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教学案例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_教案1
第六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教案通过对力的概念进一步认识,从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然后在实验基础上总结牛顿第三定律;为加深对此规律的认识,应注意区分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并要通过如“拔河”、“马拉力“等例子加深对本节内容理解。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
难点:理解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知识要点】一、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1.什么是“相互”作用?就甲和乙作用而言,相互就是说:甲对乙有作用,同时乙对甲也有作用。
当我们用手拍一下桌面时,在手对桌子施加力的时候,桌子对手也有力的作用。
分析此例子不难知道每一对相互作用都有两个力,其一是手对桌面的压力,此时手是施力物体,桌面是受力物体;其二是桌面对手的弹力,此时桌面是施力物体,手是受力物体。
综上所述,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中,每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又是受力物体;同时每对相互作用都伴随有两个力的出现,我们把这两个力分别叫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即:如果我们把其中一个力叫作用力,那么另一个力就叫反作用力。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点具有普遍性,在我们所学力中,都具有此特点,现做以下总结:(1)重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物体受到地球施加的重力;同时地球也受到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
(2)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由于桌面发生形变,给木块一向上的支持力;同时由于木块发生形变,给桌面一个向下的压力。
(3)摩擦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放在粗糙地面上的木块向右运动时,受到地面给它的向左的摩擦力;同时木块也给地面一个向右的摩擦力。
3.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三个特征:①、相互性。
②、同一性。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相同。
如当作用力为弹力,则反作用力一定是弹力;当作用力为摩擦力,则反作用力也一定是摩擦力。
③、同时性。
有作用力产生,同时就有了反作用力;作用力发生变化,反作用力随之同样变化;作用力消失,反作用力立即消失。
二、牛顿第三定律1.实验研究:取两个弹簧秤让两个弹簧秤在水平桌面上相互对拉,总结可以得到。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教学设计
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积极动手操作,加以证明。可能出现两种意见:1、等大;
2、大人对小孩的拉力大于小孩对大人的拉力。
研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关系,先提出一个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1、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的学习兴趣,实验具有开放性,可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2、研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关系,先提出一个问题,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定量去证明结论,不被现象所迷惑,用数据说明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探索、总结,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2、物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则()
A.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的大小等于的重力,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
B.物体所受的重力和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C.物体对地面的压力就是物体的重力这两个力是同一种性质的力
D.物体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作业
课后作业:P71/1、3、4
教学设计点评
2、我们要研究力,可以从哪些方面研究呢?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补充,认为应该研究力的三要素:作用点、大小、方向。
让学生回忆并讨论从哪些方面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将学生引向更深入的问题,找出问题的突破点
让学生自己分析实验:在左右车各固定一个磁铁,刚好让磁铁同极相对。用手调整两车间的距离,让两辆车相互贴在一起,松开手,两辆小车向两边弹出去。
研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方向的关系并让学生自然地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
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性质是否相同?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_教案1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击掌游戏,认识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2.通过观察反冲气球及喷水火箭的演示实验,学会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解释其工作原理。
3.在弹簧测力计的测量活动中,体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2.难点:找出一个作用力所对应的反作用力。
【教学准备】
活动一:气球、吸管、钢丝、透明胶布;
可乐瓶2个、硬纸板、胶带、水火箭发射装置1套、打气筒、水。
活动二:弹簧测力计2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题:当你击打朋友的手掌时,谁的手会觉痛?
结论:两个人的手都会痛。
那么,这说明了什么?今天,就让我们来研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二、活动一:反冲气球实验和水火箭
活动目的:
1.通过观察反冲气球演示实验和制作发射水火箭实验,知道力是成对出现的。
三、活动二:研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
活动目的:
1.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实验,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
四、结束语:
师:运载火箭就是利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原理工作的。
以后,我们将学习包括火箭在内的各种载人航天器。
作业一:教学设计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作用下有向左运动趋势,因而木箱还受向右的静摩擦力 Ff 的作 用,大小为 60N,它的受力图如图 7 所示。
木箱所受重力的反作用力是木箱对地球的作用力;地面对
图7
木箱的支持力的反作用力是木箱对地面的压力;手对木箱的推力的反作用力是木箱对手的推 力;地面对木箱的静摩擦力的反作用力是木箱对地面的静摩擦力。
(a)
(b) 图8
STS
长征火箭 牛顿第三定律在日常生活和生产技术中应用十分广泛。 我国早在宋代就发明了“火箭”,见图 9(a)。在竹筒里装入火药,把竹筒的前端封闭 住,并捆在箭杆上。火药点燃后,燃烧生成的气体以很大的速度从竹简内向后喷出,该气体 同时对火箭产生反作用力,使箭体向前飞去。约在公元 1000 年,我国古代就将这种火箭作 为兵器使用。到了明代,我国还制成了原始的二级火箭,见图 9(b),在龙体内的第二级火 箭是在火箭已经飞到空中以后才点燃的。
自主活动
如图 2 所示,在水平桌面上把两个弹簧测力计 A 和 B 的挂钩钩在一起,弹簧测力计 B 的另一端固定,再用手拉弹簧测力计 A 的另一端,观察这时两个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情况。
B
A
B Fʹ
F A
图2
我们发现弹簧测力计 B 上的示数与弹簧测力计 A 上的示数是相同的。当手的拉力改变 时,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同时发生变化。当弹簧测力计 A 上的示数为零时,弹簧测力 计 B 上的示数也为零。而两个弹簧测力计总是在一条直线上,其他类似的实验都可以得到 同样的结果。
木箱所受四个力中有两对平衡力:木箱所受重力 G 和支持力 FN;木箱所受推力 F 和静 摩擦力 Ff。 实验
验证牛顿第三定律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验证牛顿第三定律的 DIS 实验,点击实验条目中“力的相互作用”。 如图 8(a)所示,把两个力传感器的挂钩钩在一起,向相反方向拉动,观察软件界面 上出现的结果,见图 8(b)。 观察分析两个力传感器的相互作用力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并把实验结果与牛顿第三定律 的结论相对照。
3-6《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教案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教案【本节教材分析】牛顿三大定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前两个定律是对单个物体而言的,但要全面认识物体间的运动规律,必须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本节分三个层次对牛顿第三定律进行研究:一是通过实际现象的分析,定性地讨论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性质是相同的,同时发生的;二是通过实验定量地得到反映相互作用的牛顿第三定律;三是说明该定律的意义和应用。
【学生心理状态分析】高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辩别能力,对常见的一些物理现象,物理知识如果简单重复,则学生对此不太关注、不感兴趣。
因此,一开始就要以各种方式激发其注意力,设置“物理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思维冲突”,设法采用各种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牛顿第三定律”得来的不易,培养总结物理规律的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认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②理解平衡力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区别;③能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学习对物理现象进行合理的猜想并能自主探究验证猜想,并能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究日常生活中有关的物理问题并能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重点: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确切含义;难点: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疑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既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那么在拔河比赛中为何还有胜负之分?【教学方法】实验法(演示实验,师生互动实验),讨论法,类比法,练习等。
【教学仪器】粗绳一根;演示用大弹簧秤、小弹簧秤各一个;电动小车,薄木板各一个,滑板一块、带有条形磁铁的小车两个。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力是什么?下面让我们一起做一个动作。
常言道:“一个巴掌拍不响”,那么请大家比赛拍巴掌,看谁拍得最响,然后请拍得最响的同学谈感受,两个巴掌都拍疼了,变红了,这说明什么?由此引入新课。
通过分析拍巴掌后会疼,巴掌都变红了,说明两手间存在作用力,并且是相互的。
再举一例:同学们坐在凳子上,两脚悬空,然后用手推桌子,那么感觉到什么现象?如何解释(要求学生亲身体验)。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教案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计算方法。
3. 让学生能够运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解释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定义。
2.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计算公式。
3.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难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实际中的应用。
3. 采用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拍打篮球时手对篮球的力和篮球对手的力,引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讲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定义、计算公式及相互关系。
3. 案例分析:分析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实际中的应用,如游泳、跳伞等。
4. 课堂互动:引导学生讨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概念的理解。
2. 习题练习:布置课后习题,评估学生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计算方法的掌握。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应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引入牛顿第三定律:讲解牛顿第三定律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2.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应用领域:介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八、教学互动环节1. 学生演示:邀请学生上台演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实例,如拔河比赛。
2. 小组竞赛:设立小组竞赛,比较各组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应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九、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回顾课堂教学,评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改进教学方法。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教学设计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教学设计参赛选手:许佳琳【课题】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教材】粤教版物理必修一【教学时间】15分钟【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这一节作为第三章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中的第六节,揭示了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的规律特点。
牛顿运动定律在经典物理学中可以说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它是经典力学的基础,也是整个力学的核心内容,所以本节中的牛顿第三定律十分重要,它反映了自然界中的物体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在生活科技中,有十分广泛重要的应用。
力不能脱离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而独立存在,讨论时必然要涉及到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及它们之间所遵循的规律,牛顿第三定律恰恰就揭示了这一规律,它是把一个物体受到的力与其它物体受到的力联系起来的桥梁,独立地反映了力学规律的另一侧面。
有了牛顿第三定律才使得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到物质世界的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现实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才能得以顺利地解决。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这节内容为下一章(第四章)更好地分析学习力与运动作了重要的铺垫,并且对后面选修3-5学习研究物体碰撞与动量守恒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在现行的《普通高级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中,对本节中牛顿第三定律的要求达到了“理解”的层次,要求学生能够“理解牛顿运动定律,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教材内容安排在中学物理中,学生主要学习的是经典物理学的内容。
在教材中,牛顿运动定律是连接高中物理运动学和力学的重要桥梁,在之后学习的电学、磁学部分也会用到。
因此,它是高中物理学习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
在本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中,牛顿第三定律是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事实上,牛顿第三定律是如此地重要和深入人心,以致我们常常是不自觉地应用却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但是在对具体问题的研究过程中,若细致深入追究起来,又似乎不是那么顺理成章。
高中物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教案3 粤教版必修1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教案一、课标要求经历探究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实验过程,学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特点,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过解释一些相关的生活现象,剧本一定的解题能力。
二、教学设计思想高中阶段力学是高考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一定要在这一章打好基础。
对于高一新同学来说还没有完全掌握一套高中的学习方法,机械学习是不容易接受的,而且容易忘记所以必须通过通俗易懂的实验、课件来引导学生使学生从感悟上接受新知识并且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在基础知识讲解部分,通过几个生动简单的实验和易懂的课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从配角变成主角。
在解决实际问题环节,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学有所用,进一步改变部分学生错误的学习目的。
最后通过填写表格、完成课堂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能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
3、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样变化、同一性质的力。
4、能区分相互平衡的两个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5、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方式、相互作用时的运动状态均无关。
6、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或分别作用在一个物体的两部分上。
7、这两个力之间不存在平衡的问题,两个力各自引起的效果一般是不同的。
(2)技能目标1、在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时,能找出各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习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3、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习兴趣。
4、牛顿第三定律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在这一节课中要充分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学会物理学研究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能将物理知识原理运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教案(2)(1)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教案(2)(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教学目标(一) 知识目标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应用它解决简单问题;3、区分作用力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概念。
(二)能力目标1、培养实验观察能力,从实验现象中总结物理规律;2、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引导学生将知识前后联系,融会贯通;3、理论联系实际,善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疑惑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一)实验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二)启发讨论、归纳总结牛顿第三定律(三)学以致用:用牛顿第三定律正确理解马拉车和拔河比赛的问题(四)概念比较: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区别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掌握实验探究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区分物理概念的能力2、以火箭、卫星的发射为例,切实感受知识的伟大力量,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实验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从内容上学生很容易掌握,但是在解释一些实际问题时又会出现疑惑,比如:马拉车的过程中马对车与车对马哪个力大呢?拔河过程中嬴的一方是否力气大呢?因此对牛顿第三定律的深刻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探讨,大量举例,牢固的建立起“一对相互作用力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等值反向”的正确认识;2、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概念很容易混淆,为了解决这个难点,先引导学生做一个实例分析:静止在桌面上的书,通过找出一对相互作用力,书的受力,桌子的受力等(以力的示意图标明),让学生各抒己见找不同点,最后由老师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对比,完成概念的辨析。
教学器材气垫导轨、磁铁、铁块、演示弹簧秤(两个)、小弹簧秤(40个)铁架台、计算机、计算机教学课件等。
I教学过程(一)实验引入[演示] 鼓掌、气垫导轨上滑块与橡皮筋的碰撞、气垫导轨上磁铁与铁块间的吸引(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两物体作用时力的关系:如在气垫导轨上按住磁铁,能把铁块吸引过来;按住铁块,也能把磁铁吸引过来)(二)新课讲授[提问]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回答] 说明磁铁和铁块是相互吸引。
粤教版必修一3.6《作用力与反作用力》WORD教案02
第六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三维目标
一、知识技能
1.认识作用和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2.理解平衡力与作用力与反作用的关系;
3.能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实际问题。
二、过程方法
1.学习对物理现象进行合理的猜想并能自主探究验证猜想,并总结出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探究日常生活中有关的物理学问题并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并通过实验得出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难点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与联系及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思路
通过几个具体事例,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学过的知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得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猜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其猜想正确与否,得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并根据实验结论得出牛顿第三定律。
最后通过拔河事例的分析,让学生区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异同,加深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理解。
教学教具。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教案
画力的图示
课题: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主讲人:
00:24
恩,桌面受到书本对它的压力。那大家想想看桌面受到的书本对它的压力和书本受到的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是不是作用力反作用力了呢?
理解提问
兴趣盎然是作ຫໍສະໝຸດ 力和反作用力现在我们就根据这三个力来看看作用力反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大家讨论一下。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思考:作用的物体,力的性质,两个力是不是同时变化的。
回忆提问,为新课做准备
回忆知识
巩固记忆
两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板书: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00:06
大家看桌面上的这本书,哪位同学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对书本做个受力分析?
应用提问巩固已学的知识和技能
书本受到了重力和支持力
画力的图示
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板书: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00:17
那么平衡力岂不是跟作用力反作用力一样了?那大家为什么不说这对力是作用力跟反作用力呢?它们之间肯定是有区别的,那这区别又在哪里呢?
诱导提问一系列问题引发思考,激发认知冲突
积极思考
00:22
大家再来分析一下桌面所受到的力。
00:09
恩,书本受到地球对它的重力以及桌面对它的支持力。那大家想想看这两个力是不是属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呢?
理解提问
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思考观察
不属于。应该是一对平衡力。
00:15
很好,它们是属于平衡力。那大家根据刚才复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方法来分析一下这对平衡力的大小和方向。
分析提问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参考教案1
3.6《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其本质含义。
能力目标(1)理解定律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依据实验事实,分析、探索,归纳问题的能力。
(2)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本质含义。
教学的难点: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交流法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提问:用手压笔尖,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学生:会痛,因为用手压笔尖时,笔尖同时也给了手一个作用力。
二、新课教学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A←→B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作用力时,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作用力,我们把物体间的这种相互作用力称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其中一个力叫作用力另一个力就叫做反作用力。
三、实验探究:作用在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存在什么关系?教师布置任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大家可以先猜想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以证明猜想是否正确,并归纳总结实验结论。
(1)是否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2)这两个力的性质是否相同?(3)这两个力的受力物体是否相同?(4)这两个力的方向是否相同?(5)这两个力的大小是否相等?学生分组实验:每组探究器材:弹簧测力计一对(弹簧测力计要先调零)学生代表上台汇报实验结论:(1)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3)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种性质的力。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牛顿第三定律(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表达式:F=-F′。
(3)作用力、反作用力的特点:三同:同大小:同性质:同时性(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教学设计: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案)
鸡蛋碰石头,蛋碎而石不破,是石头给鸡蛋的力大,还是鸡蛋给石头的力大,为什么?
同学讨论并回答。
3、讨论与交流:
(1)放映拔河比赛的图片,并提问,拔河比赛比得是什么?取胜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同学回答(大多数同学说,哪方的力气大,哪方就胜利。)
分组讨论,建议同学先分清研究对象,再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然后根据平衡条件进行相关讨论。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教学设计
汾水中学 蒋碧娣
一、课标要求:
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区别,并能应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问题。
二、教学设计思想: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本节课由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引入新课,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猜想、自主探究验证自己的猜想,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
其中F1,F2为绳子对甲方和乙方的拉力,所以F1=F2。
当f甲>f乙时,甲方获胜,反之,则乙方获胜。所以拔河比赛的决定因素是地面对人的最大静摩擦力。完成课本讨论与交流1。
(2)分组讨论课本讨论与交流2并完成下述表格。
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异同点:
不
同
点
一对平衡力
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作用对象
力的性质
是否有同时性
作用效果
相同点
完成实验与探究猜想1、2。
4、课堂小结: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2)牛顿第三定律;(3)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区别
5、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两相互作用的物体都处于静止时,它们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才相等
B摩擦力的反作用力亦可能是弹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教案 (1)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教学对象简析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在初中阶段就对物体的形变、弹力的产生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对弹力的大小能进行定性的分析。
由于弹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学生亲身体验过的实验比较多,所以学生学起来比较感兴趣,并且比较容易接受。
但学生对弹力产生的原因:“弹性形变”,特别是“微小的形变”还没有一个比较感性的认识,因此在对这个问题理解起来觉得有点困难教材处理与教学方法①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实际运动的事例和相应的思考、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探究性学习。
②充分利用课间模拟运动,在把条件理想化;③重组教材,突出重点,精选例题,以便培养学生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
板书纲要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二、牛顿第三定律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公式表述为:F= -F`3、特点:力的性质相同、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三:反冲1、内容:当物体中的一部份向某个方向抛出时,其余部份就会同时发生向反方向的运动。
这种现象叫反冲。
2、特征:①速度由相同变为不同。
②两部分运动方向相反。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教师指导学生活动课题导入:(一)引入新课人在划船时用桨推河岸,发生了什么现象呢?船离开了岸.这个问题在初中已经研究过,当时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是: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这个物体同样会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我们把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两个力分别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下面进一步来研究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讲授新课: (二)教学过程设计第六节牛顿第三定律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我们通过几个实验来研究今天的内容.通过实验大家要总结出作用力跟反作用力的特点及其关系.在实验中大家要注意观察现象,分析现象所说明的问题.实验1.在桌面上放两辆相同的小车,两车用细线套在一起,两车间夹一弹簧片.当用火烧断线后,两车被弹开,所走的距离相等.实验2.在桌面上并排放上一些圆杆,可用静电中的玻璃棒.在棒上铺一块三合板,板上放一辆遥控电动玩具小车.用遥控器控制小车向前运动细致观察分析第一个实例;教师指导学生推导导入本学习的基本内做好上课准备学生自行分析后两个实例让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交流能力,加强师生的互动性.时,板向后运动;当车向后运动时板向前运动.实验3.用细线拴两个通草球,当两个通草球带同种电荷时,相互推斥而远离;当带异种电荷时,相互吸引而靠近.实验4.在两辆小车上各固定一根条形磁铁,当磁铁的同名磁极靠近时,放手小车两车被推开;当异名磁极接近时,两辆小车被吸拢.实验5.把两辆能站人的小车放在地面上,小车上各站一个学生,每个学生拿着绳子的一端.当一个学生用力拉绳时,两辆小车同时向中间移动.实验分析:①相互性:两个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对两个力来说是互换的,分别把这两个力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②同时性:作用力消失,反作用力立即消失.没有作用就没有反作用.③同一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是相同的.这一点从几个实验中可以看出,当作用力是弹力时,反作用力也是弹力;作用力是摩擦力,反作用力也是摩擦力等等.④方向:作用力跟反作用力的方向是相反的,在一条直线上.实验6.用两个弹簧秤对拉,观察两个弹簧秤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数量关系可以得到以下结论.⑤大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在数值上是相等的.由此得出结论:2.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教师举几个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实例.提问:学生举例说明.既然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鸡蛋与石头相碰时,鸡蛋破碎而石头不破碎;马拉车时,车会向容让学生用牛顿第二定律解答例题一启发学生结合深圳的发展变化,感受城市化的意义,燃起对城市化学习探究的热情。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教案
第三章 C 作用与反作用牛顿第三定律上海市奉贤区景秀高级中学赵娣霞一、教学任务分析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牛顿第三定律是牛顿运动定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需要具有: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对物体的受力分析等知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3)辨析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4)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牛顿第三定律的建立过程,感受观察、实验、分析、比较、归纳等科学方法。
(2)通过学习,体会猜想、实验验证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情景,激发求知欲望和探究的兴趣。
(2)通过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悟物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通过中国运动员为国增光的事例,增强爱国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归纳、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
难点::辨析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
四、教学资源:1、实验器材:马蹄形磁铁(两个),小车(两个),弹簧秤(若干),DIS实验(力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磁环实验器(一个)等。
2、教学课件视频:花样双人溜冰等。
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情景引入,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建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接着通过学生猜想,结合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进行实验验证,通过分析、归纳得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等方面的关系,进而得出牛顿第三定律;然后与一对平衡力进行比较,更准确的理解牛顿第三定律;最后通过牛顿第三定律的一些简单应用,巩固所学的知识,能够解疑,感悟物理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牛顿第三定律。
方法是:通过学生猜想,再分组实验探究和演示实验结合,得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方向等关系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得出牛顿第三定律。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我通过两个条形磁铁的设计,这种不接触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点比较好清楚判断。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教案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教案一、教学要求:1、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2、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三定律3、能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二、教学方法:先由鼓掌引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然后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手的感受以及自己在生活中的实例来大致猜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大小、方向),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
最后用拔河比赛的实例向同学展示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区别。
三、教学重点:1、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并用其解决一些问题2、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四、教学难点: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五、教学过程: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及牛顿第三定律1)让同学一起鼓掌感受一下鼓掌时双手的感觉问:鼓掌时你们是左手有感觉还是右手有感觉呢答:都有讲解:我们在鼓掌的时候左手有感觉是因为在鼓掌时右手给了左手一个力,而右手有感觉也是因为左手给了右手一个力,一个物体A在受到另一个物体B力的作用的同时,B也会给A 一个力,我们把这样的一对力叫做相互作用力。
再讲解一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键词。
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先来大致探讨一下。
问:你们鼓掌时是左手比较疼还是右手比较疼呢答:一样疼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感觉总结出一条规律讲解:我们知道力是一个有大小有方向的矢量,我们刚才探讨了他们大小的关系,那同学们能否根据自己的生活实践猜想一下,他们的方向是否也有一定的关系答:比如人坐在椅子上(没人说就自己引出就好了)等讲解:刚才我们都是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生活实际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进行了猜想,下面我们将用弹簧测力计来进行较为精确的探讨(有条件的就3人一组,每组2个弹簧测力计,两个人拉,一个人记,没条件就找2个,给全部示范实验)实验完后请同学总结自己得到的规律讲解:总结完这几条规律后,也许有的人就会有疑问了,既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是相等的,那么拔河比赛中为什么会出现胜负呢?那么现在我们就请两位力量差别比较大的同学来进行两组实验(第一次:两个人站在教室比赛;第二次力气大的那个人站在滑板上(没有滑板带点沙洒在地上也可以))讲解:大家分析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有几对相互作用力几对平衡力,(全部找出来),通过受力图我们可以看到决定比赛输赢的是滑动摩擦力。
3-6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教案1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课标要求(活动要求)《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中的第二个二级主题“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中涉及本课时内容的条目有“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该条目要求学生知道常见的形变。
课标解读牛顿第三定律属于规律课,虽然内容比较基础,但是在整个高中物理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更值得学生深入探究学习。
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在复习知识的基础上演示几个实验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再以游戏为开端激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从而引入要研究的课题,由此把学生带入需要思考的物理情景。
经过猜想,实验验证,最终得到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接下来用有趣的问题“气球在不借助其他外力的条件下如何向上运动”引出反冲的概念,同时渗透思想教育。
最后提出几个生活中常见的典型例子,让学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澄清学生从生活前概念中得到的错误认识。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以问题的形式带出每一个要认知的知识点,让学生时刻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活跃思维,开拓视野,在探讨问题的同时,感受并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思路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能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
3、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作用效果、力的性质、作用时间等方面的特点。
能力1、通过对物体间相互作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设计实验、积极探索、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2、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2、利用游戏创设情景、联系实际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内容精析重点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并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学生不应把对它们的认识只停留在大小和方向上.学生应该掌握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正确判断.难点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平衡力的关系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学生常常把这两种力混淆.两个相互作用力是大小相等的,但对两个物体产生的效果往往也是不同的,要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学生头脑中不正确的认识.高中物理不仅因在知识内容上加深、拓宽而造成台阶,还因抽象思维、科学方法上要求提高而使不少学生倍感困难,所以帮助高一学生在初始阶段跨好初、高中台阶很重要的一件事是教会他们学习物理的方法,根据本节教材知识内容学生较为熟悉、易学易懂的特点,我们可将教学重心放在对物理学研究方法的传授上,使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分析与归纳,基于此,本教案根据教材要求,主要设置了一个研究课题,课题以“提出问题——实验与观察——分析与归纳——总结与结论”为认知程序,引导学生既研究物理规律,又掌握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教学案例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教学案例主题: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案例背景:在初中阶段,主要是让学生能通过一些现象、事例简单概述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规律。
但是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学生往往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相混淆。
虽然相互作用力是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但是为了让学生能准确的对二者进行判断,在对学生进行二力平衡知识讲解的同时,渗透了相互作用力的知识。
实景描述:用手拉弹簧,手的肌肉收缩发生形变,同时弹簧也发生形变,这时不但弹簧受到手的拉力,手也受到弹簧的拉力。
坐在椅子上用力推桌子,会感到桌子也在推我们,我们的身体向后移动。
在平静的水面上的一只船上,用力推另一只船,另一只船也要推前一只船,两只船将同时向相反方向运动。
人走路时用脚蹬地,脚对地面施加一个向后的作用力,地面给脚一个向前的反作用力,使人前进。
轮船的螺旋桨旋转时,用力向后推水,水同时给螺旋桨一个作用力,推动轮船前进。
通过观察和实验表明:两个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后一个物体一定同时对前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常常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再来看看下面的实验:把两个弹簧秤A和B联结在一起。
用手拉弹簧秤A,可以看到两个弹簧秤的指针同时移动。
弹簧秤B的示数指出弹簧秤A对它的作用力F的大小,而弹簧秤A的示数指出弹簧秤B对它的反作用力F1的大小。
可以看出,两个弹簧秤的示数是相等的。
改变手拉弹簧的力,弹簧秤的示数也随着改变,但两个示数总相等。
这说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研究表明,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
效果及反思:通过事例和实验的讲解,让学生理解了相互作用力的关系。
明白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前者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后者是在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的。
初一科学教案: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资源信息表注:请认真填写资源信息表,防止由于资源信息表不完整而无法及时上传网站。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闵行第五中学周卫红一、教学目标5、鼓掌体验认识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6、通过观察反冲气球及喷水火箭的演示实验,学会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解释其工作原理。
7、在弹簧测力计的测量活动中,体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8、通过商量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一般生活中的应用。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每一个作用力必会有一个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难点)指出一个作用力的反作用力。
三、教学打算(器材)活动二:长型气球、饮料管、直铁丝、透明胶布、塑料瓶、带有玻璃管的橡皮塞、橡皮管、气泵、发射架。
活动三:弹簧测力计〔2个〕。
四、内容组织(教学流程图)(活动设计)活动一:认识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活动目标:鼓掌体验认识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活动二:会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解释反冲气球、喷水火箭的工作原理。
活动目标:通过观察反冲气球及喷水火箭的演示实验,学会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解释其工作原理。
活动器材:长型气球、饮料管、直铁丝、透明胶布、塑料瓶、带有玻璃管的橡皮塞、橡皮管、活动三:测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活动目标:在弹簧测力计的测量活动中,体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活动四:了解一般生活中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应用活动目标:五、训练与评价(举例)“工作纸〞见(说明)1、喷水火箭实验具有肯定的危险性,所以这个实验改为教师演示实验,而且活动应在空旷的地方进行。
2、分析物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要学生指出是谁对谁的作用。
如:手扣排球,手对排球的作用力使排球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排球对手的〔反〕作用力使手感到痛。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工作纸组长组员活动一:认识力总是成对出现1、鼓掌时〔双手/一只手〕感觉有点疼。
鼓掌时,右手对左手一个作用力,〔右/左〕手疼,而〔右/左〕手同时给〔右/左〕手一个反作用力,所以也会疼。
2、当运发动在做吊环运动时,他是将绳索向〔上/下〕拉,身体才能往上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教学案例
主题: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案例背景:在初中阶段,主要是让学生能通过一些现象、事例简单概述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规律。
但是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学生往往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相混淆。
虽然相互作用力是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但是为了让学生能准确的对二者进行判断,在对学生进行二力平衡知识讲解的同时,渗透了相互作用力的知识。
实景描述:用手拉弹簧,手的肌肉收缩发生形变,同时弹簧也发生形变,这时不但弹簧受到手的拉力,手也受到弹簧的拉力。
坐在椅子上用力推桌子,会感到桌子也在推我们,我们的身体向后移动。
在平静的水面上的一只船上,用力推另一只船,另一只船也要推前一只船,两只船将同时向相反方向运动。
人走路时用脚蹬地,脚对地面施加一个向后的作用力,地面给脚一个向前的反作用力,使人前进。
轮船的螺旋桨旋转时,用力向后推水,水同时给螺旋桨一个作用力,推动轮船前进。
通过观察和实验表明:两个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后一个物体一定同时对前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常常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再来看看下面的实验:
把两个弹簧秤A和B联结在一起。
用手拉弹簧秤A,可以看到两个弹簧秤的指针同时移动。
弹簧秤B的示数指出弹簧秤A对它的作用力F的大小,而弹簧秤A的示数指出弹簧秤B对它的反作用力F1的大小。
可以看出,两个弹簧秤的示数是相等的。
改变手拉弹簧的力,弹簧秤的示数也随着改变,但两个示数总相等。
这说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研究表明,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
效果及反思:通过事例和实验的讲解,让学生理解了相互作用力的关系。
明白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前者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后者是在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的。
在解题时对于一些简单的现象能熟练的作出判断:例如一本书静止的放在桌面上,其中竖直方向上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而压力和支持力则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同时对于相互作用力的应用能解释其原理,如导弹、火箭的飞行都是因为它们的发动机在点火后向后高速喷出气体,给了气体一个向后的作用力,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些喷出的气体同时也给了它们一个向前的反作用力,从而使它们向前运动。
除此之外,在学习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所以,今后的物理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以探究实验为主,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收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