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杠杆的科学》优质课实验报告单

合集下载

(完整版)新科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完整版)新科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小学分组实验报告单班级姓名组别实验时间年月日实验课题 1.2研究杠杆指导教师实验目标通过实验研究杠杆的秘密。

实验器材或药品铁架台杠杆尺钩码实验设想杠杆是否省力跟用力点和阻力点到支点之间的距离有关。

实验探究过程现象观察1.认识器材。

2.组装设置。

3.变换支点位置进行试验。

省力的情况有一种,费力的情况有一种,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情况有一种。

实验结论力点到支点之间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省力。

反之费力。

力点到支点之间的距离和支点到阻力点相等,不省力也不费力。

实验小组组员签名:实验小组组长签名:小学分组实验报告单班级姓名组别实验时间年月日实验课题 1.3 天平的使用指导教师实验目标通过实验熟悉天平的构造,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

实验器材或药品天平砝码实验设想天平是根据杠杆的原理制作的实验探究过程现象观察1.认识天平的组成部分。

2.学习用天平称量。

1.天平由底座、托盘架、托盘、标称、平衡螺母、分度盘、游码组成。

2.称物体时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

实验结论天平可以用来称量物体的重量。

实验小组组员签名:实验小组组长签名:小学分组实验报告单班级姓名组别实验时间年月日实验课题 1.4 研究轮轴作用指导教师实验目标认识轮轴是一种省力的机械。

实验器材或药品简单机械试验盒钩码实验设想定轮轴能够省力。

实验探究过程现象观察在轴上挂重物测力计读数小,反之则大。

1.组装一个轮轴。

2.在轮上用力,轴上挂重物。

在轴上用力,轮上挂重物。

实验结论轮上用力省力,轴上费力。

实验小组组员签名:实验小组组长签名:小学分组实验报告单班级姓名组别实验时间年月日实验课题1.5 研究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指导教师实验目标知道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省力,动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而且省力。

实验器材或药品简单机械试验盒钩码测力计实验设想定滑轮不能省力,动滑轮能省力实验探究过程现象观察1.组装定滑轮。

在滑轮上挂物体。

在另一端用测力计提起重物,读出测力计的读数。

杠杆尺、钩码。六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

杠杆尺、钩码。六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
实验结果:放大镜可以把物体的像放大。
实验报告单
实验课题: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实验目的:知道放大镜把物体放大了多少倍。
实验器材: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布、纸、邮票
实验原理:通过观察、记录和测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以算出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实验步骤:
1、把放大镜放在有格的纸上或放在书上,看看它能把物体放大多少倍。
2、用放大镜观察布、邮票的某部分,并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看看它能把物体放大多少倍。
2、用放大镜观察碱面、味精,并把看到的内容记录下来。
3、制作一些较浓的溶液,滴在玻璃片上,待水分自然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留下的痕迹,看看又是什么样的。
实验现象:在放大镜下看到的晶体的形状很有规则,有的像雪花,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
实验结果:每种晶体的形状都很规则。
实验报告单
实验课题:自制显微镜
实验报告单
班级姓名实验日期
实验课题:热传递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液体、气体、固体具有不同的热传递方式。
实验器材:一杯红色热水、一杯无色冷水:蜡烛;火柴棍、铜丝、蜡烛油、酒精灯、铁架台。
实验原理:当两个相邻的物体温度不同时,热会从较热的物体传到较冷的物体。
实验步骤:
1、在一杯红色的热水中,沿着烧杯壁慢慢加入一杯凉水,仔细观察冷水和热水融合的过程。
2、教师用开瓶器打开一个啤酒瓶,用剪刀把一张纸剪碎,让学生概括它们各自的使用方法。
3、要将一颗铁钉从木头里起出来,看看是用螺丝刀还是用钉锤省力?
实验现象: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使用方法,有些不同的作用。
实验结果:
1、用克丝钳能轻易地将一根细铁丝夹断。
2、用开瓶器能轻易地打开一个啤酒瓶,用剪刀能轻易地把一张纸剪碎。

杠杆的科学实验报告单

杠杆的科学实验报告单

杠杆的科学实验报告单杠杆的科学实验报告单引言:杠杆是一种简单而又重要的物理工具,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实验来研究杠杆的原理和应用。

通过对杠杆的实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杠杆的工作原理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

实验一:杠杆的基本原理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杠杆的平衡状态,了解杠杆的基本原理。

实验步骤:1. 准备一根坚固的木棍作为杠杆。

2. 在杠杆的中间位置放置一个支点。

3. 在杠杆的两端分别放置不同重量的物体。

4. 观察杠杆是否保持平衡状态。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当两侧的物体重量相等时,杠杆保持平衡状态。

这是因为杠杆的平衡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和距离。

如果一侧的物体重量较大,可以通过调整另一侧的距离来实现平衡。

实验二:杠杆的力矩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测量杠杆的力矩,了解力矩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实验步骤:1. 准备一根坚固的杠杆和一组不同质量的物体。

2. 将物体放置在杠杆的不同位置,并测量每个位置的力矩。

3. 计算每个位置的力矩,即力与力臂的乘积。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测量和计算,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力矩等于力与力臂的乘积。

力臂是指力作用点到支点的垂直距离。

这个实验结果说明了杠杆的力矩原理,即在平衡状态下,力矩的总和为零。

实验三:杠杆的应用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杠杆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如杠杆原理在建筑、机械和工程领域的应用。

实验步骤:1. 观察并研究一些实际应用中使用的杠杆装置,如剪刀、秋千、门铃等。

2. 分析这些装置是如何利用杠杆原理来实现其功能的。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杠杆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例如,剪刀利用杠杆原理来实现剪切功能,秋千利用杠杆原理来实现平衡和摆动,门铃利用杠杆原理来实现按下按钮后的响应等。

这些实际应用充分展示了杠杆的潜力和灵活性。

结论:通过对杠杆的实验研究,我们深入了解了杠杆的原理和应用。

杠杆在物理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六年级实验报告单研究杠杆的秘密

六年级实验报告单研究杠杆的秘密

研究杠杆的秘密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一:实验目的通过做杠杆尺的实验,使学生明白杠杆工作的原理。

二:实验材料用具杠杆尺、钩码。

三:实验操作要求1、检查实验材料用具。

2、明白什么时候杠杆省力、费力以及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并从中探究规律。

3、整理器材。

四、记录四:实验现象与结论省力的情况有_____种;费力在情况有_____种;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情况有_____种。

发现规律: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轮轴的作用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轮轴的特点从而使学生知道合理使用轮轴可以省力。

二:实验材料用具轮轴实验装置、钩码、细线。

三:实验操作要求1、检查实验材料用具。

2、分组开展实验活动,注意收集实验数据。

3、进行数据分析和整理出自己小组的发现。

4、整理器材四:记录四:实验现象与结论平衡时,轮上挂的钩码个数比轴上的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定滑轮和动滑轮提起重物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一:实验目的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分别认识动滑轮和定滑轮的工作特点。

二:实验材料用具钩码、线、铁架台、滑轮、测力计。

三:实验操作要求2、检查实验材料用具。

2、通过观察钩码的数量和用测力计测量这两种方法研究滑轮的省力情况。

3、整理器材四、记录定滑轮作用实验记录表动滑轮作用实验记录表四:实验现象与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滑轮组的作用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一:实验目的明白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杠杆的科学》公开课实验报告单(含答案)

《杠杆的科学》公开课实验报告单(含答案)

实验结论
用力点距支点远,阻力点距支点近是省力杠杆 用力点距支点近,阻力点距支点远是费力杠杆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是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 杆
家乐园小学科学分组 )
组长(
)任课老师(

2
实验名称
研究杠杆的秘密
实验目的 通过杠杆尺的实验,使学生了解杠杆的工作原理
实验器材 杠杆尺、钩码
我的猜测 杠杆是否省力跟用力点和阻力点到支点之间的距离有关
实验过程
1.将杠杆 尺调节到 平衡状态 后,首先 让学生在 杠杆尺左 边的第二 个孔上挂 两个钩 码,试一 试分别在 杠杆尺右 边的第 一、二、 三、四个 孔上挂上 两个钩码,杠杆尺会处于一种什么状态。 2.让学生分别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观察杠杆尺的 状态会有什么变化?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

杠杆的作用实验报告

杠杆的作用实验报告

杠杆的作用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杠杆的作用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究杠杆的作用,以及通过实际操作体验杠杆对力量的放大作用,进一步深化对杠杆原理的理解。

二、实验器材1. 杠杆(长度为50厘米)2. 钳子3. 直尺4. 500克铅块5. 10克砝码6. 水平台秤三、实验步骤1. 将杠杆放在桌子上,调整平衡,确认两端的支点水平。

2. 用钳子夹住500克的铅块,将其挂在杠杆的左端支点。

3. 用直尺测量杠杆左端的距离为30厘米,右端的距离为20厘米,记录数据。

4. 用水平台秤分别测出左端支点受力和右端支点受力的数值,记录数据。

5. 将10克砝码悬挂在杠杆的右端支点上。

6. 用直尺测量杠杆左端的距离为15厘米,右端的距离为35厘米,记录数据。

7. 用水平台秤分别测出左端支点受力和右端支点受力的数值,记录数据。

四、实验结果1. 第一组数据:左端距离30厘米,右端距离20厘米。

左端收到的力为1.5牛,右端收到的力为2.5牛。

2. 第二组数据:左端距离15厘米,右端距离35厘米。

左端收到的力为4牛,右端收到的力为1牛。

五、实验分析1.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发现在第一组数据中,左端的距离较长,所受的力较小,而右端的距离较短,所受的力较大。

这符合杠杆原理,即支点到左端和右端的距离与所受的力量呈反比例关系。

2. 在第二组数据中,左端由于距离短,所以受到的力量较大,而右端由于距离长,所以所受力量较小。

同样符合杠杆原理。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进一步学习了杠杆的作用,以及了解了杠杆对力量的放大作用,更加深化了对杠杆原理的理解。

七、实验意义杠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例如电子秤、开关等等,杠杆原理的应用非常广泛。

通过这次实验,让我们更加深入理解杠杆原理,为未来学习科学及工程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

杠杆的科学实验报告单

杠杆的科学实验报告单

杠杆的科学实验报告单杠杆的科学实验报告单引言:杠杆是一种简单而又重要的物理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杠杆的原理和应用,并通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验证杠杆的科学原理。

实验一:平衡的杠杆实验目的:通过调整杠杆的两端的物体质量,观察杠杆是否能够保持平衡,并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杠杆,将其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2. 在杠杆的一端悬挂一个质量较大的物体,如一个重物。

3. 在杠杆的另一端逐渐加挂质量较小的物体,直到杠杆保持平衡。

4. 记录下质量较大物体和质量较小物体的质量。

实验结果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杠杆能够保持平衡的条件是,左右两端所受的力矩相等。

即质量乘以距离的乘积在杠杆的两端相等。

这一原理被称为杠杆平衡原理。

实验二:杠杆的力矩计算实验目的:通过测量不同质量物体在杠杆上的距离和力矩,验证力矩的计算公式。

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杠杆,将其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2. 在杠杆的一端悬挂一个质量较大的物体,如一个重物。

3. 在杠杆的另一端逐渐加挂质量较小的物体,直到杠杆保持平衡。

4. 测量质量较大物体和质量较小物体之间的距离,并记录下来。

5. 计算每个物体的力矩,即质量乘以距离的乘积。

实验结果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力矩的计算公式为:力矩 = 质量× 距离。

实验中测得的力矩应该在杠杆的两端相等,验证了力矩的计算公式的正确性。

实验三:杠杆的应用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杠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了解不同类型杠杆的特点和用途。

实验步骤:1. 准备不同类型的杠杆,如一字杠、二字杠、三字杠等。

2. 分别观察不同类型杠杆的结构和特点。

3. 探究不同类型杠杆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如撬动物体、增加力的作用、平衡物体等。

实验结果和分析:杠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字杠常用于撬动物体,如拧开盖子;二字杠常用于增加力的作用,如使用扳手;三字杠常用于平衡物体,如天平。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全册重点实验报告单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全册重点实验报告单

六年级上册一、实验名称:杠杆实验实验目的:知道杠杆有三个点,收集并认识杠杆省力和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在实验中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实验材料:杠杆尺钩码实验步骤:组装杠杆尺实验装置,调整平衡。

自主确定两端钩码的位置和数量。

在杠杆尺两端相应位置挂钩码,使杠杆尺平衡。

观察用力点和阻力点与支点的位置关系。

总结规律:注意事项:每次在杠杆尺两端挂钩码时每端只选一个点挂钩码,便于比较。

二、实验名称:轮轴的秘密实验目的:掌握轮轴的构造,明白轮越大越省力。

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实验材料:轮轴、细线、钩码实验步骤:把一定数据的钩码挂在轴上,看成要克服的阻力。

在轮上也挂上钩码,看成是我们用力的大小,通过反复比较轮上钩码和轴上钩码的数量进行分析。

注意事项:在轮和轴上穿线的方向正好使线落在轮和轴的槽里。

三、实验名称:定滑轮和动滑轮实验目的: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实验步骤:(1)用铁架台做支架,安好定滑轮,在定滑轮上挂一根绳子,在绳子的两端任意挂上一些钩码,当绳子的两端的钩码数相同,同此可以说明定滑轮不能省力。

改变用力方向(2)用铁架台做支架,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支架上,绕过动滑轮向上提(用测力计或橡皮筋),动滑轮下挂重物,可以说明动滑轮省力不改变用力方向。

实验材料:滑轮、铁架台、一根绳子注意事项:在使用动滑轮时提起物体的重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称量范围的二倍。

四、实验名称:滑轮组实验目标:1、能够利用动滑轮和定滑轮组成滑轮组,2、通过实验数据的比较,知道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3、通过探究实验知道滑轮组中动滑轮越多越省力。

实验材料:铁架台、滑轮、长线、钩码、测力计实验步骤:1、小组合作组装滑轮组,测试一个钩码的重力,测试用滑轮组提起这个钩码用的力。

2、多次改变钩码的数量,重复上面的实验。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尺的秘密实验报告单【人教部编版】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尺的秘密实验报告单【人教部编版】
姓名
班级
六年级
学科
科学
实验时间

小组其
他成员实验指导Leabharlann 师实验名称杠杆的秘密
实验目的
)
研究杠杆的秘密
实验器材
杠杆尺、支架、钩码
实验操作步骤及现象
1、组装杠杆尺,并说出三个作用点:中间支点、左边阻力点、右边作用点,并将杠杆尺调平衡
2、分别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勾码的位置和数量(共做六次:小于、等于、大于各两次),观察杠杆尺的状态会有什么变化,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
实验结论及反思
①用力点距支点的距离与阻力点距支点的距离,一样远,且力一样大时,杠杆尺平衡。
②用力点距支点的距离远,阻力点距支点的距离近时, 杠杆省力。
③用力点距支点的距离近,阻力点距支点的距离远时,杠杆费力
评定等级

六年级科学上册学生实验报告单

六年级科学上册学生实验报告单
沿不同斜面提升物体的力(N)
我们的发现
1
2
3
4
8
5
6
斜面的坡度越小 够省越省力
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结论
学生实验报告单
年级班组
实验名称
纸梁的宽度和厚度与抵抗弯曲能力的实验
实验目的
抵抗弯曲的能力跟材料的宽度和厚度有关
实验仪器
及药品
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铁垫圈,尺子
实验步骤
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结论
学生实验报告单
六年级班组
实验名称
相貌各异的我们
实验目的
知道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实验仪器
及药品
白纸、记号笔。
实验步骤
1、观察我们的不同
2、做一次班级相貌普查
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目的
轮轴越大越省力
实验仪器
及药品
钩码、粗线绳、铁架台、不同的大轮、小轮、轴
实验步骤
1.将一定数量的钩码挂在轴上,看成要克服的阻力,在轮上挂钩码,看成是我们用力的大小。试一试,在轮上挂几个钩码能把轴上的钩码提起来。
2.改变轮在做实验。
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结论
学生实验报告单
年级班组
实验名称
滑轮的研究
实验目的
实验步骤
1、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2、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
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结论
学生实验报告单
年级班组
实验名称
斜面的作用
实验目的
认识斜面的省力原理
实验仪器
及药品
木板(长度不同)、木块、重物、测力计。

《探究杠杆的平衡》六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

《探究杠杆的平衡》六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
______年__月__日
实验组别:___实验合作者: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目的:能够理解杠杆平衡状态的基本含义。
获得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1×L1=F2×L2
实验器材:杠杆尺及支架实验盒、两盒钩码
作用在杠杆右侧的力为F2,F2=两个钩码,阻力臂L2为一格,F2×L2=2
3、改变钩码的位置和钩码的个数,再做一次实验
4、将支点左侧,距支点四个格处,挂3个钩码,试试看,在支点右边哪几个格,需要挂几个钩码可以使杠杆再次水平静止。
5、待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后,把实验数据填入记录表格内,通过记录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实验步骤:
1、把杠杆安装在支架上,使其能灵活地绕支点转动,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水平静止。
2、先在支点左侧,一格处挂两个钩码,试一试需要在支点的右侧几格处挂几个钩码,能够使杠杆再一次水平静止,杠杆水平静止后,将实验所测数据填入实验记录的表格内,将作用在杠杆左边的力,作为动力F1,F2=两个钩码,动力臂L1为一格,F1×L1=2
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结论:知道: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F2×L2
杠杆有: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猜测:
轮轴能够省力。
实验过程:
将一定数量的钩码挂在轴上,看成要克服的阻力,在轮上挂钩码,看成是我们用力的大小。试一试,在轮上挂几个钩码能把轴上的钩码提起来。然后改变轴上的钩码数量在做实验。
轮轴作用的实验记录表
轴上钩码的个数
轮上钩码的个数
我们的发现
2
1
省力
4
2
省力
6
3
省力
10
5
省力
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
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
秤盘内放的钩码数量越多,秤砣挂绳距离提绳之间的距离就会越长,但是秤砣的重量并不需要增加。
评定等级:
指导教师: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

时间
2011.9.15
实验类型
分组:()演示:(∨)
实验名称
轮轴作用的实验
实验器材:
1盒钩码、2段粗线绳、1个铁架台、1个大轮、1个小轮、1个轴
轮轴的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实验记录表
轴上钩码的个数
更大轮上钩码的个数
我们的发现
3
1
轮轴保持平衡
6
2
轮轴保持平衡
9
3
轮轴保持平衡
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
改变轮的大小,轮越大,轮轴越省力。
评定等级:
指导教师: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

时间
2011.9.16
实验类型
分组:()演示:(∨)
实验名称
定滑轮作用实验
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
将纸做成拱形后它能够承载更大的压力,而且拱形受压会产生一个向外推的力,抵住这个力,拱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
评定等级:

杠杆的科学实验报告单

杠杆的科学实验报告单

杠杆的科学实验报告单实验目的:通过对杠杆的学习,了解杠杆的定义、种类和作用,探究不同长短杠杆的比较力和不同位置杠杆的力臂。

实验器材:杆状物、固定器、称量器、滑轮。

实验步骤:1. 首先,我们将固定器固定在长1.5米的杆子上,然后在距固定点50cm处悬挂重物,使杠杆保持平衡。

2. 接下来,我们用称量器测量悬挂重物的重量,然后把重物移至距离固定点25cm处,再次测量重量。

3.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计算出杠杆的比较力,即输出力/输入力。

在这个实验中,输出力是重物的重量,输入力是我们用手施加在杠杆上的力。

4. 接着,我们试着移动固定点的位置,将其放在距离前一位置手臂的2/3处,重新悬挂重物,用同样的方法测量重量和比较力。

5. 最后,我们将短杆放在固定点上,悬挂重物,并测量重量和比较力。

实验结果:位置输入力(N)输出力(N)比较力50cm 20 20 125cm 20 40 233.33cm 20 30 1.5短杆 20 60 3实验结论:1.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发现随着杠杆长度的减小,比较力的增加。

2. 同时,不同位置的杠杆,比较力也有所不同。

当杠杆固定在2/3处时,比较力最大。

3. 对于不同长短的杠杆,比较力也有较大的差别。

我们发现,短杠杆的比较力最大。

总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了解了杠杆的概念、种类和作用,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施力点的不同位置、杠杆的不同长度和形状对比较力产生的影响。

这对于我们今后理解和运用杠杆原理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我们也了解到科学实验是通过不断实践和验证来得到结论的过程。

实验报告_杠杆的实验

实验报告_杠杆的实验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杠杆的基本原理和特性。

2. 掌握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

3.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利用杠杆原理可以放大力的作用,实现省力或改变力的方向。

杠杆平衡条件为:动力×动力臂 = 阻力×阻力臂。

三、实验器材1. 杠杆(含支架)2. 钩码盒3. 弹簧测力计4. 细线5. 刻度尺6. 记录纸四、实验步骤1. 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保持水平并静止,达到平衡状态。

2. 在杠杆的左右两端分别用细线依次悬挂个数不同的钩码,使杠杆平衡。

假设左端钩码的重力产生的拉力为阻力F2,右端钩码的重力产生的拉力为动力F1。

3. 量出杠杆平衡时的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将F1、L1、F2、L2的数值填入表格中。

4. 改变力和力臂的数值,再做两次实验,记录数据。

5.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杠杆平衡条件的结论。

五、实验数据实验次数 | 动力F1 (N) | 动力臂L1 (m) | 阻力F2 (N) | 阻力臂L2 (m)------- | -------- | -------- | -------- | --------1 | 2.0 | 0.5 | 1.0 | 0.32 | 3.0 | 0.6 | 1.5 | 0.43 | 4.0 | 0.7 | 2.0 | 0.5六、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动力F1与动力臂L1的乘积等于阻力F2与阻力臂L2的乘积,即F1×L1 =F2×L2。

2. 当动力臂L1大于阻力臂L2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此时动力F1小于阻力F2。

3. 当动力臂L1小于阻力臂L2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此时动力F1大于阻力F2。

七、实验误差分析1. 实验过程中,由于杠杆支架、钩码、细线等器材的重量和摩擦力的影响,导致实验结果存在一定误差。

2. 在读取刻度尺和弹簧测力计的数值时,可能存在读数误差。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六年级科学上册【2 】试验操作题班级姓名一.研讨杠杆的机密试验材料:杠杆尺.钩码.记载表.试验进程:1) 组装杠杆尺,左边看做阻力点,中央的螺丝代表支点,右边看做用力和用力点2) 左边的第二格挂三个钩码,右边的第一格挂六个钩码,可以使杠杆尺保持均衡.(1个1个挂直到均衡)3) 左边的第二格挂三个钩码,右边的第二格挂三个钩码,可以使杠杆尺保持均衡.4) 左边的第二格挂两个钩码,右边的三格挂二个钩码,可以使杠杆尺保持均衡.试验结论: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是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是辛苦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是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辛苦二. 定滑轮感化的研讨提出的问题:定滑轮有什么感化猜测:定滑轮不能省力.试验器材:钩码.细绳绳.滑轮及支架试验进程:①安好定滑轮,在定滑轮上挂一根绳索,在绳索的两头随意率性挂上一些钩码,当绳索均衡时,两头的钩码数雷同.②转变钩码的数目再做几回结论: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可也转变用力偏向三. 动滑轮感化的研讨提出的问题:动滑轮有什么感化猜测:动滑轮可以或许省力.试验器材:钩码.细绳绳.滑轮及支架.测力计试验进程:a组装好动滑轮;b用测力计分离直接晋升1个钩码.2个钩码.3个钩码,测出用了多大的力;c分离在动滑轮上晋升1个钩码.2个钩码.3个钩码,测出用了多大的力(每种做3次);d比较直接晋升和用动滑轮晋升升重物用力的不同,试验的成果:动滑轮可以或许省力,但是不能转变用力的偏向.四.滑轮组感化的研讨提出的问题:滑轮组有什么感化猜测:滑轮组能省力,能转变用力的偏向须要的材料:滑轮.细绳.钩码.铁架台.弹簧秤步骤(办法)a组装好滑轮组;b用测力计分离直接晋升1个钩码.2个钩码.3个钩码,测出用了多大的力;c分离在滑轮组上晋升1个钩码.2个钩码.3个钩码,测出用了多大的力(每种做3次);d比较直接晋升和用滑轮组晋升重物用力的不同,结论:滑轮组既省力又能转变力的偏向五.轮轴感化的研讨提出的问题:轮轴有什么感化猜测:轮轴可以或许省力.试验器材:钩码.细绳.轮轴试验装配.弹簧测力计试验进程: a将必定命量的钩码挂在轴上,算作要战胜的阻力,b在轮上挂钩码,算作是我们用力的大小.c试一试,在轮上挂几个钩码能把轴上的钩码提起来.d然后转变轴上的钩码数目再做试验.试验的成果:轮上挂的钩码比轴上挂的少,但是仍能保持均衡,解释在轮轴的轮上用力可以或许省力,在轴上用力辛苦.六.轮的大小对轮轴感化的影响材料:1盒钩码.2段粗线绳.1个铁架台.2个不同的大轮.1个小轮.1个轴步骤:将必定命量的钩码挂在轴上,算作要战胜的阻力,在轮上挂钩码,算作是我们用力的大小.试一试,在轮上挂几个钩码能把轴上的钩码提起来.然后转变轮在做试验.结论:转变轮的大小,轮越大,轮轴越省力七.设计一个研讨斜面(可否省力)感化的试验试验材料:不同重量的物体.弹簧秤.细绳.木板.小车转变的前提:重物的重量哪些前提不变:统一斜面.斜面的坡度步骤(试验办法):①用弹簧秤分离测出1个小车1个钩码,1个小车2个钩码,1个小车3个钩码的重量;②分离用弹簧秤沿斜面晋升重物,每种重量做3次③比较直接晋升重物的力,和沿斜面晋升重物的力结论:斜面都能省力八.磨练斜面省力与坡度的关系的研讨筹划.提出的问题:不同坡度的斜面感化有什么不同我们的假设:斜面都能省力,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转变的前提:斜面的坡度:1.坡度小 2.坡度较陡3.坡度陡哪些前提不变:统一斜面,统一个重物,拉重物的方法材料:木板.重物.细绳.弹簧秤.支持物等材料步骤:①用弹簧秤直接晋升重物,测出用力的大小;②把一块木板分离搭成.坡度小.坡度较陡.坡度陡的斜面③分离用弹簧秤沿这些斜面将重物拉上去,测量了用了多大的力;(每种斜面做3次)④记载每种斜面用力的大小结论:斜面都能省力,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省力小九.设计一个研讨梁的宽度与抗曲折才能的试验材料:小纸板数张.垫圈.两本字典雷同前提:纸梁的长度.厚度,支持物之间的距离不同前提:纸梁的宽度,分离为1倍宽.2倍宽.4倍宽进程与办法:①先把一倍宽纸条放在两本字典上,往纸条中央一个一个放垫圈,记载最多能放若干垫圈;②接着放两倍宽的纸条,放垫圈.③最后放四倍宽纸条,放垫圈.发明(结论):梁的宽度增长,抗曲折才能也增长.九.设计一个研讨梁的厚度与抗曲折才能的试验材料:小纸板数张.垫圈.两本字典雷同前提:纸梁的长度.宽度,支持物之间的距离不同前提:纸梁的厚度,分离为1倍厚.2倍厚.4倍厚进程与办法:①先把一倍厚纸条放在两本字典上,往纸条中央一个一个放垫圈,记载最多能放若干垫圈;②接着放两倍厚的纸条,放垫圈.③最后放四厚宽纸条,放垫圈.发明(结论):梁的厚度增长,抗曲折才能大大增长.十. 外形与抗曲折才能才能的研讨提出的问题:纸梁的外形与抗曲折才能有什么关系猜测:转变纸梁的外形它的抗曲折能会转变材料:小纸板数张.垫圈.两个钩码盒雷同前提:纸梁的长度.宽度,厚度.材质,支持物之间的距离,放垫圈的地位不同前提:纸梁外形进程与办法:①先测试一张平坦的纸横梁能承载若干垫圈②用同样的纸分离折成形③分离测试这些外形能承载若干垫圈发明:纸梁的外形转变,抗曲折才能会增长十一.测试纸拱的承载才能提出的问题:拱形承重才能有多大?猜测:将纸做成拱形后能承载更大的重力材料:卡纸.垫圈.钩码盒等材料步骤:①把卡纸做成一个拱形,测试能承载若干垫圈②用钩码盒抵住双方的拱足,测试能承载若干垫圈②不雅察纸拱跟着承重力的增长外形的变化④如何使拱承载更大的重量(移动钩码盒宽.中.近,放钩码.拱足距离越近承载力越大)结论:.拱形受到压力时,能把压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受到压力时会产生一个向外推的力,只要能抵住这个力,拱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十二.做简略的框架.建筑物的框架构造最根本的外形是(三角形)和(四边形).试验证实(三角形)框架最不轻易变形.斜杠的感化是(推)和(拉)十三.做一个正方体框架须要(8)根横杆,(4)根竖杆,至少须要(6)根斜杆.十四.用纸造一座桥十五.物体不轻易到的机密器材:塑料瓶.沙等步骤:如何放塑料瓶最轻易倒;如何放塑料瓶不轻易倒;如何放塑料瓶最不轻易倒结论:不易倒的物体知足了(上小下大).(上轻下重).十六.用通电导线研讨电和磁的关系材料:电池.导线.指南针步骤:(1)导线接近指南针,指南针不偏转(2)导线接上电池接近指南针,指南针偏转结论;通电导线能产生磁性十七.制造铁钉电磁铁材料:导线.指南针.大头针.电池盒.铁钉.小开关等材料试验步骤:(一)1.将导线在铁钉沿一个偏向缠紧;2.电磁铁接通电流接近大头针不雅察现象,断开电流接近大头针不雅察现象;结论:电磁铁可以应用电产生磁性,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掉十八.设计一个试验来验证铁钉电磁铁的两极提出问题:电磁铁有磁性吗,有两极吗?猜测:电磁铁有磁性,有两极材料:电磁铁一套.指南针等材料1.将电磁铁的钉尖接近指南针的南极,再将钉尖接近北极.2.将电磁铁的钉头接近指南针的南极,再将钉头接近北极.3.转变电池正负极的接法,再验证电磁铁的两极4.转变线圈的绕线偏向,再验证电磁铁的两极.结论:电磁铁有两极,电磁铁的两极可以。

六年级科学上册学生实验报告单

六年级科学上册学生实验报告单

学生实验报告单年级班组实验名称研究杠杆的秘密实验目的杠杆是否省力跟用力点和阻力点到支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实验仪器杠杆尺、钩码及药品左边(阻力点)情况右边(用力点)情况用力情况钩码数阻力点到支点钩码数用力点到支点的1、省力; 2、费力;实验步骤(个)的距离(格)(个)距离(格)3、不省力也不费力1111不省力也不费力3223省力1331费力观察到的现象实验结论学生实验报告单年级班组实验名称小杆秤的研究实验目的小杆秤是根据杠杆的原理制作的实验仪器自主小杆秤、钩码及药品1.学生利用自制的小杆秤称不同数量的钩码实验步骤2.改变提绳的位置继续做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实验结论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及药品实验步骤观察到的现象实验结论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及药品实验步骤观察到的现象年级班组轮轴作用的实验轮轴能够省力钩码、粗线绳、铁架台、大轮、小轮、轴1.将一定数量的钩码挂在轴上,看成要克服的阻力,在轮上挂钩码,看成是我们用力的大小。

试一试,在轮上挂几个钩码能把轴上的钩码提来。

2.然后改变轴上的钩码数量在做实验。

学生实验报告单年级班组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轮轴越大越省力钩码、粗线绳、铁架台、不同的大轮、小轮、轴1.将一定数量的钩码挂在轴上,看成要克服的阻力,在轮上挂钩码,看成是我们用力的大小。

试一试,在轮上挂几个钩码能把轴上的钩码提起来。

2.改变轮在做实验。

实验结论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及药品实验步骤观察到的现象实验结论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及药品实验步骤观察到的现象实验结论年级班组滑轮的研究使学生分别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性定滑轮和动滑轮、铁架台、线、钩码、测力计1、定滑轮能否改变力的方向。

2、定滑轮能否省力。

3、动滑轮能否省力、改变方向。

学生实验报告单年级班组滑轮组了解滑轮组的作用光滑的木棒、长绳子、简单机械实验盒、测力计、棉线、钩码1、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2、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

杠杆分析实验报告

杠杆分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杠杆的基本原理和平衡条件。

2. 通过实验验证杠杆平衡条件的正确性。

3. 掌握杠杆在日常生活和工程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它利用力矩的原理来传递和改变力的方向。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即F1L1=F2L2。

其中,F1为动力,L1为动力臂,F2为阻力,L2为阻力臂。

三、实验器材1. 杠杆(含支架)2. 钩码盒一套3. 弹簧测力计4. 细线5. 刻度尺6. 秒表四、实验步骤1. 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保持水平并静止,达到平衡状态。

2. 在杠杆的一端悬挂钩码,另一端用弹簧测力计拉住,使杠杆再次达到平衡。

3. 记录下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动力F1)和钩码的重量(阻力F2)。

4. 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的长度。

5. 改变钩码的位置,重复步骤2-4,进行多次实验,记录数据。

6. 改变钩码的重量,重复步骤2-5,进行多次实验,记录数据。

7. 分析实验数据,验证杠杆平衡条件的正确性。

五、实验数据实验次数 | 动力F1 (N) | 阻力F2 (N) | 动力臂L1 (m) | 阻力臂L2 (m) | 动力矩F1L1 (Nm) | 阻力矩F2L2 (Nm)--- | --- | --- | --- | --- | --- | ---1 | 2.0 | 1.0 | 0.5 | 0.25 | 1.0 | 0.252 | 3.0 | 1.5 | 0.4 | 0.3 | 1.2 | 0.453 | 4.0 | 2.0 | 0.3 | 0.2 | 1.2 | 0.44 | 5.0 | 2.5 | 0.2 | 0.1 | 1.0 | 0.25六、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在实验过程中,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始终成立。

2. 当动力F1增大时,为了保持平衡,动力臂L1会相应减小;反之,当动力臂L1增大时,动力F1会相应减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让学生分别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观察杠杆尺的状态会有什么变化?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
实验结论
2
家乐园小学科学分组实验报告单
时间()班级()组别()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组长()任课老师()
实验名称
研究杠杆的秘密
实验目的
通过杠杆尺的实验,使学生了解杠杆的工作原理
实验器材
杠杆尺、钩码
我的猜测
杠杆是否省力跟用力点和阻力点到支点之间的距离有关
实验过程
1.将杠杆尺调节到平衡状态后,首先让学生在杠杆尺左边的第二个孔上挂两个钩码,试一试分别在杠杆尺右边的第一、二、三、四个孔上挂上两个钩码,杠杆尺会处于一种什么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