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通用版)完美版.ppt
2018届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通用版)完美版.ppt
![2018届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通用版)完美版.ppt](https://img.taocdn.com/s3/m/740c8c57c1c708a1284a44ee.png)
阅读示范
一、阅读指导 (一)整体把握文章的中心和思路 1.分段或分层阅读全文,逐段或逐层概括段意或层意。遇到个别语句 不懂时,可以先跳过去,等读完全文,再回读。 2.要抓中心句和关键句,尤其是起始句、结束句和结论句,明晓每段要 表达的意思;找出作者的观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明确作者要论证、 阐发什么,是怎样论证、阐发的,用了哪些论据和方法,论点和论据有 怎样的联系等。 3.要把握论证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清论证结构 (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对照式)。 4.要特别注意信息的标志。可以作为标志的词语有:顺序词、关联词、 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以及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 义或近义的词语。阅读时要特别将它们圈画出来。
测……
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 意漏掉了另一方面。这种选项有很大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或胡拼乱凑、东拉西扯、望文 生义、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来干扰判断。
三、明确九种命题陷阱
命题陷阱 陷阱解读
选项特征
解题指津
要从整体上感知, 准确寻找出原文中 与选项对应的语句, 找出语句含有的意 义,提取与答案相 关的信息仔细 比对。
做此类题,要仔细
命题人设置陷阱时,
有时会将这些“主 要”的一面和“次 要”的一面倒置。
审读原文,弄清楚
哪些是“主要”的 一面,哪些是“次 要”的一面,或者 文中先说了什么,
再说了什么。
无中生有
二、熟知六种命题手段 在高考中,要想准确确定选项,首先要了解命题者设置干扰项常用的六种手段,这样,便于 在解题时去定位比对的关键区域和核心信息。命题者设置干扰项常用的六大手段如下表:
2018高考语文专题讲解PPT之(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8高考语文专题讲解PPT之(论述类文本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2c6d50a6f121dd36a32d8266.png)
返回目录
考点全通关
高考帮·语文
考点全通关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点1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1
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主要指的是指代性词语在文中所指的 具体内容,非指代性词语在文中表达的特定的意义。 具体来说,“重要概念”常常包括:(1)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2)反映文章深层 意义的词语 ;(3) 体现作者观点立场的词语 ;(4) 对文章结构起连接呼应作用的词 语;(5)内涵上容易混淆的词语;(6)展现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7)有一定指代意义的 词语。 该考点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要求考生选出对文中概念的理解与分析正确 或不正确的选项,题目难度不大。
返回目录
语言环境中看总结的内容是否符合句意、段意和文意。
高考帮·语文
考点全通关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3
考点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指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句意及其作用。其 中,“重要句子”多数是文章中表达作者所持的观点或概括文章某一局部内容 要点的句子,或者结构比较复杂且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 从历年高考情况看,“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包括:(1)分析句子的表层意思 和深层含意,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2)分析句子使用了何种句式、何种修辞手法 及其表达效果;(3)分析句子的表达意图,对抽象的句子进行阐释使之具体化等。 该考点在考查时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种形式。其中客观题的难度适中,而主观 题的难度稍大一些。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5
考纲解读
摘编自
①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
一项是 艺术 3道单选 题,9分 ②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一项是 筛选并整合文中 的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 2015全国 陈望衡 Ⅱ 《艺术
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38
![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38](https://img.taocdn.com/s3/m/9a41cae1f121dd36a32d82c6.png)
三个毕业生对话 在分配前夕,三个毕业生有一次对话。甲说:“我嘛,很 可能是木匠戴枷。”乙接着说:“我呢,是团鱼挂在墙壁 上。”丙最后说:“我是灯草做栏杆。”三个毕业生都根据自 己的表现及家庭情况等,运用歇后语巧妙地说出了自己的心里 话。 ①甲乙丙说的三个歇后语各是什么意思? ②你能根据三个歇后语表达的意思分析出 甲乙丙三个毕业生的心情、表现及家庭情况吗?
因此,为了快速、准确地解答论述类文章阅读题,建议考 生分两步完成读文过程。
第一步 泛读——勾画文中信息要点
一、勾画出文中重要句子
类型
作用阐释
论点句、中心句、总结句。高考选文,一般一文只
(1)统摄全 有一个中心论点,文本都围绕这个论点展开议论。
篇的句子 论点的提出,有的在开头,有的在结尾,有的就是
文章标题。
专题学案 一、泛读+精读——两步阅读,提高得分率
论述类文章分为三类:证论文,评论文,感论文。 证论文,就是用充分的事例、事理来证明作者本人观点的 文章;评论文,就是对特定的人物、事件、事理、现象、趋势 等加以评议的文章;感论文,就是针对特定事物谈感想的文 章,带有随笔性质。从高考卷选材的现状来看,所选文章是证 论文和评论文两类。
3.理材料,定意图 ①引用《礼记》是为了说明周代的食品安全监督是我国历史上 最早的记录。 ②引用汉朝《二年律令》和唐朝《唐律》是为了说明汉唐对食 品监督有不同的举措。 ③引用《东京梦华录》是为了说明宋代已有“相关行会”之 说;引用《袁氏世范》《都城纪胜》等作品是为了交代行会出 现的原因及其采取的具体措施。
答案:①木匠戴枷——自作自受;团鱼挂在墙壁上——四 面无靠;灯草做栏杆——靠不住。②甲的意思是“自作自 受”,说明在校表现差,有些后悔自责,分配差一点理所当 然;乙的意思是“四面无靠”,尽管品学兼优,但因家庭无关 系,所以担心分配不理想;丙的意思是“靠不住”,虽然在校 表现好,家庭也有关系,有分配好的希望,但不可靠,所以也 作好了吃苦的准备。
2018年新课标语文:专题10-论述类文本阅读ppt课件(含答案)
![2018年新课标语文:专题10-论述类文本阅读ppt课件(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07f9625acfa1c7aa00cc62.png)
B.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
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C.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 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 D.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 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
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实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 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
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
高考真题指导
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曲解原文,选项认为传统故事和早期 小说的本质差异是“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而原文 第二段是说“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
它们的共同要素”, 所以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差异是流传形式上的差异,本质差异并不明显。
高考真题指导
B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说法无中 生有,原文说的是“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 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
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并没有说“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
高考真题指导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
2018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指导篇PPT PPT 课件
![2018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指导篇PPT PPT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0d6f80d01f69e3142329448.png)
【试题】 8.下列对同济大学这位教授的视觉
感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种视觉感受是观看者以专业的敏锐视觉来
感受世界的结果。
无中生有
B. 双子大楼被袭击而倒下的画面深深地刺伤了
这位教授的双眼。
C.世贸大都的标志意义是这位艺术设计教授理
解美国疼痛的关键。
D. 这种视觉感受现象可以看做是贡布里希所指
2014年课标2卷 【对位信息】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 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 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 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 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拉保人, 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
【试题】 宋3.代根政府据≠原各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 析不正确的一个项行是会
【试题】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伊壁鸠鲁认为,物质欲望约的翰满·足穆不勒能使人 快乐,只有满足了生命本身需要的那种快乐才 会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五、无中生有
阅读材料中本无此意,而命题者却在设 计的选项中故意凭空臆造出这种说法。即原 文中本未说到某种观点或态度,而选项却脱 离原文无端的毫无根据的生出一个观点或态 度,选项的判断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据。
2014年浙江卷
【对位信息】英国著名的美术理论家、艺术家贡
布里希认为,看就是图式的透射,一个艺术家决不 会用“纯真之眼”去观察世界,否则他的眼睛不是 被物像所刺伤,就是无法理解世界。 美国“9·11”事件发生后,我问上海同济大学从事艺 术设计的一位教授,当看到世贸大楼被袭击的电视 画面有什么感想。他说,看着双子大楼倒下的画面, 他感觉:“双子大楼象征着男人,它的倒塌就像一 个男人被摧毁了,这将是美国永远的痛。”这是多 么独特敏锐的视觉4年天津卷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讲论述类阅读1课件 (共22页)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讲论述类阅读1课件 (共22页)](https://img.taocdn.com/s3/m/2b5d3b13581b6bd97f19ead7.png)
技法点拨 实际上,这三类图书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图书馆界统
考纲解读
考点探究
整体感知
关键语句
【例1】科技与道德的联系表现为科学技术从本质上讲是一种 革命的力量,能够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人类带来利益,增进人
类的福利。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
技术通过与生产力诸要素相结合,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为人 类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从这个意义上看,科学技术对人类来说 具有最大的“善”的价值。 本段中所说的“善”指_____________。
“为人类造福”
考点探究 答题思路:
语段后可知,语段中与“善”密切相关的关键句为 “能
够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人类带来利益,增进人类的福利” 和“为人类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对这两句进行提炼和 归纳,得出结论。
考点探究 (2)开放式是不针对特定问题的题目,一般采取选择
题的形式。有单选和多选之分;有回答正确和错误之别。
技法点拨
2. 如果认识到我们对于生活在我们四周的许多生物的相互关系还
有很多不了解的,那么,关于物种或变种的起源问题,我们即使有很
多地方不能解释,也就不足为奇了。为什么某种生物的分布广泛而繁 多,而它的邻种却分布得狭小而稀少呢?谁能解释这个问题呢?然而
这些关系,实在是非常重要,因为我相信,这是决定地球上每一生物
释的信息,其中包括体现概念和语句内容的若干要点(形成的条
件、原因或相关因素)。
考纲解读
基本考点:
三、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观点和情感的角度出发, 要求考生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或者是按提供的例句去寻找 同类的语句。
四、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或在结构层次中起重要作用的语
句,要求考生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 意具体化和明朗化。
2018届高考语文论述类阅读经典复习课件
![2018届高考语文论述类阅读经典复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38da36131b765ce050814b1.png)
(2)考查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筛选并 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以及分析概 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而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和对文章 结构思路的把握,考查较少。 2.从命题形式看,课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命题有以 下规律: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多选择论述类文本中的社会科学 类文章为阅读材料,以三道选择题形式出现,着重考查对文本 信息的准确把握。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 生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 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 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 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
2018届论述类文本阅读 复习经典课件
惠州市博罗县华侨中学 高二语文备课组
教学步骤设计
• • • • • • 1、专题突破设想;(总思路) 2、高考怎么考;(呈现2016年高考题) 3、考题怎么命;(六手段八陷阱) 4、文章怎么读;(宏观思考微观勾画迅速串联) 5、考题怎么做;(与谁比、怎么比,比什么) 6、真题见真功;(读文勾画示范;实用,可操作 性强) • 7、玩游戏解题。
(2016· 高考全国卷甲)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3 题。 (9 分, 每小题 3 分)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 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 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 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 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 正确的一项是( B ) . 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 不像传统的故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 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C.17 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 叙述形式方面, 或在素材来源方面, 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 D. 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 小说和传 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们之间的关联不再像过去那 么紧密。
高中语文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16张PPT)
![高中语文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1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c224aa36bd97f192279e9e6.png)
• 2.找差别,包括语意与关系
11
仔细推敲,细心辨别(对比法+排除法)
1、比词语
2、比关系(因果、条件、假设、总分等)常在因 果关系上设题。 3、比结论论述类文章仍然是议论文,论点、论据、 论证 高考命题者会在分析文意(原因、条件、依据) 或内容(观点、态度)推断方面设题。
《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文艺学论文
《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文艺学论文
《“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社会历史论文
《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文艺学论文
《谈谈〈古文观止〉》
文学论文
理解 句子
筛选 整合
考点考向 归纳 概括
√
论证 分析
√
观点 态度
√
√
√
√
√
√
√
√
√
√
√
√
√
√
√
√
题目信息
选文
类型
《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 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政论
《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史学论文
《留住乡愁》
社会学论文
《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 忆与隐私边界》 《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史学论文 法学论文 社会学论文 文艺学论文
15
1、完成《步步高》 P160. (2018·全国卷Ⅰ) 2、完成《3年课标》 (2020·全国卷Ⅰ1--3)
16
√
√
√
√
√
√
√
√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3题《论述类文本阅读》ppt课件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3题《论述类文本阅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03162a3d4d8d15abe234e52.png)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C 是(3分) ( ) •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 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 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 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 •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 ,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 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 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 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 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 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 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 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 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 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 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 D 的一项是(3分) ( ) •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 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 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 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 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 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 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 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 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 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 • 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 《考试说明》对本章的要求是:“阅读中 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 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 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 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 论据和论证方法。” • 高考试题中的论述类文本,通常是指以论 述、分析为主要表达方式,用以阐述道理 ,表明作者主张的文章,包括国学、史学 、哲学、美学、文艺学、人类学、社会学 、考古学等方面的论文。它以理性思维为
2018年高考语文(课标Ⅱ专用)论述类文本阅读+(共397张PPT)
![2018年高考语文(课标Ⅱ专用)论述类文本阅读+(共39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5df7e0bf18583d048645907.png)
说法绝对
栏目索引
二、(2017课标全国Ⅲ,1—3,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 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 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 “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 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 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 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 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栏目索引
代瓷器进行对比论证后,得出了“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的 论点。 3.答案 B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据第三段首句“一般来说”可
知,文中“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并不是绝对的,但命题人去掉“一般来说”后,
该项说法过于绝对。
易错警示
设误方式 说法绝对,指分析、评价、推测作者的观点时,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 漏掉了原文中表示可能性的限制语 识别方法 关注涉及可能性的限制词:可能、或许、未必、一般来说、通常情况下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讲论述类阅读3课件 (共21页)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讲论述类阅读3课件 (共21页)](https://img.taocdn.com/s3/m/9322b0f60975f46527d3e1d7.png)
考点探究
阅读原文
典题1.下列不能支持“传统建筑不是一劳永逸的东西”这一观点 的一项是(3分) ( ) D A.传统建筑有可能会暂时没落,它的发展和完善始终不曾停止过。
B.传统建筑如同一种活着的有机物,总是在重塑过程中寻找自我。
C.传统建筑由于并不致命的贫乏,目前被建筑师们暂时拒之门外。
D.传统建筑如人类身体和骨骼一样稳定,难以对其做进一步改进。
技法点拨
选择题解答一般方法
第一、比照原文 弄清概念 把握句意 辨析筛选.设题情形有三种: 形同意同 (信息吻合 直接判断) 形异意同 (有所转换 实质一致) 形似意异 (迷惑性大 格外留意)
第二、懂得审辨标志性词语。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顺序词、关
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
的意旨。在论述类文本中,中心论点、分论点以及某些结论,就是
作者在文中的主要观点。 考查命题的角度,一是明确作者的观点,判断某种说法是否符 合作者的观点;二是分析作者的观点,包括分析作者提出某种观点 的原因,说明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依据。
考点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传统建筑不是一劳永逸的东西。它从个体到个体进行传播,而且每一代 的质量都有很大变化。它可能在达到某种高度之后突然没落,或是,在一定 时期的败落之后,它也能在短暂的几年间异常繁荣。就像所有活着的有机物, 它在永恒的重塑过程中寻找自我。 它现在的贫乏并不致命,并不意味会被永远拒之门外。它自身的没落为 其正本清源和准备改进创造了必要条件。在古典柱式中,建筑找到了它的最
论述类阅读专题复习(三)
——作者观点态度
一轮复习
考纲解读
全国卷考纲规定:分析概括。
分析综合 C
1.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 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3题-论述类文本阅读ppt课件(87页,含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3题-论述类文本阅读ppt课件(87页,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a2a478caaedd3383c4d33b.png)
现代文阅读(一)第1~3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试说明》对本章的要求是:“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
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高考试题中的论述类文本,通常是指以论述、分析为主要表达方式,用以阐述道理,表明作者主张的文章,包括国学、史学、哲学、美学、文艺学、人类学、社会学、考古学等方面的论文。
它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考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手法,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等特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释放一览表1高考大回放2考点大筛查高考大回放•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真题示范
真题文本
阅读提示
(2016·全国Ⅲ卷)文学中有历史。①当今历史学家大 ①这是本段
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 的论点。
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 ②对比论证,
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用以说明
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 “五四”前
是《山海经》。③
什么?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 暂当历史。④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 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 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 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 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 《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 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 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 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 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 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 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 是将它看成史书了。⑤
在遇到涉及有因果
将毫无关系的两
关系的选项时,要
个事物拉到一起, 选项中经常会出现 在原文中找出相关
因果混乱 (强加因果、
因果倒置)
并强加因果;或将 有因果关系的两 个事物颠倒, “因”说成
“因为”“因此”“由 于”“因而”“之所 以……是因为”“故” 等表示因果关系的
的句子,仔细分析 有无因果关系,或 者是否因果倒置。 在阅读文章时,应
致)”等。
阅读示范
一、阅读指导 (一)整体把握文章的中心和思路 1.分段或分层阅读全文,逐段或逐层概括段意或层意。遇到个别语句 不懂时,可以先跳过去,等读完全文,再回读。 2.要抓中心句和关键句,尤其是起始句、结束句和结论句,明晓每段要 表达的意思;找出作者的观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明确作者要论证、 阐发什么,是怎样论证、阐发的,用了哪些论据和方法,论点和论据有 怎样的联系等。 3.要把握论证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清论证结构 (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对照式)。 4.要特别注意信息的标志。可以作为标志的词语有:顺序词、关联词、 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以及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 义或近义的词语。阅读时要特别将它们圈画出来。
一般来说,题干中的关
选项内容能在 键词有“不能(能够)体
原文中找到依 现”“直接(间接)体
将选项与题干中的
答非所问
据,且表述正确, 现”“××方面内容” “重 但与题干的要 要”“主要”“符合(不符
关键词逐一比对,判 断其表述内容是否
求不符,答非所 合)文意”“正确(不正确、符合题干要求。
问。
错误)” “一致(不一
二、答题步骤 1.读——阅读题干 阅读文本后面的问题,迅速抓住题干中提供的重要信息, 包括答题要点、 限制范围,力争把握答题指向。 2.找——准确查找 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的信息代入原文, 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对应的语句。注意以下几方面:①有时对应 句可能不止一处,但一般只有一处是符合要求的,因此要仔细辨别,筛选。 ②如果确实不止一处,则进行整合,使之互相补充。③弄清对应句与上 下句、全段乃至全文的关系,在其中所处的地位是什么,即弄清点与面 的关系,做到“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二、熟知六种命题手段 在高考中,要想准确确定选项,首先要了解命题者设置干扰项常用的六种手段,这样,便于 在解题时去定位比对的关键区域和核心信息。命题者设置干扰项常用的六大手段如下表:
删除句子中的部分词语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 删(删减) 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
(二)“先审后读”速读法 1.审,就是审读题干 选文的篇幅一般1 000字左右,涉及的内容往往超出学生的知识面,所以 不能再按常规方法去阅读。如果有标题的话,先看看标题,大致了解文章 主要内容就可以了,再从题干入手,带着题干去阅读文本,阅读就会很有 针对性,能够很快达到目的。 2.读,就是读文本,明确信息角度 阅读要求平心静气,全神贯注,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迅速抓住文中提供 的重要信息,力争基本把握整体文意。阅读前可提出设问: 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 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 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
“之后”或“一定”
有标志作用的词语。
“必将”“可能”
“如果”“未必”等词语。
把其中一方面 或一部分所具 以偏 有的某些特点 概全 说成是所有同 类事物所具有 的特点。
阅读文章和选项时关注经
选项以部分代整体 常出现“部分”“所有”
(或相反),以个别代 “都”“凡是”“毫无例外”“一
一般(或相反),以特 些”“几乎”
测……
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 漏掉了另一方面。这种选项有很大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或胡拼乱凑、东拉西扯、望文生 义、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来干扰判断。
三、明确九种命题陷阱
命题陷阱 陷阱解读
选项特征
解题指津
的具体内容。
指对词句的理解与 原文意思发生了偏 曲解文意 离,曲解了作者所 要阐述的观点或所 要表达的意思。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 矛盾而言有主要矛 盾和次要矛盾,就 主次颠倒 原因而言有主要原 因和次要原因,就 表现而言有主要方 面和次要方面。
选项中的观点与原 文不一致,错项故 意更换个别关键字 词,造成一字或一 词之差,从而背离 原文意思,歪曲作
专题入门——明确文体特征 掌握阅读技巧
一、文体概念 一般论述类文章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 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 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类文章。社会科学类的论 述文章指研究社会科学的文章,如政治经济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化 学、文艺学、历史学等方面的文章;自然科学类的文章主要是指研究自 然科学的文章,如天文学、医学、生命科学等方面的文章。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这两类文章中,以社科文为主,其中文艺理论、社 会伦理、历史科学会经常涉及。一般来说大都是最近发表在报纸杂志 上的论述类的文章,选文的社会性、时效性强。高考在文本选材上没有 太多的规律可循,几种题材轮流变化考。考查的重点有很强的连贯性。
无中生有
命题者设计选项 时,故意设置原文 中没有的信息。 所给选项在原文 材料中未涉及,也 不能从原文中推
断出来。
(1)选项句的意思往 往和文章的整体意 思相近,但在原文中 找不到具体依据。 (2)选项句中的几个 词在原文中都有,但 在原文的不同位置。
做题时要仔细检查 所给选项的内容是 否能在原文中找到 依据,或者是否能 根据原文合理地推 断出来。
“ 果 ” ,“ 果 ” 说 成 词语。
重点关注“因为”
“因”。
“因此”“由于”
“因而”等词语。
指故意把原文
混淆 时态
中尚未确定或 还未实现的设 想或推测说成
既成事实。
选项中经常会出现
“已经”“曾经”
“过去”“现在”
注意已然与未然、或然与
“目前”“将要”
必然的辩证关系,关注选
“尚未”“之前”
项中出现的关键性的或具
3.比——仔细对照 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 变”,如果选项在原文的基础上出现了修饰、限制、补充成分的增减, 那么就要注意是否出现了范围的扩大或缩小,程度的加深或减轻,数 量的增加或减少,是否改变了原有的因果关系、先后顺序、主次关系, 是否将或然性、可能性变为必然性,预见性变为现实性,将来时变为 完成时,等等。另外,还要对比选项之间的异同,找出准确对应题干的 选项。 4.除——排除干扰 确定、选择一个选项的过程,就是排除其他三个选项的过程。每个题 目中设置的干扰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加以排除的。但是因 为有时对原文的表述不尽科学或不尽准确,有些人在排除时,往往不 依据原文而凭借其他方面的知识或是自己想当然,结果导致失分。
者观点。
要从整体上感知, 准确寻找出原文中 与选项对应的语句, 找出语句含有的意 义,提取与答案相 关的信息仔细 比对。
做此类题,要仔细
命题人设置陷阱时, 有时会将这些“主 要”的一面和“次要”
的一面倒置。
审读原文,弄清楚 哪些是“主要”的一 面,哪些是“次要” 的一面,或者文中 先说了什么,再说
了什么。
(三)标画关键词句 1.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 (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括词(如多数、 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等表范围的词语);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 等表程度的词语); (3)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 或然必然(如果、可能、一定、或许、已经、将来、正在、目前、如果、 必然、预计等表判断的词语); (4)代词(这、那、它、其、如此等)。
解。
添(添加)
添加定语或状语或某个中心词或其他内容,造成偷换概念或对原文内容的 曲解等现象。
调(调换)
调换词序、语序,造成逻辑错误,从而改变句意,会造成因果颠倒、主客颠 倒、混淆条件等现象。
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曲解文意;改变肯定与否定、 改(改变) 现象与本质等等,造成部分涵盖全体、整体代替局部、现实代替 猜
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 后史料的范
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 围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