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课本教材

合集下载

(完整版)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用)

(完整版)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用)

第22章一元二次方程22.1 一元二次方程【知识与技能】1.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能熟练地把一元二次方程整理成一般形式ax2+bx+c=0(a≠0).2.在分析、揭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工具,增加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感性认识.【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引入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让学生认识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提高学生利用方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重点】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根.【教学难点】由实际问题列出的一元二次方程解出根后,还要考虑这些根是否确定是实际问题的根.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问题1 绿苑小区住宅设计,准备在每两幢楼房之间,开辟面积为900平方米的一块长方形绿地,并且长比宽多10米,那么绿地的长和宽各为多少?【分析】设长方形绿地的宽为x米,不难列出方程x(x+10)=900,整理可得x2+10x-900=0.(1)问题2 学校图书馆去年年底有图书5万册,预计到明年年底增加到7.2万册.求这两年的年平均增长率.解:设这两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x,我们知道,去年年底的图书数是5万册,则今年年底的图书数是5(1+x)万册,同样,明年年底的图书数又是今年年底的(1+x)倍,即5(1+x)·(1+x)=5(1+x)2万册.可列得方程5(1+x)2=7.2,整理可得5x2+10x-2.2=0(2)【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列出方程,解决问题.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思考、讨论问题1和问题2分别归结为解方程(1)和(2).显然,这两个方程都不是一元二次方程.那么这两个方程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区别在哪里?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共同特点:(1)都是整式方程(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3)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归纳总结】上述两个整式方程中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通常可写成如下的一般形式:ax2+bx+c=0(a、b、c是已知数,a≠0).其中ax2叫做二次项,a叫做二次项系数,bx叫做一次项系数,c叫做常数项.例1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解:①是;②不是;③是;④不是;⑤不是;⑥是.【教学说明】(1)一元二次方程为整式方程;(2)类似⑤这样的方程要化简后才能判断.例2 将方程(8-2x)(5-2x)=18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解:2x2-13x+11=0;2,-13,11.【教学说明】将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时,通常要将首项化负为正,化分为整.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将下列方程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1)5x2-1=4x(2)4x2=81(3)4x(x+2)=25(4)(3x-2)(x+1)=8x-3解:(1)5x2-4x-1=0;5,-4,-1;(2)4x2-81=0;4,0,-81(3)4x 2+8x-25=0;4,8,-25(4)3x 2-7x+1=0;3,-7,1.2.根据下列问题,列出关于x 的方程,并将其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1)4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的面积之和是25,求正方形的边长x ;(2)一个长方形的长比宽多2,面积是100,求长方形的长x ;(3)把长为1的木条分成两段,使较短一段的长与全长的积,等于较长一段的长的平方,求较短一段的长x.解:(1)4x 2=25;4x 2-25=0;(2)x (x-2)=100;x 2-2x-100=0;(3)x=(1-x )2;x2-3x+1=0.3.若x=2是方程ax 2+4x-5=0的一个根,求a 的值.解:∵x=2是方程ax2+4x-5=0的一个根.∴4a+8-5=0解得:a=-43.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 2+bx+c=0(a ≠0),一元二次方程的项及系数都是根据一般式定义的,这与多项式中的项、次数及其系数的定义是一致的.3.在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体会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布置作业:从教材相应练习和“习题22.1”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时作业”部分.22.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直接开平方法和因式分解法【知识与技能】1.会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a(x-k)2=b(a≠0,ab≥0)的方程.2.灵活应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使学生了解转化的思想在解方程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综合运用探究式、启发式、活动式等几种方法进行教学.【情感态度】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与“学”的整个过程,激发求知的欲望,体验求知的成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教学重点】利用直接开平方法和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难点】合理选择直接开平方法和因式分解法较熟练地解一元二次方程.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问:怎样解方程(x+1)2=256?解:方法1:直接开平方,得x+1=±16所以原方程的解是x1=15,x2=-17方法2:原方程可变形为:(x+1)2-256=0,方程左边分解因式,得(x+1+16)(x+1-16)=0 即(x+17)(x-15)=0所以x+17=0或x-15=0原方程的解x1=15,x2=-17【教学说明】让学生说出作业中的解法,教师板书.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例1 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下列方程(1)(3x+1)2=7;(2)y2+2y+1=24;(3)9n2-24n+16=11.【教学说明】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时,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漏掉负根.例2 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1)5x2-4x=0(2)3x(2x+1)=4x+2(3)(x+5)2=3x+15【教学说明】解这里的(2)(3)题时,注意整体划归的思想.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下列方程(1)3(x-1)2-6=0(2)x2-4x+4=5(3)(x+5)2=25(4)x2+2x+1=42.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3.把小圆形场地的半径增加5m得到大圆形场地,场地面积增加了一倍,求小圆形场地的半径.解:设小圆形场地的半径为xm.则可列方程2πx2=π(x+5)2.=5+52,x2=5-52(舍去).解得x1答:小圆形场地的半径为(5+52)m.【教学说明】可由学生自主完成例题,分小组展示结果,教师点评.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引导学生回忆用直接开平方法和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2.对于形如a(x-k)2=b(a≠0,b≥0)的方程,只要把(x-k)看作一个整体,就可转化为x2=n(n≥0)的形式用直接开平方法解.3.当方程出现相同因式(单项式或多项式)时,切不可约去相同因式,而应用因式分解法解.1.布置作业:从教材相应练习和“习题22.2”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时作业”部分.2.配方法【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配方法的推导过程,熟练地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在配方法的应用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思想,掌握一些转化的技能.【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配方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情感态度】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并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难点】发现并理解配方的方法.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问题要使一块矩形场地的长比宽多6m,并且面积为16m2,场地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设场地的宽为xm,则长为(x+6)m,根据矩形面积为16m2,得到方程x(x+6)=16,整理得到x2+6x-16=0.【教学说明】创设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欲.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探究如何解方程x2+6x-16=0?问题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现在会解什么样的一元二次方程?举例说明.【教学说明】用问题唤起学生的回忆,明确我们现在会解的一元二次方程的特点:等号左边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右边是一个非负常数,即(x+m)2=n(n ≥0),运用直接开平方法可求解.问题2 你会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下列方程吗?(1)(x+3)2=25(2)x 2+6x+9=25(3)x 2+6x=16(4)x 2+6x-16=0【教学说明】教师启发学生逆向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将x 2+6x-16=0转化为(x+3)2=25的形式,从而求得方程的解.解:移项得:x2+6x=16,两边都加上9即(26)2,使左边配成x 2+bx+(b2)2的形式,得: x 2+6x+9=16+9,左边写成完全平方形式,得:(x+3)2=25,开平方,得:x+3=±5,(降次)即x+3=5或x+3=-5解一次方程得:x 1=2,x 2=-8.【归纳总结】将方程左边配成一个含有未知数的完全平方式,右边是一个非负常数,从而可以直接开平方求解,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例1填空:(1)x 2+8x+16=(x+4)2(2)x 2-x+41=(x-21)2 (3)4x 2+4x+1=(2x+1)2例2 列方程:(1)x 2+6x+5=0 (2)2x 2+6x+2=0 (3)(1+x )2+2(1+x )-4=0【教学说明】教师可让学生自主完成例题,小组展示,教师点评归纳.【归纳总结】利用配方法解方程应该遵循的步骤:(1)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 2+bx+c=0;(2)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3)方程两边同时除以二次项系数a ;(4)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5)此时方程的左边是一个完全平方形式,然后利用直接开平方法来解.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1)2x 2-4x-8=0(2)x 2-4x+2=0(3)x 2-21x-1=0 2.如果x 2-4x+y2+6y+2 z +13=0,求(xy )z 的值.【教学说明】学生独立解答,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2.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注意事项.1.布置作业:从教材相应练习和“习题22.2”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课时练习的“课时作业”部分.3.公式法【知识与技能】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公式法的概念.2.会熟练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引导学生推导出求根公式,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情感态度】经历探索求根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求根公式的推导和公式法的应用.【教学难点】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用配方法解方程:(1)x2+3x+2=0 (2)2x2-3x+5=0解:(1)x1=-1,x2=-2 (2)无解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如果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是一般形式ax2+bx+c=0(a≠0),你能否用上面配方法的步骤求出它们的两根?问题已知ax2+bx+c=0(a≠0),试推导它的两个根【分析】因为前面具体数字的题目已做得很多,现在不妨把a,b,c也当成具体数字,根据上面的解题步骤就可以推导下去.探究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b,c而定,因此:(1)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当b2-4ac≥0时,将a,b,c代入式子a acbbx24 2-±-=就得到方程的根,当b2-4ac<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2)a acbbx24 2-±-=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求根公式.(3)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公式法.【教学说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配方法推出求根公式,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体会成功的喜悦,可让学生小组展示.例1 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①2x2-4x-1=0 ②5x+2=3x2③(x-2)(3x-5)=0 ④4x2-3x+1=0解:①x1=1+26,x2=1-26②x1=2,x2=-31③x1=2,x2=35④无解【教学说明】(1)对②、③要先化成一般形式;(2)强调确定a,b,c的值,注意它们的符号;(3)先计算b2-4ac的值,再代入公式.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1)x2+x-12=0(2)x 2-2x-41=0 (3)x 2+4x+8=2x+11(4)x (x-4)=2-8x(5)x 2+2x=0(6)x 2+25x+10=0解:(1)x 1=3,x 2=-4;(2)x 1=232+,x 2=232-; (3)x 1=1,x 2=-3;(4)x 1=-2+6,x 2=-2-6;(5)x 1=0,x 2=-2;(6)无解.【教学说明】用公式法解方程关键是要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求根公式的概念及其推导过程.2.公式法的概念.3.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1.布置作业:从教材相应练习和“习题22.2”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时作业”部分.4.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知识与技能】1.能运用根的判别式,判断方程根的情况和进行有关的推理论证;2.会运用根的判别式求一元二次方程中字母系数的取值范围. 【过程与方法】1.经历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产生过程;2.向学生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推理论证能力.【情感态度】1.体验数学的简洁美;2.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和协作精神.【教学重点】根的判别式的正确理解与运用.【教学难点】含字母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应用.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用公式法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1)x2+5x+6=0(2)9x2-6x+1=0(3)x2-2x+3=0解:(1)x1=-2,x2=-3(2)x1=x2=31(3)无解【教学说明】让学生亲身感知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回顾已有知识.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观察解题过程,可以发现:在把系数代入求根公式之前,需先确定a,b,c的值,然后求出b2-4ac的值,它能决定方程是否有解,我们把b2-4ac叫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通常用符号“Δ”来表示,即Δ=b2-4ac.我们回顾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发现:【归纳结论】(1)当Δ>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a acbbx24 21-+-=,aacbbx2422---=;(2)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x 1=x 2=-ab 2; (3)当Δ<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例1利用根的判别式判定下列方程的根的情况:解:(1)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无实数根;(4)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例2 当m 为何值时,方程(m+1)x 2-(2m-3)x+m+1=0,(1)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没有实数根?解:(1)m <41且m ≠-1; (2)m=41; (3)m >41. 【教学说明】注意(1)中的m+1≠0这一条件.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方程x2-4x+4=0的根的情况是()A.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B.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C.有一个实数根D.没有实数根2.已知x2+2x=m-1没有实数根,求证:x2+mx=1-2m必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答案】1.B2.证明:∵x2+2x-m+1=0没有实数根,∴4-4(1-m)<0,∴m<0.对于方程x2+mx=1-2m,即x2+mx+2m-1=0,Δ=m2-8m+4,∵m<0,∴Δ>0,∴x2+mx=1-2m必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教学说明】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用判别式判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1)Δ>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Δ=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Δ<0时,一元二次方程无实数根.2.运用根的判别式解决具体问题时,要注意二次项系数不为0这一隐含条件.【教学说明】可让学生分组讨论,回忆整理,再由小组代表陈述.1.布置作业:从教材相应练习和“习题22.2”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时作业”部分.*5.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在已有的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基础上,探索出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及其关系的运用.2.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活动,经历从观察判断到发现关系的过程.【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综合判断的能力,激发学生发现规律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情感态度】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同时,初步体验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态度及养成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的运用.【教学难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的运用.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1.完成下列表格问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①用语言叙述你发现的规律:(两根之和为一次项系数的相反数;两根之积为常数项)②设方程x2+px+q=0的两根为x1,x2,用式子表示你发现的规律.(x1+x2=-p,x1·x2=q)2.完成下列表格问题上面发现的结论在这里成立吗?(不成立)请完善规律:①用语言叙述发现的规律:(两根之和为一次项系数与二次项系数之比的相反数,两根之积为常数项与二次项系数之比)②设方程ax 2+bx+c=0的两根为x 1,x 2,用式子表示你发现的规律.(x 1+x 2=-a b ,x 1·x 2=ac )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通过以上活动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对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ax 2+bx+c=0(a ≠0)这一规律是否成立?试通过求根公式加以说明.ax 2+bx+c=0的两根a ac b b x 2421-+-=,a ac b b x 2422---=,x1+x2=-a b , x 1·x 2=ac . 【教学说明】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求根公式推导出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体会知识形成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1 不解方程,求下列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1)x 2-6x-15=0;(2)3x 2+7x-9=0;(3)5x-1=4x 2.解:(1)x1+x2=6,x1·x2=-15;(2)x1+x2=-37,x1·x2=-3; (3)x1+x2=45,x1·x2=41. 【教学说明】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找出对应的系数.例2 已知方程2x 2+kx-9=0的一个根是-3,求另一根及k 的值. 解:另一根为23,k=3.【教学说明】本题有两种解法,一种是根据根的定义,将x=-3代入方程先求k,再求另一个根;一种是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解答.例3 已知α,β是方程x2-3x-5=0的两根,不解方程,求下列代数式的值.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不解方程,求下列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1)x2-3x=15(2)5x2-1=4x2(3)x2-3x+2=10(4)4x2-144=0(5)3x(x-1)=2(x-1)(6)(2x-1)2=(3-x)22.两根均为负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是()A.7x2-12x+5=0B.6x2-13x-5=0C.4x2+21x+5=0D.x2+15x-8=0【教学说明】两根均为负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满足两根之和为负数,两根之积为正数.【答案】1.(1)x1+x2=3,x1x2=-15(2)x1+x2=0,x1x2=-1(3)x1+x2=3,x1x2=-8(4)x1+x2=0,x1x2=-36(5)x1+x2=35,x1x2=32(6)x1+x2=-32,x1x2=-382.C【教学说明】可由学生自主完成抢答,教师点评.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2.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成立的前提条件.1.布置作业:从教材相应练习和“习题22.2”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时作业”部分.22.3 实践与探索【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来建立一元二次方程.【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由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领悟数学建模思想,体会如何寻找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情感态度】通过合作交流进一步感知方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交流互动,逐步培养合作的意识及严谨的治学精神.【教学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寻找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问题1 学校生物小组有一块长32m,宽20m的矩形试验田,为了管理方便,准备沿平行于两边的方向纵、横各开辟一条等宽的小道,要使种植面积为540m2,小道的宽应是多少?问题2 某药品经过两次降价,每瓶零售价由56元降为31.5元,已知两次降价的百分率相同,求每次降价的百分率.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问题1 【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很明显,即抓住种植面积为540m2来列方程,设小道的宽为xm,如何来表示种植面积?方法一:如图,由题意得,32×20-32x-20x+x2=540方法二:如图,采用平移的方法更简便.由题意可得:(20-x)(32-x)=540解得x1=50,x2=2由题意可得x<20,∴x=2【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学会一题多解,同时要注意检验所解得的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意义.问题2 【分析】这是增长率问题,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很明了,即原价56元经过两次降价降为31.5元,设每次降价的百分率为x,由题意得56(1-x)2=31.5解得 x1=0.25,x2=1.75(舍去)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青山村种的水稻2011年平均每公顷产量为7200kg,2013年平均每公顷产量为8450kg,求水稻每公顷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2.用一根长40cm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要求长方形的面积为75cm2.(1)求此长方形的宽.(2)能围成一个面积为101cm2的长方形吗?如能,说明围法.(3)若设围成一个长方形的面积为S(cm2),长方形的宽为x(cm),求S 与x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当x为何值时,S的值最大,最大面积为多少.【答案】1.解:设年平均增长率为x,则有7200(1+x)2=8450,解得x1=121≈0.08,x 2=-1224≈-2.08(舍去).即年平均增长率为8%.答:水稻每公顷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8%.2.解:(1)设此长方形的宽为xcm,则长为(20-x)cm. 根据题意,得x(20-x)=75解得:x1=5,x2=15(舍去).答:此长方形的宽是5cm.(2)不能.由x(20-x)=101,即x2-20x+101=0,,知Δ=202-4×101=-4<0,方程无解,故不能围成一个面积为101cm2的长方形.(3)S=x(20-x)=-x2+20x.由S=-x2+20x=-(x-10)2+100可知,当x=10时,S的值最大,最大面积为100cm2.【教学说明】注意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和配方法在第2题第(2)、(3)问中的应用.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审、设、找、列、解、答.最后要检验根是否符合实际意义.2.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特殊图形问题时,通常要先画出图形,利用图形的面积找相等关系列方程.3.若平均增长(降低)率为x,增长(或降低)前的基数是a,增长(或降低)n次后的量是b,则有:a(1±x)n=b(常见n=2).1.布置作业:从教材相应练习和“习题22.3”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时作业”部分.本章复习【知识与技能】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及其解法;灵活运用一元二次方程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梳理本章知识,回顾解决问题中所涉及到的化归思想、建模思想的过程,加深对本章知识的理解.【情感态度】在运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教学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一、知识框图,整体把握二、释疑解惑,加深理解1.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学说明】一般考虑选择方法的顺序:直接开平方法、因式分解法、配方法或公式法.2.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Δ=b2-4ac(1)当Δ>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当Δ<0时,方程无实数根.在应用时,要根据根的情况限定Δ的取值,同时应注意二次项系数不为0这一条件.3.一元二次方程y=ax2+bx+c(a≠0)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在应用时要注意变形.同时要明确根与系数的关系成立的两个条件:(1)a≠0,(2)Δ≥04.应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要注重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同时要注意检验其是否符合题意.三、典例精析,复习新知例1 用适当的方法解下列方程(1)x2-7x=0(2)x2+12x+27=0(3)x(x-2)+x-2=0(4)x2+x-2=4(5)4(x+2)2=9(2x-1)2解:(1)x1=0,x2=7;(2)x1=-3,x2=-9;(3)x1=2,x2=-1;(4)x1=2,x2=-3;(5)x1=47,x2=-81.【教学说明】依据各种不同方法所对应方程的特点来解.例2 关于x的方程ax2-(3a+1)x+2(a+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 1,x2,且有x1-x1x2+x2=1-a,则a的值是().A.1B.-1C.1或-1D.2例3 (2012·江苏徐州)为了倡导节能低碳生活,某公司对集体宿舍用电收费作如下规定:一间宿舍一个月用电量不超过a 千瓦时,则一个月的电费为20元;若超过a 千瓦时,则除交20元外,超过部分每千瓦时要交100a元,某宿舍3月份用电80千瓦时,交电费35元;4月份用电45千瓦时,交电费20元.(1)求a 的值;(2)若该宿舍5月份交电费45元,那么该宿舍当月用电量为多少千瓦时? 解:(1)由题意得20+(80-a )×100a=35,解得a 1=30,a 2=50,∵a >45,∴a=50.(2)设5月份用电x 千瓦时,依题意得20+(x-50)×10050=45,解得x=100,则该宿舍当月用电量为100千瓦时.【教学说明】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实际应用问题,需要用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来解决,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在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构建方程模型.四、复习训练,巩固提高. 1.方程x 2-3x=0的解为( ) A.x=0B.x=3C.x 1=0,x 2=-3D.x 1=0,x 2=32.(2012·河北)用配方法解方程x 2+4x+1=0,配方后的方程是( ) A.(x+2)2=3 B.(x-2)2=3 C.(x-2)2=5 D.(x+2)2=53.(2012·辽宁本溪)已知一元二次方程x 2-8x+15=0的两个根恰好分别是等腰△ABC 的底边长和腰长,则△ABC 的周长为( )A.13B.11或13C.11D.124.(2012·山东日照)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k-2)2x2+(2k+1)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k 的取值范围是( )A.k <34且k ≠2 B.k ≥34且k ≠2 C.k >43且k ≠2 D.k ≥43且k ≠2 5.设α,β是一元二次方程x 2+3x-7=0的两个根,则α2+4α+β= . 6.(2012·内蒙古包头)关于x 的两个方程x 2-x-2=0与ax x +=+211有一个解相同,则a= .7.(2012·湖北鄂州)设x 1,x 2是一元二次方程x 2+5x-3=0的两个根,且2x 1(x 22+6x 2-3)+a=4,则a= .8.(2012·山东济宁)一学校为了绿化校园环境,向某园林公司购买了一批树苗,园林公司规定:如果购买树苗不超过60棵,每棵售价120元;如果购买树苗超过60棵,每增加1棵,所出售的这批树苗每棵售价均降低0.5元,但每棵树苗最低售价不得少于100元.该校最终向园林公司支付树苗款8800元,请问该校共购买了多少棵树苗?【答案】1.D 2.A 3.B 4.C 5.4 6.4 7.108.解:∵60棵树苗的售价为120×60=7200(元),而7200<8800,∴该校购买的树苗超过60棵.设该校共购买了x棵树苗,由题意得x[120-0.5(x-60)]=8800,解得x1=220,x2=80,当x1=220时,120-0.5×(220-60)=40<100,∴x=220不合题意,舍去;当x=80时,120-0.5×(80-60)=110>100,∴x=80,即该校共购买了80棵树苗.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本堂课你能完整地回顾本章所学的有关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吗?你还有哪些困惑与疑问?1.布置作业:从教材本章“复习题”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章热点专题训练”.第23章图形的相似23.1 成比例线段1.成比例线段【知识与技能】1.了解成比例线段的意义,会判断四条线段是否成比例.2.会利用比例的性质,求出未知线段的长.【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灵活解题及合作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感受数学逻辑推理的魅力.【教学重点】成比例线段的定义;比例的基本性质及直接运用.【教学难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灵活运用,探索比例的其他性质.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挂上两张照片,问: 1.这两个图形有什么联系?它们都是平面图形,它们的形状相同,大小不相同,是相似图形. 2.这两个图形是相似图形,为什么有些图形是相似的,而有的图形看起来相像又不会相似呢?相似的两个图形有什么主要特征呢?为了探究相似图形的特征,本节课先学习线段的成比例.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两条线段的比(1)回忆什么叫两个数的比,怎样度量线段的长度,怎样比较两线段的大小.如果选用同一个长度单位量得两条线段AB 、CD 的长度分别是m 、n ,那么就说这两条线段的比AB ∶CD=m ∶n ,或写成ABCD=nm,其中,线段AB 、CD 分别叫做这两个线段比的前项和后项.如果把n m 表示成比值k ,则CDAB =k 或AB=k ·CD. 注意:在量线段时要选用同一个长度单位. (2)做一做。

华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2022年月修订)

华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2022年月修订)

华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2022年月修订)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21.1二次根式【知识与技能】1.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并利用(a≥0)的意义解答具体题目.2.理解(a≥0)是非负数和()2=a.3.理解=a(a≥0)并利用它进行计算和化简.【过程与方法】1.提出问题,根据问题给出概念,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复习二次根式的概念,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推出(a≥0)是一个非负数,用具体数据结合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导出()2=a(a≥0),最后运用结论严谨解题.3.通过具体数据的解答,探究并利用这个结论解决具体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的数据从特殊到一般、分类的数学思想,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及二次根式的有关性质.1.形如(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2.(a≥0)是一个非负数;()2=a(a≥0)及其运用.3.利用“(a≥0)”解决具体问题.关键:用分类思想的方法导出a(a≥0)是一个非负数;用探究的方法导出多媒体课件.回顾:当a是正数时,表示a的算术平方根,即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当a是零时,等于0,它表示零的平方根,也叫做零的算术平方根.当a是负数时,没有意义.【教学说明】通过对算术平方根的回顾引入二次根式的概念.一、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概括:(a≥0)表示非负数a的算术平方根,也就是说,(a≥0)是一个非负数,它的平方等于a.即有:(1)≥0;(2)()2=a(a≥0).形如(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注意:在中,a的取值必须满足a≥0,即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思考:等于什么?我们不妨取a的一些值,如2,-2,3,-3等,分别计算对应的的值,看看有什么规律.概括:当a≥0时,=a;当a<0时,=-a.【教学说明】针对上述问题可给予时间让学生讨论,让学生独立思考。

1.下列计算正确的是A.B.C.D.=±32.已知=2是一元二次方程=0的一个解,则m的值是A.-3B.3C.0D.0或33.视力表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华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含反思全册+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

华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含反思全册+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

华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含反思全册+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材,是在遵循《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特点,以及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编写的。

本册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既有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巩固,又有对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渗透,还有对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材共分为九个单元,分别是:一元一次方程、平面几何、数据的收集与处理、代数式、一元一次不等式、函数、立体几何、概率初步、综合与应用。

这些内容既涵盖了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又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然而,由于个体差异,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不尽相同,有的学生基础扎实,有的学生则存在明显的知识漏洞。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能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一元一次方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总结解题步骤。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心得,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华东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二次根式

华东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二次根式

华 东 师 大 版 数学九 年级上 册:二 次根式
当x为怎样的实数时,下列各式
有意义?
1
x≥3
x36xx≤6
∴3≤x≤6
21x x1
x≥1 x≤1
∴x=1
3 x2 2
4 x 1
x为任何实数.
x为任何实数.
华 东 师 大 版 数学九 年级上 册:二 次根式
华 东 师 大 版 数学九 年级上 册:二 次根式
华 东 师 大 版 数学九 年级上 册:二 次根式
华 东 师 大 版 数学九 年级上 册:二 次根式
例题讲解
计算:
(1)( 1.5)2
(2)(2 5)2
解:(1)( 1.5)2 1.5 (2)(2 5)2 22( 5)2 4 520
华 东 师 大 版 数学九 年级上 册:二 次根式
华 东 师 大 版 数学九 年级上 册:二 次根式
题 4、要求:自学后能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 开平方时,被开方数只能是 和 ,为什么? • 一般的,我们把形如 ( )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叫做二次根号。
华 东 师 大 版 数学九 年级上 册:二 次根式
说一说: 下列各式是二次根式吗?
(1) 32, (2)6, (3) 12, (4)-m(m≤0), (5) xy(x,y 异号), (6) a2 1 , (7) 3 5
练习 计算:
2
2
8 8 3 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2 3 12
2
3
2 3
6
x
2
xy
x
3
y
华 东 师 大 版 数学九 年级上 册:二 次根式
华 东 师 大 版 数学九 年级上 册:二 次根式

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性质》说课稿

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性质》说课稿

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性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性质》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授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的性质,即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这一性质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重要基础。

教材中通过实例引入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的性质,然后通过证明来说明这一性质的正确性。

在教材的设计中,既有理论的阐述,也有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这一性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直角三角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的性质,他们可能还没有听说过,或者只是有所耳闻,没有深入的了解。

因此,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可能会感到陌生和困难。

同时,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正在发生变化。

他们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更倾向于通过实践和探究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

三. 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1.让学生了解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的性质,并能够熟练运用。

2.通过学习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的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

3.通过对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性质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性质的证明。

学生可能不容易理解为什么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形象的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法和实践法。

讲解法用于向学生传授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的性质和证明方法,实践法用于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这一性质。

教学手段主要是多媒体教学和黑板教学。

多媒体教学用于展示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的性质和证明过程,黑板教学用于展示例题和学生的解题过程。

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课件全册

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课件全册

32 9 3, 类似地,计算:

7 5
2

=
7 5
02 0
0.52 0.5
又如 32 = 9=3= 3,再计算:


7 5
2

=
7 5
0.52 = 0.5
归纳 一般地,有
a (a≥0) -a (a<0)
知识要点 1.从运算顺序来看,
2 a 先开方,后平方
2.从取值范围来看,
2 a a≥0
3.从运算结果来看:Fra bibliotek 2 a =a
a (a≥0)
a2 =∣a∣ =
-a(a<0)
a2 先平方,后开方
a 2 a取任何实数
练一练 化简
(1) 16
(3) (7)2
解: (1) 16 42 4
(3) (7)2 7
(2) (5)2
(4) 72
问题3 平方根的性质:
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且互为相反数; 0有一个平方根就是0; 负数没有平方根.
问题4 所有实数都有算术平方根吗?
正数和0都有算术平方根; 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
S
S
圆形的下球体在平面图上的面积为S,则半径为_______π___.
讲授新课
一 二次根式的定义及有意义的条件
如图所示的值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则
两个二次根式能否进行加、减、乘、除运算?怎样运算?让我们从研 究乘法开始.
请写出两个二次根式,猜一猜,它们的积应该是多少?
2 7= ?
特殊化,从能开得尽方的二次根式乘法运算开始思考!
讲授新课
一 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及运算
1. a 既可表示开方运算,也可表示运算的结果.

华东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材 概率及其意义 课件演示

华东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材 概率及其意义 课件演示
思考:在上面的试验中,我们要弄 明白的有几点?
1、要清楚我们关注的是哪个或者哪些 结果. 2、要清楚所有机会均等的结果.
实际上(1)、(2)两种结果 之比就是我们关注的结果发生的概 率.
华东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材 概率及其意义 课件演示
华东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材 概率及其意义 课件演示
概率的定义
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叫做该事件发生的概率
等可能事件概率的求法:一般的,再一次试验中,有n种等可能 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相等,关注的事件A有m种 结果,那么时间A发生的概率为
概率计算公式:
P(A)=
m
=n
华东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材 概率及其意义 课件演示
华东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材 概率及其意义 课件演示
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就叫做该事件
概率的定义
的概率(probability). 1
如,抛掷一枚硬币“出现反面”的概率为 2
1 可记为P(出现反面)= 2
华东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材 概率及其意义 课件演示
华东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材 概率及其意义 课件演示
概率的定义
我们知道,抛掷一枚普通的硬币仅有
两个可能的结果:“出现正面”或“出现
关注结果 发生的概率
1 2
1 4
点数是“4”
0.25左右
数字 1,2,3,4
1 4
点数是“6”
0.167 左右
数字 1 ,2 , 3 , 4,5,6
1 6
从一副没有大小 王的扑克牌中随 机地抽一张
黑桃
0.25 左右
黑桃,红桃 梅花,方块
1 4
华东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材 概率及其意义 课件演示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按年级分目录_2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按年级分目录_2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按年级分目录七年级上走进数学世界;有理数;整式的加减;图形的初步认识;数据的收集与表示;七年级下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多边形;轴对称;体验不确定现象;八年级上数的开方;整式的乘除;勾股定理;平移与旋转;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八年级下分式;函数及其图像;全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数据整理与初步处理九年级上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图形的相似;解直角三角形;随机事件的概率;九年级下二次函数;圆;几何的回顾;样本与总体;华东师大版按章节分目录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详细目录:第1章走进数学世界§1.1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1. 数学伴我们成长;2. 人类离不开数学;3. 人人都能学会数学;阅读材料华罗庚的故事;视数学为生命的陈景润;少年高斯的速算;§1.2 让我们来做数学;1. 跟我学;2. 试试看;阅读材料幻方.第2章有理数§2.1 正数和负数:1. 相反意义的量;2. 正数与负数;3. 有理数;§2.2 数轴;1. 数轴;2. 在数轴上比较数的大小;§2.3 相反数;§2.4 绝对值;§2.5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1. 数轴;2. 在数轴上比较数的大小;§2.6 有理数的加法;1.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2. 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2.7 有理数的减法;§2.8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1. 加减法统一成加法;2. 加法运算律在加减混合运算中的应用;阅读材料中国人最早使用负数;§2.9 有理数的乘法;1.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2.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2.10 有理数的除法;§2.11 有理数的乘方;阅读材料与;§2.12 科学记数法;阅读材料光年和纳米;§2.13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2.14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2.15 用计算器进行数的简单运算;阅读材料从结绳记数到计算器;小结;复习题第3章整式的加减§3.1 列代数式:1. 用字母表示数;2. 代数式;3. 列代数式;§3.2 代数式的值;阅读材料有趣的“3x+1”问题;§3.3 整式;1. 单项式;2. 多项式;3. 升幂排列与降幂排列;§3.4 整式的加减;1. 同类项;2. 合并同类项;3. 去括号与添括号;4. 整式的加减;阅读材料用分离系数法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供应站的最佳位置在哪里;复习题;课题学习身份证号码与学籍号第4章图形的初步认识§4.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阅读材料欧拉公式;§4.2 画立体图形;1. 由立体图形到视图;2. 由视图到立体图形;§4.3 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4.4 平面图形;阅读材料七巧板;§4.5 最基本的图形-点和线;1. 点和线;2. 线段的长短比较;§4.6 角;1. 角;2. 角的比较和运算;3. 角的特殊关系;§4.7 相交线;1. 垂线;2. 相交线中的角;§4.8 平行线;1. 平行线;2. 平行线的识别;3. 平行线的特征;小结;复习题;第5章数据的收集与表示§5.1 数据的收集;1. 数据有用吗;2. 数据的收集;阅读材料赢在哪里;谁是《红楼梦》的作者;§5.2 数据的表示;1. 利用统计图表传递信息;2. 从统计图表获取信息;阅读材料计算机帮我们画统计图小结;复习题;课题学习图标的收集与探讨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详细目录:第6章一元一次方程;§6.1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6.2 解一元一次方程;1. 方程的简单变形;2. 解一元一次方程;阅读材料丢番图的墓志铭与方程;§6.3 实践与探索;阅读材料 2=3吗;小结;复习题第7章二元一次方程组;§7.1二元次方程组和它的解;§7.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7.3实践与探索;阅读材料鸡兔同笼;小结;复习题;第8章一元一次不等式;§8.1认识不等式;§8.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1. 不等式的解集;2. 不等式的简单变形;3.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8.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小结;复习题;第9章多边形§9.1三角形;1. 认识三角形;2. 三角形的外角和;3.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9.2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9.3用正多边形拼地板;1. 用相同的正多边形拼地板;2. 用多种正多边形拼地板;阅读材料多姿多彩的图案;小结;复习题;课题学习图形的镶嵌第10章轴对称§10.1生活中的轴对称;阅读材料剪正五角星;§10.2轴对称的认识;1.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2. 画图形的对称轴;3. 设计轴对称图案;阅读材料对称拼图游戏;§10.3等腰三角形;1. 等腰三角形;2. 等腰三角形的识别;阅读材料 Times and dates;小结;复习题;第11章体验不确定现象§11.1可能还是确定;1. 不可能发生、可能发生和必然发生;2. 不太可能是不可能吗;§11.2机会的均等与不等;1. 成功与失败;2. 游戏的公平与不公平;阅读材料搅匀对保证公平很重要;§11.3在反复实验中观察不确定现象;阅读材料计算机帮我们处理数据;小结;复习题;课题学习红灯与绿灯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详细目录:第12章数的开方§12.1 平方根与立方根;1. 平方根;2. 立方根;§12.2 实数与数轴;阅读材料为什么根号5不是有理数根号5的算法;第13章整式的乘除§13.1 幂的运算;1. 同底数幂的乘法;2. 幂的乘方;3. 积的乘方;4. 同底数幂的除法;§13.2 整式的乘法;1.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2.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3.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13.3 乘法公式;1. 两数和乘以这两数差;2. 两数和的平方;阅读材料贾宪三角;§13.4 整式的除法;1.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13.5 因式分解;阅读材料你会读吗;课题学习面积与代数恒等式第14章勾股定理§14.1 勾股定理;1. 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2.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阅读材料勾股定理史话;美丽的勾股树;§14.2 勾股定理的应用;课题学习勾股定理的无字证明第15章平移与旋转§15.1 平移;1. 图形的平移;2. 平移的特征;§15.2 旋转;1. 图形的旋转;2. 旋转的特征;3. 旋转对称图形;§15.3 中心对称;§15.4 图形的全等;阅读材料古建筑中的旋转对称;-从敦煌洞窟到欧洲教堂课题学习图案设计;第16章平行四边形的认识§16.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6.2 矩形、菱形与正方形的性质;1. 矩形;2. 菱形;3. 正方形;阅读材料黄金矩形;§16.3 梯形的性质;阅读材料四边形的变身术第17章分式17.1 分式及其基本性质;17.2 分式的运算;阅读材料历史上的分数运算法则;17.3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17.4 零指数幂与负整指数幂;小结;复习题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详细目录:第18章函数及其图象18.1 变量与函数;18.2 函数的图象;阅读材料笛卡儿的故事;18.3 一次函数;阅读材料小明算得正确吗?;18.4 反比例函数;18.5 实践与探索;阅读材料 The Graph of Function小结;复习题第19章全等三角形19.1 命题与定理;19.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阅读材料图形中的"裂缝";19.3 尺规作图阅读材料由尺规作图产生的三大难题;19.4 逆命题与逆定理;小结;复习题第20章平行四边形的判定20.1平行四边形的判定;20.2 矩形的判定;20.3 菱形的判定;20.3 正方形的判定;阅读材料完全正方形;20.4 等腰梯形的判定;小结;复习题;课题学习中点四边形第21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21.1 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阅读材料均贫富;21.2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阅读材料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说长;道短;21.3 极差、方差和标准差;阅读材料借助计算机求方差与标准差;早穿皮袄午穿纱;标准分;小结;复习题;课题学习心率与年龄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上详细目录:第22章二次根式22.1 二次根式的概念;阅读材料蚂蚁和大象一样重吗?;22.2 二次根式的乘除法;22.3 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小结;复习题;第23章一元二次方程23.1 一元二次方程;23.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阅读材料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23.3实践与探索;小结;复习题第24章图形的相似24.1 相似的图形;24.2 相似图形的特征;阅读材料黄金分割;24.3 相似三角形阅读材料线段的等分;24.4 画相似图形;阅读材料数学与艺术的美妙结合-分形24.5 图形与坐标;小结;复习题第25章解直角三角形25.1 测量;25.2 三角函数;25.3 解直角三角形;阅读材料葭生池中;小结;复习题课题学习高度的测量;第26章随机事件的概率26.1 概率的含义;阅读材料电脑键盘上的字母为何不按;顺序排列;26.2 概率的预测26.3 模拟实验;小结;复习题;课题学习通讯录的设计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下详细目录:第27章二次函数27.1 二次函数;27.2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阅读材料生活中的抛物线;27.3 实践与探索小结;复习题第28章圆28.1 圆的认识;28.2 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阅读材料你能画吗;28.3 圆中的计算问题阅读材料古希腊人对大地的测量;圆周率;小结;复习题第29章几何的回顾29.1 几何问题的处理方法;29.2 反证法;阅读材料几何原本;小结;复习题;课题学习图形中的趣题第30章样本与总体30.1 统计的意义;30.2 简单的随机抽样;阅读材料空气污染指数;30.3 用样本估计总体30.4 数据分析与决策;阅读材料漫谈收视率;小结;复习题;课题学习改进我们的课桌椅.华师大版初中数学按知识模块分目录代数部分:第1章走进数学世界发现数的规律,数的排列规律,叠加规律.第2章有理数§2.1 正数和负数:1. 相反意义的量;2. 正数与负数;3. 有理数;§2.2 数轴;1. 数轴;2. 在数轴上比较数的大小;§2.3相反数;§2.4 绝对值;§2.5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1. 数轴;2. 在数轴上比较数的大小;§2.6 有理数的加法;1.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2. 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2.7 有理数的减法;§2.8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1. 加减法统一成加法;2. 加法运算律在加减混合运算中的应用;§2.9 有理数的乘法;1.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2.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2.10 有理数的除法;§2.11 有理数的乘方;§2.12 科学记数法;§2.13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2.14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2.15 用计算器进行数的简单运算;第3章整式的加减§3.1 列代数式:1. 用字母表示数;2. 代数式;3. 列代数式;§3.2 代数式的值;§3.3 整式;1. 单项式;2. 多项式;3. 升幂排列与降幂排列;§3.4 整式的加减;1. 同类项;2. 合并同类项;3. 去括号与添括号;4. 整式的加减;用分离系数法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第6章一元一次方程;§6.1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6.2 解一元一次方程;1. 方程的简单变形;2. 解一元一次方程;§6.3 实践与探索;第7章二元一次方程组;§7.1二元次方程组和它的解;§7.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7.3实践与探索;第8章一元一次不等式;§8.1认识不等式;§8.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1. 不等式的解集;2. 不等式的简单变形;3.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8.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12章数的开方§12.1 平方根与立方根;1. 平方根;2. 立方根;§12.2 实数与数轴;第13章整式的乘除§13.1 幂的运算;1. 同底数幂的乘法;2. 幂的乘方;3. 积的乘方;4. 同底数幂的除法;§13.2 整式的乘法;1.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2.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3.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13.3 乘法公式;1. 两数和乘以这两数差;2. 两数和的平方;§13.4 整式的除法;1.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13.5 因式分解;第17章分式17.1 分式及其基本性质;17.2 分式的运算;阅读材料历史上的分数运算法则;17.3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17.4 零指数幂与负整指数幂;第18章函数及其图象18.1 变量与函数;18.2 函数的图象;18.3 一次函数;18.4 反比例函数;18.5 实践与探索;第22章二次根式22.1 二次根式的概念;22.2 二次根式的乘除法;22.3 二次根式的加减法;第23章一元二次方程23.1 一元二次方程;23.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23.3实践与探索;第27章二次函数27.1 二次函数;27.2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27.3 实践与探索统计概率部分:第5章数据的收集与表示§5.1 数据的收集;1. 数据有用吗;2. 数据的收集;§5.2 数据的表示;1. 利用统计图表传递信息;2. 从统计图表获取信息;第11章体验不确定现象§11.1可能还是确定;1. 不可能发生、可能发生和必然发生;2. 不太可能是不可能吗;§11.2机会的均等与不等;1. 成功与失败;2. 游戏的公平与不公平;§11.3在反复实验中观察不确定现象;第21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21.1 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21.2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21.3 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第26章随机事件的概率26.1 概率的含义;26.2 概率的预测26.3 模拟实验;第30章样本与总体30.1 统计的意义;30.2 简单的随机抽样;30.3 用样本估计总体30.4 数据分析与决策;几何部分第4章图形的初步认识§4.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4.2 画立体图形;1. 由立体图形到视图;2. 由视图到立体图形;§4.3 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4.4 平面图形;§4.5 最基本的图形-点和线;1. 点和线;2. 线段的长短比较;§4.6 角;1. 角;2. 角的比较和运算;3. 角的特殊关系;§4.7 相交线;1. 垂线;2. 相交线中的角;§4.8 平行线;1. 平行线;2. 平行线的识别;3. 平行线的特征;第9章多边形§9.1三角形;1. 认识三角形;2. 三角形的外角和;3.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9.2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9.3用正多边形拼地板;1. 用相同的正多边形拼地板;2. 用多种正多边形拼地板;图形的镶嵌第10章轴对称§10.1生活中的轴对称;§10.2轴对称的认识;1.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2. 画图形的对称轴;3. 设计轴对称图案;§10.3等腰三角形;1. 等腰三角形;2. 等腰三角形的识别;第14章勾股定理§14.1 勾股定理;1. 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2.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14.2 勾股定理的应用;第15章平移与旋转§15.1 平移;1. 图形的平移;2. 平移的特征;§15.2 旋转;1. 图形的旋转;2. 旋转的特征;3. 旋转对称图形;§15.3 中心对称;§15.4 图形的全等;图案设计;第16章平行四边形的认识§16.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6.2 矩形、菱形与正方形的性质;1. 矩形;2. 菱形;3. 正方形;黄金矩形;§16.3 梯形的性质;第19章全等三角形19.1 命题与定理;19.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19.3 尺规作图19.4 逆命题与逆定理;第20章平行四边形的判定20.1平行四边形的判定;20.2 矩形的判定;20.3 菱形的判定;20.3 正方形的判定;20.4 等腰梯形的判定;中点四边形第24章图形的相似24.1 相似的图形;24.2 相似图形的特征;黄金分割;24.3 相似三角形线段的等分;24.4 画相似图形;24.5 图形与坐标;第25章解直角三角形25.1 测量;25.2 三角函数;25.3 解直角三角形;高度的测量;第28章圆28.1 圆的认识;28.2 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28.3 圆中的计算问题第29章几何的回顾29.1 几何问题的处理方法;29.2 反证法;图形中的趣题。

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锐角三角函数说课课件

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锐角三角函数说课课件
3、猜想:当∠A为任意锐角时,上述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吗?你 会证明这个结论吗?如果用式子该如何表示?
4、概括: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出互余两角的正弦和余弦之间的关 系。
5、讨论:互余两角的正切和余切之间是否也存在这样的关系? 说说你的想法。
6、交流: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结果,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
本节重视倡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索, 在探索基础上组织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引 导学生反思,从而重视知识的产生过程,使 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理解数学知识,体验成功 的乐趣。学习的内容不再以定论的情势呈现, 而是以问题的情势呈现,让学生紧紧环绕问 题情境,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反思体 验来主动建构。
2、让学生借助于两块三角板,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 义,分别求出30°,45°,60°角的四个三角函数值。 (1)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再让学生独立计算。 (2)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将交流结果填在表格中。
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
A
sinA
cosA
tanA
cotA
30°
45°
60°
[设计意图]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设计意图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 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运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探索并掌握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理 解并掌握互余两角的三角函数关系,能运用它们解 决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视察,分析,概括,推 理的能力,逐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和转化思想。
锐角三角函数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华师大版数学教材九年级上册第24章 第三节锐角三角函数第二课时内容。锐角三角函数 反应了直角三角形中存在的边角关系,它是解直角 三角形的重要根据之一,在教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 作用。考虑到锐角三角函数的知识点较多,教材在 编写时有意安排了两个课时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 生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意义和同角三角函数关系 的基础上进行的。

2020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2020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22.1 一元二次方程
2020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电子 课本课件【全册】
22.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2020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电子 课本课件【全册】
1 直接开平方法和因式分解法
2020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电子 课本课件【全册】
3 二次根式的除法
2020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电子 课本课件【全册】
21.3 二次根式的加减法
2020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电子 课本课件【全册】
第22章 一元二次方程
2020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电子 课本课件【全册】
2020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目录
0002页 0049页 0082页 0105页 0136页 0166页 0216页 0238页 0276页 0296页 0345页 0379页 0445页 0481页 0 蚂蚁和大象一样重吗 1 二次根式的乘法 3 二次根式的除法 第22章 一元二次方程 22.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2 配方法 4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阅读材料 代数学之父韦达 第23章 图形的相似 1 成比例线段 阅读材料 黄金分割 23.3 相似三角形 2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4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 23.5 位似图形 23.6 图形与坐标
2 配方法
2020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电子 课本课件【全册】
3 公式法
2020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电子 课本课件【全册】
第21章 二次根式
2020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电子 课本课件【全册】
21.1 二次根式
2020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电子 课本课件【全册】
阅读材料 蚂蚁和大象一样重吗
2020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电子 课本课件【全册】

22.2.3 公式法+22.2.4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课件)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22.2.3 公式法+22.2.4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课件)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A. -9
B. -94
C.
9 4
D. 9
课堂小结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用公式法 关键 根的判
解方程
别式
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无实数根
A. ①直接开平方法,②因式分解法,③公式法 B. ①因式分解法,②公式法,③配方法 C. ①公式法,②配方法,③因式分解法 D. ①直接开平方法,②公式法,③因式分解法
课堂小结
公式法
选择合适 的方法解 一元二次 方程
最直接的方法 公式法 最灵活的方法 因式分解法 硬规定的方法
知2-讲
(1)若方程具有(mx+n)2=p(p ≥ 0)的形式,可用直接开平
方法求解;
(2)若一元二次方程一边为0,另一边易于分解成两个一
次式的乘积,可用因式分解法求解;
(3)公式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用公式法解方程时一定要
把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确定 a,b,c的值,
在b2-4ac ≥ 0 的条件下代入公式求解 .
④若b2-4ac ≥ 0,则把a,b及b2-4ac的值代入求根公式
求解 .
感悟新知
知1-讲
特别提醒 1. 公式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用解法(也称万能法),它
适用于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但不一定是最高效的解法. 2. 只有当方程ax2+bx+c=0中的a≠0,b2-4ac ≥0时,才
能使用求根公式 .
感悟新知
活用巧记
知2-讲
先考虑用直接开平方法和因式分解法,不能用这两种
方法时,再用公式法;没有特殊要求的,尽量少用配方法 .
可巧用口诀记为
观察方程选解法,先看能否开平方,
再看是否能分解,左分降次右化零,

【华师大版】初中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6章随机事件的概率课件

【华师大版】初中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6章随机事件的概率课件

解: 由树形图可以看出,所有可能的结果有27种,它们出
现的可能性相等. (1)无空盒的结果有6个

P(无空盒)=
6 27
=
2 9
(2)恰有一个空盒的结果有
18个

P(恰有一个空盒)=1287
=
2 3
阅读材料:
1996年9月10日,第五十届联大正式认可《全面禁 止核试验条约》文本。中国自始自终参加了《条约》 谈判,并在东道主美国之后,于9月24日第二个签署了 《条约》,同时发表了中国政府声明,重申了中国一 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并在早日实现这 一目标继续努力奋斗的原则立场。
求:(1)两张的数字相同;(2)两张的数字和是9; (3)至少有一张的数字是2.
甲口袋中装有2个相同的小球,它们分别写有字母A 和B;乙口袋中装有3个相同的小球,它们分别写有字 母C. D和E;丙口袋中装有2个相同的小球,它们分别 写有字母H和I,从3个口袋中各随机地取出1个小球.
(1)取出的3个小球上, 恰好有1个,2个和3个元
A
B
C
D
什么时候使用“列表法”方便? 什么时候使用“树形图法”方 便?
当试验包含两步时,列表法比较 方便,当然,此时也可以用树形图 法; 当试验在三步或三步以上时,用 树形图法方便.
1. 在6张卡片上分别写有1~6的整数,随机的抽取一张 后放回,再随机的抽取一张,那么,第一次取出的数字能 够整除第2次取出的数字的概率是多少?
游戏开始




丙石 剪 布 石 剪 布 石 剪 布
乙 石剪布石剪布石剪布石剪布石剪布石剪布石剪布石剪布石剪布
在拼图游戏中,从图1的四张纸片中,任取两张纸片,能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4.3. 1锐角三角函数课件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4.3. 1锐角三角函数课件

(二)合作探究
归纳 ∠A是任意给定的锐角,当三角形的边发生
变化时,这些比值不会发生变化,根据是相似三角形 的性质.
因此,这几个比值都是∠A的函数,分别记做sinA、 cosA、tanA,即在Rt△ABC中,∠C=90°,
sinA=∠A斜的边对边=ac,cosA=∠A斜的边邻边=bc, tanA=∠∠AA的的对邻边边=ba, 分别叫做锐角∠A的正弦、余弦、正切,统称为锐角 ∠A的三角函数.
结论
1.锐角三角函数值都是正实数,并且0<sinA<1, 0<cosA<1.
2.根据三角函数定义可以推出:sin2A+cos2A=1.
范例 如图,在Rt△ABC中,∠C=90°,AC=15, BC=8,试求出∠A的三个三角函数值.
解:AB= BC2+AC2= 289=17,
sinA=BACB=187,
3
sinA=35,
则cosB的值是__5__.
3.如图,点A(t,3)在第一象限,OA与x轴所夹的锐
角为α,
3 tanα=2,
则t的值是__2__.
4.已知Rt△ABC中,∠C=90°,AC=4,tanA

1 2
,则BC的长是__2__.
5.如图,如果△ABC中,∠C是锐角,BC=a,
AC=b,求证:S△ABC=
8. 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个只有兴趣者。弱者用眼泪安慰自己,强者用汗水磨练自己。 15. 预谋了很久,不过是想分手,何不直接了当的说出口。 9. 愚蠢的妥协调和是小人的伎俩,它为渺小的政治家、哲学家所崇拜。我们今天应该确凿地说出今天的想法,明天则应确凿地说出明天的意 见,即使它与今天之见截然相悖。
∴sinB=AADB=180=54,

【华师大版教材】九年级数学上册《24.4 第3课时 坡度问题》课件

【华师大版教材】九年级数学上册《24.4 第3课时 坡度问题》课件

我们设法“化曲为直,以直代曲”. 我们可以把山坡 “化整为零”地划分为一些小段,图表示其中一部分小段, 划分小段时,注意使每一小段上的山坡近似是“直”的, 可以量出这段坡长l1,测出相应的仰角a1,这样就可以算出 这段山坡的高度h1=l1sina1.
lh α
方法归纳
在每小段上,我们都构造出直角三角形,利用上面的方法 分别算出各段山坡的高度h1,h2,…,hn,然后我们再“积零为整”, 把h1,h2,…,hn相加,于是得到山高h.
12米
D
C
CD=EF=12(米). 在Rt△ADE中,
4米
45°
A
E
30°
F
B
i DE 4 tan 45 AE 4 4(米)
AE AE
tan 45
在Rt△BCF中,同理可得
BF 4 6.93(米) tan 30
因此AB=AE+EF+BF≈4+12+6.93≈22.93(米).
i

h l

tan
坡度等于坡角的正切值
练一练 1.斜坡的坡度是 1 : 3 ,则坡角α=___3_0__度. 2.斜坡的坡角是45°,则坡比是 __1_:__1__. 3.斜坡长是12米,坡高6米,则坡比是__1_:__3__.
h α
l
典例精析
例:水库大坝的横断面是梯形,坝顶宽6m,坝高23m,斜坡AB
解:(1)在Rt△AFB中,∠AFB=90°
tan AF i 1 BF 1.5
33.7
i=1:1.5 Bα
AD 6m FE
i=1:3 βC
在Rt△CDE中,∠CED=90°
tan DE i 1: 3

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4《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说课稿

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4《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说课稿

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4《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4.4节《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是学生在学习了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直角三角形的定义、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直角三角形的内切圆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基本知识,对于三角形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性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以引导为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自主地发现和总结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2.教学难点:直角三角形性质的推导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自主地发现和总结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同时,我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几何画板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复习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性质,引出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性质。

3.性质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自主地发现和总结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4.性质证明:运用几何画板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证明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5.性质应用: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运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九年级上册数学书华东师大版

九年级上册数学书华东师大版

九年级上册数学书华东师大版一、二次函数。

1. 二次函数的概念。

- 一般地,如果y = ax^2+bx + c(a,b,c是常数,a≠0),那么y叫做x的二次函数。

例如y = 2x^2+3x - 1就是一个二次函数,其中a = 2,b = 3,c=-1。

2.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 图象:二次函数y = ax^2+bx + c(a≠0)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

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当a < 0时,抛物线开口向下。

- 对称轴:对称轴的公式为x =-(b)/(2a)。

例如对于二次函数y = 3x^2-6x + 1,a = 3,b=-6,对称轴x =-(-6)/(2×3)= 1。

- 顶点坐标:把x =-(b)/(2a)代入二次函数y = ax^2+bx + c可得到顶点的纵坐标y=frac{4ac - b^2}{4a},顶点坐标为(-(b)/(2a),frac{4ac - b^2}{4a})。

- 最值:当a>0时,二次函数有最小值y=frac{4ac - b^2}{4a};当a < 0时,二次函数有最大值y=frac{4ac - b^2}{4a}。

3. 二次函数的平移。

- 二次函数y = a(x - h)^2+k(a≠0)的图象可以由y = ax^2的图象平移得到。

当h>0时,图象向右平移h个单位;当h < 0时,图象向左平移| h|个单位。

当k>0时,图象向上平移k个单位;当k < 0时,图象向下平移| k|个单位。

例如,y=(x - 2)^2+3的图象是由y = x^2的图象向右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得到的。

二、一元二次方程。

1.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形式是ax^2+bx + c = 0(a≠0),例如x^2-3x+2 = 0就是一元二次方程,其中a = 1,b=-3,c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章解直角三角形 (2)§25.1 测量 (3)§25.2 锐角三角函数 (4)1.锐角三角函数 (4)2.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 (7)§25.3 解直角三角形 (9)阅读材料 (13)小结 (14)复习题 (15)课题学习 (18)第25章 解直角三角形测量物体的高度是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222c b a =+ab B =tan§25.1 测量当你走进学校,仰头望着操场旗杆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时,你也许很想知道,操场旗杆有多高?你可能会想到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图25.1.1如图25.1.1,站在操场上,请你的同学量出你在太阳光下的影子长度、旗杆的影子长度,再根据你的身高,便可以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出旗杆的高度.如果就你一个人,又遇上阴天,那怎么办呢?人们想到了一种可行的方法,还是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试一试如图25.1.2所示,站在离旗杆BE底部10米处的D点,目测旗杆的顶部,视线AB与水平线的夹角∠BAC为34°,并已知目高AD为1.5米.现在若按1∶500的比例将△ABC 画在纸上,并记为△A′B′C′,用刻度直尺量出纸上B′C′的长度,便可以算出旗杆的实际高度.你知道计算的方法吗?图25.1.2实际上,我们利用图25.1.2(1)中已知的数据就可以直接计算旗杆的高度,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将涉及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我们已经知道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所满足的关系(即勾股定理),那么它的边与角又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本章要探究的内容.练习1.小明想知道学校旗杆的高度,他发现旗杆顶端的绳子垂到地面还多1米,当他把绳子的下端拉开5米后,发现下端刚好接触地面,求旗杆的高度.2.请你与你的同学一起设计切实可行的方案,测量你们学校楼房的高度.习题25.11. 如图,为测量某建筑的高度,在离该建筑底部30.0米处,目测其顶,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40°,目高1.5米.试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求出该建筑的高度.(精确到0.1米)(第1题)2. 在平静的湖面上,有一枝红莲,高出水面1米,阵风吹来,红莲被风吹到一边,花朵齐及水面,已知红莲移动的水平距离为2米,问这里水深多少?3. 如图,在一棵树的10米高B 处有两只猴子,一只猴子爬下树走到离树20米处的池塘A 处.另一只爬到树顶D 后直接跃到A 处,距离以直线计算,如果两只猴子所经过的距离相等,求这棵树的高度.(第3题)§25.2 锐角三角函数1.锐角三角函数在§25.1中,我们曾经使用两种方法求出操场旗杆的高度,其中都出现了两个相似的直角三角形,即△ABC ∽△A ′B ′C ′.按5001的比例,就一定有 5001=''=''AC C A BC C B , 5001就是它们的相似比. 当然也有ACBCC A C B =''''.我们已经知道,直角三角形ABC 可以简记为Rt △ABC ,直角∠C 所对的边AB 称为斜边,用c 表示,另两条直角边分别为∠A 的对边与邻边,用a 、b 表示(如图25.2.1).图25.2.1前面的结论告诉我们,在Rt △ABC 中,只要一个锐角的大小不变(如∠A =34°),那么不管这个直角三角形大小如何,该锐角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思考一般情况下,在Rt △ABC 中,当锐角A 取其他固定值时,∠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值还会是一个固定值吗?图25.2.2观察图25.2.2中的Rt △11C AB 、Rt △22C AB 和Rt △33C AB ,易知 Rt △11C AB ∽Rt △_________∽Rt △________, 所以111AC C B =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见,在Rt △ABC 中,对于锐角A 的每一个确定的值,其对边与邻边的比值是唯一确定的. 我们同样可以发现,对于锐角A 的每一个确定的值,其对边与斜边、邻边与斜边、邻边与对边的比值也是唯一确定的.因此这几个比值都是锐角A 的函数,记作sinA 、cosA 、tanA 、cotA ,即 sinA =斜边的对边A ∠,cosA =斜边的邻边A ∠,tanA =的邻边的对边A A ∠∠,cotA =的对边的邻边A A ∠∠.分别叫做锐角∠A 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统称为锐角∠A 的三角函数.显然,锐角三角函数值都是正实数,并且 0<sinA <1,0<cosA <1.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我们还可得出A A 22cos sin +=1,tanA ·cotA =1.图25.2.3例1 求出图25.2.3所示的Rt △ABC 中∠A 的四个三角函数值.解1728922==+=AC BC AB ,sinA =178=AB BC , cosA =1715=AB AC ,tanA =158=AC BC ,cotA =815=BC AC .探索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sin30°是一个常数.用刻度尺量出你所用的含30°角的三角尺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与斜边的长,与同伴交流,看看常数sin30°是多少. 通过计算,我们可以得出图25.2.4sin30°=21=斜边对边, 即斜边等于对边的2倍.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思考上述结论还可通过逻辑推理得到.如图25.2.4,Rt△ABC中,∠C=90°,∠A=30°,作∠BCD=60°,点D位于斜边AB上,容易证明△BCD是正三角形,△DAC是等腰三角形,从而得出上述结论.做一做在Rt△ABC中,∠C=90°,借助于你常用的两块三角尺,或直接通过计算,根据锐角三角函数定义,分别求出下列∠A的四个三角函数值:(1)∠A=30°;(2)∠A=60°;(3)∠A=45°.为了便于记忆,我们把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列表如下:练习1.如图,在Rt△MNP中,∠N=90°.∠P的对边是____________,∠P的邻边是__________;∠M的对边是____________,∠M的邻边是_________.(第1题) (第2题)2.求出如图所示的Rt△DEC(∠E=90°)中∠D的四个三角函数值.3.设Rt△ABC中,∠C=90°,∠A、∠B、∠C的对边分别为a、b、c,根据下列所给条件求∠B的四个三角函数值:(1)a=3,b=4;(2)a=5,c=13.4.求值:2cos60°+2sin30°+4tan45°.2.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下面我们介绍如何利用计算器求已知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和由三角函数值求对应的锐角.(1)求已知锐角的三角函数值例2 求sin63°52′41″的值.(精确到0.0001) 解 先用如下方法将角度单位状态设定为“度”:(SETUP)显示再按下列顺序依次按键:显示结果为0.897859012.所以sin63°52′41″≈0.8979.例3 求cot70°45′的值.(精确到0.0001)解在角度单位状态为“度”的情况下(屏幕显示,按下列顺序依次按键:显示结果为0.3492156334. 所以cot70°45′≈0.3492.(2)由锐角三角函数值求锐角例4已知tanx =0.7410,求锐角x .(精确到1解在角度单位状态为“度”的情况下(屏幕显示,按下列顺序依次按键:(1tan -) 显示结果为36.53844577. 再按键: 显示结果为4.182336'︒.所以x ≈36°32′.例5 已知cotx =0.1950,求锐角x .(精确到1′) 分析根据xx cot 1tan =,可以求出tanx 的值,然后根据例4的方法就可以求出锐角x 的值.练习1. 使用计算器求下列三角函数值.(精确到0.0001) sin24°,cos51°42′20″,tan70°21′,cot70°.2. 已知下列锐角α的各三角函数值,使用计算器求锐角α.(精确到1′) (1) sin α=0.2476;(2) cos α=0.4174; (3) tan α=0.1890;(4) cot α=1.3773.习题25.21. 在Rt △ABC 中,∠C =90°,已知AC =21,AB =29,分别求∠A 、∠B 的四个三角函数值.2. 在Rt △ABC 中,∠C =90°,BC ∶AC =3∶4,求∠A 的四个三角函数值. 3. 求下列各式的值. (1) sin30°+︒45sin 2-2tan 3160°; (2))60cos 430)(cot 60tan 30sin 4(︒+︒︒-︒.4. 用计算器求下式的值.(精确到0.0001) sin81°32′17″+cos38°43′47″.5. 已知cotA =3.1748,利用计算器求锐角A .(精确到1′)§25.3 解直角三角形我们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各种关系,这些都是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的有效工具.例1如图25.3.1所示,一棵大树在一次强烈的地震中于离地面10米处折断倒下,树顶落在离树根24米处.大树在折断之前高多少?图25.3.1解利用勾股定理可以求出折断倒下部分的长度为26241022=+,26+10=36(米).所以,大树在折断之前高为36米.在例1中,我们还可以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之间的关系求出另外两个锐角.像这样,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元素求出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图25.3.2例2如图25.3.2,东西两炮台A 、B 相距2000米,同时发现入侵敌舰C ,炮台A 测得敌舰C 在它的南偏东40°的方向,炮台B 测得敌舰C 在它的正南方,试求敌舰与两炮台的距离.(精确到1米)解在Rt △ABC 中,∵ ∠CAB =90°-∠DAC =50°,ABBC=tan ∠CAB , ∴ BC =AB ·tan ∠CAB=2000×tan50°≈2384(米).∵ACAB=cos50°, ∴ AC =︒=︒50cos 200050cos AB ≈3111(米). 答: 敌舰与A 、B 两炮台的距离分别约为3111米和2384米.在解直角三角形的过程中,常会遇到近似计算,本书除特别说明外,角度精确到1′. 解直角三角形,只有下面两种情况: (1) 已知两条边;(2) 已知一条边和一个锐角.练习1. 在电线杆离地面8米高的地方向地面拉一条长10米的缆绳,问这条缆绳应固定在距离电线杆底部多远的地方?2. 海船以32.6海里/时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航行,在A 处看灯塔Q 在海船的北偏东30°处,半小时后航行到B 处,发现此时灯塔Q 与海船的距离最短,求灯塔Q 到B 处的距离.(画出图形后计算,精确到0.1海里)读一读图25.3.3如图25.3.3,在进行测量时,从下向上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仰角;从上往下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俯角.例3 如图25.3.4,为了测量电线杆的高度AB,在离电线杆22.7米的D处,用高1.20米的测角仪CD测得电线杆顶端B的仰角α=22°,求电线杆AB的高.(精确到0.1米)图25.3.4解在Rt△ACE中,∵AE=CE×tanα=DB×tanα=22.7×tan22°≈9.17,∴AB=BE+AE=AE+CD=9.17+1.20≈10.4(米).答:电线杆的高度约为10.4米.练习1.如图,某飞机于空中A处探测到目标C,此时飞行高度AC=1200米,从飞机上看地面控制点B的俯角α=16°31′,求飞机A到控制点B的距离.(精确到1米)(第1题)(第2题)2.两座建筑AB与CD,其地面距离AC为50.4米,从AB的顶点B测得CD的顶部D的仰角β=25°,测得其底部C 的俯角α=50°,求两座建筑物AB 与CD 的高.(精确到0.1米)读一读在修路、挖河、开渠和筑坝时,设计图纸上都要注明斜坡的倾斜程度.如图25.3.5,坡面的铅垂高度(h )和水平长度(l )的比叫做坡面的坡度(或坡比),记作i ,即lhi =.图25.3.5坡度通常写成1∶m 的形式,如i =1∶6. 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叫做坡角,记作α,有lhi ==tan α. 显然,坡度越大,坡角α就越大,坡面就越陡.例4如图25.3.6,一段路基的横断面是梯形,高为4.2米,上底的宽是12.51米,路基的坡面与地面的倾角分别是32°和28°.求路基下底的宽.(精确到0.1米)图25.3.6解作DE ⊥AB , CF ⊥AB ,垂足分别为E 、 F .由题意可知 DE =CF =4.2(米), CD =EF =12.51(米). 在Rt △ADE 中,∵ i =AEAE DE 2.4==tan32°, ∴ AE =︒32tan 2.4≈6.72(米).在Rt △BCF 中,同理可得 BF =︒28tan 2.4≈7.90(米).∴ AB =AE +EF +BF≈6.72+12.51+7.90≈27.1(米). 答: 路基下底的宽约为27.1米.练习一水库大坝的横断面为梯形ABCD ,坝顶宽6.2米,坝高23.5米,斜坡 AB 的坡度1i =1∶3,斜坡CD 的坡度2i =1∶2.5.求: (1) 斜坡AB 与坝底AD 的长度;(精确到0.1米) (2) 斜坡CD 的坡角α.(精确到1°)习题25.31. 在Rt △ABC 中,∠C =90°,由下列条件解直角三角形: (1) 已知a =156, b =56,求c; (2) 已知a =20, c =220,求∠B ;(3) 已知c =30, ∠A =60°,求a ; (4) 已知b =15, ∠A =30°,求a . 2. 一个公共房屋门前的台阶共高出地面1.2米.台阶被拆除后,换成供轮椅行走的斜坡.根据这个城市的规定,轮椅行走斜坡的倾斜角不得超过9°.从斜坡的起点至楼门的最短的水平距离该是多少?(精确到0.1米)3. 两幢大楼相距110米,从甲楼顶部看乙楼顶部的仰角为26°,如果甲楼高35米,那么乙楼的高为多少米?(精确到1米)(第3题)(第4题)4. 一艘船向东航行,上午8时到达B 处,看到有一灯塔在它的北偏东59°,距离为72海里的A 处;上午10时到达C 处,看到灯塔在它的正北方向.求这艘船航行的速度.(精确到1海里/时)阅读材料葭生池中今有方池一丈, 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采自杨辉《详解九章算法》,1261年)这是我国数学发展史上著名的“葭生池中”问题.它的解法可以由下图获得.中世纪,印度著名数学家婆什迦罗(Bh a skara,1114—1185?)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与“葭生池中”相似的“荷花问题”.平平湖水清可鉴,荷花半尺出水面.忽来一阵狂风急,吹倒荷花水中偃.湖面之上不复见,入秋渔翁始发现.残花离根二尺远,试问水深尺若干.这类问题还有很多很多.你看,关于勾股定理应用的丰富有趣的数学问题到处可见,你还能找到一些其他的问题吗?小结二、 概括1. 理解并掌握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2. 能应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复习题A 组1. 某菜农修建一个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的塑料大棚(如图),若棚宽a =4m ,高b =3m ,长d =35m ,求覆盖在顶上的塑料薄膜的面积.(第1题)(第2题)2. 如图,正方形ACDE 的面积为252cm ,测量出AB =12cm , BC =13cm ,问E 、A 、B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吗?为什么?3. 已知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分别为6、8,求斜边上中线的长. 4. 求下列各式的值.(1) 2cos30°+cot60°-2tan45°; (2) ︒+︒60cos 45sin 22;(3) ︒︒+︒+︒60cot 60tan 30cos 30sin 2222.5. 求下列各直角三角形中字母的值.(第5题)6. 小明放一个线长为125米的风筝,他的风筝线与水平地面构成39°角.他的风筝有多高?(精确到1米)7. 在Rt △ABC 中,∠C =90°, ∠A =60°,∠A 的平分线AM 的长为15cm ,求直角边AC 和斜边AB 的长.(精确到0.1cm )8. 已知在Rt △ABC 中,∠C =90°,直角边AC 是直角边BC 的2倍,求∠B 的四个三角函数值.9. 如图,在所示的直角坐标系中,P 是第一象限的点,其坐标是(3,y ),且OP 与x 轴的正半轴的夹角α的正切值是34,求: (1) y 的值;(2) 角α的正弦值.(第9题)(第10题)10. 如图,飞机A 在目标B 的正上方1000米处,飞行员测得地面目标C 的俯角为30°,求地面目标B 、C之间的距离.(结果保留根号)11. 如图,一个古代棺木被探明位于点A 地下24米处.由于点A 地面下有煤气管道,考古人员不能垂直向下挖掘,他们被允许从距点A 8米的点B 挖掘.考古人员应以与地平面形成多大的角度进行挖掘才能沿最短路线挖到棺木?他们需要挖多长的距离?(角度精确到1′,距离精确到0.1米)(第11题)(第12题)B 组12. 如图,一段河坝的断面为梯形ABCD ,试根据图中数据,求出坡角α和坝底宽AD .(i =CE ∶ED ,单位米,结果保留根号)13. 如图,两建筑物的水平距离BC 为24米,从点A 测得点D 的俯角α=30°,测得点C 的俯角β=60°,求AB 和CD 两座建筑物的高.(结果保留根号)(第13题)C组14.如图,为了测得电视塔的高度AB,在D处用高1.2米的测角仪CD,测得电视塔的顶端A的仰角为42°,再向电视塔方向前进120米,又测得电视塔的顶端A的仰角为61°,求这个电视塔的高度AB.(精确到1米)(第14题)15.如图,为了求河的宽度,在河对岸岸边任意取一点A,再在河这边沿河边取两点B、C,使得∠ABC=60°,∠ACB=45°,量得BC长为30米.(1)求河的宽度(即求△ABC中BC边上的高);(精确到1米)(2)请再设计两种测量河的宽度的方案.(第15题)(第16题)16.折竹抵地(源自《九章算术》):今有竹高一丈,末折抵地,去本三尺.问折者高几何?意即:一根竹子,原高一丈,虫伤有病,一阵风将竹子折断,其竹梢恰好抵地,抵地处离原长竹子处3尺远.问原处还有多高的竹子?课题学习高度的测量我们已经学会了一些测量方法,现在请你观察一下学校中较高的物体,如教学楼、旗杆、大树等等.如何测量它们的高度呢?选定某一个物体,先与你的小伙伴一起讨论,确定如下的问题:1.可以用什么测量方法?2.每一种方法要用到哪些工具?3.应测量得到哪些有关的数据?4.如何计算最后的结果?写出你们的计划,再实际做一做,看看最后的结果如何.与其他的小组比较一下,看谁的效果较好.第26章随机事件的概率 (2)§26.1 概率的预测 (3)1.什么是概率 (3)2.在复杂情况下列举所有机会均等的结果 (6)阅读材料 (9)§26.2 模拟实验 (10)1.用替代物做模拟实验 (10)2.用计算器做模拟实验 (28)小结 (31)复习题 (32)课题学习 (33)附表随机数表 (34)第26章随机事件的概率班级联欢会上举行抽奖活动:每个同学的名字都写在小纸条上投入抽奖箱,其中男生22名,女生20名.老师闭上眼睛从搅匀的小纸条中抽出一张,恰好抽中男同学的概率大,还是抽中女同学的概率大?§26.1 概率的预测1.什么是概率我们已经知道,抛掷一枚普通的硬币仅有两个可能的结果:“出现正面”和“出现反面”.这两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等,所以各占50%的机会.50%这个数表示事件“出现正面”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表示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这个数,叫做该事件的概率(probability ).例如,抛掷一枚硬币,“出现反面”的概率为21,可记为P (出现反面)=21. 再例如,投掷一枚普通的六面体骰子,“出现数字1”的概率为61,可记为P (出现数字1)=61. 这两个问题比较简单,都可以经过分析得出概率,但有很多问题,人们也经常采取重复实验、观察频率值的办法,这种办法我们已经比较熟悉了.让我们一起回顾已经做过的几个实验及其结果,并完成表26.1.1.表26.1.1做过的几个实验及其实验结果有两点:(1) 要清楚我们关注的是发生哪个或哪些结果; (2) 要清楚所有机会均等的结果. (1)、(2)两种结果个数之比就是关注的结果发生的概率,如 P (掷得“6”)= 61,读作: 掷得“6”的概率等于61.问题1掷得“6”的概率等于61表示什么意思? 有同学说它表示每6次就有1次掷出“6”,你同意吗?请你再做投掷骰子实验,一旦掷到“6”,就算完成了1次实验,然后数一数你投掷了几次才得到“6”的.看看能否发现什么. 小明的实验结果如表26.1.2所示,在他10次实验中,有时很迟才掷得“6”,有时很早就掷得“6”,平均一下的话,平均每5.4次掷得一个“6”.你是平均几次掷得“6”的?从实验结果看,原来这句话应该表示: 如果掷很多很多次的话,那么平均每6次有1次掷出“6”.思考1. 已知掷得“6”的概率等于61,那么不是“6”(也就是1~5)的概率等于多少呢?这个概率值又表示什么意思?2. 我们知道,掷得“6”的概率等于61也表示: 如果重复投掷骰子很多很多次的话,那么实验中掷得“6”的频率会逐渐稳定到61附近.这与“平均每6次有1次掷出‘6’”互相矛盾吗?练习投掷一个均匀的正八面体骰子,每个面上依次标有1、2、3、4、5、6、7和8. (1) 掷得“7”的概率等于多少?这个数表示什么意思?(2) 掷得的数不是“7”的概率等于多少?这个数表示什么意思?(3) 掷得的数小于或等于“6”的概率等于多少?这个数表示什么意思?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主要是通过大数次的实验,用观察到的频率来估计概率的.这样做的优点是能够用很直观的方法解决许多日常生活中与随机性有关的问题,如游戏公平性问题、中奖机会问题等.它的缺点是估计值必须在实验之后才能得到,无法预测.这一节,我们主要学习在较为简单的问题情境下如何预测概率.例1班级里有20个女同学,22个男同学,班上每个同学的名字都各自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放入一个盒中搅匀.如果老师闭上眼睛随便从盒中取出一张纸条,那么抽到男同学名字的概率大还是抽到女同学名字的概率大?分析 全班42个学生名字被抽到的机会是均等的.解P (抽到男同学名字)=4222=2111, P (抽到女同学名字)=4220=2110<2111,所以抽到男同学名字的概率大.思考1. 抽到男同学名字的概率是2111表示什么意思? 2. P (抽到女同学名字)+P (抽到男同学名字)=100%吗?如果改变男女生的人数,这个关系还成立吗?3. 下面两种说法你同意吗?如果不同意,想一想可以采用哪些办法来说服这些同学. (1) 有同学说: 抽到男同学名字的概率应该是21,因为“抽到男同学名字”与“抽到女同学名字”这两个结果发生的机会相同.(2) 有同学说: 虽然抽到男同学名字的概率略大,但是,只抽一张纸条的话,概率实际上还是一样大的.例2 一只口袋中放着8只红球和16只黑球,这两种球除了颜色以外没有任何其他区别.袋中的球已经搅匀.蒙上眼睛从口袋中取一只球,取出黑球与红球的概率分别是多少?解P (取出黑球)=2416=32, P (取出红球)=1-P (取出黑球)=31, 所以,取出黑球的概率是32,取出红球的概率是31.例3甲袋中放着22只红球和8只黑球,乙袋中则放着200只红球、80只黑球和10只白球,这三种球除了颜色以外没有任何其他区别.两袋中的球都已经各自搅匀.蒙上眼睛从口袋中取1只球,如果你想取出1只黑球,你选哪个口袋成功的机会大呢?思考小明认为选甲袋好,因为里面的球比较少,容易取到黑球;小红认为选乙袋好,因为里面的球比较多,成功的机会也比较大;小丽则认为都一样,因为只摸1次,谁也无法预测会取出什么颜色的球.你觉得他们说得有道理吗?解 在甲袋中,P (取出黑球)=308=154, 在乙袋中,P (取出黑球)=29080=298>308,所以,选乙袋成功的机会大.练习袋中装有大小相同的3个绿球、3个黑球和6个蓝球,闭上眼从袋中摸出1个球,求以下6个事件发生的概率.(1) 摸出的球颜色为绿色; (2) 摸出的球颜色为白色; (3) 摸出的球颜色为蓝色; (4) 摸出的球颜色为黑色;(5) 摸出的球颜色为黑色或绿色;(6) 摸出的球颜色为蓝色、黑色或绿色.2.在复杂情况下列举所有机会均等的结果例4抛掷一枚普通的硬币3次.有人说连续掷出三个正面和先掷出两个正面再掷出一个反面的概率是一样的.你同意吗?分析对于第1次抛掷,可能出现的结果是正面或反面;对于第2次抛掷来说也是这样.而且每次硬币出现正面或反面的机会都相等.由此,我们可以画出图26.1.1.图26.1.1在图26.1.1中,从上至下每一条路径就是一种可能的结果,而且每种结果发生的机会相等.解抛掷一枚普通的硬币3次,共有以下8种机会均等的结果:正正正,正正反,正反正,正反反,反正正,反正反,反反正,反反反, P (正正正)=P (正正反)=81, 所以,这一说法正确.在分析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画图的方法.这幅图好像一棵倒立的树,因此我们常把它称为树状图(tree diagram ),也称树形图、树图.它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而且可以避免重复和遗漏,既直观又条理分明.思考有的同学认为: 抛三枚普通硬币,硬币落地后只可能出现4种情况: (1) 全是正面;(2) 两正一反;(3) 两反一正;(4) 全是反面.因此这四个事件出现的概率相等.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问题2口袋中装有1个红球和2个白球,搅匀后从中摸出1个球,会出现哪些可能的结果? 有人说,摸出的不是红球就是白球,因此摸出红球和摸出白球这两个事件是等可能的. 也有人说,如果给小球编号,就可以说: 摸出红球,摸出白1球,摸出白2球,这三个事件是等可能的.你认为哪种说法比较有理呢?如果将摸出的第一个球放回搅匀再摸出第二个球,两次摸球就可能出现3种结果: (1) 都是红球;(2) 都是白球;(3) 一红一白. 这三个事件发生的概率相等吗?分析先用画树状图的方法看看有哪些等可能的结果:图26.1.2从图26.1.2可以看出,一共有9种可能的结果,这9个事件出现的概率相等.在摸出“两红”、“两白”、“一红一白”这三个事件中,“摸出________”的概率最小,等于________,“摸出一红一白”和“摸出________”的概率相等,都是________.思考在分析问题2时,一位同学画出如图26.1.3所示的树状图.图26.1.3从而得到,“摸出两个红球”和“摸出两个白球”的概率相等,“摸出一红一白”的概率最大.他的分析有道理吗?为什么?问题3掷两枚普通的正六面体骰子,所得点数之积有多少种可能?点数之积为多少的概率最大,其数值是多少?我们可以用表26.1.3来列举所有可能得到的点数之积.表26.1.3表中每个格子里的乘积出现的概率相等,从中可以看出积为__________的概率最大,其数值等于__________.练习1.同时投掷两枚正四面体骰子,下列事件出现的概率相等吗?(1)所得点数之差的绝对值恰为偶数;(2)所得点数之差的绝对值恰为奇数;(3)所得点数之差的绝对值恰为质数.2.在九九乘法表的运算结果中随意抽取一个,将下列事件出现的概率从小到大排序:(1)恰为偶数;(2)恰为奇数;(3)小于10;(4)大于100;(5)末尾是0;(6)3的倍数.习题26.11.你同意以下说法吗?请说明理由.(1)“从布袋中取出一只红球的概率是99%”,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肯定会取出一只红球,因为概率已经很大了;(2)“从布袋中取出一只红球的概率是0”,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取出一只红球的可能性很小;(3)布袋中有红、白、黑三种颜色的球,这些球除颜色外没有任何其他区别.因为我对取出一只红球没有把握,所以我就说“从布袋中取出一只红球的概率是50%”; (4) “从布袋中取出一只红球的概率是0.1%”,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话的人认为一定取不到红球.2. 班级里有15个女同学,27个男同学,班上每个同学的名字都各自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放入一个盒中搅匀.(1) 如果班长闭上眼睛随便从盒中取出一张纸条,那么每个同学被抽中的概率是多少?男同学被抽中的概率是多少?女同学被抽中的概率是多少?(2) 如果班长已经抽出了6张纸条——2个女同学、4个男同学,他把这6张纸条放在桌上,闭上眼睛在盒中余下的纸条中再抽第7张纸条,那么这时余下的每个同学被抽中的概率是多少?男同学被抽中的概率是多少?女同学被抽中的概率是多少?3. 在一个布口袋里装着白、红、黑三种颜色的小球,它们除颜色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区别,其中有白球5只、红球3只、黑球1只.袋中的球已经搅匀.(1) 闭上眼睛随机地从袋中取出1只球,分别求取出的球是白球、红球、黑球的概率; (2) 若取出的第1只球是红球,将它放在桌上,闭上眼睛从袋中余下的球中再随机地取出1只球,这时,取出白球、红球、黑球的概率又分别是多少?(3) 若取出的第1只球是黑球,将它放在桌上,闭上眼睛从袋中余下的球中再随机地取出1只球,这时,取出白球、红球、黑球的概率又分别是多少?4. 在分别写有数字1到20的20张小卡片中,随机地抽出1张卡片.试求以下事件的概率.(1) 该卡片上的数字是5的倍数;(2) 该卡片上的数字不是5的倍数; (3) 该卡片上的数字是质数;(4) 该卡片上的数字不是质数. 5. 如果抛掷四枚普通的硬币,那么所有机会均等的结果有哪些? 6. 有人说:“投掷两个普通的正方体骰子,掷得两个6的概率应是61的一半,也就是121.”请用树状图或列表说明为什么这一说法是错误的.7. 取三枚硬币: 在第一枚的正面贴上红色标签,反面贴上蓝色标签;在第二枚的正面贴上蓝色标签,反面贴上黄色标签;在第三枚的正面贴上黄色标签,反面贴上红色标签.同时抛掷三枚硬币,求下列事件出现的概率: 硬币落地后,(1) 颜色各不相同;(2) 两黄一红;(3) 都是红色;(4) 两红一蓝;(5) 两黄一蓝.阅读材料电脑键盘上的字母为何不按顺序排列电脑在今天已走进了千家万户,大大提高了人们学习与工作的效率.当你的指尖敲打着电脑键盘的时候,不知是否想过: 键盘上的字母为什么不按顺序排列? 我们不妨一起来做一项统计: 先选取一篇文章(见附文),然后统计总的字母数、每个字母出现的频数及频率(见附表),可以发现灵活手指管辖的区域中字母出现的频率一般较高,这样就体现出了不按字母顺序排列的优越性.这个实验的方法并不复杂,有兴趣的话,你不妨尝试一下,多选几篇类型不同的文章,看看是否有新的发现?前面所做过的许多实验告诉我们,实验的次数越多,就越能得到与机会的真实值更为接近的估计值.这里也一样,统计的文章越多越长,你就越能看出电脑键盘不按字母顺序排列的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