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程标准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标准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标准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基本素养和创造力,使其能够在学前教育中有效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二、课程内容1. 美术基本知识:包括色彩、线条、形状等美术基本概念的教学;2. 创作技巧:教授幼儿使用不同的绘画和造型材料,如颜料、纸张、黏土等,培养其使用这些材料进行创作的技巧和想象力;3. 艺术欣赏:通过观看和分析经典艺术作品,培养幼儿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品味;4. 手工制作:教授幼儿使用简单的手工技巧,如剪纸、折纸等,增强其动手能力和创造力;5. 美术活动:组织幼儿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如画展、手工比赛等,培养他们的艺术表达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方法1. 示范教学:教师通过示范绘画和手工制作的过程,引导幼儿研究和模仿;2. 个性化教学:针对幼儿的兴趣和特点,提供个性化的美术教学内容和活动;3. 激发想象力:通过启发性问题、故事情节等方式,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4. 创设艺术环境:创造艺术氛围和环境,如美术角、展示墙等,激发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和热情;5. 合作研究:组织幼儿进行合作绘画、合作手工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评价方法1. 平时表现: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注意力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2. 作品展示:展示幼儿的绘画和手工作品,评价其创造性和表达能力;3. 反思记录:记录幼儿在课后对艺术活动的反思和感悟,评价其对艺术的理解和体验。
五、教材参考1. 《幼儿美术教学指导》2. 《幼儿美术教育手册》3. 《幼儿美术创作作品集》以上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旨在指导学生合理开展美术教学,培养幼儿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
2024版义务教育小学美术课程标准

2024版义务教育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一、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
3. 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绘画和造型技能。
4.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增强对传统和现代艺术的理解。
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技巧。
二、课程内容1. 艺术基础知识:学习绘画、色彩、造型等基本艺术知识。
2. 创意表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创意。
3. 传统文化艺术欣赏: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如国画、剪纸等,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欣赏。
4. 现代艺术欣赏:了解并欣赏现代艺术作品,培养对当代艺术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5. 艺术实践技能:学习绘画、造型等艺术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
6. 艺术欣赏与评论:学习欣赏艺术作品并进行评论,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三、教学方法1.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包括课堂讲解、示范教学、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2. 引导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实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3. 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活动。
4. 艺术创作实践: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实践,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四、评价方法1. 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作品质量、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2. 学习笔记和作品集:要求学生记录学习过程和心得体会,形成学习笔记和作品集。
3. 同学互评:鼓励学生相互欣赏和评价作品,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和批判能力。
五、教材选择1. 综合教材:选择符合课程标准的综合教材,包括艺术知识、艺术作品欣赏和实践指导等内容。
2. 辅助教材: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辅助资料和教辅材料,以丰富教学内容。
六、课程时间安排1. 每周安排2-3节美术课,每节课45分钟。
2. 课程持续时间为一学期,根据学期安排具体内容和教学进度。
(完整)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全国版)

(完整)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全国版)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全国版)一、总体要求小学美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绘画技能。
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美术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2.1 绘画技巧包括素描、颜色运用、水彩画等基本绘画技巧的研究和实践。
通过练,学生可以掌握绘画基础知识和技能,发展自己的艺术表达能力。
2.2 手工制作通过手工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包括剪纸、折纸、手工雕刻等,让学生体验手工艺术的乐趣,培养他们的耐心和细致观察力。
2.3 艺术欣赏学生将研究欣赏经典艺术作品和民间艺术品,了解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
通过观察、品味,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拓展他们的艺术视野。
2.4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进行美术创作,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
学生可以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培养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学要求3.1 学生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美术课程,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热爱。
教师应当关注和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个学生的艺术潜能。
3.2 知识与技能的结合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3.3 鼓励创新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在保持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4 注重安全教育在进行绘画和手工制作活动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注意安全,防止意外伤害发生。
四、教学评价教师应根据学生在绘画、手工制作和艺术欣赏方面的表现,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评价。
评价应多样化,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优势,鼓励进步和创新。
五、教学资源教师应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艺术作品图片、绘画工具和材料等。
学校应配置良好的美术教室和设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
六、课程实施美术课程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要求进行科学组织。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确保课程实施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4年版)是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结合国内外美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制定的。
该标准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艺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制定的。
以下是对该标准的具体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一、美术课程目标美术课程标准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和观察力,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美学精神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二、学科内容和要求1.美术识见和知识学生应掌握绘画、雕塑、书法、摄影等各种艺术形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应了解中国古代绘画、西方绘画、中国装饰艺术等的历史和特点。
2.创造性表达和实践能力学生应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能够通过绘画、雕塑等方式进行艺术创作,并且能够通过合作实践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思想。
3.艺术鉴赏和批评能力学生应学会欣赏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并能够提出合理的艺术评价和意见。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上,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解、示范、实践、互动讨论等。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四、评价体系美术课程的评价应注重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同时也要兼顾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理论素养。
不仅要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还要考察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五、教师的角色和要求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并且具备较高的美术技能和创作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帮助学生充分发展潜力。
六、课程的结构和资源美术课程的结构应合理,选材应多样化,体现国内外艺术成果和艺术家的创作思想和方法。
此外,还应利用实践基地、图书馆、艺术博物馆等资源,丰富学生的审美和艺术体验。
七、标准的实施与监测为了确保标准的实施,学校和教育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材,同时还要进行考核和监测,以评估学生和教师的学习和教学效果。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标准

3.邀请艺术家、教育专家等进行讲座,分享实践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十五、课程持续改进与发展
1.定期对课程进行评估,结合教育发展趋势和幼儿园实际需求,不断更新课程内容。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专业培训和教学研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鼓励学生和家长参与到课程评价中,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课程设计。
二十二、课程实施成效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美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为未来从事幼儿美术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2.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能够独立设计和组织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
3.学生的个人素质和职业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为成为优秀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2.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营造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
3.遵循教育规律,确保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为学前教育专业培养高素质的美术教育人才。
二十一、课程评价与反馈
1.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学生自评、同伴评价、教师评价以及幼儿园反馈等,全面评估课程效果。
2.定期收集和分析评价数据,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教学质量。
4.专业讲座与工作坊:定期邀请美术教育专家、幼儿园教师等进行专题讲座和实践操作工作坊,帮助学生掌握最新的美术教育动态和教学技巧。
八、教学策略与学习方法
为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采取以下教学策略与学习方法:
1.情境教学: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美术创作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实践和教学模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与目标
2023版义务教育小学美术课程标准

2023版义务教育小学美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目标
1.1 知识技能
掌握基础美术知识和技能,包括基本绘画技巧,色彩理论,以及简单的艺术欣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
能够应用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实现研究目标,培养观察、想象、创新和实践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使其形成积极的艺术态度和健康的审美价值观。
二、课程内容
2.1 绘画
研究基本的绘画技巧,包括素描,色彩,构图等;通过观察和
描绘自然和生活,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和艺术感觉。
2.2 创意设计
通过研究基本的设计理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计能力,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设计方法和技术,发展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2.3 艺术欣赏
研究艺术欣赏的基本方法,包括艺术作品的分析,评价,和解读;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
三、课程评价
3.1 过程评价
对学生的研究过程进行持续的观察和记录,重视学生的参与程度,创新能力,和研究方法,以及他们的艺术感知和表达。
3.2 结果评价
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技能运用情况,以及艺术作品的创
新性,独特性和审美价值。
四、课程实施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绘画,设计,欣赏等活动,实现课程目标,发展学生的艺术技能和审美情感,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
以上即为2023版义务教育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希望能为广大
教师和学生提供参考和指导。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4年版)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4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4年版)前言美术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根据我国教育发展战略和美术教育发展现状,制定本课程标准,以促进美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目标与内容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美术鉴赏能力。
2. 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技能和实践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 增进学生对美术与生活、美术与传统文化、美术与科技等关系的认识。
课程内容1. 美术基本理论:包括美术史、美术理论、美术批评等。
2. 美术创作技能:包括绘画、雕塑、设计、摄影等。
3. 美术与其他领域的交叉:如美术与文学、戏剧、音乐、舞蹈、影视等。
4. 美术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包括对中国画、书法、剪纸、陶艺等传统艺术的了解和创作。
5. 美术与科技的关系:如数字艺术、虚拟现实艺术等。
教学建议1.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 提倡实践性教学,鼓励学生动手创作,提高实践能力。
3.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4. 创设开放性、多元化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创新。
5. 加强学科间的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评价与反馈1. 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 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美术技能、审美素养、创新精神、合作意识等。
3. 评价主体: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参与,形成客观、全面的评价。
4. 反馈机制: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结果,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实施与保障1. 加强美术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2. 完善美术教学设施,保障教学资源充足。
3. 开展校内外美术教育活动,拓宽学生学习渠道。
4. 加强与家庭、社会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
附录1. 教学建议与案例2. 评价方法与指标3. 教学资源推荐4. 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实施过程中请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023年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

2023年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前言根据2023年教育部颁布的最新教学大纲,我们制定了新的小学美术课程标准。
美术课程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
本课程标准依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求,全面阐述美术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提供指导。
一、课程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将了解美术的基本概念、绘画技巧和艺术流派,培养美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和创作等多元化教学活动,学生将学会如何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将培养对美术的兴趣和热情,增强文化自信,尊重多元文化。
二、课程内容2.1 美术基本概念介绍绘画、雕塑、设计、建筑等基本艺术形式,以及色彩、线条、形状等基本元素。
2.2 绘画技巧教授素描、水彩画、油画、版画等绘画技法,以及电脑绘画等现代手段。
2.3 艺术流派讲解从古代到现代的艺术流派及其代表作品,包括中国美术史和外国美术史。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演示、实践、互动等教学方式,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和实地考察,增强学生的体验和参与。
四、评价方法4.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创作过程,通过观察、记录和反馈进行评价。
4.2 终结性评价以作品展示、竞赛和考试等形式,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运用。
五、课程实施与保障5.1 师资培训定期组织美术教师专业培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5.2 教学资源整合校内外美术教育资源,包括图书馆、美术馆、艺术家工作室等。
5.3 教学设施保障美术课堂所需的教学设施和材料,鼓励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设备。
六、附录6.1 课程标准解读详细解释课程标准中的各项要求和实施细节。
6.2 教学案例提供具体的教学案例,指导教师如何进行课堂教学。
6.3 评价量表制定学生评价量表,明确评价标准和指标。
结语2023年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2023版义务教育小学美术课程标准

2023版义务教育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简介本文档旨在制定2023版义务教育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以指导小学生的美术研究和发展。
以下是该标准的内容和要求。
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2. 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和文化意识。
3. 培养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批判能力。
课程内容1. 素描和造型- 研究基本素描技法,如线条、明暗、透视等。
- 探索不同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如铅笔、炭笔、铅笔色彩等。
- 培养观察和表现能力,绘制简单的静物、风景等。
2. 水彩和色彩- 研究水彩的基本技法,如湿笔、干笔、渐变等。
- 探索色彩的运用和组合,理解色彩的表现力。
- 进行简单的水彩创作,如静物、风景、人物等。
3. 手工和构思- 研究手工制作的基本技法,如剪纸、折纸、拼贴等。
- 发展创意思维和构思能力,进行简单的手工创作。
- 运用不同材料和工具,创作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
4. 艺术欣赏和批判- 研究欣赏艺术作品,如绘画、雕塑、建筑等。
- 研究分析和评价艺术作品的要素和特点。
- 培养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批判思维。
课程要求1. 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兴趣。
2. 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表现能力。
4. 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5. 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总结通过制定2023版义务教育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我们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创造力和艺术素养,同时培养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和批判能力。
课程内容包括素描和造型、水彩和色彩、手工和构思以及艺术欣赏和批判。
课程要求注重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培养创造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注重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的培养。
《美术基础》课程标准

《美术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美术素养和技能,提高学生对美术的认识和欣赏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美术的基本概念、技能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美术创作。
二、教学内容1. 美术基础知识:包括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等基本概念和原理;2. 美术技能:包括素描、色彩、构图、线条等基本技能和方法;3. 美术欣赏: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4. 创作实践: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和技巧。
三、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示范教学:教师示范美术技能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3. 创作实践:学生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创作能力和技巧;4. 作品点评:教师点评学生作品,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不足;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讨论美术相关话题,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四、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2.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评估学生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五、课程安排本课程共xx周,每周xx课时,共计xx课时。
教学内容包括理论讲解、示范教学、创作实践等环节,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材选用及资源利用1. 选用合适的美术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化的教学内容;2. 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美术知识和作品,丰富教学内容;3. 鼓励学生自主搜集素材,拓展创作思路。
七、教师职责1. 认真备课,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2. 注重示范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3. 及时点评学生作品,给予反馈和指导;4. 组织讨论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5. 定期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
八、学生要求1. 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活动;2. 按时完成作业,提高创作能力和技巧;3. 尊重教师,保持良好的课堂秩序;4. 自主搜集素材,拓展创作思路。
《美术鉴赏》课程标准

2.成果推广与应用
(1)将课程实施成果在校园内进行展示,提升学校美术教育的知名度;
(2)将优秀成果推广至其他学校,为同行提供借鉴和参考;
(3)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美术鉴赏能力的实际运用。
《美术鉴赏》课程标准的制定,旨在为我国美术教育提供一个全面、科学、系统的教学指导框架。本课程标准从课程性质与目标、内容与要求、实施与评价、资源与保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划,力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美术鉴赏能力。通过课程的组织与安排、评价与反馈、拓展与延伸、管理与支持、特色与创新、成效与展望等环节的精心设计,确保了课程实施的高效性和有效性。同时,课程评价与持续改进、推广与交流、实施中的注意事项以及效果监测等环节的落实,将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提升课程质量。最终,通过课程实施成果的展示与推广,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才华的平台,也为我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3)外国美术鉴赏:占总课时量的30%;
(4)美术鉴赏实践:占总课时量的20%。
2.教学进度安排
(1)每学期至少安排16个学时的美术鉴赏课程;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确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计划。
六、课程评价与反馈
1.学生评价
(1)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团队协作能力;
(3)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鼓励创新和实践。
九、课程特色与创新
1.教学模式
(1)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差异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2)鼓励教师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教学方法;
(3)注重课程内容的跨学科整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美术》课程标准

《美术》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美术二、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1、前言1.1课程标准《美术》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美术鉴赏、绘画、图案、手工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获得有关的技能技巧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担任幼儿园的美术教学工作完成组织幼儿美术活动的任务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行业发展需要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较为扎实的美术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一专多能的人才它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今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提高自身艺术素养,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具有非常重要作用。
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与专业院校的美术课程不同,具有自己的特点,它既要学习一些美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又要把所学到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在以后所从事的幼儿教育中,发挥起一定的作用。
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重在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位;抒发个人情感,获得个性发展;掌握必备技艺,形成职业素养。
1.2设计思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对接、结合岗位能力需求设计课程、聘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课程根据学前教育教师的职业资格标准、根据学生的个人基础、认知能力和职业成长规律,选取符合岗位需要的题材作为教学内容,采用项目导向教学法。
使学生掌握美术绘画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掌握具幼儿绘画基本教学的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设计为两大项目四个模块:项目一:绘画模块1、造型训练模块2、色彩训练项目二:设计与工艺模块1、图案设计模块2、工艺制作2、课程目标学前教育专业《绘画》课程,既要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如增加学习现代设计艺术等内容,又要注重学科的基础性;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如敏锐的洞察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绘制的能力等。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是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
通过美术学习,一方面使其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使其学会用艺术思维的方式认识世界,为学生将来从事学前教育职业提高艺术素养。
美术课程标准

9.1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明确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和途径。
9.2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和学术研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9.3鼓励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参与课程改革和教材编写,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水平。
9.4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对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
本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将持续关注课程评价与持续改进,确保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完善的课程档案管理,为课程的研究和优化提供支持。最终,本标准将促进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传承文化、创新思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5.3定期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5.4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美术比赛,展示学习成果。
四、教学实施(续)
4.5强化实践教学,确保学生在课程中能充分动手操作,提高技能水平。
4.6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
4.7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艺术展览,拓宽艺术视野,增进对艺术的理解和热爱。
5.8定期向家长和社会公众展示学生的美术作品和教学成果,增强社会各界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和重视。
六、课程资源与支持
6.1建立和完善美术教学资源库,包括教材、教具、课件、网络资源等。
6.2加强图书馆、资料室的建设,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丰富的美术参考资料。
6.3与当地文化、艺术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享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13.1制定美术教学活动中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13.2对美术教学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13.3定期对美术教学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施安全可靠。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全国版)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全国版)1. 引言本课程标准旨在为全国范围内的小学美术教育提供指导和参考,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提高美术技能,激发创造力,并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2. 课程目标2.1 知识与技能- 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
- 学会使用不同的美术材料和工具。
- 掌握绘画、雕塑、设计、摄影等基本技巧。
2.2 过程与方法- 培养观察、分析、创作的能力。
- 学会合作和交流,以达到创意共享和技能提升。
- 运用批判性思维来评价自己的作品和他人的作品。
2.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对美术的兴趣和热情,提升审美能力。
- 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传统和艺术形式。
- 培养自我表达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3. 课程内容3.1 美术基础知识- 美术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 美术史和著名艺术家。
3.2 美术技能- 绘画技巧:水彩、油画、铅笔画等。
- 雕塑技巧: Clay、木雕、纸雕等。
- 设计技巧:图形设计、布艺设计等。
- 摄影技巧:基础拍摄、后期编辑等。
3.3 艺术欣赏与批评- 欣赏不同风格和流派的美术作品。
- 研究评价和批判美术作品的方法。
4. 实施建议4.1 教学建议- 教学应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求。
-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体差异。
-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示范、讲解、实践等。
4.2 评价建议- 评价应注重过程和结果的结合。
-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
- 重视学生作品的创意和独特性。
5. 附录5.1 教学资源- 教材、画纸、画笔、颜料、雕塑材料等。
- 网络资源、美术馆、博物馆等。
5.2 教学时间- 每学期美术课程的总课时不应少于36课时。
5.3 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定期参加专业培训,提升自身的美术素养和教学能力。
- 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美术活动,如绘画比赛、展览等。
以上所述为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全国版)的详细内容,希望对美术教育有所帮助。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

(2)明确课程目标,确保课程内容的系统性与连贯性;
(3)加强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整合校内外资源,丰富课程内容;
(2)鼓励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程资源的共享性。
(1)掌握美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了解中国美术史、世界美术史及重要美术流派;
(3)熟悉各类美术作品的特点、风格和创作方法;
(4)具备一定的美术鉴赏、创作和表现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体验、实践,掌握美术表现的基本方法;
(2)运用美术语言和多种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创意;
十一、安全与环保教育
1.安全教育:
(1)在教学中强调使用美术工具、材料的安全知识;
(2)定期进行安全演练,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确保教学活动中的安全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2.环保教育:
(1)在课程中融入环保理念,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
(2)鼓励学生利用废旧物品进行美术创作,提倡资源再利用;
(3)组织环保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
(1)定期进行美术创作实践,提高个人专业素养;
(2)参与专业培训,拓宽美术知识领域;
(3)与其他美术教师交流,共享教学资源与经验。
3.教育教学研究:
(1)开展课题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2)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总结教学经验;
(3)参与教育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八、课程管理
1.课程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2)定期反馈评价结果,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美术课程标准》

5.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六、课程组织与安排
6.1课程结构
(1)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分阶段设置课程内容。
(2)课程内容涵盖绘画、雕塑、设计、工艺和摄影与影像等多个领域。
6.2课程进度
(1)依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1)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实践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2)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4.2教。
(2)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4.3教学资源
(1)合理利用校内外美术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五、课程管理
5.1制定课程实施计划,明确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美术的热爱,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2)尊重多元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3)培养合作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课程内容
3.1绘画
(1)学习素描、水彩画、油画等绘画技法和表现形式。
(2)培养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2雕塑
(1)学习泥塑、木雕等雕塑技法。
(2)鼓励师生参与高层次美术展览和比赛,提升学校美术教育的声誉。
二十二、总结与展望
在《美术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们致力于构建一个符合时代发展需求、注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创新与实践的美术教育体系。通过对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教学方法、课程评价与反馈、教师团队建设、课程资源拓展与共享、课程品牌建设等方面的深入探讨与实践,我们期待实现以下目标:
(2)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九、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2023年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

2023年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1. 前言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导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提高美术素养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2. 课程目标2.1 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美术课程学习,了解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掌握绘画、书法、雕塑、设计等基本技法,发展艺术表现能力。
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3. 课程内容3.1 造型·表现学生通过观察、实践,运用各种工具和材料,进行绘画、雕塑、设计等创作活动,发展艺术表现能力。
3.2 设计·应用学生通过设计活动,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设计能力和审美素养。
3.3 欣赏·评述学生通过欣赏美术作品,了解美术的历史和现状,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培养人文素养。
3.4 综合·探索学生通过综合探索活动,将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提高跨学科的综合素养。
4. 课程实施4.1 教学建议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学习需求,合理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4.2 评价建议评价应注重学生的美术学习过程和成果,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 课程资源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美术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6. 附录6.1 课程标准编制说明本课程标准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美术教育发展趋势,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制定了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的要求。
6.2 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教师应根据本课程标准,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和方案,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2023年版)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详解

(2023年版)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详解一、序言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我国对小学美术课程进行了全新的改革。
2023年版的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提升创新思维,引导孩子们自由发挥,体验美术的魅力。
二、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孩子们应熟练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比如色彩理论、构图技巧、素描等,能够运用美术语言进行有效的表达。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孩子们运用美术的方法和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通过素描、水彩等方式来表达自我。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孩子们对美的欣赏和追求,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三、课程内容新课程标准分为五个主题模块:1. 自然这一模块通过绘画、手工等方式,引导孩子们观察自然,感知自然的美,体验和自然的互动。
2. 生活这一模块通过实地考察、创作等方式,让孩子们发现和表达生活中的美。
3. 社会这一模块通过集体创作、主题研究等方式,引导孩子们理解社会,体验和社会的互动。
4. 情感表达这一模块通过绘画、手工等方式,鼓励孩子们表达内心的情感,体验和情感的互动。
5. 美术欣赏这一模块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培养孩子们的审美眼光,形成良好的审美惯。
四、评价方式新课程标准强调过程性评价,注重孩子们的参与和体验。
评价方式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以及作品集的形式进行,旨在全面、准确地反映孩子们的研究情况。
五、总结2023年版的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将美术教育与生活紧密结合,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注重美术教育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上的作用,是我国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小学美术教育课程标准2024

小学美术教育课程标准20241. 引言本课程标准旨在为我国小学美术教育提供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新能力。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小学美术教育,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参考。
2. 课程目标2.1 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美术的基本概念、技法和艺术史,培养绘画、雕塑、设计等技能,提高艺术表达能力。
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探究和合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审美评价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情,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团队协作和审美评价能力。
3. 课程内容3.1 美术基本概念与技法介绍美术的基本概念、绘画、雕塑、设计等技法,使学生掌握美术的基本表现手段。
3.2 艺术史与欣赏通过介绍国内外著名艺术家和作品,使学生了解艺术发展的历程,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3 创意实践鼓励学生进行创意实践,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美术活动组织各种美术活动,如绘画比赛、手工制作、美术展览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展示能力。
4. 课程实施与评价4.1 教学建议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评价方法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美术素养和技能水平。
5.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如美术教材、网络资源、社会实践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6. 课程标准的修订本课程标准将根据教育改革和美术教育的发展,定期进行修订,以适应新的教育需求。
以上为小学美术教育课程标准2024的基本内容,希望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有益的指导。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3年版)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3年版)引言本文档旨在制定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标准,以提高学生对美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其艺术素养和创造力。
根据当前社会需求和教育发展趋势,我们制定了以下美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2. 提高学生观察力和感知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4. 培养学生对不同艺术形式和样式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5. 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和表现能力。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1. 美术基础知识- 掌握基本的绘画、色彩、构图等基础知识。
- 了解不同艺术材料和工具的使用方法。
2. 创作技巧- 研究基本的绘画、雕塑、摄影等创作技巧。
- 培养学生对创作过程的探索和实践能力。
3. 艺术赏析- 研究欣赏各种艺术形式和样式的作品。
- 了解不同艺术家和时期的代表作品。
4. 艺术历史和文化- 了解中国和世界各地的艺术历史和文化。
- 探索艺术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5. 社会实践- 参观美术馆、画廊等艺术展览。
- 参与社区艺术活动和志愿者服务。
三、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1. 教学方法- 组织多种形式的美术实践活动,如课堂创作、实地写生等。
- 引导学生进行艺术欣赏和鉴赏活动。
2. 评价方式- 通过作品展示、个人表演等形式进行评价。
- 综合考虑学生的参与度、创造力和艺术成果。
四、师资要求和教材选择1. 师资要求- 美术教师应具备良好的美术素养和教学能力。
- 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
2. 教材选择- 选择符合标准的教材,内容丰富、系统、有针对性。
五、学校支持和家长参与1. 学校支持- 提供良好的美术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
- 定期组织专题讲座和培训活动,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美术水平。
2. 家长参与- 积极支持学校的美术教育工作。
- 鼓励和引导孩子参与艺术活动和实践。
六、实施和推广1. 实施步骤- 学校根据标准制定美术课程教学计划。
- 教师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活动。
2. 推广措施- 在教育部门的指导下,推广和普及该美术课程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罗县职业教育中心学前教育专业
《手工》课程标准
1.前言
手工课是幼师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之一,是幼教专业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学习一些美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又要把所学到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在以后所从事的幼儿教育中,发挥起一定的作用。
手工制作是一种培养创造意识、设计思维、手脑协调能力的活动,也是幼儿教学活动主要内容,手工制作是中职幼教专业学生今后从事幼教工作必备的技能,中职幼教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熟练、灵活的掌握这一技能。
幼儿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内容,大体包括绘画与手工两大部分。
幼儿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经常要运用绘画知识与技能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同时还要动手为幼儿制作大量的玩具、教具,并结合季节、节日及时地更换幼儿活动场所的布置。
新的教育观念更强调教师要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协作精神以及动脑、动手、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为突出手工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为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的从事幼儿教育的人才,我们制定了这套手工教学课程标准。
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从事幼儿教育岗位工作的必修课程,其主要功能是使学生掌握玩具、教具的制作,并结合季节、节日及时地更换幼儿活动场所的布置,具备手脑协调的操作能力,并为学习《幼儿园玩教具制作》课程作好准备,能胜任幼儿教师岗位。
前导课程有:《幼儿简笔画》,前期应与其同时开设,后续课程有:《幼儿园玩教具》
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幼儿美术(手工)教育为主线构建“有效、有趣、有用”的三有化课程。
按手工课程标准设计学习过程,为了满足学前教育专业教学需要,加强学前教育专业的教材建设,培养幼儿教师人才,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专业的幼儿美术教师。
立足这一目的,本课程结合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依据教学大纲制定了五条课程目标。
这五条目标分别涉及的是平面纸工、立体纸工、泥工、废旧物利用、幼儿园环境布置。
教材编写、教师授课、教学评价都应在依据这一目标
定位进行。
依据上述课程目标定位,本课程从五方面对课程内容进行规划与设计,以使课程内容更加规范系统。
技能及其学习要求采取了“能(会)利用不同材质、材料制作平面、立体、半立体形式的作品”的形式进行描述,知识及其学习要求则采取了“能描述制作方法及要领”和“能理解作品的用途及创新方法”,的形式进行描述,即区分了两个学习层次,“描述”指学生能熟练识记知识点,“理解”指学生把握知识点的内涵及及其关系。
综合培养职业能力。
本课程是一门以幼儿手工教学为核心内容的课程,其教学要以实际动手操作为主要方法,实行演示+指导式教学。
教学可在实际体验情境中进行。
在学习情境中,建议多讲解、演示,实施循序渐进式教学。
可设计的项目包括平面纸工、立体纸工、泥工等项目。
每一个项目的学习都以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为载体,以各种材料、材质为中心整合所需相关技法,实现多种形式作品的制作,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提高学生的实际制作技能。
本课程总课时为96学时。
2.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
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
●感态度情: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过程与方法: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张的独特作用。
3.课程内容和要求
4实施建议
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
为了更好地实施本《标准》,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1.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 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进行比较。
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应当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2.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3.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
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 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4.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
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惟一主角的现象,应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
5.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6.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7.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8. 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 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 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
4. 1教材编写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手工)》课程,为一、二年级的必修课,其中一年级第一学期与第二学期每周均为4课时;二年级第一学期每周为2课时。
以每学期17周计算,总学时数
为96课时。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手工)》必修课程设置了一下五个章节内容:第1章:平面纸工
第2章:立体纸工
第3章:泥工
第4章:废旧物利用
第5章:幼儿园环境布置
以上5个章节内容中,“平面纸工”安排在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内完成,以每周4课时,6周计算完成(开学新生军训、节假日及部分简笔画的学习);“立体纸工”安排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内完成,每周4课时,6周计算完成;“泥工”安排在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内完成,每周4课时,5周计算完成;“废旧物利用”安排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内完成,每周4课时,3周计算完成;“幼儿园环境布置”安排在二年级的第一学期内完成,以每周2课时,8周计算。
教学方法
1.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尤其在欣赏教学中,更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起讲述、比较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要改变以往欣赏教学中,单纯传授式的教学方式。
2.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观察、构思、创意、造型、表现、设计、制作,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
要改变以往教学中,单纯强调技能学习或放任自流的教学方式。
3.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可通过创作或共同来完成一个项目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尤其在教育实习和教育见习期间,应鼓励学生积极为幼儿园做一些有关环境布置的工作,或者指导幼儿园的小朋友开展各种美术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录像、电视等,或利用黑板、画纸以及其他材料进行示范、演示,使学生有直观的感受。
教学条件
1.满足学生学习美术的基本条件
必备的美术学习工具和材料,包括绘画工具、各种纸材和泥工工具,各种生活废旧物。
2.美术教学的基本材料和设置
在美术教学中,必备的美术教学设备与器材包括素描、水彩画等绘画工具;泥工工具、材料等;美术专用教室,储藏教具、材料、工具的场所以及展示学生美术作品的场所;可供美术课使用的计算机软件等。
课程资源
1.丰富美术教学的图书和影像资源
学校美术图书馆中的美术书籍和其他美术资源,包括学生参考书、教师参考书、美术书籍和杂志、幻灯片和光盘等,可供教室备课和上课、学生收集、查阅资料以及自学或合作学习时使用。
2.拓展校外的美术教学资源
教师应广泛利用美术馆、图书馆、公园、村庄等校外的课程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
3.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
教师可以运用自然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和社会文化资源(如文体活动、节庆、纪念日、传说、故事、民族与民间艺术以及人类文化的遗物。
遗迹等)进行美术教学。
评价方法
美术课程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的重要环节。
目前,我们对学生作业的评价,采用平时作业占30%,期末作业占70%的评价方式。
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学习档案袋,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评价,教师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再作评价,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作品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5.其它说明
本课程教学标准适用于学期教育专业。
起草人:安丽媛
工作单位:平罗县职业教育中心。