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误差分离方法总结,推荐文档
(完整版)测量误差的分类以及解决方法
测量误差的分类以及解决方法1、系统误差能够保持恒定不变或按照一定规律变化的测量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主要是由于测量设备、测量方法的不完善和测量条件的不稳定而引起的。
由于系统误差表示了测量结果偏离其真实值的程度,即反映了测量结果的准确度,所以在误差理论中,经常用准确度来表示系统误差的大小。
系统误差越小,测量结果的准确度就越高。
2、偶然误差偶然误差又称随机误差,是一种大小和符号都不确定的误差,即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重复测量时,各次测量结果服从某种统计分布;这种误差的处理依据概率统计方法。
产生偶然误差的原因很多,如温度、磁场、电源频率等的偶然变化等都可能引起这种误差;另一方面观测者本身感官分辨能力的限制,也是偶然误差的一个来源。
偶然误差反映了测量的精密度,偶然误差越小,精密度就越高,反之则精密度越低。
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误差。
系统误差反映在一定条件下误差出现的必然性;而偶然则反映在一定条件下误差出现的可能性。
3、疏失误差疏失误差是测量过程中操作、读数、记录和计算等方面的错误所引起的误差。
显然,凡是含有疏失误差的测量结果都是应该摈弃的。
解决方法:仪表测量误差是不可能绝对消除的,但要尽可能减小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使其减小到允许的范围内。
消除测量误差,应根据误差的来源和性质,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
必须指出,一个测量结果中既存在系统误差,又存在偶然误差,要截然区分两者是不容易的。
所以应根据测量的要求和两者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程度,选择消除方法。
一般情况下,在对精密度要求不高的工程测量中,主要考虑对系统误差的消除;而在科研、计量等对测量准确度和精密度要求较高的测量中,必须同时考虑消除上述两种误差。
1、系统误差的消除方法(1)对测量仪表进行校正在准确度要求较高的测量结果中,引入校正值进行修正。
(2)消除产生误差的根源即正确选择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尽量使测量仪表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工作,消除各种外界因素造成的影响。
(完整)误差分离方法总结,推荐文档
2. 误差分离方法的研究目标:分析比较几种常用的误差分离方法,对其进行仿真对比,分析比较各分离精度的高低,并找到一种适应高速高精度的静动态回转误差分离方法。
如图2.1所示,对主轴的回转误差进行测量时,一般在主轴的端面装卡一个高精度的标准球作为主轴上一点位置变化参照物。
由于标准球的表面不可能完全光滑并且不能保证主轴轴线过标准球球心,所以使测量结果中包括三类误差:主轴的径向回转误差、标准球的圆度误差、标准球的安装偏心误差。
图2.1 主轴径向回转误差测量简图对于高精度的主轴测量,混入的圆度误差和安装偏心误差甚至会掩盖掉微小的回转误差,所以在亚微米、纳米级的主轴回转误差测量中,混入的误差不能忽略,必须采取有效的办法从采集的数据中把它们分离出来,才能得到精确的主轴回转误差值。
误差分离是指从所测信号中分离并去除由测量系统引入的影响测量精度的信号分量,从而得到所要测量的准确信号。
误差分离技术最初应用于圆度误差的测量,是指从传感器测得的信号中分离并除去圆度仪的主轴回转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随着高精度圆度测量技术的发展,误差分离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并引入到主轴回转误差的测量中。
在主轴回转误差的测量中,误差分离技术则要从传感器测得的信号中分离并除去被测件的形状误差、安装偏心误差,从而得到精确主轴的回转误差信号。
主轴回转误差测量的误差分离技术与圆度测量误差分离技术相比,保留和去除的信号正好相反,但它们实质工作却是相同的,都是对混入了主轴回转误差和形状误差信号进行处理。
国内外学者已经提出了很多误差分离的方法,各种方法有不同的优缺点和适用场合。
概括起来讲,应用的较多的主要有反向法、多点法、多步法等。
其它的很多误差分离方法都是建立在这三种误差分离方法基础之上的。
2.1反向法图2.2为反向法测量的基本原理图。
T为从传感器测头,其测得的信号△T(θ)在去除了偏心误差之后包括两部分,主轴的回转误差R(θ),标准球的圆度误差S(θ)。
误差的分离与补偿
误差的分离与补偿一、误差的分离误差分离是指从所测信号中分离并去除由测量系统引入的影响测量精度的信号分量,从而得到所要测量的准确信号。
常见的基本的误差分离方法有以下四种:1、反向法反向法是将被测件进行两次安装与测量,两次安装测量的位置关系刚好相反。
反向法是一种完全的误差分离方法,能简单。
但是,反向法要求系统的重复性好,所要求的相位。
达到很高的分离精度,并且需要的实验设备并且要转测头和标准球,转后不易保证对准。
2、三点法多点法最常见的是三点法。
图2.3为其测量原理图图1三点测量法的原理图三点法适应于动态回转误差的测量但是需要同时使用三个传感器,对硬件要求高,而且三个传感器需要互成一定的角度进行安装,对安装提出了很高要求,几乎很少被使用。
3、多步法多步法又叫全周等角多步转位法。
如图2.4所示,固定一个传感器在被测球的一个位置,然后旋转标准球,使其匀速转动,传感器整周均匀的采集数据,每个数据包括主轴的回转误差和标准球的圆度误差。
图2.3 多步法测量的原理图多步法的优点是只使用一个传感器,因此不需要保证几个传感器安装的相对位置;缺点是需要工件多次转位安装,各组数据测量也是不连续的,因此它更加需要主轴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系统状态的一致性。
2.4 数理统计法数理统计法是基于多步法提出的误差分离方法。
采用先行消除数量级较小的主轴回转误差,得到误差相当小、精确度相当高的主轴圆度误差,再用传感器采集数据减去高精确度的主轴圆度误差从而得到主轴的回转误差。
图2.4 数理统计法的测量原理图二、误差补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工业的各个行业对机器精度的要求都越来越高,从而对机器的零件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随着数控设备的普及应用,提高各种数控机床的精度成为必然趋势。
提高机床的精度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提高零件的设计、制造和装备水平来消除可能的误差源,称为误差防止法,该方法的一方面主要受到加工母机精度的制约,另一方面零件质量的提高导致加工成本的膨胀,致使该方法的使用受到一定限制。
各类测量误差的处理方法
各类测量误差的处理方法测量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在各类实验和研究中,测量误差是无法完全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处理方法来减小和控制误差的影响。
1.随机误差处理方法:随机误差是指由于实验条件的不完全控制、测量仪器的精度、人为因素等造成的无规律的误差。
处理随机误差的方法包括:-重复测量法:多次重复进行测量,取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可以减小随机误差的影响。
-统计处理法:通过统计学方法对多次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包括计算平均值、标准差、方差等指标,从而可以对随机误差进行估计和控制。
2.系统误差处理方法:系统误差是指由于测量仪器的固有偏差、环境条件的变化、实验操作的偏差等造成的一类偏倚性误差。
处理系统误差的方法包括:-校正修正法:通过针对仪器固有偏差的校正、调整仪器在适定条件下的工作,可以减小系统误差。
-误差评估法:通过对仪器精度、灵敏度、对环境因素的抵抗能力等进行评估,以减小系统误差的影响。
3.仪器误差处理方法:仪器误差是指测量仪器本身的固有误差和非理想特性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处理仪器误差的方法包括:-选择合适的仪器:在实验中选择精度高、稳定性好、可靠性高的仪器,以减小仪器误差的影响。
-定期校准仪器:定期对仪器进行校准,以消除仪器固有误差,提高测量准确度。
4.人为误差处理方法:人为误差是指由于人为主观因素对测量过程的影响而引起的误差。
处理人为误差的方法包括:-标准化操作:制定标准化操作程序和规程,培训操作人员,提高操作技巧和经验,以减小人为误差。
-盲法操作:对于一些易受到人为影响的实验,采用盲法操作,即操作人员不知道测量目的和测量结果,以减小人为误差。
5.环境误差处理方法:环境误差是指环境条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处理环境误差的方法包括:-控制环境条件:在实验过程中,尽量控制环境因素的变化,如温度、湿度、气压等,以减小环境误差。
-误差补偿法:根据环境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已知影响进行误差补偿,以减小环境误差的影响。
误差分离理论.
误差分离理论《制造工程中的精密技术》1.误差分离的一般方程假设1 在布置传感器时均需使某一或一些被测误差量,在传感器中的反映可以借助于测量系统配置的几何特征,表述为该被测误差量在测量空间中的“时延”。
同时该被测误差量本身是或者认为使之是周期性的,时不变的,以使得该误差量在所有测量传感器中的反映,仅为测量空间的“时延”或者“相位”不同,也就是说该误差量在所有传感器中的反映是完全相关的。
假设2 根据几何量测量的Abbe原理,传感器的测量方向应在被测误差量的延长线上,因此该误差量在传感器中的传递是1:1的。
假设3 其他诸项误差量则通过处理测量系统的几何关系,使之加权后反映到不同位置的测量传感器中。
一般这些误差量在诸传感器中的反映,不能表述为误差量在测量空间的时延或相移。
这些误差量可以是确定的,也可以是随机性的。
总之,所有被测量或将被分离的误差量,都将通过测量系统的几何关系映射为传感器的输出信号。
这种由测量系统几何参数决定的映射关系,在此称之为误差映射关系或误差映射矩阵。
设在线误差测量和分离系统中的某一被测误差量,在诸传感器中的输出满足假设1、2描述的特性。
其余的有限个被测误差量满足假设3描述的特征。
设测量系统中安装一个或m个测量传感器,且其在测量空间的位置为别为:则应用一个传感器进行m次移位测量后,或应用m个传感器进行一次测量后可得传感器的输出矩阵方程:式中——被测误差量的误差映射矩阵,为阶单位矩阵。
——满足假设1、2的被测误差量经系列时延后的序列构成的列向量。
——满足假设3的k个被测误差量构成的列向量。
——由测量机构几何参数决定的k个误差量的阶误差映射矩阵。
式中,元素表示被测误差量对测量传感器输出的映射系数,其取值和测量系统的配置及传感器的安装位置有关。
设有不为零的行向量:,左乘矩阵方程,有:针对上式,若有这样的m阶行向量C使得:则上式可转化并展开为:上式即为误差分离的一般方程。
对上式做傅氏变换,并应用傅氏变换的时延相移性质得:式中——由测量系统几何参数决定的相移旋转因子。
(完整)误差分离与修正技术总结,推荐文档
一 测量不确定度[1]测量不确定度是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
不确定度依据其评定方法可分为A 类和B 类标准不确定度两大类: A 类不确定度:用统计方法评定的分量。
表征A 类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估计方差是由一系列重复观测值计算得到的,即为统计方差估计值,标准不确定度u 为的正平方根,故u = s 。
B 类不确定度:用非统计的方法评定的分量。
它是根据有关信息来评定的。
即通过一个假定的概率密度函数得到的,此函数基于事件发生的可信程度,即主观概率或先验概率。
可根据A 类和B 类不确定度求得合成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
(i) 合成不确定度:当测量结果是由若干其它量求得时,按其它各量的方差和协方差算得的标准不确定度,用表示。
(ii) 扩展不确定度:确定测量结果区间的量。
合理赋予被测量之值分布的大部分可望含于此区间,用U 表示。
1 标准不确定度的A 类评定。
用统计分析法评定:白塞尔法:1)(21--=∑=n x x in i σ (1-1)别捷尔斯法: )1(253.11-=∑=n n v n i i σ (1-2)极差法:nn n d l l d min max -==ωσ (1-3)最大误差法: n i K v '=m axσ (1-4)2 标准不确定度的B 类评定。
用非统计分析法评定:(1)影响被测量值可能变化的全部信息。
(2)概率分布类型。
(3)分布区间的半宽a 。
正态分布:(1-5)均匀分布:(1-6)三角分布:(1-7)反正弦分布:(1-8)3 举例说明:现以检定0.2级指针式交流电压表的测量不确定度为例进行分析。
(1-9)式中:—被测电压表示值误差;—标准数字多用表交流电压读数;—被测电压表示值。
A 类不确定度的评定。
测量方法:采用0.02级DSPM-97B数字多用表作标准来测量交流电压表。
调节交流电压源,使被测表的指针指在某分度线上(示值).读出数字多用表的电压读数,即为被测表示值的实际值。
实验误差分析问题的解题技巧
实验误差分析问题的解题技巧实验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实验可以验证假设、获得数据以及得出结论。
然而,在实验过程中,误差是无法避免的。
要准确地解决实验误差分析问题,我们需要掌握一些解题技巧。
本文将介绍实验误差分析问题的解题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实验中的误差问题。
一、误差分类和描述在进行实验误差分析之前,我们需要了解误差的基本分类。
误差可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是由于实验装置或者操作过程中的固有偏差而引起的。
例如,仪器的刻度误差、环境温度等。
系统误差通常是可预测和可纠正的。
随机误差是由于实验中无法控制的因素引起的。
例如,测量仪器的不稳定性、实验者的主观判断等。
随机误差通常呈现无规律的分布。
在描述误差时,我们常用均值和标准差这两个统计量。
均值可以反映实验结果的中心趋势,标准差则用于度量数据的离散程度。
二、误差的来源和影响因素误差的来源多种多样,常见的影响因素包括实验仪器的精确度、观察者的主观判断、实验环境的稳定性等等。
了解误差的来源和影响因素对于正确分析误差并制定解决方案至关重要。
实验仪器的精确度是影响实验误差的关键因素之一。
如果仪器的精确度较低,就会产生较大的系统误差。
因此,在选择实验仪器时,我们应该根据实验需求选择最合适的仪器,并对仪器进行校准和验证。
观察者的主观判断也会造成误差。
不同的观察者对于实验现象的解读可能不同,这种主观判断也会引入系统误差。
为了减小这种误差,我们可以通过增加观察者的数量、提高观察者的训练水平来提高观察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环境的稳定性也是一个影响因素。
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为了减小环境因素的干扰,我们可以控制实验室的温湿度、提供稳定的电源等方式来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
三、误差分析的方法和技巧误差分析是解决实验误差问题的关键步骤,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方法和技巧:1. 误差传递法:当实验结果由多个测量值相加或相乘得到时,我们可以使用误差传递法来计算整体误差。
实验技术中的常见误差与消除方法
实验技术中的常见误差与消除方法在科学研究和实验领域中,准确度和精确度是关键因素。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实验中常会出现误差。
这些误差可以是系统性误差,也可以是随机误差。
本文将探讨实验技术中常见的误差类型,并提出一些常用的消除方法。
1. 系统性误差系统性误差是由于实验方法或仪器本身的缺陷导致的,这些缺陷可能会导致连续实验中的偏差。
其中一种常见的系统性误差是仪器校准不准确。
为了消除这种误差,我们可以定期对实验仪器进行校准,以确保它们始终保持精确度。
另一种常见的系统性误差是仪器的响应时间。
有些仪器可能会有一个延迟时间,导致实际测量结果比实际值略小或略大。
为了消除这种误差,我们可以在实验前进行一系列的预热和优化操作,使仪器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2. 随机误差随机误差是在实验中不可避免的,它由各种外部因素引起,如环境条件和操作者技术差异等。
随机误差是随机的,不会有方向性,但在多次测量中会有波动。
为了消除随机误差,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a) 增加实验重复次数:通过多次重复的测量,我们可以通过求平均值来减小随机误差的影响。
b) 规范操作程序:确保实验的操作者在每次实验中都遵循相同的操作步骤和时间,减少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
c) 改善测量器材:选择更先进的测量仪器,例如使用更敏感的传感器或更精确的仪器,可以减小随机误差。
除了系统性误差和随机误差外,还有一些其他常见的误差类型。
例如,报告误差是由实验结果的漏报或误报引起的。
为了避免这种误差,我们应该仔细检查实验结果,并在报告前经过仔细核对。
此外,还有观察误差,即由于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引起的误差。
为了减小观察误差,我们可以在实验中使用多个观察者独立地进行测量,并在最后将他们的结果进行平均。
在实验技术中遇到误差是常见的,但只要我们有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就能够减小误差的影响。
通过校准仪器、规范操作程序、增加实验重复次数等方法,我们可以消除或减小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然而,我们也要意识到,完全消除误差是几乎不可能的,因为实验研究本身就有其固有的不确定性。
误差解析总结计划及数据处理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1数据的准确度和精度在任何一项分析工作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用同一个分析方法,测定同一个样品,虽然经过多少次测定,但是测定结果总不会是完全一样。
这说明在测定中有误差。
为此我们必须了解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示方法,尽可能将误差减到最小,以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真实值、平均值与中位数〔一〕真实值真值是指某物理量客观存在确实定值。
通常一个物理量的真值是不知道的,是我们努力要求测到的。
严格来讲,由于测量仪器,测定方法、环境、人的观察力、测量的程序等,都不可能是完善无缺的,故真值是无法测得的,是一个理想值。
科学实验中真值的定义是:设在测量中观察的次数为无限多,那么根据误差分布定律正负误差出现的机率相等,故将各观察值相加,加以平均,在无系统误差情况下,可能获得极近于真值的数值。
故“真值〞在现实中是指观察次数无限多时,所求得的平均值〔或是写入文献手册中所谓的“公认值〞〕。
〔二〕平均值然而对我们工程实验而言,观察的次数都是有限的,故用有限观察次数求出的平均值,只能是近似真值,或称为最正确值。
一般我们称这一最正确值为平均值。
常用的平均值有以下几种:1〕算术平均值这种平均值最常用。
凡测量值的分布服从正态分布时,用最小二乘法原理可以证明:在一组等精度的测量中,算术平均值为最正确值或最可信赖值。
nx1x2xnx ii1xn n式中:x1、x2x n——各次观测值;n――观察的次数。
〔2〕均方根平均值n22ix 1x2xni1x均3〕加权平均值设对同一物理量用不同方法去测定,或对同一物理量由不同人去测定,计算平均值时,常比照拟可靠的数值予以加重平均,称为加权平均。
nw1x1w2x2wi x i w n x ni1wnw1w2w nwii 1式中;x1、x2x n——各次观测值;w1、w2w n——各测量值的对应权重。
各观测值的权数一般凭经验确定。
〔4〕几何平均值〔5〕对数平均值x1x 2 x 1x 2xnlnx 2x 1l nx 1l nx 2以上介绍的各种平均值,目的是要从一组测定值中找出最接近真值的那个值。
物理学实验中的误差分析技巧
物理学实验中的误差分析技巧在物理学实验中,误差分析是一个重要的步骤,它有助于评估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通过正确地使用误差分析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实验结果,并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物理学实验中的误差分析技巧。
1. 仪器误差实验仪器本身存在一定的误差,称为仪器误差。
正确理解和控制仪器误差对于实验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一种常见的控制仪器误差的技巧是通过校准仪器来消除或减小误差。
在进行实验之前,我们应该确保仪器是正常工作的,并根据需要进行校准。
2. 随机误差随机误差是由实验条件的无法完全控制以及测量时的不可避免的变化引起的。
它在相同条件下的多次重复实验中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
为了降低随机误差,我们可以进行多次重复实验,并根据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来确定最终的测量数据。
3. 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是由实验条件或实验装置的固有缺陷引起的。
与随机误差不同,系统误差在多次重复实验中会导致相同的偏差。
减小系统误差的技巧之一是通过检查和维护实验装置,确保其工作正常。
此外,在实验设计中合理考虑系统误差,并采用适当的装置和方法来减小或消除它们。
4. 人为误差人为误差是由操作者的不准确操作或主观判断引起的。
为了减小人为误差,我们需要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并注意细节。
培养良好的实验技巧和注意实验的细节对于减小人为误差是至关重要的。
5. 计算误差计算误差是由于使用的计算方法不准确或公式的近似性质引起的。
在进行计算时,应该使用准确的计算方法和公式,并注意使用适当的数值精度和单位。
在物理学实验中进行误差分析时,还有一些其他的技巧值得注意。
例如,使用合适的统计方法来处理数据,如平均值、标准差等。
此外,进行数据曲线拟合和回归分析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实验结果。
总之,物理学实验中的误差分析技巧对于获得准确的实验结果至关重要。
通过正确地掌握和应用仪器误差、随机误差、系统误差、人为误差和计算误差的分析技巧,我们可以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并获得更可靠的结论。
机器学习中的误差分析技巧(四)
机器学习中的误差分析技巧引言在机器学习领域,误差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对误差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模型在预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改进模型的性能。
本文将讨论机器学习中的误差分析技巧,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信息。
数据预处理在进行误差分析之前,首先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
数据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特征选择、特征提取等步骤。
只有当数据的质量得到保证,我们才能进行有效的误差分析。
对于数据清洗,我们需要处理缺失值、异常值和重复值。
缺失值可以通过填充或删除的方式进行处理,异常值可以通过统计学方法或者机器学习模型进行识别,重复值则可以直接删除。
在特征选择和提取方面,我们需要选择对模型有益的特征,并对特征进行转换,使其更适合模型的使用。
模型评估在进行误差分析之前,我们需要对模型进行评估。
常见的评估指标包括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F1值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模型的性能表现,从而确定模型的优劣。
除了这些传统的评估指标,我们还可以使用学习曲线和验证曲线来评估模型。
学习曲线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模型的训练和测试误差随着数据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而验证曲线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模型的复杂度对性能的影响。
通过对模型的评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模型的表现,为后续的误差分析奠定基础。
误差分析一旦模型评估完成,我们就可以进行误差分析。
误差分析的目的是找出模型在预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常见的误差分析方法包括混淆矩阵分析、错误案例分析、对抗样本等。
混淆矩阵是一种展示模型分类准确性的矩阵,通过对混淆矩阵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模型在不同类别上的性能表现。
通过混淆矩阵,我们可以找出模型在预测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模型。
错误案例分析是通过对模型预测错误的样本进行分析,找出模型预测错误的原因。
通过错误案例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模型在预测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从而改进模型的性能。
对抗样本是一种通过对原始样本进行微小修改,从而欺骗模型的样本。
物理实验技术中常见误差及其处理方法
物理实验技术中常见误差及其处理方法物理实验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然而,任何实验都会受到各种误差的干扰,这些误差可能会导致结果的不准确甚至是错误。
因此,正确识别和处理实验误差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物理实验技术中常见的误差及其处理方法。
误差可以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类。
系统误差是由于实验仪器、操作方法或环境等固有的因素引起的,而随机误差则是由于测量或观察中的偶然因素引起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常见的系统误差。
一种常见的系统误差是零点误差。
在物理实验中,仪器的零点通常是指在没有输入时的输出值。
然而,仪器的零点可能存在偏移,从而导致测量结果的误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进行零点校正来消除误差。
具体方法是在进行实验之前,在没有输入时将仪器调整到零点位置,并记录这个零点位置,然后在测量时将这个偏移值考虑进去。
另一种常见的系统误差是仪器灵敏度误差。
仪器的灵敏度是指输入和输出之间的比例关系,即测量值的变化对应于输入量的变化。
然而,由于仪器设计或使用方式的问题,仪器的灵敏度可能与理论值存在偏差。
为了处理这个误差,我们可以通过利用已知的标准样品进行校准。
具体方法是使用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或参考样品进行测量,并将实际测得的值与已知值进行比较,再根据比较结果对仪器进行调整。
除了系统误差,随机误差也是物理实验中常见的问题。
随机误差是由于测量或观察过程中的偶然因素引起的,无法避免。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重复实验来降低随机误差的影响。
重复实验可以通过多次独立地进行相同的实验,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平均处理来实现。
这样做可以减少偶然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提高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误差处理还可以通过合理选择仪器和采用合适的测量方法来实现。
在选择仪器时,我们应该尽量选择精度高、稳定性好的仪器。
同时,我们还应该根据具体实验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
例如,在测量某种物理量时,如果有多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可以选择,我们应该选择那种精度高、误差小的方法。
物理实验中常见的误差源与排除方法
物理实验中常见的误差源与排除方法物理实验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误差是无法避免的。
误差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实验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偏差。
了解和准确排除误差是保证实验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物理实验中常见的误差源以及相应的排除方法。
一、人为误差1.实验操作技巧不熟练:在进行物理实验时,实验者的操作技巧对实验结果有很大影响。
如果实验者对实验步骤、操作要领不熟悉,可能会导致误差的产生。
解决方法是通过反复训练和实践提高实验者的操作技能,确保每一步骤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
2.人眼判断误差:人眼对于数值的判断存在主观性,容易产生误差。
例如,在观察实验仪器的读数时,由于人眼疲劳、视力差异等原因,读数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
排除这种误差的方法是在测量时集中注意力,尽量减少主观判断带来的误差。
3.数据记录误差:实验数据的记录过程中,由于实验者的疏忽或个人操作习惯等原因,可能出现数据的遗漏或错误记录。
为了减小这种误差,实验者应当仔细记录实验数据,遵循相关的记录方式和规范,并在记录后核对数据的准确性。
二、仪器误差1.仪器的校准不准确:物理实验中使用的仪器需要定期进行校准,以保证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如果仪器校准不准确,会导致实验结果产生偏差。
解决方法是定期对仪器进行校准,并确保校准结果可靠。
2.仪器的灵敏度限制:仪器在测量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灵敏度限制,即其对待测量值的分辨能力。
如果测量值接近或小于仪器的灵敏度限制,可能导致测量结果的不准确。
为了减小这种误差,可选择灵敏度更高的仪器,或在实验设计中调整待测量值的范围。
三、环境误差1.温度变化:物理实验中,温度的变化会影响实验结果。
在温度变化较大的环境中进行实验,可能导致实验结果产生偏差。
解决方法是在实验前后记录环境温度,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修正。
2.湿度变化:湿度的变化也会对物理实验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在湿度变化较大的环境中进行实验,可能引起实验样品的变化或温度变化,从而导致实验结果的误差。
自然科学实验中常见的误差分析技巧
自然科学实验中常见的误差分析技巧自然科学实验是探索自然规律的重要手段,而误差则是实验中不可避免的存在。
误差的存在会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产生影响,因此对误差进行分析和处理是实验研究的关键步骤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误差分析技巧,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误差。
一、随机误差分析技巧随机误差是由于实验条件的不完全控制或测量仪器的精度限制而引起的。
它的特点是在多次实验中,测量结果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没有明显的规律性。
为了减小随机误差的影响,科学家可以采取以下技巧:1.多次重复实验:通过多次重复实验,可以获得更多的数据点,从而减小随机误差的影响。
通过对多次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到更准确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2.增加测量次数:增加测量次数可以提高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科学家可以在实验中增加测量次数,以获得更多的数据点,从而减小随机误差的影响。
3.使用合适的统计方法:科学家可以使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例如计算平均值、标准差和置信区间等。
这些统计指标可以帮助科学家评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并提供一定的误差范围。
二、系统误差分析技巧系统误差是由于实验条件的固有偏差或测量仪器的系统性偏差而引起的。
与随机误差不同,系统误差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会导致实验结果偏离真实值。
为了减小系统误差的影响,科学家可以采取以下技巧:1.校正仪器:科学家可以通过校正仪器来减小系统误差。
校正仪器可以检测和修正仪器的固有偏差,从而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2.控制实验条件:科学家可以通过控制实验条件来减小系统误差。
例如,在实验中控制温度、湿度、压力等因素的变化,可以减小实验结果的偏离。
3.使用参考标准:科学家可以使用已知的参考标准来校正实验结果。
通过与参考标准进行比较,可以评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并进行修正。
三、人为误差分析技巧人为误差是由于实验人员的主观因素或操作不当而引起的。
为了减小人为误差的影响,科学家可以采取以下技巧:1.培训实验人员:科学家可以对实验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实验技能和操作水平。
动态误差分离与修正方法报告材料
动态测量误差分离与修正方法摘要:动态测量数据与静态测量数据一样,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因此动态测量数据的处理结果也必然存在误差。
为了可靠地给出动态测量数据处理结果的精度,必须对动态测量误差及其评定进行分析研究。
本文主要论述动态测量误差分离与修正方法中若干关键技术,以及其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并且阐述一种动态测量误差的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应用。
关键字:动态测量误差分离与修正新技术一、动态测量误差分离与修正方法中若干关键技术1 动态测量的概念与特性1.1 概念测量装置在动态下使用的测量即为动态测量。
动态是以测量装置输出变化信号为特征的。
根据动态测量的定义,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测量过程都是动态测量:①被测对象的量值在时域上是变化的;②被测对象的量值在时域上是恒定的,但在空间域上是连续或间断变化的,而测量系统处于动态状态下对被测量进行测量;③被测对象的量值在时域和空间域上都是恒定的,但与被测对象有关的测量信号是变化的。
1.2 特性1.2.1 时空性任何运动的物体都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空间位置的变化必然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或变更。
从这种意义上说,动态测量所测得量或测量信号时随时间而变化的量看,动态测量数据也表现为测量时间的函数,即动态测量具有时变性,可用时间参数来描述。
但对于不同的具体测量对象的测量系统,这种时变性应做广义理解,在有些情况下,它可能用时间参量来描述比较方便,而对于大多数几何量动态测量系统,尤其在数据处理时用空间参量描述更方便,不仅量纲与被测量相同,且数据处理更简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动态测量具有空间性,所以我们说动态测量具有时空性。
1.2.2 随机性动态测量过程难免存在各种干扰,这些噪声表现为随测量时间的随机函数。
此外,被测量自身有时也可能是一个随机函数,动态测量是对整个测量信号随机样本空间的被测量随机样本子空间若干个样本的实现,当测量系统对被测量进行采样时,得到的是若干个随机序列。
因此,动态测量具有随机性。
10 误差分类与处理方法
2 误差分类与处理
6)粗大误差(Gross Error)
测量条件
误•差特点 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等精度 测量时,有个别测量结果的误差远远大于规定条件
下的预计值。这类误差一般由于测量者粗心大意或
测量仪器突然出现故障等造成。称之为粗大误差
(或寄生误差)。 引起误差 的原因
• 消除方法:凡粗大误差应予以剔除。
2 误差分类与处理
绝对误差愈小,说明指示值愈接近真值,测量精度愈高。 但这一结论只适用于被测量值相同的情况,而不能说明不同 值的测量精度。例如,某测量长度的仪器,测量10 mm的长度, 绝对误差为0.001 mm;另一仪器测量200 mm长度,绝对误差 为0.01 mm。这就很难按绝对误差的大小来判断测量精度高低 了,这是因为后者的绝对误差虽然比前者大,但它相对于被 测量的值却显得较小。为此引入相对误差的概念。
x 100% x 100%
xm
xmax xmin
通常以最大引用误差来定义测量仪表的精度等级,即
m
x xm
100%
测量仪表一般采用最大引用误差不能超过的允许值作为划分精度
等级的尺度。工业仪表常见的精度等级有0.1级,0.2级,0.5级,
1.0级,1.5级,2.0级,2.5级, 5.0级。精度密度和精确度等级
的尺度,而不能直接用引用误差的大小来表示仪表的精度,
因为仪表的精度等级国家是有统一规定的。
2 误差分类与处理
• 例:已知某一被测电压约为10V,现有如下两块 电压表(1)150V,0.5级;(2)15V,2.5级。 问选择哪一块表测量误差较小?
• 提示:
m
x xm
100%
2 误差分类与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误差分离方法的研究
目标:
分析比较几种常用的误差分离方法,对其进行仿真对比,分析比较各分离精度的高低,并找到一种适应高速高精度的静动态回转误差分离方法。
如图2.1所示,对主轴的回转误差进行测量时,一般在主轴的端面装卡一个高精度的标准球作为主轴上一点位置变化参照物。
由于标准球的表面不可能完全光滑并且不能保证主轴轴线过标准球球心,所以使测量结果中包括三类误差:主轴的径向回转误差、标准球的圆度误差、标准球的安装偏心误差。
图2.1主轴径向回转误差测量简图
对于高精度的主轴测量,混入的圆度误差和安装偏心误差甚至会掩盖掉微小的回转误差,所以在亚微米、纳米级的主轴回转误差测量中,混入的误差不能忽略,必须采取有效的办法从采集的数据中把它们分离出来,才能得到精确的主轴回转误差值。
误差分离是指从所测信号中分离并去除由测量系统引入的影响测量精度的信号分量,从而得到所要测量的准确信号。
误差分离技术最初应用于圆度误差的测量,是指从传感器测得的信号中分离并除去圆度仪的主轴回转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随着高精度圆度测量技术的发展,误差分离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并引入到主轴回转误差的测量中。
在主轴回转误差的测量中,误差分离技术则要从传感器测得的信号中分离并除去被测件的形状误差、安装偏心误差,从而得到
精确主轴的回转误差信号。
主轴回转误差测量的误差分离技术与圆度测量误差分离技术相比,保留和去除的信号正好相反,但它们实质工作却是相同的,都是对混入了主轴回转误差和形状误差信号进行处理。
国内外学者已经提出了很多误差分离的方法,各种方法有不同的优缺点和适
用场合。
概括起来讲,应用的较多的主要有反向法、多点法、多步法等。
其它的很多误差分离方法都是建立在这三种误差分离方法基础之上的。
2.1反向法
图2.2为反向法测量的基本原理图。
T为从传感器测头,其测得的信号△ T( 9) 在去除了偏心误差之后包括两部分,主轴的回转误差R(9)标准球的圆度误差
S( 9。
)
图2.2反向法测量的原理图
反向法是一种完全的误差分离方法,能简单。
但是,反向法要求系统的重复性好,所要求的相位。
达到很高的分离精度,并且需要的实验设备并且要转测头和标准球,转后不易保证对准。
2.2三点法
多点法最常见的是三点法。
图2.3为其测量原理图
图2.3三点法测量的原理图
多点法要求使用多个传感器同时采集数据,多个传感器必须以同一原点为圆心成一精确的确定角度布置,这就要求机械装置有较高的加工精度,同时对传感器的装火、调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多个传感器之间的性能差异要尽量接近,否则也会对高精度的测量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谐波抑制是多点法误差
分离技术不可避免的一个现象。
如果几个传感器均匀布置,低阶谐波将被抑制相反,如果几个传感器非均匀布置,低阶谐波抑制现象将减轻,但却仍不能把形状误差与回转误差完全分离。
人们研究使用四个或更多的传感器采集数据进行多点法误差分离,以图减少谐波抑制,但是额外增加的传感器使得数据的处理变得更复杂,同时多个传感器带来的安装对心、精确的角度布置、传感器性能之间的差异问题同样会降低误差分离结果的精度。
三点法适应于动态回转误差的测量但是需要同时使用三个传感器,对硬件要求高,而且三个传感器需要互成一定的角度进行安装,对安装提出了很高要求,几乎很少被使用。
2.3多步法
多步法又叫全周等角多步转位法。
如图 2.4所示,固定一个传感器在被测球的一个位置,然后旋转标准球,使其匀速转动,传感器整周均匀的采集数据,每个数据包括主轴的回转误差和标准球的圆度误差。
图2.3多步法测量的原理图
对多步法测量的数据取平均值并不能将主轴径向回转误差完全从混合了形状误差的信号中分离出来,因为圆度误差信号中是多步法步数的整数倍阶次的谐波会混入到主轴回转误差;同样,用多步法求出的圆度误差也会损失多步法步数的整数倍阶次的谐波成分,造成谐波抑制损失。
但对于有较高圆度误差的主轴或者工件来说,高阶的形状误差分离的幅值已经相当小,甚至达到几个纳米,因此多步法仍然能应用于纳米级的误差分离。
多步法的优点是只使用一个传感器,因此不需要保证几个传感器安装的相对位置;缺点是需要工件多次转位安装,各组数据测量也是不连续的,因此它更加需要主轴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系统状态的一致性。
2.4数理统计法
数理统计法是基于多步法提出的误差分离方法。
采用先行消除数量级较小的主轴回转误差,得到误差相当小、精确度相当高的主轴圆度误差,再用传感器采集数据减去高精确度的主轴圆度误差从而得到主轴的回转误差。
图2.4数理统计法的测量原理图
该方法相对于以往的误差分离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1)安装方便、测量简单。
不必精确测量传感器的安装间隙,会在数据处理阶段将其消去,从而避免了测量误差的积累。
2)适用于高速、高精度主轴,数理统计法测量的第一阶段通过采集大量数据计算出精确的主轴圆度形状误差,由于高速主轴的转速非常高,采集所需数据通常只需数秒,因而能有效避免温度漂移、外界环境引入的随机误差等的影响,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
另一方面,进行主轴的二维回转误差测量时,虽然要使用两个传感器,但两个传感器的数据处理相对独立,从而有效避免了多传感器测量(如多点法)时传感器性能不一致造成的计算误差,提高了计算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