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权问题的国际法思考试论人权的性质

合集下载

国际法中关于人权的问题

国际法中关于人权的问题

国际法中关于人权的问题田缜人权,是指人所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

它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基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自由、平等权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人权是指各国国内法规定的本国公民个人享有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人权问题基本上属于一国国内管辖的事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上围绕人权问题所进行的斗争也是表现在人权的概念上,传统的资产阶级人权概念,比较强调个人基本权利和政治权利。

联合国1966年通过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盟约》和《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盟约》均在第一条规定:“所有名族均享有自决权,根据此种权利,自由决定其政治地位及自由从事其经济、社会与文化之发展。

”联合国与1986年通过的《发展权宣言》:“发展权时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

”上述规定,包括个人人权,集体人权,不仅指政治权利,而且包括国家和民族的权利。

所有这些都大大发展了人权的概念。

关于人权的性质,西方国家的一些国际法学者主张:“人权没有国界”。

“不干涉内政原则不适用于人权问题”,甚至还有学者提出,人权原则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人权原则要取代国家主权原则而成为国际法的基础。

西方学者的这种主张往往被某些国家利用,成为干涉别国内政,侵犯他国主权的工具,这是与人权保护背道而驰的。

人权具有二重性,即人去昂的国内法属性和国际法属性。

国内的人权保护是由国家制定的法律,通过各机关的执行来实现。

国际法中的人权保护只是针对人权的国际法属性,任何国家以人权为幌子,对别国人权问题指手画脚,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这是强权政治的表现,不具有合法性。

人权概念是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来的。

首先,荷兰法学家格老秀斯提出的,他认为,自然法的基础是自然理性,人拥有一种自然的权利,是不能废除的。

他主张人的生命权和人身自由是不可侵犯的,并在其著作《战争与和平法》一书中,首次使用了“人的普遍权利”和“人权”的概念。

后来荷兰的斯宾诺莎,英国的洛克,法国的孟德斯鸠和卢梭,都进一步提出和阐述了“天赋人权”的重要思想,特别是卢梭的“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论”,认为每个人都生而平等。

最新-试论人权的性质 精品

最新-试论人权的性质 精品

试论人权的性质人权,是指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是每个现代人维持正常生活所应拥有的条件。

关于人权的性质,西方国家的一些国际法学者主张,人权没有国界,不干涉内政原则不适用于人权问题,甚至还有学者提出,人权原则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人权原则要取代国家主权原则而成为国际法的基础。

西方学者的这种主张往往被某些国家利用,以人权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侵犯别国主权,这与人权保护背道而驰。

我们认为,人权具有二重性,即人权的国内法属性和人权的国际法属性,国际……一人权概念从第一次提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为止,都属于国内政治和国内法律的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人权问题开始进入国际法领域。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人权最大规模的践踏和破坏,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深刻反省,成为人权问题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基本起因。

联合国的成立,特别是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的通过,将人权问题正式纳入了国际法的范畴。

但是,人权问题,特别是基本人权问题仍然属于一国的内政,由各国的国内法加以规定,由国内有关机关进行保护,这部分人权并没有进入国际法领域。

一般说来,由于各国的历史背景、社会习俗、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等不同,对生存权、平等权、自由权、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等,只有通过国家的立法才能授予,只有通过国家的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采取措施才能保证实现,国际法不直接授予权利给个人。

人权的国内法属性是由人权的特点所决定的。

众所周知,人权的内容存在法定权利和应有权利的矛盾。

法定权利是人所实际享有的权利,是统治阶级根据所处的地位,结合本国具体的经济结构与政治制度,在一定限度内将自己所认可的应有权利法律化的结果。

应有权利是指作为人所应该享有的权利,是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一直追求的美好目标,当某种应有权利得到实现,转变为法定权利后,又有新的应有权利产生,等待着人类为之奋斗。

国际法中的人权保护问题研究

国际法中的人权保护问题研究

国际法中的人权保护问题研究人权保护是国际法中的重要议题,是各国共同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人权保护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

然而,在实践中,人权保护问题并非容易解决的。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国际法中的人权保护问题,并分析其中的挑战和解决之道。

首先,人权保护在国际法中的地位。

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是国际人权保护的基石,也是国际人权法的核心文件。

该宣言规定了个人和集体权利的普遍原则,为国际社会确立了全球共同追求人权保护的目标。

此外,还有一系列国际人权公约及国际人权法庭的建立,进一步强化了人权保护的法律体系。

然而,虽然这些法律框架为人权保护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原则,但在实际上,如何贯彻执行这些原则是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其次,国际法中的人权保护问题涉及到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

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这也反映在对人权的理解和保护上。

有些国家可能更强调集体权利和社会稳定,而相对忽视个人权利。

这种文化差异导致了国际人权保护标准的多样性和争议性。

同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教育和治理等方面的困难,人权保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因此,为了推动人权保护在全球范围内的落实,需要在尊重不同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寻找一种既普适又包容的人权保护标准。

此外,国际法中的人权保护问题还涉及到国家主权和非干涉原则。

根据国际法的原则,国家享有主权,其他国家不应干涉其内政。

然而,当一个国家存在人权滥用的情况时,国际社会又应该如何应对?干涉行为是否违背国际法原则?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一方面,干涉国可能以人权保护的名义进行干涉,但另一方面,被干涉国可能抗议违反其主权权利。

因此,国际社会在处理涉及到人权的国家间争端时,需要在平衡人权保护与国家主权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

最后,为了解决国际法中的人权保护问题,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合作与对话。

各个国家可以通过建立合作机制和人权对话,分享经验和最佳实践。

7章国际法人权

7章国际法人权

4、根据区域性公约成立的区域性 人权机构

如欧洲人权委员会、欧洲人权法院和美洲人 权法院等。
二、国际人权保护的实施制度
1、报告及审查制度:各主要国际人权公约都规定 ,缔约国应按公约规定的时间和程序向有关机 构提交报告,说明在履行公约方面采取了哪些 措施、取得了哪些进展和有何具体困难。有关 人权机构对报告进行审议,并就报告内容发表 五法律约束力的评论或提出建议。 2、国家来文及和解制度:缔约国通过有关国际机 构监督其他缔约国履行人权公约义务的一项重 要制度。 3、个人申诉制度.人权事宜委员会接受缔约国个 人受害人来文,前提用尽国内补救办法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公约》规定的人 权,则是需要国家采取措施,积极创造条 件达到的目标,因此,公约规定:“每一 缔约国承担尽最大能力个别采取措施或经 由国际援助和合作,特别是经济和技术方 面的援助和合作,采取步骤,以便用一切 适当方法,尤其包括用立法方法,逐渐达 到本公约中所承认的权利的充分的实现。”



2、《世界人权宣言》的性质 《世界人权宣言》本身不是一个法律文件。这一点 在联大通过该宣言时就有明确的说明。 然而在《宣言》通过后,许多国家在其宪法、立法 或判例中都直接引用《宣言》,国际法院也在其判 例中直接引用《宣言》,说明《宣言》已经成了国 家和国际社会普遍的实践;不仅如此,国家已经认 为遵守《宣言》规定的原则已经成了一种法律义务。 因此,可以这样说,保护《宣言》所宣示的人权, 已经演变成了国际习惯法,虽然还不能说《宣言》 的全部内容都已经成了习惯国际法。
第七章
国际法上的人权 问题
第一节 人权与国际人权法
一、人权的的概念 人权,即人的权利,是指一个人作为人所享 有或应享有的基本权利。 关于人权的具体范围,东方和西方学者不同 西方学者:人权指个人的权利,即公民和政 治权利。 东方学者:人权既包括个人权利也包括集体 人权;个人的权利既有公民和政治权利,又 有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

试论人权的性质-1

试论人权的性质-1

试论人权的性质人权,是指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是每个现代人维持正常生活所应拥有的条件。

关于人权的性质,西方国家的一些国际法学者主张,“人权没有国界”,“不干涉内政原则不适用于人权问题”,甚至还有学者提出,人权原则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人权原则要取代国家主权原则而成为国际法的基础。

西方学者的这种主张往往被某些国家利用,以人权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侵犯别国主权,这与人权保护背道而驰。

我们认为,人权具有二重性,即人权的国内法属性和人权的国际法属性,国际……我国从来都赞赏和支持联合国普遍促进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努力,一贯尊重并保护基本人权。

我国的人权保护已经制度化、法制化,我国的人权立法从实际出发,以解决现实问题为中心,将所缔结或参加的有关人权问题的条约转化为国内法上个人能直接享受到的权利,并通过行政、司法等国家机关保证实施,使人权国际保护方面的内容能在我国国内最终得以实现。

我国加强了对人权工作的监督、检查,侵权行为要受到制裁和赔偿,我国还在不断普及人权知识,提高人权意识,使尊重人权、保护人权成为公民的自觉行动。

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生产资料公有制能够保证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将会日益扩大,人权状况将会不断改善。

我国以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上22%的人口,而且每年还要净增1500多万人,相当于统一前德国东部的人口,中国政府要向他们提供粮食、住房、受教育和就业的机会,中国政府较完善地解决了这一艰巨的任务,这是中国对世界人权事业的重大贡献。

我们反对任何国家利用人权问题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政治标准和发展模式,借口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

人权具有二重性,要有效地保障和促进整个人类人权和基本自由的普遍实现,就应该尊重不同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和不同历史、宗教和文化背景的国家的特点,增进相互理解,求同存异,以正常的国际合作代替冷战。

长期以来,某些国家利用联合国人权讲坛作为进行冷战的场所,将人权作为推行强权政治的手段,干涉基本上属于他国国内管辖的事务。

人权保护辩论辩题

人权保护辩论辩题

人权保护辩论辩题正方辩手观点:人权保护是每个国家应该尽职的责任,因为人权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是不容侵犯的。

首先,人权保护是国际社会的共识,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明确规定了人权的基本内容,包括生存权、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等。

这些权利是每个人生来就应该享有的,没有任何人或政府有权剥夺。

同时,人权保护也是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的基础。

只有当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和公正。

另外,人权保护也是国家形象和国际声誉的体现。

一个国家如果不能保护好自己人民的人权,必然会受到国际社会的责难和批评,影响国家形象和国际关系。

名人名句,美国总统林肯曾经说过,“人民的权利不在于政府的厚爱,而在于他们的天赋。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人权是每个人生来就应该享有的,政府应该尊重和保护这些权利。

经典案例,以中国为例,中国政府在人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比如大力推进法治建设,加强司法保障,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

同时也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和弱势群体的保护,推进了全面建设法治中国。

反方辩手观点:人权保护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要求国家来保护每个人的人权。

首先,国家在保护人权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的因素。

有时候为了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可能需要对个别人的权利做出一些限制。

其次,人权保护需要在法律框架内进行,不能随意扩大人权的范围。

如果人权保护过度,可能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甚至会对国家的发展和稳定造成影响。

最后,人权保护也需要考虑到国家的文化和传统,不能生搬硬套西方的人权标准。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来制定人权保护的政策。

名人名句,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曾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句话说明了国家的利益和社会稳定是最重要的,人权保护需要在这个前提下进行。

经典案例,以美国为例,美国长期以来一直标榜自己是人权的捍卫者,但是在一些国际问题上却表现出双重标准,比如在反恐战争中侵犯了一些国家和个人的人权。

第十四章 国际人权1

第十四章 国际人权1

二、国际人权保护的实施
(一)缔约国定期报告制度
(二)国家来文及和解制度
(三)个人来文申诉制度
(四)经社理事会处理大规模侵犯人权的程序及制度
第五节 中国在国际人权法领域的理 论与实践
• 一、中国在国际人权领域的活动 • 二、中国与国际人权立法
三、中国对国际人权问题的 原则立场
第一,坚持人权概念的完整性。
(二)人权的特征
其一,人权是一种由人所享有的权利,这种权利是人所固有的、 不可缺少的一种权利。 其二,人权既包括法律权利,亦包括道德权利。
其三,人权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 其四,人权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二、人权的历史发展
❒资产阶级革命及其立法
◆天赋人权

❒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国际联盟
(二)普遍性国际人权公约
1.《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2.《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三)专门性国际人权公约
1.废除奴隶制和禁止强迫劳动方面的国际公约 2.保护种族权利的国际公约 3.保护妇女权利的国际公约 4.保护儿童权利的国际公约
5.保护难民和无国籍人权利的国际公约
6.保护被拘留或监禁者的权利
(四)区域性国际人权公约
1.《欧洲人权公约》 2.《美洲人权公约》
3.《非洲人权与民族权利宪章》
三、国际人权法的保护对象
(一)个人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
1.生存权。 2.自由权。 3.人身保障权。 4.平等权。
(二)个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
1.财产权。 2.工作权。
3.受教育权。
4.社会保权。 5.参加文化生活权。
第十四章 国际人权法
我们的时代是权利的时代。人权是我们 时代的观念,是已经得到普遍接受的唯一的 政治与道德观念。 ——[美]L .亨金

国际公法 第十五章 国际人权法讲解

国际公法 第十五章 国际人权法讲解

二、专门性人权文书
1. 防止并惩治灭绝种族和种族隔离罪
1948年 《防止 及惩 治灭 绝种 族罪 公约》
灭绝种族
蓄意全部或局部消灭某一民族、人种、种族或宗 教团体
杀害该团体的成员
灭绝 种族 行为
致使该团体的成员在身体上或精神上 遭受严重伤害
故意使该团体处于某种生活状况下, 以毁灭其全部或局部的生命
强制施行办法,意图防止该团体内的 生育
强迫转移该团体的儿童至另一团体
2.废除奴隶制和禁止强迫劳动 3.禁止和消除歧视
❒《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ICERD)
4.妇女和儿童权利
❒ 1952年《妇女政治权利公约》 ❒《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CEDAW) ❒ 《儿童权利公约》(CRC)及其议定书
(2)确定难民地位的标准:主观与客观条件 (3)难民的待遇:不推回原则
• 1948年12月10日,在联合国大会上以48票赞成、0票反 对、8票弃权通过
Part III 普遍性人权保护制度
世界人权宣言的地位和作用:
• 是国际人权公约的基础 • 起到解释《联合国宪章》的作用 • 很多规则己经形成了国际习惯法的一部分
Part III 普遍性人权保护制度
(二)两个国际人权公约
Part III 普遍性人权保护制度
• 防止性别歧视的规定
ICCPR第3条:本公约缔约各国承担保证男子和 妇女在享有本公约所载一切公民和政治权利方面 有平等的权利。 ICESCR第3条:本公约缔约各国承担保证男子和 妇女在享有本公约所载一切经济、社会和文化权 利方面有平等的权利。 ICESCR第7.1.1条:公平的工资和同价工作同酬 而没有任何歧视,特别是保证妇女享受不差于男 子所享受的工作条件,并享受同工同酬。

试论人权的性质

试论人权的性质

试论人权的性质倪学伟人权,是指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是每个现代人维持正常生活所应拥有的条件。

关于人权的性质,西方国家的一些国际法学者主张,“人权没有国界”,“不干涉内政原则不适用于人权问题”,甚至还有学者提出,人权原则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人权原则要取代国家主权原则而成为国际法的基础。

西方学者的这种主张往往被某些国家利用,以人权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侵犯别国主权,这与人权保护背道而驰。

我们认为,人权具有二重性,即人权的国内法属性和人权的国际法属性,国际法中的人权保护只是针对人权的国际法属性,任何国家以人权为幌子,对别国人权问题指手划脚,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这是强权政治的表现,不具有合法性。

一人权概念从第一次提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为止,都属于国内政治和国内法律的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人权问题开始进入国际法领域。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人权最大规模的践踏和破坏,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深刻反省,成为人权问题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基本起因。

联合国的成立,特别是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的通过,将人权问题正式纳入了国际法的范畴。

但是,人权问题,特别是基本人权问题仍然属于一国的内政,由各国的国内法加以规定,由国内有关机关进行保护,这部分人权并没有进入国际法领域。

一般说来,由于各国的历史背景、社会习俗、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等不同,对生存权、平等权、自由权、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等,只有通过国家的立法才能授予,只有通过国家的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采取措施才能保证实现,国际法不直接授予权利给个人。

人权的国内法属性是由人权的特点所决定的。

众所周知,人权的内容存在法定权利和应有权利的矛盾。

法定权利是人所实际享有的权利,是统治阶级根据所处的地位,结合本国具体的经济结构与政治制度,在一定限度内将自己所认可的应有权利法律化的结果。

应有权利是指作为人所应该享有的权利,是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一直追求的美好目标,当某种应有权利得到实现,转变为法定权利后,又有新的应有权利产生,等待着人类为之奋斗。

人权问题的国际法思考试论人权的性质

人权问题的国际法思考试论人权的性质

人权问题的国际法思考试论人权的性质来源:作者:人权,是指人所享有或应享有的基本权利。

它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基于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自由、平等权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人权是指各国国内法规定的本国公民个人享有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人权问题基本上属于一国国内管辖的事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上围绕人权问题所进行的斗争也表现在人权的概念上,传统的资产阶级人权概念,比较强调个人基本权利和政治权利。

联合国1966年通过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盟约》和《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盟约》均在第一条规定:“所有民族均享有自决权,根据此种权利,自由决定其政治地位及自由从事其经济、社会与文化之发展。

”联合国于1986年通过的《发展权宣言》:“发展权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

”上述规定,包括个人人权、集体人权,不仅指政治权利,而且包括国家和民族的权利。

所有这些都大大发展了人权的概念。

关于人权的性质,西方国家的一些国际法学者主张,“人权没有国界”、“不干涉内政原则不适用于人权问题”,甚至还有学者提出,人权原则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人权原则要取代国家主权原则而成为国际法的基础。

西方学者的这种主张往往被某些国家所利用,成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侵犯他国主权的工具,这是与人权保护背道而驰的。

笔者认为,人权具有二重性,即人权的国内法属性和国际法属性。

内国的人权保护是由国家制定法律,通过各机关的执行来实现的。

国际法中的人权保护只是针对人权的国际法属性,任何国家以人权为幌子,对别国人权问题指手划脚,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这是强权政治的表现,不具有合法性。

一、人权概念的提出和发展(一)人权概念的产生。

人权概念是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来的。

首先,荷兰法学家格老秀斯(Hugo Grotius,1583-1645)提出了“人权”的概念。

他认为,自然法的基础是自然理性,人拥有一种自然的权利,是不能废除的。

他主张人的生命权和人身自由是不可侵犯的,并在其著作《战争与和平法》一书中,首次使用了“人的普遍权利”和“人权”的概念。

人权中的辩论辩题

人权中的辩论辩题

人权中的辩论辩题正方,人权是普世价值,应当得到全面保障。

人权是每个人生而平等的基本权利,是普世价值,应当得到全面保障。

首先,人权的普遍性是不容置疑的。

正如联合国宣言所述,“所有人生而自由和平等,人人都有思想、良心和宗教的自由。

”这表明人权是普世的,不分国界、种族或信仰。

因此,人权应当得到全面保障,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应该受到侵犯。

其次,人权的保障是社会进步的基础。

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违反人权的暴行,比如种族歧视、奴隶制度等,这些都是对人权的严重侵犯。

而当社会开始重视人权,保障人权时,社会也会逐渐进步,实现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

因此,人权的全面保障是社会进步的基础。

最后,人权的保障是国际社会的责任。

在全球化的今天,人权已经超越了国界,成为了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

联合国成立以来,各国已经签署了许多国际人权公约,承诺保障人权。

因此,人权的保障是国际社会的责任。

反方,人权是相对的,不应当绝对化。

人权是相对的,不应当绝对化。

首先,人权的普遍性存在争议。

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人权的理解是不同的,因此人权并非普世的。

比如,在某些国家,可能会有一些宗教习俗,这些习俗可能会与一些普遍人权价值相冲突,这就说明了人权并非普世的。

其次,人权的保障存在着现实困难。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资源不足等原因,可能无法全面保障人权。

这并不是这些国家故意违反人权,而是存在着现实困难。

最后,人权的保障需要平衡。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可能需要对一些人权进行限制。

比如在国家安全、公共利益等方面,可能需要对一些人权进行限制。

因此,人权的保障需要平衡。

名人名句:“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

”——《世界人权宣言》。

“人权是不可剥夺的,也是不可侵犯的。

”——马丁·路德·金。

经典案例: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废除。

南非曾经实行种族隔离制度,对黑人的人权进行严重侵犯。

经过长期的斗争,种族隔离制度最终被废除,黑人的人权得到了保障,南非社会也实现了和解与进步。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国际法中的国际人权保护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国际法中的国际人权保护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国际法中的国际人权保护国际法中的国际人权保护在当今社会,人权保护被普遍认为是各国应尊重和维护的基本原则。

国际人权保护作为国际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有生活中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本文将介绍国际法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机构,以及其对于国际人权保护的意义和作用。

一、国际人权法的基本概念1.人权的定义和分类人权是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享有的基本权益和自由,包括但不限于生命权、自由权、平等权、教育权等。

根据主体和内容的不同,人权可以分为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等不同类别。

2.国际人权法的基本原则国际人权法的基本原则包括普遍性、不可侵犯性、互惠性和逐步实现性。

普遍性表明人权适用于所有人,不分种族、性别、信仰、国籍等;不可侵犯性强调国家不能侵犯人权,同时个人也不能有过分的行为侵犯他人权利;互惠性要求国际社会相互尊重和保护他国公民的人权;逐步实现性则认可人权实现的时间和方式因国家实际情况而有所不同。

二、国际人权法的主要机构与策略1.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是负责促进和保护人权的主要机构之一。

它负责监督各国的人权状况,对侵犯人权的国家进行调查和制裁,并促进开展人权教育和宣传活动。

2.国际刑事法院国际刑事法院是负责审理和惩治战争罪、种族灭绝等最严重的国际罪行的法庭。

它的设立旨在保护人权,防止战争罪行和暴力行为的发生,并为受害者提供司法救济。

3.国际法院国际法院是负责解决国家间法律争端的主要机构,也承担着保护和维护人权的责任。

它通过解决与人权相关的国际争端,确保各国遵守国际法和人权标准。

4.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在国际人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们通过调查、揭露和批评侵犯人权的行为,促进公众对人权问题的关注,并向受害者提供支持和救济。

三、国际人权保护的意义和作用1.促进和平与稳定国际人权保护有助于促进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通过确保人权的保护,减少冲突和战争的发生,维护国家之间的和谐与合作。

国际法中的主权原则与国际人权法

国际法中的主权原则与国际人权法

国际法中的主权原则与国际人权法国际法是一套规范国家间行为的法律体系,其中主权原则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与此同时,国际人权法是旨在保护个人权利的法律体系。

本文将探讨主权原则与国际人权法之间的关系,旨在分析这两个原则在国际关系中的互动和平衡。

一、主权原则的定义与特点主权原则是国际法的基石,意味着每个国家具有独立、完整的国家主权。

根据《联合国宪章》第2(1)条的规定,每个联合国会员国在国际关系中享有平等主权和独立。

这意味着国家有权自主制定国内政策,处理内外事务,而其他国家应尊重其主权。

主权原则的特点包括:1. 相对性:主权是相互的,即每个国家的主权应相互尊重,不能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

2. 不可侵犯:主权是不可侵犯的,即其他国家不得非法侵犯他国的领土、政权和国家财产。

3. 独立性:主权是独立的,即每个国家有权自主选择其发展道路和外交政策。

二、国际人权法的定义与特点国际人权法是以保护和促进个人权利为目的的国际法律体系。

它涉及各个国家的法律责任、义务和个人权利。

国际人权法的重要文件包括《世界人权宣言》、《国际人权公约》等。

这些文件确立了各种基本人权,如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平等权利等。

国际人权法的特点包括:1. 普遍性:国际人权法适用于所有人,无论其国籍、种族、性别、宗教或其他身份。

2. 绝对性:国际人权法对国家立法和行政行为具有约束力,国家无权侵犯个人的基本人权。

3. 适度限制:国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某些人权,但必须符合国际人权法的规定,并以确保公共利益和他人权利为前提。

三、主权原则与国际人权法的平衡在国际法中,主权原则与国际人权法之间存在着紧张的平衡关系。

一方面,主权原则强调国家主权的不可侵犯性,使国家有权根据其文化、传统和国情制定内部法律。

另一方面,国际人权法强调个人的普遍权利和保护,要求国家在法律和政策方面采取措施,确保人权的保护。

为了平衡主权原则与国际人权法之间的关系,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 国际监督机制:各国通过签署国际人权公约,接受国际人权机构的监督,确保自身履行对人权的承诺。

第七章 国际法上的人权

第七章 国际法上的人权

一般认为,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是第一代人权, 一般认为,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是第一代人权, 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经济、社会、文化权利, 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经济、社会、文化权利, 是第二代人权,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者的贡献; 是第二代人权,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者的贡献; 人民自决权等集体人权,是第三代人权, 人民自决权等集体人权,是第三代人权,是第三世 界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贡献。 界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贡献。 总之,人权概念和理论在以后的二百多年间, 总之,人权概念和理论在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经历 了从政治、道德概念到法律意识、法律实践, 了从政治、道德概念到法律意识、法律实践, 从 国内法到国际法的演变过程。 国内法到国际法的演变过程。
发展权
发展权是指所有国家和民族都有自由谋求他们经 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权利。 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权利。 联合国宪章》为发展权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联合国宪章》为发展权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198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发展权利宣言》,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 发展权利宣言》 再次确认了发展权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 再次确认了发展权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依此 权利, 每个人和所有民族均有权参与、 权利,“每个人和所有民族均有权参与、促进并 享受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发展, 享受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发展,并在其中充 分体现所有人权和基本自由” 分体现所有人权和基本自由”。 因此,发展权既是个人人权,也是集体人权, 因此,发展权既是个人人权,也是集体人权,不 应当被解释为仅仅是个人人权, 应当被解释为仅仅是个人人权,而不属于国家和 民族, 民族,
第七章 国际法上的人权
概述 国际人权法的内容 国际人权法的实施机制 中国与国际人权
人权的本源:自然权 人权概念的三个难点 人权思想的发展 国际人权法的概念和特征

国际法和人权理论

国际法和人权理论

国际法和人权理论:实现全球公正和平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国际法可以被定义为规范国家之间行为的法律体系,而人权理论则是指人类基本权利的范畴,例如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和公平审判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的关系,以及他们的影响力如何影响世界。

国际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

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需要一定的法律保障,因为国家之间没有上级法院来调解纠纷。

虽然一些重要的国际协定,例如《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和《联合国宪章》等,确立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但是国际法的强制力却是相对较弱的。

这是因为没有真正的国家权威来强制执行国际法,同时国际法的制定和执行也受到国家主权的限制。

这种限制使国际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比之下,人权理论的力量更能够赢得人们的信任和支持。

人权理论作为一个文化和政治的社会现象,强调人类基本权利的尊重和保护,例如平等和公正等。

人权的进步源于个人、社会和国际组织之间的不断努力,他们通过提出和实施国际人权标准,以保护和维护全球公正和平。

的关系可以看作是相互依存的。

人权理论通过国际法得到了传播和普及,同时国际法也通过保护人权来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人权标准的制定和实施需要遵守国际法的原则和程序,同时国际法机构也需要考虑人权对法律决策的影响。

例如,国际刑事法庭处理战争罪和人道主义罪的时候,需要考虑被告人是否犯有人权侵犯的罪行。

此外,国际法也需要兼顾国家主权和个人权利,以及国际和平和公正的需要。

然而,在全球的实施和保障仍然存在挑战。

一些国家对的遵守存在疑虑和担忧,他们认为这些标准是西方价值观的强加,而不是真正的全球共识。

此外,在一些国际冲突中,国际法和人权标准也受到了忽视和侵犯,例如叙利亚、利比亚和南苏丹等地区的战争犯罪和人权违反等。

这些问题提醒我们需要加强国际法和人权标准的实施和保障,以实现全球公正和平。

为此,我们需要开展更加积极的合作和对话,以构建全球法治和人权体系。

这也意味着国际社会需要团结一致,加强互信和协作,以解决国际法和人权的一系列挑战。

国际人权法

国际人权法

第五章:国际人权法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 Law●人权的概念及其人权的历史发展●国际人权法的基本内容●—《世界人权宣言》●—《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国际人权保护的专门性公约●—区域性人权公约●国际人权的实施机制●—国际人权机构的设置●—国际人权的保护制度一、人权的概念及其人权的历史发展●(一)人权的概念●1.人权的定义。

国际上不存在普遍接受的人权的定义。

人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哲学、道德、历史、法律和政治等。

●人权,即作为一个人所享有或应享有的基本权利。

——程晓霞编《国际法》。

●“人权”这个术语表明了其性质和渊源:他们只要是人就可以享有的权利。

所有人都享有人权,尽管当其作为市民、家庭成员、工人或任何公、私机构、社团的成员时可能享有或不享有某些其他权利、负担或不负担某些义务。

根据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的用语,人权是普遍的权利。

——《国际人权法教程》(第一卷),中国人民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人权的定义(续1)●如果人们享有人权只是因为他们是人,那么,人权应为所有人平等地享有。

人之为人是不能否定、丢弃或褫夺的,所以人权是一种不可剥夺的权利,即使是最残忍的暴徒和最卑微的受难者也仍然是人。

●人权基本上是被压迫或被剥夺权利的人的话语,其人权主张主要用来挑战或追求改变国内政治与法律实践,因而人权主张旨在自我实现。

●人权是一项特殊权利,其最基本的含义基于它们是至高无上的道德权利。

●人权为一国国内政治的合法性提供了一个道德上的标准,……只有当公民不再需要经常用人权与政府抗争时,此政府才可能被当今世界认为是合法的。

●—杰克·唐纳利著《国际人权法》,引自《国际人权法教程》人权的定义(续2)●“人权是普遍的、不可分的、相互依存和联系的。

”●定义人权是困难的,一般来说,人权指的是那些人之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的、不可剥夺的权利,但是这些权利应当包含哪些内容,人们还未达成共识,对人权的解释也随着特定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因此人权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这给国际立法提出了难题。

国际法中人权与主权关系刍议

国际法中人权与主权关系刍议

国际法中人权与主权关系刍议作者:王建霞来源:《法制博览》2017年第10期摘要:人权的本质属性决定其是一国内政问题,且当今时代国家主权原则系国际法根本原则并没有过时。

尽管,“人道主义干涉”的存在使其两者的论争从为停息。

本文从两者的本质属性出发进行探讨,并得出其系辩证统一的关系的结论。

关键词:主权原则;人道主义干涉;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图分类号:DF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7)29-0230-01作者简介:王建霞(1990-),女,汉族,华北理工大学人文法律学院,2016级法律硕士研究生。

从国际法理及现行国际法律文件来看,人权与主权都是内在统一的。

然而,随着事物的发展,矛盾也将逐渐凸显。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在战争时有发生的时代,在人权的国际保护成为必须的时代,人权与主权的关系便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甚至引发武装冲突。

一、人权与主权的内涵纵观国际法律规范,其涉及人权问题的并不少,在主要的文件中都有规定,比如,联合国宪章将对人权的保护作为其宗旨之一列入其中。

尽管如此,“人权”这一概念在国际法上是属于一国内政还是允许他国干涉,在理论与实践中都无定论。

对于人权的本质,法学界有诸多定义,但万变不离其宗,只是表达方式的不同及论述的角度不同而已,其本质涵义都是指天赋人权,生而具有,死而失去,不以国家的存在为前提,更不以国家主权的存在为条件。

审视国家的产生,其使命是为保护人的基本权利,国家主权属于其人民。

审视人权与国家主权的关系,最为根本的便是人权有对抗公权力的本质属性。

因此,笔者认为人权就其本质属性而言属一国内政。

然而,主权却以国家的存在而存在,是国家所固有,即主权是指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事物最高权力和对外完全独立不被干涉的统一。

[1]可以说,引起对两者关系持不同观点的原因主要系对人权这一主权之后的概念是否已超出国界的理解不同。

二、就其两者关系争论的焦点及原因国家主权被尊重且不被干涉一直都是国际法律文件明确规定的根本准则,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又将人权的国际保护作为一项国际义务规定进联合国宪章。

国际法中的国际人权标准研究

国际法中的国际人权标准研究

国际法中的国际人权标准研究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国际法中的人权保护成为了一个愈发重要的议题。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意识到人权的重要性,国际人权标准的研究变得尤为关键。

本文将探讨国际法中的国际人权标准研究。

一、国际人权标准的概念和来源国际人权标准是指在国际法中约定的、具有普遍性的人权原则和规则。

其概念和来源可以追溯到联合国于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

该宣言成为了国际人权法的基石,并成为了各个国家确保人权的法律依据。

国际人权标准的来源除了宣言外,还包括国际公约、国际习惯法和国际法院判例等。

其中,国际公约是国际法中最重要的人权法律文书,如《国际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和《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等。

二、国际人权标准的实施和监督国际人权标准的实施和监督是确保人权保护的重要环节。

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等国际人权机构负责监督各国人权状况,并根据国际人权标准提出建议和意见。

同时,各国通过立法和司法制度将国际人权标准纳入国内法体系,并建立相应的机构来推进人权保护。

例如,一些国家设立了人权委员会或人权法庭,以监督政府行为并为受侵权者提供救济。

三、国际人权标准的挑战和争议在国际人权标准的研究中,也存在着一些挑战和争议。

首先,不同国家对人权的理解和需求存在差异,因此在具体实施中可能存在冲突和矛盾。

其次,国际人权标准也面临着文化相对主义的挑战。

一些国家认为人权标准应相对于各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进行解释,而非简单地套用国际标准。

最后,国际人权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也受到一些国家的质疑。

一些发展中国家认为国际人权标准是西方国家的附加值观,带有意识形态偏见,并且强制推行可能侵犯其国家主权。

四、国际人权标准的未来展望尽管国际人权标准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性仍不可忽视。

随着全球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认识到了人权保护的价值。

在未来,国际人权标准的研究需要更加注重平衡各国差异和解决存在的争议。

人权问题概述

人权问题概述

人权问题概述一、人权问题概述(一)人权的基本范畴人权是指人按其本性所应当享有的在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由度。

享有和应当享有首先,人权是一种权利;其次,人权指的是人的权利;最后,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其主要特性。

(二)人权的历史发展及法律文本在一战以前,人权问题主要是国内法问题,人权原则也主要是国内法原则。

一战前,在保障宗教自由、禁止奴隶制和奴隶贸易、武装中的人道主义以及对外国人待遇上的责任方面的条约数量极少。

随着资产阶级的对外扩张,人权问题开始从国内领域进入国际关系领域。

一战后,人权法问题从国内法进入国际法领域,主要表现在有关人权的条约逐渐增多了。

例如,巴黎和会签订的对奥地利、保加利亚和匈牙利和约,都把对这些国家内少数民族的保护列为专编,并规定少数民族的一些基本权利和自由。

还有1926年《禁奴公约》、1930年《禁止强迫劳动公约》等。

但是人权问题此时还没有全面进入国际法领域,这时的人权保护还仅限于人权的个别方面,并带有非经常的特征。

现代国际人权法是二战后的现象。

法西斯政权对人权残暴践踏以及战争导致的痛苦、灾难,更加唤起全人类对于人权问题的注重。

《联合国宪章》在序言中宣示“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并将“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作为宗旨之一。

当然,《联合国宪章》中的关于人权的条款仅是一般性的规定,还比较抽象。

许多学者甚至认为这些条款并不构成会员国直接的法律义务。

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和1966年制定的人权两公约《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公约》和《公民和政治权利公约》,共同构成了《国际人权宪章》,更标志着人权问题真正进入国际法领域。

《联合国宪章》、《国际人权宪章》和联合国制定的其他有关人权专门问题的国际公约、文件,共同构成了现代国际人权法的主要部分,并且还在继续发展之中。

在这些文件中,所包括的人权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

人权既涉及个人的权利,也涉及集体的权利;既涉及政治领域,也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既涉及少数民族、有色人种,也涉及妇女、儿童、难民、残废者,甚至智力迟钝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权问题的国际法思考试论人权的性质来源:作者:人权,是指人所享有或应享有的基本权利。

它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基于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自由、平等权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人权是指各国国内法规定的本国公民个人享有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人权问题基本上属于一国国内管辖的事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上围绕人权问题所进行的斗争也表现在人权的概念上,传统的资产阶级人权概念,比较强调个人基本权利和政治权利。

联合国1966年通过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盟约》和《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盟约》均在第一条规定:“所有民族均享有自决权,根据此种权利,自由决定其政治地位及自由从事其经济、社会与文化之发展。

”联合国于1986年通过的《发展权宣言》:“发展权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

”上述规定,包括个人人权、集体人权,不仅指政治权利,而且包括国家和民族的权利。

所有这些都大大发展了人权的概念。

关于人权的性质,西方国家的一些国际法学者主张,“人权没有国界”、“不干涉内政原则不适用于人权问题”,甚至还有学者提出,人权原则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人权原则要取代国家主权原则而成为国际法的基础。

西方学者的这种主张往往被某些国家所利用,成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侵犯他国主权的工具,这是与人权保护背道而驰的。

笔者认为,人权具有二重性,即人权的国内法属性和国际法属性。

内国的人权保护是由国家制定法律,通过各机关的执行来实现的。

国际法中的人权保护只是针对人权的国际法属性,任何国家以人权为幌子,对别国人权问题指手划脚,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这是强权政治的表现,不具有合法性。

一、人权概念的提出和发展(一)人权概念的产生。

人权概念是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来的。

首先,荷兰法学家格老秀斯(Hugo Grotius,1583-1645)提出了“人权”的概念。

他认为,自然法的基础是自然理性,人拥有一种自然的权利,是不能废除的。

他主张人的生命权和人身自由是不可侵犯的,并在其著作《战争与和平法》一书中,首次使用了“人的普遍权利”和“人权”的概念。

其后,荷兰的斯宾诺莎(Spinoza,1632—1677)、英国的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法国的孟德斯鸠(Montesqieu,1689-1775)和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都进一步提出和阐述了“天赋人权”的重要思想。

特别是卢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论”,认为每个人都生而自由平等。

对此,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权不是天赋的,而是历史地产生的。

1、人权规范的出现。

人权规范最早产生于国内法,英国1628年的《权利请愿书》和1689年《权利法案》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记载有人权规定的法律文件,也是西方国家人权立法的初步形态,它确立了以法律保障个人自由权利的制度。

美国1776年的《独立宣言》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确定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的原则,被马克思誉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法国1789年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通过后,成为1791年法国大革命后的第一部法国宪法的序言,在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肯定了人权原则,该宣言又被称为“第一部人权法典。

”2、国际法上人权规范的出现。

一般认为,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人权问题开始进入国际法领域。

由于在战争期间和战后国际上出现了一系列严重违反人权的情形,人权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严重关注,国际上出现了一些关于国际人权保护的公约和规定。

如1926年国际联盟主持制定的《禁奴公约》和1930年的《禁止强迫劳动公约》等等,都是关于人权问题的国际公约。

但是,当时的人权概念并没有形成公认的国际法原则。

而且,从总体上讲,人权的国际保护还仅限于人权的个别领域,并带有非经常的性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意、日法西斯大规模践踏基本人权、残酷屠杀人民的暴行,激起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人权的国际保护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重要任务。

人权问题才全面进入国际法领域,成为现代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人权的基本内容。

人权一般可分为集体人权和个人人权两部分。

集体人权应包括民族自决权和发展权;个人人权包括生存权、平等权和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和自由。

1、197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国际法原则宣言》确认“根据联合国宪章所尊崇之各民族享有平等权利及自决权之原则,各民族一律有权自由决定其政治地位,不受外界之干涉”。

每个国家都有权利依照宪章的规定,通过行动来促进各民族享有平等权利和自决权的实现。

它是实现和享有其他各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基础和前提。

2、发展权作为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已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赞同和接受。

发展权作为人权的内容首先是由阿尔及利亚于1969年《不发达国家发展权利的报告》中提出来的。

历届联合国大会有关决议一再确认这一点。

198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发展权利宣言》再次确认发展权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

发展权也是基本人权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全人类发展、进步和繁荣的基本保障。

3、生存权被称为第一人权或者首要人权。

没有生存权,其他一切人权都无从谈起。

生命权是生存权的自然基础,《世界人权宣言》第三条规定“人人有权享有生命、自由与人身安全。

”《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盟约》第七条规定:“任何人不得施以酷刑,或予以残忍、不人道或侮辱之处遇或惩罚。

非经本人自愿同意,尤其不得对任何人做医学或科学实验。

”平等权应包括法律上的平等、种族平等、男女平等。

4、《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盟约》和《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盟约》都对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与自由予以高度重视,凡属公民均应有权利“直接或经自由选择之代表参与政事”,“在真正、定期之选举中投票及被选”,“人人有思想、信念及宗教之自由”,非依法律不受限制。

“人人有权享受公平与良好之工作条件”,实行同工同酬,并享有社会保障。

同时有权为自己和家庭获得相当的生活水准,也有权享有达到的最高的体质和心理健康的标准。

任何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并参加文化生活,享受科学进步及其应用所产生的利益二、人权的国内法属性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人权问题完全属于国内法,属于一国国内管辖的事项,人权的国内法属性是由人权的特点所决定的。

一国如何对待其本国国民,本质上属于该国的主权和内政。

这是人权最主要的属性。

当然,国家在行使主权时,不得侵犯别国的主权,不能违背国际法关于人权的一般强制性规则,实现人权的过程也是国家主权行为的体现。

(一)实施人权的首要责任在于国家。

所以,要有效的促进和保护人权的制度与方法就不得不考虑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行为规范和价值。

国际社会不应当谋求把这些仅适合于某些国家的标准和制度强加给发展中国家或对它们施加这种影响。

然而,任何国家都不应当利用主权来否定其公民的不可剥夺的权利。

人权在本质上是一国内部管辖事项。

江泽民同志指出:“人权问题说到底是属于一个国家主权范围的事,我们坚决反对利用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2年9月12日)《联合国宪章》在规定促进和保护人权的宗旨的同时,明确规定各国必须遵循主权平等和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项等原则。

每个国家为促进和保护人权,有权确立相应的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制度,选择本国人权的发展模式,确定人权的具体内容和先后顺序,实施人权的保护措施等,这一系列国家行为都不应受到任何形式的外来干涉,否则,就是干涉内政。

国家的主权受到侵犯或破坏,国家的独立不复存在,国家的人权必然得不到保障。

最基本的人权即生存权都难以保障,其他方面的人权更无从谈及。

因此,主权国家是保护人权的主体,人权的国际保护主要是通过各国的国内立法来实施。

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人权问题,解决这些人权问题是每个国家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各国的人权状况和人权观受其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条件的限制,因而各国保护人权的措施和步骤也不可能一样,不能用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权标准来简单地裁判和衡量别国的人权状况。

[Page] (二)人权在内容上存在法定权利和应有权利的矛盾。

法定权利是人所实际享有的权利,是统治阶级根据所处的地位,结合本国具体的经济结构与政治制度,在一定限度内将自己所认可的应有权利法律化的结果。

应有权利是指作为人所应该享有的权利,是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一直追求的美好目标,当某种权利得到实现,转变为法定权利后,又有新的应有权利产生,等待着人类为之奋斗。

人权内容的这种特点,决定了人权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发达程度的制约。

由于各国的发达程度相异,某种权利在一个国家是法定权利,在另一个国家则可能是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的应有权利,若要硬行将其规定为法定权利,也不可能成为实有法定权利。

(三)各国对人权的保障措施。

鉴于各国国情不同,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要在国际上制定一个统一的人权标准是不现实的,只有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由各国法律自行确定本国人权的法定权利,人权的实现才有保障。

人权问题,或者说人权的基本方面仍然是国内法的问题,属于国家的内部事务。

根据国家主权原则和《联合国宪章》的有关规定,任何一个国家都享有自决的权利,国家有权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有权自行决定包括人权制度在内的各项制度,他国无权干涉。

属于国内法方面的人权问题是一个国家的内政,这部分人权在进入国际法领域之前,都由主权国家根据其意志自由决定,其他国家有义务予以尊重,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有责任使这一内政不遭侵犯。

1969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53条规定:“条约在缔结时与一般国际法强制规律抵触者无效。

就适用本公约而言,一般国际法强制规律指国际社会全体接受并公认为不许损抑且仅有以后具有同等性质之一般国际法规律始得更改之规律”。

该条款表明,国际社会公认国际法上存在强行法;而且,参照该条款,国家主权原则显然具有条约法公约所规定的强行法的各种条件和特点:国际社会全体接受,公认为不许损抑,只有以后具有同等性质之一般国际法原则产生,始得更改。

应当指出,国家在运用主权保护人权时,主权也应当受国际法的限制。

《联合国宪章》第二条所规定的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原则,其本身也包含了宪章对各会员国行使主权的限制。

国家主权是相互的,称为“相互尊重主权”。

一方面,国家享有独立地处理国内和国外事务的权力,不受任何外来的干涉;另一方面,国家在行使主权时,应当尊重别国的国家主权,不得侵犯别国的国家主权或干涉别国内政。

任何国家以保护国际人权为借口,公然入侵别国或粗暴地干涉别国内政,其行为本身就是破坏国家主权,就是对国际人权的严重侵犯。

国家主权原则从其形成之时起就是有限制的。

片面地将国家主权绝对化,将会导致各国无视国际法的存在,自行其是,使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处于无序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