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知识结构图

合集下载

Unit4单元知识结构图牛津上海版六年级英语下册

Unit4单元知识结构图牛津上海版六年级英语下册

6B Module 1 City life Unit 4 Staying Healthy 单元知识结构图
本单元中,学生将围绕运动与健康这一主题,在阅读与听写活动中获取
室内外活动、健康问题和日常习惯等信息;了解就医问诊的方法,分析可能导致健康,做出改变,提升健康生活意识。

在歌曲学唱中,了解常见室内外活动,认识劳逸结合的健康生活方式;在谈论最喜爱的室内外活动中理解个人喜好的差异,了解调查图表的特点与作用;在Joe和kitty与医生进行有关健康问题的对话中,了解常见健康问题、成因及改善建议;在写作活动中,通过记录日常活动习惯,了解习惯与健康的关联,提升健康意识。

单元知识结构图

单元知识结构图

晋教版八年级(上)《第三章——自然资源》单元知识结构图附:我国各类土地资源分布表丰富的自然资源(总) 有限的耕地资源(分) 类型:农业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

存在问题:供求矛盾突出、破坏和浪费等。

保护与节约措施(至少两点): 自然资源属性分类 可再生资源(能反复利用),如: (举三例) 非可再生资源(利用后不能再生),如: (举三例) 存在问题:质量下降、总量下降、后备耕地资源不足等。

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利用保护措施(课本P66—67) ①土地资源总量多,人均量少。

②土地资源类型多种多样,区域差异显著。

③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见下表) ④难以开发利用的土地比例大,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特点 特点 ①种类多、类型全,总量丰富,人均量少。

②分布不均匀。

紧缺的水资源(分) 淡水资源 我国水资源的主要特点 ②分布不均衡 ①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②空间上: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影响 南方水多 北方缺水 ①西北: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夏季风难以到达,气候干燥,降水极少,水资源短缺。

②华北:人口密集,耕地面积大,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极少,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加剧了北方缺水的状况。

分布不均的解决措施 ①时间(季节)上:修建水库 ②空间上: 跨流域调水 南水 北调 (最大) 东线:从长江下游通过京杭运河引水 中线:从长江支流汉江引水,解决华北缺水问题。

西线: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解决西北缺水问题。

节水 措施 提倡节水农业,推广喷灌和滴灌技术。

工业生产中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防止水污染。

生活中:使用节水器具;洗漱时不要一直开着水龙头;当好节水宣传员;少用洗涤剂……引黄入晋,缓解山西水短缺问题。

引滦入津 引黄济青 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天然存在的并有利用价值的自然物。

①江河水 ②湖泊水 ③浅层地下水 ①总量丰富,居世界第六位,人均量贫乏。

七年级历史上册_知识结构图课件_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_知识结构图课件_人教新课标版

夏朝的兴亡 夏 、 商ຫໍສະໝຸດ 、 西 周 的 兴 亡商朝的兴亡
西周分封制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化
出现:原始社会末期。盛行: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特点: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代表作: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 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与商周同期,成都平原的“三星堆”文化举世闻名,出土的青铜面 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像等 陶瓷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玉器制造业:制造业兴盛,雕刻工艺达很高水平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河姆渡的 原始农耕
原 始 的 农 耕 生 活 距今时间:距今约七千年 地点:位于浙江余姚 生产生活状况:活动范围位于长江流域,已使用磨制石器(这种磨制石器时代叫新石器时代) 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会建造房屋,住干栏式房子,过着定居生活 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陶器,制作简单的玉器和乐器 距今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 地点:位于陕西西安 生产生活状况:活动范围位于黄河流域,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里,屋里有灶坑,供炊煮和取暖用 会制造彩陶,陶器上有刻画符号,有些学者认为是我国早期文字雏形 距今时间:距今约四五千年 地点:位于山东泰安 生产生活状况:农耕经济发展,原始手工业发展,能够制造黑陶、白陶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中 华 文 化 的 勃 兴 ( 一 )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春秋争霸 春 秋 战 国 的 纷 争
战国七雄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铁农具和牛 铁农具的使用: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牛耕: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耕的使用 影响: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著名的都江 概况:战国时期各国都注意兴修水利。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都江堰 意义: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消除岷江水患,灌溉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获得“天府 堰 之国”的美誉 背景: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出现了新兴的封建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新兴的地主 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各国掀起变法运动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商鞅变法 内容 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 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影响: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 的封建国家,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单元知识结构图-刘志萍

单元知识结构图-刘志萍

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第一单元
《你好,新学校》单元知识结构图
单元目标:
态度与情感:
1、引导学生用各种感官感受新学校环境的美好,对老师充满了信任,敬仰的感情。

2、能充满兴趣地参与学校一天的生活,对自己是一名小学生而感动快乐。

行为与习惯:
1、引导学生观察新学校的环境、设施,了解它们的作用。

2、能主动地理解老师和课程的特点,了解学校一天的日程安排,初步培养学下生活安全意识。

3、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准确的坐立行姿势,树立良好的精神风貌。

过程和方法:
1、通过自身观察比较、归纳及操作练习,感受新学校的美好。

2、掌握一些学校生活必备的安全知识参与行为练习,从而完全适合新学校的生活。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校园环境中一些标志性的建筑,理解老师的办公室。

2、知道教师节。

3、了解基本的课程和课外活动。

4、初步培养安全防护意识。

能练习正确的坐立行姿势,能辨别不美的行为习惯。

单元知识结构图:。

二年级数学单元知识结构图

二年级数学单元知识结构图

解决问题 (连续两问)
35+32
35+37
36-23
51-36
解决问题 (一个数比 28+34+22 另一个数多 84-40-26 或少几的 问题
67-25+28
解决问题 (一问)
35+2 35+20
35+7
36-3 36-20
51-6
6+7+20 20-8-6
7-5+18
第三单元单元结构图
解决问题 例6
生活中 的角
认识锐角 和钝角 例5
角的初 步认识
认识角
认识角 例1
画角 例2
认识直角
认识直角 例3 画直角 例4 Nhomakorabea第四单元知识结构图
3+3+3+3+3=15 6+6+6+6=24 2+2+2+2+2+2+2=14 2×7=14 7×2=14 5的乘法口诀 2、3、4的乘法口诀 2-6 表 内 乘 法 (一) 的 乘 法 口 诀
解决问题
整理和复习
第七单元知识结构图
解决问题 例三
认识”分“ 例一
认识时间
认识几时几分 例二
第八单元知识结构图
数学广角
简单的排列(例一)
简单的组合(例二)
第 一 单 元 单 元 结 构 图
统一长度 单位 例1
认识厘米
解决问题 例8
认识厘米
例1
长度单位
用厘米量
例2
认识米
认识线段
认识米
例4
认识线段 例6
画线段 例7

小学数学单元知识结构图

小学数学单元知识结构图

1、不进位笔算加法
1、两位数加两位数
2、进位笔算加法
1、不退位笔算减法100以内的加、减法(二)
2、两位数减两位数
2、退位笔算减法
3、求比一个数少几的
(一)计算部分: 1、连加法笔算
3、两步计算 2、连减法笔算
3、加减混合笔算
4、加减法估算
4、整理和复习
1、乘法的初步认识
(一) 2、2——6的乘法口诀
3、复习和整理
表内乘法
1、7-----9的乘法口诀
(二) 2、倍的认识
3、整理和复习
1、统一长度单位
2、厘米的认识
1、长度单位 3、米的认识
4、线段的认识
5、我长高了
1、角的初步认识
(二)长度单位与图形:2、角的初步认识2、直角的初步认识 3、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1、观察物体
3、观察物体 2、对称
3、镜面对称
1、统计
(三)实际应用:1、简单的排列
2、数学广角
2、简单的推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的教材除了一首歌曲、还有知识点以及相关的练习,不管学生的感受,教师总有事做,教歌、教知识或教识谱。

《新教材》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一、二年级以感受音乐为主,教科书给予教师的提示也非常有限,教师实施教学有一定困难。

如何使用教材,如何实施教学,以下提供给教师一些建议。

(一)教师必须熟悉和了解教材,深入领会教材的意图教师必须钻研教材、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挖掘隐含在教材中的知识点、音乐表现手段、相关社会文化等等内容,以音乐为主线将这些内容贯穿起来,才能符合《音乐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要求。

《新教材》的每个单元基本上由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组成:感受与鉴赏、音乐表现。

音乐创造、相关音乐文化。

有的内容是显性的,有的内容是隐性的。

如第二册第一单元“红灯停绿灯行”,教材显示有三个层面的教学内容:一是歌曲学唱;二是大声歌唱与内心默唱、音符与休止符;三是道德行为规范。

本单元共三首歌曲,一首童谣,教学侧重点各有不同,但都综合贯穿音乐感受、音乐表现、社会行为规范三个方面的内容。

隐性的内容是感受音乐和培养学生内心稳定节奏感,创造性地处理歌曲大声歌唱与内心默唱的部分,自由选择打击乐器为童谣伴奏等内容。

又如第四单元“五十六朵花”要求听出《保护小羊》这首歌曲前、后两个乐句结束音的不同,这是显性的教学内容。

隐含在教材后面的意图是,前面学过的歌曲《小动物唱歌》《小毛驴爬山坡》也是如此,教师教学《小动物唱歌》《小毛驴爬山坡》时可以提前进行前后乐句的比较,也可以从结束音的比较,扩展到前后乐句的比较,如《小雨沙沙沙》《红眼睛绿眼睛》则是前后两句前半句相同、后半句不同,甚至节奏与音高的比较,如《小蚂蚁》节奏不同,音调不同等。

再如,第六单元“藏猫猫”《玩具兵进行曲》,显性的教学内容是哪首乐曲适合走步?请随音乐走一走。

并不是说只有《玩具兵进行曲》适合走步,整个教材很多乐曲,如《小蚂蚁》《快乐的罗梭》《小毛驴爬山坡》《幸福拍手歌》《小动物唱歌》等等,都可以走步,做律动。

第四单元“五十六朵花”《乃哟乃》,请学生在有颜色标记的小节处拍手或做其他动作,潜台词是指出歌曲旋律是sol、mi、do三个音构成的音调,是歌曲的核心音调。

(二)反复感受和体验,将教材内容融入内心体验中,找对个人情感体验的兴奋点作为教学设计的切入点教师全面熟悉教材之后,接下来就是寻找教学设计的切入点。

哪些东西可以作为切入点呢?可以是教学内容如唱歌、器乐、欣赏、创造等.也可以是音乐体裁、同一首音乐作品不同的表现形式等都可以是教学设计的切入点。

但是教师如果抓不住重点,学生就会不得要领,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必须对教材反复琢磨,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地方,或自己认为重要的一个关键点,或自己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从一点入手,发散和收集、整理与此相关的各种资料,展开思考并以此为主线筛选和组织教学工作。

如:1.音乐作品是教师情感体验最深刻的地方。

像文学作品一样,音乐作品中也具有类似“眼”意义的元素,意蕴深厚、能传达音乐形象的主旋律,或给人留下无穷回味的主题旋律,或反复出现的节奏型,等等,可以说就是音乐作品的“眼”。

“眼”是音乐作品最具灵气的地方,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情感体验,也会有对“眼”的不同认识。

仔细揣摩,发现音乐作品中的“眼”,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音乐表现的处理,对音乐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福建陈托谈《中小学音乐教育》2001,12)如,第一单元“红眼睛绿眼睛”中的四分休止符就可说是歌曲的“眼”。

演唱时,准确的休止,会给学生带来“红灯停”这样一种令行禁止的体验,与绿灯畅通无阻的流畅音乐形成对比。

可以以此培养学生听辨旋律节奏的异同,也可以此培养学生律动,还可以此制作红绿灯的课件等。

再如第四单元“五十六朵花”《乃哟乃》中sol、 mi、do三音组可说是歌曲特点最鲜明之处,以此为切入点,可以设计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可以使用碗、碟、杯敲击演奏歌曲旋律,可以用三音继续创编和发展歌曲旋律等等。

2.某一自然、社会主题。

如第一册第一单元“用声音编织的故事”,采用“清晨”“课间十分钟”“公园”等主题,把声音模仿、演唱、演奏、律动、表演、创编等教学内容有机综合在一起。

再如第二册第二单元《春天悄悄来临》的创编活动也是如此。

3.教学中的难题。

例如,小学一年级学唱歌曲,学歌词、记歌词较困难,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朗诵、讲故事、律动、表演、多媒体演示、分组竞争、游戏等综合方式,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用词。

例如在学唱歌曲《小蚂蚁》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设计让学生扮演小蚂蚁搬运歌词、拼接歌词、踏着节拍朗读歌词、随音乐背诵歌词、演唱歌词等环节,反映了教师在教学歌词这一环节的巧妙构思。

再如第二册歌曲《小动物唱歌》是一首从弱起小节开始的歌曲,儿童在四四拍的最后一拍进入,是这首歌曲学唱的难点。

通常解决这样的问题,先由教师数三拍,学生进入歌唱,或者由教师喊:“预备起”,直接进入歌唱。

如果以此难点为突破口,教师可以做许多文章:设计由动物叫三声的前奏,动物出场亮相的三拍富有节奏感的动作等等,既解决了弱起的难点,又提高了歌曲学唱的趣味性。

还如,小学生发声习惯的养成,就可以通过生活中吹蜡烛、吹泡泡的游戏,汽笛“嘟嘟”、刮风“呼呼”声音的模仿,歌曲演唱等综合各种活动练习声带闭合、气息均匀。

(三)灵活运用、处理教材,适当扩充和删减,调整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尝试多种构思重组教材1.调整教材教学顺序,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设想与构思都是理想化的,教师应根据学生音乐能力、学校教学场地、设备、教学时间等现实操作的可能性,在保证每个学期或每个学年甚至整个小学阶段能完成音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调整教材教学顺序。

如《我家门前有条河》,教材中有50个格,要求数l~50的数字,并同时按节奏读儿歌、做动作表演等,如果学生数数难度较大,就可以减少教学内容,或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或留待以后进行。

突出音乐教学的特点,对教学材料进行加工和丰富。

挪威作曲家辛丁的《春天悄悄来临》,学生无法很快领会,可增加与春天有关的其他欣赏曲;在《红灯停绿灯行》游戏中可增设十字路口、跑道等,帮助学生进行默唱与大声唱的练习。

《我们才不怕大灰狼》增加观看《三只小猪》动画片的环节,帮助学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等。

《红灯停绿灯行》一课中,黄灯虽然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但与歌曲学唱、音乐游戏关系不大,就不必在课堂上出现,不必与现实生活完全吻合。

2.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尝试多种构思重组教材。

任何一个切入点都可发展设计多种样式。

教师重组教材,许多设想纷至沓来,尝试多种构思,可以帮助教师理清头绪,选择最佳方案。

第二册《红灯停绿灯行》,教材显示有三个层面的教学内容:一是歌曲学唱,二是大声歌唱与内心默唱,三是社会行为规范。

而除去教材表面的这三个内容,隐含在教学过程中,还有歌词的记忆,歌曲的学唱、按歌曲的节奏走步、内心稳定的节奏感,与交通规则有关的游戏,了解小学生社会行为规范等等内容。

第一个方案是,以歌曲学习为重点,把歌词的朗读,歌词的创编,旋律的听唱和模仿,上、下句的辨析,歌曲的接唱为主线,穿插着游戏、走步以及相关的社会行为规范等内容;第二个方案是以培养学生内心节奏感为重点,那么听音乐走步,音乐的进行与休止,红灯停绿灯行的游戏,大声歌唱与内心默唱,就是教学的重点,穿插着听唱歌曲、了解相关的社会行为规范等内容;第三个方案是以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为重点,那么就可以把听旋律创编歌词,根据旋律填词,根据歌曲设计动作走步,如何处理音乐进行与休止等内容是重点。

应该说对教材的这几种理解和处理都是符合教材要求的。

取谁合谁,取决于教师对自己的了解和教学侧重的选择。

偏重演唱的,可能选取方案一;偏重舞蹈的,可能选取方案二;偏重创造的,可能选取方案三等。

教学重点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顺序的编排,体现了教师对音乐的内涵及表现的个人偏好与侧重,也体现了对教材重组和再创造的过程。

3.根据地方音乐文化习俗,选取恰当的角度和材料,进行富有特色的教学。

同一个教材,除了体现教师个人情感体验和教学处理的特色外,还应该具有当地的地方特色。

参加实验的教师,有的已经做了这方面的尝试。

例如,海南是黎族少数民族的聚集地,黎族人在“三月三”跳起竹竿舞,音乐教师把竹竿舞弓队课堂或做律动、或创编节奏,或把学生带到节日聚会上,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上一堂生动的音乐课;“舞狮”是南方逢年过节及各种喜庆场面都能见到的壮观场景,在第一册《过新年》中,天真活泼的小学生扮成生龙活虎的小狮子,滚、爬、踢、打地表演狮子,十分可爱。

北方的《过新年》就可以“扭秧歌”,听听秧歌节奏,学学秧歌舞,学生乐在其中。

北京的《国旗国旗真美丽》就可以到天安门广场看升旗,听国歌唱国歌,身临其境地感受国歌响起时雄壮威严的气氛等等。

(四)根据学生的各种情况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贯彻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音乐教学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音乐能力、性格爱好、教学内容的难易等各种情况选择、创设情感教学的种种氛围。

1.熟悉儿童的个性,了解其生理、心理的需求,尤其寻找儿童兴奋点,响应学生汲取知识与感性体验的方式、让师生彼此融合,营造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情境。

小学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不受约束,朗读、唱歌、欣赏、创造等都可似配合律动来进行。

这个时期也是训练儿童感受节奏、记忆旋律、模仿音高、动作的好时机。

具体音乐儿童会有具体反应,这更值得教师观察和研究,因为儿童的兴奋点恰恰是教师与学生达成共鸣的好时机。

如第一册《我们才不怕大灰狼》是动画片《三只小猪》的主题曲,儿童在欣赏、观看动画片时,最惊心动魄的既不是三只小猪盖房的悠闲、快乐,也不是大灰狼的仓皇逃跑,而是大灰狼吹倒房屋、追逐小猪与小猪逃脱凶险的矛盾冲突,是学生最感兴趣的。

围绕这一环节设计的音乐教学肯定能引起学生的广泛参与,教师可充分展开和突出这个环节的教学。

2.学生感到困难的环节,是教师充分展示个人才能和想力的机会。

教师以引导为主,提供多种方式方法启发和帮助学生学习,应该重视学生个人适应社会的能力,鼓励他们发展自我思考与自我决定的能力,真正弓践学生无限的学习潜能。

如上面提到的为了帮助学生记《小蚂蚁》的歌词,教师精心设计的诸多环节。

3.除了这一时期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共同特征,更要关注儿童在某些事物方面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

教学中安排学生操作为主的空间,鼓励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

重视个人的学习历程即创造才能的表现,个人内在体验与情感的真实性的表现,充分尊重,尽情流露,进而激发学生个人多元智能的真实展现。

(《教师角色的转变》──终身学习与现代教师P.114)如《三只小猪》中如何搭建房屋,如何制造风沙吹扬的效果,可由学生自行设计。

如歌曲《红灯停绿灯行》,大声演唱与心理默唱的部分可交给学生扮演的“交通警察”去处理;歌曲《小动物唱歌》由学生自由摆放强弱标记,设计音乐演唱的强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