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件六(48张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 命”; 4、文革对教育的影响: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教育事业造成了极其 严重的破坏,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 “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全国 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 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文革”十年,教育受严重 破坏,濒临崩溃。
2、措施:
1)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2)“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3)教育立法;
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
教育法律法规 《学位条例》 《义务教育法》 《教师法》 《教育法》 《职业教育法》 《高等教育法》 《民办教育促进法》 开始正式实施的时间 1981年 1986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9年 2003年
思考:为推动教育方针的实施.
刘少奇实行了哪两种教育制度和两 种劳动制度?
在办学体制上有何措施?
新中国前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
1965年在校生 高等 学校 中等 学校 小学 67.4万人 1432万人 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 1947年的3.3倍 1946年的6.9倍
11626.9万人
1946年的3.9倍
从1951年开始进行全国规模的识字运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
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 是民主和公民社会的基础工具, 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 更是最基本的人权。
1953年11月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 发布《关于扫盲标准、毕业考试等暂行 办法的通知》
“扫除文盲的标准是: 干部和工人识2000常用字,能阅读通俗 书报,能写200—300字的 应用短文; 农民识1000常用字,大体上能阅读通俗 的书报,能写农村中常用的便条、收据等。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食指
……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到“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全国下乡知青 总数累计已达1700万人。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 命”; 2、“教育革命”; (阅读本框第三、四段)
工宣队进校,贫下中农管校。 1)领导体制:
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 场,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
77级学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高考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
校园中最流行的口号是: 把失去的光阴夺回来! 全国流行的口号: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北大学子)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清华学子)
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3)政府政策:三个面向.科教兴国.教育立法。
4)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的推动。
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3、新时期的教育成就: 各类教育跨上新台阶。 两基、职教和普教、成教、高教。
新闻:
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 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 和东部地区;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 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地。
C、意义: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 事业的发展。
位。”
——江泽民
探究活动: 综合以上所述,新时期中国教育 事业突飞猛进的原因有哪些?
“文革”结束后,党和政府 1)环境改善: 对教育界进行了拨乱反正, 尊师重教的风气逐步形成。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2)经济需要:建设的需要。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 煤矿工人速成中学学习
劳模、纺织工人郝建秀(中)在山 东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习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4、新中国1957年教育方针;
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 1)背景: 制度已经确立
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 2)提出:
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3)内容:
此方针是新中国首次提出社会主 4)作用: 义的教育方针,对人民教育事业 的发展发挥了根本的指导作用。
1976年,文革结束,十年的浩劫给国家带来 了严重的人才断层,邓小平对此忧心忡忡, 1977年5月的一天,还没恢复工作的邓小平, 在一次谈话中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 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 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 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 科学技术这么落后怎么行?”
——《千秋基业 壮丽诗篇——共和国教育50年 》 (教育部部长 陈至立 1999年)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5、新中国的教育成就; ——到1965年,中国教育事业初 步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教育持续发 展的坚实基础; 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 设的新生骨干力量。
巩固: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面临的首要问 题是( ) A. 制定新的教育方针 B. 德育放在重要位置 C. 倡导“两种教育制度” D.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毛主席,你是 我的偶像—— 一个毛的超级 FAN
“北大”红卫兵批判校长陆平等“反动学术权威”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真正有组织、大规模地把大批城镇青年送到农 村去,则是在文革后期,毛泽东决定给红卫兵运 动刹车的时候。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 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 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 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 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 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 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 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 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 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
巩固: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 府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 位,提出的战略是( A ) A、科教兴国 B、教育革命 C、三个面向 D、信息高速公路
巩固:改革开放以来,教育蓬勃 发展,主要表现为( B ) ①“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 动制度”的提出;②“七二一工 人大学”的创办;③实行九年义 务教育;④完善教育立法;⑤邓 小平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④ D、①②⑤
ຫໍສະໝຸດ Baidu
二战后,日本教育开始实行9年免费义务教 育制度。 1957年获理工农医专业博士学位的 占博士总数的88%。 1965-1970年培养出19 万工科中级技术人员。 ——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 二战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单位:亿美元)
年份 产值 1952 173 1963 682 1970 1969 1976 5544
趋势
蓬勃发展 奠基
挫折
1949年
1966年 1976年
年份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思考:根据这一方针, 新中国是怎样改造旧教 阅读本框前面两段内容,思考: 育的?影响又怎样?
1、新中国的教育方针;
2、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 重要内容; 3、新中国教育的性质;
刚解放时,我国学龄儿童入学率还不到 20%,成人的文盲则高达55%。为此全国 工农教育会议提出:
回顾上节内容,思考:
新中国文学艺术、体育事业 蓬勃发展的原因?
1)政治上:
社会环境:
2)经济上:
3)文艺工作者:
方针政策:
政府:
人 民 教 育 事 业 的 发 展
本课结构
第一框: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奠基篇; 第二框:“文革”中的“教育革 命”; ——挫折篇; 第三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发展篇;
教育兴办 教育挫折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教育繁荣
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成为一流的国家。
——温家宝(2006年7月18日)
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
样的子孙后代。
——《世界教育报告》(1990年)
“科教兴国” 江泽民同志曾说: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 A、提出:1995年;《关于加强科 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 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 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新人才的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 伟目标,必须坚持实施科教 B、原因: 兴国,教育为本。要实现全 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 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 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必 新成果以及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 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 科技的进步,关键在于培养人才; 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 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
——《国外经济统计资料(1949-1976)》
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背景: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教育 界经过拨乱反正,平反大批冤假错案, 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 (1)平反冤假错案; (2)恢复高考制度(1977年); (3)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 遇,使尊师重教成为社会风气。
2)教学体制: “开门办校”,缩短学制。
3)高校招生体制:
招工农学员(办“七二一工人大 学”)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 命”; 3、高校恢复招生(1970);
1)对象:工农兵;
2)方法: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
3)影响:
学校复审结合; 学生----,教师积极性---, 教学秩序---,教学质量---。
A
巩固: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 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B ) A. 过渡时期 B. 十年探索时期 C. “文革”十年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 命”; 1、文革对教育冲击;
(阅读本框前面两段) 1)学校“停课闹革命”。 2)大中小学校停止招生。 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世界扫盲日
9月8日
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60%以上
38.1%
1949年
1964年
年均扫盲604.3万人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2001年 6.72% 12.21%
1997年
1990年 80年代初
15.88% 23.5%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科教兴国”
A、提出:1995年;
《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
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 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 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 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 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 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 技术进步的决定》(1995年) 结合书本,结合材料,分析“科教兴国” 战略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