌欧阳中石(1928-2020)为现代书法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在数十年的书法教育生涯中,培养了一大批书法学方面的人才,无论是对书学教育体系的完善,还是对书学研究范围诸问题的思考与探索,都为该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书法学科的完善及其意义欧阳中石出生于山东泰安,在泰安、济南度过小学、中学阶段。
1950年考入辅仁大学,次年又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逻辑专业,期间有幸聆听汤用彤、冯友兰、金岳霖、张岱年诸先生的哲学课,为日后学术之根基。
1954年,大学毕业,先后入通州女子师范学校、通州二中、北京171中学教授多门课程,并取得优异的教学成果。
1981年,调入北京师范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前身),在教育科学研究所讲授逻辑学课程,同时还承担着逻辑与语言函授和书画函授大学的教材编写工作。
期间,参加了国家“六五计划”项目五卷本《中国逻辑史》(隋唐至明代部分)的编写,主编《逻辑》一书。
1985年,在北京师范学院教育系开设成人书法大专,首次面向全国招收学员,取得良好效果,并得到学界广泛支持,进而由专科增至本科。
1990年,建立了书法教育专业硕士点,并于次年开始招收美术学书法艺术教育硕士生。
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首都师范大学设立欧阳中石(1928-2020)欧阳中石 祖国赞 129×248cm 纸本释文:承天独厚惠炎黄,子子孙孙脉脉香。
每见神州重焕采,春风到处是华章。
祖国赞。
中石。
钤印:欧阳(白)书法学博士点,1995年招收首届博士生,成为我国第一位书法教育专业博士生导师。
1998年国家人事部设立项目博士后流动站。
至此,我国高等书法教育体系得以完备,首都师范大学也成为我国书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与此同时,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所招收了研究生课程班、同等学历班,以及接纳访问学者,不仅使书法教育体系更加丰满、完善,而且为书法文化事业的振兴和繁荣做了人才资源上的储备。
欧阳中石先生谈学习书法.
欧阳中石先生谈学习书法一、书法是“学”出来的 ,不是“练”出来的。
欧阳先生说 ,有人练了多年书法 ,很刻苦 ,每日写 ,可是提升其实不很大。
而有的人学书法时间虽不很长 ,但进步很显然。
原由安在 ?这与方法 (或称门路相关。
学习书法 ,公认的最好方法就是坚持临帖。
学书法第一倡导向传统学 ,向先人学。
书法的学识在古代字帖中几乎都能找到。
平常地练字不如精心临帖。
每日练字不如坚持临帖。
临帖是从源泉学起的方法 ,是最得益的方法 ,也是被证明为可行的方法。
历史上的大书法家没有一个不是从临帖中获益的。
学书法的人 ,要以贴为师、把临帖作为终生之事。
为何要临帖 ?临帖是一种训练。
第一是练眼睛的察看能力 ,即能把字的特色看准 ,分得出利害 ,这是写好字的前提。
其次是练手的控制能力 ,能把贴上的字正确地模拟下来 ,其实是能把你想象的形象表达出来 ,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种表达能力。
这时 ,进一步的书法创作能力也就不难解决了。
此外 ,关于成年人或老年人来说 ,临帖能够改掉一些痼癖 ,提升书法质量。
二、学书法要像练射击同样对准“圆心”。
欧阳中石先生说,我常用打“圆心”来比喻临帖。
射击运动员打靶 ,老是对准圆心 (十环来练 ,对准圆心才有可能打出十环。
学书法要像射击运动员那样 ,以圆心为目标 ,把起点定高一些。
什么是书法的“圆心”(或许说“十环”?就是优异的字帖、碑帖 ,即那些在历史中形成的、被公认的范本。
行书中比方王羲之的《兰亭序》、《圣教序》 ,以及欧、颜、柳、黄、米、赵等人的代表性字帖。
在一个期间内 ,选择此中一种作为学书法的老师 ,照着临写。
选本好字帖就是找个好老师。
从学先人优选下手 ,学好的字帖下手 ,这是书法艺术的传统性使然 ,是提升书法技术的根本门路 ,可防止少走弯路。
三、临帖要精练 ,不要贪多。
欧阳先生说 ,此刻出的字帖好多 ,假如不加选择 ,一辈子也临不完。
就一本字帖而言 ,也并不是每个字都要要点学。
怎么办 ?一次优选此中有代表性的少许的甚至是几个字 ,频频临习 ,研究 ,吃透 ,悟出此中的道道 ,学其精华 ,举一反三 ,可视为一个卓有成效的方法。
欧阳中石行书30幅:各种韵味各人品
欧阳中石行书30幅:各种韵味各人品欧阳中石行书30幅:各种韵味各人品
欧阳中石草书唐诗一首
欧阳中石范仲淹诗句
欧阳中石李清照诗
欧阳中石毛泽东句
欧阳中石梅兰芳书法
欧阳中石书法“大千世界在屏中”
欧阳中石书法“林逋诗”
欧阳中石书法“陆游句”
欧阳中石书法“沁园春·雪”
欧阳中石书法“清风”
欧阳中石书法“武元衡句”
欧阳中石王安石诗一首
欧阳中石王冕句
欧阳中石韦应物诗一首
欧阳中石行书
欧阳中石行书
欧阳中石行书“春华秋实”
欧阳中石行书“书理渊薮”
欧阳中石行书“颂国医”
欧阳中石行书《满江红》一首
欧阳中石行书《泰山颂》
欧阳中石行书《桃花溪》
欧阳中石行书高适诗句
欧阳中石行书刘克庄《梅》
欧阳中石行书刘禹锡句
欧阳中石行书七言联
欧阳中石行书七言联
欧阳中石行书诗句
欧阳中石行书诗句
欧阳中石行书咏春诗。
文心书面--《欧阳中石谈书法》序一
文心书面--《欧阳中石谈书法》序一
金鉴才
【期刊名称】《中国美术》
【年(卷),期】2015(000)002
【摘要】由晓鸣兄引荐,我与欧阳公中石先生见过一次面。
那是在北京他那间并不宽敞的寓所,好像当时我们没来得及说多少话,就插进来两拨客人,我们便前客让后客地告退了,所以谈不上对他有什么深入的了解。
但他那谦和儒雅的形象,却如一本好书,至今仍会令我时时从记忆中翻出,读来得益。
【总页数】2页(P124-125)
【作者】金鉴才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我的心——欧阳中石谈书法 [J], 田有成
2.书面文心——欧阳中石访谈 [J], 康守永;
3.孙过庭《书谱序》关于书法文献的论述——兼谈《书谱》之后书法文献大概 [J], 郭名询
4.文心书面——《欧阳中石谈书法》序一 [J], 金鉴才;
5.欧阳中石先生谈当代中国书法高等教育 [J], 张啸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的书法作品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的书法作品摘要:1.引言:书法作品的意义和价值2.书法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特点3.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的含义4.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的书法作品的价值5.结论:书法作品的启示和影响正文: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汉字的魅力。
书法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一幅名为“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的书法作品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这幅书法作品。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这幅书法作品的创作背景。
这幅作品的创作者是我国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
他以行书为载体,将这句谚语用书法的形式表现出来。
行书是一种兼具楷书和草书特点的书体,既有楷书的规矩,又有草书的灵动。
这种书体使得“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这句话更具动感,给人一种跃然纸上的感觉。
接下来,我们来解析一下“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的含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空谈理论不如亲身实践。
这句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告诫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所学。
这种观念在当今社会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于我们国家强调的“知行合一”的科研精神具有很好的诠释作用。
那么,这幅书法作品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呢?首先,从艺术价值角度来看,这幅作品以其优美的行书字体和独特的布局构图,展现了书法艺术的魅力。
同时,这幅作品还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它以谚语的形式传达了实践的重要性,对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推广知行合一的科研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
最后,我们谈一下这幅书法作品对我们的启示和影响。
这幅作品让我们认识到,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我们要学会欣赏书法,从中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为新时代的发展贡献力量。
同时,我们还要牢记“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的教诲,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总之,这幅名为“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的书法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影响。
草书书论析要
草书书论析要草书书论析要之--书理篇时间:2009-12-07 16:59:22 | 作者:欧阳中石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height=287>评析:历代书家在谈到草书的基本原理时,总是将草书与其他书体进行比较,从而得出草书的特征。
孙过庭《书谱》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上面两则书论就是从比较中得出结论的。
孙过庭比较了楷书与草书对立统一的规律,他看出二者都有点画与使转,所不同的是,楷书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而草书恰恰相反,使转是其形质,点画是其情性。
所谓形质,是指构成书法的基本构件,如同人的形体;所谓“情性”是指作品的精神境界,由字的姿态等多种因素构成,如同人的神情顾盼。
对于楷书来说,基本构成是点画,这些点画是楷书最为实在的成分,但楷书要想有神情顾盼之姿,必须暗含使转之意。
当然,楷书由于受字形的规定,不可能出现使转纵横的笔势,所以,它的使转是暗藏的,体现在笔画之间的承继关系之中。
草书形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使转的弧形笔道,点画相对较少,所以说,草书是“使转为形质”,但一味使转容易变得俗气,因此,在以使转为主的草书中,点画的出现则是画龙点睛之笔,就像人的眉目传情一般,所以说“草以点画为情性”。
清代包世臣《艺舟双楫·答熙载九问)中对孙过庭这番话作了发挥:“《书谱》云:'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使转为形质,点画为情性。
是真能传草法者。
世人知真书之妙在使转,而不知草书之炒在点画,此草法所为不传也。
大令草常一笔环转,如火箸划灰,不见起止,然精心探玩,其环转处悉具起伏顿挫,皆成点画之势。
由其笔力精熟,故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形质成而性情见,所谓画变起伏,点殊衄挫,导之泉注,顿之山安也。
后人作草,心中之部分,既无定则,毫端之转换,又复卤莽,任笔为体,脚忙手乱,形质尚不备具,更何从说到性情乎!盖必点画寓使转之中,即性情发形质之内,望其体势,肆逸飘忽,几不复可辨识,而节节换笔,笔心皆行画中.与真书无异。
欧阳中石:写不好楷书?看此36计!
欧阳中石:写不好楷书?看此36计!一、论楷书及其在书法艺术中的位置大率真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走。
其于举趣盖有殊焉。
夫学草、行、分不一二,天下老幼悉习真书,而罕能至,其最难也。
——唐·张怀瓘《六体书论》按:张怀瓘用人的动作比喻真、行、草三种字体,真书像站立,行书像走路,草书像奔跑。
它们所取的要领是不同的。
张怀瓘还说到唐代学习行、草及八分书的人很少,只占一、二成,普夭下老幼都学楷书,而很少有成就高的,证明楷书是最难写好的。
“图真不悟、习草将迷。
”“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真不通草殊昨翰札”——唐·孙过庭《书谱》按:这是孙过庭《书谱》中的几句话。
他强调了真书与草书的关系,指出没有深入领悟真书的法则,学习草书将会迷惘。
他从形质与情性两方面来论述:点画是构成楷书形体的实实在在的材料,所以是形质。
而用笔的起承转合(使转)是蕴藏在点画内部的,它决定点画的方、圆、刚、柔……。
所以,是情性。
草书把笔锋的运动都展现出来了,以此构成草字的字形,而且一弯一转都不能差。
所以,使转就成了草书的形质,而点画的跳跃或迟涩就成了情性。
孙过庭认为真书与草书的关系是辩证的,学习草书固然要以真书为基础,而习真书而不通草书,就不可能写出风流雅致的真书来,因为它缺乏情性。
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
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
——宋·苏轼《论书》按:苏轼这段话强调了楷书的重要。
汉字的书写规则在楷书中是完备的。
由它而发展成了行、草书。
如果不能写好楷书,而称擅行草,是好像一个人还不会正确、郑重地讲话,却偏要夸草多牵丝,至真书多使转。
真书之用使转,如行草之有牵丝,合一不二,神气相贯,是为得之。
——清《书法正宗》按:蒋和的这段话,可以作为孙过庭《书谱》中关于“形质”、“情性”的解释。
他说,楷书可以用行草书的笔意,行草书可以用楷书的法则。
行草书的意趣,可以在笔墨中找到。
欧阳中石先生文化与书法讲座观点整理参考
欧阳中石先生文化与书法讲座观点整理今天下午,我有幸聆听了欧阳中石先生在大礼堂的讲座——文化与书法。
在讲座开始之前,我和美术社的同学们去后台拜访老先生,向他请教了一些书法方面的问题,并且合影。
虽然先生已经不如几年前在荧屏上精神矍铄,但在交谈时先生仍然思维敏捷,问答之间充满睿智。
会面结束之时,先生更是谦虚地说:“这只是我自己乱说的,不一定对。
”大家之风,与众不同。
欧阳先生的作品:下面是先生讲座的主要内容:什么是文化?词典上的定义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其中,“总和”尤为关键。
具体的实物只是文化的结果,或者说产物,而非文化本身。
下面我们来看古书上的“文”:《易经》中说:“物相杂曰文。
”《礼记》中说:“五色成文而不乱。
”因此,所谓文,是美好事物依据一定规律的巧妙组合。
再来说“化”,依据偏旁部首,化的偏旁是“匕”。
对于这个字,我们从“匕”来理解。
化的篆书写法是个角度来说,化强调的是变化。
,右侧的“匕”是倒过来的人,可以理解为人的变化。
从这总的来说,文化就是把一切事物变为文,以文化之。
因而文化的必然要求就是事物要向美的方向发展。
具体说来,社会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的产物。
语言的出现方便了人们的交流,但是它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空间上的限制,比如声音难以传远,再比如方言、不同语种之间交流困难。
时间上的限制,例如声音难以持久。
而文字的出现则很大程度上突破了语言在这两方面的局限。
当然,语言不能完全代表客观事物,而文字也不能直接反映客观事物。
汉字自象形始,又有其他的造字法加入,表意丰富,对具体和抽象的事物均能清楚反映。
是中华民族长期实践中的科学产物,是中华文化之根。
学习汉字,我们应该有“一入一出”的过程。
“入”即是认识汉字,“出”则是良好地书写汉字。
由此产生了一门学问——“书法”。
应当注意的是,书法不等同于写字的方法,也不是写出来的汉字,所谓“写书法”,根本不通。
书法就是用美的方法将汉字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学问。
[VIP专享]感悟欧阳中石的书法观
感悟欧阳中石的书法观2013年11月21日16:44 中国书画报我有话说欧阳中石书作 □黄彬 近些年来,我时常带着一些学书方面的问题向欧阳中石先生请教。
作为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中石先生睿智、博学、亲和,书法对于他是那么美好、有趣。
他成果累累而又总在无尽地探索,活力依旧、不知疲倦。
听先生谈书法是一种享受。
每一次谈话后我都受益匪浅,让我有一种“写出来”的冲动。
后来读到中石先生的新作《文化漫谭》,先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领悟、对当代书法许多问题的解读和独特的书法理念,使我获益颇深,思绪为之顿开。
于是写了这些文字,与广大书友共享。
一、中国书法当在时代变化中求发展 “书法是一种文化”,“现在比过去更需要书法”,“中国书法应该走向世界”……与中石先生谈话,你总会从他对书法的前瞻性观点中受到鼓舞。
上世纪70年代以后,计算机、手机普遍使用,传统书法的地位受到冲击,一时间议论颇多,有人疑惑,有人担心。
如何看待中国书法的现状?如何给书法定位?中石先生在很多场合力陈己见,为中国书法定调、打气、鼓劲。
“中国书法不会过时。
”中石先生认为,站在时代和文化的高度看,书法的实用性虽然发生了某些变化,但它的艺术价值仍然存在。
“书法有它存在的含意,不承认书法的作用是不行的……科技发展,电脑广泛普及可以解决‘书’的问题……但是,‘书’仍然有它的价值,因为,有一些问题不是电脑能够解决的,我们的手可以使汉字‘生姿’,可以赋予汉字以生机,让它有足够的生气,使没有生命的变成有生命的,还能有节奏的变化。
这种变化,只有人才能够完成。
”中石先生的观点是,书法作为一种文化,生命力无限广阔,它的功能是不会衰退的。
书法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像今天这样的繁荣局面。
社会上喜欢写字的人比过去多得多了,“书协会员大军”上百万,书法成为了空前的热门,中国书法还“出口”到了海外。
书法的地位可以说比过去更高了。
“书法应随潮流而动。
”中石先生认为,中国书法是在漫长历史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毫无疑问必须坚持其传统,但同时要正视中国书法的新变化。
欧阳中石草书书论析要
欧阳中石草书书论析要欧阳中石草书书论析要一、论笔法旭(张旭)尝云:“或问书法之妙,何得齐古人?曰妙在执笔,今其圆畅,勿使拘挛;其次识法,须口传手授,勿使无度,所谓笔法也。
”——蔡希综《法书论》评析:草书笔法是所有书体中最为复杂的,张旭这里谈的是执笔的方法,他认为执笔的关短在于“令其圆畅”,就是笔在手上能运用灵活,至于如何执笔,他没有告诉我们。
张旭曾说过“忽忽兴来,五指包管”的话。
至于如何包法,也不得而知。
但总不离圆畅。
草书关键在于行笔气息相接、血脉不断,这就要求执笔不能“拘挛”,苏轼说:“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
”可以与张旭此说互相发明。
草书执笔除了手执笔的姿势外,还有一个悬肘的问题。
尤其是写比较大的字,应当悬肘,而且肘适当外展,这样才能容易在纸面上做水平方向的弧形运动。
张旭说笔法还包括“识法”,这可能是指运笔的各种技巧,他说这些需要靠“口传手授”。
一画之内,变起优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孙过庭《书谱》评析:这句话并非专为草书而发,但也适用于草书的用笔。
衄,指笔下行,折笔逆锋向上的用笔。
挫,指顿笔后略提,使笔锋转动,以离于“顿”处的用笔方法。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画之中,笔锋变化起伏;一点之内,锋芒折挫不同。
总体要求在一点、一画之中,显出顿挫起伏的变化,增加线条的质感。
用笔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如壁坼。
此皆后人之论,折钗股欲其曲折圆而有力;屋漏痕欲其横直匀而藏锋;锥画沙欲其无起止之迹;壁坼者,欲其无布置之巧。
然皆不必若是。
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一起一例,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长欲笔锋在画中,则左右皆无病矣。
——姜夔《续书谱·用笔》评析:姜夔所说的这几种用笔方法,是中国古代流传最为经典方法,也是对艺术效果的比喻。
前面“体悟篇”中有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中已经接触到“壁坼”、“屋漏痕”。
折钗股,指转折时,笔毫平铺,锋正因而不扭曲,如钗股之虽经扭曲而其体仍困。
屋漏痕,即行笔不可一泻直下,而须手腕微微时左时右顿挫行笔,犹如墙壁上雨水自然滴渗而流下的蜿蜒曲折的痕迹。
欧阳中石书法述评
欧阳中石书法述评作者:暂无来源:《企业观察家》 2016年第10期张忠贤著名山水画家、书画鉴定家欧阳中石,1928年生于山东泰安。
早年就读于辅仁大学,后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逻辑专业。
是一位学问家、教育家、著名书法家。
在国学、逻辑、音韵、戏剧、书学等领域有较高造诣。
曾任中国书协副主席、顾问。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本文仅对欧阳中石书法成就作粗略述评。
一、学者书法,厚重的国学修养,渊博的文化积累。
他早年主修逻辑专业,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参加了《中国逻辑史》的编写,担任隋唐至明部分。
其他著作有《中国逻辑史资料选·先秦卷》《逻辑》《中国逻辑思想史教程》等。
他还是一位京剧艺术家、研究者。
他是“奚派”创始人奚啸伯先生的嫡传弟子,对“奚派”艺术的完善有着重要的贡献。
同时,他还把京剧作为一门学问,对京剧的历史渊源、音韵、各派艺术特色及表演实践等都有专门的研究,创获颇丰。
他在书法理论研究方面建树巨大。
他编著的各种专著和教材达40余部。
主要有《中国书法史鉴》《中国的书法》《书法教程》《书学导论》《学书概览》《书学杂识》《中国的书法》《章草便检》《书法与中国文化》。
二、师者书法,倡导高等书法教育,乐于培养书法后人。
他倡导并开辟高等书法教育。
为有志于书法的青年着想,开办了成人书法大专班,首批向全国招收近百名学生,以后又发展了本科、硕士教学领域。
他在首都师范大学设立书法博士后教学点,使首都师范大学成为我国高校第一所从博士后、博士、硕士到本科、大专完整的中国书法教育体系。
不仅弥补了很久以来中国书法教育的不足,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书法教育的高级专门人才,而且为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书法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三、大家风范,正统的书法源流汲取,博采的书法众长涉猎。
他早年学书先从师武岩法师,后又师从吴玉如。
从唐碑入手旋即转临北魏诸墓志;后亦曾涉足于篆、隶、甲骨、金文,尤于欧阳询诸碑临池用工更勤。
欧阳中石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
4月13日,“首青弘文书苑”揭牌仪式在青岛市博物馆举行。
著名学者、书法家、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和青岛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胡绍军共同为“首青弘文书苑”揭牌。
首青弘文书苑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院长王元军与青岛市政府副秘书长、市书协名誉主席姜岱积担任院长。
欧阳中石先生是著名学者、书法家、书法教育家、中国当代艺术大师,1928年生于山东泰安,早年就读于济南,中学毕业后就读于辅仁大学,后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逻辑专业,专治中国逻辑学史。
毕业后在师范学校任教,后任北京师范学院逻辑学副教授,兼任书法艺术专业主讲。
欧阳中石先生学书先后师从武岩法师、吴玉如。
从唐碑入手旋即转临北魏诸墓志;后亦曾涉足于篆、隶、甲骨、金文,尤于欧阳询诸碑临池举国专。
常作行书,从法二王,而又取势于王。
草书以王羲之、孙过庭为宗,亦得益于黄、祝点法。
欧阳中石: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 撰文/王宇078书风妍婉秀美,潇洒俊逸。
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重大书法展览及在报刊发表,或被美术馆、博物馆收藏。
尤致力于书学教育工作,在北京师范学院创建书法艺术专业,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
欧阳中石先生曾受教于金岳霖、张岱年、汤用彤、冯友兰、郑昕、贺麟等学者;在诗词曲赋上,欧阳中石先生有幸受教于古典诗词研究大家顾随、张伯驹等先生;艺术方面,曾追随于齐白石大师、奚啸伯大师门下;书法方面,则追随吴玉如先生。
“少无大志,见异思迁,不务正业,无家可归。
”欧阳中石幽默的自嘲,反映了他广博的学识与眼界。
在书法爱好者眼里,欧阳中石是一位书法家,而在他的内心,自认为是一名教书匠而已。
执教数十年一路走来,先生学海扬帆,荣辱不惊,桃李满园,风规自远。
耄耋之年面对书法热潮,他心意归于平淡,以博大的襟怀默默前行,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书写新篇。
书法不单是写毛笔字,而是通过写字,让文化得以焕发光彩。
欧阳中石先生认为,研习书法的人不能只把自己看成一个写字匠,他的心中一定要有一种文化的自觉。
“90后”欧阳中石:“正是无奇正是奇”
“90后”欧阳中石:“正是无奇正是奇”作者:钱晓鸣来源:《公关世界》2018年第22期10月29日是著名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90华诞暨从教70周年,从中央统战部、中国文联到遍布各地的欧阳中石先生的学生们,都在向尊敬的欧阳先生致以热烈地祝贺。
笔者曾经受欧阳先生之托主编过《欧阳中石谈书法》,和家父同庚的欧阳中石先生一直视我为忘年交,每每到欧阳先生家就是京城最快乐、睿智的去处。
10月29日是著名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90华诞暨从教70周年,谨以此文祝欧阳先生健康长寿、学术之树长青!“中石随后” 大家行列的年轻人欧阳中石先生的书作挺拔、俊秀,面目自成一家。
他善于填词作诗,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
他是京剧行家。
他的本行却是逻辑学。
欧阳先生曾题赠笔者一张照片,是1981年欧阳先生陪同辛亥老人百岁人瑞孙墨佛、张伯驹先生在北京中山公园的中山堂观看《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纪念展》,先生在照片后面题写:“中石随后。
”欧阳先生解释说:我是跟着老先生们学习的。
欧阳先生会得很多,他常戏称自己是“无家可归”者。
他在北大本科读的是逻辑学,师从中国逻辑学泰斗金岳霖。
他的京剧是嫡传的“奚派”,直接传承自奚派开山祖奚啸伯先生本人,《奚啸伯自传》就是因为有欧阳抄本才得以流传。
他擅长诗词,学诗师从一代学人顾随先生,当年顾羡季(字)先生年事已高已经收山不教书了,他是在顾先生家里学的,有人不信,他就模仿顾先生讲课的动作,每到会意处,顾先生就会拍一下大腿喝道“好”!比欧阳年长4岁的叶嘉莹先生就是顾随先生的弟子。
他的填词功夫是跟张伯驹先生学的。
他自谦道,我学诗的时候,写的诗像词;后来学填词的时候,填的词像诗。
“愚钝如此!”至于书画,童年时随武岩法师、侯钦如先生启蒙,成年后先向齐白石先生学画画,上大学后随吴玉如先生学书法。
欧阳先生一辈子最自豪最恪守的就是“教师”的职业和称号。
欧阳先生自作诗云:“普普通通一教师,平平淡淡自无奇。
无奇不意非无意,正是无奇正是奇。
行书--书论析要
行书--书论析要行书--书论析要欧阳中石行书--广泛应用于各种书写场合,但是历代书法论文中却几无专论行书之篇什。
清代刘熙载《书概》即总结说:“行书行世之广,与真书略等,篆隶草皆不如之。
然从有此体以来,未有专论其法者。
”因此,本章只能抽一些零碎的论述进行阐释并加以讨论,努力勾画出一个演进脉络。
这里有必要附带指出,刘熙载对未有行书专论的原因的解释不尽合事实。
他说:“盖行者,真之捷而草之详。
知其草者之于行,如绘事欲作碧绿,只须会合青黄,无庸别设碧绿料也……”一、汉魏时期汉魏这个时候.虽已有行、楷、草诸体之萌芽,但“行书”的概念尚未出现〔更不可能有行书书论)。
“草书”所指也很模糊。
因为在“草书”、“行书”、“行楷”、“行草”等概念都出现之后,各自的疆域才比较明晰。
然而此时一些书论中,已经流露出创造完整意义“行书”的指引理念。
汉代崔瑗(78一143年)《草书势》保存于晋代卫恒《四体书势》中。
这篇迄今所见的最早书法专论也是一篇草书专论。
汉代另外还有赵壹《非草书》,也是专门针对草书的。
《草书势》谓“草书之法,盖又简略;应时谕旨,用于卒迫,兼功并用,爱日省力”;“纤微要妙,临事从宜”。
指出了草书的产生正是为适应时代的实际需要对“佐隶”等的“从宜”与“简略”。
这个出发点与行书之“务从简易”也是合拍的。
然而,草书在逐步成熟之后,有了被部分人作为纯粹艺术手段以“矜忮”的倾向,背离了草书简易省时之初衷。
草书的手段是“删难省烦,损复为单”,目的是“易为易知”。
但是必须把握好删损的分寸,否则就既不“易为”更难“易知”了。
鉴于此,赵壹《非草书》发难曰:“草本易而速,今反难而迟。
”由于赵壹立足于功利实用立场上否定草书,后人往往因此把《非草书》看作对书法“艺术”的反动。
而事实上.可能正是从与赵壹相同的立场出发,后来人才有动力提炼出“行书”这种新字体.以弥补草书在实用上的一些缺憾。
王力先生将字体的演变划分为四个时代,“汉代为第三期,用隶书。
030107我的书法观-欧阳中石
主讲人简介欧阳中石:我国著名学者、书法教育家,当代中国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现任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导师、全国政协委员。
由于欧阳中石教授在书法教育方面的杰出成就,2002年由中宣部设立的中国书法最高奖,中国书法教育特别贡献奖“兰亭奖”授予欧阳中石教授。
内容简介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形态万千。
有人说书法是造线的艺术,有人说书法是加工汉字形体的艺术,书法究竟是什么?我们应当怎样看待书法这门学问。
本期节目,我国著名书法教育家、书法家欧阳中石为您畅谈《我的书法观》。
走进欧阳中石的精神世界,会强烈地感受到一位学者、书法教育家思维的敏捷和思想的深邃。
他有渊博的知识,有豁达的胸怀,有严谨的治学之道。
驰骋讲坛五十余载的他,凭着对书法教育事业的挚爱和对书法艺术孜孜的追求,总结出了书法教育的真谛。
他常给他的学生们说:“探索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峰,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必须注重人格的培养,注重道的追求,注重审美品格的塑造。
第一,书法是一门关于汉字书写的学问。
我们的汉字实在了不起,它在远古的时候,就摆脱了语音上的阻碍,在纷杂的语音中它跳出来,找到了一个可以传达自己想法的信息,它找到了一个形体。
这个形体就是客观事物的形体,它把这些事物的形体勾摹出来,体现在自己的手下。
不管你是什么样的口音,在看到的形象上,是一致的。
这一点,是突破了声音的限制,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第二,汉文字书写的意义。
汉字承载着记录、交流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具有广而告之的特点。
我们要想把写字、书法这件事情,做成一个不被抛弃的、一个非常有用的学科,那就得好好学习,要把古今中外都要通起来。
要通古今,知高低。
第三,关于艺术创作的问题。
作为不论是学艺术的也好,还是非学艺术的也好,学习书法就应该来学,应该把别人的变成我们自己的,这是艺术创作的真理。
全文各位同学,大家好。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我国著名学者、书法教育家、书法家欧阳中石教授,来给我们做精彩的学术报告。
为何人说二田行书不入流?欧阳中石推荐这本书、四个字命中要害
为何人说二田行书不入流?欧阳中石推荐这本书、四个字命中要害田英章、田蕴章老师宗承唐楷四大家的欧阳询,是久负盛名、影响广播的楷书名家,不论专业圈还是在民间,都公认他们的楷书是当代一流甚至顶尖水平。
但谈到行书,就常常听到有人说二田的行书不入流?“不入流”的书法当然是夸张,但书法圈公论二田先生的行书与他们的楷书水平相比,的确是差了不止一个等级。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书坛泰斗欧阳中石先生力荐力荐的一本书《行书八讲》中,谈到了很重要的两点,恰好能揭开这个常人难以理解的谜团?一、楷书不是行书的基础,写好楷书也不是写好行书的前提基础和必要条件!1.历史上是先有行书后有楷书。
公元前99年汉简出现,逐步发展起来的章草、今草、行书,标志着书写上打破了隶书的规矩,走向了率意和自由。
行书产生并影响于东汉的桓帝、灵帝时期,早于钟繇的小楷。
楷书是在此基础上又一次新的规范化发展,楷书笔法成熟在唐代,远远晚于东晋王羲之时代即已成熟的行书。
2.楷书和行书的追求、特点迥异楷书更加偏重实用性,要求好辨识、易学习,因此形态端庄规范,讲究横平竖直、均衡对称、同大等距、匀速行笔。
行书更加偏重艺术性,表现的是人的生命节律和风神状貌,线条和组合讲究的流畅优美、自由不羁。
楷书和行书的这种巨大差异,说明楷书写得好并不一定就顺理成章能把行书写好。
二、写好行书的关键,恰恰是解散楷法,入楷太深则很难做到!行书是最自由的一种书体,这也就表明它的两个特点:一是笔法最丰富,二是造型(结构)更富于变化。
楷书要逆锋起笔,行书就顺锋起笔。
楷书要回锋收笔,行书就出锋收笔,等等。
楷书既要藏锋,又要回锋,所以行不起来;行书起笔顺锋,收笔出锋,所以行起来了。
《行书八讲》插图写好行书就五个关键“顺势下笔、使转呼应、轻重变化、方圆兼用、以斜取正”,这五个关键集中起来还是一句话“解散楷法”。
二田的行书不能跻身顶尖可能正是因为入楷太深、不能自拔!欧阳中石为张旭光《行书八讲》作序,给予了“经验管用、可信、值得推广”评价《行书八讲》目录序言第一讲:重读经典——行书学习之路第二讲:顺势风云——行书笔法特点第三讲:达其性情——行书笔法变化第四讲:生命状态——行书部首第五讲:气象万千——行书结构第六讲:明阴洞阳——行书章法第七讲:下笔有由——行书临摹第八讲:放歌时代——行书创作《行书八讲》:行书的核心是“潇洒”,行书的神采主要来源于“变化”张旭光先生受联合国邀请在美国纽约弘扬中国书法艺术张旭光,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副主任兼《中国书法学报》执行主编,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会、创作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通讯报》主编。
欧阳中石谈学习书法艺术
欧阳中石谈学习书法艺术今天我上第一课。
想谈一些咱们这一范围里的概念。
这些概念,经常在口头上,但是很可能不准确,必须说得更清楚一些。
第一个概念是“书”。
这个书字就是写的意思。
它可能有很多含义,但现在说的这个书就是写,就是写汉字。
我们所研究的就是写汉字的问题。
书写出来的哪个字,就等于说写出了一个书迹。
如果说把写的那个东西作为一个名词,就是写了一幅书作。
书的作品,简称书作。
如果这张书作写的比较好,可以被人们学习,我们就叫它法书,就是可以为法的书作,所以叫书法。
这些概念都和我们平常理解或者叫法不大一样,也许有人以为我们几十年来固守的那些概念是对的,现在新的说法是错的,我们觉得现在说的是对的。
关于怎么样写,怎么样写的好,写什么内容,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写在哪上边,各种各样的问题,许多都是学问。
我们把它汇总成一个学问的名称叫书法。
因此,书法是学问,不只是写字,搞书法应该是搞书法艺术方面的学问。
如果说写字就是搞书法,这不通。
你看我这张书法怎么样,不通,是写的字,是一个书作,不好叫做书法,贴满墙也不叫书法。
这一些在我们思想里面常常是混乱的,有必要讲清楚。
讲怎样拿笔,怎样用墨,怎样拉横,怎样写竖,这是写书法中的一部分,是小学部分,够不上中学部分。
等到大学再来学拿笔就耽误事了。
我们书画函授大学应该研究书法这门学问。
这门学问里边包括写什么词,写什么语言,写什么诗,怎么样写才好看,怎么写才合理,要给一个什么环境写,写什么更合适,研究的是这些问题。
我们应该把这些事情说清楚。
比方说,17、8年前,我们刚建校的时候,我到外地在一个宾馆里头,从卧室到饭厅的路上有一个圆门,上面写着几个字“归去来兮”,我问:这是谁写的,怎么写这四个字?有位老师说是他写的。
归去是回去,来兮,再回来。
原来陶渊明这句话的意思是“回家去吧”。
人家都轰你了,这还能住吗?我告诉学校负责人,他不能做这儿的老师,归去来兮还不知道怎么讲。
我们讲究书法,就要讲究写什么,不是光拿笔就写,是讲究学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书书论析要欧阳中石行书广泛应用于各种书写场合,但是历代书法论文中却几无专论行书之篇什。
清代刘熙载《书概》即总结说:“行书行世之广,与真书略等,篆隶草皆不如之。
然从有此体以来,未有专论其法者。
”因此,本章只能抽一些零碎的论述进行阐释并加以讨论,努力勾画出一个演进脉络。
这里有必要附带指出,刘熙载对未有行书专论的原因的解释不尽合事实。
他说:“盖行者,真之捷而草之详。
知其草者之于行,如绘事欲作碧绿,只须会合青黄,无庸别设碧绿料也……”一、汉魏时期汉魏这个时候,虽已有行、楷、草诸体之萌芽,但“行书”的概念尚未出现〔更不可能有行书书论)。
“草书”所指也很模糊。
因为在“草书”、“行书”、“行楷”、“行草”等概念都出现之后,各自的疆域才比较明晰。
然而此时一些书论中,已经流露出创造完整意义“行书”的指引理念。
汉代崔瑗(78一143年)《草书势》保存于晋代卫恒《四体书势》中。
这篇迄今所见的最早书法专论也是一篇草书专论。
汉代另外还有赵壹《非草书》,也是专门针对草书的。
《草书势》谓“草书之法,盖又简略;应时谕旨,用于卒迫,兼功并用,爱日省力”;“纤微要妙,临事从宜”。
指出了草书的产生正是为适应时代的实际需要对“佐隶”等的“从宜”与“简略”。
这个出发点与行书之“务从简易”也是合拍的。
然而,草书在逐步成熟之后,有了被部分人作为纯粹艺术手段以“矜忮”的倾向,背离了草书简易省时之初衷。
草书的手段是“删难省烦,损复为单”,目的是“易为易知”。
但是必须把握好删损的分寸,否则就既不“易为”更难“易知”了。
鉴于此,赵壹《非草书》发难曰:“草本易而速,今反难而迟。
”由于赵壹立足于功利实用立场上否定草书,后人往往因此把《非草书》看作对书法“艺术”的反动。
而事实上,可能正是从与赵壹相同的立场出发,后来人才有动力提炼出“行书”这种新字体.以弥补草书在实用上的一些缺憾。
王力先生将字体的演变划分为四个时代,“汉代为第三期,用隶书。
但草书和行书亦已存在”。
“东汉至现代为第四期,用楷书。
行书、草书只是楷书的速写式。
它们是辅助楷书,不是替代楷书”。
二、两晋时期西晋也没有留下述及行书的书论。
成公绥(231一273年)《隶书体》谓:“虫篆既繁.草藁近伪,适之中庸,莫尚乎隶。
”中庸的原则贯串于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中,书法理论也不能例外。
《隶书体》较早地将这条原则明确提出,而且专门针对字体的应用,对于行书的大行天下也具有深远意义。
刘熙载《艺概》云:“书凡两种:篆、分、正为一种,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
”行为显然是一种动、静之间的字体,除了动与静折中外,行书还有许多的特色都比其他字体更加直接地符合中庸原则。
卫恒(?一291年)《四体书势》详列《字势》《古文》、《隶势)、蔡邕《篆势》、崔瑗《草势》,却没有专辟《行书》,但还是于隶体段落中附带提及说:“魏初,有钟、胡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升,而钟氏小异,然各有其巧,今盛行于世。
”这说明行书在当时地位虽逊于隶书,但成就已足为士林寓目。
索靖(239一303年)《草书势》有这样几句话描述草书:“守道兼权,触类生变;离析八体.靡形不判。
去繁存微,大象未乱。
”实际上相对于草书以前的各种字体来说,草书真的有些分崩离析的况味。
那么这里的“守道”、“大象未乱”除了强词夺理之外,显然流露出对草书的某种失望和一些不甘心,这些需要靠行书的某些特征来弥补。
东晋留下了一段专门描述行书的书论--王珉(351一388年)的《行书状》。
它保存于唐张怀瓘《书断》中。
此前专论篆、隶、草的书论皆已有出现,独不见专及行书者。
王珉此作与东晋行书之繁盛有极大关系,其意义重大。
《行书状》云:“邈乎嵩、岱之峻极,灿若列宿之丽天。
伟字挺特,奇书秀出;扬波骋艺,余妍宏逸;虎踞凤,龙伸蠖屈。
资胡氏之壮杰,兼钟公之精密;总二妙之所长,尽众美乎文质。
详览字体,究寻笔迹,粲乎伟乎,如如璧。
宛若盘螭之仰势,翼若翔鸾之舒翮。
或乃放乎飞笔,雨下风驰,绮靡婉丽,纵横流离。
”现在所能读到的这一段显然已不完备,但依然能够看到它对行书已作了相当的铺陈。
与此前西晋的那些字体专论一样,该段运用了各种形象直观的描绘来刻画行书的特征。
但是就剩下的这一段而言,它也并未能够超越以前的字体专论,也只是用山岳、列宿、风雨、龙、虎、凤、蠖、螭、鸾、、璧等具有气势、动感的字眼表达出行书给予欣赏者的主观感受,对于行书与其它字体的关系及其本身在用笔、结体、章法方面的特色并未涉及。
只是擅名者方面稍及钟、胡二家,基本上还是没有超出西晋卫恒《四体书势》所附述的内容,不过还是对钟、胡“各有其巧”进行了区分。
指出胡昭“状杰”,钟繇“精密”。
东晋是行书大发展的巅峰。
南朝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是对书家的评骘文字,它对从前的书法发展做了粗略概括,还将一些字体的创造与演变情况附丽于书家名下。
文中四十余位书家中,指为善行书者有:晋齐王攸、羊忱、羊固、王导、王洽、王珉、王玄之、王徽之、王淳之、王允之、王修、王绥、庾亮、庾翼、谢安。
还有这样一些关于行书的段落值得注意:颖川钟繇,魏太尉;同郡胡昭,公车征。
二子俱学于德升,而胡书肥,钟书瘦。
钟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狎书者,相闻者也。
三法皆世人所善。
觊子,字伯玉,为晋太保。
采张芝法,以觊法参之,更为草藁,草藁是相闻书也。
王洽,晋中书令、领军将军。
众书通善,犹能隶、行。
从兄羲之云:“弟书遂不减吾。
”王献之,晋中书令。
善隶、藁.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
由此可以总结这样数点:〔1〕对于钟、胡二家的差异,更加直截了当地用“肥”、“瘦”这样通俗的字眼来表达;〔2〕讲清楚了行书的一般使用场合:“相闻者也”,这算是行书与其它字体相互关系的一个方面吧。
此外文中使用的是“行狎书”这样一个别称。
还有“藁”;〔3〕凸现了王洽、王献之在发展行书上的地位;〔4〕以“骨势”、“媚趣”两个比较明确的范畴来比较二王书法〔行书是其主要方面)的差异。
虞龢《论书表》分析了书风“质”与“妍”的迁变,云:“夫古质而今妍,数之常也;爱妍而薄质,人之情也。
”但虞龢并未厚此薄彼,而是肯定不同风格“会美俱深”,“同为终古之独绝,百代之楷式。
”由于这样冷静的头脑,虞龢指出:二王与钟繇、张芝之间有妍与质的区别;而王献之“穷其妍妙”,与王羲之之间也有妍与质的差异。
虞龢得出这样的结论,必定综合考虑了问题的各个方面,他必然注意到了二王在行书方面的突出成就,注意到了二王行书独具的妍美风格迥然不同于此前的其它字体;同时他还考虑到了王献之在羲之基础上别构一体带来的影响。
梁武帝箫衍《古今书人优劣评》有数语约略涉及行书、楷书的比较:“范怀约真书有力,而草、行无功,固知简牍非易。
”所谓“简牍”当即指传统所说“相闻者也”,语义偏重于说明行书难于真书。
三、唐代唐代虞世南《笔髓论》兼论用笔法及行草各体书写规则。
在《释真》一节,区别行书执笔位置与其它字体的不同:“笔长不过六寸,捉管不过三寸,真一、行二、草三,指实掌虚。
”并且强调了行书书写过程中,“行、草稍助指端钩距转腕之状”,即更加注重灵活运指、运腕对于行书(及草书)的重要性。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笔髓论》中专有《释行》一节,与《释真》、《释草》成三鼎立。
这样的理论格局是与行书在实际应用中所取得的地位相一致的。
文日:“行书之雄,略同于真。
至于顿挫盘礴,若猛兽之搏噬;进退钩距,若秋鹰之迅击。
故覆腕抢毫,乃按锋而直引,其腕则内旋外拓,而坏转纡结也。
旋毫不绝,内转锋也。
加以掉笔联毫,若石墨玉瑕,自然之理。
如长空游丝,容曳而来往;又如虫网络壁,劲而复虚。
右军云:‘游丝断而能续,皆契以天真,同于轮扁。
’又云:‘每作一点画,皆悬管掉之,令其锋开,自然劲健矣。
’”“悬管掉之”、“令其锋开”八字最为紧要,言简而意赅,正不得以字少而忽之也。
后来人对行书用笔方法的阐述基本上还是这八字的深发。
董其昌说:“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堰。
”不正是“悬管掉之”么。
张怀瓘《书议)声言:“其古文、篆籀,时罕行用者,皆阙而不议。
议者真正、藁草之间。
”因而,行书在张怀瓘书论中地位已非魏晋时期可比。
张怀瓘能真正冷静地将各个字体独立区别开来观察。
《书议》云:“(逸少)得重名者,以真、行故也,举世莫之能晓,悉以为真、草一概。
”在《书估》中又说:“如大王草书真字,一百五字乃敌一行行书。
”张怀瓘并且在行书内部进行细致比较区别,将“行书”析为“真行”、“行草”。
云:“子敬年十五六时,尝白其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
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珠,大人宜改体;且法既不定,事贵变通,然古法亦局而执。
’子敬才高识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
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
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
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
无藉因循,宁拘制则;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便。
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
逸少采真行之要,子敬执行草之权,父之灵和,子之神俊,皆古今之独绝也。
”“子敬没后,羊、薄嗣之。
宋、齐之间,此体弥尚,谢灵运尤为秀杰。
近者虞世南亦工此法。
或君长告令,公务殷繁,可以应机,可以赴速;或四海尺牍,千里相闻,迹乃含情,言帷叙事,彼封不觉欣然独笑,虽则不面,其若面焉。
妙用玄通,邻于神化。
”《书断)首先于上篇分别介绍了古文、大篆、瘤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草、行书、飞白、草书十体源流,关于行书,云:“案行书者,后汉颖川刘德升所造也,即正书之小。
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敌谓之行书。
王云:晋世以来,工书者多以行书著名。
昔钟元常善行狎书是也,尔后王羲之、献之并造其极焉。
献之尝白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
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也,大人宜改体。
’观其腾烟炀火,则回禄丧精,覆海倾河,则元冥失驭,天假其魄,非学之巧。
若逸气纵横,则羲谢于献;若簪椐礼乐,则献不继羲。
虽诸家之法悉殊,而子敬最为遒拔。
夫古今人民,状貌各异,此皆自然妙有,万物莫比,唯书之不同,可庶几也。
故得之者,先禀于天然,次资于功用。
而善学者乃学之于造化,异类而求之,固不取乎原本,而各逞其自然。
王珉《行书状》云:“邈乎嵩、岱之峻极,灿若列宿之丽天。
伟字挺特,奇书秀出;扬波骋艺,余妍宏逸;虎踞凤,龙伸蠖屈。
资胡氏之壮杰,兼钟公之精密;总二妙之所长,尽众美乎文质。
详览字体,究寻笔迹,粲乎伟乎,如如璧。
宛若盘螭之仰势,翼若翔鸾之舒翮。
或乃放乎飞笔,雨下风驰,绮靡婉丽,纵横流离。
”刘德升即行书之祖也。
“赞曰:非草非真,发挥柔翰,星剑光芒,云虹照烂,鸾鹤婵娟,风行雨散,刘子滥觞,钟胡弥漫。
”《书断》中篇首先将历代著名书家按所擅字体归依,列表析为神、妙、能三品,每品九体;神品无古文,妙品、能品无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